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一半是男人

2024-08-08

女人的一半是男人(精选7篇)

女人的一半是男人 第1篇

作家张贤亮以他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系列中篇丰富了这个时期的文学景观,并且对当时文坛有一定的影响,作品中表现了其鲜明的艺术特色。但是,笔者认为张贤亮的系列作品在众多的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中更具有意义开拓性的价值,把文化大革命留给人们的伤痕和反思带入到了一个新的空间,给予人们新的精神启示。

当时关于他的评论多为针对其作品作客观的道德阐述,少褒多贬。但毕竟是他第一次赤裸裸地把人的情欲之火投向了文学的殿堂;是他把人民在“文革”中的苦难和灾祸“美化”后,让读者甚至能感到酸酸的笑容;是他在作品中运用理性参与或者寓言象征攻击当时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是他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写到作品中,让道德、人性、政治的目的、个体生命的感觉相互斗争;是他敢于从政治和性的关系入手进行颠覆与重构话语的权利;是他从不讳言自己的小说是政治小说。

一、人性、政治、道德、生命的感觉

如果我们能站在新世纪的历史高峰上冷静而从容地反观张贤亮的作品,则不难发现,张贤亮把对人性的探索提升到政治性、认识性、思辨性的话语新空间,蕴含着以前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从未带来的信息,其意义不仅在于设身处地地谛听作家发自灵魂深处的倾诉,更为我们在新的时代认识历史中的根源问题、认识文学能发挥出的最强大力量、认识宇宙中最应该尊重的是“人”提供参考。在20世纪的中国,人性和人道主义一直是文学普遍而敏感的话题。“文革”后,出于对历史的反思,人们迫切要求重新发现和重新认识“人”,要求恢复人的尊严和价值,因此掀起了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关于人性问题的大讨论。张贤亮与其他大批作家一样自然也不甘寂寞,渴望借文学来回答这些问题。

他从政治、人性层面上还原“文革”本质的荒诞,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反思政治的内涵,用苦难的生活体验呼唤人的尊严与权利,以图重树创作中的人道主义理想。中篇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就是为个案设计了一个诠释的环境。“文革”期间十几年里,一个男劳改犯章永璘,面对一个女劳改犯黄香久展开持久的人性与政治的搏斗与自搏。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在扭曲的环境中塑造出来的畸形的个体,展示了一个关于道德良心与个体生命感觉究竟谁为永恒必然的话题,让我们将目光对准了主人公章永璘,对准了那个扭曲的环境与荒谬的时代,也对准了活在或曾经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其实很复杂的个体,当然,也包括我们自己。

从总体上说,该篇不外两个主旨:人性与政治的斗争和生命感觉与道德观念之间的较量,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前者战胜后者。

章永璘在遇到黄香久以前,以一个知识分子区别于其他劳改犯的特殊感觉,一直进行着“夹着肉的气息却也夹着法国式罗曼蒂克幻想的柏拉图理想主义”的爱情,在遇到黄香久后默默忍受着被扼杀了创造力的身心所带来的无助,逐步承受着不能追寻渴望中的爱情而带来的痛苦,以及后来终于还是放弃了家的安宁,放弃了黄香久的情爱,放弃了一般犯人迫切的底层次的需求,而只身去追求真正的爱情、真正的权利,或者能发挥其创造力的其它东西。道德观念与生命感觉的较量,表现在他对所受教育带来的约束的一种超越:初识黄香久时表现出极端自我约束的一种嘲弄,以及婚后黄香久背叛他时对她的谅解,并在圣贤及大青马教化下有了“找回自我”的顿悟与行为,等等。在这里,作者把章永璘刻画成了一个具有分裂人格的人,一方面具有环境赋予他追求浅层次需求的生物性,另一方面,他以一个知识分子的特有身份,在本能以外还追求着更高的需要,如创造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超越道德束缚实现自由的需要、找到生命感觉的需要等。章永磷跨过了道德约束所获得的自由与成就,这比起那些所谓的政治公理和道德律令来,是真正永恒的。作者塑造了一个努力追求生命感觉的人,更再现了追求本身的艰辛历程。

二、关于性与政治话语权的颠覆和重构

20世纪80年代的新时期文学在经过十年“文革”动乱后浴火重生,正如社会学家保罗·康纳顿所说:“所有开头都包含着回忆的因素。当一个社会群体齐心协力地开始另起炉灶时,尤其如此。任何这类重新开头的企图,其根本性质中有某种彻底的任意。”所以,新时期文学在对“文革”灾难的倾诉和思考中开始了。在“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历史中,知识分子以颠覆“文革”时期的“革命话语”,来建构了对“现在”和“未来”的想象和规划,谋求和确立他们在现实中的主体意识和话语权力。

“文化大革命”实质是高度的政治专制,个人的思考被认为是极度危险的资产阶级的思想,所以这种革命要从肉体和精神上压制人的欲望。性快感和享受爱情在革命的名义下从个人身上剥夺,“文革”时期的各种革命团体都在对人进行监视和驯化。当代学者南帆所说:“政治的激情和情欲的冲动很相似,都是体内的内分泌。它刺激起人投身进去:勇敢、坚定、进取、占有,在献身中获得满足与愉快。”弗·詹姆逊也说过“一个具体的快感,一个肉体潜在的具体的享受———如果要继续存在,如果要真正具有政治性,如果要避免自鸣得意的享乐主义———它有权必须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并且能够作为整个社会关系转变的一种形象。”从这个层面上理解,章永璘从“无性”到“有性”这一情节的设计是一种策略性质的转变,从“文革”中解脱的知识分子必须打破一种“被阉割”的处境,于是“性”便和权力发生了关系。揭示这种内在关系的意义在于,他表达了知识分子在被禁锢了人性之后要求重新掌握话语权力和政治地位的野心,而历史的发展也给他们制造了这样的契机。章永璘最后果断地离开了黄香久,就在于他已经意识到有比女人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政治,或者权力。

“文革”在某种角度上说就是一场话语权力争夺的革命,“文革”始于思想界与文化界的争论,这种争论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政治运动,波及社会的每个领域。“文革”的发动者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革命话语”,这种话语不仅约束着人们的社会行为,而且操控了整个文艺界。而知识分子正因为拥有大众话语的权力,所以在“文革”期间遭受到最多的打击和迫害。当十年“文革”猝然结束,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知识分子比其他群体更能敏感地意识到政治动向的改变。苦难的经历和使命感让他们理直气壮地拥有了颠覆文革话语、重构“现代性”话语的权力,从这个意义上讲,《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从政治和性的关系入手进行颠覆与重构是合法的。

小说以反革命分子章永璘第一人称回忆了他在文革期间的被蹂躏和感情上的摧残,小说涉及了男主人公在一种扭曲心理下,失去了“性能力”,而后又在一次偶然的抢险救灾之后,恢复了“性能力”的情节。当“性”还被人们当作禁区的时候,当作家还忙于表现社会的变革时,张贤亮打破了传统文化的套路。但小说并不是单纯为了展现人的生理需求,而揭示政治与性的某种隐秘的关系才是作者的真正意图,也可以说是他进行话语颠覆与重构的一种策略,这是因为文化专制发展到巅峰的“文革”,性和政治也正是被控制得最严密的两个话语范畴,这种颠覆是作者对知识分子自身话语权力的确立。“文革”的专制政治对人性的扭曲,对知识分子的迫害无疑是最大的。因为他们具有独立思想的能力,所以更看中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价值。但在“文革”那样的政治运动中,他们完全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章永璘之所以成为“性无能”,实质上就是对当时知识分子困境的隐喻,就像文中的大青马所说的:“我甚至怀疑你们整个知识界都被阉割掉了,至少是被发达的语言败坏了。”在张贤亮看来,用亲身的经历来控诉这种专制的暴力系统,恐怕比任何形式都有力度。新时期的政治体系要通过打破这套旧的权力系统来建构,新时期作家的这类作品就成为建构新的权力机制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参与这种颠覆和建构,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作家的身份才得以重新确立。

三、结语

张贤亮曾坦言:“真正的作家(不一定是好作家)在本质上总是关心社会的,关心政治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其实是一本疾声呼唤政治、经济、道德全面改革的书。”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揭露“文革”罪行的一个政治文本,但小说具有超越一般“伤痕”、“反思”小说的深层意蕴,它从男女之间的情爱关系来反观生命的意义。这当中,人性战胜了政治,生命的感觉战胜了道德,并揭示了政治与性的某种隐蔽的关系,进而用“性”强大的力量来颠覆主流话语的权利。于是,张贤亮在文学中似乎找到了一个新的空间,一个小到对人最基本的需求和尊重,大到颠覆、重构话语权利的梦想的空间。这些,也使得张贤亮成为20世纪80年代之后一个最有争议的作家。

这个新的空间给我们的精神启示无非是为价值重建抛弃扭曲的思想、扭曲的意识、扭曲的政治,从而开启人民的智慧,争取民主和自由的空间,让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人们从文革中走出来,在作者开辟的新空间中呼唤人的尊严与权利,重新树立创造中的人道主义理想,为更多的人能够“自由地活着。”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虽说打破了一个禁区,从而为作者赢得了声名,尽管这种声名毁誉参半,但就其文学策略来说是成功的,任何一部文学史都无法掩盖他的首创之功,在此之后的文学便逐渐冒犯着禁区,走向了欲望的狂欢。

摘要:20世纪80年代, 知识分子小说一度呈现出繁荣的状态, 许多作家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表达出知识分子在新的历史环境中的精神追求和崇高信仰。本文作者通过对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重读来重返80年代文学, 指出在人性与政治的斗争和生命感觉与道德观念之间的较量中, 作家张贤亮给出的答案是前者战胜后者, 并讨论了性与政治话语权利的颠覆和重构问题。由此, 作者认为张贤亮的系列作品把文化大革命留给人们的伤痕和反思带入到了一个新的空间, 给予人们新的精神启示。

关键词:《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精神启示,文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2]福柯.性史[M].上海:上海科学文献出版社, 1989.

[3]裴毅然.20世纪中国文学人性史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0.

[4]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

[5]田美琳.张贤亮小说创作[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8.

[6]李遇春.拯救灵魂的忏悔录——张贤亮小说的精神分析[J].小说评论, 2001, (3) .

女人的一半是男人 第2篇

我有三位女同学,就叫她们甲、乙、丙吧。她们几乎是一起谈的恋爱,也几乎是在一年当中结的婚。

甲比较看重长相,找了一个高个帅哥。

乙比较看重家庭,找了一个家庭条件好的。

丙比较看重学历,找了一个高学历但是相貌平平家庭一般的。

结婚前几年,甲和乙都觉得丙好可怜,觉得丙找的男人要长相没长相,要背景没背景,“就学历高点,可管什么用呢,还不照样是一个小职员?”她俩在丙面前总是有意无意地秀出优越感,丙却从不介意。

若干年后,再看她们几个的生活,全都变样了。

帅哥老了,不那么帅了,工作没发展。乙老公的父亲退休了,荫庇没了,靠自己混得很平庸。只有丙的老公,学历好,有头脑,现在已经是一局之长,据说马上还要提职,丙自己的事业也干得不错,夫妻关系和睦,在同学聚会的时候,一眼看上去,比别的女同学都容光焕发。

甲抱怨自己老公不争气,没出息,干了那么多年还是在底层,自己命真苦。乙也觉得自己嫁错了人,老公一辈子都像温室里的小花朵,一点闯劲都没有。她们一起羡慕丙,“看你多会挑,挑了一个有发展前途的男人,真有远见,你早就看出来他能当官吧。”

丙笑笑不说话。她和我关系比较好,背地里和我吐槽:“她们忘了当初是怎么笑话我没眼光没品味的吗?”

当年她们觉得她蠢,为什么找一个什么都不出众的男人。现在觉得她高明,因为男人替她长脸了。但对她来说,这绝对不是一场投机,她喜欢的也不仅仅是他的学历,而是他作为男人的内涵、修养和知识储备。学历只是他的一个标签而已,是外人将他的成功简单化的一种肤浅的解释。

她们都觉得她赢在选对了男人,事实上,她赢在了自己的择偶态度上,她懂得分辨人的本质,尽可能剔除外表的种种修饰,看透浮华,方得始终。

每个人选择伴侣,都会有偏好和侧重,没有人可以拥有全部。选帅哥、选有背景的男人也一样可以幸福。只是不能享受了帅哥的青春,分享了老公家庭的光环,又要求他们像穷小子那样奋斗。女人不应该自己十几年没长进,却把生活的责任全都推到男人的头上。

见得到别人的幸福,却看不到别人背后的秘密,是很多人通常会犯的错误。

你只看到了你老公和别人老公的区别,却看不到你和别人的区别。为何你没有选了那样的男人,即使你是闪婚,为什么你会跟他闪,不跟别人闪呢?他身上必然曾经有过你欣赏的东西,那就是你的择偶观,驱使你做出的选择。

我们每天都要和很多人相逢,为什么我们选择留下一些人,选择放弃一些人,也许你没有意识到你已经做出了选择,但事实上,这就是你的`选择,你永远只会这样选择。

不要抱怨了,即使命运重来一次,你还是没有办法拥有那样的男人。或者即使那样的男人给了你,你也不一定会拥有今天你所羡慕的那一切。人与人之间,有微妙的密码用来彼此联系、吸引、改变,你不是她,他就不会是他。

女人的一半是男人 第3篇

而有些女人,经过世事磨砺,最终把自己训练成男人。

希拉里·斯万克就是这样一个女人,

她在男性审美主导的世界里,不妥协、不谄媚,

就像是充满力量的圣女贞德,坚守着自己的信仰。

事实上,像希拉里·斯万克这样相貌中性的女演员,在好莱坞注定要走一条不同寻常的自强自立之路。由于长着一张过于瘦削的脸庞,再加上凹陷的双颊、高高的颧骨、刚毅的下巴以及干巴巴的身躯,在她的身上很难找到诸如温柔贤良这样的女性特质。于是她在电影里或者乔扮成男人,或者变身为骁勇好斗的拳击手,就算偶尔穿起性感的礼服出席颁奖礼,身上那些刚毅的线条也在时刻提醒你:这绝不是一个在英雄电影里的只会呼救的陪衬。

的确,对于一个长得并不算漂亮,又没有什么后台的女孩来讲,在面对困境时,勇敢地抗争是比呼救更有效的办法。而希拉里·斯万克的人生就如同每一个她所扮演的草根角色一样,在一次次的艰难中绝地反击,再粉墨登场。她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确切的说甚至是有些贫困,从小生活在拖车房里,坐在麦当劳里观察路人就是她最大的娱乐。这一爱好也让希拉里9岁时就认定了“演员”会是她的终身职业。于是15岁那年,希拉里说服了刚刚失业的母亲去好莱坞闯荡,“我们拎着大包小包,带着所有的家当——75美元,开着婶婶卖给我们的二手车,离开了。”

起初,这对怀揣着梦想的母女在洛杉矶的日子也是在穷困潦倒里度过。虽然凭借一部小成本电影《男孩别哭》,年仅25岁的希拉里便接连摘下了金球奖影后和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殊荣。但就是那一年,她穷得甚至连礼服都买不起,穿着借来的裙子就站上了颁奖台上。更为悲哀的是,尽管作为史上最年轻的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获得者,希拉里却并未因此大红大紫,更没有被大家看成是一线女星,以至于她后来的几部电影都没有再引起任何大规模的轰动,媒体甚至评价她“无法超越自己”。

显然,媒体是小看了希拉里的实力,短短5年后,她凭借在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影片《百万美元宝贝》中饰演女拳击手,再次赢得了奥斯卡影后的称号。她也由此成为继费雯·丽之后两次提名两次荣获奥斯卡影后的女演员,这在奥斯卡历史上也属于神话。

不得不说,中性的“硬线条”虽然给予了希拉里·斯万克别人不曾企及的荣誉,但也限制了她的戏路,并加深了人们对她误解,甚至很多媒体开始对她的性取向大做文章。对此希拉里只能一边无奈大笑,一边对记者说:“我就是个女人嘛——你看看这5英寸高的鞋跟。我喜欢各色衣服,也喜欢买化妆品,我其实很有女人味的……”的确,生活里的希拉里是个百分百女人,2001年纽约“9·11”恐怖事件后,她就曾特地跑去世贸大厦的遗址,抢救了10多只无家可归的流浪猫和流浪狗。

所以虽然外表强硬,希拉里仍然保持着一颗柔软的女性内心。就像她自己所说的:“我的身体里有一个男孩,也有一个女孩。”也许每一个完美的女人都是如此,一半女人一半男人。而她会把哪一面展现给你,取决于你给了她什么。

女人的一半是男人 第4篇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社会引起了一阵骚动,一时间聚讼纷纭,争鸣不已。张贤亮在作品中所暴露出来的男权意识和性别歧视观念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女主人公黄香久为了爱情和幸福不断地与社会和生活抗争,然而却无法掌握到争取幸福的主动权。

二、作品中的男性眼光

在作品一开始的时候,女性就不断地成为被观看的对象,作者在有意无意之间安排了一个很纯粹的男性观点,用男性的眼光和欲望控制着叙事的发展。作者说走过的女犯是在接受他们的检阅,埋怨宽大的男式黑色囚服一古脑儿地掩盖了她们女性的特征,无法满足他们观看审美的欲望。文中对女性的大量描写,弦外之音其实是男人对女人无不挑剔的评论。作品中章永璘观看黄香久洗澡的场景描写满足了男性将女性作为纯观淫对象的两个条件:一、女性的性征被突出并与叙事有所分离;二、在以男性观赏女性为主导的过程中,有一个男性角色(章永璘),通过第一人称使读者与男主人公认同,并且通过他对女性角色的控制(具有挑剔意味的评论),使读者也得以间接占有她,一种虚拟的男性目光使观众与书中男性一起分享到对女性的观看,换句话说,女性在书中所呈现的形象依然为男性的视线所选择、控制。

“她整个身躯丰满圆润,每一个部位都显示出有韧性、有力度的柔软……”

“尤其是她不停地抖动着的两肩和不停地颤动着的乳房,更闪耀着晶莹而温暖的光泽。而在高耸的乳房下面,是两弯迷人的阴影……”

“她的皮肤并不太白,而是一种偏白的乳黄色,因此却更显得具有张合力和毫无矫饰的自然美……”

“眼睛、鼻子、嘴都不大,但配合得异常精巧,有一种女性特有的灵气。她的一头湿漉漉的短发妩媚地抿在脑后,使一张女性十足的脸平添了几分男子的英武气概……”

故事情节发展到后来,作者仍然没有弱化男性目光。

“……这种仔仔细细的爱整洁的动作是十足女性的动作……眼角和鼻梁间虽然出现了一些细小的皱纹,但却比我印象中的脸更为生动,表情更为丰富。”

“因为没有生过孩子,又长年进行体力劳动,所以还保持着少女般的体型。……又肥又大的衣服罩在她身上,使她显得越发娇小,越发年轻。她把湿漉漉的头发拢在脑后,用小手帕束着。像刚沐浴过的一样,滑润的面孔上容光焕发,荡漾着诱惑的笑意。”

男性作家的作品中对女性的刻画,揭示了文学作品中女性是居于从属地位的,女人只是作为一个客体存在,并且是卑贱、低劣的客体,一直处于被观看和评论的状态。男作家想象中理想的女性形象温柔、美丽、纯洁,这正满足了男性对女性的丈夫和占有的欲望,章永璘看到的和想象中的黄香久就是这样一个温柔美丽的化身。

三、作品中黄香久的地位和反抗

中国传统意识形态中关于女性的话语一直都是:女性的地位与意义是依据她所从属的男人——父、夫、子来确定的,女性既内在又外在于男性文化的存在,是一种不可或缺、可疑而又危险的力量。女性甚至被父权制思维定势物品化、客体化,男性作家的文学作品中常常借物象比喻女性外观,女性形象被看成一种符号,成为一种空洞的能指。作品中就有这么一段描写:

“有时,女人又和能使我愉悦的其他东西融为一体:她是一支窈窕的、富有曲线美的香烟,一个酭得恰到好处的、具有弹性的白暄暄的馒头,一本哗哗作响的、纸张白得象皮肤一般的书籍,一把用得很顺手的、木柄有一种肉质感的铁锹……”

在这里,在男性眼光中,女人根本就没有人的主体性可言,被视为香烟、馒头、书籍、铁锹等等能让男主人公愉悦的东西。作品一开始女主人公就是作为章永璘的幻想而存在的,被章永璘根据自己所受男权文化熏染而形成的一种想象与审美的方式,根据整个男权文化对女性的要求,根据自己的欲望塑造着,她充满让男人媚惑、令男人怜惜的温柔之美,是章永璘的精神祭奠,且是欲望对象,唯独没有女性的自我,仍是一个空洞能指,甚至都一直没有自己的名字,成为符号化的存在。

故事发展到后面,在当时的环境和生存、欲望、自尊的驱使下,章永璘提出要与黄香久结婚,黄香久满心以为可以从此拥抱幸福,结合之后一心爱着自己的丈夫,虽然在丈夫无法释放性欲的期间有过出轨行为,但她的心中始终只有丈夫章永璘一个男人,心中那份对安宁的男耕女织式幸福生活的渴望之火始终没有熄灭,她全心全意地爱着丈夫,经营着这个小家。但是一开始两人结合的动机就不是真正的爱情,只是彼此之间的相互需要,结合更多的甚至是满足男人的欲望需求,因此当章永麟偶然释放了性欲之后,离开黄香久就像是注定的事情。章永璘和黄香久数次分分合合,都不是源自对情爱的执着或者因为女人的背叛,而在于章永璘无法用家庭或者性欲来寄托自己的心,身为知识分子的他无法与黄香久进行灵魂的对话和心灵的感应,而维系他们之间关系的情欲需求却是无法永久的,因此尽管女人是爱他的,但这种爱令他压抑、窒息,所以他选择了离开。他不可能为黄香久牺牲,成全她孤苦无依中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在这场名为婚姻的争取幸福的战役中,作为女性的黄香久始终只是男性欲望需求的满足,不可能掌握分合的主动权。

黄香久作为文化大革命的牺牲者,在充满苦难和挣扎的劳改生活中几乎耗尽了美好的青春岁月,她美丽温柔但不失坚韧洒脱,即使生活在完全没有自我可言的苦难年代,她仍然执着地追求着属于自己的幸福,大胆地尝试,勇敢地对社会和男人说“不”。曾经两度与男人结合之后发现不合适便离婚,不被世俗所束缚,更不被男人所左右,勇于抗争男性霸权,不服从男性价值安排的命运。黄香久的身上一方面体现了女性蓬勃的生命活力和顽强的生命意志,直接否定了压抑女性的男权道德,另一方面也在平等的人的意义上尊重了女性的生命逻辑,女性觉醒的意识值得我们每个人的倾心赞许。

四、结语

传统男权文化的女性价值尺度被男作家渗透于笔下的女性形象,赋予女性形象种种意义和价值,而女性自我却被压制和抹杀,然而女性意识和女性主义立场的建立促使我们对作品和人物形象加以审视思考。作品中男性对女性的观看和评论以及女性所处的地位就是传统男性观点的体现,但是女主人公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对现实社会和男人的反抗又使我们看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参考文献

[1]王艳峰.从依附到自觉——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2]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女人的一半是男人 第5篇

2016-01-05 华商文 画韵中国

马云曾跟人讲,自己特别喜欢冯伦谈女人,称冯仑谈女人是他见过最棒的,能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写了《野蛮生长》、《理想丰满》、《风马牛》、《伟大是熬出来的》等畅销书的万通地产董事长冯仑,一直是中国企业界最活跃和最吸引眼球的人之一,不但早在2001年就获得“十大最具人气企业家”的称号,而且至今依然相当有人气。前几天,王石和田朴珺的热闹里,他也面带微笑,继续出镜。

因为写的书多,理论也多,冯仑赢得思想家的江湖名号。2009年,他被评为最新潮的地产思想家,2011年,他又被评委最具创意的地产理想家。

虽然他自己的万通似乎面临不少问题,尤其是他的立体城市好像前途堪忧,但他却一刻也没停止对中国企业集体命运的求解与思考。抗战大阅兵刚结束,他就写了雄文,“和大家一起检阅30多年民营企业的商业故事”,并且得出结论:政商关系是关系企业生死的第一原因。

因为有思想,又喜欢表达,冯仑成为中国商界的舆论达人,被很多人肯定与追棒。俗话说,人以群分。反过来说,群也可以分(辩)人。透过群主的思想和言论,可以品鉴出一个群体的趣味和品味。

华商君梳理冯群主的著名思想和言论后发现,他对女人一直特别有兴趣,喜欢拿各种女人比喻各种话题,信手拈来,炉火纯青。

他的群友也对其高声赞美,热烈呼应。曾经,王小丫一本正经地问冯仑:“这里有几个词,管理、金钱、伟大、女人、政商关系……您最想从中挑哪个词来阐述您的观点?”冯仑毫不犹豫就回答:女人。而马云也曾跟人讲,自己特别喜欢冯伦谈女人,称冯仑谈女人是他见过最棒的,能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今天,我们为您集中整理了冯群主关于女人的言论。虽然我们努力原汁原味,但不敢保证所有都是原文,不过意思都是这个意思: 理想就是把墙上美人变成炕上媳妇。理想如同墙上的美人,不付诸于努力永远只能驻足观赏,只有把墙上的美人变成炕上的媳妇,生了孩子,才算是筑梦踏实。

小姐坐台,当下给钱叫嫖,一个月给钱叫友谊,一年给钱叫爱情,一辈子给钱叫婚姻。一切都是时间决定的。

做小姐的,脱得快的也不一定挣得多。

时间决定一件事的性质,包括企业的性质。比如赵四小姐16岁去大帅府跟张学良,她去1年,是作风问题;去3年,是瞎搅和;一去30年,那就是爱情。

跟谁一起做事也决定事情的性质。民初名妓小凤仙,她要是找一个民工,扫黄就扫走了;她找蔡锷,就流芳千古;她要是跟华盛顿,那就是**。所以,不在于你接客不接客,不在于你干什么,而在于你跟谁做。

近代历史上的**都是二奶变的,像宋庆龄、宋美龄、江青,曾都是。所以伟大妇女并不是不做小三,而是选择跟谁做小三。很多事不在于做不做,而在于跟谁做。不同价值观带来的福利是不一样的,例如,“小姐”和良家妇女的福利曲线就是完全不同的。

“小姐”的福利曲线是刚开始大起大落,随后一路往下或在低位平着走。她的价值观就是及时行乐、捞钱。她16岁就不上学,出来混;18岁收入就达到了峰值;20岁就开始生病,也开始介入是非,马上曲线就往下走了。然后开始不断地遇麻烦,一会儿劳教,一会儿折腾,老了以后就贫病交加,也嫁不到一个好男人,最后就把自己毁了。

良家妇女,研究生毕业都24岁了,一个月才挣3000元,之前全是花钱;二十八九岁了,找个老公,两口子大概每月挣两万元,开始供个房子;到45岁的时候,小孩儿也慢慢大了,上初中了;到50岁的时候,小孩儿上大学了,两口子可能房子也供完了。这时候老公的收入不错,自己的收入也不错,越老收入越高,保险啊什么都有,又体面,又安稳。退休后还可以继续兼职挣钱,社会也尊重。总之,她是越老越好,人生曲线是喇叭口朝上的。

中国的民营企业要有三个境界:小姐心态、寡妇待遇、妇联追求。“小姐心态”就是服务至上。客人来了好好服务,不要选择客人什么态度、什么姿势;所谓“寡妇待遇”就是没人疼、没人爱,上边没人;“妇联追求”就是积极要求进步,勇当三八红旗手,承担环保责任、做企业公民。就像《金陵》里的玉墨,虽然别人对她总是白眼,但是关键时候还是要用生命保卫纯洁的希望。

民企遇到的两个问题,一个是色,一个是戒。我要学习汤唯,很好地把人性展露出现,即使露点也义无反顾,因为心地清白,所以脱得干净。

国有资本国有资本具有超经济特权,所谓超经济特权即受到特殊意识形态的保护。比如吵架,妇联干部和夜总会的劳动妇女如果发生争执,我们闭着眼睛都知道肯定是小姐错,妇联干部没错。就是先天性的,在道德上存在优势。

前段时间出了中石化蒋洁敏的事情,虽然民营企业里也有徐明这样的败类,但至少现在大家都心里平衡了。国企民企都有混蛋,夜总会里有坏人,也有处女,大家都是劳动妇女,这事说开了就完了,就没有那么多歧视性的事情发生了。

领导干部一定要小心三四十岁的女商人。理由非常简单,女人在这个年龄段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她对人情已经完全了解,对自己要做什么也很清楚。女人爱一个男人,最高纲领是嫁给他,最低纲领是求得心理补偿。如果嫁而不成,就要求有心理补偿,但心理补偿有时候很难衡量,于是就琢磨物质补偿。而她是商人,商人是最知道该怎么获得物质补偿的,针对领导干部那就是用权力。

有一个很奇怪的巧合:陈希同的女朋友叫何萍,慕绥新的女朋友叫乔小萍,陈克杰的女朋友叫李萍,最近济南人大常委会主任的情妇叫柳江萍,湖南有一个叫蒋艳萍,胡长清的女人叫萍儿。所以我有时候开玩笑说领导干部千万不能碰带“萍”字的女人。

地多了,老婆多了,都不幸福。

投资的时候不能太讲面子,要用女人思维,不能用男人思维。第一,女人看见一个男人都是当终身大事,而不像有些男人就是嫖客思维,这里干一下,那里干一下。女人是安全才快乐,不安全不会追求快乐,男人是把快乐摆平,完了再找公安局摆平。投资也是先投,投完再去卖资产,打官司。第二,女人目标执着,而表达方式富有感染力。一个女孩子喜欢一个大哥,又有钱和权,不会说我就喜欢你的钱,喜欢你的权,一定说我什么都不在乎,我只要你这个人,相当于我不要钱要印钞机,她的目的也达到了,大哥一感动就把身子给这个女人。但是男人就直接找,女孩子骂你是流氓就直接拒绝你了。

找投资绝不能照直说:我就缺钱,你给我投钱。这像谈恋爱,不能说:我就缺个老婆,你干不干?得先谈风花雪月,谈理想,谈未来,而实际你就缺一个老婆。

处女是两种概念,一种是生理上的处女,一种是精神上的处女。我觉得精神上的处女我们绝对做到了。生理上的处女有三种可能你做不到,一种是你主动去卖,一种是被人强暴,还有一种被人下了药,迷糊了。我觉得中国所有的民营企业,多多少少这些情况都会碰到,万通也碰到过。被人下了药,那责任不在我。

当时,谈判桌上、饭桌上,越来越多的女性面孔出现,老板出行几乎都有“小蜜”。我慢慢研究,看出都是色情间谍手段、克格勃的路数。如果我也安排这样的女性在身边,派出去搞商业情报,万一对方比我强、比我有魅力,“肉弹”反过来打击我怎么办?所以,我们那时选择一水儿的北京帅小伙儿,戏称“爱国者导弹”,在第一时间拦截住“肉弹”来袭。

美丽相当于是敲门砖,一开始很容易获得大家的接纳,但是越往后遇到的问题跟大家一样。比如卖楼其实漂亮的女生业绩不见得好,而是个头大概1.65米左右、30岁左右、偏胖、相貌端庄的销售员卖得最好。因为我们的客户都是在35岁到45岁,房子挺贵,几乎都带着太太来,你说你百媚千娇他太太首先把你隔开,提防你,过两天跟客户正常打电话,太太说那个小妖精别答理她,生意就断了。相反,稳重端庄的类型讨好,太太说偏胖的人实诚,现在所谓的美女是都100斤以下的骨干美女,太太说这个可疑,不踏实。漂亮的女人有漂亮的用处的时候是软实力,如果放在不是漂亮可用的地方,效果是反向的。

秘书要用女人,但要用“大姐”不可用“小姐”。

对领导干部来说,女商人的爱是毒性最大和成本最高的情感。

莽撞青年从外面回来,匆匆推开卫生间的门,愣了。嫂子正在洗澡。嫂子说:你对得起你大哥么?青年转身,欲走。嫂子说:你对得起你自己么?青年呆立,不敢动。嫂子说:你对得起我么?

女人15岁到25岁只懂爱情不懂婚姻;25岁到35岁只懂婚姻不懂恋爱;35岁到45岁只懂日子不懂婚姻;45岁到55岁只懂孩子不懂日子;55岁以后才知道自己是个孩子,心态回归到少女阶段。现在最牛的是80岁的老太太还吃醋,90岁的老头还敢跟情敌决斗,延续了人类已有的创造精神。

男人就是个孩子。男人从来不把结婚当做决定自己一生的事。女人慎重,男人轻率;女人先安全再高潮,男人先快活后摆平。男人追求快乐、牟利、不理性,所以男人经常闯祸。虽然小说家曾说过“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但女人目标坚定执著,表达方式灵活多变,富有感染力,完全像是男人的领袖;男人目标游离,立场动摇,表达方式简单笨拙,完全像个一般群众。

智慧女人是男人的最爱 第6篇

吸引男人靠美丽,留住男人却靠智慧。再美丽的花瓶,用途也只是陪衬美丽的鲜花而已。放眼望去,大街小巷不乏那些让人眼睛一亮的美女,但她们的恋爱却不见得比那些不够亮眼的女孩顺利多少。

让我们来看一个男人的故事吧,也许他的故事会给各位女孩一点启发。

A君是我的一个朋友,他长得非常帅气,家世也好,身边自然有不少美女环绕。A君的第N个女朋友是我们大学里的校花,长得非常漂亮,追求的人不在少数。当时A君对她苦苦追求,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排除万难抱得美人归,我们以为A君是真的定性了。

毕业以后我们许久都没有联系,后来听说他和校花分手了,和另一个女孩好上了。没多久,竟然收到了他的结婚请柬。许多昔日的同学都非常好奇,新娘是一个多么漂亮的女孩啊,居然打败了校花,让A君这么早就愿意定下来。

像所有悬疑片一样,结局都出乎我们的意料。新娘是个漂亮的女孩,但不管从什么方面来说,都比不上我们当年的校花。之后聊起来,我们婉转地问A君为什么和校花分手,A君的回答让我们有些惊讶,他说,有的女孩子除了会打扮,没有一点儿意思。然而提起自己的新娘的时候,A君的话语中充满了赞赏。女孩和他在同一家公司,业务丝毫不逊色于他,又能做一手好菜……在A君的言辞之间,不难看出他对妻子有的不仅是爱,还有着钦佩。

偶像剧中总是告诉我们,男人爱的是那些笨笨的、单纯的女孩,似乎那些聪明能干的女孩们永远得不到男主角的青睐。但是生活中呢?女孩的单纯是难能可贵的,一个女人永远都能够保持着一颗单纯的心无疑是让男人万般疼爱和呵护的。但是,单纯不等于愚蠢,一个没有智慧的女人只会让男人觉得无趣罢了。

女人就如同一本书,一本有内容的好书是让人百看不厌的。男人总不会喜欢捧着一本教你如何化妆、如何打扮的书来阅读吧!

真正聪明的女人懂得用智慧抓住你身边的男人,懂得在他面前呈现出多个方面,而不仅仅是娇憨的美丽。做一本让他回味无穷的书,做一个让他百看不厌的故事,这才是一个女人真正天长地久吸引男人的方法。

年轻的时候,男人们也许更容易迷恋一个女人的外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知道,漂亮不能当饭吃,相守一生的爱人除了给予他们视觉上的美感以外,更重要的事情,是要能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抚慰。男人会迷恋美丽的女人,但更愿意与充满智慧的灵魂相守一生。

(摘自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我最想要的恋爱魔法书》 作者:曾子舰)

女人的解放是男人的自由 第7篇

其实想想李安,当年也就是在大众看来一个不务正业的文艺青年而已,谁能知道日后他会有如此成就呢?要说李太是看好了李安一定能成功,所以有世人所说的那种功利的投资的心态,那真是最扯淡的一种说法了。文艺创作这种事,鼓捣一辈子都鼓捣不出个名堂的人实在是太多了。照有些人的那种理解,李太太含辛茹苦,给李安先生励志。要真这样那就更吓人了,搞文艺创作要思想自由,心态放松,如果有个老婆大人成天在你身后虎视眈眈地盯着你,往死里给你励志,鼓励你,告诉你你一定能成,全家都相信你,加油什么的,在这样的压力下,能搞出什么好作品来才怪呢。

说到底,这位林惠嘉女士在李安得奖之后,立刻被媒体描述成传统贤妻的榜样,在我眼里,却恰恰是中国传统女性教育的漏网之鱼,养成了自在随性的个性而已。按照李安自己的话来说,“她只是不管我”而已。有一段广为人知的轶事,讲的是李安和太太到纽约法拉盛的华人区去买菜,有位台湾来的太太对她说:“你真好命,你先生現在还有空陪你来买菜!”“你有没有搞错啊,是我今天特别抽空陪他来买菜的!”丈夫是文艺青年有什么不可以?自己工资够养家人,那么丈夫留在家里照顾孩子有什么不可以?他除了搞电影,干别的又不行,那就留在家里鼓捣电影好了,有什么不可以?也许只有这样的妻子,站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平等的位置来看待身边的男人,而不仅仅把他看成一个自己可以依附,是一个去赚钱养活自己和孩子的长期饭票,才会理解他,珍视他的梦想吧。

其实哪有什么忍辱负重,三从四德啊?这位太太的特别之处,只是她的内心里没有那么多男人应该怎样,女人又应该怎样的条条框框而已。因为自己的自由和独立,所以也给了丈夫自由,这才是一个艺术家真正最需要的,所以我们才能有幸看到一个冲破中西文化的隔膜,不带性别偏见,打通了任督二脉的李安。

我们总认为女性在这个社会受到的束缚太多,太不自由,但事实是这些对女人的束缚,反过来也同样捆绑着男人。蔡康永说得好,人生凡有疆界之处,皆为牢狱。女人没有自由,却并不是女人单方面的牢狱,因为这反过来也导致男人也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而解放女人,说到底也是真正地解放了男人,因为女人和男人永远分不开,他们生活在一起,并没有哪一方能够独自享受到真正的自由。

上一篇:中专体育的特色教学下一篇:无条件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