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室的质量管理

2024-07-26

供应室的质量管理(精选12篇)

供应室的质量管理 第1篇

1 中心供应室质量风险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和执行力

有些规章制度由于制定的时期和背景不同, 导致部分制度过于陈旧, 不能适应新时期科室发展需求, 需要修订更新;有的制度不健全, 需要进一步完善;有的制度制定时相互冲突, 导致执行困难。科室对规章制度的实施缺乏执行力, 听之任之, 不能严格按规章制度要求开展日常的各项工作, 导致规章制度仅停留在书面, 成为摆设。

1.2 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

在日常工作中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 未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违反操作规程, 对责任交叉的工作能推则推, 对职责之外或职责空档的工作漠不关心, 置若罔闻, 对个人利益得失则斤斤计较, 一旦出现器械包配包错误、灭菌不合格, 发错包等差错事故时, 相互推卸责任, 缺乏慎独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1.3 法律意识淡薄

对护理文件书写质量和文件管理重要性认识不够, 相关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出现错记、漏记, 字迹不清, 随意涂改等问题, 导致记录缺乏专科性、及时性、准确性、客观性、真实性, 一旦发生纠纷时, 无法提供重要的法律证据。

1.4 缺乏有效沟通

在为临床服务过程中, 特别是新业务的开展, 供应室人员由于不了解各科室专业特点, 专用器械、用品的结构、材质特点和处理要点, 导致清洗质量、包装质量、灭菌质量得不到保证, 在对器械处置过程中造成器械损坏, 器械安全使用性能下降, 对临床科室所提意见未及时记录、反馈, 影响了质量持续改进。

2 中心供应室质量风险管理方法

2.1 制定完善统一的标准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一切评价运用事实和依据, 避免主观随意性, 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工作流程是工作成败的关键[1], 对每个岗位、每个环节制订可操作、统一的工作流程, 各项制度制定必须标准统一, 定期修订, 项目分类详细, 易于掌握;明确岗位职责, 加强规章制度的落实, 用制度规范和约束护理行为, 树立科荣我荣, 科耻我耻的集体荣誉感。

2.2 加强护理安全和法制教育

定期组织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护士条例》等[2], 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 在工作中, 多举些实例, 做到居安思危, 提高警惕性, 时刻以法律为准绳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不断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对风险能积极识别、衡量和控制, 强化风险管理, 树立风险意识, 提高护士抵御风险能力, 减少人为因素引发的护理风险。

2.3 工作人员质量意识和业务培训

2.3.1 加强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学习

每月组织专科业务学习1次或2次, 加强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学习, 每月进行自学做好自学笔记, 科室成立由护士长、护士组长组成的护理质量控制小组, 掌握护理质量管理量化标准与检查方法, 对日常工作加强督查力度, 全面真实地了解科室存在的风险因素和薄弱环节, 尽早识别和发现危机, 有效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 并快速果断地进行处理, 对工作流程和管理漏洞, 进行流程再造或流程重建, 不断完善科室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强调质量是护理工作的核心, 将质量意识纳入工作人员的思维之中[3];积极听取质量管理方面的合理化建议, 使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

2.3.2 建立质量管理追溯制度

中心供应室主要任务是对重复使用的器械进行清洗、消毒、灭菌以及无菌物品供应, 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医疗护理质量, 要求中心供应室对所提供的无菌物品必须具有可追溯性, 如在灭菌过程中, 详细记录灭菌日期、灭菌器编号、批次号、装载的主要物品、灭菌程序号、主要运行参数以及灭菌质量的监测结果;在记录过程中, 必须遵循写你所做, 做你所写的原则, 积极、客观、准确地反应问题, 做好档案管理, 避免随意涂改、签字不清、档案丢失而引发的护理风险。

2.4 转变服务理念

树立为临床服务的意识, 加强与临床科室的沟通, 培养工作人员日常性沟通能力和自觉进行沟通的意识[4], 主动了解各科室专业特点, 掌握专科器械的配置、材质、处理要点, 根据工作需要, 向临床科室发放调查表, 以了解科室需求, 学会换位思考, 满足临床科室的合理要求, 对临床科室的疑问, 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 达到矛盾化解, 相互支持和理解, 为提高护理质量这一共同目标而努力[5]。

3 小结

实施风险管理后, 提高了全科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和防范风险能力, 对风险能积极识别、衡量和控制, 才能不断提高护理质量;科学、规范、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也必将使中心供应室不断向安全、有效、稳定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陆莹.护理行为与护理安全管理[J].护理管理杂志, 2002, 2 (4) :11-13.

[2]席时清.产科护理风险排查与管理方法[J].医院管理, 2009, 4 (22) :121.

[3]孙丽波.护理质量的提高需加强全程质量控制[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23) :2138-2139.

[4]刘瑞霜.护理工作中的沟通与协作[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8, 27 (4) :447-448.

消毒供应室的管理策略 第2篇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450000)

马素琴

摘要:消毒供应室是医院无菌医疗器械的供应部门,是医疗业务工作中业务性很强的科室,是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的关键部门。为了加强供应室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确保无菌物品质量,必须制定出一套科学的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及岗位责任制,严格按验收要求实施操作,为医院各科医疗任务的完成提供有效的服务。关键词:供应室

护士长

管理

消毒供应是医院的心脏科室。它担负着全院各项工作所需的器械、用具的供应任务,并集中了物品回收、消毒灭菌、保管、发放等环节。供应室工作质量直接影响了医疗护理质量,因此,科学、规范、标准化的管理是现代供应护士长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职责。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消毒供应室的合理布局、设备更新与维修。

消毒供应室合理的布局可以节省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消毒供应室应为环境清洁,无污染源,采光好,通风良,便于医疗用品发放和回收的相对独立区域。工作流程应合理,符合感染监控的要求,面积适当。设备齐全,定时维护,及时更换,保证安全。

2、环境要求。

严格区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工作区域由专人负责,做到“四分开”。各工作间从污到洁的流水工作不能逆流,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保证了工作质量。各种推车是供应室的重要运输工具,必须保持清洁、干燥、专车专用。

3、各职能管理。

3.1消毒供应室的人员配置与素质管理。随着医学的发展,对供应室护士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供应室护士要拥有不断提高自己素质的能力。进行在职培养,参加大型的学术活动。鼓励护师参加继续教育。积极引导护理人员开展科研。

3.2建立完善的质控网络。护士长、质控小组、以操作者为纵向质控逐级检查,主要对照质量标准,纠正工作中的偏差,对科室存在的问题

及时指出并督促、改正。病房与供应室之间交互质控,发现问题及时向供应室反馈。护士之间交互质控,各班之间交互质控,互相督促,互相把关,按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进行工作,及时发现缺陷苗头,形成纵横交错、层层把关、全员参与的全面质控的网络。

3.3组织决策能力。护士长是科室护理管理的核心,在日常护理工作中需要对大量的问题进行解决,大到护理工作的战略设计和规划,小到护理班次的调整及人员的合理配备。决策无论大小都要以科学为基础,同时听取不同意见,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及时向上级汇报。

3.4时间的管理。护理管理时间很重要。如何利用时间,管理时间,是护理管理者必须引起重视的一个课程。它要求护士长不仅要有丰富的[1]临床经验,还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过硬的操作技术。所以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必须做好时间的安排与管理:建立清晰可以达到的目标,树立强烈的时间概念,按时间管理ABC机制来管理,分清主次。保持时间的相对连续性。另外还要学会善于发现人才,及时正确的授权。

4、安全防护措施。

供应室是集中处理被病原菌污染的医疗护理用品的部门,所以供应室工作人员一定要养成良好的防护意识,加强安全知识的学习。按照正确的工作程序进行操作,新进设备的使用要由专业人员调试成功,供应室人员要经过正规培训,持证上岗。制定工作人员健康档案,每年进行健康体检一次。

5、环节质量管理。

“5.1 清洁消毒处理。回收后的物品先分类做初步消毒处理:即各类物品定位消毒,消毒药液定人配制,定时更换。清洗程序必须按照去污、去热原、去洗涤剂、精洗四个步骤,每个步骤都要认真落实,确保洗涤质量。清洗一般包括人工清洗和机洗两种方法。人工清洗用于不耐热的器械和一些精密器械。化学消毒剂的消毒效果不如热力消毒可靠[2]。清洁消毒器是现在常用的清洗机器,它采用热力消毒,提供可靠有效、经济的处理过程,可取得良好的消毒效果。

5.2 器械检查与包装。器械配备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查,确保质量。功能失灵的器械及时更换。将检查好的器械分类放置,要求包内物品齐

全,配套连接严密牢固,器械物品清洁光亮、无锈斑、变形或破损;胶管类不发粘、不老化;针头无钩、无锈、通畅无异物;布类包装清洁、无破损、大小适合。做到规范化、标准化,合格率100%。

5.3 消毒隔离与灭菌。设置专职消毒员,并持证上岗。认真执行灭菌管理制度。灭菌物品装载严格按标准要求填充,灭菌物品要合理摆放,同类物品一批灭菌;大包放在上层,较小的小包放在下层,不宜过紧,总体积不超过灭菌器的80%。灭菌后物品按规定区域立即存放,有筛孔的出锅后立即密闭。无菌间除环境洁净度要求高、空气、细菌、温度、湿度均按要求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一次性物品与重复使用的物品要分别储存。

5.4无菌质量检测。每周对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性程序检测(B-D)试验和化学指示卡监测;每日对浸泡物品的消毒剂浓度进行有效含量鉴定,对使用中的消毒剂进行随机抽样检测,定时更换;每周对压力蒸汽灭菌器行嗜热脂肪杆菌芽孢灭活试验(生物监测);每月对各个区域(回收间、清洗间、包装间、发放间、存储间等)作空气培养一次;每月对蒸馏水作化学检测一次;每周对灭菌物品进行细菌培养,所有的消毒物品不能验出致病微生物,所有的无菌物品不得验出任何微生物,灭菌合格率100%。

总之,供应室的管理随着时代的进步已不仅仅满足于消毒、洗涤、包装、灭菌、发放、贮存等简单的操作模式,已逐步过度到现代化管理。将是信息网络化、理论知识更新化、实际操作电器化的一系列完善的管理体系。因此,护士长要充分调动在职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以提供安全、有效的消毒灭菌服务。以科学规范的工作程序,全面优质的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全院各领域对灭菌物品的需求,为医疗和护理质量全面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浅谈医院消毒供应室的质量管理 第3篇

【摘要】目的 为了进一步完善消毒供应室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严格控制消毒供应室工作质量关。方法 设立合理的建筑布局,加强各层次人员的培训,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对消毒供应室器械灭菌进行质量管理。结果 通过建立了合理的工作布局,提高了各层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确保了无菌物品质量。结论 合理的建筑布局,精湛的业务素质,定期的培训,严格的质量控制,可确保医院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质量,使灭菌产品达到无菌要求。

【关键词】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医院

医院作为集中接受病人治疗的公共场所,其人流集中,且大部分都是感染疾病或需进行手术的患者,因此其病菌也较多,而许多医疗器材也不是一次性,需多次重复利用,因此医院消毒供应室对医院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医院消毒供应室是各医院进行消毒或供应无菌医疗器材的重要科室。其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临床各科室医疗护理、病人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等,而供应室又是医院各类物品混合交叉感染的高危科室之一。随着各大医院对预防院内感染观念的不断加深,因此医院对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

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布局科学合理

近年来,随着看病人数的激增,医院业务也处在一个较为饱和的状态下,这也导致消毒供应室的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加大,设备处于饱和状态下运行,而消毒供应室的卫生情况对整个消毒效果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要防止已经消毒好的器材在消毒室内被二次污染。因此消毒室需要对其设备进行更新换代,以满足医院消毒物资量大的需求,对于消毒供应室的布局规划要做到合理规范,对人流和物流要分成两条线,并严格按照制度来。从医疗器械的回收、洗涤、包装、灭菌、贮存、发放、监测、敷料、制作、工作人员更衣和办公室等,均要严格按照消毒灭菌的程序来进行设置。同时消毒室内应有规范化的工作台、物品柜、浸泡池以及洗涤池等。消毒供应室所需的蒸汽也应由专线进行供应,从而确保气压的稳定。同时要有充足的冷、热水和新鲜过滤蒸馏水来供应。医院消毒供应室应建立标准的工作流水线,确保回收物与已消毒物品之间不存在交叉感染。

2 完善消毒供应室内各项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以促进员工按章办事为目的,以保证质量管理为目标。由于医院消毒供应室的工作的独立性强,且工作流程很多时候是在一种无人监督的条件下由护理人员自觉完成的,因此只有靠强有力的管理制度来约束护理人员的工作,并制订相应的岗位责任制度,和消毒供应室操作规程制度及员工奖罚分明制度等。这些制度都是要求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树立强烈的责任心,严格按照各项操作流程按章办事。通过相应的规章制度,促使科室人员自觉遵守各项规定,按时上下班,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全员参与质量控制,做好关键环节的防范措施。

3 供应室人员的管理

不论是大型企业的管理,还是医院消毒供应室的管理,其本质都是对人的管理。而医院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质量关系到整个医院的声誉和病人的安危,因此在人的选择上应选择那些业务知识全面,具有开拓创新精神,且身体素质好、勇于奉献自己的人来担任消毒供应室的护士。其次还应重视对供应室人员进行在职继续教育,鼓励护理人员参加各类培训进修,同时医院也应组织手术室护士参加消毒供应室的专科讲座,例如,使用后器械初处理不彻底给手术室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增加器械初处理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医院也可以组织消毒室的护理人员进行定期技能与理论的考试,并组织护理人员对先进模范的学习,增强其责任心。

4 消毒供应室器械灭菌质量管理

4.1 物品回收与清洗环节的质量控制

物品的回收与清洗环节过程关键是要防止物品对外产生污染及损坏器械。回收过程中要对物品进行分类,此阶段工作人员稍有不慎极易造成器械的损坏,按器械的种类精密度贵重程度分类,重点保护精密度高锐利器械,刀剪及贵重物品采用不同时间,不同消毒方法,不同清洗手段进行清洗,运用各种方法最大限度保护器械。

4.2 物品的包装与灭菌

在对物品进行包装前,应严格检查器械的清洁度,器械是否完整、是否出现松动,同时还要核对器械的数量,应对器械进行一定保养,精密器械上油、再按照物品的分类来进行包装,落实双人核查制度,然后再在外包装上黏贴3M胶带和包外标签,同时注明消毒日期和所需科室等资料。按照灭菌器的要求,物品包装最大不能超过30cmX30cmX50cm,敷料包最重不能超过5kg,器械包最重不能超过7kg,再按要求将包裹放在灭菌器中,物品间留2.5cm的间隙,包裹不能与灭菌器壁接触。由于灭菌器材属于高压危险的岗位,因此对灭菌器的使用人要进行严格训练,同时做到持证上岗。

4.3 灭菌质量的检测

为了防止灭菌不彻底所带来的影响,因此需对每批次的灭菌物品进行一次质量监测,首先灭菌前空锅BD测试,每锅次对物理化学监测结果做详细记录,每周对灭菌器进行一次嗜热脂肪杆菌芽孢培养,对监测结果存档时间大于3年,还需对灭菌室常用物品进行专门配置,严禁拿灭菌室供它用。灭菌员在对灭菌物品出锅时认真查对灭菌包质量,并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从而保证各类医疗器械的无菌质量。

4.4 物品的储存与发放环节质量控制

经过消毒灭菌合格后的物品,应放置于温度、湿度适宜的无菌物品储存室内,并制定专人负责,在发放无菌物品前,发放人员进入無菌物品储存室前,戴手套、口罩、帽子、鞋套等,进入无菌室将物品取出。在物品发放时,要做好质量把关及标签核对,同时与接收科室人员做好相关交接工作。

5 结语

我院消毒供应室严格遵守上述管理措施以及所有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使消毒工作达到科学化、规范化,大大提高灭菌效率,确保为各科室提供安全无菌的医用器材,有效的控制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中国护理管理编辑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征求意见暨全国消毒供应管理工作研讨会纪要[J].中国护理管理,2006,6(8):16-17.

[2] 杨在莲.质量管理在消毒供应室管理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2):221-222.

[3] 樊桂芳,刘晓霞,陈少琴.供应室管理中的难点与建议[J].实用护理杂志, 1998,14( 9):479。

供应室的质量管理 第4篇

关键词:消毒供应室,质量监测,医院感染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室) 是确保无菌物品供应的重要科室, 它承担着全院各科室的医疗器械、物品、敷料等的消毒灭菌工作, 其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医疗与护理质量、病人的安危、医院感染发生率。为确保供应室的工作质量, 避免医疗纠纷及医院感染的发生, 必须对清洗消毒质量、灭菌效果等进行定期监测, 并且要把各项监测工作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管理。

1 材料与方法

以消毒供应室常见的器械、物品、监测材料等为材料;供应室消毒灭菌质量的监测主要是对灭菌器、灭菌物品、清洗消毒质量等的监测。

1.1 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监测

对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监测包括:B-D试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生物监测。只有充分将几种监测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保证灭菌过程的成功[1]。

1.1.1 B-D试验

压力蒸汽灭菌器于每天灭菌前或检修后进行B-D试验 (检修后连续3次) , 检测灭菌器空气排除效果。具体方法:将B-D测试纸放入标准试验包中央, 或使用一次性使用的B-D试验包, 然后置试验包于空载灭菌器排气口的上方, 经134 ℃、3.5 min~4.0 min灭菌处理, 干燥5 min, 取出B-D测试纸观察颜色变化, 均匀变深褐色, 说明灭菌器排除冷空气性能好, 反之有冷空气残留, 灭菌器不能使用。我院目前使用3M公司的一次性B-D试验包进行压力灭菌器的B-D试验, 通过连续跟踪我院2台压力灭菌器共进行的737次B-D试验发现, 合格735次, 不合格2次, 测试不合格的原因:2次均为压力灭菌器门密封胶漏气致压力过低, 测试纸变色较浅、不均匀。查明原因后重新进行测试, 测试通过。

1.1.2 工艺监测

工艺监测每锅进行, 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器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参数, 其压力为2.1 kg/cm2、温度为132 ℃~134 ℃、时间为4 min~8 min, 留存灭菌器运行过程参数打印纸, 所有的参数应符合灭菌的要求, 待灭菌物品包装正确 (体积≤30 cm×30 cm×50 cm, 重量:金属包≤7 kg、敷料包≤5 kg) 。装载规范 (每锅装载量≤90%, 包与包之间的空隙≥2.5 cm) 。

1.1.3 化学监测

化学监测每包进行, 按要求执行包外用3M化学指示胶带封口, 包内放置132 ℃化学指示卡, 并且每锅最难灭菌的地方 (排气口的上方) 放置化学指示物监测, 我院使用3M公司的一次性化学PCD进行监测, 灭菌周期结束, 通过观察化学指示物颜色变化, 判断是否达到灭菌的要求 (达标准黑色, 表示灭菌合格) , 未达要求或可疑的物品不能发放。

1.1.4 生物监测

新的《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灭菌效果监测标准》要求生物监测每周进行[2], 植入性器械每锅进行, 检修或新安装后连续3次;采用新的包装材料、新的方法灭菌时均先用生物指示剂验证灭菌效果合格后方可使用[3]。我院近年来植入物的使用率较高, 为缩短生物监测培养时间, 从2010年2月开始使用3M公司的快速阅读生物指示剂配套的培养锅进行压力灭菌器的生物监测培养。具体方法:将生物指示剂嗜热脂肪杆菌芽孢菌管 (ATCC1292) 放入标准监测包中央, 然后将监测包置于灭菌器排气口上方, 一个灭菌周期后, 将生物管取出 (注意无菌操作) , 与对照管一起放入56 ℃的培养箱内培养, 3 h观察结果, 阳性对照管培养后由紫色变为黄色, 显示“+”;监测管培养后不变色, 显示“-”判断为合格, 灭菌包可使用, 否则不合格。通过对2台压力灭菌器共进行的192次生物监测跟踪, 结果均合格。

1.2 清洗效果监测

1.2.1 清洗消毒器质量监测

1.2.1.1 日常监测

每批次清洗过程密切监测清洗消毒器的物理参数及运行情况并记录, 留存清洗消毒器运行过程参数打印纸。

1.2.1.2 定期监测

对清洗消毒器的清洗效果每年可用清洗效果测试物进行监测, 结果不符合要求应停止使用清洗器。

1.2.2 清洗质量监测

1.2.2.1 日常监测

在检查包装时进行, 应目测和或借助光源放大镜检查清洗后的器械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和锈斑。

1.2.2.2 定期抽查

每月至少随机抽查3个待灭菌包内全部物品的清洗质量, 检查内容同日常监测, 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1.3 消毒质量监测

1.3.1 湿热消毒质量监测

应监测、记录清洗消毒器每次消毒时的温度与时间或Ao值 (评价湿热消毒效果的指标) , 检测结果应符合消毒供应中心的清洗消毒技术要求。

1.3.2 化学消毒质量监测

使用中的化学消毒液要现配现用, 严格按剂量配制, 根据消毒剂的特点定期监测消毒剂的浓度、消毒时间和消毒时的温度并记录。

2 加强消毒灭菌质量的监测管理, 把好无菌物品质量关

2.1 建立有效的监测管理制度

成立以科护士长为组长的质量监控小组, 制订各项监测程序, 指定质量监控员, 按照新的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要求进行质量监控, 每日对供应室各项监测工作进行检查、督促, 每周抽查1次, 检查结果记录存档, 发现问题及时分析、整改。

2.2 加强监测知识教育

对从事供应室工作的人员进行职业岗位培训, 特别是负责监测工作的人员 (通过派出外地学习及业务学习的形式) , 提高对消毒灭菌质量监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并使每个人都掌握必要的质量监测知识, 让所有人参与各工作环节的质量监控, 层层把关, 防患于未然。

2.3 严格执行各项监测规程

专人负责监测工作, 监测人员要熟练掌握各项监测技术, 认真执行各项监测程序及要求, 监测记录资料妥善保存。定期对清洁剂、洗涤用水、监测材料等进行质量检查。监测材料按要求保存, 如B-D测试纸应保存在15 ℃~30 ℃干燥、避光的地方, 并注意检查监测材料的有效期, 确保监测效果的准确性。

2.4 灭菌物品的监测管理

从灭菌器中取出的灭菌物品应详细检查, 按规定放置, 以免再度污染, 检查包装的完整性、有无湿包、物理监测是否合格、包外化学指示胶带及化学PCD内的化学指示物是否达到已灭菌的要求, 未达到要求或可疑者, 不能发放。

2.5 建立植入物灭菌监测记录

植入物是需在病人体腔中留存30 d以上, 甚至伴随终生的物品, 因此其监测管理尤为重要, 植入物的灭菌过程监测要严格按规定记录, 保证记录的准备性、可追溯性, 每批次植入物均应记录:物品名称、接收者、发放者、灭菌日期、锅号、锅次、消毒员姓名、生物监测结果及监测者姓名。生物监测未合格之前灭菌物品不能发放, 如需紧急放行, 要记录紧急放行的原因及时间。灭菌过程各种监测结果应详细记录, 资料妥善保存3年, 一旦发生植入物术后感染要进行无过错举证。

2.6 逐步建立和完善无菌物品质量追溯管理系统

制定无菌物品质量追溯召回制度:消毒灭菌过程的关键要素及监测结果详细记录, 资料妥善保存3年, 保证可追踪性;灭菌包外要有标识, 物理监测及包外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物品不能发放, 包内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物品不能使用, 并追踪及查明原因、及时整改;生物监测不合格时, 应通知使用部门停止使用, 并说明召回的原因, 分析原因改进后, 连续3次生物监测合格, 灭菌器才能使用;植入物灭菌应每锅做生物监测, 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发放, 对已使用了生物监测不合格物品的病人, 进行立案追踪观察, 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检查和治疗措施。

3 结果

我院消毒供应室从2008年以来通过上述监控措施对消毒灭菌质量进行系统监测, 采取护理人员自我控制、科室互控、医院或市卫生防疫站等监控部门监控的形式, 消毒灭菌质量逐年提高, 至今未发放过不合格的灭菌物品, 也没有发生过因消毒灭菌原因而造成的医院感染, 很大程度地保证了医院医疗、护理工作质量的安全, 预防和控制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4 小结

质量是永恒的话题, 随着医院现代化诊疗技术的发展, 对消毒灭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保证医疗护理工作质量, 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就必须对消毒灭菌质量进行严格有效的监测及管理, 以全员参与为基础, 变事后把关为事先预防, 强调过程管理, 这样才能实现灭菌物品零缺陷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钟秀玲, 郭燕红.医院供应室的管理与技术[M].第2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 2006:7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S].2009-04-01.

供应室的质量管理 第5篇

武汉市第八医院 XX

清洗消毒室是控制医院感染、减少为救治感染而花费巨大资金的有利武器。中心供应室是医院无菌物品主要供应单位,其消毒、灭菌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医疗、科研、护理总体质量,也是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为了确保消毒灭菌物品质量安全,严格按照消毒技术规范操作,重要的是做好供应室无菌物品的监测及管理工作。

合理的布局,符合要求的房室设置是避免交叉感染的重要环节。为避免交叉感染,把好污清路线关。根据医院的总体规划,我科的位置布局基本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明确划分为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流程由污到净、不交叉、不逆行,保证污清分开,始终把握七个 “严格”质量监测关口:

一.严格按操作及规程办事。为确保无菌物品的消毒灭菌质量,我们严格按卫生部关于《医院消毒供应室验收标准的通知,省《医疗卫生单位消毒供应室验收评分标准》以及医院制定的供应室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的要求去做。以上标准及制度是供应室清洗、消毒、灭菌及无菌物品监测和控制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

二.严格注意保持工作用房的清洁卫生。我们除每日坚持用消毒液擦桌子、凳子、门窗外,还坚持用消毒液湿拖地面两次,保证了地面的清洁卫生,并将拖无菌间、包装间、清洁间及走廊的拖布分别注上标记,以免拖布混合使用。

三.严格把好回收各类物品的处理质量关。凡是经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回收到供应室后,我们都坚持在污染区进行分类,消毒、清洗,然后进入清洁区。(1)在清洁区把好物品的洗涤质量关。在清洁区我们都坚持做好对物品进行去污物,去热源、去洗涤剂,以及精洗四个环节。(2)在包装间把好包装质量关。我们在包装间进行物品包装时做到各类包捆扎不致松动散开为度,不宜过紧。物品包装好后,标记清楚。并将注明消毒时间及失效时间的3m指示带贴在物品的封口上,以保证灭菌物品的效果及有效使用时间。(3)在消毒房严格把好灭菌质量关。物品在高压蒸气灭菌锅中进行灭菌时,严格检查灭菌锅有无故障。四.严格把好无菌物品的存放关。灭菌后的物品进入无菌间内应分类放置,并按近期灭菌的在后,远期灭菌在前的顺序放置,由专人管理,专人发放,再做到每日清点一次,检查有无过期物品,发放时进行查对,以防错发。

五.严格把好无菌物品的质量监测关。为防止已经灭菌的无菌物品被污染,我们对无菌间地面坚持每天用消毒液湿拖两次,紫外线灯管每日照射两小时,并定期监测紫外线灯管的强度,从而保证了各类物品的质量及临床安全使用。

六、严格把好外购一次性医疗用品的质量关。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对提高诊疗水平,护理质量,以及工作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事先应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并把好质量关,严格进货渠道,禁止使用无国家医疗管理局颁发生产许可证及卫生行政部门颁发卫生许可证的物品。购买物品必须注意发货厂家、地址、帐号、商标四统一,使用后污染物品必须做好回收处理工作。

七.严格把好对一次性物品使用后的回收处理,一次性物品使用后,我们严格坚持专人回收,及时毁形、消毒和进行无害化处理,并作好处理后的记录,有效地防范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及杜绝再流通的环节。

供应室的质量管理 第6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88

医院消毒供应室是再生医疗器械消毒、清洗、灭菌处理和储存发放中心,根据感科要求供应室对影响灭菌过程和结果的关键要素进行记录和保存,实现对消毒物品的追踪。对实施供应室质量管理追溯召回制度过程中遇到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了相应的对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遇到的问题

护理人员对质量管理追溯制度的认知不同:在以往的供应室工作中灭菌过的物品发放到科室后未再实行追踪和召回,如今对此制度实施感到有一定困难,如:科室设施不完善、物品未做到统一回收、质量监测资料不全、有些物品上的标识内容填写不详细,工作人员对制度实施产生认识上的差异。

洗涤程序不规范统一:我院外科系统基本均设有换药室,其所需的器械均由由科室的护理人员负责洗涤和打包,这些护理人员没有参加过对诊疗器械、器具洗涤、包装程序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加之换药室条件的限制,没能按《CSSD清洗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標准操作,造成洗涤后的器械质量有差异,记录简单。

器械的包布和盛装器械的容器不规范和统一:①科室自备消毒包的包布主要以棉布为主,同时各科室为了节约开支,包布反复使用至不能再用方丢弃,每天用的包不能做到一用一换洗,有些包布的制作未按照院感的要求进行制作。②个别科室使用无孔的铝盒、缸子装物品和油纱,不符合装载灭菌物品容器的要求。

消毒员的工作和责任心不到位,造成消毒登记、监测不到位:①消毒员灭菌前要求在待灭菌包上注明灭菌器编号、灭菌批次,此项工作在我科运行过一段时间后因忽视了监管就没再执行下去,影响物品追踪召回。②科室每周对灭菌器做1次生物监测。经56℃生物箱培养48小时方能出结果。针对手术室植入物器械灭菌科室因没自含式压力蒸汽生物指示剂、第五类化学指示物,不能做到生物监测合格后发放器械包,存在质量监测不到位,灭菌器械追溯依据不足的问题。③租赁手术器械送我科灭菌,与我院手术器械一样登记,未设专项灭菌、监测、发放登记本,存在管理缺陷,灭菌监测记录不详细影响器械追踪,遇到纠纷无法提供可靠依据。

对策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组织科室人员认真学习《CSSD清洗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和《医院消毒供应管理规范》,从而提高消毒供应人员感染控制意识和专业能力。

统一洗涤程序:建议护理部、感科组织各科换药室护理人员学习《CSSD清洗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技术操作由供应室人员讲解诊疗器械的洗涤程序及注意事项。

加强灭菌质量的管理:完善和建立灭菌质量管理登记本,由消毒员进行器械名称及数量的核对并登记签名,根据器械性能选择高压蒸汽灭菌或低温灭菌,并对灭菌结果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放行[1]。对租赁手术器械科室要制定管理办法,同时加强与手术室沟通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也为科室及医院举证提供可靠依据。

加强硬件建设:依据《CSSD清洗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要求,护士长积极向院领导反应供应室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取得管理层的重视和支持。尽快改善供应室布局,购买清洗设备和快速自含式压力蒸汽生物指示剂、第五类化学指示物以满足器械洗涤与灭菌质量监测的需要。

主动创造条件:供应室应因地制宜,在洗涤间增加浸泡池,把科室换药碗、缝合包统一回收处理、发放,使许多科室的消毒灭菌物品得到规范化管理,也推进供应室质量管理追溯制度的落实。

参考文献

1 陈春丽,沈开翠,侯秋华.消毒供应中心对外来手术器械灭菌质量管理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2):4808.

供应室的质量管理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供应室现有职工6人, 均为女性, 平均年龄40岁。其中, 主管护师2名、护师3名、护士1名;学历:大专2名, 中专4名。

1.2 方法

(1) 制定考核标准的原则:科学合理, 切实可行, 操作性强, 奖罚分明, 体现激励作用。指导思想是:客观、公正、民主。

(2) 考核内容:工作任务、工作质量、医德医风、劳动纪律、奖励等五个方面。细则:实行百分制, 每项设置不同的权重分值。

(3) 考核及评分办法:科室成立质量考核小组, 每周不定期考核1次~2次, 每两周小结一次, 每月汇总通报一次。每月末根据量化考核结果对护理人员进行评价, 每一名被考核人员的基础分为100分, 95分以上为优秀, 85~95分为称职, 80~85分为基本称职, 80分以下为不称职。

(4) 奖惩办法:量化考核得分与当月奖金挂钩, 1分折合人民币5元。

2 结果

(1) 环节质量控制加强, 工作缺陷减少, 护理质量显著提高。2011年、2012年分别达98.5分、99分。 (2) 临床科室对供应室工作满意率提高。22011年、2012年实现零投诉, 临床科室满意率分别达99.3%、100%。 (3) 护士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增强, 人力资源充分利用, 工作效率提高。 (4) 科室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 从而保证了医院总体目标的实现。

3 体会

(1) 量化考核, 用数据评价, 用制度管理具有客观性、公平性, 护理人员容易接受。由于这种不受主观因素影响的真实性, 克服了管理中的印象主义和片面性, 以实际数据给每位护士以正确评价, 是个人对管理制度产生信任感[2]。

(2) 量化考核, 应用了现代护理管理理念, 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护理管理方法。护士量化考核是把竞争机制引入临床护理管理中, 是将需要层次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激励理论等运用于护理管理中的具体体现[3]。

(3) 量化考核管理, 可促进护理人员素质的全面提高。由于量化考核结果是对护理人员知识、技能、品德的综合反映, 把质量、能力、态度等软指标转化硬指标, 促进护理人员自我完善, 全面提高。

(4) 量化考核, 要体现以人为本, 把人性化管理贯彻始终。量化考核尽管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 但也有其局限性, 要针对情况管理。如身体有病者多关心, 家庭困难者多帮助, 业务能力差多指导, 考核分低者多鼓励, 及时帮助护士消除心理压力, 减轻抵触情绪, 激发工作热情。

参考文献

[1]铃木美惠子, 陈淑英.现代护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5:84-85.

[2]丁炎明.影响整体护理深入开展的护士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7) :424.

供应室的质量管理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2012年2月没有实 施持续质 量改进的500份消毒样 本作为对 照 , 随机抽取 实施持续质 量改进后的2014年2月的500份样本作为观察对象。

1.2 实施方法

1.2.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及岗位职责

1供应室周围环境应整洁, 无污染源, 区域相对独立。严格划分工作区域:无菌物品存放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去污区。各区域温、湿度及通风换气次数应遵循《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消毒规范》的要求, 路线采用强制通过的方式, 不交叉、不逆行。严格区分无菌物品、清洁物品和污染物品, 消毒与未消毒物品须严格分开放置, 并有明显标志, 各个区域有专用抹布和拖把, 不得交叉使用。2供应室内保持清洁、整齐, 墙上无灰尘、定期进行空气消毒。无菌物品存放区每天空气消毒2次, 每次60 min, 并有记录。每天用消毒液擦拭各个工作室内物体表面1次, 地面用含氯消毒液拖地。3供应室工人必须经培训后方可上岗, 应建立岗位培训制度, 消毒员应持有压力容器使用证。4工作人员操作前后认真做好手卫生, 必须熟练掌握各类物品的预处理、分类、清洗、消毒、包装和灭菌的方法、程序、质量要求以及各类物品的性能、保养方法。5根据工作量合理调配工作人员, 弹性排班, 必要时安排备班。6无菌物品发放、污染物品的接收, 均应有单独窗口和专职人员。7无菌物品发放时, 应做好“三查八对”避免差错。8下收下送配有专人分别负责污染物品的密闭回收及无菌物品的发送。下收及下送车有明显标志, 每次使用后应用消毒液擦拭消毒处理。9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收回供应室后, 必须经过热力清洗消毒后, 经高压蒸气灭菌备用。10灭菌合格物品必须有明确的灭菌标识、灭菌日期、锅号、锅次、失效期、包装者, 便于追溯, 并且专室专柜存放。过期或有污染可疑的必须重新灭菌。11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 须拆除外包装后, 方可进入无菌物品存放区单独存放, 并严格按照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办法实施管理。12供应室无菌物品存放区必须每月做空气监测1次;各区域的物表、工作人员的手必须每月进行1次微生物监测。所有的监测必须作好详细记录, 资料保存3年备查。13压力蒸汽灭菌操作程序严格按照《消毒技术规范》执行。使用时必须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生物监测。工艺监测必须每锅进行;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日灭菌前空锅进行B-D试验, 合格后方可使用, 生物监测每周进行1次, 所有的监测必须做好详细记录, 资料保存3年。

1.2.2建立质量控制体系

消毒供应室是控制院内感染的重要部门, 鉴于其特殊的工作性质, 科室构建了独特的质量控制体系。由护士长任质量控制小组组长, 由专业能力强的主管护师担任质量控制员, 在排班时充分考虑到每个员工的具体特点, 强弱搭配, 新老结合。日常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的检查由质量控制员负责, 全科每周组织1次质量例会, 每月综合大检查、讲评1次。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组织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 如果是流程问题, 进行相应流程的修改, 如果是个人问题, 对照质量标准做相应扣分, 并与评奖、评优相结合[6]。

1.3 改进措施

1.3.1提高全员对持续质量改进的认知水平

持续质量改进是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过程管理、环节管理。先进的管理理念是工作质量取得较好效果的根本保证, 不断改进的系统过程, 取决于全体员工观念转变的程度, 因此, 每名员工都要充分学习和理解持续质量改进的内涵, 自觉规范自己行为, 不断提高持续改进质量的认知水平。

1.3.2加强业务培训

对全员进行流程培训和操作示范培训。根据专业进展不断更新知识, 每周三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科内全体人员学习《医疗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等规范要求, 使工作人员自觉提高法律意识, 风险意识。通过科室每天例会提问等形式, 提高质量、安全意识, 通过奖励、惩罚等形式提高工作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 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确保了工作质量。

1.3.3实施质量追溯管理

建立质量追溯制度, 完善质量控制过程的相关记录, 对影响灭菌过程和结果的关键要素进行记录, 保存备查, 实现可追踪[7]。保证供应物品的安全。制订科学、规范的器械回收、分类、清洗、消毒、检查、包装、灭菌、发放等标准流程。工作人员应分工明确, 密切配合, 严格执行标准工作流程;灭菌完成后, 在每个无菌包外均注明物品名称、打包者、灭菌者、灭菌器编号、锅次、灭菌日期及失效日期, 每台灭菌器记录日期、编号、批次号、主要物品、运行参数、操作者、灭菌质量监测结果。对相关灭菌参数进行监测, 监测结果不合格的物品不能发放。下送无菌物品时, 与接收人员共同核对包外标识, 双签字, 保存备查。每周四对刚灭菌和即将过期的无菌物品进行细菌培养, 保证进入临床使用的物品100%合格[8]。

1.3.4建立与各专业科室良好的合作关系

消毒供应室质量控制直接影响医院护理水平和患者的安全, 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 高质量供应消毒灭菌物品在保障患者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要主动了解各科室专业特点, 定期对各专业科室发放关于灭菌物品的调查意见, 每月召开质量评析会, 总结、改进、提高并做好相关记录。保证消毒供应室物品符合要求, 满足临床需求, 提高消毒供应室工作质量的满意度[9,10,11]。

1.3.5做好供应室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

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经常与污染物接触, 使用各种方法进行消毒灭菌工作时大多数消毒因子对人体有害, 做好职业防护至关重要。对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加强自我防护教育, 严格执行自我防护措施, 同时需要做好基础屏障保护、物理性防护、化学性防护、生物性防护和机械性损伤防护。

严格按七步洗手法洗手, 防止感染;回收污物及去污区作业时必须戴防护手套, 如有破损立即更换;接触感染器械后必须更换手套后才能接触其他物品, 防止交叉感染;去污区作业时必须戴圆帽、口罩、面罩或护目镜, 穿防水隔离服、长筒胶鞋或一次性鞋套, 防止器械落地刺伤以及污染[12]。

在使用含氯消毒剂及含酶清洗剂时要戴口罩、乳胶手套、圆帽、护目镜、穿防护服。供应的锐器如手术刀片、金属丝等须妥善包裹小心处理, 以防造成人体的伤害;如果不慎被利器刺伤, 应根据职业暴露指南, 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如用肥皂和清水清洗伤口, 用75%乙醇或0.5%碘伏等对伤口进行消毒, 对伤口较深者注射破伤风疫苗等[13,14,15]。

出、入灭菌锅时要放置高热提示牌, 提醒操作人员做好自我防护, 有效防止烧伤、烫伤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应严密监测环氧乙烷气体, 防止燃烧、爆炸等事故的发生;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器泄露过氧化氢。防止接触化学消毒剂时引起的过敏及皮肤黏膜的伤害;对锐利器械进行处理时, 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方法, 避免刺伤。应用塑料袋 (瓶) 包装已经用完的环氧乙烷空瓶, 集中放置, 并注明物品名称, 按《医疗废物处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16]。

应对工作人员进行乙肝疫苗的接种, 必要时检测HIV、HBV、HCV等, 以降低工作人员医源性传染性疾病的感染率。定期对员工进行健康体检, 1次/年。

1.4 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包装质量、清洗质量、灭菌质量, 物品送达科室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前后包装质量 、清洗质量 、灭菌质量的比较

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前抽取500份样本中包装质量不合格率为3.6% (18/500) , 清洗质量不合格率为2.4% (12/500) , 灭菌质量不合格率为1.2% (6/500) ;实施质量持续改进后抽取500份样本中上述指标分别为1.4% (7/500) 、0.6% (3/500) 、0.2% (1/500) 。两者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 < 0.05) 。说明在实施质量持续改进及控制后, 消毒物品在包装质量、清洗质量、灭菌质量上均有显著提高。

2.2 实施前后物品送达科室时间比较

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500份物品送达科室时间为 (42.5±12.5) min, 显著低于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前的 (60.5±15.5) 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3 讨论

美国的ATC公司借鉴了通用电气的“群策群力法” (workout) , 让一线员工参与到质量改进的举措中来。近年来进行的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适用于医院各科室, 使医院内人人参与提高医疗质量, 使医疗质量不断提高。持续质量改进, 是在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注重过程管理、环节质量控制的一种质量管理理论。“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主要以完善质控管理网络体系、改进质量评估考核体系、建立信息报告分析体系和创建质管教育培训体系为主要内容。通过持续质量改进的实施与效果评价, 可全面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借鉴美国卫生保健组织鉴定联合委员会 (JCAHO) 10步持续质量改进流程模式 , 定义出11个重要的护理方面特一级基础护理、皮肤护理、护理记录、急救药品管理等。按照医院评审要求, 结合医院实际情况, 制订测量标准, 建立阈值, 评价护理质量。实施结果表明, 在推行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后, 护理质量始终呈平稳上升趋势[17,18]。自1988年我国原卫生部第1次颁发《医院消毒供应室验收标准》以来, 供应室在医院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我院感染科组织全院医护每月培训1次, 并授予继续教育学分, 使我院绝大部分医护工作人员感染控制观念逐步提高, 随着人群知识层面提高, 患者自我防护意识加强, 对供应室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为适应医院在新时期的发展需求, 提高工作效率, 降低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业界已逐渐形成共识:建立手术室、供应室一体化管理的集中式消毒供应中心, 进行专业化管理, 集中收集各科室待消毒物品, 由消毒供应中心集中清洗、包装、消毒、灭菌和发放[19]。

手术室、消毒供应室一体化管理集中消毒供应, 使医院人力、设备等达到资源共享, 减少投入, 低耗高效, 专业人员规范化操作, 大大降低院感事件的发生, 有效保障医疗护理工作质量。

消毒供应中心设备的更新、新技术的引进、管理模式的改变、人员的配备及管理, 促使必须对其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 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制订符合现代管理理念的工作流程和质量标准, 使工作细致化、程序化、专业化, 杜绝盲目和随意性操作, 变事后管理为事前防范。新的模式要求消毒供应中心管理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工作质量持续改进, 是在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更注重过程管理、环节管理的一种质量管理理论。

医院持续质量改进是通过计划、执行、监督和评价的方法, 不断评价措施效果并及时提出新的方案, 使医院质量循环上升[20]。持续质量改进是质量持续提高、增强满足要求能力的循环活动;持续质量改进是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必然趋势[21,22]。

供应室的质量管理 第9篇

医疗器械的清洗体系在各大医院完善的程度不尽相同, 有调查显示, 三级医院消毒供应室的建设全部符合《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这一文件内的相关要求, 其已经具备一系列成熟的流程, 包括供应中心、清洗中心、消毒供应室等。与此同时, 调查还发现小部分的二级医院以及大部分的一级医院基础设施落后, 清洗体系不完善, 未建成自己的消毒供应中心, 并且这些医院的清洗设备欠缺, 没有自动清洗机以及超声清洗机, 几乎是靠人力来完成清洗。基于这样的现状, 有必要对医疗器械的清洗质量进行评测, 为此, 笔者进行了如下的调查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调查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在南京市江宁医院消毒供应室内清洗的各类医疗器械作为研究对象, 包括手术剪、手术镊、血管钳、持针器、刀柄等各3 000件。

1.2 方法

因本次调查研究时间较长, 工作量较大, 所以首先组织消毒供应室医疗器械清洗质量评测小组, 经过一系列系统培训和管理后, 通过现场调查的方法, 熟悉以及掌握医院内消毒供应室的清洗设施以及各种设备情况, 在对各类医疗器械清洗之后, 抽检手术剪、手术镊、血管钳等, 对其进行清洗质量评测[2]。

1.3 清洗流程

规范的清洗流程一般包括如下几个步骤:冲洗、洗涤、漂洗。本次调查研究中, 我院消毒供应室同样采用此种方法对医疗器械进行清洗。在清洗操作过程中, 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 每个环节都要求合格, 任何一项不合格的行为, 都将被视为违规。

1.4 评测方法

我们通常选用目测法以及隐血检测法对清洗质量进行评测。目测法是指用肉眼观察医疗器械的外表、齿槽等是否有污渍、血迹、铁锈或其他粘附物, 再用5倍放大镜进行观察, 检测是否有上述不合格特征。隐血检测法则是在清洗后的医疗器械的外表、齿槽等部位滴加联苯胺试剂、双氧水 (又称隐血试剂) 进行洗脱, 再用胶头滴管吸取少许洗脱液, 加至白色测试纸上, 一段时间后, 观察试纸是否变色。

1.5 观察指标以及结果判定标准

通过目测发法以及使用放大镜观察器械外表, 发现医疗器械外表光洁, 不存在任何污渍、血迹或铁锈, 也无其他粘附物, 则可视为合格, 否则为不合格。隐血检测法的判定主要是通过观察滴加洗脱液的白色试纸是否变色, 若在一段时间内, 试纸不变色, 即为阴性, 清洗则合格, 反之为不合格。

清洗的物品质量要求合格, 表现为玻璃制品要求光亮透明且无明显水滴, 不锈钢类制品要求表面光洁无明显粘附物, 胶管制品外表光滑无变色老化现象, 金属制品无血迹、污渍等。

2 结果

2.1 清洗质量检测结果统计与分析

调查期间, 本院消毒供应室所清洗的各类医疗器械各3 000件, 包括手术剪、手术镊、血管钳、持针器、刀柄拉钩、吸引管等, 按照相关规范标准对其进行质量检测, 合格情况如表1所示。调查结果显示, 手术剪的合格率最高, 有2 935件合格, 合格率为97.83%, 其次为手术镊, 有2 843件合格, 合格率为94.77%, 血管钳有2 801件合格, 合格率为93.37%, 持针器有2 746件合格, 合格率为91.53%, 刀柄有2 713件合格, 合格率为90.43%, 拉钩有2 645件合格, 合格率为88.17%, 吸引管2 577件合格, 合格率为85.90%。

2.2 我院清洗质量检测结果与规定标准比较

按照医院内消毒供应室的医疗器械清洗标准, 我们对上述各类医疗器械的清洗合格率分别做出比较, 结果显示, 我院各类医疗器械清洗均全部合格, 见表2。

3 讨论

医院消毒供应室是医院管理的基础环节, 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临床上经常使用金属类医疗器械, 并且由于其耐劳损等特点, 使其在临床上被反复使用, 因此对其进行清洗的质量评测显得尤为重要, 清洗合格的手术器械可以有效地控制外源性感染事件的发生[3]。

我院属于三级医院, 在调查分析之后, 了解到大部分医疗器械的清洗质量都达标。通过本次调查研究结果的分析, 虽然我院消毒供应室内的基础设施已经相对完善, 并且人员较为专业, 但是对于其他一级、二级医院的消毒供应室的完善, 形势已经迫在眉睫。在此, 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 医院领导对消毒供应室应继续保持高度重视, 加大建设资金的投入, 争取将其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基础设施, 来保障医院的基本运作; (2) 对于消毒供应室内的工作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与管理, 定期组织人员深入学习提升其对医疗器械清洗环节的认识, 熟悉并掌握每个小细节; (3) 继续总结消毒供应室的清洗经验, 完善整个医疗器械的清洗体系, 从而提升医疗的安全程度。

综上所述, 现阶段医院消毒供应室清洁质量控制管理工作应继续完善, 医疗器械的清洗质量仍有待提高, 以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优质的服务, 提升我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和影响力为目标。

参考文献

[1]汪福英, 余凤春.分段环节质控在金属医疗器械防锈处理流程中的实施[J].护理学杂志, 2010, 25 (6) :50-51.

[2]白巧玲, 徐丽荣.应用BT-112D综合评价系统监测医疗器械清洗流程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1 (1) :89-90.

器械集中处置的供应室管理 第10篇

1 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职业素质高, 责任感强是提高供应室工作质量、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根本保证。

1.1 加强业务学习和技能培训, 提高业务素质

供应室人员轮流参加省级、市级组织的消毒供应室专业知识培训;科室组织业务学习, 学习新知识及质量控制标准, 定期进行技能培训, 包括各种操作流程、监测技术、新购设备的使用等等, 现场讲解, 现场示范, 定期理论操作考试, 以提高专业理论和技术水平, 保证工作质量。

1.2 内抓质量、外树形象、诚实守信

消毒供应中心, 临床科室双方对内强化素质教育, 互相信任, 团结协作, 共同消除矛盾, 保证工作质量。开展集中供应之初, 在院领导与护理部的协调与支持下, 抽调1名手术室护士到消毒供应室工作, 负责指导手术器械、敷料的清点、包装。建立《手术器械包装图谱》和《手术器械核对单》, 接受、清洗、包装均依图谱和核对单双人核对, 每个手术器械包配一张核对单。术前、术后由手术护士依据核对单清点核对, 术毕由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前往收回, 在消毒供应中心污染区清点无误后进行清洗, 如器械有差错立即与手术室联系进行核对, 清洗后打包时发现缺少器物, 由消毒供应中心负责。

2 加强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

消毒供应室承担着医院各临床科再生医疗用品的清洗、包装、灭菌、贮存和发放工作, 是全院感染控制的主要环节。

2.1 清洗质量管理

医疗器械使用后进行彻底的清洗, 去掉附着在上面的血液、脓血、体液等有机物是灭菌成功的关键环节[1]。为了控制医院感染, 我们狠抓使用后医疗器械清洗质量, 使得所有医疗器械都能保证在彻底清洗干净的基础上再进行消毒或灭菌[2]。

2.1.1 清洗前的预处理

回收到供应室的器械对照《手术器械核对单》清点、分类、清洁度检查, 有关节器械打开关节初步冲洗, 污染物变干的器械完全浸没于水温35℃~40℃多酶清洗液20 min。一些结构复杂的器械很难完全除去污染, 浸泡前能拆卸的应充分拆开, 避免洗涤面的遮盖[3]。对有特殊污染的器械采用含2000 mg/L有效氯消毒剂浸泡[4]。

2.1.2 清洗方法

2.1.2.1 手工清洗

一些特殊器械如精密、细管腔、尖锐器械、不能浸泡于水中的器械 (如电钻) 、不耐高温器械及严重污染生锈或残留血迹、分泌物, 用机器无法洗净的器械必须依靠手工清洗。器械的关节轴缝隙、齿槽、管道、粗糙的表面等常难清洗, 选择不同类型和大小的刷子手工初步刷洗, 去除大的污物后再用清洗机清洗, 以确保清洗效果。当刷洗无法有效去除器械上的病原微生物时, 可用高压水枪进行清洗。

2.1.2.2 机械清洗法

本院使用全自动清洗消毒机、超声波清洗器。全自动清洗消毒机以清洗架或篮筐装载被初步冲洗的器械, 采用热力 (蒸汽) 为消毒介质, 根据物品的不同选择相应的预施程序进行清洗消毒, 经过预洗-高压水流冲洗-加清洁剂或酶-温水漂洗-热水漂洗-蒸汽消毒-干燥冷却7个步骤, 可达到高水平消毒效果。超声波清洗机是利用超声波高频的水振动直接作用于溶解的血液、体液及组织残留物等污垢, 将其粉碎成微小颗粒, 通过流动水的作用, 使其与器械分离而达到彻底清洁的目的[3]。它的优点是可以清除刷子无法触及的污物。

2.1.3 器械的干燥与润滑保养

器械手工清洗后必须用干燥箱干燥, 因为带有水分的器械会直接影响灭菌因子的穿透力, 稀释化学消毒剂, 而影响消毒、灭菌的效果[4]。器械的润滑保养使用专用的水溶性润滑剂, 在器械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润滑油的配制定人负责。

3 包装质量的管理

3.1 器械清洗与功能质量检查

3.1.1 器械的清洗质量检查

WS310 3-2009第4.2.1.1-4.2.1.2 日常监测在检查包装时进行目测和借助光源放大镜检查, 清洗后的器械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应光洁, 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定期每月抽查3-5待灭菌包内全部物品的清洗质量, 检查内容同日常监测, 清洗质量不合格返回上一流程重新处理, 并记录监测结果。

3.1.2 器械的功能质量检查

器械逐个检查, 如功能损毁和锈斑严重, 及时维修或报毁。

3.2 做好包装时的查对工作

棉质包布要求双层双包布, 清洁, 无破损, 每个手术包配一张核对单, 包装时对照器械核对单双人核对并签名;包内放化学指示卡, 包外贴指示标签, 品名、操作人、消毒、有效期、锅次无误, 不漏项。对于临床科室不常用无菌包用纸塑袋、无纺布包装, 有效期6个月。

3.3 灭菌包体积重量符合规范要求

我院使用的是脉动真空灭菌器, 灭菌包体积不超过30 cm×30 cm×50 cm;重量:器械包不超过7 kg, 敷料包不超过5 kg。

4 灭菌监测管理

4.1 每日灭菌前空锅做B-D试验, 合格后装载物品灭菌, 满度不超过90%, 不小于10%;每锅次常规放一试验包 (中央放爬行卡) , 摆放在灭菌器排汽口上方, 灭菌结束后取出爬行卡肉眼观察合格后放行本锅次灭菌物品。

4.2 生物监测 每周常规生物监测一次, 植入物每锅次生物监测, WS310 3-2009第4.4.2.3.2提出, 紧急情况灭菌植入物器械可在生物PCD中加入5类化学指示物, 化学指卡 (爬行卡) 指数合格可作为提前放行的标志。

5 无菌物品储存管理

无菌物品存放间专人管理, 灭菌后的物品分类、分架存放在无菌物品存放区。存放架离地面20~25 cm, 离墙5~10 cm, 距天花板50 cm。环境温度<25℃, 湿度<7%, 每日由专管人员清点查对有效期、存放间无菌物品质量, 无菌物品发放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

参考文献

[1]毛雅琴, 葛洁芳, 高雅文, 等.消毒供应室的管理.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0, 10 (6) :434.

[2]李六亿, 巩玉秀, 武迎宏, 等.内窥清洗消毒方法的研究,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10) :901.

[3]郑三菊.消毒供应室医疗器械的清洗与质量监测.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0, 27 (2) :231.

供应室控制医院感染的管理对策探讨 第11篇

【关键词】医院感染;供应室;管理对策

供应室又称消毒供应室或中心供应室,是医院对无菌器材进行供应的重要部门,也是对医院感染进行预防和控制的重要科室。供应室具有供应数量大、品种多、接触面广、周转快、对灭菌质量的要求严格等的特点,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医院的感染数量。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供应室与总务后勤部门、临床各科关系密切,在工作中应与临床各科做好协调合作工作,使总务后勤等各部门在设备的安装、维修和物资供应方面给予保证。护理部主要负责业务指导工作,行政部可为设备器材科,也可成为独立的科室。有条件的话,医院可以请一些微生物学家和消毒专家进行专业的技术指导。供应室的人员应根据医院的规模、任务和性质等进行编排和分配,在原则上应配备有护士长、护士、消毒员和卫生员,人员编制在分配上可参考每百张床分配2~2.5人,其中至少要有1/2的编制具有护理专业的技术职称,一般以中青年为主,其他人员须经专业培训后方可入岗,有传染病者不得从事供应室的工作。

其次,要强化对供应室人员的管理。非本供应室人员,未经许可不能随意进入工作区,也不能随意在污染区、灭菌区、清洁区、无菌物品存放处等区间来回穿行。污染区的工作人员工作时应穿隔离衣,并且在离开污染室的时候脱去,在进入无菌室前必须要先洗手和更换鞋。对于皮肤有伤口感染或者传染病者,必须要经由部门主管以及感染方面的专职人员进行评估,决定对其实行调离或者重新调配适当的工作,患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在工作时应佩戴好口罩,所有人都不能对无菌包打喷嚏或者咳嗽等,防止由于人员混杂和流动频繁造成的微生物等的感染。应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体检,凡是发现有传染病人员,一律不得留于供应室工作。

2 结果

通过对供应室加强了管理和监督,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工作的责任心也得到了加强,灭菌质量得到了提高,由于操作不当造成的无菌包不合格的数量也明显减少,全面的为医疗和护理质量提供了保障。

3 讨论

3.1 对供应室环境的管理

首先,应该保证供应室的合理布局,合理布局是避免交叉感染、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力物力以及保障顺利供应的前提。供应室的外围环境应做到清洁且无污染源,室内通风和采光条件良好,墙面、地面和屋顶要保证光滑、易冲刷并进行消毒。污染区、无菌区和清洁区各区之间划分明确且标志醒目,在门口设立专门人员进行管理和监督,严禁闲杂人员进入,各个工作间工作人员严禁串岗,尽量减少人员的流动。

3.2 对供应室器械物品进行回收的管理

对于回收的器械要严格地按照流程的规范要求进行处理,即清点登记、除锈处理、加酶机洗、用蒸馏水冲洗、进行干燥、打包、消毒、无菌保管以及发放。对于污染品的回收应由专人负责,行走时专车专线,对于受到特殊污染的器械产品,应使用双层的医用垃圾袋进行密封,并在垃圾袋上标明感染疾病的类型。回收车在使用过后应及时进行清理消毒,消毒后存放于固定位置。操作人员在工作时要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在使用消毒液、清洗液和除锈液时,应现用现配,把握好配置的浓度。精洗间需要使用蒸馏水进行流水冲洗,彻底地清除可能残留的清洗液,待完全干燥后打包进行消毒处理。

3.3 消毒间和无菌间的管理

消毒人员必须持证上岗,进行规范操作。必须严格地根据高压灭菌器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每天进行空锅BD实验。对于需要灭菌的物品应该严格地按照要求进行装载,不得超过整个灭菌仓的80%,不得少于整个灭菌仓的10%。对于不同种类的敷料包和物品包要按照要求进行分层放置,从而方便蒸汽的进入,保证能够有效的灭菌。对灭菌过程中仪器出现的异常现象应该做及时的处理,以确保灭菌的质量。在灭菌的物品进入无菌间之前,应检查锅内放置的化学指示卡,指示卡必须达到或者深于标准色,要确保物品干燥且无湿痕,对于每件要消毒的物品要做好醒目的标识牌,根据物品的名称和有效日期有顺序地进行分门别类的摆放。在无菌间应安排专人进行管理监督,不相关人员禁止进入。工作人员须戴帽子,穿隔离衣,戴手套,着鞋套。灭菌物品应存放在干净的无菌柜内,柜子离地至少30cm,距墙至少5cm,距天花板至少50cm。及时对灭菌物品的有效期进行检查,对于过期的灭菌物品应及时进行清洗、灭菌和检查。

综上所述,应对供应室加强科学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预防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只有坚持执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正确的操作规程,树立供应室质量第一的观念,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医院的感染发病率。近年来,我院对供应室布局环境加以改善,通过严格执行消毒和隔离的制度,对细菌培养进行不定期的抽樣,定期组织对各个工作间的物体表面、空气、浸泡液、无菌物品和工作人员的手进行细菌培养,检查结果均为合格。几年来,由于我院供应室严格地按照医院消毒管理规范进行运作,由于供应室的原因造成的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率不断减少至零。

参考文献

[1]孙雪莹,王华生,梁树森.消毒供应室控制医院感染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19(8):68-69.

[2]黄莉.加强供应室管理 有效控制医院感染[J].中国医药指南, 2013,10(5):74-75.

[3]徐飞,曲淑丽.加强供应室的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17(7):23.

[4]蔺改雯.供应室控制医院感染的管理对策[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7(2):115-116.

供应室的质量管理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6月我院实施环节质量控制管理前的1000份消毒样品、500个无菌器械作为对照组, 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实施环节质量控制管理后的1000份消毒样品、500个无菌器械作为观察组。消毒供应室共有10名护理人员, 均为女性, 其中护士7名 (包括消毒员) 、工人3名, 年龄25~45岁, 平均 (31±3) 岁。两组护理人员为同一批护理工作人员, 两组消毒样品、无菌器械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管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终末端质量控制, 具体内容:在消毒供应室物品回收、清洁、分类、消毒等各个环节均不实施质量监督与控制, 护理人员只日常负责的工作环节, 按照自己的工作习惯来进行操作和控制, 医院质量监督组每月定期进行监督和检查, 并对最后的储存结果进行检查, 若发现物品管理问题则立刻返工进行处理。

1.2.2 观察组

实施环节质量控制, 具体如下: (1) 自我监督:原本负责各个工作环节的护理人员在工作之前先对自己的日常工作进行自我检查, 由护士长对每个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进行抽查和监督。同时根据具体工作内容将护理人员进行分组,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组员担任组长[3]。 (2) 内部监督:需加强护理人员的自我监督能力, 提高其对物品回收、清洁、分类、消毒、灭菌等环节的监督力度, 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需要将自己的姓名与编号一一对应写在纸条上, 然后对自己的工作质量进行评价, 并签名对此环节直接负责, 下一环节的负责人员便能有针对性地对上一环节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监督与控制, 一旦发现问题, 需立即返回给上一环节负责人员进行处理, 若无问题, 则可直接对最后的结果确认并签字, 同样负责这一环节的工作人员也需要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评价与签名, 以此循环下去便能提高每个环节的质量[4]。 (3) 外部监督:为了更好地提高内部质量控制效果, 可将定期抽验作为主要检查监督方式, 也可将不定期抽验作为辅助检查监督方式。首先, 组长需要对检查结果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 然后让负责此环节的护理人员进行自我总结, 找出错误原因, 并通过讨论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法, 以提高消毒供应室的质量控制效果[5]。 (4) 奖惩制度:为了有效降低护理人员发生错误的概率, 可以设置针对性较强的奖惩制度。但需注意的是, 若问题已经进入临床科室, 那么负责此环节的工作人员与质量监督组、护理组管理人员均应对其负责。此外, 还可以对及时发现问题的工作人员进行奖励[6,7]。 (5) 会议讲评:护理组管理人员每周可组织所有护理人员参与科室会议, 管理人员可在科室会议中总结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情况, 尤其是对已发生的问题进行总结和询问, 通过讨论来对此问题进行解决和预防, 以便更好地提高消毒供应室的质量控制效果[8]。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种质量控制管理方法下, 消毒样品分类、回收、清洗、消毒、包装、灭菌、存储、发放合格率, 以及纹齿器械清洗返工次数、管腔器械清洗返工次数、器械收送返工次数。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消毒样品管理效率比较

观察组消毒样品分类、回收、清洗、消毒、包装、灭菌、存储、发放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1。

2.2 无菌器械管理效率比较

随机抽选消毒供应室无菌器械500个对其管理效率进行比较, 管理前, 两组纹齿器械清洗返工次数、管腔器械清洗返工次数、器械收送返工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管理后, 观察组纹齿器械清洗返工次数、管腔器械清洗返工次数、器械收送返工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见表2。

3 讨论

消毒供应室也被称之为消毒室, 其存在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医疗安全, 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消毒供应室与临床各科室有着直接的接触和联系, 一般设立在医院门诊至住院部的中间位置, 周围环境十分整洁、没有其他污染源存在, 属于一个十分独立的区域, 护理人员在此区域中能够十分流畅的开展工作, 不会有其他外部人员进入干扰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9]。通常情况下, 消毒供应室的人员配置与医院规模、性质等相关, 医院会为此科室配备护士长、护工、卫生员、消毒员等, 患有传染病的人员是不允许进入消毒供应室工作。消毒供应室管理工作作为医疗机构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日常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为各科室提供安全规格、干净卫生的消毒物品和器械, 其与医院护理水平与整体质量有着直接的联系, 故而应加强消毒供应室的质量管理[10]。

质量控制体系一般采用文字形式进行建立, 将其制作成运行、结果、效果等流程的文件, 文件中囊括了所有的工作过程, 但并不代表这是工作的最终目的, 质量控制体系实际上是一种需要在文字基础上实施系统管理的手段, 这需要所有护理人员共同参与。以往的质量控制管理均由护士长直接负责, 不会要求每一位护理人员必须参与其中,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消毒供应室的质量控制效果得不到根本改善[11]。采用环节质量控制管理方法, 能够最大化扩大管理人员队伍, 不仅能使每一位护理人员均参与至质量控制管理工作中, 也能将工作职责明确到每一位护理人员身上, 有利于降低错误的发生率。

消毒供应室一共有分类、回收、清洗、消毒、包装、灭菌、存储、发放这几个环节的工作, 以往的质量控制流程都是直接将这些环节的管理制度以文字形式挂于墙上, 不仅无法使质量控制真正落到实处, 还会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应用环节质量控制, 其能将具体的环节流程融至每一个工作环节之中, 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工作效率。同时, 为了更好地提高环节质量控制效果, 需要定期进行检查和监督, 一方面能使护理人员自觉做好本职工作, 另一方面也能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12]。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消毒样品分类、回收、清洗、消毒、包装、灭菌、存储、发放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管理后, 观察组纹齿器械清洗返工次数、管腔器械清洗返工次数、器械收送返工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消毒供应室应用环节质量控制管理方法, 不仅能够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还能提高整个消毒供应室的质量控制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环节质量控制在管理消毒供应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6月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第五人民医院实施环节质量控制管理前的1000份消毒样品、500个无菌器械作为对照组, 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实施环节质量控制管理后的1000份消毒样品、500个无菌器械作为观察组, 对两组质量控制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消毒样品分类、回收、清洗、消毒、包装、灭菌、存储、发放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管理后, 观察组纹齿器械清洗返工次数、管腔器械清洗返工次数、器械收送返工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结论 消毒供应室应用环节质量控制管理方法, 不仅能够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还能提高整个消毒供应室的质量控制效果。

上一篇:频谱特征下一篇:基本机械化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