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水利科技

2024-05-10

西部地区水利科技(精选12篇)

西部地区水利科技 第1篇

甘肃省地处黄土高原, 东高西低、地势狭长, 全省各地降水量差异很大, 自东南向西北减少, 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繁, 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干旱和洪涝灾害给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带来的损失非常大, 直接影响了群众的生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 经过广大农民群众长期不懈的努力, 甘肃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大幅度增加, 为粮食产量和农业生产不断迈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但近年来, 甘肃省农田水利建设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 投入总体呈下滑趋势, 已成为制约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了适应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要求, 改革和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体系、投入方式、组织形式, 促进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健康发展, 尽快建立和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1]。

水资源分布不均, 干旱灾害频发, 据专家说, 这与全球变暖有关。客观上讲, 不能说与全球变暖没有关系, 但我们更应该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及其管护机制中找原因。陈旧的水利设施及其落后的管护机制, 不说是旱灾的“罪魁祸首”, 至少也应该是“帮凶”[2]。据了解, 尽管近年来, 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兴修水利设施, 但在甘肃西部广大农村地区, 很多水利设施, 尤其水尾小渠道等设施, 几乎都是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兴修的, 依然采用土渠灌溉。由于投资不到位, 以前修建的支渠、斗渠有的年久失修, 田间工程不配套、排水系统不健全, 农业水利设施的后劲不足。加上农村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水资源愈来愈短缺, 张掖等地区多好村, 村村联合打井, 用水泵抽水浇地, 水渠、水利设施陈旧首先带来的后果就是农田灌溉的高成本。到底该如何治理农田水利建设, 光是更换陈旧的农田水利设施是远远不够的, 更重要的应该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

二、水利工程建设和管护体制存在的问题

㈠水利工程建设专业水平低, 监督、监管环节薄弱由于甘肃省一些水利工程建设队伍的专业水平不高, 引发工程开发不合理、技术含量低、社会经济效益差等连带问题, 国家所投入的水利工程建设资金被克扣挪用现象还有存在, 审批中间环节多, 有时无法保证专款专用, 这些事先监管、过程监管等关键环节薄弱, 使得所补助资金无法直接兑现给实施的技工、材料供应方和建设群众等, 这样现象最后结果是水利工程质量无法保证。

㈡缺少水利工程搞好水资源统一规划和综合利用机制由于水利工程区域规划意识不强, 有些小区域范围的工程仅为满足部分村民的临时需要, 而没有从水利工程的整体规划及社会效益方面考虑。没有建设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或者仅利用工程项目来争取资金, 而不能将资金有效利用, 落到实处。造成有的地方水利设施经年失修, 有的地方水利工程重复建设, 花费劳力、物力, 建成的工程利用率确很低, 甚至造成一些工程的废弃。

㈢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滞后随着新农村改革和社会的发展, 由于农村很多农村集体经济意识越来越薄弱, 尤其对水利工程的日常维护与维修已经被忽视。再加上水利工程管理主体不明确, 造成了“有人用、没人管”的尴尬局面, 水利工程常年使用、年久失修, 必然对综合效益的发挥产生影响。取水、用水制度存在漏洞。据了解, 西部部分地区存在西部部分地区存在农民自主打井取水现象。好多村、社, 灌水方法十分粗放, 尤其斗渠以下依然采用土渠灌溉, 渠道渗漏, 浪费严重, 灌溉水利用率极低。

三、建立健全农田水利建管机制,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方略, 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 以政府安排补助资金为引导, 以农民出劳为主体, 以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为依托, 以加强组织动员为纽带, 以加快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 逐步建立起保障农田水利建设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应该坚持政府支持、民办公助、深化改革、创新体制等原则,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3]。

提高专业技能, 有效地利用建设资金。要加强基层技术人员的培训, 不断提高建设队伍的专业水平, 全面加强对在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监管力度, 建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的具体办法, 完善建设程序。调整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投入机制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实行民办公补小农水工程可采用先建设验收, 后补助奖励,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激励作用。通过所有小农水项目由申报业主采取“群专结合、群技结合”的办法自主建设、自主决策、自主实施、自主监管。组成小农水项目监督小组、负责项目质量、资金管理的监督管理, 确保了小农水项目具体运作的公开、透明、安全。群众在投劳、筹资等方面实行“换工互助、亲邻相帮”, 保障了工程建设投入。使得国家每年投入的水利建设资金能落到实处, 做到用到刀刃上, 切实有效地解决问题,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作用。

做好前期详细规划, 使得大小工程建有所依, 建成后能长用, 起大用。规划的编制工作可采取以县以为单位, 从下而上, 统筹兼顾讲求实效地进行。通过规划, 不仅能达到摸清实际情况、统一认识的作用, 还可起到指导和规范工作的目的, 协调有关部门、整合投资,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作用。为此, 规划要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编制, 由水利部门牵头, 有关部门参加。结合水文地理, 人与自己的统一和谐, 达到布局合理, 运行科学。规划编制完成并经批准后, 使其作为农田水利建设和安排国家建设投资的重要依据。使得建设有依据, 建成后能有都江堰那样大型水利工程相应的作用, 福及千秋万代。

进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护体制改革。分别落实单户、联合户、联合村等用水合作组织等管理主体, 使工程实现各有其主、管护各负其责。加快农田水利管理体制和小型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形成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良性运行机制, 调动广大农民投资投劳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对规划实施的各类小型水利工程, 先推行以落实管护责任为核心的工程管护体制改革, 明确权属和管理方式、建设主体后, 再通过“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的方式开展工程建设。对建成的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和管护责任进行再明晰、再落实。在小农水工程建成后, 分类确权, 由地区政府颁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证》, 确保工程产权明晰、管护到位、永续利用。

严格执行水资源有效开发、有效利用。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要全面落实水资源农田水利的有偿使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审批等管理制度, 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制与考核制, 强化各级政府的职能和责任。加强取水许可监督管理, 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 强化河道采砂管理, 规范水事秩序。

国家要逐步增加对水利建设的投入, 重点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在切实加强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前提下, 以政府加大投入为契机, 将一些利用率低的渠道河道进行彻底改修, 逐渐消除多数斗渠毛渠依然为土渠漫灌的现象, 修砌斗渠、“U”型渠, 发展节水灌溉, 提高水的利用率。通过有效的组织工作, 引导农民出资出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农田水利建设。形成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良性运行机制, 调动广大农民投资投劳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

四、总结

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管机制和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步伐, 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做好这项工作非一日之功。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 要切实把水利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需要国家长期对水利建设的关注和投入;需要水务部门不懈地努力地引导, 基层水务工作者不断的努力, 提高业务水平;农民朋友提高认识, 加强水利设施管护的责任感, 从上至下, 形成“我为水利, 水利为我水”的大气候, 才能真正确保农田水利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为现代化农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摘要:农田水利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所谓“民以食为天, 食以水为先”足以证明农田水利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作者阐述了甘肃西部地区农田水利管护体制的现状与问题, 提出了加快和建全农田水利建管体制的建议。

关键词:农田水利,管护体制,建议

参考文献

[1]刘惠东.浅谈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机制[J].科技创新导报2008, ⒁.

[2]汤春.30年前的水利设备能否抵御罕见的旱灾[N].资源网, 2009.

西部地区水利科技 第2篇

彭燕妮

《企业研究》总第267期

2006-9-15

一、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整体情况分析

东部地区即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主要包括三大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这

三大经济圈是我国目前国民经济的主体,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5%以上,通过对它们的产业结构的特点进行分析后及区域经济发展趋势预测,我们发现,从主导产业来看,三大经济区域具有同构现象。如同处长三角地区的江苏、浙江两省主导产业雷同,它们的优势产业都有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服装及纤维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作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分析得出,由于区域内产业雷同,会导致产业内部争夺原材料和各种资源性产品,市场份额的争夺竞争加剧,不利于产业长期发展,因为就每个省区的主导产业而言,它们的规模足以满足整个国内市场,同时,造成对电力等各类能源在该区域的极度紧张,在区域内行政壁垒的作用下,各地之间争资源、争项目、争资金、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的问题将难以避免,影响到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不过总体而言,这三大经济圈依然是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发展前景非常好,从综合经济实力方面,长三角最高占全国GDP的19%,为19124.98亿元,远高于珠三角的9565.29亿元和京津冀的6552.63亿元,从人均GDP角度来说,珠三角实力最强,为36440.31元/人,而长三角为25262.24元/人,京津冀为23721.3元。从消费和投资来看,长三角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别为6246.93亿元和6419.96亿元,均占全国的15%,远超过珠三角和京津冀的同类指标。

二、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中部地区地处祖国内陆腹地,主要省份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中部六省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在全国地域分工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中部六省的优势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基地、全国重要的交通要地、客货运输集散地和中转中心,全国约四分之一的铁路、公路、河流分布于这一地区,货运量,客运量分别占全国的22.6%和24.5%。依靠全国11.7%的土地,承载着28.1%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3%的GDP。由于发展起点和环境条件不同,东部沿海借改革开放政策优势,先行一步,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中部,且发展差距还在加速扩大,西部借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后集勃发,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在一定时期内将会保持,同时东北老工业基地也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实现经济的突破性进展,而中部地区由于生态状况恶化,集聚了大量农村人口,面临最少的自然资源和严重的贫困问题,直接阻碍了中部的发展。

现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以“十五”中期的2002年为例,中部六省国内生产总值23501亿元,占GDP的23%,比重高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若按土地面积平均,中部六省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的GDP为228.83万元,是全国平均的2.1倍,但仅为长三角的八分之一,珠三角地区的十分之一左右,中部六省人均创GDP6508元,是全国平均的81.6%,分别为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四分之一和六分之一,中部省份的增长速度已落后于西部地区。

三、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态势

纵观西部地区经济运行态势,工业经济的强劲增长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广西、四川增长速度很高,尤其是重化工业增长加速,重庆、甘肃、内蒙古均如此。受中央一号文件影响,西部各省区多表现出农业经济增长的良好态势。农牧业打“特色牌”成绩卓著,但经济增长受煤、电、油、运束缚严重。西部大开发取得重要进展,由于国家政策向西部地区倾斜,基础设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国债投资、旅游业、特色农牧业,领跑西部经济,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加强,工业生产速度加快,经济效益回升,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西部大开发战略自2000年实施以来,国家在西部地区能源、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领域新开250个重点工程,投资总规模7300亿元,这些重大项目的建设和巨额资金的投入,使西部的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得到一定遏制,东西部之间的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如长期依靠大规模的财政投入,政府没有这种能力,西部开发也难以持久进行。

四、从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特征看传统产业西部转移前景

(一)三大经济圈产业特色比较

长三角经济圏产业门类齐全,轻重工业发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其纺织、服装、机械、电子、钢铁、汽车、石化、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但相对其他经济圈而言,这里以微电子、光纤通讯、生物工程、海洋工程、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更为突出。珠三角经济圈产业主要由加工贸易引导,多以服装、玩具、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另外,半导体集成电路、微波通信设备、移动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移动电话增长加快,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环渤海经济圈是中国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其钢铁、机械、汽车、石油化工、建材、造船、微电子工厂产业占有相当重要地位。

(二)传统产业中制造业布局现状与区域比较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我国制造业的部门结构变化整体上符合工业化结构演变规律,并且有一定的结构升级特征,但整个制造业仍存在一般性产品生产能力过剩、机械装备业发展缓慢等矛盾,技术升级、规模扩张、经营机制转换方面相对滞后,制约了制造业结构的升级。

1.东中西部制造业分布情况,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制造业分布带。从各地区的销售收入而言,在制造业29个产业中,东部份额超过90%的占4个,份额超过70%的东部占了20个行业,2,反观中西部地区,份额超过50%的,中部只有一个炼焦业(53.47%),西部也只有一个烟叶烘烤业(62.38%)。份额为30%的行业,中西部地区依然很少,中部只有22个,西部地区只有5个,也就是说在全部制造业中,中西部地区只有15%能达到行业的平均份额。

2.东中西部产业布局各有侧重,东部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东部地区的销售收入占全部销售收入的90%以上,而中西部地区比重较大的则是一些资源加工型产业,如烟草加工、金属冶炼、炼焦、麻纺织业、盐加工业等等,此外,中部地区在运输设备制造业,西部地区在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等方面占有较大比重,在出口比重较大的一些产业上,东部比重都在80%-90%以上,轻工业制品的比重基本在80%以上,许多重工业加工制品和资本密集产业的比重也占较大比重,约70%以上。

3.东中西部就业结构呈东高西低之势。除了经济发展过程外,在既定的经济总量下,产业结构也是决定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的重要因素,在171个小类行业中,东部地区劳动力吸纳超过90%的就业份额的行业有14个,中西部地区没有一个行业的就业份额超过70%,其中最高的是中部地区的炼焦业(66.42%)。就业份额超过50%的行业中部地区有4个。西部地区只有2个,航空航天器制造业53.5%和复烤业52.15%,由于东部地区的加工轻工业制品部门发展迅速,所占比重较高,因此,东部地区的轻工业制品部门成为吸收劳动力的主要部门。

(三)制造业中新兴主导产业的选择

在“十一五”期间,确定具有高增长特征的制造业新兴主导产业是至关重要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生一批新兴主导产业,其意义在于能够有效化解当前制约增长的矛盾,扩大就业,带动国民经济增长,保持可持续增长的潜力。由中国社科院课题组公布的研究报告中说:第一,按各个行业的数据进行测算,依据就业带动效应,增长推动效应,可持续发展效应,带动效应四条标准,使用主要工业行业的已有数据,从强到弱对各个行业的上述四种效应进行排序,可挑出前8名行业。

第二,依照吸引外资的密度进行选择,过去的实践表明,外资进入密度和一个行业的发展速度高度相关。第三,依最新趋势选择,信息产业在过去两年中,一直保持着3倍于GDP的速度增长,2002年汽车行业取代电子通讯行业,成为对工业及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带动力最强的行业之一。综合考虑3个选择标准,课题组认为,在“十一五”期间,应该并有可能成为新兴骨干产业的制造行业有: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和服装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专用设备制造。

(四)传统产业西部转移

通过以上分析对比我们得出,西部地区已经具备大量吸纳传统产业的各项条件,特别是装备制造业、资源采掘、加工产业、原料加工业、旅游业。

1,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交通便捷、通讯发达、信息畅通、电力及部分优势资源供应充分。

2,制度环境、投资环境、市场环境、大大改观,人才、技术、知识水平不断提升。

3,社会治安良好,居民的购买力大大增强,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市场容量。

4,正在形成以原有规模城市为中心,以交通线为纽带,以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为区域经济网等各种形式的经济增长点,增长带,增长区域。

5,每年大批高校毕业生及其西部就业志愿者,为企业提供了大量高效低成本的人力资源。

“一带一路”刺激西部地区出口 第3篇

2014年,我国与47个“陆上一带”国家双边贸易额达6312亿美元,同比增长7.3%,占同期我国贸易总额的14.7%。其中,出口额3506.8亿美元,同比增长12.5%,占同期我国出口总额的15%;进口额2805.2亿美元,同比增长1.4%,占同期我国进口总额的14.3%。

而同年我国西部大开发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西部地区)与“陆上一带”国家的双边贸易额为630.5亿美元,同比增长8.3%,仅占我国与“陆上一带”国家贸易额的约10%,占同期西部地区贸易额的18.9%。其中,出口额477.1亿美元,同比11.5%,占对“陆上一带”国家出口总额的13.6%,占西部地区出口总额的21.9%。

对中亚国家出口占据首位

2014年,我国西部地区对“陆上一带”中亚5国出口额为162.6亿美元,同比增长4.3%;对“陆上一带”西亚16国出口额为128亿美元,同比增长25.1%;对“陆上一带”南亚6国出口额为95.3亿美元,同比增长1%;对“陆上一带”欧洲19国出口额为77.7亿美元,同比增长28.6%。其中,对欧洲和西亚出口增长迅速,值得关注。

出口运输以水路为主

2014年,我国西部地区对中亚5国主要依靠公路运输方式出口,出口额为135.1亿美元,同比增长3.9%;对西亚16国、南亚6国和欧洲19国出口均以水路运输为主(见表),出口额分别109.6亿美元、66亿美元和47.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7.8%、下降0.3%和增长33.6%。目前,制约我国西部出口很大的原因就是运输。随着我国通往海外的公路和铁路建设的加快,未来西部地区出口运输将更加顺畅。

出口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2014年,我国西部地区对“陆上一带”国家出口第一大类商品是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附件,出口额为118亿美元,同比增长17.7%,占同期我国西部地区对“陆上一带”国家出口总额的24.7%;第二大类商品是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出口额为111.7亿美元,同比下降6%,占23.4%;第三大类商品是鞋帽伞、羽毛品、人造花和人发品等,出口额为46.1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78.1%,占9.7%。

我国出口中亚国家的第一大类商品是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出口其他地区的第一大类商品均是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附件。

总体上看,我国出口各地区的前5大类商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据了主要地位。当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日益上升,产业竞争力开始有所减弱,而西部地区有资源与劳动力的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西部转移是必然趋势。同时,依托“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西部出口贸易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新疆位居对“陆上一带”国家出口首位

2014年,新疆对“陆上一带”国家出口额为192亿美元,同比增长6.4%,占西部地区对“陆上一带”国家出口总额的81.7%,其中对中亚出口额为154.8亿美元,占对“陆上一带”国家出口总额近80%。2014年西藏对“陆上一带”国家出口额为19.9亿美元,同比下降了7.5%,但占其出口总额的94.8%;宁夏对“陆上一带”国家出口增长较快,同比增长102.8%。

2015年,“一带一路”战略将进入实质操作阶段,多地也已明确自身发展的方向。新疆提出“积极推动中巴经济走廊及面向中西南亚和欧洲的物流通道、信息通道的建设”;青海正在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通道、重要支点和人文交流中心;重庆着力完善“渝新欧”等国际物流大通道;宁夏提出“进一步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可以预见,“一带一路”战略会将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带上一个新的台阶。

西部地区水利科技 第4篇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全世界都意识到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科技创新是衡量现代经济社会竞争力水平的重要指标, 也是区域经济发展赖以生存的支柱和动力。科技创新效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科技创新活动投入与科技创新产出之比, 是一定时期内一定量的科技创新资源投入对经济增长, 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拉动作用。创新效率的高低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区域创新体系运行的水平和质量, 同时也是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西部大开发战略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基础工程之一, 但是, 目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 科技发展水平落后, 科学技术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不足;集中表现在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缺乏市场竞争力。科技创新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中重要的决定因素, 要进一步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迫切地需要科学、合理、高效地配置和运营有限的科技资源, 以有限的财力和人力, 争取尽可能多的产出。

近年来, 国内学术界多采用DEA方法对区域科技创新进行效率分析, 其优势在于无需预先给定生产前沿面的生产函数形式, 也无需人为给定各指标的权重, 同时它能处理多个输出和多个输入。但是, 在挖掘历史数据的深层信息方面, 尤其是通过历史数据的比较, 形成对未来趋势的判断方面, DEA方法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使用Malmquist指数分析法, 不仅可以分析不同时期决策单元的效率动态变化, 而且可以将其效率分解为技术变化率和资源配置变化率。刘凤朝, 潘雄锋 (2007) 用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我国科技创新效率的变动趋势, 结果显示90年代以来我国科技创新效率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推动, 资源配置效率对科技创新效率的增长贡献较小[1]。于洁, 刘润生等 (2009) 采用Malmquist指数方法, 对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定量分析, 结果表明:1979~2004年, 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均值为17%,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均值为1.8%, 相对于技术效率来说, 技术进步贡献更大[2]。徐小钦, 黄馨等 (2009) 通过Malmqulst指数分析, 研究发现2003~2007年重庆市科技创新效率和技术进步较高, 而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有所下降, 科技创新效率的提高主要是技术进步引起的[3]。本文利用Malmquist指数分析法, 利用2005~2012年的数据对西部地区 (除西藏) 科技创新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 这将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西部地区科技创新效率的路径与趋势。

1 Malmquist指数

Malmquist指数首先由Malmquist提出[4], Caves and Diewert将该指数应用于生产效率变化的测算[5], 此后与Charnes等建立的DEA理论相结合, 在生产效率测算中的应用广泛。本文将我国各省市区作为一个决策单元, 运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方法来分析各省市区科技创新效率, 把每一个决策单元的生产率同最佳实践前沿面进行比较, 从而对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进行测度。一个参考技术或者最佳实践前沿面可以由3种等价的方式表述:投入要求集、产出可能性集和曲线图, 在本文主要从产出的角度来研究全要素生产率变化。

以t时期技术Tt为参照, 基于产出角度的Malmquist指数可以表示为:

类似地, 以t+1时期技术Tt+1为参照, 基于产出角度的Malmquist指数可以表示为:

为避免时期选择的随意性可能导致的差异, 仿照Fisher理想指数的构造方法, Caves等 (1982) 用式 (1) 和式 (2) 的几何平均值即 (3) 式, 作为衡量从t时期到t+1时期生产率变化的Malmquist指数。该指数大于1时, 表明从t时期到t+1时期全要素生产率是增长的。

根据Fare等人 (1989, 1992) 的研究, 前面的Malmquist指数可以写成下列等价形式, 该等式将生产率变化分解成技术效率和前沿面的变化两个部分:

其中技术效率变化指数还可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指数 (PC) 和规模效率指数 (SC) 。

根据Fare等人 (1994) 的研究, 方程 (5) 中Malmquist指数中技术效率变化部分能够进一步的分解为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

其中第一项表示规模效率变化, 第二项表示纯技术效率变化, 最后一项表示技术变化。

2 评价指标与数据选取

在指标的选取上, 由于Malmquist指数方法评价科技创新效率, 对投入和产出指标的选取至关重要, 选取的指标不同, 得到的结论也会有所差异, 国内已有研究所选取的指标一般都包含资本投入、劳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7,8], 为了避免各指标之间具有高相关性, 本文选择指标时均选择比重指标, 如表1所示。

由于科技创新活动产出具有滞后效应, 本文产出指标数据未采用同期数据, 采用滞后一期, 即次年的产出数据。相关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资料》。

3 西部地区科技创新效率实证分析

通过DEAP2.1, 我们可以得出30个省市区的科技创新效率Malmquist指数的测算结果。

3.1 全国科技创新效率总体和各年度平均变化分析

从总体来看, 2005~2012年我国科技创新效率的Malmquist指数为1.024, 说明我国科技创新效率呈上升趋势, 上升了2.4%。从Malmquist指数的分解来看, 其中技术效率变化指标为1.007, 技术进步效率变化指标为1.017, 科技创新效率的提升, 得益于技术进步效率的改善;通过对技术效率变动进行分解, 其中纯技术效率变动为1.008, 规模效率变动为0.999, 说明规模效率阻碍技术效率的提升, 见表2。

如图1所示, 2005~2012年期间, 从各年度的变换来看, 我国科技创新效率变动出现了三涨两落, 在2005~2007年为第一次上涨, 我国科技创新效率Malmquist指数为1.058, 上涨了3.3%和5.8%, 主要源自于技术进步提升;2007~2009年为第一次呈下降趋势, 下降了2.2%和8.4%, 主要是技术进步衰退造成的;2009~2010年第二次上涨, 效率值为1.09, 虽然技术效率有所降低, 但是技术进步大幅提升, 从而弥补了技术效率水平的下降, 使得科技创新效率仍然得到提高;2010~2011年第二次下降幅度达15.6%, 主要是技术进步衰退造成的;2011~2012年第三次上涨, 同样益于技术效率的改善。从技术效率变化的分解来看, 纯技术效率的变动程度要大于规模效率变动的程度, 规模效率略微的下降, 影响到技术效率的提升。

3.2 我国四大经济区域划分的科技创新效率分析

从我国东部、东北部、中部和西部的区域划分看, 2005~2012年, 东部地区的Malmquist指数为1.043, 东北地区1.063, 为中部地区为1.041, 西部地区为0.993;东部地区、东北部地区、中部地区科技创新效率呈上升趋势, 上升幅度4.3%、6.3%、4.1%, 这说明从无论从规模效益还是技术效益都两个方面来看, 科技人员配置和资金配置是有效的。

从Malmquist指数的分解来看, 在2005~2012年, 东部地区、东北地区技术效率略有提升, 分别提升了0.3%和0.9%, 而技术进步效率上涨了4%和5.5%;中部地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提升了2.4%和1.7%, 技术效率变动略微明显;西部地区技术效率增长了0.3%, 技术进步效率下降了1%, 纯技术效率上涨了1%, 规模效率下降了0.7%, 技术进步效率与规模效率下降导致科技创新效率下降了0.7%, 具体指标情况见表3。

注:本文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的划分办法,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0个省 (市) ;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省;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6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12省 (区市) 。

3.3 西部地区各省市区的科技创新效率分析

从各省市区的具体情况来看, 根据30个省市区科技创新效率的差异性, 我们将各省市科技创新效率分为4种增长类型, 即高有效增长型 (FTP>1.1) 、低有效增长型 (1.1>FTP>1.0) 、低无效增长型 (1.0>FTP>0.9) 、高无效增长型 (0.9>FTP>0.8) , 并对西部地区这4种类型进行分析, 见表4。

3.3.1 以四川为代表的高有效增长型

处于高有效增长类型的区域, 其Malmquist指数介于1.1和1.2之间, 表明在2005~2012年这些地区的科技创新效率在不断的提高, 提高幅度在10%~20%之间。西部地区在这个类型的仅有四川, 占高有效增长型的14.3%。从Malmquist指数分解来看, 四川科技创新效率的提升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促进的, 提升了10.1%。

3.3.2 以陕西、云南等为代表的低有效增长型

处在该种类型的地区, 其Malmquist指数介于1.0和1.1之间, 表明在2005~2012年该地区的科技创新效率在不断提高, 提高幅度在10%以内。在这个类型中, 西部地区有4个省在这个类型中, 分别是陕西、云南、重庆和甘肃, 占该类型的36.4%。从Malmquist指数分解来看陕西和重庆的科技创新效率的提升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促进的, 技术进步提升了;云南的技术进步有所下降, 但技术效率的上涨了4%, 从而弥补了技术进步3%的下降;甘肃的技术效率下降0.7%, 但是技术进步的提升了5.1%, 总体科技创新效率上升。

3.3.3 以广西、贵州等为代表的低无效增长型

处在该种类型的地区, 其Malmquist指数介于0.9和1.0之间, 表明在2005~2012年, 该地区的科技创新效率在不断下降, 下降幅度在10%以内。在这个类型中, 西部地区有内蒙古、广西、贵州、青海和宁夏, 占了总数的45.5%。内蒙古、广西和贵州下降的原因是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效率都有所下降, 而同时规模效率的下降更使该地区科技创新效率提升乏力, 规模效率分别下降了7.5%、2.7%和0.1%。宁夏科技创新效率的下降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的下降造成的, 技术进步下降了4.7%。

3.3.4 以新疆为代表的高无效增长型

处在该种类型的地区, 其Malmquist指数介于0.8和0.9之间, 表明在2005~2012年新疆的科技创新效率下降幅度在10%~20%之间。从Malmquist指数分解来看, 新疆科技创新效率的下降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下降所造成, 技术进步效率下降了10.8%。从动态分析来看, 2009~2010年新疆的科技创新效率为1.518, 2010~2011年为0.535, 在2009~2011年期间波动较大, 分析认为这段时间新疆经济环境、科技市场环境不稳定, 自中央召开新疆工作会议开展以来, 东部地区各省市对口支援新疆和科技援疆, 大量的科技人才与资金投入, 造成新疆科技创新效率波动较大。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采用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对西部地区科技创新效率进行了动态分析, 得到如下结论。

(1) 从2005~2012年, 我国科技创新效率整体呈提升状态, 但是没有表现出稳步提升, 表现出周期性的波动, 出现了三涨两落的趋势, 说明我国科技创新效率受到国内外经济环境周期性变化影响。从影响因素来看, 主要影响因素在于技术进步的提高, 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 虽然科技投入不断加大, 但是仍然存在科技投入不足的情况。

(2) 从我国四大经济区域来看, 我国科技创新效率呈现东北部高于东部、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的态势, 西部地区科技创新效率明显低于东部、东北部和中部, 说明我国科技创新效率与区域分布状况明显相关。

(3) 从西部地区及各西部地区各省市区来看, 技术进步的下降是引发科技创新效率下降的主要因素, 说明西部地区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 科研效率低。

我国科技创新系统结构极为不合理, 创新资源配置比例严重失衡, 东部发达地区占据了大部分科技创新资源, 西部地区科技创新效率低, 西部地区存在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科研效率低、科技成果转化困难、科技人才匮乏等问题。基于以上分析结果, 建议如下: (1)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倾斜性, 增强科技资源在西部地区的配置, 建立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制, 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对西部地区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 (2) 西部地区应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推进基础前沿研究。 (3) 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提高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推动创新体系协调发展,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四是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和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 培养和扶持一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引进高层次急需科技人才。

摘要:本文利用Malmquist指数对我国30个省市区 (除西藏) 20052012年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了分析, 并对西部地区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深度评价。研究发现, 西部地区科技创新效率在20052012年期间下降了0.7%, 科技创新效率明显低于东部、东北部和中部, 说明我国科技创新效率与区域分布状况明显相关;从西部地区及各西部各省市区来看, 技术进步的下降是引发科技创新效率下降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Malmquist指数,科技效率,效益评价

参考文献

[1] .刘凤朝, 潘雄锋.基于Malmqulst指数法的我国科技创新效率评价[J].科学学研究, 2007, (5) :986~990

[2] .于洁, 刘润生, 等.基于DEA-Malmquist方法的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研究:1979~2004年[J].软科学, 2009, (2) :1~6

[3] .徐小钦, 黄馨, 等.基于DEA与Malmquist指数法的区域科技创新效率评价——以重庆市为例[J].数理统计与管理, 2009, (6) :974~985

[4] .Malmquist S.Index Numbers and Indifference Surfaces[J].Trabajos de Estatistica, 1953, (4) :209~242

[5] .Caves D W, Christensen L R and Diewert W E.The Economic Theory of Index Numbers and the Measurement of Input, Output and Productivity[J].Econometrics, 1982, (5) :1393~1414

[6] .张曦, 赵国浩.我国大中型煤碳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 2012, (12) :26~32

[7] .颜鹏飞, 王兵.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生产率增长——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 2004, (12) :55~65

西部地区水利科技 第5篇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与恢复的途径新探--兼论西部地区的非农化与城镇化

造成西部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类活动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而且有不断强化的趋势.因此通过“改造”的方式进行治理与恢复固然重要,但仅有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根本上调整与转变人类的活动方式,既要求人口数量的增加控制在不同时间跨度的空间适度容载力范围内,又需要在地域空间上合理聚集,从而减轻区域空间内生态环境所承载的压力.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就是对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立足比较优势,发展非农产业,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合理有序地向城镇流动.

作 者:牛P  作者单位: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陕西,西安,710065 刊 名:理论导刊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CIALIST THEORY GUIDE 年,卷(期): “”(1) 分类号:F323.22 关键词:西部   生态环境   治理恢复   途径  

西部地区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探析 第6篇

【关键词】西部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收益

一、女性的人力资本投资分析

人力资本投资(the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主要是指一定的经济主体(企业、政府)以一定的预期收益为目标在人才资本领域资金的投入及其运动过程。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主要是形成以人的高智商和高技能为基础存在的形态资本,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增加,可以增加人力资本的存量,从而改变人力在生产配置中比例,让生产要素发生一定的变化,技术函数和管理水平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提高资本的产出率。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教育支出、保健支出、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支出或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等形成的人力资本。经验表明,对男性的投资收益明显大于对女性投资的收益,这就导致对女性人力资本较少的投资。

二、西部女性人力资本投资优化对策与建议

(1)女性人力资本投资规划的制定。营建良好的物质资本运营环境,才能有利于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对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有如下特征:一是间接性,是通过女性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增强其归属感和责任心,成为生产和企业发展的动力,从而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滞后性,人力资本投资与“投资回收期”之间的间隔大大超过生产部门投资的间隔,要到全部投资完成后才能见效。其在投资后长期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通过科学管理、不断创新,给西部地区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其他投资所无法比拟的。因此,需要制定科学的女性人力资本投资规划。(2)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环境优化。包括提供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让更多的人才流向西部地区,同时要加强人才的整合,调整人才结构,让人力资本投资能发挥着更好的收益。对于企业来说,人力资本的投入可以让企业内部的员工发挥好自己的潜能,同时要对女性更加人性的关怀,这样能够更好地优化女性人才的环境。(3)企业自身经营战略的明确。第一,女性人力资本的投资依附于某个个体,不可能出现所有权的让渡,只能是让渡部分使用权,因此它并不是企业所拥有,建立良好的环境,才能够让其发挥好更好的作用,另一方面,良好环境的建立也能使其对企业具有粘滞性,也即增加了其移动障碍。第二,对于女性人力资本还依附于物资资本,对于女性人力资本放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中时,就能够发挥出较大的价值和效益,但是放在比较恶劣,得不到施展才能的空间中,就会消极被动,就会让女性人力资本失去自身的价值。同时女性人力资本具有一定的流动性。(4)加强教育和科研投入。政府要以人民受教育的权利为最高原则,采取有力措施,加快人力资本的投入。对教育的投资不仅仅是政府政自身的事情,更需要社会资本的投入,鼓励民间资本加入到教育行业中来。在规范其办学宗旨和保障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应调动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鼓励采取多种合资、合作形式,形成多元化的人力资本投资主体,缓解经费不足的矛盾,并通过适度竞争,使得教育资金合理利用,提高教育投资收益率。(5)女性人力资本产权制度的健全。构建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和回报的合理机制,提高女性人力资本产权界定的效率。在此基础上,建立良好的分配制度,进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和西部经济的健康发展。(6)女性人力资本市场体系的完善。女性人力资本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结合大力宣传人力资本合理配置的关键,为了使人力资本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政府应该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本体系市场,为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要对人才资本市场进行优化,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与培训,就业信息网和职业资格证认证等服务,为人力资本资本合理配置做好支撑,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改变人们的传统的就业观念。

随着我国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经济将迎来高速发展时期,这就需要我们对人才的重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分析女性人力资本投入的效益问题,让政府和企业有着更为明确的发展思路,同时也为人才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让西部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李胜茹.妇女发展现状与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冲突与协调[J].妇女研究论丛.2005(1):7~10

[2]甄砚.中国农村妇女状况调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投资[M].王业宇,陈琪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5

[4]王春艳.湘南农村妇女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研究——对衡阳市过水坪镇的调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5(6)

[5]鹿立.山东农村女性教育收益实证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9):37~44

[6]李澜.潜藏的力量——西部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西部地区水利科技 第7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力的发展, 最终表现为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增长。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 科学技术作为对经济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 在加速经济总量增长、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 而其功能则更多的表现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即科技进步贡献率上。科技进步贡献率作为一项反映科技进步贡献率的重要指标, 也是衡量区域科技竞争力与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综合性指标。

根据《2006年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 西部省区综合科技水平相对落后, 陕西、重庆、四川排名相对靠前, 分列全国第8、第12、第14位, 其余包括9个西部省份都在20名开外, 贵州与西藏更是分列全国第30、第31位[1]。

开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测定工作, 对于科学分析和衡量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 从总量上把握科技进步的状况与潜力, 提高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管理工具, 推进以自主创新为首要任务的科技工作, 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就以甘肃省为例, 从实证分析角度, 根据地区经济增长的特点及研究测定结果, 探析提高西部地区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对策与出路。

1 对科技进步贡献率测定的理论基础

科学测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一直是当今学术界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更是当代决策科学领域有待研究解决的难题。目前国内外理论界测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模型和方法也很多, 但是纵观各种研究方法, 其理论基础均是柯布—道格拉斯 (C-D) 生产函数模型与索洛 (Solow) 余值法。

2.1 柯布—道格拉斯 (C-D) 生产函数模型[2]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是由阿默斯特学院的数学教授柯布 (C.W.Cobb) 和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道格拉斯 (P.H.Douglas) 共同研究提出的, 该模型在定量分析经济增长中各种要素贡献率的研究中, 应用极为广泛。为适应研究需要, 1942年, 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丁伯根 (J.Tinbergen) 提出了改进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该模型的常见表达式为:

Yt=AtKαtLtβ=AoertKαtLtβ

这里, t代表时间, Yt、Kt、Lt分别代表t期的产出量、资本投入量和劳动力投入量, α与β分别为资本的产出弹性与劳动力的产出弹性, A0称为技术进步系数, 代表科技进步使产出增长的部分。这里, At=A0ert, 为t期的科技水平, 显然, 当A0、At已知时, 可以求出相应的t期技术进步系数r。

2.2 索洛 (Solow) 余值法[3]

1957年, 索洛 (Solow, R.M) 在深入研究1909年—1949年40年间美国经济时, 发现影响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因是技术进步而非资本积累, 并提出了测定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索洛余值法”。索洛主要是在生产函数一般形式的基础上推导出经济增长速度方程, 然后倒推出科技进步速度, 进而计算科技进步水平和科技进步的贡献。其公式为:a=y-αk-β1

这里, a为科技进步速度, y为产出量增长速度, k为资本投入量增长速度, l为劳动力投入量增长速度, α与β的意义同上。在该公式中可以看出, 在总产出量的增长中扣除由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量增加而带来的增长, 所剩余部分就是由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增长。

由该速度方程易知, 科技进步对经济总量增长速度的贡献份额EA=a/y, 同理, 也可计算出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的增加对经济总量增长速度的贡献份额, EK=αk/y, EL=βL/y。这里, 显然EA+EK+EL=1。

2 甘肃省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实证分析

2.1 模型选择

测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是当前科技进步分析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国内外也有很多可供定量测定的经济数学模型或分析方法。本着科学性、可行性与适用性等原则, 在本论文中采用柯布—道格拉斯 (C-D) 生产函数模型来分析科技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可以根据数据样本从时间纵向角度来分析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对Y=AKαLβ, 进行对数线性化, 可以得到LnY=LnA+αLnK+βLnL, 这时, 当收集到Y、K、L的历年统计数据时, 就可以将可比指标进行线性回归, 确定变量参数, 然后, 再与索洛余值法相结合, 就可以计算出相应时期的科技进步贡献率。

2.2 指标确定

正确测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时, 必须要对产出量、资本量以及劳动量指标作出统一界定, 以免影响到测定结果, 缺少数据结果的可比性。在本次测定中统一按以下口径进行计算, 即模型中产出量Y为《2007甘肃年鉴》中生产总值 (Gross Regional Product) ;资本投入K选用每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对于劳动力投入L选用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数目。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与研究需要, 以年为单位, 选取1986~2006年期间的数据, 模型样本容量为21。按此原则, 可得到甘肃省1986~2006年期间投入—产出数据表 (表1) 。

数据来源:《2007甘肃年鉴》

2.3 模型估计与测算结果

首先, 根据表1中甘肃省1986~2006年期间投入—产出数据表, 将其中1986~2006年的生产总值 (Gross Regional Product)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数等三项可比指标对数化, 借助EXCEL中的多元线性回归数据分析工具, 估算出方程LnY=LnA+αLnK+βLnL中的参数LnA、α及β, 可以得到以下甘肃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模型:

LnY=-1.607+0.761LnK +0.544LnL

标准误差 (2.108) (0.030) (0.309)

t值 (-0.763) (25.128) (1.761)

R2=0.991 (Adjusted R Square 的值为0.9897)

F=960.385

可以看出, 此回归模型的R2值为99.1%, 调整后的R2值也高达98.97%, 具有了很高的拟合优度, 说明回归方程中自变量能很好的解释因变量的变化情况, 并且在显著性水平为0.05 (置信度为95%) 的条件下, α、β均能通过t检验, 回归方程的F检验也能够获得通过, 效果良好。资本K和劳动力L的产出弹性α、β分别为0.761和0.544, 表示当K和L增长1%时所带来的产出增长分别为0.761%、0.544%。

然后, 就可以计算出甘肃省对应时期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在本次研究中, 所有可比指标的增长速度情况以水平法 (也称几何平均法) 计算出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准, 并结合所计算出的α、β值, 代入索洛余值法中要素贡献率公式。这里, 对甘肃1986~2006年数据按“国家五年计划”分阶段计算对应时期的各要素贡献率 (2006年作为“十一五”期间数据单独计算, 以2005年为基期) , 结果见表2。

2.4 结果分析

(1) 甘肃经济增长中存在显著的规模经济效益。根据所测定出的回归模型, 甘肃经济增长中的资本K和劳动力L的产出弹性α、β分别为0.761和0.544, 这时 α+β的值为1.305, 已经大于1。这说明, 在甘肃经济增长中, 扩大经济规模, 可以获取规模经济效益。

(2) 甘肃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资本推动的, 存在明显的“资本密集化”特征。由表2可以看出, 在1986~2006年期间, 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高达89.40%。 分阶段来看, 从“七五”时期至“十一五”时期, 资本贡献率均超过50%, 在“八五”与“九五”期间更是高达114.94%与152.05%。这说明, 资本投入对甘肃经济增长的贡献是非常大的, 因此, 在“十一五”时期, 为促进甘肃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应继续加大资本投入, 提高资本金利用率, 优化资本结构, 特别应借国家政策向西部倾斜的优势, 以项目促发展, 以项目来融资。

(3) 劳动力对甘肃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相对很小。在1986~2006年期间, 劳动力的平均贡献率仅仅为4.45%, 相对于89.40%的资本贡献率而言, 简直是微乎其微, 一直处于一种很低的水平上。此外, 从表中还可以看出, 劳动力的平均增长率远远低于资本的平均增长率, 在“九五”与“十五”期间甚至还出现了负值, 这与1986年~1990年期间年均4.14%的劳动力增长率及对此所产生的15.42%的劳动力贡献率, 有很大的反差。这说明, 甘肃省应该在保证经济发展与劳动者充分就业的情况下, 加大人力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本投资, 深入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与就业技能, 继续加强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工作, 使人力资源作为知识的载体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好的原动力。

(4) 总体而言, 甘肃省科技进步贡献率水平比较低, 不过上涨势头明显, 后劲十足。在1986~2006年期间, 甘肃省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6.15%, 但分阶段来看, 在“七五”期间, 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32.08%, 不过随着甘肃省在“八五”与“九五”期间以年均29.80%与19.72%的资本投入量的增加, 科技进步贡献率相对更低, 在此时期均为比较显著的负值。然而, 自“十五”以来, 由于甘肃资本增长率的稳步下降, 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由“九五”期间的年均152.05%快速减少到75%左右的水平上, 这充分说明, 甘肃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开始迅速转变, 知识要素与技术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份额逐步提升。由此产生的效果是, 甘肃科技进步贡献率逐步提高, 已经由“八五”与“九五”期间的负值提高到“十五”期间的年均29.20%与2006年的23.97%的水平, 这相对于21年的平均贡献率水平而言显然有了很大提高。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甘肃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深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大力贯彻“科教兴国战略”, 加强科技活动投入, 有效实施科技进步政策。

3 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对策分析

计算结果表明, 甘肃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正在逐步提高, 但是, 与其他发达省份相比, 科技进步贡献率水平仍然还有一定差距。以广东省为例, 在2000年广东GDP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就已经达到了38.64%[5], 而甘肃省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在2006年, 还只是23.97%。此外, 根据《2006年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显示, 甘肃省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32.87%, 排在全国第22位, 与全国平均水平 (47.11%) 相比, 甘肃综合科技进步水平仍与全国平均水平有不小差距[1]。但是, 甘肃省科技进步的潜力依然很大。结合甘肃省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本次实证分析的结果, 笔者认为, 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3.1 加大科学普及, 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积极营造以人为本的科学氛围,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 宣传科学思想, 推广科学方法, 普及科学知识, 这是加快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并提高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经济增长贡献率的重要推动力。甘肃省颁布的《甘肃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 对推动甘肃科技进步, 建设创新型甘肃, 引领指导甘肃未来十几年科学技术持续快速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形势下, 甘肃要加强科学普及的推广力度与深度, 在科普设施建设、宣传渠道、普及重点等方面进行创新, 建立起有效地科学普及运行机制, 不断提高全民科学技术素养, 实现由纯粹的接受“科学普及”向“全民接受科学、运用科学、通过科学致富”的转变, 为科技进步推动社会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6]。

3.2 多层次、多渠道地增加科技投入, 提高科技投入效益

科技投入是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 也是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的基本保证。甘肃省必须采取有力措施, 调整投融资结构, 积极鼓励、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科技投入, 尽快形成以政府科技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信贷为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2005年, 甘肃省研究与开发经费 (R&D) 占全省GDP的比例为1.01% (全国平均为1.34%) , 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为0.88% (全国平均为2.08%) , 企业R&D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比例为0.48% (全国平均为0.76%) [1]。可见, 甘肃省要真正增强科技竞争力, 提高科技进步的贡献率, 就要继续加大科技投入, 努力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因此, 在未来一段时期内, 要加快建立起长效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有效机制, 带动科研机构和各类企业大幅度增加对科研开发的投入, 增强政府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 提高科研水平和政府科技投入的放大效应。继续拓宽科技融资渠道, 完善投融资担保体系, 发展科技风险投资事业, 吸收国外资金和民间资金, 支持科技事业。此外, 要加大对农业科学研究、基础性研究、高技术研究的投入力度, 提高科技投入效益。

3.3 加强人力资本投资, 提高劳动者素质

经济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都是由人来实现和完成的, 因而, 科技进步最终要取决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力资本的数量与质量。一个地区如果拥有了足够的人力资本, 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基础和保证。因此, 培养大批科技型人才, 加强人力资本投资, 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与技能, 已经成为建设科技型甘肃的关键。根据甘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科技进步需要, 甘肃要依托重点科研项目与现存科研培训基地, 重点培养一批科技带头人才、急需人才、骨干人才以及基层科技实用人才, 加强正规学校教育、在职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等多种形式教育培训的投资力度, 全面提高劳动者尤其是科技工作者素质, 并努力在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上创新机制和政策, 实施好人才强省战略, 增强科学技术发展的后劲和基础。

3.4 转变政府职能, 优化科技进步的宏观环境

转变政府职能, 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是促进科技进步与加快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为此, 政府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调整经济结构, 优化经济增长方式, 避免重复建设与社会资源浪费, 把政府工作重点放在搞好统筹规划、制定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上来[7]; (2) 制定和落实有关科技资金拨付、税收优惠、金融信贷、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和产业扶持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更好的促进科技进步; (3) 促进企业成为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的主体, 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进步政策, 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 建立企业技术开发专项基金, 鼓励企业科学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进程; (4) 推进“产——学——研——政”相结合的科技一体化进程, 诱导企业参与科研, 重视高等学校研究工作, 扶持科研机构, 制定相关政策, 优化科技体制, 推动产学研政密切结合, 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培育和扶持多种科技创新联合体, 使“产”、“学”、“研”、“政”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有效促进科技进步。

摘要:本文从实证角度出发, 以甘肃省社会经济发展数据为样本, 构建适合的估计模型, 测定出了甘肃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结果表明, 甘肃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正在逐步提高, 但是, 与其他发达省份相比, 甘肃省科技进步贡献率水平仍然还有一定差距。因此, 应在加大科学普及、增加科技投入、加强人力资本投资、转变政府宏观职能等方面做好工作。

关键词:西部地区,甘肃,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索洛模型,科技进步贡献率

参考文献

[1].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测报告及综合评价课题组.2006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R].2007

[2].Cobb C, Douglas P.A Theory of Produc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Supplement March, 1928, (18) :2033~2038

[3].Solow R.M.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57, (39) :312~320

[4].甘肃年鉴编委会.2007甘肃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

[5].黄敬宝.广东经济增长科技贡献率分析[J].岭南学刊, 2004, (3) :47~51

[6].张天理.2006甘肃科技发展报告[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6:21~33

西部地区水利科技 第8篇

关键词:大众传播,媒介,农村,科技信息,传播

农村科技信息传播, 概括地说, 就是将农村科技信息通过不同的渠道传达给想要了解的群体, 从而实现农村科技信息的共享, 带动农村的发展。而传达信息的通道就是传播媒介, 简称传媒。比如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等都属于大众传播媒介的范畴。不同的传播媒介对农村科技信息的传播强度与力度具有不同的影响, 在农村科技信息传播中所占据的地位和作用也各有不同。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 经济飞速增长的时代, 对于西部农村地区而言, 我们不禁要思考:大众传播媒介真的让农村科技信息得以广泛传播了吗?

1 关于大众传播媒介

关于大众媒介, 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得到不同的认知。比如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 就可以得到两种不同的认知。其一, 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运用不同的传播载体, 即不同的传播手段和方式进行的信息传播, 这种传播的载体我们可以把它称作媒介。其二, 发挥人的主动权, 对传播的信息采用人为的方式进行改变和加工, 这种个人、组织或机构, 我们把这种称作媒体。

因此, 这种为社会大众传递消息的媒介, 无论是个人, 组织还是机构, 作为传递消息的载体, 都可以称为大众媒介。此外, 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其他媒体, 一般认知为是大众媒介意义上的延伸。

2 大众传播媒介对西部农村地区科技信息传播现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是推动农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 少不了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和影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大众传播媒介以新闻报道和娱乐节目的形式, 慢慢改变着西部农村地区的传统观念。把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知识传播进西部农村, 不知不觉中改变了西部农民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 促进西部农村的发展。

据2013年西部农村地区普查统计数据显示, 科技类报纸年发行总量同比下降了近4.2倍, 而电视、广播以及网站数量有较大提升, 这表明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逐渐替代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来传播信息。部分西部农村网民已开始利用网络出售产品或寻找市场商机。

值得一提的是, 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中的一员, 虽然在西部农村地区是使用率最高的, 但是在农村科技信息的传播上却处于尴尬地位。首先, 农业电视专业频道的匮乏, 目前全国只有为数不多的关于农村信息的频道, 甚至有些关于农村信息的频道西部农村地区的农民无法收看到。其次, 农村科技信息类节目无法获得自己的受众群。即使能收看到一些相关农村科技信息节目的农民, 也很难经常性地从电视节目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农村科技信息和农业相关技术。

3 西部农村家庭大众媒介在农村科技信息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3.1 农村家庭大众传媒拥有情况失衡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推进, 电视已经成为西部农村家庭中使用率最多且覆盖最广的大众传播媒介, 拥有比例达72.9%。由于西部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 广播媒介以其价格低廉占有重要地位, 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 广播也因年久失修及信号不稳定等问题, 渐渐被淘汰, 取而代之的是电视的广泛运用。数据显示, 电视在西部农村家庭中所占比例最高, 已成为农民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

3.2 大众传媒对农村科技信息传播的力度不够

大众传播媒介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数量多。但是与农村科技信息有关的媒介却寥寥可数。应该说极少数大众媒介是对农村科技信息作直接的定位。从收视率而言, 综艺娱乐类节目往往收视较高, 而收视率与电视台效益又是紧密相关, 在娱乐综艺节目大多数媒介上占有率较高。同属于电视节目的农村科技类栏目受众面小、收视率低、经济效益低, 所以媒体在制作农村科技类节目中积极性不高, 造成的结果就是对农村科技信息传播力度不够。

3.3 大众媒介在农村科技信息传播中处在边缘地位

西部农村地区在农村科技信息的推广中, 信息的传播者基本不依靠大众传播媒介, 往往采用口耳相传的方法。甚至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相关政府和机构也未充分重视大众传播媒介, 只视其为传播的辅助手段。大众传播媒介地位的边缘化使其不能发挥传播优势, 广范深入的参与到农村科技信息传播过程中。

4 利用大众传播媒介推进农村科技信息传播的对策

一是要改善报纸推进农村科技信息传播的环境。首先, 报纸需要充分发挥其低成本的优点, 免费在西部农村地区发放, 增加报纸的发行数量, 借以提高报纸在农村的传阅量, 以达到农村科技信息广泛传播的影响, 营造学习科技信息的良好氛围。其次要注意报纸信息内容的准确性, 可接受性。

二是要丰富广播内容, 增大信号覆盖范围。首先, 西部地区各级政府应重视广播电台影响, 加大扶植力度, 扩充高新设备, 创建良好的播放环境, 增加广播设施, 加大覆盖程度, 增大信号强度。其次, 广播节目的内容上, 增加农村科技信息类的节目数量, 完善关于农村科技的内容设置。广播是声音传播的媒介, 最为重要的就是广播语言的清晰性和规范性, 使西部农村地区的农民易于接收, 增加听众的收听兴趣。

三是要加强电视媒介的传播力度。为了加强农村科技信息的传播效果, 就要提高科技类节目的数量和质量。在已有的农村科技类电视节目的基础上, 丰富其内容, 适当增设农村科技类电视频道。由于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的限制, 在节目制作内容上要生动形象, 深入浅出, 使观众享受身临其境的感觉, 提高观众的观看兴趣, 从而加大农村科技类节目的宣传作用, 使农民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农村建设和发展中去, 使电视发挥自身优势, 加大科技的影响力。

四是要着重建设互联网传播体系。建立健全农村科技信息的网络传播体系, 规范农村类科技信息网站的建设。农村科技类信息网站传播内容应体现西部农村地区特色, 利用其知识技能设置各种专栏, 服务农村大众。

参考文献

[1]魏会廷.信息技术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的应用研究[J].农业经济, 2012 (02) :27-28.

[2]赵长雁, 罗明军.农业科技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媒介角色—基于宏观视角的媒介分析[J].东南传播, 2012 (05) :17-19.

[3]周堇言, 吴东醒, 付志文, 等.新农村背景下农业传播主要模式探讨[J].南方农业学报, 2012 (06) :877-880.

[4]韩晓倩, 赵付江.从传播学角度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 2012 (03) :106-108.

[5]王强, 曾小红.新媒介在我国农业科技传播中的应用研究[J].热带农业科学, 2010 (02) :60-63.

[6]王凯锋.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果的互动模式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0 (06) :35-37.

[7]李明德, 杨凌裕, 张行勇.农业科技传播效果分析—以科普期刊等传播媒介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0 (05) :559-564.

[8]段忠贤.农村科技信息传播模式及传播效果评价[J].社会科学家, 2013 (05) :66-68+75.

[9]王恒.新媒介在我国农业科技传播中的应用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4 (01) :163+74.

[10]董丽荣, 许金普, 王伟然.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探析[J].陕西农业科学, 2014 (04) :85-87.

西部地区水利科技 第9篇

一西部农村水利投入的现状

1. 西部地区的农村水利总体投入不足

农村水利设施作为农村公共产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农业产出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虽然中央对西部地区的农村水利投入较高, 但是因为西部地区经济相对不发达, 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普遍较低, 鉴于水利工程项目的收益率较低, 西部地区地方投资农村水利的积极性比东部沿海地区低, 从而造成总体投入水平较低, 投入增长速度较慢, 部分年份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由图1可以看出自1999—2006年农村水利投入占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在逐年下降, 且下降幅度较大, 2006年其仅为6.2%。虽然自2007年比重开始有所上升, 但是上升速度较为缓慢, 至2010年农村水利投入占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仍仅为17.7%, 远远低于1999年的35.5%。

2. 西部各地区农村水利投入不均衡

西部各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历史因素和经济因素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 西部地区农村水利投入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特征:一方面是总体投入水平滞后于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全国农村水利固定投资为583.6亿元, 全国有效灌溉面积增加了1721.6千公顷, 增长率为2.9%, 全国节水灌溉面积增加了2311.6千公顷。2010年西部地区农村水利投资额为188.5亿元, 有效灌溉面积增加了327.9千公顷, 增长率为1.88%, 其增长水平低于全国增长率水平。另一方面是西部地区各省市之间的农村水利投入也存在着较大差异。表1给出了1999~2010年西部各地区农村每公顷播种面积的水利投资额, 经观察可以发现西部各地区间水利投资额差距较为明显, 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的水利投资额仅为98.54元/公顷, 而2010年四川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水利投资额每公顷均超过了500元, 西部各地区中水利投资额最高的地区的投资额约为最低地区投资额的7倍。

3. 农村水利投资主要来源于中央政府投资, 存在严重的依赖性

由于农村水利设施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特殊性, 决定了其投资主体是政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较少, 造成地方政府在农村水利投资方面的投入不足, 因而西部地区的农村水利设施投资主要来源于中央政府投资, 地方政府投资所占比例相对较低。此外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地方融资水平较弱, 农村水利设施收益率较低, 因此西部各地区农村水利投资中社会资本所占比例极少, 从而导致西部各地区农村水利投资不足且对中央政府的投资存在严重的依赖性。

二理论分析农村水利投入对农业产出的影响

农村水利设施通过对水利资源的调度服务于农业生产。农村水利设施通过调节水资源的供给,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一方面可以降低自然灾害发生时农作物的受灾面积, 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农业的有效灌溉面积, 从而保障农业生产。

利用全国1980~2011年的数据, 通过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农村经济与农村水利设施的供给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首先, 选取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 (X1) 来代表农村经济的水平, 选取水利基建投资额 (X2) 来代表农村水利设施的供给水平。其次, 利用Eviews 6.0对X1和X2进行平稳性检验, 检验发现两者原序列均不平稳, 皆一阶差分后平稳, 表明二者均存在一阶单位根。由于变量均一阶平稳所以直接进行协整检验, 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最后, 在协整检验的基础上对X1和X2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 结果如图2:

因为P为0.0396, 0.05, 所以拒绝原假设, 即水利基建投资额是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的格兰杰原因。由此可知, 农村水利设施的供给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实证分析农村水利投入对农业产出的影响

第一, 模型设定。根据经济学中投入产出的一般性原理, 结合实际研究需要将投入的生产要素分为劳动投入、水利资本投入和除了水利资本以外的其他资本投入。根据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建立模型为:

模型中Yit代表的是在t时间i地区的农村经济产出水平, Lit代表的是t时间i地区的劳动投入水平, Kit代表的是t时间i地区的除了水利资本以外的其他资本投入水平, Iit代表的是t时间i地区的水利资本投入水平, Ait代表的是t时间i地区的生产技术水平;α, β, θ为参数。

2. 变量选取

第一, 农业经济产出水平 (Y) :本文选用西部地区十一省市历年的每公顷的农业产值来代表, 即每公顷农业产值=农业总产值/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 单位为元/公顷。

第二, 劳动投入水平 (L) :本文选用西部地区十一省市历年的每公顷投入的乡村劳动力人数来代表, 由于数据可获得性部分年份用每公顷的乡村就业人数来代表;即乡村劳动力人数/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 单位为人/公顷。

第三, 其他资本投入 (不包括水利资本) :由于农业自身的特性, 本文农业投入的资本综合考虑流动性资本和固定资本,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 流动资本通过家庭经营费用现金支出与乡村人口的乘积来表示, 固定资本投资用各地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农业投资表示;其他资本投入= (家庭经营费用现金支出×乡村人口+农业固定投资-农村水利固定投资) /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 单位为元/公顷。

第四, 水利资本投入水平:本文选用西部地区十一省市历年的每公顷的农村固定资产中的水利投资来代表, 即农村水利固定投资/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 单位为元/公顷。

第五, 技术水平:因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难度较大, 且研究的时间长度相对较短, 假定技术水平为常数。

3. 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的数据为2001~2009年西部各地区 (不包括西藏自治区) 的年度数据, 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2000—2010) 、《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年鉴》、《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 (2001—2010) 、《中国统计年鉴》 (2011) 、《中国水利统计年鉴》 (2009) 和中经网。

4. 检验与运算

第一, 单位根检验。为了避免因为数据的非平稳性使得回归出现伪回归的问题, 利用Eviews6.0对本文中所有的变量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 经检验原序列均为非平稳的, 对变量实行一阶差分, 差分后结果如表2:

结果显示一阶差分后所有变量的P值均小于0.05, 均为平稳序列, 即四个变量序列均为一阶单整。

第二, Hausman检验。因为所有变量均为一阶单整, 所以对所有变量取对数, 原模型变为:

将该模型设定为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回归, 然后进行Hausman检验, 检验结果如图3:

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Hausman检验的P值为0.3309大于0.05, 所以不拒绝原假设, 因此模型应设定为随机效应模型。

第三, 运用Eviews6.0采取最小二乘估计对模型进行回归, 回归结果如表3:

由于P=0.000000<0.05, 说明假设的回归方程的系数不是零, 因此回归方程成立。由运算结果可知, 回归方程为:

第四, 回归方程的统计意义检验:1) 拟合度检验:模型原拟合度为0.886218, 调整后的拟合度为0.882625, 所以模型的总体拟合性较好。2) 变量的显著性检验 (t检验) :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 t分布的临界值为1.895, lnKit和lnIit的变量的t值均大于1.895, 由此可以说明其他资本投入水平和水利资本投入水平这两个变量均是显著的。3) 方程的显著性检验 (F检验) :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 F分布的临界值为236.8, 方程的F统计量为246.6445, 所以模型总体上是显著的。

第五, 回归方程的经济意义检验。一是总体上, 劳动投入水平、其他资本投入水平和水利投入水平对农村经济产出水平均具有正向的效应, 但是劳动投入水平对农村经济产出水平的影响是不显著的, 其他资本投入水平和水利投入水平对农村经济产出水平的影响是显著的。二是劳动投入水平对农村经济产出水平具有正向效应, 但是不明显。根据西部地区劳动力投入水平基本为3~5人/公顷, 我们认为, 目前西部地区各省市农业的劳动力投入水平普遍较低, 而且现有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基础设施水平也普遍较低, 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为粗放式生产, 因此造成了在现阶段劳动力投入水平对农业产出水平影响不显著。三是其他资本投入水平对农村经济产出水平具有正向效应, 且影响是显著的, 增加其他资本投入水平可以提高农村经济产出水平。其他资本投入水平每增加1个百分点, 农村经济产出水平就提高0.697个百分点。四是水利投入水平对农村经济产出水平具有正向效应, 且影响是显著的, 增加水利投入水平可以提高农村经济产出水平。水利投入水平每增加1个百分点, 农村经济产出水平就提高0.053个百分点。

总体上来说, 西部地区增加水利投入水平和其他资本水平均可以提高农村经济产出水平, 但是虽然水利投入增加能够提高农村经济产出, 但是其对经济产出的影响小于其他资本投入对经济产出的影响。根据西部地区每年的农村水利投资额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现状, 我们认为, 这是因为西部地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存量水平低造成的, 农村水利设施较其他基础设施更为缺乏。结合现在农村水利投入对农村经济产出的影响是显著的这一情况, 因此增加每一单位水利投入可以获得的农村经济产出的增加水平是递增的, 加大西部地区的水利投入水平, 可以更有效的增加农业产出, 促进农业发展。

三政策建议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总结得出增加农村水利投入能够更有效的增加农村经济产出, 所以为了提高西部地区农村经济产出水平, 应增加其农村水利投入。针对西部农村水利投入的现状, 给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 政府应加大对西部地区农村水利建设的扶持力度, 改善西部地区农村水利投资总额不足和投资主体较为单一的现状。其次, 针对西部各地区农村水利设施现存状况和投入状况的差异性, 一方面, 政府应直接调整政府对各地区农村水利的投资额, 加强对农村水利投资缺乏地区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 政府应制定水利投资建设方面的区域战略, 鼓励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的合作, 通过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合作发展, 促进不发达地区的水利设施投入水平的提高。最后, 激励农户表达对农村水利设施的诉求。农村水利设施是用于服务农业生产的, 应激励农户表达出对农村水利设施的诉求, 从而确定农村水利设施的有效需求。

参考文献

[1]Norman, Peter, Efficient Mechanisms for Public Goods with Use Exclusion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04 (10)

[2]Shahbaz Khan, Shahbaz Mushtaq.Regional partnerships toassist public–private investments in irrigation systems[J].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09 (5)

[3]彭代彦.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农业解困[J].经济学家, 2002 (5)

[4]董宏纪、张宁.小型水利工程农户参与式管理的激励机制设计[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8 (10)

[5]杜明军.中国农田水利设施体制机制研究的综述与展望[J].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9 (12)

[6]岳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收入增长[J].山东社会科学, 2004 (1)

[7]樊胜根, 张林秀, 张晓波.经济增长、地区差距与贫困——中国农村公共投资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8]刘铁军.新时期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投资主体研究[J].水利发展研究, 2004 (7)

[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8.

西部地区水利科技 第10篇

关键词:产业,升级转型,银行业,金融配套

一、我国西部产业发展情况概述

(一) 目前西部地区的产业状态及特点

产业是指生产物质产品的集合体, 除商业外, 它涵盖了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产业形态。产业转型升级是我国生产力在地域之间和各地域本身发展到不同阶段后所必须选择的出路, 它意味着将各产业间的结构搭配变得更高级和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中国东西部的发展差异时至今日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的差异。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状态目前概括起来主要是:一是能源及化学工业, 西部地区具有先天的能源优势, “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的积极参与还在继续。二是矿产开发及加工业, 近几年, 各省充分利用了西部地区的铁矿资源, 同时加大利用境外铁矿资源的力度, 积极开展了高速铁路用重轨、大口径优质无缝钢管、优质合金钢材和精密合金钢材等特殊钢材生产, 很多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了大型的钢铁项目。三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四是装备及加工业。五是高新技术产业。成都高新区、陕西的杨凌农业高新区、西安的高新区, 重庆的两江新区, 都是国家级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六是旅游业。从目前西部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西部产业目前的发展特点主要是以第二产业为主, 其中又以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集群化发展为主导, 并努力发展高科技含量产业及相关附属产业。

(二) 西部地区产业状态形成的原因

1.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

形成目前西部地区产业状态的原因主要是应东部地区产业升级的需要, 西部地区承接了东部地区部分转移产业到西部发展。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 如果一种产品生产过程中对a生产要素投入比例高, 则这种产品的a要素密集程度高, 并根据生产过程中投入比例最高的要素种类不同, 将产品分为不同类。假设两种产品A和B, 使用两种生产要素资本K和劳动力L, 在生产中使用的资本—劳动力的投入比例分别为KA/LA和KB/LB。如果KA/LA大于KB/LB, 则称A产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 B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根据以上分析, 东西部地区拥有的要素应该是不同的, 至少它们的成本是不同的, 不同地区应该生产那些能密集地利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 因此, 应将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产业转移到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西部地区, 而东部地区则以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

2.产业转移的必要性和具备的条件

(1) 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要素供应不足, 产品成本增加。直到现在, 东部地区还可以被利用的土地已经剩下很少, 大部分土地已经被利用起来了, 然而无论是修建厂房、仓库还是大批务工者的居住房, 都需要建在名副其实的土地上。另外, 我国东部地区劳动力供应不足也制约着相关产业的发展, 现在的劳动力主力已经过渡到了“八零后”、“九零后”身上, 他们不再像父辈一样“兢兢业业”在一个岗位上能够干上五年八年, 稍有不满便会跳槽或者直接辞工, 这一现状致使劳动力成本上升。能源问题也是限制东部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一个方面。伴随着各种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 企业很少能像原来一样无忧无虑地扩大生产规模, 赚取并非非常可观的利润。 (2) 经济发展程度差异决定了东西部地区会出现不同产业类型。东部地区正在利用外资发展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业, 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另外, 东部地区的企业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能力在经过二三十年的生产中有所提高, 这就拥有了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基础。事实上, 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产值在东部地区总产值中已经占有很大比重。 (3) 实现产业转移可以解决东部很多社会问题:外来务工者的社会保障问题;外来务工者的子女教育问题;外来务工者的“城市扎根”问题;外来劳动者犯罪问题;西部地区拥有很多优势。首先就是资源丰富和资源价格相较东部低, 其次就是政策上党中央和地方政府都会给予一些优惠, 最后就是西部地区拥有潜在的市场优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 西部地区的消费增长率会高于东部, 西部地区本身就有潜在的庞大的消费人群。

3.西部承接产业转移对银行业带来的影响

首先,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一定会给西部银行业带来发展空间, 有助于它们拓展业务。从东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经验来看, 产业转移之初, 政府会进行大量财政支出来修建基础设施, 但显然西部地区由于政府普遍财政能力的限制, 不会有大规模的扶持资金很快到位, 这就要求企业一定会通过金融渠道解决资金短板。以四川为例, 2012年上半年末, 四川上市公司仅为90家, 占全国上市公司总数的约6.4%, 筹资额比重仅为约1.58%, 直接融资占比不是很大, 主要还是形成了投资考信贷的格局。因此, 无论是国有银行还是大型股份制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 都在这次产业转移浪潮中可以分得一杯羹。其次, 东部发展成形的产业转移到西部地区还会给西部银行业带来创新动力。以前西部地区银行的金融创新由于在企业需求单一的环境下还没有被充分唤醒, 这次东部产业的转移必然伴随着相对发达区域的先进金融理念的到来, 这部分企业势必会产生一些高层次的金融需求, 这就要求银行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来满足企业的多样化需求, 同时在抵押贷款的方式和要求上做出一些具体和适应性的调整。最后, 银行也要更加注意防范风险。在承接的产业中也不乏一些步履维艰, 生存困难和缺乏生机的企业, 此类企业多数属于一些衰退性行业的企业, 在给这类企业贷款和进一步合作的时候如果不注意防范风险, 很有可能会造成损失。如果银行不注意控制风险仍然会形成贷款损失。

三、新形势下西部地区商业银行发展对策

(一) 国有银行的发展对策

1.借助政府关系, 发挥资金和渠道优势

国有银行一般都与政府关系比较好, 而在中国这个特色社会主义国家, 关系也是一种资源, 有资源就必须要利用起来。东部地区转移出来的企业要进入西部, 首先就要经过政府这一关, 企业要在西部发展, 要选址, 要考虑土地获取的成本, 当地是否有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 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自然资源。而往往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最先与这些企业进行接洽, 地方政府为了当地经济和就业的考虑, 往往会主动给一些相对强势的企业一些优惠, 包括税收减免、土地低价租用等等。其中还有可能联合银行给企业提供低息贷款, 那么银行可以主动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 与政府进行沟通, 表明愿意参与到转移产业的发展配套融资支持中来, 与政府进而与企业进行合作。由于政府具有信息优势, 因此国有银行因为充分利用这种优势, 而往往这是小银行和普通股份制银行所不具有的。此外, 国有银行的资金和渠道优势也是中小银行所不能比美的。国有银行由于发展历史久, 在西部各个市州有广泛的渠道, 且国有银行资金充足, 能够满足转移产业的发展。因此, 综合这两方面的优势, 国有银行应该充分把握机会, 利用信息优势抢占先机。

2.与各地小额贷款公司合作

西部地区承接的转移产业不会都是大企业, 其中不乏一些不容易直接从银行获取贷款的小企业。这类小企业只有从本地一些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的小额贷款公司获取资金支持, 而不容忽略的是, 小额贷款公司近年来为何发展迅猛, 说明他们有生存的空间, 也有利润可图。很多时候, 小额贷款公司跟银行之间也是有必然合作的, 当它们资金紧张时, 它们也会寻求银行贷款, 银行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加强与小贷公司的合作, 因为小额贷款公司更贴近客户, 更容易生产准确的信息。所以这对银行来说是一个机遇, 尤其是国有银行, 因为一旦要将合格的小贷公司转为村镇银行则从政策上考虑国家会让国有银行带头参与进来, 因为国有银行第一有这个资金实力和承担风险的能力, 第二因为国有银行的分支机构较多, 有丰富的基层传统业务的经验和优势, 更容易指导小贷公司转型和发展良好。不同地区对于小额贷款公司的杠杆率要求不同, 但总的来说, 国家对小额贷款公司的资本金要求严格, 而且银行融资比例不能过高, 一般不超过资本金的50%。不高的杠杆率意味着资本利润率不可能太高, 据人民银行统计, 全国平均为7.6%, 银行的杠杆率远远高于小贷公司, 当小贷公司转变为村镇银行后, 未来这种利润提升也会自然而然地给与其合作的国有银行分得一杯羹。

(二) 西部地区中小银行的发展对策

1.城市商业银行应充分把握发展机遇

随着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调整和产业内嵌, 从扶持当地经济角度, 本地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将有望获得国家定点利好政策。从目前已经出台的对于农行各地定向下降准备金、调整不同资产的风险调整系数来放大当地金融机构的杠杆。央行今年继续推进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工作, 在原有四川、重庆、湖北、广西、甘肃、吉林、福建以及山东8个省563家县支行的基础上, 将农行在黑龙江、河南、河北、安徽4个省的379家县支行纳入执行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政策覆盖范围。准备金率和加权风险资产系数的调整都有助于银行通过自身资产结构的配置, 通过向小微企业倾斜, 银行自身的杠杆率有望提高。这就是西部地区中小银行发展的机遇。

2.加强银政沟通, 专注小微贷款

西部地区的中小银行主要是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银行, 这些银行其实与当地政府的关系比较好, 由于一些中小型转移企业可能被国有银行所忽略, 但地方政府在承接这些转移产业的时候对中小型企业的情况比较了解, 因此, 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多和政府相关部门沟通, 获取当年当地的一些招商计划和投资项目。了解潜在客户的资金需求情况, 提前下手, 抢占先机。对于政府来说, 银行和政府信息共享平台的搭建可能会更好地解决好转移产业的融资问题, 银行可以利用平台的资料库, 随时关注企业需求和信贷合作进展, 及时跟进各项服务, 这有助于提高银企合作效率。各地城市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还可以组建“园区开拓团队”, 团队中的成员对园区中的企业负专责进行关系维护, 生产定性信息, 控制好风险。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

[2]四川统计局.四川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

[3]方行明, 刘方健, 姜凌.中国西部工业发展报告2011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4]董建蓉, 李文生.论我国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J].经济体制改革, 2011 (05) .

[5]宋佳, 刘文雅.区域协调思路下的东西部产业转移模式探究[J].产经透视, 2011 (07) .

[6]桂泽发, 刘天宇.我国商业银行在产业转移中的机遇与挑战[J].新金融, 2011 (11) .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思考 第11篇

1、土地沙漠化程度严重。在我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93%,涉及18个省(区、市)。目前,北部地区沙漠以每年05公里的速度南移,出现“沙进人退”的恶劣局面,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空间。近30年来,因沙害而弃耕的农田达127万公顷,尚有40多万公顷处于沙害的威胁之中,在风沙线上有679个村镇时刻处在被流沙淹没的危险之中。自2000年3月以来,我国连续出现了十多次大范围的沙尘暴、浮尘和扬沙等恶劣天气,其发生时间之早,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强度之大,都是近50年来罕见的。2003年春季出现的首次大范围的沙尘暴,刮起的沙尘量高达1000万吨,受影响的面积达190万平方公里,近3000万人受到影响。

2、草原退化面积不断扩大。目前,90%的可利用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每年还以3000万亩的速度增加。造成草原大面积退化和减少的原因,除气候因素,最主要的是不合理利用所致。一是超载过牧。目前我国牧区草原平均超载361%,比80年代超载程度增加了18个百分点。长期超载过牧,使牧草生产力和覆盖度下降。二是滥垦草原。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累计开垦了1930万公顷草原,其中一半已经撂荒成为沙地。三是滥采乱挖草原植被。受经济利益驱动,滥挖、滥采、滥割药用与经济植物,使草原植被雪上加霜,仅内蒙古草原就因此被破坏1267万公顷,其中200万公顷已完全沙化。四是草原建设严重滞后。长期以来,对草原重利用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牧区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加之牧区大多处于边远贫困地区,拿不出更多的钱来搞草原建设,致使草原长期处于超负荷的严重“透支”状态。

3、水土流失日益加剧。长期以来,随着西部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为满足持续增长人口的生存需要,人们大量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对环境索取不断增加,结果使耕地表面土壤大量流失和浪费,有机质和速效肥大量损失,土地生产力水平严重下降。每年有成亿吨泥沙输入长江、黄河,泥沙淤积所造成的江河洪水灾害,严重威胁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已成为国家心腹之患。

4、水资源加速枯竭。在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左右,多年平均年蒸发量却高达1200毫米以上。在气候干旱和人口增长的压力下,西部地区河水断流、湖泊缩小甚至干涸、冰川雪线退缩的现象日益严重。祁连山区有大小冰川2859条,总面积1972平方公里,储量95438亿立方米,河川年径流量为72.6亿立方米,是维系河西走廊67万公顷耕地、130万公顷可耕地、400万人口、数百个工矿企业、500万头牲畜生存发展的“固体水库”。但是来自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的报告令人吃惊:祁连山的冰川大部分处于退缩状态,而且退缩速度在加快;年平均退缩速度东部为16.8米/ 年,中部为3.3米/年,西部为2.2米/年。

5、工业装备落后,环境污染严重。西部工业主要以资源开采和初级产品加工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尚未从纵向和横向形成结构合理的产业链。由于设备和总体技术水平比较落后,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低,社会最终产品仅占原料投资量的20—30%,造成“三废一尘”排放量大,城镇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空气质量下降,生存环境恶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巨额资金,对西部地区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大量开采利用,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技术水平低和管理上的漏洞,致使这些造福于人类的资源,在开采和加工过程中造成了河水污染、河流干枯、地表下陷、水土流失、草地减少、森林毁坏等问题,严重者甚至达到危及生命的地步。

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途径

1、处理好生态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面对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生态系统对自然资源的供给之间出现的日益增大的供求矛盾,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解决资源的持续利用问题。这就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解决一些基本问题,如怎样通过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改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如何通过技术进步与投资增加维持生态功能持续性的最低存量水平;如何有效地寻求替代资源,以保证后代自然资源的经济水平不至降低等。面对经济增长所遇到的由自然资源供给条件设置的自然界限,就需要以资本的投入来克服大自然的吝啬。这就是说,要从自然界取出资源,就要给自然界投资。经济越要发展,对自然资源供给条件方面的投资就越为重要,否则就要受到环境失衡的惩罚。

2、统筹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西部的生态环境,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分区推进,综合治理,不搞同一模式,防止一哄而上。在资金投入方面,由于所需资金巨大,仅靠西部地方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应采取国家、地方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相结合的办法,解决资金缺口问题。一是要提高中央财政性环保资金用于西部地区的比例,尽可能多地安排西部地区的环保项目;二是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应采取多种形式,筹集用于生态环境治理的资金;三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对国家批准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工程所需的粮食、种苗补助资金及现金补助,主要由中央财政支付;四是加大金融信贷支持,以低息贷款或贴息方式,增加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五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社会团体、个人投资;六是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级政府要通过建立健全市场秩序,规范市场法规,引导市场增加对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的投入,从根本上改变只索取不治理的局面。

3、控制人口数量,实现人口合理迁移。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导致了西部的贫穷,而贫穷又反过来加剧了西部地区人民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恶化。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处于贫困状态的人们,为了实现“吃饱穿暖”的最基本生存要求,只有进一步强化对大自然的索取,乱垦荒、乱伐木、乱挖草、乱采矿、乱放牧、乱灌溉,千百年来成为他们十分普遍的生产活动。可以说,人口增加导致贫穷和环境恶化;贫穷又导致人口增加和环境恶化,环境恶化又导致贫穷。因此,要着力控制人口增长,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严厉制裁超生,奖励少生,尽量减少人为的破坏,使人口增长同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相适应。与此同时,要实施“生态难民”移民政策,有组织有计划地将生活在水资源严重短缺和处于风沙线上时刻有被流沙淹没危险之中的人群,迁往人口稀疏、生产力高的地区,减轻西部地区的人口负担,为发展林业和畜牧业创造条件。

4、合理开发,综合治理。对西部地区这样一个生态脆弱且已经恶化的地区,开发与治理的关系就显得异常复杂,既不能走“先开发、后治理”的路子,又不能因噎废食。唯一可行的是在综合开发中采取积极措施,进行环境整治,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增殖并重”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利用谁补偿”的方针,建立生态破坏限期治理制度,制定生态恢复治理检验或验收标准。综合治理的重点应放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方面,要摈弃传统的“竭泽而渔”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同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西部地区军民融合优化策略 第12篇

一、西部地区实施军民融合区域条件分析

1、西部地区推进军民融合的区域优势。

西部地区现有的国防工业基础为进一步推进军转民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相对全国其他地区而言, 西部地区具备较强的国防科技工业优势。西部地区集中了全国1/3的军工企业、2/5的国防科研院所、1/2的军工固定资产、2/3的军工人员, 西部的国防高科技工业在全数字产品与制造集成系统、新材料技术、高性能船舶技术、精加工技术、环保技术、信息安全、网络工程和生物工程等领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这种优势将成为西部进一步扩展军民融合的强大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 以这些军民两用技术为支撑, 可大大扩展军民融合的产业链, 发展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有很大的空间。正是西部地区军民融合的区域条件具有上述优势, 在国家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的影响下, 西部地区军民融合已有相当的进展。今后, 西部地区的军民融合应当在充分利用现有的国防科技工业基础上做文章。

2、西部地区推进军民融合的区域劣势

首先, 经济技术梯度低, 对军民融合的资本、技术支持不足。从全国而言, 军民融合落实到某个具体的地域上有一个前提, 就是本区域必须具备军工经济可借助的区域优势, 如科技优势、人才优势、资本优势、设施优势;否则, 军民就无法合作。东部地区民用科研工业均实力雄厚, 有些商品的技术水平已超过军工行业的同类产品, 还形成了支持未来我国军民两用技术开发重点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因此, 东部地区在争取和军方的合作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相反, 西部的国防高科技工业虽然有较大的优势, 但西部民用科研工业实力较弱, 民用产业结构层次低、产品技术含量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地区, 因而西部民用企业难以介入军工领域, 市场竞争力差。

其次, 区域配套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政策滞后。军民融合涉及管理方式以及军民分离体制和机制的改革, 在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分工上都将引入一些重大变革。中央政府为推进军民融合, 已进行了一系列宏观层面的制度创新, 但也需要西部地方政府提供配套的体制机制环境, 才能双管齐下, 促进西部军地的深层次合作。目前, 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在军地融合经济发展过程中所给予的还多是行政上的支持和道义上的响应, 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上的支持。主要表现在:缺乏促进西部军地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 如土地政策、对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的支持性政策、投资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都不十分明确;缺乏军民结合的统筹与协调管理机制, 各级政府层面缺少军民结合的统筹与协调, 没有相应的发展规划, 没有与军工企业集团的协调机制, 很难主动与军方合作。

再次, 产业配套环境不理想。一是中介服务平台不完善。一方面有关军事科研需求、军品采购等需求信息, 目前只能够传递到原军事体系中的科研单位和军工企业中去, 民用企业及其科技人员很难接触到军事科技需求的信息;另一方面民技向军方宣传信息也不够通畅, 渠道还未建立。以上都限制了军民之间信息的有效沟通, 极大地减少了民用企业参与国防建设的机会。二是相关的民用产业集群不发达。国防科技工业的布局原则不仅要考虑国防安全, 还要考虑经济原则, 即要有利于科技进步和效益提高, 尤其在近期主要考虑经济原则。这就要求国防科技工业在布局时实现与整个国家已经形成的相应民用产业群分布基本协调, 以利于国防科技工业及其与民用科技工业之间的经济技术交流, 缩小分工协作的空间范围, 改善交通运输和信息扩散条件。东部地区已形成了支持未来我国军民两用技术开发重点的民用高技术产业集群, 西部地区却缺乏这样的集群支持。因而, 在吸引国防科技工业在本区域内的布局和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军民融合方面, 西部地区显然处于劣势。

二、西部地区实施军民融合区域条件的优化对策

在军民融合的初期, 由于仅靠市场原则和利益驱动收效甚微, 因此地方政府作为拥有特殊权力的行为主体就必须在初期阶段的军民融合中发挥主导作用, 积极采取措施, 优化西部地区推进军民融合的区域条件。

1、区域产业规划应注重依托国防科技工业优势。

首先, 在制定产业规划时, 既要从产业结构关系上来考虑军工主导产业与配套产业发展的问题, 对与区域军工主导产业相配套发展的地方产业做出相应规划, 又要在发展地方经济主导产业中, 注意发挥国防科技工业的带动作用。其次, 为打开军民融合的突破口, 应当从军技民用出发, 优先发展在现有的军工优势产业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军民两用高技术产业。西部军工在规模、技术和产品上相对东部沿海地区具有优势, 相对于区域内的民用产业更是走在前列, 而区域民用科技、人才、产业集群相对东部沿海地区处于劣势。这样的区情, 决定了从西部民用科技和产业集群向军用转化出发来规划今后西部地区军民融合的产业发展重点是不现实的。当前西部地区军民融合的产业重点在于从军技民用出发, 充分利用陕、川、甘三省现有的国防科技工业基础, 优先发展核工业、航空、航天、船舶等军民两用技术产品, 以军民两用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实现军工产业链的延伸以及民用产业的协作配套, 推动西部形成极具竞争力的军民两用高技术产业集群, 以此带动军转民全局, 实现军民融合。

2、充分认识军民融合的重大区域经济效应, 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西部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必须提高对军民融合的认识, 要从战略高度理解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融合的重大意义。各地方要树立“不求所有、只求所在”的观念, 真正做到“军民结合、一视同仁、平等竞争”;要大力宣传军地融合的重要性, 系统地介绍和传播军地融合的理论、规划、经验等, 积极展开“民技军用、民企转军”的思想观念和认识上的导向工作, 表彰军地融合搞得好的先进企业、个人。通过以上途径使军地融合成为各级领导、行政机关、社会机构、军工企业、地方企业以及全社会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 真正纳入议事日程, 在各地营造出有利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3、创建军工科技园区, 积极探索军民融合的有效载体。

目前, 在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下, 陕西的关中地区、四川的成都、德阳和绵阳地区以及重庆等地都建立了国防科技工业园, 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军民融合。今后, 西部地方政府应有计划地集中一批军工企业、科研单位到大专院校密集区域, 连片进行开发建设, 形成产、学、研联合发展新兴产业的工业园区。但以园区形式推动军民融合的发展在我国尚属探索阶段, 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以套用, 需要西部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区域实际, 创新园区内的管理模式、体制机制和政策。比如, 军民两用高技术的研发会有很大的风险, 园区管委会应依据市场原则推动建立军民两用高技术创新风险基金和建立孵化器, 运用政策工具鼓励军民两用技术创新, 加快军民两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4、搭建中介服务体系, 加强军地产、学、研信息交流。

西部地方政府应积极推动, 形成多种形式的中介服务平台。可以本着政府搭台、主体唱戏、中介服务、互惠互利的原则, 组织各军工单位与地方政府及企业通过共建技术信息机构, 成立国防供应商协会, 对直接和间接进入军品市场的企业都应当加以严格规范, 直接、间接的军品供应商由协会进行管理;成立中介服务机构, 开展技术咨询服务, 向民用企业提供明确的军品需求信息, 使民用企业及时了解军品的市场需求;建立展示具有军事应用潜力的民用高科技成果平台, 定期举办民用高科技成果的推介和交流会, 使军方能及时了解民用高科技企业具有军事应用潜力的成果。

5、加快制度创新。

西部地方政府应大胆探索, 勇于创新, 减少和消除影响军民融合的制度壁垒。首先, 在贯彻国家政策的前提下, 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 制定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 如出台促进西部军地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的政策、采购政策等。其次, 创新经济体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协调机制, 如西部中心城市应根据国家宏观政策要求, 尽快推动建立中心城市管理国防科技工业的新体制, 以对军工企业分类指导, 使军工企业成为中心城市区域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多元化的军民融合投融资机制, 保障军民创新的资金来源。

摘要:西部地区实施军民融合的区域条件既有很多有利因素, 也有诸多不利因素。面对军民融合这一发展契机, 西部地方政府要积极采取相应策略, 通过优化区域条件, 实现军工经济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

关键词:西部地区,军民融合,区域条件

参考文献

[1]叶继涛.区域优势产业军民融合理论及创新对策研究.科学学研究, 2007.6.

[2]刘炯.对区域创新系统的一点思考.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3.

[3]杨太康.区域创新视角下的西部军地结合问题.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06.4.

[4]梁顺霞.中关村科技园区军民融合实证研究.国防技术基础, 2006.10.

[5]孙林行.三线军工企业如何成为西部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西部, 2003.6.

上一篇:物资优化下一篇:复制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