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建筑与景观融合

2024-08-10

景观建筑与景观融合(精选11篇)

景观建筑与景观融合 第1篇

1 景观设计的起源

“景观设计”一词舶来与西方, 景观最早的概念是作为城市景象的概括, “景观设计”的词语来源于描述耶路撒冷皇城的壮丽景色, 随后“景观”的概念发生延伸, 概念从城市扩展到乡村, 随着城市资本主义的兴起, 土地开始由生存价值向使用价值转化, 城市化的景观理念开始向乡村扩展, 乡村成为城市的附属, 景观自此成为一体的系统。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 城市环境开始恶化, 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 民众的审美意识, 开始由欣赏城市转向爱恋田园。此时, 景观设计学应运而生。

2 景观设计在中国的发展

在西方经历了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和正在讨论的新现代主义思潮的席卷后, 对中国环境艺术设计, 包括包含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景观设计思潮变迁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西方景观设计观念流派繁杂, 风格派, 解构主义, 结构主义与现代主义平行存续, 奠定了现代建筑艺术多种风格发展的现实脉络。

工业革命以后, 功能主义和机器美学席卷了建筑设计领域, 成为了建筑设计新潮流。中国由于历史原因, 自上世纪70年代末期才开始大规模的城市现代化建设, 而当古典风格被欧洲废弃, 启用现代主义代替以后, 古典主义却以更加奢华的形式出现在中国。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跨越了技术与科学的层面, 综合考虑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定位, 后现代主义思潮终于在近年影响中国,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新后现代主义思潮突出了景观设计的优势, 当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90年代被提出以后, 中国的设计思潮终于由纯粹的设计思潮转向实践。

3 景观设计在中国遇到的问题。

1) 侵略式的城市化扩张, 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城市化进程的自然发展规律, 由于在城市化扩展的进程中积累单薄, 不少城市在扩张的过程中并没有缜密的规划和相关的景观设计, 于是留下了剧烈的后遗症;2) 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很多基层政府并不深入思考自主进行景观设计的意义, 中小型城市盲目跟风大城市, “城市大克隆”导致不少城市雷同;3) 在国外景观设计理念统统涌入中国以后, 纷繁复杂的设计理念, 风格流派充斥着中国的设计消费市场, 如何在纷繁的理念里寻求到自己的景观设计理念, 是每个中国的景观设计师要对应的问题;4) 城市缺乏因地制宜的设计规划, 盲目追求城市规模, 高估辐射能力。

就以上海为例, 在浦东新区建设发展抵达一定规模之后, 又集中推出了康桥, 航头, 新场, 宣桥, 惠南五个镇作为卫星城作为新的城市综合体, 城市综合体的兴起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便利, 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改变文化和娱乐方式, 成为城市的新名片。但很多二三线城市的城市综合体在建设初期并没有对本地市场进行分析和调研, 照搬其他城市成功案例, 最终导致招商待滞, 运输困难。极大的浪费了社会资源。

景观设计在中国遭到“壮志难酬”尴尬局面。不少城市在建设时往往只追求见缝插针式的高楼建设, 套用既有建筑方案, 尽可能大的压缩建筑成本, 造成了城市“千人一面”的尴尬局面。希冀传承中国绚丽繁复的建筑样式, 就有必要在观念上摒弃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影响, 让建筑重回建筑本身, 需要推行以下措施。1) 要在追求现代化进程的同时兼具当地客观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提高作为景观设计的融合性;2) 大型城市在作出城镇规划的同时, 要兼顾辐射到的中小型城市, 拓展中小型城市的建设空间与景观设计思路, 避免中小型城市盲目跟风;3) 在国外景观设计理念以倾销式的方式涌入中国后, 主管城镇规划的机构要保持清醒的认知, 以促进中国城市形成自己的景观表现风格;4) 城市要因地制宜的规划, 切忌盲目追求GDP增长。

在规避城市发展规划常见问题的同时, 只有积极的发展中国的景观建筑规划的综合性适应能力, 才能为“创造属于自己韵味”的城市提供发展的道路。1) 注重景观与当地文化的融合性。皇城的恢弘大气自然要区别于江南水乡的灵秀轻盈, 西北重镇的豪放阔广也一定区别于巴蜀平原的精致潋滟, 在进行城市化进程建设同时, 要柔和当地民众的生活方式与居民文化特色, 顺应北京城墙的雄伟壮丽, 江浙温婉的浪漫闲适, 只有贴近当地居民生存生活方式的建筑综合规划, 才能维持强大的生命力, 成为景观建筑设计;2) 要注重景观与当地气候的融合性。中国的气候类型总共划分为五种, 分别为: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山高原气候。在进行市政规划建设的过程中, 因考虑当地的自然气候给建筑物带来的影响, 例如:中东地区风沙强劲, 住宅多没有窗户, 美国广阔的密西西比平原, 居民不光拥有自己的住宅, 还可以拥有广阔的草坪。3) 要注重景观与地理条件的融合性。在人类社会发展到的今天, 自然界依旧有人类不可抗拒的灾难与地理变化存在, 除了不可预知的自然灾难与地理变化, 日常生活中的地质原因, 也是景观设计中需要融合的重要议题。例如:在地震高发的日本, 居民的住宅多使用木质结构, 水城威尼斯因多以水道代替马路, 就制定出一系列行船准则。

4 结论

在研究建筑景观与建筑融合的过程中, 除了要兼顾一个地区的文化形态, 地域特点, 气候与地质特点的融合性以外, 更重要的是保持在城市规划中最独特的创造力, 人文底蕴是一个城市发展景观建筑设计的基础, 而创造力是发展景观建筑设计的灵魂。

参考文献

景观建筑与景观融合 第2篇

生态设计、植物景观、城市文化的融合

景观的生态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一种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人与自然的真正的合作与友爱的关系.本文通过介绍植物景观的概念,城市绿化与自然景观的关系等浅谈景观设计中植物景观逐步走向生态设计这一趋势.

作 者:李玢 作者单位:桂林市市政综合设计院,广西・桂林,541002刊 名:科协论坛(下半月)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ASSOCIATION FORUM年,卷(期):“”(4)分类号:X22关键词:植物景观 生态设计 城市文化 绿化

景观建筑与景观融合 第3篇

关键词:大学校园;建筑;景观

1 尊重大学校园的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是一个环境的根本所在,它是自然规律的体现。因此,在实现建筑与景观的融合时,首先必须尊重设计物的地形地貌,大学校园也不例外。比如福州大学旗山校区,其地面沉降就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这一问题引发了部分建筑物墙体不同程度的损坏以及路面上的一些缝隙。这些都与福州大学旗山校区所处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有关。再如,山东建筑大学处在济南市的东部地段,四季气候特点明显,冬季寒冷,降雪较少,夏季炎热,雨量较多等,这些气候环境特点也属于地形地貌的因素之一。假如在设计时罔顾大学校园所处的地形地貌,则很有可能在使用效果上大打折扣。特别是要求建筑与景观相互融合的情况,地形地貌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就会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这是自然规律的一种物化表现。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我们应当尊重规律,利用规律,而不是改造规律甚至罔顾规律。因此,尊重大学校园的地形地貌应当成为建筑与景观融合的前提与保证。

2 符合大学校园的文化氛围

一提到“大学校园”,我们很容易想起“书卷气”“书香气”这一类标签,它所映射的实际上就是大学校园里那一股浓厚的文化氛围。比如校园建筑物所采用的色彩、符号、质地、装饰、铭牌等,它与外围的自然生态景观,如树木、花草、校区、流水等是否和谐统一,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一般我们认为,图书馆是安静的代表,操场是热闹的代表。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感觉所代表的也是两个不同的文化氛围,前者更多是书香油墨那种安静的,让人精神放松,通过书籍与精神名人沟通思想的地方;后者更多是朝气蓬勃那种热闹的,让人活力迸发,通过运动来挥洒汗水,释放青春活力的场所。这两者看似截然相反但却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大学校园里的文化氛围,因为对青年人来讲,在提高文化修养的同时,拥有强健的体魄也是必不可少的。大学校园在舒适、安静、优美的同时,释放活力因子,富有青春气息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动一静,两者和谐共生。因此,在实现大学校园的建筑与景观时,就要充分考虑到大学校园里面的文化氛围,尤其是文理强项比较突出的学校,如主攻理科的工业类大学与主攻文科的人文大学,这两者的校园文化氛围就会各不相同。

3 实现大学校园的功能模块

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大学求学阶段的主阵地与主场所,需要符合与实现学习与生活的多方面功能。比如教学楼的学习功能,宿舍的休息功能,体育馆、音乐厅等的文娱功能,小卖部、便利店等的生活功能等,都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笼统来讲,实际上就是学习与生活的功能,这是大学校园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也应当成为建筑与景观相互融合的原则。绝大部分大学里,生活区与教学区都会有比较明显的划分,其建筑特点也多与功能相吻合,教学区的景观与生活区的景观各有特色。比如大学校园里面的跑道建设,除了操场里面的跑道外,贯穿于整个校园的跑道也经常成为学生晨读、闲逛、慢跑的场所,那么其周围的景观更多就会以绿色为主符号,以宜人为主风格。除此之外,在一些综合性的大学里,还有分为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等,这三类学生各不相同的培养标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三类学生不同的活动场所。在同一个校园里,他们有各自不同的活动范围,这也是大学校园的功能之一,与此契合的建筑与景观自然也要符合这种原则与教学方式。总的来讲,建立在实现大学校园功能模块这一基础上的建筑与景观融合才是符合大学校园这一特点场所需求的,我们需要实用性的融合,而不是如空中楼阁般脱离现实的设计。

4 预留大学校园的发展空间

随着大学招生制度的逐渐放宽,越来越多的学生拥有了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这在无形中提高了大学校园的人口容量,也迫使很多大学思考如何能够对有限的场所进行多功能重复利用或适当地向外延拓展。与之相随地,在促进建筑与景观相融合时,也必须要考虑到充足合理的未来可能的发展空间,实际上,这可以看做是“生态连续性与发展可持续性”的一种表现。最常见的就是很多大学会有新校区与老校区。一般来讲,新校区在信息技术与科学前沿这方面的色彩会比较浓厚,老校区则在校园环境、历史沉淀感这方面比较突出。这是新校区在弥补老校区所难以承载的教学功能的一种体现,要很好地实现新老校区统一的文化氛围与教学步调,那么不论是建筑还是景观,都需要表现出一种延续性,即它们不是单一的、孤立的、单独存在的一个单元,而是整个教学系统,整个教学大环境中的彼此紧密相扣与有序承接的一个个环节。因此,在促进建筑与景观融合时,要站在一个相对宏观的角度去长远地思考未来校园的风貌与功能,在设计与融合时给后续的延伸提供一个发展空间,而不是固定、僵化、死板的。这既是为了保证大学校园整体建筑的和谐度,也是为了学习与生活在其中的广大师生能够有很好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5 结语

从建筑设计的角度上看,大学校园是教育功能与空间存在紧密结合并相互依托的一种综合产物。因此,在促使大学校园内的建筑与景观合理融合时,需要考虑的不仅是基本的建筑设计原则,还有价值内涵的体现。笔者认为,尊重大学校园的地形地貌、符合大学校园的文化氛围、实现大学校园的功能模块、预留大学校园的发展空间,应当成为大学校园实现建筑与景观融合时秉承的原则,由此才能更好地保证大学校园环境在给学生与老师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顺利地完成其最根本的教学使命。

参考文献:

[1] 罗依南,张昂.浅谈福州大学新校区(教学区)景观的“中式园林”营造[J].中外建筑,2015.

[2] 郑斐,张晓楠,刘甦,赵继龙.绿色校园景观建筑设计实例——以山东建筑大学“岱岳一居”设计为例[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3.

[3] 喻明红,李秀.曾荣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的文化传承研究[J].山西建筑,2012.

户外广告与城市景观的艺术融合 第4篇

1. 户外广告与城市景观的联系

1.1 户外广告体现城市环境的审美

户外广告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理念、内容和表现方式体现着城市景观的整体审美。西安作为中国的十三朝古都, 很好的将审美情趣融合与户外广告中, 穿梭于千年的古城墙, 户外广告的打造也是极富古风的, 广告的四周是镂空的花纹, 主体的颜色是木质的稍暗的格调, 从而更好的体现古都的优雅大气。户外广告的审美就体现在, 既传达了商业的价值又从视觉设计和文字内容中体现出城市的艺术人文脉络, 从而提升城市环境的艺术美感。

1.2 户外广告便利居民生活

户外广告与居民日常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 由于它投放形式的简单明了, 人们对商品货物的很多信息也是通过户外广告的传达来实现的。家庭主妇通过超市外的户外广告知道今天的特价商品;置业创业者通过房产的户外广告搜寻自己中意的店铺;乘客通过公交站台的LED屏的到站信息及时准确的乘车, 户外广告通过与市政公用、交通、商场等组合, 使居民的日常生活越来越便利。

1.3 户外广告提升城市文化建设

户外广告是城市形象的一部分, 它通过造型、创意、色彩、设计等体现城市环境的文化底蕴和品位。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户外广告的设计就处处体现出现代和大气的格调, 以绿、蓝为主的色调给人活泼和朝气。户外广告虽然是商业化为目的, 但是通过对它进行人文性符号的设置, 可以对人们有一个很好的文化引导, 从而在输出商业性的同时起到了更好的人文性, 它的人文设计不仅美化城市环境更提升城市的人文建设。

2. 户外广告与城市景观的艺术融合

户外广告作为城市景观的特殊组成要素, 户外广告的运作和发展趋势恰好与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提升相契合。

2.1 户外广告与城市建筑的融合

建筑是城市形象最主要的构成之一, 其视觉呈现关系到城市的状态和面貌。户外广告与城市建筑的融合表现在对建筑的底层空间、中层空间和顶层空间的不同融合, 底层主要是招牌、橱窗的方式向人们提供信息, 有助于对商品具体形象的呈现, 当然还必须注意和周围环境巧妙结合。中层空间具有号召感和视觉感的大型广告, 在保持建筑的整体性中突出户外广告, 顶层广告具有大辐射的效果, 具有高度的宣传作用, 在设计时尽量考虑它材质的安全性, 色彩的冲击力等[3]。通过将户外广告覆盖在建筑周围甚至是建筑本身, 使建筑从色彩、造型等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能更清楚的表达和引导我们的述求。

2.2 户外广告与城市导向系统的融合

城市导向系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人们的生活, 户外广告从造型、色彩等表现形式能使得城市导向系统更加人性化和富有创造性。比如, 瓷都景德镇重要旅游景区内的垃圾桶设计就准确的体现了户外广告与城市导向系统的融合。另外在单一的街道交通指示牌中, 标注代表性的户外广告, 可以体现每个城市街区的不同特色, 提升整体的活泼性。

2.3 户外广告与城市绿化的融合

城市绿化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部分之一, 体现一个城市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尤其在当今一些城市空气污染严重的情况下, 户外广告与城市绿化相融合更具重要性。城市绿化除了具有绿化城市环境, 减少空气污染, 降低噪音等作用外, 还能彰显城市建筑空间的艺术魅力。将广告融合于绿化环境和建筑中, 可以是城市绿化更具美感。例如, 2011年西安世园会的绿色手势广告, 完美体现了“华夏故都, 山水之城”的城市魅力。

结束语

一个城市户外广告的设置如何, 如何更合的融合城市景观, 直接关乎这座城市的底蕴和脉络。要努力协调好户外广告与城市景观的矛盾, 注重城市的文化定位, 提升艺术性。使其在视觉环境、景观环境和艺术审美达到和谐共处。从而提升城市整体的艺术魅力, 使城市环境更加具有家的归宿感, 从而更加适合我们的生活。

摘要: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 使城市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 眼花缭乱的户外广告也成为城市化进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著名广告评论家帕克德曾说:“我们中有许多人在日常生活的方式上, 正不知不觉地受到广告的影响, 并受它巧妙的操纵和控制。”如今的户外广告, 早已超出了最初只为商业化提供基本信息的形式, 城市的户外广告正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居民的日常生活。文章将从户外广告在城市景观中的表现性出发, 探究户外广告与城市景观如何更富于艺术性地与艺术融合。

关键词:城市景观,户外广告,艺术融合

参考文献

[1]范译心.户外广告与城市景观设计的创意融合[J].现代园艺, 2012, (8) :132-132.

[2]孙怡.户外广告与城市景观和谐发展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 2011.

城市夜间景观与夜间景观规划 第5篇

1.夜间景观是城市自然科学文化与社会科学文化的集中体现夜晚的城市通过各种照明手段对城市夜间景观进行二次审美创造,为市民提供适于休闲、娱乐、购物及交往的人工照明环境。现代城市夜间景观环境不仅仅包括高质量的城市照明体系,它更与城市居民的活动体系交融在一起。

城市景观是城市夜间景观的基础,为其创作提供了表现空间、表现主题和景观依托。城市景观分析通过景观分类与景观元分析来确定城市夜间景观规划的对象。城市景观按照不同属性分为自然景观集、人文景观集和构筑物景观集三个子集。

城市景观分类景观元自然景观集 城市绿地、山体、水体、公园等文化、民俗、政治、经济和历史景观的内容与特色,如舞龙灯、除夕夜、元宵观灯、中秋赏月等。所以在城市夜间景观规划组织人文景观时, 可与当地节日的民间习俗联系起来,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夜生活”场景。

2.城市夜间景观规划设计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规划思想的具体贯彻城市夜间景观规划设计是规划师在综合考虑城市的自然经济历史社会和区域发展的前提下,对城市夜间环境提出总体的及分区的宏观意向构思,并人文景观集 提出详细要求和限定条件。城市夜间景观规划的任等文化生活形态务,是采用系统化方法,从宏观上确定和部署城市景主要建筑(构筑)实体、基面、城市构筑物景观集观骨架及重点景观地带,处理远期发展和近期建设开敞空间、大型桥梁、景观小品经过以上的分析,在城市夜间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突出城市夜间景观的特色的关系,指导城市灯光景观的有序发展。从微观上解决城市灯光景点的分布,景点之间的关系、主次景点的确立、特征主题和人文活动的引入等问题,对艺术、技术、经济等因素进行综合限定。规划目的,一 自然景观特色是引导,二是约束。

景观建筑与景观融合 第6篇

【关键字】:河道规划管理、生态景观、生态河道、水利工程

中图分类号:TV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b)-0000-00

引言

分析生态景观河道建设问题,针对河道规划管理,可以合理规划河道空间结构,构建生态景观,提出生态景观与水利工程融合的规划策略,满足河道规划管理实际效益,发挥重要作用。以下就对此做具体分析。

1、项目简介

西苕溪流域上游为山区性河流,下游为平原河道,西苕溪是苕溪流域洪水入太湖的主要通道之一。西苕溪干流发源于浙江省安吉县与安徽省宁国县交界狮子山南麓的大沿坑,纳上游各支流,经安城向东北流至梅溪汇浑泥港、昆铜港来水,经范家村至湖州市区的霅水桥,向东北流至白雀塘桥与东苕溪(环城河)汇合。西苕溪(白雀塘桥以上)干流长139.1km,集水面积2267.5km2。

目前西苕溪流域有赋石和老石坎两座大型水库。赋石水库建成于1977年,集水面积331km2,总库容2.18亿m3。老石坎水库建成于1970年,集水面积258km2,总库容1.15亿m3。在支流上有天子岗、大河口、和平、凤凰等一批中型水库。

2、生态景观与水利工程融合的意义

针对河道规划管理中,实现水利工程项目融合生态景观规划,可以提升河道利用、管理效力,还可以确保水质安全,控制洪水,保护河道周边的生态环境稳定,通过构建生态景观,合理利用及保护现有水资源,科学合理的调配水资源【1】。在水利工程项目河道规划化管理中,构建生态景观,做好水利工程项目的水土保持工作,在河道规划管理中,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其因风沙、气候等不良自然因素,对水利工程河道造成侵害,还可以强化保障水利工程项目中河道的周边生态稳定,降低河道的水质污染。同时,针对河道建立生态景观,防风固沙,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当前河道规划管理中的抗风、抗旱能力,同时,也可以保护好水土资源,发挥景观观赏价值,改善当地水土流失状况,发挥实际的应用意义。

3、分析当前河道规划管理的弊端

3.1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缺乏水土保持对策

对于当前河道规划管理中,缺乏对河道水土保持的方案规划,不仅不能结合河道实际情况,不能有效分析当前的水土保持工作,并且,还缺乏有效的监督【2】。河道规划管理中,未采取有效措施保持水土,保持生态安全,不适应河道规划中的水土治理需要,并且水土保持中采取的治理措施技术含量低。

3.2景观缺乏特色

对于河道规划中,在生态景观建设中,缺乏生态环保效益,不仅没有发挥生态环境价值,并且还不具特色,不足以吸引人,不能发挥经济引导价值,降低河道规划效益。同时对于生态景观建设中,没有实现其与水利工程的融合,不能结合水利工程项目特色,构建生态景观。

4、实现生态景观与水利工程融合项目的措施

4.1优化河道水生态景观完整性

对于河道规划管理中,在其水利工程项目中融合生态景观,为有效提升河道水质治理,应该确保水生态环境,避免水生态系统破坏【3】。应用湖滨湿地生态手段,清淤和恢复水生植被,提高水质,降低营养盐浓度,加强对内源沉积物治理力度,控制内源污染。同时,可以结合水利工程实情,设置荷花生态观赏景观、水生植物景观,选出具有一定耐受性、可以适应河道水质现状的先锋物种,并维护重建植被群落,避免风浪、水位升高、水质下降因素,造成水生植物死亡,使其形成生态稳定性。河道规划管理之中,利用植物根部的吸附力,有效改善水质坏境,确保河道生态稳定。处理河道断面,确保河道水质安全,避免发生水源污染。

4.2提升生态景观特色

针对河道规划管理中,融合水利工程项目,结合生态景观建设特点,建设具有特色的生态景观,使人们可以对河道治理有更加感官的认识,提升河道规划管理水平。可以在河道规划管理中,在不影响防洪前提下,适当设置亲水平台,使其观察生态景观,建设各种各样水际空间,设置护岸断面,采用个性化、立体式、分层式、台阶式护岸,提升河道生态景观特色,带来更多观赏性【4】。营造绿化,以树阴遮盖河道,利于市民坐卧休息,使人能够在各种距离与河道水接近,提供观水、戏水景观。有效利用河道河滩地,采取多层台阶式断面结构,丰富滩地景观。同时,还可以在生态景观建设中,引入文化内涵,以文化来带动生态景观效益,挖掘河道人文、管理历史,提升河道生态景观构建特色。在生态景观建设中,实现与水利工程项目的融合,能够以乔木、灌木以及花草相结合配置,确保景观布局合理、设计美观。

4.3保持项目水土

在河道规划管理之中,种植有观赏价值的树木,实现河道边坡绿化,发挥生态景观价值。并且在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中,还应该针对河道边坡以及土夹石边坡,能够结合河道的边坡高度以及岩土环境条件,可以在河道边坡采取撒草籽的方式,也可以应用喷播、植草、护坡等多种措施,有效防止河道规划中水土流失情况的发生【5】。减少水库、河道的淤积,尽量避免点源污染,从而可以有效确保河道迅速绿化,达到稳固河道规划中的边坡稳定目的。并且,还应该严禁乱砍乱伐河道沿线的植被,这样可以为河道生态景观建设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有效保证河道规划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河道规划管理质量的提升。

4.4强化监管与维护措施

在当前的河道规划管理工作中,实现生态景观与水利工程的融合管理,可以在规划管理中,有效应用监测手段,监测河道水质情况;并且可以采取调查监测的方法,有效的收集在河道规划管理过程中的土壤、植被、气象与水文资料,分析在河道规划管理中的水土流失状况,根据景观生态建设,认知分析其水土保持的现状,并且能够收集整理河道的地质情况,制定维护管理措施。可以在河道水利工程中,根据水利工程线形开发建设项目特征,针对其阶段性水土流失情况,定位观测河道的水土流失动态,并且还将会监管维护生态景观建设,避免雨滴击溅伤害植物的根系,从而可以有效稳定河道坡面的土体。做好河道规划中的水土保持工作,根据河道规划监管,有效保护河道两边生态。

结论

综上所述,在河道规划管理中,实现生态景观与水利工程项目的融合,不仅可以提升河道的景观价值,也可以发挥河道在水利工程中的实用价值,促进河道水质提升,发挥实际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枫.生态、景观与水利工程融合的河道规划设计研究 [D].福建农林大学,2011

[2]刘德东,高华,姚双彦.生态景观河道治理模式分析 [J].山东水利, 2013, (06), pp.21-22

[3]袁敏,唐运平,孙贻超.滨海生态景观河道对污水处理厂出水净化效果研究 [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0, (11), pp.6-9

[4]张宝森.构建黄河下游生态景观河道探讨 [J].黑龙江水专学报, 2010, (02), pp.124-127

谈城市景观雕塑与城市环境的融合 第7篇

一、与城市的人文环境融合

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 很多城市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与人文风情, 而城市景观雕塑作为一种公共的艺术形式, 是最能表达城市情感和人文情怀的艺术形式, 能够增加整个城市的艺术氛围。历史文化与人文风情是城市的各种环境元素景观实践的累计形成的, 如地方文化, 宗教信仰, 生态环境等等, 这些元素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不同地区、不同城市有着不同的人文环境, 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 制作景观雕塑时应除去作者的个人情感和风格, 在优美的造型, 绚丽的色彩和艺术氛围感染外, 更多体现的雕塑所在城市人民对于雕塑的情感诉求, 在做到美化城市的同时, 又要丰富景观雕塑的人文意义, 达到景观雕塑的题材内容与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和谐统一的目的。通过欣赏城市景观雕塑中所蕴含的文化历史, 人们可以联想到这座城市往昔的面貌、城市在发展中的变化及城市发展的活力和潜力, 这对于人们的心灵和审美都有着重大的冲击性。

例如, 兰州黄河南岸滨河中路的《黄河母亲》雕像, 就是兰州城市的代表。雕塑由年轻的母亲和可爱的男婴组成, 象征着饱含血泪、坚强挺拔、不屈不挠的黄河母亲, 和快乐幸福、无拘无束、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雕塑中母亲秀发垂直飘逸, 面部神态安详, 微微含笑, 身躯饱满匀称, 曲线优美, 抬头微曲右臂, 仰卧于波涛之上, 依偎在母亲怀抱里的男婴, 赤裸身体, 头微左顾, 举首憨笑, 显得顽皮可爱, 寓意着黄河母亲爱护保护着华夏子孙。雕塑构图简洁, 寓意深刻, 雕塑的基座上刻有水波纹路和鱼纹图案, 这些传统图案源自甘肃古老的彩陶图案, 不仅反映了陕北地区悠远的历史文化, 也反映了黄河流域的先民们对自然现象敏锐的观察力。《黄河母亲》现已经成为兰州的标志性雕塑, 雕塑本身和甘肃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融合得当。

二、与城市的自然环境融合

我国幅员辽阔, 每个城市的发展具有自己的独特地域性, 不同城市的发展与其地理位置和环境气候等因素有着巨大的联系, 城市景观雕塑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城市所在地域与其环境的特殊性。当代景观雕塑额生存环境是由建筑物、广场、绿地街道等多种元素构成的, 只有景观雕塑融入了这些城市自然景观, 才能达到和谐统一的关系。城市景观雕塑的公共性决定了它是“强加于人”“强加于环境”的艺术品, 无论它的形式如何, 材料选择, 体量大小, 它总是处在比较惹眼的位置上, 而且它在占据一定空间的同时, 又总是具有不同程度的视觉冲击性, 给人造成视觉以至心理上的刺激。景观雕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处理问题是城市景观雕塑成败的关键。只有雕塑成了城市整体、建筑环境、休憩公园等的组成部分, 与城市环境产生沟通与互动, 不至于在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那才是好的城市景观雕塑。

例如, 美国的自由女神像, 坐落于美国纽约的海港内, 而纽约湾又是进出美国的必经之路, 每当海轮驶入上纽约湾内时, 船上旅客在尚不能望见纽约城市内高楼时, 首先映入眼帘扑面而来的就是这座巨大的雕像。随着船只的驶进, 可以看到自由女神穿着古希腊风格服装, 头戴光芒四射冠冕, 七道尖芒象征七大洲, 粗壮有力的右手高举象征自由的火炬, 左手捧着《独立宣言》;脚下是打碎的手铐、脚镣和锁链, 象征着挣脱暴政的约束和自由, 自由女神的底座是美国移民史博物馆。由于自由女神像恰在航线的附近, 进出港口的旅客都可以望见, 是城市景观雕塑与历史文化、人文崇拜和环境自然融合的典范。

三、与城市的空间环境融合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人们对生存的城市环境要求越来越高, 同时对环境雕塑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城市景观雕塑是一种空间形态, 不仅要与城市的人文和城市的环境相融合, 更要与城市的空间相融合。对于欣赏者来说,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雕塑的空间。另外,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景观雕塑成为空间设计不可分割的构成要素。在现代建筑中, 许多的建建筑都可以看做景观雕塑, 大型的景是利用空

间性的观雕塑利用建筑空间展示了空间的丰富性。如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 歌剧院的原始设计方案就是吸收的雕塑的创作特点, 构思源于切开的橙子, 建成的歌剧院坐落在海边, 犹如即将出海的白色风帆。在我们国家, 著名的建筑景观就是北京奥体中心的鸟巢。鸟巢建筑从内看如同巨大的容器, 高低起伏波动的基座缓和了容器的体。外观就是纯粹的线条结构, 立面与结构相互统一, 各个结构元素之间相互支撑, 汇聚成网格状——犹如同一个由树枝编织成的鸟巢, 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 各个城市公共环境景观艺术蓬勃发展, 特别是现在的信息、传播手段的发达和国际交流的频繁, 给人们打开了广阔的视野, 人们的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水平都发生了改变。人们对自己所居住的城市的关注和期望也越来越高, 城市建设者们也顺应历史潮流, 越来越注重与自然的协调, 大家都在共同努力创建最适合人居的城市环境。综上所诉, 城市景观雕塑已然是未来城市的一张名片, 是城市品质、城市定位、城市气质的象征, 能够彰显一座城市的精神, 突出城市的风貌, 设计者们应当结合各个城市的实际情况, 充分考虑当地人民的审美和欣赏习惯, 优秀的城市景观雕塑还能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传递城市的思想内涵, 而在这些雕塑给人们带来巨大视觉冲击的同时, 也给人们带来心灵的陶冶。

参考文献

[1]朱家强.浅谈中国城市雕塑现状及发展方向[D].河北师范大学, 2008.

[2]杨帆.长株潭城市的雕塑研[D].湖南师范大学, 2010.

[3]王莎莎.沈阳市城市雕塑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 2011.

[4]王强.公共景观设计中的雕塑应用[D].山西大学, 2013.

与地域文化相融合的溪流景观设计 第8篇

溪流是城市中最具山林野趣的动态水景,也是最有亲和力和文化个性的载体,溪流景观的营造逐渐成为城市魅力展现的特色窗口。然而,仅仅以水为元素,缺乏文化象征的纯粹的水景空间,往往难以满足人们场所感的需求。不同地域的人对水的情感体验不同,真正表达城市特色的溪流景观应该是从物质层面到艺术形式再到精神意境的整合设计,而地域文化正是实现这种整合的重要依据和来源。因此,本文将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对溪流景观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1 溪流景观与地域文化

文化具有地域性,地域文化是在特定的区域内,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现象。地域文化包含3个相互关联的层面:自然环境层面、人文环境层面、社会经济层面[1]。自然环境层面是指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等元素,是景观地域特征的载体;人文环境层面包括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生活方式以及民俗风情等,是地域性景观设计以人为主体的重要参照;社会经济层面是由本地的经济技术状况所构成的经济条件和技术力量,是地域性的实现因素。这3个层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决定着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溪流景观作为连续的线状动态水景,是展示和宣扬地域文化的良好载体,将无形的地域文化用有形的景观表现出来,不仅能增强人们对城市的文化认同感,也有助于地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我国以往的溪流景观设计,往往忽视了融合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设计偏离场所特征;2)设计手法缺乏地方特色;3)设计要素的选用缺乏地方性。因此,地域文化在溪流景观中的设计方法可从其影响因素、表达手法和表现载体三个方面入手。

2 影响因素

溪流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营造会受到场地诸多地域性要素的影响,这其中就包含了自然环境因素、人文环境因素以及场地周边环境等,这些要素相互作用才使得溪流景观具有地域特色。

2.1 自然环境因素

场地自然环境因素是场地存在的基础条件,也是促成溪流景观地域特征形成的外在动因。场地中的水、植物、地形等元素是景观地域特征的载体,对其进行合理的利用和改造,不仅可以培植地域文化,也是节约资源的有效途径。地形是溪流景观营造的基础,合理的利用往往能成为场地最具特色的景观,杭州长桥溪公园在水景设计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高差营造七级跌水景观,形成了丰富的水景空间[2]。

2.2 人文环境因素

人文环境因素是指当地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是人类活动在场地上遗留的印迹,反映了场地过去的历史状态,并为景观设计提供了方向[3]。人文元素在场地中所体现的是一种场所精神,对其提炼加工并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可以使人们在休闲游憩的同时就能感受地域文化。古人造园所崇尚的宇宙观、诗情画意等传统文化对溪流景观的营造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杭州九溪十八涧,溪涧交错,峰回路转,有一种人在画中游的感觉,清俞曲园有诗:“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叮叮咚咚泉,高高下下树”,九溪十八涧也因其附着的历史人文价值而变得更有意义。

2.3 场地周边环境

场地的边界常因无法强烈感知而被忽略,但对它的分析却不容忽视,因为场地是不能脱离周边环境而独立存在的。对周边环境主要考虑它对场地的影响,本着“嘉则收之,俗则屏之”的原则,尽可能将水、植物等有价值的资源组织到场地中。溪流景观多引水入园,沿岸布置小品、山石、汀步、植物等,水源以周边环境的河流、泉为源头,不仅能够满足水景生态性的需求,场地与场地之间的联系也有助于溪流景观地域文化的形成。场地地域性影响因素构成见表1。

3 溪流景观中地域文化的表达手法

3.1 提取典型的元素符号

场地中的自然要素以及遗留的一些文化资源,是场所地域特征的体现,从中抽取典型的元素符号,从元素的形态、布局、色彩、内涵等方面入手,将地域文化融入溪流景观之中。杭州南宋御街通过这一手法将江南水乡的典型视觉符号融于水景之中,溪流立面高低错落,沿岸设河埠头,跨水筑桥,水中布置过水石、溢水石、跳水石等景观石,使水在流动中呈现多种姿态,进而营造出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感觉。溪岸布置坐凳与景观小品,配以植物山石,再现了南宋诗意园林的感觉,也满足了杭州市民亲水近水的人性情节。

3.2 塑造多样化的景观空间

地域性景观空间以自然要素为主要构成,以人文元素为参考,塑造能够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空间结构。溪流空间包含源头、过渡、高潮、尾声四个部分,只有使各个要素自然和谐的融入其中,才能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溪流景观。溪流源头根据场地条件多采用瀑布、涌泉、跌水等形式,瀑布适用于水量、高差较大的场地,而涌泉则适用于水量较小、地势平坦的地方;溪流在过渡阶段呈蜿蜒曲折的形状,景桥、汀步穿插其间,沿岸则布置表达地域文化的景观小品,如雕塑、景石等;溪流高潮阶段多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全溪景观最佳,也是人聚集最多的区域,在此处多设亲水设施和游憩设施;溪流的尾声一般采用曲桥或者植物山石搭配来形成幽静深远的溪流景观,正如计成在《园冶》中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

3.3 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地域性景观设计须从场地现状出发,最深层次的挖掘出场地中可利用的元素,通过适当的改变或修饰在原有基础上产生新的形式[4]。对场地资源再利用,不仅可以保留场地的地域特征,也是节约型园林的要求。杭州太子湾公园以场地现有的西湖引水工程的一条明渠为主线,积水成潭,截流成瀑,环水成州,跨水筑桥,形成了清新可人的溪流景观;水道两侧利用挖池掘溪的泥土形成自然式缓坡,密植宿根花卉和水生、湿生植物,野趣盎然。

3.4 融合现代的适宜性技术

黑川纪章指出:技术应与地方文化融合起来,这样就可能创造出新的文化[5]。地域文化与现代技术并不是矛盾体,两者的结合往往能创造出符合现代要求的可持续发展的水景。杭州长桥溪公园将水生态修复技术与园林造景艺术巧妙结合,水系设计时采用新型的地埋式污水处理技术,并将其隐于自然园林景观之中,地上部分则依地势高低“延而为溪,聚而为池,落水为瀑”,在净化污水的同时营造了动静结合的溪流景观。

4 溪流景观中地域文化的表现载体

4.1 驳岸设计

驳岸作为溪流景观的水陆交界线,是人们亲水戏水的前沿地域,也是表达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驳岸设计应尊重场所特征,通过所用材料、自身形式以及与水体的组合营造出不同地域特色的溪流景观。驳岸通常分为自然式驳岸和规则式驳岸,溪流设计多以自然式为主,包括缓坡驳岸、卵石驳岸和块石驳岸[6]。缓坡驳岸以植物造景为主,运用草皮、水生植物和乔灌木组合形成自然的生态型溪流;卵石驳岸是将卵石不规则的镶嵌在混凝土中,并与植物搭配满足人们的亲水性;块石驳岸是由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山石堆叠而成,形成野趣的溪流景观。驳岸形式取决于场地条件和溪流的风格,杭州太子湾公园水系的水位有两种,引水时是高水位,不引水时是常水位,为了使引水和景观两全其美,将溪流两岸设计成缓坡,常水位以下则设毛石驳岸,形成独具特色的溪流景观。驳岸材料应尽量使用乡土材料,如块石驳岸的堆叠,南方多选用太湖石,北方则多采用山坡石。同时驳岸需与亲水设施巧妙结合,使人与水的关系通过驳岸这一载体而变得更加密切。

4.2 小品设计

景观小品是一种典型的文化载体,将地域文化符号融于小品之中,不仅可以丰富景观空间,还可以增添文化意境。溪流中景观小品丰富,包括亭、桥、汀步、山石等。亭、廊、水榭等建筑小品在溪流中的应用,应结合抽取和改变的手法,从地方建筑中提取文化元素符号并与场所环境相结合。杭州太子湾公园建筑材料简朴、粗犷,用带皮原木做柱子,茅草或树皮盖顶,渲染了公园朴实自然的溪流景观,并与杭州地域景观追求自然天成的格调相一致[7]。景桥多设置在溪流较窄的区域或溪流的源头、尾声,一般以木桥、仿木桥和石拱桥为主,桥的形式需与场地自然环境相协调,并与当地文化风格相一致。汀步作为桥的一种形式,多散置于水浅处,微露水面,使人跨步而过。溪流中的景石大多采用散置与群置的手法,根据形状的不同分为过水石、跳水石、溢水石等。过水石多在水面以下,形成了溪流的起伏变化;跳水石露出水面,多用于坡度较大、水面较宽的区域,形成了溪流的跃动感;溢水石则设置于水流高差处,溪流顺着石头跌落下来,展示了溪流的声色美。

4.3 植物设计

溪流的植物造景应多采用乡土植物,乡土植物除了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外,更是当地文化的一种体现,其在溪流中的应用包含两个方面:水边植物、水生植物。水边植物对溪流景观的空间营造起着主导作用。自然式溪流植物造景多结合地形、道路和曲折的岸线,形成有远有近、有疏有密的群落空间,同时结合植物季相进行绿化配置,形成反映地域季节特色的溪流景观。水生植物种植分为片植、沿岸列植和点植等形式。其中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如睡莲、金鱼藻等常采用片植的形式布置大面积的水域,起到划分空间的作用。较高大的挺水植物如芦苇、鸢尾等常点植于水面或岸边,使水陆之间过渡自然。低矮的挺水植物多沿岸列植,通过根系稳固水岸,并对驳岸进行修饰。

5 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总结出地域文化在溪流景观中的表现手法有:提取、抽象、改变、融合。同时通过驳岸、小品、植被等景观载体的营造,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景观设计的趋同性与城市特色缺失的问题。因此,探讨地域性溪流景观的设计方法,营造独具地域特色的溪流景观,在未来的景观设计中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摘要:从地域文化角度出发,分析了影响溪流景观地域性特色的因素,探讨了基于场地自然特征、人文特征、周边环境彰显溪流景观地域文化的设计方法,从而营造独具地域特色的溪流景观。

关键词:地域文化,溪流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李丙发.城市公园中地域文化的表达[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6-9.

[2]陈琳,饶利华,孙坚,等.生态与园林的交融——杭州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公园的启示[J].中国园林,2011(8):1-5.

[3]杨鑫.地域性景观设计理论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42.

[4]沈昀.城市公园绿地建设中对自然肌理的保护与更新[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1:24-25.

[5]吴燕妮.江南地区地域性景观设计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1:54.

[6]孙瑾.浅谈水景驳岸的处理手法[J].现代园艺,2012(10):119.

[7]张川.基于地域文化的场所设计[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6:47.

景观建筑与景观融合 第9篇

1庭院绿地类型

县城、中小城市庭院绿地主要类型, 包括公共绿地、道路绿地、宅旁和庭园绿地、专用绿地。[1]

1.1公共绿地是单位办公区与居住区共用院落和单独居住区院落, 职工与居民共同使用的绿地。面积相对较大, 成为庭院绿地系统网络中的“面”, 是居住区居民休闲、散步、交往, 老人、儿童活动的重要场所。

1.2道路绿地庭院中车道、人行道绿化用地。根据地形、车辆和行人往来频度不同进行设计, 路的两侧或一侧, 是人们交往、联系的“桥梁”与“纽带”。

1.3宅旁和庭园绿地一是单位居住区、单独居住区宅旁绿地;二是指居民独立门户的住宅宅旁和庭园绿地。供日常休息、阅读、交友、观赏、家庭活动等的需要。

1.4专用绿地城镇中小学、幼儿园入学儿童快速增加, 幼儿园、中小学压力加大, 急需开辟学生游玩的专用绿地。

2庭院绿地的功能

2.1生态功能广泛分布在城镇不同地段、不同方位的庭院绿地, 与城镇居民最为接近。靠山、傍水, 与街道主干道连接, 或在住宅包围之中。这些绿地能有效地滞尘滤尘, 净化空气, 降温增湿、降低“ 热岛效应”, 调节气候, 涵养地表和地下水源, 减少裸露地面, 增强生态调控能力, 促进脆弱或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 增加城区生物多样性, 扩展鸟类、昆虫栖息、活动、繁衍和迁徙场所。

2.2社会功能庭院绿地具有广泛性、多样性, 为长期生活在城镇的居民创造整洁卫生、空气清新、绿树成荫的工作、生活环境, 释放工作、生活压力, 是提供人们交往、纳凉休闲、老人散步、儿童游玩的极好场地。临江庭院绿地, 男人们闲暇时间坐凳钓鱼, 欣赏田园和江面风光, 提升精神乐趣, 提高生活品质。

2.3景观功能庭院绿地是城镇绿地整体重要组成部分, 发挥延伸、扩展和补充作用。庭院绿地注重从地面、立面、天面绿化立体化, 且布局灵活, 花坛、树池配置形式多样, 植物品种繁多, 增加城镇和居住区绿地层次感, 丰富了景观视觉内容, 使游人到此城观光旅游赏心悦目。

2.4文化功能庭院绿地为居民提供了练身、习武、唱歌、跳舞、下棋极好场地。中老年男人们早间做操、学太极拳;中老年妇女晚饭后集中练习跳舞;少儿们在绿地步道、贴面地板唱歌、跳跃、踢毽。林荫和草地的衬托, 随着少儿们红领巾的飘动, 少儿们酷似鲜艳的花朵。庭院中有不同绿篱, 隔窗有翠竹、花树, 是营造“花文化”、“树文化”的丰富题材。明月的晚间从庭院绿地传来悠扬的笛声, 引人遐想联翩。

3庭院绿地现状

3.1庭院绿地减少以融安县城为例, 近几年由于旧城区、旧棚户区连年改造, 旧住户迁徙, 外来务工人员复杂, 加之房地产开发, 许多庭院绿地面貌全非。县城绿化覆盖率从35%已下降了几个百分点, 庭院绿地占有很大比例。一些庭院把绿地盖上水泥, 成为停车场;一些单位领导不重视庭院绿地建设, 入住十几年庭院里仍见不到能遮荫休闲的树木;一些独开门户的居民, 忙于生计, 庭院根本不栽花、不种树;这些都是绿化覆盖率下降的原因。

3.2绿地结构单一不少单位和单户庭院绿地建设简单化。一是在水泥地板周边, 水泥围成的土坛, 或没有水泥的土坛, 等距离栽植若干株桂花或其它树木;二是庭院沿周边栽植黄素梅1~2种灌木作绿篱, 中间是草坪;三是50~100cm高的水泥花坛若干个, 每个花坛种1棵, 如桂花、柳杉、罗汉松之类的树木。相邻是若干片大小不等草地, 草地间80~100cm宽片石或卵石步道。草地上零星栽有不等的绿化树木如棕榈、葵类。围墙有爬山虎等攀援藤本植物。总体显得空荡, 结构单一。灌木修剪平整如一, 人工化突出。一些居民庭院或屋顶、阳台, 摆上几盆草本花卉, 有几分生机, 仍显得单一。

3.3绿地近自然化为数不多的庭院绿地, 利用不同树种、不同龄级及其生态异质性, 营造多层林冠, 结构较紧密的乔、灌、草组合的林型。如桂花、香樟不同龄级为第一、二层林冠, 下层有耐荫的小乔木和灌木, 林地保留完好的繁茂的草本、地被植物。枯枝落叶层和腐殖质层丰厚。主干道两侧或一侧种植乔、灌、花结合的道路林带。 道路交叉口或转角处, 花池边、屋旁, 搭建木、竹棚架, 藤本植物柔枝悬挂, 碧叶绛花, 惹人注目。

4庭院绿地建植对策与建议

4.1树立庭院绿地整体观庭院绿地是一个生态系统整体, 一个多资源 (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景观资源、文化资源、环境资源) 、多功能的综合体, 具有整体性, 彼此相互联系而存在, 相互影响而发展, 为住户的共同财富。历代殷实人家多有庭院花园, 供休闲赏花。没有花园者, 在庭院栽植翠竹、花果树木若干株, 也能享受林荫花前宜居生活。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城镇居民居住环境, 2005年修订的《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中, 规定新建居住小区绿化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30%以上;旧居住区改造, 绿化面积不少于总用地面积的25%。庭院绿地建设导向应该是:生态优先, 自然为主, 突出效益, 美观实用。

4.2提高庭院绿地绿量植物是绿地设计有生命的题材;一是造景供人们观赏, 二是提供生态产品, 改善和优化人居环境。植物绿量是环境美的自然要素, 更是生态功能的基础, 具有功能的双重性。生态与景观融合的绿地建设, 既要提高绿化覆盖率、绿地率, 更要加大植物绿量, 提高叶面积指数, 为植物提升光合效率夯实物质基础。增加绿量就是增加叶面积指数, 增大植物降温增湿、滞尘减污、碳汇减燥、涵养水源效能。增加绿量措施:一是地面上植物合理密植, 株间结构合理, 在增加总株数叶面积指数的同时, 也保持充分的单株叶面积, 达到充分利用光能效果。营造复层林冠的混交林, 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二是立体绿化, 灌木绿篱、垂直面藤本、阳台和屋顶花园。因为立面和天面是尘埃、气体、液体物质接触的直接层面, 也是视觉重要空间, 这些层面绿化覆盖率提高, 有效增加绿地的绿量。以乡土植物为主, 建立较稳定的绿地生态系统, 努力提高绿色植物生态产品的产出率和景观可视度。

4.3注重宜居环境建设以“既是环境, 又是景观, 更是产业”为核心, 生态效益、视觉享受、经济发展相结合, 是不少城市总结实践的城市森林建设模式。生态宜人, 环境优美, 是宜居环境的重要标志。以公共绿地为核心, 道路绿地为网络, 宅旁绿地为基础的点、线、面为一体的绿地系统。绿色铺就荫凉的意蕴, 植物展示色彩、形体、线条自然美。庭院绿地设计, 利用植物生态特性、观赏性状, 合理配植、孤植、丛植、群植、列植, 构成一幅幅生动美丽画面。多种植物行间混交或块状、株间混交, 或不规则混交, 丰富景观层次和空间。立面和天面绿化, 更能延伸景观空间。地面植物应阔叶树占多, 针叶树少, 常绿树多, 间植落叶树, 少种观果树和剌类、飞毛类、有异味树种或植物。攀援藤本、宅旁绿篱、屋顶盆景与花园, 可遮掩陈旧、赃乱物体, 软化硬质墙体, 美化视觉空间。

4.4营造时序变化和不同地域景观随着季节变化, 植物表现出不同的季相特征, 给人感受不同季节的空间画面, 这是绿地设计的重要内容和题材。暖春花柳争妍, 盛夏荷榴竞放, 深秋桂花飘香, 寒冬梅花破玉。利用植物叶、花、果在不同季节显现的不同颜色、形态、香气, 塑造时序变化的自然景观。庭院绿地中, 因地制宜栽植桃、李、柳、石榴、桂花、枫香、乌柏、银杏、红叶李、柿、枇杷、海棠等树木, 都是富于时序不同, 色彩丰富、季相变化的庭院景观塑造树木。

“千城一面”是当下园林设计通病之一。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需求新颖景点和特色意境。园林植物有优化环境和文化内涵双重价值。庭院绿地设计应彰显可识别性, 不同行业、不同位置、不同地形、不同权属和不同爱好, 巧妙点缀栽植独具特色树木、花草。棕榈、假槟榔是营造亚热带、热带风光, 成片榕树、香樟, 展示暖热南方的地理特色, 竹径通幽、梅影疏斜, 表现清雅隽永。桂花、茉莉、月季、十里香、栀子花, 营造芳香的气味环境。园林植物以不同组合形式, 不同性状, 不同色彩配植, 创造各具特色的庭院绿地模式, 增强可识别性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王秀娟.城市园林绿地规划[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8, 61-63.

景观建筑与景观融合 第10篇

1.1 雕塑为现代园林景观传达一种理念

雕塑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现代景观设计中, 从微观的层面看, 就像有一个现代雕塑景观在数学书中, 有一个直接的函数告诉。比如说:书中提到的反应元大都公园祭祀石, 在现实中是一个有一定数量的雕塑群体, 这让来此参观者仿佛身临其境, 这是最直观也最直接的表示, 是语言所无法描述的。这就是现代的景观设计, 它融合了雕塑和景观花园等元素, 就像是一座现代化的场景花园, 其中雕塑就是演员, 而整体的花园就是舞台, 演员们在舞台上尽情地发挥和表达。

1.3 雕塑艺术在现代园林景观中满足公众审美需求

在现代, 景观雕塑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装饰空间, 更是能满足人们日益挑剔的审美需求, 因而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公众竭力想在如何表达思想审美和艺术家之间寻找一个平衡, 并加深雕塑与现代景观的互动, 这也是现今雕塑家最需要考虑的问题。

2 如何实现现代雕塑和现代景观的融合

2.1 实施现代雕塑和景观之间的公共性质

现代雕塑和景观想要在公众许可下进入公共空间, 必须是用一种双方都能接受的形式, 找到两者之间的一个结合点。艺术家的个人经验和大众市民的审美经验很难避免冲突, 而且艺术家的思维在与设计有关的东西上, 通常都会追求个性, 习惯自我表达, 其实验材料和探索方式都远远超出传统的公共工程知识的容纳程度。如果任其完全沉浸在艺术家的自我表达中, 那么到最后就只有一个实验艺术。但是现实中, 除艺术家需要自觉地与公共环境相融洽, 全社会也必须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公众意识。

要保证现代雕塑与公共环境的协调, 就必须考虑到公众的心理感受。通过调查其公共教育背景、性格特点、心理状态、审美情趣和职业地位等等方面, 能更大程度地确认某项工作与社会环境是否协调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 并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成功塑造出自己的内在的雕塑家才能实现艺术与大众之间的一个特定的社会精神层面的交流, 进而达到外在环境和内在精神文化的统一和谐。对于语言的交流沟通, 及其集体经验的共享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展开, 所要表达的情感必须保证正确性, 可理解性和真实性, 这是对艺术表达的要求, 并且也是艺术作品在公共领域被人们接受的条件。

2.2 实施现代雕塑和现代自然景观之间的联系

卡尔·安德烈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出发, 选择简单易懂的方式分析原来的形式。这里指的是自然环境的特性, 同时也指的是处于原始状态的东西。贾德认为事物应该被强调的是设计本身, 但现实中人们的注意力往往停留在事物表面。在进行创作材料的选择上, 避免使用光滑的, 令人愉快的材料, 而是用线条简单的砖头, 枕木, 铁及其他冷色调的材料, 并只保留其表面的光泽和悦目的色彩, 把材料做成一定形状的东西, 然后经常在地面上铺设, 体现亲近自然的本色。他的作品“木材”, 就是用在树林中的均匀的枕木铺成一条线, 仿佛一条伸进了树林的路径。艺术自古以来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它是很难被人察觉到的, 贾德希望他的工作就像自然界中物体的存在一样, 在自然的情况下无声无息地消亡。

2.3 实施现代雕塑和现代景观艺术之间的空间

现代雕塑形成的物理运动空间的大小, 决定其雕塑空间的类别。雕塑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扩张性。通过雕塑自身的语言建模功能, 其空间体积远远超出寻常的雕塑的自然空间。雕塑环境, 是通过空间延伸到各个领域的视野, 它可以大大激发人们的艺术情感, 但同时也造成了雕塑艺术空间的整合, 它也可以随时适应环境, 适用于任何一个空间。然而, 这种延伸和整合的环境也有一定的空间的限制, 如果使用不当会造成一个恶性循环, 使艺术雕塑本身的魅力大大削弱, 也使环境空间被人为地破坏掉。

总而言之, 现代景观和现代雕塑艺术之间不同层次的融合、碰撞, 使得高科技背景下新时代的人文景观具有更旺盛的生命力。虽然这两个领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距离艺术家和景观设计师一体化程度的未来雕塑也很远, 但雕塑艺术设计和空间景观艺术设计进一步的融合会更加优化人们的生活条件, 同时极大地丰富文化艺术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郭勇健.穿透灵魂之旅一永恒的偶像:关于雕塑[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

[2] 王显红.雕塑-空间·园林一-一雕塑家野口勇的空间景观艺术创作[J].中外建筑, 2011

景观建筑与景观融合 第11篇

关键词:廊坊现代景观,地方文化,凤河景观

1 引言

当前许多城市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中不考虑本土特色, 盲目趋同, 呈现“千城一面”, “众景一面”的现象。为了不让一些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的城市景观消失, 避免现代西方风格的景观模版、现代主义的大尺度非人性化的现代建筑群体造成城市形象特色的衰退与消亡, 城市景观设计应该在地方条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生活, 将地方文化融入到城市现代景观元素中, 既继承和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 又使城市现代景观更具生命力。

2 凤河景观与地方文化的融合

2011年9月, 廊坊市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全国首个“中国龙凤文化之乡”。“龙河、凤河”双河的地理文化资源是廊坊龙凤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龙河、凤河均为永定河水系, 发源于燕山山脉。龙凤双河流经廊坊, 南北呼应, 相拥入海, 成为廊坊重要的地域标志和文化标志。东汉末年, 曹操东征路过此地, 看到龙凤双河, 留下“此乃天灵人杰、龙飞凤翔之地”的名言。

代表廊坊文化特征的龙凤双河中的“凤河”目前河岸景观效果不佳, 岸坡缺乏绿化, 河道笔直, 河流与自然环境完全被切断。

2.1 凤河景观改造原则

作为一条自然河流, 凤河的景观改造应该力求保留河流中接近自然状态的部分, 营造自然的河流形态。古代“风水”最忌水流直泻僵硬, 强调水流应曲曲有情。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也证实了弯曲的水流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有利于消减洪水的灾害性和突发性。一条自然的河流, 必然有凹岸、凸岸, 有深潭、有浅滩和沙洲。所以无需人为的强行拉直河岸线, 河岸线以平滑流畅的曲线为主。这样可以为各种生物创造适宜的生境, 是生物多样性的景观基础, 并且可以减低河水流速, 蓄洪涵水, 消弱洪水的破坏力, 而且曲线尽显水的自然形态, 体现水的流畅柔美。

在进行河岸的构建时, 无需整齐划一, 完全采用混凝土材料。可根据河流流经区域的环境适地选择多样的河岸类型, 与整体风景相融合。如流经村落的河段, 就可以采用自然地土岸形式。土岸渗水性强, 利于缓流水系的岸畔植物的培植, 利用植物的生长根系加固岸线, 使岸线与水面呈现自然连接的关系, 与村落的自热气息相吻合。另外, 还可以采用山石河岸, 山石河岸无污染, 可营造山地的地貌特征, 适当种植植物, 改观山石自身颜色单一性, 丰富整体景观色彩。在人流可能比较集中河段, 为满足人们的亲水需要, 设置弯曲自如的卵石河岸, 卵石河岸具有宛若天成的艺术效果, 其轨迹线宽窄随意, 亲水性很强。

2.2 凤河沿岸景观设计构想

设计丰富多样的凤河水体沿岸空间, 以满足人们不同程度的亲水性的要求, 包括散步、驻足、休憩等轻度的亲水行为和交流、游戏、感受等深度亲水行为。沿岸不同形式的场所和设施将给这些活动的发生提供可能, 伸出水面的亭子、架空的水上步道与汀步、悬挑出水面的平台、面向水域的广场、伸入水中的码头和水边的林荫道等等的加入, 都将对人们产生强烈的吸引作用。外弯型的滨水岸, 即陆地凸向水面, 形成放射状的视野, 是观景的好场所, 同时也是视觉和活动的中心, 可以设置小广场和活动平台。内弯型的滨水岸, 可以看见岸地内的全貌, 景观的视觉联系很强, 景观形象丰富, 空间的领域感较强。我们要根据地形条件, 设计适当的岸线形态, 将沿岸各类动线与驻留空间有机的组织在一起, 使得我们在运动的过程中把握这一空间的变迁。

另外, 凤河水景区各景点、景区的名称亦可以“凤”命名;也可在适当的位置, 如在草地中布置反映廊坊地方文化主题的情景雕塑以及其他休闲构筑物;在河岸两边, 设置具有“凤”文化特色主题的标志物。总之, 将凤河水景区内融入能体现廊坊本土文化风格的景观元素, 实现现代水景与廊坊地方文化的和谐统一。让畅游在河流景观中的人们, 在欣赏城市河流优美景观的同时, 也能感受到凤河景观营造的文化氛围。

3 结语

凤河不仅仅是一条自然河流, 也是廊坊龙凤文化的代表之一, 是廊坊人们通过长期的历史生活积淀下来的文化表象。这条积淀着深沉文化传统的河流, 激发着廊坊市民对历史和未来的思考, 追求真理, 发扬文化。应该利用景观元素将其发扬光大, 为更多人所认识。让更多人在了解凤河的同时, 也能体会到廊坊的地域文化特色, 同时感受到廊坊虽是一座新型城市, 但也包含着浓郁的历史韵味。

参考文献

[1]张艳双.地域文化在景观中的表现和设计[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 2009.

[2]郭希彦.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08.

[3]谢敬颖.地域性文化在景观设计中传承与发展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

[4]安育中.浅谈廊坊龙凤文化[EB/OL].[2010-12-13].http://www.lfnews.cn.

上一篇:信任体系下一篇:数字化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