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

2024-06-30

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精选12篇)

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 第1篇

1 医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课程设置方面, 课程内容庞杂, 目前我国多数医学院校开设的医学心理学课程内容由心理学概论与诸多专业心理学内容合编为一门课程, 包括了普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内容, 使得课程内容相对庞杂, 在有限的学时每部分内容难以深入讲解。而且部分内容与健康心理学、行为医学、精神病学等学科内容重复, 学科本身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1]。

在开设课程时间安排上, 目前部分医学院校将医学心理学课程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学年, 但此时才学习医学心理学概论、心理学基础知识部分显得太迟, 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 与教学要求形成脱节现象, 如果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学年, 课程中有关医学心理学的内容如心身疾病、心理咨询与治疗、病人心理、异常心理等与医学专业课程紧密相关, 而本阶段学生内外妇儿、诊断学等课程尚未开设, 学生常常感到难以理解掌握。因此需要根据心理学的知识, 从基础到分支学科, 从理论到临床实践合理安排课程。

在教学方面, 教学目标重结果而轻过程, 重认知而轻情感, 重概念的记忆、理解而轻知识的整合、实践;教学方法依旧以讲授式教学为主, 虽然辅以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案例法等教学方法, 但是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上还不够, 学生大多习惯了教师教什么, 就被动地学什么, 习惯了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回忆笔记的学习方式, 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的认知建构;现今的教学手段由于教学硬件的改善而大量采用多媒体呈现信息, 但是这种电子板书如果给学生呈现的信息量太多, 也会大大加重学生的认知负荷。

2 医学心理学课程及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

医学心理学既然成为临床医学等专业课程中的主干课程, 现有医学心理学学科的单一课程已经难以适应医学模式发展趋势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需求, 迫切需要改变当前单一医学心理学课程, 架构一个比较科学的、完善的医学心理学课程及教学体系。

2.1 合理建构医学心理学课程体系, 与相关医学课程整体协调

优化课程体系的教学安排。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性质, 结合学生心理、能力等因素, 将课程分解开设于不同学年, 课程包括两部分内容:其一为心理学基础。是以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框架, 主要包括心理活动过程、人格、心理应激、心理健康等。将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基础医学学习阶段, 学生通过对个体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及其基本规律的学习理解, 有助于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有助于记忆、思维规律和方法的掌握及情绪的调节与控制, 这些对医学生学习其他医学形态学科有很大帮助, 同时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整, 增强适应社会、应对压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良好人格的塑造。其二为医学心理学内容。是以与临床相关的医学心理学内容为框架。主要包括心理测验、心理咨询与治疗、心身疾病、病人心理和异常心理等, 重点放在医学过程中涉及到疾病、病人与医生的心理学问题, 将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学生临床学习阶段, 因为这些内容与临床内、外、妇、儿各科教学内容紧密联系, 因此应当与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相关课程及临床见习同步安排。可以结合实际条件合理采取理论讲授与临床实践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这样有利于促进临床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 形成学科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与实用性, 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掌握、应用, 在实践中认识和解决服务对象在医疗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

拓展医学心理学学科外延, 建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2]。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等专业开设的医学心理学课程仍是将诸多医学心理学分支学科内容合并为一。可以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选择开设合适的选修课, 如心理学概论、心理测量学、神经心理学、心理诊断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康复心理学、异常心理学等。

更新课程内容、丰富课程资源。在课程中吸纳医学心理学最新的研究进展。在现有教材资源基础上, 提供多种学习资源, 如教材配套光盘、基本练习、实践活动、参考文献、推荐阅读、相关网站等, 根据学校实际状况加强医学心理学实验室建设, 建立网络学习环境, 供师生交流、合作、查阅信息等。

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 联系临床实践。医学心理学的课本不只是教师的“教材”, 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学本”, 包括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 如材料阅读、讨论、练习、实验、案例分析等。而且在各章之前提供内容提要、学习目标、案例问题。从临床实际中编撰医学心理学课中的一些思考问题和案例。

2.2 合理建构医学心理学教学体系, 提高教学效果

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诸因素中最具变化活力的因素。在当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开发的影响下, 必须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师生教学的互动性、教学活动的生命性、教学方式的现代性[3]。根据不同的主题, 在传统的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案例法[4]等基础上采取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比如:①研讨式教学法。在学习医学心理学初期, 就向学生介绍和医学心理学相关的中英文期刊,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文献并提交读书笔记, 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研讨, 寻求新的研究课题, 然后鼓励有共同兴趣的同学组成小组或者设计问卷进行调查, 或者准备材料进行实验, 沿着所选定的课题开展研究。适用于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如情绪理论等;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法, 此教学方法在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及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方法[5]。可根据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内容提前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 由学生查阅资料后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如, 在学习心身疾病一章时, 可以让学生从流行病学、心理社会因素、人格特征、早年经验和心理治疗等方面查阅资料来分析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癌症等心身疾病的表现特征, 然后请同学们根据个人所查阅的资料开展讨论, 最后由教师做归纳总结, 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不仅是知识的学习, 而且也是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训练, 从而达到认知建构的目的。

改革教学手段。将信息技术整合进教学中:①多媒体教学。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生成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 使单纯用文字描述的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心理学基本知识、技能, 能以准确、清晰、直观、形象地场景再现出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②网络教学。建立医学心理学课程网络教学系统, 提供教学资源、相关链接、论坛、留言板、试题库、邮件列表等栏目, 促进师生、学生之间进行网上交流、合作、讨论、答疑以及传送作业等。

改革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充分体现灵活性与全面性等特点, 调动学生积极性、真实反映学生能力, 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有效地考察教师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教学评价可兼顾课堂表现、结业考试、论文撰写等形式。课堂表现包括学生出勤情况、参与课堂讨论、提出创造性见解的情况。结业考试主要采取笔试, 不仅考查知识面, 也注重考查对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课程论文, 包括小组合作学习主题报告、自主阅读的文献笔记以及案例分析等内容。

综上所述, 按新的思路架构的医学心理学课程是阶梯式的贯穿于医学教育全程的课程设置体系, 教学方法、手段更加灵活多样。通过该课程教学的改革, 培养学生全新的现代医学理念, 以及利用心理学的知识处理医学问题的能力及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摘要:结合我国高等院校医学心理学课程设置和教学现状, 分析存在的问题, 探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医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思路, 根据学科目标的要求, 建立比较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 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使教学成为师生合作互动的过程, 有利于医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专业知识技能结构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曾红, 李爱梅.医学心理学课程内容改革浅议[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21 (3) :59-60.

[2]林大熙, 李林.关于心理学科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3 (2) :21-23.

[3]程敬宝.教学方法的变革与探新[J].教育探索, 2007 (11) :24-25.

[4]蓝鲸丽.医学心理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尝试[J].华夏医学, 2004, 17 (5) :765-766.

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 第2篇

供临床医学专业使用

第一部分 课程的描述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本课程是医学及相关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也是心理学在医疗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它为整个医学提供心理学的观点,方法和技术,因此是医学类及相关专业学生必修课程之

一。作为一门医学公共基础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具有重要的桥梁作用,使医学生形成生理与心理相统一的整体认识观,站在全新的角度理解健康与疾病,并能从生理与心理社会因素认识疾病与解释疾病、治疗疾病,以满足现代医学模式和医学自身发展的需求。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总体目标是使学生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建立对人的整体观、新的健康、疾病观和现代医学观,认识心理因素与人类健康、疾病康复的关系,正确理解机体与环境,内因与外因,局部与整体,情绪与健康,心理因素与疾病的辩证关系,明确各种心理、社会因素所致疾病的产生、发展、诊断和治疗;把学到的医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于临床,辨证地分析与解决临床医疗实践中病人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能运用心理卫生知识对各种不同的个体、群体实施心理卫生宣传教育,并培养学生心理诊断、心理咨询的能力,更有效地为服务于病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心理品质和个性修养,具有敏锐的观察与思维能力,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情绪,用爱心、耐心、责任心、事业心塑造医生形象。(另:课程目标:)

1、知识能力。要使学生具有心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并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临床解决病人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认识心理因素与疾病、健康的关系,建立对疾病与健康的整体观。理解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预防、诊断、治疗中的重要。

2、职业能力。要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与判断处理问题的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协调与组织能力、与人沟通及处理复杂关系的能力。

3、职业素养能力。要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和职业责任感,职业态度与职业价值观、职业意识与职业情感(同情心、责任心、事业心)。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

医学心理学课程内容涉及: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心理障碍、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病人心理等。全面阐述了心理因素与疾病、健康的关系;心理社会因素所致疾病的产生、发展、诊断和治疗;心理诊断、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基本技能。

四、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提问、设疑等方式引导学生牢固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点。如心理学基础知识部分,涉及基本概念及体系的讲授,本课程理论性强,必须使学生明确地理解基本概念和体系,在该层面注重方法的讲解和运用。

2、案例分析、讨论式教学方法。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使他们能够对这些问题形成正确的观点。心理卫生、心身疾病、心理障碍及相应章节选用案例分析法和问题讨论式教学法,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课题教学,每2-3周搞一次专题性课堂讨论,给同学以发表见解、提出问题,进而提高表达能力的机会,讨论时加强师生互动。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比较直观的接受知识。教学更生动活泼,增加教学信息量,提高学生兴趣;

4.强化学生课余时间自学,每班学生都分若干小组(10人左右),作为学习单位,教师与班委定期检查;

5.根据课程内容不定期组织学生医院、社区进行社会调查实践,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心理学知识运用于医疗实践中,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联系。

五、教学条件

1、教材选用与建设

(1)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不同专业及未来职业岗位需求选取教材,教材选用坚持“贴近教学、贴近岗位”的基本原则,保证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可读性、创新性、实用性。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心理学课程现选用的教材:

马存根主编:《医学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教育部推荐教材)

何金彩主编:《医学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

(2)现选用的教材很大程度上是本科教材的翻版,教学难度较大。为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体现医学心理学对临床的指导作用,我们在课程建设中积极进行医学心理学课程的开发,与其他院校合作编写教材。教材的编写按照高职高专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贯彻现代职业教育的新理念,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观点,降低理论难度,突出教材的应用性,加大实训和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能力。

2、运用配套实验教材和实践教学

(1)有与课程配套的完整的实训教材,或结合职业岗位需求与学生实际情况在课程建设周期中自编实训教材。

(2)整套课程有教学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等教学相关资料齐全,符合课程设计要求,满足网络课程教学需要。

(3)有与教材内容配套的录像资料如:购进《如何保持心理健康》、《青少年心理障碍》、《抑郁症》等录像资料。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部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

一、师资队伍建设

1、教学团队建设:按照学历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双师结构、年龄结构、专兼职教师比例等组建教师队伍,师资队伍中,在建设周期内学历均达本科或以上学历,副高级职称教师占1/3,拥有双证的教师占1/3,其年龄结构老、中、青结构构成比合理。

2、教研室制定有系统的青年教师的培训计划,指派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形成“一对一”的指导,具有良好的“传、帮、带”的教风与学风,在建设周期内使本课程的主讲教师以中青年为主要教学骨干。

3、加强本课程主讲教师的对外交流,进一步提高本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

4、鼓励并安排年轻主讲教师利用假期或以短期培训的方式进入临床实践,积累临床实践经验,打造真正“双师”素质教师。

二、教学研究涉及的领域、教研活动

1、深入实际研究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专业,结合学生未来职业岗位能力和学生情况,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准则,合理选取教学内容。

2、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研究。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及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适应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问题讨论法、启发式等。

3、教学资料的研究管理。逐步建立健全本学科的各类教学资料的科学管理制度与措施。

4、建设周期内应完善的教改项目和措施:

①总结现有的教学经验,针对不同专业课程设置的具体要求,规范教学要求,改革、完善教学大纲、课件,并制作习题集。

②逐步开展网络等基础教学设施,加快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逐步将所有的教学资源挂在校园网上。

5、教研活动

组织教研室教师定期开展公开课,提供相互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定期集体备课,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搞好课程的教研。

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一、课程教学框架设计与学时安排

《医学心理学》课程在第3学期开出。总课时为34学时,其中理论28学时,实践8学时

课程框架及学时分配如下表所示:4

5 4

知识模块一 知识模块二 知识模块三

绪论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

知识模块四 知识模块五 知识模块六 知识模块七 知识模块八 知识模块九 知识模块十 合计 理论与实践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心理障碍 心理评估 心理咨询 心理治疗 病人心理

医患关系与医患沟通技巧4 1 1 2 2 2 261 1 12 8 3:6 2 2 6 2 4 34

二、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及要点

知识模块一绪论

细目一医学心理学概述

目标任务:

1、掌握医学心理学概念、基本观点、学派理论及研究对象与任务。要点:

1、医学心理学概念

2、医学心理学模式与医学心理学发展简史

3、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4、医学心理学学派理论

5、研究对象与任务

知识模块二心理学基础知识

细目一心理学概述

目标任务:

1、描述什么是心理学和心理现象。

2、阐述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

3、明确心理实质。要点:

1、心理现象的概念与结构

2、心理现象的实质

细目二认识过程

目标任务:

1、辩认什么是感觉与知觉,说明感受性变化的规律以及知觉的特征,指明错觉及其产生的原因。说明影响疼痛的心理社会因素。

2、说出记忆的概念与分类,解释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根据记忆的规律说明如何提高记忆的效果。

3、描述思维的概念与分类,阐述什么是注意,注意的分类和注意的品质。要点:

1感觉与知觉的概念、基本特征 2感觉的一般特性

3影响疼痛的心理社会因素 4错觉(illusion)

5记忆的概念与分类、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6解释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7根据记忆的规律说明如何提高记忆的效果 8思维概念和特点 9解决问题的思维 10想象与创造 11什么是注意

12注意的基本品质 13认知与临床

细目三情绪与情感过程

目标任务:

1、描述什么是情绪与情感及其分类。

2、识别情绪与情感区别与联系。

3、阐释情绪、情感对工作效率、人际关系和心身健康的影响。要点:

1、概述

2、情绪与情感的分类

3、情绪的生理机制

4、情绪理论

5、情绪与临床

细目四意志过程

目标任务:

1、描述什么是意志;阐述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阐释意志品质对培养人的重要意义。要点: 1概述

2意志的特征 3意志的品质 4意志与临床

细目五人格

目标任务:

1、描述什么是人格及其特性;说明人格形成的决定因素及标志。

2、阐述什么是气质与分类及其意义;阐述什么是性格及其特征;阐述什么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要点: 1概述

2人格心理特征 3人格心理倾向性 4人格与临床

„„„(略)

三、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1、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不同专业及未来职业岗位需求,组织、选取并整合教学内容,使学生最终达到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有机整合。

2、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临床医疗实践,提高医学心理学对临床的指导性,并结合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及理论前沿的最新学术动态,并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对教学内容适当进行调整,着力培养学生宽厚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灵活全面的运用能力。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一方面强调认真读书,钻研文献,另一方面又要结合社会及职业岗位的需求来思考问题,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四、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

根据课程自身特点,进行实践性教学的设计。

五、课程考核方式

根据课堂教学及学生情况,结合医学心理学课程特点,我们主要采取平时考核+单元检测+综合考核的方式。

第四部分关于课程基础平台建设

建设一个可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的教学环境;建设一个可供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平台;建设一个适应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环境;营造一个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环境。

说明:不同的课程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结合课程自身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描述。(如建设什么样的实验室、具体的题库建设等)

1、积极配合学校、各系部,加强教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建设。

2、进一步完善题库建设,加强教学资料(如教案、试卷制作等)、研究资料(如教参等)的管理与组织。

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 第3篇

关键词:英语;医学院校;问题;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及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早已融入了世界的大舞台,并且在全球发展的各个方面起着日益重要甚至不可或缺的作用。英语早已成为了中国人就业、自我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良好的英语水平及语言应用能力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自信,更能为其在今后的生活、就业中提供更好的平台、带来更广阔的发展前途。但是,通过笔者在医学院校的五年英语教学工作来看,学生在医学英语的学习中存在许多问题。且不说能否通过国家设置的各类等级考试(如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考试),就连校内的学期考试都存在着很多问题。作者希望通过自身在医学院校的教学经验,找出医学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医学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教学改革的措施,以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医学英语的兴趣及水平。

二、医学院校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常见问题

笔者曾经在从事大学英语教学三年的时候发表过一篇关于医学院校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的文章。该文章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指出了医学院校学生在学习英语中存在的四点常见的问题。

①缺乏明确的英语学习动机及目的。

②沉闷的课堂氛围和死板的教学模式。

③缺乏语言使用的环境。

④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

除了这四点原因之外,笔者在近两年的医学英语教学中又找出了医学院校学生在学习医学英语的过程中存在的其它几点问题。

第一,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笔者所在的大学为国家二本院校,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由于是医学类院校,理科生居多,英语基础较薄弱,同一个班级学生英语水平相差很大,又由于医学英语的内容较之中学英语在难度上有很大提升,因此在日常英语课堂上,英语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慢慢失去了兴趣,从而导致学不动、学不懂。

第二,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大学学习与中学不同,老师起到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导并且传授学习方法。学生刚从中学毕业进入大学,还没有从中学阶段教师“填鸭”、“逼迫”的教学方法中摆脱出来。没有了老师的“看管”,学生没有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自觉朗读、背诵的良好习惯,而这些习惯对于英语学习来说是不可缺少的。

第三,学习英语的时间相对较少

医学院校学生平时的课业负担比较沉重,医学类的课程安排的较多,且医学课程是学生在中学阶段从未接触过的,一切从零开始。过多的课程,复杂的内容都使学生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医学专业的学习上,从而忽视了本来就“不重要”的英语课程。

第四,考试内容过于简单

每学期末进行的医学英语考试,一部分内容出自于所学课本上的内容,难度比较低。因此会让学生认为平时不用认真学习,考前背背书就可以了,虽然得不了高分,但是混个通过还是可以的。从而也进一步弱化了英语课程的重要性,甚至导致了学生参加国家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较低。

三、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首先,探索分级教学的模式

是否可以通过英语水平测试来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划分教学班级,做到分级教学。通过这种方法进行“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程度进行教学,从而大幅度提高了教学的效率,避免了程度低的学生厌学的情绪,也使得程度好的学生能够取得更大进步。

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这点需要英语教师多下功夫。良好的习惯是学习的重要基础,教师可以在培养学生习惯的前期多督促、多引导。通过一定时间的练习和巩固,让学生在英语语言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使得学生本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正确的习惯和方法,从而促进英语的学习。

第三,增加英语课的比重

大学学习的氛围较中学而言是比较宽松的,学生的自觉性很重要。但是,如果医学英语课的课时过少,学生势必认为该课程不重要,也不会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如果没有时间的保障学生的水平是无法得到提高的。

最后,增加考试难度

改变原有的考试模式,不再使用课本上出现的题型甚至是原题,增加考试难度,让学生意识到医学英语考试不是那么容易通过,是需要投入时间、认真面对的,从而使学生从根本上改变对英语课程的认识。

四、结语

英语在当今社会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因此,把英语学好对于学生未来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都大有裨益,医学英语对于医学院校的学生的发展则更为重要。但是在笔者五年多的英语教学中,发现医学院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大大阻碍了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笔者通过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且提出医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办法,期望能提高学生学习医学英语的兴趣及能力。(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英语系)

本文章由陕西中医学院校级课题《医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资助,编号2013jg30

参考文献:

[1]李永安.实用医学英语教程.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李永安.新编实用医学英语教程.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3]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4]徐春辉.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J].大观周刊,2011,(27).

高职高专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

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临床医务工作者。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确立, 要求临床医生不仅从生物学角度探讨与认识疾病、健康, 而且还要重视人的心理机能及心理社会因素的致病与治病作用。这就要求医学生在接受医学知识教育的同时树立起整体医学观念, 把人看成一个多元素、多层次、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完整统一机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为将来更好地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奠定心理基础。《医学心理学》作为医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 在帮助学生树立整体医学观念和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高职高专课程教学中应加强医学心理学教学, 注重培养学生“身心统一”的整体医学观, 使学生能从全新的视角审视人类健康与疾病, 在教学中强化学生心理素质乃至综合素质教育, 使学生成为高素质专门人才, 增强其就业竞争力。本课题组紧紧围绕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要求, 结合当前医学心理学教学和研究的实际, 对高职高专医学心理学教学进行了改革, 取得了明显成效。

1 准确定位课程教学目标, 强调整体医学观念和素质教育

由于三年学制的时间限制, 许多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在课程设置或教学重心上均偏向医学课程的教学, 重在从生理、生化及病理等方面认识疾病与健康, 忽视了心理社会因素的重要影响, 使学生对疾病与健康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仍停留于生物学层面。因此, 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关键, 是在教学中构建身心统一的教学理念, 让学生树立身心并重的整体医学观念。要让医学生认识到, 疾病往往是多种心理、社会和生物因素共同作用所致。而且一些有躯体症状但经各种医学检查却查不出客观损害的所谓功能性疾患的病人, 大多有心理疾患或行为问题, 这就需要医务人员运用医学心理学知识和技能来疏导减轻病人的痛苦。因此, 在确定课程教学目标时我们从以下三个维度考虑:一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和与临床实践工作相关的医学心理学理论知识, 使学生能较系统、全面地从生理和心理方面认识“人”;二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能树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观念, 从病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属性出发, 以”身心统一”的整体医学观念指导整个医疗工作;三是应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进行自我心理保健, 塑造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能初步帮助和指导其他人 (包括病人) 开展心理保健。以这三个维度为指导思想, 再具体确定各章节的教学目标。

2 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架构科学、完善的教学内容体系

2.1 教学内容的确定与优化

目前我国多数医学院校开设的医学心理学课程内容由心理学概论与诸多专业心理学内容合编为一门课程, 包括了普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及心理学基本技能 (心理测验、心理与治疗) 等内容, 使得课程内容相对庞杂。由于高职高专修学年限只有三年, 课程设置无法像有些本科院校那样分阶段开设[1], 教学时数也不可能像本科院校或少数专科学校那样开设到50或64学时[2,3], 一般只能开设32-36学时。要在有限的学时里对上述每部分内容进行深入讲解相当困难。因此, 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学到体系完整、内容实用和最新的医学心理学知识。

几年来我们一直选用获得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医药教材优秀奖的卫生部规划教材《医学心理学》 (马存根主编, 现已是第三版) , 该教材专供高职高专院校使用, 并涵盖了上述所提到知识模块的内容, 比较精炼, 条理性好, 有不少章节很适合学生自学, 对于学时较少的专科学校而言, 选用该教材是比较合适的。同时, 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与取舍, 将原有的十章内容整合成三大模块:一是心理学基础知识模块, 包括个体心理、心理卫生、心理应激等内容;二是临床心理学知识模块, 包括绪论、心身疾病、病人心理、变态心理和医患关系等内容;三是心理学基本技能, 包括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其中“变态心理”的内容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没有提及, 而且与专业课《内科学》中的“精神疾病篇”的内容重复, 故作为课外自学的内容不在课堂上讲授;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已修过《礼仪修养与人际交往》课程, 故“医患关系”一章也作为课外自学的内容。

2.2 适当扩展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已经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及有关部门的共识。但对于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来说, 由于修学年限较短, 必修的专业课程已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 大部分学校难以再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 只能作为任意选修课, 没有选课的学生就无法接受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了。因此, 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中, 如结合“个体心理”讲解大学生情绪特点与情绪管理、大学生人格发展特点与健全人格的培养等内容, 让学生了解自己, 客观地评价自己, 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结合“心理卫生”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大学生学习心理、恋爱心理等内容, 让学生既能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 又能解决实际问题;在“心理应激”内容里增加“大学生常见心理应激及应对”、“心理危机与干预”等内容, 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应对压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

2.3 把握好讲授心理学技能的深度和广度

虽然医学心理学课程内容包含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和治疗等心理学基本技能, 但医学类高职高专培养的是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临床医务人员, 不是心理医生。因此, 讲授这部分内容一定要把握好深度和广度。关于心理测量, 几乎所有量表都要求“主试须经过严格的心理测验的专业培训”, 并要求“必须具有心理测量学、心理统计学及相关知识的专业人员才能对结果进行科学的解释”[4], 而医学生并不具备此条件。所以, 这部分内容主要作基本知识的介绍, 重点教会学生运用SCL-90、SAS、SDS等临床评定量表进行心理评估;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理论多、方法也很多, 想全面掌握实属不易, 应有重点及针对性;而且这两项技能对操作者的专业要求比较高, 如2001年颁布实施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要求, 专业心理咨询工作者必须经过严格培训, 参加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考试并取得资格证书, 方可从事心理咨询工作;而心理治疗工作则更是由专业临床心理治疗师在特定环境中进行的。所以, 心理咨询除介绍基本知识外, 主要以传授交谈技术、提高交谈技巧为主, 心理治疗主要介绍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治疗、行为治疗、人本主义治疗的核心观点与基本技能, 重点教会学生进行松弛疗法的操作。

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高职高专教育特别强调实践教学环节, 注重对学生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医学心理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加强医学心理学实践教学对于培养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医学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加强实践教学, 首先是在教学计划中体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在医院行业专家的指导下修订了教学计划, 将实践学时数由原来的6节增加到10节, 理论与实践教学时数比例接近2∶1。其次在实践教学内容上进行合理设计。医学心理学实践教学内容非常广泛, 但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均没有专门的实验室或实践教学场地, 若像有些本科院校那样将实践教学安排与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相关课程及临床见习同步也不现实[5]。所以, 在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尽可能考虑体现专业特色但又能因地制宜, 主要包含三大部分:一是职业心理素质;二是临床心理评估;三是职业技能训练。职业心理素质部分主要包括注意分配能力、反应灵活性、记忆广度、团体心理训练等项目。通过教学, 不但让学生了解到心理的基本过程, 而且可以训练和提高他们认知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沟通能力。临床心理评估部分主要包括人格测验和临床评定量表SCL-90、SAS、SDS的运用等项目。通过教学,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人格和心理健康、情绪状态等有所了解, 另一方面可以使其学会科学地评估病人的各种心理问题, 为更好地开展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客观依据。职业技能训练部分主要包括渐进性肌肉松驰训练和临床访谈技巧训练。通过放松训练, 让学生在各种应激面前学会放松, 把握自我, 并在以后的临床治疗中训练病人学会各种形式的反馈和放松;临床访谈技巧训练主要采用情景剧模拟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 通过创设类似医院和病房的情境, 让学生将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模拟病房和模拟病人, 缩小了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的距离。

4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目前在医学院校里人文学科的课程考核方式主要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 这种方式考核的内容靠死记硬背的多, 发挥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的少, 它能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程度, 但无法考查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学生, 在学完一门课程后, 在看重卷面分数的同时更加关注自己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自己的水平是否得以发挥。因此, 课程考核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应充分体现灵活性与全面性等特点, 使考试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 在课程考核方式上进行了大胆改革, 从训练学生思维和其综合素质出发,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考核:一是期末开卷考试, 占40%, 题型为单、多项选择、名词解释、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二是平时作业评价, 占40%, 根据课程内容选择1-2个可供学生充分发挥其思维的问题, 以小论文形式完成作业。可选择的作业题主要有:对自我人格特征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提高自我心理健康的方案设计、应激应对策略的设计、病人心理调查报告、临床案例分析等;三是实验操作考核, 占20%, 主要是考核学生对SCL-90、SDS、SAS三个临床评定量表的使用, 包括测试结果剖析图的绘制、测试分数的统计与对分数进行科学地解释。通过多种考核形式, 把单纯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 转向侧重考察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鉴别问题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综合能力方面上来, 真正发挥出课程考核的作用, 使分数成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指标。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学心理学在临床工作中的意义越来越重要。因此, 加快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步伐, 探索适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 才能更好地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亚宁, 荆雷.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J].医学与社会, 2008, 21 (10) :60-61.

[2]孙平.基于“身心统一”观的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探讨[J].医学与社会, 2009, 22 (9) :72-73.

[3]曹召伦.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5 (3) :97-99.

[4]马存根.医学心理学 (第三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34.

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 第5篇

医学统计学是现代医学研究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在医学研究中,由于生物现象的变异较大,各种因素错综复杂,实验或观察结果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医学统计学运用统计学原理,能够透过偶然现象来探索其规律性,并以适当的方式将研究结果表达出来。对于医学本科专业学生来说,医学统计学不仅可以提高其专业学习能力,而且能加强其临床实践中阅读文献和进行科学研究水平。目前,我国大部分医学高等院校都把医学统计学设置为本科专业的必修课。

这门课程是医学知识与数理统计相结合一门学科,逻辑推理性强,教学内容抽象。因为本科专业医学生没有较完备的数学理论学习,所以学生反映较难掌握这门课程,不懂怎样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因此,如何调整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将笔者对医学专业本科生医学统计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观点总结如下。

一、加强对医学统计学的重视程度

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没有将医学统计学作为医学本科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很多学校没有认识到扎实的医学统计学基础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保障,不重视这门课程的发展和改革。大部分学生认为这门课程与医学专业没有直接联系,从而忽视这门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

高等医学院校在医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时,应强调这门课程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性,注重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同时,高校通过对学生教育,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医学统计学是从事医学研究工作的基础,经得起检验的.医学科研结果必须建立在正确的统计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推断的基础上。高校应指导学生提高对医学统计学这门课程的认识,从而使学生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二、完善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改革

1.增加开设医学高等数学、医学数理统计等相关数学课程。医学统计学是一门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为基础的学科,然而大多数医学高等院校却不在医学本科专业开设数理统计这门课程。这使得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缺少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不能深刻理解统计学理论内容,只会生搬硬套,滥用医学统计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在培养学生过程中,适当地设置医学高等数学、医学数理统计等相关数学课程为必修课或选修课,有助于拓展学生考虑问题方法,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准确的理解和运用医学统计学的相关知识。

2.适当增加或删减医学统计学相关教学内容。

(1)医学统计学教学内容包括很抽象的理论知识,如烦琐统计学公式推导。同时,这部分内容不仅占用了大量的课时,而且学生感到这部分内容非常枯燥难理解,降低了学习兴趣,在实际应用中出现了概念混淆的现象。所以应适当调整传统医学统计学教学内容,删减烦琐冗长的统计学公式推导过程和计算方法,重点介绍相关知识点的应用原理、应用条件和应用范围。

(2)有关学者调查发现目前我国期刊

环境法学研究影响性因素实证分析 基于CSSCI法学基于CSSCI(―)的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知基于SCILAB与Tcl/Tk构建中学几何教学的方式分析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English Series)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Technology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Science China

对统计学的误用率高达30.25%。在教学内容中恰当增加的这种错误案例,使学生深刻了解科研实例错误根源,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用统计学方法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及分析,避免在科研工作中出现类似的错误。同时,在教学内容中增加针对不同医学本科专业相对应的实际例子,可以使不同专业的学生更深刻理解相关医学统计学知识。

三、倡导PBL教学法与LBL教学法相结合的医学统计学教学方法

医学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抽象、内容枯燥,而且实践性强的课程。传统的LBL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学生直接接受知识。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将课程内容条理清晰地传达给学生,但学生感到这门课程内容枯燥难懂,学习兴趣不高。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神经病学教授HowardBarrows创建了PBL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自学为主,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方式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到新知识。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需要学习什么,从而主动地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方法的缺点:学生很难理解和消化医学统计学中非常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和复杂逻辑关系的统计方法,同时占用学生的大量的课余时间,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

用LBL教学法讲授学生理解困难的内容,使学生深刻理解内容的内涵和应用方法。对于学生有一定基础可以理解的内容,尤其是案例分析内容,可以采用PBL教学法。在采用PBL教学法时,督促学生课前预习,布置案例作业,教师课上多利用启发式教学,以学生讨论为主。通过讨论、自学指导等多种方法,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使学生能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的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今后工作中能科学地搜集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书写科研论文。在医学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采用PBL教学法与LBL教学法相结合,可以取长补短,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统计软件、网络教学等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手段,提高医学统计学教学质量

目前,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技术发展迅速,充分利用多媒体、统计软件和网络教学等计算机技术,处理复杂冗长的统计计算问题,通过生动形象的展示手段将抽象的统计学理论传授给学生,可以大大提高医学统计学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的兴趣。

1.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多媒体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医学统计学现代化教学手段之一。首先,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呆板的表现形式,综合应用文字、图片、动画等资料来进行教学,能将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讲清楚的医学统计学中抽象、生涩、陌生的难点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多媒体教学通过ppt课件演示代替传统板书,不仅可以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使授课方式变得方便、快捷,节省了教师授课时的板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最后,多媒体课件可放在学校公共网络平台,方便学生反复学习相关知识。

2.统计软件的应用。医学统计学有大量以数学为基础的统计算法,学生数学基础较弱,大部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难以掌握。而医学本科专业医学统计学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掌握对医学统计资料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的基本方法,更重视学生的实践应用,并不要求学生掌握统计算法。但实践中如果没有统计计算,就没有办法得出统计推断结果。目前,使用广泛的统计软件(如SAS、SPSS和STAT软件)只要了解统计分析的原理,无须了解统计方法的各种算法,即可得到需要的统计分析结果。在统计软件的教学过程中,不是重点介绍统计算法或编程,而是重点围绕学生的教学目标进行讲解,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通过统计软件学习,使数学功底不够的学生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统计方法和原理的学习和应用中,更好地应用医学统计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目前,大量期刊中存在误用医学论文误用医学统计学知识,越来越多的医学高等院校和学生开始认识到医学统计学的重要性。医学统计学这门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也迫在眉睫。以上总结的四点改革措施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存在很多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和完善,使学生的医学统计学教学质量取得新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相静,王玖,孙红卫.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及数理统计衔接教学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

[2]包红,徐娜,刘建平.运用“PBL+LBL”方式进行医学高等数学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医学教育探索,2010,(8).

[3]李康.医学统计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4]赵晋芳,刘桂芬,郭明英.医学统计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9).

[5]伍亚舟,易东,张彦琦.探讨医学院校医学统计学教育教学的困境与改革[J].重庆医学,2013,(33).

[6]伍亚舟,张玲,张彦琦.如何提高医学统计学本科教学质量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09,(11).

[7]马修强,陆健,吴骋.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

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 第6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     学习环境      医学心理学     教学模式

一、引言

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gy)是一门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和规律,并利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交叉学科。该门课程既需要心理学原理方面的基础知识理解能力,又需要较强的心理学临床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还需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深刻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思想能够有助于更好地利用建构主义认知方式服务于医学心理学教学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思想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几个要素。

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思想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渗透

(一)情境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体现

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医学心理学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通过精心创建一种既能与学习目标相一致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或事件中亲身体验,通过真实情景的再现,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交流与协作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体现

医学心理学的教学设计不仅要突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心理实践技能和解决心理健康等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

(三)意义建构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体现

医学心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都具有抽象性和高度概括性的特点,加深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并不代表要机械性地重复与记忆,启发诱导学生发现心理学的相关规律、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自我认识是医学心理学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

三、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医学心理学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交流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目前,比较成熟的三种教学模式可以被应用到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中。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Scaffolding instruction)

支架式教学是基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而提出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提倡为学习者提供一种概念框架,以便于发展学生对知识意义的深入理解,通过支架作用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医学心理学》课程中的《心理学基本理论》《个体心理》两个章节涵盖的知识点既是心理学原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又和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活动、促进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以学生实际发展水平为基础,以潜在的发展水平为目标,在“最近发展区”内开展教学。例如,认知过程中的感觉是学生在课前就已经理解和熟悉的心理活动,围绕感觉为学习主题,将学生引入到一定的体验当中,如一起讨论吃糖吃到后面不觉得甜了,反而感觉到酸是为什么;看到伤心的场面时,觉得悲伤的曲调特别好听,摇滚音乐特别刺耳,看到高兴的场面时则相反,这是为什么?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深入探索和讨论,主动获得对感觉规律的理解,从而达到对感觉规律概念的主动建构。

(二)抛锚式教学模式 (Anchored Instruction)

抛锚式教学模式提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应建立在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要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医学心理学》课程中的《心理健康》《心理咨询与治疗》等章节的教学就可以具体应用抛锚式教学模式中的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在《心理咨询与治疗》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可以呈现学生都关心的内容,如人际交往、恋爱、性心理等方面出现心理与行为的偏差的咨询案例,激发学生兴趣,教师给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的原则、方法与技巧,引导学生之间进行协作学习,师生进行广泛地讨论、交流,修正并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咨询案例的理解,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习到知识,而且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训练,从而达到认知建构的目的。

(三)随机进入式教学模式(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随机进入式教学模式注重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比如《医学心理学》课程中的《医患关系与沟通技巧》教学,可以采用人际关系理论讲解,也可以使用图片和视频了解人际关系类型和人际吸引的表现,还可以创设大学生和医护工作者常见的人际沟通情境。对同一个知识点,用这种随机进入模式进行教学,从不同侧面进入教学,以不同方式给学生呈现同一知识点,能够使教学显得生动活泼,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达到教学促进学生认知建构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国愉,冯正直,刘云波.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医学心理学教学观和教学模式 [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5(4):11-13.

[2]杨悦,刘卓.基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研究 [J].教育教学论坛,2014,28 (7):165-167.

[3]许海燕,邢峰,孙平.PBL用于《医学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效应[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2):134-135.

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体会 第7篇

1 医学院校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意义

1.1 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医学模式是指医学的主导思想 (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 并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 使之带有一定倾向性, 影响着医学工作的结果。从现代医学教育的角度, 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是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被提出至今已有几十年的时间。为了促进我国医学模式的转变,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国内医学院校已陆续设置医学心理学课程。医学生和医学工作者通过各种途径系统地学习医学心理学知识, 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医学模式的转变。随着我国更多的医务工作者接受医学心理学有关知识, 我国总体医疗服务水平将会发生质的变化。

1.2 增强医学生处理医患关系的能力

医患关系是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交往过程。良好医患关系是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是促进患者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必须途径, 是医疗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良好医患关系可以增强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 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采集病史资料, 提高患者对医嘱的依从性, 争取患者在医疗活动中的配合。了解患者心理特征和病人的心理需要, 掌握临床医学中的人际交往, 能够增强医学生处理医患关系的能力。

1.3 增强医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医生职业工作强度比较高, 承受的压力也比较大。如何提高和完善医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和生活, 是医学教育应该关注的领域。通过医学心理学的学习, 学生可以从专业的角度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根据掌握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和技术, 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 能够正视将来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事件和压力, 增强社会适应水平和抗压能力。

2 教学体会

2.1 教学过程要深入浅出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医学的知识对学生来说不陌生, 心理学的知识相对要抽象并难以理解一些。教学中, 教师要尽可能地把心理学的知识深入浅出地讲解, 多联系生活实践、多举形象生动的例子, 使学生更容易吸收新知识。如“有意后注意”指有目的、但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 是有意注意之后出现的一种注意。该概念比较抽象, 也不容易理解。给学生举例:学骑自行车开始需要特别注意, 慢慢骑得熟练了, 就不需要意志努力去特别注意它了。这样学生就理解了。

2.2 重视医学心理学的应用学科属性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 可以在包括医院、疗养院、康复中心、防疫机构、健康服务中心、企事业和学校的保健部门以及某些特殊群体等医学的各个部门中得到应用。医学生掌握医学心理学的知识和各种技能, 不论将来从事何种医学专业工作, 都将会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 成为生物医学防治手段的补充。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要始终把医学心理学的应用性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 把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 要把知识点在实践中的应用讲解清晰, 提醒学生注重实践的应用。

2.3 学生参与教学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增强课堂讨论, 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到主动地分析和理解知识。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是不同的学习方式。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如在“应激的心理行为反应”教学中, 首先让学生讨论“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你会如何应对”。然后根据学生的各种回答做出总结, 介绍应激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了参与的积极性, 而且在课上就能掌握新的知识。所以在医学院校人文学科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案例讨论式教学效果优于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1]。在实验课上, 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活动、参与讨论, 才能使学生得到发展和成长。如在“沟通”的教学中, 全体学生先做“盲人摸号”的游戏, 然后讨论当环境和条件受到限制时, 你是如何改变自己去与别人沟通的, 沟通的方法有多少种。学生因为都参与到游戏中, 体会也就更深刻一些。

总之, 在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与到教学中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 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2], 使学生尽量了解医学心理学设置的重要性, 能把学到的知识用于今后的工作实践;同时能够完善学生的人格特征,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龙建, 张丹丹.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36) :133-135.

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 第8篇

1 非法医学专业法医学教学的意义

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旨在培养临床医学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 具备从事临床医学工作的能力。法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应用医学, 涉及诸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理论与技术, 高质量的法医学课程无疑将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

1.1 强化医学知识

目前, 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法医学课程一般在大三上学期开设。医学生已经学习了医学基础课及部分专业课, 具备一定医学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 并能够将这些知识和技能运用于法医学学习和实践中。如在推定死因时可以结合病理学、生理学理论知识;在亲权鉴定学习中可以应用到遗传学原理。因此,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增加了法医学理论, 还能对所学医学知识进行系统回顾和运用。

1.2 医学鉴定人与证人

法医学作为一门应用医学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医学生在将来的临床工作中会遇到一些法医学方面的问题, 因此在大学阶段系统了解和掌握法医学知识和技能十分必要。在日常工作中, 临床医生也经常会被聘为法医学鉴定人, 如组织或个人可以聘请妇产科医生对妇女生育能力或妊娠状态进行鉴定;聘请眼科医生对视功能损害程度、真盲或伪盲进行鉴定等。临床医生在诊治活动中, 可能会遇到涉及刑事或民事诉讼方面的患者, 此时, 临床医生在初诊、抢救及诊治过程中形成的检查记录、化验单、手术记录及病历等, 都将成为重要的原始书证, 甚至成为关键证据。临床医生还可以鉴定人、证人等身份参与司法程序, 提供专业意见和结论, 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具备一定法医学知识, 在书写医学文书过程中力求专业化。

1.3 妥善解决医疗纠纷, 有效预防医疗事故

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公众的健康意识和法律观念不断增强, 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及对医疗活动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同时, 由于舆论环境、医疗体制不健全等方面的影响, 医患关系不和谐, 伤医事件时有发生。诚然, 医患纠纷在所难免, 医疗事故也偶有发生。审视这些纠纷和事故, 除去医疗体制不健全、社会舆论导向影响及患方原因外, 医方可能出现的问题主要有违反诊疗操作规范、与患者缺乏有效沟通、对疾病的诊治过于自信、医疗文书书写不规范及个别医务人员医德医风问题[1]。鉴于此, 医学生有必要熟知法医学中关于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责任鉴定的知识, 了解医疗事故的常见原因。如此, 既可以增强医学生职业认同感和责任心, 又可以提升其职业素养, 有效预防医疗事故。

2 非法医学专业法医学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与临床医学不同, 法医学的产生是为了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 法医学检验可以为司法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并为相关法律规范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医学支持。目前, 医学院校非法医学专业法医学教学逐渐被边缘化, 暴露出诸多问题, 主要有以下方面。

2.1 学校投入不够

法医学在医学院校非法医学专业教学中逐渐被边缘化, 这与学校对待法医学的态度有重要关系。目前普遍认为医学院校是培养临床医生的地方, 法医学教学应该是法医专业的事情, 因此很多医学院校只将法医学设为选修课, 部分院校虽然开设了法医学课程, 但在内容设置、课时安排等方面多予以删减和压缩。不少学校对非法医学专业法医学教学资金投入逐年下降, 导致师资力量配备不足, 部分院校甚至没有配备专职法医学教师, 而由临床医生或病理学教师兼任[2]。这些兼职法医学教师因缺乏法医学专业素养和工作经验, 难以在教学中突出法医学对司法实践的重要价值, 终将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2.2 教学方法单一, 授课内容陈旧

目前, 医学院校法医学教学以传统的LBL (lecture-based learning) 教学法为主, 是以教师为中心、偏重课堂讲授的一种教学模式。由于LBL教学法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因此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知识能力较差, 往往被动接受教师强调的概念和知识点, 不能充分感受法医学的广阔视域及应用价值。虽然多媒体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LBL教学法枯燥的缺点, 但也可能助长教师惰性, 如有些教师用一份PPT应对多届学生。

2.3 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就业压力增大, 近年来部分医学生把考研作为首要目标, 在内科学、外科学、诊断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考研科目上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 而对法医学这种边缘学科不够重视;加之相对枯燥的授课模式对课堂氛围的影响, 师生间缺乏有效互动, 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部分学生上法医学课时分心看其他书籍, 仅仅通过考前突击复习应付期末考试。特别是将法医学作为选修课程的院校, 部分学生选修该课程只是为了得到学分。

3 非法医学专业法医学教学改革的尝试

3.1 增加教学投入, 加强师资力量

首先, 医学院校要认识到法医学知识对临床医学生的重要性。教学改革的成功与教学投入及师资力量息息相关。教学投入是教学改革成功的物质基础, 医学院校要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法医学教学: (1) 建立与充实法医学标本室及法医学多媒体库。法医学教学过程中涉及很多与实物相关的概念, 通过观察标本可便于学生理解, 有助于加深印象。如在学习外伤性硬脑膜外血肿、外伤性硬脑膜下出血、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这3 个易混淆概念时, 学生通过观察标本直观识记三者的异同, 会取得比单纯听讲更佳的学习效果。对于不便保留的标本, 则应留下图片、视频等可视资料, 或制作仿真模型备用。 (2) 建立与完善奖励机制。学校应对积极参与法医学教学改革并做出突出贡献的团队及个人进行奖励, 以增强其参与教改的积极性。 (3) 引进法医学专业高级人才。一方面, 引进法医学高级人才可以扩充教学团队, 提高授课质量;另一方面, 法医学高级人才也可以依靠医学院校的科研资源和技术力量进行科学研究, 实现双赢。

3.2 重视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团队和个人应该根据所教授科目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由于法医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医学分支学科, 单纯的LBL教学法往往难以与其他医学分支有效衔接。案例教学法相较而言则更有优势。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本素材, 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 让学生在分析具体问题过程中尝试独立作出判断和决策,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由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克里斯托弗·兰德尔于1870 年首创, 在20 世纪被詹姆斯·埃姆斯和威廉·基纳引入医学、商学及教育学等诸多学科领域, 已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法医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 可以通过分析具体个案, 提升学生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案例教学不仅能检验学生综合运用医学知识能力, 还能增强学生对法医学实践意义的认知, 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课前准备充足的、符合教学提纲的案例, 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将案例文本、音视频资料、参考文献等展示给学生;根据教学大纲提出关键问题, 指导学生分组合作解决问题;通过点名提问、个人发言、集体辩论等形式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点评每组学生在研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供自己的分析过程及结论供学生参考。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对教师和学生均提出了更高要求, 由于我校已在部分医学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3], 参与授课的教师已具备实施案例教学法的能力, 多数学生也已适应, 故在非法医学专业法医学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该方法具有教学效果反馈及时、课堂气氛活跃等特点, 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取得较好效果。

3.3 观摩法医学尸检,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尸体检验是法医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而学生对尸体检验也充满了好奇。目前, 很多医学院校承担当地部分案件的尸检任务, 让学生亲临尸检室观摩尸检, 不仅能满足其猎奇心理, 还可以在观摩解剖过程时同步回顾相关法医学知识。由此可见, 观摩尸检对非法医学专业医学生而言是一堂难得的实践课。

4 结语

在医学院校非法医学专业开设法医学课程并推进案例教学法改革, 不仅具有教育教学价值, 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教育教学价值来看:一方面, 案例教学法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教学法的限制, 教学更为灵活并贴近实际;另一方面, 非法医学专业学生学习法医学课程, 有利于提高专业素养。从现实意义来看:法医学为促进司法公正、促进临床医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目前医患关系紧张, 医疗纠纷、医疗事故、伤医事件时有发生。在此背景下, 医务工作者需要掌握必要的法医学知识和技能, 以预防医疗事故, 妥善解决医疗纠纷, 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参考文献

[1]林静.医疗纠纷鉴定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12.

[2]孙文平, 李传伟, 房建强.临床医学专业法医学课程教学现状与改进思路[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12, 2 (2) :13-15.

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 第9篇

一、积极心理学的大意

1. 积极心理学的提出及概念

积极心理学思想早已有之,从马斯洛到贾霍达都提出过这种设想或思想。但是直到1998年,美国心理协会前主席Seligman先生在1998年的APA年度大会上明确提出把建立积极心理学作为自己任职APA主席的一大任务时,积极心理学才开始正式受到世人的关注。后来通过Seligman和其他心理学家的参与和共同努力,积极心理学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运动。美国心理学史家舒尔兹称积极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的两大最新进展之一。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美德和善端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是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和理解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在研究方法上,与传统主流心理学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主要借助主流心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一些方法,如调查研究法、比较法、实验法等。正如Seligman指出的:积极心理科学的形成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因为病理性心理科学已经为我们做了许多。

2.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分为三个层面:在主观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即幸福感和满足、希望和乐观主义及快乐和幸福流,包括它们的生理机制及获得的途径;在个人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即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集中于这些品质的根源和效果上;在群体层面上,研究公民美德和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的社会组织,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

二、积极心理学与课堂教学

大学教育面对的绝大部分学生是健康的,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他们想要快乐地生活,但对充实的生活和有意义的生活感到迷茫,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往往缺乏自制力和抵抗诱惑的能力。由此影响了未来生活的幸福指数。

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特殊的认识过程和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教师在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担当“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而且是学生模仿和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自身道德品质、心理素质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担当好这个引导者的角色,就不仅要考虑如何把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还要考虑在课堂中的言语和非言语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从积极心理学的一些理论中找到一些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的启示。

三、积极心理学对医学心理学课堂教学的启示

教育并不只是对学生纠正错误、改造问题、克服缺点,而主要是发掘、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并在实践中进行扩展和培育这些积极品质。创设一种让学生的主动性、思考能力、热情、勇气、坚强等得以充分发挥的教学环境,而不是给予过多的约束和控制。目标是把所有人尽可能地培养到一个他可能达到的理想状态,而这一理想状态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客观标准,而是依每个人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各自可能达到的动态的理想状态。

1. 创造和谐优美的物质课堂环境

如果人们在凌乱肮脏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或者工作,是很难有好情绪的,所以,教师在上课之前应该提醒学生保持教室环境的整洁,明亮的窗户、洁净的地板、整齐的课桌、美观实用的板报等,可使教师和学生置身于积极的环境之中,从而提高积极课堂教学的质量。

2. 在教学中遵循心理学“助人自助”的原则

医学心理学中的临床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等都是涉及心理学实际应用,在讲解内容的同时可以让学生结合量表的测试进行自查自评,尤其认知心理学的合理情绪理论可以让学生引入实际学习、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合理情绪模型的构建。还有在讲授团体心理治疗时,上一节团体心理辅导课,让学生在活动中全面领略团体治疗技术。

3.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在心理学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是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就是说,教师应当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自觉地去思考、分析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例如开学之初,学生不知道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性质,可以让学生思考心理学与算命的区别,可以思考什么是催眠术,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变被动接受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在合作探究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掌握的知识是最为牢固的,也是最不容易忘记的。教师应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角色扮演法、小组探讨法、案例分析法、游戏教学法等,鼓励学生质疑,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起学生的潜能,又激发其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有许多研究是关于创造力与天才的培养的。创造力是源于普通认知过程的一种脑力活动,更多的是培养出的而非与生俱来的才能。由此看来,创造性有其特定的生理激活特点,创造力是需要被激发的,而课堂就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重要媒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首先,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创造力和创造的潜能,教师才能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的意识自觉地纳入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其次,教师需要重视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最后,心理学教学在评价学生时,不能仅仅根据考试成绩就对学生作出优差的评价。

4. 增强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绪会对学生有一定的感染作用。教师保持着积极的情绪体验,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而且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情绪可以通过人的表情、目光、肢体等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学生可以从教师肢体语言的变化中窥见教师的心境,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等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教师的面孔冷漠,则会使学生产生惧怕心理;如果教师的表情温和、亲切、平易近人,师生间的角色差异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就会随之减少甚至消失,这样不仅能打开师生间的感情通道,学生的思维之门也会敞开。因此,在心理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调节好自己的情绪,控制好自己的肢体语言,尽量保持愉悦的心情,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

在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保持积极的情绪,而且有保持学生情绪的义务。教师的课堂言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师的课堂提问和评价两个方面。教师的课堂提问和评价都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多鼓励学生。教师越是鼓励表扬,学生的参与热情就越浓。在课堂上,教师要多鼓励和肯定,少批评和讽刺。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觉得很有成就感,而且能调动学生参与思考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更多能够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

5. 教育思路的创新

积极心理学符合在高校心理学教学中构建积极品质,实现积极预防的特点。积极心理学认为,在预防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在个体内部系统地塑造各项能力,而不是修正缺陷。预防的主要任务是构建一门有关人类力量的科学,其使命是去弄清如何在青年人身上培养出这些品质。通过可靠并有效地测量这些起到内驱力的积极品质,进行适当的纵向研究来弄清这些品质的形成过程、途径,并进行恰当的干预以塑造这些品质,采取方法增强这些积极品质从而实现积极预防。也就是说,心理学教师教会学生如何使用乐观的品质,这样可以较为有效地预防抑郁和焦虑,而不是一味地去修正缺陷。

总之,医学心理学教学对于积极心理学的教学具有天然的承接作用,我们有责任将心理学最前沿的研究结果应用于教学中,让学生快乐地学习、积极地生活。

摘要:在旧观念和传统的影响下, 人们探讨高等教育更多地关注所培养的人才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 却很少把关注点放在他们是否能快乐地学习和积极地生活上。心理学教学是与积极心理学关系最为密切的医学类院校必修学科, 因此要将二者很好地结合, 推动高校教学改革。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积极心理学,高校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侯再金主编.医学心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 (第二版) .

[2]张迎新.浅析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教育中的适用性[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 (12) .

[3]张倩倩, 田良丞.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有效课堂教学建设[J].基础教育研究, 2011, (5) .

[4]季丹丹, 郝乐祥.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2) .

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 第10篇

1 医学遗传学理论、技能在农村基层医务工作中的作用

1.1 医学遗传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

医学遗传学是医学与遗传学相结合的医学基础课, 是生命科学的一门前沿学科。其内容分支多、学科发展迅速、知识更新日新月异, 特别是近年来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基因工程技术的推进, 使医学遗传学早已突破了经典遗传病分析和研究的领域[1]。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几乎所有疾病都直接或间接地与遗传因素有关[2]。

1.2 遗传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1) 遗传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日益严重。首先, 遗传病相对发病率不断增长。据统计, 一岁以内婴儿的死因中, 先天畸形占首位;活婴中有遗传病者约占24‰;约10%的孕妇流产是因为染色体异常;3%的儿童智力发育不全, 其中80%由遗传病引起。其次, 遗传病病种不断增多。据统计, 截至1993年11月1日人类单基因病及异常性状已达6 457种, 染色体畸变综合征在100种左右, 异常核型近1 000种, 多基因病估计不少于100种。由于后者多为常见病, 故约有20%~25%的人患有某种遗传病或与遗传有关的疾病[3]。当然, 报告病种的增加, 一方面是由于对遗传病认识水平的提高, 对过去已存在的遗传病加以确认;另一方面是基于研究方法的进步, 从原有遗传病中分出了若干亚型。但无论如何, 遗传病病种增加仍是不容忽视的事实。 (2) 有些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已被证明与遗传因素有关, 如肿瘤、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病、精神分裂症等。过去有些不明原因的疾病, 现已被确认为遗传病。可以预料, 随着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进一步明确, 人们将从环境和遗传两方面对各种疾病提出防治对策。 (3)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质量是我国计划生育的基本内容。因此, 应用遗传学知识和技术, 提高人口素质是医学遗传学的一项长远目标。

1.3 医学遗传学技能在农村医生日常工作中的应用

农村医生作为最基层的医疗工作者, 其基本工作职能是为群众提供医疗、疾病控制 (包括计划免疫) 、健康教育、妇幼保健、康复、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他们往往是某种遗传病、常见病 (多为多基因病) 、传染病的第一接诊者, 而正确诊断有助于疾病治疗, 及时报告疫情有助于控制某些传染病的蔓延。他们既是优生优育政策的宣传者、普及者, 又是提高人口质量、实现优生优育目标的具体执行者, 还是人民群众健康教育、卫生保健的指导者。他们既需要医学遗传学理论指导工作, 又需要应用医学遗传学技能对疾病进行预防、诊断和治疗。通过他们向群众宣传普及遗传及优生学知识, 提高人群卫生保健和优生意识, 会对促进人民健康、提高人口素质起到巨大作用。由此可见, 医学遗传学知识和技能贯穿于农村医生工作始终。

2 农村医学专业医学遗传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2.1 教材范围过广, 课时偏少

医学遗传学涉及细胞学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细胞的结构、细胞增殖周期、人类染色体、减数分裂配子的发生) , 分子学 (遗传的分子学基础) , 遗传学 (包括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基因、遗传的基本规律、遗传病及人类性状的遗传方式、遗传病的诊断与防治) , 优生学 (遗传与优生) , 环境学 (遗传与环境) , 病理学 (遗传与肿瘤) 等内容, 这些内容抽象、深奥、零散、学科跨度大。教师讲授时为将知识点讲清、讲透, 会花费大量时间在基础知识方面, 如:遗传的细胞学基础、遗传的分子学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遗传病及人类性状的遗传方式等。

由于基础知识讲授耗时过多, “遗传病的诊断与防治”“遗传与优生”“遗传与环境”“遗传与肿瘤”等章节课时被挤占, 教师对此往往会少讲或不讲。而这几个章节的知识恰恰可以指导农村医生很好地解答人们关心的优生、环境污染和自我保护、肿瘤发生的遗传机制、遗传与环境因素等问题。若农村医学专业学生对这门课程掌握得不好, 就会难以解答人们提出的相关问题, 失去在工作中普及优生、健康保健知识的绝好机会。

2.2 学生基础差, 课程难度大

农村医学专业学生大多是初中毕业生, 而初中生物学和化学都没有涉及遗传学基础知识, 如蛋白质的分子组成、结构等。加之医学遗传学开设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医学遗传学基础》教材中也没有涉及相关基础知识, 如不另外讲授蛋白质的分子组成和分子结构则无法将蛋白质与基因表达过程联系起来, 更无法阐述遗传信息是如何决定生物性状的。

“核酸的分子组成、结构及功能”章节内容对农村医学专业学生来说既陌生又抽象, 而清楚地解析核酸的分子组成、构建核酸的空间结构有助于弄清核酸的功能, 即基因决定生物性状的实质———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由于学生基础差, 课程难度大, 加之课时少, 使农村医学专业医学遗传学教学困难重重。

2.3将医学遗传学拆分为医学生物学和遗传病与优生便于学生掌握

医学遗传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 是医学生的基础课程。医学遗传学基础知识对农村医学专业学生不可或缺。“遗传病的诊断与防治”“遗传与优生”“遗传与环境”“遗传与肿瘤”等章节涵盖了优生学的遗传与优生、优生咨询, 环境学的环境污染与保护、遗传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病理学的肿瘤发生的遗传因素、遗传机制、染色体异常等知识是农村医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并熟练运用的。针对现行教材范围过广、课时少、学生基础差、课程难的特点, 笔者认为将医学遗传学拆分为医学生物学 (涵盖遗传学基础知识) 和遗传病与优生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第一学年第一学期讲授医学生物学, 包括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殖与个体发育、遗传的基本规律内容, 共36课时;将较为实用的遗传病与优生 (包括单基因病、多基因病、染色体病、线粒体遗传病、遗传与肿瘤、遗传病的诊断预防治疗、优生学基础、出生缺陷及干预、临床上常见的遗传病和出生缺陷) 放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讲授, 共36课时。

笔者认为将医学遗传学分成两门课程来讲, 可使内容更集中, 知识条理性、系统性更强, 加之课时增多, 能达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目的。

摘要:针对现行农村医学专业医学遗传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将医学遗传学拆分为医学生物学和遗传病与优生两门课程, 并编写校本教材等改进措施。

关键词:农村医学专业,医学遗传学,基层医务工作

参考文献

[1]康晓慧.医学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2]王静颖, 王懿.医学遗传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 第11篇

【摘要】医学免疫学是医学院校非常重要的专业课,本文就医学院校各专业对于医学免疫学教学的内容侧重点不同之处作一探讨,以便因材施教,能够提高医学免疫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教学内容、教学改革

免疫学是涉及多种学科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在医学院校中,免疫学这门课程对于今后临床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免疫学作为一门新兴前沿学科,现正处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引领现代生命科学进程,学科知识系统强,逻辑紧密、更新迅速,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而且涉及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诸多前沿学科 ,使学生望而生畏。

在医学院校中,学科门类非常多,包括临床医学、中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药学、药学及生物技术等学科,免疫学是所有学科的专业基础课,而各个专业对于免疫学中需要掌握的侧重点不尽相同。而在目前的各个医学院校,在大部分其他专业教学中仍旧使用与临床医学相同的教材,在免疫学的课堂教学中仍然以基础知识的教学为主,然而针对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虽然某些临床知识和重要疾病是学习的重点,但是由于其和本专业无关,学生很可能会不感兴趣。因此,在针对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免疫学教学中,应该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合理性,不应该拘泥在一个框架,应该因材施教,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就不同专业免疫学教学内容改革作一探讨,介绍如下。

1 中医学专业的免疫学教学

对于中医专业的学生来说,须同时兼顾学习中西医两门不同的医学体系的基础学科,故西医学科的课时相比临床专业的学生而言普遍被压缩很多。中医学专业的免疫学课程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内容多,学时少。如果讲课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只会事与愿违,造成教师越讲学生越糊涂。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对内容进行合理取舍,紧扣大纲,运用有限课时,令学生掌握本学科重点知识及体系。在讲课过程中要穿插一些与中医学有关的知识,例如我国医学历史上的“以毒攻毒”的治病方法,其实也是一种免疫的思想。

2 护理学的免疫学教学

护理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掌握系统完整的护理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也必須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相对于免疫学这样的基础课而言,护理专业的学生通常更重视临床方面的知识,重视实用知识的学习,越接近临床,越贴近生活,也越容易被护理专业学生接受,然而免疫学课程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因此对教师而言,适当降低教学难度,扩大教学范围,多从生活中找到与免疫学的交叉点,例如接种疫苗、ABO血型鉴定、亲子鉴定、器官移植、过敏反应等等,增加教学实用性,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护理专业特点,将内容与相应的护理专业课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在护理一些特殊疾病患者时应该运用到的免疫学的知识。让学生对这个疾病有个全面的认识。

3 口腔医学的免疫学教学

随着口腔医学的发展,口腔专业的教学日益受到重视,教学内容更加深入,对基础医学理论教学要求更高。免疫学理论及技术在揭示口腔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针对于口腔专业的免疫学教学中,要紧扣口腔专业的知识,加强两学科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感兴趣,学有所得。例如在免疫系统的讲解中,可以讲解口腔的粘膜,淋巴组织、唾液、扁桃体等免疫系统;又如在讲解抗原时应当以口腔内的微生物为主。对于口腔专业的学生更倾向于实际应用,可以在课堂上讨论牙周病、龋齿与免疫学关系及免疫学治疗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这些疾病,并且将知识与本专业相联系,会使学生时刻保持注意力和兴趣,可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4 药学的免疫学教学

对于药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在开设免疫学课程之前的生物学知识学习尚不够深入,而免疫学又比较晦涩,与药学类课程的相关性较小导致学生兴趣不高,因此,在授课时尽量将知识点与药物开发联系起来,可以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可以介绍介绍临床上用于治疗肿瘤、过敏反应及自身免疫病相关的免疫增强剂和免疫抑制剂,还有一些可以用来增强免疫力的中药制剂,。也可以介绍与其专业相关的免疫技术,例如单克隆抗体技术,免疫层系技术及ELISA相关试剂盒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本课程的重要性。

5 生物技术的免疫学教学

生物技术专业与其它的医学专业不同,该专业侧重于生物产业,而本专业的学生也缺乏医学知识背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实践情况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与其专业相对应。例如将与生物技术专业基本无关的一些临床免疫学部分如免疫器官、肿瘤免疫、自身免疫病及免疫缺陷等内容予以删除。而应该针对于本专业特点增加一些特色内容,例如免疫学技术的应用,酶免疫测定,单克隆抗体技术等方面要深入详细的讲解。将免疫学教学与后续课程做好铺垫,为学生毕业后能直接从事相关行业的工作打下基础。

基础教学是为其他医学专业服务的,随着各个医学医学专业的发展,对其基础教学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目前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必须要进行改革,才能适应各个医学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兰香,何述辉.高校《免疫学》教学改革初探[J].蚕学通讯,2013,33(1):53-55

[2] 梅建凤, 杨胜利, 陈建澍.结合专业特色,提高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质量[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1:):966-968

[3] 吴杰连,吴照义.适应药学职业模式的《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宁夏农林科技,2013,54(01):59-60

[4] 朱艳平.生物技术专业 “免疫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0(02):152-154

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 第12篇

1 医学专业认证的起源及意义

教育认证是指由指定的专门机构、采用既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医学教育机构或培训项目进行审核与评估的过程。医学专业认证制度缘起国外, 2001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 ( WFME) 经过世界卫生组织 (WHO) 批准, 发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与此同时, 国际医学教育学会 (IIME) 也制定并颁布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 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标准。

医学专业认证对医学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 是医学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通过认证, 对医学院校教育进行全面地“诊断”, 肯定成绩, 查找差距, 从而明确医学教育的改革方向, 从而加强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建设, 以完善专业结构, 带动学科整体水平的发展。另一方面, 专业认证是医学院校教育走向国际化、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高等教育质量互认的主要依据, 只有能实现教育互认和人才的国际互认, 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医学教育进入国际医学教育的发展平台。

2 医学专业认证在我国的实施情况

为了提高我国医学教育的质量, 提升我国医学人才的竞争力, 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 2002年教育部召开“医学教育标准”国际研讨会, 学习和研究国际医学教育标准, 同时委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组建了“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 课题组于2005年完成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 (试行) 》的起草工作。2008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颁布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 (试行) 》, 此标准成为我国医学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主要评价标准。2008年教育部组建医学教育认证机构, 成立了“医学教育认证专家委员会”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 并开始进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试点工作。2009年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 明确提出要实施医学教育认证, 保证医学教育教学质量, 建立政府、社会和学校有机结合的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目前有8所医学院校开展了临床医学认证工作, 前期认证的学校如表1。

二 桂林医学院基础医学的教学及改革情况

桂林医学院是地方性的以教学为主的教学型本科院校, 2006年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学校, 基础医学院承担全校所有专业的基础课程, 教学以及教学改革有着良好的基础。目前承担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 省厅级教研、科研项目50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 教改课题45项。近年来发表科研论文220篇、教改论文97篇、核心论文160余篇、SCI等国际期刊论文40篇。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教师们认真学习专业认证标准, 主要围绕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1 课程整合:在原来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模式基础上, 开展课程整合及系统模块化教学

第一, 基础医学课程内部的整合。2010年我院启动了以器官为中心的课程模式整合, 在2011、2012级临床医学全科医学班进行改革试点, 按照由宏观到微观、正常到异常进行整合, 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三门整合为人体形态学。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三门课程整合为人体机能学。新的课程体系以系统整合为基础, 打破传统学科链接不紧密的弊端, 更好地融合了基础学科之间的渗透与重组, 这样使学生能够综合而完整地把握各个系统的科学性、完整性和连贯性, 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第二, 将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相关课程优化整合。在2011级全科班、2012级全科班进行“系统模块化”教学,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 整合基础和临床师资, 打破传统的由基础到临床的传统模式, 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知识, 融合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 让学生能够系统、完整地掌握疾病原理及其临床意义,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同时基础医学课堂授课中引入临床病例, 采用病例分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同时采用将临床医生请进基础课堂的“双师型”教学模式, 更好地融合基础与临床知识。

2 教学方法:从传统的理论讲授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多种形式的教学

第一, PBL ( Problem-Based Learning) 教学。以问题为基础,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我院从2009年开始启动PBL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 (1) 师资培训———分别选派各学科骨干教师分赴汕头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医学院、武汉等大学取经, 进行师资的培训。还请中山大学等校外教授来我院做PBL专题讲学。 (2) 宣传动员, 选取试点班级。通过入学教育、师生座谈会等方式, 在学生中广泛宣传PBL教学法, 动员学生参与, 最后选定试点班级。 (3) 开创性地重组了教学大纲———将全科医学教学内容分为人体形态学、人体机能学和系统整合模块3部分, 全面改革。打乱原有的授课顺序, 使之最终形成与病例配套的六个模块———人体形态学、人体机能学、心血管系统基础与疾病、消化与营养、呼吸系统基础与疾病。

课题组向2011级全科班全体同学发放调查问卷50份, 收回42份, 有效问卷42份。以下是学生对PBL教学法的评价, 如表2。

从以上可见学生对PBL教学方法还是比较认可的, 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方面, 有较高的认可度, 这与PBL教学的目标是一致的。

第二, TBL (team based learning) 教学, 即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模式。以团队为基础进行课前预习和预习测试, 课堂上以团队为单元进行讨论, 并进行个人测试和团队测试。其优点在于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促进团队协作, 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在2010级、2011级临床医学本科进行TBL教学改革, 实验课上将学生分组,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操作以及课后的专题讨论分析, 口头PPT汇报学生的实验分析报告, 接受其他小组同学的提问和交流, 最后教师根据小组的学习汇报情况做总结点评。改革后针对新的TBL教学模式, 对602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 学生的评价良好, 如表3。

3 启动课程考试改革, 实施多元化考试评价

考试是教学评价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 既是对教学内容的复习巩固, 也是对教学效果的有效检验, 是全面检验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为了更好地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 为了更好地配合、促进教学改革, 达到“以考促学”, 基础医学院主干课程都进行了课程考试改革。

第一, 考试形式多样化。由以往单一的笔试改为开卷、闭卷、笔试、口试等多种考核形式。

第二, 成绩构成多元化。修改考核方案, 心得考核方案的成绩构成包括:期中考试、单元测验、作业、实验报告、病历书写、实验技能考核、课堂表现、分组学习讨论汇报, 如表4。

第三, 期末考试试卷题型多样化。为了更好地考核学生理解分析、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卷减少了对记忆知识的考查, 加大了对解决问题、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1主客观题比例调整:期末考试试卷中, 加大主观题的比例, 减少客观题的比例, 建议主观题≥60%, 客观题≤40%。2主客观题题型多样化:客观题多样化———改变单一的A1型题, 为A1、A2、A3、A4、B型题各占一定的比例, 且都有典型病例的题干。主观题也要多样化题型, 将原来着重测量记忆性知识的填空题、是非题、名词解释三种题型, 改为着重考核综合能力素质的简答题、论述题、病例分析、综合性试题。

考试改革工作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 学生对考试改革的评价为满意。他们认为:“激发了我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我们的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我们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提高了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综合素质。与实际相结合, 有助于我们对专业内容的掌握。考试改革更能使我们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加强实验操作能力。与实际相结合, 培养了我们的自学能力和自主能力。”

三 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促进我院教学改革

1 转变教师观念, 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

通过认证学习, 老师们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在教学过程中当好学生的引导者。有2名青年教师参加中华医学会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授课比赛获得二等奖, 6名青年教师获得学校授课比赛一、二、三等奖, 6名教师获得区级教学软件大赛一、二等奖。

2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元化

采用开展小组讨论、问题引导、临床病例为引导、PBL、TBL等多样的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

3教学改革热情提高, 立项数目增加, 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在认证期间和认证后, 基础医学院获得自治区级教改立项7项, 校级教学改革20项, 发表教改论文40篇。

总之, 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过程中, 基础医学院按照《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 (试行) 》, 在结合前期教学改革基础上探索以器官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模式、以病例引导开展PBL、TBL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以课程考试改革为抓手的评价体系改革, 促进了我院的教育教学改革, 更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提高教学质量。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素质大有裨益, 为培养高素质新型医学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汪青.中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体系的构建与未来发展[J].复旦教育论坛, 2012, 10 (5) :92-96.

[2]孙林青, 尹金淑, 吴健.参照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推进临床医学教育改革[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0, 24 (2) :207-209.

[3]郑少燕, 杨棉华.以医学教育认证为契机深化医学教育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7) :37-38.

[4]陈垦, 冯建玲, 杨建新, 等.医学专业认证下我校临床医学本科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改进[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 32 (16) :2640-2641.

[5]赵琼、陈勤.对质量工程背景下医学专业认证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17 (6) :1079-1080;1097.

[6]线福华, 庞文云, 贾建国, 等.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基础推动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新进程[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6, 26 (6) :4-6;12.

[7]陈季强, 夏强, 富丽琴, 等.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6年总结[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11) :73-75.

[8]郑少燕.从医学教育认证探讨医学教学改革[J].医学与社会, 2010, 23 (10) .

[9]张彦通, 韩晓燕.试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 2005 (1) :43.

[10]曹德品, 钟照华, 赵士斌.医学教育认证与课程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2) .

[11]汪青, 钱睿哲, 鲁映青.学科整合型PBL课程的建构与实施[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5:2-3.

上一篇:年轻在路上下一篇:地理二轮复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