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气词“是”范文

2024-05-16

语气词“是”范文(精选12篇)

语气词“是” 第1篇

普通话推广半个多世纪以来, 中国的大中城市绝大部分由“单语社会格局”演变成“双语社会格局”, 即普通话和方言双语并存和兼用。在语言接触和文化接触的双语环境中, 普通话和方言这两种生活语言从不接触到初步接触再到广泛深入的接触, 两者的语言结构随之也潜移默化地发生了变化。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 普通话和方言都是汉语的不同变体, 普通话是汉语的标准语, 方言是地区性的标准语, 是一个社会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变体的现象, 不同的方言是汉语不同的语言变体。使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语言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 例如语言接触后产生的互相影响、混合和借用等问题。即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各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彼此的语言成分, 有时两种语言产生混合。

在南昌, 一方面, 南昌话受到强势普通话的影响趋于同普通话“同构”;另一方面, 南昌话在受到普通话的深度影响趋于同构之外, 努力保全自己方言固有的语言格局。面对这样的矛盾, 语言接触就会出现普通话和方言双方的“互协”现象, 形成具有各地特色的普通话。本文通过对南昌人说普通话时语气词“是”的使用调查来诠释普通话和方言的这一“互协”模式:南昌话对普通话的影响和渗透。

一、语气词“是”的使用调查

南昌话的“是”大致有两种功能:一种是动词, 和普通话动词的“是”用法一致, 如“他是北京人”。另一种是语气词, 一般用在句末。外地人来南昌, 常常发现南昌人在讲话时常用上一个非动词的“是”字, 即使在用普通话交流时, 也会不时地冒出个“是”字来。例如:

(1) 小张还没有走是? (小张为什么还没有走?)

(2) 他通过了六级英语考试, 你是? (他通过了六级英语考试, 你呢?)

(3) 你说他回家了, 没回家是? (你说他回家了, 要是没回家呢?)

(4) 我不去看, 我看过是。 (我不去看, 因为我看过。)

(5) 这就算好的, 碰到刮风下雨是! (这就算好的, 碰到刮风下雨就更惨了!)

本文拟对南昌人 (1) 在说普通话时在句尾加语气词“是”的情况做一个调查, 了解哪些人在说普通话时会在句尾使用语气词“是”, 一般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为什么会使用, 他们的使用频率、态度如何等等。并希望通过这个调查能够找出原本在南昌话里使用的语气词“是”在南昌人普通话里 (或者更广的范围) 产生及存在的原因, 更清楚准确地了解南昌话对普通话的影响及渗透情况。

调查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地点选择在南昌市中心地带:八一广场沃尔玛周边。选择这个地点的原因是这里的人流量非常大, 能够尽可能地收集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职业、身份、背景的人的第一手语言资料。

调查对象为会说普通话的各个年龄、阶层、身份、职业的人。为了能够获得更加客观全面的资料, 我们把人群进行了分类:会说南昌话的人, 无方言人和其他方言区的人。其中会说南昌话的人又分为以南昌话为母语的人, 和以普通话为母语的人。以南昌话为母语的人, 指的是他最先习得的语言是南昌话;以普通话为母语的人, 指的是他最先习得的语言是普通话;无方言人指的是只会说普通话的本地人;其他方言区的人指的是长期生活在南昌的以其他方言为母语的外地人。

我总共调查了94人。其中会说南昌话的以南昌话为母语的37人, 以普通话为母语的31人, 无方言人11人, 其他方言区的15人。

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1.个人基本情况, 包括性别、年龄、职业、籍贯和文化程度等;2.语言使用情况, 主要了解被调查者说普通话时使用语气词“是”的情况、频率及场合;3.语言态度, 主要了解被调查者对普通话中使用语气词“是”的情感及评价。

通过对94份调查问卷的有效整理及统计, 得出了以下数据:

1.南昌人普通话中语气词“是”的使用频率调查 (人数和所占人数比例) (表1)

从此表可以看出, 以南昌话为母语的人在说普通话时使用语气词“是”的频率最高, 下面依次是以普通话为母语的人, 无方言人和其他方言区人。我们注意到:无方言人说普通话时使用语气词“是”的比例已超过了半数;其他方言区的人说普通话时使用语气词“是”的比例也快接近半数。如果把说普通话时偶尔使用语气词“是”的人也加入到“会使用者”行列的话, 那么无方言区的人和其他方言区的人使用语气词“是”的比例比从不使用的比例要高出许多, 这就说明无方言人和其他方言区人在说普通话时已被南昌话所影响。

在调查中发现, 说普通话时使用语气词“是”, 不受年龄、性别、职业、身份、文化程度的制约。在说普通话时“经常”使用“是”的被调查者中, 44.62%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在任何场合、任何情境下都会使用“是”, 55.38%的被调查者则表示他们一般是在非正式的场合 (家里、商场、影院、餐厅、各种交通工具上等) 和非正式的情境下 (日常聊天、网络交流、手机短信等) 使用。而其他方言区的人说普通话时使用“是”的频率和在南昌生活的时间是成正比的, 即在南昌生活的时间越长, 说普通话时使用“是”的频率就越高。

值得注意的是, 几乎所有在说普通话时会使用语气词“是”的被调查者都表示他们对于这个“是”的使用是处于无意识状态的, 即他们在用普通话进行交流时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说这个“是”的习惯。这说明即使在普通话势力日益强大的今天, 普通话也难以抵挡当地方言对它的影响和渗透, 使普通话在方言区都带有方言区的特色。这证明了方言在受到普通话的深度影响趋于同构之外, 也努力保全方言自身固有的语言格局, 出现普通话和方言双方的“互协”现象。

在社会语言学中, 把方言地区的普通话母语人在以普通话为母语的情况下习得方言的个人用语变化称之为“方言重归”。也就是说方言重归使方言地区的无方言人融入方言社会成为兼说普通话和方言的双语人, 是方言地区中方言人向无方言人言语社区扩散的一种结果。那么南昌的无方言人和其他方言区的人在说普通话时使用语气词“是”, 就是南昌话言语社区向普通话言语社区及其他方言言语社区扩散的结果了。

2.南昌人对普通话中语气词“是”的使用态度调查 (人数和所占人数比例) (表2)

此表中, 会说南昌话的人, 即表1中的以南昌话为母语的人和以普通话为母语的人;不会说南昌话的人, 即表1中的无方言人和其他方言区的人。这样划分人群的目的是为了更清楚地了解会说南昌话的人群和不会说南昌话的人群分别对普通话中使用南昌话语气词“是”的态度, 更准确地找出南昌话语气词“是”出现在普通话中的原因。

从表2的数据中, 我们可以看出, 54.26%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在说普通话时乐于使用语气词“是”, 24.47%的被调查者感觉无所谓。另外有11.7%的被调查者觉得这个“是”很有意思, 表示将来有可能使用。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会说南昌话的人对语气词“是”的介意、排斥比例要高于不会说南昌话的人;不会说南昌话的人对语气词“是”的感兴趣程度 (觉得很有意思并且将来有可能使用) 高于会说南昌话的人。可见, 人们对于自身所处的言语社区之外的语言都抱有好奇并且乐于尝试的态度。

当然, 一种语言现象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不可能只是凭借人们的兴趣, 一定有它更深层次的原因。

二、讨论和分析

那么, 这个南昌话中的语气词“是”为什么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并用于普通话交流中呢?它是什么意思?在句中有何作用呢?根据南昌人讲的普通话语句为例, 我们发现语气词“是”有如下几种用法 (2) :

(一) 表示询问原因或结果

1. 表示询问原因, 相当于普通话的“为什么”“怎么”等。例如:

姐姐还没有回来是? (姐姐为什么还没有回来?)

2. 表示询问结果, 相当于普通话的“呢”。例如:

明天一定要去啊?下雨是? (明天一定要去啊?下雨呢?)

(二) 用于表示原因的陈述句中, 带有提醒的意味

例如:

A:你今天怎么这么早就睡觉啊?B:明天要赶火车是。 (因为明天要赶火车啊。)

A:你不去上班吗?B:我请了假是。 (因为我请了假啊。)

这些句中的“是”字不出现, 也同样是陈述原因, 但用了“是”更加强调, 带有提醒意味。试比较:

A: (你不开车去吗?) 车子没油了是。

B: (你不开车去吗?) 车子没油了。

A句的意思为“车子油用完了, 记得吗?对不对?”, 带有明显的提醒意味;B句没有提醒的意味。

(三) 碰到/遇到……是

表示假设, “是”字后面是不利的结果, 但往往隐去不说。这种句式的前一句往往指出较好的情况, “碰到……是”表示不利的情况。例如:

小夏这人不错, 做事踏实, 碰到小李是! (小李做事就不怎么踏实了。)

今天还好, 看电影的人不多, 碰到周末是! (要是碰到周末人就多了。)

(四) ……样的是

表示说话者对某件事情或某种情况的猜测、判断带有疑问。例如:

他们两家人的关系很好样的是? (他们两家人的关系好像很好, 是不是?)

这里有很多人来玩样的是? (这里有很多人来玩, 是不是?)

如果此句型不带“是”, 则表示说话者对某件事情或某种情况判断、猜测的一种陈述。试比较:

她不高兴了样的是? (她好像不高兴了, 是不是?)

她不高兴了样的。 (她好像不高兴了。)

通过以上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 语气词“是”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替代“为什么”“怎么”“呢”“因为”“如果”“是不是”等词。在有的语境中还可以表示提醒、求证和具有言外之意的意思。可见, 南昌话的语气词“是”在普通话中的使用完全符合普通话经济实用的原则。在调查时, 有部分调查者认为语气词“是”简单、好用, 因此能被人们接受并使用。

当然, 我们不能忽视南昌话, 即当地方言, 对当地人们的思维模式、说话方式产生的巨大影响。在进行调查时, 大部分调查者表示他们在说普通话时使用南昌话语气词“是”是因为受到南昌话及周围人的影响。这也是语气词“是”出现在普通话里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调查结束后, 笔者在查找资料的时候发现“是”作为语气词使用, 不仅限于南昌地区, 在江西的其他地区也有这种使用情况 (但目前还仅是限于方言中) , 甚至在陕北的神木话里“是”也是被作为语气词使用的, 与南昌话中的语气词“是”具有相似功能, 如“真儿咋嘞停电是今天为什么停电?/给也给了还, 咋嘞不花是 (钱) 给都给了嘛, 干吗不花!/看见天也黑了, 还不走是还不赶快走!/学校这几天为甚不上课是?” (3) 可见, 人们对于语言的选择和使用具有相同的心理。

摘要:时下南昌是一个典型的双语社会, 大多市民都具备南昌话和普通话双语能力。随着普通话和南昌话长期、广泛和深入的接触, 引发了两种语言功能和结构的变化。普通话和南昌话的系统结构在接触中发生着“同构”和“互协”。本文通过对南昌人普通话中语气词“是”的使用调查来诠释普通话和方言的这一“互协”模式:方言在受到强势普通话影响趋于同构的同时, 努力保全自己固有的语言格局, 影响着并渗入到普通话中。

关键词:南昌话,普通话,互协,语气词“是”

参考文献

[1]胡松柏, 张向阳.南昌市“普通话母语学生”语言状况调查[J].中国社会语言学, 2007 (2) :130-144.

[2]江燕.南昌话和普通话接触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08.

[3]钱书新.南昌普通话中的语气词“是”[J].现代语文 (理论研究版) , 2005 (7) :13-14.

[4]徐大明.社会语言学实验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5]徐大明.社会语言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关于词语语气词造句 第2篇

语气词是表示语气的虚词,常用在句尾或句中停顿处表示种.种语气。常见的语气词有:的、了、么、呢、吧、啊。语气词:附着在词语、句子末,表示语气。

二、语气词近义词

语助词

三、语气词造句

1、英语中没有相当于汉语语气词的词类。

2、其结论对于研究文献语言语气词的生成和演变具有理论价值。

3、接下来的几分钟,她不断的发出“哎呦”(一个与“哎呀”相近的语气词,但是有消极的意味)的声音,她的头缓缓的晃动。

4、第三部分分类分析上总结成都方言语气词的语音结构、句法分布、句法搭配,尝试构建成都方言语气词系统。

5、感叹语气词则由于所感叹事物或事件的性质不同而具有层级性。

6、随着现代语言学理论,尤其是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发展,语言学家开始关注语气词的语义研究。

7、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从不同层面解决语气词翻译的困难。

8、只有在具体语境中语气词才能体现其语用意义,发挥交际功能。

9、从这一独特的语言现象出发,考察中国古代典籍的英译过程,可以发现其运用了多种手段来处理语气词。

10、汉语语气词属功能助词,其语气义是难以捉摸的。

11、句中语气词的使用受语体因素的制约、结构的制约、音节的制约、口气的制约。

12、本文以大量语言事实为基础,对临澧方言语气词做了系统描写与初步分析。

13、新余方言的语气词具有较为丰富的层级性,主要表现为客气的程度和感叹的性质。

14、本文所论述的语气词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语气词,它包含以下三部分:语气词(通常意义上的)、语气副词、兼表语气的助词。

15、闽南方言语气词系统很有特色。

16、句中语气词并没有表达语气的功能,只有预示停顿和表达口气的作用。

17、受语境选择,原文语气词隐含的语用意义在译文中外现或仍保留隐含状态。

18、俄语语气词汉译受语境制约,被语境选择。

19、在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与新世纪初两个不同年代流行歌曲歌词中语气词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基础上,初步探析了其变化成因。

20、第四章探讨语气词在语音、语用、语法三方面的特点;

21、语境是原文语气词理解和译文语气表达的钥匙。

22、用于正反问句末尾的“没”、“没有”与语气词“么”也有一定的关系。

23、本文以俄语语气词为研究对象,探讨语气词隐含义的研究方法。

24、第二部分对儿童语言中六个基本语气词进行各案考察;

25、文章分析了循化话中语气词的使用特点,并对其形成的原因作了探讨。

26、从功能上分析,连用的语气词脱离句子之后不能负载句子的语用信息;

27、本文通过对语气词问题的考查,认为语气词应该作为词组平面上的东西来处理。

28、本文在界定了语气词的基础上从共时角度和历时角度对洪洞方言语气词进行描写、分析和考察。

泰语语气词浅析 第3篇

摘要:语气词属虚词的一种,常用在句末表示说话者的语气、态度和情感。泰语语气词一般可分为四种:敬语语气、陈述语气、疑问语气和祈使语气。本文试图以泰语中较常用的几个语气词为例进行简要分析,旨在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泰语语气词的用法、作用与意义,促进泰国语言文化的学习,理解泰国人的语言思维方式和语言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泰语; 语气词; 浅析

【中图分类号】H253

语气词属虚词的一种,无实义,是表达语法意义和修辞功能的重要手段。泰语语气词数量不多,但在口语中发挥着重要的语法功能,特别是在口语表达中起着重要的语法作用,泰国人在说话时大都是通过语气词来表达自己的语气、态度、目的、意图、观点、看法、主观愿望等,而很少用一些较直接、生硬或表示绝对、必须、务必之类的词语表达自己的目的和意图。本文试图从泰语语气词的分类和语法特征两方面来探讨其用法,希望能得泰语语气词的研究和学习有所助益。

一、泰语语气词的分类

按照泰语语气词在句中的用法、意义和语法功能,可分为四类:敬语语气词、陈述语气词、疑问语气词和祈使语气词。

(一)敬语语气词:表示尊重、礼貌、谦虚、文雅、知书达理、有教养和有道德的语气词,常用的有:kha?? 、khrap?? 、kha??? 、ca??等。kha?? 和kha???用于女性,kha?? 表示陈述和肯定,也是女性礼貌的应答语,kha???表示疑问,见后文;khrap??用于男性,表示陈述和肯定,也可以作男性礼貌的应答语。当kha?? 和khrap??作语气助词时无意义,不翻译,但它已表达了对对方的尊重、礼貌,例如:

1.kha??

di??chan??pen??khon??thai?? kha??

我(女性)是 人 泰国

我是泰国人。

2.khrap??

phom??ca??pai??kin??kha:u?? khrap?? 我(男性)去 吃饭

我要去吃饭。

3.ca??表示尊敬、亲切的语气词,不译。

chn??na??? ca??

请 坐

请坐!

(二)陈述语气词:表示陈述或尊敬语气的语气词。常用的语气词有:ca?? 、kha??、r?:k??、 la???、 l???、nak???等。

1.ca??表示亲密、密切、憐爱、有礼貌的语气词,相当于汉语的“啊、呀”,一般用于女性。例如:

m ?:?? ca?? 妈妈啊

2.kha??表示亲密、密切、怜爱、有礼貌的语气词,一般用于女性,不译。例如:

khon??pa:?? kha?? ca??pai??nai?? kha??? 大婶,要去哪儿?

3.r?:k??表示肯定语气,带有很强的个人主观态度,固执、坚持个人己见,可不译。例如:

phom??mai??ja:k?? pai?? r?:k?? 我(可)不想去。

4.la???表示肯定语气,相当于汉语的“啦、啰、了”。 例如:

mai?? la??? 不啦

5.l???表示肯定语气,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和态度,相当于汉语的“嘛,了”。 例如:

nan?? l??? 就是嘛。

6.nak???表示强调或加强语气,隐含着说话者的态度、偏好和感情色彩。例如

s?:a??pha:??tua??ni:???mai??kh?:i??su:ai??nak??? 这件衣服不太漂亮。

(三)疑问语气词:表示疑问语调或提问的语气词。常用的语气词有r?:??、kha??? 、mai?? 或 mai???、la??、 wa???、ca???等。

1.r?:??表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词,是确认问句,需要对方确认。如:

ci??? r?:?? 真的吗?

2.kha???表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词,是女性敬语词,表示礼貌、尊敬,一般不译。例如:

khon??ch?:???a??rai?? kha??? 你叫什么(名字)?

3.mai?? 或 mai???表示疑问语气,两个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表示的是是非问,例如:

lot???n?:i??dai?? mai??(mai???) (价钱)少一点行吗?

4.la??表示反问、反诘语气,相当于汉语的“呢”,例如:

tham??mai??mai??pai?? la?? 为什么不去呢?

5.wa???表示反问语气,是个不礼貌、不文雅的语气词,用在关系比较密切的亲朋好友之间,相当于汉语的“呢”,例如:

m????phu:t???a??rai?? wa??? 你说什么呢?

6.ca???表示疑问的敬语助词,多用于女性,或长辈对少女用,相当于汉语的“啊、呀、哪、吧。[3]例如:

tham???a??rai?? ca??? 做什么啊?

(四)祈使语气词:表示请求、祈使、命令、要求他人做某事或不要做某事的语气词。常用的语气词有 na??? 、th?? 、si??? 、si??等。

1.na???表示强调、着重指出、加强语气,有禁止、不准、不许、不能做某事的隐含意或意味在里面,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愿望和感情色彩。例如

ja:??l?:m?? na??? 不要忘记!

2.th??表示催促、劝勉、商量的语气词,相当于汉语的“吧”,例如:

ri:p??pai?? th?? 赶快走吧!endprint

3.si???和si??表示命令、禁止、要求、催促的语气,可译为“啊、呀、吧”。例如:

ma??na??? si??? 来(这儿)坐吧!

si???若在kha?? 、khrap?? 之前,则用si??,[4]例如:

chn??ma:??tha:???ni??? si?? khrap?? 请到这边来吧!

二、泰语语气词的语法特征

(一)泰语语气词有性别之分。例如kha??、kha???、ca??、ca??? 、ca??等是女性语气词,而khrap??则是男性语气词,二者不能混淆。

(二)部分语气词可以连用。这类语气词一般是祈使语气词或疑问語气与敬语语气词连用。例如:

phom??pai??k?:n??na??? khrap?? 我先走了。

语气词连用一方面它既表达了说话者的目的、意愿、意图,同时用敬语语气词表达了对对方的尊重与礼貌,这种语言表达方式体现了泰国人语言思维方式:即用委婉礼貌的语气坚定、明确地表达说话者的意思。

(三)部分语气词常常跟语调一起共同表达语气,所以一部分语气词可以表达多种语气。[5]通常情况下,陈述句女性的敬语词用kha??,但表示强调、请求时,kha??要变调,声调由半高降调将为高平调,变调的目的是进一步加强语气,同时也更加体现了说话者的目的与主观愿望,句中的语气词不必译出,但听者要注意领会说话者的所用语气词的弦外之音。例如:

kh?:??tho:t?? na??? kha???

对不起!

例句中na???已经表示加强语气,再用kha??的变调kha???,进一步加强了语气,要求对方答应自己的请求或目的。

(四)泰语语气词不能单独使用,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但极个别的例外。如:

khao?? kh:i??pai??thi??pe:t?? 他曾经去过西藏

(五)泰国人讲究礼仪、尊卑有序,社会等级观念明显,在使用语气词时也要注意对方的身份、社会地位、资格辈分以及与自己的亲疏程度等。例如,当与身份、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长辈讲话时,只能用khrap??、kha?? 及kha???等语气词,但与自己亲密的朋友、伙伴时,可以用wa???、ca???及ca??等,表示亲切、随和。

三、小 结

《诗经》语气词研究 第4篇

一、句首语气词

句首语气词位于全句的开头,可以起到引出话题或时间、处所,加强语气,协调音节的作用。

(一)伊:共7例,可增强感情色彩。不念昔者,伊余来塈。

《国风·谷风》

(二)式:共20例,加强语气。式微式微,胡不归?

《国风 · 式微》

(三)维:共35例。也作“唯”或“惟”。引出话题、主语、 时间、处所等。习习谷风,维山崔嵬。 《小雅 · 谷风》

(四)曰:可协调句式。天方艰难,曰丧厥国。《大雅 · 抑》

(五)侯:共6例,可加强陈述或反问。侯作侯祝,靡届靡究。《大雅 · 荡》

(六)思:共6例,可凑音节、协调句式。思乐泮水,薄采其茆。《鲁颂·泮水》

薄:共9例。在动词前表要做某事。思乐泮水,薄采其序。《鲁颂·泮水》

(八)云:共14例。使意思更进一层。既见君子,云胡不夷《国风 · 风雨》

(九)抑:共5例。可协调音节。抑罄控忌,抑纵送忌。

《国风·大叔于田》

(十)逝:共3例。同“斯”,表坚决。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国风·日月》

(十一)噬:假借为逝,共2例。彼君子兮,噬肯适我?

《国风·有杕之杜》

(十二)遹:共4例。可承上启下表陈述。遹骏有声。

《大雅 · 文王有声》

(十三)聿:共3例,无实义。爰及姜女,聿来胥宇。

《大雅 · 绵》

(十四)於:表感叹、赞美,相当于“唔”。於赫汤孙, 穆穆厥声。《商颂 · 那》

《诗经》句首语气词在《雅》、《颂》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国风》中则较低,这与语气词产生发展的过程有一定的联系。

二、句中语气词

句中语气词位于句子的中间,可以起到提顿、舒缓语气等作用,《诗经》句中语气词有19个。

(一)维:共11例。蹶维趣马。 《小雅 · 十月之交》

(二)哉:共8例。表感慨赞叹等语气。假哉天命,有商孙子。《大雅 · 文王》

(三)矣:共2例。表感慨叹息等语气。休矣皇考,以保明其身。《周颂 · 访落》

(四)侯:共8例,加强陈述语气。侯作侯祝,靡届靡究。

《大雅·荡》

(五)与:仅1例。表赞叹语气。猗与那与!置我靴鼓。

《商颂 · 那》

(六)也:共13例。多用在陈述句中。狂童之狂也且。

《国风·褰裳》

(七)只:共14例。表赞叹语气。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国风·樛木》

(八)乎:共6例。起停顿的作用并突出其前面的词语。 人尚乎由行。《大雅 · 荡》

(九)式:共7例。使句式和谐。式微式微,胡不归?

《国风·式微》

(十)云:共13例。起强调和修饰谓语的作用。如云不克。

《大雅·柔桑》

(十一)居:共4例。表对事物的列举。日居月诸,照临下土。《国风 · 日月》

《诗经》句中语气词呈不平衡性分布:《雅》最多,《国风》次之,《颂》最少。其次,《诗经》句中语气词使用方面也十分不平衡,“也、只、云”等用例较多;“哉、矣、侯、 乎”等用例少。

三、句尾语气词

在句子的末尾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兼起停顿、结句的作用。

(一)斯:用于句尾,共23例。彼何人斯?其心孔艰。

(二)矣:用于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句尾,共147例。 彼作矣,文王康之。 《周颂 · 天作》

(三)思:用于陈述句句尾,共22例。汉有游女,不可求思。《国风 · 汉广》

(四)哉:用于疑问句、感叹句句尾,共26例。命不易哉! 《周颂 · 敬之》

(五)与:用于感叹句句尾,仅1例。表赞叹。猗与那与! 置我靴鼓。《商颂 · 那》

(六)诸:用于感叹句句尾,共4例。常与“居”字同见来加强语气。日居月诸,东方自出。 《国风 · 日月》

(七)也:用于句尾,共51例。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国风·东山》

(八)乎:用于句尾,共7例。表询问或感叹。於,我乎!

《国风·权舆》

(九)焉:用于句尾,共10例。表陈述语气或与句中的疑问词相呼应表疑问。人之为言,胡得焉? 《国风 · 采苓》

《诗经》句尾语气词的功能比较全面, 但它们的分布不平衡:感叹语气词分布也比较多,疑问语气词相对较少。这种不平衡性受到地域因素、历史因素、诗歌性质、文体因素等的影响。

语气词啊的音变 第5篇

语气词“啊”出现在句末或句中时,由于受到前面音节末尾音素的影响,其读音会发生变化。

“啊”的音变规律如下:

1、前面的音素是a、o(不包括ao、iao)e、i、ü、ê时,“啊”读作ya,同“呀”。

2、前面的音素是u(包括ao、iao)时,“啊”读作wa,同“哇”。

3、前面的音素是-n时,“啊”读作na,同“哪”。

4、前面的音素是-ng时,“啊”读作nga。

5、前面的音素是i(舌尖后元音)和er时,是儿化韵时,“啊”读作ra;

6、前面的音素是i(舌尖前元音)时,“啊”读作[ZA]。

“啊”的音变例说:

1、ya—(在a、o、e、i、ü、ê音素后面时,不包括ao、iao):

快打啊!

就等你回家啊!

夸啊!

大家快来吃菠萝啊!

都是记者啊!

好新潮的大衣啊!

日子过的真快啊!

快帮我解围啊!

你怎么不吃鱼啊?

这孩子多活跃啊!

2、wa—(在u音素后面时,包括ao、iao):

您在哪儿住啊?

他普通话说得真好啊!

还这么小啊!

屋顶还漏不漏啊?

看你一身油啊!

3、na—:(在-n音素后面时)

这件事儿可不简单啊!

笑得真欢啊!

买这么些冷饮啊!

发音真准啊!

4、nga—(在-ng音素的后面时)

小心水烫啊!

小点儿声啊!

行不行啊?

不管用啊!

5、ra—(在舌尖后元音-i、卷舌元音er的后面时,在儿化韵后面时)

没法治啊!

随便吃啊!

什么了不起的事啊!

他是王小二啊!

这儿多好玩儿啊!

6、[ZA]—(在舌尖前元音-i的后面时)

烧茄子啊!

这是第几次啊?

浅析《二拍》中语气词连用现象 第6篇

关键词:概说;罢了;就算了;罢了不成

第一节语气词连用概说

关于语气词的连用,早在先秦时就已十分普遍,是语气词使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以两个语气词连用为常,而连用三个或者以上的语气词连用则是比较少见。对语气词连用的认识,许多的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综合分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连用说,较早的是南宋的陈骙,在他的《文则》一书中对诸如《孟子》曰:“寡人尽心焉耳矣。”一类的句子他评价为“凡此一句而三字连助,不嫌其多也。”可见陈骙只是提及语气词连用为“三字连助”而已,并未做任何的解释说明。马建忠在他的《马氏文通》中提出了自己对这一现象的理解:语气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充分表达感情,叠字后的助字仍保持本义。

另一类是主次说,杨伯峻先生在《文言文法》(1963)指出,“语气词有连用两个三个的,目的在强化语气,重点一般在末一个。”他认为语气词连用只是语气词在句中依次出现,各个语气词的意义是独立的,连用之后构成一个复杂的语气而已。语气词连用的表意功能指的是表达句子的复杂语气,并且连用后的各个语气词分别承担了各自语气表达的作用,而语气的重点通常停在最后的一个语气词上。王力先生也认同此种观点,他在《古代汉语》中指出:“连用的语气词,都分别担负了表达语气的任务……不过语气的重点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同时,语气词的连用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在齐沪扬先生的《语气词与语气系统》(2002)指出语气词的连用涉及几个问题:其一,位于句末语气词能够连用,位于句中的语气词一般是不能连用的。其二,六个典型的单音节语气词“的、了、吗、呢、吧、啊”,它们是语气词连用的主力军。通常双音节的语气词是不能连用的,其三,语气词可以分等级,1级“的”(表示确实如此);2级“了”(表示已经如此或者出现新情况);3级“吗”(表示可疑),“呢”(表示不容置疑)“吧”(表示半信半疑);4级“啊”(增加感情色彩)。语气词的连用是按照1+2+3+4的顺序排列,中间可以缺项,但不可以错序,逆序的现象很少出现。

在丁恒顺先生根据《现代汉语虚词例释》(1985)在他的《语气词连用》一文论及语气词连用后会出现一些音节融合的规律。例如:“了+啊(Le+a)”连读时总是融合成“la”。同时丁先生还谈到连用的语气词和句子实体的组合层次问题。所谓“语气短语词”,则是根据孙锡信《近代汉语语气词》(1999)的观点,认为语气短语词是大于词的表达语气的形式,它在形式上表现为词组(短语),而在功用上相当于一个词。

第二节《二拍》的语气词连用分析

《二拍》中语气词的连用现象非常活跃,连用语气词有:“罢了”、“也罢了”、罢了不成”、“不成”、“便是”、“便了”、“便是了”、“便罢”、“就是”、“就是了”、“了就是、“不是”、“也不”、“也呵”、“也罢”、“是也”、“者也”、“去也”“了也”、“了罢”、“了的”、“啊(阿)也”、“阿呀”、“哎呀”、“的了”,共计25个。其中有一个是四个语气成分连用,有四个是三个语气成分连用,其余的十八个均是两个语气成分连用,下面依次以三类代表“罢了”,“就是了”,“罢了不成”加以简单分析讨论。

一、罢了

“罢了”是由“罢”和“了”组合而成,它们都是动词,表示“完结”,“结束”。组合成“罢了”仍表示“结束”,“完了”义。

“罢了”是用在陈述句句末,常常表示让步,不得已或把事情往小里说,往轻里说的意味。

1.用于陈述句,表示肯定的陈述语气,相当于“就是了”。

1)我们若非这主人识货,也只当得废物罢了。(《初刻拍案惊奇》卷一)

2)文若虚道:“不情愿,只照前样罢了。”(《初刻拍案惊奇》卷一)

2.用于陈述句,表示容忍,让步,不得已的陈述语气,含有“只好如此”,“算了”的意思。

3)但只是性命所关,或者希冀老师父万分之一出力救我,事若不成,挟个害病而死罢了。(《初刻拍案惊奇》卷六)

4)彼此心照,眼泪从肚里落下罢了。(《二刻拍案惊奇》卷六)

3.用于陈述句,有把事情往小里说的意味,含有“只不过”,“不过如此”的意思。

5)不若且依从了他,到还未见得即时败露,慢慢图个自全之策罢了。(《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三)

6)姐姐不象意,不要看他,拿去还他罢了,何必着恼?(《二刻拍案惊奇》卷九)

4.用于疑问句中,只有一例,表示委屈,让步之疑问语气。

7)难道不认就罢了?(《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一)

二、就是了

“就是了”在《二拍》中的用例只有18例,“就是了”用于陈述句句尾,是“就是”和“了”的连用,前者表示事情简单,容易,后者表示确认。所以二者连用表示事情十分简单。

1.陈述句中“就是了”表示肯定并奉告对方不必疑惑,带有“很简单”,“没关系”的意味,例如:

而今就烦兄与小弟做一做,小弟成礼之后,代相恭敬,也只在小弟身上撮合就是了。(《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

9)功父看那张纸时,原已写得有字,囚犯道:“只消舅舅押个字就是了。”(《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2.感叹句中的“就是了”表示奉告对方事情就是很简单,不需犹豫,并附有强烈的感叹意味。例如:

10)只得留下一件信物在此为定,待小生京中回来,上门求娶就是了!《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五)

11)小弟赌个咒,不与人说就是了!(《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三)

三、罢了不成

“罢了不成”是很少见的四个语气词连用的现象,基于孙锡信在《近代汉语语气词》(1999)指出由于“不成”是本来就是“不”和“成”的结合,孙先生采取保留的态度认为“不成”是一个语气短语,那么“罢了不成”就可以认为是四个语气词连用,是说的通的。而在《二拍》中“罢了不成”的用例可谓凤毛菱角,总共两册只出现2例。

两例都是位于反问句中,和疑问副词“难道”搭配使用,按照语气词连用的规律,语气落在最后一个语气成分上,所以这个例子所表示的是强烈的反诘语气。

12)仲任与莫贺咄商量道:“难道便是这样罢了不成?”(《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七)

13)韩赞卿道:“难道便是这样罢了不成?”(《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六)

第三节小结

《二拍》中的语气词连用从总体统计来看:一方面有部分文言语气词连用的遗留,但表现出逐渐萎缩的趋势;另一方面近代汉语语气词连用相当丰富,呈现出复杂的局面。本文对其中三类具有代表性的语气词连用现象各举出一个实例,从句类分析的角度,分别加以简单论述,以小见大,稍作展示《二拍》语气词连用的使用状况。当然这是不足以概括它的全貌,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陈骙.文则.[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2]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杨伯峻.文言语法[M].北京:北京出版社,1963.

[4]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齐沪扬.语气词与语气系统[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6]丁恒顺.语气词连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3)

固始方言语气词的研究 第7篇

但由于方言当中的语气词数量有限, 又有其地域特色, 这为研究此县方言中的语气词提供了方便。我们打算结合现代汉语语气词的一般特点及地域用法上对固始县方言从语音、用法、结构等三大方面归纳分析固始县方言中的语气词, 期望能从宏观上构建出固始方言语气词系统。

一﹑语音层面的研究

固始方言中的语气词不是全部都能用汉字表示出来的, 有些是只有音没有确定的汉字形式, 有些则是形音兼备的。具体有以下几个:来、要、的、不、[m藿耷]、好、哈、唉、喽、呦、了、啊、罢了、就是喽。其中语气“哈”有时在固始方言中读[k’a]51, 视不同的情况而定, 具体用法在下面的“哈”用法中详细讨论, 还有一些语气词与普通话中差别不大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首先, 根据音节中是否有辅音可分为辅音语气词和元音语气词。所谓的辅音语气词是指以辅音开头的语气词, 元音语气词指以元音构成的语气词, 如:“唉”“啊”等。

其次, 在固始方言当中, 以单音节语气词占多数, 有少量双音节、多音节语气词。它是根据构成音节的多少来划分的。单音节的有“啊”、“了”、“来”……元音语气词都是单音节语气词。双音节的有“罢了”, 多音节的有“就是喽”。

此外, 方言中的语气词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发生语音变化, 即语流音变。由于语流的速度不同, 连读还是不连读, 连读后产生什么样的音变现象都有所不同。在生活中, 由于使用的场合不同, 我们的语流速度一般分为慢速、常速、快速, 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语体, 不同的语体自然影响说话时的语流速度, 从而便影响连读音变, 连读时的语音与普通话相比显得有点“土”。在快速语流中还会产生合音现象。合音是指语气词连用后, 后一个语气词如果是元音开头的, 通常是两个语气词融合成一个音节, 写成一个字, 这是语气词的内部合音, 它属于语流音变中的弱化或脱落。例如:的啊———搭, 了啊———啦, 了哦———罗, 举例如下:

例:本来应该他去搭! (的+啊———搭)

外面怎么又下雨啦! (了+啊———啦)

吃饭罗! (了+哦———罗)

其实在固始方言中有很多合音没有固定的汉字书写形式, 如当我们对某事不太确定或是反问对方时常说:“可是 () [tiao]?”显然它是“的+要——— () [tiao]”的合音, 但在方言当中却没有汉字书写形式来记录, 只是口头上有这个音而已。

语气词在日常生活当中还存在一个变音的现象, 它与合音都属于语流音变。变音主要是由语气词所处的环境不同造成的, 它特别容易受到前一音节的影响而产生变读, 这是语音同化或异化的结果。反映到书面上, 就可能改变字形。最典型的就是语气词“啊”的变音。不过, 在固始方言当中“啊”的变音不像在普通话中听得那么明显, 固始方言中, 只有以n, I, ü收音的时候发音与普通话音变规律一样, 其余的由于收音咬得不是很紧, 哇、啊等音就不太清楚了。例如“最近好啊”中“好”在o、u之间, 所以“哇”音就不能成立, 在方言中听起来还像是原来的“啊”, 还有“买不买啊”的“啊”在固始方言中也不能读成清清楚楚的“呀”音, 所以方言当中的“啊”的音变不像普通话那样都按规律发生音变。只是个别收音咬得紧的字音可以听出来, 其余的就听不出来, 介于变与不变之间, 是一种很模糊的感觉。

二﹑组合层次

1. 语气词不一定加在整个句子上

语气词是后置虚词, 通常都认为它们是加在整个句子上头的。其实不然, 大多出现在主谓结构后头的语气词, 多半是附加在谓语上头的, 或谓语中的一个成分。如:“你吃吧!”这个句子的构造是“你/吃吧”, 而不是“你吃/吧”。只是在少数类型的句子里语气词是加在主谓结构上头的, 例如:“谁来要啊?”有时, 语气词是加在谓语内部一个成分上头, 如:“我知道 (他来/啦) 。”“他来啦”是“知道”的宾语, 是谓语的一部分, 而不是加在整个句子上的。

2.语气词的连用

在固始方言中, 很多语气词是可以连用的, 两个连用最为常见, 这些语气词虽然连用, 但彼此在结构上没有直接的关系。例如:“下雨了吧”, 应该分析为“下雨了/吧”, 而不是“下雨/了吧”。前面在语音部分已说过, 两个语气词在连用时如果后一个是元音开头的, 两个语气词还会出现合音现象, 成为一个音节, 不过它们尽管合成一个音节, 结构上仍没有直接的关系。例如, 在固始方言中说:“快收衣服, 下雨啦。”应该分析为“下雨了/啊”, 而不是“下雨/啦”, 只是口头说时是一个字罢了, 作理论上的分析还应该是两个字。此外, 固始方言中的双音节语气词“罢了”通常不与其它语气词连用。

不过, 两个语气词虽然连着使用, 但就从所表示的语气来看, 连用的两个语气词在所表语气方面并没有完全融合, 各自还保留着自己原来的语气, 只不过前面一个语气词的语气明显减弱了, 重点都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面。例:

(1) 的呢———的[确实这样]+呢[不容置疑], 表示对所说的事情或情况进一步确认和肯定。例:

接的自来水够用好几天呢。

(2) 了啊———了[已经如此或出现新情况]+啊[舒缓], 表示用舒缓的口气陈述已然的事情或新情况。通常写作“啦”, 例:

我昨天就回学校了啊 (啦) 。

(3) 呢啊———呢[不容置疑]+啊[舒缓], 表示用舒缓和不容置疑的口气陈述某件事情或情况, 通常写作“哪”, 例:

我去了桂林三天呢啊 (哪) 。

(4) 了+[m藿耷]———了[已经如此或出现新情况]+[m藿耷][询问], 表示对所问事情希望对方给予答复。例:

你不舒服了[m藿耷]?

(5) 语气词“哈”与其它语气词连用往往具有后置性, 一般不用在“吗”问句后。例:

这道题我没错吧, 哈?

这事嘛哈, 我也没法说。

这天可真热哈。

三、句法分布

从句法分布看, 语气词可以出现在句中句末两个位置。由此, 可以将语气词分为句中语气词和句末语气词。

1.句中语气词

在固始方言中, 位于句中的语气词数量不多, 只有“啊, 呢, 吧, 哈, 来”等几个, 但在句中出现的位置却是相当多的, 既可以出现在不同的句法成分之间, 还可以出现在同一个句法成分之内。

(1) 句法成分之间。句法成分之间包括主谓、述宾、述补、状中、插入语、独立语等之间。例:

你说哈, 他怎么还不来呢?

我想啊, 还是不去的好。

我的天来, 你在屋里捣腾个啥?

(2) 句法成分之内。句法成分之内指语气词在同一种句法成分之内, 包括主语内部, 谓语内部, 述语内部, 宾语、定语内部。例:

我爸那人平时还喜欢养个猫啊狗啊的。

2. 句末语气词

在方言当中语气词用于句末是最常见的, 几乎都可以用于句末。像双音节语气词“罢了”只能用于句末。可以用在四种句类后, 表达一定的语气。陈述句句末:表提醒、告知、申明的语气。例:

我借了本书, 你看看哈。

俺们正在说着你来。

(1) 疑问句句末。表询问的语气。例:

你收拾行李要去北京[m藿耷]?

(2) 祈使句句末。表请求、不满、劝告的语气。例:

在家听奶奶话好!

别让猫把鱼吃了呦!

叫你不听话哼!

(3) 感叹句句末。表感叹的语气。例:太好啦!

结语

本文结合固始方言特色, 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当地语气词系统, 首先在语音层面上标出了它们在方言系统中的读音及连用时发生的语音变化, 然后在用法层面上进行了分析论述, 并举出大量例证, 最后从结构上考察了这些语气词的组合层次及句法分布。

摘要:固始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中的江淮方言, 其中的语气词具有固定的数量, 可以对其穷尽系统地研究, 来呈现固始方言语气词这一词类的地域特色。本文首先在语音上考察了这些语气词的读音及连用时发生的语音变化, 其次叙述了几个典型的语气词的用法及所表示的意义, 并结合具体例子加以说明, 最后从结构上考察了这些语气词的组合层次及句法分布。

关键词:固始方言,语气词,语音,组合,结构

参考文献

[1]胡明扬.北京话初探[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7:69.

[2]叶蜚声, 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54.

[3]邢福义.汉语法特点面面观[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9:137.

[4]朱德熙.语法讲义[M].商务印书馆, 1982:45.

广东吴川方言语气词“嗲” 第8篇

关键词:语气词,“嗲”,句法位置,句类,语用功能

广东吴川 (县级市) 属湛江市管辖, 位于广东省西南部, 东接茂名市, 北接化州市, 西接湛江市, 南濒南海。吴川人口众多, 方言主要以吴阳话为主, 其中, 吴阳话中包含着大量的语气词, 如:“哇”、“咯”、“哦”、“啰”“咖啦”、“啰哇”、“嗲”等等。笔者查了相关的文献, 发现针对吴川话语气词研究的文献不多, 而在吴川方言里, 语气词“嗲”使用的频率相对比较高, 本文主要从“嗲”的句法位置、语法环境, 句类、语用功能进行探讨。

一、语气词“嗲”的句法位置, 语法环境

根据对语气词“嗲”的全面考察, 它的句法位置主要有三种形式, 出现在句中、分句末尾, 句子末尾。

1、出现在句中, 语法环境主要有两种形式

(1) “动词+嗲+时间”式

这种形式的动词只能是及物动词, “嗲”后接的只能是时间短语。

a、行嗲几个钟头都没到个。 (走了几个小时还没到的。) (括号为普通话, 下同)

b、我在屋里睇嗲几日书, 都无见你来稳我。 (我在家里看了几天的书, 都不见你来找我。)

c、唸嗲好耐, 先把个兜题唸出来。 (想了好久, 才把这道题想出来。)

d、我在佢屋里坐嗲一阵。 (我在他家坐了一会。)

在这种形式里, “嗲”类似于普通话的“了”, 它的[+时间数量]语义特征指向时间, 主要强调动作词进行了多长的时间。这种形式的“嗲”和动词之间不能附加其他的成分。

(2) “动词+宾补+嗲”式

a、吃饭嗲。 (吃饭了。)

b、痛死我嗲。 (痛死我了。)

c、听错嗲。 (听错了。)

d、出去嗲。 (出去了。)

“嗲”在这种形式里, 语法意义主要是陈述一件事情, 而且事情已经完成了, 表示一种完成的时态, 也是相对于普通话的“了”。

(3) “嗲+其他语气词”式

a、吃饭嗲吗? (吃饭了吗?)

b、痛死我嗲啊! (痛死我啊!)

c、佢会来, 你听错嗲啪? (他会来, 你听错吧?)

d、遇到个种情况, 你会升娘发做嗲呢? (遇到这种情况, 你会怎么做呢)

“嗲”在a例子中, 表示发问的是“吃”这一动作是否完成了;而b例子中, “嗲”表示的是“痛”这一动作正在进行;在b、c例子中“嗲”有缓和语气, 有进一步强调前面的动作。

(4) “形容词+嗲”式

“嗲”用在作谓词的形容词之后, 即就形容词 (谓词) 而言, 表示行为得到了实施, 行为对象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变化后的状态还在持续, 表示变化。

a、水位俾族日低嗲一尺。 (水位比昨天低了一尺。)

b、晕等人齐嗲马上开会。 (我们等人齐了马上开会。)

c、天气已经晴嗲三日。 (天气已经晴了三天。)

d、个弄儿高嗲好多。 (这个孩子高了好多。)

“嗲”用在作谓词的形容词之后, 表示事物的状态有了新的变化。变化后的性质和状态还在延续其特征是;[+实现][+持续][+状态延续], 即实现状态延续。其中例子 (a) (c) (d) 是表示已经变化的, 例子 (b) 表示将要变化的。

2、出现在分句末尾, 有两种形式

(1) 时间+嗲, +分句。

a、上午嗲, 时间过得真快。 (上午了, 时间过得真快。) b、下午嗲, 又要去做工咯。 (下午了, 又要去工作了。) c、春节嗲, 要准备年货咯。 (春节了, 要准备年货了。) “嗲”在这些例子中名词只能是时间名词, 这里的时间是以说话时间为参照系, 包括起止至将来, 持续的一段时间;而不能是表示过去时或将来时的时间名词。不可以说“明年嗲”“去年嗲”“后天嗲”等;用在时间后的“嗲”, 后面一定紧跟内容。

(2) 出现在陈述句中, 且是选择性的陈述句居多

a、今晚我无去吃饭嗲, 去烧烤。 (今晚我不去吃饭了, 去烧烤。) b、我无要苹果嗲, 要香蕉。 (我不要苹果了, 要香蕉。)

c、你无是俾清华录取嗲, 就是俾北大录取。 (你不是被清华录取了, 就是被北大录取了)

上面例子中, “嗲”翻译过来相当于普通话的“了”, 但在这里它不强调动作的完成, 而是起到缓和语气的作用, 把“嗲”删了也不会影响句子的整体理解。

(3) 出现在句子末尾

a、个儿吴川无兴呢D物嗲。 (现在吴川不兴这些东西了。) b、先一只钟, 你作业做完嗲? (才一个小时, 你作业完成了?) c、死仔包, 个头作业你今日无使做嗲! (兔崽子, 今天的作业你必须做!)

“嗲”出现在句子末尾, 是语气词的标准标志, 可表示陈述的语气, 疑问的语气, 感叹的语气, 但“嗲”不表示祈使语气。

二、语气词“嗲”的句类, 语用功能

句类是句子按照不同的语气功能划分出来的类型, 一般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四类。每种句类在结构形式上有特殊的标志, 在语用功能上也有其特殊的作用。根据考察, “嗲”可以出现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中。

1、出现在陈述句中

a、落水嗲。 (下雨了。)

b、个儿吴川无兴呢D物嗲。 (现在吴川不兴这些东西了。)

“嗲”表示陈述的语气, 一般情况下陈述客观事实, 表示一种变化的新情况出现。也有由“嗲”引出陈述的内容, 分两种情况。

(2) 由“时间+嗲”引出

a、下午嗲, 又要去做工咯。 (下午了, 又要去工作了。) b、春节嗲, 要准备年货咯。 (春节了, 要准备年货了。) (3) 由前面的理由, 引出后面的结果

a、我以为你最犀利嗲, 原来你哽渣。 (我以为你最厉害了, 原来你那么差。)

b、今晚我无去吃饭嗲, 去烧烤。 (今晚我不去吃饭了, 去烧烤。)

2、出现在疑问句中

(1) 按照结构特点, 疑问句可分为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正反问四类。“嗲”只能用在是非问, 疑问语调主要由“嗲”承担, 语调用降调。如:

a、就开始黑饭, 无等小明回来嗲? (就开始吃饭, 不等小明回来吗?)

b、先一只钟, 你作业做完嗲? (才一个小时, 你作业就完成了吗?)

c、手提电脑无使买嗲? (手提电脑不要买了吗?)

(2) 如果根据疑问句的交际类型, “嗲”只能用在反问句中, 而不能用在设问、回声、附加等句中。反问句又叫反诘疑问句, 它是“无疑而问”, 在语气上有不满、愤怒等的意味。通常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用肯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如:

a、今日作业你无使做嗲? (今天的作业你不用做了?)

b、物人讲我应承距嗲? (谁说我答应了?)

“嗲”在例句中的读音短而快, 平声调, 表示一种反问的语气, 即用了否定形式进行肯定的回答, “今天的作业要做”;用肯定的形式作否定的回答, “我没有答应”。

3、出现在感叹句中

感叹句是抒发强烈感情的句子, 大体分为三类, (1) 直接用叹词构成; (2) 句中有明显的标志, 或用副词“多、多么、太、真、好”, 或用语气词; (3) 句子形式上和陈述句一样, 但句尾用了感叹号, 口语语调是先升后降, 并且音量加大。

“嗲”有感叹语气的语用功能, 用在句子末尾, 口语语调是先升后降, 并且音量加大。

a、佢以前屋里穷, 个道好有钱嗲! (他家里以前很穷, 现在好有钱!)

b、你亚妈无舒服, 快点回屋里嗲! (你妈妈不舒服, 快点回家了!)

c、成日溜, 无使做有德吃嗲! (整天玩, 不用干活有得吃了!)

以上的例子中, 从抒发感情看, 例子a抒发的感情是感叹世事的变幻, 加些羡慕嫉妒恨, 别人怎么一下子就那么富有了;例子b中陈述者带有一种责怪、责备的口气在表达;例子c中抒发的感情是愤怒, 恨铁不成钢。

类似这样的表达, 在吴川方言“嗲”中还是比较常见的。

三、结语

综合所述, 语气词“嗲”, 既可以表完成体, 持续体等时体意义, 又可以表示责怪、愤怒等语用意义。“嗲”的用法大部分类似于普通话的“了”, 可它比普通话的“了”具备更多的用法, 用起来更灵活。

参考文献

[1]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2]唐小平.津市方言中的句末语气词“哈哆”[J].人文社会科学, 2001.

[3]方小燕.广州方言句末语气助词[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3.

语气词“是” 第9篇

一种意见是“吧”用于句中时表示假设的语气, 带有举例性质。例如: (1) 这是那种特别的天气:在屋里吧, 做不下工去, 外边好像有点什么向你招手;出来吧, 也并没有什么一定可做的事。 (《老舍短篇小说集》) (2) 就说爱吧, 在阶级社会里, 也只有阶级的爱, 但是这些同志却要追求什么超阶级的爱, 抽象的爱, 以及抽象的自由、抽象的真理、抽象的人性等等。

另一种是方梅的观点, 方梅认为用于句中的“吧”和“啊”已变成一个单纯的主位标记, 已经不带语气意义。

根据吕叔湘先生的归纳, “吧”可用于句中举例的格式、让步小句、假设分句、“V就V了吧”格式等位置。我们试对“吧”用于这几种位置时的意义进行分析:

A.举例的格式, 例如: (3) 就拿“文化学会”说吧, 筹备, 组织, 借房子, 都是他办的。 (《文博士》) (4) 譬如你吧, 你的普通话就比他讲得好。

张谊生认为“吧”在这类句子里表示列举语气, 实际上这类句子的举例性质是由“就拿……说”“譬如……”等格式决定的, 而不是由“吧”带来的, 试将 (3) 、 (4) 与下面的 (3') 、 (4') 比较: (3') 就拿“文化学会”说, 筹备, 组织, 借房子, 都是他办的。 (4') 譬如你, 你的普通话就比他讲得好。

去掉“吧”, 全句仍有举例性质;有“吧”, 句子的语气就比较委婉, 只是略带迟疑。

B.用于让步小句, 例如: (5) 就算你正确吧, 也该谦虚点儿。 (6) 且不说辽远的前途吧, 就拿目前说, 王家与刘家联姻, 二狗就必定死心踏地的帮忙老岳父, 而老岳父就一定可以省些心, 不至于常常受日本人的辱骂。 (《火葬》)

张谊生认为“吧”在这类句子里表示让步语气, 其实这类句子去掉“吧”, 仍然带有让步语气, 试把下面两句与例 (5) 、例 (6) 相比较: (5') 就算你正确, 也该谦虚点儿。 (6') 且不说辽远的前途, 就拿目前说, 王家与刘家联姻, 二狗就必定死心踏地的帮忙老岳父, 而老岳父就一定可以省些心, 不至于常常受日本人的辱骂。

去掉“吧”, 例 (5') 、例 (6') 仍表让步语气, 因而这里的让步语气也不是“吧”带来的, 而是由整个句子的意义决定的;有“吧”, 例 (5) 、例 (6) 除了表示让步语气, 还表委婉语气。

C.用于假设分句中, 例如: (7) 他不招呼她们吧, 有点失礼;招呼她们吧, 她们的态度与礼节又是那么不一律, 简直没法儿对付。 (《文博士》) (8) 去吧, 路太远;不去吧, 人家又来请了几次了, 实在不好意思。

这类句子往往带有左右为难、犹豫不决的意思, 但这个意思也不是“吧”带来的, 请看: (7') 他不招呼她们, 有点失礼;招呼她们, 她们的态度与礼节又是那么不一律, 简直没法儿对付。 (8') 去, 路太远;不去, 人家又来请了几次了, 实在不好意思。

去掉“吧”, 例 (7') 、例 (8') 仍含有左右为难、犹豫不决的意思;有“吧”, 例 (7) 、例 (8) 除了带有左右为难、犹豫不决的意思, 还带有委婉语气。

D.用于“V就V了吧”格式中, 例如: (9) 丢就丢了吧, 我另外给你一个。 (10) 不去就不去了吧, 反正以后还有机会的。

这类句子带有“没关系、不要紧”的慷慨语气, 但这种语气也是由这个格式决定的。

此外, “吧”还用于话题停顿处, 例如: (11) 她吧, 总不在家。 (12) 我吧, 就是特爱钻研。

“吧”用于以上几种句中位置时, 仍然表示委婉语气, 只是略带一点迟疑。

对于方梅的观点, 我们同意“吧”“啊”用于句首位置时, 语义向着“标示主位的方向发展”, 但我们认为此时的“吧”“啊”仍带有一定的情态语义, 而并非没有语气意义。如果“吧”“啊”仅仅是主位标记, 那么它们就可以无条件互换。可事实并非如此, 例如方梅文章中的例子: (13) 厂子里生产不景气, 职工普遍生活水平下降了, 人人都有情绪。老张吧, 家里上有老下有小, 是最困难的。 (14) 今天早上我特别倒霉, 梳子吧把卡子弄掉了, 跪在地上摸卡子又把头给磕了。 (15) 要不是这样啊, 我们恐怕下午还到不了呢。 (16) 我建议啊, 从现在起咱们谁也不要使用这个电话了。

例 (13) 、 (14) 有具体的上下文限制, “吧”换成“啊”, 语义上显得不自然。例 (15) 、 (16) 中的“啊”也不能换成“吧”, 因为这两个句子带有一种说话人主动发表意见并提请听话人注意的语气, 换成“吧”后就不再是这种语气了。

总之, “吧”用于句中和用于句末时的基本语气意义都是表示委婉语气。

参考文献

[1]方梅.北京话句中语气词的功能研究[J].中国语文, 1994 (2) .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汉语语气词“哈”的源流考 第10篇

近年来, 汉语的句尾语气词“哈”引起了学界较多的关注 (崔希亮2011 ;刘金勤2010; 王红羽2011; 贺阳1994; 尹世超1999; 赖先刚2006; 原苏荣2008) 。学者们从各自的视角对“哈”的由来做了探考, 然而, 其结论多是认为“哈”是从方言进入了普通话, 而没有从源头上发掘其由来。刘金勤 (2010) 虽是提出方言中的“哈”来源于近代汉语的“呵”, 但却只能解释部分“哈”字用法的由来, 所得结论亦无法令人满意。鉴于此, 本文拟从中古、近代汉语中寻求“哈”的由来。

二、历史由来

现代汉语中的句尾语气词“哈”, 很可能是来自于中古、近代汉语的语气词“好”。关于那时语气词“好”的用法及流变探考, 相关现象前贤已有所谈及 (向熹1993 ;刁宴斌2001 ;罗骥2003) 。我们这里再做进一步讨论。

2.1 “哈”的源头——中古、近代汉语的语气词“好”

历史语料表明, “好”在中古、近代汉语中已有用作语气词的迹象, 一般用于句末, 表祈使语气, 如下 (例句引自罗骥2003) :

(1) 僧云 :“老和尚莫探头好!” (唐《镇州》496)

(2) 师云 :“莫道无事好!” (唐《镇州》503)

(3) 示众曰:“诸上众明取道眼好!” (宋《景德灯传录》420)

(4) 诸上座莫道血脉不通、泥水有隔好! (《灯录》412)

(5) 如今大众明取好!久立, 珍重。 (《法演》600)

(6) 诸上座彻底会取好!莫虚度时光。 (《灯录》409)

(7) 师曰:“长老房中有客归去好!” (《灯录》268)

(8) “把定好!放行好!三十年后逢人不得错举!” (宋《圆悟佛果禅师语录》751)

(9) 奉劝且依古圣慈悲门好! (《灯录》448)

(10) “秀才还曾题否?”才云:“未曾题。”沙云 :“得闲题一篇好!” (《圆悟》794)

(11) “尔道老僧患什么?”曰 :“和尚忌口好!” (《灯录》566)

(12) 直报禅和, 莫向天上觅好。 (《法演》599)

(13) 莫错会好。 (《灯录》413)

(14) 师云 :“莫谤他 千圣好!” (《圆悟》741)

(15) 师云 :“莫换崇宁舌头好!” (《圆悟》719)

(16) 和尚莫涂污人好! (《明觉》697)

(17) 仰山云 :“莫道无人会禅好!” (《灯录》265)

(18) 非即便言非, 是即便言是, 直须缁素分明, 不得错认定盘星好! (《杨岐》644)

(19) 师曰 :“莫哆哆好!” (《灯录》413)

(20) 和尚莫恁么粘腻好! (《灯录》318)

(21) 师曰 :“莫将恶水浇泼人好!” (《灯录》375)

很显然, 以上“好”都属于祈使性语气词, 用以表命令、劝谕、商榷、提示、催促、禁止等, 皆用于第二人称, 这与现代汉语的祈使语气是非常一致的。可见, 此时的“好”已经发展成一个成熟的语气词了。

2.2“好”的流变

语气词“好”又是如何来的?罗骥 (2003) 认为, 这个“好”当初可能是个形容词, 它之所以会虚化成一个祈使语气词, 可能是因它最初用于“主谓短语+好”句式中作谓语, “好”在句中本是对一种行为或事件进行评价, 但当说话人强调这种行为或事件时, “好”的评价作用减弱, 逐渐虚化为语气词, 而全句也由陈述句变为祈使句。这一点恰恰得到历史语料的支持, 如 :

(22) 惜取眉毛好 (五代《祖堂集》)

(23) 到处且子细好 (五代《祖堂集》)

(24) 师云 :“识弁相访好。” (五代《祖堂集》)

(25) 成持取不会好。 (五代《祖堂集》)

(26) 堂曰:“不如归乡好。” (宋《五灯会元》)

(27) 师云 :“先责一纸罪状好。” (宋《景德传灯录》)

(28) 何妨进前, 著些功夫体取佛意好。 (宋《景德传灯录》)

(29) 且莫作盲聋癌哑会好。 (宋《碧岩录》)

(30) 乃云 :“和尚莫谩遂好。” (宋《虚堂和尚语录》)

(31) 莫辜负人好 (宋《景德传灯录》)

中古、近代汉语里的语气词“好”发展到今天的“哈”, 从历史语料以及现有的文献来看, 这中间很可能经历了一个“呵”的过程。如孙锡信 (2002) 指出, 五代以后形成的语气词“好” (“后”) 最终融入“呵” (“啊”) , 并被“呵”取代是语音弱化的结果 ;而根据刘金勤 (2010) 的研究, 现代汉语的“哈”则是由近代汉语的“呵”发展而来。当然, 也有人认为“哈”由“好”直接演变而来 (罗骥, 2003) 。

“好”融入“呵”, 这一点有历史语料支持。宋代的语料中, “好”与“呵”尚共存。太辰田夫 (1958) 曾提到, “呵”在宋代加在命令、禁止之后。这便可以说明, “呵”表祈使语气的用法和“好”的用法是基本一致的。共存的局面或许是由于“呵”取代“好”过程中文字记录语言的惯性, “呵”登台亮相时, “好”并未消失。到了元代“好”则完全隐没踪迹了, 只能见到“呵”用于祈使句末尾, 起加强祈使语气的作用 (黄斌, 1996) 。如下例 :

(32) 归去呵, 休教独自, 肠断对团圆。 (北宋·李之仪《满庭芳》)

(33) 我且归家, 你而今休呵。 (北宋·欧阳修《醉蓬莱》)

(34) 算天寒路远, 早早归呵。 ( 南宋·戴复古《望江南》)

(35) 伊还思念我。等我归来, 恁时早早来呵。 ( 南宋·杨泽民《满路花》)

(36) 今宵拼着沉醉呵, 夜香闻早添金凤。 (南宋·赵长卿《踏莎行》)

(37) 功名事, 到头须在, 休用忙呵。 (南宋·扬无咎《多丽》)

(38) 君不思兮可奈何, 天寒将息呵。 (南宋·辛弃疾《破阵子》)

(39) 金印奴家紧藏着, 休疑怪不予伊呵。 (宋金·无名氏《刘知远诸宫调》)

(40) 盼儿, 咱到百花亭上去呵! ( 元·无名氏《风流王焕百花亭》)

(41) 哥也, 则你休听他这酒魔的汉呵! (元·杨文奎《儿女团圆》)

(42) 死于九泉之下, 也要相会呵! (元·郑光祖《?梅香骗翰林风月》)

(43) 礼数不周休怪呵! (元·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44) 你要跟我去呵, 我把那匹蓝丝绸替你做个夹袄。 (清《醒世姻缘传》)

(45) 你到明日叫人做套帽呵, 你可防备毛毛匠, 别叫他把好材料偷了去。 (清《醒世姻缘传》)

一如上面例证所示, “呵”同样具有表达命令、劝谕、商榷、提示、敦促、禁止等祈使语气的功用, 该用法和前文中“好”祈使性语气词的用法是相应的。这对本文“好”最终融入了“呵”并为其所取代的分析是很好的佐证。但是, 融入只是暂时的, “呵”中表祈使语气的用法也只是当时“呵”的诸多用法之一, 而后又从“呵”分离出去, 发展成现在的语气词“哈”。现今, “哈”在许多方言里都有祈使性语气词的用法, 与中古、近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好”一脉相承。尤其是在南方的四川、湖南等地方言中, 禁止词“莫”字还用于“哈”字祈使句, 更是近乎保持了“好”用法的“原汁原味”, 试比较一下例句 :

(44) 师云 :“莫谤他千圣好!” (北宋《圆悟》741)

(45) 觉曰:“先师无此语, 莫谤先师好!” (南宋《五家正宗贊》)

(46) 师曰 :“莫哆哆好!” (北宋《灯录》413)

(47) 师曰:“莫将恶水浇泼人好!” (北宋《灯录》375)

(48) 莫打野眼 好 ( 哈 ) ! ( 引自蒋冀 骋1991, 湖南祁东方言)

(49) 莫听别个的闲言闲语好 (哈) ! (同上)

(50) 莫哭了哈!不然妈妈就要看到了哦。 (引自王红羽2011, 四川达州方言)

(51) 莫太累了哈! (引自何越鸿2009, 湖北利川方言)

(52) 大家莫在车上抽烟哈! (同上)

事实上, 从“好”到“哈”的演变恰恰能与汉语的历史音变相互印证。从“好”到“呵”在音变上应该说是一个较为自然的过程。“好”的中古音为 [xɑu] (郭锡良2010 :242) , “呵”的中古音为 [xa] (郭锡良2010:26) 。不难推断, 从“好”到“呵”的变化只是因为 [xɑu] 音在其发展中, 掉落了起 [u] 部分, 而变成了 [xɑ]。

那么“哈”字是怎么来的?通过对CCL古汉语语料库检索, 我们发现中古汉语的语料 (唐代以前) 中未见“哈”字。最早的“哈”见于近代汉语。其中, 五代、宋、元一共三例, 每代只有一例, 且都不是句尾语气词。如下 :

(53) 口眼喊哟哈, 斤拳怒健刚 (五代语料)

(54) 其色翠绿, 土蚀数处损缺。其上隐起, 多铸蛙鼍之状。疑其鸣哈, 即鼓精也。 (北宋语料)

(55) 攀胸下滴溜着一个珠儿网盖儿罕答哈。又有一个舍人打扮的, 白麂皮靴子, 鸦绿罗纳绣狮子的抹口。 (元代语料)

明清两代虽然“哈”字大量出现, 但无一例用作句尾语气词。而“呵”却在这一时期大量出现 (刘金勤2010) , 如下 :

综上可见, “哈”字在汉语史上是一个较晚的新造字。“哈”之所以后来 (在个别方言里) 取代了“呵”则很可能是因为近代汉语中“呵”发生了音变 (语音弱化, 由 [xɑ] 到了 [x?]) , 语音上已经与句法语气词 [xɑ] 不再匹配, 也无法承担句尾语气词的功能, 这时候只好借用后起的“哈”字来承载这一 [xɑ] 音, 并将该这一功能让渡给了“哈”。至此, “哈”字 (在部分方言里) 开始用作语气词并逐渐流传开来。

2.3小结

通过对历史语料的考察, 本文认为现代汉语语气词“哈”应源自中古、近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好”, 在发展过程中又衍生出诸多变化。此外, 在“好”演变成“哈”的漫长演化中, 经历了一个“呵”的中间过程。

三、“哈”在不同方言中的变体

事实上, 在现代汉语里“哈”并非一统天下。不同方言里, “哈”有不同的变体。“哈”在不同的方言里读音也有差异, 如 [xɑu] (湖南祁东) 、[xɑ] (西南、西北官话的部分地区) 、[xɑ?] (胶辽官话的山东临沂、潍坊等地) 、[xɑ?] (中原官话的河南周口等地) 、[ɑ?] (晋方言河南林县等地) 、[xo?] (东北方言) 、[k h ?] (济南方言) 。限于篇幅和文献的把握, 我们主要谈 [xɑu] (湖南祁东) 、[xɑ] (西南、西北官话的部分地区) 、[xɑ (?]胶辽官话的山东临沂、潍坊等地) 、[k h ?] (济南方言) 等几种变体, 最后讨论普通话中“哈”的由来。

3.1 湖南祁东方言中的“好” ([xɑu])

在湖南祁东方言里, 语气词“好”可以表祈使或劝诫语气。 (蒋冀骋1991 :86)

(64) 慢点走好!

(65) 在我屋里吃饭好!

(66) 早点睡好!

(67) 莫打野眼好!

(68) 莫听别个的闲言闲语好!

以上前三例中表祈使语气, 后两例表劝诫语气。可以说, 祁东方言基本保留了中古近代汉语“VP好”的原貌, 不仅其读音仍保持了“好”音 (没有因为语法化像其他方言一样发生音变) , 其用法与中古、近代汉语中语气词“好”的用法非常一致。

3.2西南官话中的“哈” ([xɑ])

“哈”不仅在北方官话和北京话里使用比较频繁, 在西南官话中也十分常见。从刘金勤 (2010) 和何越鸿 (2009) 各自的研究可以看出, 湖北枣阳地区和利川地区的“哈”, 除了用法与北京话有一致之处外, 还可以用在祈使句中, 用于商榷, 语气和缓, 或是表示祈请或叮嘱的意思。例如 :

(77) 你是去年毕业的哈?

(78) 这次聚会还是不错哈?

(79) 您慢点走哈!

(80) 莫太累了哈!

(81) 大家莫在车上抽烟哈!

(82) 不要忘记了哈!

在四川方言中, “哈”的使用也较为普遍, 如用在祈使句中, 含较强的请求意味, 表示说话人要求听话人同意自己的请求, 语气较为委婉。 (罗骥2003 ;王红羽2011)

(83) 好生读书哈!

(84) 你不要去哈!

(85) 你不要这么歪哈!

(86) 莫哭了哈!不然妈妈就要看到了哦。

(87) 我就在楼下, 到时候喊我一声哈!

除了上述表祈使语气之外, 王红羽 (2011) 提到, 四川达州方言中的“哈”还在用法上和北京话中的“哈”有一致之处, 用在是非问句中, 表示说话者在心中已有定见的基础上寻求听话者的认同或确认, 或是重复对方的话以求得进一步确认。如下例 :

(88) A :“今天够冷的哈?”B :“嗯呐。”

(89) A :“我们该交作业了哈?”B :“嗯呐, 下节课就要交了。”

(90) A:“你啥子时候走?”B:“明天。”A:“明天哈?”B :“嗯呐。”

3.3西北官话中的“哈” ([xɑ])

刘金勤 (2010) 还提到, “哈”字在西北官话中也有所使用。

(91) 陆姐说 :“付得起付得起, 就请你老人家快点哈!”

(92) 陆姐说 :“不好吃大家多担待哈!”

3.3胶辽官话中的“喊” ([xɑ?])

在笔者的家乡山东地区, “哈”的变体形式“喊”广泛用于祈使句, 表较强的祈请、劝诫等语气, 使用频率颇高, 如 :

(93) 我先回去了喊!

(94) 你别吃饭, 等着我喊!

(95) 你听奶奶的话喊!要不我不喜你了。

3.4济南方言中的“可” ([k h ?])

济南方言中有这样一个句末语气词 ([k h ?]) , 表禁止、劝诫等祈使语气, 不希望话中所言情况出现。钱曾怡先生 (1997 :112) 写作“可”。李立成 (1998) 更是结合语料说明, 这个“可”和《醒世姻缘传》里的语气词“可”一样, 同为元曲中“呵”的后代方言变体, 是对“呵”的继承和发展。

(96) 你可千万别忘了可! (引自李立成, 1998)

(97) 你可别叫他知道了可!

(98) 别跑, 看摔着可! ( 引自钱曾 怡, 1997)

(99) 凉了再吃, 别烫着可!

3.5东北话里的“嚎” ( [xo?])

2009年的小品《不差钱》中, 小沈阳略带夸张的表演让人们注意到了东北方言中的语气词“嚎”, 这也是“哈”在东北话中的变体形式。一如下例所示, “嚎”在东北话中用以引起他人注意并求得他人对话语内容的认同。

(100) 人这一生多短暂啊。眼睛一闭, 一睁, 一天就过去了嚎 ;眼睛一闭, 不睁, 一辈子就过去了嚎!

3.6北京话里的“哈” ([xɑ])

根据贺阳 (1994) , 北京话里原本没有“哈”这个语气词,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以后, “哈”开始出现并流行开来。“哈”用在句末时, 只用在是非问句中, 能够独立负载句子的询问信息, 表明说话人本身对说话内容已经有所认定, 询问的目的也只是求得听话人的赞同 ;或是说话人虽有所认定但不是很确定, 以询问的方式要求听话人加以确认。如下例 :

(101) 我觉得在大街上人特少了哈?

(102) 他姐也应该出点钱, 哈?

(103) 他们就给那个曲作者十六块钱, 真够少的哈?

(104) 噢, 你说的是他爱人的是哈?

(105) 你星期三没课, 哈?

此外, “哈”在北京话里还可以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或是句中句法成分之间的停顿处。一方面。“哈”可以填补因停顿造成的语音空白, 使话语更顺畅 ;另一方面, 也表示对前半句话的认定, 并提请对方话还没说完。只不过, 该意义受“哈”字前句子内容的影响, 时而明显时而不明显。例如:

(106) 香醋鱼就是那个, 把那个挺大的鱼哈, 先切成像红烧肉那么大块儿。

(107) 我觉得哈, 这沙发真是折了。

(108) 那天把我们笑的哈, 连气都喘不过来气了。

四、“哈”的演变过程梳理

综合考虑, 各种方言中语音的演变过程可以重建为以下流程 :

也就是说, [xɑu] 在某些方言中可能保留至今 (如湖南祁东) , 也可能脱落了元音 [u] 而变成 [xɑ] (西南、西北官话的部分地区) , 在某些方言区, [xɑ]可能发生前鼻化, 变成 [xɑ?] (胶辽官话的山东临沂、潍坊等地) 或后鼻音化, 变成 [xɑ?] (中原官话的河南周口等地) 。前者元音高化可能变成 [xo?] (东北方言) ;后者如果辅音脱落, 则变成 [ɑ?] (晋方言河南林县等地) 。此外, 在其演变过程中, [xɑ]有可能变成 [k h ?] (济南方言) 。

另外, 从语法功能的角度来看, “哈”在南、北方多个地区均有使用, 虽然不同方言, 其功用可能有所差异, 但大致都有祈使功能, 这印证了本文“哈”来自于中古、近代汉语语气词“好”的观点。具体到个别方言, 其用法却又有些差异, 如北京话中寻求认同或确认、提顿话题等诸多用法为代表, 而有的方言则是以祈使用法为代表, 表命令、劝诫、催促、商榷等。这应该是方言间的接触和借用的结果。鉴于北京话中“哈”使用较晚, 本文认同北京话乃至普通话中的“哈”是从其他方言中渗透进去的这一观点, 这种渗透是分阶段的, 表祈使语气的“哈”字用法还没有进入。

五 、结论

湘阴方言语气词的轻声和非轻声情况 第11篇

关键词:湘阴方言 语气词 轻声

现代汉语方言中的语气词是词类系统中一个相对封闭的类,词的数量大,使用频率高,用法复杂。长期以来,对于语气词的研究多数注重描写它们在不同语境中的语气意义,而在语气词的语音方面,一般认为跟普通话一样是读轻声的。但是,经调查,汉语方言的语气词存在读轻声、非轻声以及轻声和非轻声均可三种情况,并且各有它们出现的语言环境。本文以湘阴方言作为调查对象,对其中的部分单音节语气词读轻声、非轻声以及读轻声和非轻声均可的情况进行举例分析。

一、语气词和轻声

(一)语气词及其分类

语气词是指添附于句末或小句、短语、词的末尾,表示某种语气意义,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区别于其他词类(特别是助词)的一类虚词。它没有词汇意义,不能单独充当句法结构成分,一般不能单独回答问题。语气词的产生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在交际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另一种是某些实词在使用过程中意义渐渐虚化而变成了没有实在意义的语气词。

根据研究者研究角度和研究目的的不同,可以把语气词进行不同的分类。传统上是根据语气词所表达的不同的语气意义来进行分类的,依次把语气词分为陈述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疑问语气四类,这也是当前多数教材所采用的分类方式。如:陈健《绵阳方言语气词研究》(2008)就采用这一分类标准对四大类方言语气词进行研究。有的学者根据语气词的音节特点来进行分类,如根据音节的多少分为单音节语气词、双音节语气词和多音节语气词,或者根据韵头、韵腹或韵尾甚至声调的种类对语气词进行分类,探索它们的内在规律,采用这类研究方法的如:彭兰玉在《衡阳方言的语气词》中就把衡阳方言的语气词分成了a/ia、o/io、e/ie、ai/iai四大不同韵类的语气词。有的学者根据使用频率对语气词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方式按照使用频率的多少,把语气词划分为典型性和非典型性两种类型。如:齐沪扬《语气词与语气系统》中运用了这一分类方式,对“了、的、吗、吧、呢、啊”这六个典型语气词进行了考察。也有学者根据分布位置的不同,即语气词在句中出现的位置来分类。这一分类标准将语气词分成句中语气词和句末语气词来讨论。如:金智妍的《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意义研究》、黄国营《句末语气词的层次地位(1994)、孙汝建《句末语气词的四种语用功能》(2005)等。另外,李纳、李小凡《苏州方言语法研究》(1998)根据语气词所表示的语气意义的不同将语气词分为事态语气词、情态语气词和询问语气词。本文根据实际讨论内容的需要,暂且把语气词按照语音上是否读轻声分为轻声语气词、非轻声语气词和读轻声和非轻声均可的语气词三类。

(二)轻声的基本情况

关于普通话中的轻声的特点,一般的语音学著作以及大多数普通高等院校的现代汉语教材都概括出了以下几点[1]:

1.轻声不是四声之外的第五种声调,也就是说,它不是一种独立的调类,而是一种特殊的音变现象。

2.一般来说,任何一种声调的字,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失去原来的声调,读成既短又轻的调子,即音长变短,音强变弱。

3.轻声字的音高因受前字声调的影响而不固定,大致情况是在一、二、三、四声(阴、阳、上、去)之后分别为2、3、4、1。

4.轻声还影响到字音音色的变化,如清声母的浊音化,主要元音的央化、高化,甚至韵母脱落。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汉语的多数方言都有轻声。方言中轻声的语音特点有的跟普通话相同,有的则差别很大。对于任何一种方言来说,轻声都只是一种特殊的音变现象,而不是与其它调类相对应的一个独立的调类。石汝杰(1988)将汉语方言中的轻声情况分为三类[2]:(1)音高衰减型。如:北京话中的“阴平+轻声”的调值变为“55+2”的模式,轻声变为低调,音高降低。(2)分用型。如:北京话中的“上声+轻声”的调值变为“21+4”的模式,相当于把前一个上声字214的调值分到了两个字当中。(3)终点延伸型。如:北京话中的“去声+轻声”的调值变为“51+1”的模式,很明显,这个轻声的调值是前面去声字调值的结尾部分。但是,汉语方言情况复杂,轻声的调值变化情况往往不是前面所说的三种类型所能够概括的。一种具体的方言到底有没有轻声的情况也很值得讨论。本文所要讨论的湘阴方言的语气词就属于比较复杂的情况,比如其中读非轻声的语气词一律读与该方言声调系统不相符合的“55”“33”“11”这样的平调,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变调。湘阴县位于湖南省北部,南洞庭湖南岸,东连汨罗,西接益阳,南邻长沙望城,北部邻近岳阳沅江。湘阴方言可以分成县城小片、南湖小片、城南岭北新泉浩河小片和杨林寨方言岛。对于湘阴方言语气词,没有严格的轻声和非轻声的限制。根据表达者的表达语气意义的需要,湘阴方言的语气词可以分为轻声语气词、非轻声语气词、轻声和非轻声均可的语气词三类。

二、湘阴方言语气词读轻声和非轻声的调查(举例)

湖南方言的语气词要么全读轻声,比如益阳方言、新化方言、洞口方言、邵东方言等;要么全都读非轻声,比如衡山方言、隆回方言、娄底方言等。本文所讨论的湘阴方言的语气词则与前面的不同,呈现出一种特殊性。湘阴方言的语气词可以分为读轻声语气词、读非轻声语气词以及轻声读轻声和非轻声两可的语气词三类。本文以伍云姬《湖南方言的语气词》(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中所提到的湘阴方言中的单音节语气词为调查对象,对这三类语气词进行分类概括。

(一)轻声语气词

轻声语气词是指在语流中失去了它原本的调值,读音又轻又短的一类语气词。在书面语上标声调时表现为不标声调。轻声本身也是一种语流音变现象。本部分我们以湘阴方言中的一个语气词“啰lo”为例,来说明这类语气词。

1.啰lo

语气词“啰lo”在湘阴方言中一般情况下都读轻声,具体可以表达六种语气意义。

(1)表达不满意或者厌烦的语气

①你莫紧得念啰,念起我气又来干得就是滴。(你不要老是念叨啊,说得我火气又上来了。)

n?41 mo24 ?in41 te11 ?i?11 lo,?i?11 ?i ?o411 ??i55 iou11 lai13 kan55 te11 ?i?u11 s?11 ti.

(2)表达劝慰或者劝阻的语气

②莫急啰,慢慢子想办法啥。(不要急嘛,慢慢地想办法吧。)

mo24 ?i lo,man11 man11 ?? ?ia?44 pan11 fa24 san.

(3)表达命令或者建议的语气

③快点把那点钱还得我啰!(快点把那点钱还给我吧!)

k?uai55 ti pa44 lai55 ti? t?i?13 uan13 te ?o11 lo.

(4)表达询问的语气

④咯号辣椒好多钱一斤啰?(这种辣椒多少钱一斤呢?)

kei24 xau11 t?iau33 xau41 to33 i24 t?in33 lo.

(5)表达肯定的语气

⑤肯定是他咯啰。(肯定是他的吧。)

k?n55 ti?33 s?11 t?a33 kei24 lo.

(6)表达着急或者无可奈何的语气

⑥算得啰,事到如今还么呢蛮多办法。(算了吧,事到如今也没有什么办法了。)

so?55 te11 lo,s?11 tau55 ?13 t?in33 xai13 mo41 li man13 to33 pan11 fa24.

另外,像这样的读轻声的语气词还有“啵po”“咧le”“□san”等等。本文限于篇幅,不一一举例。这些语气词同“啰lo”一样,都读轻声,只是表达的语气意义互有不同。

(二)非轻声语气词

本文讲的非轻声语气词是指在具体的语流中保留着固定的调值,不像轻声那样读得又轻又短的语气词。湖南方言中的大多数方言都是这种非轻声的语气词。本部分我们以湘阴方言中的一个语气词“哦o”为例,来分析湘阴方言语气词中非轻声语气词这一类。

2.哦o

湘阴方言中的非轻声语气词“哦o”的调值为11,在具体的语境中一般表达下面四种语气。

(1)表达强调的语气

①你怕我是你哦。(你以为我是你呀。)

n?41 a55 ?o41 s?11 n?41 pau41 o11.

(2)表达感叹的语气

②要是娘在世,又何得苟造孽哦。(要是娘还活着,又怎么会这么可怜呢。)

iau55 s?11 ?ia?13 tsai11 s?55,i?u11 o13 te24 ko?24 ?a?11 ?ie24 o11.

(3)表达恍然大悟的语气

③我说你何里对她那么好啰,还是想得她做媳妇哦。(我说你怎么对她那么好呢,原来是想要娶她做媳妇啊。)

?o44 ??e41 n?41 o13 li tei55 t?a33 lan55 xau41 lo,ki?41 xai13 s?11 ?ia?41 te11 t?a33 ??u55 ?i41 fu o11.

(4)表达不以为然的语气

④就是咯搞一下哦,早晓得来请你做么里,我自家也晓得搞。(就是这样搞一下啊,早知道这样还要请你来做什么呢,我自己也知道怎么搞。)

?iau11 s?11 ko?24 kau41 i24 xa11 o11,?au41 ?iau41 te lai13 n?41 u55 mo41 li,?o41 ??11 ka33 ia41 ?iau41 te kau41.

另外,像这样的读非轻声的语气词还有“□pan11”“□man33”“□an41”“□ko33”“是s?11”“哒ta33”“去??ie55”“喃lan11/lan33”等等。可见,湘阴话中的读非轻声的语气词是占大多数的。

值得注意的是,湘阴方言的声调系统主要有阴平(44)、阳平(13)、上声(52)、阴去(45)、阳去(21)这5个声调[3]。但是,湘阴方言的非轻声语气词主要以“55”“33”“11”这类平声调为主。可见,即使这类读非轻声的语气词也并不是保持其原本的调值,而是变成平声调。

(三)轻声和非轻声均可的语气词

本文讲的读轻声和非轻声均可的语气词是指湘阴话中的某些语气词可以根据说话者表达语气意义的需要,自由地选择读轻声和非轻声两种情况。读轻声和非轻声时或表达的语气意义不同,或强调的语气强度等方面存在不同。本部分我们以语气词“啊a”为代表进行说明。

3.啊a

湘阴方言的语气词“啊a”可以根据说话者表达语气的需要分别读成33或者11的调值以及轻声三种情况。

(1)表达怀疑的语气时读轻声

①我讲干几回了哒,还分得我冒份啊?(我说了几次了呢,还没有我的份啊?)

?o44 ka?41 kan ?i41 fei13 te ta33,xai13 f?n33 te ?o41 mau41 f?n11 la

(2)表达反问和质问的语气时读轻声

②不是为你,我未必不晓得坐得屋里舒服些啊。(要不是为了你,我难道不知道坐在家里休息舒服些啊。)

iau41 pu24 s?11 uei11 n?41,?o41 uei11 pi pu41 ?iau41 te ?o11 te u41 li ?y33 fu ?ia33 a

(3)表达询问并且要求对方回答的语气时读非轻声,调值为33

③咯只伢子好大的啊?(这个小孩子多大了啊?)

kei41 ?a41 ?a11 ?e xau41 tai11 te11 a33?

(4)表达反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肯定的语气时读非轻声,调值为11

④他不把钱把你用,你不晓得问他要啊?(他不把钱给你用,你不知道找他要啊?)

t?a33 pu55 pa44 ?i?13 pa41 n?41 in11,n?44 pu24 ?iau41 te u?n11 t?a33 iau55 a11?

另外,在湘阴方言中,读这种轻声和非轻声均可的语气词还有:“吧pa”读轻声或者非轻声33的调值,“看k?an”读轻声或者非轻声55的调值,“着?o”读轻声或者非轻声55的调值。轻声和非轻声的区别往往用于不同的语境当中,在表情达意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别。读非轻声时要么表达不同的语气意义,要么加重强调的语气等等。

三、湘阴方言语气词的特殊性的成因分析

我们从湖南省的地图上可以看到,湘阴县位于湖南省北部,南洞庭湖南岸,东连汨罗,西接益阳,南邻长沙望城,北部邻近岳阳沅江。岳阳市境内方言复杂,多种方言交织并存。根据陈晖,鲍厚星(2007:251-253)的研究,岳阳市区、临湘市、平江县包括县城在内的绝大部分地区,以及岳阳县的东部和北部、华容县的部分,属于赣语的大通片;汨罗市以及平江县的部分乡镇属于湘语长益片的长株潭小片;平江县南部使用客家话;华容县则属于西南官话的常醴片。可见,仅岳阳市境内就有赣语、湘语、客家话、西南官话四种方言。因此,关于湘阴县的方言归属问题,学术界有不同的说法,《湖南方言的分区》《湖南方言分区述评及再分区》《现代汉语方言概论》把它划入“湘语长益片”;《湘阴县志》和《湖南省方言区划及其历史背景》指出“湘阴方言有较大的赣语因素”[4]。宋淑琴(2006)通过把湘阴方言的声母、韵母、声调与湘语和赣语的声母、韵母、声调进行对比研究,认为“湘阴方言有较大的湘语因素,而极少赣语因素”[5]。现在也一般把湘阴方言归入湘语长益片的常株潭小片。但是很明显,湘阴方言是受赣语方言因素影响了的。根据我们对相关研究成果的调查,属于赣语的南昌话和浏阳话的语气词都是读轻声的,而浏阳县更是与湘阴县地理上靠近,人员往来交流密切。另外,湘阴县南部与益阳市相邻,益阳方言的语气词也以读轻声为主。可见,湘阴方言的语气词存在特殊性是由于与周边不同方言人口的往来交流频繁而相互影响的结果。湘阴方言属于湘语,而湘语区方言的语气词以读非轻声为主,所以湘阴方言中读非轻声的语气词占绝大多数。但是,湘阴方言又是受赣语以及周边其他方言因素影响,所以,湘阴方言语气词中又存在一些读轻声以及读轻声非轻声均可的语气词。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湘阴方言语气词的特殊性是由于周边不同方言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

注释:

[1]李树俨:《汉语方言的轻声》,语文研究,2005年,第3期。

[2]石汝杰:《说轻声》,语文研究,1988年,第1期。

[3][4][5]宋淑琴:《湘阴方言与湘语和赣语的比较分析》,湖南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伍云姬.湖南方言的语气词[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初中语文语气词教学探微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气词教学,策略分析

一、初中语文语气词教学现状分析

现阶段, 初中语文语气词教学从整体来看, 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 部分教师对语气词的含义理解模糊, 教学方式不够科学。 一些教师没有对语气词的使用环境和功能进行系统思考, 无法引导学生利用语气词来对文章的整体宗旨和情感进行把握, 同时教学方法较为陈旧, 这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提升。 其次, 学生对语气词的理解有限, 缺乏学习兴趣。 如果教师不进行详细的讲解, 那么很多学生对语气词的方法和技巧不能完全理解, 这使得他们在语气词学习中的兴趣严重缺乏, 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语气词学习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最后, 目前的初中语文语气词教学, 在很多教师看来, 纯粹是为了应试所需。 而中考中语气词考题较少, 这使得大部分教师对语气词学习不够重视, 学生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和考试相关的内容上, 对语气词的学习很少关注, 这使得很多学生对语气词知识的掌握马马虎虎, 很难真正学好语气词。

二、初中语文语气词教学策略探微

1 .提升初中语文教师专业素质。

初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语气词相关专业知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语气词的效果, 因此, 提升初中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 对改善现阶段语气词教学来说非常有必要。 一方面, 应重视初中语文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 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之余, 不断地积累和完善现有的语气词知识结构, 转变以往轻视甚至忽略语气词教学的观念, 对语气词知识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全面、系统的认识, 同时对语气词知识进行全面学习, 尤其是语气词的基本含义等, 必须要进行准确的掌握, 如此才能给学生进行精准的讲解。 另一方面, 应该对初中语文教师的科研精神进行强化。 针对语气词这种较为抽象的内容, 教师的理论水平越扎实, 越能胜任。 所以, 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与时俱进, 对新时代下不断出现的语文研究成果进行及时的分析和了解, 并适当探究, 不断充实自我的理论知识。

2. 将语气词相关的理论内容适当向学生灌输。

若想要提升初中语文语气词教学的效果, 教师应该向学生适当灌输一些语气词相关的理论知识。 首先, 将语气词最基本的语法功能介绍给学生。 考虑到初中生的理解和认知水平, 教师应该采用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明白语气词的主要功能是附着在某句话的结尾, 为句子增添语气, 从而表达多种多样的态度、情感和意愿。 同一个句子, 如果在句子末尾使用不同的语气词, 那么有可能会表达出完全不同的含义。 例如, 在“ 他来了”这句话中, 结尾加上不同的语气词, 所表达的意思也迥然不同。“ 他来了吗? ”表示由于不了解情况而提出相应的疑问;而“ 他来了吧? ”则表示一种不肯定的猜测;“ 他来了呀! ”则表示不可理解或者较为惊讶;“ 他来啦! ”表示非常惊喜“; 他来了吗”则注重强调已经出现的事实。 其次, 通过句式教学来帮助学生理解语气词的搭配习惯和句法特征。 例如, 语气词“ 吗”则能够形成“ 难道/ 不是……吗”样式的反问句;“ 啊”还可以形成“ 真/ 多么……啊”样式的感叹句;而“ 呢”能够形成“ 怎么/ 为什么/ 还……呢”样式的疑问句等。

3.重视语气词教学的实践练习。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语言知识的学习, 帮助学生掌握语言使用技能的基础上, 提升自我的交际能力。 因此, 初中语文语气词教学, 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重视语气词教学的实践练习, 通过大量、反复的实践练习, 促使学生将语气词知识转变为语言技能。 一方面, 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语气词含义丰富、数量少以及相似之处较多等特点, 组织学生进行语气词的“ 辨析”, 让学生辨析不同语气词的含义以及同一语气词的多种含义。 例如, 在语气词“ 吗”和“ 嘛”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两组, 分别讨论上述两个语气词的含义和用法。 然后, 选择一些较为经典的语气词句子, 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辨析, 并对表现优胜的一组进行适当的奖励,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设计双向互动的语气词教学模式。

师生双向互动是初中语气词教学的重要内容, 也是凸显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语气词的不同含义只有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 通过上下文语境进行体现。 因此, 在初中语气词教学中, 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计出形式多样、双向互动的课堂互动,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我作用, 营造出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 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师生互动有多种形式, 在语气词教学中可以采用师生互相提问回答的形式。 结合语气词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将现实生活中学生较为熟悉且感兴趣的场景引用到课堂上, 如问路、在餐厅吃饭、看电影、过节、购物等,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欲望, 让学生学会利用现有的语气词知识来交流。 例如, 让学生利用语气词“ 吧”和“ 啦”, 结合看电影这一主题来设置交流场景:

学生A:今天放学后我们去看电影吧?

学生B:有什么好电影吗?

学生A:我们最爱的《小黄人》上映啦!

……

上一篇:竞合机制下一篇:专业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