呼吸内科疾病范文

2024-09-18

呼吸内科疾病范文(精选12篇)

呼吸内科疾病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200例呼吸内科疾病患者, 其中主要为COPD、肺结核、支气管哮喘三种疾病患者。研究组男56例、女44例, 年龄15~77 (27.3±3.1) 岁, 病程为3个月~19年, 平均11.5年, 33例COPD患者、34例肺结核患者、33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对照组男53例、女47例, 年龄16~76 (28.1±29.3) 岁, 病程为4个月~18.4年, 平均10.8年, 35例COPD患者、33例肺结核患者、32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均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对于支气管哮喘病例, 选择沙丁胺醇气雾剂, 进行吸入治疗。对于COPD病例, 选择沙丁胺醇气雾剂, 进行吸入治疗。对于肺结核患者, 采取常规药物治疗。

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采取控制变量方式, 分析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对于支气管哮喘病例, 选择沙丁胺醇气雾剂与氟替卡松进行吸入治疗, 按照不同病情等级, 选择对应剂量[3], 轻度:120ug/次, 中度:245ug/次, 重度:370ug/次。全部病例均2次/d, 该病症控制3个月之后, 实行降级治疗。对于COPD病例, 选择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沙丁胺醇联合吸入, 剂量为245ug, 3次/d, 连续治疗6个月。全部病例在吸入激素之后, 选择清水漱口。在治疗前后, 给予肺通气检查。对于肺结核患者, 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 选择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剂量33~44mg/d, 用药6d之后, 若效果较为显著, 可缩减一半剂量, 接着逐渐减量直到停药为止。对于整个治疗过程, 均采取变量控制方法, 研究治疗效果[4]。

1.3 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后, 测量各组的二氧化碳分压、氧气分压、p H值, 按照疗效情况, 可分为显著好转、好转、无效。显著好转:经过治疗后, 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生命体征与临床症状均显著改善;好转:经过治疗后, 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生命体征与临床症状均有一定程度改善;无效:经过治疗后, 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生命体征与临床症状均未变化, 严重时病情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 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数据以±s表示, 实施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COPD的肺功能治疗效果比较

经过治疗后, 研究组COPD患者的肺功能改善情况比对照组明显要好, 两组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具体如附表所示。

2.2 两组肺结核患者的肺功能治疗效果比较

经过治疗后, 研究组显著好转28例、好转15例、无效1例, 研究组好转率为93.2%;对照组显著好转9例、好转5例、无效19例, 对照组好转率45.7%。研究组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疗效比对照组明显要好, 两组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2.3 两组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经过治疗后, 研究组明显好转26例、好转7例、无效0例, 研究组好转率为100%;对照组明显好转8例、好转10例, 无效14例, 好转率为58.6%。研究组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疗效比对照组明显要好, 两组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3 讨论

近些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空气污染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重, 人们饮食结构呈不合理、不科学特点, 呼吸内科疾病发病率呈逐年提高趋势。对于呼吸内科疾病, 多伴有起病潜隐、咳嗽、咳痰轻微, 体温不高, 机体反应差等症状, 肺部炎症体征不明显, 化验血像白细胞不升, 有时反而下降。大多数呼吸系统疾病如果不能及时治疗, 极有可能引起机体代谢失去平衡, 进而诱发各类并发症,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对于呼吸内科疾病治疗, 肾上腺皮质激素是临床上重要药物[5],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呼吸疾病治疗中。在本组实验中, 选择呼吸内科三种常见性、多发性疾病, 研究组患者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根据试验结果表明, COPD、支气管哮喘、肺结核患者的肺功能改善情况比对照组明显要好, 这说明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呼吸内科疾病,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缩短肺功能恢复时间, 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现阶段, COPD疾病正在逐渐发展, 患有该病病例, 由于气道阻力逐渐增加, 气流阻塞由可逆转逐渐转向不可逆转, 如果单纯凭借解痉平喘与抗感染治疗, 无法使呼吸道症状得以改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采取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可获得良好的抗炎效果, 特别对于重度COPD患者, 可明显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对于肺结核患者, 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抗过敏、休克与抗炎效果较为明显, 针对食炎、咳痰、发热等中毒症状, 可提升结核治疗疗程。对于支气管哮喘患者, 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采取规律性吸入方式, 可有效抑制炎性反应细胞, 减少气道高反应, 提升患者的生命体征[6]。

肾上腺皮质激素通过多种途径, 可达到提高免疫、抵抗休克、抵抗过敏等功效, 对于各种哮喘炎症, 可起着良好的抑制作用。利用诱导产生的抑制蛋白, 对磷脂酶A2活性具有良好抑制作用, 减少花生四烯酸的产生。同时, 该药物中的β受体激动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松弛, 增强血管收缩能力, 降低黏膜肿胀、气道痉挛的发生率。针对支气管哮喘疾病而言, 对免疫活性细胞具有良好抑制作用, 抑制B细胞的释放。

经过本组研究得知,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各项检测数据、临床指标对比, 均无明显差异 (P>0.05) 。经过治疗之后, 研究组疾病改善水平比对照组明显要好, 两组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说明针对呼吸内科疾病患者, 实施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200例呼吸内科疾病患者, 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 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研究组给予常规治疗与肾上腺皮质激素联合治疗,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各项检测数据、临床指标对比, 均无明显差异 (P>0.05) 。经过治疗之后, 研究组疾病改善水平比对照组明显要好, 两组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针对呼吸内科疾病患者, 实施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呼吸内科疾病,肾上腺皮质激素

参考文献

[1]董云龙, 吕洁.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呼吸内科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 (28) :3140-3142.

[2]刘金萍, 王学胜.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呼吸内科的临床应用[J].吉林医学, 2013, 34 (2) :263.

[3]张海儿, 张思远, 蒋艳兰, 等.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呼吸内科临床应用的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 22 (18) :47.

[4]任安义.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呼吸内科的临床应用[J].医学信息, 2013, 26 (13) :579.

[5]梅彩荣.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呼吸内科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1 (27) :98, 100.

呼吸内科考题 第2篇

1.下列各项检查对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最有意义的是

A.体格检查有桶状胸、紫绀

B.心电图呈低电压

C.胸部X线示肺透亮度增加,肋间隙增宽

D.血气分析PaO2<60mmHg,PaCO2>50mmHg

E.肺功能FEV1/FVC<60%,MVV实测值/预计值<60%

标准答案:E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特征是

A.大气道阻塞

B.小气道阻塞

C.双肺哮鸣音

D.桶状胸

E.胸片示肺纹理增粗

标准答案:B

3.在慢性肺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的最主要因素是:

A.缺氧

B.高碳酸血症

C.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D.电解质紊乱

E.肺部感染

标准答案:A

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慢性肺心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

A.心律失常

B.休克

C.消化道出血

D.呼吸衰竭

E.电解质紊乱

标准答案:D

5.诊断慢性呼吸衰竭最重要的依据是:

A.有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

B.意识障碍伴球结膜水肿

C.SaO2<90%

D.PaO2<80mmHg,PaCO2>50mmHg

E.PaO2<60mmHg,或伴有PaCO2>50mmHg

标准答案:E

6.下列哪项不是重症哮喘的表现:

A.气急不能讲话

B.意识模糊

C.胸腹部矛盾呼吸

D.两肺满布响亮哮鸣音

E.高热、盗汗

标准答案:E

7.判断肺结核有无传染性最主要的依据是:

A.结核菌素试验阳性

B.血沉增快

C.反复痰中带血

D.胸部X线有空洞

E.痰结核杆菌检查阳性

标准答案:E

8.男,30岁,午后发热1周伴干咳、左胸痛,活动后气急2天。胸透提示左侧胸腔积液,血白细胞7.8×109/L,胸水为草黄色渗出液,淋巴细胞65%。最可能的诊断是

A.化脓性胸膜炎

B.癌性胸腔积液

C.细菌性肺炎伴胸膜炎

D.结核性胸膜炎

E.肺栓塞并胸腔积液

标准答案:D

9.下面有关哮喘特征的描述中不准确的是

A.凡气道高反应性者都是支气管哮喘

B.不同程度的可逆性气道阻塞

C.反复发作性呼气性呼吸困难

D.典型发作时可闻及哮鸣音

E.可自行缓解或治疗后缓解

标准答案:A

10.支气管扩张最常见的原因是

A.肺结核

B.肿瘤压迫

C.肺囊性纤维化

D.严重的支气管-肺感染和支气管阻塞

E.支气管内结石

标准答案:D

11.呼吸衰竭时发生二氧化碳潴留的主要机制是由于

A.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B.弥散障碍

C.肺组织通气不足

D.动静脉分流

E.无效腔通气

标准答案:C

12.医院内获得性肺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

A.病毒

B.厌氧菌

C.革兰阳性球菌

D.真菌

E.革兰阴性杆菌

标准答案:E

13.与吸烟关系最为密切的肺癌是

A.鳞癌

B.腺癌

C.腺鳞癌

D.小细胞癌

E.细支气管肺泡癌

标准答案:A

14.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今晨突感左上胸刺痛,逐渐出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左肺呼吸音明显减弱,心率120次/分,节律偶有不齐。应考虑出现了哪种情况?

A.心绞痛

B.肺栓塞

C.胸膜炎

D.自发性气胸

E.急性左心衰竭

标准答案:D

15.呼吸衰竭的患者临床上出现最早的症状是

A.胸部疼痛

B.呼吸困难

C.咯血

D.紫绀

E.精神错乱

标准答案:B

16.女性,60岁,慢性咳嗽、咳痰4年,每年冬季发作,多持续3~4月,近两周来再次出现咳嗽、咳痰,为白色粘液痰,无发热和呼吸困难。查血常规、尿常规正常,胸片示双肺纹理增多、紊乱,肺功能:FVC正常,FEV1/FVC正常,FEV1正常,DLCO正常。最恰当的诊断是

A.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B.肺结核

C.支气管哮喘

D.支气管扩张

E.慢性支气管炎

标准答案:E

17.男性,40岁,喘息发作5小时入院,为鉴别是否为上气道梗阻最为简便的方法是

A.拍摄X线胸片

B.支气管镜检查

C.胸部CT

D.判断哮鸣音发生于呼气相还是吸气相

E.描绘MEFV

标准答案:D

18.男,50岁,吸烟史30年,咳嗽3个月,曾有咯血。1周前发热,咳大量脓痰,胸片左下肺阴影伴空洞,有液平,除考虑肺脓肿外,应重点鉴别的疾病是

A.支气管囊肿

B.支气管肺癌

C.支气管扩张

D.肺结核

E.细菌性肺炎

标准答案:B

19.女性,22岁。高热1周,伴右侧胸痛就诊。经检查诊断为右侧结核性胸膜炎。关于加用激素的先决条件应是

A.胸水量大

B.伴有其他浆膜炎

C.高热

D.抗结核药物治疗

E.肺内有病灶

标准答案:D

20.女性,58岁。刺激性咳嗽,痰中带血,左侧胸痛一月来院检查。胸片提示左侧大量胸腔积液。对病因诊断下列检查项目哪一项是不必要的A.肺功能

B.胸部CT

C.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D.胸水细胞学、生化、酶学、癌标志物

E.胸膜活检

从呼吸诊断疾病 第3篇

我们身体“运行”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代谢物,虽然它们只是被丢弃掉的“废品”,但是通过正确的检测手段,医务人员却可以从中读出与患者健康状况相关的信息。例如,验血和验尿都是通过检测代谢物来帮助对疾病的诊断。现在,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关注呼吸中的代谢物,也许以后我们能够通过患者呼出的气体便得知他的各项生理数据。呼吸检测的好处是,完全不用器械侵入患者的身体内部,省去了病人需要承受的痛苦或者面对的尴尬,而且快速方便。在未来,或许患者只需轻轻吹口气,医生便可以立即从检测仪中读出他是否患有疾病或者如何决定药物的剂量。

鉴定肺部感染

美国佛特蒙大学使用一项名为次级电喷雾电离质谱分析的技术,能够探测到患者呼吸中极其微小的化学物质,并从中得知肺部的细菌感染情况。以往要确诊肺部感染,可能需要几周的时间,因为需要先在实验室中培养细菌,然后再进行分类并且观察其对抗生素的反应。而使用呼吸检测,这个过程可能将被缩短为几分钟。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通过分析呼吸,能够辨别小鼠的肺部是被哪种细菌感染了,甚至能够分辨出小鼠的肺部是被同一种细菌中的哪种变异感染了。不过在检测人类的肺部感染时,每个人特有的“呼吸印记”可能会掩盖细菌感染的痕迹,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如果能够收集到足够多的人类呼吸样本,并对这些样本进行全面研究,那么可能在以后从患者的呼吸中便立即获知他感染了什么细菌,这对于疾病的治疗及其传播的控制将会有很大帮助。

诊断胃癌

胃癌的诊断方法一般为:医生利用探针和柔性摄像头从口腔进入患者食道,对胃壁组织进行切片检查。但是这种检测方式令患者身体感到非常不适,且费时费力。据《英国癌症杂志》报道,现在中国和以色列的科学家使用纳米材料制成了一种新型传感器,仅需对患者进行呼吸测试就能确诊。由于胃癌患者所呼出的气体含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因此通过正确的医疗设备就能够检测到这种化合物。在实验中,新型的检测仪器能够从130名参与者中辨认出胃癌患者、胃溃疡患者和普通胃病患者,准确率高到90%。以色列技术研究所霍萨姆-海克教授是该新型检测研究项目的负责人。他认为,呼吸检测可能在未来取代传统的胃癌诊断方法,简单便利的呼吸检测还有助于尽早确诊,以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要知道现在大部分的胃癌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当然距离这一切实现,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目前,研究团队正在进行规模更大的研究,对更多的患者进行测试诊断。

定制私人治疗计划

除了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每个人呼吸中都有的物质,还有许多带有个人特色的物质能够显示出每个人身体不同的状况。即使是同一个人,因为药物、疾病、吸烟和进食等,也会在不同阶段呼吸出不同成分的气体。例如,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者发现,多位患者在服用了一种癫痫药物后,呼吸中的某种物质会达到峰值,而这帮助研究者新发现了这种癫痫药物所产生的一种代谢物。此类信息可以让医生为病人制订更个人化以及有效的治疗计划。例如,麻醉师可能因为每个病人的情况不同而无法精确掌握麻醉药的剂量,如果先给患者使用低剂量的麻醉,然后再通过呼吸中的代谢物来观察患者对麻醉剂的反应,那么便可以对接下来的麻醉药剂量做出准确的判断。在其他药物的运用方面也一样,患者服用药物的同时,医生通过呼吸检测对他们进行持续的观察,以了解每个患者对于药物的反应以及治疗的进展,并根据最新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治疗计划。

内科呼吸系统疾病抗感染药用药分析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1年每个月各20份呼吸内科门诊处方, 共240张。其中男132例, 女108例;平均年龄 (51.42±8.71) 岁, 用药和退药均纳入统计范围内。

1.2 方法

根据处方统计, 记录每张处方中抗感染药物的名称、金额、用药剂量, 并进行分类汇总, 计算出各药物种类、用药总量、用药金额以及统计药物的限定日剂量 (DDD) , DDD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10年) 和《新编药物学》 (第16版) [2]。计算药物的用药频度 (DDDs) , 计算方法为:DDDs=用药总量/DDD, DDDs值越高, 说明其用药倾向越大。

2 结果

2.1 抗感染药物用药情况

240张处方中, 抗感染药处方共193张, 占80.42%;单用处方155张, 占使用抗感染药物处方数的80.31%;二联处方31张, 占使用抗感染药物处方数的16.62%;三联处方7张, 占使用抗感染药物处方数的3.63%。

2.2 抗感染药物DDDs情况

根据处方显示, 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时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为头孢菌素类, 其次是青霉素类 (见表1) 。

3 讨论

抗菌类药物主要通过影响细菌细胞壁和胞内生物大分子等物质合成来杀灭病原微生物, 进而起到抗炎、抗感染的作用[3]。在临床应用中, 抗菌类药物灭杀病原微生物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但由于人们对微生物的特性缺乏认知, 出现了滥用抗生素的情况, 造成了细菌的耐药性逐步增加, 使得治疗难度逐年上升。因此, 完善各类抗生素的药理作用, 合理改善用药原则, 是治疗患者疾病最为有效和快捷的途径。

酰胺类药物稳定性差, 临床中若用药过多会造成许多不良反应。某些抗真菌药物因其毒性较大, 对患者的肝、肾功能损伤较严重, 故也不宜大量使用。头孢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力强、对胃酸及β-内酰胺酶稳定、过敏反应少等优点, 在临床中广受欢迎。我国内科抗感染药物中, 虽然头孢类抗生素价格相对于其他类药物高, 但因其优点明显, 故性价比优于其他抗生素药物。

在进行内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抗感染治疗时, 首先应准确的定位引起患者感染的病原菌。选取抗生素药物时, 应综合考虑患者自身感染情况、身体情况和抗生素的具体特性, 同时控制抗生素的剂量。一般情况下, 若条件允许, 可首选抗菌谱较为广泛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4]。根据本研究调查显示, 发现内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中, 头孢菌素类的用药剂量与用药频率显著高于其他药物, 同时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 属于合理用药范畴, 但是不可长期使用, 长期的使用将提高细菌的耐药性, 降低治疗效果。因此在临床应用时, 头孢类药物的使用应严格控制, 以避免细菌耐药性的增加。临床医师应当根据药物药效学原理, 正确掌握其适应证, 并合理、正确地使用抗感染药物, 严格按照药动学的特点及药物药效学原理的细菌培养结果, 严格遵照用药梯级原则, 稳妥地、有针对性地选择用药方案。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或滥用不仅达不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还会增强细菌的耐药性, 降低治疗效果, 造成药物的浪费和经济上的损失。因此, 在临床应用中应当加强定期的用药监控和处方分析, 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措施。

综上所述, 通过对就诊于我院内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使用各类抗感染药物的DDDs、用药总量、用药费用、联合应用情况以及不合理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发现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药物能够降低感染和炎性反应的发生率, 虽然有个别不合理用药情况存在, 但全年用药基本合理。

参考文献

[1] 马淑贞, 徐媛, 韩枫, 等.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用药不良反应的观察和分析[J].徐州医学院学报, 2012, 32 (2) :113-115.

[2] 石娜, 张玉萍, 石晓林, 等.儿科门诊抗感染药物使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 (25) :163-165.

[3] 李莉, 徐媛.我院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药品不良反应观察研究[J].医药前沿, 2013 (5) :109-110.

呼吸内科细则 第5篇

专科医师培养标准细则---呼吸内科

呼吸内科细则

呼吸内科是以研究、诊断、治疗及预防呼吸系统疾病,包括呼吸道、肺、胸壁及其他相关疾病为主要内容的一门临床三级学科。呼吸系统疾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大气污染、吸烟、工业经济发展导致的理化因子、生物因子吸入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因素,近年来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癌、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明显增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率也居高不下。肺血栓栓塞症、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ARDS及免疫低下患者肺感染等呼吸科疑难、危重症也日渐增多。为切实提高我国呼吸专科医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医疗服务水平,充分保障患者的根本利益,特参考国外相关的培养计划与中国国情,制定本呼吸专科医师培养细则。

进入呼吸专科医师培养阶段者必须先获得内科专科医师资格(或已完成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呼吸专科医师培养的时间为期3年。

一、培养目标

(一)系统掌握呼吸病学和危重症医学的基础和临床理论,熟练掌握呼吸病学和危重症医学常见病的相关理论,充分了解国内外新技术进展动态;

(二)使受训者通过专科培训,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熟练掌握呼吸病学、危重症医学常用的临床技能,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能独立完成呼吸疾病及危重症的临床医疗基本工作,具备院内专科会诊能力,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

(三)掌握临床应用研究方法,结合本专科临床工作实践,完成一篇具有一定水平的病例报道、综述或研究论文。根据上级医师要求,对本科低年资受训者进行业务指导,并能承担医学生的教学工作;

(四)能熟练地阅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业的外文书刊,并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五)了解社区中与呼吸病学相关的各种医疗保健问题。

二、培养方法

培训时间:3年,详细轮转安排见表1呼吸专科医师培养临床轮转科室及时间安排。以临床实践工作需要为核心,采取呼吸内科临床各专业组、ICU、相关科室轮转及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分别从临床实践和理论知识两个方面进行培养。

科教司 第 1 页 2006年版 卫生部专科医师培养与准入制度研究课题

专科医师培养标准细则---呼吸内科

表1 呼吸专科医师培养临床轮转科室及时间安排

轮 转 科 室 呼吸内科病房

呼吸内科总住院医师(24小时)呼吸内科门诊

睡眠呼吸障碍监测治疗室 内科ICU/呼吸ICU 外科ICU 肺功能室 胸部影像学科室 科研时间 机 动 总 计

三、培养内容及要求

(一)呼吸专科医师临床能力的培养(括号内为学习病种的最低例数)1.基本要求:该培训需提供足够的工作量使受训者熟悉和掌握下述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诊断及处理: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20例);(2)支气管哮喘(10例);(3)肺部感染(10例);(4)肺结核病(5例);(5)支气管扩张(5例);

(6)肺癌和其他胸部良恶性肿瘤(5例);(7)呼吸衰竭(10例);

(8)睡眠呼吸紊乱与通气调节异常性疾病(10例)。

(9)肺血管疾病,包括各种肺栓塞、原发性和继发性肺动脉高压、肺血管炎等(5例);

(10)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5例);(11)胸膜及纵隔疾患(5例);

2、较高要求 该培训需提供一定的工作量使受训者了解和熟悉下述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诊断及处理:

(1)结节病及其他肺部肉芽肿性疾病;

(2)全身疾病在肺部及胸膜的表现:包括风湿免疫性疾病和原发于其他脏器的时 间 安 排

12个月 6个月 2个月 2个月 7个月 3个月 1个月 1个月 1个月 1个月 36个月

科教司 第 2 页 2006年版 卫生部专科医师培养与准入制度研究课题

专科医师培养标准细则---呼吸内科

疾病;

(3)职业、环境及药物引起的肺疾病;(4)胸壁或神经肌肉疾患引起的限制性肺疾病;(5)呼吸系统遗传性疾病和发育障碍;(6)烟草依赖及控烟问题。

(二)危重症医学临床能力的培养

1、基本要求:该培训需提供足够的工作量使受训者应熟悉和掌握下述危重症专业知识:

(1)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急性呼吸衰竭;危重症患者的呼吸支持及呼吸功能检测;

(2)危重症患者的循环支持及循环功能监测;

(3)危重症患者的肾功能监测及持续床旁血液滤过技术;(4)危重症患者的代谢、营养和内分泌改变;(5)继发于危重症的血液系统异常;(6)继发于危重症的肾功能衰竭;(7)危重症患者的特殊用药问题;

(8)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及诊断学中与危重症医学相关的理论与知识;

2、较高要求:该培训需提供足够的工作量使受训者应了解和熟悉下述危重症的专业知识:

(1)创伤及手术后危重症的处理;(2)急性变态反应的处理;(3)免疫抑制患者的处理;(4)产科和妇科危重症。

(三)呼吸专科医师临床技能的培养

1、受训者通过培训应熟悉或掌握下述诊疗技术 见表2 呼吸专科医师应熟悉或掌握的诊疗技术。

科教司 第 3 页 2006年版 卫生部专科医师培养与准入制度研究课题

专科医师培养标准细则---呼吸内科

表2 呼吸专科医师应熟悉或掌握的诊疗技术

要 求

呼吸专科医师临床技能培养

基本要求

ICU临床技能基本要求

呼吸内科及ICU临床技能 较高要求

2、受训者通过培训应掌握常见呼吸急症的处理:如大咯血、自发性气胸、重症哮喘、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肺栓塞等。

3、受训者通过培训应掌握呼吸系统常见药物的临床应用,包括抗感染药、止咳药、平喘药、祛痰药,止血、凝血、抗凝与溶栓药物,糖皮质激素、抗肿瘤药等。

科教司

第 4 页

2006年版

项 目 例数30 10 5 5 20 30 10 50 50 5 10 15 15 30 5

气道廓清技术 动脉穿刺与血气分析 胸腔穿刺 胸膜活检 胸腔插管引流

肺功能操作、结果判读 支气管镜检查 睡眠监测分析报告 胸部X线片读片 胸部CT读片 胸部MRI读片 胸部V/Q扫描读片

人工气道的建立(气管插管)与管理 有创机械通气 无创机械通气 深静脉穿刺置管

呼吸康复技术

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右心漂浮导管术)及有创动脉血压监测 经皮肺组织活检 经皮扩张气管插管 卫生部专科医师培养与准入制度研究课题

专科医师培养标准细则---呼吸内科

4、受训者通过培训应熟悉下述专业中与呼吸病学相关的知识,包括微生物学、病理与病理生理学、免疫学、细胞及分子生物学、临床药理学、康复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等。

(四)教学能力的培养:为呼吸专科医师培养中较高要求的内容,包括:

1、在接受临床和科研训练的同时,受训者必须以高年住院医师的身份参加实习医师、进修医师和低年住院医师的教学活动,包括每年主持2次病例讨论、4次读书沙龙、2次科研讨论会、2次住院医师理论课。

2、每年担任2次医学生的见习带教。

3、每年2周时间担任教研室内部教学的助教工作,在教学工作中负责协助老师搞好教学工作。助教的工作是对住院医师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科研能力的培养:为呼吸专科医师培养较高要求中的内容。

3年间可安排1个月的时间从事科研工作,并结合本专科临床工作实践,完成一篇具有一定水平的病例报道、综述或研究论文。

(六)课堂学习

教研室每周开设下列课程,受训者须按规定参加课堂学习,见表3。

表3:受训者接受的课堂教学及数量要求(三年内)

教学内容

1、病例讨论会

2、读书报告会

3、小课

3、科研讨论会

4、科技论文和科技英语写作

5、专科医师理论课

一年级课

二年级课

三年级课

时间 2小时/次 2小时/次 0.5小时 1小时 1小时

2小时 2小时 2小时

三年参加的总要求 >40个病例

>40篇近期国内外论文 >50个密切结合临床的小课 >10个科研课题讨论 10次

参加100%(每年30课)>20个大课 >20个大课 >20个大课

(七)专业医学教育:为呼吸专科医师培养中较高要求的内容。

除必须完成上述课堂学习外,所有受训者应积极参加各级学(协)会的医学教育活动。3年累积获本专业医学教育学分≥30分。

四、阅读参考书刊

为保证受训者做到系统学习,并了解本专业国内外发展动态,建立合理的专业知识体系,建议全体培训生应阅读呼吸及危重症专业书籍与相关杂志:

科教司

第 5 页

2006年版 卫生部专科医师培养与准入制度研究课题

专科医师培养标准细则---呼吸内科

书籍:朱元珏等主编的《呼吸病学》及其他有关呼吸支持技术、肺栓塞、肺癌、肺结核等近期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著。

杂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Am J Respir & Crit Care Med》、《Chest》、《Thorax》、《Eur Respir J》、《Crit Care Med》等。

参与本细则制定人员(按姓氏笔画排列): 执 笔:

张黎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 审 议:(以姓氏拼音为序)

王辰 邓伟吾 白春学 冯玉麟 刘又宁 张锦 张黎明 何权瀛 钟南山 徐永健 康健 谢灿茂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 上海瑞金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上海中山医院 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 解放军总医院 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广州呼吸病研究所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中国医科大学呼吸病研究所 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多漱口预防秋冬呼吸疾病 第6篇

秋冬时节是各种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大气污染严重的雾霾天气,更加重了对人们健康的侵蚀。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应该格外注意呼吸系统保健。除了常规防护方法如佩戴口罩、减少户外出行之外,人们常常会忽略掉一个十分简单而有效的办法——漱口。

秋冬时期气候干燥,各种病原体游离在空气中,遇到雾霾天,更是雪上加霜。口腔是污染空气进入人体呼吸道的重要通道,每天坚持用清水漱口,可以清除口腔中一部分雾霾颗粒,保护呼吸道。

秋冬季节人体的抵抗力有所下降,细菌、病毒常乘虚入侵,咽喉自然首当其冲,而漱口是对咽喉最好的保护。

美国一些研究机构发现,牙龈疾病可能会增加罹患各种呼吸道疾病的风险,包括肺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甚至慢性阻塞性肺病。漱口可以有效减少牙龈问题,通过冲刷口腔内食物残渣及细菌,减轻对牙龈的侵蚀。

漱口时,应将水含在嘴里,然后咬紧牙齿,利用唇颊部肌肉,使水通过牙缝,这样才能起到漱口的作用。每天除早晚刷牙外,应每隔2小时漱口一次,饭前饭后也要漱口,以每天6~8次为宜。建议以温开水漱口,也可用淡盐水和茶水。秋冬季是口腔溃疡的多发季节,用淡盐水或茶水漱口既能保持口腔湿润,也有利于口腔溃疡的痊愈。尤其是茶水,其碱性能中和口腔中食物残渣的酸性,茶叶中的儿茶素还有抑制流感病毒的作用。

呼吸内科疾病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某院呼吸内科2012年1-12月收治的14281例患者, 其中男7237例, 女7044例;年龄3个月至87岁, 平均年龄 (47.9±12.81) 岁;行呼吸内镜介入诊疗患者共3109例, 其中检查2926例, 治疗183例。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的调查分析方法, 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整理, 对行呼吸内镜诊疗患者的效用进行研究。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 计量资料用±s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数 (n) 与率 (%) 表示,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呼吸内镜诊断效用比较

注:与全科室相比, *P<0.05

14281例患者中一次确切诊断3203例占22.43%, 确诊治疗12025例占84.20%显著低于呼吸内镜88.52%、98.8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呼吸内镜诊断中以支气管镜诊断为主, 其次为胸腔镜, 再次为纵膈镜, 治疗活动中以胸腔镜为主, 其次为支气管镜, 再次为纵膈镜, 见表1。

2.2 呼吸内镜治疗病症类型比较

呼吸内科收治的患者病症类型分布较广, 常见病症类型为气管炎症、胸痛、慢性支气管炎及慢性咳嗽, 其他合计占50%;呼吸内镜治疗患者病症类型则相对集中, 主要为癌症治疗, 其次是咳血处理, 再次为气道扩张与间质性肺病, 其他合计仅占6.08%, 见表2。

3 讨论

随着现代光电学、影像学、生物材料等技术的发展, 呼吸内镜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呼吸系统疾病诊疗中地位越来越重要, 相关研究资料表明, 现阶段呼吸内镜的适用性并不强, 探入呼吸系统器官内部进行诊疗活动, 增加了感染与并发疾病的发生概率, 还可能对呼吸器官造成巨大的伤害, 极大阻碍了呼吸内镜的推广与应用[2]。

针对普通呼吸内科疾病, 因呼吸内镜检查风险较高, 一般不建议采用, 只需行普通诊断方法如症状观察、CT检查、常规血检便能满足需要。本研究中采用呼吸内镜检查多为支气管镜检查, 此类检查技术已相对完善, 通过从呼吸道探入内镜对气管进行观察, 对组织黏膜直接窥探, 诊断病情, 效率较高, 操作方便, 且对患者产生的危害较小, 对患者耐性要求较低, 已成为重要的呼吸道疾病诊断方法[3]。

呼吸内镜应用于治疗活动, 多针对病情较重的患者, 如支气管肿瘤、肺癌等, 采用支气管或胸腔镜, 将操作管与观察管探入, 进行手术, 相较于传统开放手术, 具有创伤小、操作确切精准等优点。此外一些保守治疗效果不佳, 行开放手术又不适宜的病症如弥漫性肺炎、气胸、咳血等, 行呼吸内镜治疗效果显著。间质性肺病表现为弥漫性肺实质、肺泡炎和间质纤维化, 进入Ⅱ期将要进入临床不可逆期, 此时宜采取手术治疗, 行呼吸内镜风险相对较小, 能有效的保护病变程度较轻的肺部组织[4]。引起咳血症状的病例较多, 若清理不及时可窒息, 常规清理如吸痰等措施清理不完全, 又不宜开放手术, 行呼吸内镜较为安全可靠, 对微小血块清除效果显著。支气管镜、纵膈镜、胸腔镜是呼吸内镜三大主要类型, 按照其操作区域划分, 可适用于支气管、纵隔、肺部等各类疾病的诊疗。目前, 治疗该病方面已衍生出十几种诊疗技术, 如荧光支气管镜技术、超声支气管镜技术, 创新性引入新的运行机制, 配合微波液凝、高频电切、氩等离子体凝固、激光等介导行清理、切除、吸附等操作, 效果显著[5]。

综上所述, 呼吸内镜是呼吸内科重要的诊疗工具, 特别是在常规检查确诊及重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信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 其应用必将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张炳新.呼吸内镜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34 (23) :23-25.

[2]解宁.呼吸内镜在呼吸内科诊疗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 2012, 53 (6) :187-188.

[3]陈明媚, 刘建南.纤维支气管镜危重病人气道管理上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8 (2) :138-139.

[4]Moricc AH, Fontanna GA, Sovijarvi AR, et al.The diagonsis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cough[J].Eur Respir J, 2011, 24 (4) :484-492.

[5]陈正贤.呼吸内镜诊治技术应用的一些争论[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临床前沿版) , 2011, 27 (4) :293-294.

呼吸内科疾病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某院2010年3月至2012年11月来呼吸内科治疗的200例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 为了便于科学的统计方法, 从使用抗菌药的病历里面随机抽取100份, 从未使用抗菌药的病历中抽取100份, 并将未使用抗菌药物设为对照组, 将使用抗菌药物设为观察组。病历资料中, 男122例, 女78例, 年龄11~73岁, 平均年龄 (42±2.4) 岁。其中, 200例患者中, 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有136例, 所占比例为68%, 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有54例, 比例为27.0%, 真菌感染和支原体感染患者有10例, 比例5.0%。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感染情况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中患者给予的是常规对症治疗, 观察组中患者给予的是抗菌药物治疗加对症治疗, 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的差异。患者使用的抗菌药物涉及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帕珠沙星、环丙沙星注射液、头孢哌酮、头孢呋辛钠, 其中, 使用最多的是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 具体使用情况如表1。在抗菌药物的使用方式上, 药物联用情况也非常常见, 比如, 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喹诺酮类, 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等。

1.3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 用 (±s) 表示计量资料, 用t检验组间比较。如果P<0.05, 则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临床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可以得知, 观察组使用抗菌药物完全治愈的患者有72例, 比例为72.0%, 好转的患者有20例, 比例为20%, 未治愈的有8例, 比例为8%。在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 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有3例, 发生率为3.0%, 其中, 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引起的皮肤过敏有2例, 帕珠沙星沙星注射液引起的皮疹、恶心、四肢乏力有1例。

对照组性常规治疗完全治愈的患者有64例, 比例为64.0%, 好转的患者有17例, 比例为17%, 未治愈的有19例, 比例为19%。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有2例, 发生率为2.0%。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细数据如表2所示。

3 讨论

目前, 抗菌药物在呼吸内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观察组100例呼吸内科疾病患者使用的抗菌药物, 其中应用最多的是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在呼吸内科疾病的治疗中, 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由于治疗效果明显, 价格比价低, 并且还增加了口服剂型, 所以成为疾病治疗中的一种常用药物。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杀菌浓度低, 其对葡萄球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很强的稳定性, 并且药物价格低廉, 在临床治疗中也被广泛使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可以有效抑制细菌DNA的复制与合成, 从而达到杀菌的目的, 对很多肠道杆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对葡萄球菌、衣原体、流感杆菌、肺炎链球菌、绿脓杆菌等也具有很好的抗菌作用[3]。根据我国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医院处方抗菌药物使用均应以单药为主, 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应有明确的用药目的和用药目的指征。经过多年的研究表明,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是抗菌药物使用频度最高的药物, 抗菌作用较强等优点, 在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比较广泛。虽然这些抗菌药物具有诸多优点, 使用的副作用比较微小, 但是在应用时也须注意临床应用指证和使用药物的浓度、剂量[4]以及不良反应。

要更好地发挥抗菌药物在呼吸内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呼吸内科可根据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细则》制定本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相关制度, 严格落实医师使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从医院层面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 应该有针对性地将抗菌药物的管理组织设立起来, 同时对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管理制度进行有效的建立健全。其次, 加大对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危害的宣传, 加大医院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成本, 使医师自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此外, 应该积极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并定期举办抗菌药物知识讲座等, 从而有效提升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并促使医院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再次, 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技术支持体系有效建立起来, 在医院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制度, 定期统计本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5]。将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预警及干预机制有效建立起来并使其在日常工作中得到不断的完善。最后, 积极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工作, 促进医院医务人员用药警觉的大幅度提升, 从而切实保证用药安全[6]。还应该有效加强抗菌药物的购用和使用管理, 只有这样才能将临床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发生率消除在萌芽状态, 并促进其最大限度的降低。

呼吸内科疾病的治疗中, 抗菌药物的使用率非常高。在抗菌药物的使用中,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的使用频率比较高, 并且以药物联用为主。今后, 我们要加强对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剂量、疗程等方面的研究, 从而使抗菌药物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

摘要:目的 分析呼吸内科疾病治疗中抗菌药物的应用。方法 随机抽取某院2010年3月至2012年11月来呼吸内科治疗的200例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 并观察抗菌药物的应用价值。结果 观察组完全治愈的患者有72例, 比例为72.0%, 好转的患者有20例, 比例为20%, 未治愈的有8例, 比例为8%。对照组完全治愈的患者有64例, 比例为64.0%, 好转的患者有17例, 比例为17%, 未治愈的有19例, 比例为19%。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呼吸内科疾病治疗中抗菌药物应用比例较高, 种类较多, 治疗疾病疗效高, 临床只有合理用药, 才能降低不良反应, 发挥其功效。

关键词:呼吸内科,抗菌药物,治疗,应用

参考文献

[1]耿书军, 刘建玲, 冯玉英.呼吸内科住院病人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治疗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 2011, 20 (z2) :107-108.

[2]黄炜强.呼吸内科抗生素的临床选择与应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 (中旬刊) , 2012, 3 (9) :79-80.

[3]陈德华.呼吸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析[J].中外医疗, 2012, 31 (8) :46-48.

[4]朱建国, 谢诚, 缪丽燕.2 0 0 9~2 0 1 0年我院呼吸内科感染致病菌分布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J].药学与临床研究, 2011, 19 (4) :1204-1205.

[5]奉涛.呼吸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4 (22) :124-125.

猪场越冬谨防呼吸道疾病 第9篇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 (简称PRDC) 是目前影响全球养猪业的头号疾病, 临床表现为肺炎症状, 病猪咳嗽、眼鼻分泌物增多、呼吸频率加快、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生长缓慢或停滞, 成为僵猪。有研究表明, PRDC是由一种或几种细菌、病毒、环境应激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引起, 多为混合感染。通常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 (PRRSV) 、伪狂犬病毒 (PRV) 、猪流感病毒 (SⅣ) 、肺炎放线杆菌 (APP) 、猪圆环病毒Ⅱ型 (PCV2) 中的一种或几种或支原体首先侵袭猪的呼吸道, 破坏呼吸道的防御屏障, 然后各种气源性病菌, 如多杀性巴氏杆菌、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等, 就很容易进入呼吸道和肺部, 造成继发性混合感染。本病多发于6~8周龄保育仔猪和育肥猪, 发病率通常为30%~70%, 死亡率为10%~20%, 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 主要致病因素

1.1 猪繁殖呼吸综合症 (PRRS)

猪繁殖呼吸综合症 俗称“蓝耳病”, 典型症状为母猪怀孕后期流产或早产增加, 仔猪呼吸道疾病增多。PRRS病严重破坏肺泡中巨噬细胞, 并在其中复制, 使细菌性肺炎的易感性增强, 常会继发副猪嗜血杆菌病、链球菌病、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病等造成的免疫抑制, 也会影响猪瘟等疫苗的免疫效果。

1.2 Ⅱ型圆环病毒 (PVC-2)

Ⅱ型圆环病毒是引起猪多种疾病的一种新病毒, PVC-2病毒也可感染肺泡巨噬细胞, 造成免疫抑制, 引起间质性肺炎, 常见于6~14周龄的小猪, 发病率在2%~30%, 死亡率在4%~10%之间。

1.3 猪流感 (SI)

SI是由黏病毒科的猪流感病毒 (SⅣ) 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猪,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冬季在气温骤变、猪抵抗力下降的情况更易发生。该病多为慢性经过, 发病率高, 死亡率很低, 临床上以突发、高热、流泪、鼻液增多、咳嗽、呼吸困难、精神沉郁为特征, 若单一猪流感病毒感染, 其往往呈良性经过, 但该病毒可在鼻黏膜、扁桃体、淋巴结和肺中繁殖, 可损害猪肺部的防卫机制, 从而为其他病毒或细菌敞开大门, 若出现继发感染, 其症状和病变会加重。

1.4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APP)

主要引起猪出血性坏死性胸膜肺炎, 常呈急性病程, 使猪迅速致死。该菌有15个血清型, 该菌通过飞沫进入呼吸道, 借助于肺表面的纤毛和荚膜到达肺脏, 被肺泡巨噬细胞吞噬, 产生的毒素对肺泡上皮细胞、内皮细胞有毒性作用, 导致纤维素性出血性胸膜肺炎。

1.5 副猪嗜血杆菌病

副猪嗜血杆菌是猪Glasser病的病原体, 常被认为是上呼吸道的正常菌群, 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疾病, 常继发于PRRS病、PVC-2、伪狂犬病及流感等感染之后, 常见于5~8周龄猪。早期症状包括发热、食欲不振和厌食, 也可见到呼吸困难、关节肿胀、跛行、运动失调、发绀死亡, 急性耐过猪表现被毛粗乱、咳嗽、呼吸困难、生长迟缓, 发病率一般在10%~15%, 严重时死亡率可达到50%。

1.6 猪喘气病 (MPS)

MPS是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的猪的一种接触性、慢性呼吸道传染病, 是引起猪呼吸道疾病的主要元凶。感染后病猪干咳、低烧、生长缓慢、发病率高, 支原体感染会破坏支气管纤毛, 使纤毛变短、变少或脱落, 不能清除各种呼吸道病原菌和异物, 导致呼吸道门户洞开, 使气源性病菌长驱直入, 进入呼吸道和肺部, 支原体感染后导致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抗体的能力下降, 使呼吸道免疫力减弱, 抵抗力下降, 极易引起其他细菌、病毒的呼吸道继发感染。单纯支原体感染, 只造成轻度肺炎, 但猪场极少有单纯支原体感染, 继发感染往往不可避免, 尤其肺炎支原体合并感染猪蓝耳病时后果更严重。

2 防治措施

对于冬季PRDC的控制, 要从消除病原、改善环境、改善饲养管理等方面入手, 多管齐下。各猪场饲养条件不同, 病原微生物的种类不同, 应分析本场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

2.1 环境调控

冬季区别于其他季节的管理要点主要是保温、通风问题。各猪场应重视硬件建设和设施投入, 有必备的保持舍温的条件, 采用暖气或热火炉, 还要有局部保温设施, 如红外线保温灯或加热板, 防止仔猪扎堆。在保证舍温的同时, 还要有适合冬季使用的排风系统, 及时排除舍内氨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有害气体, 搞好卫生, 粪尿及时清理, 舍内保持干燥, 减少温差造成的应激, 按时消毒, 降低空气中病原体或粉尘的密度以减少感染机会。

2.2 加强饲养管理

做好生物安全体系建设防止疾病传入, 加强消毒, 减少场内病原微生物的数量, 争取全进全出制度, 尤其是产房和保育舍, 每批仔猪日龄不超过7 d, 每批转出后彻底消毒, 采用“冲-消-薰-刷-消-烧”六遍消毒法, 使用“复合醛”消毒液、生石灰、火焰等方法进行严格消毒, 并空舍1周以上, 才能转入下一批猪, 彻底切除不同日龄 (批) 仔猪间的水平传播, 结合早期断奶减少病原体母仔传播。降低饲养密度, 保育舍应让每头猪有0.3~0.4 m2的生活空间, 育肥舍让每头猪有1 m2的生活空间。为猪群提供合理均衡的营养, 尤其乳猪断奶前后给予高营养水平适口性好的饲料, 提高断奶仔猪的采食量, 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发病率。用选择好时机添加维生素等方法, 减少去势、断奶、转群、换料、疫苗注射等应激因素的负面影响。

2.3 自繁自养的原则

确实需要引种, 应事先做好疫情调查, 防止购入病猪和隐性感染猪。种猪到场后, 隔离饲养40 d~60 d, 并按程序进行免疫接种、预防性投药, 并与本场几头老母猪混养进行风土驯化, 让其产生适应本场微生物群的抗体, 确定无疫病后, 方可混群饲养。

2.4 做好各类疫苗的免疫预防工作

根据本场病原存在情况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1) 做好秋防、群防工作。在冬季到来之前, 做好种猪群的免疫工作。如口蹄疫、链球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 后备猪及种公猪的猪瘟、萎鼻、伪狂犬、蓝耳病等预防接种, 并做好驱虫工作。

(2) 母猪产前应按计划做好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苗、伪狂犬、大肠杆菌三价、萎鼻等疫苗的注射工作, 使母猪处于较高的免疫水平。

(3) 对仔猪进行免疫。 对于蓝耳病的免疫争议较大, 本场曾试用仔猪免疫程序:猪瘟超免 (中牧南京苗) 40日龄补免、7日龄链球菌 (中牧江西苗) 、14日龄支原体 (勃林格灭活苗) 、21日龄蓝耳病弱毒苗 (勃林格) , 经过1年多的试验, 经历了冬季的考验, 取得很好效果。

2.5 药物预防

哺乳仔猪3、7、21日龄各注射1次长效强力霉素、土霉素或头孢噻呋, 对预防呼吸道疾病有一定的效果。母猪分娩前后各1周, 饲料中添加保健预防药物, 一方面预防母猪产后感染, 另一方面可减少病原菌的母仔传播。仔猪断奶后1周、转群前后的1周添加抗生素, 生长猪5~18周龄根据情况可隔1周或2周脉冲式给药, 种猪群、后备群每月预防投药1次。药物使用, 根据本场病原敏感情况选择腾骏“加康”、阿莫西林、“支原净”、“安泰”、氨苄青霉素、“骏安” (泰乐菌素、磺胺二甲) 或六甲氧嘧啶、金霉素、强力霉素、利高霉素、氟苯尼考等交替配合使用, 如每吨饲料添加“加康”400 g+2.5%洛美沙星1 000 g或80%支原净125 g+阿莫西林250 g+15%金霉素2 kg用于母猪产前产后;“加康”400 g+强力霉素200 g, 用于断奶仔猪及母猪等。

家兔呼吸道疾病及其防治 第10篇

1 病因

引发家兔呼吸道疾病的病因很多, 一般来说主要包括饲料因素、兔舍环境、气候条件、病原微生物等。

1.1 饲料因素

1.1.1 饲料品质

家兔采食霉变、变质、腐败的饲草后可感染发病。霉变饲料中的曲霉菌产生的血液毒素、组织毒素、神经毒素等可使家兔肺部发生炎症、坏死, 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 引起发病或加剧病情。

1.1.2 饲料加工

用粉料喂家兔时, 家兔可因吸入粉料而发生异物性肺炎。全价颗粒饲料已获广泛使用, 但部分养兔户仍用自制粉料喂兔, 养殖户用粉料喂兔时, 应拌湿饲料, 定量配备, 避免浪费和霉变, 夏季应及时清洗剩料。

1.2 兔舍环境

兔舍环境是诱发家兔呼吸道疾病的主要原因,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兔场建在低洼、潮湿地带或勤冲洗圈舍, 造成家兔长期处于湿度较大的生活环境中, 导致其出现呼吸道疾病;兔舍清洁卫生差, 导致氨气、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浓度过高, 其长期刺激家兔上呼吸道, 导致流鼻涕、打喷嚏等, 严重的可引起肺炎, 甚至死亡;兔舍空气流通差、通风换气不良, 家兔吸入新鲜空气较少, 导致发病;许多养殖户利用废弃的厂房、学校养殖家兔, 原来的建筑物不适于养兔, 造成防疫隔离困难、排污排水不便、饲养密度过大等而引起发病。

1.3 气候条件

主要是指气温的变化、季节的交替、室内外温差等因素。南方梅雨季节, 高温高湿, 易滋生霉菌及细菌, 湿度同样易导致兔患呼吸道疾病。

1.4 病原微生物

1.4.1 巴氏杆菌

巴氏杆菌是引起家兔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原, 其为条件性致病菌。气候变化、卫生条件差等可诱发该病。不同年龄段的家兔对该病均易感, 仔幼兔发病一般可致急性死亡, 种兔群患病后一般表现出鼻炎、肺炎、肺脓肿、中耳炎、子宫化脓等症状, 其中以呼吸道症状较为多见。巴氏杆菌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多为慢性经过, 其病程较长、不易根治, 若治疗不及时, 患兔常因消瘦、虚弱而死。该病一般与波氏杆菌病、肺炎球菌病等混合感染。

1.4.2 波氏杆菌

该病菌也是常见的呼吸道疾病致病病原, 也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波氏杆菌病种兔易感, 诱因多为气候变化、环境潮湿、饲养管理不当等。临床以呼吸道症状为主, 严重的可致败血症。剖解症状一般为呼吸道充血、有黏性分泌物, 严重的肺部有纤维性肺炎、胸膜炎, 甚至肺脓肿等。

1.4.3 肺炎球菌

肺炎球菌, 又名肺炎链球菌, 其常存在于家兔上呼吸道, 既可内源性感染, 又可外源性感染。各年龄家兔均可感染此病, 患兔以咳嗽、流鼻涕、打喷嚏, 出现肺炎等病理特征为主。

1.4.4 肺炎性克雷伯氏菌

兔肺炎克雷伯氏菌是家兔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寄生性条件致病菌。一般在兔机体抵抗力下降或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时易发该病。该病发病特征与其他呼吸道疾病相似, 只有通过实验室诊断才能确诊本病。

2 综合防治

2.1 合理布局兔场

兔场的选址和布局对兔场的生产、疫病防控十分重要。兔场一般应在坡度适度, 地势较高的干燥处修建, 兔舍长轴与主风向垂直, 同时避免夏季曝晒。防止气候变化、环境恶劣、贼风侵袭等因素诱发呼吸道疾病。

2.2 兔舍建设

一是兔舍地面要坚固、干燥, 兔舍排水设施好, 减少舍内湿度;二是排粪沟的宽度、深度合理, 且有一定坡度, 便于排水和清粪;三是检修门窗、排风扇等设施, 保证既通风、换气、隔热, 又保暖防寒;四是舍顶采用隔热材料铺盖。

2.3 加强饲养管理

致发家兔呼吸道疾病的大多是条件性致病菌, 所以加强饲养管理是控制家兔呼吸道疾病的重要环节。首先保证饲料营养全面、平衡和安全, 提高家兔抗病力;其次做好不同年龄段家兔的饲养管理, 对种兔, 既要保证生产性能, 又要保证其有健康的体况;掌握不同季节的管理要点, 夏季做好隔热、防暑, 冬季做好保暖、防寒;再者做好饲料选择、检查和储存, 饲料中适量添加防霉药物等。

2.4 严把引种关

新兔场不要引进带病兔;老兔场引进种兔后必须隔离观察, 未见发病症状的才可混群饲养。

2.5 做好日常消毒

及时清扫粪尿;加强通风换气, 减少舍内有害气体浓度;笼底板要经常清洗, 洗后用2%烧碱液浸泡, 随后用水彻底清洗干净后于阳光下晾晒;定期用火焰消毒, 保证兔笼壁、墙壁清洁干净;搞好带兔消毒, 一般可用百毒杀喷雾。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空舍大消毒, 封闭式兔舍可用熏蒸消毒, 开放式兔舍可用过氧乙酸喷雾消毒。

2.6 定期免疫预防

根据兔场自身情况制定免疫程序是预防呼吸道疾病的重要手段。目前, 已有巴氏杆菌单苗、波氏杆菌-巴氏杆菌二联苗和兔瘟-巴氏杆菌二联苗等产品可供应用。

免疫程序:仔兔断奶后3~5 d首免, 种用后备兔65日龄加强免疫;种兔每年定期免疫接种。

2.7药物保健和治疗

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药物进行预防保健, 如可添加泰乐菌素、氟苯尼考、泰妙菌素、大观霉素等药物。采用药物进行预防保健时要注意交替、穿梭用药, 避免耐药性产生。

春季呼吸道疾病的预防 第11篇

记者:阙博士,您在呼吸内科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在临床上也有一定的经验,请问春季呼吸道易患哪些疾病呢?

阙呈立:春季呼吸道易患感冒、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肺结核等疾病。

记者:多发这些疾病的原因是什么呢?

阙呈立:眼下正值温差较大的季节,易使呼吸道小血管痉挛缺血,血循环障碍,粘膜上皮纤毛功能受损,减弱了呼吸道的防御作用,这十分有利于病毒、细菌的停留、侵入、繁殖和致病。人们感冒时多伴有病毒或细菌感染,使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发生改变,从而降低防御功能而引起急、慢性支气管炎,特别是慢性支气管炎的反复急性发作;吸入污染的空气,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氯气、臭氧以及大街上烤鱼、烤肉串的碳烟等造成的慢性刺激都可能成为病因之一。吸烟则更有直接关系,吸烟使支气管痉挛,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纤毛运动降低,粘液增多,净化功能减弱。据统计,每天吸25支以上纸烟者,慢性支气管炎的病死率较不吸烟者高出20倍;老年人某些腺体衰退,呼吸道防御功能退化,免疫球蛋白减少,单核吞噬细胞功能衰退,也为慢性支气管炎发病提供了内在条件;此外,喘息性支气管炎患者还多有过敏史。

记者:生活中该如何预防春季呼吸道疾病呢?

阙呈立:对付感冒、哮喘等春季呼吸道疾病最有效的办法当然是预防为上,与其患病时花大量的医药费,还不如平时就注重疾病的预防,做到防患于未然。

要多喝水,让鼻黏膜保持湿润,就能有效抵御病毒细菌的入侵;做到不吸烟、不喝酒、不食辛辣食物,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达到保护自然免疫功能的作用。

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换、勤晒衣服、被褥,保持办公地点及家中室内空气流通,不吃不洁食物,不生吃各种海产品和肉食,不喝生水,尽量少去公共场所。

要接种灭活流感疫苗,特别是年龄大于65岁的老人及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哮喘患者或过敏体质人员应避免接触花粉尘螨、烟雾、动物皮毛及化工产品。

要注意保暖,及时增减衣服,合理安排饮食,多吃瘦肉、蛋及蔬菜、水果等富含优质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保持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睡眠,可增强抵抗病毒和细菌感染的能力。

另外,中老年朋友在平日里一定要注意保持理智科学用药,科学使用预防药品,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避免盲目用药对自身造成健康伤害。特别对于抗生素类药品,一定要做到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由于该类药品副作用较大,通常是在发病后作为治疗使用,不应作为预防用药。

春季谨防禽呼吸系统疾病 第12篇

1 慢性呼吸道病

1.1 病原

鸡败血霉形体。

1.2 流行病学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尤其在冬、春两季是该病流行较为严重的季节。1~2月龄的鸡发病最为敏感, 本病可经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种方式。病鸡和隐性带菌的鸡是本病的传染源之一, 常常可通过病鸡的咳嗽、飞沫和空气中的尘埃作为病原体侵入健康鸡的呼吸系统内, 使其发病, 也可能通过病禽污染过的饲料、饮水、饲养用具等传染给健康鸡群。垂直传播可在鸡群中连续发生。

1.3 症状

感染病菌的鸡, 眶下窦中有渗出物, 脸部肿胀, 眼睛流泪、有泡沫液, 鼻流浆液, 呼吸困难 (张口伸颈呼吸) 摇头, 呼吸啰音, 肉垂水肿, 气囊混浊, 鼻腔及鼻窦有干酪样物质, 严重者可导致病禽眼睛失明。

1.4 病理变化

眼睑处有黄色干酪样渗出物, 鼻, 气管、气囊内有黄色的渗出物, 气囊壁增厚浑浊。

1.5 治疗

泰迪每袋100 g兑水100 kg+甘草口服液每瓶100 g兑水200 kg, 连用5 d。

2 传染性鼻炎

2.1 病原

鸡副嗜血杆菌。

2.2 流行病学

本病可发生于各种年龄的鸡, 但是老龄鸡相对感染较为严重。4周龄和3年的鸡易感, 在较老的鸡中, 潜伏期短, 而病程长。病鸡是主要的传染源, 排出的病菌可通过空气、尘埃经呼吸传染, 被病禽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也可以传播本病。

2.3 症状

病禽大多体温升高, 精神萎靡, 面部和眼睑肿胀。鼻腔、鼻窦和眼结膜流出稀薄鼻涕和眼泪。病鸡呼吸困难, 常常摇头, 张口呼吸, 最后窒息死亡。正在高峰产蛋期的鸡群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蛋层急速下降, 病程为4~8 d。

2.4 病理变化

鼻腔和鼻窦粘膜呈现卡他性炎症, 粘膜充血肿胀;表面有大量粘液, 鼻腔、眶下窦和眼部内有黄色干酪样物;脸部、肉髯、皮下水肿;结膜充血、眼睑粘连。产蛋鸡输卵管水肿, 内有淡黄色干酪样分泌物, 卵泡松软、不成圆形、充血、萎缩和坏死。

2.5 治疗

鼻冠泰每袋50 g兑水100 kg+泰新每袋100 g兑300斤水, 连用5 d。

3 传染性支气管炎

3.1 病原

冠状病毒。

3.2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经空气中的飞沫传染给易感禽类, 被污染过的饲料、饮水、用具等经消化道传染。不良的饲养环境, 如过热、过冷、密度过大。通风不良以及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缺乏也会促使本病的发生。各种日龄的鸡都易感染, 但已5周龄内的鸡症状最为明显。死亡率高达20%, 是春季常发的一种疾病。

3.3 症状

本病分为2种形式:一种是呼吸型, 一种是肾型。本病发生前无前驱期症状, 全群几乎同时发病, 最初表现为呼吸道症状流眼泪, 打呼噜, 张口喘气等, 夜间能听到明显的呼吸罗音。随着疾病的发展, 症状不断的加重, 闭眼缩头, 食欲不振, 饮水增加。肾型, 可表现为“一过型”呼吸症状, 随后排水样粪便, 死亡率较高。

3.4 病理变化

气管、支气管、有粘液、卡他性和干酪样渗出物。气囊壁增厚、混浊, 有黄色干酪样物。产蛋鸡的腹腔内可发现液状的卵黄样物质, 卵泡充血、出血、变形。肾型传支表现为肾脏肿大出血, 呈“花斑肾”, 输尿管扩张, 充满大量的白色尿酸盐沉积物。

3.5 治疗

呼吸型:呼毒清每瓶100 g兑水150 kg+静宁每瓶200 m L兑水300 kg, 连用5 d。

上一篇:抗震要点下一篇:民族区域自治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