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管理范文

2024-07-10

油藏管理范文(精选10篇)

油藏管理 第1篇

在偏远油田的开发中, 上述技术提供了成本极其有效的解决方案, 尤其是它们提供的信息能够从远端的井场进行访问和解释。然而, 这些方法还没有发挥其全部潜力, 因为它们提供的丰富的数据处理还不够快, 没有完全发挥作用。随着动态实时优化油藏模型的开发, 这一状况将有所改变, 模型能够完成更多传统、繁琐的全规模油田多相油藏模拟。

为实现影响最大化, 应采用智能技术, 它们提供的信息与标准油藏和生产管理工具、数据库、模型相结合可实时指导油藏优化模型。

1 优化的油藏管理

为了提高效益、成本、产量或是可采储量而进行的油气资源优化, 通常将数学模型、油田数据和经验结合到投资影响因素或方法决策中。例如, 一个油藏模拟模型输入井测试和井下工具提供的油藏更新数据可以为现有井和未来 (生产和注入) 井提供有关生产和油藏采收率的多种选择方案, 决策人期望油藏管理者从中选择最好的方案。优化软件有助于油藏管理者进行选择, 并当获得新的生产和油藏数据时还可对所选方案的性能进行监测。

如果一个油藏模拟模型不经常用新数据更新, 那么进行新的历史拟合时, “优化的”方案很快就变得不相关而可能被搁置一边, 又返回到传统反复试验的下降曲线和含水分析中来, 这样只了解了生产井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而对优化方案却知之甚少。

当新情况涌现且生产数据可获得时, 油藏模型和数学优化流程不是一次性经验, 需要反复经常地运用。问题之一是, 修改油藏模拟历史拟合是一个大劳动量工作, 除非以恰当的格式提供系统数据。数据被笨拙、缓慢地集成到各种油藏模拟器中以确保调整模型测量标准来匹配观察到的产量、含水率。油藏压力历史数据通常使油藏模拟适应不了短期生产的精确预测与决策。可进行短期可靠预测的油藏模型是作出生产优化决策的基础。来自智能完井的油田实时数据的有效性的增长为短期、数据驱动油藏优化模型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实际上, 装备仪器的井可远程启动与测量, 并在生产井反馈信息不断更新易操作模型的基础上可实时完成油藏优化。

2 实时优化

实时优化 (RTO) 是下游工业经常采用的方法, 用于发现全自动或部分自动过程好的 (优化的) 控制方法。通过从过程装置中不断收集数据, 然后分析数据, 确立最优化的装置控制设置。这些设置在装置闭环中直接完成或提供给操作人员 (开环) 进行解释和作出进行与否的决定。RTO的主要目标是改善生产装置的应用能力以获得更大的产出, 提高作业效率和效益。用新的装置测量数据不断更新该模型, 对装置的实际输入-输出的最佳拟合进行反复计算, 从而确定出优化控制方向。

RTO方法可用于优化油气储藏、油井生产和油田过程设施的优化。在下游装置中使用的典型RTO系统由五个步骤组成:

◇ 数据验证

◇ 模型更新

◇ 模型基优化

◇ 优化器命令评价

◇ 决定采用或放弃优化方案

模型自学过程是系统使用其过去的操作数据来不断进一步开发和改进算法。

基于简化混合模型和多级优化, 对油田数据进行集成以对油藏关键特征进行不断的学习, 较之全油田范围的优化它更适合于实时作业。在炼化和石油化工行业开发出多级决策程序并进行广泛的测试, 它们也可应用于油藏优化。

3 自学模型

混合自学油藏模型在不断地开发和利用, 因为数据往往不足, 这是实际中常见的, 尤其在油藏开发阶段。通过选择合适的模型算法, 这些自学模型可以平衡与模型预测能力相匹配数据的精度。混合模型可以采用第一原理结构, 包括经验结构方程 (如达西定律、理想气体定律、压降关系式) , 并且在输入数据的基础上确认和更新算法的许多参数值。因此, 混合模型常常比原始的第一原理模拟模型更易于开发和控制, 同时在模型参数确认使用的数据范围以外保持模型的精确度。

期望的模型结构是自学自适应形式, 可优化隔间油藏中多相流体的运移, 同时也考虑了井下完井和井口限制, 以及经营限制。它应该在满足地面和地下限制的同时不断优化油藏特性。

提出的各种RTO方法都涉及到用于短期计划的动态模型。来自智能完井井的数据变化大, 并且难以处理, 下游工业使用的稳态RTO方案很难适应。这是描述的模型类型的动态特性和多级优化, 多级优化完成处理、学习, 以及对不确定性和变化输入作出反映 (图2) 。

浅析低渗透油藏的开发与管理的实践 第2篇

关键词:辽河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发;采收率

1 概述

辽河油田低渗透油藏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低效井、长期不出油井增多,已占到油田油井的三分之一,降低油田产量。

二是举升系统效率低,浪费大量电能。

三是原有的集输工艺流程、供电系统能源消耗大,已不适合油田发展的需要。

四是油田新增可采储量跟不上递减速度,导致油田年产油量逐年减少。

五是注水系统不精细,导致注采系统不平衡。以上原因致使油田开发形势面临严重的考验,需要三大系统联动,挖掘油田开发潜能,细化油田开发管理,摸清地下剩余油情况,不断采取新的措施手段,提高油田采收率及系统效率,实现油田稳产。

2 特低渗透油田开发精细管理模式内涵

根据油田开发形势的变化,不断细化油田开发管理,精细化管理的内涵为:以转变油田开发思路为指导,以油藏工程细化为基础,以三大系统工程细化为重点,以科研攻关为支撑,以细化生产管理为手段,以人员素质及激励机制为保障,转变思路求发展,从精细管理要效益,从科研攻关求深入,从深入挖潜找出路。坚持“三个结合”,既地下与地面相结合,技术与管理相结合,投资与效益相结合,形成横向联动、纵向不断深入的局面,不断推进油田开发精细化管理进程,降低油田递减速度,提高油田采收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使油田开发与管理水平同步提高,实现特低渗透油田的可持续发展。油藏工程是油田开发的基础,实施精细化管理,努力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在油田管理方面创新生产管理方法,推进精细化管理进程;以统筹油藏工程、采油工程、地面工程三大系统联动,拓宽精细化管理范围;从技术上加强科技攻关力度,引领精细化管理深入;同时强化人才培养机制,健全考核激励机制,保证精细化管理实施。

3 特低渗透油田开发精细管理的主要做法

3.1 转变油田开发战略, 指明精细化管理方向

以细化单元分析思路为指导,实现油田水驱精细挖潜,可以摸索实施“以储层裂缝为核心的油藏描述”、“两早、三高、一适时”的注水开发政策、“水井排油井转注,形成延裂缝向两侧驱油”的线性注水开发对策,积极探索改善油田开发效果的方法与途径,根据油藏按照构造位置、储层渗透性、原油物性及裂缝发育程度等主要指标将油田划分为一、二、三类区块,积极采取针对性的治理对策,形成并完善了区块分类管理、分类研究、分类治理的“三分”开发思路。一类区块:治理对策:优化周期注水技术参数,确定合理间注方式、间注周期、年注水量,积极开展加密调整技术、二次开发等采油技术来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工作。二类区块:治理对策:积极开展加密调整技术研究与应用,优选确定了“对角线加密”、“三角形重心加密”等加密井网,完善水淹层解释、密井网注水调整等配套技术,保证加密调整效果。三类区块:治理对策:积极开展小井距加密试验与应用工作,采用“井间加井、排间加排”的加密方式。

对区块进一步细化油藏描述,通过新的技术及手段重新进行小层对比,摸清剩余油情况,逐步实现精细化注水,夯实油田开发基础,指导采油工程及地面工程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实现科学开采,提高油田采收率。

3.2 采取四个精细方法, 搞好精细化管理基础

油藏工程是油田开发的基础,实施“四个精细”,努力改善油田开发效果。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实施多学科交叉研究,摸清地下形势及剩余油分布情况,以精细地质研究为基础,加强精细注水研究,细化注采系统调整。合理进行加密,建立示范区为平台,完善技术应用标准和管理模式,發挥示范引领作用,指导油田水驱开发调整,努力控制油田含水上升及产量递减,从而达到提高油田开发水平。

精细油藏描述工作以“深化技术研究,扩大应用规模,满足水驱精细调整”为指导思想,结合水驱精细挖潜及产能区块方案编制的要求,以“井震结合、动静结合、建模数模结合”为手段,开展多学科精细油藏描述,进行区块的研究工作。“

井震结合精细构造描述技术,提高水驱控制程度,以储层的细分为核心的河道砂体储层细分技术,含水上升速度得到控制。精细水驱常规调整,积极开展针对性的调整,量化了精细分层、周期注水、浅调剖、深度调剖等四项技术的实施标准和应用界限,定了精细分层注水的技术标准。结合精细地质研究成果与周期注水技术应用效果统计分析,优化了周期注水技术参数。确定合理的间注方式,确定合理的间注周期,确定合理的年注水量,对目前不能进行细分调整的注水井,通过实施浅调剖缓解层间矛盾。根据调剖的主要机理及现场施工要求,确定了调剖的选井原则。针对油井水淹程度高,水驱效率低的状况,开展深度调剖技术研究与现场试验。认真分析各类区块开发现状、各类储层的动用状况和剩余油分布特征,明确了各类区块的加密潜力。一类区块通过加密调整提高开发效果;二类区块主体区块已完成规模加密调整,下步要以砂体发育规模相对较大的井组为单元进行加密;三类区块砂体发育规模小、水驱控制程度低,储层物性差,要通过深化合理井网加密研究,结合储层整体压裂改造技术,改善区块开发效果。

4 实施效果

一是储层动用状况得到改善,二是产量递减速度得到控制,日产油水平保持稳定,三是含水上升速度有所控制,四是地层能量保持水平更加合理,五是可采储量增加,预测采收率提高,六是区块开发效益提高。

参考文献:

[1]肖建华.低渗透油藏采收率预测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

作者简介:

管理站油藏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第3篇

1存在问题

(1)注采井网欠完善,产量递减风险大在油藏开发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断块的地层能量和压力均出现了明显下降的趋势,稳产基础十分薄弱。注水没有能够及时有效的补充好地层能量,尤其是管理站目前有部分井组井网欠完善,部分油井产量呈现下降趋势,在无有效注水补充的情况下产量递减风险较大。

(2)部分井组注水困难,油井地层能量得不到持续补充管理站目前有三口注水井受注水压力高影响,注水困难或注不进,被迫停注或低水量注水,这将进一步导致注水能力下降,从而使得地层能力得不到补充,油井产量存在递减风险。

(3)层间和平面矛盾突出,井组注水效率较低初期油井投产时多数投产井均为多层合采,但随着生产时间的延长,合采井与单采井产量差距越来越小,说明合采井的矛盾一直存在,随着开发的深入,油藏开采时间的延长,矛盾在逐渐加大。油井和水井对应层之间单一层吸水越来越严重,注水井的层间矛盾也越来越大。

(4)倒地下控出砂、稠油,井筒腐蚀严重为了维持出砂稠油井的稳定生产,管理站有口油井被迫采取倒地下掺水,而长期倒地下掺水不仅抑制了地层能量的有效利用,更成为了造成井筒甚至套管结垢腐蚀的主要原因,增加了趟井、关井的风险,成为了管理站控躺井的节点问题。如官49-3于2013年8月,因管柱结垢严重导致管柱卡,换80吨架子解开(图1)。

2对应措施

(1)油井转注,完善注采井网通过监测资料,及时掌握断块压力的保持情况,对井网、井别作出相应调整。如官142区块边部注采井网不完善,计划对具备转注条件,能够有效进行注水的王22-34井转注,确保井组稳产。在注水过程中注意压力变化对储层的影响。周期注水对基质、裂缝系统具有较大影响,在升高压力过程汇总,基质受到压缩,积蓄了能量,在降低压力的时候,这些能量释放出来,从而使部分原油从基质系统渗透到裂缝系统。

(2)实施增压注水,保证地层能量有效补充增压注水提高了注水压差,使在低注入压力下不吸水的油层吸水。高压注水可使油层产生微小裂缝,以提高吸水能力。在注水井场或配水间旁设置增压注水泵,对注水站供至注水井的高压水进行二次增压,提高注水压力后注入注水井。管理站下步计划对三口注水困难井实施增压注水,保证井组产量稳定。

(3)做好措施论证和注水培植,提高措施效果贯彻先注水培植再酸化的工作模式,目前已完成对于官962-7井的调剖,官962-7井组采取LC调剖的方式改善平面水驱油效率。采用"调剖+间注"的注水方式,该井组的三口油井累增油达到106t,措施效果较好。下步将对其他具备条件的井组实施调堵。井组注水效果将得到提高,将对注水双向受益油井实施再次酸化。

(4)继续加强对出砂、稠油井管理工作随着油井和地层生产情况的不断变化,管理站将不断更新对于出砂、稠油井的认识。优化护理措施,勇于采取新的管护方法而关停地下掺水,减少掺水造成的井筒结构腐蚀影响。

3结语

针对管理站管辖的油藏开发中出现的各种地下和地面工程的问题,形成了一整套提高开发水平的措施,首先,油井转注完善注采井网,解决油藏地下矛盾;其次,在工程上实施增压注水,提高注水压力,保证水能有效注入地下,保证地层能量有效补充;第三,在油藏管理中,熟悉各个油藏井组生产情况,做好措施论证和注水培植,提高措施效果;最后根据该地区油藏出现情况,加强对出砂和稠油井的生产管理,提高认识,优化油水井护理措施。最大限度提高油水井的正常开采。

摘要:本文以笔者所在的采油管理站为例,针对大港油田第三采油厂管理站管辖油藏面临的生产中的问题进行了归纳,主要为注采井网不完善,井组注水困难,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强,井组注水效率低下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对应的解决办法。首先,油井转注完善注采井网,解决油藏地下矛盾;其次,在工程上实施增压注水,提高注水压力,保证地层能量有效补充;再次,做好措施论证和注水培植,提高措施效果;最后加强对出砂和稠油井的生产管理,提高认识,优化油水井护理措施,从而提高油藏生产能力。

关键词:注采井网,增压注水,措施论证

参考文献

[1]莫云亮.坪北油田层间矛盾矿场研究[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6,(2).

[2]赵洪侠,陈金锁,吕志欣.港西开发区西5X-3复杂断块油藏高效开发方法与对策[J].录井工程,2014,25(3):91-94.

[3]赫晓岚.地面增压注水原理及合理注水压力确定[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3,(11):50.

油藏管理 第4篇

(一)课题背景

1.东辛西油田是一个由30套开发层系,77个大小含油断块组成的复杂断块油田,其特点是:断块破碎,含油层系多,油水关系复杂。

2.旧有的油藏管理模式严重制约着开发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课题提出

经过认真分析,我们认为影响油藏管理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油藏问题分析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2.各级开发管理部门的协调性。

3.油藏基础资料的准确性以及现场问题反馈的及时性。

4.油藏管理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和跟踪的精细化、动态化和科学化。

5.油藏管理人才技术能力的提升及激励机制。

针对以上几点油藏管理的主要因素,我们提出了“创建东辛西油田油藏分类精细化管理系统”这一研究课题。

二、油藏分类精细化管理系统的内涵及特点

油田开发精细化管理,是针对高速高效开发油田精细油藏经营管理,进一步提高开发效果而形成的管理模式。

其特点为:

1.创造性的将“分类精细管理”的概念及方法应用到开发工作中,变“单个分析问题”为“系列分析问题”,将以往的“单兵作战”变为“多人联合”,打破区块管理的个人界限,实现油藏管理的多样化、精细化,使油藏管理真正实现科学化、动态化。

2.以“油藏分类”为依托,实现“单井问题多人分析,百家争鸣经验推广”的运行方式,实现精细地质研究、油藏分类精细管理管理、所矿结合油水联动的新型油藏管理模式。

3.创建一个“个人、小组、动态室”相互学习沟通、资源共享的开发管理平台,提高优良管理经验实践速度,提高油藏精细开发管理水平。

三、油藏分类精细化管理系统的具体做法

(一)创立油藏管理精细化标准

1.界定油藏分类指标,对油藏进行合理分类。

2.根据油藏分类,建立油藏开发管理的预警指标体系。

(二)精细油藏管理,努力实现良性开发,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到减产有序、稳产有方,增产有效

东辛西油田经过多年的高速高效开发,主力油田普遍进入特高含水、原油产量递减阶段,原油产量递减幅度明显加快。因此,不应再维持产量指标上的稳定,而必须是高效益的稳产。

1.实施精细油藏描述,摸清家底

东辛西油田所管辖的77个大小含油断块,地下构造和储层变化较大,是开采难度较大的油区。油田开发的主要矛盾是对油藏地下潜力认识不清,致使治理措施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1)利用现有地质资料进行精细动态研究,提出开发过程中存在的注采矛盾,重点抓关键环节。

一是明确描述的方向,二是细节描述精确到位,三是油藏描述流程合理。

(2)把精细油藏描述作为庞大的系统工程来抓,切实做好“三个整体,四个原则”。

三个整体就是整体规划、整体描述、整体实施:四个结合就是精细油藏描述工作和成果的转化与产能建设、注采井网调整完善、控水稳油综合治理、三次采油相结合。

2.精细油藏管理,细化管理单元、量化考核指标,实施单元产量目标化管理

单元目标化管理,就是将油藏基本的单元作为管理对象,为每个单元量身制定一套“治疗方案”,坚持实施水井治理、措施方案优化、基础地质完善等各项工作,并落实到责任人,以达到增强油田稳产基础的目的。

(1)转变油藏开发方式,有效挖潜老区剩余油。

(2)“三员”孤立分析向一体化分析转变。

(3)单井分析向井组分析转变。

(4)笼统分析向“个性”把握转变。

3.优化措施、产量结构,实现措施创新。

(1)优化措施过程管理,提高油井措施效益

(2)应用盈亏平衡分析方法,改善单井开发效果

一是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效井潜力。

二是优化低效井管理,使其向高效井转化,

三是综合治理无效、低效井,使其有效、高效井转化,

四是重新认识特高含水井,变“敞开”为“间开”;重新认识非主力层,变“配角”为“主角”:重新认识油水过渡带,变“禁区”为“特区”。

(三)针对不同类型油藏分类目标化管理,有效提高单元采收率

随着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潜力挖潜逐渐向中低渗透薄层转移,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及时转变观念,做好油藏管理的“四个转变”:一是油水井动态分析由区块整体向井组、单井转变:二是注水方式由单一向多样性转变;三是潜力分析由平面向纵向转变:四是完善注采关系由主力开发层系向小层油砂体转变。

1.断块油藏提高采收率对策及管理方法

以断块油藏为研究对象,逐个单元进行分析,将东辛西油田断块油藏分为4大类,即:简单型断块(相当于整装油藏)、开启型断块、半开启型断块和封闭型断块。对于这类油藏采取的主要技术和管理方法如下:

①精细油藏研究,搞清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

②搞好注采调整工作,实施“控水稳油工程。

③优化零散新井井位部署,增加可采储量。

2.岩性油藏提高采收率对策及管理方法

该类油藏主要包括营11、营6、营691等断块,地质储量1985x104t。该类油藏进一步分为中高渗油藏和低渗透油藏。

①多技术优化结合,控制高渗透油藏含水上升速度。

②攻坚啃硬,改造“x2低”单元,提高储量动用程度。

3.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对策及管理方法

该类油藏主要分布在东辛油田营8东营组、营47-8等7个断块,地质储量3500x104t,采收率21.5%。针对这类油藏,充分应用新工艺、新技术,加大难动用储量开采力度。

(四)優化人力资源与评价考核激励机制一体化联动,激发技术潜能

在油藏经营管理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最大限度挖掘广大油藏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潜能。极大激发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1.坚持人员培训注重素质的观点,采取多种培训形式,培养人才。

2.开展岗位技术练兵和形式多样的动态分析观摩会,加强技术人员之间的交流,充分发挥好典型的导向、示范、激励作用。

3.创建一个“个人、小组、动态室”相互学习沟通、资源共享的开发管理平台,提高优良管理经验实践速度,提高油藏精细开发管理水平。

四、油藏分类精细化管理系统实施效果

经过分类精细化管理的实施,较好地实现了油田开发储采平衡,油田开发实现了良性循环。

1.含水上升率:含水上升趋势得到有效控制,油田含水由年初的91.6%→目前的91.3%。

2.减缓产量递减:油田日油水平由年初的1913吨→目前的1958吨。

3.自然递减同期对比由11.29%→8.19%,综合递减由3.2%→1.2%

五、油藏分类精细化管理系统推广意义

(一)油田开发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实施油藏分类精细化管理系统油藏管理模式后,油田能实现高含水期产量的稳中有升,自然递减得到有效控制,遏制断块含水上升趋势,稳产基础进一步改善。

(二)油田各断块采收率进一步提高,为实现油藏最佳效益开发奠定基础

通过精细地质勘探研究和油藏描述技术结合实际开发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在井间滞留区、构造高部位部署的新井均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进一步挖掘了剩余油潜力,提高断块的最终采收率,为实现油藏最佳效益开发奠定基础。

(三)技术创新能力取得长足进步

油藏开发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探讨 第5篇

油藏开发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即对油藏实行“从摇篮到坟墓[1]”的一体化运行管理,从方案的编制、实施、跟踪评价统一管理,确保方案在设计的生命周期内完成建设和生产经营任务。油藏全生命周期管理与传统开发模式相比有两大优点,其一体现以效益为中心,通过优化开发方案来实现效益最大化。其二油藏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现的是对油藏合理开发,提高油藏最终采收率的一种开采理念。

油藏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油田开发多个阶段,根据不同阶段研究内容可分为方案设计期、实施期、跟踪调整期。

2 油藏开发全生命周期管理关键因素

编制合理的开发方案是油藏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的重中之重,科学合理的开发方案既要适合油藏特征又要做到最为经济有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精细地质研究与优势储层预测。需搞清楚研究区地层、构造及储层展布特征,结合已知井及三维地震资料预测优势储层有利展布区,优选有利建产区域。为精细刻画研究区储层展布优选有利区带,本次研究结合舍女寺新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采用多属性融合和测井约束反演技术对整个舍女寺油田孔二段储层展布特征进行预测,同时结合重点探井含油井段频谱特征,提取反应含油气好的频谱段来进行储层预测。在女13断块成功刻画了水下分流河道的展布区域,优选为有利布井区域。

(2)井网优化。井网对断块开发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考虑低渗油藏储层特征及裂缝发育对井网进行优化。研究区油藏为复杂断块油藏,从岩心观测来看,发现细小的阶梯状小断层,可见其裂缝相对较发育。结合邻近断块动态监测及注水见效情况判断出研究区裂缝方向与主断层方向一致,主要为北北东-北东向。根据天然裂缝发育情况,目前低渗油藏井网形式主要有三种。裂缝相对不发育油藏主要采用正方形反九点井网,裂缝较发育油藏采用菱形反九点井网,裂缝发育油藏则采用矩形井网。研究区裂缝较发育,且受断层影响含油断层形状不规则,结合具体构造发育情况确定以菱形井网为基础井网。同时为避免水淹井排方向与裂缝方向成30°夹角。合理的井网密度不仅满足油水井注水要求,而且还的满足经济效益及油藏的最终采收率。本次研究首先采用北京勘探院根据国内144个水驱油藏资料,得出采收率与井网密度的定量关系式,得出井距为220米时油藏达到最大采收率。在此基础上结合井网密度计算公式通过经济极限井距和经济合理井距计算,分别为105米和297米。借鉴大港油田采油三厂同类油藏开发经验,同时考虑注水见效情况,综合分析最终确定以200米井距进行开发。研究区油层厚度相对较集中且厚度较大,不利于选用水平井开发,并且女90断块同时存在三套含油层系,且研究区及邻近区块并无水平井及大斜度井开发实例,考虑到投资成本优选直井井型进行开发。

(3)单井设计优化。为做到最大限度降低产能建设投资,实施前从细节入手、精益求精来节省项目实施费用。一方面对单井设计进行优化,完钻井深设计到目的油层底,节省不必要进尺;另一方面研究区目的层段主要为孔二段,油层相对较好识别,对录井、测井井段进行优化,录井和综合测井基本从孔一段底部开始,节省不必要开支。

(4)钻井工艺及储层改造工艺优化。考虑降低后期管理成本,钻井采用“平台式、工厂化”管理。实施前期优选项目实施的井场,综合井场位置对井轨迹及实施顺序进行优化,采用整托方式来运行,以此来缩短钻井周期及建产成本。对井身结构及钻井泥浆密度进行优化,对储层起到一定保护作用。对于需要储层改造的油藏为确保压裂取得好的效果,射孔之前采用压裂模拟软件对其进行模拟,优化射孔井段。此外为节省建设资金,结合研究区地层原始压力相对较低特征,对于有自然产能的井先期不压裂。等注水跟上,地层压力系数保持到1.1时进行压裂,确保压裂取得高产。

(5)后期跟踪调整依据单井钻遇油层情况及产能特征进行了单井潜力评价,深入分析了储层垂向及平面展布特征及隔夹层分布特征。此外,按照方案要求取齐取准动态监测资料,为后期调整做准备。同时对断块开发效果跟踪评价,根据断块开发动态特征,调整优化注采方案。做好年度经济评价及敏感性分析,明确来年配产及措施对策,直到收回投资。

3 结语

油藏开发全生命周期管理为有效开发油藏提供了一种途径,其体现对油藏开发实行一体化管理模式。其要求在建产前结合区块油藏特征及地面条件等信息优化油藏工程方案、优化钻采、工艺设计、优选井场、优化井轨迹;在实施期整体考虑、统一安排、跟踪调整;后期跟踪方面做好生产动态跟踪、增产稳产对策研究及剩余潜力研究,直至收回投资。

参考文献

油藏管理 第6篇

关键词:石油企业,油藏经营管理,管理创新

一、油藏经营管理内涵

1. 油藏经营管理定义。

关于油藏经营管理的定义有很多。国外学者中Thakur将油藏经营管理定义为精明地使用各种可能的方法来获得利润和油藏经济的最大化[1]。国内学者中罗平亚、杜志敏[2]认为, 藏经营管理就是对某一油藏或油田开发制定和实施优化油藏经营策略的进程, 寻求最佳经营方案, 通过优化进程, 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 (人力、物力、财力) , 降低投资额度和作业费用, 使油田开发得到最大效益。

2. 油藏经营管理发展阶段。

油藏经营管理的认识和实践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3]。第一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以前, 这一阶段过分强调油藏工程的重要性, 认为油藏工程是油藏经营管理中的唯一重要技术;第二阶段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 在这个阶段油藏描述技术在油田开发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油藏工程师与地质师的合作被提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第三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后期, 在这个阶段世界油气新发现越来越少, 边老低难资源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要有效开发油田, 并获得好的经济效益, 除油藏工程师与地质学家的密切合作外, 还需要地球物理、钻井、采油和地面工程等多学科人员的配合与协作, 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以多学科协作为特点的集约化油藏经营管理体系;当前为第四阶段, 油藏经营管理在集约化的基础上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 在这个阶段智能完井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智能完井与大位移井、大斜度井、水平井和多分支井相结合, 改善油藏管理、降低成本和提高采收率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3. 油藏经营管理特点。油藏经营管理归纳起来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动态性、协同化、集成化等特点[2~3]。

二、油藏经营管理的实践成果

1. 油藏经营管理在国外的实践成果。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国外石油公司已普遍将油藏经营管理作为高效开发油气田的基本模式, 并获得了较大的成功。据统计, 近年来, 世界原油储量增长的3/4来自加强油藏经营管理的效果.如海上Wizard油田通过专家协同攻关有效完成了管理和开发油藏经济可靠的规划任务[4];Salym石油开发公司采用项目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原油采收率等[5]。

2. 油藏经营管理在国内的实践成果。

中国石油企业近年来也在油藏经营管理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 积累了一些经验。有些油田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创出了各具特色的管理办法, 推进了油藏经营管理向价值形态转变, 成本控制向全员、全过程转变, 成本管理向综合效益型转变, 降本增效重点向科技进步转变的进程, 油藏经营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胜利油田初步建立了具有胜利油田特色的油藏经营管理模式[6], 张天渠油藏形成了小油田小开发的油藏经营团组的工作模式等[7]。

三、中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现状

目前中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活动主要是在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核算单位中开展。从管理创新的特点来看:一是参与管理创新的人员主要是专职的管理人员, 其他技术人员和基层操作人员很少, 这反映了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狭窄, 不利于管理创新的广泛开展;二是当前石油企业创新主要集中在管理方式方法及管理模式或在一些局部领域内开展创新活动, 而管理制度创新较少。从创新方法上看, 主要是借鉴其他相邻领域知识和技能, 独创较少。

存在的问题主要为:管理体制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管理机制不灵活;观念上缺乏市场意识、改革意识、忧患意识。总的来说, 同西方大石油公司相比, 中国石油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水平低下。

四、引入油藏经营管理模式对中国石油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1. 可行性分析。

(1) 中国油气储量分类及评估办法套改工作全面启动, 套改后的储量分类、评价和价值化管理将全方位与国际接轨, 使石油企业开展真正意义上的油藏经营管理成为可能, 从而能够促进中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 (2) 从油藏经营管理的发展阶段分析, 结合中国现阶段的油田的实际情况和开发技术水平都可以进入到油藏经营管理的第四阶段, 从而可以用系统的油藏经营管理理论来促使中国的石油企业管理创新。 (3) 从油藏经营管理的特点分析, 油藏经营管理所具有的长期性、系统性、动态性、协同化、集成化等特点都是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真正意义的石油管理创新, 尤其是对目前中国石油企业整体创新低下的情况显的格外重要。 (4) 从国内外石油公司所取的的成果来看, 油藏经营管理创新取得的丰硕成果给石油企业的整体管理创新带来了新思路。

从以上四点分析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是引进油藏经营管理模式对中国石油企业进行创新是可行的。

2. 必要性分析。

(1) 中国石油企业一直停留在一些局部性的技术领域创新, 缺乏整体意识上的创新, 引进油藏经营管理模式能够很好地改善这种总体创新水平低下的状态。 (2) 中国大多数老油田以进入开发中后期, 总体呈现“三高”特征, 含水率不断上升, 产量递减加快, 开采难度越来越大, 采出成本直线上升。新油气资源发现越来越少, 油田开发的对象逐渐转向低渗、稠油和高含水油田, 开发难度越来越大, 采出成本越来越高。为了提高采收率, 降低采出成本, 除了继续实施各种稳产增产措施外, 必须积极引入油藏经营管理模式确保效果和效益最优化。

从目前中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和中国油田所处的开发阶段分析, 中国石油企业引入油藏经营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创新是非常必要的。

五、油藏经营管理模式下实现中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措施

1. 建设并完善油藏数据资料库促进石油企业信息管理创新。

(1) 资料的采集作为油藏经营管理的基础, 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必须由多学科班组成员对资料采集事项作出详细的设计方案, 对需要定期录入的资料制定相应的操作规范[8]。 (2) 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 把真实、准确和连续的数据资料存贮于开放的综合数据库中, 实现了数据系统的资源共享。 (3) 根据数据资料按照一定的标准如油层深度基本相同、油藏类型相同、原油物性相近等合并同类项方式划分油藏经营管理单元, 分成不同类型不同开发阶段的油藏, 并形成明确高效的对应的油藏经营管理模式, 降低开发成本。 (4) 利用数据资料库为以后的油田开发累积学习效应。

2. 建立项目组与虚拟团队促进石油企业组织管理创新。

(1) 油藏开发是一件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高效的工作就必须建立项目组, 利用多学科专家共同攻关。根据油藏经营管理的需要, 工作组应包括勘探工程师、勘探开发地质师、地球物理师、地质师、岩石物理学家、地质统计师、油藏模拟专家、实验室分析人员、钻井工程师、采油工程师、经济师、计算机专家、地面建设专家、设备工程师和法律专业等方面的人才。 (2) 项目组需要的人才来自于各个方面的专家, 实施起来可能会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 采用虚拟团队, 临时雇佣所需的专家利用计算机网络开展工作, 则能够既有效利用专家团队, 又降低开发成本, 尤其是对一些中小型油田非常实用。

3. 继续加强技术创新与技术高度集成促进石油企业技术创新。

(1) 近年来, 多项支柱技术创新在油藏经营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包括地质建模技术 (如随机地质模拟技术、网格粗化技术、三维地质建模技术) 、提高采收率技术 (如混相驱注气技术等) 、油藏数值模拟技术 (如交互式数值模拟技术、并行化数值模拟技术、变通网格技术、数值模型高度集成化) 、水平井技术 (分支水平井、多目标水平井、水平井作注人井、开采老油田剩余油开采气藏沙岩油藏等) 、工智能技术 (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技术) 等[8]。 (2) 现代油藏经营管理中, 运用先进技术的高度集成能够优化决策、降低风险和提高经济效益。目前技术的高度集成综合使用了传统技术和上述支柱技术, 概括起来主要应用于提高采收率的配套技术, 先进的改善采收率的配套技术, 先进的计算机和管理技术等三大方面。

4. 建立企业联盟促进石油企业新型制度创新公司联盟是

指公司之间在互相信任、风险共担的基础上, 依据各自的优势共同参与项目的计划与设计, 降低成本, 提高效益, 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的一种较长期的合作关系。它具有优势互补、双赢且能够分散风险、降低成本和提高整体工作质量的优势。公司联盟与传统的招标与承包的合同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模式中的信息的不对称性, 零和博弈都决定了该模式只能是一种短期的合作关系, 不可能出现一加一大于二的结果。而公司联盟模式则可以通过信息、资源的共享, 发挥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实现优势互补, 实现双赢, 降低总体成本。

中国石油行业基本上是由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组成, 各大石油公司下面又设立各分公司、子公司, 完全改制后的石油企业主要可以分为从事油气勘探开发的“油公司”、技术服务企业和产品型企业 (包括大多数多种经营企业) 三类公司。目前的改制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 尤其是中石油, 建立企业联盟更能促进改制的进行。各石油企业之间可依据联合内容的不同来确定实现联盟的形式。如油公司与技术服务公司可以以单项服务、多项服务、综合服务、主合同协议和项目管理等方式确定联盟方式.通过相同的办法中国各大石油公司内部分公司间的油公司与技术服务公司、油公司与产品公司可以实现企业联盟以及各大石油公司之间以及其内部各子公司之间都可以实现不同形式的企业联盟。

参考文献

[1]Thakur G C.What is Reservoir Management.JPT, 1996, (7) :520.

[2]罗平亚, 杜志敏.油气田开发工程[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3:244-279.

[3]何刚.论油藏管理现代化[J].石油规划设计, 2002, (2) :30-31.

[4]Satter A, Baldwin J O, Jespersen R A.计算机辅助油藏管理[M].章木英, 杨权一, 吴世旗, 等, 译.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4:100-106.

[5]Svirsky D, Hagelaars A, Zegwaard J, etc.Reservoir Management of West Salym Oil Field.SPE101863, Russian Oil and Gas Technical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3-6October, Moscow, Russia, 2006.

[6]廖成锐, 黄爱先.胜利油田油藏经营管理实践[J].油气田地面工程, 2004, (9) :7-11.

[7]谢丛姣, 吴东平, 王利.张天渠油藏经营管理模式探讨[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1, (5) :29-31.

油藏管理 第7篇

(一) 成本管理意识缺乏全面性和先进性

油田企业现行的成本管理模式注重了全员的成本管理, 忽视了全过程、全方位、全环节的成本管理, 注重了目标成本管理, 忽视了作业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等先进成本管理模式。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精细化管理理念的产生, 要求油田企业引入先进的成本管理理论, 将成本管理的领域从事后控制拓宽到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

(二) 成本预算方法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现行的增量预算编制法具有简单易操作的优点, 但是编制的成本预算与油气产量、生产业务量、实物资产运行数量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 没有考虑到不同单位实际情况和成本压缩潜力的差异, 降低了成本预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必然导致成本、产量与效益的矛盾。

(三) 成本核算信息缺乏完整性和准确性

油田企业现行成本核算仅反映油气产量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不能提供油藏生命周期内单元的完全成本, 不利于油田企业成本的精细化管理。现行的核算体系是以行政单位为单元进行成本归集, 由于行政单位与油藏经营管理单元相互交叉, 核算的原油成本无法客观真实地反映出油藏经营管理单元的成本发生情况, 致使油藏经营管理单元的成本和效益无法独立核算。

(四) 成本监控系统缺乏动态性和有效性

油田企业成本控制指标主要采用油气产量、吨油操作成本和内部利润等静态指标, 主要用于成本预算的事后反馈, 与油气生产中的业务量指标无直接联系, 不能体现出过程控制的动态管理。油田企业成本分析与生产结合不够, 没有更多地去关注生产过程中的无效、低效工作量和生产条件的变化, 不能有效反应成本发生的原因。

二、油藏经营管理对成本管理的要求

(一) 加快石油储量资产化进程

实现油藏经营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加快石油储量资产化进程, 并以此为基础改进成本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石油储量资产化使石油资源从单纯的生产条件变为经营要素, 从资源有偿使用转变为资产授权经营, 从资源管理发展为资产管理, 为企业内部各采油单位提供一个相对合理的业绩评价基础。石油储量资产化使储量资产这一成本动因成为确定企业其他资产分类、计价、折旧的重要参照, 以此进行成本和收益核算。

(二) 细化成本核算对象

油田企业成本核算的对象是原油、天然气、轻烃等各种石油产品, 原油产量分为老井自然产量、措施产量和新井产量, 油田企业的成本要按照细化的各种核算对象分别进行归集。老井自然产量成本和新井产量成本主要是指取得相应产量所投入的正常生产维护成本;措施产量成本主要是指取得措施产量而投入的措施作业劳务和材料费。各油藏经营管理区的油气生产成本要根据生产工艺流程, 按照成本项目和费用要素进行细化核算。

(三) 实行成本分级管理和控制

实施油藏经营战略要求各采油单位按照行政管理层次分级核算并反映完全成本, 并对油藏经营管理单元进行独立完整的成本核算;为了完整地反映油藏经营管理责任主体的成本状况, 准确评价其经济效益, 每个责任主体的支出, 都应纳入账面进行核算, 不能因为某项成本的责任主体与会计主体不一致, 而影响一个油藏经营管理单元的完整性。内部辅助生产单位、地质、工艺、监督等科研服务单位与油藏经营管理区建立内部结算机制的, 按照受益对象和主体归集成本和差异没有形成内部结算关系的, 要制定合理的分摊标准。

(四) 完善会计核算相关基础工作

在计量工作方面, 按照划分界限, 对每个油藏经营管理区的各项投入和产出分别计量;在原始凭证方面, 要明确注明受益的油藏经营管理区名称, 财务部门应根据原始凭证的有关记录, 将各项成本支出正确归集到相应的责任主体上去。多个油藏经营管理区同属一个管理主体共用一套集输、注水系统的, 要认真分析公共费用的发生与相关开发生产参数的关系, 制定出科学的成本项目和费用要素分配依据, 分配依据一经确定, 不得随意变更。

三、油田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的构建

油田企业成本管理模式从协调内部成本和效益之间的矛盾入手, 将生产经营与成本管理紧密结合, 以油藏经营管理战略为基础, 围绕油藏经营管理单元开展预算、控制、核算、分析、考评等一系列成本管理活动。该成本管理模式具备如下特点:

(一) 油藏开发与经营管理、成本管理相结合

油气资源深埋于地下, 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地下构造的不同和勘探开发手段的不同, 油气储量的品位和发现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随着我国油气资源的不断开采, 勘探区域逐渐向自然条件比较差的地区发展, 地质复杂程度不断增加, 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难度不断加大, 成本控制的难度也日益增加。同时, 油田企业也要在油藏开发中最大限度地获得收益, 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因此, 必须从油田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发展要求出发, 把油藏开发与经营管理相结合, 树立油藏经营管理的新思想, 通过多学科综合协作的工作方式, 最大限度地减少投资和生产成本, 优化资本运营和资本管理, 提高采油速度和采收率, 进而从油藏开发中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二) 成本管理目标与战略目标相结合

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拥有并维持一个基于特有战略的竞争优势, 这一战略明确了企业必须获得的各种关键成功因素, 这些关键成功因素包括财务指标 (如利润和销售增长率) 及一些非财务指标 (如新产品开发、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 只有在这些关键因素上取得了成功, 企业才可能取得并维持其战略竞争优势。成本管理的作用就应该及时、准确地识别、计量、收集、分析和报告有关这些关键因素的信息, 为管理者制定和实施成功战略提供至关重要的信息。油田企业的成本管理活动也不例外, 也应能够提供企业战略所需要的关键因素的信息。油藏经营战略是油田企业一种特有的竞争战略, 它要求油田企业在油藏的开发过程中, 既要符合油藏地质的实际状况, 也要时刻关注市场的动态, 把油藏开发与经营活动联系在一起, 不仅重视原油的产量, 也要重视其成本和收益, 进而使油田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 基于油藏经营战略的油田企业成本管理模式应该符合油田企业的经营战略, 通过油田企业的成本管理来支持和促进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 成本管理与生产管理相结合

油田企业的成本管理模式应符合油气生产的实际情况, 具有科学合理性。因此, 必须建立成本投入与油气产量、生产业务量、实物资产运行数量之间的合理的联系。从油田的行业特性来看, 在油气资源、开发条件以及生产管理水平一定的条件下, 油气产量目标决定实物资产运行数量和生产业务量, 进而决定成本总耗费。由于各油田企业所辖区块的地质条件和开发状况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加之管理水平也有高低之分, 因而各油田企业的油气产量与生产业务量、实物资产运行数量之间, 以及它们与成本耗费之间都存在不同的关联性。就成本预算而言, 在目前各油田企业的产量任务由油田公司下达、油田企业作为成本中心的管理体制下, 应当充分考虑各油田企业所辖油藏区块的地质条件和开发状况, 根据完成产量任务所需的实物资产运行数量和生产业务量来配置成本.这样可以增强成本投入与生产业务量指标的关联性, 减少各单位争成本、争投资的现象。

(四) 成本管理的全面性和精细化相结合

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应该是一种全员参与的, 全方位的, 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控制的成本管理。由于成本是综合性很强的经济指标, 因此要把影响成本费用的各种因素都列入成本管理考虑的范围, 对其发生的整个过程进行管理。同时它涉及到企业的所有部门和全体职工的工作业绩。要降低成本, 提高效益, 就必须充分调动每个部门和每个职工关心成本、控制成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成本费用的精细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 是各国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油田企业也不例外。对于油气生产成本, 要根据生产工艺流程, 按照成本项目和费用要素进行细化核算。同时通过对油田企业作业链的分析, 对每一项作业都建立一个成本动因来解释成本的变化, 以此来管理成本。因此, 新的成本管理模式应将成本控制深入到采油、注水、集输、作业等各个系统和环节中, 这样才能找到成本发生的驱动因素和控制点。

四、油田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的保障措施

(一) 完善油田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机制

为了推行基于油藏经营的油田企业成本管理模式, 油田企业必须对管理体制进行相应的变革, 正确设置不同的经济责任中心, 合理区分投资责任中心、利润责任中心和成本责任中心, 消除因经济责任中心设置不当而造成管理过死或管理失控的问题, 突出生产经营部门的地位和作用。另外, 油田企业还要完善其经营管理机制:从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发展方式等方面构造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发展机制:从决策体制、决策范围、决策程序等入手, 打造科学、高效的决策机制;按照权责一致、规范有序高效的要求, 建立专业化生产、企业化运作、项目化管理的生产运行机制;完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改革薪酬制度, 构建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加强企业经营人员和管理人员法律知识的普及, 完善监督制度体系, 强化内部监督约束机制等。

(二) 实施油藏经营战略, 加快油田企业的组织结构创新

油藏经营战略的实施要求油田企业必须加快组织结构的创新, 将现有的组织结构进行整合, 重新归集形成新的油藏经营管理区。这种以油藏经营管理区为责任主体的新型组织结构, 体现了油藏经营管理战略的核心思想, 从根本上改变了油田企业过去以生产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取而代之的是以油藏为具体管理对象的经营理念, 这更加符合油田企业内外部环境的要求, 更加符合地下的油藏地质状况, 为油田企业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三) 强化资本预算的编制和约束作用, 提高投资效益

要控制油田企业的成本支出、提高油田企业的经济效益, 必须从油田企业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 强化资本预算的编制和约束作用, 对投资实施有效的管理。一是要强化项目评价, 优选勘探开发项目;二是要加强油藏描述, 制定开发调整方案;三是要做好油藏经济评价, 优选油气开发方案;四是实施油藏开采策略, 进行全程动态管理。

(四) 加强成本文化建设, 培养企业员工的成本意识

为了更有效地发挥油田企业员工在成本管理中的作用, 有必要在油田企业建设以成本管理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通过油田企业成本文化的建设将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的理念植根于每一个员工的心中, 从而形成浓厚的成本管理氛围, 借助企业文化的力量来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

(五) 建设油田企业的成本信息库, 实现与ERP系统的对接

为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和及时提供成本信息, 油田企业有必要建立自己的成本信息库, 为企业的成本管理提供信息支持。目前我国油田企业正在积极建设的ERP (企业资源计划) 系统, 在为深化企业内部管理改革提供坚实信息保障的同时, 也对企业的成本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很大程度上为成本管理创新模式的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有必要实现与ERP系统的对接, 实现成本数据的共享, 为油田企业的成本管理提供坚实的信息保障。

摘要:油藏经营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 已经成为油田企业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自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以来, 油田企业建立了以成本预算为中心的成本管理模式, 但其不能较好地体现油藏经营管理的特点, 无法实现生产经营与成本管理的紧密结合, 需要构建新的成本管理模式以适应油田企业环境的变化。

关键词:油藏经营,油田企业,成本管理,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涂莉文.对油田企业成本管理问题的思考〔J〕.企业管理, 2008 (7) .

〔2〕张自伟.国际石油田企业成本管理分析与启示〔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8 (4) .

〔3〕杨晓云.加强油田企业成本管理的有效途径〔J〕.石油天然气学报, 2006 (8) .

油藏经营管理单元成本临界点分析 第8篇

(一) 油藏经营管理单元概念

油藏经营管理单元是指将地面注采和集输系统相邻的开发管理单元, 通过归集或拆分而形成的投入产出能够独立计量和核算的单元。开发管理单元的归集是以油藏特征、开发现状调查为基础, 以一个或多个独立计量系统为归集范围, 按油藏类型、开发方式、采油方式、原油物性、储层物性、油藏埋深、开发阶段划分标准为依据, 对具有独立层系井网、连续开发数据的最小同类开发单元进行归集, 形成油藏开发管理单元。

(二) 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原理及成本临界点的确定

1、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原理。

本量利分析是对成本、产量 (或销量) 、利润之间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的一种简称。

本量利分析按成本与产销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将企业的全部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三类。混合成本又分解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所以本量利分析中, 企业的总成本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公式如下:

总成本=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

利润=总收入-总成本

上式中:P为利润;p为单位产品售价;v为单位产品可变成本;X为产量 (在此假设产量与销售量相一致) ;α为固定成本。

在作业成本计算制度中, 成本划分为单位基础和非单位基础两类。

由此可见, 基于作业的本量利与传统的本量利分析的一个显著的区别在于“量”的含义。传统的本量利分析模型中“量”指的是产量 (销量) ;而基于作业的本量利分析中的“量”指的是产销量和作业量, 扩展了本量利的分析范围。

作业成本法下, 本量利分析公式修正如下:

总成本= (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 +作业成本动因率 (成本定额) 作业量+固定成本;

利润=总收入-总成本;

即:C=V×Q+M×Q0+FC (1-2)

R=P×Q-V×Q-M×Q0-FC (1-3)

其中, R为利润;P为单价;Q为销售量;V为单位变动成本;M为作业成本动因率;Q0为作业量;FC为固定成本。

2、成本临界点的含义。

成本临界点, 即为保本点, 是企业收入和成本相等的经营状态, 即边际贡献等于固定成本时企业所处的既不盈利又不亏损的状态。通常用一定的业务量来表示这种状态。假设利润为0, 成本临界点的公式即为X=α/ (p-v)

在作业成本法下, 根据修正后的公式, 成本临界点计算由公式 (3) 得:

二、油藏经营管理单元成本临界点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一) 油藏经营管理单元成本形态分析

油藏经营管理单元成本性态的划分, 要结合油气开采的作业情况。依据油气开采的基本工艺流程, 结合油田生产经营管理的实际, 可将油气开采工艺流程分为六个作业类型, 即采油作业、集输作业、注水作业、油水井维护作业, 措施增油作业、运输作业及其他辅助作业。采油作业成本是指利用各种手段地面, 经计量间集送到转油站所发生的成本, 集输作业成本是将管理单元生产的原油、天然气进行处理并外输所发生的成本, 注水作业成本是注水驱油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 维护作业成本是对油水井维护所发生的成本, 措施增油作业成本是指采取措施增加原油产量所发生的成本, 运输成本是指对特种作业车辆进行管理和使用, 承担各种运输任务所发生的成本。

采油作业成本、注水作业成本、集输作业成和维护作业成本这四项在较长的生产时间内, 是与各自的作业量成比例变动的成本, 可以划分为长期变动成本;运输作业成本与措施增油作业成本依据历史数据根据产油量进行分摊, 形成吨油作业成本, 因而这两类作业成本数额的变动可视为直接随产油量的变动而变动, 可以将其划分为短期变动成本;在管理单元中与产油量和作业量没有直接关系的成本如折旧摊销费用、人工费用、管理费用和社会环境成本可以作为固定成本。

(二) 油藏经营管理单元成本临界点模型

根据上述的油气开采的工艺流程和油藏经营管理单元成本性态的划分, 结合

油田经营管理的实际, 可建立油藏经营管理单元成本临界点模型如下:

总成本=固定成本+短期变动成本+长期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 (单位吨油变动成本产油量) + (采油作业成本+注水作业成本+集输作业成本+油水井维护作业成本)

利润=总收入-总成本

(1) 利润为油藏经营管理单元盈利即为模拟利润。

(2) 总收入=油价产油量,

TR—总收入, P—油价, Q—产油量。

(3) 固定成本=折旧摊销费用+人工费用+管理费用+社会环境成本,

FC—固定成本。

(4) 吨油变动成本包括了吨油运输成本和吨油措施作业成本,

VC—吨油变动成本。

(5) 采油作业中, 提液是其核心作业。所谓提液作业是指采油班组运用抽油机、电泵、螺杆泵、水力活塞泵等采油方式将油水混合物从油气层提升到地面的过程。其动因为提液的作业量, 该作业量可以通过抽油机的工作时间来体现:采油成本=抽油机工作小时数单位小时提液作业成本,

即C提液=N提液×V提液 (2-2)

N提液——抽油机工作小时数, V提液——单位小时提液作业成本。

(6) 注水作业的核心成本动因是注水量, 注水成本的计量为:

注水成本=单位注水量的标准消耗注水量,

即C注水=V注水×N注水 (2-3)

V注水——单位注水量消耗标准, N注水——注水量。

(7) 集输成本主要有油气水处理费, 油气水处理作业的核心成本动因是实际油气水处理量, 其成本计量为:

集输成本=标准处理设备处理单位油气水的标准消耗实际处理油气水数量

即C油气水处理=V油气水处理×N油气水处理 (2-4)

V油气水处理—标准处理设备处理单位油气水的消耗, N油气水处理—油气水处理量

(8) 油水井维护作业的核心成本动因是各类井进行日常维护的频率, 频率越高, 发生的成本费用就越高, 主要体现在维护周期的变化上。

油水井维护作业成本=标准油井 (水井) 单位日常维护作业消耗单位时间段内的油井 (水井) 维护频率维护井口数

即C油水井维护=V油水井维护×N油水井维护×T油水井维护 (2-5)

V油水井维护——标准油水井维护作业, N油水井维护——油水井维护频率,

T油水井维护——维护的总井数, 其中, V油水井维护×N油水井维护为单口油水井的维护作业消耗。

(9) 综合上述各分公式可得:

TC=FC+ (VC×Q) + (C采油+C注水+C集输+C油气井维护) (2-6)

根据作业成本法的计算原理可得如下公式:

其中, i从1到4, 为采油、注水、集输和油气井维护作业;V表示每项作业的成本动因系数, 即成本定额;N为每项作业的作业量。

基于作业成本法下的油藏经营管理单元的本量利公式为:

(10) 设油藏经营管理单元盈利 (模拟利润) 为0, 即可求出油藏经营管理单元的成本临界点产油量, 即:

成本临界点时的产油量是一个保本产量, 在原油产量保本的情况下, 各个作业成本的作业量达到了合理的配置, 即Ni达到了保本作业量的要求, 达到了一种较佳的投入与产出水平。

(三) 油藏经营管理单元成本临界点模型的应用思路

为了使采油厂生产预算的编制更合理有效, 基于油藏经营管理单元成本临界点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可从经济产量角度确定产量预算。研究经济产量可促使油藏经营管理单元平衡好产量与效益的关系, 做到产量与效益的统一, 使油藏经营管理单元的生产不再是一味地追求产量最大化, 以减少为了完成配产任务或超产而导致的产量构成中部分低效甚至不经济产量, 即产量构成中的部分亏本产量。我们只有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 优化产量结构, 树立经济产量的观念, 才能实现油藏经营管理单元降本增效的目标, 以全面完成全年生产经营目标, 提高油田开发的经济运行质量。

三、基于成本临界点分析控制油气生产成本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油藏经营管理单元成本性态的划分, 以及管理单元成本临界点分析, 针对将油气生产成本控制在科学合理的水平上, 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1) 加强固定成本的控制。 (2) 实施以价值作业为基础的成本控制。 (3) 加强成本、产量与利润的综合分析与评价, 全方位地控制油气生产成本.

参考文献

[1]、赵振智, 刘广生.成本管理会计.山东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3:267-296.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第一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328-343

[3]、Thankur GC.Reservoir management:Asyergistic approachC、.presented at the SPE permianb as in oil and gas recovery conference, Midland, Texas, March8-9, SPE20138, 1990.

[4]、姜丙华.实现油田油藏经营管理的思考, 胜利税务之窗.2005, 5 (23) :35-36.

现代油藏描述技术及其应用 第9篇

关键词:油藏描述 模型建立 三维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对石油的需要与日俱增,而现在石油勘探和开发十分的困难,要想提高石油勘探开发的成果,就必须创新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着眼现在的石油勘探开发技术,我们发现现代油藏描述已经成为了最重要的开发技术,这种技术在描述地下油藏以及勘探石油储量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全面了解现代油藏描述技术。理解并掌握其内容和方法,在有了一定的基础了解以后加深对其核心内容的学习,并进行探讨,这样更加有利于该技术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应用,对于提高石油开采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1 主要技術和应用

1.1 油藏描述的两种方法 我国的大部分油田已经进入了开采后期,剩余油的开采难度十分大,这些剩余油都分布在相互隔断不易受到水驱的单独的分隔体当中,因此在油藏精细描述当中十分关注储集层的分隔性,而对连续性相对关注较少。已经投产多年的油田进行增产增注的时候,首先考虑要采出的石油就是这部分未受到水驱且独立存在的剩余油。要开展对分隔体的研究,先把分隔体在剖面上划出来,还要把储集体进行更细的划分,划分成流动单元,最小一级的分隔体必须尽最大的努力进行描述,这是研究分隔体最重要的环节。在对系统开展研究的时候可以采取层次界面分析法,这种分析法并不侧重海平面的变化,主要侧重点是系统论的论点,关注的是系统的层次性以及结构性,还有就是界面的级别性。

1.2 随机模拟技术 这种技术是在地质统计学的基础上建立的一项技术,采用这种技术对于储层的非均质性将会取得了解,同时还能预测出井间的参数,采取的算法非常随机,用这随机的算法对区域进行模拟。随机模拟技术包含着很多不同的方法,但都不是具体的方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都有自己的工作原理,而且复杂程度各不相同,在何种条件下适用也不相同。

1.3 模型建立技术 模型建立技术主要针对动态的、集成的油藏,在应用现代油藏描述方法时,会使用很多动态的资料,并且多数情况下是许多的预测方法一起使用,所以建立动态集成油藏的模型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发展的十分迅速,对这一模型建立技术进行总结发现其三个比较明显的特点:①在对油藏进行建模的过程中总共分为三个级别,要经过两个步骤,这三个级别分别为一维、二维、三维,依据层次界面分析法进行层次划分,凡是划分出来的层次都要建立地质模型,但是级别要不相同。同时模型当中应该有层次界面以及隔夹层。②在对油藏进行建模的过程中使用了地质统计学方面的知识,其原理和方法在建模的过程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③在模型建立的过程中使用了一体化的建模方法,这一体化的建模方法就是“地质-地震-测井”。

在使用一体化建模过程中,动态资料,数值预测和模拟变成了建模所需要的最重要的部分,而不再是仅仅起到辅助的作用。在建模的过程中使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可以帮助我们有效预测分隔体内剩余油的分布,这样更有利于我们建立油藏模型,而这时建立的油藏模型也更符合实际情况。

1.4 开发地震技术 油藏精细描述包含很多的技术内容,这些技术内容当中地质认识和建模发展尤其迅速,但是开发地震技术也发展极快,开发地震技术是在地球物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技术。开发地震技术具有其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在精细研究方面十分有用。随着这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划分层序和获得参数等方面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以这项技术在不久的将来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地震反演近年来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是一项解释地震现象的技术,而且属于综合性技术,它在研究储层地震时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钻井和测井过程中都会得到大量的资料,如果将他们连起来进行对比,可以加深对地层的了解,地层反演为了能够达到这个目的,它可以对常规的地震剖面进行技术转化,这样常规的地层剖面就变成了声波测井剖面,以此可以对任何储层进行研究,得出其变化的规律。如果按作用不同对地震反演进行分类的话,可以将其分成4类。随着科技的发展,油藏精细描述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反演技术,比如随机地震反演等,这些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充实了地震反演技术,使该技术不断获得突破向前发展。

1.5 油藏描述软件 在现代油藏描述当中软件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没有软件的支持很难对地下地质情况进行描述,因此此类软件的开发研究在各个国家都受到了重视。可是这类软件有一个非常大的缺点,就是在对早期油藏进行描述的时候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可是对老油田进行描述的时候效果却不明显,尤其是有些老油田只有钻井资料,在对这些油田进行描述的时候就显得无能为力,根本不能预测出老油田地下的地质情况。此外油藏数值模拟大多采用的网格都比较粗,如果与油藏描述进行对比的话,数值模拟显得很是粗糙,甚至有的不符合要求。为了克服这种现象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开发一款功能多样,综合性强,可以进行一体化三维描述的软件,这款软件如果开发出来将会具有插值多样化的特点,同时与以往的软件进行相比还具有预测能力强,因素考虑全面等特点。

2 未来发展方向

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油藏技术描述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使用分辨率高的层序地层学以及四维地震技术等对油藏的开采情况进行研究。层序地层学就是要确定地层的分布规律,当然必须在一定的框架之内,这个框架就是等时地层框架和时间地层框架。基准面发生旋转会形成岩石单元,这个岩石单元为成因地层时间单元,对基准面旋回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不同级次地层的结构,尤其是陆相地层,从而建立分辨率较高的地层框架。在对油藏进行开发的过程当中,储层内流体的密度以及压力等都会发生变化,这样地震波的传播时间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油田进行开发以后,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三维地震测试,得到资料以后与先前的资料进行对比,从而得出地下流体的分布以及变化情况,得出其地下分布图。而四维地震技术正是在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在未来会得到广泛的应用,对于提高对储层的准确预测程度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3 结语

随着油气资源的枯竭,地质问题越来越突出,科技在不断的进步所以油藏描述也应该加快发展的步伐,我们只有对储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才能进一步提高石油产量以满足我国建设现代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蔡毅,熊琦华,黄述旺,祝永军,康志勇.油藏描述中求取特低渗储层渗透率的方法[J].石油学报,1994(S1).

[2]周叶,王家华,李换鹏,郑容植.测井解释数据预处理的计算机实现[J].测井技术,1994(06).

[3]金萍,吕文新,汪玉华,王春林.530井区J1b4+5层油藏描述应用[J].化工之友,2006(12).

[4]郎晓玲,芦天明,康洪全,赵力民.RM油藏描述系统及其应用研究[J].测井技术,1997(05).

[5]王俊芳,惠卓雄,张春林.三维地质模型在濮城西区沙二上油藏描述中的应用[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1).

[6]杨辉廷,颜其彬,李敏.油藏描述中的储层建模技术[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4(03).

[7]墨延霞,房金翠.现代油藏描述技术发展趋势[J].内江科技,2007(07).

油藏管理 第10篇

进入高含水期的疏松砂岩油藏, 由于油层出砂严重, 导致地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发生变化[5]。因此, 对地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等的变化规律需重新认识, 建立更合理的油藏开发方案。本文通过室内研究, 建立疏松砂岩油藏出砂对油藏物性的影响, 为此类油藏开展防砂控水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1 疏松砂岩油藏出砂影响因素分析

油井出砂通常是由近井地带的岩层结构遭到破坏而引起的。分析油层出砂的影响因素和油层出砂机理, 对于认识油藏出砂过程和分析出砂与含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影响地层出砂的因素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6], 即地质因素、完井因素和开采因素。第一类因素由地层和油藏性质决定, 主要包括构造力、岩石性质和流体类型及性质等, 这是内因。在后续油藏开发过程中, 由于生产条件的变化等对岩石和流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从而改善或恶化出砂程度。第二、三类因素称外因, 主要是指油藏开发过程中生产条件的改变对出砂的直接影响, 这些因素一般可以人为控制。其主要包含油层压力、生产压差、液流速度、射孔工艺条件、毛管力作用及含水变化等。

2 实验装置及方法

根据物质平衡原理, 假设实验过程中填砂模型不发生亏空, 测注入模型内驱替液体积、流出模型驱替液体积、模型内束缚水饱和度、模型进出口压差及驱替液流出模型所用时间, 计算水相渗透率, 根据物质平衡原理计算各阶段模型孔隙度和含水饱和度。改变模型填砂质量, 分别计算不同出砂程度下的岩心渗透率、含水饱和度和孔隙度, 绘制不同出砂情况下含水饱和度、渗透率及孔隙度随驱替时间的变化曲线, 总结出砂对含水饱和度、渗透率和孔隙度的影响规律, 为疏松砂岩油藏开展防砂堵水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3 出砂对油藏物性的影响室内模拟实验

实验过程通过改变模型填砂质量来实现出砂量的控制, 通过工作液驱替模型的饱和流体, 测不同时间段模型的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水饱和度, 总结出砂对孔隙度、渗透率及含水饱和度的影响规律。

4 结论

(1) 与未出砂地层相比, 随出砂量的增加, 形成高渗透条带, 水相沿高渗透条带运移, 含水饱和度在开采初期迅速增加, 但随开采时间延长, 含水饱和度逐渐趋于稳定。

(2) 由于砂粒产出导致形成大孔隙及喉道, 油藏出砂导致孔隙度增大, 且随着出砂量的增加, 其增加值越大。

(3) 开发初期, 由于游离砂的运移、沉降和骨架岩石的塑性变形, 压力波动较大, 渗透率波动也相应大, 随着开采时间的延长, 大孔隙喉道的形成, 渗透率趋于平稳。

参考文献

[1]张建国.水侵对油井出砂的影响[J].石油钻探技术, 2001, 29 (1) :45~47.

[2]汪伟英, 王尤富, 王孝忠, 等.流体性质对出砂的影响及控制[J].特种油气藏, 2003, 10 (5) :79~80.

[3]徐守余, 王宁.油层出砂机理研究综述[J].新疆地质, 2007, 27 (3) :283~284.

[4]李志军.疏松砂岩油层出砂影响因素分析[J].油气田地面工程, 2008, 27 (12) :72~73.

[5]Hans Vaziri, Robbie Allam, Gordon Kidd, Clive Bennett, and Trevor Grose, Peter Robinson, and Jeremy Malyn.Sanding:A Rigorous Examination of the Interplay Between Drawdown, Depletion, Startup Frequency, and Water Cut[J].SPE.89895.

[6]何生厚, 张琪.油气井防砂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3:4~11.

[7]徐苏欣, 李汉周, 曹全芳, 等.储层岩心室内出砂模拟实验研究[J].断块油气田, 2006, 13 (3) :51~53.

[8]刘波.疏松砂岩出砂机理定量研究[D].东营: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 2007.

[9]Wang Y L, Chen C Cet al.An integrated reservoir model for sand production and foamy oil flow during cold heavyoil production.SPE 69714.

[10]Ahsene Bouhroum, Xinghui Liu, Faruk Civan.Predictive model and Verification for sand particulates migration in gravel packs.SPE 28534.

上一篇:原汁原味下一篇:突发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