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预警机制论文

2024-09-21

金融风险预警机制论文(精选12篇)

金融风险预警机制论文 第1篇

8月3日, 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分支行行长座谈会召开。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周小川出席会议做工作报告, 深入分析了当前经济金融形势和运行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并进行了工作部署。

周小川强调, 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 是学习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经济金融工作的指示精神, 认清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 研究部署下半年重点工作。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风险预警、识别和处置机制, 注重稳定金融市场预期, 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会议认为, 今年以来,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 人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着力促进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和结构转型升级。人民银行系统要进一步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下一阶段工作部署上来,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保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综合平衡。进一步建立健全风险预警、识别和处置机制, 注重稳定金融市场预期, 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扎实推进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提升金融服务与管理水平。

贷款风险预警机制 第2篇

第一章 风险预警机制

风险预警机制是指通过保后检查,发现担保风险的早期预警信号,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尽早识别风险的类别、程度、原因及其发展变化趋势,并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对问题担保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以及时防范、控制和化解担保风险。第二章 风险预警信号

1、财务状况预警信号 ⑴ 资产负债率较年初有大幅上升; ⑵ 连续三个月流动比率较年初大幅下降; ⑶ 库存连续两个月比担保前较大幅度减少; ⑷ 流动负债增加额大于流动资产增加额; ⑸ 连续三个月应收账款增幅超过销售收入增幅; ⑹ 其他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比重过高; ⑺ 注册资本变更减少; ⑻ 或有负债大幅度增加。

2、经营效益状况预警信号 ⑴ 销售收入较上年同期下降幅度较大; ⑵ 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大幅度减少; ⑶ 货款回笼连续两个月大幅度下降;

3、内部核算情况预警信号 ⑴ 账龄1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占比过高或有较大幅度上升; ⑵ 存货账实不符; ⑶ 存在负债未入账现象; ⑷ 注册资本未按规定到位; ⑸ 对外投资有较大损失。

4、贷款状况预警信号 ⑴ 贷款人的生产经营状况恶化; ⑵ 抵(质)押物被有关机关法查封、冻结、扣押; ⑶ 抵(质)押物市场价值与评估价值差距拉大; ⑷ 抵(质)押物变现价值与评估价值差距拉大; ⑸ 抵(质)押物所有权发生争议; ⑹ 抵(质)押物变现能力降低; ⑺ 抵(质)押物实际占管人管理不善; ⑻ 贷款人的经营机制和组织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5、非财务因素预警信号 ⑴ 股东之间或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矛盾较大; ⑵ 主要经营者经常出入高消费场所,出现赌博、吸毒违反社会公共道德行为; ⑶ 内部组织结构不合理,管理水平低,内部案件较多; ⑷ 财务制度管理混乱,报表严重失实。⑸ 经常性拖欠职工工资,职工情绪对立; ⑹ 存在违法经营问题; ⑺ 业务伙伴关系恶化,出现较大经济纠纷; ⑻ 受到税务、工商或质检等部门处罚; ⑼ 未按期办理年检手续; ⑽ 公司业务性质发生重大变化; ⑾ 主要股东发生重大变化; ⑿ 市场供求发生变化,市场价格发生较大波动; ⒀ 政府政策对该行业发展作出严格限制; ⒁ 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财产损失;

6、与金融部门及担保企业关系预警信号 ⑴ 被金融机构及其他担保企业宣布为信用不良客户; ⑵ 拖欠银行贷款本息; ⑶ 逃废银行债务; ⑷ 不能按期偿还债务,被债权人起诉; ⑸ 对银行和本公司的态度发生变化,缺乏坦诚的合作态度,领导人约见困难,住所经常无人或失去通讯联系; ⑹ 拒绝提供财务报表和其他报表资料; ⑺ 提供严重失实的财务报表或其他资料; ⑻ 多种还款来源没有落实; ⑼ 企业签发空头友票。

第三章 发现预警信号后的处理方法

一旦发现贷款人出现预警信号时,应立即通过有关途径加以核实,并择机采取以下一种或几种措施,防止损失发生或扩大:

1、对于发现某些有较大潜在或现实风险的贷款人的情况,信贷部、风控部经理要及时报告总经理,并立即参与贷后检查,提出处理意见,采取果断措施。

2、对于已经拖欠银行贷款本息的贷款人,应立即核查其在银行全部本外币债权(如在银行的存款),必要时协助银行从其在银行存款户中抵扣已欠银行贷款本息或采取财产保全措施。

3、对于拖欠本金或利息,造成本公司被迫垫款而在规定期限内仍不改正的,要立即取消对贷款人的信用担保,提前处置反担保物。

4、对于在保后检查中发现《贷款合同》或《抵押合同》条款不利于保护本公司权益或者存在漏洞的,要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或者与当事人协商变更合同条款或重签合同。

5、对于发现贷款人未按合同约定用途使用担保资金的,要及时采取措施限期要求其纠正,对于不能限期纠正的,视情节轻重可同银行协商收回全部贷款和信贷承诺,并根据有关法规予以追究。

6、贷款逾期后,应立即核查担保人的代偿能力或抵(质)押品变现清偿价值,对于担保人代偿能力不足或抵(质)押品不足额等实际担保能力下降的贷款业务,应按照合同约定或在与贷款人协商的基础上,采取追加担保、调整担保结构(质押、抵押、第三方保证)、立即执行反担保偿债等措施,以减少本公司的代偿损失。

7、对于出现暂时性经营困难、已经或有可能出现风险的贷款人,应与贷款人就挽救其公司经营困难或危机进行磋商,通过谈判确定是坚持要求贷款人偿还全部欠款,还是要求贷款人根本改变经营规模或经营方向,以便增加本公司收回剩余欠款的机会,或者向贷款人提出或要求其提出债务重整方案,包括重估项目现金流量,重新确定贷款人偿还银行贷款(或本公司代偿款)本息的时间表,并要求其董事会通过债务重整方案,以保证及时还款。

8、对于原材料供应或产品销售出现困难而影响银行贷款按期归还的贷款人,可根据需要通报银行,在他们的批准和协调下,安排与贷款人主要的上下游关联企业协商,对于贷款人的主要上下游关联企业施加影响,如提高对其原材料赊销比例、延缓应付款解付,以缓解贷款人的生产经营或资金运转困难。

9、对于资本金不足或筹资成本过高的并发生逾期贷款的贷款人,可协助其寻求新的低成本融资渠道或增加资本性负债,如协助其争取发行信托企业债券,或协助其与其他贷款人合资、合伙经营或联营等形式吸收外部资金还款。

10、对于已经或预计出现贷款逾期的贷款人,要设法密切追踪其在银行资金账户的资金流转,查证其货款回笼情况及大额资金进出及其汇款银行账号等信息,为伺机通过法律程序冻结其大额资金账户做好准备。

11、对于法人代表持有外国护照或拥有外国永久居住权的,其拥有的企业在国外有分支机构的,其家庭主要成员在国外定居或者在国外开办公司的民营或外商合资、独资企业贷款担保,要特别关注法人代表出国及企业的资金往来的情况,防止其将资金转移到国外或资金用途不明的转账行为,防上携款潜逃。一旦发现这些迹象,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加强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 第3篇

摘 要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伴随着金融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提高,金融体系中潜在的风险隐患将进一步显露出来,再加之不断发生的国际金融动荡,我国金融体系面临的风险也进一步加大。而金融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如果不及时将其化解掉,最终将演变为严重的金融危机。于此,加强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将在借鉴和吸收国内外预警体系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含义,分析了我国现有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存在的问题并就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机制构建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金融风险 预警机制 游资 监管

一、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含义

金融风险预警主要是指在金融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金融资产损失和金融体系遭受破坏的可能性进行分析、预报,为金融安全运行提供对策和建议的信息指示体系。构建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就是要在寻找金融标的自身和目标金融风险或最后危机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发现和警示金融机构在一般情况中的防错纠错的一种“试错”机制,同时在防范各种风险显现基础上做到对风险有效管理和控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必须建立拥有健全的防范体系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保障体系。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则是提前防范和及时化解金融风险强有力的后盾。

二、我国现行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存在的问题

金融风险预警制度建设的好坏直接取决于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状况。而我国由于金融监管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监管协调机制不完善,加之金融风险预警问题的提出历史并不长,使得现阶段我国金融风险预警制度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说风险配置机制不健全,风险配置格局失衡;组織机构不健全,经济金融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风险预警的基础工作难以开展;预警机制协调主体不明,作用有限;金融风险预警信息不够细致准确,反映不够灵敏;缺乏对资本流动的有效控制手段等等。这些问题使得金融主体无法通过承担风险实现预期效用最大化,内生风险的制造者不承担风险导致的损失,同时预警机制的建立涉及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机构以及政府相关的经济综合部门如发改委、财政部、物价局、统计局等部门,但是缺乏一个将这些部门的信息进行收集处理的机构。由于职能的不同,中国人民银行、各监管机构以及政府综合经济部门之间的信息渠道也不够畅通,没有建立起信息共享机制。使得金融风险监测和预警等工作的开展存在相当大的难度,也就谈不上对金融风险进行准确的早期系统地预警了。至于商业银行和证券市场等分类金融风险预警体统,至今也大多围绕指标筛选、预警系数界定等方面在进行研讨,未能深入分析实现金融风险预警体统功能的基本条件。由于职能的不同,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部门、以及政府相关的经济综合部门等机构之间协调不足,信息渠道不畅,增加了金融风险预警信息的交流、相关指标数据的收集、金融风险监测和预警等工作的难度。

就目前来说,由于我国各金融主管部门应对金融风险的前期准备不足,只有在金融风险发生时,才会想到怎么去处理这些问题,这对于金融风险的防范和预警机制的建设来说是捉襟见肘的。

三、加强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机制构建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我国金融数据采集体系以及研究和开发金融风险预警模型

金融主管部门要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制定严格的指标数据采集内容与格式、采集方式、采集渠道,以保证指标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发风险预警模型,有效地发现潜在的金融风险,提高金融风险预警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建立和健全区域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组建区域金融风险预警工作小组,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具体处理金融风险工作事宜,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内部应成立由货币信贷部门牵头,各主要科室为成员的金融风险预警工作小组,定期召开金融风险分析会议。并与政府、金融机构、银监办建立信息交流报送制度、风险识别、预警处置制度,及时掌握金融运行中出现的重大事件及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 做到金融风险可测、可控。建立严格、完善的风险监测报表上报制度和完善的数据采集体系,制定严格的数据采集内容与格式、采集方式与方法、采集渠道,以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根据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通过监测微观金融指标变动情况,分析金融业存在的风险。通过监测社会人文指标变化情况,分析区域内社会信用状况。综合以上三类指标的监测与分析,结合区域风险特点, 确定系统性风险的级别,然后据此进行分类采取相应措施处置。

(三)加强国民风险意识教育,提高国民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的自觉性

金融市场充满了各种风险,尤其是在我国,金融市场还是一个正在兴起的新兴市场,各种交易制度、交易程序还极不规范,市场价格经常大起大落,波动性强,投机性强。因此加强风险教育培训,培养理性投资行为,减少投资风险,将有利于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提高和增强投资者的风险防范能力和承受能力。

(四)加强对游资的监管,确保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虚拟经济产生于实体经济体统,又依附于实体经济体统而存在,但是,游资的泛滥容易造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严重背离。例如,游资的进出会造成汇率波动,如果人境资本不能被经济体系吸收、则会转化为外汇储备,迫使国家扩大基础货币发行量,诱发通货膨胀。同样,虚拟经济体系中的风险,也会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政府相关部门一方面要加强对国际游资的监控,防止大量投机资金通过各种地下渠道进入我国,冲击我国的经济和金融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国内资金尤其是信贷资金流向的监管,严格控制信贷资金盲目进入股市和楼市,防止形成泡沫经济。

(五)对有问题金融机构建立快速预警复位机制

尽快完善与风险处置相关的配套政策,如对合并、重组关闭的金融机构制定减免法律诉讼费、财产过户费及税收优惠政策,为及时处置风险创造条件。对亏损较为严重、流动性非常差的金融机构,由中央银行暂时接管,通过注入资金、内部整顿,使内部问题解决后再令其重新开业。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建立和完善以资本充足率为主线的快速预警复位机制。

(六)加强金融领域里的国际合作,及时掌握国际金融市场的动向

为了争取一个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我国必须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组织的相关活动,使自己的利益在这些组织的规章和国际金融秩序中得到承认和保护。就我国而言,要加强与日、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性金融组织和机构的联系和协调工作,建立有效的相互沟通机制和对话机制,加强同各国中央银行之间的交流,关注国际投机资本的动向,监控任务必须落实到具体机构和组织。密切关注和跟踪观察世界各国正在发生的各种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科学评估各国的金融风险程度及其对我国的影响,严密监管国内金融机构在海外的分支机构的风险状况,严格监管国际金融风险输入我国的途径、方式和方法。一旦波及影响过大,就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把负面影响尽可能降到最小限度。

当然,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预警管理机制,还要考虑我国的特殊情况: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金融秩序和金融危机防范与治理的一个要点是在国家内部加强金融规范,以确保更高的政策透明度和监督能力,并能凭借现代金融科技手段在关键之时及时采取校正措施,在关注加强防范国内金融风险的同时,必须更加注意防范外来风险。

参考文献:

[1]顾海兵等.中国工农业经济预警.中国计划出版社.1992 .

[2]何建雄.建立金融安全预警系统必要性、指标和运作.金融研究.2001.

[3]宋清华,李志辉.金融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4]秦汉锋,曾涛.中国体制性金融风险生成机理及其控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5]闻岳春,严谷军.论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

金融风险预警机制论文 第4篇

一、现行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建设存在诸多弊端

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建设的好坏直接取决于金融监管机制的建设状况。而我国由于金融监管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监管协调机制不完善,加之金融风险预警问题的提出历史并不长,使得现阶段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建设存在着诸多弊端,主要表现如下:

(一)预警机制协调主体不明,作用有限

预警机制的建立不但涉及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机构的关系,还涉及到中央银行与政府相关的经济综合部门如发改委、财政、物价、统计等部门的关系。但是,由于职能的不同,这些机构之间协调不足,信息渠道不畅,增加了金融风险预警信息的交流、相关指标数据的收集、金融风险监测和预警等工作的难度。从实践来看,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工作是监管职能分离后人民银行的一项新课题,目前尚处于探索研究阶段,没能形成比较成熟的模型。至于商业银行和证券市场等分类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至今也大多围绕指标筛选、预警系数界定等方面在进行研讨,未能深入分析实现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功能的基本条件。

(二)风险预警的信息基础薄弱

其主要表现有四:一是风险预警信息系统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多头开发,重复建设严重,已有的预警信息系统都是孤立存在的,技术手段不同,开发平台各异,数据口径不一,难以实现信息的共享。二是数据采集的规范性差。没有统一的指标体系和数据接口,多头采集和重复采集,不仅费时费力,使相关人员无暇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还使收集到的信息都是一些间断的、滞后的信息,无法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唯一性,难以满足金融风险预警工作对所采集的数据指标内涵、口径几年甚至几十年基本一致的要求,增加了预警指标数据处理的难度。三是金融信息一向孤立地就数据论数据,与地方及国民经济统计相脱节,货币指标与财政指标、经济指标缺乏比照和关联,对各领域风险的关联性反映能力较差。四是金融统计信息透明度低,金融统计数据对公众基本隔绝,统计指标的社会预警效果差。

(三)缺乏科学的风险分析方法和手段,预警系统功能不全

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金融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大都建立了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作支撑的先进、高效、安全和功能完善的信息系统,并采用人工智能技术、金融工程技术和各种数学模型与统计方法对监管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大大提高了金融监管的效率和准确性。而我国正在运行的金融风险预警信息系统一般都只具有比较简单的分析处理功能,没有一个权威的风险监测的数学模型,风险判断仍然停留在依赖监管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直觉判断的基础上,数据没有被充分利用,这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会误导决策。

(四)风险配置机制不健全,风险配置格局失衡

风险配置有效性的前提条件是合约当事人的自由、平等、理性。由于我国金融风险初级配置机制不健全,次级配置机制残缺,导致金融风险周期性积聚和政府周期性行政抑制循环往复的“怪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构造的二元金融体制导致合约交易的制度环境存在内在缺陷,金融合约主体人格不健全,相应地导致风险配置机制不健全,风险配置格局严重失衡:主体承担的风险水平超出其容忍度,或与其预期收益不匹配;主体无法通过承担风险实现预期效用最大化;内生风险的制造者不承担风险导致的损失等。在不合理的风险分配格局下,部分人过度承担风险而不能获得相应收益,另一部分人却可以少承担风险而获得超额收益;有能力并愿意承担风险者没有合适的投资机会,而风险承担者则不堪重负。这将极大地阻碍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并对实体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构成潜在威胁。

(五)潜在金融风险巨大,金融风险表现出明显的制度性和系统性特征

从我国目前金融系统的现实情况看,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表现出明显的制度性和系统性的特征。这种系统性和制度性的特征集中反映在作为我国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形式的信用风险形成方面。我国银行,尤其是金融体系主体的国有商业银行,其贷款业务所遭受的信用风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系统性原因,即陈旧的企业制度、银行制度等造成的。诸多制度因素所导致的系统性风险靠单个银行的努力难以彻底消除。

二、建立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若干构想

(一)明确预警参与主体,分层次构建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一套科学高效的金融风险预警体系应该涵盖全国、区域和地区金融运行情况,为不同层面的金融安全运行提供政策和建议。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各地经济金融发展状况存在一定差异,因此,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应该适应我国现行经济金融管理体制的需要分层次进行,实行由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不同层次的预警系统所构成的垂直型监测预警。具体说,宏观预警系统主要负责全国范围内金融风险的监测和预警,监测国际金融风险走势,对中观和微观预警系统实行管理和领导,并及时接受来自中观层和微观层监测系统的各种信息,对其进行处理后将防范金融风险的各种决策和措施及时传输出去。中观层预警系统作为区域性系统具体负责本辖区金融机构的监测预警,及时将各种风险信息和对策措施传送到辖区内各级政府部门和各金融机构中去,并接受宏观预警系统的领导和管理,对辖内中心城市各类金融机构实行监督控制和咨询服务,传递总行的各种决策和措施。微观预警系统即地区金融预警系统的职能是根据银监局发布的预警监管指令,加强对辖区内金融风险的监测和预警,将各种信息及时输送到辖区内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中去。三级预警系统构成网络体系,协调动作,实行垂直的风险监测预警。

(二)构建科学的金融预警指标体系框架

金融风险评估系统框架最基本的要素是确定预警指标。影响金融稳定的因素不胜枚举,而且各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及相互作用也因一国的发展水平、开放程度、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经济周期、市场发达程度和政府干预程度的不同而大相径庭。因此,分析风险的角度不同,所选指标也就不同。根据风险的源头和暴露形式,完善的金融稳定自我评估系统必须至少由三个层次的审慎指标组成,即在机构层次的微观审慎指标的综合、宏观审慎指标和市场指标。金融机构的稳健是整个金融体系稳健的基础,因此反映机构运行状况的综合微观指标是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基础指标。宏观经济平衡是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的根本条件,宏观平衡的破坏必然导致金融风险乃至危机的发生。因此,宏观审慎指标是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先行指标。两者通过改变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和行为而相互作用,因此,市场指标是中间指标。综合微观审慎指标所反映的情况有一定的时滞,宏观经济变量更具有预警的作用。

(三)重视金融风险的评测模型的研究

近年来,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十分重视对风险评测模型的研究,充分利用金融工程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等开发各种风险评测模型,对金融机构的各类风险进行分析、预警和预测,有效地发现了大量潜在的金融风险,提高了金融风险预警的准确性。例如,美联储1993年在其以往非现场数据指标和分析模型基础上,开发了一种更为科学的新模型———美国金融机构监管体系(FIMS),该系统由FIMS评级和FIMS风险排列模型组成。是否具有完善的风险评测模型已经成为衡量一国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金融监管信息系统发展的基本方向。现阶段我国应重视对金融风险评测模型的研究和开发,要在全国范围内集中一批精通业务的专家,在已有的基础上,对国外的成果进行仔细研究,最终确定适合自身的风险预测模型,以提高风险预警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强化制度安排和技术保证,建立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金融风险预警系统除了配套相应的制度安排,还必须有完整的指标体系和预警模型等技术手段,以提供良好的技术保证。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运作,一方面要有相应的制度安排,包括合理的法规框架、适当的组织体系等。首先,必须以法规形式加以确定,保证其延续性、严肃性和有效性。只有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负责金融风险预警工作的机构、人员才能够按章办事。法规内容应包括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目的、形式、领导、组织、信息管理、报告制度和监督机制等。其次,有效的组织框架是保证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正常运作的关键。为了保证该系统的有效运行,必须把每个环节的工作落实到具体机构。另一方面还要有良好的技术保证。由于预警系统中使用了大量的指标,要求进行大量的回归、统计分析,如果仅仅依靠人工计算,其工作繁杂程度是难以想像的,更重要的是这将直接影响系统预警风险的准确性。因此必须开发专门的软件系统对数据进行合规处理,简化人工工作程序与工作强度。该软件系统核心部分将对预警指标体系与预警模型及样本数据进行处理等。除了通过预警模型对预警指标的样本数据进行处理外,实际上,软件系统中还应该附加其他功能,如信息发布、数据存储等。

(五)建立反应灵敏、渠道畅通的预警信息共享系统

现阶段首要的问题是要有总体的规划。可考虑成立专门的由金融科技部门、各监管机构、金融机构、有关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金融预警信息领导和研究部门,该部门要就信息系统的基本业务需求、关键技术需求、系统的框架结构、信息标准、采集体系、信息的管理,以及建设信息系统所涉及的政策法规制度等重大问题进行系统、科学地规划。在制定总体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我国未来金融混业经营、IT技术应用的影响。其次要加强数据采集的标准化建设。一是要统一指标数据采集内容与格式、采集方式与方法、采集渠道。二是要对金融机构上报的数据信息实行验证制,杜绝金融机构蓄意拖延和弄虚作假行为。最后要建立无障碍的信息沟通机制,使局部的信息变成全局的信息。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充分运用现代电子和网络手段,完善预警参与各主体自身信息网络化建设,并在高度重视金融数据采集安全性、保密性的基础上,按缓急程度分层次实现监管参与主体之间的联网。

(六)加强有效的风险管理,把握金融安全与金融发展的均衡点

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要找到金融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均衡点,既能保证安全,又能持续发展。一是从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主流中把握两者的均衡点。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金融风险有很大的感染性,一些国家和地区发生的金融危机会通过汇率、贸易和资本等多种渠道影响其他国家和地区,这被称为溢出效应。因此,当国际上,特别是经济交往关系密切的国家或地区出现金融危机的时候,本国就应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和抵御,避免受其溢出效应之害。二是从本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中把握两者的均衡点。经济发展呈现螺旋形,有时增长快些,有时慢一些,有时甚至出现负增长,这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金融风险管理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的力度要与此相适应。三是从金融主体激励和约束机制对称中把握两者的均衡点。

(七)加强金融制度建设,强化金融监管协调

在我国逐步开放金融市场的过程中,我国金融监管实践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不能在风险爆发前发现并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对此,我国要尽快完善与处置金融风险相关的制度和政策,对有问题的金融机构实行早期救助,并对有问题的金融机构退出作出制度层面的安排。因此,必须完善有利于金融市场发展的法制环境,全面建立既符合国情又适应国际监管趋势、覆盖面宽、操作性强的金融业审慎监管体系,让监管者在监管的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据可寻,以提高金融监管效能。强化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一方面逐步实施以产品与业务属性分类的功能监管,适应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发展趋势,发挥专业性监管的优势;另一方面完善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机制,扫除监管盲区,避免重复监管和监管摩擦,提高监管效率。同时进一步强化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随着中国金融融入全球化的进程展开,境内外的金融活动愈益频繁,由此,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将显得更加重要。

摘要:全球金融危机使世界各国经济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在此情况下我国金融安全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近些年来,无论从宏观上还是从微观上看,我国金融体系已积累了很大的风险,而且随着金融深化和金融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这种风险压力还将继续加大。尤其是近年来金融业对外开放提速,金融机构业务创新加快,金融安全已受到了更多风险因素的威胁。因此,必须加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作为金融监管的有效补充和延伸。

营销风险预警机制研究 第5篇

营销风险预警机制研究

通过对营销风险来源分析,构建了营销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基于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提出营销预警分析模型,将定性与定量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企业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风险等级及采取相应措施.

作 者:王湃 WANG Pai 作者单位:长春工程学院,长春,130012刊 名: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CHU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7(2)分类号:F274关键词:营销风险 预警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

光伏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研究 第6篇

关键词:光伏;财务;预警

中图分类号:F4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7-0038-01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多,能源危机逐渐加剧,加上能源消费过程中所带来的诸多环境问题,使得传统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主能源结构迫切需要革新和改变,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了可再生资源太阳能应用的相关研究,以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也出台了许多良好的政策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迅速使得我国形成了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涌现诸多知名的光伏生产企业,当然这些光伏生产企业快速的壮大的同时,不可避免面临着技术、竞争、汇兑、利率、资本结构、经营决策等方面的风险,特别是伴随着欧美对我国光伏生产企业诸多贸易保护政策的实施,光伏企业所面临的财务压力更大,因此,对光伏企业财风险预警机制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以便建立一个较为完善和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避免光伏企业财务风险扩大所带来不良影响。

1 光伏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存在问题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不是一个新兴话题,发展至今,在各个行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当然也在光伏企业得到了应用,但国内部分多晶硅及光伏制造业,受地方政府主导实现了规模投资型超越式发展,未能及时控制好发展与经营风险,最终经营风险转化为支付不能的财务风险,甚至步入债务重组式的破产整合,因此,生搬硬套其它行业较为成熟的企业预警机制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科学财务风险预警方法的缺乏。科学财务风险预警方法是财务风险预警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目前,多数光伏企业缺乏对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认识,导致财务预警体系存在诸多漏洞。特别是在财务风险预警方法的应用方面,以传统的定性分析方法为主,缺少较为先进的以计算机为手段的模糊数学、AHP、蒙特卡罗模拟等方法。另外在预警指标的选择方面也缺乏全面性、客观性的考虑,自然也就造成了财务风险分析有失科学性和严谨性。

②合理财务风险预警组织机构的缺乏。目前光伏企业还没有设置职能分明、系统完整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即便设置了相关部门,在工作职责落实方面也有所欠缺,一旦风险发生,形同虚设,便无计可施。

③规范财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缺乏。据笔者调查,整个光伏企业缺乏功能齐全的财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导致财务风险分析没有完整、可靠的数据,无法科学评估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财务风险因子,当风险发生时也就无法有效的加以应对,风险预警机制的效应自然难以发挥。

2 光伏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立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光伏企业还未建立完善、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需要针对性的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健全和优化。

2.1 财务预警指标的选择

财务预警指标选择是财务风险分析和财务预警建立的前提,本文在满足有效性、客观性、针对性、敏感性、逻辑性、特殊性等原则的基础上,参阅大量文献,结合光伏企业行情,确定了以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管理能力、发展能力的财务指标和反映企业行业影响力、节能环保能力等的非财务指标。并通过AHP财务风险分析方法,得出目前光伏企业的财务状况存在着较大的风险,主要体现于较低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第一,受前期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降低对光伏产业的政策补贴,致使光伏产品价格下降,净利润减少,进而造成光伏企业利息保障倍数、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利润率的大幅下降,甚至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出现负增长。第二,国际运输费用上涨增加了销售费用,研发投入加大、管理机构扩大、雇员增多等都增加了光伏企业成本费用,利润自然出现下滑,导致成本费用利润率的下降。第三,受欧元贬值的影响,外币债务利息增加和外币收入汇兑造成了利息费用大幅上升。可以看出,这些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使得光伏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立更加迫在眉睫。

2.2 预警组织机构的设立

财务风险预警的重要性和专业性决定其实施必须有专业组织机构和人员来完成,因此,文章认为光伏企业应建立专门的财务风险预警组织结构,即在企业中设立独立于其他部门的财务处风险预警部,将财务风险预警纳入正常的工作范畴中,并明确预警部门的权责。预警部在享有与企业其他部门同等权利的基础上,担负着风险控制目标确定、风险信息搜集、风险预防与控制策略制定等职责。预警部需定期利用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对企业财务数据和其他信息进行整理、对比和分析,并以书面报告反映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发现存在的财务风险,预测未来可能面临的风险。若发现风险,需要及时制定风险控制方案并落实风险的降低和消除。

2.3 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

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作为财务治理的最根本措施对财务风险的预防至关重要。我国目前大部分光伏企业都在美国上市,因此面临着《萨班斯法案》的严厉监管,这就要求光伏企业在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时满足《萨班斯法案》监管要求,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①内部控制环境的营造。光伏企业需建立反舞弊机制和规范财务人员职业道德行为,以防止由于个人经济利益驱使而出现虚假财务报告。并培养全体员工的财务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整体性提高企业的风险应对系数。

②风险评估机制的建立。组织专业评估队伍定期对现有风险管理状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加以改进和完善,对控制措施的落实和实施加以监督。

③从上到下风险管理的实施。光伏企业为了加强内部控制,一般会对所有财务科目、财务的业务流程進行检查。但按照《萨班斯法案》对上市公司的要求,需要采取从上至下的风险管理策略,对不重要系统、内部流程、财务报告系统等作适当筛选,以减轻内控工作量。

2.4 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完善

企业财务信息的及时准确取得是财务风险预警的关键,要实现这一目标其关键是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完善。光伏企业应全面推广ERP系统的应用,通过一套完整的ERP项目,不仅方便财务信息的收集和管理,更有利于企业其它信息的整合。ERP系统可彻底改变“财务”仅仅只与财务部门相关的观点,事实上,采购、物流、销售等非财务部门在系统中的数据己关联到财务销售成本、销售价格、库存价值等方面的计算、结转,成为财务数据的一部分,这正是ERP系统的真正价值,对财务报表和财务分析都会产生影响。

2.5 财务预警应急系统的构建

应急系统是财务风险预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财务危机处理措施能保证光伏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顺利运行。为此,本文设计了光伏企业的财务预警应急系统程序。首先,企业财务状况异常发现后,立即组建专业应急处理机构。主要包括预警员、信息员及相关负责人,必要时可聘请有经验专业人事联合处理。然后,启动事前建立的应急预案。完善的财务危机应对预案的来源包括公司以前对失误的控制与矫正方案、企业长期使用且行之有效的抵御风险的经验、同行业相关企业财务风险应对的案例等。应急预案内容应与公司经营特点相关,一般应包括处置风险的原则、目标、与债权人的谈判策略、可信任的供应商和经销商、可供咨询的专业机构等。

3 结 语

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特别是对于光伏企业而言,更需要从各个环节进一步深化和健全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以保证光伏企业在严峻的市场行情中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邵鹏.我国太阳能光伏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与防范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11.

[2] 张清,范蔚文.萨班斯法案下公司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J].审计与理财,2007,(6).

金融风险预警机制论文 第7篇

由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叶莉, 陈立文教授撰写的《中国金融安全运行机制与预警管理研究》于2009年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在全面深入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前沿动态的基础上, 对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金融安全问题, 从理论、方法、应用和对策等几个层面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其核心在于力求揭示我国金融安全运行的规律, 为我国金融安全的预警和风险控制提供一套科学、有效的理论与方法。其突出特点体现在:一是结合中国实际对金融安全的运行原理与生成机制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 以寻求从错综复杂的金融环境中疏理出对金融安全运行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及其脉络, 为金融安全问题的研究提供了较系统的理论基础;二是将预警管理理论与中国金融安全管理实践有机结合, 提出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安全监测预警系统, 为宏观决策者提供了科学的量化支持, 为金融监管者的监管提供有力地手段和控制框架;三是采用了一种全新的监督管理手段, 探究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安全态势的预控对策及危机管理方法, 真正实现了对我国金融运行风险的有效防范和控制, 在金融转型中能有效地提高对金融安全态势的控制和监管效率, 为金融机构有序地开放金融市场推进经济金融改革提供参考。

该书理论与实践并重, 图文并茂、内容翔实、论述清晰。既有金融安全的理论探索, 以及对金融安全运行规律的揭示, 又有具体的操作体系。该书广泛收集大量文献资料, 吸纳、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相关研究成果, 追踪中国金融运行的基本态势, 丰富、发展了我国金融安全预警机制与风险管理理论体系。对实现金融安全实时监测预警, 保障金融安全, 稳定金融体系, 营造和谐环境, 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该书的问世对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立 第8篇

一、建立完善的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管理组织

做好预警管理, 一定要有组织保证。预警管理的组织保证一般分成以下三个层面: (1) 预警管理委员会是常设机构, 由高校最高决策层组成, 通常由校长兼任; (2) 预警管理委员会日常管理机构, 是中间层, 负责预警管理的组织与协调工作; (3) 作业层, 就是各责任中心分别指定1~2人, 具体负责预警信息的收集、监控。

二、建立健全的高校财务风险预警信息收集与传递机制

高校运营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信息涉及面广, 信息量大, 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既要重视财务部门提供的财务信息, 更要注重教学、教辅及行政管理部门所提供的非财务信息。信息的收集与传递是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 为此, 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管理委员会应建立健全信息收集与传递机制。

1.制订信息统计表。从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层面制订不同职能部门的信息统计表, 教学部门、教辅部门、行政管理部门因其工作内容, 其对应的信息统计内容应不同, 同时允许提供个人主观性的信息, 可以使用描述性语言。

2.强化作业层信息收集员的职责。客观、真实、及时提供相关信息, 是每个信息收集员必须遵守的职责, 加强对信息收集员的考核, 提升职业能力。

3.建立信息传递渠道。通过校园网平台, 设置权限, 作业层信息收集员的信息经职能部门负责人初审后及时传递, 最终与财务部门所提供的财务信息汇合, 并由中间层进行合理筛选、核对、整合, 提高信息的有用性。

4.定期召开信息通报会。决策层将相关信息在高校内部各管理级次、责任单位、业务环节之间, 以及高校与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和监管部门等有关方面之间进行沟通和反馈, 信息沟通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应当及时报告并加以解决。重要信息应当及时传递给学校党委会。

5.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高校应当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的集成与共享,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信息与沟通中的作用, 高校也应当加强对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访问与变更、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 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三、建立高效的高校财务风险预警分析机制

1.建立财务风险分析小组。总会计师牵头财务处、审计处及高校内部专业教师组建财务风险分析小组, 按照严格规范的程序开展工作, 确保风险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2.建立先行指标和扳机点。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财务状况, 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 并建立与之对应的先行指标和扳机点, 先行指标是用于早期评测运营不佳状况的变动指标, 可以从偿债能力、运营绩效能力、收益能力及发展能力四个方面构建先行指标体系;扳机点是指控制先行指标的临界点, 也就是预先所准备的因应计划必须开始起动之点, 一旦评测指标超过预定的临界点, 则因应计划随之而动。

3.找准财务风险的成因。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 结合高校实际情况, 从高校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 立足于高校的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和管理类风险进行分析, 找出高校财务风险发生的真正诱因。

4.开展风险评估。从定性角度确定高校财务风险的变化方向;从定量角度建立先行财务指标体系为主, 非财务指标体系为辅的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并运用定量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衡量财务风险的大小, 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 对衡量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 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

四、建立有效的高校财务风险预警处理机制

根据高校财务风险衡量的结果, 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处理机制, 成功化解财务风险是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

1.做好财务风险防范的预案。高校预警管理委员会应根据财务风险分析结果, 权衡风险与收益, 做好财务风险防范的预案, 对风险分析小组上报情况应当合理分析、准确掌握中间层及作业层的风险偏好, 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 避免因个人风险偏好给高校经营带来重大损失。

2.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措施。高校内部控制失效诱发财务风险已非常突出, 高校应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控制活动及内部监督等五个方面, 建立包含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控制措施, 将风险控制在承受度的范围内。

3.区别情况, 采取风险应对策略。根据成本与收益的原则, 区别不同财务风险的成因, 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防范财务风险。 (1) 风险回避法, 高校在选择理财方案时, 充分考虑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综合评价不同方案的财务风险, 在确保理财目标实现的情况下, 尽可能选择风险小的方案, 或者根据风险投资方案, 适时把握投资动态, 一旦出现不利情况, 应适时调整和修改方案, 以达到回避风险的目的。 (2) 风险降低法。第一, 建立内部控制措施, 强化内部监督职能, 完善预警管理组织。第二, 重视财务预算的执行与考核, 将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与绩效考评体系相结合, 促进高校财务管理目标和工作任务的全面落实, 推动高校长足发展。第三, 积极争取高校化债政策, 一方面要破除“等、靠、要”的思想, 整合学校各类资源, 多方筹措资金, 确保学校自筹资金足额到位;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老校区资产处置工作, 最大限度地筹集化债资金。 (3) 风险分担法。面对高校扩大规模 (学生公寓、学生食堂建设等) 所引发的资金短缺, 可以引入其他投资主体, 与其他投资主体联合经营, 形成“共同出资、共同经营、收益共享, 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 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 (4) 风险承受法。根据财务风险衡量结果, 预计风险带来的损失, 权衡风险防范成本与收益的大小, 若风险防范成本大于风险防范带来的收益, 且风险在承受度的范围之内, 高校可以不积极采取措施防范财务风险, 因风险造成的损失由高校自身承担。

4.加强财务风险防范的考核。预警管理委员会统一下达财务风险的处理方法, 明确有关部门财务风险防范的责任, 并加强对各部门财务风险防范结果的考核, 并根据财务风险防范过程中的情况变化, 适时调整与修改财务风险处置方案, 高度重视财务风险防范过程中的反馈意见, 积极妥善协调财务风险防范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的冲突, 确保财务风险成功化解。

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研究 第9篇

一般认为供应链经营活动是动态的,供应链风险就是在这种动态变化中发生,使企业遭受意外损失。如果对供应链风险能够加以预测与控制,则有利于供应链的稳定性。本文首先分析了供应链风险预警模型模糊评价法的不足,然后引入自适应滤波理论,使其权值可以随时间而变化,经过不断的调整,系统达到最优,能更准确地进行风险评价及分析其趋势。

2供应链风险相关概念的界定

2. 1供应链

供应链是相伴物流管理出现的,2006年发布实施的《物流术语》国家标准中对供应链的定义是: 生产及流通过程中, 为了将产品或服务交付给最终用户,由上游与下游企业共同建立的网链状组织。供应链的应用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但一条供应链必须保证其稳定性,无论企业管理者或学术研究者都普遍认同这个观点。

2. 2供应链风险

对供应链风险要预测并控制,避免或减少损失,保持供应链的稳定性,需要对供应链风险实施管理。对供应链风险实施管理要区分不同的供应链风险,一般分类如下:

1环境风险。环境风险即由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供应链风险。物流环境诸如运输、物流信息、仓储设施等都会从不同方面影响企业的供应链风险。另外,宏观经济环境及天灾人祸也会影响供应链风险。

2协作风险。虽然各企业在供应链上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但是合作过程中仍旧存在着因目标冲突、文化差异等因素引起的风险,即供应链协作风险。

3道德风险。企业的竞争观念与生俱来,在各自企业的利益上具有排他性,再加上供应链战略联盟缺乏监督,成员企业可能做出违反道德的行为,损人利己。

4信息风险。供应链的核心是信息共享,但是,供应链成员企业有时为了自身利益违反信息共享原则。这可能阻滞供应链上信息流动,导致信息失真和供给与需求相脱节,加大了供应链风险。

2. 3供应链风险预警

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核心是供应链风险预警,建立供应链风险预警体系,提前发现风险,预防与控制,有利于促进供应链的稳定性,进而减少风险损失。供应链风险预警的步骤一般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四个步骤, 其中,供应链风险评价又是核心,可以让我们根据风险的等级,确定预警信号。

因此,应用供应链风险预警体系,若发现风险征兆,就发出预警信号并及时采取行动,能够避免或转移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损失。

3供应链风险预警的模糊评价模型

3. 1模糊评价法概述

模糊评价法是一种量化处理方法。首先,确定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对有关数据和参数进行模糊判断,然后根据模糊数学理论提供的方法进行运算,得出综合评价结果。其实施步骤如图1所示:

3. 2构建供应链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供应链风险是动态变化的,在这样一个多变竞争的市场中,供应链风险的影响因素非常多,而且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一些新的风险还会出现。通过对一些样本的观察,我们建立下面的供应链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3. 3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法模型

3. 3. 1确定因素集

确定影响评价对象的各种因素,以这些因素为元素组成的集合即因素集。通常用U来表示:

主因素指标集为:U=(u1,u2,…,un),对应的权重集A=(a1,a2,…,an)。其中ai(i=1,2,…,n)表示指标ui在U中的比重,。

子因素指标集为:Uk=(uk1,uk2,…,ukl),相应的权重集Ak=(ak1,ak2,…,akl)。其中aki(i=1,2,…,l)表示指标uki在Uk中的比重,。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有两类方法:

1主观法如专家评分法、德尔菲法等,简单方便,能够灵活运用,但存在主观性;

2客观法如方差分析法等,客观数据参与计算,提高了科学性。但要获得符合要求的样本并不容易,在实际中应用较困难。

为综合这两种方法的优点,这里采用层次分析法,用专家评分法构造判断矩阵,用特征根法求解综合判断矩阵,最终指标权重的确定综合了专家经验和数学模型,既方便操作又有一定的客观性。

3. 3. 2建立评价集

反映评定结果的集合即评价集,将评定结果划分为若干个等级水平。可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其维数,对划分精细、要求比较准确的可设计高维评价集。如果有评价集X = ( x1,x2, …,xm) ,其中xi( i = 1,2,…,m) 表示由低到高的各等级。一般情况可设置3,x1,x2,x3分别代表不合格、基本合格、合格。

3. 3. 3确定评价矩阵

隶属函数是模糊系统和模糊数学理论的基础,也称隶属度,它用来描述各因素差异。给定一个模糊子集S属于因素集U,对于任意的x∈U,给定一个实数 μs( x) ∈[0,1],值 μs( x) 就叫做x对S的隶属度。

所有模糊集的表示和运算都是通过它的隶属度来实现的。因此,确定评价矩阵首先要确定切合实际的隶属度,才可继续作具体的定量计算。但隶属度一般要根据初始实验数据获得,有一定的主观成分。

评价集合X和指标集合U确定后,就可确定X到U的模糊关系R∈F( X × U) ,进而得到评价矩阵:

式中,rij( i = 1,2,…,m,j = 1,2,…,n) 表示指标Uki对第j级评价xj的隶属度。rij的确定可参考专家法,首先由各专家打分,再综合统计评分结果,最后得到对于Uki有Xi1个X1级评价,Xi2个X2级评价,…,Xin个Xn级评价,然后对于Uki( i = 1, 2,…,m) 有:

3. 3. 4确定评价函数

按照排序择优的要求,确定评判的计算方法,即评价函数。一般各因素会有轻重之分,因此各因素权值wi的确定可参考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各权重值的集合W = ( w1,w2,…,wn)称为指标权重集。权值应符合归一化原则并且是正数,即:。由于影响因素众多,才应该综合考虑各种特征指标,风险评价时,可采用加权平均法。即得评价函数:

其中ui表示自变量,ui∈[0,1],i = 1,2,…,n,wi表示相应自变量的被重视情况,即权重值。

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运用中,确定合适的权值是重要的。关键的是确定权值wi,权值wi恰当与否,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一般可根据统计方法、指派方法、专家经验等确定权值。

3. 3. 5评价矩阵的计算

首先,确定各子因素层指标uki的评价矩阵Rk,对其进行模糊矩阵运算,得到主因素层各指标Uk对于评价集的隶属向量Bk:

其次,确定主因素层评价矩阵R,对其进行模糊矩阵运算,就可以计算得到目标层指标U对评价集X的隶属向量B:

进行归一化计算,令,得:

其中b'1,b'2,…,b'n分别为指标U相对评语x1,x2,…,xn的隶属度。

评价的结果如下式表示:

3. 4分析模糊评价法的不足

上式中的bi是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重中之重,权值的确定是非常关键的。但是如前所述,权值的确定包含了很多人为因素,比如由专家评分法确定,专家的经验毕竟是主观的,若判断错误,模型得出的结果也就不准确了。

再者,传统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是顺序的,前后关系特别清楚,计算结果对于前面的计算过程没有任何影响。这是一种典型的开环控制、顺序流程,执行次序严格按照先后顺序,没有反馈。这样的话,最终计算结果完全依赖初始参数指定是否合理,若不合理,结果错误也无从发现。而影响供应链风险的因素太多,任何专家都不可能准确确定一个项目的风险度, 反馈机制的缺失使该模型失去了实际意义。如图2所示:

鉴于以上考虑,是否可以找到一种参数的指定机制呢? 由于外部环境以及自身因素的复杂多变,参数可以不断地根据实际状况进行调整,使我们的预警系统不断得到优化,反映实际情况,提高预警的正确性。因此,我们试图在传统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中引入自适应滤波理论,以避免其不足。

4基于自适应的模糊评价模型研究

4. 1引入自适应理论

信号处理中,自适应滤波是较新的研究方向,它可以根据每一次的输入信号自动调整性能进行数字信号处理,应用这种设计,滤波器的性能得到大大的提高。信号处理中输入信号的特性往往是未知或变化的,正是这个原因,才有了自适应滤波器,它可以自动地迭代调节滤波器参数,从而满足某种准则的要求,实现最优滤波。因此,自适应滤波器具有“跟踪”和 “自我调节”能力,就是因为引入了反馈机制。自适应滤波器使用反馈信号进行频率响应以及调整滤波器系数,应用价值函数确定更改滤波器系数的算法,减小每一次迭代的成本。

因此,在模糊评价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引入自适应思想, 从而引入反馈机制,使得整个风险预警系统由开环变成闭环系统,实现闭环控制。模型应用中,用每一次评价的结果,结合实际达到的效果,对前期计算过程中的参数或权值进行调整,经过多次迭代,使得各参数趋近于最优化。

具体操作上,系统建立初期,需要很多的实验数据用来校正权值,实验数据可参考供应链项目的历史数据,这些以往项目都有既定结果,正好可以和重新评测的结果相比较,以校正加权系数。第一次根据既定权值计算的结果,综合实际的评测效果值,相互比较后可以对权重集进行调整,这样就得到了新的加权系数序列,用这组权重系数就可以进行下一次的风险评测预警了。如图3所示:

4. 2基于自适应的模糊评价模型的推导

4. 2. 1自适应滤波算法

如前所述,自适应滤波是一种带有反馈机制的算法,保持对计算结果的控制,需要满足初始收敛速度、时变系统跟踪能力及稳态失调三个测量指标,所以,我们选择基于最小均方误差的可变步长算法,迭代公式如下:

其中,e( n) 为测量误差,d( n) 为当前计算结果,X( n) 为评价集,T表示转置矩阵,W( n) 是自适应滤波器在n时刻的滤波参数或权向量,μ 为步长因子。

4. 2. 2算法的提出和推导

自适应滤波器可自动调节滤波参数,这是它最大的优势。 根据前一时刻的滤波参数,经过迭代计算,自动调节当前时刻的滤波参数,进而实现最优滤波。一般来说,自适应滤波不可能只有唯一的解,因此,有较多的递推算法可供选择,这些自适应算法各有各的特点。

Wiener滤波器( Wiener filter) 是典型的滤波器,其中的输入用u( 0) ,u( 1) ,u( 2) ,……,u( n) 分别表示,系统本身特性由脉冲响应w0,w1,w2,……,wn来表示,在时刻点n,系统产生输出信号y( n) ,可用来估测当前信号d( n) ,估测的信号和输出信号之差便称为估测误差e( n) ,e( n) 可表示为:

一般将系统的输出信号y( n) 定义为系统脉冲响应与输出信号序列的卷积:

在输入稳定随机信号后,就会有一个输出信号,又可以计算一个期望的回应信号,它们差值的均方值是滤波器参数或权重向量的二次方函数,由此得出,自适应滤波器的均方误差与权向量的关系是应该一个凹型的抛物体曲面,具有唯一的极小点。用梯度方法沿着该曲面调节权向量各元素,可以得到这个极小点,相对应的权向量即正确结果,可进入下次迭代。

所以,最小均方自适应算法可以这样解释: 以期望信号和输出信号之间误差的均方值最小为准则,然后不断更新加权系数以达到最优的自适应迭代算法。比如,可设滤波器的输出信号y( n) 是:

上式中,n代表第n时刻,N是自适应滤波器迭代次数,w ( n) 是n时刻的滤波参数或权向量,T表示转置矩阵。据最陡下降法,在n + 1时刻的滤波器参数或权重向量w( n + 1) 可递推如下:

μ 为步长因子来控制稳定性和收敛率。实际应用中,为了算法能保证得到正确的结果,可以设置步长稍小一些,就会收敛的慢一点,当然,这样做也可能导致滤波系数或权重值抖动会很小。

综上所述,结合前一部分供应链风险的模糊评价模型,可改写式子( 6) :

操作中,可先用专家评分法得到一组权值( b1,b2,……, bm) ,根据这组权值计算得到评价结果V1。如果用历史数据作为实验序列再计算一个实际评价结果,就会有两个评价结果, 一个是项目的实际结果值V0,一个是利用公式计算得到的V, 这两个结果不太可能相同,往往是有差异的,如果用E表示这个误差向量,就可以得到:

上式中的n表示n时刻,可理解为当前迭代时刻,B( n + 1) 表示经过迭代的权值,下一次评测计算使用,如此循环就可以实现权值的不断调整。关于这些向量的维数,取值越大,预测结果的精确性也就越高,风险预警的正确性也就越高。

5总结

综上所述可发现,基于自适应的模糊评价模型中的权向量可根据上一次计算的误差不断调整,进而使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达到最优,其应用优势如下:

5. 1权重设计使系统不断优化

模糊综合评价中的权重设计多掺入一些如专家评分之类的主观方法,不免有偏颇的认识,这就会影响到最后的评价结果。而基于自适应的模糊评价算法,在根据实验序列获得初始权值以后,可不断根据时空的变化进行调整,任何的前后两次评价结果的对比,都是对权向量的校正,使系统不断优化, 预警信号也就更准确。

5. 2闭环控制,结果反馈

模糊评价算法在执行次序上是顺序递进的,执行结果并不会影响到前面的计算过程,是一种开环控制系统,在评价中就可能会出现失真的情况。自适应理念使得系统的权值会根据最终的误差情况进行校正,每循环一次,系统就优化一次, 评测结果越来越准确并贴近实际情况。所以,新算法引入了反馈机制,建立闭环系统,提高了预警的正确性。

5. 3系统随时间、空间变化,应用范围广

刍议营销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第10篇

一、营销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特征及体系建立的要求

营销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是依据营销企业经营特点确立的一系列敏感性财务指标及相关数值的集合, 具有较强的预测防范功能。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应具备以下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高度的敏感性, 一旦财务风险因素萌生, 就能够在财务指标值上迅速得到反映;二是较强的预测性, 它们是财务风险萌生时的防护指标, 而非已陷入严重危机状态的结果指标, 能预示财务风险或将要发生机会的大小。

确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二是系统性原则;三是实效性原则;四是重要性原则;五是可预测性原则;六是动态性原则;七是相关可比性原则。所建立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要具有可以不断更新的特性。其设计不仅能满足静态截面的分析, 而且能用于财务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控。

二、营销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

营销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主要由一系列基础财务指标及一定时期的基础财务指标预警数值组成。这些指标及相关的预警指标值能从整体上说明企业财务风险出现的可能性, 其主体指标应包括现金和库存状况、盈利状况、负债状况、发展状况等预警指标及预警标准值。

1. 现金和库存状况预警指标。

营销企业经营与其他行业在财务流程上有很大差异。正常营销企业的财务特点主要体现在:频繁的资金多次投入和现金回笼的循环流动, 无疑增加了资金寸头管理的风险性。现金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 针对这一特点, 其现金状况预警指标应包括基本现金存量标准、现金流量指数、营业现金流量指数。 (1) 基本现金存量标准。该标准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基本现金存量的最低标准值。企业应依据自身经营规模和财务活动要求进行确定。在企业运营过程中, 当实际现金存量低于这个最低标准值时可能引发现金风险, 容易造成资金循环隐患, 应发出预警。 (2) 基本库存存量标准。该标准是要求在保证供销平衡的基础上, 力求达到最小存货库存甚至零库存, 在支付较少费用的同时还能保证公司运营需要, 又能维护良好的客户信誉。当低于标准时应及时发出报警, 积极组织货源保证供应, 若超过也应进行报警, 减少库存积压。 (3) 运营现金流量指数。它等于营业现金流入量除以营业现金流出量。营业现金流量是企业整体现金流量的主要构成部分, 是良好现金支付能力存在的保障。营业现金流量指数是对整体现金流量状况的进一步分析, 该指数大于1, 表明企业现金支付保障基础较好;反之, 表明企业收益质量低下, 营业现金流入匮乏, 支付能力下降, 长此以往, 会发生财务风险, 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倒闭。

2. 盈利状况预警指标。

盈利状况指标可以间接地揭示财务风险的大小。盈利能力越强, 财务风险越小;反之, 财务风险越大。依据营销企业经营范围和盈利方式, 盈利状况预警指标应包括销售收入净利率与毛利率、资产净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 (1) 销售收入净利率与毛利率。销售收入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净额, 表明市场竞争力与盈利能力的高低。正常情况下, 该指标较低或持续下降, 说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盈利能力在下降, 如不能得到及时改善, 可能导致现金短缺、财务状况恶化、市场份额及企业实力价值逐步丧失, 从而预示财务风险即将爆发。由于各企业经营规模、经营方式、所在地区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因此, 应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净利率与毛利率的预警标准值, 一旦发现净利率与毛利率有异常变动, 应立即实施风险预警。 (2) 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标。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利润/成本费用总额。该指标越高, 企业成本费用盈利能力越强, 即该企业能以较小的投入取得较大的利润;如果该指标较低或持续下降, 尤其是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或企业设置的警戒值, 说明主营业务市场竞争力与盈利能力在下降, 成本费用有可能严重超支, 如不及时预警纠正, 极易引发财务风险。此指标还可以按不同经营项目进行设置、测算, 以便更准确地发出预警信号。 (3) 净资产收益率 (权益报酬率) 。它等于净利润/[ (期初所有者权益合计+期末所有者权益合计) /2]。该指标可全面反映企业资产的盈利能力。一般来讲, 该指标越高, 企业权益资本盈利能力越强, 在财务状况良好的情况下, 短期内不会出现财务风险。但如果该指标高于同行业水平, 说明该企业可能是一个高负债、高利息费用的企业, 一旦财务状况恶化, 由高债务带来的高风险将一触即发。净资产收益率是监测企业财务风险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其预警标准值应依据企业实际经营情况确定。

3. 偿债状况预警指标。

偿债状况预警指标包括短期偿债和长期偿债指标。短期偿债指标主要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 该类指标体现企业流动资产变现能力的强弱, 可以预警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变化。长期偿债指标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率和本息偿付倍率, 该类指标表明企业偿还其债务本金与支付利息的能力, 可以预测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变化。 (1) 流动比率。它等于流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 (取期末值或平均值) , 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该比率越高, 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 一般认为该比值为2比较安全, 即每1元流动负债至少应该备有2元的流动资产。如果企业实际流动比率低于警戒线或存在持续下降趋势, 则应及时预警。 (2) 速动比率。它等于速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 (取期末值或平均值) 。由于营销企业行业存货较多, 速动资产应等于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之和。由此可见, 速动比率的敏感度明显高于流动比率, 该指标能进一步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该比率的最佳值一般为1, 但由于企业经营规模、经营范围等存在较大差异, 所以预警标准值应由企业视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其中最重要的是降低速动资产中应收账款的比例, 提高资金回笼速度。 (3) 应收账款周转率。为了取值方便, 我们用周转次数表示。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值, 赊销收入净额=营业收入-现金收入-营业收入折扣与退回, 应收账款平均值= (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 /2。当企业销售规模稳定提高时, 该比率越高, 其资金回收越快, 短期偿债能力越强。由于营销企业经营中存在大量的赊销客户, 如果不加强管理, 会导致现金流入量降低。因此, 管理者应依据企业实际状况和发展要求来确立应收账款周转率预警标准, 对应收账款实施有效的预警与控制。 (4) 资产负债率。它等于负债总额除以资产总额, 反映企业的负债状况。该比率越高, 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大。具体预警比率应依据企业规模、风险意识、盈利状况和管理者对财务风险的承受能力来确定。如果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超出了警戒线或持续居高不下, 则应发出预警信号。

金融风险预警机制论文 第11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市场经济;风险防范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概念和特征

在当今理论界,对财务风险这一概念的理解存在很多观点,财务风险是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和无法控制的因素,使企业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所获取的最终财务成果与预期的经营目标发生偏差,从而形成的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或更大收益的可能性,这个定义是得到普通接受的。

企业的财务活动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筹措资金、长短期投资、分配利润等都可能产生风险,根据风险的来源可以将财务风险划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存货管理风险、流动性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很多,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总体来看,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企业的理财活动跟不上复杂多变的外部经济环境

企业财务活动是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下,并受这些环境的制约,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包括国民经济整体的形势及行业景气度、国家信贷以及外汇等政策的调整、银行利率及汇率的波动、通货膨胀程度等。企业理财环境的变化莫测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因为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其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预见和难以改变的,这必然影响到企业的财务活动。

(二)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资产负债率偏高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金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资本结构的不合理将使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现阶段,企业大部分生产经营资金的来源为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从国有企业财务结构来看,普遍存在着资产负债率较高、银行贷款过多的问题。因为当企业生产规模扩张过快、流动资金严重短缺时,必然会向银行借入资金。借入的资金将会产生借款费用,这些费用与还款的压力有时就会构成一定的财务风险。

(三)企业的赊销、垫资比重加大

现代社会企业间广泛存在着商业信用。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和产值,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和垫资的方式销售产品、承揽工程。从会计核算的角度看,这可以增加企业利润,但相当多的企业在此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和垫资,造成大量应收账款失控,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

(四)企业收益分配政策缺乏规范性

企业在不同成长与发展阶段所采用的股利政策也不同。其分配方法的选择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状况的判断和企业的声誉,从而影响企业资金的来源,也可能影响企业潜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例如,采用剩余股利政策则说明企业处于初创阶段,此时企业经营风险高,有投资需求且融资能力差。另外,企业的利润分配政策如果缺乏控制制度,不结合企业的实现情况,不进行科学的分配决策,必将影响企业的财务结构,从而形成间接的财务风险。

(五)企业内部财务监审制度不健全

内部财务监控是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相当独特的系统,为使其能更充分地发挥其职能作用,企业不仅应该设置独立的组织机构,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本企业的特点,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系统的、强有力的内部财务监控制度,才能保证企业内部财务监控系统的高效运行。而现阶段企业大多没有建立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即使有,其财务监督制度执行也不严格,特别是有的企业管理与监督合而为一,缺乏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对财经纪律置若罔闻,难以进行有效的约束,财务风险极易发生。

(六)企业理财人员风险意识不强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在现实工作中,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意识的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策略和方法

(一)企业应树立风险意识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要承担相应的经营风险。企业必须树立风险意识,设计如何应对方案,否则风险来临时,企业毫无准备,必然会招致失败。因此,企业必须认真分析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经营管理策略,提高企业对生存环境变化的适应和应变能力。

(二)制定科学的投资和资金计划

对新项目投资要准确测算项目资金需求,防止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实际资金需求超出预算,项目尚未建成就出现资金缺口。在生产经营中加强现金流量管理,从严控制款项的收支。按订单采购原材料,科学组织生产和经营,以减少库存积压,加速流动资金周转,减少流动资金占用。同时,企业在年初制定年度预算时,要预测全年现金流量,预算资金缺口,提前准备融资方案,充分利用各种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进行融资。

(三)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预警机制

企业必须立足于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网络和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对财务风险进行及时的预测和防范,并制定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风险规避方案,如通过控制经营风险来减少筹资风险,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原理来控制投资风险。根据市场变化制定生产经营计划,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提高企业盈利水平,避免由于决策失误而造成的财务危机,把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

(四)负债结构要合理

企业在充分考虑影响负债各项因素的基础上,谨慎负债,在制定负债计划的同时,使其具有一定的还款保证,企业负债好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流动比率不低于1:1,最好流动比例保持在2:1的安全区域。流动比率越高,表示短期偿债能力越强,流动负债获得清偿能力的机会越大,债权越有保障。因此,企业应根据需要对长期、短期借款合理安排,防止还款期过分集中。应制定详细的还款计划,进行必要的还款计提,以免债务到期日无法偿还,带来连锁反应,影响企业的信誉和生存。

(五)负债规模要适度

企业必须保持合理的负债总额和资产负债率,做到适度负债,量力而行,随时衡量自身的资金结构是否合理,企业负债比率是否与企业实际情况相适应等,以实现风险与报酬的最优组合。对企业所有者来讲,当企业资本收益率大于筹资资本时,资产负债率越高越有利,但资产负债过高,势必会影响企业的偿还能力,为筹资带来困难,对债权人来讲,资产负债率越低,风险越小。为了增强抵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企业必须着力于补充自有流动资本,降低资产负债率。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将资产负债率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最理想是控制在30%~50%左右。

(六)企业在财务风险防范上还可以采用一些技术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转移法

即企业通过某种手段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例如,在对外投资时,可以采用联营投资方式,将投资风险部分转移给参与投资的其它企业。采用发行股票方式筹资时,选择包销方式发行,可以把发行失败的风险转移给承销商。采用举债方式筹集资金,企业可以与其他单位达成相互担保协议,将部分债务风险转移给担保方;企业还可以通过购买财产保险的方式将财产损失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采用这些方法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2.回避法

即企业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现实的基础上,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达到规避财务风险的目的。企业在选择债权性投资和股权性投资时要根据企业自身承受风险得到能力进行评估、分析。一般而言,股权性投资远大于债权性投资的风险。

3.分散法

即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企业可以与其他企业共同投资风险较大得到投资项目,避免因独家承担投资风险而产生的财务风险。在多种经营方式下,一些产品因滞销而产生的损失,可以被其它产品带来的收益所抵消。企业对外投资多元化是将资金投资与不同的投资品种,以达到分散投资风险的目的。

4.降低法

即企业面对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努力财务措施降低财务风险的方法。企业可以建立风险控制系统,配备专门人员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分析、监控,以便及时发现及化解风险;也可以建立风险基金,对长期负债建立专项偿债基金,以此降低风险损失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四、结束语

高校财务风险的预警机制探索 第12篇

高校是一个非盈利的事业单位, 由于其不同于企业, 所以高校财务风险有其自身的特点。高校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多种外部不可控因素, 对学校财务经济造成的各种影响, 从而导致学校财务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的偏离的可能性。高校的资金运动从资金投入到资金运作的每个阶段屮都存在风险, 财务风险处处存在, 潜伏在任一经济活动中。 高校财务风险主要包括筹资的风险、投资过程中的风险、资金流动性的风险和学校财务内部管理的风险。

2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内部环境、 人员组织、风险技术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如图1 所示。

(1) 内部环境方面:

高校的管理者对高校的财务风险认识有误区, 认为学校由于扩招生源, 需要借债扩建学校的高校的软硬件设施引发的财务风险, 应由政府为其解决, 所以削弱了高校积极建立审计预警机制, 主动防范财务风险的热情。 管理者对财务风险的重视程度不够。

(2) 人员组织方面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高校的软硬件建设规模也不断扩大, 高校发展的节奏, 需要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 需要高校财务工作者要加强自身的业务素质修养。 为适应高校发展需求, 对财务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目前在高校财务部门会计科班毕业的专业财务管理人员数量不多, 专业素质不髙, 缺乏系统的财务管理知识, 因此需要财务管理人员不断地更新财务知识, 加强培训。

(3) 风险技术方面

风险技术主要体现在风险识别技术、风险评估技术和风险预警技术在高校财务风险中的应用。近年来高校财务风险的频发, 各高校管理者现在开始重视对财务风险的管理。 但目前很多高校并没有做系统的财务风险识别、风险评价技术和相应的程序, 因此, 对防止财务风险的发生就不能准确的把握, 不能很好地制定风险的防范措施, 控制财务风险带来的危害, 对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力度被大大削弱了。高校缺泛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大多数高校是出了财务风险的问题, 然后才采取相的措施来补救, 但这种事后控制策略实施运行难度较大, 且也不能减少对学校的各项损失, 大部分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只能是任由其发展。

3 构建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1) 构建风险预警系统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架构如图2 所示。审计组织系统是预警系统的保障, 它贯穿于风险预警的全过程。 风险预警系统分别由信息收集系统、分析监测系统、风险处理系统和综合控制系统组成。信息收集系统通过对各项财务数据信息收集构建一个综合的动态的信息库, 以保证信息的及时和有效性。 根据动态的信息库提供的资料和信息, 通过分析监测系统, 合理设定指标临界值,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评估判断财务风险, 诊断识别来预警财务风险、控制财务风险发生。 分析监测系统由三个子系统组成, 即预警指标、风险评价、风险报警三个子系统。 构建风险预警系统的目标是控制和预防财务风险的发生, 所发风险控制系统是关键, 当预警有财务风险的发生, 可以立即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可以避免财务风险的扩大, 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

(2) 构建预警指标体系

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如图3 所示。

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值设置: 一级指标偿债风险指标Y1、营运风险指标Y2、收益风险指标Y3、发展风险指标Y4。 二级指标流动比率XI=流动资金额/流动债务额*100%, 该比率高表明短期内偿还债务力越强, 财务风险较小。 流动比率的值通常在2 左右。 现实支付能力X2=货币资金/月均支出*100%, 月均支出=全年支出总额/12, 现实支付能力强, 财务风险小。 反之则现实支付能力弱, 财务风险大。 该指标警戒值根据高校自身情况而定, 但不宜过低。 潜在支付能力X3= (年末库存现金+年末银行存款+年末应收款项+年末债券投入+年底借出款-年底借入费用-年底应交税金) /月均支出额*100%, 潜在支付能力就越强, 财务风险就越小。反之则潜在支付能力弱, 财务风险大。该指标警戒值根据高校自身情况而定, 但不宜过低。资产负债率X4=负债总值/资产总值*100%, 高校的资产负债率一般设在40%-60%, 超出这个范围就应发出预警。 经费自给率X5= ( 事业收入+ 经营收入+ 其他收入) / ( 事业支出+ 经营支出) *100%, 该指标的实际值越大, 则表明高校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管理能力较强, 反之则越差。 该指标值一般在50%左右。 公用支出比率X6=公用事务投入/事业投入*100%, 该指标值越大, 表明高校投入到发展中资金就越多, 该指标的标准值通常在50%左右。 招生计划资金比率X7=招生实际收入/招生应收收入*100%, 该指标的正常值为1, 即招生应收费数与实际收费数应该相等。 投资收益率X8= (校办企业投资收益+对外投资收益) / (校办企业投资支出+对外投资支出) *100%, 指标值越大, 表明高校的投资效率高, 收益大, 该指标值一般不应低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 资产收入比X9=收入总额/总资产*100%, 该指标越大, 说明投入得到的收入越多, 收益能力越强, 反之则收益能力弱。 资产权益比率X10=净资产总额/总资产总额*100%, 说明高校可以动用的净资产越多, 反之则越少。 自有资金动用比率XII= (应收及预付款+ 校办企业投资+ 对外借出款+ 其他投资) / (事业基金+专用基金-留本基金) *100% , 该指标值越大, 则表明高校发展潜力大。 反之则发展潜力小。 净资产增长率 (X12) = (期末净资产- 期初净资产) /期初净资产*100% , 该指标值越大, 表明高校发展存在巨大的潜力, 指标值越小, 则发展后劲较弱。

4 实施财务风险预警需要注意的问题

实施财务风险预警要结合高校自身特点, 选取合适的评价指标, 确定出适合高校的预警临界值, 在预警系统的实施过程中, 对系统指标需要不断的予以更新, 同时, 还应结合非量化因素作定性的分析评价。 将定性与定量预测相结合, 确保预警系统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提高预警的效用。 更好地预防财务风险的发生。

摘要:围绕目前我国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 对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构建了财务风险预警的指标体系, 从而有效进行髙校的风险管理, 预防学校财务风险的发生。

关键词:高校,财务风险,内部环境,预警机制,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王静.普通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会计之友, 2011 (10) :37.

[2]苏秀平.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方法在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中的应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 (18) :4-5.

上一篇:南广学院下一篇:打造小学数学情景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