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文化范文

2024-05-29

花文化范文(精选12篇)

花文化 第1篇

中国花文化源远流长。以今天的眼光看, 那些花灯、花场、花市、花节, 应该都是爱花的中国人民历代创设的大大小小的“花博会”, 也都可说是花博会的鼻祖。成功的园林造景设计作品, 与花卉文化的挖掘密不可分, 其产生的原因大致有“托物言志, 借物传情”、“趋吉心态, 身份显示”2方面。

2 以花文化营造园林意境的手法

2.1 以花卉应用方式创造园林意境

孤植欣赏的牡丹、芍药、菊花、月季、山茶、荷花、睡莲等。孤植不仅展现花木个体美, 更能突出花木意境。丛植, 既呈现植物群体美、又体现植物个体美。适宜的丛植更能丰富园林意境, 如网师园的小山丛桂轩, 轩前小山桂树丛植, 浓香四溢, 即得丛植之妙。群植, 构建芳香型生态群落, 香樟、广玉兰、白玉兰、桂花、蜡梅、丁香、含笑、桅子、紫藤、木香等都可以作为嗅觉类芳香保健, 群落的可选花卉树种。

2.2 以花卉姿态要素展现园林意境

以姿取胜的花木景观主要指以花木姿态、形体为欣赏对象。花卉的姿态美是花卉营造意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花木的自然形态, 不同的树种乃至品种都有不同的树形, 使人感受各异。草本花卉的株形就更为秀美, 不同的体态给人以不同的思维空间, 如石斛寓意长长久久, 在新娘捧花中少不了它的倩影。花木的叶片形状更是千变万化, 难以言状, 在自然界中找不到2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而且, 有些花木的叶形还相当奇特, 蓬莱蕉的叶形孔裂纹状, 有虚有实, 极像龟背, 因而亦叫“龟背竹”, 青碧可爱。龟背竹寓意健康长寿, 是祝福长辈生日的佳品。花、果的形状更为奇特, 如珙桐花序下的2片白色大苞片, 宛似白鸽展翅, 花盛开时, 犹如满树群鸽栖息, 被称为“中国鸽子树”等, 还有花木的果实形状, 如秤锤树的果实似秤锤下垂。它们不仅是观赏佳品, 更因寓意深刻, 意境深远而为人们所喜爱。

3 以花卉特性要素比拟园林意境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 花卉不仅具有赏景等单纯感观性的功能, 还被赋予了人类对人生乃至宇宙的看法, 又常常是园主情操的代言物, 以物比德, 借物喻人, 植物成为品德、精神、人格的象征。梅花, 凌寒开放、雅丽幽香, 是花香、态俱美的传统名贵花木。多少千古名句都在赞赏梅花不畏强暴的素质及虚心奉献的精神。故历代文人或“高雅”之士常用梅花装点居室, 以喻自己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格。“杜鹃开时偏值杜鹃声, 杜鹃口血能多少, 恐是征人滴泪成”, 所以, 有“疑是口中血, 滴成枝上花”的诗句。在西湖岸边的岳庙庭园中, 种植着杜鹃花, 意味着“忠贞不渝”之意。

3.1 以花卉香味要素诱发感觉意境

以香取胜的植物景观即主要让人感受花香的馥郁, 在中国的花卉中, 最受大众喜爱的花要数桂花。留园中的“闻木犀香轩”, 遍植“一秋三度香”的桂花, 开花时节, 异香袭人, 满树金黄朱红, “香风吹不断, 冷霜听无声。扑面心先醉, 当头月更明”。秋日里, 满树桂花开, 秋风扑面而来, 阵阵桂花香满园, 令人心旷神怡, 此刻若是明月当头更让人心境缠绵、意犹未尽。园林栽植含笑, 则“花开不张口, 含笑又低头, 拟似玉人笑, 深情暗自流”。

3.2 以花卉色彩要素丰富园林意境

色彩是丰富园林空间艺术的精粹。色彩作用于人的视觉, 引起人们的联想尤为丰富。利用花卉色彩渲染空间气氛, 烘托主题, 这在中国园林中是最常用的手法。花卉色彩有的淡雅幽静、清馨和谐, 有的则富丽堂皇、宏伟壮观, 都极大地丰富了意境空间。 (1) 以花色突显意境。桃花,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 其色泽妖艳, 造型优美, 宜种于山庄、别墅的山坳或小桥、溪流之旁, 与柳树配植、桃红柳绿、相互辉映, 更显出桃花明媚的风采。 (2) 以叶色突出意境。观叶类的多为色叶树或叶形奇特的花木, 如枇杷, 色黄如金, 有“摘尽枇杷一树金”之说, 又叫“金银花”, 花为金黄色和白色, 均为大吉大利之物, 园林中种植较多。 (3) 以果色引出意境。中国人视石榴为吉祥物, 以为它是多子多福的象征, 古人称石榴“千房同膜, 千子如一”, 民间婚嫁之时、造园之时常用。

3.3 结合光、影烘托园林意境

承德避暑山庄中的“金莲映日”一景便是在阳光的照射之下, 大殿前桓金莲万株, 枝叶高挺, 花径二寸余, 阳光漫洒, 似黄金布地。无论古代园林, 还是现代园林的构成都少不了湖水, 在湖岸边常种植一些观形赏色树种。借助阳光的照射, 再看湖面上的倒影, 俨然一幅生动的中国水墨画。

4 结论与启示

中国的花文化与中国哲学一样高深莫测, 貌似以“花”为中心, 实则以人为中心。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花文化, 不是机械地堆砌, 而应是在充分挖掘花文化的基础上, 结合实际情况, 将花文化有机地融入到园林植物之中, 再通过植物设计渗透进城市公园的文化体系之中。

只有正确发掘中国花文化中的精髓, 把花这种自然资源运用得恰到好处, 既是对中国花文化的发展传承, 又能开发更多的物质以及精神资源, 从而发展花卉实体、文化产业, 更有助于发展园林景观设计, 提升园林意境境界, 使中国花卉走向世界, 从而获得多方面发展的经济、社会效益。

摘要:对花文化体现园林意境的成因进行了剖析, 并对花文化营造园林意境的手法进行了探讨。

青州花文化基地文字材料 第2篇

一、青州市概况

二、青州市花文化产业建设情况

三、青州市花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情况

四、青州市花文化产业建设与运营管理情况

五、青州市花文化产业综合效益指标

一、青州市概况 1.历史沿革

青州之名,始见《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东方属木,木色为青,故曰青州”,为古“九州”之一。

青州花卉种植历史悠久,据《周礼》记载“正东曰青州”,并注释说:“盖以土居少阳,其色为青,故曰青州。” 4000余年前,大禹治水之后,划天下为九州,因那个时候古青州这一带花木繁盛,野花遍地,丛林郁郁,于是便叫做青州。由此看来,青州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是非常适合花卉种植的。2.青州市简况

青州市素有“海岱明珠”和“东方花都”之美誉,是著名的花木之乡第七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举办地。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国家园林城市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中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

国家卫生城市

中国花卉苗木产业示范基地

国家信息化平台建设示范区

国家重点花卉良种繁育生产示范基地(试点单位)

全国首批:互联网+经济林、竹藤花卉产品营销模式示范单位

国家级花卉标准化示范基地

中国花木之乡—青州

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花卉博览会

成功举办十六届中国(青州)花卉博览交易会 成功举办两届山东省花卉博览会

3.花卉产业情况

青州市花卉种植面积12.9万亩,年产值76.5亿元,年交易额93亿元,花卉生产专业村136个,从业人员12万人,青州花卉远销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青州市的花卉交易市场已经成为“南花北运、北花南移”的集散地。2013年起,先后被中国花卉协会授予“中国花卉苗木产业示范基地”、“国家花卉信息平台建设示范区”、“国家重点花卉良种繁育生产示范基地(试点单位)”等荣誉称号,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首批“互联网+经济林、竹藤花卉产品营销模式示范单位”,被国家质监总局命名为“国家级花卉标准化示范基地”。

4.花文化产业情况

花文化旅游。青州相继建成了弥河花卉文化旅游度假区、青州花卉公园、青州(国际)花卉创业园等一批重点花文化项目,其中,弥河花卉文化旅游度假区突出“山水花乡、海岱雅乐”的立意构思,融合了水文化、花卉文化、生态文化等独具特色的文化元素,呈现一幅“悠悠弥河水、湿岸花滩路”的水墨画卷。青州(国际)花卉创业园由科研、花卉电商、花卉生产温室、花卉文化体验馆等组成,是融花卉生产观光、科技研发、花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花卉产业园区。

花文化资源。青州有融合全国各地花文化的中国花卉博览园,近几年又改造提升了偶园、范公亭公园等一批历史文化名迹。其中偶园保存着载入《中国奇石大典》的“福、寿、康、宁”四奇石。

花卉文创产品。青州近几年开发出铁皮石斛鲜条、鲜汁、石斛粉及铁皮枫斗等系列产品,还发掘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青州府鲜花饼

二、青州市花文化产业建设情况 1.花文化主题与内涵

根据史书记载,青州在不同历史时期,也都有那个时代的代表花卉。4000年前的先秦,是以香蒲为代表的花卉。到了两汉时期,青州的代表花卉则成了桃花。在北朝112年间,青州的主打花卉就成了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了。隋唐时期青州的代表花卉便是牡丹。宋元明清就成了百花时代,花卉产业初步形成,并出现分类,与之相适应的高品位的花木理念,也随之诞生。

2.花文化科普与交流 建成花卉学院

青州花卉学院占地260亩,建有实训楼、研究中心、活动中心、研究所、流动站和花卉创业孵化区。设有园林花卉研究室、园林生态研究室和花卉研究所,1个博士创新团队。3年来,专业教师承担省级教改项目6项,市级以上自然科学研究项目13项,校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17项,其中“柿子叶提取黄酮”、“铁皮石斛驯化及产品开发”、“水培花卉商品化生产”等项目已经应用于实际生产,社会经济效益明显。

花卉文化体验

青州(国际)花卉创业园专门设置了花卉文化亲子互动区,采用现代休闲互动的旅游创意模式,设置“花卉品种展示区、“萌宠多肉区”、“手工互动区”、和“休闲娱乐区”等区域,以此进一步丰富青州花卉文化内涵。

举办花卉文化知识培训班

定期举办花卉文化培训,采用集中辅导、现场教学、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授课,培训内容涉及花卉的种类与应用、花卉的繁殖技术、花卉的栽培管理技术、家庭园艺、插花艺术等方面。

举办花卉文化知识培训班

定期举办花卉文化培训,采用集中辅导、现场教学、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授课,培训内容涉及花卉的种类与应用、花卉的繁殖技术、花卉的栽培管理技术、家庭园艺、插花艺术等方面。

组织国内外花卉论坛

组织参与了青岛世园会组合盆栽国际竞赛,获“最佳贡献奖” 举办了全国花卉行业信息化管理高级培训班 举办了全国首届农民盆栽组合培训班 举办了海峡两岸组合盆栽大赛 举办了大花蕙兰产业论坛及订货会

组织举办了“中国杯”组合盆栽大赛“西北赛区”、“浙江赛区”分区赛

召开了全国盆栽花产业发展交流会 召开了青州花文化建设研讨会

3.花文化产品展示

花文化主题公园

中国花卉博览园,以花卉文化、青州历史和李清照文化为主线,有七大景区,86个景点,荟萃华夏35个省市自治区、山东省17个地市和14个国家的著名景点,为弘扬青州花卉文化,特辟“牡丹专题园”,将鞓红牡丹(青州红)这个千年游子请回青州。

花文化主题度假区

弥河花卉文化旅游度假区是国家级湿地公园,总面积1100公顷,突出“山水花乡、海岱雅乐”的立意构思,运用“诗忆、水忆、禅忆、士忆”为文化载体,将自然、生态、文化、水韵作为贯穿南北的景观主线,呈现一幅“悠悠弥河水、湿岸花滩路”的水墨画卷。

现代花木交易中心

中国青州花卉苗木交易中心占地1680亩,集花卉苗木种植、花文化展示、科研、加工、销售及金融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餐饮娱乐为一体,具有电子结算、监控、信息发布、综合管理、数据交换、进出口交易等功能。

多肉植物展览馆

千卉千姿多肉植物生产繁育中心位于青州花卉公园内,专门培育多肉植物,并设置了多肉植物展览馆,收集国内外珍稀多肉植物品种1000多个,是一家专业性多肉植物生产研发基地

花事活动

自2001年开始,青州每年9月至10月举办一届花卉博览交易会,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六届。十六年来,青州花博会突出花卉文化,坚持“以花为媒、共图发展”的办会理念,规模越办越大,水平越办越高,影响越办越广,效益越办越好。

4.花卉产业发展水平花文化产品的研发

青州(国际)花卉创业园是一座集种苗研发、新品种培育、仓储物流、展示交易等为一体的现代化国际一流花卉园区,园内建立了大型的“铁皮石斛”种植基地,成功开发出铁皮石斛鲜条、鲜汁、石斛粉及铁皮枫斗等系列产品。

人才队伍建设

青州市与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院校以及荷兰安祖等国外花卉企业建立品种研发和成果推广等多方面合作。全市已成立了亚泰院士工作站、山东省花卉技术创业战略联盟、山东省竹芋育种中心、青州市花卉苗木专家工作站、花卉研究所、兰花研究所等14家科研机构,吸引4名博士、13名硕士、2名专家到我市工作。严格花卉人才选拨评审程序,每年评选出10名花卉专业人才纳入全市人才库进行管理使用。做好全市花卉从业者培训工作,每年举办针对花卉企业负责人、花农的培训班。抓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花卉种植管理档案,成立2支花卉科技服务队,做好花卉种质资源引进、科技嫁接、成果转化、市场流通、栽培技术指导等方面的服务。

5.花文化产业的延展性 完善的花卉旅游功能

依托七色花街、花卉高科技博览园和花卉公园,改造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开发了花卉生产观光、花卉栽培体验、花卉美食、花乡住宿、花卉手工创作基地等特色花文化产业延伸项目,实现了花卉农家乐特色化、专业化、标准化经营,打造“花香人家”品牌,形成集“吃、住、游、娱、购”于一体的花卉旅游休闲体验区。

6.花文化产品

青州花卉美食

青州市深入挖掘花文化资源,结合现代人饮食特点,成功研发出鲜花饼、鲜花茶等系列花卉美食,青州府鲜花饼成功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

青州农民画

青州农民画用原始、纯朴的视角,用“不取巧”的眼光来描绘青州花卉,有一种原生态的艺术美。青州农民画是中国民间绘画的典型代表之一,画风拙朴,特别是以花卉为主题的作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得到国内外艺术界的广泛肯定。

花文化传播

为了总结青州花卉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经验,展示多彩的青州文化,青州市委、市政府自2009年编辑出版了《东方花都》丛书、东方花都专刊、齐鲁花卉等书籍,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系统地介绍青州花卉、盆景、奇石的历史发展、产业优势、地方特点、知名品牌以及历届花事会展的盛况

花文化纪念品

青州花文化纪念品:书画、木雕、花茶、盆花礼盒、青州府花边大套、剪纸、刺绣、迷你组合盆栽等 7.社会影响力

中国(青州)花卉博览交易会

自2001年开始,为促进花卉和花文化产业发展,青州每年举办一届花卉博览交易会,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六届。

商务部重点支持展会

山东省社会文化活动知名品牌

全国节庆五十强

中国节庆产业金手指奖· 十大花卉类节庆

中国十佳优秀品牌展会 翰墨青州·中国书画年会

青州市每年举办一届翰墨青州·中国书画年会,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五届。

中国花卉协会盆栽植物分会落户青州

2014年9月,中国花卉协会盆栽植物分会换届会议在青州成功召开,确定将盆栽植物分会秘书处落户青州。

三、青州市花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情况 1.花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

完善《青州花卉产业发展规划》,着重突出花卉文化产业发展内容,明确自身定位,制定合理的目标任务和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将“花文化元素”融入到花卉、旅游和服务业当中,重点培育花卉食品、花卉艺术品、花卉休闲旅游等产业。

2.执行国家法律法规

根据现代花卉产业项目建设要求,规范花文化休闲度假区、花卉公园、花卉创业园、花卉交易中心、青州古城等重点区域。

3.政策支持

近年来,青州市政府大力支持花文化创意方面的项目,先后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多项专项规划,出台了支持花卉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设立了花卉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各1000万元。

四、青州市花文化产业建设与运营管理情况

1、基础设施建设

2、服务接待设施

青州现有五星级酒店两家,四星级酒店近十家,其他星级酒店数十家,拥有较强的旅游接待能力。

3.运营管理机构

成立由市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市长担任副组长,以青州市花卉产业管理局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国家重点花文化基地创建工作。4.运营管理制度

青州市花卉产业管理局作为青州市花卉产业的管理机构,政府与企业的桥梁与纽带,从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组织机构和职责、内部管理机制、机关管理制度等方面都作了详细明确的规定。5.培训机制

每年定期举办花卉产业培训班,针对广大花卉从业者开展技术交流与培训,学习现代化花卉管理、标准化生产、新技术应用等先进实用技术,夯实花卉产业发展基础,形成健全的产业培训机制。

五、青州市花文化产业综合效益指标 1.经济效益

青州花卉及花文化产品经营单位和业户本着笑迎八方来客的服务宗旨,接待来自五湖四海的各地宾朋。青州花卉及花文化产品已逐步成为游客们到青州的购物首选,彰显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目前,花卉产业年营业额达93亿元,其中花文化产业实现年营业额20多亿元。2.社会效益

青州市在花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中,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培养了大量花卉会展、花卉景观、园林设计、花卉艺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在彰显本地花文化的同时,很好地对花文化进行了传播,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精神动力,对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悠久的花卉历史文化为花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青州市注重将花卉创新应用积极融入到生态环境建设中,打造具有浓厚的花卉文化氛围和花卉元素的生态环境。同时,优美的文化生态旅游环境、高品质的花卉和艺术品,给人以更好的享受、更大的吸引力,有效提升了“东方花都

青州花卉”的品牌和知名度。

3.文化效益

以花卉产业为基础,青州市深入做好花卉与文化、花卉与旅游、花卉与人居的

“大花卉”文章,花文化效益逐步显现,目前,全市已建成了一批以花卉为主题的旅游园区,发掘了一批以花卉为元素的花文化产品,体现了“东方花都

让英语之花盛放文化沃土 第3篇

【关键词】 英语 文化背景 语言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5-013-01

0

文化(culture)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它是“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综合特征”,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着制约作用。任何一种语言背后都沉淀着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演变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文化底蕴,是语言的灵魂所在。本文主要从英语学习者的角度概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语言首先是一种文化

语言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们用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用语言对话展示自己的想法,用语言解释行为,语言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但是语言首先是一种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如果把文化作为一个包罗万象的总体概念来看,则语言属于人类总体文化,即大文化的范畴。但它在总体文化中的地位比较特殊,与总体文化中的其它成分(即)小文化的关系是相对应的。因此可以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与人交际的工具,也是使人与文化融合一体的媒介。它随着人类的形成而形成,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作为英语来说,英语的文化习惯与汉语迥乎不同。这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是我们学习英语时很容易产生理解的偏差和学习的困难。因此,笔者认为要想学好英语,就一定要正视文化差异,重视英语文化背景的学习。

二、文化背景知识对英语学习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那么就好比是大树必须要植根于土壤中才能存活。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对其背后背景文化知识的了解。而由于中西方文化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道德准则和人生观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就造成了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容易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理解英语中的表达方式,进而带来交流理解的障碍。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对英语学习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理解和融入当时的场景有益

由于文化习惯的差异,会造成人们在中西行为习惯上的差异。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具体表现为对场景理解的差异。就拿打电话这件事情来说,在英语中打电话时,英语中习惯用语是“- Hello, This is …. May I speak to…?” 在英语中打电话先行自我介绍是一种礼貌。电话中最常用“This is…”的形态而不是 “Here is…”或“I am…”,这是打电话需要注意的。而我们汉语习惯就是谁打电话谁做介绍,你都不知道我是谁,你打我电话干什么呢?另一个典型的文化差异表现在收礼物上。英语中常用的表达方法是“Thank you for the present. Its just what I wanted. 谢谢你的礼物,这正是我想要的。”一般收到礼物的人会当面打开礼物,并予以赞美,表示喜欢。而在中国人看来当着送礼人的面打开别人赠送的礼物是很没有涵养的表现。这种文化的差异很容易造成场景理解的差异,为英语学习带来理解困难问题。

2.能够根据当时的社会和环境来理解事件

在英语阅读中,根据当时的社会和环境来理解事件是考察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学生对文化背景不了解,就无法根据文化背景做出正确的判断,对英语阅读来说势必是一大障碍。这一点在英语作品阅读和英语电影中表现得尤其明显。文学作品是最能够集中反映一个时代的特点和社会背景的集合,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这一点与中国的文学作品也是一脉相承的。我们不在英语的文化氛围中,不了解英语的文化差异,那么在阅读和理解过程中就会产生无数的困惑。对作品中事件的起因、发展方向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就会产生偏差。在英语阅读理解中,就会为解题带来困难。尤其是在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中,这种文化差异造成的学习困难更是家常便饭。

3.一些词语在英语文化中的意思和在汉语中的意思差别很大,因此,如果没有文化背景知识,很容易理解偏差,引起误会

例如,英语中“Love me, love my dog.”如果不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根据中国人的理解习惯,一定会翻译成是“爱我,爱我的狗”,而事实上“Love me, love my dog.”在汉语翻译中是“爱屋及乌”。这就是文化差异,英语中狗被看作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通常是幸运的象征,人们会把“幸运儿”说成是“a lucky dog”, 是从谚语“every dog has his day! 人人都会有实现愿望时候”延伸出来的。而在中国狗则是贬义词,人们用“狼心狗肺”“狗东西”“狗娘养的”来形容品德败坏的人,很少用于褒义。

三、学习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对学生的重要意义

学习语言也就是学习一种文化,文化只有在其特定的背景中才能显示其特殊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可以帮助他们快速的掌握英语词汇;帮助理解外国的文化作品,欣赏电影;解除文化沟通障碍;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开阔眼界,让学生了解外面更为广阔的世界。总而言之,英语文化背景的学习对学生学习英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日本花道的古今文化 第4篇

插花艺术在日本被称为花道, 与香道、书道、歌道、茶道等并驾齐驱, 是日本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花道是插花的升华, 是插花艺术的最高境界。在日本, 插花已经升华为“道”, 即指导个人修养的一种途径。花道如今已经成为了日本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2 花道的历史

日本花道是由中国隋朝时代的佛堂供花发展起来, 最早要追溯到佛教传入日本之前, 那时人们常在佛龛前敬献常绿的枝条, 在公元6世纪时, 佛教传入以后, 人们就用鲜花来敬献佛像。

镰仓时代以“五具足” (花瓶、烛台、香炉、烛台、花瓶) 的形式供佛, 室町时代将其简略成“三具足”的形式, 即花瓶、香炉、烛台。从残留下来的画卷和石雕来看, 佛前的供花大多采用“三尊”的形式, 是指佛教中的佛、法、僧。

9世纪中叶, 日本人开始将花卉插入花瓶中欣赏, 这是受了中国唐代瓶插花艺的启发。10世纪前后, 人们开始在居室内放瓶插花, 逐渐演化成在壁龛中观赏的赏花方式。13世纪左右出现的供奉佛祖莲花插法就是这个时期的典型代表。15世纪中期, 最早的花道流派, 即池坊流成立, 标志着日本花道的正式形成, 也充分说明了中国传入的佛教思想对日本花道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在江户时代 (1603~1868年) , 德川家康作为日本的统治者, 闭关锁国, 对内加强统治, 却因为太平盛世, 大大促进了和平与文化的兴起。插花艺术也普遍流入社会, 从上层贵族人士流入平民百姓家, 花道在日本得到了飞速发展。此时的“立花”也在不断完善中定型, 并分离出了“生花”一派。“生花”在“立花”的基础上, 强调真实、优雅、简洁, 用少而精的花材来表现出自然的色彩美、形体美、组合美, 反对非植物材料的应用。“立花”以3枝的花材, 用7、5、3的比例构成不等边三角形的造型, 象征宇宙的天、地、人, 后来发展成为真、副、体的组合, 它有着阴阳和合的含义, 其中, 7是正中枝, 3是主体, 5是副枝, 完整地表现出了花枝的自然形态, 也充分体现出了花道的趣味和民族气质。

1696年, 我国袁宏道的《瓶史》被翻译成日文, 在日本出版, 被日本插花界奉为经典之作, 对日本的插花艺术和美学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还出现了“宏道流”一派。在同一时期, 日本还流行一种较为简单的插花模式, 使插在瓶中的花枝看起来像被扔进去的一样, 被称作“投入式”, 多用于高型花瓶或直立的花器。

1854年, 美国用军舰打开了日本的门户, 日本不再闭关锁国, 许多西洋的花卉便传入日本, 日本的插花人士还见识到了西洋式的插花艺术, 在日本的花道界掀起了一场革命。1872年开始兴起盛花式插花, “盛花”指插在置有定枝器的卧式花器花盆中的花。1911年, 小原云心在中国清朝写景式插花和西洋插花艺术的双重影响之下, 将“立花”和“生花”的“点”插艺术改为“面”插, 这是日本插花艺术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日本花道从此由高瓶插花转向了低盆插花。

日本花道在1926年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 一些前卫插花人士在盛花的基础上, 吸收西方抽象造型设计, 在传统的插花规则上进行了突破, 对花材、花器和形式都采取了放宽手段, 完全依照感觉和直觉进行艺术创作, 不再对插花有限制。“追求生活上和精神上的和平之插花”、“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天地万物的敬意”是他们在实行插花艺术时的基本原则。自由花并没有固定形态, 可分为主观形和客观形2种, 主观形是将自然的枝叶破坏掉, 用自己的想法进行主观创作;客观形是保持原本的自然枝叶, 再加以创作。

1927年, 由河原苍风创立了“草月流”, 意思是如草之可亲, 如月之明朗。这是一个标新立异的插花流派, 他们的流派主张自由创作, 喜欢独特造型的花型, 甚至非植物材料也可以进行插花创作。他们的艺术手法是用自然界中所有能利用的材料来创作出抽象的插花艺术。

1965~1992年, 随着日本经济飞速发展, 插花艺术也渐渐成熟并稳定起来, “池坊流”、“草月流”、“小原流”也成了日本插花界最具影响力的3大流派。日本插花作为东方插花的代表, 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现在各个流派在国外都有分部, 并经常去各地进行文化普及和艺术交流。

3 结语

日本的插画艺术虽然来源于中国, 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进, 也具有了日本独特的民族气韵。另外, 日本在花道中融汇的民族精神美和本国特有的文化艺术, 使得日本插花成为东方插花的典型代表, 在世界插花界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摘要:日本花道起源于中国, 但在多年的文化发展和艺术探寻中, 日本的插花艺术在原有的中国佛堂供花的基础之上加以升华, 衍生出独具一派的插花风格, 并将其发扬光大。本文叙述了日本的插花文化和历史, 并说明了日本插花和中国插花的渊源。

关键词:日本插花,花道,花道的历史

参考文献

[1]柳珂, 王晓赛.从花道来看佛教对日本人审美意识的影响[J].商业文化 (下半月) , 2011 (2)

让文化之花绽放作文 第5篇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坚实脊梁;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华文化,蕴含了千百代中华儿女的努力,是华夏儿女智慧的结晶。继承传统文化,发扬中华文化,让文化之花在中国这个文化大花园中傲然绽放,独立于天地之间。

古有诗词歌赋,近有文言白话,今有散文名著。中华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熠熠生辉。文化之花始终在中华大地花开不败。

古代的唐诗,宋词、元曲、小说、每一篇都是文化的种子,每一篇都与众不同,浇灌着文化之花的开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放大气,“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舍己为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柔情亲情;“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忧民情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红楼儿女梦;神奇惊幻的《聊斋志异》。

这些古代的.著作,都是一颗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闪烁着夺目的光芒,让文化之花久久绽放着奇异的光辉。

传承古代经典,通读诗词歌赋,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古代文化之花绽放在你我的心间,让你我共同臣服在华美的辞藻脚下。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狂人日记》《呐喊》《彷徨》,一篇篇文章,利剑一般直刺敌人的胸膛;闻一多的《义勇军进行曲》,“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沁园春雪》,这些不都是近代文化中的代表作吗?

近代文化,如剑、如刀、如一把把的匕首,尖锐、激进,直指敌人的脊梁,一篇篇文章映射出人们的进步思想,如成长路上的一次拔节,一次提升,让文化之花,节节高升,处处绽放。

当今世界,莫言、爱丽丝・门罗,不也是世界文化的领头人吗?世界文化之花在绽放,可现在中华文化之花却停滞不前,如花朵缺水一般,无法开放。歌唱选秀、低速婚恋、低级娱乐,低俗文化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我国文化面临着“四不像”的危险。

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为了中国的发展与富强,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拒绝低俗文化,虚心学习,让中国重新成为举足轻重的文化古国,恢复到世界文化发源地的地位。倡导经典,提升品味,追求崇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我国文化的再度辉煌尽个体绵薄之力,让文化之花尽情绽放出自己的光彩。

同学们,我们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只有吸收前人文化经典,积极引进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能让中华文化之花在神州大地上傲然绽放。

花文化 第6篇

赏花色——怡情悦目

花之美,首先在其形。每一种花卉,都有其独特的形态、色彩和风姿。牡丹雍容富贵,荷花清丽脱俗,梅花冷傲绰约,桃花明艳活泼。不同的人喜爱不同的花,也从赏花中体验到难以言说的乐趣。赏花不失为一项怡情悦目的休闲活动,对身心健康颇有裨益。我国的传统节日很多都与花有关,以赏花为重要内容。

荷花于盛夏开放,古人于是将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定为荷花生日,于这一日至荷塘赏荷,故又称“观莲节”。荷花不仅花形纯洁高雅,其花、叶、根茎和种子都是药食两用的佳品。唐朝时,人们有在观莲节食用“绿荷包饭”的习俗。及至今日,清香怡人的荷叶包饭、荷叶粥仍是夏季流行的养生名膳。宋代人用莲花花瓣捣碎,与米粉和白糖一起制成莲糕;明清时则制成荷花酒。慈禧太后还曾将白莲花制成的酒赏赐给亲信大臣。至于莲子和藕制成的各色美食药膳更是不胜枚举。

中秋节正值桂花盛开之时,吴刚伐桂的传说更将桂花与月亮联系起来。赏桂成为中秋节的一项别具情趣的活动。清甜的桂花酒、桂花茶恰可化解月饼的甜腻,桂花的馨香也为这个团圆的佳节增添了几分甜蜜的气息。

重阳节与菊花的花期恰好相遇,于是在重阳节时便有赏菊的传统。菊花历来以其高洁的情操和悠然的野趣为人们所喜爱,唐宋时代就形成了重阳赏菊之风,还有专门的菊圃供游人玩赏。除了赏菊,人们还在头上簪菊、身上佩菊。在清代,北京还有在重阳节将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以趋吉避凶的习俗。之所以认为菊花能趋吉避凶,不仅因其优美的形色,更由于它疏风散热、平肝明目的功效。

古人采菊花的茎叶,与黍米一起酿酒,至第二年重阳饮用,以其能强身健体,益寿延年。饮菊酒的风俗起源于汉代,至清代一直盛行不衰。宋代吴自牧 《梦粱录·九月》中记载,“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於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菊花的别名“延寿客”正是由此而来。

人们之所以热衷于赏花,是因为花卉优美的形色能使人忘却忧愁,心情愉悦,是修身养性、调理情志的有效途径。《养生奉亲书》主张,养性须“看山水花木”。吴师机《理瀹骈文》也提出“七情之为病也,看花解闷”。在有花草的环境中,人的记忆力、理解力会增强,学习、工作的效率更高。若是亲自种植花卉,更能活动筋骨,沐浴阳光,强健体魄。

现代研究还表明,花的形态、颜色能够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餐桌上放置不同颜色的鲜花,可以调节食欲。红色的花能增强食欲,加快进食速度;白色的花使人精神舒缓,细嚼慢咽;青色的花则有抑制食欲的效果。

闻花香——宁神定志

除了俏丽的样貌,迷人的香气也是花卉的魅力所在。花香或馥郁或清幽,或恬淡或优雅,或含蓄或奔放,各有独特的韵味。中医历来有用芳香的花草制成香囊、药枕的传统。妇女在头上簪花,佩戴香囊,不仅是为美观,也有除湿辟秽之功效。其实,在古代,佩戴香花不止是女性的专利,男人也有佩花的习惯,屈原《离骚》中就有“纫秋兰以为佩”的名句。

香花制成的药枕,使人在睡眠中缓缓吸入花卉的馨香,达到调节气血,祛病延年的效果。常见的白菊花药枕,适合高血压、头晕头痛的患者;若要宁心安神,缓解失眠,则可在药枕中加入合欢花;槐花、茉莉花制成的药枕,可收清热解暑之效。

近年来兴起的香花疗法则利用不同花卉的香气调节情志,缓解精神疾病,或辅助其他疾病的康复治疗。香花疗法是指根据不同病情,使病人与不同种类的花卉密切接触,在种植花卉的庭园中散步、读书、下棋等等,每天1~2小时,可舒缓精神、愉悦心情,进一步促进身体机能的恢复。现代研究显示,天竺葵、薰衣草的香气能镇静神经,消除疲劳,促进睡眠;豆蔻花、茉莉花的香味能理气解郁,缓解胃病;菊花的香气使人思维敏捷、清晰;合欢花、莲花、兰花的香气能缓解烦躁易怒、失眠的症状;牡丹花、桃花、桂花的香气则令人精神愉悦,可用于抑郁寡欢的病人。

此外,香花还能净化环境,吸收空气中的有毒物质。月季、蔷薇能较多地吸收硫化氢、氟化氢等有害气体。茉莉、丁香、桂花的香味能抑制结核菌、肺炎双球菌、葡萄球菌等病菌的生长繁殖。

花卉的香气之所以有益身心,是因为其中的芳香物质属于挥发油,具有消炎杀菌、活血化瘀、理气解郁、开窍醒脑、镇静安神、调节免疫力等多种疗效。不管是传统的香囊、药枕,还是新兴的精油按摩、香薰、沐浴,都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为人们舒缓压力、振奋精神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饮花茶——滋润养颜

民间素有“宁品三朵花,不饮二两茶”的说法。花茶是备受人们喜爱的养生饮品。花茶有两种,一种是以花窨茶,又叫香片,是将茶叶与有香气的鲜花一起窨制,使茶叶充分吸收花香,形成独特的风味。另一种是以花代茶饮用,即直接将花卉用沸水冲泡,可以是一种花卉,也可以将几种花卉组合在一起饮用,不单气味馨香,形态也十分美观。闻其香,品其味,观其色,赏其形,花茶极大地扩展了中国茶文化的内涵。

窨制花茶起源于南宋,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明代顾元庆《茶谱》一书中详细记载了窨制花茶的香花品种和制茶方法:“茉莉、玫瑰、薔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诸花开时,摘其半含半放之香气全者,量茶叶多少,摘花为茶。花多则太香,而脱茶韵;花少则不香,而不尽美。”可见窨制花茶的工艺相当讲究,所用香花的种类众多,而最常见的要数茉莉花茶了。

茉莉花的气息馨香浓郁,减轻了茶叶的苦涩味,浸润了茉莉花香的花茶滋味鲜爽,香气持久,在北方地区尤其受到欢迎,有“窨得茉莉无上味,列作人间第一香”的美誉。据说慈禧太后对茉莉花尤其偏爱,不但喜好佩戴茉莉花,对茉莉花茶也情有独钟。她喝的茉莉花茶比寻常之品更为讲究,称为茉莉双窨,即将窨制好的花茶在饮用前再用鲜茉莉花窨制一次,风味更加浓郁醇厚。在慈禧太后的影响下,饮用茉莉花茶在宫廷内及京津地区的达官显贵中渐成风尚。

nlc202309032036

以花代茶饮的方法源于古代宫廷的美容养生秘方。清代宫廷中除流行饮用茉莉花茶外,金莲花茶也特别受到皇帝的推崇。金莲花生长在塞外草原和东北的原始森林中,色泽金黄,形似莲花,娇艳雍容,因此得名。金莲花有清热解毒之功效,金莲花茶可清喉利咽,排毒养颜,被誉为“塞外龙井”。据说在辽金时代,萧太后便经常冲泡金莲花饮用,人到中年依然面容姣好。清代的康熙皇帝曾御笔亲题“金莲映日”,并将其列为贡品。乾隆皇帝在《御制热河志》中也封金莲花为“花中第一品”。

相对于其他养生饮品,以花代茶饮用十分方便易行,又具有美容养颜之功效。冲泡时看着重重花瓣在水中缓缓绽放,清幽的香气徐徐飘荡开来,心情也随之轻松舒畅。在如今紧张忙碌的生活中,制作和饮用花草茶成为一种时尚,备受年轻白领,尤其是女性的青睐。

品花膳——情趣盎然

花膳是指用花卉烹调制成的菜肴,由于花卉具有形、色、香、味俱佳的特点,花膳自然比一般菜肴更加赏心悦目,开胃可口。屈原《离骚》中的名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广为传颂,当然诗人并非真的以木兰上的露水和秋菊的残瓣为饮食,而只是将花卉作为其清高品格的寄托。但正是由于这层寓意,花膳又比寻常菜品多了一番清雅情趣。花膳由于其独特的色香味及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我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花卉为美食,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吕氏春秋》记载,商代的名厨伊尹就擅长用花卉制作美味佳肴。先秦时代的《诗经》、《楚辞》也多次提到用各种花卉烹饪菜肴。唐代时,武则天每于花朝日(农历二月十五日)游园赏花,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捣碎,蒸成百花糕分赐臣下。南宋文人林洪的《山家清供》记载了以山野所产的蔬果动物为原料烹饪的各色美食,其中就有不少加入了时令花卉,如以梅花为原料的梅粥、加入鲜桂花的广寒糕、以锦带花制成的锦带羹等等。

到了明清时代,文人雅士、美食家和医学家对花膳更为推崇。清代顾仲的《养小录》就专门辟有“餐芳谱”一章,记载了二十多种鲜花菜肴的制作方法。慈禧太后常以花卉入馔,在每年盛夏时节,命宫女采摘荷花,与鸡蛋、鸡汤一起调制,再炸至金黄制成糕点。她还喜食玫瑰花制成的花酱,据说不但滋味鲜美,且令人食后唇齿留香,肤色红润。

寺院、庵观也有将庭园中的鲜花采摘下来制作素食的传统。据《清稗类钞》记载,江南一带的知名寺院,如南京的鸡鸣寺、镇江的定慧寺、苏州的寒山寺、杭州的烟霞洞等,均以菊花、玉兰花、荷花等入馔。

花膳不仅仅是文人墨客和王公贵族们独享的佳肴,也是平民百姓餐桌上的风味吃食。北京人以韭菜花加盐制成糊状的佐料,是吃火锅的必备之品。洋槐花甘甜清香,有清热凉血之功效,将其洗净加入面粉和油、盐等调味料拌匀,入笼屉蒸熟,是陕北民间常见的花膳。菊花有疏风散热,明目解毒之功,在广东地区有很多菜肴都以其为原料,如菊花炒肉片、菊花溜鱼片、菊花鱼丸等等,不胜枚举。云南地区的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各个少数民族都有其喜食的花卉,达100多种。

现代科学家对花卉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发现花卉中的蛋白质、各种维生素、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含量丰富,还含有抗菌和抗病毒的物质,可见花膳不但风味独特,情趣盎然,更可延年益寿,强身健体。

用花药——治病疗疾

在我国的中草药中,有不少都是以花卉入药,如红花、款冬花、辛夷花、月季花、金银花等等,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药材。这些花卉药性各异,功效不同,红花活血化瘀,款冬花润肺止咳,辛夷花散寒通窍,月季花活血调经,金银花清热解毒。形形色色的花药,在各科疾病的治疗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我国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可以寻到菊花、款冬花、旋复花等花卉的踪迹。到了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很多经典方中都有花药。有些方剂以花为主药,如“旋覆花汤方”,治肝脏氣血郁滞;“红蓝花酒方”,单用红蓝花(即红花)一味,治妇女腹中血气刺痛。

东汉至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被奉为“外科始祖”,他在施行外科手术前,让病人服下他发明的麻醉剂“麻沸散”,病人随即失去知觉,极大地减轻了外科手术的痛苦。麻沸散的发明可谓意义重大,是为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可惜方剂的组成至今已经失传。现代学者研究认为,其主药为曼陀罗花。曼陀罗花又名洋金花,原产印度。李时珍《本草纲目》云:“曼陀罗花……花、子辛温有毒,主治诸风及寒湿脚气……并入麻药……阴干,等分为末。热酒调服三钱,少顷昏昏如醉。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将曼陀罗花的药性和用法记载得十分详尽。

很多药用花卉都有充满诗意的名字,其由来又多与生长特点和药性功效有关,其中有不少浪漫的传说故事。比如合欢花,其名有和合欢愉之意,寓意夫妻恩爱和美。其花色绯红,花香清甜,羽状叶片相对而生,夜晚闭合。相传古时候有位员外,生有一女取名欢喜。欢喜18岁那年清明节到庙里烧香,回来就得了一种怪病,精神恍惚,茶饭不思,人也日渐消瘦。员外贴出告示,谓谁能治好欢喜的病,定以重金酬谢。一位精通医术的穷秀才正要进京赶考,但身无分文,于是揭了告示,想要治好小姐的病,也为自己赚些盘缠。

其实欢喜得的是相思病,她在庙中遇见这位穷秀才,心生爱意,又无从再见,因此得病。秀才不知姑娘心事,一番诊断后,判断她是因心思不遂,忧思成疾,情志郁结而生病。他告诉员外,南山上有棵“有情树”,羽状复叶,片片相对,昼开夜合,其花如丝,清香扑鼻,可以清心解郁,定志安神,煎水饮服,可治小姐疾病。员外照此方给欢喜服用,果然病很快好了起来。一来二去,秀才也对小姐产生了情意。

不久,秀才进京赶考,金榜题名,回来与小姐结为夫妻,二人情投意合,恩爱有加。从此,人们便称这种花为“合欢花”了。

江西花文化产业构建及发展策略 第7篇

1 江西花文化产业发展优势

1.1 花卉资源丰富

江西省属国家重点林业省区,有49个自然保护区,3 300多个自然保护点[2]。全省有高等植物5 115种,其中木本植物19属,且有11个属为单种属,特有植物16种[3];全省可利用的花卉种类有2 000种以上[4],优良的野生观赏植物达1 018种[5](如:木兰科、山茶科、野牡丹科、竹柏、三尖杉、红豆杉、樟科、石蒜科、瑞香科、金缕梅科、紫金牛科等)。其中兰科植物仅在井冈山就分布44种,杜鹃属植物也有20余种[5,6]。

此外,丰富的竹类资源是江西省的一大特色,共有15属133种。其中大部分是优质观赏盆栽竹种和园林绿化观赏竹种,如紫竹、龟甲竹、方竹、佛肚竹等,开发潜力巨大[6]。这些花卉资源为选育新品种、开发特色花卉产品及长期维持地方花卉产业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2 名花荟萃

江西花卉栽培历史悠久,古时名花荟萃[7,8],如:晋代九华菊、宋代瑞香、玉茗花及山矾等。其中中国的十大传统名花在江西均有分布,且盛产杜鹃、兰花、山茶、桂花和菊花。具有地方特色的还有大余的金边瑞香、虎舌红,上犹的鱼鱿兰,井冈山的厚皮香、江西槭、江西杜鹃、井冈山杜鹃和背绒杜鹃;还有武夷的兰花、乐平的山茶、广昌的白莲、万载的百合、萍乡的长红继木、庐山的云锦杜鹃、崇义的竹艺盆景、江西农业大学的重瓣瞿麦,九江和三清山的春兰、蕙兰等。

1.3 花卉栽培与花文化历史悠久

中国的花木文化始自《诗经》,源起于殷商至秦汉时期的兰花文化,继之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菊文化,随后为隋、唐时期的牡丹文化,再之为宋、元时期的梅文化及明、清时期的竹文化[9]。

江西花卉栽培源于秦汉,在浔阳晋代民间就普植菊花,而庐山的瑞香、临川的山茶(玉茗)和山矾的栽培在宋代已负盛名[7]。其中大余县的金边瑞香也有800多年的的栽培历史[10]。此外,在古代江西栽培的名花还有拒霜、山矾、兰花、杜鹃、菖蒲、碧莲、木兰、茉莉、香椽、四季梅、并头莲等,单《江西通志》清雍正十年刊本记载的江西省十一府名花记叙就有26种以上[7]。

江西花文化始自秦汉,兴于魏、晋,盛于两宋。古时花卉诗斌盛多。从东晋·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饮酒(其五)》],到唐代·来鹏的“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蚕妇》);至北宋·黄庭坚的“凌波仙子生尘袜”“黄菊枝头生晓寒”“溪上桃花无数”;曾巩的“一番桃李花开尽”,欧阳修的“细雨菊花天”;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和“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及张继的“曾向庐山睡里闻,香风占断世间春。”

南宋时期,有谢灵运的“忆桑梓而零泪”“细雨菊花天”,王十朋的“真是花中瑞,本朝明始闻”;俞国宝的“花近东溪居士家,好携樽酒款携茶”;姜夔的“轻舟忽向窗边过,摇动青芦一两枝”;裘万顷的“井梧飞叶送秋声,篱菊缄香待晚晴”;朱淑真的“最是午窗初睡醒,熏笼赢得梦魂香”;陆游的“琼花一树真虚名”和杨万里的“荷花入暮忧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及“山路婷婷小树梅,为谁零落为谁开?”。

元代有虞集的“杏花春雨在江南”“杜鹃啼血五更残”和“莫惜春衣坐绿苔”。到明代,有黎扩的“叶苦摧寒绿,花愁雪妒红”;汤显祖的“桃花艳、李花浓、杏花茂盛,扑人面的杨花飞满城”和朱瞻基的“腊后春前花未放,先春独占梅花上”。

1.4 花木产业基础好

近年来,江西省花卉产业迅猛发展,种植面积年平均增长速度达20%左右,2005年全省花卉种植面积已达到2.3万hm2,年销售收入多达18亿元[1]。2008年种植面积达到2.7万hm2,年产值超过20亿元。年产鲜切花4 000万支(其中切叶500万支),年产盆花盆景1 000万盆(其中名特优盆花、盆景500万盆)。

江西已基本实现花卉生产基地的区域化布局,形成了全省传统花卉和名特优花卉生产基地齐头并进的大发展格局。如萍乡的长红继木基地;乐平的山茶花基地;大余的金边瑞香生产基地;南昌、九江的山水盆景基地;井冈山的杜鹃盆景和兰花基地;万载的百合花基地;南昌在市郊的望城和乐化、郊桥、黄马等地建立了园林绿化花卉苗木生产示范基地;南昌的扬子洲、朝阳洲,德安的鲜切花基地;庐山、井冈山等高山花卉基地及温室花卉生产基地都具相当规模[5]。这为花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平台。

2 江西花文化产业的构建思路

江西花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坚持以花卉产业为载体,以花卉文化为灵魂,以花卉产业化开发为主导的发展思路,构建以节庆花卉文化产业发展为点,以城市花卉主题景点或主题公园建设为线,以地方特色花卉旅游资源(如:杜鹃、山茶)与花卉旅游商品(如:花卉美食、花茶花饮、花卉美容与保健、花卉审美与工艺品等产品)的深度开发为面,走“品种特色化,布局区域化、产业体系化”的花木产业发展之路,全面构建有江西特色的花卉文化产业。

3 江西花文化产业的构建与发展策略

3.1 召开花文化产业学术研讨会

花文化产业研讨会或产业论坛的召开,既可汇聚国内外花卉、花文化研究专家的有关花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又可吸引国内外同行从各个角度对江西花文化产业开展深入研究,进一步挖掘科学内涵和文化底蕴,扩大江西名花的影响,提高江西地方名花的知名度。从而大大增加江西开展“花文化及其产业活动”的底气和品味,并快速提升产业竞争力。如:婺源通过主办以“绿茶金三角,高山生态茶”为主题的“2008上海豫园首届国际茶文化艺术节高峰论坛”,既积极向社会各界宣传了婺源高山生态绿茶品牌和旅游资源特色,又开拓了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3.2 举办各类花事活动带动花文化产业的跨跃式发展

特色性地方名花、省花、市花文化艺术节、博览会等综合性品牌展会的开展,在促进产业发展、繁荣地方经济、丰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影响广泛。实践证明,花博会的成功举办,对引进国内外知名花卉企业,加快实现花卉产业发展与市民休闲旅游综合开发,推进地方花卉产业的技术研发和升级改造,倡导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扩大花卉消费市场,促进城乡统筹与文化、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效果良好。如:1985年4月下旬,在革命圣地井冈山举行的首届“井冈杜鹃”观赏活动,就迎来国内18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地区来客近百人,他们都为井冈、江西、猴头、云锦、鹿角、红毛、小叶等杜鹃花种类的绚丽色彩所倾倒,更为“十里杜鹃长廊”和“青松恋鹃”的寄景而赞叹。香港天地旅游会总经理杜兆麟女士,在观赏的当时,兴致勃勃地把自己的芳名改为杜鹃,可见其景色感人之深[7]。

在广昌的莲花文化节,抚州汤湿祖文化艺术节,宜丰县召开的第七届中国十大竹乡联谊会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拓展“井冈竹文化”“武夷兰文化”“九江荷花文化节”及“萍乡国家彩叶植物展评会”等花事活动。

3.3 发展主题花卉景观带旺旅游产业

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它不仅决定着旅游产品品质的高下和品位的高低、吸引力的强弱和竞争力的大小,而且还决定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最终走向[12]。江西历史悠久,山川秀丽,人文荟萃,名胜古迹众多。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9个,其中庐山和三清山先后作为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3座。还有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及鄱阳湖国家级候鸟自然保护区;6处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国家重点保护寺观;52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省各类风景名胜区(点)多达2 400余处。另外,还有江南三大名楼之首——滕王阁。如何从园艺学、花卉文化与经济发展、环保、人类健康和福利等角度对植物旅游及植物文化进行挖掘,加强植物旅游,值得深入研究,这对于提高人们重视植物保护、倡导生态文明及地方旅游与园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作用重大。如:利用朱德爱兰、竹君子文化与杜鹃啼血的传说等进一步推动井冈山旅游业的发展;又如龙虎山的“无蚊村与桉树”、庐山的“白居易草堂与云锦杜鹃”、三清山的“古传说与猴头杜鹃”等均可深度挖掘,提升景区“文化品味”。

也可从中国传统民俗角度,结合名花吉祥意义的传导与象征方式,对江西传统名花或特产花卉提出与民俗相结合的中国花文化进行宣传,从而打造旅游产品;或从市花市树的角度推动城市旅游的发展和花卉商品的开发(如云南楚雄市茶花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互动与整合);或从园林、绿化公司如何借助花卉体现自己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念,达到宣传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的角度寻找商机,还可以利用专业技术盘活旅游资产[11]。

江西可借鉴浙江杭州梅家坞休闲区、金华市仙源湖十里桂花长廊与桂花文化园的成功经验,在风景名胜区或特色城市,开展主题花卉(如:市花县花、地方名花)景观,从而带旺旅游业。目前大余的金边瑞香花卉生态旅游观赏园(全国最大的单科花卉生态观赏园)、婺源千亩油菜花景观、井冈山的“百竹园”和迎国庆60周年杜鹃花会等主题花卉景观营造以及崇义竹文化、竹生态的旅游格局的形成,均较好地促进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类似的还可再造的有井冈的十里兰亭与杜鹃百种园、庐山的桃花坡、梅岭梅山、抚州牡丹园、龟峰风景区的山茶园、婺源高山生态茶园等。江西骛源的万亩油菜花、永修的桃花溪、广昌荷花世界的成功经营已为江西省花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3.4 传统与新型食用、美容、保健花卉产品及花卉审美与工艺品的开发

在江西省,花卉食用有着深厚的中医药学背景。比如菊花清肝,火刺果明目,罗汉果长寿,构骨健腰,玫瑰美容,百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金银花清热解毒,仙人掌利尿,芦荟愈合创口,何首乌润发,桃花活血等。江西可供食用的花卉品种繁多,如栀子花、金银花、梅花、茶花、芙蓉花、菊花、木槿、玫瑰、百合、南瓜花、月季、荷花、梨花、桃花、槐花、海棠花、茉莉、桂花等50余种[13]。

食用、美容与保健花卉产品的产业化开发应在对江西省食花文化与民俗、花卉资源开发等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大力保护江西食用花卉资源,并开发相关产品。如:茶饮类有骛源的高山生态绿茶、景德镇浮红茶、庐山的云雾茶、南昌的仙人掌与鸡冠花饮、赣南的绿凉苦瓜酒、广昌白莲饮料等;花肴类有广昌的白莲子,万载的百合,南昌的山梔子、蕨菜,余干的青椒,赣南的白兰、木槿,井冈山的笋干,靖安山爪仑的木耳与香菇,潘阳湖的蓠蒿,赣南花姑,庐山的杜鹃花,高安的南瓜酱;花卉保健品有石城的莲花粉、广昌的藕粉、九连山的野灵芝、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的灵芝茶与虫草、玉山的葛粉、罗汉松和构骨果、万载的百合粉、吉安的玉兰片、新干枳壳;甜点类有南昌的糖玫瑰、齐云山南酸枣糕、九江的桂香茶饼和桂花酥糖;花果类有庐山西海与仙女湖的蜜桔、奉新的猕猴桃、南丰蜜桔、赣南西瓜、上饶甜梨、信丰红瓜子、南康红柚、安远柑桔、赣南蜜瓜、吉安的红枣;还有赣南的山香园片、赣花山茶油、芦荟防晒霜、人参洗发水等。

另外,也可结合中国古现代花卉的审美要点与理论,将中国传统名花或江西地方名花的文化底蕴(如“瓷艺花语”)纳入江西特色工艺品(如景德镇瓷器、高安建筑瓷砖、余江的木雕、赣南的根雕或城市雕塑、室外装饰品)的产品装饰纹样设计中,通过对这些花卉装饰纹样背后的人文风潮与精神信仰的分析与研究,从“陶瓷、建筑、盆景、插花、雕刻艺术”等角度更深层次地追逐花卉的语言灵魂和文化内涵,以达到多学科间的学术互补与融汇,从而提升江西工艺品的文化内涵与品质。

3.5 挖掘竹文化,做强竹产业,带动室内装饰花卉产品开发

江西省竹资源丰富,全省竹林面积76.51万hm2。其中宜丰、奉新两县的毛竹蓄积量分别居全国第三和第五位。2006、2007年全省竹产工业总产值分别达108.6亿元和150.0亿元。江西的宜兴、奉新县在开发竹地板、竹质胶合板、竹木复合地板3个主打产品的基础上,又开发了竹家具、竹窗帘、竹凉席、竹纤维、竹碳等十多个系列100多个产品。此外,井冈山的竹编、崇义的竹盆景也有较快的发展。

3.6 实施品牌战略,促进花卉产业升级

实施江西名花品牌战略,重视并加大地方名花的媒体宣传投入,拓宽营销渠道,尽量在国家级花卉报刊(如:《中国花卉报》)、杂志(如:《中国花卉园艺》)、电视台(如:央视经济频道、农业频道)等媒体专版、专栏宣传江西名花的地理、资源优势、支柱产业和新优特产品,并积极组织花卉种植大户参加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地举办的国际、国内一系列花展,把江西的花卉产品品牌推向国际、国内市场,使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和消费江西名花(如大余的金边瑞香、兴国的比利时杜鹃、天香园的兰花、崇义的竹盆景均先后送进了首都北京,摆上了人民大会堂或参加了香港国际花卉展览会和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此思路值得江西其它名花借鉴与推广(如大余的虎舌红与富贵籽、庐山的地被植物、寻乌的兰花、井冈山的背绒杜鹃、寒兰、江西械与厚皮香、德安的非洲菊等)。

3.7 大力普及赏花、养花与花艺知识

江西省内各级花卉协会或植物学会应定期开展赏花、养花与花艺知识培训和义务性指导实践的活动,并通过多种媒体宣传花卉与花文化知识。切实做到积极参与或支持、宣传社会上众多的有关花卉专题的文艺、书刊、赏析、饰艺及保健功用等,特别是非盈利性、非商业性的展览、讲座和汇演,并动员最大范围群众参与或关注,尽量扩大影响[14]。

此外,还要大兴社会花文化之风,普及花文化知识,对生产者与消费者素养的提高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投入[14]。积极支持各地市结合当地人文历史、花卉栽培、旅游资源与花卉产业特色开展“市花、县花”的评选活动,切实催化、提升其上层建筑的势力,促使文化产业反哺经济生产。

摘要:从江西花文化发展优势、产业构建及发展策略进行论述,旨在大力推动江西花卉的资源产业化和产品市场化进程,进而提高江西花文化产业的综合实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花文化 第8篇

一、传统和谐理念文化渊源与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和谐既是万物生成的基本前提, 也是万物发育的基本保障。和谐是运动状态中异质同构的稳态。和谐是一种在不停运动过程中, 通过互补而实现的异质同构的稳态。和谐的系统不是需求不同要素在数量或形态上的对称, 而是寻求不同要素在互动过程中实现互补, 从而保证整体上的优化, “互补”是实现“和谐”的基础与方法, 和谐思想集中在“和”字。

西周时期的《周易》中阴阳八卦学说就已闪烁着和谐思想的光辉。“和”的概念最早见于西周末年, 周幽王时的太史伯阳父 (史称史伯) 提出“夫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以他平它谓之和, 故能丰长而物归之”2的思想。意为事物相杂, 协调配合, 以长补短才能产生最好的效果。认为单一性的东西不能长久。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道、儒文化为和谐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儒家讲“仁”, 倾向“人和”, 和谐求以共生共长, 不同求以相辅相成, 在和谐中实现共同的发展, 在不同中相互学习吸取对方的长处。道家注重“天和”, 推崇“道法自然3”和“和以天倪4”, 倡导虚极为静, 物我为一, 天人合一、重视尊重规律、休养生息。和谐文化历经千年积淀和发展, 不断的注入新的内涵, 传统“和合”文化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 成为中华文明的基本特性和重要价值取向。

二、广州花文化蕴含的和谐理念内涵

1. 寓意直白、简洁明快的吉祥文化内涵。

《周易·系辞》中记“吉事有祥”, 古人理解“吉祥”为“吉者福善之事, 祥者嘉庆之征”。吉祥就是好兆头, 就是凡事顺心、如意、美满。花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吉祥文化的体现, 广州花文化也不例外。广州人讲究“意头”, 花语丰富, 形式多样, 讲求实际, 并且简洁直白, 表达得体明快, 比如过年都喜欢买盆金桔 (粤语“桔”与“吉”谐音) , 象征大吉大利、多子多福, 金桔还表示“有金有吉”, 四季桔则有“四季吉祥”之意;买株桃花, 借用桃花运的“运”字以求时来运转、财运亨通, 红桃花还象征“大展鸿图” (粤语“红”与“鸿”谐音“, 桃”与“图”谐音) ;买盆水仙花, 应节而开, 象征花开富贵, 还表示可沾“仙气”。一般过年这三样花是必备的。另外还有如吊钟、百合、银柳等也吉祥的象征。徐澄溥《岁暮杂诗》中写道:“道是鼎湖山上采, 一苞九个吊悬钟”, 认为一苞九钟是“吉利”的兆头, 所以以广州肇庆鼎湖山吊钟最为珍;百合表示“百年好合”;银柳本本是一种普通的观芽植物, 在和“银有” (粤语“柳”与“有”音近) 联系起来后就有了吉利的意思, 还有如“富贵竹”“发财树”“吉祥鸟”等品种本身就是吉祥符号, 倍受宠爱。

2. 先义后利、和气生财的商业文化内涵。

儒家文化肯定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追求和正当的欲求。孔子曾说:“富与贵, 使人之所与也。不以其通得之。不处也。5”告诫人们要懂得“克己”, 守“约”。“君子博学于文, 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6”要求人们要“自戒”“自省”“慎形”, 以此使个人道德修养达到理想精神境界。广州花文化吉祥寓意中也蕴含着商业文化内涵, 如工商业人士除夕要挑选树型高大匀称的桃树置于店铺或公司大堂的正中央, 以求财运亨通、事业发达, 对生意人来说, 桃花、吊钟花、水仙花等开得是否繁茂可预示新年生意的好坏。广州越秀西湖花市多年来全力打造千年商都文化品牌, 彰显商都发祥地的商业文化地位和文化魅力, 体现了广州花文化浓厚的商业文化内涵。

3. 秉承传统、推陈出新的和谐文化内涵。

儒家奉行“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谐文化不泯灭个性, 把有差别的事物融合在一起为前提, 追求中和之美。岭南民俗根系中原, 年节风俗, “几同中州”7。广州花文化中既体现传统“中原”文化内涵, 也结合自身区域文化特点和外来文化精华, 形成独具岭南风格的花文化内涵。如广州一般除夕前买回家中的桃花和年桔等花木一般要摆放到元宵节后才能丢弃, 这与中原正月头几天不能往外倒水等民俗禁忌密切相关。挂满吉祥花语与利是的年桔和桃树在广州几乎成了代表春节的符号, 酷似西方的圣诞树。正月初七为人日, 广州人日游花地的风俗也是沿袭中原风俗, 人们多到花埭 (今花地——广州花卉之乡) 游花地或郊游以求来年吉祥好运。广州彩瓷艺术的形成也与中原文化密切相关, 广彩是将景德镇生产的素白釉瓷贩运到广州, 以此为胎, 施加彩绘后入炉烘烧而成的釉上彩绘瓷器。据载“清代中叶, 海舶云集, 商务聚盛, 欧土重华瓷, 我国商人投其所好, 乃于景德镇烧造白瓷, 运至粤垣, 加雇工匠, 仿照西洋画法, 加以彩绘, 于珠江之河南, 开炉烘染, 制成彩瓷后售之西商。盖其器购自景德镇, 彩绘则粤之河南厂所加工者也”8, 彩瓷艺术手法传承中原并有创新, 侧面体现出广州花文化是秉承传统、推陈出新的和谐文化内涵。

4. 海纳百川、中西交融的海洋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和谐共处, 协和万邦。中华民族是与人为善的礼仪之邦, “百姓昭苏、协和万邦9”“首出庶物, 万国咸宁10”, 即主张万邦团结, 和睦相处。广州花文化发展史是一部不断吸收引进外地新奇品种的历史。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 广州花市陆续引进了唐菖蒲、银柳等观赏植物, 在被商家赋予了吉祥的意义后就成了花市的主流品种。改革开放以来, 每年花市都会推出很多新奇花卉, 如1986年引进比利时杜鹃, 1995年引进台湾蝴蝶兰, 2002年引进澳洲“帝王花”, 2005年引进荷兰的“绿西施”“乒乓菊”等菊花品种, 2007年引进菲律宾的“宝莲灯”, 荷兰的大号猪笼草, “火鸟V31”蝴蝶兰等。据统计, 1958年, 广州花市只有几十个品种, 2003年已增至500多种11。另外, 鉴证中西方贸易的广彩艺术, 具有明显时代印记和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作品, 也从侧面反映了广州花文化的海洋文化内涵特征。

三、广州花文化艺术表现特征上的和谐内涵

1. 构图均衡、变化中协调统一、节奏韵律乱中有序。

广州花文化图案反映在广彩、广绣艺术中有繁复、华丽的特点。花图案的繁复绝不是简单的罗列, 单纯的重复, 讲究在纷繁中体现出节奏和韵律, 画面的流畅、对比与调和, 将疏密、大小、主次、虚实、动静、聚散等作协调的组织, 做到整体统一、局部变化服从

贵州毕节地区多民族文化现状与发展对策探析

刘洋洋杨星王奔潘福达 (大连民族学院辽宁大连116000)

一个地区有别于其他地区, 并且能够在永恒的历史长河中不被世人遗忘取决于什么?无数蜚声国内外的古城告诉我们, 那源远流长并且愈久愈香醇的东西叫做文化。越是富有特色越是多姿多彩的文化越能增强一方地域不竭的生命力, 使之无论世事变迁都依然如新荷, 虽然凝结着一股子厚重却独独结出一尘不染的新蕾。贵州毕节, 这一方滋养着30余个民族灵秀儿女的土地, 也正用那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造就出来的秀美山川守候着一座座历史的遗迹。这一方水土融合了上千年的历史文明与三十余个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 本应显得灵动而富有内涵,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使毕节尚未达到人们预想的轨迹?在这个多民族文化并存的地区, 那些特色鲜明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现状如何?哪些方面是毕节地区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着重注意的呢?

贵州省毕节地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 属乌蒙高寒贫困山区。全市总面积3414.9平方公里, 辖27个镇、8个乡 (其中民族乡6个) 、6个办事处, 聚居着汉、彝、苗、布依、白、满等35个民族, 总人口127.53万人, 少数民族人口13.97万人, 是典型的多民族文化并存地区。目前相关政府部门及学界正普遍关注民族地区文化发展, 在此形势下, 通过对调查资料的科学分析及多方探究,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对于目前毕节地区多民族文化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一、毕节地区多民族文化现状及问题

毕节多民族文化现状较为复杂, 经过对调查资料的反复整理分析和多方征询, 毕节多民族文化现状及问题如下:

(一) 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与排斥

1.居住方式多元化

整体, “乱中求序”“平中求奇”。花文化图案还有能融合和借鉴外来元素, 在艺术表达和经济价值上作到协调平衡, 反映的是开放包容的文化气质和胸襟。

2. 表现手法和风格上体现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交融。

与西方贸易、文化交往促成了岭南艺术在表现手法和题材风格上的变化, 同时也间接影响了西方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广州花文化反映着传统中国画与西方绘画技法的融合的折衷画派, 即早期岭南画派的艺术风格, 是岭南人不墨守陈规、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的体现。和谐讲融合、融洽, 广州花文化以其自身的兼容性活跃于艺术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发挥着调和、沟通和磨合的作用。

3. 艺术表现形式多样, 充满浓郁的岭南文化气息。

广州花文化图案中的主要题材取材于自然、生活中的物象, 创作出来的作品充满着鲜活的生活气息和趣味, 表情达意直白坦率, 广泛吸收版画、剪纸等众多民间艺术特长, 带有浓厚的民间审美取向。同时又能融合西方绘画技法, 表现形态典雅、高贵, 通过艺术的加工处理, 体现出岭南秀美精巧等艺术审美和崇尚自然的艺术美感。广州花文化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多样性的特征, 体现了和谐的文化艺术形态, 在岭南艺术表现形式上, 形成兼容性强, 独具岭南审美风格和格调的广州花文化形态。

四、结语

广州“花城”花文化是广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千年花文化孕育了广州悠久的花文化传统和民俗文化情结, 使得花文化在广州民俗文化和文学艺术等表现形式上都具有突出的和谐理念内涵和岭南文化传统。当前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城市文化, 挖掘广州花文化和谐理念有利于促进广州城市和谐文化研究和城市品牌的建立, 对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城市品牌特征规

毕节地区少数民族呈大杂居、小聚居分布。聚居地遍布于村落, 乡镇各处。包含六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的民族乡。分别为田坎彝族乡、团结彝族苗族乡、千溪彝族苗族白族乡、阴底彝族苗族白族乡、阿市苗族彝族乡和大屯彝族乡。少数民族人口占乡人口总数的22%—30%左右。其他乡镇如梨树镇、小坝镇等少数民族人口数目约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小坝镇现居多达17个少数民族, 毕节大多数乡镇少数民族数目与小坝镇相差无几。

大杂居, 小聚居的居住方式使得毕节犹如一块绵密的布帛, 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如同上面的一些花朵点缀其中, 这种方式不同于单纯的少数民族聚居, 也不同于单纯的多民族杂居, 使得文化在碰撞和交融的过程中变得更为多元化。

2. 民族联姻多样化

通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毕节地区各民族文化融合。调查显示, 四代以内直系血亲里有2~4个民族的家庭约占53.5%。

毕节各民族联姻较为普遍, 多发生于多民族共同居住地区, 对于这部分少数民族群众来说, 他们中的大多数对于本民族的信仰和习俗都不再秉持着绝对的坚守, 对于自己的婚姻, 也不介意对方是否为本民族。因交通不便、居住地较偏远等原因, 也有很多民族很少与外界接触和交流, 相比之下, 这部分群众对于民族文化和习俗继承较好, 他们选择的婚姻对象也多为本民族。

3. 生活方式差异化

布依族、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展示着不同的文化特征, 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 不同民族的文化得到了融合与发展。民族文化的融合意味着一些旧有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 同时新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却在渐

划都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武忠、陈筱燕:《花与中国文化》,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年。

[2].《国语·郑语》

[3].《老子》第21章

[4].《庄子·寓言》

[5].《论语·里仁》

[6].《论语·雍也》

[7].叶春生:《广州年俗嬗变的动因与中介》,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

[8].刘子芬:《竹园陶说》, 1925年石印本。

[9].《尚书·尧典》

[10].《周易·乾卦》

花文化 第9篇

那么,如何来营造学校的英语学习氛围呢?经过几年的探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构建“英伦”味十足的课堂

1.渗透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提升学生语用能力。英语课程标准中对基础教育各阶段学生英语应达到的能力要求,较以往注入了更多的英语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介绍英美文化背景知识、风俗习惯等,引导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西方文化。

牛津初中英语教材在编排上更多地引入了语言文化方面的知识学习,如西方的万圣节;美国、英国等国家的语言差异和学校差异,西方的星座等知识。这些文化知识的补充,使学生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学习语言的兴趣,同时也对语言内涵了解得更全面了。通过两种不同文化的对比,有意识地展示两种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性,培养其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整体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2.创设生活化情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克服语言环境与文化差异两方面的障碍,难度很大,因此《英语课程标准2011》中就提出“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主张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尽量使用全英文上课,给学生创设英语环境,让英语课堂充满“英伦”味道,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正确使用语言交际的能力。为学生尽可能的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如问路、购物、邀请、采访别人等;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得体的语言,体会如称呼的不同;交谈内容的不同;餐桌礼仪的不同;表示关心的方式不同;表示谦虚的方式不同;打电话的方式不同等等。

比如,笔者在教授完9A Unit3 Teenage Problems的阅读第一课时后,要求学生仿写一封信,来倾诉自己的烦恼。到第二课时的时候,我随机将这些信发到其他同学的手中,请他们在课上针对这些同学的问题给出建议,并与同伴完成一个对话,之后再给信件主人回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用英语思维来进行思考,同时操练了听、说、读、写等多项技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语言学家布鲁姆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已学到的语言材料”,教师应当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去看、去听、去说、去感受,去获得语言知识,去使用英语的思维,一步一步地从课堂走向真实的英语语言世界。

二、 创设洋溢着英语文化气息的校园

1.构建校园大英语教育环境。大英语教育的环境包括:开放的英语活动室,让学生有地方可学、可说、可用语言;充满异国文化的校园环境、教室环境等。目前,我校创设了英语宣传窗,所设内容不拘一格,可以反映学生的校园生活;可以展示学生的优秀作业;可以介绍英美风土人情等,做到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成为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的重要手段。同时,我们在校园内适当张贴一些双语标语,如名人名言、格言、谚语等,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熏陶。我们在午间开设了英语广播节目,增加英语信息的输入量,让学生沉浸在英语的文化氛围里,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异域文化。

2.组织校园英语课外活动。在校园里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可以有效创设英语文化氛围,提升英语学习的兴趣。自2010年12月开始,我校开始了“双语节”的尝试。作为综合性英语环境的营造活动,其更具整体联动性和广泛的参与性,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英文手抄报”、“圣诞节贺卡设计比赛”和“英语电脑小报”比赛,让那些有绘画天分、有英语兴趣和对电脑感兴趣的学生有了用武之地;英语街,进行旧货交易,提供了学生用英语进行基本的买卖活动的机会;英语电影欣赏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了西方真正的背景文化、生活模式、语言模式和结构。同时在各年级段也开展了各类英语竞赛活动,如:在七年级举行英语歌曲大赛、百词大赛和西方国家习俗知识竞赛等;在八年级举行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课本剧表演、朗诵比赛等;在九年级举行的英语辩论赛等。除了双语节之外,我校利用学校英语兴趣小组和外教等资源,定期围绕某个主题开展英语活动,如英语角活动,英语迎新年Party等。

精彩纷呈的活动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也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英语才艺的舞台,激发和保持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逐渐了解并尊重英语国家的文化,拓展了他们的国际视野。

三、 打造形式多样的英语“网络平台”

《英语课程标准2011》中明确指出要“教师要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英语学习资源,积极利用音像、广播、电视、书报杂志、网络信息为学生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同时,教师还应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网络可以打破时空界限,为学生创设一种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语言环境,为校园英语文化建设搭建了另外一个平台。

在实践中,我校英语组使用了“善学”这个互动网络平台。该网站为学生提供了多个互动平台,如:我的任务、作业中心(其中包括练习记录、我的单词本、错题集等),班级社区等,学生在课内或课外可通过访问、下载该网络课件,共享学习资源。而在教师中心的平台上,教师可以通过其具有的任务模式,作业中心和学生管理,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网络英语教学活动。如:采用人机会话形式的“与外教面对面”、“语音小麦霸”和“英语游戏大闯关”等。学生在这种虚拟的真实语言学习情境中,大大拓宽了学生练习的渠道,提高他们的英语会话能力。

我们还利用班级社区,开辟了英语BBS,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或放学后进入英语BBS,继续对课堂主题进行交流,如谈谈中西方的早餐差异、说说西方的节日、聊聊自己喜爱的运动等等,努力营造出一个平等、和谐、自然的语言交流氛围。

在这个平台上,我们还为每一个学生建立学习电子档案,实时地将学生情况反馈给家长,建立起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网络联系平台,真正实现了“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生—机”互动和“家—校”互动。形式多样的英语“网络平台”,无疑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种辅助,网络英语校园文化和现实英语校园文化相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加充分地接触英语,提高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

四、 结束语

于丹曾用一杯茶来形容文化的力量:“就像我们眼前的这盏茶一样,让它徐徐地散开优雅的清香,让它氤氲入怀,滋润人心,滋养我们内心的一种信任”,校园英语文化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将英语文化融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的心灵为之浸润;将文化融合与生活氛围中,让学生的素养为之熏陶;将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让学生个性飞扬!

花文化 第10篇

一、壮族花凤舞之来源

位于广西龙州县中越边境金龙镇的板烟屯, 居住着153户, 近六百人, 该屯与越南的板境屯相距不过五百米。以种植水稻为主, 甘蔗和木薯为辅。一年中最重要的民族节日为侬垌节, 最具代表性的族群文化是与天琴、唢呐、笛子、二胡伴奏为一体的艺术表演形式——花凤舞。独特的花凤舞可谓是左江流域一颗璀璨的艺术瑰宝。它也仅为崇左市金龙镇贵平村板烟屯独有。

花凤舞是上古时期中国南方的一种民间乐舞, 称“持羽舞”, 最早见载于《周礼》之中, 属中国古代周王朝“散乐”中“夷乐”的范畴, 具有悠悠千年的历史。关于花凤舞的来源, 金龙镇贵平村村板烟屯民间流传着一个传说:主人公叫马良, 很久之前, 还在马良幼年的时候, 他便失去父亲, 家里失去顶梁柱母亲很快因为心力交瘁而卧床不起。七岁时, 马良便包揽了所有家务, 白天放牛, 晚上照料母亲。有一天, 他在村头草坪放牛时捡到的一个破猪笼, 玩心大发他将猪笼套上他的破衣服, 后面插上芦苇, 弓腰舞动起来。他一边舞动, 一边摆动着手里的一节破边的芭蕉叶杆, 使其发出咯咯的响声, 逗的放牛的大人小孩捧腹大笑, 赞不绝口。一位老人看后对马良讲, 你何不拿回家舞动逗你母亲开心, 让她的病早点好起来。马良听后, 把东西带回家舞动给躺在病床上的母亲看, 母亲忍不住发出久违的甜笑声, 病果然很快就好起来了。有关花凤舞的历史渊源板烟屯就流传着这样的传说, 所以花凤舞也因此有了幽默风趣、随曲风起舞的表演特点。

根据向板烟屯花凤舞队第十代传承人马贵益了解, 板烟屯的布傣族和越南接壤的岱族是同源, 后因划分领域属于中国领土, 逐渐把唱词转变为国内听得懂的土话。花凤舞这个活跃在中越边境的民间乐舞形式也是1985年才由专家由“鹤舞”更名为“花凤舞”的。

二、壮族花凤舞之文化内涵

(一) 地域性

位于广西左江流域的板烟屯世代传承着花凤舞, 它坐落在祖国的西南边陲, 西北面紧与越南下琅县管辖的停丘、板境、陇域三村屯接壤, 东南面直通金龙镇和龙州县城。板烟屯是金龙镇屈指可数的布傣边民聚集的大屯之一, 也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反过来说, 正是板烟屯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 传统民族文化保存就相对较好, 这使花凤舞当下成了边陲少数民族文化最活跃的一颗明珠, 尤其是成了中越边民友好往来的一座友谊桥梁。

地理国界虽然无法从生活习俗、语言上割裂中越两国布傣族群的共通性, 但是对于两地边民的国家认同感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殊的地域使得金龙板烟屯布傣族人的民俗文化、舞蹈风格都和越南布傣族群产生了一定的区别。而花凤舞又与传统壮族民间舞蹈有很大的不同。与传统的壮族体现生活场景和劳动画面的舞蹈相比, 花凤舞更多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舞者半蹲起舞时, 最能表达情绪的动作当属步伐。据民间艺人马贵益介绍, 表现悲伤和表现喜悦的步伐是大不相同的。喜悦都为左右跳步, 而悲伤时, 常出现踏步和下蹲的动作。具体含义艺人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只知道是祖祖辈辈这么流传下来, 一代代人口传身授继承下来的产物。

(二) 民俗性

花凤舞舞者身披花凤, 花凤形制特别, 凤身、凤尾以竹变成骨架套上绸料而成;颈部头部和嘴巴为木质雕刻而成。颈部可自由转动, 头上粘着羽翼毛, 嘴巴上下可活动, 一条棉线控制张合, 拉动时发出咯咯的声音半蹲起舞, 上身配合整体节奏控制凤头咯咯作响。花凤舞是集舞蹈、武术、戏曲、乐器为一体的表演形式。与其说是舞蹈, 其实更像复合的综合艺术形式。金龙花凤舞常在婚庆、婚礼、丧葬等红白喜事的场合出现, 有喻天娱人的功能。

据马贵益老艺人介绍, 流传下来的曲子和相应的花凤舞一共就三套是保存较为完整的。三套分别为《跑马曲》《敬酒歌》《喜迎新世纪》。后期因为民族审美的提高, 所以花凤舞从服装道具, 曲牌动作各个方面加入了创新。《敬酒歌》常出现在新婚、乔迁、节庆这样的欢腾场合。花凤人数成双作舞, 配合节奏明朗的《敬酒歌》乐曲, 体现了一种欢乐祥和的庆祝场景。在新婚中的花凤舞主要形式是跟迎亲队伍一齐出现, 为的就是个彩头增加喜气。不过花凤舞也非家家户户都会请来助兴的, 因为这也是身份和贵气的一种体现。另外一首比较悲凉的曲牌是用于丧葬的场合居多, 不过丧葬的场合也会因为某些家庭的要求来更换曲风。在这种仪式中花凤舞主要是通天娱人的一种媒介, 祈求死者在另外的世界不受折磨太平安康, 予以安心。其实在中国民间无论哪个地域哪个民族都不少见这些民俗民风, 也正是因为这些民俗, 民间艺术形式得以丰富的文化土壤传承, 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后辈最应该重视和保护的财富。

(三) 祭祀性

是金龙镇壮族特有的以祈福消灾为主旨的民间传统节日, 其带有宗教信仰和很强的祭祀性。起源于先人对超自然力量和万物有灵存在的信仰。近些年来舞花凤成为侬峝节中一个颇有特色的亮点。其实, 花凤舞和天琴作为“求务”里的重头戏, 其实质在于娱人, 更多的花凤是通天的一种介质, 人们将美好的愿望祈福与天地间, 通过花凤舞的形式与天神对话。充分体现了花凤舞又一大风格——祭祀性。

广西各少数民族除回族信奉伊斯兰教外, 大多数没有固定的宗教观念, 而保留着古老的多深信仰和敬神字符的民间祭祀习尚。各种民族和地域特有的节庆其实归根结底就是, 在世之人希望上天庇佑、五谷丰登、子孙繁衍的美好愿望。近些年来花凤舞充当着侬峝节的重要部分。也是被蒙上一层浓厚的宗教色彩。在法师们做完的相关仪式之后, 便是颜色各异的花凤和舞狮的表演。身着红色法衣的法事活动操持者们手持各色法器和经书在前边开路, 口中还念叨着相关的咒语。紧随其后是两头彩狮和四只红、黄、蓝、绿四色花凤, 花凤队的6名乐手同舞龙、舞狮的其他乐手一同在队伍两旁演奏。花凤开始环绕供品绕圈舞动, 寓有神兽的祛除灾病、昭示吉祥之意。在神祗人员继续进行法事的同时, 花凤、金龙和彩狮开始在供品台后嬉戏起来, 时而围绕着龙珠跳跃起来竞相争抢, 时而花凤与彩狮相互逗玩, 时而又在金龙环绕的空地里各展风采, 逗得周围的村民们捧腹大笑, 整个场面洋溢着节日里欢乐祥和的气氛。

三、壮族花凤舞之传承路径

(一) 加大政府扶持, 建立传承基地

建立镇、村、屯三级保护机构, 上下联动, 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保护工作。尤其要巩固和完善花凤舞队的组织机构建设, 建立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把板烟屯静态传承文化站做成有组织的保护基地。作为示范, 推广其组织经验和传承经验, 抓重点, 抓示范, 以点带面, 促进花凤舞的全面保护和传承。支持传承人和民间艺人自发组织的一切传承活动。龙州县委、县人民政府采取民间集资、当地政府及文化部门补助、其他单位资助的办法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化进行保护, 使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不断得以延续。继续举办侬峝节, 滋养花凤舞的艺术氛围土壤。

壮族花凤舞文化和其他民俗文化一样, 既有民俗文化的普遍规律, 又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在保护中要研究其规律, 遵循其规律, 从而实现科学保护。对于花凤舞尤其要着眼于其稳定性和变异性, 既要保护其稳定性, 又要正视其变异发展, 不可偏颇。静态保护和动态保护相结合原则。花凤舞流传历史悠久, 音乐和表演形式丰富多样。目前农村社会正处在高速发展变化中, 农民的见识越来越广, 审美观念也在迅速变化, 花凤舞的表演形式极易发生演变, 所以要深入调查, 对它的历史原貌做全面记录。同时加强研究力度, 通过研究进一步指导保护工作。动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目的, 在静态保护的基础上, 要通过科学有效的保护方法, 实现花凤舞的活态传承。

(二) 加大文化普及, 传承民俗活动

传承的重点在教育, 在与板烟屯艺人马贵益访谈的时候, 能听出作为民间传承人的辛苦和无奈。笔者认为传承最好的方法便是将它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发展地方特色的教学体制是关键。让在校学生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在当地中小学多开展以健身为主题的民间文化趣味活动, 将花凤舞引入其中, 让同学们寓教于乐。在高校内部也可适当开展相关民族文化论坛和壮族花凤舞蹈沙龙来扩展花凤舞的知名度。它的开设不但有其内在的科学性, 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的健康发展;而且利用活动也丰富了学生生活, 增强学生肢体协调性, 民族荣誉感, 也加强学生体质。使它能像音乐、美术、体育一样成为自成体系的一门学科, 有益于更好传承。另外高校舞蹈教师可结合自己有关课程, 将具有民族性、边疆性的花凤舞引入课堂, 力求让学生们在课堂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同时还应结合相关理论文化知识沙龙, 如民间舞蹈文化论坛、民俗与图腾文化论坛等, 丰富专业学生的相关理论知识同时也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学生主力军学习热情。在了解民族历史、民俗信仰等知识的基础上, 一方面传授原生态的壮族花凤舞, 另一方面对传统的壮族花凤舞动作技术和特点进行提炼、整理和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更真切地领会壮族花凤舞的本体美。

(三) 突出文化宣传, 弘扬民族精神

民间对于已有的特色活动要保证其更顺利的发展传承下去, 进一步保护好民俗活动和演出, 培植壮族舞的民俗文化土壤, 使它一如既往的扎根于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之中, 保持生命力和原生态。同时可以积极开拓花凤舞商业市场演出, 增加农民收入, 争取保护和利用双赢的同时也达到了宣传的目的。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 合理利用, 传承发展, 科学规划, 整体保护。坚持真实性和整体性, 坚持形式和内涵的统一, 努力使壮族花凤舞的文化价值在社会上得到确认和尊重, 使板烟屯花凤舞得到农民的真爱主动传承, 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支持。正确处理遗传保护和乡村发展的关系, 努力寻求新环境下壮族花凤舞不断传承的有效方式, 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校内文化宣传可以结合校内活动, 创造校内平台, 给同学们学习交流本土民间艺术的平台。在结合自己调研的基础上互相交流学习, 真正做到在学生周围的宣传作用。从而普及民族文化艺术, 扩大受众群体, 有效传承民族文化。

四、结语

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不仅是民间传承人的工作, 更是每个研究工作者乃至每位中国人的责任。在当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迅猛发展, 全球文化呈现多样性的当下, 我们创造的先进文化中, 既要包括着现代的、科学的文化, 也不能缺失了民族的、传统的、大众文化根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地区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民群众的勤劳和智慧都是通过这些古老的、民间遗存的文化艺术生动的反映出来。以服务地方文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办学宗旨, 应当让当地宝贵的民俗舞蹈文化遗产进入校园, 走进课堂, 使教学和传承融为一体。传承、保护和弘扬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秦红增, 毛淑章, 秦琴.中越边境布傣天琴文化变迁:喻天、娱人与族群标识[J].民族研究, 2008 (1) .

[2]雷日郎.广西龙州县金龙镇壮族啵咧艺术研究——以板池屯为例[D].广西民族大学, 2008.

湖南花瑶挑花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花瑶挑花;民族特色文化;现代设计

0 前言

挑花是一种装饰性极强的刺绣工艺,在中国流行地区较广,在湖南以花瑶挑花最有特色。花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居住在湖南溆浦、隆回交界之地,因服饰上有艳丽的挑花而被人称为“花瑶”。挑花是花瑶独特的手工艺,因为没有文字,挑花是花瑶记录历史和日常生活的重要载体,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

花瑶挑花立意巧妙、图案古朴繁杂,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独特的民族性,是2006年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近几年非遗传承人年龄老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花瑶挑花的传承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湖南省在2015年启动了非遗文化进校园的活动,花瑶挑花作为湖南非遗文化特色课程,终于走进了中小学的课堂。但是,花瑶挑花要想延续它的生命力,不仅要传承独特的传统手工艺,更重要的是要将非遗文化的美学价值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古为今用,才能致用至美。

1 花瑶挑花针法及纹样

挑花又称架花、架子花,是一种传统刺绣针法,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使用,尤其以湖南瑶族地区的挑花纹样最具特色。花瑶挑花以深蓝色粗布作底,由白色粗线挑成,以布的经纬纱交叉呈“十”字形,或做“一”字形,挑花基本形式一般为对称、连续等几何图形,结构非常严谨,工艺非常精致,所形成的纹样一般有太阳纹、万字纹、灯笼纹等。花瑶挑花工艺同湘绣不同,不需要模具做架子,不用画底稿,仅凭挑花女心中的构图和娴熟的技巧,所以很多挑花都是即兴创作的。由于千百年来都是口传手教,没有文字记载,所以国内有关挑花针法的书籍、资料不多。2015年随着湖南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有些学校把挑花工艺设为特色课程,并收集、整理了挑花针法有关的文字、影像资料,这对挑花传统工艺的传承有很大的帮助。

2 花瑶挑花图案

花瑶挑花图案精致,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有文献记载。挑花作为瑶族服饰及日常用品的装饰,是记录花瑶民族日常生活和历史文化变迁的载体,挑花题材一般来源于自然界的万物生灵,也会记录历史上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反映了花瑶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民族习俗。花瑶挑花图案分彩色和黑白两类,其构图多为连续、对称等几何化形态,图案风格古拙粗犷,是对身边事物高度概括化的艺术抽象处理,整体构思巧妙,虚实搭配合理,文化底蕴丰富,是花瑶民族特色文化的象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这些年来,很多专家、学者对花瑶挑花图案、色彩及文化寓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现代工艺品设计中,极大地推动了非遗文化的传承和旅游工艺品市场的开发。

3 花瑶挑花服饰文化

“花瑶”因其服饰独特、色彩艳丽而闻名,花瑶挑花服饰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特色,其独特的异域文化和审美特性,是花瑶民族历经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蕴藏着花瑶民族的智慧与审美。花瑶挑花服饰经过数代人累积的纹样、服饰搭配、配色等审美经验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设计灵感。在服装设计领域,民族风一直是时尚流行元素之一,我国也有一些主打民族风的服装品牌,但是从其设计风格来看,对花瑶挑花元素的运用还仅限于图案和面料的开发,对花瑶挑花的民族特色和异域文化还缺乏深层次的挖掘与探索,没有将花瑶挑花独特的服饰美感展现出来。将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是传承与发展非遗文化的主要思路之一。

4 花瑶挑花传统文化传承的几点建议

第一,将花瑶挑花作为纯粹的民族工艺品传承不符合当今消费主流。只有将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赋予产品时尚性和实用功能,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个性化产品,才能吸引到消费者,从而推动民族特色文化的发展,促进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基地的建设,改变非遗文化面临濒危、难以传承的现状,更好、更主动地继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目前,花瑶挑花在我国现代设计中的应用还有很多不足,传统特色的文化形态语言往往被简单化、表面化处理,产品设计仅限于对花瑶挑花色彩和图案的简单嫁接,没有对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做深层次的挖掘,造成设计产品同质化,丧失其民族特色。只有深入研究花瑶挑花独具特色的设计思维理念,才能创新其传统文化因素,使花瑶挑花在现代设计艺术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永葆花瑶挑花的艺术青春。

第三,花瑶挑花是我国独具特色传统服饰文化,但是,目前还仅限于工艺品和旅游品的开发,如产品包装、工艺装饰品、家居用品等,对花瑶挑花的民族特色服饰文化的挖掘还没有真正重视起来。在时装设计领域,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风”是时装流行永恒的主题,将花瑶挑花独特的艺术魅力与现代时装设计相结合,从其历史文化积淀中寻找独具民族特色的审美元素,分析其表现形式和艺术规律,形成“民族风”服装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原则,从而达到引领服装流行的目的。这对传承非遗文化,服务地方经济,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5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淀的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脉络,它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有效传承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实现文化复兴的重要内容。研究花瑶挑花民族文化特色,将其融入现代设计理念中,开发花瑶挑花民族特色服装,将非遗文化引入课堂,收集整理相关文字资料和视频,这不仅是传承花瑶挑花非遗文化的有效途径,还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达到促进我国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花瑶挑花[DB/OL]. 360百科.

[2]张洁.瑶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D].东华大学,2007.

[3]谢菲.花瑶挑花服饰结构及其技艺变迁和传承[J].丝绸,2014.

[4]唐妤婧.花瑶挑花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3.

[5]徐云.浅析民族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思维表达和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0.

[6]王文明,樊兰,肖维.花瑶挑花的文化内涵探析[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2.

[7]陈立,梁淼,李函艳,刘纯一.论花瑶挑花的传承与发展[J].美与时代,2012.

花文化 第12篇

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繁荣时期, 其在唐代“南青北白”的瓷业布局与发展趋势下, 形成了瓷业发展的新面貌。从对各窑系产品的梳理中, 我们可以看出, 由于受特定时代社会总趋势, 及不同阶级、职业、团体、文化阶层利益及审美观念的影响, 几乎所有窑系都有刻划花瓷产品生产。刻划花装饰在宋代之所以流行有其一定的社会文化原因, 主要包括:艺术与自然、经济、制度、宗教等方面。社会文化因素在艺术的形成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对了解某一时期文化产品产生与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影响宋代耀州窑刻划花纹饰形成、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

二、地域环境与装饰工艺

(一) 补材料拙, 成纹饰美

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在考察日本古代艺术的历史时说:“作为历史的存在, 每个人都具有受到民族和地域的历史所限制的侧面。在往昔交通不便的时代, 风土的限定曾经决定着艺术的种类……甚至某个民族栖栖于什么样的土地这样一种物质性的事实, 都将规定着那个民族的艺术方向。”[1]

耀州窑刻划花装饰大多在器物表面进行满饰, 究其原因主要是地域材料的局限性——为了补拙而为之。耀州窑地区的窑土材料主要是用来烧制陶器的粘土, 而一般烧造精瓷所需的优良瓷土, 且多数窑厂的粘土含铁、钛及其他杂质, 因而仅适用于制作粗瓷器, 这是耀州窑瓷器的局限性。但也正是这种局限性使得耀州窑的工匠们发展了用精巧丰富的装饰和造型来弥补材料的先天不足, 成就了宋代耀州窑刻划花瓷。由于耀州窑发展于民间, 又从民间吸收了大量的艺术营养, 拥有广泛的民间市场, 深得当时人们的喜爱。

(二) 熟能生巧, 游刃有余

有了适宜的材料, 加上精湛的技艺就能产生出优良的器物。耀州窑刻划花瓷所有工艺流程都必须有手的参与, 因此它一开始就是手工艺, 或拉, 或修, 或刻, 尽其能事。手之技能是受思维支配的, 手要有思维的引领才成其为手艺。同时我们也要看到, 手的能力是有限的, 于是, 人类以其智慧创造了工具, 使手可以达到的水平大大提高。耀州窑刻划花纹饰主要就在刻划上, 但刻划不能直接用手刻划, 就发展出各种刻划的工具。由于我们现在距离宋朝很远, 考古发掘也没有揭开当时所有制瓷工具具体为何种样式, 只能通过现在对耀州窑的仿制和对纹饰本身的研究来对当时所用工具及技法进行合理化推测。

景德镇窑等陶瓷刻划花装饰是采用干刻法, 在坯子完全干透之后, 即干燥收缩完成后再进行修坯和刻饰。而耀州地区制瓷用泥料的收缩率高达15%~20%, 从湿坯到干坯的晾干过程即干燥收缩率为10%, 如此大的收缩率导致的结果主要有两个:一即坯子不能做得太薄, 要有适当的厚度;二则水分蒸发收缩后, 坯体密度增大, 硬度提高, 下刀困难, 这就直接决定了其装饰方法, 即采用湿刻法。湿刻法, 顾名思义, 就是在坯子半干又有一定硬度的条件下进行修坯和雕、刻等坯胎装饰的成型方法。这也就印证了耀州地区一直流传的两句口诀:“重拉不重修, 只修外不修里”, “若要, 件件沉”。

耀州窑工匠们结合实际情况在未干的坯体上进行刻划。这可以从陈炉耀州窑出土的篦纹工具中推断出来, 如今发现的篦子一般为竹制或骨质, 可能是古代妇女搭理头发的工具, 类似现在的梳子。试想这种篦子在干燥的坯体上划过, 由于坯体中的杂质和坯体的硬度, 根本不能划出线条, 但要是在未干的坯体上进行刻划就大大节省了体力 (如图1) 。

对于刻花, 其基本的操作工艺为:“先采用直刀深刻的方法, 在坯体上勾勒出装饰图案及纹样的具体轮廓, 后在深刻后的轮廓外部, 采用斜刀广削的手法, 刻去装饰图案及纹样外部的多余部分, 使图案部分凸出出来, 以其衬托出所要表现的装饰效果。”[2] (如图2) 这就需要工匠有娴熟的刻划技艺, 特别是在第一步刻划轮廓的过程, 刀口一定要与坯体一直保持垂直, 如果不垂直, 轮廓部分就会由于刀与坯体切面的表面摩擦力把坯体拉开, 产生一个个的小裂口, 这样刻出来的花纹就没有力度感, 而且粗糙。由于采用湿刻法, 刻出的花纹要比干刻法刻痕更深, 这就像是切豆腐一样, 切出来的豆腐有棱有角, 更有立体感, 这也就是其他采用薄胎干刻法的窑场, 诸如定窑、景德镇窑等所不能比拟的强大优势。湿刻法也更省力, 所以更容易进行复杂的工作。试想在刻划花过程中, 要使刀与坯体一直保持垂直, 且刻划花的线条都是曲线, 就要求刀口时时与每一段曲线相切, 同时生产率要求高, 像是现在的流水生产线, 由不得你对一个纹饰慢慢雕琢。可想当时工匠们的刻划花技法是非常娴熟的。这种娴熟的技艺也使他们处于一种很舒适的状态, 在家长里短中完成他们的工作。这也可以佐证,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仿宋代耀州窑的产品, 首先给人感觉是笨拙, 刻划线条很生硬, 就是因为现在人刻划花技法很难达到宋代工匠的娴熟水平。事实上, 我们经常可以在这些纹饰中看出工匠具有做游戏时的兴奋和释放神经冲动能量的强烈欲望。也就是这种欲望导致了书法中“飞白”和“连笔”的产生。可以说, 宋代耀州窑工匠们已经很了解泥性, 其对手的控制能力就像是庄子描述的庖丁解牛一样, 已经达到了游刃有余的境界。

(三) 流水作业, 各展其能

宋代耀州窑刻划花瓷主要是民间日用器具, 是由宋代陶瓷匠人们制作的。有人认为, 没有文化又缺乏修养的无名匠人不可能创造出深刻的美, 但事实上没有受过文化教育并不意味着不具备美的本能。

陶瓷制作工作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 其作品也不是单个人的作品。工作总是多层次的, 这些事情要求自身的协作以及必要的组织。从练泥, 到拉坯, 再到修坯、装饰、上釉、烧成, 这一整套流程需要不同工匠去完成, 哪一环出现问题都不能保证最后产品的完整。耀州窑刻划花工艺是多方面协作的结果, 如果没有紧密的协作, 工匠的力量就会减弱。同时我们发现, 刻划花装饰有两个部分组成, 一是主题刻花, 刚劲有力;二是辅助填充篦纹, 阴柔华美。刚柔并济, 阴阳搭配, 也是传统文化中男女伦常, 和谐秩序的体现。正是在这样的组织作用下, 才产生出宋代耀州窑精美的刻划花瓷器与美轮美奂的纹饰。

二、民俗文化与纹饰题材

在宋代耀州窑刻划花纹饰中, 以植物纹居多, 其中牡丹纹最多, 其他还有莲纹、菊纹、萱草纹等。牡丹素有“百花之王”之美誉, 因其花体饱满, 色彩富丽, 深受社会各阶层的喜爱, 有“富贵花”之美誉, 成为耀州瓷刻划花纹饰艺术中运用最多的一种装饰题材 (如图3) , 反映了当时普通大众的美好愿望, 满足了当时人民的普遍诉求。菊花是耀瓷装饰纹样中经常出现的花卉之一, 有团菊、缠枝菊, 也有少量的折枝菊花和交枝菊花等。在宋代耀州窑刻划花纹饰题材中, 莲花题材也相对较多。莲花, 通称荷花, 又名芙蓉、芙蕖、水芝、水花、荷花等。莲花纹饰的出现和流行, 与佛教的传播有一定的关系。耀州窑刻划花荷花纹饰中一花一叶的装饰形式比较多, 往往是纹饰中一面展开的荷叶托起莲花一朵, 显得活泼有力, 极富生趣。

同时耀州窑刻划花纹饰受宋代花鸟工笔画的影响, 五代、北宋时期出现了很浓的古典写实风格, 以白描为骨架, 设色的工笔画技法达到高峰。这种艺术既反映在许多传世的宋人小品中, 也映射到耀州窑刻划花青瓷的纹饰中。动物类也是宋耀州窑刻划花纹饰的重要题材, 多为瑞兽、珍禽、游鱼等。这些题材被古代先民赋予了各种吉祥寓意和观念。

宋代耀州窑刻划花纹饰中儿童题材也颇有代表性, 所见的婴戏人物纹样有“单婴戏牡丹”“群婴戏缠枝葡萄”等 (如图4) 。纹饰中嬉戏的孩童都是大头圆脸形象, 在婴戏画面中, 根据枝叶和藤蔓缠枝的不同, 采取不同的姿态, 或腾跃攀登, 或张开两臂, 或紧抓枝蔓漂浮一般, 或翻身飘舞等, 婴孩个个肌态丰满, 体态活泼, 惹人喜爱, 逼真地刻画出一幅幅活泼可爱的孩童嬉戏的生趣场面, 反映出人们对多子多福等美好愿望的追求。

通过宋代耀州窑刻划花纹饰, 宋人每天和这些刻画着具有生命意味的器物打交道, 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归属感。由此, 人在这个世界上所经历的个体生命的生的喜悦与死的哀伤就不再显得孤立, 而是与物象世界始终保持着一种同病相连的亲和关系。

三、尚玉风尚与纹饰色彩

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中有:“古瓷尚青, 凡绿也, 蓝也, 皆以青括之。故缥瓷入潘岳之赋, 绿瓷纪邹阳之编, 陆羽品茶, 青碗为上;东坡吟诗, 青碗浮香。”说明中国古代传统瓷器一直崇尚青色, 以青色为美、青色为贵。至宋代, 青瓷仍然是瓷器生产的主流产品, 也是这种风尚的体现。

现代科学研究揭示, “人眼在明亮处对波长555纳米的绿色光最敏感, 在黑暗处则对波长为507纳米的青色光最敏感。而历代青瓷的分光反射率峰值恰好波动在450纳米—600纳米的波长范围之间。”[3] (如图5) 这说明, 人们喜爱青色是有其生理基础的, 因而看到这种色调时就会产生舒适感, 这就从科学上解释了古瓷尚青的原因。但仅仅从生理上并不能解释全部, 古瓷尚青还有其存在的社会原因。青瓷的色泽除了能使人视觉上感到舒适外, 重要的是它引起了当时人们对玉的联想, 具有玉的品质及道德的象征。而宋代耀州刻划花青瓷也正是以“巧如范金, 精比琢玉”的艺术风格著称。

四、经济发展与纹饰质量

11—13世纪是中国农业大发展的时期, 出现了新的耕作与灌溉工具, 极大地刺激了农业的发展。这可视为宋代陶瓷手工业大发展的基础, 因为农业的发展使更多人口有余暇从事其他活动而无需专事粮食生产。

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宋代瓷业生产提供了动力, 同时也带来了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影响, 即市场交换的扩大。更多的经济领域向社会开放。手工业领域, 官营的萎缩和民营的增长亦体现了国家更多地退出经营范围的趋势。据梁同书《古铜镜器考》的记载:江西饶州府浮梁县西兴乡景德镇, 除官窑之外, 还有“民窑二三百区, 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饮食。”可知民营陶瓷业规模之大。

在古代, 匠人们通常社会地位低下, 但由于社会的需要使他们变得信心倍增的同时, 其对待工作的态度也变得更严肃认真起来, 也更有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意识, 这样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从耀州窑刻划花纹饰中我们就能深刻地体会到, 纹饰非常简洁, 但不草率, 更不会偷工减料, 其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一刀不多一刀不少的深度概括和提炼。正如图6中的游鸭, 虽然只寥寥几笔, 但已经把鸭子的形态特点刻画得极其生动, 似乎鸭子要从水中一跃而起, 颇有动感, 极具生趣。

五、社会制度与纹饰生产

制度的变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 同时其也带来了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 形成了新的经济运行模式。

伴随土地的私有化, 租佃制成为最基本的生产关系。客户 (劳动者) 与主人在法律上变得平等, 过去人身依附关系变为双方自愿、来去听便的契约关系。“地租的形式也使劳役地租逐步减小, 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成为主要形态”[4]。

在手工业中, 宋代的民间工匠有匠役负担, 但无每年规定的入役天数。官营手工业中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获得民匠, 即差雇和雇。宋代官营手工业仍然继续役使民匠, 但已不是无偿, 于是就出现虽有偿但却又无法及时雇到民匠的局面。这种情况下就有了民匠差雇法, 差雇法是差中有雇。除差雇匠外还有雇匠, 不过雇匠只是临时和特殊的需要。大观二年 (1108) 五月一日诏:“自今造作, 记其工限, 军工委有不足, 方许和雇民工, 事讫即遣”[5]。从以上可以看出, 匠役制度的改变和租佃制的形成使得陶瓷手工业者有更多的自由从事陶瓷生产, 窑工有了更多的人身自由, 可以生产出社会需要的器物。

耀州窑刻划花纹饰有丰富多样的样式与题材, 适合不同器物的装饰要求, 符合当时民众的审美需要。在宋代有利于手工业发展的制度前提下, 工匠们的人身依附关系得到放宽, 自由度相对增加, 工匠们不再是为谁而制作, 而是为自己的生计在制作器物。正是在这种制度前提和环境下, 耀州窑刻划花纹饰才能在宋代得到长足的发展。

六、结语

综上, 可以看到, 陶瓷艺术有很强的工艺局限性, 不同的地域又有不同的地域局限, 同时造就了不同的地域风格。法国的艺术理论家丹纳认为, 艺术生产最终决定于生产艺术的种族、 (自然) 环境和时代。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也说:宋代的“时代精神已不在马上, 而在闺房, 不在世间, 而在心境。所以, 从这一时期起, 最为成功的艺术部门和艺术品是山水画、爱情诗、宋词和宋瓷。……人的心情意绪成了艺术和美学的主题。”[6]宋人的想象力是古典的, 他们崇尚古人, 并研究古人, 喜欢和擅长“布局”, 也喜欢规矩, 喜欢和谐与端整的形式, 喜欢从外物中玩味自身, 性格儒雅, 而不具攻击性, 爱好外部装饰及其内在生命;重画意, 爱哲理, 也更爱美丽。就是在这样的时代精神下, 宋代耀州窑刻划花纹饰展现了宋人沉静、雅素的一面, 显得丰富而不繁复, 活泼而不繁闹, 展示了宋人对世界的种种观照。因此宋耀州窑刻划花装饰能够通过象征性符号把人引入到一个神奇而可自由感知的世界, 以使在日常生活中, 影响周围的人们, 令其成为“隐身”的理想受众。

摘要: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繁荣时期, 由于受特定时代社会总趋势, 及不同阶级、职业、团体、文化阶层、职业、团体利益及审美观念的影响, 几乎所有窑系都有刻划花瓷产品生产。刻划花装饰在宋代之所以流行有其一定的社会文化原因, 其中, 地域环境对装饰工艺, 民俗文化、尚玉风尚、经济发展、社会制度对纹饰的题材、色彩、质量、生产等均有影响。宋代耀州窑刻划花纹饰展现了宋人沉静、雅素的一面, 显得丰富而不繁复, 活泼而不繁闹, 展示出宋人对世界的种种观照。因此宋耀州窑刻划花装饰能够通过象征性符号把人引入到一个神奇而可自由感知的世界, 以使其在日常生活中, 影响周围的人们, 令其成为“隐身”的理想受众。

关键词:耀州窑,刻划花装饰,社会文化因素

参考文献

[1][日]今道友信.东方的美学[M].北京:蒋寅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144-145.

[2]刘训立.宋代耀州青瓷的刻花装饰艺术[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 2007.

[3]《青瓷风韵》编辑委员会.青瓷风韵:永恒的千峰翠色[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9:156.

[4]黄纯艳.经济制度变迁与唐宋变革[J].文史哲, 2005, (01) :42-45+47.

[5]转引自:《中国农民战争史论丛》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农民战争史论丛第5辑[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7:139.

上一篇:《正名》下一篇:移动互联时代的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