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特色范文

2024-09-08

富有特色范文(精选12篇)

富有特色 第1篇

一、幽默诙谐代替生硬说教

莫向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使自己周围充满了一片死气沉沉的气氛, 那么一切都将在这种气氛中凋零枯萎。谁善于把教学搞得生动有趣, 谁才是一个善于教学的人。”幽默的语言是教师智慧和自信心的表现。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使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起来,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更好地拉近师生关系, 融洽师生情感, 营造出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语言要亲切, 富有幽默风趣和情感, 对待学生的错误, 不要过多地批评、指责, 要多采用鼓励的方式, 舒缓学生紧张心绪, 减轻精神压力。

教学是艺术性的劳动, 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恰当的姿势和手势、巧妙地设计教学情境, 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情境, 情境的描述要放在一个现实的生活场景之中, 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比如, 在学不等式组的解集时我问:“学校要在我们班挑选几名同学参加文艺汇演, 有谁想去?”同学们都睁大了眼睛, 跃跃欲试。我又说:“但是有条件, 身高要在1.6米以上。”这时1.6米以上的学生得意地站了起来。我又接着说:“但是——还要在1.7米以下。”这时高出1.7米的学生不得不坐下。这时我结合站着的学生讲出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情况, 学生学起来就轻松容易了。

二、生动形象的比喻代替枯燥乏味的讲解

数学最明显的特征无外乎抽象枯燥, 所以抽象严谨的数学语言显得晦涩难懂, 读来难免索然无味。不过, 当人们合理恰当地运用数学语言对事情和道理进行比喻时, 简洁明了的数学描述不仅能达到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效果, 而且还蕴含发人深省的哲理和耐人寻味的情趣, 令人印象深刻。比喻是语文课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就是我们常说的打比方, 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 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 把抽象的事物变得更具体, 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更浅显。用比喻修辞法描写事物, 可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 加深读者的印象。用比喻修辞法用来说明道理, 能使道理通俗易懂, 使人易于理解。其实比喻修辞法并不是语文课的专利, 在枯燥、抽象的数学课中如果能巧妙地运用比喻修辞法, 更能让学生理解深刻的算理, 同时增加数学科的趣味性,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 我在教学绝对值时, 我们可以把“|”看成一件衣服, 脱去这层衣服, “好人” (非负数) 还是本来面目 (非负数) , 坏人 (负数) 要变成好人 (非负数) 。

三、巧用口诀加强联想

数学口诀是指在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方法等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 对其特征、本质和规律用生动、形象、简练的语言进行提炼概括并编成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学习和掌握的语句。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口诀进行教学可以使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 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深刻记忆数学知识,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在“口诀”的组织上要做到字斟句酌, 认真推敲。“口诀”组织要精心提炼, 概括性强, 且字数不宜过多。例如, 我在教学一次函数时总结出:一次函数是直线, 图像经过三个象限;正比例函数更简单, 经过原点的一个直线;两个系数k与b, 它们作用大不要看, k是斜率定夹角, b与y轴来相见, k为正来右上斜, x增减y增减;k为负来左下展, 变化规律正相反;k的绝对值越大, 线离横轴就越远。在教学二次函数时, a和c的符号很好确定, b的符号因a定:左同右异。在几何教学中, 口诀更重要。在圆周角一节我设计了两个口诀;圆心移圆上, 两边圆周上。这是圆心角和圆周角的关系。二是两角对同弧, 圆心分情况, 直径来搭桥, 数量都一样。解证几何题, 常常添加辅助线, 我们如果将辅助线的做法编成新鲜有趣, 易记上口的口诀, 就能引发联想, 巧妙构造, 实现问题的有效转化。例如, “用定理, 形不备, 造线段, 有规律。遇中线延一倍, 过中点做中位, 截长补短折半加倍是一类。梯形常把腰平移, 沿腰相交需考虑;等腰梯形两高线, 有时平移对角线;弦的计算与证明, 做弦心距是捷径;半弦垂径补半弦, 等胡等角巧勾连;三角形里见内心, 内顶相连角平分;直径所对圆周角, 构造直角是条道;两圆若有公切线, 切点半径连心线;两圆相切公切线, 两圆相交公共弦……牵线搭桥方法灵, 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可以使问题简单化,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潜能,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联。作为教师, 我们要注意教学语言, 善于运用语言技巧。课堂上的语言要形象具体, 要注重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 做到准确、精练、生动, 力求层次清楚, 逻辑严密, 富有感染力。能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 抽象的概念具体任务化, 枯燥的问题有趣化。深入浅出, 使学生透过教师高超的教学语言, 探知到教师思维的过程, 学习到思考问题的良好方法, 从中体验到思维过程中的快乐,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苏]AA斯托利亚尔.数学教育学[M].丁尔升, 等,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5) .

[3][英]帕梅拉·科贝克.儿童怎样学习数学——父母和教师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 (10) .

[4]鲍建生.数学语言的教学[J].数学通报, 1992 (10) .

[5]钱■玲, 邵光华.数学思想方法与中学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创建富有班级特色的环境 第2篇

环境创设一直是幼儿园生活的重要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讲,它包含了各个班级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痕迹,班级的环境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有效手段;是教师、幼儿、家长共同学习和成长的见证;是为幼儿提供充分表现、观察和学习的机会与空间的平台,在班级环境的创设上怎样才能体现自己班级特色呢?

我们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是十分具有特色的,在讲究幼儿园环境特色的基础上,本园的每个班级也都有了更高的要求,都是围绕幼儿园课题《我爱家乡》进行创设。班级环境创设更是体现出各个班级的特色,本班结合《多彩彝家》的相关内容,也创设了富有本班特色的环境。

来到我们班级,多数人的第一感觉应该是,好有彝族味道、好鲜艳的班级啊,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彝族用色特点,我班多数都是采用了鲜艳的颜色特别是彝族喜爱的红、黄、黑三大色来装饰活动室。

我们班级的课题是关于彝族服饰和用具的,所以把班级创设为一个彝族服饰和漆器观赏体验场,主题背景墙的装饰是由彝族各种特色服饰和漆器器皿组成,根据大班幼儿特点开设的几个主题区域游戏区,分别为:阿咪子小铺,彝家赛装节,彝家美工区,彝寨巧手吧。让孩子感觉自己身处于一个彝寨风情的环境中,可以观赏、体验彝族的特色服饰和漆器色彩还可以体验制作并进行兑换买卖游戏,十分的放松与快乐。

阿咪子小铺:是一个进行兑换、买卖游戏的区域。由彝族饰品和幼儿自制彝族特色物品组成,幼儿全程参与“定价”“制作”“售卖”的游戏。

彝家赛装节:我们投放了彝族服饰、彝族特色乐器、音乐等等,把这些特色元素融合到环境中。幼儿穿上彝族服饰进行“赛装”即比美。同时还结合彝族的乐器、音乐进行节日表演,体验不同民族音乐的特点。

彝家美工区:幼儿可以在这个区域尝试利用不同的材料:竹筒、木勺、葫芦、废旧纸盘、塑料下水管等等来进行具有彝族特色的器皿、装饰品制作。并可以拿到阿咪子小铺进行售卖哦!

彝寨巧手吧:结合彝族手巧,平时爱编织爱刺绣等特点,孩子们可以在这儿体验编织的乐趣。其次是两种看上去简单而很温馨的挂饰,一个是利用废弃的农家用来蒸饭用的“蒸鼻子”和竹片染色制作的彩色风铃做成的吊饰,这主要就是用来装饰教室,这些由红黄黑组成的彩色风铃让孩子们感觉到浓浓的彝族特色。另外一个午休室前后分别是用各色的卡纸、瓦楞纸和幼儿爱心卡片绘画的“美梦”一起制作的“幔子”挂饰,营造了午休室的一份温馨。孩子们在温馨的环境中可以更快安静入睡。

本班的“作品秀”墙饰,由幼儿的作品组成可以还手工、绘画等等,这面墙将记录幼儿每个星期学习到的新本领,是他们的成长之路,颜色是由黄、红、黑色组成,是一个颜色的渐变,颜色越深,说明幼儿的能力得到了提升,颜色与能力有了一个正比。彝族也是最崇尚黑色的民族,黑色代表高贵。

创设一些富有教育价值的布置,如午睡室前后彩色的挂饰,每个挂饰都有不同形状的几何形状,无形之中也给了幼儿认识的机会,还有一面“看谁睡的好?”的美梦评比墙,每天起床就可以自己对今天的午睡情况进行评价。“天气播报”是彩色的无纺布制作的有彝族三色组成的一面墙饰。每天由值日幼儿和家长一起制作天气卡片,晨间由幼儿为班级小朋友进行播报,尝试做一名小小播报员。而厕所、盥洗室的墙上有幼儿喝水评比墙、宣传儿歌和童趣图案、以及一些数字与文字,五彩的颜色既起到了装饰的作用,也富含了幼小衔接的教育价值。

创造富有特色的数学语言 第3篇

一、幽默诙谐代替生硬说教

莫向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使自己周围充满了一片死气沉沉的气氛,那么一切都将在这种气氛中凋零枯萎。谁善于把教学搞得生动有趣,谁才是一个善于教学的人。”幽默的语言是教师智慧和自信心的表现。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起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好地拉近师生关系,融洽师生情感,营造出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要亲切,富有幽默风趣和情感,对待学生的错误,不要过多地批评、指责,要多采用鼓励的方式,舒缓学生紧张心绪,减轻精神压力。

教学是艺术性的劳动,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恰当的姿势和手势、巧妙地设计教学情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情境,情境的描述要放在一个现实的生活场景之中,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比如,在学不等式组的解集时我问:“学校要在我们班挑选几名同学参加文艺汇演,有谁想去?”同学们都睁大了眼睛,跃跃欲试。我又说:“但是有条件,身高要在1.6米以上。”这时1.6米以上的学生得意地站了起来。我又接着说:“但是——还要在1.7米以下。”这时高出1.7米的学生不得不坐下。这时我结合站着的学生讲出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情况,学生学起来就轻松容易了。

二、生动形象的比喻代替枯燥乏味的讲解

数学最明显的特征无外乎抽象枯燥,所以抽象严谨的数学语言显得晦涩难懂,读来难免索然无味。不过,当人们合理恰当地运用数学语言对事情和道理进行比喻时,简洁明了的数学描述不仅能达到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效果,而且还蕴含发人深省的哲理和耐人寻味的情趣,令人印象深刻。比喻是语文课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就是我们常说的打比方,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更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更浅显。用比喻修辞法描写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读者的印象。用比喻修辞法用来说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于理解。其实比喻修辞法并不是语文课的专利,在枯燥、抽象的数学课中如果能巧妙地运用比喻修辞法,更能让学生理解深刻的算理,同时增加数学科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我在教学绝对值时,我们可以把“|”看成一件衣服,脱去这层衣服,“好人”(非负数)还是本来面目(非负数),坏人(负数)要变成好人(非负数)。

三、巧用口诀加强联想

数学口诀是指在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方法等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对其特征、本质和规律用生动、形象、简练的语言进行提炼概括并编成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学习和掌握的语句。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口诀进行教学可以使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深刻记忆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在“口诀”的组织上要做到字斟句酌,认真推敲。“口诀”组织要精心提炼,概括性强,且字数不宜过多。例如,我在教学一次函数时总结出:一次函数是直线,图像经过三个象限;正比例函数更简单,经过原点的一个直线;两个系数k与b,它们作用大不要看,k是斜率定夹角,b与y轴来相见,k为正来右上斜,x增减y增减;k为负来左下展,变化规律正相反;k的绝对值越大,线离横轴就越远。在教学二次函数时,a和c的符号很好确定,b的符号因a定:左同右异。在几何教学中,口诀更重要。在圆周角一节我设计了两个口诀;圆心移圆上,两边圆周上。这是圆心角和圆周角的关系。二是两角对同弧,圆心分情况,直径来搭桥,数量都一样。解证几何题,常常添加辅助线,我们如果将辅助线的做法编成新鲜有趣,易记上口的口诀,就能引发联想,巧妙构造,实现问题的有效转化。例如,“用定理,形不备,造线段,有规律。遇中线延一倍,过中点做中位,截长补短折半加倍是一类。梯形常把腰平移,沿腰相交需考虑;等腰梯形两高线,有时平移对角线;弦的计算与证明,做弦心距是捷径;半弦垂径补半弦,等胡等角巧勾连;三角形里见内心,内顶相连角平分;直径所对圆周角,构造直角是条道;两圆若有公切线,切点半径连心线;两圆相切公切线,两圆相交公共弦……牵线搭桥方法灵,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可以使问题简单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潜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联。作为教师,我们要注意教学语言,善于运用语言技巧。课堂上的语言要形象具体,要注重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做到准确、精练、生动,力求层次清楚,逻辑严密,富有感染力。能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抽象的概念具体任务化,枯燥的问题有趣化。深入浅出,使学生透过教师高超的教学语言,探知到教师思维的过程,学习到思考问题的良好方法,从中体验到思维过程中的快乐,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苏〕AA斯托利亚尔.数学教育学[M].丁尔升,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

[3]〔英〕帕梅拉·科贝克.儿童怎样学习数学——父母和教师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0).

[4]鲍建生.数学语言的教学[J].数学通报,1992(10).

[5]钱粯玲,邵光华.数学思想方法与中学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邵光华.数学阅读——现代数学教育不容忽视的课题[J].数学通报,1999(10).

构建富有特色的科技传播专业 第4篇

当前中国科技传播事业蓬勃发展, 而科技传播专业人才极度匮乏, 这已成为制约中国科技传播事业发展的瓶颈。2006年2月6日, 国务院正式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06-2010-2020) 》这一重要战略文件, 预示着将在全国范围内迎来一个科技传播的高潮, 意味着社会上急需大批的科技传播和科普专业人才。2006年9月29日颁布的《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明确建议:“在高校设立科技传播专业, 加强对科普的基础性理论研究, 培养专业化科普人才”。可见, 大力发展科技传播专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不过, 当前教育部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尚未正式设置科技传播专业, 科技传播是传播学的方向, 事实上不会影响科技传播专业的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率先在科技传播专业方向上开始了有益的试点培养和建设工作, 经过二十多年不断凝练办学思想, 不断革新办学理念, 优化培养模式, 凝聚核心力量, 系统整合资源, 将进一步完善发展已有的科技传播专业。

科技传播专业注重科学技术与传播学科的交叉融合, 强化学生须具有较宽厚的理工知识背景、扎实的传播理论修养和数字媒介技能、较高水平的传播策划与中英文表达能力, 熟悉传播产业尤其是科技传播产业领域的相关法律与政策, 能从事科技信息传播与决策咨询、科普活动策划、网络传播与数字出版、科技新闻采写与图书编辑, 以及在企业、文化教育部门从事媒体沟通、形象传播与品牌管理等相关工作。该专业致力于培养“科技媒体和科技传播”英才, 致力于培养具有卓越的内容创意设计能力、杰出的平台运营管理能力以及出众的传播技能的优秀人才。

二、科技传播专业建设思路

(一) 专业培养体系建设

高校科技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新的发展趋势, 以前瞻性的教育意识带动滞后的教育过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专业不仅秉承了学校“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质量优异”的办学宗旨, 不与综合性大学比规模、比数量, 着重在特色和质量上下功夫, 形成独具特色的“具有理工背景的文理工交叉、技术领先的人文社会学科”, 始终追求“传播科技, 人文关怀, 产学结合, 应用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 着重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科学思维训练、平衡的人文素质修养、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传播业务技能、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创新潜力这六大模块的训练。

当前我国科技传播专业发展还相对比较滞后, 在培养体系上缺乏一个基准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作为参照和指导。因此, 自1998年开始, 该专业的建设就充分调研和借鉴国际知名高校相关传播专业较为合理、成功的学科建设经验, 在此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和本校现实情况, 加强与国内高校同类专业的交流与合作, 求同存异, 逐步构建了结构相对合理、完备且兼具特色的科技传播课程体系, 同时, 开展教材教辅资源建设, 组织教师编写科技传播专业系列相关的教材, 如自2004年起, “新媒体视野”系列专著, 包括《网络出版》、《新媒体艺术》、《传媒知识管理》、《组织传播学》、《中外科技传播政策》陆续推出, 成为学科专业中的教学参考书。

(二) 专业资源建设

科技传播专业的发展要确保师资队伍的建设、基础平台的建设以及实训基地的建设。

要保证人才培养血液供给的良性循环, 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随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逐步完善, 本专业将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流动、开放式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

在基础平台的建设上, 就是在现有的平台建设基础上, 进一步整合和链接校内校外各种相关资源, 建设科技传播专业相关网站、资源库、实验室、研究中心等, 实现科技传播知识、资源共享的最大化, 为学生提供更为便捷、优质的基础学习平台和实践平台。

双向的实训基地建设, 就是继续加强与新华社、中国青年报、中国科学报、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科普研究所等相关媒体机构、研究单位建立双向合作关系, 并进一步拓展此类系社结合、所系结合形式的双向实训基地。在此基础上, 利用学校作为理工类高校的科研、学术成果众多、人才富集、教学资源多的优势, 和业界丰富的传播渠道、实战经验等优势, 积极开展资源共享与互补。建立双方的实训基地, 学校的培训基地为从业人员提供专业化科技传播的在职培训与学历教育, 提供知识更新的学习平台和科学技术前沿的研究讯息。业界的实习基地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业务实战的平台, 有助于学生提高职业素养, 缩短他们的社会化、职业化进程。2010年获批的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 (MJC)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定位在科技传播方向上, 与中国科协开展“定向培养”合作, 为媒体单位或政府机构定向培养科技传播相关专门人才, 并为本、硕、博贯通的教学培养模式奠定基础。

三、科技传播专业的建设策略

基于上述的建设思路和规划的总体原则, 科技传播专业的建设保持了持续改进、积极开拓的发展策略。

(一) 紧扣国家和社会人才需求, 改革和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1.大力开展科技传播人才需求研究

组织一支专门的研究团队来负责开展多视角的对科技传播学界与业界相关信息的收集与研究工作, 作为本专业不断改革、优化科技传播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的基石;通过深入调研了解中国科技传播业界的发展现状和专业人才现状, 了解人才缺口、人才知识和能力上不适应现实需求的诸多问题, 归纳出科技传播专业人才现实需求和发展需求, 作为本专业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出发点;通过对科技传播 (科普) 单位、一线从业人员、高校教育者等进行多方深入调研, 从多重视角了解科技传播 (科普) 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从业素养和知识结构, 作为本专业制定改革和优化课程体系设置的重要依据;建立人才培养的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通过对本专业历届毕业生的自我评价以及用人单位满意度评价等进行历时性的跟踪反馈调研, 及时了解和评估本专业现阶段人才培养上的优势和不足, 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与培养模式;梳理和深入比较研究欧美高校同类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 汲取先进的科技传播人才培养经验, 以资借鉴;联合国内相关学科院校, 定期组织科技传播专业学科研讨会, 就科技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学科资源建设等核心议题开展广泛的交流与论证, 逐步构建科技传播专业共性化的核心课程体系。

2.组织本系教师定期开展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

结合专业教学实践, 组织承担本系教学任务的一线教师定期 (每学期至少一次) 开展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 不断评估、总结和反思教学质量与效果, 及时改革专业课程和授课内容, 有利于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自2009年11月开始, 科技传播专业支持新课开设、课程改革、案例调研、教材编写以及教学模式创新等为期2年的教改项目, 共启动了10个系级教改项目, 从而促成教师申请到更多的校级、省级的教学改革创新项目。

(二) 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科技传播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以适应新形势和未来的发展需求, 并从以下六个方面加强人才培养建设:

1.个性化学习与统一要求

兼顾学生知识结构广度与深度的构建发展, 既强调学生综合素质、通识性知识的统一培养, 在此基础上也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开展个性化学习, 选择一些特色方向进行专攻性的深度钻研, 提高专业知识的厚度。2011年开始, 建立按照知识层次对课程分为通修课程、学科群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 鼓励学生自由选课 (见表1) 。

2.模块化课程与因材施教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设置公共课与数理基础课群、计算机等传播技术课群、传播学等理论基础课群、中英文表达等技能课群这四大模块课群, 因材施教, 有的放矢地选择种子学生进行个性化深度培养。

3.本科生导师与学习团队

为鼓励学生尽早开始职业生涯规划, 特别建立本科生导师制, 根据现有师资的学术科研专长, 确定若干研究方向, 遴选一部分教师骨干分别担任各方向导师, 组建学习团队, 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开始自由选择加入适合的团队, 由导师给予一对一、一对多的课程之外的专业指导, 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让学生可以提前参与导师组织的课题研究。从2010年开始, 科技传播专业本科生参加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 取得了出色的项目成果。

4.课堂内学习与课外实习

既强化学生课堂内正规的学习教育, 同时鼓励学生到业界见习、实习或参与其他各类社会实践, 学以致用, 提高学生社会化、职业化素养。

5.技能性训练与双语教学

在课程体系上重视技能性训练, 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选择一些核心的专业课程逐步推广双语教学的授课形式, 逐步实现与国际同类专业接轨。通过此类特色教学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6.双学位辅修与本硕贯通

鼓励学生辅修其他专业双学位, 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开设若干门本硕贯通课程, 让要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的学生提前进入硕士阶段的学习。

(三)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加强新教材建设

科技传播专业在教学方面非常注重课程改革、教学内容更新与教学形式创新, 不断推陈出新, 积极与国际同类专业接轨, 开设一些前沿性的课程, 多门课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形式, 本硕贯通课程采用Seminar形式或双语教学方式。

为适应新发展形势的需求, 科技传播专业在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建设方面进行革新, 开发新的科技传播或传播类双语教学课程, 拟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逐步引进科技传播相关专业的一批经典优秀的课程和教材, 组织教师力量进行系列英文原版教材编译, 作为国内本专业的先行者, 为国内科技传播专业的教材资源建设奠定基础。

(四) 链接外部资源, 建立制度化合作机制

科技传播专业进一步链接外部资源, 强化与科技传播新闻媒体、出版单位、科协相关机构以及科技产业、企业的合作, 进一步推进社系结合 (与中国科学报社、中国青年报社等) 、所系结合 (与中国科普所) 、系企结合 (与安徽科普产品工程中心) 等形式的合作, 逐步制定制度化、体系化的有效合作机制, 与这些单位建立双向的实训基地, 形成多样化的合作。

聘请这些单位的资深优秀人员为专业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 参与专业授课, 共同参与研究专业课程设计, 参与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让学生到这些单位实习, 由他们给予悉心的一线业务指导, 并形成严格的“制定实习计划——实习指导——提交实习报告”实习流程化评估制度;科技传播专业为以上单位从业人员提供专业化科技传播的在职培训与学历教育, 为其定向培养和输出科技传播专业人才。

(五) 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 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加强科技传播专业现任师资的培养, 创造更多的在职进修机会, 陆续选派一批骨干教师到国外知名大学相关专业出国深造, 该专业系已有近十名教师赴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纽约州立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电气通信大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去访学或讲学, 同时也让青年教师到国内相关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专业进修, 提高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 或者到业界进行一线锻炼, 以了解社会职业技能需求。

另一方面, 积极引进国际化的师资力量, 新进一批具有海外留学经验的教师, 聘请一批国际知名大学的教授为兼职教授, 甚至邀请海外专家学者来校访学;也聘请经验丰富的科技传播相关领域学界、业界的人员到校进行兼职授课, 补充专业师资, 进一步丰富专业课程体系。

(六) 改革实践教学

今后本专业将继续激励、支持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教学, 如指导学生更多地参与“大学生研究计划”, 参加DV创作、“未来编辑杯”、广告创意等实践竞赛活动, 参加暑期三下乡活动, 到省直部门单位挂职实习, 到媒体、企业等用人单位见习、实习等, 并制定学生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机制。

(七) 整合资源, 进一步夯实基础平台

科技传播专业已建有科学传播研究与发展中心、知识管理研究所、数字化传播实验室、数字文化教学实验中心、终身学习实验室等基础实验平台。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 完善这些基础平台建设, 可为科技传播专业学生更好、更大规模地开展大学生研究计划、实践教学、课外训练与创作等实践活动提供更为坚实的支撑平台。

一本富有特色的《旅游心理学》 第5篇

一本富有特色的《旅游心理学》

随着世界经济、科技文化、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旅游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一方面,各国政府相当重视和鼓励开发旅游业,旅游业已成为我国经济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成为人们重要精神享受的一个标志和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特别是近年来,世界各地旅游业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蓬勃发展.旅游业迅猛的发展,迫切需要人们系统深入地研究旅游活动中各种复杂的心理现象,以便为提高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和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提供心理学依据.<旅游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一书正是马莹同志对这一课题进行长期探索与研究的结晶.我有幸拜读了<旅游心理学>一书,深感此书的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辛勤劳动的汗水,蕴藏着作者新颖深遂的思想.<旅游心理学>独到之处具体表现如下:

作 者:陈兰萍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科学管理系,陕西,渭南,714000刊 名:渭南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WEINAN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17(6)分类号:B849关键词:

富有地域特色的中华名吃(二) 第6篇

凡是到嘉兴旅游,或乘火车路过嘉兴站,或沿沪宁高速公路经过嘉兴服务区的游客,几乎都要买上几袋嘉兴粽子。嘉兴粽子的知名度,由此可見一斑。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粽子已成为嘉兴的代名词。

粽子虽小,可粽子文化却很深。一些专家认为,粽子的历史至少在万年以上,远在人类没有发明炊具之前,粽子就已经有了。粽子是早于粥、饭出现的古老食品。画家程十发说,中国的粽子,是“世界上快餐的始祖。”

粽子以稻米为原料。嘉兴是马家浜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稻米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因此粽子最后能在嘉兴成名,实在是有着历史的渊源。据说上世纪20年代,兰溪人张锦泉在嘉兴张家弄闹市口开了家粽子店。粽子烧好,打开锅盖,浓郁的香味四处飘散。当时的粽子有白水、赤豆、豆板、咸水、红枣等,故取名“五芳斋”。后来有人见粽子生意好,就在张家弄口又开了两家粽子店,分别叫“顶顶老(合记)五芳斋”、“真真顶顶老(庆记)五芳斋”,嘉兴五芳斋粽子呈现出三足鼎立之势。以后,粽子在嘉兴十分流行,一头挑着木桶,一头挑着火炉的粽子担成为嘉兴街头特有的一道风景线。直至1935年,嘉兴首家正式以“五芳斋”为名号的粽子店创立,嘉兴粽子真正有了自己的品牌。

以前,嘉兴粽子都是手工操作的。五芳斋的老师傅们经常说,粽子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从选料、制作、捆扎、烹煮都有独特之处。米要上等的白糯米,粽叶要用徽州伏箬,肉要用后腿瘦肉,甜粽则用上等赤豆“大红袍”。粽子馅心更是考究,精造出来的后腿肉,全部按横丝切成长方条,每块净重20 g,用糖、细盐、味精和上等白酒调拌,经反复揉搓,随后两精一肥裹入粽内。这样的粽子才能糯而不烂、肥而不腻、肉嫩味香、咸甜适中。

粽子的捆扎也是一门绝活,既要密封严实,又要松紧适度。五芳斋曾经举行过包粽子表演,最快的选手每分钟可以包6只粽子,而且粽子重量均在160 g左右,误差绝不超过5 %。最后一道工艺是烹煮,必须待水烧沸后,才能将粽子放入锅内,先旺后文,使粽子鲜味不失,油水不漏,既不夹生又不糊烂。

如何创建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第7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富有特色,创建

校园文化是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班级的特定场所中, 由于拥有独特的社会结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而形成的学校独有的传统习惯、价值规范、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综合, 是学校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总和。文化具有层次性, 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处于核心地位的理念文化、中间层的行为文化、表层的形象文化, 由浅入深, 具体表现为环境文化、学习文化、爱心文化。怎样才能创建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笔者从如下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营造和谐丰富的环境文化

学校作为一个学习场所, 当然有其独特的校园环境和氛围。校园环境的布置就特别重要:走进学校, 扑面而来的应该是清新幽雅的校园气息, 绿树成阴, 花草芬芳。别致的园林设计, 曲径通幽, 墙壁上有励志的标语, 醒目的校训, 大楼前立有漂亮的橱窗, 里面是内容丰富的板报, 教室里是各具特色的装饰, 等等。努力使校园处处充满着科学、人文气息, 让学生时时感受着文化的濡染。走进校园, 能让人感受到浓烈的文化氛围, 催生起对知识的渴求。当你问学校的校训是什么, 学生大多答不上来, 为什么?从小学到大学, 学校布置几乎一模一样,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学生大多熟视无睹。因此, 学校的教室、橱窗、黑板报、古诗文铭牌等切忌千篇一律, 一成不变, 它们应当常换常新, 富于变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电子显示屏, 每天更新学生关注的话题。我们要让学生在午间和课后, 除了作业、打扫卫生外, 有更多的时间徜徉于校园, 漫步于绿地、草坪, 无拘无束地嬉戏玩耍, 放松心情, 为迎接明天的挑战做准备。

二、建立持续发展的学习文化

学校里最主要的关系, 是师生之间的授受关系。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来源于老师, 因此, 除了学生要学习, 老师更要学习。只有老师掌握了渊博深厚的文化知识, 才能教育出高素质的人才, 才能让师生间的学习关系持续发展。所以, 优秀教师团队的打造是建立持续发展的学习文化的重要一环。学校为了促进教师的教学和专业成长, 纷纷成立教研组。原本是为了教师的成长, 但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却加剧了学校的划一性、僵硬化。目前新课标倡导加强课程综合化, 使教师之间的合作成为必需。如果在学校层面上, 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促使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 这样获得专业自主的教师在参与课程开发的同时, 能够积极展开交流和对话, 逐渐在参与的教师之间形成伙伴式的团队文化, 实现共同的专业成长。有了优秀的教师团队, 才能保证师生学习关系的良性循环, 建立持续发展的学习文化。

三、塑造服务社会的爱心文化

学校是传承文明、传播文化、培养服务社会人才的场所。然而, 在日益物质化、快餐化的今天, 人文精神的失落, 价值理念的缺失, 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担忧, 爱心文化立校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精神。自古文人信奉“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大部分人的学习目的是为了享受高品质的物质生活, 为了达到目的甚至不择手段:加三聚氰胺的毒牛奶、富二代在人行道飙车、大批野生动物被猎杀, 等等。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 丧失了基本的道德底线, 这亟待学校爱心文化的塑造。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专业文化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班主任, 可以利用班会课向学生开展有关服务社会的主题活动, 放映励志教育影片, 写观后感, 引领正确的价值取向。学校还可以聘请专家进行爱心感恩教育, 让学生身体力行, 一点一滴从身边做起。同时老师也要以身作则, 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积累良好的人文素养。这样, 学校才能塑造服务社会的爱心文化。

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 一个学校能否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的人才, 创建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基础。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不可避免的课题。

开展富有特色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第8篇

关键词:企业实际,思想认识,创新,实践

神华宝日希勒能源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神宝公司) 地处世界闻名的呼伦贝尔大草原, 现有露天煤矿1座, 筹建中的二号露天矿和两个停产的井工矿, 已经取得的后续资源总量为23.38亿吨。产品为低灰、低硫、低磷的优质褐煤。煤炭储量、企业规模、生产能力均属自治区东部煤炭企业前列。

神宝公司前身是1980年成立、年产60万吨的一个小型矿井:宝日希勒第一煤矿。2005年12月并入神华集团。七年时间, 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煤炭工业优秀企业”、“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单位、自治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等30余项市级以上荣誉称号。

近几年来神宝公司的职工、家属深刻认识到, 高举神华发展大旗, 深化改革、转机建制、科学发展是企业起死回生的金钥匙, 而支点在于班子建设, 切入点在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一、营造大政工格局, 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多年来神宝公司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先后出台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施办法》《加强党建工作实施办法》《党组织及党员目标化管理办法》等十几项制度。着力构建以专职政工人员为骨干、党员干部广泛参与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实行党政领导“一岗双责”, 将党建工作、精神文明、企业文化、民主管理、宣传教育、职工培训等纳入“五型企业”中的“和谐型”考评范畴, 思想政治工作同经济工作一体化考核, 实现同频共振。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 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促进了企业的和谐发展。

二、针对企业的突出特点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一) 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

针对当时企业现状, 分析认为:企业突出的问题是经济困难, 焦点问题是职工大批下岗分流, 重点问题是如何深化改革、转机建制, 突出的政治任务是抓好稳定, 而保证稳定的主要方面却是广大职工的思想情绪。主要通过“释疑、解难、引导”等方法来稳定职工情绪。

“释疑”就是针对职工的困惑展开正面教育, 把企业的现状和改革的大趋势向大家讲清楚, 使大家认识到, 只有加快深化企业改革的步伐, 才能尽快冲出困境。

“解难”就是解决部分职工生活困难。神宝公司积极组织货款回收, 逐月补发工资。号召广大职工互助自救, 开展了干部包工人, 党员包群众的扶困结对活动, 千方百计让职工吃饱穿暖, 有病及时治疗, 孩子能正常上学。

“引导”就是把职工的思想引导到同心协力为振兴企业做贡献的正确轨道上来。树立起“企业兴我荣、企业衰我耻”的意识, 增强克服前进中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二) 抓住人心思富的普遍心理

围绕“企业如何发展自我, 走出困境, 职工怎样正确对待义利观”等问题在职工中开展学习讨论。通过讨论, 广大职工认识到:实现共同富裕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根本目的, 只有企业发展了个人才能真正富裕。全公司上下基本形成了一个“人心思稳, 人心思富, 人心思干”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三) 反复加深效益是企业生存发展之本的认识

结合正在开展的管理提升和找、抓、促活动, 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了经济分析活动。通过召开经济分析会, 对全公司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算细账, 教育职工要认识到效益是从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 不能因利小而不为之。同时, 利用新闻媒体大造舆论, 使全公司职工家属在一个个经济分析典型介绍中明理, 在—笔笔触目惊心的数字中警醒。政工部门则乘势而上, 组织巡回演讲、召开现场会, 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使广大职工、家属转变观念, 摒弃传统观念, 树立市场意识, 人人为企业提高效益献计献策。遍及全公司的合理化建议活动为企业创造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四) 充分释放职工群众的潜能

在企业内部营造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和信任人、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良好氛围, 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广大干部、工人的积极性。有人比喻:思想政治工作好比深井泵, 能把职工群众深藏心头的力量源泉注入企业的每一个角落。

三、“虚功实做”将思想政治工作做“实”

现在人们常形容思想政治工作是老办法不管用, 新办法不会用, 硬办法不敢用。往往感到做起来不好把握, 很不具体。如何使思想政治工作虚实并举, 发挥效能, 神宝公司的做法是:思想政治工作要虚功实做, 重在实字上。

内容上要联系实际。在制定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时要紧密联系实际。对关键问题该聚焦的聚焦, 该定格的定格, 该特写的特写。一时期来, 由于市场疲软, 有车皮时电厂限装, 用户急用煤时铁路车皮又不足, 致使生产矿打打停停, 淡、旺季交替出现。神宝公司通过调度会、政工会或处级干部学习会, 反复引导大家, 从本质上说, 都是市场法则在起作用, 强有力的舆论引导使生产单位的干部群众有了思想准备, 无论旺季还是淡季, 都能合理安排生产。

方法上以虚带实。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虚与实的关系就是讲清道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关系, 思想政治工作的神奇性就在于它可以以虚带实。神宝公司在快速发展、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升的同时, 坚持企业发展“国家、股东、职工”都受益的原则, 想方设法回报矿区、造福百姓。一是在为职工缴纳“五险”的基础上, 增加“过渡性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和企业年金”;二是建立职工班中餐, 三是建设职工住宅小区, 四是每年定期对职工进行免费健康体检;五是创造就业岗位;同时将安全作为职工最大的福利, 加大投入力度, 改善职工作业环境, 为职工创建了一个安全稳定和谐的工作氛围。职工切身感受到了企业的关爱, 幸福指数大幅度提高, 增强了自豪感、荣誉感。也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感染力。

力度上实事求是。由于实行的是两个文明建设“双向纳入、共同负责”的运行机制, 思想政治工作紧紧围绕着经济工作进行。特别是在一些需要增加力度的工作上, 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 尽量做到宽、严结合, 赏罚分明。在宣传教育力度上则由远及近, 先讨论、宣传, 疏导后出台行政措施。这样水到渠成, 减少了震动。

四、开发和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中的功能

第一, 思想政治工作既有亡羊补牢的功能, 也有超前预测, 舆论导向功能。每当有重大举措出台时, 思想政治工作部门首先摸准脉搏, 根据职工的可接受性, 或高强度聚焦, 或下毛毛细雨, 通过舆论把职工的思想引导到与神宝公司保持一致的轨道上来。

第二, 思想政治工作既有分散热点的功能, 也有凝聚人心的功能。神宝公司始终牢牢把握一个宗旨, 围绕实现公司的总体战略, 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功能, 把全公司职工家属紧紧地团结在公司周围, 使企业战胜了来自各方面的困难, 一步步走向成熟。

第三, 思想政治工作既有消热退烧功能, 又有加温激励功能。在神宝公司确定了“科学发展, 对标一流, 打造五千万吨级煤炭生产基地”的战略目标, 采取各种有效形式, 培育竞争机制, 激发职工开拓进取的政治热情, 使广大职工想企业之所想, 解企业之所难, 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去对待各项工作, 使广大职工充分认识到在构筑企业发展大厦的过程中也能发展和提高自我。

走富有广西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第9篇

_广西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重点要推进南宁五象新区、柳州柳东新区、桂林临桂新区、梧州苍海新区等城市新区建设, 打造城市新的增长区域。图为位于南宁市五象新区的广西体育中心。 (刘文华/摄)

一、广西城镇化发展进入新阶段

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广西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 取得了显著成效, 进入了快速发展新阶段。

一是城镇化快速推进。1978—2012年, 广西城镇常住人口从360万人增加到2038万人, 年均增加48万人;城镇化率从10.64%提高到43.53%, 年均提高0.94个百分点, 尤其是2004年城镇化率突破30%以后步伐明显加快, 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

二是城镇规模不断扩大。1978—2012年, 城镇建成区面积从181平方公里增加到2298平方公里, 城市数量从4个增加到35个, 建制镇数量从66个增加到715个。

三是城镇体系逐步完善。北部湾城市群成为国家重点培育的新兴城市群。南宁、柳州成为城区人口超100万的城市, 50万—100万的城市3个, 20万—50万的9个, 10万—20万的21个, 10万以下的县城54个, 建制镇715个。

四是城镇基础设施持续加强。城镇水、电、路、气、住宅、通信、公交、环保等基础设施大幅改善, 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综合承载力和人居环境显著提升。

五是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增强。广西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 主要依托城镇和产业园区布局, 培育了一批新兴产业和产业集群, 带动了城镇规模扩张和人口集聚, 初步形成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

六是统筹城乡步伐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迈出新步伐, 扩权强县和扩权强镇有序推进, 南宁、玉林等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全面铺开, 统筹城乡发展取得进展。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 由于广西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 在全国处于后发展欠发达地区, 导致城镇化水平不高, 城镇规模偏小。2012年, 广西城镇化率比全国低9.04个百分点, 排全国第26位;户籍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 农民工“半市民化”现象突出, 大部分农民工游离于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之外, 城镇形成新的二元结构;城镇空间布局不够合理, 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滞后, 城镇化水平“东高西低”特征明显, 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城镇化发展方式粗放, 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 2000—2012年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1.3倍, 同期城镇人口仅增长56.4%, 城镇人口密度由每平方公里1.31万人下降到0.88万人;产业支撑力不强, 城乡发展不够协调, 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局面尚未形成, 城乡发展差距大;户籍管理、土地管理、财税体制、就业社保、住房保障、公共服务等制度改革滞后, 制约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

根据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广西当前正处在城镇化率30%~70%的快速发展期, 城镇化水平仍将持续提高。随着城镇化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动力的深刻变化, 广西城镇化发展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城镇化已成为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城镇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广西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成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的重要支撑。目前, 广西人均生产总值接近5000美元, 步入了中等收入和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 经济社会加快转型, 物质基础不断增强, 产业体系日益完善, 劳动力资源丰富, 城镇化发展具有强大的内在动力和推力。同时, 我国与东盟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 共建海上丝绸之路, 为广西发挥区位优势, 发展新型城镇化, 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提供了重大机遇。北部湾城市群纳入国家重点培育的城市群, 西江干流成为重点开发的城镇化地区, 国家城市群战略将覆盖广西主要城镇化地区, 为全面提升广西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广西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特征

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特征。《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 》提出了推进广西新型城镇化的“24字”方针, 即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绿色发展、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多元特色, 这“24字”方针既体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基本精神, 又符合广西的实际, 是未来时期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

以人为本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 即人的城镇化, 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之路。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 必须扭转过去偏重物质的城镇化发展倾向, 更多关注人的发展, 紧紧围绕以人为核心, 合理引导人口流动,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 让全体居民共享城镇化成果。

集约高效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集约高效, 即布局优化的城镇化, 走集约紧凑和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之路。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 必须紧紧围绕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依托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培育发展辐射作用大的城镇群, 使城镇人口按照“集中—均衡”原则来合理分布。

绿色发展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绿色发展, 即生态文明的城镇化, 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镇化之路。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 必须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 发挥广西良好的生态优势, 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建设, 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四化同步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根本动力。四化同步, 即产城互动的城镇化, 走城镇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城镇化之路。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 必须紧紧围绕产城互动, 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促进城镇建设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

城乡一体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属性。城乡一体, 即城乡融合的城镇化, 走新型城镇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的城镇化之路。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 必须紧紧围绕城乡统筹发展, 发挥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资源均衡配置,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多元特色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多元特色, 即特色鲜明的城镇化, 走因地制宜和多样化发展的城镇化之路。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 必须紧紧围绕文化传承, 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 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魅力城镇, 形成形态多样、各具特色的城镇化模式。

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推进广西新型城镇化, 是在城镇化现有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 是我国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新要求, 是广西城镇化进入新阶段的新任务。以往主要依靠农村劳动力廉价供给、土地资源大量消耗等传统速度型的城镇化模式不可持续, 以城乡分割、低水平和非均等化公共服务为特征和依赖行政手段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模式难以为继。同时还要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传统粗放型城镇化模式。因此, 必须推动城镇化发展由工业化驱动向四化同步、多元驱动转变, 由粗放向集约、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 切实把城镇化转入到质量与速度并重、以提高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轨道上来。

三、推进广西新型城镇化的总体要求

广西城镇化是在人多地少、经济欠发达、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较强的背景下推进的, 必须立足区情、因地制宜、顺势而为, 积极稳妥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推进广西新型城镇化, 可以概括为“一条主线、七大任务、五项改革”。

(一) 一条主线

一条主线就是紧紧围绕加快推动城镇化转型发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 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 以城镇群为主体形态, 以综合承载力为支撑, 以四化同步为载体, 以城乡一体化为导向,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 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绿色发展、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多元特色, 富有时代特征和广西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二) 七大任务

1.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已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首要任务。广西农民工“半市民化”现象突出, 2012年, 广西2038万城镇常住人口中有1011万农业转移人口, 大部分农民工游离于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之外, 他们居住在城镇但未能享受城镇居民待遇, 城镇内部出现新的二元矛盾, 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风险隐患。到2020年, 要实现600万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平等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必须坚持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 按照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逐步消化的原则, 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 兼顾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城镇间异地就业人员和城区城郊农业人口, 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制度, 各类城镇根据综合承载力和发展潜力, 以就业年限、居住年限、城镇社会保险参保年限为基准条件, 因地制宜制定具体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标准和办法, 并向社会公布, 引导落户预期和选择。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 以合法稳定就业和合法稳定住所 (含租赁) 为户口迁移基本条件, 以长期进城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和返乡农民工为重点, 兼顾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城镇间异地就业人员和城区城郊农业人口, 调整完善户口迁移政策, 合理放开南宁、柳州、桂林、梧州、玉林5个城区人口100万以上的大城市落户限制, 合理确定落户条件, 以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年限为落户条件的城市, 最高年限不得超过5年;有序放开城区人口50万—100万的中等城市落户限制, 进一步降低落户门槛;全面放开其他中心城市、县城和建制镇落户限制, 取消落户门槛, 提高就近就地城镇化水平。对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实行居住证制度。积极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由主要对本地户籍人口提供向对常住人口提供转变, 把落户城镇的农业转移人口完全纳入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逐步实现城镇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城镇常住人口。

2.促进各类城镇协调发展

针对当前广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不够协调、农民就近就地城镇化水平偏低等突出问题, 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方针, 因地制宜、分类引导, 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 加快发展中小城市, 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 构建结构合理、布局协调、功能互补的新型城镇体系。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 实施核心城市提升工程和中心城市发展工程, 提升南宁、柳州、桂林、梧州4个核心城市综合功能, 显著增强其他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到2020年, 实现南宁城区人口超过300万, 柳州达到210万, 桂林超过130万, 梧州超过100万。增强玉林、北海、贵港、钦州、防城港、百色、河池、贺州、来宾、崇左10个中心城市辐射带动, 打造重要区域中心城市。加快发展中小城市, 实施大县城战略和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工程, 提高县域城镇化水平。实施中小城市培育工程, 将城区人口超过20万的博白、北流、桂平、平南、岑溪等5县市, 10万左右的灵山、合浦、宾阳、横县、容县、陆川、宜州、平果、靖西、鹿寨、藤县、全州、融安、武鸣、扶绥、钟山、荔浦、武宣等18个县市, 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东兴、凭祥2市, 培育成为城区人口20万—50万规模的中小城市。把其他县城建设成为服务城乡、带动县域的重要节点城市。小城镇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把大中城市周边的小城镇, 建设成为卫星城;边境口岸小城镇, 建设成为具有边境贸易、金融服务、交通枢纽、跨境旅游等功能的特色城镇;特色资源和区位优势突出的小城镇, 建设成为旅游休闲、商贸物流、加工制造、交通枢纽等专业特色镇;远离中心城市的小城镇和农林场场部, 建设成为服务农村、带动周边的综合性小城镇。实施百镇扶持壮大建设示范工程, 培育成为建成区人口5万乃至10万以上的重点镇, 向特色小城市转型。到2020年, 南宁、柳州、桂林、梧州4个核心城市城区人口规模740万;其他10个中心城市500万, 全部县城765万, 小城镇725万, 使2730万城镇人口按照“集中—均衡”原则来合理分布。

3.培育发展城镇群

坚持以城镇群为主体形态优化城镇化布局。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大带小、分工协作的要求, 以沿海、沿江、沿交通主要干线为依托, 以核心城市为支撑, 以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组成部分, 发展集聚效率高、辐射作用大、城镇体系优、功能互补强的城镇群。培育发展4大城镇群, 重点培育发展以南宁为核心, 促进北海、钦州、防城港4市同城化, 辐射带动玉林、崇左2市的北部湾国家级重点城市群;加快发展以柳州、桂林、梧州核心城市辐射带动的桂中、桂北和桂东南城镇群;到2020年, 4大城镇群承载全区80%左右的城镇人口。积极发展河池、百色、崇左等桂西地区特色城镇;推进形成南崇城镇带、右江河谷城镇带和沿边城镇带。强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 按照快速、便捷、高效、安全、绿色的要求, 构建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大容量、低成本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完善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和区际城市交通骨干网络, 加快城镇群交通一体化规划建设, 改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对外交通。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为骨干, 以国省干道为基础, 与民航、水运和管道共同组成的纵贯南北、连接东西、沿海沿边“一纵三横”[一纵:即桂林—柳州—南宁—北部湾 (崇左) 。三横:即贺州—桂林 (柳州) —河池“北一横”, 梧州-贵港 (玉林) —南宁—百色“中一横”, 北海—钦州—防城港—东兴—凭祥—那坡“南一横”]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加大对桂西地区交通建设力度, 明显提升城镇地区内外综合交通运输水平。到2020年, 基本实现所有设区市通高速铁路, 所有县市通高速公路, 二级公路覆盖重点镇, 航空服务覆盖全区80%左右的人口。

4.推进新型城镇规划建设

针对当前城镇规划建设粗放低效、管理水平不高、缺乏鲜明特色等突出问题, 要以集约、低碳、绿色、智慧、人文、宜居新理念建设新型城镇, 全面提升城镇内在品质和形象, 打造集约城镇、绿色城镇、智慧城镇、人文城镇和特色城镇。集约城镇就是根据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和发展潜力, 合理确定每个城镇特别是中心城市的建设规模, 按照集约紧凑、疏密有致的原则, 建设紧凑型城镇、开敞型区域。绿色城镇就是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建设, 与山水田林湖生命系统紧密结合, 依托山水脉络, 让城镇融入自然, 提高生态宜居水平, 让城镇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智慧城镇就是统筹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和公共数据库资源, 加快建成超高速、大容量、高智能信息传输网络, 促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推动城镇发展进入信息化时代。人文城镇就是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弘扬广西精神为核心, 挖掘城镇文化资源, 传承创新历史文化, 建设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城镇, 提升文化品位, 塑造文化品牌。特色城镇就是推进城镇建设与独特的区位优势、多彩的民族风情、秀美的自然风光深度融合, 打造具有地域风貌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同时, 加强城镇建设和管理, 提高城镇规划水平。增强规划科学性, 推动规划由扩张性规划向限定边界、优化空间规划转变, 积极推进“三规合一”;加强城镇路网、管网、环卫、生活等设施建设, 实施中心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县城和重点镇基础设施完善工程;提高城镇公共服务水平, 为城镇常住人口提供便利可及的公共服务;适应城镇变化新趋势, 创新城镇治理, 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不断提升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

5.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产业是城镇发展的重要支撑。针对当前产业和城镇“两张皮”、城镇产业基础薄弱等突出问题, 要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 以工业化、信息化为引领, 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 以城镇化为依托, 推进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互动、产业升级与城镇转型协同、产业集群与城镇集群融合, 发展城镇产业体系。强化城镇产业支撑, 推动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 把产业结构调整与城镇规划建设有机结合, 促进城镇产业转型升级, 积极发展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 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就业容量大的城镇现代产业体系。优化城镇产业布局, 推进产业布局与城镇化布局有机衔接, 推动重大产业重点向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和城镇集聚, 强化中心城市产业分工协作, 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承接能力, 形成布局合理、错位互补、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城镇产业格局。增强城镇创新能力, 营造就业创业良好环境, 不断提升城镇宜业宜居水平。

6.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到2020年广西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时, 仍将有2300万左右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因此, 统筹城乡发展是城镇化的重要任务, 促进城乡一体化是城镇化的重要目标。要发挥城镇化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建设新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 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加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障碍。以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 以科技创新为支撑,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7.提升城镇化开放合作水平

广西拥有沿海、沿江、沿边区位优势, 面临新一轮对外开放重大机遇, 在扩大开放合作中拓展城镇化发展空间, 提升国际化水平, 是推进城镇化的重大课题。推进广西新型城镇化, 要充分发挥沿海沿江沿边区位优势, 抓住国家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以及广西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两区一带”实现国家战略全覆盖等重大机遇, 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 开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 拓宽城镇化发展新空间。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 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合作机制、桂港桂澳桂台合作机制、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等重要平台, 拓展与国际组织、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城镇化方面的合作交流。加快南宁区域性国际城市和桂林、北海国际旅游名城等建设。合作共建跨区域城市群, 携手广东、海南省共建环北部湾城市群, 打造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平台、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要门户和沿海第四大城市群;携手粤港澳共建珠江—西江城镇带, 建设成为支撑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的重要引领区、东西部城镇化合作发展的示范区。加快建设东兴、凭祥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边境自由贸易试验区, 把东兴、凭祥、防城、宁明、龙州、大新、靖西、那坡等8个边境县 (市、区) 的城镇, 建设成为面向东南亚开放合作的边境口岸城镇, 培育形成我国西南陆路边境口岸城镇带。

(三) 五项改革

新型城镇化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涉及人、地、钱、房等诸多重点领域, 针对制约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突出瓶颈, 需要加强顶层设计, 统筹推进人口管理、土地管理、财税金融、城镇住房、行政管理等多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 才能增强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活力。

1.推进人口管理制度改革

创新人口管理制度, 逐步消除城乡区域间户籍壁垒, 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取消城乡分割的按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登记常住户口的办法, 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全面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 以居住证为载体, 建立完善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积分落户制度, 为公平有序落户城镇提供阶梯式政策通道。探索进城落户农民保留土地用益物权, 通过试点先行, 探索允许进城落户农业转移人口保留宅基地使用权、耕地承包经营权和林地使用权的办法。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 在全区范围实行以居民身份证号码为唯一标识, 依法记录、查询和评估人口相关信息的管理制度。

2.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按照守住底线、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的原则, 创新土地管理制度,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合理满足城镇化用地需求。合理调控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实行增量供给与存量挖潜相结合的供地、用地政策, 提高城镇建设使用存量用地比例。探索建立城乡用地优化配置机制, 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工矿废弃地、农村废弃集体建设用地、农林场废弃建设用地等综合利用试点, 拓宽城镇建设用地来源。健全节约集约用地制度, 强化主体功能定位和国土开发强度双约束, 严守耕地保护、生态安全双红线。扩大国有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范围, 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 逐步对经营性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用地实行有偿使用。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进一步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深化征地制度改革, 完善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

3.创新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

财力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 必须加快推进财税体制和投融资机制改革, 创新金融服务, 放开市场准入, 逐步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 设立新型城镇化专项资金, 整合部门资金, 健全财政引导资金集约化使用机制, 强化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事权责任。加快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 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拓宽金融机构参与城镇化建设渠道, 支持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城镇化建设。进一步规范各级政府投融资平台, 利用信托、资产证券化、产权交易、融资租赁等方式, 创新融资模式, 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 采取BT (建设—移交) 、BOT (建设—运营—移交) 、TOT (移交—运营—移交) 、PPP (公私合营) 、EPC (工程总承包) 等模式, 平等参与城镇公用设施领域的开发、建设和运营, 全面放开县城和小城镇的市政设施建设和运营, 加快城镇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步伐。

4.健全城镇住房制度

解决好住有所居问题是实现居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前提。要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 推动形成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房价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的住房供需格局, 有效保障城镇居民合理住房需求。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健全保障性住房制度, 建立保障性住房财政稳定投入机制, 扩大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 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全覆盖。调整完善住房、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5.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和管理创新

富有特色 第10篇

关键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荣明耻,尚德修身,塑造健康人格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多形式、多功能、多领域、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化的系统工程。它不仅具有规范学生行为的本质作用, 还有开发学生创新素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作用。因此,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它需要多方协作、齐抓共管, 需要从内容到形式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增强实效性。积极贯彻落实中央1 6号文件精神, 努力探索、精心策划了“知荣明耻尚德修身塑造健康人格”系列活动, 旨在为树立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搭建平台, 构建富有特色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一、及时做好调查工作, 以学生需求为导向, 拓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

为全面、客观评估学生的思想状况, 不断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适应性、有效性和针对性, 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学校对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其中一项调查表明, 学生思想活跃、责任感强, 充分关注国家当前经济、科技、文化、体育方面的动态。学生们表示“神六、神七”升空、北京奥运、冬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 都带给他们极大的震撼。尤其是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 深受广大学生欢迎。的确如此, 这样的活动比文件、条例、教科书更为真切、生动、容易接受。它的意义不在于吸引人们的目光, 而在于打动并洗涤人们的心灵。而这也正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所在。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重要论述, 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 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 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 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 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为深入贯彻和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 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满足广大学生要求, 学校紧密围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 举办“知荣明耻尚德修身塑造健康人格”系列活动。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扎实有效的文化教育活动, 在全校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同时也是拓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的又一开端。

二、积极探索、精心策划, 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与形式

如今, 学生们通过各种媒体听到、看到的已经很多, 他们不需要单纯的口号, 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参与、真真切切的感受。“知荣明耻尚德修身塑造健康人格”系列活动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 将活动划分为十二个方面的内容, 分别是传统美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健康心理教育、遵纪守法教育、文明校风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团结互助教育、诚实守信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劳动创新教育、高尚审美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

传统美德教育是以“孝亲、敬师、爱校、报国”为口号, 在学生当中深入开展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主要内容的感恩教育活动, 通过组织“算一笔感恩账”、“写一封感恩信”、“实现一次感恩行动”系列活动, 唤醒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使学生对父母感恩, 对生活感恩, 对一切给予过自己帮助的人感恩, 进而增强学生对自己负责, 对父母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意识;理想信念教育是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生活的实际, 积极围绕“当代青年人的社会责任是什么”展开讨论, 对学生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引导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健康心理教育是要引导广大学生全面认识自我, 真心关爱他人, 追求积极向上、健康有意义的人生;遵纪守法教育是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维护本人权益的能力, 同时强化校规校纪教育, 积极推进“平安工程”, 教育学生从自身做起, 杜绝不安全的行为, 远离不安全的隐患, 为创建平安校园贡献力量;文明校风教育是以“倡积极学风, 塑优良班风, 造文明校风”为目标, 充分发挥学生的力量加强“三风”建设,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文化, 营造和谐文明、求知务实、崇尚科学的校园氛围;社会公德教育是组织学生针对当前校园、社会上存在的公德问题, 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和实践, 革除陋习, 崇尚文明, 号召学生身体力行, 用心灵和双手来净化共同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团结互助教育是要发挥班、团、会等各类学生团队自我教育的功能, 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帮助人、凝聚人、教育人的活动, 营造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校园氛围;诚实守信教育是组织学生开展以“诚实是安身之本, 守信乃立业之基”为主要内容的倡议实践活动, 号召广大学生诚实做人、守信做事;意志品格教育要通过素质拓展、互帮互学的方式, 提高学生的心理耐压能力和克服困难能力, 培养学生艰苦奋斗、不畏艰难、拼搏进取的精神风貌;劳动创新教育要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科技文化活动, 使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坚决摒弃好逸恶劳的思想, 塑造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勇于创新的品质;高尚审美教育是要通过展览、演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帮助学生培养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 丰富青年学生的人文艺术知识, 提高青年学生的自身修养;职业规划教育要引导学生结合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以及自己的特长爱好、价值追求设计自己的职业道路和事业方向, 科学合理地安排完成学业的方式和途径, 加强对全体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帮助他们愉快、健康、积极地学习和生活。

活动采用分院系承办的形式, 承办院系按照计划举办一个主题活动, 其他院系同时也参照活动主题, 结合本院系实际和学生专业年级特点, 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活动。各院系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会、学生党团支部、班委会、社团等学生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学生当中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动员, 精心筹划, 逐步推进, 开展了丰富多彩、扎实有效的文化教育活动。各院系承办的分项活动中, 涌现出一系列创新性的活动形式以及意义深远的活动内容。感恩教育活动竞标大会, 在创新活动形式, 充分调动班级积极性的同时, 使活动的实质渗透到同学们的心底。模拟法庭活动, 使理论在模拟实践中得以应用, 使学生们增强了专业兴趣、培养了专业素养。心理漫画大赛活动, 不仅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了宣传, 而且陶冶了学生们的情操, 提高了艺术欣赏水平, 有利于维护和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促进和谐校园的建构。在秦皇岛市太阳城广场举办的心理知识宣传活动, 在服务社会的同时, 也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收到各界好评, 并为秦皇岛日报所报道。“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招募”活动, 在学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截止到5月31日全校共有577名师生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 占秦皇岛市总捐献量的一半。在毕业生中开展的“热爱祖国服务人民”教育活动, 使我校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动、文明校风活动以礼物的形式赠送给毕业生, 以期他们终身受益。

目前, 学校的传统美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健康心理教育、遵纪守法教育、文明校风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活动已圆满完成, 在学生中引起很大反响, 有效达到了预期效果。这一活动的开展是我校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与形式上的又一突破。

三、注重总结、强调沟通, 构建富有特色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在相对稳定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进行工作经验的积累、交流和总结是十分必要的。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单纯的说教以及政治学习, 它需要与“两课”教育、辅导员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工作、公寓管理工作、特困生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等紧密结合, 从体系的构建入手, 以广大学生为主体, 深入开展富有特色的教育工作。

组织学生工作者及学生党员深入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即1 6号文件, 开展了一系列学习讨论、经验交流活动。学生工作处组织了8场书记论坛, 请各院系主管学生工作书记走上前台, 就学习中央文件的体会、学生工作的经验同辅导员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 使学生工作者提高了自身的思想理论水平, 学生党员提高了自身的思想素质。为了更具体更扎实地做好我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学习过程结束之后, 根据十六号文件精神, 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十三个文件, 内容涉及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教育、学生素质拓展、学术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活动、网络管理、学生心理健康、学生公寓管理等方方面面, 为开创我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为总结、交流学生工作经验, 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召开了学生工作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人员包括主管学生工作的有关领导, 各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书记、学生科长、团委书记、专、兼职辅导员以及其他学生工作者等近240人。本次研讨会就“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加强和改进我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学生公寓管理及教育体制、方式”、“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创新思路”、“如何进一步加强共青团、学生会和学生团体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如何做好特困生工作”等七项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 并对有关问题达成共识。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法学博士王向明教授向我校学生工作者, 做了主题为“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学生工作”的专家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所博士曹新美教授就如何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了一场精彩的讲座。本次学生工作研讨会共收到论文1 2 2份, 评选出优秀论文2 0篇, 优秀组织单位7个。对评选出的20篇优秀论文, 党委学工部编纂出优秀论文集, 以供借鉴交流。为加强各院校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适应和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共同探讨新形势下学生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契机, 全国地方高等工科院校学生工作研讨会组委会定于在学校召开“第十六届全国地方高等工科院校学生工作研讨会”。研讨会历时两天, 共收到1 0 0余篇论文, 全国30余所高校的学生工作人员通过主题报告、分组讨论、主题论坛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广泛交流, 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又一次盛会。

在开展“知荣明耻尚德修身塑造健康人格”系列活动中, 每项主题活动结束后, 承办院系需上报活动资料, 包括活动总结、照片或其他音像资料等。旨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承性和创新性。我校始终紧紧抓住思想政治教育这条主线, 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 通过理论教育引导、文化活动指导、公寓管理服务三个方面, 占领课堂、校园、寝室三个空间, 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致力于构建富有特色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05.6.14

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戏曲欣赏 第11篇

一、地方戏曲欣赏教学的意义

戏曲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学习戏曲艺术是发展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弘扬中华民族音乐的需要。戏曲是我国传统的综合性艺术,它涉及文学、音乐、美术、表演、武术等艺术领域,表演上讲究唱、念、做、打,它有利于促进学生多种艺术能力的发展。戏曲音乐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与渗透,对于原本教单纯教材的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戏曲有着非常强的表现力,它不仅让中国人喜闻乐见,更让许多外国朋友赞不绝口,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它通过唱腔、表演来感染观众,表现社会生活,在弘扬民族音乐的今天,戏曲音乐引进学校课堂尤为重要。

这些挖掘整理出来的地方戏曲,由于是家乡“特产”,对学生来说具有一种亲近感,一种亲和力,自然从心里喜欢它、接受它。让戏曲进入课堂教学,可使学生由乡音滋生乡情,使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既继承了民族传统文化,又让学生了解了戏曲音乐,丰富了学生的音乐知识,同时还提高了他们在音乐方面的综合素养。

二、激发学生对地方戏曲的热爱

戏曲走进学校的课堂,是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一大亮点,如果我们教师采用老一套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讲到“戏曲”,学生们可能会摇头皱眉,认为那是“老土”,没意思,听不懂,许多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那么,怎样才能让“戏曲”音乐成为学生喜欢的课,让“土”文化登上大雅之堂而达到弘扬民族音乐教育的目的呢?

1. 推出问题,激发好奇,探究欣赏。

学生总是对各种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教师应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打开学生思路、激发好奇心。如在欣赏浦城的赣剧时,我们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浦城没有闽剧团却有赣剧团呢?浦城赣剧团演过什么剧目?我们方言里有句话说“要看就看花灯戏,懒得看你的三角戏”,可见,除了赣剧,浦城人还唱其他的戏。那又是什么剧种呢?你看过家乡的什么戏剧呢?每逢年节、农闲、庆典、红白喜事、庙会,家乡人的音乐活动内容是什么?问题的推出激发了他们探索家乡戏剧的欲望。教师让学生分组利用课余时间“走出去”去探究解决问题,有的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把民间艺人的表演录制成光盘与同学分享,有的用小故事的形式表述对家乡戏曲的了解……探索研究的过程就是欣赏学习的过程。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注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例如:收集年节、农闲、庆典、红白喜事、庙会演出信息传递给学生,带领学生走访民间老艺人。很多学生从小就受到了浓厚的乡土文化氛围的熏陶,耳濡目染之间,对家乡的戏曲有些模糊的认识,只不过理论知识有所欠缺,经过音乐课堂的学习,课后的自主探究,学生认识到,越是民族的,越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以唱家乡戏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是老百姓社会生活、思想感情的真实反映。民间艺人的表演,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受人喜爱,戏曲成为学生心中的旋律,学生对戏曲艺术产生了深刻、积极的兴趣。富有地方特色的戏曲欣赏,也大大丰富了学校音乐教学中的民族特色音乐文化教育的内容。

2. 整合资源,多方联动,快乐欣赏。

教师要充分利用社会、学生及家长的丰富音乐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发挥他们对学生音乐教育的功能,从而实现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目的。

学校可以聘请家长(戏曲专业的专家)进行专场讲座,如浦城的赣剧,可以让家长在介绍剧团发展的过程中,重点介绍剧团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每个作品主要人物的唱腔念白、身段动作也尽可能请专家做声情并茂的展示。这样生动的讲座可以让学生对戏剧的行当、念白、声腔和板式以及戏曲的发展历程有了深入的了解。

任何音乐文化教育的发展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学校领导、音乐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对戏曲音乐文化活动大力支持,并积极参与是十分重要的。作为音乐教师,更应该从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走进群众的音乐文化生活,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音乐资源,服务于自己的音乐教学,在实践中,运用自己的文化知识,深入研究,服务于家乡的音乐文化教育事业。

3. 借助媒体,我行我动,深入欣赏。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乐学,我们还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我们利用师生共同收集来的本地戏曲演唱的实况录像,应用VCD、网络下载的资料制成课件,把“土”的东西进行“洋”化。同时,把收集整理的一些戏曲唱段打印成歌单发放到每个学生手里,课件中那用地方话演唱、风格独特、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戏曲作品,让学生们听起来特别有趣味,课堂的积极性一下调动起来,学习气氛浓郁、兴趣高涨。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戏曲音乐学习的氛围时,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学唱手中的戏曲唱段,做一些戏曲中的“亮相”“台步”“行礼”等基本动作,并尝试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这集知识性、科学性、表演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教学活动,既使音乐教学增加活力,又使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发挥了作用。学生不仅感到有意思,而且积极性很高,兴趣也越来越浓。通过听赏、演唱,丰富了学生的音乐知识,也使本土音乐文化得到了发扬和传承,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在音乐方面的综合能力。

地方戏曲走进学校课堂是音乐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民族音乐发扬和传承的迫切需要。只要我们去珍惜、保护和挖掘本地的优秀音乐遗产,在继承的基础上再创造、再进步,使地方特色的戏曲充满青春活力,就能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并热爱上家乡的地方戏曲。

富有特色 第12篇

审计部门可以通过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决策过程、环境影响、土地使用、规划管理、招投标活动、工程建设实施和质量管理、安全生产情况、物资采购和资金使用、工程建设项目信息等重点环节实施监督检查, 有效保障项目质量和资金安全, 并切实提高政府投资效益。近年来, 盐城市盐都区审计局牵头并委托盐都区内部审计协会负责业务指导和检查考核, 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从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管理平台入手, 初步走出了一条在信息化条件下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管工作的新路。

一、当前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面临的难题

各级审计机关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的实践表明, 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在加强投资项目管理、规范投资市场秩序、节约政府投资资金、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必须看到, 当前的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工作面临的形势越来越复杂, 遇到的困难也越来越多, 主要表现在:一是审计项目数量多, 审计力量较弱。近年来, 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 数目越来越多, 体量越来越大。以盐都为例, “十一五”期间, 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671亿元, 是“十五”时期的4.6倍。在海量的政府投资项目面前, 审计机关要从项目的决策立项、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等环节进行全过程审计监督, 需要的审计人力、物力也较从前呈几何倍数增长, 现从事投资项目审计的工作人员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求。同时, 由于审计的范围已从单纯的投资决算审计拓展到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投融资、项目质量、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等多个方面, 这也对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提出了新的挑战。要全面履行好重大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职能, 审计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还有很大提升的必要。二是审计周期长, 风险控制难。就目前而言, 大多数投资项目审计仍采用组织中介协审这一传统模式, 周期一般较长。加之施工合同不规范, 签证不及时, 设计变更随意, 隐蔽工程多, 对项目潜在的审计风险不能完全控制。从目前来看, 相当数量的政府投资工程都存在因工程设计变更而追加投资的问题。追加的投资占整个单位工程竣工结算的比例, 少则5%左右, 多则接近20%, 甚至可达50%。而设计变更的过程中, 往往真实性无法保证, 极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和投资资金的浪费。三是制度不健全, 监督有缺失。现行体例中, 虽然建立有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进行检查监督的机制, 实际上, 这样的监督性质仍然属于内部的同体监督, 未接受外界独立的实质性监督。对审计监督实行再监督的制度安排缺失, 给少部分审计人员带来徇私舞弊的空间。被审计单位或个人给审计人员以某些利益来作为减少审计监督活动和逃避制裁的交易条件, 使得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严重损失。

二、盐都区创新投资审计信息化监督的做法

多年来, 盐城市盐都区审计局为构建廉政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 按照“用制度规定流程、用流程规范行为、用行为优化管理、用管理完善制度”的思路, 逐步探索形成了内容科学、程序严密、实用有效的政府投资审计风险防范制度体系。一是通过出台《关于印发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参与公共工程审核服务的考核办法》, 落实了中介机构工程审计情况周汇报、月会办制度, 规定中介机构“只做事、不做主”。对中介机构的选择, 则通过优选中介库并通过招投标的办法让其参与到工程审计中去;二是制发了《政府公共工程审计业务例会制度》, 要求对“三大一多 (审计项目体量大、核增 (减) 幅度大、审计结果争议大、签证多) ”的项目每周会办一次, 严格控制审计自由裁量权;三是出台了《盐都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投资公共工程预 (概) 算和决算报审及签证备案工作的意见》, 要求凡是实行公开招标发包的政府投资项目, 建设单位必须把所有工程签证报盐都区审计局及相应主管部门备案。强调各建设单位要严格控制工程变更, 确保签证所涉事项 (造价、工期等因素调整) 符合现行有关工程造价、工期等方面的编制规定。此外, 盐都区审计局还通过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三级复核、实行审计质量过错责任追究和与中介机构签定《廉政合同》等方法来保证审计质量, 促进加强廉政建设的力度。

为实现对投资项目的远程监管, 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 盐都区审计局专门投资10多万元设计建立了“盐都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管理平台” (以下简称平台) 。该平台是基于互联网平台提供在线服务的软件系统 (Saa S模式) , 按照系统性、可操作性、兼容性和安全性原则设计, 以审计主管部门需求为重点, 将参与工程的相关单位纳入管理平台中, 具有操作方便快捷、资料形象客观、运行高效安全、成果资源共享的特点, 实现了“国家审计机关牵头组织审计项目+委托内部审计协会负责业务指导和检查考核+社会中介机构具体实施审计项目+平台监控”的跟踪审计运行新模式。从2012年3月份全面推行以来, 已有57个区级重点工程项目通过平台进行了现场跟踪和决算审计资料的流转, 所涉项目合计中标价25.89亿元, 共涉及17家造价咨询单位、69名审计人员, 累计填报审计资料1 726页、图片2 000多张, 提出审计意见和合理化建议500条以上, 核减工程造价和促进节约建设资金7 000余万元。具体成效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证了管理平台与AO和OA的无缝对接。根据“金审工程”的要求, 管理平台在开发过程中与AO和OA系统保持高度一致。审计人员可以从OA下载项目和人员信息, 导入平台, 建立项目, 也可以在平台中将项目信息打包导入AO, 供审计组成员共享使用, 符合审计人员平时的工作习惯。二是拓展了审计内容。管理平台设置了审计日志、现场勘查记录表、签证流程控制表、国家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意见单和月度小结等五种跟踪审计文本形式。每月底, 审计人员可将本月涉及项目的大致投资额、工程进展、工程质量、付款情况、监理履职情况、发现问题、问题整改和审计建议采纳情况等及时进行小结。三是规范了审计流程。实现了跟踪审计单位、决算审计单位、审计协会和审计机关之间的协同办公。审计机关、审计协会可随时通过平台抽查到跟踪项目具体的工程进度、审计实施情况。各审计组按要求及时上报, 重大问题即时汇报、审计机关、审计协会迅速答复, 切实改变了以前问题上传和处理意见下达周期较长的局面, 也有效防止了中介机构和一线审计人员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情况的发生, 降低了审计风险。四是提高了工作效率。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平台填报跟踪审计资料, 每天上传审计日记和其他资料, 对跟踪审计内容、审计发现问题、审计意见及建议和审计主要成果等进行记录, 审计机关职能科室相关人员通过审查资料, 对问题作出批复处理意见, 跟踪审计人员通过手机邮箱收到短信提醒, 按要求进行整改。审计协会相关人员每天了解项目情况, 协审单位和现场跟踪审计人员每天汇报情况, 使得投资项目审计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大大提高, 使许多问题的处理周期明显缩短。五是实现了快速反应。特别是对隐蔽工程、设计变更和询价定价等审计焦点问题, 能实现客观记录和快速反应:对各类隐蔽工程, 现场图片和视频全程跟踪记录, 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其工程的原始状况;对重大签证变更事项的相关资料及人员签证, 在系统内及时上传, 保留痕迹, 弥补了事后审计只能提问题而无法整改的缺陷。

三、构建富有特色的政府投资审计信息化监控体系的设想和建议

1. 建立审计联席会议和中介库制度。

由政府部门牵头, 监察局、审计局、住建局、交通局、水务局、招投标办等单位参加, 对投资工程审计中的中介管理、重大疑难问题等事项定期召开审计联席会议进行会办、研究, 确保工程投资审计顺利进行。同时, 要建立好纪检部门、招投标办和审计机关等相关单位所涉中介机构互通机制, 建立起统一的中介机构管理平台, 委托审计协会组织检查考核, 凡审计复核误差连续多年在一定比例以上、有重大违纪违规行为或有其他工作劣迹的, 纳入到中介库黑名单, 将其永远踢出审计中介市场。

2. 项目审计引入招投标制。

借鉴建设项目招投标管理方法, 由投资项目审计的责任主体审计机关在一定范围内公告审计项目招标信息, 发布审计项目的完成时限、成果要求等约束性条件, 最终通过对审计中介机构资格预审、审计项目实施方案、投标人以往审计工作业绩等方面的综合评比确定中标人, 并辅以今后重大项目有优先审计权等激励制度, 达到将最优秀资源配置到最重要审计项目上的目的。同时, 审计协会每年可抽选一定比例项目, 由其他中介机构进行复审, 凡核减误差超过一定比例的, 取消其项目审计的相应资格和权利。

3. 完善信息公开机制。

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情况在适当时候也要像其他审计项目一样, 实行对外公告, 及时、全面地将审计项目基本情况、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和整改情况全面定期公告, 提高机关行政行为的透明度, 以便更广泛地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信息公开机制, 除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外, 还有一个重要含义就是双向反馈, 要求审计机关、审计协会重视公众的反馈意见, 并以此为依据调整审计工作方法, 改进审计工作作风, 反向促进审计工作, 提高审计质量。 (下转145页) (上接108页)

4. 建立对审计机关监督的再监督制度。

就工程领域审计而言, 个别审计人员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 近年来发生在审计机关工程审计领域的案例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 必须建立对审计机关监督的再监督制度。对审计机关和审计协会的工作人员没有依法有效地发挥审计监督职责的失职行为进行监督, 并依法追究责任。可考虑在审计机关和审计协会外部设置检查有关执法部门失职行为的再监督机构, 这个监督机构应当简单高效, 不至于造成形同虚设的“监督的监督者”的怪圈, 切实发挥出制约监督主体行为的作用, 确保监督权不被滥用和被作为寻租的资源, 完成“谁来监督监督者”的制度设计。

5. 推广运用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管理平台。

上一篇:接地线路下一篇:会计环境审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