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时空范文

2024-07-02

教学时空范文(精选12篇)

教学时空 第1篇

以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媒体作为一个新要素介入课堂教学系统, 给课堂教学的问题分析和解决带来复杂性。教学媒体在处理和传播教学信息方面是非常有效的, 但是, 这只是表面的直接作用, 会不会给教学工作带来深层次的变革和长远效益, 我们需要将研究的重点适时转移到课堂本身的结构上来, 关注教学媒体对课堂时空结构的改变。在经验上, 我们可以用自然时间去观察和描述课堂教学各个阶段, 但自然时间在本质上是物理时间, 而课堂时间在某种意义上是心理时间, 不完全等同于自然时间。心理时间是课堂的内在因素, 它对于形成教学行动、教学过程具有作为构成要素的意义。因此, 时空特性就成为研究课堂教学问题的重要维度, 特别是当数字媒体介入教学系统时就更是如此。

一、从时空维度看课堂的传统与现代

在对课堂教学问题的讨论中, 两个高频概念就是“传统课堂”和“现代课堂”。在人们的意识中, 很容易将这种划分联想到过去和现在, 其实传统和现代绝不是依照自然时间的顺序进行划分, 不能将传统、现代简单地等同于过去、现在。从时空维度看待传统、现代的关系, 可以对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获得一个新的解释, 从中可以看到时间和空间是如何“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

首先, 传统并不等同于过去, 尽管在习惯上常常把传统视为过去的东西, 但事实上传统总是现在存在的、现实的, 是参与到现实之中的东西, 换言之, 传统是“活”在现实中的, 是在目前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作用的。在教育学话语中, 传统代表了手工为主、慢节奏、低效率、传统意味时间结构的连续性、空间结构的稳定性、时空特性的同一性。现代性在新教学 (电子) 媒体介入课堂教学而发展起来的, 课堂上暂时的师生关系和快速的翻页取代了传统课堂的师生情谊和循循善诱。老师和学生身份关系只在课堂上存在, 走出课堂老师叫不出学生的名字, 学生对老师不理不睬的现象颇为普遍。人与人之间的工作关系、契约关系取代和割断了温情脉脉的亲情关系;教学过程的快节奏和紧张取代了往昔校园的静谧和悠然。相对于传统性而言, 现代性的时空特性的意义主要是断裂性、非确定性和暂时性。

尽管如此说, 我们还是可以看到, 现代性的一个

筅江苏徐州工程学院吉顺育

重要特征, 就是它对未来的开放性和对空间的开放性。所谓对未来的开放性, 就是说, 它的时间之矢是射向未来的。在课堂教学中, 师生意识之中不再留恋过去, 不再发思古之幽情, 不再籍古而喻今, 不再将过去的东西视作不可颠覆和超越的伟岸。更多的是考虑对未来有用, 创新、务实的意识可谓深入人心。所谓对空间的开放性, 它的拓展和延续空间是从现实世界指向虚拟世界。在课堂上, 老师通常会告诉学生自己的手机号码、电子邮箱或者其他的网络聊天、网络课程平台等联络方式。现代课堂对未来的开放性和对空间的开放性, 使得人们可以时空重组, 从而使得课堂活动主体能够跨越时空距离而对课堂教学系统中各种关系进行规则化控制, 从而使得现代课堂教学活动能够脱离开传统的束缚而自由伸张。

二、课堂时空的压缩与延伸

1. 课堂空间的延缩

电子类教学媒体在民众的意识中代表着现代化的新事物, 比如一些学校的门口会挂着“电化教育示范学校”之类的牌子。加之我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大力推行, 教师作为思想活跃的群体, 对于新事物的接受以及务实精神, 比社会的平均水平更高, 在深层精神结构上, 有着引领社会潮流的欲望。教师在教学中应用电子类教学媒体, 内隐着“现代”和“超越传统”的心态, 于是就会产生“晕轮效应”, 即个体将操控对象的某一个特征扩散到整体的心理现象, 从而出现心理时空上的延伸, 这种延伸构成一个不可见的“场”, 教师则会无意识的在更大的场域中活动, 主动使用各类新媒体技术的教师愿意付出较多的努力, 设计更多的教学课件、教学策略, 来证实自己应用新媒体是有效的。并且这类教师通常是具有追求成功的倾向, 把困难任务看作是挑战而不是回避威胁, 他们把失败解释为努力不够的结果。电子类教学媒体的优越性加上教师的努力, 一般不会出现太蹩脚的课堂情境。并且, 通常教改中任何不出现太大错误操作都可以认为是成功的, 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

课堂教学系统由于新要素的介入, 系统行为会发生改变。通常由于电子类教学媒体操作比较简单, 比如演示文档, 只需按任意键即可继续下一屏内容;轻轻点击热字, 利用超文本链接即可转移到所需的新内容, 使得教师的行为获得了很高的投入产出比, 即很小的动作, 产生很大的效应。技术放大了个体行为的力量。这种行为放大现象在使用现代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 如教师按动遥控器按扭在各类信息内容之间进行切换;使用激光笔在屏幕上指示;音响系统传播声音;存储材料记录授课内容等等。课堂系统的新要素延伸了教师的自然器官, 技术威力的显示是以教师的最初行为为触发条件的, 于是教师通常会将这种力量看作是从自身发出的, 这种意识经过长期的类化, 构成个体的经验, 这种经验通常被生物体感知为成功的体验, 根据这种过去经验, 个体会对自己的行为和结果间的因果联系形成类化的态度、信念和期望。于是个体倾向于认为行为的结果是受自己控制的, 由自己的行为所决定, 并且坚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一个老师由于事务繁忙, 来不及备课的情况时有发生, 但是只要这个老师知道有上课用的课件, 比如上课用的PPT文档, 他便觉得心理踏实。凭借经验和媒体技术的辅助他仍可以很自然地应付完一次课。

另外, 课堂空间的延伸还表现为信息源的极大拓展, 现代课堂上, 老师们布置作业绝不再局限于教材中的习题, 要求学生到网络上查找某类信息综合成文的作业日趋普遍。

2. 课堂时间的延缩

由于电子化媒体技术的使用, 提高了课堂活动的效率, 完成原来相同的工作量, 花费更少的时间, 从而产生的“剩余”。但在课堂教学中, 师生并没有明显感觉到这个时间的存在, 原因在于, 该时间被隐蔽地花费在其他教学事件上了。比如, 在等候学生抄写笔记, 演示文档中冗余信息的展示等。信息技术具有储存、承载信息的功能, 教师可以事先将大量的内容输入媒体, 在教学的过程中展现, 而学生习惯于将呈现内容抄写下来, 此时教师一般处于等待或自我反思。即使学生不记笔记, 通常也会把精力用在扫描大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文字, 而无暇进行深度思考。另外, 教师放慢的语速, 以及语句之间的间歇拉长也占用部分剩余时间。剩余时间的存在为教师在活动中进行自我反思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因而,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 现代媒体技术对教师的课堂时间进行了延伸;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由于冗余信息增加, 内部思考使时间实际上相对减少, 学生的课堂时间被压缩。

由于“剩余时间”的存在, 老师有充裕的时间, 而无须紧张、连续地作出各种教学事件,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语速、身体动作的速度通常会下降, 速度的下降则导致力量的加大、语气加重, 动作的幅度加大。此外, 由于现代媒体手段的应用, 教师可以将比较费时间的事件在课前完成, 比如板书, 将本来要解释的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上课时教师用手比划的次数少了, 从而使得现存的动作更加到位、更加有力。同时, 由于紧张程度的降低, 使得呼吸的频率降低, 每次呼吸的气流吞吐量增大, 此时表达出的语言, 声调低沉有力。如果学生认为教师是强有力的, 是可以信任的, 通常会放弃抵抗和戏谑的念头, 从而服从课堂管理。从时空的维度考察, 我们可以看到是教师时间的延伸, 使得教师行为有了更大的发挥余地, 从而引发各种隐性的效应。

三、传统与现代的统一

就传统的课堂教学而言, 我们已经认识到落后的教学条件对教学效率有着强烈制约, 因此, 在保留传统教学形式的同时, 高度重视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应用已成为共识。但必须意识到, 教学媒体的变革对教学的影响、所发挥的作用绝不只是呈现方式的变化, 否则它不可能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系统的要素。新要素的引入, 不应该对原有的关系造成阻塞和破坏, 目的是全方位扩展课堂的时空, 以便为系统的中心目标服务, 这个中心目标就是促进学习者发展, 因此, 如何将现代媒体的技术特征与教育的人文性特性完美地结合起来, 是一个值得教育理论工作者探索的命题。媒体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 事实也表明, 现代课堂和传统课堂不是对立关系, 我们必须超越原有的二元对立的观念, 超越非此即彼的简单化思维模式, 建立一种超越性的协调关系。

借助媒体变革之契机, 在时空压缩中开拓可利用空间, 增强有效教学事件, 在压缩中求延伸, 变压缩为延伸。但这种延伸, 已经不是“人灌”加“机灌”的强行扩张, 而是对时空压缩的超越, 也是对时空延伸的有效利用。如果说时空压缩是一种新型课堂教学结构, 那么超越整合就是一种课堂进化的逻辑。

参考文献

[1]马维娜.教学时空的双重建构.课程·教材·教法, 2004 (12) .

[2]童强.结构与思想的结构史.南京大学学报 (哲学, 人文科学, 社会科学版) , 2002 (6) .

[3]尚兴娥, 宋林.论结构范畴.系统辩证学学报, 1997 (3) .

[4]武连生.关于结构的特性及其应用.系统辩证学学报, 1998 (4) .

孤月高悬辉映时空教学设计 第2篇

余老的教学新创意在于引入李白的其它诗作,进行教学联读。他的选择点有两个,一是以月为意象,选择李白的咏月诗;二是,选择李白的送别诗。经过比较,余老认为后者更适于课堂教学。

余老选择《送孟浩然之广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送友人》三首古诗来安排课堂教学内容。

第一板块,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以略读体悟为主。主要活动是读背古诗,课堂主问题是诗作的景物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在名城、名楼,阳春三月时节,名士送别,实在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诗人把与友人离别的感伤,深深的隐藏在浓郁的景色描写之中,这是典型的乐景悲情、藏情于景的写法。

余老抓住抒情的方式来提点学生。诗仙抒发感情的方法与众不同,诗人面对孤帆、江天一色的远方默默矗立、长久凝望,把友人离去的感伤深深寄托在这一动作中,这是通过描写自己的动作神态,来表达自己的心中惆怅。在人的活动中传达感情,这一写法影响了后来众多的诗人,折柳送别、把盏留醉、执手泪眼无不如此。和此情此景高度一致的是岑参送别武判官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第二板块细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背景介绍。不但要介绍诗仙李白,还要介绍“风流天下闻”的孟夫子,介绍二人之间的深厚友谊,这有助于理解诗作。2.字词解释。杨花、子规、夜郎、五溪等事物都要交代清楚,通过让学生读注释来完成。老师还要深入一步讲他们意象背后隐藏的情感,需点拨提示。“龙标”在诗作里出现了二次,要区分二者的不同:一指地名,一个用官职指代人物,这是古代尊敬别人通行的礼仪称呼。3.诵读诗作。诵读时,带着节奏、重音,准确流畅而有感情的朗诵诗作。梯次要求,逐层提高目标,既是披“情”入诗,引导学生体悟情感,享受“美情”的熏陶、教育,又在无形中加强了学生的诵读记忆,分解了学生的课业负担。4.诗意描述。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意,并进行语言修饰、提升,达到诗意化的目的。这一要求,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诗作的内容,又对学生进行了口语表达训练。5.多角度欣赏名句。可以从托物寄情、用典、以实衬虚、想象等多个角度引导学生欣赏名句。

第三板块,教学《送友人》。通过读诗作,理解诗意,重点把握青山、白水、浮云、落日等意象,理解诗人的“以景衬情”,并通过学习诗人描写马的动态,来表现自己对友人深厚的感情。

教学设计上严丝合缝,既有意义相关的送别主题贯穿(主问题),又有抒情方式不同的变化(同中有异):通过人物动作、情景交融、动物的表现类比诗人与友人的感情。与老一直强调的课堂教学时间合理安排一致,三个板块设计时间分别为八分钟、二十分钟、十分钟。

整个设计,体现了余老一贯主张的提升学生素养与能力训练并重的语文教学要求,细节处还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与时间负担服务。虽然增添了学习的诗作篇数,但课堂高效,智慧明晰的教学思想减少了课堂冗余、拖沓的低效行为,从更高的起点上对学生进行了古典诗作的阅读训练。

最后,余老还说好的老师不只是把提升学生素养挂在嘴上,还要切实提高学生的成绩。提高学生成绩的方法从哪里来?余老明确认为,对学生的课堂教学要达到并超过中招考试的要求,这是目前学校教学的短板。他分析了河南省近三年来古诗考试的命题点,谆谆告诫语文老师要关注中高考的全局,“胸中有丘壑”,规范训练,并在细节上培养学生正确的答题格式。

《教学新时空》的网络教研 第3篇

一、《教学新时空》网络教研的实践意义

《教学新时空》的开发和应用,将改进现有教研模式,开创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促发展的网络教研新途径。

1. 将凸现《教学新时空》的“航母”作用。由于功能强大,《教学新时空》为市、县(区)级区域教研提供了崭新的、多功能的“航母”式教研平台。基于《教学新时空》的网络教研工作,随着江苏各地教育现代化的创建,已在全省中小学广泛开展。通过十几次省、市级大型教研活动的直播,大量教学资源的网上上传、下载及使用,《教学新时空》得到广大教师普遍认可,这将引领全省中小学教师创新教研机制,转变教研方式,合理、系统、高效和科学地发挥《教学新时空》的教研“航母”作用。

2. 将极大拓展网络教研的时间和空间。现代网络教研,是以互联网为依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不同地域的教师开展跨越时间空间的教研活动,所有上网的教师随时随地可以进行交流和沟通,共享教学信息与教学资源,可以按计划收看教研活动的全过程实况直播。基于《教学新时空》的网络教研,将会把不同地域的教师甚至不同学科的教师联系起来,把不同时间、不同内容、不同方式的教研活动联系在一起,教研内涵和教研形式都得到了极大地拓展。

3. 将充分发挥网络教研的作用和功能。基于《教学新时空》的网络教研与实际教研工作相结合,网上网下相辅相成,起到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的作用。有效地引导教师主动参与教学研究活动,构建教研员与教师、教师与专家、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平等、合作的研究关系,能充分发挥地方学科带头人的作用,且具有既可以面对面又可以不直接面对面的优点,学术探究更具挑战性与批判性,从而实现教研方式的根本转变,最大可能发挥网络教研的作用。

4. 将促进教师的素质提高和专业发展。在中小学具备了基本网络教研硬件条件的基础上,通过网络教研自身的激励机制,广大教师参与活动的兴趣被激发,参与网络教研的积极性被提高。基于《教学新时空》网络教研的方便性、交流性和互动性,进一步激励教师勇于、善于参与网络教研,促进广大教师提高现代教学技术应用水平,提高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促进广大教师的研究水平和专业水平的快速提升。

二、《教学新时空》网络教研的理论探讨

基于《教学新时空》的网络教研,不但创新教研机制,转变教研方式,而且可以打造教研特色,变革教研文化,提升教研效益。

1. 探究网络教研新模式。《教学新时空》功能强大,基于《教学新时空》的教研是新网络教研模式,它将增强教研视野的宽泛性、教研内容的丰富性和教研目的的多维性。一线教师将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获得专业的大力支持、经验的广泛传播、问题的多点求解、难题的集中攻关,这为创新网络教研模式的建构提供了实践基础。

2. 创新网络教研新机制。基于《教学新时空》的教研,将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环境,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的教研主体作用,不断优化、改善甚至变革教研的手段、过程和结构,以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着眼于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也将有助于新平台下的教研活动策略与方法、组织与运行机制的建立。

3. 发展网络教研新文化。基于《教学新时空》的教研,其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对教师作为专业主体的尊重,对教师话语权的保护,对教师自我意识的唤醒,对民主平等教研关系的呼唤。借助于周密的网络教研系统和强大的网络交互功能,网络教研的文化价值得到新的体现,它必将产生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新型的教研文化。

三、《教学新时空》网络教研的目标

1. 打造创新教研团队。基于《教学新时空》的网络教研,能发现和培养一批热衷教育事业,熟悉网络技术的优秀教师,组成教研团队,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引导和带领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网络教研中来。活动的开展,将进一步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使教师学会在《教学新时空》收集、寻找、上传和下载各种教育信息和资源,提高教师开展利用新的平台进行创新教学研究的水平。

2. 建立网络教研规则。网络教研是相对自由的教研方式。在网络上,教师可以充分发表自己对学科教学的看法和意见。但是,网络教研是有预定的目标和任务的。所以,基于《教学新时空》的教研,要制定和完善一系列应用《教学新时空》平台进行教学研究的规章制度,确保网络教研的健康、高效开展,鼓励一线教师进行网络教研,提高广大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3. 营造有效教研氛围。网络教研的最大益处就是让更多的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基于《教学新时空》的教研,就是要在网络教研的过程中探索营造民主氛围,让老师愿意表达,乐于表达,营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教研氛围,提高教研的真实性和学术性,达到网络教研的最终目的。

4. 塑造网络教研文化。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面对教学一线的诸多实际问题,如何唤起每位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意识,特别是基于网络的交流、合作和研究意识,是展开网络教研的重要前提。基于《教学新时空》的网络教研,促使教师转变传统的教研理念,确立教师在教育教学科研中的主体地位,引导教师正确认同网络文化价值。

四、《教学新时空》网络教研的内容

1. 发挥教研平台功能的策略。研究《教学新时空》的资源共享、备课集成和教学测评三大系统的资源汇集、应用和交流等,包括教研信息、课程改革、学科教研、教学资源、培训基地、学习园地和教研管理等,使《教学新时空》的管理、开发与实施同步进行。

2. 建立区域教研组织的策略。探索一个以《教学新时空》为中心,以区域教研室为基础,融教研、科研、师资培训三者为一体的网络教研组织结构,发挥基于《教学新时空》的区域教研中师资队伍建设的先导性。

3. 区域教研运行机制的策略。以教研员为学科负责人,全面负责本学科网络教研的组织与运行。学科研训工作室成员为同学科不同年级网上教研牵头人,负责年级资源把关、审核,为各年级的学科版主。教研员、研训工作室成员和一些教学骨干,组成学科教研指导小组,根据资源库建设的栏目划分,建立相应的学科专题和栏目上传审核系统,聘任各个专题栏目的主管,同时建立资源信息上传的奖励机机制,提高基于《教学新时空》教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 区域教研资源建设的策略。目前国内很多独具特色的网站都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可供下载,还有一些优秀的学科网站以及一些专题资源库。由于互联网上的信息浩如烟海,组织松散,如何组织搜集、甄别、整理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基于《教学新时空》的教研,就是把优秀的教育智慧吸引到《教学新时空》中来,充分利用硬软件优势,为教师提供免费的网络服务。

五、《教学新时空》网络教研的重点

1. 教研的组织。网络教研中,教师个体教研是活动的基元,而学科教研是活动的模块,基于《教学新时空》的教研是由这些基元和模块组成的。学科教研是基于《教学新时空》的核心和关键,如何合理、科学、有效组织学科教研,是基于《教学新时空》网络教研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2. 资源的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应实行开放式的开发和整合,改变那种“技术保密”的思路,实行动态网上教学资源交流,随时更新,让更多的教师分享成果,也使作者的劳动价值通过网上交流得到成千上万倍地“放大”,从而开发出更多、更好的资源,且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开发。如何建设和开发教学资源,是基于《教学新时空》的网络教研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二。

3. 理论的创新。教研平台建设和教研理论研究是网络教研的两块基石,基于《教学新时空》网络教研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三,就是要协同各方面力量加强网络教研的理论研究,注重专家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使得教师在专家的引领下,将在网络教研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转化为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并在后续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乃至教研活动中得到完善。

《教学新时空》是一款集合资源共享、备课集成、教学测评三大系统,语言视频即时沟通、优质资源免费共享、网上教研在线互动、远程菜单自助研修、信息动态适时推送五类功能的教育、教学多功能软件。为尽快发挥其功能,建立在《教学新时空》的区域网络教研工作任重道远。

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的启示 第4篇

前些日子,我登录教学新时空观看了名师课堂的两节美术课,一下子被精彩的内容深深吸引了。我观摩的两节课分别为: 苏州苏苑中学的张云芳老师《与梵高的心灵对话》;南京琅琊路小学黄黎敏老师的《月亮你好吗》。通过观摩,我总结了如下几个感悟。

一、课的设计———定向思维与发散思维

通常美术课的设计是先预设好教学目标,然后通过上课达到这个教学目标就算完事,但听了两位教师的课以后才知道,一堂课并不是完成一个教学目标这么简单,而是通过事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并通过上课衍生出更多意料之外的目标,然后让学生的思维拓展到课外去,从而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这才是我们要的美术课堂!课的设计变为了:预设目标———衍生目标———拓展目标。《与梵高的心灵对话》是高中鉴赏课,在欣赏完课后,张云芳老师谈了对课堂设计的想法。她是以梵高向日葵和自画像来作为范例进行教学。以观察身边的同学和观察画家为切入口,以课堂中有效的留白,为思维形成一个空间。由此我想到了我们平时的教学,有没有“设计”?有没有有效“设计”?最后她还谈到了教师要带学生走出课堂,延伸课堂。比如创造性地临摹梵高的作品等,能让学生思维走得更远。我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教学!让学生思维走得更远,也就是发散思维吧!

二、课的对比———高中抑或小学

名师课堂正如其名,让我真正见识了名师的风采,把课上得这么好,真是不容易。高中欣赏课和小学绘本教学课是两节课型完全不同的课,但两节课让人听起来都是那么的舒服,正如主持人徐淳对张云芳老师的评价:“授课的艺术———艺术的享受,课堂教学能让人觉得舒服,这是一个高度。”

语言的魅力:两位教师上课时的语音、语调、语速等都让人感觉很舒服,像是讲故事娓娓道来。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

思路的清晰:无论是欣赏课还是绘画课,每一环节都条理清楚、步步紧扣,自然而然地把整个过程梳理过去,不留一丝痕迹。

目标的达成:预设目标衍生出更多目标,让学生思维放宽, 眼光放远,从而在真正意义上“授之以渔”。

课堂信息量大:如何让我们的美术课堂承载更多更好的知识,让学生学起来不累,让知识在不知不觉中灌输给学生,这也是我们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

三、课的评价———亮点中的亮点

(1)评价不是随便说说的。(此处评价为专家对课的评价)我认真聆听了专家对两节课的评价,并作了记录。我非常佩服傅幼康、徐淳、奚传绩等专家和老师对授课教师的评价,他们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2)评价是建立在自身扎实的专业基础之上的。奚传绩对张云芳老师课的内容的评价充分反映了他对本课所提到人物、作品等的熟悉程度,挖掘的深度不是一般人所能比拟的。因此,也给我们教师一个警醒:课余时间只有多阅读,才能提高我们的专业素质,才能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才能上出更好的课,才能对别的教师的课有更合理的评价。

(3)评价具有方向性。专家对课的评价是具有一定方向性的,他们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做到怎么样的规范才是比较合理的,因此,他们的评价很有针对性。

①强调教师的导向作用。如傅幼康提到黄老师的课中要注意板书规范性,书写格式一定要从左到右,让学生关注规范性。这让我们了解了上课的严谨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给孩子们起榜样作用的,平时在生活中我们看似平凡普通的细节在课堂上却不能马虎,不能因为我们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而误导了学生。

②强调课的三维目标,突出重点。奚传绩讲到欣赏课的任务:了解美术的艺术语言,强调作品观察入手,抓住线条、色彩、笔触三方面。如果光强调学生自主发表看法,看起来很活跃,其实过分强调想象化是不行的,要深入观察。在40分钟内把梵高讲透很难,照顾的面很多,所以本课重点不是很突出,因为时间问题而不能面面俱到,不能让学生了解梵高的生平或者说没有强调梵高的生平。对于奚传绩的建议,张老师提出课后还要反复去磨课,力争把本课上得更好。

③评价的多角度性。奚佳绩在评价张云芳老师课的时候,在不知不觉中也给观众们上了一堂课,他花了较多的时间把梵高讲得很透,并从作品和人物关系角度进行点评的;徐淳是从经典作品选择的角度来点评的;薛金纬是从课的新意角度来点评的; 傅幼康是从《课程标准》的角度来点评的。在课的评价方面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

四、课的展望———《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从傅幼康对两位教师的课的点评上来看,他非常满意两位教师无论从课题的选择还是经典作品的选择等,都符合《新课程标准》。

(1)拓展学生审美视野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标准。在初中教材中专门有人物欣赏课,有梵高的画,张老师是把这个内容作为校本教材来用。从绘画、雕塑等来看都有很多典型作品,经典作品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2)资源整合突出了课程的愉悦性。两位教师的课有一个共同点非常值得我们教师学习,就是课程资源的整合,它能给我们的美术课带来愉悦,孩子们能在这样的课堂上享受快乐。

例如黄老师的课:傅幼康说这是示范性的课,这节课突出了月亮的主题,月亮是孩子喜欢的内容和资源,是拓展和延伸的课题。通过神话传说、绘本的创作等,明确教学目标和方法,享受创造的快乐。

丰富体育课程内容拓展体育教学时空 第5篇

摘要:生存拓展训练作为中学体育课的一个延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坚强意志品质,充分挖掘学习潜能,提高其体能、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突破中学体育课程封闭式的格局,满足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丰富中学体育课程体系,满足中学体育课程“多元化”、“选择性”发展的需要;对于促进中学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存拓展训练;课程资源;身心健康;地域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1、课题研究的缘起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中学体育课程的目标要求学生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而现在的学生都生活在象牙塔里,生活在父母和老师的“爱心怀抱”中,经不起一点挫折,吃不了一点苦,而生存拓展训练其内容项目新颖刺激,神秘莫测,符合青年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对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拼搏精神、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发展学生个性等方面都会有帮助。我们开展的生存拓展训练不仅在课堂内、校园内。还拓展到社会和自然中去,不仅是竞技运动,还拓展到学生喜欢的各种项目,不仅是一周两节课,还要拓展到节假日;既强调健身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又注重让学生在增长知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之余,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课题研究的原则

(1)教育性和发展性原则:确定教学内容,要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指导,切实反映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思想,优选最佳内容和途径。促进学生的学习,充实生活,锻炼体魄。

(2)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原则:不局限于课堂内、校园内,还拓展到社会和自然中去,不仅是正常教学时间内,还拓展到节假日。

(3)健身性和文化性原则:教学内容的选择,既保护和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不竞技化,又充分发挥运动项目对锻炼身体,提高能力,培养竞争意识和意志品质的作用。

(4)统一性和选择性的原则:对教学内容既有最基本的要求。又有根据学生自身发展和兴趣的选择性和灵活性内容,既有统一尺度的教学评价又有针对发展个性的动态评价。

3、我们的探索与实践

3.1明确教学目标

为了更好的实施中学生生存拓展训练的教学,我们根据学生实际和学校所处的地域情况制订了教学的总目标。即①挖掘体育的潜能,使学生学会生存的基本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及危险环境中的自我保护和自救方法;②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③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④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与此同时,结合新课程标准,我们也提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具体的学习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一]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目标二]在坚持参与体育锻炼的基础上带动同伴进行体育锻炼。

(2)运动技能。[目标一]了解各项拓展运动的基本技能,认识多种运动项目的价值;关注国内外的重大体育赛事;掌握运动创伤时和紧急情况下的简易处理方法。[目标二]掌握和运用运动方法,展现自身运动能力,自觉关注社会中与体育活动有关的安全问题。

(3)身体健康。[目标一]增强体能。[目标二]在不断增强体能的基础上帮助同伴改善体能状况。

(4)心理健康。[目标一]在拓展活动中努力获得成功感;发展学习能力;表现出调控情绪的意愿与行为: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品质。[目标二]逐步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具有帮助同伴调控情绪的意愿与行为;在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中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品质。

(5)社会适应。[目标一]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合作精神;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认识个人参与体育与健康活动的权利和义务;表现出有责任感的社会行为。[目标二]表现出团队意识和行为。关心社会的体育与健康问题。

五个方面的具体目标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主要是在身体练习的过程中实现的,不应将这五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割裂开来进行教学。拓展训练教学中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注意围绕多个目标来开展。在我们的课程中,要注意将运动技能的学习与健康教育专题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渗透。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掌握野外生存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对这一内容学习的积极态度,而且使自己的整体健康水平得到提高。本着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我们不仅对所有的参与训练的学生都提出了必须要达到的基本目标要求(目标一),还对少数学有余力且对自己有更高要求的学生提出了发展性的学习目标(目标二)。

3.2精选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根据学校教学设备施实际和周边地理环境情况主要选择了如下三类教学内容:体能类:山水游泳、登山攀岩、百步云梯、胜利墙、划木船、轮胎足球、四足蜈蚣、捆绑行动;技能技巧类:野外烧烤、野外定向、竹筏急渡、云中漫步、群英飞跃、肢体语言、应答自如、走方块、梅花桩、南辕北辙、做迷藏、碰碰车、搭帐篷;心理拓展类:信任背摔、天梯、水上漂速跑、水上独木桥、第六感、抽象网、团队沟通、空中抓杠。并根据每项内容的特点制订出具体的游戏活动规则和训练目标。配备好活动器材。

3.3设计课程方案

在确定教学目标和精选教学内容之后,我们即着手设计教学方案。考虑到本校的教学条件和资源,我们把生存拓展训练的教学过程分为“校内常规教学”和“校外综合实践”。校内常规教学以理论课的形式在教室或操场上进行,主要讲解该项内容的活动规则、注意事项以及安全问题等等。校外综合实践则是提高学生生存能力的训练课,又是对学生野外生存能力的实践考核。根据以上确定的三个教学模块十多个项目的教学内容,分别设计课程方案。

3.3.1设计教学流程

一般把握五个基本环节:

首先要根据学生主体,进行一定的调查分析,找出他们问题所在,这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积极发现问题,多留心学生的心理表现,注意学生在平时的细节。再对症下药设计开发出适合的拓展项目,设置好场地,讲解好活动规则、要求、注意事项,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生作好身体和心理上的准备,在教师组织、指导下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体验中,通过活动体验,在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广泛举例,用大量的实例引证所学的道理,导出超越自我、管理、团队协作等理论,启发学生回味感受,进行情感激发与理性启迪。学生讨论交流,共同分享活动体验带来的各种感受。最后还要对学生的参与体验进行评价,并且要课后追踪学生是不是有所收获。对症下药有没有效果。

体验环节中学生的亲身参与是重中之重,在此五环节中分享交流环节则是必不可少的,必须留出部分时间用于交流、讨论和思索,以促进拓展运动效果的形成。这也充分体现了我们体育新课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验式、探究式的教学理念。

3.3.2探索具体活动方案(以野外定向越野为例)

(1)《野外定向越野》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课程性质:定向越野是一项非常健康的智慧型体育项目,爱好者在无限生机的大自然中,去锻炼体魄,培养意志,提高识别地图和使用地图的能力,挑战自我身心极限,是为推进学校体育教育改革而新开设的体育选修课。

课程目的:通过定向越野的教学与实践过程。使学生掌握定向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提高,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学生自我生存能力,促进学生体力与智力的一并发展,使学生终身受益。

课程任务: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特别是心血管系统的耐久能力,增进学生健康;②使学生尝试从未尝试过的东西,经历人生的刺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所遇困难的能力及在体力和智力受到压力下做出迅速反应、果断决定的能力;⑧基本教会学生如何在大自然中挑战自我和把握自己的行为,提高生存能力,强化爱护自然的意识。

(2)《野外定向越野》课程教学内容:

地形图基本知识;了解地形图的概念、分类,比例尺、地形图的符号、注记颜色及识别,地貌判别;指北针基础知识和实地使用地形图;定向越野的基本知识(定义、特点、器材、场地、竞赛);定向越野的组织与比赛:野外生存知识(野外判定方向、行走,野外动、植物的食用、野外露营、伤病防治、求救信号):

(3)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课堂讲授:教学方法上要采用启发式、交流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用抽象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增加讨论课、现场课以及答疑质疑等教学环节。教学手段上,在教学中采用黑板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教学辅助资料:教学课件。

实验环节:①实践课:我们引进了拓展训练的基本模式: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小队――破冰游戏――授旗――取队名――开展竞赛活动――总结。②答疑和质疑。

(4)制定《野外定向越野》考核内容、方法和标准。

3.4革新教学评价

创新性的教学改革需要具有创新性的教学评价与之配套。中学体育新课程指出: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中,体育教师应积极指导、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并加大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在成绩评价中的比重。按照这个指导思想,我们也改变以往单一的成绩评判方式,采用三维评价模式,采取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三者相结合的方式。我们设计了评价量表,每次实践活动结束后,每位同学都要对自己作一次评价,同时对同一个组内的其他同学也要作一评价。

3.5完善安全措施

在开展拓展训练时,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我们一方面通过设计缜密完整的训练方案和路线等方式来保证拓展活动的安全,从组织工作上做到有惊无险。另一方面,我们在教学中非常注重指导学生如何应对各种险情,如何对昆虫蛰伤、蛇咬、出血、骨折及扭伤进行急救,如何发放与识别各种求救信号等,通过提高学生自身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来加强拓展训练的安全性。同时在教学中采取各种保护措施来确保学生安全。

4、课题研究的成效

(1)丰富、充实和拓展了中学体育课的内容,吸引学生热情参与。实践表明:开展拓展运动,丰富了体育课程的内容,拓展了体育课程的时间与空间,树立了大课程观的思想,增强了体育课程的实用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多种功能和价值,不仅为丰富和完善中学体育课程跨出了具有开拓性的一步,而且对转变人才培养的观念和模式也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2)培养了学生野外生存生活的基本技能,促进了学生身心素质健康发展。参与拓展训练的学生普遍反映通过“生存拓展训练”的学习,获益匪浅。学生不仅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许多野外生存生活技能,还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发展了体能,在挑战极限的过程中提高了身心素质,在协同战胜困难中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培养了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

(3)通过拓展练习,我们带回了青山,带回了绿水,带回了欢笑,带回了友谊,带回了真情:带回了信心,勇气,希望,信任,还带回了我们所想要的,所缺乏的,所珍惜的„„

5、我们的思考和展望

对于本研究课题,我们也认真总结成败得失,对于把拓展训练引入中学的体育课程里,完全有必要也有效果,当然也存在许多困难与不足。主要是校外实践课中学生的管理给我们体育教师造成很大的困难。我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反思和展望:

(1)开展拓展运动应与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目标保持一致性。在拓展运动中通过创设各种情景,让学员亲身参与体验,交流总结,从而提高学员们的综合素质,实现超越自我,战胜自我,熔炼团队的目的。拓展运动中的综合素质是中学体育所追求的。两者的目标要保持一致性。

(2)要注意练习方法和手段的相互渗透性。拓展运动重在学员体验,从学员在面临挑战和危机时入手,通过体验式学习的过程从中形成新的品质,这其实在我们体育新课程中的情景教学中已有渗透,我们体育教学中通过学生发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的不断重复练习,改进技术动作,再去体验,收获成功。两者都是采用对身心的不断刺激来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建立动作定型。

(3)要力求场地器材的简洁性。拓展运动教学其所需的场地很容易达到,有些项目甚至可以在非常狭小的场地开展,而且器材简洁,在场地方面任何一所学校都能满足,有许多项目不需要器材,许多器材完全可以自制,不需要购买专业的训练器材。

(4)一定要注意安全问题。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拓展运动很多项目对学生的心理上有较大的挑战性,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危险性,实验教学和调查问卷中76.4%的学生在练习前很紧张,只有7.8%的学生心理上比较放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组织时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注重每个细节,讲清规则、要求,加强安全措施。

(5)对组织者和参与者都需要有很高的要求。拓展运动活动内容要求教师应具有很好的统领学生认知、情感、技能发展的能力,不仅要有良好的技术技能,还要有良好的人格。练习者在活动参与前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心理和体能准备,了解活动的目的、作用和方法。活动中参与者的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同时参与者应量力而行,若暂时心理状态没有调整好,不要贸然行事。

(6)在中学体育课中引进拓展训练,我们认为内容还可以更丰富,但这取决与场地以及训练师资力量。

(7)一个人的成功不是真正的成功,一个团队的成功才是完美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张亚琪,关于将拓展运动引入大学体育课的思考,辽宁体育科技,2003(4)

[2]姜全林,谈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开展心理拓展训练[J],体育教学,2005(3)

[3]洪峰,辛世昌,试论野外生存训练对大学生的影响[J],安徽体育科技,2003(1)

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的培养 第6篇

【关键词】高中 历史教学 时空观 培养

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们具备良好的时空观非常重要。下面结合实例,从不同角度,谈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的培养。

一、掌握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想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时空观与历史观,首先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知识脉络,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整体来看是遵循着一定脉络的,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帮学们梳理好这些脉络,让学生们在接触新知识时思路更为清晰,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更为透彻。这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认知,这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很直接的途径。历史很多时候都是随着时间演进,随着时间的流逝,文化思潮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一切又会一定程度塑造历史。无论是以时间为线索,还是以文化思潮的发展为脉络,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帮学生们更好的进行知识要点的梳理,让学生们形成更为完善与扎实的知识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课本中很重要的一章教学内容,这一章内容的学习,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们良好的时空观。在展开知识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们具备正确的文化背景,要确保学生们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佛教思想和道家思想对儒学发展的影响;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情况。为了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吸收,我会帮学生们梳理相关的知识脉络:

1.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孔子与老子的思想;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2.汉代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3.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4.明清之际进步思潮: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这样的归纳总结不仅简洁直观,还对这一章内容进行了很好的梳理。有了这个脉络后,学生们不仅在理解这章内容时思路更清晰,对于相关教学点的理解也会更为深入。这些对于学生良好时空观的形成都能够起到很重要的辅助作用。

二、加强知识类比,促进知识记忆

许多知识点之间都有着很重要的关联性,对于这部分知识应当引导学生们加强知识点间的类比,这对于促进知识吸收很有帮助。许多历史知识或者历史背景都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但历史又不会完全雷同,彼此间还是有着其独有的历史特征。对于这些有关联的知识类比教学,是值得采取的教学模式,类比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归纳总结出二者的相似之处,在此基础上又能够很好的突出各自的特点。这不仅能够帮学生们理清思路,也会让学生更深入地吸收知识。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这一章内容中,最重要的两个主题为“欧洲的联合”和“发展的亚太”,这两节内容从两个维度讲述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二者间存在相似性,各自的特点又非常突出。在采取类比教学时,能够很好的促进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与吸收。首先,我会让学生们认识到“欧洲的联合”的相关背景知识,会和学生们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经济进入“黄金时代”的原因,简述欧洲国家从“欧共体”走向欧盟的历程,让学生们认识欧洲联盟成立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影响。在交代“发展的亚太”这部分背景知识时我会让学生们了解东盟的发展历程,说说中国与东盟的交往情况。同时,给学生们分析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原因和影响,比较北美自由贸易区与欧盟的异同。此外,还会概述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建立的过程,探讨亚太国家加强合作的途径与方式。在从各自的发展特征上进行相关分析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们对于两部分知识展开类比,这不仅能够深化学生们对于这章内容的吸收,也能够培养学生具备更好的时空观。

三、注重知识梳理,深化知识回顾

想要培养学生们具备良好的时空观,注重知识点的梳理与回顾也非常重要。一个主题或板块的知识点的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这不仅能够夯实学生的基础,还能够让时间主线在学生们的头脑中更为清晰,这对于学生们头脑中良好的时空观的形成很有帮助。

在学完《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这一章内容后,我会和学生们一起对于这一章知识进行梳理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余年历史,是一部急速变革,艰难创业和曲折发展的历史。作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共和国的文化事业也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及十年文革,不仅给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带来挫折,对教育、科学等文化事业也造成了极大地破坏。但在新中国初期十几年中,在“双百”方针指导下,文化事业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科学技术也有了可喜的成就。这种回顾,不仅让这些内容在学生们脑海中印象更深,这也有助于时空观的形成,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很好的推动。

结语

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可以从许多方面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时空观。首先,要引导学生们掌握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其次,教学过程中要加强知识类比,促进知识记忆;此外,要注重知识梳理,深化知识回顾。这些不仅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这些模式也能够很好的促进学生们头脑中时空观的形成,是对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推进。

运用多媒体拓宽语文教学时空 第7篇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利用视频资料创设情景。如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时, 学生对“海底世界”非常感兴趣, 但教材中介绍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和丰富物产的图片只有一小部分。带孩子到海洋水族馆去上现场课, 组织不方便, 有的条件也不允许。但是如果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象, 一定会大大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达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利用Power Point幻灯片激发兴趣。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 用幻灯片出示漓江山水的图片, 然后再提问引入,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标注功能突出重点。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了多种性能的书写笔, 方便了教师教学时对关键词句进行圈、点、画和一些简要的书写。这样既能对学生进行重点词句的教学指导, 又能示范如何进行边读边圈画或批注, 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读书的方法。运用Flash动画演示可以突破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多媒体, 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减轻学生记忆理解负担,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火烧云》一课时, 文中主要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但是大多数学生没有留意过火烧云颜色的纷繁艳丽, 与无穷变化。学生也没有那么丰富的想象力, 无论是火烧云的颜色变换, 还是形态的变化, 很难在学生脑海中显现当时的情景, 为了解决这个难点, 老师在多媒体上用事先制作好的Flash动画演示火烧云的万千姿态, 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启发思维, 拓展视野

利用“按按按”互动技术反馈功能启发学生思维。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表达思想感情的空间, 活跃学生思维, 激发想象, 使学生迅速与作者和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时, 可设计是非题:陶罐和铁罐谁做的对?你认为陶罐和铁罐哪一个好?读了这个故事, 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用“按按按”功能及时反馈了答案, 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说明了理由。这样, 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了培养。不仅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而且学生手脑并用, 让思维始终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从而认知主体作用得以体现, 学生逻辑思维得以强化。

利用Internet搜集信息资源,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由于语文教材课本篇幅的限制, 每篇课文除内容外, 一般都比较简略, 没有很多可以参考的资料。尤其是对于中外名人、历史事件、科学知识等, 教参上的补充资料很有限, 对此, 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来解决。互联网上丰富的资料, 使用快捷, 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积累各种相关资源如网页、图片、视频等或鼓励学生自己上网浏览搜索相关资料, 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如教《香港, 璀璨的明珠》这一课时, 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了解更多的关于香港的历史、过去, 香港的繁华和风土人情等, 课后学生收集相关资料,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搭建网络平台, 拓宽交流渠道

教学时空 第8篇

一、诵读入境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有感情地诵读不仅可以理解古诗的内容,还能帮助学生领悟只能意会而无法言传的意境和韵味。所以要学好古诗文,熟读背诵是最好的法宝。另外, 老师教学时恰当适时地运用背景音乐,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反复诵读,做到“一章十遍读,一句十四吟”,使学生身临其境,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如教学王安石《梅花》,我们要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自然地就会读出梅花那铮铮铁骨,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格。又如孟郊《游子吟》,我们只需简单疏通字词,在反复吟咏之间即可体味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以及身为子女应该感念亲恩,报答慈母的良好规劝。

二、诗眼悟境

如何把“意”和“境”融合在一起,那就要着重指导品味一些关键性的字词,这就是所谓的“诗眼”。诗眼是诗词中最能体现诗意的关键词,也是读者了解诗人心境的窗口。所以,我们要善于紧扣住“诗眼”,充分悟读,充分想象,充分咀嚼,这样,文字就动起来、活起来了,为通往古诗的意境铺路架桥。重点词语突破了, 那整首古诗就迎刃而解了。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句,写出了小孩子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态,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其中“卧”字的使用最妙,它把小孩子天真、活泼、顽皮的样子,和盘托出,跃然纸上,给全诗增添了无穷的意味。

在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其进行仔细推敲,领悟其中的精妙之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扣住“诗眼”,斟词酌句, 对感悟诗词意境是何等重要。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唯有通过赏析才能准确地领会,使学生走进一个有声有色有味的世界中, 引起共鸣,与作者同感受,陶冶自己的情操。

三、补白创境

古诗具有简洁、抒情、篇幅短小而丰富的特点,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去补充和领悟。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适当指导学生展开联想,去想象古诗词的画面。当学生通过想象,眼前出现了诗中之景之时,学生自然能去体悟诗中之情意了。如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在导入时,就让学生结合老师板书的“村”和“居”,让学生想象“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在课中又说“读着读着,你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将诗中所描绘的形象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来想象。”这样,就能引导学生更好理解诗意,学生的脑海中也会浮现出一幅其乐融融的农家画面。

三、延展拓境

古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之以入情。”诗是作者情的物化,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作者的心境等,都会对他笔下的文字造成影响。浩瀚的诗海中,有大量的古诗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所产生的一种心声及对人生遭遇的一种感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在了解创作背景后,才能对诗意有全面、正确地领悟。如杜甫的《春望》这首诗,杜甫生活在唐朝由兴盛到衰败时期,将唐王朝推向衰落深渊的安史之乱给了作者无限的感伤。面对惨破的河山,作者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怆之情让我们看到了衰落的唐王朝的景象,也被作者的忧国之心所打动。教学陆游的《示儿》,可介绍南宋的有关历史及诗人的生平:陆游出生三年后,宋徽宗、宋钦宗被金所掳,北宋灭亡。亡国之痛、流离之苦伴随他成长,而南宋偏安一隅,屈膝求和,促使他更加念念不忘收复中原,但他从来得不到朝廷重用, 多次罢职闲居,壮志难酬。最后,被罢斥归隐故里,而他的爱国热情始终没有减退,恢复信念始终没有动摇。《示儿》是诗人85岁时,也就是临终时所作,这是他的绝笔诗。有了这方面的知识,学生才能深刻地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感情。由此,教学中教师如能恰如其分地补充、介绍一些与诗有关的历史知识、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等,则可以帮助学生消除一些由时代造成的隔阂,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是有历史的“东风”可借的。

小学古诗教学的过程其实是欣赏美、鉴赏美的过程,是学生心灵涤荡的过程,是感受中华瑰宝魅力的过程。我们要尽自己一切努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古诗词的过程是一个愉悦的文化之旅,让学生踏着这条充盈着诗意的芬芳,弥漫着古诗词那特有的醇美韵味的旅途。在这美妙的旅程里,他们能采摘到很多的诗词之果,在唇齿留香中回味古诗词的甘甜香润。让学生在身心愉悦中,在其乐融融中感受诗韵、诗情、诗意,让他们陶醉其间,感受古诗词的朦胧之美,含蓄之美,神秘之美。

摘要: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她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是最纯粹的语言。俗话说:“歌咏言,诗言志”,领悟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

教学时空 第9篇

一、走近作者, 了解写作背景

古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之以入情。”诗是作者情的物化, 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作者的理想等, 都会对他的文字造成影响。因而, 了解作者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的意义。了解作者可以从生活年代、写作背景、作者的诗风、对诗人的评价等不同角度来进行。如在复习导入新诗教学后, 我们可以很自然地过渡到“游子”:我们今天要学的不是英雄, 而是一位游子。” (结合板书) 让生交流对“游子”这个词的理解。师再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现有关孟郊的介绍, 让生交流从课前收集的资料中获得的信息, 最后出示苏轼对孟郊的评价:诗从肺腑出, 出辄愁肺腑;帮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理解和把握诗人孟郊及本诗的基本特点。

二、情感引领, 架起文学桥梁

古诗或咏物寄情, 或抒情启思, 首首脍炙人口、境界高远, 蕴涵哲理, 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 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理应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架起这道通往文学圣殿的桥梁。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具有厚实的语文功底, 在教学诗歌时, 我们应横联纵引, 用心用情有意识地拓展知识点, 水过无痕地帮助学生学习、赏析、理解感悟诗歌, 从中汲取文学营养。

如在理解《游子吟》前面较直白的四句话时, 我们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自如地放大插图中的细节, 让生观察想像描述, 而后展示从课外收集到的孟郊写的另外一首诗里的两句话:“慈母倚堂门, 不见萱草花。”同时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用深情的语言描述和动作演示、歌曲吟唱等, 让生理解想像在孟郊不在的日子里, 他的母亲是如何思念儿子的情形。这样的拓展、渲染, 会让学生在泪眼迷蒙中油然升腾起对母爱的强烈感受, 才能在接下来的交流中真情流露地讲述自己从生活中感受到的母爱。应该说, 学生的体验不仅使他们感悟了教材, 促进了诵读, 而且丰富了教材的内涵, 是对教材的提升和发展。

三、反复诵读, 读中入境入情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 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坚持以诵读为本, 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 通过反复诵读, 反复吟咏, 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在《游子吟》教学中, 可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 如:想象读、对比读、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背诵等, 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诗中的意境, 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四、潜移默化, 培养学习能力

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 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 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1、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

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 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 这就要靠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诗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 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 学生的语文功底, 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另外, 在学完这首古诗后, 可以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如学完孟郊的《游子吟》后, 你是否还知道其他思乡、思念的诗?我想, 只有为学生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 才能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 自己所知仅是苍海一粟, 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

2、培养自读自悟能力。

古诗有“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意境美, 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 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在理解诗歌中, 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想像、交流、互赏互评, 在碰撞中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正确地深入地解读诗人的情怀。如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 鼓励学生自读自悟, 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全面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诗歌教学过程中, 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查解词句, 把教师的不厌其烦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讨论、启迪和学习。其次, 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见解, 使学生互相学习, 互相补充。然后, 教师再适时就重点、难点问题集中讲解或单独指导、点拨。

3、感悟理解语言文字之美的能力。

古诗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 诗学素养, 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力, 洞察力, 使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 领悟语言文字之精妙。因此, 我们应在大语文观理念的指导下, 于细微之处见功夫, 发挥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如老师的板书设计不仅要规范美观, 更要揭示诗歌所示的中华传统美德:孝与感恩。同时, 在学生描述自己心中的母爱后, 老师要让学生认真记住“慈”字:慈字下是心, 母爱比天高, 比海深, 是无私的, 她并不求回报, 让我们在手中端端正正地写下“慈”字, 把母爱牢牢地记在心中。

参考文献

[1]张亚新.中小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丛书:小学古诗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语文出版社) .

教学时空 第10篇

千年之前, 我们的古人从“华夏”与“非华”这类国别的角度, 纵向来书写历史、看待问题, 在交通不便、信息不发达的时代, 人人乐于互不干涉、老死不相往来, 这种思想还可以成为教育主流。但而今却是网络遍布、信息飞速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的时代, 这种“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适合历史教学的发展, 开拓历史的手段在更新, 探究历史的方式也在不断地改变。

一我国历史教科书的演变发展过程

历史教科书的编写随着时代的进步有了明显的变化, 这主要表现为: (1) 教科书编写制度上的改进。我国的教科书制度曾长期采用“国定制”, 学校使用的教科书只有一种版本, 即所谓的“统编教材”。这种对教科书的高度统一制度, 实践证明并不利于教科书的发展, 尤其是不能使学校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1986年以后, 我国对教科书制度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由“国定制”改为“审定制”, 实行“编”与“审”分离。由此一来, 多种版本的教科书同时问世, 初步形成了教科书市场的竞争机制。目前, 我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就有北京、上海、重庆、广东、湖南、山东等地出版的多种版本, 还有一些省份也在准备自编或合编历史教科书。应该说, 开放式的教科书制度有利于教科书的发展, 而多版本教科书问世的情况在今后的发展速度还会加快。 (2) 教科书编写水平的提高。20世纪90年代以后, 我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在编写上有了非常大的改观。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历史教科书, 是以课题的形式来编排教学的内容, 并将课文分成了学习的课文与阅读的课文两部分, 用大字和小字加以区别, 并配合课文加入了相关的史料, 以及大量的地图、图片和图表, 还设计有“课前提示”、“课内思考”、“课后练习”等内容, 增加了教科书的实用性。其他地方编写的历史教科书也是各具特色, 各有其优点。历史教科书编写质量的提高, 无疑有利于历史教学。

历史教科书虽然在不断地变化、进步, 但大多数教材仍是以纵向视野书写历史, 由中国历史到世界历史, 虽然学生当时学习时学得透彻、明晰,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 学到世界史的时候, 通常中国史已熟记不多了。而人类的发展历史是以它固有的定律在世界各地演绎着, 却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 多次在不同的地域构架出相似的场景。例如从约1500万年前至约公元前5000年, 地球各地都相继出现了腊玛古猿、南方古猿、能人、智人等远古人类;约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8世纪, 世界各地均出现了奴隶文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14世纪中期, 中国经历了春秋战国的纷乱、秦汉统一、隋唐盛世、蒙古帝国的征伐, 同一时期其他地区亦出现了古希腊、古罗马的辉煌、阿拉伯帝国、查理曼帝国的盛世、西欧各国的兴起, 这些封建文明的辉煌历史遗迹都启迪了人类的智慧;公元14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 航海时代的到来使人类社会连成一个整体;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前期, 封建时代的没落以及资本主义时代在欧洲的发展, 翻开了人类历史的新篇章;19世纪40年代以后到20世纪初, 世界资本主义的殖民侵略以及世界各地的反殖民侵略的斗争;直至现今世界各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演变, 在诸多看似没有联系或没有直接联系的伟大的时代的背后, 这些足以影响历史进程的复杂的深层次的因素均一齐波动了人类社会发展。那么, 如果现行教材能以横向视野书写历史, 以时间为轴, 把同一时段下的全球重大历史事件分章编排、阐释, 这样可以使学生对于人类的发展史有个统一的观念, 走出视野狭窄的误区。只有以横向联系的视野角度去学习历史、分析比较历史, 才能真正地、全面地、深刻地把握世界历史的脉络, 才能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触发更多的智慧火花。

虽然这种横向视野书写历史的方式还没有全部应用在历史教科书中, 但在很多地方已出现了相关的教学内容。例如人教版的历史教科书中, 在正文部分、练一练、自由阅读卡中便已有这类的学习内容。学生们在学习此内容中, 运用对比手段, 不仅吸取了知识的养分, 同时培养了学生从全球看历史的能力, 适应了新时代的发展。

二先进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是学生学好历史知识的关键

若把横向视野观融进历史教学中, 即使在现今的众多纵向历史教材下, 学生们也能更透彻地理解历史知识。例如在学习中国历史秦汉大一统这篇文章时, 教师可通过与同一时期罗马帝国发展进行对比, 分析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这一时期的异同点。学生在分析对比过程中, 既加深了对秦汉历史的印象, 同时也树立了正确的历史观念。引导学生全面地看待历史, 不以一国、一事去评价。正如波普曾说过的:人类的具体历史, 如果有的话, 那一定是所有人的历史, 也必然是人类的一切希望、斗争和受难的历史。

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的兴起为横向视野教学提供了更加方便、便利的条件, 虽然历史教科书中的内容有限, 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介绍与教材同一时期的世界其他地区的历史发展的具体情况, 不断地强化加深学生的历史全球观。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历史、观察世界。都说历史是死记硬背的学科, 但若学生把这个世界看成自己的家, 对“家人”的过去、现在甚至将来一定更会愿意去了解, 而不是那种说过和做过的记忆。

横向视野观的历史教学发展是一种改变传统的以国别或文明区域为单位的纵向教学的新的历史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打破常规,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新奇的历史横截面的视角, 别开生面地解读历史, 脉络清晰, 更适合现代学生的学习需要。

教学时空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历史时空感 培养

历史新课标发行后,其明确规定要求学生“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件进行考察,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感是新课改中对初中历史教学的要求”,历史时空感已经成为历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课程目标。历史时空感对历史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其贯穿了历史学科的整体学习,可以说没有历史时空感就没有真正的历史概念。

一、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历史时空感的途径

1.充分利用教材

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还是历史教材,长期以来教材被贴上传统、教条的标签,其实是一种误解,随着新课改的发展,教材已经成为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优秀载体。教材中包含大量历史地点,这些是培养学生历史时空感的基础,历史教学中要对这些历史地点进行分类、总结,以免学生出现混淆。历史教材中还出现了大量地图和图片材料,这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现象,增强学习效果,这对学生历史时空感的培养是很重要的。除此之外,历史教材也编排了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时空感的活动课,如八年级上册的中国历史课中安排了活动课,要求学生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这是培养学生历史时空感最直接的途径,教师可以通过此活动组织学生查阅资料、组织活动,并要求学生以导游身份进行长征路介绍,并要求介绍出途径历史地点的风土人情、古今变化和景观等,还要对当地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讲解,包括地点、历史人物和过程等。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加具象地了解历史、记住历史,使学生的历史时空感得到加强。

2.运用好历史地图

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都和时间、地点紧紧相扣,我们无法还原历史,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感,我们必须要“再现历史”,历史再现同样要紧抓时间和地点,历史地图中包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了解历史地图就能更好掌握历史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历史地图的作用,例如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中的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课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希波战争形势图、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形势图、罗马帝国扩张图”三幅历史地图进行课程导入,让学生发挥想象,对地图变化进行讨论,讨论地图可能形成原因,发生了什么战争,战争结果,战争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等。既能让学生体会到历史课程的趣味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感。

3.充分发挥插图和板图作用

初中历史教材中,每个课程都有插图甚至每页都有图片以配合文章内容。插图不仅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内容,还能让学生更好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历史信息和历史精神。举例说明,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讲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程不仅要讲解知识点,还要让学生能够体会到长征的艰苦和革命前辈不怕牺牲的精神,利用其中的插图可以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历史精神,教师还可以在此处搜集长征素材图片,供学生学习。板图是指教师手作的历史相关图画,教师在进行历史授课过程中,为了加强学生理解,不可避免需要画出信息图。例如在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中君主集权的强化一节中,文中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这一知识点不仅是重点更是难点,学生往往进行机械记忆,不能更好理解,这时教师可以绘制板图,将军机处的结构设置和人员职能清晰表达出来。

4.运用多媒体手段

科技的进步和对教育的重视,使学校普遍具备了多媒体设备。多媒体技术结合了声效和画面,可以实现全景再现,使历史事件更加具象化,同时对学生历史时空感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初中生的自控能力还是比较差的,教师要能够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就必须烘托出学习氛围。例如在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君主集权的强化一节中,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向天再借五百年》这一歌曲和相关画面,让学生联想清朝的相关历史知识,烘托学习气氛。多媒体技术活化了历史教学,将历史动态、丰富地展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建立起历史时空感的基本概念。

5.运用历史课本剧

新课改的深入,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强化,如何在传统教学方式基础上寻求新方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历史课本剧在新课改的发展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历史课本剧是根据历史教材,由学生组织、策划并表演的活动,学生亲身参与到历史事件中,不仅能够调动学习积极性,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二、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历史时空感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具体历史地点、地域的动态变化,上文说过,历史地点是是培养学生历史时空感的基础,从历史到现今,历史地点可能存在或大或小的变化,要教授学生去掌握具体的变化情况,这样才能建立正确的历史空间认知,最后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感。例如长安为今陕西西安,骊山为今西安市,河南为现在的黄河以南,赤壁存在不同说法等等。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历史教学中将时间和地点结合起来,即时空结合。任何历史事件都不可能脱离时间和地点,学生的空间观和时间观也应结合起来,正确的时间空间观念才能有助于学生简历历史时空感。

新课改的深入,历史学科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对学生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新课改将学生的历史时空感列为学生必备能力,这是时代发展下对教学理念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有所改进,除了进行知识点的传授外,还要将学生真正放入到“主体”地位,能够利用多种途径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历史时空感。

【参考文献】

[1] 顾云松. 怎样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J]. 湖北教育,1999年09期.

[2] 张军. 在开放的历史时空中放飞学生的思维——《北方民族大融合》一课的教学探讨[J]. 山东教育,2004年35期.

论高中生物学多时空全方位渗透教学 第12篇

一、倡导并组织好探究性实验教学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越来越显现出在激发学生兴趣、构建基础知识和培养能力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叫人发现真理。”传统的生物实验一般是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参与的验证性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减少了学生探索与发现的机会。实验探究最看重过程,属于在教与学中最纯粹、最美好的一部分,诠释了梦想、勇气与探险精神,也意味着新奇、执著和成功。教师若变换一个角度,把适合研究探索的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究性实验,恢复生物探究性的本来面貌,使学生由旁观者变为承担者,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究者,则有助于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获取知识。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构思,做想要的实验,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和创造能力。如验证性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我认为该实验从选材、遮光、光照、脱色到检验的整个过程,都体现了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展现了一种科学探究思想。大多数教师在上课时边讲解边演示,学生参与意识不强,我把该实验改为让学生自己探索、经历。待实验结束时,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为什么一半要遮光,一半不遮光?为什么要在酒精中隔水加热?如何检验淀粉的产生?这些疑问就迎刃而解了。在此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学生可进一步探究“叶绿素的形成是否与光有关”“光合作用的原料需要水和二氧化碳”等实验,进一步培养探究意识。

二、渗透科学史教育,再现生动的历史情境

《生物科学史》是高中生物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史能为录实验现象;养成对实验现象、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进行总结与思考的良好习惯。学生观察态度与习惯的养成既依赖于要求的外压的作用,又依赖于以自我意识与自我需求的动力的促生。同时应注重让学生在具体的领域中,养成观察态度与习惯,对于做好化学实验、达到学习目标能起到重要作用,可用实验现象较多的“蜡烛燃烧”实验让学生体验观察,应当细致、目的明确、及时记录实验现象;用实验过程缓慢的“铁生锈”让学生感悟观察应当有耐心、有计划性等。

在现代教学中的基本要求是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初中化学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自学能力等能力。关键在于教师适当地启发和引导会使这些能力有所提高,在课堂上,教师要讲解基本化学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并使学生能够听懂接受,这必须采取一定的技巧。它不仅对教师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有要求,还对教师自身的知识系统有较高要求,必须做到较深入地理解教材,同时全面了解学生,结合学生存在的问题,确定学习目标,深入准确地讲解。要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使他们在课堂上思维始终维持在活跃状态,采取这样的方式才能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精讲是面向所有学生进行教材的讲解。所谓的精就是突出重点,对次要的一带而过。练是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让学生在分析考虑问题时,对精讲的内容加以应用,对所讲内容的一个加深记忆过程。为了达到触类旁的目的,并且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尽量让学生提供科学知识(包括科学概念、事实、理论等);揭示科学方法的完善过程和科学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普通高中生物学》安排的学习史料有两类:一类是在必修本或选修本中以课文形式出现的史料,如“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等,另一类是建议学生自行阅读、收集、分析的史料,如“促胰液素的发现”、“酶本质的探索”、“核移植技术的发展简史”等。这些史料各自蕴涵着包括探究教育等在内的多种教育功能。

例如,以“光合作用”为例,我在“光合作用的发现”的教学中一共介绍了5位科学家的经典实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重温历史上这些科学家工作时对光合作用这个问题的研究水准、所具备的认识水平,以及所面临的困难,并逐个解决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一种在思想上的探究、思辨的过程。

通过对历史的模拟,学生置身于科学家研究的情境中。通过史实再现,学生不仅对光合作用的生理过程有了大致的认识,而且感受了学术研究的氛围,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深刻了。

三、重视学科间渗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知识转化为才智,是要求学生把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在新情境和客观实际中灵活、机智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创新的智慧和才能。对于学生来说,知识转化为才智,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渐进性的发展过程。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为学生创设转化的情境,提供转化的机会。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各门学科,思想方法、基本原理、研究内容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生物科学和数学、技术科学、信息科学相互作用,共同发展。此外,生物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是相互影响的。教师要精心选择设计,综合渗透教学,把其他学科知识内容融入生物学教学中,把各学科的知识内容联系起来,既使学科内容的横学生动手实际操作或口头归纳总结。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需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多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思想动态,这样才能更好地设计出学生所喜欢的课堂情景模式,使所有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兴趣引入学习主题,给他们提供操作、思考、交流的学习机会。因此,在使用教材时,试着尝试改变例题的文字内容,尽可能地使题目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相接近,教师可以在不改变题意的情况下,更换题目的发生场景,有了感兴趣的场景,学生就会觉得做题有乐趣,调动积极主动性,同时激发求知欲。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的主要方式。在筛选活动内容时,需考虑到青少年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他们更喜欢充满活力、内容易懂、持续时间较短的相关活动。在举办化学课外活动时,既要体现科学性、趣味性,又要兼顾知识性和安全性,可采用多彩的活动方式,例如:趣味小实验、知识讲座、化学晚会、制作教具等。通过在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方面所做的工作,我们认为,不能让学生的注意力只停留在化学实验好玩的水平上。单纯靠实验刺激是不行的,必须把宏观所看到的现象深入引导到微观反应的认识上,要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发展智力,只有关注学生,想学生所想,才能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板书设计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江油

摘要: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堂精心设计的板书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详略结合,重、难点突出的知识体系,更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作者对板书设计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和自己在教学中常用的板书设计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板书设计作用实例

板书是指教师讲课时在黑板上的文字、符号、图表和图解等。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弥补讲授的不足,教师要通过文字、符号、图表、图解等形式,把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性的知识写到黑板上,简练地、系统地体现教学内容,明确显示出教学的重点、难点,以明晰的视觉符号启迪学生思维,提供记忆的框架结构,以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

1.板书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1通过板书可以调节讲课的节奏,同时开启学生的思路。

教学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提炼,它是教师充分钻研教材、教法、设计好教学过程后,经过深思熟虑而设计成的,能理清教学内容的思路。教学板书可以将教学内容的思路表达出来,同时也能将教学内容结构化,有时教学内容所反映的事理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不同的层次等不利于学生认识和掌握,利用教学板书能将其内容简明直观地揭示出来,同时也能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慎重的筛选,确定主次,选准重点和难点,能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所讲的主要内容和要掌握的知识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板书,加上适当的分析、设疑、提问,可以将教学内容由浅显逐步引向深入,便于教师调控学生的注意力和课堂教学的节奏。板向联合,又体现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现代意识,让学生充分运用各学科知识理论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我在教学“环境污染的危害”时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六千年前陕西、甘肃一带的优美风景图———山清水秀,林木参天,遍地绿草如茵,处处鸟语花香,可是到了唐朝的时候,这里青山不见,碧水干涸了,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望无际的黄沙沙漠。学生看完图后,我接着说明造成的原因是对树林的过量砍伐,对草原的大量开垦,对自然植物的长期破坏,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由此,激发同学们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改造荒漠、建设祖国的热情。

四、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长期以来,一些教育工作者将生物课程的重点放在生物学理论上,强调中学生物课程在学科体系上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在教学中局限于对生物学事实和概念的记忆。针对这样的问题,新课程理念提出了生物学教育应该涉及对学生有用的、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内容,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生命现象、发生的变化、提出问题、探究原因。这样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对学习过程更有兴趣,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更加牢固、理解也会更加深入。这就要求生物学教育学以致用,涉及当地与生物学相关的事物或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世界观,提高科学探究的技能,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因此,在高中生物课程中“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会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生物学就在每个学生的身边,如社会热点、医疗健康、人

书设计还可以使教师突出个人的教学特点,体现老师对教学思路、授课内容的把握,也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时间,便于开启学生的思路,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1.2通过板书可以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

板书是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所利用的一种普遍而重要的直视手段,通常分为主要板书和辅助板书。主要板书指所讲内容的提纲,它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每堂课的主要内容、重点问题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顺序和进程,通常使用整个黑板的一半至三分之二的地方写主要板书,其余的地方写辅助板书或绘板图。

而今随着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大量使用,一些教师很少板书或根本不写板书了,取而代之的是拥有大量图片、声音、动画、视频和大段文字的多媒体课件。他们认为,这比传统的板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保持教学的流畅性、有效性。可是多媒体课件中的文字、公式、图片等色彩对比强烈多变,而且带有视频,在让学生产生新鲜感的同时却容易出现由于课件过于花哨而使学生将主要精力用于欣赏课件的附加画面和内容上的现象,导致注意力不集中,难以抓住重、难点。而且专业基础课中存在大量推演,如果一味使用多媒体课件,学生精力长时间高度集中后很容易疲劳,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昏睡感。在多媒体教学中保留板书,将板书与课件的出现同步进行,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由课件引到黑板,进而集中到教师的讲解中去。

1.3板书具有灵活性,可以弥补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内容安排和顺序是在课前按照自己事先类生活、当地资源、环境保护等,都含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生物学问题,其内容涉及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人文社会等。我们应当在教学中适当加入这些联系现实生活的内容,开阔学生的视眼,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认识到许多社会问题的多方面。生物教师要在深入理解《标准》,充分了解学生和当地资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和要求,将“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融入教学中,落实《标准》的要求。

总之,我国此次的新课程改革,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课堂教学应适应这种趋势,有效的课堂教学取决于有效的教学方法。生物学教学方法具有实践性、偶合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生物教师充分开发和利用好生物学课程资源,不仅对丰富高中课程内容,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更有利于学生顺利掌握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生物学知识。

参考文献

[1]杨震.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教育革新,2008,(12).

[2]张祥沛.面向21世纪的生物学教学改革浅论[J].生物学教学,2000,25,(6).

[3]关文信,王立彬,范青岩.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4-56.

上一篇:初中物理愉快教学模式下一篇:漏洞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