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技术专业

2024-05-27

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精选12篇)

机械制造技术专业 第1篇

一、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探索创新“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1. 探索创新“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是区域产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笔者所在的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 是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位于天府新区核心区域。天府新区的规划与成都市“五大兴市战略”的提出使区域产业人才需求巨大。学校紧密结合天府新区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产业规模大、产业链长, 对一线从业人员需求量大的大型工业产业, 着力打造机械制造技术专业, 并将其列为国家示范校建设重点专业。该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究其产业特色、职业技能和知识层次都适合采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2. 探索创新“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是国家示范专业建设的需要。

国家示范专业建设的目的之一, 就是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笔者认为, 职业学校当前最需要解决的就是师资专业水平和质量问题, 具体表现在职业教育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能力差, 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技术水平较低, 系统性和科学性不强等方面。要提高职教师资的专业技能, 进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就必须密切学校与企业的联系, 在“双赢、互动”中加强沟通与合作, 通过建立专业共建、人才共培、科研共攻、文化共传等校企合作机制, 引导行业、企业发挥引领作用, 职业学校发挥基础作用, 共同推进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等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形成长远合作的利益链。“现代学徒制”无疑架起了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桥梁。笔者认为, 以学校为中心、引导企业积极参与, 共同推进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等改革, 从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二、三年级开始试行“现代学徒制”是较可行模式。这不仅是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创新, 也是体现国家示范专业建设辐射性、示范性和创新性的需要。

3. 探索创新“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是提升服务社会发展能力的需要。

随着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 资源整合成效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内容。以“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为载体, 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一方面可以提高学校和企业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 实现知识链、专业链、产业链和利益链的深度融合, 助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职业学校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服务、职工培训、技能鉴定以及其他公益活动等, 实现社会服务功能。

二、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探索创新“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的主要做法

传统“学徒制”历史悠久。任何先进的职业技术教育模式都或多或少地有着“学徒制”元素。在吸取德国“双元制”核心内涵和欧洲“现代学徒制”思想理念的基础上, 笔者所在学校的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现有体制机制, 在政府支持下, 以学校为中心, 联系企业积极参与, 根据市场调节需求, 积极探索并实践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 主要有以下做法。

1. 遴选优质企业, 合作探索“现代学徒制”。

遴选优质企业, 是实践“现代学徒制”最重要的环节。该专业根据“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特点, 提出了遴选企业的四项原则:一是遴选产业特色适宜, 有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认证的行业企业;二是遴选管理规范、经济效益较好, 可内涵式合作的企业;三是遴选内部培训体系完备, 对“学徒制”培养合作能达成有效共识和互动的企业;四是遴选愿意支付学生奖励和“准工资”, 能优先录用学校毕业生的企业。学校和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 共同负责招收学徒, 按计划提供实践培训场所和岗位教育资源, 师傅、教师共同承担培养责任、履行义务, 指导学生参加行业协会考核认证。

2. 校企按需共同招收学徒, 确定“学生学徒双身份”。

笔者所在学校机械制造技术专业, 按照区域内现代制造业岗位群人力资源需求, 确定“现代学徒制”班级规模, 同时面向社会和学校招收学徒, 并以签订学校、企业、学徒三方合同的形式, 确立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 在企业是学徒工。学徒在学校就读期间, 身着校服, 学习系统、规范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参与教学实习和生产实训;学徒在企业学徒期间, 身着工装, 按照行业标准、员工要求和岗位要求, 融入企业生产, 并获得生活补助, 充分感受企业员工的“学徒”身份。校企双方相互认可“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学徒约二分之一的时间在企业参与生产, 约1/2的时间在职业学校学习, 构建了校企双赢、互动参与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学徒在企业的生活和学习中, 能直接感受企业文化, 亲身体验真实的生产环境和操作专用设施设备, 进而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 切实提高职业能力;二是企业能有较长时间认真观察、全面考察、精心培养急需的技术人才, 降低用人风险。

3. 配备校企互认师资, 共同打造“现代学徒制”师资团队。

“现代学徒制”师资团队的组建, 应遵循校企互认和共同指派的原则:“师傅”从企业引进, 由在本专业工作多年、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企业负责人担当;“教师”由学校选派专业教师, 到企业接受专业技能培训, 获取行业认证后回校承担“现代学徒制”教学任务。例如:笔者所在学校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科思现代学徒制”班级实施学校、四川科思精密模具有限公司、签约企业三方互认师资团队的模式, 由专业骨干教师、签约企业技术人员、企业工作人员共同组建师资团队。同时, 严格执行企业认证体系, 每年对师资团队进行培训、考评、年审, 只有通过考核的教师方有资格继续留在“科思现代学徒制”班级任教。

4. 以“四个一体化”办学理念驱动“现代学徒制”课程建设。

“现代学徒制”课程建设应坚持“四个一体化”的办学理念, 以企业“人才定位、岗位标准、知识技能要求、典型职业活动及素养”为中心, 以“理实一体、工学交替”为主要方式, 由企业制定培训课程, 学校制定教学计划, 校企双方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合作初期, 学校必须模拟企业生产模式和情景, 承担部分企业职能。

例如:笔者所在学校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与四川科思精密模具有限公司合作, 由校企双方根据学生情况, 整合校企教学资源, 共同制定“现代学徒”班级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 参与教学组织与实施, 在第1、2学期按周邀请企业高管、行业协会专家和一线技术骨干到校讲授行业前沿、专业发展、企业管理等;在第3、4学期聘请企业技师担任实训指导教师, 与学校专业教师深度对接, 根据行业标准共同制定技能训练标准, 确定训练项目, 将企业生产任务转变为学生实训内容, 并按照企业员工技能要求开展实践技能培训, 使教学过程成为企业生产产品、创造价值的过程, 实现教师师傅一体化、学生员工一体化;在第5、6学期, 每学期安排5个月时间作为学徒到企业顶岗实习期, 顶岗实习结束, 并经企业考核合格后, 再要求学徒回校进行1个月的理论知识扩充。工学交替的教学活动既有力地支援了企业生产, 也使学生得到了在生产一线锻炼的机会, 为未来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 校企共同制定评价标准, 引入行业认证和“准工资”激励机制。

“现代学徒制”考核评价标准由校企共同设立专门的考核评价委员会制定。委员会由行业企业专家、学校专业教师组成。考核评价标准把职业资格技能要求放在首位, 并引入了行业认证。理论考核主要针对在校理论知识的学习。技能考核主要针对在企业的实践技能。委员会建立“准工资”激励机制, 根据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评价结果向学生发放“准工资”。

三、存在的问题

1. 国家缺乏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 企业积极性不高。

2.以学校为中心的“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 使校企合作难以真正做到“多赢”。企业的最终目的是盈利。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生产型实训基地没有很好地解决生产与教学的矛盾, 如:难以找到实训基地承接外协生产与承担教学实训的结合点。

3.校内“双师型”教师水平较之于产业行业生产、服务技术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专业教师仍缺乏在企业的工作经验, 要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难度较大。

4.“现代学徒制”班级的班额应在14~24人/班, 培养成本较高, 但目前学校教育资源仍不足, 难以全面实施“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

四、建议

1.由政府制定并出台鼓励政策, 激发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的积极性, 建立支持校企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

2.尽快搭建起连接政府、企业、学校的桥梁, 建立“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信息网络, 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 向企业和学校宣传推广校企合作经验, 促进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发展。

3.校企双方要共同增强协调功能, 完善“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制度建设, 制订明确的教学方案, 建立有效的质量保证和评价体系。

4.希望国家完善有关学生顶岗实习的法律法规, 对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安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翟海魂.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历史演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

[3]孟庆国.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Nvahn博士.现代学徒制的再发现[M].英国:Springer出版社, 2009.

[5]廖曙洪“.企业化”教学模式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 (23) :43-45.

机械设计制造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第2篇

一、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地完成工作任务

自进厂几年来,先是在连铸作业区维修班干钳工工作,我出色的工作和成绩得到领导和员工的好评与肯定。XX年12月份经分厂决定,调到动力作业区除尘工段从事钳工工作,XX年4月份提升为除尘维修安全员兼技术员。主要任务是维修班组的安全工作、班组建设工作、设备的日常维修工作、以及设备备件机加工制图等工作,XX年转为专职技术员,主要负责转炉一次除尘系统。至今我在自己的岗位上通过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满足工作需要,不断学习、不耻下问,得到同事们的一致好评。近年来,随着炼钢产量的不断攀升,技改项目的增多,对每位员工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面对除尘效果不良,设备运转周期短而造成的紧张局面没有丝毫怨言,而是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经常提前上班,推迟下班时间,甚至放弃休假时间,一丝不苟地干好每项工作,从未发生过影响生产的情况。

二、主要事迹简介

XX年各期转炉系统排污不集中,管道易锈蚀砂眼,阀门不易维护易损坏,作业环境复杂,安全系数低等情况,我提出集中排污技改项目,并全身心投入技改工作中,这项工作的完成首先改善岗位及维修人员的作业环境,方便操作及润滑,同时为公司节约更换费用3500元/月。

XX年10月26日晚上10点,因二期1#泥浆泵出口阀门坏,2#泥浆泵皮带老掉,无法正常送泥,可能导致压池情况。当班班长向我反映情况后,我立即从家里赶到车间,两个小时后问题解决,当我回到家已是凌晨2点多,第二天按时上班。把厂和车间当作自己第二个家,把设备看作自己的亲人,这种敬业精神值得肯定,也为员工做了很好的榜样。

XX年11月参与炼钢1#连铸技改工作,主要负责动力水泵安装及管网走向,以及1#连铸二冷室管网及机加工制图等工作,被分厂评为突出贡献个人。

XX年提出并实施板框水回收工作,利用酸碱中和原理降低一次除尘水硬度,极大地改善了转炉除尘水质,并且月节约药剂费用3.39万,被分厂评为将成本突出个人。

XX年2月至6月底参与炼钢2#转炉扩容技改工作,重点负责部分图纸的制作及施工监督,以及一次除尘系统设备安装。在这过程中他根据现场实际设计提出多项技改方案,如:①、重力脱水器底面容易积泥加冲洗水;②、原设计检修人孔不合理进行统一规范;③、锤陀支架没有适合现场实际的,他自行设计一套支架等。为2#转炉扩容技改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被分厂评为突出贡献个人。

机械制造技术专业 第3篇

关键词:中职技术教育;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

前言:目前的中职教育学校的教学结构大多都是根据普通高校的传统教育模式建立的,虽然在知识内容上有些许改动,但教学方向和理念上几乎没有改变,要想培养出更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就必须要改进教育理念、方法、方向,把现代的科学的教育手段融入到教学中,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也培养出一支更出色的现代化师资队伍。

一、简析机械制造专业

机械制造专业是由机械制造理论、技术、模式组成,其中的制造技术是生產的关键,目前中职技术学院一般都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创新,久而久之不仅不能符合新时期教学的需要,中职学生走出校园后也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常常出现高分低能的状况,所以为了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人才,必须对中职学校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进行改革,在教学方式、理念上做出适当的取舍,从而促进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新时期中职技术教育机械制造业的改革措施

(一)建立现代化的教学体系

经过专家的研究,总结出新时期对人才要求的最大特点就是“适应性”只有能够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与时俱进,才能进行创造与进步。因此,教师在构建教学知识结构时,在着重培养学生技术能力的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内容的讲解。结合现代制造技术的实际,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恰当的课程,对原有不适应需要的予以剔除,该新增的要及时增设。在机械制造专业课上,合理的调整机械理论课,多引进电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先进技术。所谓的现代化机械技术教学,简单来讲就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信息理论的有机结合,信息技术理论的关键就是运用网络丰富的理论知识内容弥补教材,多加强计算机辅助和控制技术的锻炼,把计算机技术下的数控加工技术作为机械制造业的教学核心。在实际教学中适当的减少一些重复繁琐的理论知识,把原理论和材料力学合并为工程力学,把机械原理和零件设计作为机械设计的基础课程,在课程的设计上多以实用、适用为中心,精减与本专业无关的课程,多增加原理与实际技术教学的合并课程,让学生在掌握理论基础的同时进行相应的实际训练,在实际锻炼中总结、分析技术知识的重点、难点[1]。

(二)加强实践教学,建立实习生产基地

为了更加符合新时期的中职教学要求,进行机械制造试验基地的建设是势在必行的,并且还要引进现代化的先进技术。许多先进的加工技术是学生不能亲眼所见的,特别是与传统技术相比更加的抽象,学生也无法真正的理解,所以许多中职学校都加大了试验基地建设的投资,建立现代化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并且建立与之相符合的实验基地,方便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实验和技能培训。当前探索出的“校企联合”、“产学结合”等都是有效的途径。同时,在各类的实习过程中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细致的设计符合教学的综合性教学项目,也严格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要根据实际的生产问题进行选题,并积极鼓励其创新,这样能让学生在掌握先进的设计方法和手段的同时也锻炼其实际的应用能力,让学生充分的发挥了自己的见解和潜能。

(三)改革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教学改革大多都体现在课程内容和结构上,要符合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就必须要对传统教材进行精减和科学的整合,并且要弥补教材中的不足,突破传统教材的局限。可是怎样的突破对教学来讲才能合理有效又成为了一大难题,不仅要做到理论实践的结合,还要引进先进的知识内容,更要考虑怎样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意识的形成,传统古板的灌输式是坚决要抛弃的。在先进的教学方式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利用多媒体呈现更加生动、立体、直观的教学,把教材中抽象的内容展现的更加细致、具体,也可以利用网络知识涉及之广的特点,把有限条件下无法引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通过多媒体清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弥补了教材中的不足,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2]。

(四)加强师资建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因此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更新教师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是至关重要的。学校可以定期有计划的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与技术的更新与培训,也可以通过科研来让教师积累实践经验,促进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方式与时俱进。运用有效的方式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是促进教学改革的关键。生产是把教学、科研转化为实践的过程,把教学和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也是走向市场的实验平台,因此生产是提高师资建设的关键,根据专业要求,增强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技能[3]。

(五)构建现代化的评价体系

根据现代化的教学需要,也为了更好的迎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中职学校要彻底改变传统单一的评价模式,做到以生为本,评价要以学生的成绩、专业技能、学习态度、职业素质、价值取向等方面来进行评价,由于机械制造业对实际操作方面的要求较高,所以常常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进步,因此必须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给学生发展的空间。除了学生外还有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也要给予改观,通过对老师教学方式、效果、态度、理念等多方面的考察,给予相应教师应有的晋升和奖励,促进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充分的发挥其专业素养和潜能,这样在稳定师资队伍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专业水平,促进学校更优、更强的发展,也让学生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

结语:由此可见,新时期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械制造专业,培养的人才要想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要求,就要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运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强教学管理机制,使其做到与时俱进,也让学生能学有所成、学以致用,也使中职学校能走出更多的全能型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宏亮.新时期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思考[J].电大理工,2011,4(3):57-58.

[2] 李云飞.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沈阳市中等职业学校为例[D].沈阳师范大学,2013.

对高职机械技术专业的改革探讨 第4篇

1 建立现代化的授课课堂

1) 建立融洽、同等的学习环境。作为授课的基础, 不管是授课教师还是学习的学生, 都需要一个融洽、同等的环境。这是因为, 只有在融洽、同等的环境中, 教师才能安心的授课而无需考虑其他因素, 学生才能安心学习知识而无暇他物, 教师与学生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才能和谐的交流, 才能在积极的氛围中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而这也恰恰符合了现代教学的理念:以人为本。作为授课的对象, 学生才是最主要的, 授课教师只是领路人, 关键的“修行”还是在于学生本人, 要适应现代化的教学, 授课教师必需具备这样的思想, 并且要学会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样的理念。在心理学上, 感性认识是以对外界的感觉为基础的, 同样的, 在学习上来说, 就是首次对知识的感觉对学生以后的对知识的感性认识是很重要的。所以, 为了让学生对以后的知识有更深的感性认识, 授课教师可以从其他有趣的方面切入教学, 让所有学生平等的进入学习。

2) 创新授课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机械类学科本身的专业性很强, 所以这就要求学习这门课的学生必须得“钻进去”并且热爱学习, 同时要想学好这门课还要求学生必须做到积极主动, 因为机械类专业内容虽说不高深, 但是想学好的话很难, 可以说如果学生本身不爱这个专业, 是很难学习领悟到其中的道理的, 也就没法在未来实践中更好的利用。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能做到创新授课内容, 从学生的内心来激发其学习这门课的“内在动力”, 授课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比如在授课时可以通过机械模型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 实践教学, 来让学生对自己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在平时的授课中也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模式来完成课堂授课, 切忌只讲枯燥无聊的书本知识, 因为机械类专业本身是实践性很强, 只有最大程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将这门课教授好。

2 创新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手段

1) 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机械类专业课, 其本身的专业性很强, 具有专业的理论方面的知识, 而且涉及面比较广, 内容比较多, 同时又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目, 如果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理论, 很难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如鱼得水, 所以, 要教授好这门课, 需要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 学生自主学习。拟定授课任务, 将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与授课任务紧密结合, 学生自己去学习课本的知识内容, 发现问题后先尝试自己能否解决, 不能的话再请教专业课教师。 (2) 一体化教学。紧密联系社会实际, 看看社会需要那种岗位, 在教学的时候专门针对这项内容教学。 (3) 学生自主学习与一体化教学相结合。二者结合并紧密联系社会实际, 比如在学会某项工艺加工后, 学生在学校中继续学习新工艺的同时要让学生能最大程度的参与到实际的生产中, 这样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能力, 同时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

2) 现代社会的生产力高速发展, 机械技术同样也是高速发展的, 可能今天学到的知识明天就用不到了, 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就要关注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机械制造新技术的应用, 以便在进行机械类授课的时候能及时的开展最新技术教学[2]。所以在现在的课堂上授课, 新技术的介绍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这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紧跟时代步伐, 在学会知识的时候更学会运用新的知识。当然, 教师要教授的不仅是技术方面的内容, 学生本身的素质和工作中的职业道德也是需要在学习中培养的, 全程教学贯彻素质教育自不必说, 重要的是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职业道德在未来工作中的重要性, 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机械制造人才。

3) 提升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作为教师, 本身需要有更高的能力, 才能教授给学生更多的东西。鉴于高职学生队伍本身基础不好, 所以在学习的时候会遇到更多的问题, 这时候就要求授课教师能耐心的对待, 只有专业素养高的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服务学生。要想培养这样的高质量教师, 就需要学校能切实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学习, 提高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作为教学授课中关键的一员, 教师质量的优劣会关系到授课质量的好坏, 因为高职技术人才的培训体系有专门的培养方案、课程内容、教师队伍等, 很明显如果教师这个衔接学生与知识之间的桥梁如果不好的话是很难培养出专门的人才的。同时, 教师的个人基本情况也与其专业素养息息相关, 高职院校机械类的授课教师应该由专业的人才, 尤其是那些在这方面工作了多年的人来构成。此外, 为了及时跟上新技术, 还应聘请一些机械制造公司的高级技师等, 因为他们对于新的技术、新的工艺更为了解, 熟悉机械制造中职业的需求, 可以对学生的实践进行指导。学校还应建立专门的培训体系, 培训教师的多种能力, 以保证教师的先进性, 能在出现教师队伍空缺的时候及时补上去, 不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 同时能让教师更方便的接触到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新的工艺, 并能将这些内容结合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4) 现代化教学。进行专业授课的时候, 其改革创新的方面主要体现在对教材的合理利用上, 所以, 首先要对教材进行优化。在现代化教学中, 授课教师要能理解教材的内容, 并向学生充分讲解, 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手动能力, 很显然, 仅仅在一节课内就展示这么多的内容是很困难的, 这就要求教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做到让学生能提前预习, 自主学习, 同时, 在教学工具上也要多运用多媒体教学, 通过现代科技提升教学质量[3]。当然, 对于教学方法, 我们也可以采用现实工作程序来设计:首先, 选取一个工作任务, 选定工作任务中最重要的任务, 紧密结合学生本身的能力来分类任务的级别, 让学生参与进去;其次, 规定学生需要学习的目标、时间和内容等, 再结合学生本身的能力来选取需要学习的内容。通过这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学方法与内容的创新改革, 一方面可以极大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3 结语

高职学校的机械专业教学目前面存在地问题不仅仅是答题的问题, 还涉及到一些细节问题。教学问题的改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对于机械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只有紧跟时代步伐, 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能力更高的高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付本燕, 万忠保, 李锋.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探索[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5) .

[2]邓红珍.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综合化的思考[J].职教论坛, 2005, (27) .

机械制造技术专业 第5篇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制造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与开设专业相适应的)技术基础知识,工程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生产组织与管理能力。能够从事数控机床操作、数控加工工艺和数控加工程序编制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1 基本知识与能力要求

(1)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数学、机械制图、机械制造、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等基本理论知识。

(2)具有编制一般机械产品加工工艺规程和选择工艺设备的能力。

(3)具有对加工零件检测和质量分析的能力。

(4)具有常用电工电子仪器、仪表使用的能力。

(5)具有一般电气设备操作维护的能力。

(6)具有运用计算机处理文字、图像、数据和信息的基本能力。

(7)具有阅读与本专业相关的外文资料的能力。

2 专业技能要求

(1)具有数控机床操作与加工的能力。

(2)具有数控加工工艺和加工程序编制的能力。

(3)具有CAD/CAM软件技术应用的能力。

(4)具有对数控机床进行基本调试与维护的能力。

二、适应岗位

主要就业岗位:数控设备的操作与维护、数控加工工艺与数控加工程序编制。

其它就业岗位:CAD/CAM软件应用、数控设备安装调试及维修、数控设备营销与技术服务。

三、学制与毕业

学制:中央电大按照二年制制定指导性教学计划进程表。实行完全学分制,学生注册后

毕业:本专业最低毕业学分为76学分。学生通过学习,取得规定的毕业总学分,思想品德鉴定合格,即准予毕业,并颁发国家承认的高等教育学历毕业证书。

四、课程设置

中职学校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建设探讨 第6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模具制造技术 专业建设

据笔者了解,广西很多学校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出现了招生严重萎缩的现象,不但影响了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本区域经济的发展。究其主要原因,一是中等职业学校的研究力量浅薄,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开设专业仅仅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二是专业建设滞后于行业的发展,与本区域经济发展严重脱钩,专业建设没有特色,缺乏核心竞争力;三是毕业生专业技能水平低,无法适应企业实际需求,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为了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健康良性发展,需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其专业建设。

一、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明确专业建设目标

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要明确专业建设目标。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本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和行业的用人需求,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来明确专业建设目标。通过对广西和广东两地区模具类企业以及广西区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毕业生的深入调研,确定了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初次就业岗位为数控操作员、机械绘图员、模具装配员生产线操作员、冲压模设计员、注塑模设计员等,发展岗位为生产班组长、模具设计师、主管等。结合两广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用人需求,以行业为导向,确定专业建设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模具制造、设计、管理的基础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生产第一线的中等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准确设立专业方向

准确设立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方向,为毕业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就业基础,增强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能力,增大毕业生的发展空间。笔者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本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符合行业的用人需求,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准备设立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专业方向。通过对广西和广东两地区模具类企业以及广西区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毕业生的深入调研,在模具制造技术专业设立了四个专门化方向:模具数控加工技术、模具钳工装配技术、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模具设计。根据当前中职学校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发展,把教学方案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一个阶段,采用“宽口径”培养。文化基础课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基础课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校企合作提供的平台,通过整合资源、优化组合,把每一门课整合成一个专业能力模块,通过专业能力模块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获得必需、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技能。通过这样的“宽口径”的培养和前段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为后段专业方向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和学习的实际情况,选择后段的四个专业方向之一,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与培养。通过准确设立专业方向,为毕业生提供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后续的发展动力。

三、开展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完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工作之一。为了完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学校邀请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管理人员,召开了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工作任务分析会,对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明确就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依据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要求及相关知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有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完善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实现所学课程内容与就业岗位需求知识能力相对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四、完善教学方法

中职学校的教学方法与普通中学的教学方法有着很大的不同,中职学校在教学中应以就业为导向,在教学中应该体现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原则,让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学生“做中学”专业训练,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真理。通过“做中教”和“做中学”,做到理实一体化教学,符合中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规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完善教学设施,夯实专业建设硬条件

完善的教学设施是专业建设的硬件保障。因此学校加大投资力度,完善了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教学设施。学校的教学设施如下。一是金工车间,主要有通用机床,比如普通车床、普通铣床、刨床、磨床、钳等实训设备,供学生实习,以掌握金工的基本技能;二是现代制造技术实训车间,设备主要有注塑机、线切割机、电火花、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等现代技术加工设备,培养学生掌握模具加工现代化机床设备的实际操作;三是模具模型实训室,学生可进行拆装练习,以了解、掌握各种模具的结构;四是模具拆装室,提供企业常用的模具,学生可以进行实习拆装,以掌握模具的装配、维护与调试;五是模具CAD/CAM实验室,配备若干计算机,学生可以进行模具设计以及仿真加工。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水平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对一个专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教师既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教学业务能力,也要具有较高的实践技能水平和丰富的企业实际生产经验。因此,笔者学校采取了很多有力措施。一是积极鼓励在职教师的再学习、再提高,对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取得相关学历学位的,给予一定的奖励;二是重视教师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教师深入模具企业进行定岗实践;三是聘请有丰富实践生产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承担专业教学任务;四是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行市级、省级、国家级的教师培训活动,有条件地安排教师进行企业兼职,让教师及时把握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发展动态、专业新知识和新技能等。

七、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帮助学校先后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冠德科技(北海)有限公司、冠捷显示科技(北海)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伙伴关系,依托众多企业提供的校外实训基地平台,通过学校—企业两者之间的学习循环,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把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校企合作的好处在于学生能尽早了解行业实际情况和体验企业文化,能清楚知道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明确学习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满足企业实际需求。

八、夯实校企合作成果,构建优质的就业平台

专业建设的成果就是要培养出合格的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满足企业用人的需求。因此,学校和企业双方都有责任也有义务共同夯实校企合作成果,共同构建优质的就业平台。对于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学校要重点关注就业企业的优劣,主动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与优质企业建立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就业平台。

九、小结

学校的专业建设要办得有特色,要办得有核心竞争力,要培养出合格乃至优秀的中等技能型人才,满足企业用人的需求。企业的用人需求得到满足,会发展得越来越好,理所当然,学生在企业也会得到良好的发展,学生、学校、企业三方达到三赢的效果,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郭晓梅,丁明明.高专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资讯,2008(9).

机械制造技术专业 第7篇

装备制造业是江苏省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 一直以来, 江苏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和有关会议精神, 省经贸委专门组织召开了全省振兴装备制造业工作会议, 制定了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意见, 出台相关政策措施, 进一步促进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 着力打造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同时, 装备制造业在《常州市振兴五大产业行动计划》中位列五大重点发展产业之首, 常州市“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 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 全面提升零部件制造整体水平。伴随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企业对机械制造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满足企业需求, 对发展机械制造技术整体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二、探索“四合作三层次四建设五融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制

1. 以“四合作”为内涵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依托校企合作企业, 成立专业群建设团队, 组建由系部领导、专业骨干、行业专家、企业专家等共同参与的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合作委员会, 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教学资源建设、师资队伍的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等各项工作。制定校企合作专业群建设的各项实施细则, 营造有利于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群建设和发展的政策环境。

2. 创新“引企入校,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共建共用“校中厂”和“厂中校”、建设“校厂一体、开放共享”的实践教学资源, 为“引企入校、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保障。全面实施“三学期、分阶段”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每学年除正常的第一、二学期外, 增加暑期1个月作为第三学期, 以提高学制安排的灵活性。通过三学年不同学期、分阶段在不同情境中实现“工学交替”, 实施“三层次、项目化”课程教学体系, 实现“课程教学进车间, 能力提升到岗位”, 学做结合, 促进能力培养的螺旋式上升。通过“引企入校、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了专业群的人才培养质量。

3. 组建“多元主体、双线运行、三化管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成立院、系、企业和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质量考核小组, 以常州创胜特尔等“校中厂”、无锡桥联等“厂中校”及企业订单培养为平台, 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内容选取、课程建设等各个环节, 以真实的工作情景、真实的生产任务和真实的工艺流程实施教学, 共同监控教学过程, 共同评价教学效果, 组成多层次的教学质量管理、评价、监控体系, 组建了系部二级教学督导队伍, 对教学过程进行全程监控, 形成了相关教学督导记录及总结。按照“PDCA”循环规范教学运行和监控人才培养全过程, 完善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实现持续改进;开展教学质量分析与评价, 提高管理效能。完善制度, 改革课程考核办法, 完善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 实现教学管理的闭环控制, 有效保证了教学质量。

4. 以“四建设五融合”为途径, 将工学结合落到课程实处

专业群建设将紧密联系行业企业, 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以构建“三层次、项目化”的专业群课程体系为基础, 加强“师资队伍、课程资源、实训基地、管理机制”等“四大建设”, 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 营造共享职业情境, 将工学结合落到项目课程实处, 实现“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教师与车间、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学生与员工身份、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等“五融合”, 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打造“专家领衔、德技双馨”的专业群教学团队

1. 专业带头人的聘任与培养

确立专业群带头人培养对象, 群内各专业实施双专业带头人制度, 各专业聘任校内带头人, 同时每个专业聘任行业企业有较强影响力的专家担任兼职专业带头人。制定校内专业带头人培养方案, 通过培训、考察、专业调研并主持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资源建设、开展纵横向课题研究等措施提高他们的专业建设能力和学术水平。安排专业带头人参加职教理念等培训, 拓宽视野、更新教学理念、提升专业教学水平。对校外兼职带头人, 实行聘任制度, 通过定期参加专业群建设合作委员会会议、开展专业技术讲座、专业建设研讨等途径参与并指导专业群的建设工作。

2. 骨干教师培养与双师素质提升

制订了骨干教师培养方案, 选拔并培养骨干教师。建立双师素质培养基地, 定期选送专业教师到基地进行生产实践; 利用假期举办专业教师技能培训, 鼓励报考技师、高级技师、考评员或取得相关技能等级证书; 提高新教师引进的企业工作要求; 开展“双师”认定, 提高双师素质。重点培养骨干教师, 一是通过安排教师参加国内外高职教育教学培训, 更新教学理念, 提升教学水平;二是通过“假日工程师行动计划”, 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三是通过制度保障、资金支持鼓励主持纵横项课题, 提升科研能力。

3.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制订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办法, 通过建立兼职教师储备基地和兼职教师信息库加强兼职教师的储备和聘用, 并对优秀兼职教师进行评优表彰。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资源库, 聘任行业企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通过来校授课、指导毕业设计、担任顶岗实习指导老师等承担专业课的教学工作。加强对没有教学经验的兼职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的培养, 对来校授课的兼职教师实行一对一帮带制度, 提升他们的教学业务能力。大力提升“技术引领、团队支撑”的社会服务能力, 并开展师德评比, 表彰奖励优秀教师, 广泛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 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 弘扬科学精神, 遵循学术道德,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团结协作, 敬业奉献。

校企合作指学校与企业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通过合作方式达到利益共享的一种经营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 从而为双方创造更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人才需求有效对接迫切需要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通过“校中厂”等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积极打造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强化高职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龚小勇, 包华林, 余建军等.“工学结合, 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职教论坛, 2007, (12) .

[2]王晓华.基于“校企共同体”的高职教育服务社会能力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3) .

机械制造技术专业 第8篇

课程设置模式改革的意义与指导思想

课程设置模式改革的意义1999年4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大会就指出:21世纪“对人的素质要求在变化, 不仅是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能应变、生存、发展。”传统的“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对从业者的基本素质要求, 明确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改革专业课程设置模式和教学方法, 我认为既有必要性又具有紧迫性。通过教学改革, 使学生的知识、技能、素质三者有机结合, 体现时代特点和创新精神, 突出职业特色和岗位特点, 同时也有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为指导, 积极进行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 树立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 以职业能力及创新能力为本位的观念,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面向21世纪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课程模式的建构

机械加工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机械加工技术是一种传统的加工制造技术, 对从业人员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思想政治素质以及合作精神等;与本职业岗位群相适应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 具有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应用能力;良好的工艺分析与处理能力, 能独立解决本职业岗位群复杂和关键操作技术难题的能力;熟练的车床操作技能, 包括刀具的刃磨、工装夹具选用、机床操作等能力, 应达到中级工操作技能水平;良好的质量分析与控制能力;较为丰富的实际生产经验, 具备技术革新和现场生产组织管理等能力。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模式的建构借鉴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即CBE模式, 结合我国国情, 建立一种全新的一体化课程模式, 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模式。该模式分为一般能力模块和职业能力模块, 两者有密切联系。一般能力模块包括文化基础知识模块、人文知识模块、新技术知识模块;实践能力模块包括专业知识与技能模块、跨专业知识与技能模块。 (1) 一般能力模块。对于机械加工技术专业, 一般能力包括应用文写作能力、初等计算能力、身体锻炼能力、办公软件运用能力、市场营销与企业管理能力和法律知识运用能力等。围绕这些能力有针对性开设相应的课程。 (2) 职业能力模块。职业教育的主要职责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直接服务于学生的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因此, 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最基本的特征。职业能力模块对中职生来说尤其重要, 要保证足够的时间, 在实践操作的同时完成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 实现由“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的转变, 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使学生能够“做中学, 学中做, 边做边学, 边学边做”, 把学习变成自主的、快乐的活动。

围绕机械加工技术职业岗位的能力与素质要求, 参照我国中级工职业资格技能鉴定标准, 我们制定了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职业能力模块 (见图1) 。各个能力模块要求不一样, 课时安排的多少也就不同, 核心能力模块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按照人们认识新事物由浅至深的规律, 我们对每个能力模块进行分解, 以具体的训练课题来细化, 如车工技能模块 (核心技能模块) 可以分解为图2所示。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模式的特点

课程设置模式改革就是要确定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主线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突出职业教育的优势。我校引进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和德国的“项目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指导教学。

课程设置突破传统教学计划的限制传统的课程模式过分注重学科体系, 忽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联系。因此, 课程设置要突破传统教学计划的限制, 重点突出实践教学, 理论知识要讲究“实用与够用”。如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职业能力主要是钳工、电焊、车工、电工、数控等几种技能, 每学期安排一到两个技能项目, 按一一对应的关系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课程。与传统的“三段式”课程模式设计相比, 这种模式设计在培养目标、能力结构与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之间建立起了更直接更清晰的一一对应关系, 更加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应用特征, 并与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 所设置的课程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 体现了合理的课程体系特征。

课程设置突破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限制传统课程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 实践操作只是对理论知识进行印证, 这不符合现代教学理念。要大胆突破传统课程教学模式, 让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做的过程, 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即采用项目教学法和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学理念要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1) 从以教师“教”为主变为以学生“学”为主; (2) 从教师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变为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发展为主; (3) 从传统的师道尊严变为师生平等、互相尊重、关系融洽; (4) 从传统的复制、守成性教学变为创新、生成性教学。

课程设置突破传统教材的限制教材是课程实施的载体, 选择与开发教材在课程改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传统教材内容繁杂而且重复, 知识陈旧, 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因此, 要对传统教材进行改革, 要考虑就业市场的需要以及与职业资格标准衔接, 对传统教材进行删减、修改、重组、补充, 体现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

课程设置突破传统的特定能力培养要以职业能力和职业岗位需求为核心设置课程。通过职业岗位分析, 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和综合职业能力层次定位之后, 就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职业标准, 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 将综合职业能力分解成若干专门能力 (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创新能力) , 全面进行培养。

课程设置突破传统教学评价体系的限制包括专业课教学实效评价和专业课考试制度改革。要把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高与否作为评价标准, 可以采用多种考试方式, 如笔试、口试、动手能力测试、互评等评价方式。要采用多种方式, 让学生积极参与管理。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模式的实施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我校在全校范围内展开讨论, 让大家认识到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明确专业教学改革的内容、目标、方向。

建立机械加工一体化学习站为了更好地组织教学, 最大可能地节省教学资源, 提高教学效果, 根据机械加工技术一体化教学的要求改造现有的实训场地, 建立了“一体化专业学习站”, 站内设置包括机械加工实训场地、多媒体教室、刀具和量具实验室、金相实验室等, 使教学管理与企业生产管理相融合, 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 提高教学效率。

文件编写由项目负责人根据模块化教学的需要, 结合学校的教学实训场地条件, 编写详细的教学计划, 并按照考核要求, 设计“一体化教学考勤表”、“机床基本操作能力考核表”、“刀具刃磨能力考核表”、“测量技术考核表”、“典型零件加工能力考核表”以及反映综合效果的“综合职业能力考核表”等, 形成一套与一体化教学要求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文件。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进行操作指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保证一体化教学的顺利实施。每个模块由项目负责人负责实施, 由2~3名专业教师组成, 分别承担教学讲义 (教材) 的编写及相应模块的教学任务。组织教师参加业务知识培训和技能鉴定, 或从企业引进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 参与教学与管理。

教学组织安排过程在实际教学组织过程中, 根据该专业所对应的工作过程, 将职业能力模块划分为若干个学习模块, 各模块相对独立, 又具有关联, 根据特点实施项目化教学。为了保证每个模块的课程容量, 一般可根据内容和课时分解为4~6个课题, 每个课题又可细分为3~5个分课题, 以便运作。

课程设置模式改革取得的成果

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1) 专业能力显著提高。原来枯燥无味的专业学习, 现在变得直观、生动, 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明显提高, 工程实践能力明显加强, 大部分学生的技能水平达到中级工的要求。 (2) 方法能力有所锻炼。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步培养了学习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分析能力、认识能力、综合和系统思维能力、系统工作方法, 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 社会能力有所加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有成就感, 学风、班风有明显好转, 同学之间能互助交流, 团结协作, 班级集体荣誉感增强。 (4) 创新能力有所培养。学生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积极思维, 提出很多新颖的想法, 自己动手做出了一些产品, 自信心得到很大提高。

教学面貌焕然一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转变, 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主持人和引导者, 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方法和手段由单一变得多样, 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学生逃学、退学现象减少以前,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学生都觉得学习枯燥乏味, 再加上职业工作比较苦和累, 因此有一些学生学了一段时间就转专业, 甚至退学。现在, 这种现象明显得到改善, 甚至有其他专业的学生了解了本专业的教学情况后转学此专业。

为学校节省了一些办学经费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 学生的实践技能达到一定水平时, 结合项目教学情况, 可以进行产品来料加工, 既锻炼了学生的操作技能, 也为学校节省了很多办学经费。

我校还与本市企业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校企联合办学已经起步。企业为我校学生实习提供场地和设备, 为我校专业教师操作技能训练提供指导和帮助;同样, 我校为企业的技术革新和设备改造提供技术支持, 为企业职工的文化知识和技术培训提供帮助。

总之, 只有通过教学改革, 不断探索,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才能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出一条新路。

摘要:结合课程设置模式改革实践, 介绍了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模式改革的经验, 对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设置模式的特点、构建、实施及效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模式,改革,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奚亚洲.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新理念与其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 2005, (12) .

[2]龚戈淬, 等.以项目开发促课程建设的探讨与尝试[J].机械职业教育, 2008, (1) .

[3]张云华, 等.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3) .

机械制造技术专业 第9篇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及人才培养目标

1.设计思路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毕业生除了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还要掌握综合运用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会能力。因此,我院将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确定为:首先采用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法,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以行动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按照遵循渐进的认知规律,模块式、递进式编排课程;以校企合作为途径,吸收企业优秀资源,推行工学结合,以企业真实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环境为项目载体,科学设计课堂教学模式和学习情境;强化能力培养,加强素质教育,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人才培养目标

经过充分的企业调研,认真分析光电制造技术专业应职岗位群及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明确光电制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光电产品的加工、检测、销售及光电加工设备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的“能加工、懂工艺、会操作、知管理”的复合型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光电制造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实施

根据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指导思想与设计思路,结合光电行业实际,我院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1.具体内涵

“校企合作、工学合一、任务驱动、三实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紧密依托中光学集团、宜昌388厂、平原光电等全国大型光电制造企业,在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基础上,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同担,互利双赢”的合作运行机制,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校企合作”,指学校与企业成立专业建设教学指导委员会、课程开发机构、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在专业建设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开发课程体系、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校企双方在课程教学、顶岗实习、人员交流、技术服务、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等方面密切合作,共享教学资源。

“工学合一”,指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实际工作合一。一是校内基地企业生产化,即建立“校中厂”,使校内实训室改造为完全真实的“光电制造车间”,直接从社会上承接相关业务,进行真实任务的生产;同时,按照光电产品的生产流程分解实践教学内容,根据工作过程的不同任务组合成系列实训项目,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学生在完成项目化实训的同时,也完成了光电产品的生产。使实训变成经营性的生产,使学生能够身处完全真实的生产环境之中,既培养了技能,也体验了劳动的价值;二是企业学校化,即建立“厂中校”,学校与中光学集团、华祥光电等公司企业合作,将实训中心延伸至企业,学生随时到企业进行现场学习培训,教师也可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三是与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根据光电制造的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学校和企业共同拟定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培养光电制造人才。

“任务驱动”即以“学习性工作任务、实际工作任务、岗位工作任务”为驱动,通过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基础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基础能力;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实施,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通过工作岗位技能实训,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

“三实递进”指通过“职业基础实练、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三个环节,使学生通过职业基础实练获得光电制造技术专业必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通过深入企业生产性实训体验真实工作环境,在实习中提升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通过顶岗实习不断积累经验,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岗位实际问题,逐步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和适应岗位迁移需要。以“专业入企、引企入校”为建设思路,校企密切合作,培养一线岗位高技能人才。

2.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三年六学期细化为8个培养阶段,各阶段完成不同的培养任务与目标,并有机组合成完整的人才培养历程。8个培养阶段就是“8学期”(如图2所示)。打破传统“学期”概念,以学习内容为模块,按周划分学期。将第一学年下半年的4周生产实习与暑期顶岗实习或社会实践统一为第三学期,将第二学年下半年的6周专项技能训练与暑期顶岗实习或社会实践统一为第六学期。

第一学年(包括1-3学期),侧重学生制图、识图、机械基础、光学零件加工基本操作等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第一学期学习基本知识能力并进行认知实习,使学生具备当代大学生一般素质,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第二学期进行专业基本技能的学习,主要加强专业基本理论教育,使学生掌握学习和提高专业技能的基础理论,以及一般的专业基本技能,为学习专业理论与技能奠定基础。第三学期(共12周)进行生产实习及基于专业基本技能的暑期顶岗实习或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了解企业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适应企业和社会的能力。

第二学年(包括4-6学期),侧重学生光电产品设计、工艺制定、质量管理等专业操作,重点进行岗位专项技能训练。即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集中针对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需求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是专业能力、技能培养最重要阶段,主要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技能及必要的职业素质。在操作层面上是基于工作过程开发领域,创设若干学习情境,以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为主要教学模式,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第六学期进行专业岗位专项技能及暑期顶岗实习或社会实践。

第三学年(包括7-8学期),侧重以企业为主,派遣学生参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重点进行“一岗一拓训练”(岗位专项技能)。即第七学期进行课程设计、综合性实训课程的学习和训练,根据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完以后直至第八学期,使学生在毕业前就积累一年半的工作经验,集中安排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全面强化学生的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结合企业实际开设企业主修课,以提高实训的系统性、针对性和综合性。同时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和企业选择,全面推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的实习工作,实现学生培养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最大限度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三、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能否培养出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人才的根本。课程体系构建流程如图3所示。我院在充分调查、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光电行业特点、专业建设规律、职业技能成长规律,构建了专业制造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将课程体系划分为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基本技能课程、岗位技能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将专业综合实训课纳入专业技能课程中。根据企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确定了《工程光学》、《光学测量》、《光电检测技术》、《光学零件加工技术》、《光学薄膜技术》等五门专业核心课程。以“光学加工”的核心能力为培养目标,以五大核心课程为主线,以生产性实践教学为手段,以职业资格证书取证为标准的新型课程体系,把取得“光学磨工”、“光学测量工”、“光学仪器装调工”等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整个课程紧紧围绕实际产品的功能开发与实现这一工作过程展开教学,将课程内容重新构建为实际产品的生产设计过程;以基于工作过程的实际项目为载体,设计开发教学项目或案例,以校中厂和厂中校为平台,实施学做交替的教学组织形式,引入《光学加工机床、型号编制方法》、《真空溅射镀膜设备》等技术规范和标准,遵循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摘要:文章探讨依据光电行业发展及用人需求, 构建光电制造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合一、任务驱动、三实递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确定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并提出了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条件及措施。

关键词:光电制造技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参考文献

[1]梅鲁海.基于工学结合示范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3) .

[2]耿洁.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框架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35) .

[3]程玲云, 李旭.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新探[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3) .

[4]王文红, 姜炳龙.试析工学结合模式下数控人才培养[J].石油教育, 2009, (6) .

垂直专业化对制造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第10篇

一、我国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和技术进步现状

制造业是指那些通过加工原材料或者组装零部件获得利润的工业部门的统称。制造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产业间起到枢纽的作用, 能够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一) 我国制造业垂直专业化现状

1、制造业在垂直专业分工中的地位。

在参与垂直专业化生产的过程中, 企业由于处在产业链和生产工序的不同环节, 所需要的生产要求也不尽相同, 对应的价值回报率也就不同。从制造业生产的产品研发、产品加工和产品销售这三个主要环节来看, 技术含量高的是产品研发和产品销售这两个环节, 而产品加工这一中间环节几乎没有很高的技术含量。所以, 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 两头的生产环节主要需要技术这一生产要素, 而中间环节主要需要劳动资本这两种生产要素, 于是便产生了一条“微笑曲线”, 在这条曲线上, 两端代表产品附加值高的研发和销售这两个生产环节, 中间代表低附加值的加工环节。

2、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参与主体。

从参与的行业来分析, 诸如电子通信、仪器仪表制造业等资本 (技术) 密集型行业的垂直专业化程度较高, 而垂直专业化程度参与较低的行业主要集中在诸如食品与纺织、缝纫及皮革产品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这说明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 中国外商发展加工贸易的投资领域, 主要集中在技术或资本密集型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含量比较低, 生产环节不需要分解。

(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从企业性质看, 外商投资企业是我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主力军。刚刚实行改革开放的时候, 我国发展加工贸易的最初目的是利用外资并且扩大对外开放的程度。外资企业拥有全球化的生产和贸易网络, 他们利用对生产环节的控制和市场需求的及时响应, 把中国作为其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中的一个生产基地。而在此种方式下, 中国的垂直专业分工程度的提高就过分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以及土地等资源的比较优势, 知识学习和技术外溢效应势必就会被弱化。

(二) 我国制造业技术进步现状。

我国制造业技术进步的步伐不断加快,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不断增多, 带来了国际技术转移;发达国家的大型企业研发机构更加侧重高端应用研究方向转移, 一般性研发项目则外包给低工资国家或地区, 我国目前已经有很多类似的研发机构, 通过其技术溢出效应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第二, 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发展, 加大了科技投入, 鼓励企业、高校进行创新。

为了较为直观地反映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我们将分别用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重和科研经费内部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来表示企业创新的现状。表1和表2直观地反映了我国制造业各行业的创新。 (表1、表2)

近几年, 尽管我们取得了一些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整体上, 我国的科技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在一些重要技术领域 (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方面) 的差距更大。根据调查发现, 我国在技术研究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小, 而在技术转化方面则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二、垂直专业化对技术进步的影响

垂直专业化作为一种比较新的经济学现象, 经济学家分别对这一经济学现象做出了不同的解释, 也赋予了不同的名称, 在此, 我们把产品生产过程中工序的全球分工叫做垂直专业化, 把与之相关联的贸易称作产品内贸易。本文用技术溢出理论分析垂直专业化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

(一) 技术溢出的途径。

企业在参加垂直专业化分工过程中, 通过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与国外市场相联系。从进口而言, 随着世界经济开放程度的逐步提高及国家间双边关系的改善, 再加之产品内贸易有其特殊性, 使得我国能够而且必须从国际市场中直接购买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等。我国的制造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受技术和资本条件的限制, 一些核心零部件的生产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 这从客观上也要求我国需要从世界市场直接购买。

(二) 技术溢出在我国制造业技术进步中的作用。

对于我国的制造业企业而言, 主要通过加工贸易的方式, 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实现技术转移。通俗地讲, 加工贸易就是从国外进口原辅材料、零部件, 在本国的企业内进行加工组装, 将制成品出口到国外的经营活动。通过这种产品内分工模式下的加工贸易, 我国制造业可以更好地承接发达国际的产业转移, 并借此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尽管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贸易进口国, 人口众多, 但是市场容量也是有限的, 在发达国家分步骤的进行产业转移的过程中, 有很大一部分是面向全球市场的, 这就使得我国制造业在最初的垂直专业化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产品附加价值低、技术含量不高, 技术转移程度有限。但研究发现,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引导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向上下游环节延伸, 加大技术转移的程度, 从而达到提高中间投入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实现本土制造业技术进步的目的。

(单位:%)

三、我国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

(一) 分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测度。

按照Hummels的定义, 产生的测度方法为:通过投入产出表来衡量中间进口产品对出口的贡献率, 计算垂直专业化值 (VS) 和垂直专业化比率 (VSS) 。本文按照此定义, 并借鉴CCER课题组平新乔等人 (2005) 的研究中对垂直专业化比率 (VSS) 计算方法所做的修改。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 VS是出口中投入品的含量, M表示进口中间品, Y表示产出, X表示出口。

为计算各行业的垂直专业化程度, 我们现在假设共有n个行业, 这样需要把等式中的变量加小标i, 总VS就是各行业VS的简单相加。

出口的VS比率VSS为:

把 (2) 带入 (1) 得:

令aij=Mij/Yi, 即生产一单位j部门产品, 需要从i部门进口aij单位的中间品, 则 (3) 式可以改写成:

其中, X为总出口, U= (1, 1, ….1) , AM为进口系数矩阵, AD为国内消耗系数矩阵;AM+AD=A, A为投入产出表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AV为出口向量。

文中将选择制造业中的电子设备、仪器仪表及办公用品、金属制品、食品、纺织品制造业进行垂直专业化测度。表中数据来源于2011年刘利民《我国各行业国际产品内贸易发展水平—基于垂直专业化指数法的测算》。 (表3)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 在全部的行业中,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及仪器仪表及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VSS平均比重是比较高的, 最高的都达到了45%左右。最低的行业是食品制造业仅为10%左右。

(二) 我国制造业创新和垂直专业化的关系。

上文中提到我们可以用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占所有企业的比重和科研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来直观地反映企业的创新能力, 并且把由表1, 表2分别得出反映企业创新能力的折线图与由表3得出的反映垂直专业化程度的VSS的折线图, 进行比较, 证实以上理论。 (图1、图2、图3)

通过观察这三个折线图我们可以发现垂直专业化比率和反映制造业各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两个标准:科研经费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比重、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比重, 这三个指标在制造业行业的分布情况存在众多相合的地方, 即垂直专业化比率相对较高的行业, 其科研经费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比重、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比重也相对较高。由此可以得出, 在制造业各行业中垂直专业化比率越高, 越能促进该行业的技术进步。

四、在垂直专业化条件下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建议

(一) 企业层面。

首先, 充分发挥跨国公司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垂直专业化带来了许多变化, 这其中最突出的变化就是关于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概念。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过程中我们不是要把某一产品由劳动密集型变成技术密集型, 而是要把这一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变成资本密集型环节。在这一过程之中, 跨国公司的作用举足轻重。通过外商直接投资, 中国不仅获得了资本和技术, 更加得到了直接进入国际市场的渠道和机会。同时, 跨国公司的子公司能产生示范效应, 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模仿其技术和生产流程从而实现自身发展。

(二) 政府层面。

首先, 根据产业政策的倾斜方向, 有选择的吸纳外商投资。必须承认, 外商投资是我国参与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的重要载体。但是, 对于外商投资中污染严重的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 应尽量少吸收。相对的, 提高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投资比重, 是一方面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的必然之选;其次, 在贸易政策方面, 继续实施开放、透明、低壁垒的贸易政策, 为外商投资提供宽松透明的政策环境。在产业发展政策上, 政府应加大对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扶持力度。

参考文献

[1]刘利民.我国各行业国际产品内贸易发展水平——基于垂直专业化指数法的测算[J].国际贸易, 2011.4.

[2]徐毅, 张二震.FDI、外包与技术创新:基于投入产出数据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 2008.9.

机械制造技术专业 第11篇

【关键词】汽车制造 装配 人才需求 专业建设

为了适应汽车行业经济建设的发展,使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接轨,本专业教师利用2011年暑假的时间进行了一次专业调研,主要走访了桂林、柳州、南宁等地的汽车生产制造与销售服务企业,对企业的需求动态有一个清晰的跟踪了解。

一、调研目的与对象

(一)调研目的

高职教育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通过本次调研,收集和分析汽车制造与维修服务类专业学生的社会人才需求状况信息,了解社会、行业以及企业对汽修类专业人才知识、技能、素质要求的变化和趋势,为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養方案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的修订、学生专业与就业指导等提供依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调研时间、地点、对象

调研时间:2011年8月1日~5日

调研地点:柳州工程机械设备有限责任公司、玉柴集团、桂林各大汽车4S店、柳州各主要汽车4S店

调研对象:往届毕业生、企业领导、技术主管、车间员工、服务顾问等。

二、调研方法与内容

(一)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专家咨询、座谈、现场考察、毕业生反馈等相结合的方式。

(二)调研内容

1.产业背景调研

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目前,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迅速。2010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806.19万辆和1826.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2.37%和32.44%,2011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为915.60万辆、932.5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48%和3.35%。2011年全年汽车产销量预计会在2100万~2200万辆之间。增幅在20%~25%左右。

自从国家确定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后,汽车生产与售后服务行业产生了深刻的变革,经过多年来艰难的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了过去一度的“散、乱、差”的局面,通过大规模的兼并重组,实现了规模化生产的格局。世界汽车的六大集团(通用、福特、丰田、大众、DC戴一克、雷诺)和三大公司(BMW宝马、本田、PSA标致一雪铁龙)纷纷以各种方式进入我国汽车市场,极大地加快了汽车的技术进步。汽车品牌与类别的增加、汽车结构与制造装配技术的更新、汽车维修技术的发展等都非常快速。由于生产实际的巨大变化,用人部门对毕业生的要求也随之改变。

为了更好地适应企业对汽车专业的人才要求,我系的汽车专业的教学改革也力求贴近企业的需求。尽管如此,与国内汽车生产行业的发展的速度相比,加上近年来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仍存在许多不足,例如:教学场地、设备欠缺、教学内容落后于生产实践的要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职业教育的特点、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还不能很好地符合企业上岗的要求,等等。为了加快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有必要不断深化专业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专业的调研可以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2.人才需求调研

通过对以上汽车相关生产制造企业、售后服务企业的用人需求情况分析发现。在未来五年内,区内不同规模的汽车企业都表现出了对于高职层次技术工人的迫切需求,这说明部分岗位的技术需求缺口还是非常大的。在所调研的9个加工制造类技术工种中,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的需求量最大,最近五年计划招聘接近3500人。这表明随着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与汽车相关联的多种配套专业也获得长足发展,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

通过用人单位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可以明显的发现,企业对于技术人才的学历要求还是呈现递增的趋势,对本科及以上的需求量大概为11%,大约有十分之一的岗位需要本科及以上学历。企业对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比较青睐,占到40%左右。有四成以上的岗位是面向高职学生,一些以往用中职学历的毕业生的岗位,也开始使用离职的毕业生。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重要,用人单位往往要求毕业生能够同时拥有多方面的技能,如驾驶技能、钳工技能、焊工技能、中级汽车维修工技能等。从调查的情况看,企业要求人才具备的技能和我们的培养方向是吻合的。调查中我们深切的感受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基本素质有很高的期望,希望有很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团对合作意识。有90%的单位就明确希望他们的员工必须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度的职业道德及热爱本企业,敬业爱岗的精神,有70%和47%的单位对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有较高的要求。

三、调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汽车制造与装配企业从业人员的数量、总体素质正在不断提高;具有较好现代汽车制造与生产专业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的技能型人才相对缺乏。未来几年内,区内汽车制造及售后服务行业需要大量高职层次的汽车专业技能型人才,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未来有好的发展前景。

此外,目前各大企业对毕业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2.建议

(1)以工学结合为核心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课程体系;

(2)以产学结合为目标,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借骨干院校建设的东风。增加实训设备投八,寻找新的增长点。主动出击,加强区内各大汽车制造企业等的校企合作联系,开发校外实习基地。

(3)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

引进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教师,要求有企业工作经历或有硕士以上学历,同时,聘请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到校任兼课老师。

(4)以“行动导向”为指导加大本专业教学改革

加大与实际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5)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教育。

机械制造技术专业 第12篇

一、现代测量技术的重大发展

(一) 空间尺寸测量的现场校准方法和装置取得重大进展

校准不仅仅保障被测量对象的精度, 也是它与相关组合物品的磨合、质量等问题的诸多保障。随着技术的不断延伸和深化, 以空间尺寸和核心的第一时间校准能够大大提升制造中整个流程的效率。它的创新优势为:1) 空间尺寸的掌握上, 采取不同形式的几何结构用来衡量准确性, 要求在相异属性空间内的互相作用的能量值以传递关系的恒定进行现场校准, 由于恒定关系的约束, 致使数值的获取性较为严谨、准确, 在测量速度上也较为突出。因此该方法的范明, 不仅仅能够应用于现场, 在直接测量的过程中, 成绩也十分明显;2) 利用反光镜原理塑造自动适应结构, 主要采用镜面为直角棱镜, 另外一个则是可以将其归为创新点的小分束角渥拉斯顿棱镜, 在测量时能够有效的避免空气干扰, 也能够在激光非常理移动时, 做出随和式的应急反应, 稳定性十分之高。同时, 在激光发射装置的采用上, 使用名为横向塞曼的装置, 有效避免光束受热后出现的位移, 在增强光束的稳定的同时, 也为远程校准提供了方式;3) 在方法上的创新, 首先提出来非线性的互易回归法, 首先采用物质平面移动的方式来将被测量物体放大, 通过位置的变化, 采用多台仪器多次校准, 由于非线性会在传递的过程中出现误差, 所以采用多数据对比分析, 来解决该问题。同时, 该技术的使用能够适应所有的测量侧头, 脱离的以往分辨率无法满足结果的问题。

(二) 以正交偏振激光器为核心技术的发明标志我国自主研发精密测量仪器的能力大幅提升

针对于以往技术来看, 正交偏振的出现使我国在进行高精准测量的之时的结果准确性和效率极大的提升。在仪器中植入折射构件, 由于双折射的性质, 会使纵模分裂时产生2个正交, 由于仪器的创新性, 其频率也可以进行大幅度的调整, 其最低值为四十兆赫, 至高值可达千兆赫;另外, 由于要满足低于四十兆赫的使用, 因此在在同理激光器的基础上, 通过磁场作用减少模竞争, 从而满足于频率最低可达一兆赫, 而最高值并没有产生变化。结合上述理论, 则出现了能够解决极短腔长的激光射出不稳定问题, 其名为He Ne激光器;同时, 激光器特殊震荡已经转换为使用观察领域, 通过震荡的振频, 能够得到过去无法得到的数据现象;同仪器还有着三偏振的特点, 通过偏振的数值能故满足测量时位移出现的纳米值, 并且有着较好的自动校准能力。

(三) 大型超精密仪器核心技术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改层次的突破主要针对于三个明显的技术组成:1) 在气压和气流问题的解决上, 采取转润滑的方式来进行气/液的融合, 改发明主要因使用基准装置而得到精度, 从成果上来看, 此技术已经让轴向/径向在运作时的稳定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另外承载性和爱好钢韧度也有着不错的改善;2) 在同问题上, 采用直线导向来解决, 相比于转润滑而言, 直线复合润滑在使用上效果也十分明显;3) 利用差动的原理提出测量方式, 在共焦的作用下进行扫描, 通过显微镜能够清晰的分辨实现纳米分辨检测, 该技术的出现和应用, 使国内的核心技术不再处于空白, 使我国的超精测量技术有了极大的跨越。

二、对高职机械类专业的挑战

1) 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国内教育在实践上的缺失由来已久, 但是针对于机械专业的高职学生而言, 实践的价值甚至超过理论, 因此, 教学必然要求实践与理论结合, 特别是不断课程修改的今天, 如今理论已经非常贴近于时间, 而并非处于原始的脱轨状态。如果理论不能快速应用到现实中, 那么必然的结果就是二者再次脱轨。需要在向学生授课之时, 将主要课堂一分为二, 理论的系统教学是知识掌握的过程, 而实践便是知识的它应用过程。理论和实践教学时间比例要规划, 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的第一课就会直接进入到社会生产第一线中, 因此在塑造学生的时候, 知识是一个方面, 能否满足于岗位需求, 能够将自身技术应用于社会之中, 才是教师应该为学生考虑的, 也是学生努力的方向。2) 要强化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如今社会倡导多元化教学, 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 在授课的之时满足学生动手的欲望。从如今多方面的成果来看, 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接收知识才能更更加牢固, 而知识也能够更加具有现实意义。机械专业的学生不仅仅是技术型工作, 用于不同工作场地的差异, 环境的变化等等多方面客观因素的干扰, 没有实践能力的学生很难去应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 一定要重视教学的专业素质, 才能够使学生拥有进入岗位的综合能力。3) 要强化综合素质与技能的训练, 强化机械制造新技术知识的认识。机械专业的学生是不折不扣的工科生。如今, 更领域专业化进程不断加速, 技术的不断革新, 机械结构越来越复杂, 很多院校的教学已经很难满足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形势。所以要尽快加速课程内容以社会接轨, 通过课程的革新和转变, 满足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形势和社会需求。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以身作则, 充分的分析教学点, 将不同点的核心内容通过连贯的详细教学授予学生。而课程的设置上, 要加强对于新技术的采用力度, 尽可能的将影响全球机械制造业发展的先进技术原理融入到课本中, 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 逐渐了解行业形势, 也未自身塑造来良好的核心价值观。同时在教学过程中, 不忘思想道德的教育, 提升学生的综合品质。4) 要强化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和研究。选取优质核心教学点, 针对于我院学生学习方式而设立教材, 同时要满足社会需求、岗位需求、学生心理需求等内容, 深化学生综合教育, 培养专业型、岗位型以及综合能力突出的学生。

三、总结

总而言之, 机械制造领域是我国经济发展动脉, 也是传统行业的脊梁。近些年,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供, 制造业的应用技术层出不穷, 所以, 为了能够满足新型社会的需求, 要抓紧专业学生的培养力度, 从基础出发、从行业技术能力出发、从综合素质出发, 不断赶紧和研究教学方式, 为急缺机械制造专业人的社会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彭强.浅析国内机械制造领域测量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J].工艺与设备, 2011.

[2]高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

上一篇:新服务开发理论下一篇:坚持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