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滩水库范文

2024-07-23

玉滩水库范文(精选5篇)

玉滩水库 第1篇

玉滩水库工程包括水库枢纽工程和灌区工程。水库枢纽由主坝、7座副坝、溢洪道及左右岸灌溉引水隧洞等组成,水库正常蓄水位351.60 m,校核洪水位353.31 m,总库容1.496亿m3。

2 安全监测的项目和目的

玉滩水库扩建工程为二等工程,水库枢纽主要建筑物为2级建筑物,依据DL/T 5178—2003《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L60—94《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等,选定以下监测项目。

(1)主坝与坝基:变形、渗流、应变、心墙温度、环境量等。

(2)溢洪道:变形、渗流、应变、环境量等。

(3)右岸灌溉引水隧洞:渗流、应变等。

(4)副坝:变形、渗流、环境量等。

监测方式以巡视检查和仪器监(观)测相结合,通过对监测数据及检查资料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对大坝、溢洪道及隧洞的工作状态做出及时分析、解释、评估和预测,以有效地监控枢纽建筑物,保证其运行安全。

3 安全监测仪器布置

3.1 主坝

根据主坝的坝型特点及结构布置等,选择了3个主监测断面,对各监测项目进行布置。

3.1.1 变形监测

3.1.1. 1 主坝表面变形观测

表面变形观测包括竖向位移和水平位移。竖向位移采用水准观测、水平位移采用视准线法观测,在坝顶354.20 m高程及下游坝坡340.00 m高程马道、327.00 m高程马道布置视准线及水准线测点,观测坝体的水平、垂直位移。在主坝两岸分别布置6条倒垂线,作为水平位移观测的校核基点。在上游坝坡333.00 m高程马道布置水准临时测点,观测蓄水前坝体的垂直位移。

3.1.1. 2 主坝心墙变形观测

在主监测断面(主坝0+200.00、主坝0+350.00、主坝0+600.00)心墙下游侧布置3条水平垂直位移系统,观测心墙的挠度以及分层垂直位移。利用固定测斜仪和固定式沉降仪相结合的方式,每隔5m,设置1个测点,充分、全面地反应心墙及过渡料在各运行工况的变形。

3.1.1. 3 下游坝体内部变形观测

在主监测断面下游坝体340.00 m高程和327.00 m高程,布设引张线式水平位移计和水管式沉降仪,观测下游坝体内部分层水平垂直位移。从过渡料开始,每隔10 m设置1个测点,并马道上的观测房设置为观测站,使内观与外观形成联系,相互解释,相互校核。

3.1.2 渗流监测

3.1.2. 1 坝基渗流压力监测

根据建筑物结构特点、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和渗控工程措施,采取纵、横监测断面相结合的布置形式。监测仪器采用渗压计。

(1)纵向监测断面的布置:沿坝轴线方向在基础帷幕灌浆前、后各设1个纵向监测断面,在下游侧和坝脚各设1个纵向监测断面。

(2)横向监测断面的布置:沿上述3个主观测断面的基础各设1个横向监测断面。

3.1.2. 2 坝体渗流压力监测

在上述3个主观测断面的过渡层内,埋设渗压计观测坝体的渗透压力。

3.1.2. 3 绕坝渗流监测

在主坝左右岸坝肩各选择2个监测断面,埋设测压管并安装12只渗压计,监测绕坝渗流情况。其中一观测纵断面布置在灌浆帷幕上游侧。

3.1.2. 4 渗漏量监测

通过上游坝面渗入坝体的水,由下游水平排水汇集后,排入下游排水沟内。分别在排水沟内不同位置设置3个量水堰,分别量测坝体各部位的渗漏量。

3.1.3 应变及温度监测

在主坝0+200.00、主坝0+350.00两个主观测断面,心墙与过渡层分缝处、心墙与基座混凝土分缝处布设测缝计,了解心墙因温度、水压、不均匀沉陷等引起的分缝开合情况。

沥青混凝土受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故心墙温度观测比较重要,为此,利用铜电阻式温度计对其进行量测,分别布置在3个主观测断面心墙上游表面,主要监测上游渗水水温对心墙的影响。

3.1.4 环境量监测

在坝区附近设置1个百叶箱,内设温度计和湿度计。在坝上下游,水流平稳、受风浪和泄水影响较小、观测方便的地方各设遥测水位计和人工观测水尺,观测上下游水位。

3.2 溢洪道

3.2.1 变形监测

闸墩水平位移采用引张线仪监测,在溢0+005.00桩号布置引张线,共6个测点,在两岸各布设倒垂作为引张线端点的基准;垂直位移采用水准法测量,分别在闸墩顶或两岸边墙顶埋设水准标点,水准起测基点与主坝共用。

选择左岸第1个闸孔右边墩分缝处布设测缝计,监测因温度、水压、不均匀沉陷等引起的分缝开合情况,共3个测点。

3.2.2 渗流观测(主要包括堰基渗流压力)

在堰底板下沿溢洪道中心线及右侧闸孔布置渗压计以观测堰基渗流压力,共8个测点。

3.2.3 应变及温度监测

沿溢洪道中心线在泄槽段底板上沿程布置脉动压力传感器,监测泄槽段的动水压力,共5个测点。

选择左岸第1个闸孔右边墩分缝处布设测缝计,监测因温度、水压、不均匀沉陷等引起的分缝开合情况,共3个测点。

3.2.4 环境量监测

在左岸挡墙上沿程布置水尺,观测沿程水位变化及各特征水位,共6根。

3.3 右岸灌溉引水隧洞

3.3.1 围岩变形监测

在右岸灌溉引水隧洞右引0+007.00和右引0+044.00两监测断面布置收敛计测桩,监测施工期引水隧洞围岩的变形。

3.3.2 应变及渗流监测

在上述两监测断面钢筋混凝土衬砌与围岩接触面上,布置测缝计和渗压计,监测衬砌与围岩胶结、围岩渗透水压力等情况。

3.4 Ⅱ副坝

3.4.1 变形监测

水平位移采用视准线法进行观测,在坝顶布置1条视准线,每个坝段1个测点,共3个测点,在两岸(避开坝顶公路)各布置1条倒垂线作为视准线的基点。

垂直位移采用水准法进行观测,在坝顶下游侧埋设水准位移标点(同视准线测点一起布置),每个坝段1个测点,共3个测点。

3.4.2 坝基扬压力监测

沿副坝最大坝高断面,在灌浆帷幕上、下游侧埋设渗压计,上游1个,下游2个。

3.5 Ⅳ副坝

3.5.1 变形监测

水平位移采用视准线法进行观测,在坝顶布置1条视准线,每个坝段1个测点,共3个测点,在两岸(避开坝顶公路)各布置1条倒垂线作为视准线的基点。

垂直位移采用水准法进行观测,在坝顶下游侧埋设水准位移标点(同视准线测点一起布置),每个坝段1个测点,共3个测点。

3.5.2 坝基扬压力监测

沿副坝最大坝高断面,在灌浆帷幕上、下游侧埋设渗压计,上游1个,下游2个。

3.6 乔巴凼副坝

3.6.1 变形监测

水平位移采用视准线法进行观测,在坝顶布置1条视准线,每个坝段1个测点,共6个测点,在两岸各布置1条倒垂线作为视准线的基点。

垂直位移采用水准法进行观测,在坝顶下游侧埋设水准位移标点(同视准线测点一起布置),每个坝段1个测点,共6个测点。

3.6.2 坝基扬压力监测

在灌浆帷幕上、下游侧埋设渗压计,上游1个,下游2个,分别在乔巴凼0+050.00和乔巴凼0+100.00两个断面布置,共6个测点。

4 结语

安全监测主要为枢纽建筑物的长期安全运行提供技术保障。通过安全监测水工建筑物运行期的工作状态,分析其运行的基本状况及变化规律,及时发现异常现象并分析处理,通过实时监测,保障建筑物安全可靠运行。

本次设计力求监测方便、直观,各监测值能相互对比、校核。在较全面反映建筑物实际工况的基础上,监测项目力求少而精,有针对性,突出重点,各监测项目相互协调,便于资料的分析和相互验证。为日后实现安全监测自动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摘要:主要论述玉滩水库扩建工程枢纽部分主要建筑物的安全监测设计, 包括监测的项目和目的、仪器的布置及种类等。

玉滩水库工程淹没影响移民安置规划 第2篇

玉滩水库淹没涉及大足县的5个镇,其中龙水镇是全国最大的五金城。

1 水库淹没处理范围

1.1 确定水库淹没处理范围考虑的因素

水库淹没影响范围包括水库淹没区和因水库蓄水而引起的影响区。水库淹没区包括水库正常蓄水位以下的经常淹没区和水库正常蓄水位以上受水库洪水回水、风浪、船行波、冰塞壅水等临时淹没区;水库影响区包括孤岛、浸没、坍岸、滑坡等蓄水影响的区域。

玉滩水库淹没处理洪水标准依据行业规范确定,耕、园地为5年一遇洪水,居民点及工矿企业为20年一遇洪水,林草地为正常蓄水位。

玉滩水库是峡谷型水库,库面窄,吹程短,经计算风浪爬高为0.33 m,低于行业规范要求的:对回水影响不显著的坝前段或不计算风浪爬高时,居民迁移线采用高于正常蓄水位1.0 m,耕、园地征用界线采用高于正常蓄水位0.5 m,以策安全。因此水库回水影响不显著的坝前段淹没范围按安全超高考虑。

水库淹没范围需考虑水库蓄水后形成孤岛上、及少量蓄水后可能存在的坍岸、滑坡等范围。本库区地处浅丘地区、库岸地质稳定、无浸没和大的坍岸、崩滑体。

1.2 水库淹没影响处理范围

(1)耕、园地征用范围:坝前正常蓄水位加0.5 m超高,接超过352.1 m的5年一遇回水线以下陆域。

(2)居民点及工矿企业范围:坝前正常蓄水位加1.0 m超高,接超过352.6 m的20年一遇回水线以下陆域。

(3)林、草地征用范围:正常蓄水位351.6 m回水线以下陆域。

(4)地质专业部门认定的因水库蓄水而引起的浸没、坍岸、崩滑体等区域,以及水库蓄水后形成的孤岛。

2 水库淹没调查

2.1 水库淹没调查工作过程

水库淹没调查工作由玉滩公司牵头、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会同大足县玉滩工程指挥部、水务局、国土局、林业局、公安局、交通局等各有关部门以及工程涉及各镇政府、村委会等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对库区淹没及工程占地实物指标进行了全面调查。

2.2 水库淹没调查成果

玉滩水库淹没、影响范围涉及重庆市大足县5个乡镇的20个村行政村、64个社。

玉滩水库淹没、影响涉及移民869户的3 588人(农业人口3 568人,非农业人口20人);其中直接淹没人口807户的3 315人,孤岛影响人口53户的231人,坍岸、滑坡等影响人口9户的42人。

玉滩水库淹没、影响各类土地796.9 hm2 (11 953.5亩),其中农用土地709.27 hm2 (10 639亩)(其中:耕园地454.8 hm2 (6 822亩)、林地135hm2 (2 025亩)、草地44.67 hm2 (670亩)) ,建设用地20.07 hm2 (301亩),未利用土地66.57 hm2 (1013.5亩);淹没、影响各类房屋9.55万m2。

水库还淹没、影响水利设施41处,其中水电站4处、电灌站21处、拦河坝及堤防16处;淹没交通设施64处,其中各类道路18段、公路桥6座、人行桥16座、渡口15处;此外,还淹没了少量电力、电信、文物等专项设施。

3 农村移民生产安置规划

3.1 安置目标、标准

移民安置应以不降低移民原有生产、生活水平,并随着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逐步提高,使移民安居乐业为规划总目标。

玉滩水库移民安置标准如下:人均耕地不低于0.067 hm2 (1亩)。对于少数就地就近后靠安置区、靠近集镇周围的安置区,在移民自愿的基础上,可以适当降低安置标准。

3.2 移民生产安置任务

由于库区水田、旱田的耕地亩产值存在差异,其单位面积承载人口能力不同,因此在生产安置人口测算时应考虑耕地质量系数。经测算,水田亩产值为旱田亩产值的1.16倍,园地、鱼塘按水田计算。

经计算,玉滩库区现状年需生产安置5 804人。此外,由于坝区工程占地占用了珠溪镇玉河村4社水库淹没后剩余的大部分耕地,因此规划该社库区淹没后剩余的64人全部纳入库区移民,坝区生产安置时不再考虑该村移民。

玉滩水库最终现状生产安置移民为5 868人,至规划水平年生产安置人口为6 007人。

3.3 环境容量分析及移民生产安置区选择

玉滩水库淹没耕地涉及到的村社共有19个村58个社,水库蓄水后人均剩余耕地0.08 hm2 (1.25亩)(其中水田0.052~0.067 hm2 (0.8~1.0亩)),按规划安置标准人均耕地0.067 hm2 (1.0亩),可本社或邻社就地后靠容纳移民5 000人左右。

考虑到库区淹没涉及的部分村、社原有人均耕地较少,且淹没面积较大,因此完全靠村、社内耕地调剂后靠安置移民,环境容量明显不足,部分村、社移民必须外迁安置。

外迁安置选择的安置区涉及1街24村55个社,这些安置区涉及的村、社目前人均耕地0.10hm2 (1.52亩),按规划安置标准人均耕地0.067 hm2 (1.0亩),约可容纳移民6 000~7 000人。

3.4 移民生产安置规划

玉滩水库移民全部采用大农业安置方式,以有偿土地调剂、调整为主要措施,保证移民人均0.067 hm2 (1.0亩)耕地。靠近集镇的安置区,在移民自愿的基础上,可以适当降低安置标准。

3.4.1 本社、邻社就地后靠安置

根据地方政府意见及移民搬迁意向调查,结合环境容量分析,规划本社、邻社就地后靠安置移民2 385人,调剂耕地185.28 hm2 (2 779.27亩),其中水田107.88 hm2 (1618.19亩)、旱地77.41 hm2 (1 161.08亩),人均耕地0.08 hm2 (1.20亩)。

3.4.2 本镇内跨村、社搬迁安置

由于水库淹没涉及村、社环境容量有限,因此部分移民需外迁安置。规划本镇跨村、社搬迁安置移民2 019人,调剂耕地134.60 hm2 (2 019亩) ,移民人均耕地0.067 hm2 (1.0亩)。

3.4.3 出镇外迁安置

由于珠溪镇人多地少,淹没前人均耕地少,环境容量不足,而其水库淹没耕地面积大、质量好,因此部分移民需外迁至其他镇进行生产安置。

根据移民的搬迁意向调查结果,规划珠溪镇盘龙、宝珠、玉河三村部分移民外迁至其他镇进行安置,通过县政府的协调,共选择了12个镇20个村41个社安置外迁移民。

规划外迁出镇生产安置移民1 603人,调整耕地106.87 hm2 (1 603.0亩),移民人均耕地0.067 hm2 (1.0亩)。

4 移民搬迁规划

4.1 移民搬迁任务

库区搬迁总人口4 992人,其中直接淹没人口3 315人,孤岛影响区搬迁人口231人,坍岸、滑坡等影响人口42人,淹地不淹房随迁人口1 334人。至规划水平年,库区共需搬迁5 041人。

4.2 移民搬迁安置标准

根据《镇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移民新村人均建设用地采用人均60~80 m2标准,经与地方政府有关单位协商,本规划移民人均新村占地按70 m2规划。人均用水70 L/d,居民点统一建自来水工程。生活用电200 W/人;农用电225 W/hm2。以此计算变压器的总容量。380 V配电线路和220 V入户线恢复到原有水平。

4.3 移民搬迁规划

玉滩库区移民搬迁规划按形式分为集中搬迁安置和分散搬迁安置2种安置方式;按搬迁距离分为本村内本社、邻社就近后靠搬迁安置,本镇内跨村、社搬迁安置,出镇外迁安置3种安置方式。

根据移民生产安置规划,本村内本社、邻社就近后靠搬迁安置移民1 419人,本镇内跨村、社搬迁安置移民2 019人,出镇外迁安置移民1 603人。

4.4 移民基础设施规划

4.4.1 集中安置点新村基础设施规划

玉滩库区只选择了1个集中安置点,即珠溪镇宝珠新村。规划宝珠新村安置移民64户256人,用地面积1.62 hm2 (24.27亩),折合16 188m2。

由于安置点地形呈狭长的条状,移民房屋基本沿新村道路两旁布设,移民宅基地占地面积8 094 m2,规划总建筑面积11 716 m2;新村道路全长450 m,宽7 m;220 V照明线路沿道路架设,并接入各户,线路长度3 650 m,同时根据新村用电标准计算需配备50 kVA变压器1台;新村照明每隔50 m配备路灯1盏,共需路灯10盏;新村供水管道沿道路两侧铺设;新村绿化面积按新村占地面积的6%计算,共972 m2。

4.4.2 分散安置点基础设施规划

库区分散安置移民全部采用内插至各安置区村、社的搬迁方式。移民安置点大部分位于各接受移民的村、社内部或附近,因此,内外部环境基本与宝珠新村相似。虽然目前移民安置区及安置点已基本选定,但移民建房的具体位置并未确定,因此分散搬迁安置移民的基础设施采用宝珠新村的人均指标计算。

5 经验总结

(1)玉滩水库至规划水平年生产安置人口6 007人,搬迁安置人口5 041人。移民调查工作量大,移民安置难度高,工作复杂。移民调查工作开始前,编写“调查大纲”,将移民调查的范围、方法、组织形式、调查表格、成果汇总等要求内容统一明确。同时,做好移民工作的宣传、组织等。实物调查过程中做到各方分组调查、组织协调流畅、工作耐心细致等。调查结束后,调查成果张榜公示。在以上基础上才能做好玉滩水库的移民调查工作。

(2)因玉滩水库蓄水影响,存在水库蓄水影响区,因此,水库淹没处理范围考虑了水库蓄水后形成孤岛上、蓄水后可能存在的坍岸、滑坡的范围等,并对蓄水影响范围内实物指标进行调查。

(3)由于库区水田、旱田的耕地亩产值存在差异,其单位面积承载人口能力不同,生产安置人口测算时应考虑耕地质量系数。

(4)经生产安置环境容量分析,若全部村、社内耕地调剂后靠安置移民,环境容量明显不足,部分村、社移民必须外迁安置。需要做好移民本乡(镇)内、本县内的生产安置工作,生产安置采用大农业安置方式,以有偿土地调剂、调整为主要措施。

玉滩水库沥青混凝土心墙石渣坝设计 第3篇

工程由枢纽和灌区组成, 水库枢纽由主坝、副坝、溢洪道及灌溉引水隧洞等组成, 水库正常蓄水位351.60 m, 相应库容1.321亿m3, 校核洪水位353.32 m, 总库容1.496亿m3, 为大 (2) 型II等工程。水库设计洪水标准为100年一遇洪水, 洪峰流量为2 220 m3/s;校核洪水标准为2 000年一遇洪水, 洪峰流量为4 480 m3/s。作为枢纽主要建筑物, 主坝为2级建筑物, 坝址区基岩为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上段砂岩、泥岩及砂岩、泥岩、粉砂岩互层。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 建筑物设防烈度为6度。主坝推荐坝型为沥青混凝土心墙石渣坝, 最大坝高42.70 m, 坝长678.15 m。

2 工程地质条件

坝址位于浅山丘陵地貌区, 地面高程309~376m, 最高处为主坝左坝肩香炉石, 山顶高程376.1m。最低处为玉滩桥以下濑溪河河床, 高程309.9m, 相对高差约66 m。濑溪河河道弯曲, 河谷开阔, 呈U形。主坝左岸地形坡度陡, 香炉石呈平顶丘, 四周砂岩形成陡崖, 高度15~25 m;右岸地形坡度缓, 轿顶坡地形呈阶梯状, 坡角20°~30°。

坝址区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分布范围较大, 除局部厚度较大外, 一般厚度不大。基岩地层为中生界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上段红色碎屑岩, 总厚度约240 m。

坝基岩体中发育软弱夹层, 一般延伸长度不大, 分布较为分散, 厚度较小。

软弱夹层以原生为主, 其次为次生型、构造型;在发现的软弱夹层中, 有6条为地面调查发现的, 其余均为钻孔揭露;大多数发育在弱风化—微新岩体中, 少数发育在全强风化岩体中;从分布层位看, J2s2-3、J2s2-1泥岩层中较为发育, 其次为J2s2-2砂岩层中;一般分布较为分散, 延伸长度较短, 厚度较薄, 仅玉ZK10与玉ZK11之间分布在高程约290 m、HK28与HK29之间分布在高程约315 m的软弱夹层相互连通, 延伸较长。

3 坝体料力学特性试验

3.1 料场

主坝坝体填筑料采用当地砂岩石渣料和泥岩石渣料。砂岩石渣料有斜石坝和牛场寨2个料场。斜石坝有用层为J2s2-4弱风化—新鲜巨厚层砂岩, 弱风化砂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8.05~8.57 MPa, 软化系数0.52, 厚度6.9~13.8 m;牛场寨有用层为J2s2-4弱风化—新鲜巨厚层砂岩, 弱风化砂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7.90~9.77 MPa, 软化系数0.50, 厚度14.9~23.1 m。

3.2 现场碾压试验

3.2.1 初次碾压试验

为了确定坝体填筑标准和压实采用的参数 (碾压设备型号、振动频率及重量、行进速度、铺筑厚度、碾压遍数等) , 对筑坝材料进行不同的铺土厚度、不同碾压遍数和加水与不加水等多种不同工况的现场碾压试验。

现场碾压试验选择25 t自行式振动平碾, 分不加水和加水2种试验工况。加水工况分3种铺土厚度 (60、80、100 cm) , 3种碾压遍数 (4、6、8遍) , 1种行车速度 (2.5 km/h) ;不加水工况分3种铺土厚度 (60、80、100 cm) , 2种碾压遍数 (4、6遍) , 1种行车速度。

砂岩料加水区域和不加水区域碾压后的干密度分别见表1和表2。

从试验成果看, 加水工况下的干密度较不加水工况下的干密度高。同一区域不同碾压遍数下, 平均干密度值随铺土厚度的变化幅度不完全相同, 但总体的变化规律较为相似, 平均干密度值随铺土厚度的增加有较为明显的减小, 铺土厚度从60cm增加到80 cm时的干密度减小幅度较铺土厚度从80 cm增加到100 cm时要小。平均干密度值随碾压遍数的增加呈规律性的增加, 碾压遍数从4遍增加到6遍时的干密度增加幅度较碾压遍数从6遍增加到8遍时要大。

3.2.2 补充碾压试验

现场碾压试验完毕后, 根据设计要求对砂岩料做补充试验, 补充碾压试验铺土厚度80 cm和100 cm, 碾压遍数8遍, 激振力390 kN。加水量为5.5% (按试验料填筑体积计算) , 并在上料摊铺过程中洒水, 以使洒水更为均匀。

经补充试验, 砂岩料复核试验干密度结果见表3, 表面累计平均沉降关系曲线见图1。

从砂岩料的补充试验可以看出, 随着激振力的提高, 干密度较碾压试验都有0.02 g/cm3的提高, 说明碾压激振力对干密度值的提高有较为明显的影响。从颗粒级配曲线上也可以看出, 试验料破碎情况较碾压试验更为显著, 累计平均沉降量的变化趋势与碾压试验变化规律相似。

根据现场碾压试验, 确定坝体施工碾压参数:砂岩加水、铺土厚度80 cm、激振力390 kN、碾压8遍, 设计干密度2.03 g/cm3。

4 主坝设计

4.1 主坝坝体设计

主坝坝型为沥青混凝土心墙石渣坝, 坝顶高程354.20 m, 防浪墙顶高程355.60 m, 最低建基面高程311.50 m, 最大坝高42.70 m。坝顶总长678.15 m, 坝顶宽7 m。大坝上游在高程333.50 m以上边坡为1∶2.25, 高程333.50 m以下至高程323.00 m坡度为1∶2.5, 再以下为1∶2.75, 高程333.50 m设宽4.275 m马道, 323.00 m高程设5 m宽马道;下游327.00 m高程以上边坡为1∶1.9, 以下为1∶2, 分别在高程340 m及327 m处设置马道, 马道宽度均为2 m。

沥青混凝土心墙采用直心墙形式, 厚度在高程331.0 m以上为0.50 m, 以下为0.70 m, 墙顶高程为353.40 m, 高于校核洪水位353.32 m。心墙底部2 m为渐变段, 与混凝土齿槽相接处心墙加厚至1 m, 混凝土齿槽混凝土采用C20W6, 二级配, 沥青混凝土心墙与混凝土齿槽采用止水铜片连接, 为保证沥青混凝土和混凝土齿槽良好连接, 齿槽顶部设反弧, 反弧上铺设20 mm沥青玛蹄脂。心墙上、下游侧分别设2 m厚的过渡层, 作为沥青混凝土心墙的持力层和保护层, 过渡层至坝基逐渐加厚与基础相接。心墙过渡层后布置水平排水, 坝脚设贴坡排水, 与水平排水相接。水平排水采用排水条带形式, 梯形布置, 底宽5.0 m, 两侧边坡1∶1.2, 中间为块石, 四周包反滤, 沿坝轴线自左向右设有6条排水带。贴坡排水顶高程327m, 坡比1∶2, 贴坡排水厚度0.5 m, 采用干砌石砌筑, 排水下设2层反滤, 每层厚度0.30 m。坝脚设纵向排水沟, 并在河床坝段设排水沟将主坝渗水导入下游河道。大坝上游面下部采用干砌块石护坡, 上部采用混凝土预制块护砌;坝体下游面采用草皮护坡。

坝体分为上游石渣区、上游临时挡水断面、沥青心墙、心墙过渡层和下游石渣区。心墙过渡层料、反滤料、水平排水、贴坡排水等均采用强度较高的灰岩石料。上游临时挡水断面采用复合土工膜临时防渗。坝壳料采用强度较高的砂岩石渣料填筑。心墙过渡料设计干密度2.10 g/cm3, 根据《重庆玉滩水库扩建工程现场碾压试验报告》确定砂岩石渣料干密度不小于2.03 g/cm3, 铺土厚度80 cm, 碾压8遍。为控制施工期沉降, 满足加快施工进度要求, 主坝心墙施工一、二期填筑高程统一后, 主坝下游过渡料设计干密度由2.10 g cm3调整为2.15 g/cm3;石渣料设计干密度由2.03g/cm3调整为2.07 g/cm3。下游石渣料每层虚铺厚度为60 cm, 最大粒径为45 cm。坝壳石渣料渗透系数不大于1×10-3cm/s。反滤料要求相对密度不小于0.70。

4.2 主坝有限元分析

玉滩水库主坝分别进行二维、三维有限元计算。沥青混凝土心墙和坝体填筑体采用邓肯-张 (Ducan-Chang) E-B非线性模型模拟, 混凝土采用线弹性模型模拟;沥青混凝土心墙与过渡层的接触面采用薄层接触面单元模拟。

二维和三维坝体位移计算结果的特征值见表4, 沥青混凝土心墙计算结果的特征值见表5。

分析主坝二维、三维有限元计算结果, 有下列结论:

(1) 由于坝轴线较长, 沿坝轴线方向地形变化较缓, 主坝的河谷三维效应很小, 坝体应力位移的最大值发生在最大断面坝段, 即桩号0+180至桩号0+300的坝段。该坝段范围内的二维和三维计算结果基本一致。

(2) 坝体在自重作用下的沉降量最大为30cm, 沉降变形在坝高的1%以内;蓄水后, 由于上游侧坝壳浮力的作用, 坝体沉降略有减小, 为28cm。竣工期坝体的向下游的水平位移最大为14cm;蓄水后, 由于水压力的作用, 坝体向下游的水平位移增加到21 cm。整个坝体的应力分布较好:竣工期坝体绝大部分区域应力水平都较小 (小于0.5 MPa) ;蓄水期, 除心墙上游侧临近区域应力水平达到0.9 MPa外, 坝体其它区域的应力水平较小 (小于0.6 MPa) 。

(3) 竣工期沥青混凝土心墙的水平位移很小, 沉降较大, 沉降最大值约29 cm, 发生在最大断面坝段的心墙中部。蓄水期, 由于水压力的作用, 沥青混凝土心墙发生向下游的水平变形, 位移最大约为20 cm, 发生在最大断面坝段的心墙上部。竣工期, 沥青混凝土心墙的应力接近自重应力分布, 大主应力最大值约1 MPa, 小主应力最大值0.35 MPa。蓄水期, 除墙底部应力略有减小外, 其它部位沥青混凝土心墙的应力混凝土竣工期一样, 接近自重应力分布, 大主应力最大值约0.9 MPa, 小主应力最大值0.42 MPa。无论竣工期还是蓄水期, 沥青混凝土水平的应力水平都较小, 均小于0.4 MPa。用应力水平来评价沥青混凝土心墙的安全性, 则沥青混凝土心墙有较大的安全裕度。

5 主坝基础处理

本工程主坝采用沥青心墙石渣坝, 大 (2) 型水库, 根据规范, 基础透水率应控制在5 Lu以下。透水率q大于5 Lu的底界高程为:左坝肩304 m;右坝肩310 m;河床274 m。

根据地质建议, 心墙及反滤层部位基础开挖至弱风化中下部岩体, 其余部位适当放宽, 开挖到弱风化上部。心墙下布置灌浆帷幕, 与心墙相连, 形成坝体、坝基的防渗体系。采用单排幕, 孔距2 m。坝基相对不透水层按透水率小于5 Lu控制, 防渗帷幕伸入相对不透水层5 m。主坝帷幕长724.40 m, 下限高程左岸为295 m, 河床270m, 右岸305 m。根据《帷幕灌浆试验报告》确定帷幕灌浆孔距2.0 m, 灌浆压力是根据地质情况、孔序情况控制0.5~1.2 MPa。坝基防渗帷幕在左岸与溢洪道控制段防渗帷幕连成一体, 右岸与单薄分水岭防渗幕体相接。

为加强坝基基岩的整体性及心墙基座与基础的紧密连接, 在心墙下设2排固结灌浆孔进行固结灌浆, 灌浆孔距3.0 m, 孔深6.0 m。

6 结语

(1) 玉滩水库2008年开工建设, 2010年底主坝填筑到坝顶, 2012年水库正常蓄水, 目前大坝运行良好, 经受了洪水考验。

玉滩水库 第4篇

主坝砂岩石渣料主要采用牛厂寨料场, 料场开挖量约116万m3, 均为弱风化-微新砂岩。

1 料源材质检测情况

坝体填筑石渣料运抵施工现场前应进行随机取样, 对牛厂寨和斜石坝分别取样, 经室内试验检测, 牛厂寨和斜石坝料场砂岩料的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平均值分别为15.7MPa和11.3 MPa, 检测成果与以往实验成果一致。

2 坝壳料现场碾压试验及碾压参数选定

为保证坝体填筑质量, 大坝填筑开始施工前, 根据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选定有代表性的填筑石料, 模拟正常填筑施工状况, 对坝体填筑料 (泥岩、砂岩) 进行碾压试验, 测试岩石的特性和压实机械的性能, 以确定合理的碾压参数, 研究和完善填筑的施工工艺和措施, 并制定填筑施工的实施细则。

根据《重庆市玉滩水库扩建工程现场碾压试验报告》, 确定主坝一期工程砂岩石渣料干密度不小于2.03 g/cm3, 泥岩料石渣料干密度不小于2.0 g/cm3。试验选用25 t自行式振动平碾, 由试验确定的碾压参数为:加水工况每层松铺料厚度80 cm, 碾压8遍, 行车速度2.5 km/h, 激振力390k N, 加水量3%~5% (体积) 。

3 坝体石渣料填筑的主要施工方法

3.1 坝基处理、验收

坝基开挖工程质量符合设计及规范标准要求。基础处理包括基础清淤、缺陷清理与断层、夹层的开挖及处理。

(1) 基础清淤采用泥浆泵将液态泥浆泵出基坑, 然后由反铲和装载机配15 t自卸车将剩余物清除。

(2) 基础缺陷清理:基础开挖后, 应清理岩面上的松动岩块及有碍物。断层和夹层尽可能采用人工撬挖处理, 局部需放炮开挖时, 采用小炮爆破, 减少对开挖线以外保留岩体的影响和扰动, 坑槽内清除浮渣、充填细渣至设计规定深度。

(3) 大坝基础缺陷、断层、夹层的开挖及处理完成后, 在该部位坝体填筑之前回填反滤料并予以压实或击实。

(4) 坝体填筑开始前, 根据施工图纸设计要求, 对坝基清理、基础缺陷处理和岸坡修整等项目进行严格检查, 并经监理验收。

3.2 坝体填筑施工

由于坝体填筑平面较大, 为使坝体填筑的各个工序尽量连续施工, 施工过程中需进行优化作业, 把填筑面划分成3个相对独立的施工单元, 充分利用各类施工机械的生产能力, 提高施工机械的使用效率, 均衡各工序的施工强度。施工时石渣料采用进占法卸料, 石渣料应铺成近似的水平面, 铺料方式如图1所示。

石渣料的碾压使用25 t自行式振动平碾, 振动平碾难于碾及的部位, 采用手扶振动碾或振动夯板压实。

3.3 坡面修整与碾压

坝体碾压石渣填筑面每升高2~3 m采用长臂反铲进行一次坡面修整, 将多余垫层料挖至坝面用于下层填筑, 边坡修整到位后采用推土机进行斜坡面碾压, 以使整个坡面基本平顺密实, 便于下一道护坡工序的施工。

3.4 特殊部位处理

(1) 坝体与岸坡接合部处理:填筑料碾压时增加2~4遍, 尽可能使振动碾沿岸坡方向碾压, 碾压不到的地方, 采用蛙夯机夯实。

(2) 同层先填块与后填块结合部位:后填块填筑前用推土机或反铲将先填块接缝处修整成1∶3的坡, 后填块铺筑后碾压时接缝处加碾2~4遍。

4 坝体石渣料填筑施工质量控制

4.1 坝壳石渣填筑质量控制措施

(1) 开采料或石方开挖利用料, 必须经检验确认合格后才能装运, 挖装时实行分选挖装, 并采用机械空斗翻拌的方法, 保证填筑料级配均匀合理。

(2) 填筑料在坝体的卸料堆放必须分布合理。进占法卸料时, 料堆应卸在未碾压层平台的前沿150 cm以内, 严禁直接倒在已碾压的平台上。

(3) 铺料厚度根据碾压试验结果确定, 层厚控制采用在距填筑面前沿4~6 m距离设置移动式标杆, 推土机操作手应根据标杆控制填料层厚度。

(4) 石渣料在推土机平料过程中, 将超径石剔出推至填筑面前方20 m之外, 由装载机运至坝面上指定地点集中存放, 一部分直接用于坝坡干砌石的砌筑, 一部分用冲击锤解小。

(5) 填筑料碾压过程中, 根据经批准的加水量加水, 为了加快施工进度和保证加水充分, 填筑料加水分两步进行:第1步为运输过程中在左坝肩上坝公路口设加水站对上坝料进行坝外加水, 第2步为在施工坝面用洒水车或移动式高压喷射枪洒水进行坝面补水。坝面上的加水设专人专职负责, 严格控制加水的时机和加水量。

(6) 碾压主要采用错距法 (碾轮宽/碾压遍数) , 即从一侧到另一侧一次碾压完成。碾压时振动碾行走方向应与坝轴线平行, 行走速度控制2.5 km/h。碾压遍数和错距宽度通过碾压试验最终确定。

(7) 雨季来临前, 为防止两岸坡面流水冲刷和污染作业面, 在两岸靠近填筑面的岸坡上, 距填筑面3~5 m高度顺坡面用黏土编织袋砌筑土埂, 将坡面水拦截引至坝体外。

4.2 施工质量检测

每一层石渣料碾压完毕后, 必须进行质量检测, 检验方法为试坑灌水法, 按照填筑量5 000~10 000 m3取一次样, 每层测点不少于10个, 以此决定是否进行下一单元的铺筑施工。

4.3 石渣料填筑施工工艺控制

4.3.1 石渣料填筑工艺控制

砂岩石渣料在料场爆破开采后, 用自卸车运至施工现场。卸料采用进占法, 由推土机将填筑料推至已碾压验收的填筑面上。填料层厚控制由推土机操作手根据标杆进行控制。在推土机布料过程中, 用挖掘机将超径石剔出, 石渣料最大粒径控制在铺料厚度的75%以内。

石渣料的碾压方式及使用器械需满足要求, 同时考虑坡面修整与碾压, 使整个坡面基本平顺密实。

4.3.2 石渣料填筑施工控制参数

根据对坝体填筑料进行的现场碾压试验, 砂岩石渣料设计干密度2.03 g/cm3。主坝一、二期填筑区高程统一后, 由于建设要求, 心墙下游石渣填筑设计干密度调整为2.07g/cm3。

主坝石渣料每一铺筑层碾压完成后, 由试验室在现场取样对石渣填筑干密度、含水率、湿密度、P5含量等进行检测, 若干密度小于设计值, 进行补碾, 直至满足要求后方可进行下一层施工。施工过程中监理抽检结果见表1, 由抽检结果可知, 石渣料填筑各项指标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5 结语

玉滩水库 第5篇

1 工程概况

本灌区工程为玉滩水库灌区,玉滩水库是一座具有灌溉、供水等综合利用功能的大型水利工程,总库容为1.436亿m3。受益范围为大足县、荣昌县和双桥区的珠溪镇、昌元镇、双路镇等14个乡镇,灌溉总面积30.13万亩,城乡供水人口59.1万人,设计水平年(2015年)多年平均总供水12711万m3,其中灌溉用水6611万m3,城乡生活和工业供水6100万m3。玉滩水库灌区可分为左干渠灌区、右干渠灌区、朱家庙提灌灌区、岩洞提灌灌区和库内小型提灌灌区五个。输水渠道主要由左干渠、右干渠、朱家庙提灌干渠及灌溉面积万亩以上的桃云支渠组成。

2 灌区工程设计中的相关问题探讨

2.1 全面了解灌区的灌溉及供水要求

在进行灌区工程的设计时,首先必须要对灌区灌溉的要求加以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灌区工程的设计,才能够保证灌区的规划和设计能够满足灌溉的需求,从而保证灌区工程设计的有效性,提高灌区灌溉水平和质量。在对灌区灌溉的要求加以了解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灌区内耕地的情况、水文条件、地质条件等一系列因素。在本工程中,由于玉滩水库灌区耕地密集,土壤肥沃,农业资源十分丰富,盛产水稻、油菜等各种作物。但是,灌区地处干旱易发区,不利于解决水利灌溉问题,农业生产长期只能在低水平线上徘徊。虽然在灌区有一些中小型的水利设施,但是它们大多数的容积都非常小,而且水源较短,所以实际供水能力非常低,抗旱能力也不强。同时在乡镇居民供水条件方面,形势也十分严峻。尽管全灌区14个乡(镇)居民集中的集镇都建有简易的供水厂,居民都可以使用自来水,但是,在16个供水厂(站)中,尚没有一个供水厂(站)的水源是充足可靠的,也没有一处水质完全达标。

2.2 对于灌区进行合理的划分

灌区的划分也是灌区工程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一个灌区工程而言,要想使得灌溉及供水的效率得到提升,往往就需要对于灌区进行合理的划分,通过有效地划分灌区,可以使得资源的分配更加合理,同时也更加有利于工程的建设,因而灌区的划分对于灌区工程设计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本工程中,由于玉滩水库灌区分布于濑溪河干、支流两岸的浅丘陵和冲积阶地中,由于地层构造剥蚀和侵蚀较为严重,致使灌区内槽谷众多,台丘林立,河沟密布,河曲发育,而集中成片的平坝较少,所以最终经过多次勘察,结合灌区内的地质条件及水文条件,将玉滩水库灌区共划分5个灌区,分别是左干渠灌区、右干渠灌区、朱家庙提灌区、岩洞提灌区及库内零星小提灌站灌区。

2.3 渠系的布置

渠系的布置在灌区工程设计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灌区内的灌溉及供水都离不开渠道,在进行渠系的布置时,必须要充分考虑灌区的地质地貌条件以及水力学的相关要求,合理的对于渠系进行布置,合理的渠系布置不仅仅有利于灌区的灌溉及供水,同时也有利于对于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所以在灌区工程设计中对于渠系进行有效的布置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本工程中,由于玉滩水库灌区的大部分耕地都分布于320~410m高程的浅丘陵区,多为相对集中成片的冲田和梯田,坡度较缓。但是在灌区内丘岗林立,形成了众多孤立的“馒头山”,因此在成片的自流灌区内也有许多插花提灌区。在渠道布置上,既考虑了地质地貌条件和水力学的要求,以确保灌溉运行可靠,同时还兼顾了行政区划,使每个乡(镇)、村都有独立的配水口。所以在对渠系进行布置时,对于有成洞条件的地段一般尽量设置隧洞,而跨越6m以上的河沟或低畦地段则设置渡槽,6m以下的地段则筑成填方渠道。玉滩水库灌区虽然划分为相对独立的五大片区,但按照渠道控制灌面和输水功能,仅设置了三条干渠,即左干渠、右干渠和朱家庙提灌干渠。岩洞等提灌站和其他从库内直接取水的小型泵站,均为一级,并利用提水和输水管道直接到田间,因此都不设干渠。其中左干渠控制灌面138395亩,其中自流灌溉106614亩,提灌31781亩,取水口设置在贺家岩放水隧洞后,渠底高程为340.0m。右干渠控制灌面69215亩,其中自流灌溉55101亩,提灌14114亩,取水口设置在大坝右端的轿顶坡,用分层取水塔取水。朱家庙提灌站,控制灌面37817亩,涉及3个镇乡,一级站位于水库左岸的朱家庙,从库内取水,出水口渠底高程为377.00m。

2.4 渠道的设计

渠道的设计对于灌区工程设计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完成了渠系的布置之后,就应该对于渠道进行合理的设计,渠道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灌区的灌溉,所以必须要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本工程中,输水渠道主要由左干渠、右干渠、朱家庙提灌干渠及桃云支渠组成。总长104665m,其中明(暗)渠72860.3m。所有干渠和支渠的断面均采用矩形断面,在对渠道流量进行计算时,全部按照明渠均匀流计算,采用如下公式进行计算:

矩形断面过水断面积,湿周。渠道的底部采用C15混凝土衬护,边墙材料为M7.5浆砌条石和2cm厚的M7.5砂浆抹面,浆砌条石的迎水面用M10水泥沙浆勾缝,渠道粗糙系数n取为0.016。

按照渠系布置,左干渠总长40.71km,其中明(暗)渠26209.78m,明渠段的纵比降为1/6000。左干渠全部采用矩形断面,水深略小于渠宽,而且多数渠段为半挖半填形式,少部分为全挖方,一般挖深2~3m,最大挖深为6m。为了提高防渗效果,左干渠渠底全部用C15砼衬护,厚10cm。边墙则视当地的基础条件,分别采用M7.5浆砌条石重力式边墙、M7.5浆砌条石直墙式边墙和2cm厚的M7.5沙浆抹面等多种形式,浆砌条石的迎水面均用M10水泥沙浆勾缝。堤顶宽为0.3~0.5m,通过水力学计算和结构计算,得到各渠段的设计参数。按照渠系布置,右干渠总长43.09km,其中明(暗)渠29159.07m,隧洞10058.73m,渡槽3491m,倒虹管381.2m。明渠段的纵比降为1/8000。右干渠明(暗)渠设计原则与左干渠一致,堤顶宽为0.3~0.5m。朱家庙干渠总长13.22km,其中明(暗)渠10606.55m,隧洞2316.45m,渡槽297m。明渠段的纵比降为1/2000,朱家庙干渠明(暗)渠设计原则与左、右干渠一致,堤顶宽为0.4m。桃云支渠总长3.745km,其中明(暗)渠2984.9m,隧洞760.1m。桃云支渠的纵比降为1/2000,桃云支渠也采用矩形断面,用C15砼护底,并用M7.5浆砌条石(或块石)砌筑边墙,明(暗)渠设计原则与干渠一致,堤顶宽为0.3m。

3 结语

灌区工程的设计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作,在进行灌区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多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依据灌区的实际情况来对其进行全面的规划,从而使得灌区不仅仅能够满足当前的灌溉和供水需求,同时也能够保证将来灌溉和供水的质量。只有合理地对于灌区进行规划和设计,才能够使得灌区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得以实现。

摘要:灌区对于粮食的生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要保证灌区功能的正常发挥,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就必须要对灌区工程进行合理的设计,只有采取合理的措施对于灌区工程进行设计,才能够保证灌区的灌溉效率,改善灌区的生态环境,更好地指导灌区工程建设活动的开展。在对灌区工程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有许多问题都需要引起设计人员的重视,只有抓住这些重点进行灌区工程的设计,才能够保证灌区工程的质量,进而提高灌区的灌溉效率,因此本文结合实际的灌区工程设计案例,对于灌区工程设计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灌区工程,灌溉效率,灌区规划

参考文献

[1]徐娇艳,许敏.贵州省兴义市木浪河水库新增灌区设计[J].科技风,2009(15):36.

[2]李效勤.西范灌区东扩工程设计特点[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12(4):25-2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玉滩水库】相关文章:

水库淤积水库测量08-18

大型水库网箱养殖对水库水质的影响09-14

水库水文05-12

水库经济05-15

水库土坝05-22

水库库容05-22

水库资源05-23

饮用水库06-13

水库灌溉06-25

水库治理06-29

上一篇:营销趋势下一篇:公平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