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的道德要求

2024-07-30

市场经济的道德要求(精选10篇)

市场经济的道德要求 第1篇

一、没有道德约束的学生道德情况及心理状况

首先是道德认知低下。在自然社会环境中, 总有游离于社会道德因素之外的不道德因素, 并且因为其范围广、情势复杂, 所以对于学生的影响更大, 往往易使学生在道德成长中出现迷茫, 让他们失去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不能得到提高, 他们从心理上就不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有悖道德, 因为他们没有对自己的行为本质上违反道德的理解。

再是道德意志脆弱。对于道德行为, 学生从心理上衡量, 可以做出正确的认知分析, 然而当在行为发生时, 又会出现心理上的斗争, 在知道能不能做或应不应该做的道德认知基础上, 他们又会在到底做还是不做这个问题上出现分歧。但是有的学生在一个很小的道德错误上自我挣扎很小, 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为错误行为付出相应代价的惩罚, 于是就从心理上战胜自己, 选择了另一个道德标准。这种道德意志上的脆弱, 会逐渐把学生的道德标准一再放宽, 再不断冲破自己的道德意志。这就是“不以善小而不为, 不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要告诉我们, 道德意志培养要防微杜渐。

还有就是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易出现的心理危机。没有道德约束, 没有正确与否, 学生在最开始不是做出错误行为, 而是首先表现在心理上, 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的判断失据、进退失据, 于是会产生内心的孤独感, 内心没有精神寄托, 从而产生在道德行为上的自我放弃。

二、没有道德动力的学习是一种不完整或畸形的学习

没有道德动力就没有学习的目标。学习的动机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没有道德动力的学生会无法确定自己的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只要是成功的学习就会有一个有道德高度的学习目标, 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鲜活例子。目标教学在我们现在教学中依然十分重要。

没有道德动力还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归因不明。学习中的归因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当学生在学习中受挫时, 没有道德动力的学生, 易把其失败的原因归为学校、家庭、教师等, 而不能看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偶尔成功一次, 他们也会认为是自身的聪明、试题的难度小等客观因素, 因为他们没有认真对待, 但是也取得了以前努力也没取得的成功。

没有道德动力, 学生就会认为自己的学习是没有价值的行为, 对于学习的结果也不报乐观态度, 对于他们来说, 学习是“苦”学, 这种苦, 不是体现在身体上, 而是体现在心理上的, 他们认为学习是痛苦的, 不能真正认识到学之乐。

三、道德是一种作为人的内在需求

首先, 道德是我们正确树立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客观需求。这种价值观不是针对金钱价值而言的, 而是只有符合我们自己的和大多数人的道德线的事才是有价值的。同样的, 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 才是有价值的, 怎样的世界才是理想的世界, 这种对于人生、对世界的认识也一样是用价值来衡量的, 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道德就是我们的一种客观的内在需求。

道德也是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内在需求。一个完整的人, 不只是体现于身体的完整, 更体现于人的心理的完整性。这种完整性主要是健全的人格, 这种人格也要符合道德规范的人格, 一个没有道德的人不能称之为完整的人。

道德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须要求。个人的人生价值实现, 主要体现在他所在的社会中, 而不是孤立于个人而存在。创造出了相应的社会价值就能体现相应的个人价值, 个人价值的实现过程和结果, 必然与社会的道德要求相一致, 所以道德就是个人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要求。

四、德育就是将外在的道德要求内化为内在道德需求的过程

道德本就是我们自身的内在需求, 但是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所限, 还不能把它作为一种需求来完善自我, 还停留于通过外在要求引导自身道德行为的阶段。所以学校的德育就是用外在道德要求的方式, 使其内化为学生自身道德需求的过程。

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在如下几点上多加注意:1.正面引导, 以身作则, 用自己的道德操守给学生树立榜样, 把自身也作为一种有力的德育资源。2.坚持教书育人的教学原则, 这虽然是老生常谈, 但是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往往是要有原则的, 没有行动, 所以在教学行为中的贯彻实践十分重要。3.根据学生心理阶段性特点, 有针对地使用德育方法, 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 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德育。4.德育要与时俱进, 善于发现和提取时代道德因素, 赋于学生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是社会公众对于道德的最新理解, 也是道德冲击中时代认可的规范, 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是无法比拟的。

商业营销的道德要求 第2篇

商业营销的道德要求

商业营销的道德规范源于平等互利和不得损害他人利益的道德原则.从营销主体看,制造商与代理商的信任与忠诚,制造商与经销商的合作互利,中间商之间的公平竞争;从营销环节看,公道合理的定价标准,健康诚实的促销活动,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等等都是商业营销的道德要求.

作 者:刘剑康 向康文 LIU Jian-kang XIANG Kang-wen  作者单位:刘剑康,LIU Jian-kang(<湖湘论坛>编辑部,湖南,长沙,410006)

向康文,XIANG Kang-wen(温州师范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刊 名: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年,卷(期): “”(3) 分类号:B82 关键词:商业营销   营销主体   营销环节   道德要求  

论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要求 第3篇

关键词:新闻记者;职业道德;要求

中图分类号:G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027-01

新闻记者是大众传播的主体,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承着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为了使其在传播过程中保证公正,记者的职业道德要求显得至关重要,但是面对媒介的激烈竞争,记者正在接受着新的考验与挑战。近年来,在新闻记者队伍中出现了种种让人难以接受的不良现象,因此寻求提升新闻记者职业道德水平的问题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突出任务。

“媒介”这个词对很多人来说已经不陌生了,很多时候,它是客观公正的文化表征,是社会普遍道德原则的灵魂和化身,它对国家的安危、发展,对社会的稳定,对公众的生活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因此,新闻工作者的地位也随之变得特殊起来,特别是记者这个重要的角色。当今形势的发展与变化,使新闻工作者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发生重大变化:一是网络的交互性使网民掌握了传递信息的主动权,网民可以和新闻工作者共享新闻事件第一手资料和背景资料。新闻热线一类的栏目在不少媒体亮像,新闻线人作为一种新兴的职业也开始萌生。新闻报道赖以存在的新闻源,不再是新闻记者的专利,独家新闻的发现将比以往更增加了难度;二在全球化时代,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任何东西都可以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生产和销售到世界各地的现象。”全球化不仅仅是,甚至并不主要是一个经济现象,它主要指的是时空转换。种转换中,信息技术和新闻传播在世界各国和地区间的交流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记者是一群普通而又不平凡的群体。狂风暴雨中、冰雹大雪下、地震废墟上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当感人的事发生时,他们会第一时间把人间的真、善、美传播给大众;当权利受践踏时,他们会站出来无情地揭露这些伪、恶、丑。也许你从没和记者打过交道,但每个人的生活和记者都息息相关。应该说绝大多数记者都能坚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道德底线。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新闻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新闻界的种种不正之风社会反映强烈,群众意见很大。通过参加“三项学习教育活动”,自己对记者这一特殊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当好记者,必须具备能吃苦的基本职业素养

记者的职责就是报道新闻,一个好的记者,应该能用好的方式给受众讲述你看到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首先,用好的方式去讲述,这意味着记者要有很好的业务水平。要善于讲故事,要写出能够感染读者、引起共鸣的文章,需要长期的练习、实践和积累。其次,要看到有价值的新闻事实,记者就要到新闻现场去,去亲身感受和体会。

只有不怕苦、不怕累,深入新闻现场,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当中,与新闻事实面对面,与新闻对象心贴心,才能倾听到心灵的声音,才能使自己感动,才能激发热情、产生灵感,才能发现最本质、最真实的东西,才能写出经得起推敲、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新闻作品。

我身边有位同事,这几年,无论“抗击非典”还是“两会报道”等重大事件他都参加过,也拿过不少奖。按她的说法,深入现场是出好稿的唯一途径。他说:“如果我没有到现场,我最多从有关方面获得很简单的一点信息,但更多的东西无法了解也无从想象,更不会有深入心灵的感受。到了现场,就有了一辈子难以忘记的经历和磨练,有了对生命和职业更深刻的认识,有了深入骨髓、难以磨灭的感受,有了通宵达旦、夜不能寐的创作激情。”

在记者生涯中,深入现场和一线,往往会遇到困难,遇到艰苦,遇到意外,遇到感动,遇到震撼,遇到惊奇,甚至会遇到生命危险。当这一切都成为你生命中的印迹,记者增加的不仅仅是阅历,而是心灵的净化和对生命的感悟,这种东西可以穿越名利,穿越金钱穿越生死,变成新闻作品的灵魂,终身受用不尽。

因此,能吃苦,为新闻报道经受考验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在新形势下,这种精神显得尤其重要。你要搞农村方面的通讯报道,好,请你到乡村去蹲点吧。

二、当好记者,必须能够经受得起利益金钱的诱惑

做记者,在利益诱惑面前没有一点定力是不行的。2003年11月记者节前一段时间里,很多同行都生活在“繁峙矿难记者受贿”事件的阴影之中。2002年6月22日山西省繁峙县义兴寨发生金矿爆炸事故,前去采访事故发生原因的新华社、《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生活晨报》等11位记者记者因接受贿赂而隐瞒事实真相的情况,致使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诚信和社会形象受到很大影响。记者违法违纪虽是个别现象,但它却成为中国新闻界心中永远的痛。直到今天,我们还遗憾地见到,由于记者工作的特殊性,有的记者没能经受物质、金钱的诱惑。有的记者收红包后没有特意搞虚假新闻,但也因为得到好处而为有权有势者歌功颂德。这些害群之马的行为玷污了“记者”这个神圣的称号。

三、培养清正廉洁的理念

记者应该是一个诚实的人。记者只有保持自身的“干净”,才能更好地“干事”,才能更好地为改革开放事业和现代化建设鼓与呼,才能真正对党和人民负起责任。新闻记者不应该是社会生活的旁观者,应该是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者。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应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决抵制不当利益的诱惑。

四、加强自身的学习

集体主义道德要求的三个层次刍议 第4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在论述集体主义问题时有这样一段话: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依据我国经济生活和人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的实际, 可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要求具体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无私奉献, 一心为公。这是集体主义的最高层次, 是共产党员、先进分子应努力达到的道德目标。二是先公后私、先人后己。这是已经具有较高的社会主义道德觉悟的人们能够达到的道德目标。三是公私兼顾, 不损公肥私。这是对我国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但实际上, 这里并列一起的三个层次的“公”与“私”是具有不同内涵的概念, 因而三个层次的划分很难说是科学的。下面具体谈以下自己的理解。

就第一层次言, “公”与“私”的概念只能是指两种对立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境界。这里的“公”, 就是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 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 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私”就是私字当头, 目中无公, 唯利是图, 自私自利的思想观念。作为与“公”相对的概念, 它强调个人利益的至上性, 为了个人利益可以损害他人与集体的利益。无私奉献, 一心为公, 就是广大党员、先进分子, 尤其是领导干部, 在工作中, 对社会主义事业表现出一定的牺牲精神、工作热忱和高度的责任心。这里私与公两种精神境界相互对立、相互排斥, 有公就不能有私, 有私就必然会影响到公。二者不能“并存”、“兼顾”、“结合”。就像毛泽东说的为人民服务要全心全意, 而不是夹杂私利观念的“半心半意或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这样的境界, 从一定意义上说, 当然是只有共产党员、先进分子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 不能成为对广大群众的普遍要求。如在现实中, 掌握权力的领导干部所想的应该是权为民用而不是以权谋私, 提拔任用干部, 应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 公检法办案, 是秉公执法而不是徇私枉法, 广大党员、先进分子把工作岗位当作是发挥个人能力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和奉献社会的平台, 因而在工作和生活中, 表现出以不计较个人得失, 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积极为国家和集体事业作贡献的无私奉献, 一心为公的精神。相反, 如果领导干部在思想上“公私兼顾”, 甚至只想到自己的私利, 在实际工作中就会出现以权谋私, 就会影响权为民用、利为民谋, 任用干部就可能是任人唯亲而不是任人唯贤, 公检法办案就可能会徇私枉法。在这里, 有私必然会影响公。一个人如果从自私的目的出发, 一切以是否对自己有利为转移, 就会损公肥私, 损害国家、集体利益。极端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泛滥, 就会严重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三层次上的“公”与“私”, 是经济利益序列的范畴, 是经济利益、物质利益上的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与第一层次比, 是两个不同序列的概念, 反映着不同意义上的公私关系。在思想意识和精神境界层面, 公和私是不能“并存”、“兼顾”的。说有自私自利的动机的人, 又无私奉献, 一心为公, 显然是矛盾的。无私奉献的“私”不是否定个人正当利益的私, 而是否定基于“私字当头”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思想支配而排斥、损害、干扰公的私, 这种无私正是一心为公的另一种表达。但在经济利益关系层面, 却必须做到“先公后私”、“公私兼顾”, 但任何人, 即使是先进人物, 也不可能做到不要个人利益的无私奉献。在与“先公后私”、“公私兼顾”一致的意义上使用和理解无私奉献, 一心为公中的“公”、“私”两个概念, 把“无私”理解为要求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们不要个人利益, 甚至“不要工资, 不吃饭”, 是荒谬的。

在劳动还是谋生手段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包括共产党员、先进分子在内的任何人都需要通过从事生产劳动, 从事一定工作来获得收入, 解决个人与家庭成员的生存、发展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问题, 因而就应当有得到社会承认的、正当的、合理的个人利益。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条件下, 处理公与私的关系, 处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 必须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 更好地实现个人自身利益与他人、集体、国家利益的结合, 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

毛泽东在谈到社会主义的物质利益原则时说:“公和私是对立的统一, 不能有公无私, 也不能有私无公。我们历来讲公私兼顾, ……又说过先公后私。”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 应该能够着眼于集体和社会未来发展来看待个人需要和个人利益, 把国家和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 把个人利益放在服从的地位上, 做到先公后私。“我们要教育人民, 不是为了个人, 而是为了集体, 为了后代, 为了社会前途而努力奋斗。要使人民有这样的觉悟。”教育广大人民群众有这样的觉悟, 是实践社会主义道德的一项重要任务。

可见, “先公后私”、“公私兼顾”的“私”, 不是从伦理道德上说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的思想和行为, “无私奉献”的“私”也不应被理解为正当的个人物质利益。“先公后私”、“公私兼顾”和“无私”为公, 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向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提出的要求。两种意义上的“公”与“私”内涵不同, 不能简单地相互替代。

先公后私、公私兼顾是人们在经济利益关系问题上对待公私关系问题应有的正确的做法和态度。但又很难讲它们是属于不同的层次。从经济利益视角, 可将集体主义原则简单概括为两点: (1) 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集体利益; (2) 个人的求利行为要符合维护和发展集体利益的要求。据此, 个人利益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因与集体利益一致而得到较好的满足;因与集体利益不一致, 眼前的暂时的利益利益会受到限制, 不能得到较好的满足;因与集体利益冲突而可能被牺牲。

在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经济利益关系, 特别是当二者发生冲突而需要个人作出牺牲时, 亦应从尊重和维护个人利益角度考虑问题, 将个人的动机、目的、得失、行为效果以及当时的具体情境等纳入考虑范围, 来衡量牺牲个人利益是否必要、有价值以及价值的大小, 是否值得。应当承认, 利己是人们的普遍心理。只要不是那种利益熏心、目中无公的自私自利, 就应得到认可。对于个人利益任何无谓的压抑和限制也是不符合集体主义道德的。这样, 从个人视角看的公私兼顾, 先公后私原则就合理地有四种具体表现:利己不损它、己它两利、利它不损己、利它略损己。

利己不损他就是个人以追求自身利益为出发点, 但能够以利他为导向, 以“不损它”为前提约束、限制自己的行为。这种超出了自私范围的利己, 表现出了对集体利益的最起码的尊重和维护, 符合“不损害集体利益”这一集体主义的基本要求;己它两利是个人在致思趋向上把集体利益和个人自身利益同时纳入思考范围, 由于二者的一致性, 自身利益的实现和发展也促进了集体利益的发展, 所有个人利益的发展, 使集体利益得到不断发展、壮大。这种意义上的公私兼顾, 不仅从当前、局部, 而且从长远、全局来看, 都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表现;利它不损己是个人在思想上能够以集体利益为重, 以利于维护和发展集体利益为出发点, 但又强调以“不损己”为界限。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不发生冲突的大部分情况下, 这种思想认识的合理性应予充分肯定。虽未达到无私、忘私的较高境界, 但无疑也是先公后私的一种有生命力的表现形式;利它略损己是个人面对因与集体利益冲突, 个人利益会被削弱, 或无法得到完全的满足, 或需要有所牺牲的情况, 在权衡利弊基础上, 能够以集体利益为重, 以自己较小的利益损失保全集体较大的利益。

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上述选择, 都表现出了一定的道德自律, 是个人将集体主义外在的道德要求内化为自己行为准则的重要结果。这些对行为者本身有利, 对集体也有利, 起码无害的利它选择能够长久地持续下去, 因而都应肯定, 它们代表了集体主义一系列不同层次的道德要求。

以往的集体主义宣传教育突出强调个人自我牺牲的无私性、崇高性是对的。但没有意识到, 这实际上已是集体主义的较高要求了。当二者发生冲突时, 道德与否, 仅看个人是否服从集体利益, 个人只有无条件地做出自我牺牲一种选择, 这实际上否定了利己不损它、己它两利、利它不损己的合理性, 在集体主义的一系列不同层次的道德要求中仅承认较高层次要求并将其上升为一种绝对的强制性原则要求, 等同于集体主义的全部内容, 这在很多时候造成了对于个人利益的无谓的压抑、限制和伤害, 在长期实践中很难变成人们自主的道德实践。面对二者冲突, 如果集体利益的获得远远小于个人为之付出的沉重代价尤其是生命, 就应反过来思考问题, 考虑牺牲集体的微小利益来保全个人利益乃至生命。这就辩证地体现了集体对于个人生存发展利益的尊重、保护、保障。着眼于集体主义原则的现实生命力, 有论者提出的这一思路值得我们重视:在遇到冲突, 必须牺牲个人利益以满足集体利益时, 合理的解决方法应该是通过协商, 有条件地牺牲个人利益, 即通过集体与当事人个人平等协商、由集体合理补偿其利益损失的方法进行。这样, 既保证集体利益不受任何阻碍地得到发展, 也最大限度地保障个人利益, 使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真正达到和谐统一。

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时, 利他实际上是对个人与集体的双向要求。对个人来讲, 在二者发生冲突不能两全时, 以集体利益为重的利它, 可能会损害自己的利益甚至牺牲生命, 但牺牲“小我”以保全“大我”, 其实也是个人利益的升华和更高层次的实现, 牺牲生命的行为体现了“舍生取义”这种最高道德境界。对集体来讲, 利他可能会损己, 但尊重和满足个人“小我”的当前需要、眼前利益, 其实也是实现“大我”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的前提和条件, 只有尊重、保障和促进所有个人利益的发展, 集体利益才能发展、壮大。以利他为价值导向, 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社会群体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导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毛泽东文集 (第7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3].毛泽东文集 (第8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

新时期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 第5篇

――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经典案例》体会

一中

近期,在繁忙的初三教学之余挤出时间认真学习了《教师职业道德经典案例》一书。通过对本书的学习,使我对教师职业及教师职业道德有了新的认识。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改革开放,打开了我们走向世界的大门; 加入WTO,要求我们采用世界通用的市场游戏规则;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拉近了我们同世界各国人民的距离。在新世纪,道德的作用更显突出。新世纪的道德,不仅在国人之间发生作用,它还担负着与世界各国人民沟通的职能。

新时期教师的职业道德面临的一系列新的挑战,本书从多个角度阐释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当前,由于我国推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等利国、利民的政策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教师素质特别是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主要是―――要求教师坚守职业信念,平等竞争、团结协作,廉洁从教、热爱每一位学生,尊重多元文化、多元价值,抵种不良习气,勤于学习,敢于创新,终身学习,严谨治学,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等方面。随着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正视自身面临的挑战,不断学习、不断完善。

新时期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要求,使教师的职业道德有了不同寻常的内涵。在新的时期,广大教师要增强自己作为教师的爱心和责任意识,把爱与责任的育放在师德建设的首位;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特别是改变传统的学生观,真正把学生当作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加以尊重、理解,真正地尊重学生;在 强化资深职业道德修养的同时,加强社会公德的教育和修养,用自身的公德修养 来影响、培养未来的社会公民。以上就是当前我们的教师最需要树立的道德观。

一、课堂教学中的师德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

教学是一种服务性职业,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服务。任何一种职业都会有与众不同的地方,有与其他职业不同的特点。教师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作为一个 培养人才的社会角色,他发挥的作用不同于其他的职业,有其自己的特点和品质。

教师每天都在神圣与平凡中行走,为未来和现在工作。他代表着社会年长一代的意愿和希望,他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向年轻一代“传道”“授业”“解惑”,使之能继承、发扬前人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形成创新的精神和能力。要成为一个受欢迎的教师,必须掌握授课教师的基本特点及应具有的师德。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及其原因。在新时期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教育教学目标重新定位以及调整教学内容,主要原因是新时期教育科学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转变,突出了“以人为本”。新时期学习方式的变化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要求教师重新定位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

二、师生交往中的师德

师生关系可以说是教师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交往中,教师的态度、方 式等无一不体现了教师的师德素养。在新时期,对教师在师生交往中的师德素养有着明确的要求,要求教师为了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爱护、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独立、自主的个体,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保证教育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明确认识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体谅、宽容学生的缺点;同时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在不伤害宇生身心健康的前提下慎重使用惩戒,对于体罚一定要杜绝使用。

三、教育教学评价中的师德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育教学评价的改革,这也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要求。新时期的教育教学评价,改变了过去那种只重结果的方式,转变为注重过程、促进发展。同时,评价提倡多元主体,尤其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不断对学生进行激励。为了保证评价的客观真实,发挥坪价的作用,评价过程中要防止评价“作假”。

四、教师和家长关系中的师德

教师和家长的关系是教师人际关系中重要的一个方面,而且教师和家长交 往的程度、方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重视和家长的沟通,在尊重家长的前提下探寻多种形式、深层次、有效的沟通,并且对于那些特殊家庭的儿童要特别的关怀,关心爱护他们,扭转特殊家庭对他们造成的 2 不利影响。

谈精神科护理道德要求 第6篇

关键词:护理;人文关怀;道德要求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044-01

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对象是患有各种精神疾病的病人,其中病情严重者,表现思维紊乱,行为怪异,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不少病人否认有病,还会造成自伤或影响社会治安。病人的症状往往与生活经历、躯体和精神状态及社会环境、职业、文化背景等诸因素有关,因而形成了精神症状的复杂性,给護理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因此,对护士在道德行为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 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心理状态分析

了解研究精神病人的心理问题,是护理工作非常重要的课题之一。当病人住进医院开始,我们就该尽快了解病情,细心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在专业护理的基础上,应用心理学知识,依据精神疾病的演进规律,按治疗时间将精神病人的心里特证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1.1 治疗初期 大凡精神病人不论是首次发病,还是复发者,都不愿主动就医,顺利接受治疗和护理者极为少见,特别是一些重症精神病人。众多的精神病患者不能正确评估自我的精神状态,整个心里过程发生紊乱,重者思维活动脱离现实,难以正确理解客观事物,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对本身疾病缺乏认识,对所患的疾病持否认的态度,同时对身边的人、所在的单位以及医院,采取不配合的反抗手段。临床表现为猜疑周围人、恐惧住院、拒绝服药、私自出走等。

1.2 治疗缓解期

精神病人在经过住院初期治疗后,精神病的症状得以缓解或者部分缓解,病人的心态也发生相对变化,患者心里开始动摇,正常的心理活动开始活动,对周边的环境、所处的位置产生怀疑,我怎么在医院呢?我来这里干啥?我真的有精神病?

1.3 治疗好转期 经过一段时间治疗,随着患者自知力的恢复,病人开始理智客观地分析和评价自己所患的疾病性质、疾病程度以及因为疾病而带来的各种损失。但患者心理活动比较单纯、单调,长时间处在反复思考一个问题,我的病能治好吗?能根治吗?出院后能正常工作吗?这时的病人情绪低落,心理压抑明显。

2. 对精神病人护理的人文关怀

由于精神病人的特殊性,大部分病人的治疗是被动接受。其护理的目的在于预防和治疗精神方面的障碍,唤起人们健康的心理状态。但患者往往拒绝住院,不接受治疗,难以护理,有的可能伤人、自伤或者毁物,甚至对医护人员抱有敌意态度;有的孤僻退缩或者意识障碍,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护理人员全面照顾;有的表面看来安静合作,但病态支配下可能发生种种意外。因此护士工作繁杂多遍,心里承受着巨大压力的同时,必须根据患者住院期间心理特征反应,对患者实行人文关怀的人性化护理。

2.1 针对治疗初期 对这一期病人采用的护理手段多为强硬的、机械的、但必须是人道主义的。此时的护理主要为:(1)尽快熟悉病人的病情、心里状态、家庭状况、社会支持能力等,为下期心理护理打下基础;(2)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尽量降低精神症状对环境的干扰,增强每个病人的自身安全系数。

2.2 治疗缓解期 此期病人能勉强地接受治疗和护理,是心理护理的最佳期。护士要做到:(1)加强医患间的情感交流,情感交流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心里需要,精神病人更为突出。病人往往把健康的恢复完全寄托给医护人员,对医护人员产生依赖,借助情感交流以其得到鼓励和启发。护理人员主动提供条件,在互相交流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病情。(2)避免恶性刺激。由于病人的病态心理开始动摇处于冬眠状态的正常心理开始苏醒,正常与异常心里交织在一起,不论是自控能力还是识别能力均偏低,对各种刺激的承受能力也较低。如果不注意。很容易导致病情恶化。

2.3 治疗好转期 这一时期,护士要帮助病人做到:(1)力求心理适应。心理适应必须在生理适应基础之上完成。精神病人自我调节能力较弱,不能有效地趋利避害,需护理人员协助,包括环境净化,病人安全感形成,以及生存欲望的强化等等。(2)建立社会关系。长期的病态心理和住院生活,病人自我认知的能力降低。应沟通病人与家属、单位之间的联系,让病人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和有益活动。

3. 对精神科护理人员的道德要求

3.1 了解和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

护士应了解病人的多种需要,不同病种以及疾病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心理需要。病人有共同的需要,也有个体化的需要。特别是对病人病史中的隐私和病情应做保密,绝不允许作为嘲笑的话题。恢复阶段的病人,由于错误地认为得了精神病不光彩,被人瞧不起,无社会地位,并担心今后复发、遗传等问题,此时病人常产生自卑和轻生观念,护士绝不能忽视病人此阶段的心理状态和需要,应及时给予正确的疏导,使病人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是可以治愈的,消除各种顾虑,树立正确人生观,同时做好家属的宣教工作,杜绝意外发生。

3.2 敏锐的观察力,确保病人安全

审慎思考,认真负责的工作,准确无误的行为,是避免发生差错事故,保证病人安全的关键,也是护理道德和责任心的具体表现。观察力是知识和思维的结合,对事物具有敏锐的感觉和正确的判断,并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是精神科护士必须具备的能力,它体现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其中很重要的技能是观察病人的病情及心理活动。如精神科一级护理中的三防病人(自杀、自伤、冲动毁物、逃跑)护士必须做到坚守岗位,定时巡回,对重点病人心中有数,及时发现和杜绝可能发生的各种安全隐患。

4. 尊重病人的人格

精神病人由于缺乏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住院后出现新旧角色的冲突,常常不能配合治疗,如拒绝服药或藏药、毁物自伤等一些行为。此外,在护理时,除病情和治疗的特殊需要,应慎用约束。要维护病人的尊严,保护病人心理上的安全感,并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处理上述护理问题的态度与方法,是尊重病人的人格及护理道德行为的具体表现。

市场经济的道德要求 第7篇

热爱护理事业, 树立职业自豪感, 确立把毕生精力献给护理事业的坚定信念。热爱本职工作, 形成强烈的敬业精神和乐业意识不怕苦, 不怕累, 不怕脏, 尊重病人, 想病人之所想, 急病人之所急, 帮病人之所需。在任何情况都要维护病人的健康权利。言语温暖、亲切、舒适、表情和蔼。

2 专业技术精益求精

掌握精湛的专科护理技术和方法, 了解有关疾病的特点、疗程及疾病可能发生的变化, 注意病情的动态观察。要懂得药物主要适应证、剂量、用法、副作用及配伍禁忌, 熟悉护理和治疗仪器的使用操作规程, 治疗及某些特殊检查前必要的准备与注意事项, 清楚如何防止或处理各种意外情况, 善于应用护理程序为病人服务。

3 执行医嘱准确、及时

执行医嘱是否做到准确、及时, 它关系到治疗是否安全有效争取有利治疗时机或使危重病人转危为安的道德问题。为此, 护理人员必须具备审慎的、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执行医嘱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坚持执行查对制度, 做到医嘱与药品 (品名、含量、用法) 、床号、病人姓名等相符合, 防止打错针、投错药。

(2) 遵循护理程序, 严格技术操作规程, 做好相应的工作记录切记草率从事。

(3) 在实施治疗和护理过程中, 认真观察病人是否出现毒副作用, 一经发现, 应急速处理或报告医生。

(4) 细心评判医嘱有无失当之处, 例如药物剂量、配伍禁忌和饮食忌宜等。

4 观察病情勤快细致

为了有效地观察病情变化, 护理人员必须培养勤快细致的道德素养和作风, 做到“五勤”, 即脑勤 (多想) 、腿勤 (多巡) 、眼勤 (多看) 、嘴勤 (多问) 、手勤 (多查) , 精力集中, 询问认真, 查看仔细, 分析周密, 判断敏锐, 详细记录。例如:颅内病变早期表现等应周密观察, 对医生修订、完善诊断与治疗方案, 提高临床诊断符合率、治愈率, 减少病死率, 防止医疗事故和差错的发生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5 仪表端庄、举止稳重

仪表作为人的外部形象往往是思想、品德、气质的具体体现、衣帽整洁、穿着得体、仪表端庄等仪表美, 会给病人亲切感、信任感, 从而主动配合治疗。相反衣着不整或浓妆艳抹, 则难免引起病人的不信任和反感, 甚至影响治疗效果。其次应神情自然, 言谈文雅。神情与言谈是交流的重要工具, 都会对患者有强烈的影响。言谈文雅、神情自然, 和蔼可亲, 会让病人感到安全、愉快、从而克服疾病带来的焦虑不安, 安心养病。相反盛气凌人, 目光鄙视或责难则会使病人感到伤心、气愤和屈辱, 加重心里负担, 不能将日常生活中的情绪带到工作中, 流露到病人面前。

6 应切实执行保护性医疗制

在护理过程中, 发现病人生理或体表上的缺陷, 不可在无关人员中议论, 任意传播, 更不能以此揭短、悔辱、损坏患者的声誉。对于无特效疗法的疾病 (如各种癌症、艾滋病) 是否让患者知道, 什么时候让患者知道, 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切实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 以免造成患者的精神压力。对预后不良的危症, 一般应向病人保密, 以免产生过重的心里负担, 加重病情。一定范围内保密的疾病, 则只能对有关人员交代, 绝对不能向其他无关人员泄漏。

7 同事之间平等合作

市场经济的道德要求 第8篇

关键词:儒家道德观,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灿烂辉煌, 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的结晶[1], 它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 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 而中国文化中长期居于主体地位的则是儒家文化。先秦儒家人文思想丰富多彩, 博大精深,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对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大学生身心修养, 塑造大学生的道德情操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儒家道德文化的基本要求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道德文化的基本要求, 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

儒家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主张“谦恭礼让”和“严己宽人”。在孔子的学说中, 仁是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孔子说:“仁者爱人”。它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充满爱心, 要互助互爱, 形成相亲相爱的和谐人际关系。《孟子》中说:“仁则荣, 不仁则耻。”可见, 在孟子看来, 人一生的荣辱, 都与是否“仁”密切相关。

2、“义”在先秦语汇中, 是指公平合理而应当做的意思。

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儒家思想提倡人们在处理义和利的关系时应坚持“义以为上”、“以义制利”, 在生与义发生矛盾, 不可兼得之时要勇于舍生取义, 而“舍生取义”在儒家看来则是求荣的最高境界。

3、“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 决嫌疑, 别同异, 明是非。

作为道德规范, 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左传》上说:“礼者, 理也”, 是说“礼”就是人与人交往时最合理、最适宜的行为方式。《论语》里讲:“礼之用, 和为贵。”即礼的应用, 贵在处理任何事情能做到恰到好处。又说:“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意思是说:如果能用道德来教育百姓, 同时又用礼法来约束他们, 那么, 百姓就不但具备耻辱之心, 而且能够改过向善。在“礼”的引导、制约下, 大家互相尊重、彼此谦让, 社会就会秩序井然, 安宁和谐。

4、“智”是指知识和理性, 即对社会道德规范的理解和认同。

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 “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 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 被视为“三达德”、“四德”及“五常”之一。孟子说:“是非之心, 智也。”“无是非之心, 非人也。”儒家要求人们掌握道德知识, 增强道德理性, 具有区分善恶、明辨是非的能力。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把“智”与“仁”、“勇”两个道德规范并举, 定位为君子之道, 即所谓“知 (智) 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在儒家看来, “智”是人为“仁”或“利仁”的基本条件。“仁且智”即强调“成仁”还需有“智”。这启示我们要重视智慧, 注重学习, 崇尚美德, 加强文化修养、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 提高人的心性。

5、所谓“信”, 是指守承诺、不欺诈、不虚伪。

“信”作为道德规范之一, 它要求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要真实无妄, 不欺人欺己。孔子说:“言必信, 行必果。”“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孟子说:“诚者, 天之道也;思诚者, 人之道也。”这些都说明,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 一个人如果不守信, 怎么自身发展, 又怎么与他人正常交往, 社会又怎么可能有正常的秩序?《论语·学而》说:“信近于义, 言可复也;恭近于礼, 远耻辱也。”诚信, 有礼, 自然就远离耻辱了。反过来说, 不讲信誉, 无礼, 当然就会自取其辱, 为他人所唾弃。

二、儒家道德观基本要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启示

1、儒家文化“仁”的思想, 倡导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平等和谐关系

面向二十一世纪, 在实施和谐教育的过程中,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师生双方在教育中的地位是平等的, 双方都具有完整的个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要充分运用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受教育者, 靠真理去说服学生, 靠情感去打动学生, 靠示范去带动学生, 实实在在地给受教育者以帮助、指导。对于被教育者来讲, 应该多站在老师的角度思考问题, 充分地理解和尊重教师。师生双方共同理解沟通, 和谐一致, 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社会性关系, 也是儒家所提倡的“仁”的真谛所在。

2、儒家文化“义”的思想, 着眼于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

当今社会, 由于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引发了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物欲横流、唯金钱至上, 使人们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 背弃了正确的价值观, 阻碍了人们理想人格的发展。孔子主张“见利思义”, “义然后取”,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可见古人把道德理想看得比人的生命更为重要。古代先哲并不反对追求物质利益, 但是认为道德人格的价值远在物质利益价值之上, 反对为了物质利益而牺牲道德人格。在“义利”关系问题上, 儒家文化特别强调“先义后利”、“义以为上”, 认为见到利益应该先想到是否符合道义, 合乎道义的利才可以获取。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 要求“见利思义”, 必要的时候“舍生取义”。传统文化主张正确的义利统一, 对当今社会过分世俗化和物欲化的倾向可以起到抵制和克服的作用[2]。特别是大学生正处于人生重要的关口, 容易被社会不良风气腐蚀。因此, 儒家重义轻利传统中所包含的合理因素, 可以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 它有助于大学生澄清对金钱的片面认识,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儒家文化“礼”的思想, 为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新型人际关系的构建提供有益的借鉴

《论语》里讲:“礼之用, 和为贵。”即礼的应用, 贵在处理任何事情能做到恰到好处。这种恰到好处正体现了“和”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十分主张人际关系的道德伦常调节, 主张“和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其核心就在于一个“和”字。在中国文化精神中, “和”的哲学基础是儒家所提倡的“中庸”思想。在古人看来, “中庸”原则旨在使社会中各种相互矛盾的事物和谐统一起来, 这既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态度与方法, 又是一种做人处世的道德和行为准则, 也是社会理想的最高境界[3]。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 “中和”观念被历代思想家反复强调, 积淀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和特有品格, 体现在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也体现在国家的外交政策上, 造就了中国人处世性格的鲜明特点。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强化人们的道德意识, 倡导以“和”为内涵的新型人际关系准则, 可以有效地避免人与人之间的摩擦, 减少社会内耗, 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 增强人们之间的亲和力和融合力, 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对于当代大学生新型人际关系的构建, 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启示意义。

4、儒家文化“智”的思想, 有促于学生心性的提高升华

儒家“尚智”, 十分重视受教育者进行自我修养。孔子开私人讲学之风, 相传有三千弟子, 七十二贤人, 他提倡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人获取科学知识, 达到聪智的程度。儒家不仅提倡学思并重, 学习、继承前人道德, 更主张通过自己的思考转化为自己的品质。子曰:“学而不思则惘,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注重反省内求, 通过反思领悟道理, 找出自己的不足, 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4]。孔子教育学生:“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省也” (《论语·里仁》) 。《里仁》里说:“朝闻道, 夕死足矣。”学到了道, 比人的生死还重要。孔子强调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是与他推崇聪智, 轻视不学无术的愚昧分不开的。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过程中, 不能仅重视传道式教育, 而缺乏大学生自身修养的提高。我们应该指导学生从儒家自我修养的思想中汲取有用的营养。

5、儒家文化“信”的思想, 倡导诚信教育, 以“诚信”之举, 取社会之“信”

儒家认为, 人无信不立。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 在社会上无法立足。当今中国社会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了大量不讲诚信的现象, 从根本上说是由经济利益和价值观多元化、社会诚信管理体制不完善、社会失信成本太低等原因造成的。近年来, 关于学生轻诺寡信的负面报道也日益增加。引起这些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更大的原因还是思想道德水平的下降。如果一个人的思想品质有问题, 价值观念扭曲, 一受到利益的驱动就投机取巧、漠视诚信, 实为可耻。儒家的诚信文化侧重于自律, 竭力倡导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也能自觉地讲诚信, 由于我国尚未有足够条件建立起公民终身信用制度, 因此, 用思想道德的教化来教育约束学生还是很有必要的。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 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土壤,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 积极引导大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开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刘晓乾、任淑红:《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及其对策》, 职校论坛, 2009年。

[2]郭萌、崔林:《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09 (1) 。

[3]曲洪志:《我国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 山东社会科学, 2006年。

市场经济的道德要求 第9篇

一、爱岗敬业,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爱岗敬业是对一切职业的共同要求, 教师职业自不例外。

敬业表示一个教师爱岗的精神。在一个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认同的前提下, 根据职业认识、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的不同, 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在认识、态度、价值观上有四个不同层次的理解, 即畏业、爱业、乐业、创业。畏业是指敬畏自己的职业, 当一个教师把自己的职业仅当作一种“干活挣钱的行业”, 而又很怕失去它, 那他对教师职业就具有一种敬畏感, 其敬业的精神是始于畏业。畏业者对职业能尽职尽责, 爱业者能自立自强, 乐业者能无怨无悔, 而创业者同表现出一心一意。这四种不同的职业感, 虽然层次不同, 但都是教师敬业的内在动力。敬业是一个人民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履行教书育人工作的原动力。

育人表示一个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专业工作, 是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根本标志。教书育人的业绩如何, 除取决于教师的敬业精神外, 还取决于教师的业务水平。作为一门专业的技术, 需要教师勤奋训练, 对其中的规律刻苦钻研。教师教书育人的业务水平可以有四个不同的层次:技术、技能、技巧、技艺。每个层次虽然渐次递进, 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并非每个教师都能达到高级的境界。不过, “勤奋+方法=成功”适合每一个人。故博览古今中外典籍, 使自己成为饱学之士;勤练教书育人技艺, 使自己成为专业高才;深研教育教学规律, 使自己成为教育行家, 应成为每个教师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

师表表示一个教师为人师表的品行。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 肩负培养“四有”新人的神圣使命, 这就决定了社会对教师的品行比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有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都应是规范的, 是学生学习的模范, 而优秀教师还是其他教师学习的模范, 是社会各界学习的模范, 这就构成师表维度的四个不同层次:规范、垂范、模范、世范。我们平时常说的“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就是要求教师要有高超的教书育人的水平与高洁的为人师表的品行。一个人民教师敬业精神高尚令同行感动, 育人水平高超令学生佩服, 而师表品行高洁则令世人敬仰。

二、尊重学生, 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

教师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产品, 而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命, 正在茁壮成长的孩子。如果说智慧要靠智慧来铸就, 那么爱心要靠爱心来成就。在我的教育生涯中也做到将自己的心掏出来给孩子们!古代教育家早就提出“有教无类”, “同在一片蓝天下, 孩子们应该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理解和尊重, 得到教师的关心和呵护, 这要求我们教师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对学生一定要以诚相待, 热情鼓励, 耐心帮助, 用师爱的温情让他们能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 疼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一种崇高的大爱, 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情感基础, 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情感, 就会很自然地“亲其师”, 从而“信其道”。

三、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是师德的人格力量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是学生增长学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 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行动的标杆, 学生特别喜欢模仿他们崇拜的老师, 对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在政治思想认识上, 道德品质、情操上, 学识学风上, 全面以身作则, 自觉率先垂范。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学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不断完善充实自己, 才能有更好的精神储备教好学生, 如果我们自身都很散漫、懒惰, 不思进取, 如何要求学生睿智进取呢?教师的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的感召作用, 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

四、终生学习不断进取是师德的升华

21世纪被称为知识信息的世纪, 教师的道德应该是具有深刻知识内涵和文化气质的道德。一个受学生敬重的教师, 应该是不断接受新知识的带头人。教师只有用科学精神武装自己, 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新需要, 真正塑造好“师魂”。所以时代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学习观念, 确立“边学边干, 边干边学, 终身学习”的观念, 紧跟当代知识和科技的发展步伐。

摘要:本文将从新形势下对师德的基本要求、师德核心、师德人格的影响、及终身学习是师德升华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市场经济的道德要求 第10篇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话式教学;教师素质

一、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对话式教法的作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课程之一,对于帮助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意义非同寻常。怎样才能使这门课成为受大学生欢迎、并使他们终生受益的高质量课程,需要广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往往希望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知道”而“躬行”,却忽略了学生自我学习与主动探索的作用, 其结果导致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空间,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不知如何是好。对话式教学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法的不足,而且符合时代发展贴近学生思想实际,有利于及时发现学生思想中的困惑,便于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所谓“对话式”教学是指以对话为教学原则,教师不断地追问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解释,通过师生对话的形式,以问答、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1](P.2“7) 对话式”教学采用的方式与以讲解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明显不同。传统教学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在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支配下,教学被理解为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学生对教师的教只能是被动的接受。笔者认为,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运用对话式教学有利于师生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首先,在自由平等的对话中,沉闷的传统课堂为充满生命对话活力和魅力的课堂生活所取代。其次,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通过说者与听者的双向交流,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合作探究与创造的过程。教学中,师生共同研讨,教师、学生的多向、多元思维方式彼此激活,建设性的或者批判性的观点相互碰撞,对于每个参与者(学生与教师)来说,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的出现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来自他人的信息和观点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并在此基础上更新构建出新的观点、新的解释。[2](P.25)

二、对话式教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要求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与较高的政治觉悟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从事的是大学生的塑魂工作。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3](P.105)在当今高校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主要宣传者、贯彻者, 是先进思想的传播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素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们的信仰、信念问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备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才能够引导学生在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共产主义信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加强道德修养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素养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信息的快速传播、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给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面对这种挑战,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由于没有及时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导致出现个别教师课上大谈集体主义,课下却自私自利;课上反对拜金主义课下却视财如命,课上要求学生刻苦学习热爱专业、遵章守纪,课下对自己却荒废教学投机取巧。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凡是教导别人做的,教师自己要先做,要求学生行的,自身要先行。因此,作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保持言行一致。淡泊名利、以俭为德,始终胸怀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唯此,才能在各种诱惑面前以身立教,保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尚道德情操。古人云“: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教师的道德境界、人格魅力、文化素养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一名具有较高道德修养的教师必然会被学生所尊重信任。在这种尊重信任的心态下,学生会更乐意打开心扉与师者展开对话,听从教师的建议与引导。

第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文化素养,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替越来越快,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网络资源,任何一个学习者都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自由地收集教育资源,一些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很可能比教师更早获取信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是一名学习者,要在不断的学习积累和充实自己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教师本身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才能够较顺利的开展对话性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师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首先要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是我们建构文化底蕴的源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过程正是提高我们文化修养的过程。其次,要努力拓宽自己的视野,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知识。具有多学科的文化知识底蕰,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教师的课堂教学才能魅力无穷。

第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关键是要热爱学生坚持以人为本

在对话式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相互尊重、民主平等的。尊重爱护学生的原动力是教师的爱心,教师只有在内心爱学生, 才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想问题,摆正自己的位置,与学生平等交流与对话。才能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和个性差异,关注一切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亚米契斯说“: 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没有了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4](P.1,2)教师只有爱学生,才能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其心理和思想上的变化,及时化解学生的思想矛盾,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也必然被学生所尊敬与爱戴,学生会因为“亲其师”进而“信其道”。这样自然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此外,为适应现代教育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应具有多方面的素质和技能,比如教师在艺术等方面的良好修养能更加吸引广大青年学生。总之,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充实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够在开展对话式教学的过程中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吸引力,切实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徐晓丹.孔子对话式教学探微[J].基础教育,2004,(7).

[2]张秀红,范文贵.创新教育与“对话”[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3]邓小平文选: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亚米契斯.爱的教育[M].夏丐尊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上一篇:诗意教学下一篇:结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