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输监控范文

2024-05-30

传输监控范文(精选10篇)

传输监控 第1篇

1 光传输平台监控系统的意义

光传输平台是以单向广播方式传输,即外调制光发射机+光开关+分路器+光放大器+分路器+光工作站。每个环节出现故障将直接影响用户信号的接收,因为传输方式是单向广播式,发生故障时必须待用户报修后运行维护人员才去处理,因此网络维护很被动、很滞后。宿迁广电的网络架构为1550nm+EPON+EOC模式,光传输平台监控系统利用冗余的回传数据通道,将光接收机、光开关、光放大器、光发射机的参数传输到广电机房,通过软件实现从光链路管理、告警专家分析系统、光工作站在线参数调整、网络性能分析这四个功能及时对故障做出分析和定位,提高运维质量和提升广电网络社会影响力和满意度。

2 光传输平台监控系统的核心

2.1 光链路管理

光链路管理图简单、直观、便捷。在光链路管理图是按照信号传输流程设计的,从光发射机——光开关——光放大器——光分路器——光节点每个节点都标明的节点名称和去向。一旦某个节点发生故障,从光链路管理图中就可以知道故障发生在哪个节点、故障覆盖的范围(见图1)。

2.2 告警专家分析系统

以前的网管只能实现设备的简单告警,告警发生后会产生很多的相关告警信息,运维人员需要翻看大量的告警信息找到故障点。告警专家分析系统他对所有的告警信息进行分析、过滤的得出关键的故障点,快速定位、大大提高故障处理速度(见图2)。

对于专家分析系统,在故障原因进行分析时,会综合所有的告警信息,采用智能化的逻辑运算,不仅指出哪台设备故障,还会指出引起故障的的原因,引导运维人员要明白产生故障原因(见图3)。

表象都是光放这个节点故障引起该辖下的光机线路故障,但是专家系统分析得出:一是“光放输出异常”引起的故障,此故障是光放本身故障;二是“光放输入异常”引起的故障,此故障是前端光链路故障引起的故障。

2.3 光工作站在线参数调整

根据报警信号,运行维护人员可以在线对光工作站对指标进行微调,把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2.4 网络性能分析

网络性能分析通过不断采集设备的运行状态,通过回执设备核心参数的性能曲线(见图4),通过不定期的对设备的性能曲线进行分析对比,发现核心参数的性能变化,在设备未出现故障之前及时对设备实现维修或者替换,从而防患于未然,做到核心设备无中断。

传输监控 第2篇

一、项目需求:

本次淄博交警共计安装监控点1700个点。通过在全市范围建设公安治安监控网络,在各个重要路口,需要重点防范的地点安装监控设备,前端监控设备采用电子警察、高清枪机摄像机或者一体化球形摄像机。监控视频通过广电网络传输至交警机房。

结合我公司在视频监控系统方面的建设经验,决定本项目采用裸光纤与GPON技术,为其提供裸光纤和GPON光纤传输通道接入前端监控设备。前端设备利用现有资源就进接入我方机房、光缆交接箱、小区分纤箱,在广电公司汇聚设备汇聚并传输至交警机房,有效的保障网络传输速度和质量。本方案安全稳定、组网简单、便于维护、并能实现客户所需功能

二、GPON网络技术特点:

GPON技术采用点到多点的用户网络拓扑结构,利用光纤实现数据、语音和视频的全业务接入的目的。GPON 系统主要由OLT、ONU和POS组成,其中OLT(Optical Line Terminal)放在中心机房,OLT既是一个交换机或路由器,又是一个多业务提供平台,它提供面向无源光纤网络的光纤接口(PON接口)。POS(Passive Optical Splitter)是无源光纤分支器,是一个连接OLT和ONU的无源设备,它的功能是分发下行数据,并集中上行数据。它是一个简单设备,不需要电源,可以置于相对宽松的环境中,一般一个POS 的分光比为1:

8、1:

16、1:

32、1:64甚至1:128,并可以多级连接。ONU(Optical Network Unit)放在用户设备端附近或与其合为一体。一个OLT PON端口下最多可以连接的ONU数量与设备的配置和分光比密切相关。在GPON系统中,OLT到ONU间的距离最大可达20 km。

采用GPON设备建设视频专用传输网络的优点主要表现如下: 1)成本较低,维护简单,容易扩展,易于升级。在传输途中不需电源,没有电子部件,因此容易铺设,基本不用维护,长期运营成本和管理成本的节省很大;系统对局端资源占用很少,模块化程度高,系统初期投入低,扩展容易。

2)提供非常高的带宽。GPON目前可以提供上行1.25Gbps及下行2.5Gbps的带宽,并且随着以太技术的发展可以升级到10Gbps,非常适合于视频监控网络的高带宽的需求,特别是全高清的视频监控网络;

3)服务范围大。GPON作为一种点到多点网络结构,以一种扇出的结构来节省中心设备的资源,服务大量用户,特别适合于前端点多而分布广泛,点位分散的视频监控类专用网络;

4)带宽分配灵活,服务有保证。对带宽的分配和保证都有一套完整的体系。GPON 可以通过DBA(动态带宽算法)、DiffServ、PQ/WFQ、WRED 等来实现对每个用户进行带宽分配,并保证每个用户的QOS;

5)传输安全有保障。对于安全性的考虑。上行方向ONU不能直接接收到其他OUN上行的信号,所以ONU之间的通信,都必须通过OLT,在OLT可以设置允许和禁止ONU之间的通信,在缺省状态下是禁止的,所以安全方面不存在问题。对于下行方向,由于GPON网络,下行是采用广播方式传输数据,为了保障信息的安全,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保障。所有的ONU接入的时候,系统可以对ONU进行认证,认证信息,可以是ONU 的一个唯一标识(如MAC 地址或者是预先写入ONU 的一个序列号),只有通过认证的ONU,系统才允许其接入。对于给特定ONU 的数据帧,其他的ONU在物理层上,也会收到数据,在收到数据帧后,首先会比较LLID(处于数据帧的头部)是不是自己的,如果不是,就直接丢弃,数据不会上二层,这是在芯片层实现的功能,对于ONU的上层用户,如果想窃听到其他ONU 的信息,除非自己去修改芯片的实现。对于每一对ONU与OLT 之间,可以启用128位AES加密.各个ONU的密钥是不同的。另外,还可做VLAN隔离,通过VLAN方式,将不同的用户群、或者不同的业务限制在不同的VLAN,保障相互之间的信息隔离。

附件:具体GPON设备指标

一、T比特超大容量光接入平台,构筑面向未来的融合接入网络

大容量、远距离、高效率,满足未来更高带宽业务的需求MA5680T全面继承了华为全IP接入网架构的先进理念及功能特性,采用了业界领先的超大容量平台,高达400G的交换容量提供无阻塞的T比特交换能力,每槽位带宽达10GE,彻底消除接入的带宽瓶颈,使接入网络跨入光速时代!

MA5680T支持16个业务槽位,如图1。单块PON业务板提供4个PON接口,支持高达1:64的分光比,单框的容量即达4096个用户端口。对于GPON接入,MA5680T支持下行2.5Gbit/s、上行1.25 Gbit/s的线路速率,采用GEM(GPON Encapsulation Mode)协议封装为125us的定长帧结构,具有少的开销字节和高达93%的传输效率。

对于GPON接入,MA5680T支持下行1.25Gbit/s、上行1.25 Gbit/s的对程线路速率,高速宽带,充分满足接入网用户的带宽需求。

图1

MA5680T插框

全光接入的统一平台MA5680T在一个平台上可同时提供GE光口/ FE光口/GPON/EPON多种光接入方式,作为一个P2P(点到点光纤直联)和P2MP(点到多点)的统一平台,满足FTTC/FTTB/FTTH多样化组网以及平滑演进的需求。对于需要独享光纤的重要客户,可以采用点对点方式提供光纤接入,充分保证重要用户对安全性和带宽的高要求。MA5680T同时支持EPON和GPON的混合接入,可以根据运营商的部署灵活选择不同的接入方式,同时规避技术选择的风险,MA5680T的灵活接入方式为运营商发展客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二、全业务接入能力,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

华为提供OLT设备和系列化ONT设备,为客户提供端到端的光接入解决方案,满足不同接入位置不同用户类型的接入需求,如下图2所示:提供针对家庭用户的SFU终端,支持FE/GE和POTS接口,满足语音、数据和视频的Triple-play的要求;对于多住宅用户,华为提供FTTB组网的MDU终端,支持FE、POTS

和xDSL接口,解决密集用户的覆盖,充分利用现有铜缆资源。对于商业用户,华为提供具有E1/T1接口的SBU和MTU终端,实现话音和TDM专线接入。能够满足用户高速上网、IPTV、VOIP、专线等业务需求。

可控组播

MA5680T强大的电信级组播功能,为运营商开展和管理宽带组播增 值业务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支持IGMP Proxy/Snooping组播协议,支持1000个组播组 *支持预加入功能、快速离开功能

*丰富的用户鉴权模式,满足不同组播运营的需求 *支持频道预览功能,支持收视统计功能 *支持受控组播,控制用户可加入的组播组 话音解决方案

MA5680T采用VoIP的话音解决方案,终端设备提供两种VoIP方式,如图3 ONT内置媒体网关,完成VoIP话音的转换 *外置媒体网关实现VoIP话音的接入

*OLT上行通过GE或10GE与IP网络连接,话音的信令处理由软交换完成。华为SmartAX MA5680T光接入解决方案

TDM传输解决方案

MA5680T强大的QoS机制可以提供完善的E1传输解决方案,GPON GEM的帧结构可以很好地保证E1在GPON中的传输质量,同时可以解决困扰E1 over IP的时钟问题,达到和SDH传输媲美的效果。

三、增强的运维管理能力,有效降低运维成本

端到端的统一管理平台iMANAGER N2000网管平台不仅可以实现从OLT到MDU、ONT、DSL MODEM等终端端到端的管理,而且还可以实现对华为DSLAM、MSAN的统一管理,是业界唯一一个可以实现端到端的统一管理平台。强大的终端管理iMANAGER N2000可以实现对OLT下挂的所有终端都作为一个网元来管理,真正实现了光接入的“大容量、少局所”建网模式。支持GPON 终端管理功能,可通过OMCI(ONT Management and Control Interface)协议管理ONU/ONT 上的VLAN 配置、端口属性等。支持EPON 终端管理功能,可通过中国的电信行业标准进行ONU/ONT 的管理、ONT 端口VLAN 的管理以及端口属性的管理。支持OLT 对ONU/ONT 的离线配置,在OLT 端保存配置,并在ONU/ONT 注册时自动恢复ONU/ONT 的数据,使业务发放更为简便。通过网管系统可以对ONT进行配置、日常管理和故障诊断、定位,实现ONT终端的“零配置”和远程维护管理大幅度降低维护费用。

四、强大的QoS保证机制,完美支持多业务接入 MA5680T具有强大的QoS能力,完美支持多业务接入。支持端到端(OLT到ONU/ONT)的全网QoS解决方案。

*支持OLT 和ONT 两级调度,通过区分不同的业务和用户来提供QoS 保证。

*支持基于流规则的包过滤、重定向、流镜像、流量统计、流量监管、端口队列调度、端口限速、优先级策略

*和VLAN 更改策略。支持CoS(802.1p)、流优先级,缺省为802.1p。*支持SP(Strict Priority)、WRR(Weighted Round Robin)等8 种队列调度。

*特别针对VoIP 语音,增加了端口流分类处理,即使在大流量数据冲击下,也能够保证通话质量。

*支持基于ACL的允许/禁止访问控制。

*支持动态带宽分配(DBA),分配范围为512kbit/s~最大带宽,支持64kbit/s控制粒度。

五、丰富的系列化OLT和ONT 华为不仅提供功能强大的OLT 设备,而且还提供包括OT925在内的多款终

端,支持单FE、多FE、GE、POTS、WiFi、RF等多种接口,满足光接入多样化组网需求。

六、强大的定制化服务能力,满足不同应用场景需求

华为作为光网络和PON接入行业的领跑者,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ODN网络设备,而且海内外大量“交钥匙”工程的顺利交付,更是积累了丰富的光产品设计、维护、施工、诊断的经验,可以提供端到端的ODN解决方案。卓越的产品集成能力。能够帮助客户完成设备选型和采购,降低新产品的导入风险,快速开展业务。

*强大的网络规划能力。可以为客户提供ODN可行性分析,咨询服务,ODN建网规划和设计等服务。

*强大的TK交付能力。华为全资子公司安捷信专门负责海外TURN-KEY工程,具有丰富的工程实施经验,不仅提供弱电箱、分光器的定制化服务,还可以为客户提供计划制定,计划管理,风险管理,工程施工,验收管理等服务。

*完善的运维支持能力。遍布全球的技术服务平台,随时随地为客户提供所需的技术支持。

七、MA5680T的规格和性能参数

八、EchoLife HG850eEPON终端

EchoLife HG850e EPON终端(以下简称HG850e)是面向家庭和SOHO用户设计一款ONT(Optical Network Termina)设备,它利有EPON(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技术,通过单根光纤提供高速通道,实现有线高速网络接入,尽享高速的数据服务,以及优质的语音和视频宽带服务。

HG850e在 LAN(Local Area Network)侧提供丰富的硬件接口,可以满足家庭和SOHO用户的多种组网需求,同时HG850e可提供基于IP网络的质量、低成本的VOIP电话服务,以及FOIP数据传真服务。

变电站系统监控信息传输技术研究 第3篇

国网山东利津县供电公司 山东东营 257400

摘要:变电站属于电网信息的中间站,随着自动化信息系统的迅猛发展下,变电站经历了集中式、分散式、集中、分散集中式、数字化变电站等多阶段。特别是数字化变电站经过信息进行相互操作的现代性质变电站,其实现了用光纤通信代替普通的电缆通信同时做到了站内设备间的信息共享。

关键词:变电站;系统监控;信息传输技术

前言:在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在新建及扩建变电站中得到了快速的应用。本文就对变电站系统监控信息传输技术进行分析,希望可供相关从业者参考。

一、变电站监控系统分析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对在线运行的各种电力设备(包括控制、测量、保护、自动装置及远动装置等)进行实时监控的自动化系统。它集微机继电保护、远方遥控、远方遥测等功能于一體,对变电站进行自动监视、测量、控制、协调和全方位的管理。

在早期,变电站没有办法及时地了解和监视各个运行点和现场装置的运行情况,更谈不上进行直接控制和信息对话交流。对于变电站的设备运行情况和各条线路的电压、电流、功率等情况,调度中心都不能及时掌握,调度员和变电站各个运行部门的联系主要是电话。每天由变电站值班人员定时打电话向调度员报告本变电站的电流、电压、功率等数据,调度员需根据情况汇总、分析,花费很长时间才能掌握变电站运行状态的有限信息。严格来说,这些信息已经属于“历史"了。调度员只能根据事前通过大量人工手算得到的各种系统运行方式,结合这些有限的历史性信息,加上个人的经验,选择某种运行方式,再用电话通知各个值班人员进行调整控制。一旦发生事故,也不能及时了解事故现场情况,及时进行事故处理,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恢复正常运行。这种落后的状况直接影响变电站的安全运行。

监控系统的第二个阶段,是远动技术的采用。安装于变电站的远动装置,采集各线路电流、电压、功率等实时数据,以及各开关的实时状态,然后通过控制电缆传给调度中心并直接显示在调度台的仪表和模拟屏上。调度员可以随时看到这些参数和全系统运行方式,还可以立刻看到开关等设备的事故跳闸(模拟屏上

相应的图形闪光)。调度中心可以有效地对变电站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的监控。调度员还可以在调度中心直接对某些开关进行投切操作。这种布线逻辑式装置的采用,使变电站的监控系统可以实现遥测、遥信、遥控、遥调的功能。变电站监控系统的第三个发展阶段,是电子计算机在工业控制系统中的应用。采用现代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实现自动化的变电站,是在传统的变电站一次设备基础上,用一套完整的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的采集、处理、就地控制、信息的传送与管理、系统的协调与优化等功能。这一系统通常是一个多处理机的分布式系统。

二、变电站通信的概述

现在变电站所采用的综合自动化技术是将站内继电保护、监控系统、信号采集、远动系统等结合为一个整体,使硬件资源共享,用不同的模式软件来实现常规设备的各种功能。用局域网来代替电缆,用主动模式来代替常规设备的被动模式。具有可靠、安全、便于维护等特点。

分散分层分布式是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方向,这就对通信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选择一个可靠、高效的网络结构,是解决问题关键。现场总线由于技术上的原因以及采用设备总线时信息量大且传输较慢的特点,造成了其存在多种标准,阻碍了其发展。以太网经过若干年的发展,技术上日趋成熟,已十分便利的应用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以太网具有高速、可靠、安全、灵活的特点,使其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数字化变电站中信息传输对可靠性要求

IEC61850标准定义中的GOOSE快速报文通常对命令和数据等采用简易二进制编码,故障发生时保护设备向断路器发送跳闸命令就是该报文的典型应用;原始数据报文由连续的智能设备数据流组成,内容为数字化传感器和互感器的输出数据。这两类报文是实现变电站系统监控信息传输的关键技术,对传输可靠性要求最高。

在规定条件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要求功能的能力称为可靠性。信息传输在关键过程层网络的相关规定时间内,将规定的信息准确无误地传输到接收端被称为传输的可靠性。实现监控信息的可靠性传输,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信息的编码效率高。在数字化变电站过程层网络通信中,简单高效的编码可以在尽量窄的带宽中传输尽可能多的信息。一方面可以增大信道的可用率,减小数据错误率;另一方面,可以简化信息的处理流程,增加传输效率,缩短耗时。

信息的传输延时较小。IEC61850-8-1中,将数字化变电站通信网络传输的数据划分为五种结构,不同结构的传输时间不同。但是关键数据传输GOOSE规定在3ms内要求相关接收方对发送方做出响应。而用于保护和控制的原始数据SV要求传输时间低于10 ms。

信息具有差错控制能力。物理链路性能和网络通信环境等因素可能会导致数据通信过程可出现一些错误,为了确保数据通信的准确,需要在链路层配备一种有效的出错信息处理方案,以此来降低报文传输错误时产生的不良影响。

四、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的技术研究

1、优化MAC寻址方式,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为了减少无效数据在信道中的传输,实际中需要对数据进行适当的处理,保证传输数据的简单高效。常采用的方法是对传输数据进行地址过滤,主要分为硬件和软件两种方式。目前应用中最为现实并且可靠的方式为硬件执行数据过滤。通常设备厂家会提供基于MAC集成电路哈希算法的目的地址,该地址的前3个字节按照国际标准为01-0C-CD,第4个字节由不同的数据类型决定:GOOSE定义为01,广播定义为04。最后两个字节用来区分不同的使用设备。

2、设置优先级,保证关键数据的传输

由于交换机处理帧排队缓冲时的延时具有不确定性,故需要启用分级服务质量提供优先传输机制,保证重要数据信息的优先传输。按照优先级等不同等级代表优先度,可以将高优先级帧设置为4~7,低优先级帧设置为1~3,重要数据应避免使用优先级0,这可能会引起不可预见性的传输时延。关键报文传输优先级的缺省值为4。

3、配置以太网类型,保证数据帧的高速传输

关键数据按照特定的映射被封装成数据帧。接收端接收数据帧时,可通过帧地址识别结果快速调用上层协议,进而高效地解析和处理数据帧,减少信息传输总耗时。基于ISO/IEC8802-3MAC子层的以太网类型由IEEE权威机构注册,并且GOOSE及采样值直接映射到保留的以太网类型和以太网类型协议数据单元,

4、使用差错控制技术,保证信息传输质量

系统的信息在不同设备间都有分布,其通过两个或多个逻辑节点利用数字网络间的数据传输完成信息交换与共享。但是,实际应用中,某设备往往既是数据发送节点,又是数据接收节点,因此如何保证报文被无差错地接收或转发,是实现信息准确可靠传输的关键。

通常应对该问题,可以采用差错控制编码的方式。该编码方式在信息发送之前将一定的冗余数据位添加到数据信息中,构成新的一个数据帧后再发送。接收端收到该数据帧后,利用冗余位对数据帧的信息位进行检查和确认,以确认传输过程中是否发生误码。当发生误码时,可进而采取丢弃或者重发等处理方式。数字化变电站目前主要应用在局域网,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和实时性都很强,因此在实际选择链路层服务的时候可以根据需要再发送端设定一个重发延时保证数据可靠即可。

结束语:

变电站监控系统是变电站安全可靠稳定运行的关键所在。本文对变电站监控系统信息传输技术的可靠性进行分析,有利于大量实时信息的传输,对无人值守变电站实时监控系统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參考文献:

[1]周立龙,王晓茹,董雪源.贝叶斯网络在数字化变电站信息传输可靠性研究中的应用[J].南方电网技术,2010(04).

[2]胡春潮,蔡泽祥,竹之涵.提高数字化变电站关键报文传输可靠性方法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1(39)

监控视频流传输的应用研究 第4篇

1 项目背景及系统特点分析

某国际会议中心包括A、B、C、D、E五栋建筑。B、C、D栋为会议中心主体建筑, 建筑面积约15万m2;A、E栋建筑为配套用房, 建筑面积约11万m2, 五个单体建筑地下部分联通构成地下室 (如图1所示) 。

本项目视频监控系统特点:

(1) 占地面积大, 视频传输距离远;

(2) 摄像机点多, 总数达上千台;

(3) 图像监控及存储质量要求高, 要求达到D1画质;

(4) 分二级管理:D栋一层弱电控制室设一级管理中心, 对整个国际会议中心进行统一管理, B、C、D栋公用D栋的管理中心;A、E栋分别设二级管理中心, 对本栋建筑进行管理;共计3个管理中心。

(5) 在总控中心提供与公安指挥的联网通道, 实现公安应急指挥管理。

2 多种视频传输混合解决方案

针对本项目视频监控的特殊性, 采用同轴电缆视频基带传输、光纤传输、视频网络传输等多种传输方式混合解决方案。

2.1 同轴电缆视频基带传输方式

至各管理中心之间距离在250m以内的摄像机采用同轴电缆视频基带传输方式 (如图2所示) 。

同轴电缆视频基带传输方式对0~6MHz视频基带信号不做任何处理, 通过同轴电缆 (非平衡) 直接传输模拟信号。视频同轴电缆特性阻抗为75Ω, 同轴电缆对外界电磁波和静电场具有屏蔽作用, 导体截面积越大, 传输损耗越小, 传输的距离越长。

优点:短距离传输图像信号损失小、造价低、安装简便、在无干扰的情况图像效果很好。

缺点:传输距离短, SYV 75-5同轴电缆传输距离约250m, 距离增大后衰减较大, 无法保证图像质量, 必须加装视频放大器;且一路视频信号需一根同轴电缆, 传输控制信号需另配控制电缆, 整体上布线量大。

2.2 光纤传输方式

至各管理中心之间距离超过250m的摄像机采用光纤传输方式。半径为250m范围内的摄像机通过铜缆连接到“光纤接点”, 在光纤接点通过四路复用光端机经光缆传送到管理中心 (如图3所示) 。

一级管理中心与二级管理中心之间视频信号传输信号集中且路数多, 也采用光纤传输方式。

光纤传输方式是通过视频光端机把视频及控制信号转换为激光信号在光纤中传输。光纤传输衰减很小, 是同轴电缆每公里损耗的1%, 可实现几十公里以上的超远距离传输。

优点:传输带宽极大, 且易于采用各种复用技术, 特别是光的波分复用 (WDM) 、频分复用 (FDM) 、时分复用 (TDM) 等, 理论上1对单模光纤可传2.5亿个话路;传输损耗低, 无中继距离长, 一般可达几十公里, 甚至上百公里;无电磁干扰, 传输质量好, 保真度高;传输信号无向外辐射, 保密性能良好。

缺点:成本较高, 施工技术难度大, 光纤熔接及维护需专业技术人员及设备操作处理, 维护技术要求高。

2.3 视频网络传输方式

总控中心与公安指挥中心视频传输采用视频数字网络传输方式, 视频矩阵输出的视频图像信号及控制信号通过视频编码器连接到公安专网, 在公安指挥中心通过视频解码器对视频图像进行调用、控制及管理。

视频网络传输是一种全数字的视频传输方式, 通过视频编码器把摄像机采集的模拟视频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在TCP/IP网络上传输 (如图4所示) 。

优点:采用计算机局域网和广域网等联网技术, 视频网络传输距离不受限制;采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数字化视频信号不易受到外部的干扰;扩展简便, 只需增加前端摄像点;可通过磁盘阵列实现海量存储。

缺点:视频网络传输受视频压缩技术以及网络带宽的限制;图像延时较大;建设费用较高。

参考文献

[1]朱弘强, 朱惠强, 邵吉.基于双绞线传输的视频监控系统.计算机工程[J], 2000, (9) :34-36

[2]罗小荣, 宋来平.高速公路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应用方案.北京公路[J], 2008, (4) :13-15

传输监控 第5篇

摘要:高速公路图像视频传输业务的发展经过了模拟传输和数字非压缩传输等阶段,近年来兴起发展的网络数字化视频传输系统已在我国高速公路中得到应用,迎来视频传输的新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传输方式;模拟视频;数字非压缩;网络数字化编码

1模拟视频图像传输方式

早期高速公路中的模拟图像传输方式主要是采用点对点的传输方式,利用点对点光端机将视频信号转换成光信号,通过光纤传输外场监控图像或收费图像。

此种方式缺点

1)传输距离短,组网方式不灵活,不适应多级联网,无法实现远距离传输。

模拟视频传输方式示意图

2)每个节点均需一芯光纤,浪费光纤资源,系统构成较为复杂,需要矩阵、视频分配器等各类产品组网。

3)设备基本无网管功能,系统设备后期维护较为复杂。

由于以上模拟视频光端机存在的缺陷,随着高速公路监控及收费系统的图像业务的增多,特别是高速公路联网监控及联网收费的逐步实施,此种技术已不满足目前高速公路的日常业务需求。

数字非压缩视频传输方式示意图

2数字非压缩传输方式

此方式采用8bit/10bit数字时分复用(TDM)和光纤粗波分复用技术(CWDM)相结合的数字视频传输技术。将外场视频图像通过模数转换成数字信号通过光端机在光纤上进行多路复用传输,在端局通过局端机将数字视频图像还原成模拟图像信号进行实时监控。数字化的监控图像避免了传输过程中的非线性失真,图像质量较好,且多路图像可复用进一芯光纤传输,提高光纤利用率,节约了光纤资源,采用节点光端机级联式组网方式,可实现多节点无损中继传输。但其仍需要编码器、视频矩阵及视频分配器等设备,网络结构较为复杂,不利于后期维护和网络升级。且其数字非压缩协议各厂家无法兼容互通,无法广域联网。系统网管功能有一定局限性。

3网络数字化编码视频传输技术

根据高速公路的管理体制对图像传输的要求,图像传输的层次是:现场图像――收费站――路段分中心――省监控管理中心等。

高速公路应用H.264编码图像传输方式示意图

目前高速公路运营管理面临着:

1)应急事件快速处理的要求,需通过对现场图像进行快速分析,快速响应以便进行快速地部署和处理。

2)全省范围内的日常运营管理调阅图像,并且需更好的面向公众发布图像,为公众出行提供实时道路交通状况,更好地选择自己的出行路线,缓解交通压力,保障交通顺畅提供方案。

此要求图像传输网络能够与高速公路通信专网进行很好的融合,使图像传输能够网络化,全网内实现视频图像的调阅查看,网络数字化编码视频传输技术为其提供了解决方案。

网络数字化编码视频传输技术特点:

1)视频图像处理IP业务化特点,采用H.264算法的对图像进行高压缩比,使视频图像以IP流存在,可在网内调用及面向公众发布。

2)视频采用双码流形式,现场摄像机出来模拟视频流经过H.264编码设备压缩编码成高码流与低码流。高码流视频图像用于监控屏或监视器进行实时查看,低码流直接在存储设备实现数字化存储。IP视频流利用IP OVER SDH技术实现在高速公路通信专网内传输。省去视频切换矩阵及视频分配器等模拟视频设备,可通过管理软件实现视频操作网络化(如组播和软矩阵切换),可通过流媒体服务器实现视频图像面向公众服务。通过SNMP(网络管理协议)实现对全网内个视频节点信号及设备的管理,如策略制定、现场及远端设备配置、运行状态查询及视频流操作。

3)主流的SAN视频存储特性,SAN全称:Storage Area Net-

work,即存储区域网络,包括存储设备、光交换设备及视频服务器。服务器与存储设备通过光交换设备相互连接,通过光纤链路实现数据传输。其数据的读写均基于数据块级别实现,性能优势明显。

4)标准、高质量的H.264编码压缩技术,其能够以更低的数字码流实现更高质量的视频图像,支持D1(720*576),HD1(352*576)等图像分辨率格式,D1格式适用于监视器及普通电脑客户端观看,达到DVD画面效果,同时可为交通事件检测设备提供视频图像进行事件检测,CIF格式可用于视频存储,节约存储空间。带宽适应性较强,同样视频质量需求,1.2M的H.264相当于2M的H.263,2.5M的MPEG2,减少对通信系统带宽的占用,更好的适用网络传输。

而在实际应用中,数字网络化编码图像传输方式下阶段面临着如下需解决的问题:

1)目前存在各家厂家的视频图像编码方式不同,编码后图像无法实现互编互解。

2)编码后的`数字视频图像以IP流在高速公路的通信专网内传输,对通信系统的带宽占用较多,当图像路数较多的时候其组播功能易引起网络风暴,造成通信系统瘫痪。

针对以上问题,根据目前建设及运营的经验,各厂家需互相沟通,开放其编码算法,共同制定统一的编解码协议,实现图像能够互编互解,对于管理范围内超过一定路数的视频图像设置相应的视频转发服务器,避免了全网内传输组播视频图像,造成通信系统的瘫痪。

通信传输网中的监控技术 第6篇

20世纪末,以微电子、光电子为基础的光纤通信、数字通信和计算机技术蓬勃发展,通信网中的高新技术不断涌现,21世纪,人类跨入信息时代已成为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继美国政府提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即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以后,引起世界各国强烈反映,建设基础电信网的浪潮席卷全世界。随着我国电信行业的重组改革,电信垄断逐步打破,多运营商的竞争格局己经形成。如何利用庞大的电信网络资源,如何有效监控电信网络的运行,使整个电信网安全、高效、低成本地运行是每个运营商倍加关注的课题。

2 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

2.1 系统网络结构

综合传输网管系统采用合记奥普泰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的SDH集中监控和管理系统Trans Master3.0。该系统对干线、本地网的传输设备可以实现告警、性能、配置信息的实时集中维护管理,传输网络资源动态管理及调度流程管理,传输计费管理等,可以大大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工作效率,同时为传输网建设、网络优化提供依据,同时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lzal0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2.2 系统功能原理

2.2.1 组成图及与TMN管理层的对应关系

如图2所示,Trans Master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网络管理中心NMC,区域管理中心RMC、远程数据单元RTU;NMC相当于TMN中的OSF模块,RMC相当于TMN中的MF模块,RTU相当于TMN中的Q适配器模块。NMC, RMC实现TMN中网络管理层功能,NMC的主要功能是对全网的运行维护进行管理,RMC的主要功能是对所辖地区的运行维护进行管理,两者的主要功能是一致的,只有针对大的本地网和省级网有必要设置两级管理结构,从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与实时响应能力,对于地理范围较小或被管设备较少的本地网,只设一个NMC即可。RTU属于网元管理层,主要功能是获取网管系统需要的数据,并有数据暂存功能。

2.2.2 NMC、RMC系统组成

NMC主要有客户机CLI和服务器SER组成,CLI和SER之间视应用需要采用二级客户机/服务器模式或多级客户机/服务器模式,为了实现组网,NMC中还有集线器、网卡、路由器、调制解调器等网络设备。NMC向上通过局域网或广域网提供标准的Q3或CORBA接口,实现与本地其他类型网管的互连,这是符合最新网管趋势的,即网络管理层采用以CORBA为基础的Q3接口;NMC向下通过广域网或局域网提供标准的Q3或专有的Qx接口,实现与RMC的互连,或者直接与RTU互连。NMC的通信功能都是通过SER-CM实现的,配置不同版本的SER-CM模块,可以组成不同的NMC,具有不同的接口支持能力。SER-DB实现数据的存储、检索、备份、复制等功能,目前有三个SER-DB模块,即基本功能模块、数据复制模块和电路管理模块,不同组合用于无RMC,有RMC和电路管理。

2.2.3 RTU系统

RTU是Trans Mas te r的数据源泉,主要功能是获取原始数据、翻译/转换为统一内部格式、暂存并上报RMC/NMCo RTU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通信模块COM、数据翻译/转换模块DCP、主控模块MCP;COM和MCP是RTU的必需模块,DCP模块根据实际应用进行配置。

MCP是RTU的主控模块,通过内部数据总线或串行线与COM和各DCP通信,其主要功能是数据分类并汇总,同时具有数据暂存功能。DCP是与传输系统、传输光缆、电源/环境交互的部分,根据传输系统的实际情况分为多种类型,如PDHDDF在线监测 (DGPI) ,SDH DDF在线监测(DCP2)、干节点监测(DCP3)、动力/环境监测(DCP4), PCD协议转换(DCPS), EMS协议转换(DCP6)、光缆监测(DCP8)等。DCP除具有数据格式翻译/转换功能外,还具有与设备间各种硬件接口、管理协议与通信协议的适配功能,如适配TCP/IP, X.25, OSI等。

2.2.4 DCP分类描述

DCP I的主要功能是在线数据采集,通过不同的信号接口盘,系统可以高阻跨接在PDH传输系统的一次群(2048KB/S),三次群(34368KB/S),四次群(139264KB/S)信号上(DDF接口)。实时提取这些信号的告警信息,还可以在线监测这些信号的性能,自动进行统计计算。有助于帮助管理者监测电路运行质量及故障定位。此种DCP主要针对电信传输网中那些不带网管功能的现有传输设备。特点是不依赖任何传输设备制造商,只面向传输的信号,可以客观评价信号质量。

随着传输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通信网中的传输监控技术还任重道远,TMN的终极目标和模式、下一代光网络的综合监控管理技术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理论探讨和工程实践。

摘要:随着我国电信行业的重组改革, 电信垄断逐步打破, 多运营商的竞争格局己经形成。如何利用庞大的电信网络资源, 如何有效监控电信网络的运行, 使整个电信网安全、高效、低成本地运行是每个运营商倍加关注的课题。

关键词:传输网,光纤监控,电信管理网,资源管理

参考文献

[1]李云山等.光传输技术[M].上海:清华人学出版社, 2003.

[2]李兴明.SDH网络管理及其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1999.

风能资料传输监控平台的开发与研究 第7篇

关键词:风能,资料,传输,监控,数据库

风能资料传输监控作为风能观测网项目运行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保障资料传输效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按照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风能观测网运行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值班人员每日需监控中心站数据采集到达率、上传和分发是否正常。但是目前并有这样一个供值班人员使用的直观的监控平台。针对这种情况,开发了风能资料传输监控平台,对风能资料的传输进行实时监控,发现数据传输异常,立即处理,从而保障数据传输效率。

1 风能资料传输流程

1.1 文件及时性要求

如右表1所示。

1.2 资料传输流程

风能资料从测风塔通过GPRS传输至辽宁省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中心,风能中心站软件对收到的数据进行处理,通过FTP方式将资料实时上传9210系统,再由9210系统统一上传至中国气象局信息中心。图1为风能资料传输流程。

2 系统开发环境

数据监控界面与监控信息入库采用c++builder6.0程序开发,后台数据库采用主流SQL Server2003网络数据库。。

C++Builder是由Borland公司推出的一款高性能可视化集成开发工具。C++Builder具有快速的可视化开发环境:内置了100多个完全封装了Windows公用特性且具有完全可扩展性(包括全面支持ActiveX控件)的可重用控件;C++Builder具有一个专业C++开发环境所能提供的全部功能:快速、高效、灵活的编译器优化,逐步连接,CPU透视,命令行工具等。它实现了可视化的编程环境和功能强大的编程语言(C++)的完美结合。

SQL Server是Microsoft公司开发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丰富的图形化用户界面,使系统管理和数据管理更加直观、简单。有丰富的编程工具接口,为用户设计程序提更大的选择余地。

3 系统结构与实现

系统主要由三部分构成。首先是利用程序从节点机上获取风能资料传输的信息,保存在本地。第二部分是对开发前台界面,显示监控信息。第三部分是将监控信息录入SQL数据库。

3.1 系统开发原理

风能传输信息主要通过从节点机上以FTP形式获取。首先,在本地建立一个配置文件,包含一些FTP处理命令。然后通过程序控制配置文件的内容,可以实现获取任意时刻的传输信息。在监控界面开发方面,主要利用stringgrid控件,实现风能传输数据的实时显示,并可以选择查询时间,查看某一时刻的传输情况。最后,将监控信息通过程序实时录入SQL数据库,为今后进一步开发作准备。

3.2 监控功能代码

3.3 传输信息入库

风能资料每天由中心站C程序上传到宽带节点机,通过节点机上传至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同时将资料传输回执存在节点机localbak目录下。利用FTP方式将节点机下的回执资料保存在本地log文本文件中,包括资料传输的文件名称、接受时间发送时间、文件大小等信息。在SQL中建立对应的表,用于存放相关信息。利用c++builder程序提取log文件中的相关信息,一方面用于前台监控界面显示,一方面实时录入数据库中。同时,在数据库中建立SQL作业,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处理,统计每日传输的情况,形成质量统计表,可以在我省开发的气象信息共享平台网站上进行显示。

3.4 监控主界面

系统主界面设计简洁、直观,便于值班人员操作使用。界面的初始状态默认为当前资料的实时监控,值班人员也可以通过选择日期及时次,查询任意日期某一时刻的资料传输情况,如图2。

4 结束语

风能资料传输监控平台的开发,为值班人员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查询界面,使值班人员可以对风能资料进行实时监控,对提高风能资料传输率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利用数据库保存监控信息,为今后的业务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1]郜凌云.CINRAD-SC雷达资料传输监控系统的开发与研究[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10(27):53-55.

[2]蒙祖强,龚涛.c++builder程序员成长攻略[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传输技术研究 第8篇

河南省环保厅投资6.7亿,以“覆盖全省、功能完备、技术先进、全国一流”为目标,建设了全省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利用现代化环境自动监测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对环境质量、污染源排污情况等实行全过程监控,提升了全省环境管理的科学化、数字化和现代化水平。

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是全省环境自动监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4所示是在全省几百个重点污染企业建立上千个监控基站,通过监控基站的自动监测设备对企业污染物排放状况进行自动分析,并将分析结果数据通过网络上传到省、市环境监控机构的监控平台上,环境监控机构通过对数据进行监控和分析,为环境决策和管理执法提供依据。

为规范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传输,保证污染源监控基站、传输网络和监控平台之间的连通,环保部制定了《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HJ/T212-2005,以下简称《传输标准》),规定了污染源监控基站和监控平台接收程序之间数据通讯、控制和报警等信息的传输通讯协议,此协议对应于ISO/OSI定义的7层协议的应用层,通常在TCP/IP协议基础上实现。

1. 存在的问题

笔者所在单位在省环境监控平台部署了上级部门下发的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软件,用于接收污染源监控基站上传数据并进行监控管理。此系统中监控基站与接收程序之间的数据通讯使用《传输标准》规定的传输协议。经过将近1年的使用,随着数据库中数据量的累积,频繁出现数据堵塞无法入库的数据接收故障。具体表现为数据库服务器长时间持续高吞吐量访问磁盘,达到每秒几十M甚至上百M字节,服务器几乎无法响应其它操作,致使接收平台接收的数据无法入库,造成数据丢失。同时如果出现网络或程序故障,监控基站数据无法及时入库就会造成数据丢失,无法弥补。这些故障和不足对日常管理和监控工作造成很大的不便,急需解决。

2. 原因分析

笔者组织专人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软件、数据库、服务器、网络等进行了分析,以期找到故障原因和解决办法。

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软件完全按照软件手册和相关要求进行部署,数据库和通讯服务器采用高于主流性能配置的服务器,超出系统软件对于服务器的硬件要求,使用的服务器操作系统、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安装无误且进行了优化配置,网络畅通无阻。因此,数据接收故障可以排除服务器和网络因素。

通过跟踪分析,发现造成数据接收故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软件对海量数据存储管理存在不足,优化不够,数据库性能较低。每天重点污染源数据库接收数据超过40万条,几个主要的数据表均在千万条纪录以上,最大的数据表1年的纪录条数接近5000万。如此海量数据,数据库没有有效的海量数据存储管理机制,造成单张数据表数据量过于庞大,对数据库的简单操作都会造成对磁盘的大量读写,数据库性能低下,随时间推移数据库逐渐无法响应监控基站数据入库的请求,造成堵塞。

2.2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软件的数据接收程序处理能力较弱,对上千个监控基站同时上传的大量数据包进行解析和入库的能力不足。该系统设计初衷是用于省辖市监控平台直接接收监控基站数据,监控基站数量较少,数据接收程序压力较小,省辖市监控平台通过数据交换技术同步到省级监控平台;根据工作需要,我省环境监控平台直接接收全省1000多个监控基站数据,数据接收程序压力很大,超出处理能力。

2.3污染源监控基站与监控平台接收程序的数据通讯属于不可靠传输。对于每条监控数据,监控基站只发送一次,数据传输和入库是否成功,接收程序和监控基站均不进行确认;一旦因网络或数据库故障等原因造成数据丢失,数据传输系统缺乏有效的补救措施,无法进行补传,造成数据永久缺失。

2.4污染源监控基站上传数据不够规范,没有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协议和规定传输数据,存在大量无用信息上传的情况,加重了数据堵塞的程度。

3. 解决方法

针对以上故障原因分析,笔者组织专人对污染源监控基站的数据传输与接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采取了四个方面的一系列技术方法和管理措施,较成功地对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传输与接收进行了性能优化和故障解决。

3.1 规范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上传

针对大量无用数据上传和数据解析效率不高问题,对污染源监控基站数据上传采取了下列措施。

3.1.1 污染源监控基站发送的数据指令要严格遵照相关标准。

要求监控基站上传的数据指令要严格遵守《传输标准》,并按照如下格式顺序,以利于提高接收程序解析数据包的效率:

ST=xx;CN=xx;QN=xx;PW=xx;M N=xx;CP=&&DataTime=xx;各因子监测值=xx...&&。

其中:ST=系统编号、CN=命令编号、QN=请求编号、PW=访问密码、MN=数据采集仪编号,CP=数据区标识。

3.1.2 严格规范污染源监控基站上传的数据类型、污染因子。

禁止多余和无用的数据上传,例如废气监控基站只上传下列数据类型:二氧化硫浓度、氮氧化物浓度、烟尘浓度、烟气流量、烟气含氧量、烟气温度、烟气压力等因子的10分钟数据和小时数据。接收程序接收数据时同时进行判断,不符合要求的数据一律丢弃,不予入库,减少数据库操作和存储压力。

3.2 实现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的可靠传输

通过扩展传输协议,实现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传输的确认重发和自动补传机制,增强数据上传的可靠性,避免因网络或接收平台故障造成的数据缺失。

3.2.1 实现污染源监控基站上传数据的确认重发机制。

要求污染源监控基站上传数据后,需等待接收程序返回的入库成功确认信息。接收程序接收到数据并入库成功后,会向监控基站返回一条确认信息。监控基站如果收不到确认信息,则重发这条数据(有一定时间间隔),数据重发最多2次,如果仍未成功,则把此条数据放到补传队列中,通过“数据自动补传”机制来传输此条数据。

以废水监控基站向监控平台上传一条10分数据为例介绍确认重发指令的交互过程。

(1)监控基站向接收程序上传一条数据:

ST=32;CN=2051;QN=20110210114012001;PW=123456;MN=01523160184009;CP=&&DataTime=20110210114000;B01-Cou=22.10,B01-Avg=36.83,B01-Min=35.95,B01-Max=37.59&&

"S T=3 2"代表废水污染源;"C N=2 0 5 1"代表1 0分钟数据;"QN=20110210114012001"表示本条指令编号;"M N=0 1 5 2 3 1 6 0 1 8 4 0 0 9"代表基站数据采集仪序列号。"CP=&&DataTime=20110210114000;B01-Cou=22.10,B01-Avg=36.83,B01-Min=35.95,B01-Max=37.59&&"是数据区内容,包括监测时间、流量的平均值、最大最小值等。

(2)接收程序在收到这条数据指令后,进行解析并将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然后向监控基站返回一个确认应答:

ST=91;CN=9014;CP=&&QN=20110210114012001;CN=2051;&&

其中"S T=9 1"表示系统交互;"CN=9014"表示数据应答。

"C P=&&Q N=2 0 1 1 0 2 1 0 1 1 40 1 2 0 0 1;C N=2 0 5 1;&&"表示是对指令编号为2 0 1 1 0 2 1 0 1 1 4 0 1 2 0 0 1(QN=20110210114012001)的10分钟数据(CN=2051)所作的确认回应。

(3)监控基站一定时间间隔内收到确认应答后,本次指令交互过程结束;如果一定时间间隔内收不到确认应答,会重复步骤(1),重发这条数据指令。

3.2.2 实现污染源监控基站的数据自动补传机制。

因通讯或程序故障,造成监控基站无法向接收程序发送数据时,监控基站要把故障期间采集的数据进行本地存储,待故障解决后再向接收程序补传这些数据。监控基站补传数据时,如果收不到接收程序发送的确认信息,则要持续重发这条数据,直到收到确认信息。数据重发不能影响补传队列中其它数据的正常补传,避免造成数据补传的堵塞。

具体实现方式如下(不是唯一实现方式):

3.2.2.1监控基站需持续监听与接收程序的通讯链接,一旦通信链接中断,新采集的数据不再向接收程序上传,而是放入本地补传数据表。

3.2.2.2待通讯连接正常后,监控基站向接收程序发送补传数据表中最新一条数据,并等待接收程序的确认信息。

3.2.2.3监控基站如果收到确认信息则从补传数据表中删除此条数据,开始补传下一条数据;如果收不到接收程序发送的确认信息,则重发这条数据(有一定时间间隔),数据重发最多2次,如果重发2次后仍然收不到确认信息,此条数据不做处理,开始补传下一条数据(两条数据正常补传也有一定时间间隔)。

3.2.2.4监控基站对补传数据表中的所有数据均进行过一遍补传后(无论成功与否),若补传数据表中仍然存在需补传数据,则重复(2)、(3)步骤,直到数据补传表中不存在需补传的数据。

3.2.2.5数据补传表中只保留最近7日的数据,超过7日的数据要删除并转存到其它表中永久保存。

3.3 完善监控平台数据接收程序功能

为保障接收程序的长期无故障稳定可靠运行,采取了以下完善方法。

3.3.1 优化接收程序性能。

接收程序工作时,与前端每个监控基站均建立一个TCP通讯链路,即使1000个基站同时上传数据,则相当于1000个接收程序同时在一对一的接收数据,保证了通讯链路的畅通。同时,根据接收程序使用的服务器是16核CPU的现状,1个核开辟1个线程可达到最佳数据转发存储性能,因此接收程序开辟16个线程把接收到的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对服务器的CPU利用最大化。

3.3.2 建立备用数据库。

接收程序使用的服务器上建立本地备用数据库,接收程序时刻监听与主数据库的通讯状况,一旦出现通讯故障,接收到的数据暂时存入本地备用数据库中,待与主数据库通讯恢复正常后,再将备用数据库中的数据补传到后台数据库中。

3.3.3 完善接收程序异常处理机制。

通过加强代码分析、长期压力测试,分析接收程序的BUG,增强接收程序稳定性;数据接收异常时,利用短信告警功能告知相关工作人员;利用Watchdog守护进程软件时刻监听接收程序工作状况,一旦出现崩溃、中断等异常情况,Watchdog守护进程软件会自动重启数据接收程序,使数据接收程序继续正常工作。

3.3.4 接收程序实现日志功能。

记录数据接收情况、程序运行情况、与数据库连接状态、与监控基站连接状态等信息,一旦出现故障,可以据此判断原因和详情。

3.4 优化自动监控数据库

数据库是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软件的核心,提高数据库存储和查询的效率对于解决此次数据接收故障至关重要,为此对数据库进行了下列优化设计。

3.4.1 重新优化设计数据库。

根据实际工作需求,对数据库进行存储和应用查询优化设计,建立合适的索引;并用性能更强ORACLE 11G数据库替代原平台使用的SQL SERVER数据库。

3.4.2 完善海量数据存储技术。

针对数据量庞大的问题,数据的存储采用数据表空间分区技术,对数据按月进行物理存储,避免单张数据表纪录条数过多情况,单张表数据量可控制在500万条纪录以内,可根据索引来自如地查询历史数据,极大地提高查询和存储效率。

以上各种技术方法和措施实施后,污染源监控基站数据传输通畅,入库顺利,查询快捷,出现传输故障可进行补传,基本解决了数据堵塞和缺数的问题,实现了数据可靠传输和数据库性能优化。

参考文献

变电站智能监控与数据传输问题探讨 第9篇

1.1 安全性

通过变电站智能化建设, 特别是智能监控技术的运用, 可以实现对变电站各类设备的实时掌控, 如运行状态、异常状况等, 并依靠既定的程序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些常见故障甚至是隐患可以在产生之前就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防治。而数据传输技术的运用则是执行这一系列过程的保障和前提, 不仅是设备和智能指挥中心之间的数据传输, 同时还有数据存档分析等。可见, 通过数字化技术的运用, 可以及时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减少供电异常, 而尽可能少地采用人工作业的方法深入实地监控, 也是对工作人员安全的一大保障。

1.2 经济性

成本方面:通过智能监控与数据传输系统的运用, 减少了人工工作的量, 可以真正意义上实现大部分变电的“无人”或“少人”值班, 减轻了员工工作压力的同时减少了人工成本;而有效地防治问题, 避免设备永久性故障的产生, 实际上则是延长了原有设备的使用时限, 有效减少了变电站的投资成本。风险方面:通过稳定防范变电站的各种故障, 保障了电网的正常运行, 增加了变电站的实用效益, 从而增加收益。

2 智能监控与数据传输系统列举

2.1 智能监控系统

当前变电站智能监控系统具有多样性特征, 诸如3G、物联网、数字可视化、预警等各种技术均有纳入, 主要有:1智能辅助监控类系统。该类系统一般集成网络通信、视频集成与处理、识别控制、自动化、计算机、智能管理等一系列技术。是信息数字、状态可视、功能集成等于一体的先进监控系统, 主要有监测、报警、控制三大功能, 实际解决了变电站的日常监控问题。2智能巡检系统。主要承担视频监控、设备监测、温度监测、信息的管理与保护等工作, 通过映射关联对变电站各类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和控制, 对实现变电站日常生产、维护、管理等提供了可靠保障。其主要特点是:将分散的人工监管改变为集中自动化智能化监控;巡视过程客观且真实;自动报警系统直观及时, 且监控平台具有多样性功能。

2.2 数据传输系统

1数据采集系统。主要包含:箱式系统、ECT系统、PCM系统、PCI系统等多种数据采集系统, 系统一般主要由感应器、远端模块、合并单元等组成, 集成了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编程、光学技术等。2数据传输系统。主要是基于变电站数据采集之后的反馈, 同时也包括控制指令的下达。包含遥感数据传输、短距离无线数据传输、GPRS技术等的运用, 传输的及时性和真实性是该系统注重的关键问题。3数据存储系统, 主要是通过CPU等一系列技术, 实现整体数据的汇总和分类, 对时间段内的数据拥有记忆功能, 便于后期检查和核对。

2.3 问题探讨

虽然变电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智能化监管,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仍旧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产生可能是由于现存在变电站管理机制不成熟造成, 也有可能是因为数字化技术不够成熟引起的, 主要表现在:1智能变电站的建设尚未成熟, 监控系统、数据系统之间难以形成高度配合, 影响整体功能发挥, 在部分系统功能上, 仍旧存在一些工作误差或者是风险;2关于设备、系统、技术选用的可能性较多, 如何选择更适合变电站实际情况的事物进行日常运营, 一度困扰着管理者, 亟需一种能够广泛使用的系统;3自动化、智能化变电站的建设, 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完全不依靠人力, 反而在最终的监控和管理中需要的是具有更全面能力的管理者。

3 如何应对产生的问题

3.1 完善技术设备体系

一方面要加大技术设备的引进力度, 尽可能多地了解行业动向, 查看是否有新技术新理论新设备的出现, 并根据变电站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添置新设备, 学习新技术。另一方面, 电力企业自身拥有实践的便利, 因此可以实现设备、技能、理论的自我研究和发展, 例如:通过组建专门的技术小组或部门, 针对变电站的各种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和总结, 将问题分为“日常问题”、“技术问题”、“疑难问题”, 并利用专业知识进行讨论, 最终以科技手段呈现在监控设备上, 以实践为基准开展实地科研。此外, 为了保障智能监控和数据传输系统的正常工作, 还需对值班员工进行专业培训, 使其拥有日常检修能力。

3.2 人力监控与智能监控的配合

智能监控只能是相对的“智能”, 并不能完全做到及时反映, 同时由于系统设计潜在的缺陷或者是技术本身的不足, 可能会在实时监控反馈或信息传输时出现延时和误差, 也有可能出现对设备运行的监控出现盲区的情况, 从而影响正常工作, 因此不能完全脱离人的监控, 借助远程数字化监控平台, 值班人员能够随时掌握变电站的各项数值, 面对异常状态也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摘要:变电站的智能化建设, 是当前数字化技术发展下的必然趋势, 同时也是追求电力企业经济安全效益的有效途径, 作为新时期的变电站, 唯有适用数字化技术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文章分析了变电站智能监控与数据传输的重要性, 进而列举具有代表性的各类系统及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变电站,智能监控,数据传输

参考文献

[1]汪方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通信信息安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 2014

[2]刘娇, 等.智能变电站建设方案的研究[J].华东电力, 2010 (7)

浅谈视频监控系统中光纤传输的设计 第10篇

1 监控视频传输方法的选择

目前常用的传输方式有视频基带传输、光纤传输、网络传输、微波传输、双绞线传输 (平衡传输) 以及宽频共缆传输。

每种传输方式都有自己的适应性和优异之处, 又有不足之处。传输方式是否得体不是看其方式本身如何, 而是看其是否适用于应用场所。

对于传输三、四百米内的监控环境, 采用视频基带传输方式比较好, 其频率损失、图像失真、图像衰减的幅度都比较小, 能很好地完成传送视频信号的任务。

对于传输距离较远的监控环境, 建议采用光纤传输, 光纤传输具有衰减小、频带宽、抗电子电磁干扰强、重量轻、保密性好等众多优点, 已成为长距离视音频及控制信号传输的首选方式。

2 光纤传输系统的设计

2.1 光纤传输系统的组成

在光纤传输系统中, 实际上光只是载波。由电磁波谱知, 光的频率比无线电信号的频率要高几个数量级 (约1000倍以上) 。而我们知道, 载波频率越高, 可以调制到电缆上去的信号的带宽也就越宽。由于光纤的带宽实在是太宽了, 许多发射机和接收机都能够把许多路电视信号连同控制信号、双向音频信号一起调制到同一根光纤上去。

在使用光纤传输系统时, 系统的画面质量只受限于摄像机、环境和监视器这三个因素。光纤传输系统可以将画面传送到非常远的地方, 一般几公里远, 都不会使信号发生任何形式的畸变, 更不会减损画面的清晰度或细节。

传输系统主要有一个电光信号转换/发送器, 它将摄像机输出的视频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 并被载在光波上, 再经耦合输入到光纤光缆内, 接着经光缆传输, 被一个光电信号接收/转换器接收。这个接收/转换器将光纤传来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并解调出所传送的视频电信号, 供监视器显示。

2.2 设计中的两个重点

在安防监控系统中一般传输的信号有视频、音频和数据三种信号, 光源和检测器的工作由光端机完成, 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实现电一光、光一电的转换。以数字光端机为例, 分为发射机和接收机, 发射机首先将输入的信号变换成“1”, “0”数字脉冲信号, 并以其作为传输信号, 接收机再将收到的光信号还原成原来的信号。

光纤作为传输介质, 是光纤传输系统的重要因素。按照传输模式来划分:光线只沿光纤的内芯进行传输, 只传输主模我们称之为单模光纤 (Single—Mode) 。有多个模式在光纤中传输, 我们称这种光纤为多模光纤 (Multi-Mode) 。

在进行设计时, 我们就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认真分析实际需求, 统筹规划, 抓住光通路设计和光端机配置两个方面。

2.3 光通路的设计

光通路设计的实质就是选择正确的光纤光缆, 按最优方式进行敷设。在设计时必须结合光端的选择统一考虑。

首先, 我们要决定用什么样的光纤。如果是系统扩容或改造, 那么还是选用同样的光纤, 除非这样做无法达到设计要求。如果是一个新的项目, 则推荐采用单模光纤。可能有人会问, 在进行短距离 (如2km左右) 传输时, 为什么不用多模光纤呢?这是因为单模光纤由于没有模式色散, 能传输更高速的信号和更远的距离, 这就是说单模光纤除比多模光纤能传输得远外, 还具有更大的传输容量。另外目前单模光纤的价格已低于多模光纤了, 而且单模光端机和多模光端机的价格已无明显的差异。还有就是单模光纤熔接的设备已完全自动化和小型化, 且接续效果极好, 已被广泛使用。所以无论从工程造价还是系统性能来比较, 单模光纤都应该是首选。

其次, 就是确定光纤芯数。一般而言, 光纤的芯数当然是越多越好, 但这样成本就高, 而且可能造成资源浪费。根据视频监控的具体要求以及安装点位的实际情况, 同时结合光端机的配置进行确定。做到成本合理、常用的芯4/6/12/24/36/96等。

3 光端机的配置

从目前市场情况来看, 模拟光端机已逐步退出市场, 数字代替模拟, 这已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趋势。因此在配置时我们应采用数字光端机。

在进行光端机配置前, 我们先了解光端机的几个主要指标。

3.1 光学指标

主要有接口类型:ST、SC、FC;工作波长;光纤类型;发射功率;接收灵敏度;传输距离等。

3.2 视频指标

视频主要技术指标有:输入/输出电平、阻抗、信噪比、带宽、微分增益、微分相位等。输入/输出电平、阻抗和带宽在监控领域都有标准可遵循。视频输入输出:1VP-P, 阻抗:75Ω, 带宽:10Hz-10MHz (特殊应用要求除外) 。从视频方面选择光端机主要跟据这些指标来评定光端机的质量, 然后按路数进行选择, 如:1、2、4、8、16、32等。

3.3 音频指标

在音频部分影响到光端机性能的指标有:带宽、阻抗、输入输出电平、最大输出功率、信噪比和非线性失真等。音频选择除路数外还按实际需要分单向音频和双向音频, 应用单向音频的地方如:在监控报警中传输拾音器的信号, 它只是把音频信号从前端传回控制中心, 应用双向音频的地方如:收费站等地的音频对讲。

3.4 控制数据指标

主要有数据方向:正向/反向/双向;数据格式:RS232、RS422、RS485、Manchester;数据速率:1200/2400/4800/9600/11520等。

4 结语

随着光纤技术的不断发展, 光缆价格的下降, 更多的行业化应用、更大的市场容量与更广泛的客户认同度, 必将带动光端机产品不断的更新换代, 视频光端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带动监控行业的飞速发展, 在越来越多的监控工程中, 光纤传输将成为首选的方式, 应用的广阔也必将带动更多新技术的出现, 将会给视频监控领域的传输过程带来更多质的飞跃。

摘要:随着光电技术及信息时代的发展, 人们对电视监控系统的可靠性和工作效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所谓“工作效能”, 指的是系统能将多少只摄像机的画面送到多少台监视器上去, 传输距离有多远, 能适应多么严苛的工作环境等。

关键词:视频监控,光纤,传输

参考文献

[1]李鉴增.光纤传输与网络技术[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pjtime资讯组、监控系统中的视频信号传输方式、投影时代[J].

上一篇:玉米的生态价值下一篇:民办高校教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