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弊审计识别论文

2024-07-18

舞弊审计识别论文(精选8篇)

舞弊审计识别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财务舞弊,审计工作,职业精神,规避风险

一、财务舞弊及舞弊风险的内涵

有关财务舞弊的相关概念, 国际学术界对此一直有着各种争议, 其主要观点可分为:

(一) 有关财务舞弊的定义。美国的相关文件中这样描述:“为了获得一定的利益, 通过采取一些非法的手段骗取他人的信任, 将事实的真相刻意地隐瞒, 最终使得他人的经济利益由于这些不法行为的影响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从中可以明显看出财务舞弊行为是以获取自身经济利益为前提, 最终造成当事人巨大资金损失。这也客观地说明了财务舞弊行为本质是违法的, 打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的不断发展, 美国相关法律文件中也间接指出了财务舞弊的基本概念, 但主要是与财务报告中的违法行为有关。主要包括:贪污挪用公共资产舞弊及财务结算中的舞弊。

(二) 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在相关参考文件中明确指出:“舞弊行为最突出的特征是欺骗虚假性。通过这样的行为, 相关的组织会因此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 促使其整体的影响力得到一定的扩大。但是, 这些组织在享受舞弊行为带给其巨大的经济利益时, 也会在无形中受到舞弊行为的危害, 并因此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这是对于舞弊行为较早定义, 也突出强调了舞弊现象出现对于企业经济发展的危害性。这种科学的定义, 使得财务舞弊的相关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 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带来了更多工作思路。

(三) 我国在《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6 号———舞弊的预防、检查与报告》中指出:“舞弊主要是指组织内相关工作人员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采取一些不合法的手段从组织内部获取一些重要的资源换取相关的资金。在自身利益增加的同时, 也给组织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是我国相关文件中对于财务舞弊较为正式的定义, 也突出强调了舞弊行为产生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随着我国相关法律制度不断完善, 舞弊的定义也有了不断的变化。在最新的相关文件中对于舞弊做出了明确的定义:“审计单位的相关工作者或者其他外来的工作者为了获取相关的经济利益, 故意一些不合法的行为获取组织的重要资源, 给组织的相关财产带来了一定的损失。”这也客观地说明了舞弊现象的出现, 对于相关企业发展的阻碍作用, 严重影响了企业正常发展。

综上所述, 不同国家的不同法律文件对于舞弊的定义表述虽然有着一定差异, 但其本质是大致相同的:舞弊是故意的行为, 它是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而采取的不法手段, 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也客观地说明了舞弊的严重危害性, 它不仅可能造成企业资金财产的损失, 也可能使企业的名誉受到一定的影响, 而造成这些行为发生的当事人却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

舞弊风险, 就是指财务报表中出现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因素, 并带来了一定的风险。这些影响因素的存在主要与舞弊行为有关。相关审计工作者对于舞弊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做出一定的评估。注册会计师一般通过对舞弊风险造成的资金财产损失进行一定的核查, 从而进行一系列的措施达到揭露曝光舞弊行为的目的, 最终制定出相关的预防措施。

二、财务舞弊类型及具体表现形式

(一) 财务舞弊类型

1、利润非法获取。主要是指在会计事务活动过程中, 某些会计活动管理者或者相关业务工作者为了自身利益, 通过采取一些非法手段获取一定经济利益。这种非法的手段主要强调的是会计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利用专业知识, 通过制定缜密计划, 利用舞弊、虚假、欺骗等手段进行一定的非法操作, 使企业在实际的经营活动中无法获得有效会计信息, 削弱了其在市场竞争中的综合实力。有时这些会计工作者故意制造一些虚假的会计事项, 使得企业整体成本开支费用加大, 减少了相应的营业利润。而这些工作人员通过采用非法手段操作相关会计事项, 获得了相应利润提成, 间接损害了企业利益, 使得企业最终的经营利润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这种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企业经营利润下降的财务舞弊表现方式, 是企业在开展相关经营活动中必须注意的潜在风险。

2、资产变相调节。资产的变相调节主要是指一些财务工作者通过非法操作获得相关的经济利益, 主要是利用企业在产业升级或者转型过程中制度上的缺陷而展开相应的经营活动。主要表现在: (1) 寻找会计制度中的漏洞进行非法操作。我国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 使企业自身的投资目标也在发生一定的变化。企业在调整自身战略部署过程中, 相关的会计管理制度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而某些会计工作者往往利用新会计制度中的某些制度获取非法利益; (2) 通过利益相关者共同造假进行非法操作。主要是指在资本市场一些非公允的交易方式带给企业的经济损失。他们通过一定的专业手段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 破坏了资本市场的平衡性。

3、逃税漏税。主要是指企业在资本市场经营过程中, 相关会计工作者为获取更多的利益, 通过上报虚假会计事项降低一定税金, 从而为自己增加一些额外收入, 这也间接地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

(二) 财务舞弊的表现方式。 (1) 窃取企业现金或支票, 非法伪造企业重要信息; (2) 挪用企业公款, 将非法获得的资产间接地转入到个人公司; (3) 为了获取更多利润, 私自与供应商签订合同; (4) 非法占有或者转移企业重要资产。

三、财务舞弊审计的有效途径

(一) 严格依照相关程序开展具体工作。审计机构工作人员在针对某些状况不佳的企业开展相关的审计活动时, 应该对其可能出现的舞弊行为做好充分准备。主要方法有: (1) 制定科学的评估报告, 摸清企业实际的经营状况; (2) 对于企业的风险预防机制进行全面的分析。主要对其经营范围、战略合作者、竞争方式、绩效来源等方面进行全面审查。

(二) 充分发挥分析性程序的作用。识别舞弊常用的工具是分析性程序, 它可以方便审计人员快速找到企业舞弊行为。审计师通过相关专业知识充分地发挥出分析性程序作用, 可以在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对不同信息相关性之间的比对分析, 寻找企业财务报表中可能遗留的舞弊痕迹。经验较为丰富的审计师, 可以在面对不同的实际问题时充分利用分析性程序的相关特性, 将企业可能出现的舞弊行为及时地寻找出来。

(三) 合理利用询问程序。企业个别财务人员为了自身利益的增加, 总会产生一些舞弊行为。为从根本上避免这些现象的频繁出现, 审计师应该合理利用询问程序, 及时发现企业内部舞弊现象。为了使询问程序的执行力更彻底, 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审计师必须通过特殊方法寻找企业内部违法行为。这些方法主要包括: (1) 淡化企业账面材料审核工作, 通过询问企业内部相关工作者获取价值线索; (2) 掌握一定的询问技巧; (3) 做好企业内部财务管理部门之外的员工的舞弊行为调查工作。

(四) 强化实地调查意识。企业财务舞弊现象表现形式很多, 大部分行为都包含着虚假信息。比如, 虚假的发票、伪造的金融支票、虚假的合同等。这些舞弊现象中的相关表现形式也客观地为审计师工作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 为彻底消除舞弊现象产生的不良影响, 审计师应该不断地强化实地调查意识, 主动深入到企业内部调查相关舞弊行为。实现这种目的的主要方法有: (1) 对于虚假信息中涉及的客户, 审计师主动地与其沟通交流, 确保信息真实可靠性; (2) 对企业各个工作流程中的负责人进行一定的询问; (3) 约谈企业员工或者管理决策者, 了解企业最新动态发展状况。

四、结束语

企业财务舞弊现象的出现, 严重扰乱了市场正常经济秩序, 造成了相关企业重大经济损失。为有效地消除财务舞弊现象所带来的客观影响, 必须使审计师在其具体工作岗位上发挥出应有作用, 从根本上为企业正常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这也客观体现出了审计部门存在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卢雯.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财务舞弊的识别及其审计方法[D].西南财经大学, 2013.6.

[2]李慧颖.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及审计对策[D].大连海事大学, 2012.5.

财务舞弊经典案例剖析与识别技巧 第2篇

第一节 财务舞弊的概念、现状、特征及危害

一、财务舞弊的概念

美国“全美反财务舞弊委员会”对财务报告舞弊的定义:

公司在对外财务报告的过程中,由于故意的或轻率的行为,无论是虚报或漏列,结果导致重大的误导性财务报告,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AICPA(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77年对财务报告舞弊的定义:

公司或企业故意错报和遗漏重大事项在财务报告中的披露。同时AICPA在其《审计准则公告第82号》(SAS No.82)中再次提及财务报告舞弊,并将它界定为财务报告中的故意错报或遗漏。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与舞弊相关的责任》对财务报告舞弊作了恰当的描述,将舞弊的客体定义为财务报表,区分了错误和舞弊的概念,提出:“舞弊,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

为此,我们可以将财务舞弊定义为:

企业管理层在编制其财务报告的过程中,违背会计准则或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故意采用各种欺骗方式和手段,对财务报告进行人为操纵,有意地错报或漏报重要事项,歪曲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时点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做出不实陈述的行为。

二、财务舞弊的现状

1.成本低、案值大、收益高、监管弱、暴露难、处罚轻;

2.涉及面越来越广,隐蔽性越来越强,技术性越来越高,影响性越来越深,危害性越来越大; 3.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公认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毒瘤; 4.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防范和打击的“天敌”。

三、财务舞弊的特征

1.行为的欺骗性,区别于无意识造成的会计错误; 2.行为的违法性,区别于合法、合规的会计处理;

3.行为的复杂性,区别于未经人为故意混淆、模糊、迷惑的正常、清晰的会计处理和调账; 4.行为的隐蔽性,区别于未经人为故意掩饰、遮蔽、隐藏的常规、明晰的会计处理和调账; 5.结果的危害性,区别于合法会计信息对社会各方面的有益和无害。

四、财务舞弊的危害

1.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危害性大

虚假财务报表都是报表编制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违反国家的财务会计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以至于影响到依赖于会计信息而进行的一系列的宏观和微观经济决策及经济活动,所以,会计舞弊不仅严重违法,而且还具有严重和广泛的社会危害性。

2.影响国家宏观经济决策 虚假会计信息会使会计在经济生活中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严重削弱甚至失效,进而危及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和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弱化了政府各项改革政策及措施的推行、落实及成效,将会严重影响甚至会动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整个基础。

3.损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如果企业向公开市场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不真实,必然会误导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决策,投资者就会因此上当受骗,从而损害信息使用者及投资者的利益,并很可能危及经营主体本身的生存。

4.严重破坏会计队伍形象,损害会计职业道德

凡是实施会计舞弊的有关当事人,都是将会计职业道德置之脑后,都是利用职务之便,侵吞、盗窃、骗取或者采用其他方法非法侵占、挪用或挥霍企业资产,或将单位账面上已作记录的财产或应作记录但未作记录的财产转作账外处理,或将本单位财产以捐赠、低价转让、无偿租用、借用等方式转出、挪用,以获得个人利益,或是虚增与个人利益挂钩的经营业绩,或是为了本单位偷逃国家税款,其最终目的无外乎为本单位或个人谋求各种不正当利益。

5.滋生腐败甚至犯罪,损害社会风气

由于财务舞弊往往都是为了单位或个人牟利,特别是一些大权在握的大型国有企业及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及相关人员,更是容易为牟利而实施舞弊,从而容易滋生腐败甚至犯罪。由于这些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对社会风气有很大的表率和引领作用,从而在很大程度会影响、带动甚至破坏整个社会的风气。

第二节 财务舞弊的类型及形式

一、无根据的舞弊与有“根据”的舞弊 1.无根据的舞弊

无根据的舞弊就是人为编造没有任何事实依据及数据来源,仅是根据所报送财务报表的对象的需要或所使用财务报表目的的不同,按照有利于企业本身的财务数据直接编造或篡改企业自认为较为完美的虚假财务报表。

常见有以下四种无根据的舞弊情形:(1)直接编造虚假资产负债表(2)直接编造虚假利润表(或损益表)(3)直接编造虚假现金流量表

(4)直接编造相关部门或单位需要的有关单项会计报表 2.有“根据”的舞弊

有“根据”的舞弊不是凭空捏造,而是表面上依据了一定的“事实”或“规定”,但企业往往根据对自身是否有利的需要,故意篡改、歪曲了事实情况,或故意夸大、缩小了相关数据,或在此基础上虚拟了部分事实,或故意片面、歪曲了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和执行。

常见的有如下十四种问题:

(1)调整收入确认方法,从而虚增或虚减利润,常见有两类问题:

一是根据对收入和利润的需求情况随时任意调整收入的确认方法,如在需要收入或利润时,放宽对收入的确认政策,而在不需要时则可能作相反的处理,达到调节收入和利润高低的目的; 二是根据自身对收入高低的需要故意提前或滞后确认收入,一方面对未能符合确认条件的收入提前确认或不确当确认;另一方面对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的不及时确认,拖延确认时间。主要有四种情形:

①提前确认尚未销售商品的收入;

②提前确认不符合确认条件的商品销售收入; ③凭空虚计销售收入;

④故意不确认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的收入。

(2)调整存货计价方法,从而虚增或虚减资产、费用及利润,常见三种情形: ①故意曲解、错误使用会计准则或制度规定的原则和方法核算存货成本; ②根据自身需要随时随意改变确定的核算方法; ③对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不履行规定的程序和手续。

(3)调整折旧方法,延长或缩短折旧年限,虚增、虚减成本费用,从而调节利润。一些企业往往根据对利润的需要,任意调节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及折旧方法。(4)利用资产重组调节资产和利润,常见问题有:

①借助关联交易,由非上市的企业以优质资产置换上市公司的劣质资产,或反过来操作; ②由非上市的企业将盈利能力较高的下属企业廉价出售给上市公司,或反过来操作; ③由上市公司将一些闲置资产高价出售给非上市公司的企业,或反过来操作; ④由上市公司通过债务重组将高额债务甩给非上市公司的企业,或反过来操作。(5)利用关联交易调节资产、利润和税负,常见问题有: ①关联购销舞弊,常见关联方购销业务的三种形式: 一是,利用控股和非控股子公司虚增销售、利润; 二是,利用不同控股程度的子公司调节销售;

三是,溢价采购控股子公司的产品及劳务形成固定资产。②受托经营舞弊; ③资金往来舞弊; ④费用分担舞弊;

⑤利用转让、置换和出售除商品以外的其他资产舞弊,常见有以下三种情形:

一是,企业将不良资产和等额债务剥离给母公司,以降低财务费用及避免不良资产经营所产生的亏损或损失;

二是,将不良资产转让给母公司,尽管实际上不良资产的价值十分有限,但通过转让却会卖得意想不到的价钱,企业往往可能获得一笔可观的收益;

三是,母公司将优质资产低价卖给企业客户,或与企业的不良资产进行置换。(6)利用资产评估调节资产和利润或消除潜亏。

在资产评估过程中,各种影响资产评估结果的人为因素很多,如资产管理者的动机、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等都可能对资产评估结果产生重大的影响。

资产评估的结果往往不是资产评估师真正的评估结果,而是委托评估的单位与公司主管部门、证券承销商、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甚至商业银行自身等利益集团根据需要不断谈判、协商和权衡的结果。(7)利用虚拟资产长期挂账调节资产和利润。

所谓虚拟资产,是指已经发生的费用或损失,但由于企业缺乏承受能力而暂时挂列为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和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等资产项目,不予处理。所以,虚拟资产实际上是介于资产和费用之间的一个概念,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来看,虽属于资产,列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但由于这些资产大多数已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所以,实际上大多数已不符合资产的定义。

常见的虚拟资产有:

①三年以上的应收款项,包括3年以上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和其他应收款; ②待摊费用,即企业已经支付但需在未来1年内摊销的费用; ③长期待摊费用(包括递延资产);

④待处理财产损失,包括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和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所谓待处理损失实际上是损失已经发生,但往往因为损失原因仍在调查中,或是已经向上级部门申请核销处理,但仍在等待批准的过程中而仍暂列在资产中。(8)利用利息资本化调节利润。

根据现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为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存货等资产而支付的利息费用,凡是在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前发生的借款费用、折价或溢价的摊销、汇兑差额等,应当资本化,计入这些长期资产的成本,而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后发生的借款费用则应该计入当期损益。但有些企业在长期资产投入使用后仍将利息费用予以资本化,明显不符合会计准则的上述规定,虚增了利润。(9)利用股权投资方法调节资产和利润。

长期股权投资在持有期间,应根据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程度及是否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否可靠取得,以及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等情况,分别采用成本法及权益法进行核算。但是,在日常会计处理实务中,一些企业往往是根据对自己是否有利的需要选择权益法或成本法进行对外投资核算。

(10)利用虚假发票调节资产、利润及税负。

利用虚假发票调节资产、利润和税负的方法一般都与企业内控不严及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密切相关,特别是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问题往往很严重,企业为了降低税负和盈利常常采用假发票报账,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管理层不仅会无视内部控制,而且发票报销后的资金往往都会在账外循环(核算),金额小的最起码形成企业的小金库,金额大的其资金规模往往不亚于对税务部门报送的大账上的资金规模。

虚假报销的发票所反映的经济内容都会在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逻辑性、规律性等方面或多或少露出狐狸尾巴,所以,不管是企业内部负责审核的财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还是负责外部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及国家权力机关的各类检查人员,都可以并应该从这“五性”找出假发票的破绽,关键是检查人员不仅要在检查发票时认真负责,而且还必须保持高度的职业谨慎,同时还必须持有合理、必要的职业怀疑,并在对发票及所载经济内容从“五性”的角度进行必要的对比、分析后,一般都能够发现虚假的问题。

(11)虚构交易或经济业务调节收入和利润。很多企业都会为了各自的目的通过虚构交易或经济业务调节收入和利润,如为了业绩好看,为了扭亏为盈,为了炒作自己的股票,国有企业为了完成上级对业务收入和利润的指标等,往往会采取虚构交易或相关经济业务的方法来粉饰财务报表,最终达到虚增销售收入和盈利的目的。最常见的就是与关联方虚构交易业务。

(12)利用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等往来科目调节资产、利润或虚增资本。

其他应收款账户的借方往往被企业用来虚增资产、利润及虚增资本,如将虚拟的利润及虚假投入或投入后又抽逃的资本金长期挂在其他应收款借方。而其他应付款的贷方则往往被企业用来隐瞒资产和利润,如企业将要隐藏的各类资产、各种来源的利润等长期挂其他应付款贷方,待一定时期条件成熟后再将隐藏的资产或利润转移出去,或者根据需要转到账面上。

所以,从很大程度上讲,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已经成为一些企业隐匿资产、利润等问题的防空洞。检查人员对企业这两个账户长期挂账的内容一定要追踪到原始处理的会计凭证,看其当时挂账的合理性、合法性及真实性,实际上,只要追查到原始处理,一般情况下都能够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而且也能够发现问题的真实情况,从而揭示企业舞弊的本质。(13)各类利用隐瞒收入、资产,虚增成本、费用的税务舞弊。

大多数企业的偷税舞弊都与隐瞒收入、资产、利润及虚增成本、费用有关,这方面的问题似乎是层出不穷,永无止境,案例也是数不胜数,而且作案的手段要么简单得几乎是明目张胆,要么是复杂得千丝万缕,一些复杂的偷税案例让审计或税务检查人员总是理不清。

对此类舞弊的检查和分析方法可以有:

①了解企业的生产知识、设备生产能力、员工人数、仓库容积和生产实积等情况; ②了解与税收有关的生产经营情况; ③了解与会计核算有关的情况; ④了解决定并影响税收收入的内部控制。(14)随意变更会计政策、会计估计方法。

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必须前后各期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会计政策的变更,必须是法律法规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的要求,或是这种变更能够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由于在同一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中,人们通常很难判断哪一种会计政策更能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于是一些企业就利用会计政策变更的这一特征随意变更会计政策。

《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应用指南第一条明确规定: “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确定企业应当根据本准则的规定,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经理(厂长)会议或类似机构批准,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等的规定报送有关各方备案。

企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应重新履行上述程序,并按本准则的规定处理。”

但是,在一些企业,今年这种会计政策对企业有利,就采用这种会计政策,明年那种会计政策对企业有利,就采用那种会计政策。在日常会计处理实务中,企业运用会计政策变更来粉饰会计报表,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形式:

①折旧政策的变更 ②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改变 ③会计报表合并政策的改变 ④会计估计的变更

二、错误型错报与舞弊型错报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第十条规定:

“错报,是指某一财务报表项目的金额、分类、列报或披露,与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应当列示的金额、分类、列报或披露之间存在的差异。错报可能是由于错误或舞弊导致的。

当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并实现公允反映发表审计意见时,错报还包括根据注册会计师的判断,为使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实现公允反映,需要对金额、分类、列报或披露作出的必要调整。”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与舞弊相关的责任》第三条规定: “财务报表的错报可能由于舞弊或错误所致。舞弊和错误的区别在于,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错报的行为是故意行为还是非故意行为。”

由此可见,错报分为两类,错误型错报与舞弊型错报。故意的错报是人为造成的,这就是舞弊。非故意的错报没有主观故意,仅是无意识的错误。但不管哪种错报,审计或检查人员需必须注意两点:

一是,由于舞弊者可能通过精心策划来掩盖其舞弊行为,所以,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未被发现的可能性及风险,通常大于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未被发现的可能性及风险。尤其是在不同管理或控制岗位人员串谋的情况下,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更难发现,风险、影响及危害会更大。

二是,由于管理层往往能够而且很容易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如直接或间接地操纵会计记录并编报虚假财务信息,所以,管理层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未被发现的可能性及风险,通常大于员工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未被发现的可能性、风险及危害。

三、财务数据舞弊与非财务数据舞弊 1.与财务报表密切相关的两大关键概念:(1)列报(或列示)

是指交易和事项在各财务报表中的列示和报告,其作用是反映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报表中的“财务数据”信息,这方面出现的舞弊,我们称之为“财务数据舞弊”。(2)披露

是对各报表项目列示数据信息的文字描述或明细资料,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等,其作用是对财务报表除数据信息之外给予必要的文字解释或说明,即是“非财务数据”信息或称之为文字信息,这方面出现的舞弊,我们称之为“非财务数据舞弊”。

2.财务数据舞弊与非财务数据舞弊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第二十四条规定:

“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审计程序,评价财务报表的总体列报与相关披露是否符合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规定。” 这里的“总体列报”是指财务报表上列示的财务数据,而“相关披露”则是指财务报表附注上的文字信息。

由此可见,舞弊包括两种类型,即“财务数据舞弊”和“非财务数据舞弊”。

财务数据舞弊一般属于“总体列报”的范畴,非财务数据舞弊一般属于“相关披露”的范畴,但财务数据舞弊与非财务数据舞弊不是互不相关,两种之间有着必然的对应、勾稽和逻辑关系,且相互影响。

但必须注意的是,在日常检查财务舞弊的实务当中,大多数检查人员往往只考虑或偏重于检查财务数据舞弊,认为对这方面的检查发现问题较快,发现问题的数量也很多,比较直观,容易定性,但不知道这是在捡芝麻丢西瓜,是错误的,所以,今后我们的检查范围一定要全面。

3.非财务数据舞弊

非财务数据舞弊的技术要求较高,而且涉及职业敏感、职业悟性、职业经验和职业判断。再由于舞弊的手段往往较为隐蔽,所以,这种舞弊不仅难以发现和识别,而且就是发现了也往往难以判断和定性。但日常检查实务中,很多人不重视对这方面舞弊问题的检查。反过来,很多企业却很重视利用非财务数据舞弊,认识到这种舞弊的“好处”,变得越来越重视利用这种舞弊。例如,很多企业会故意利用对会计政策的错误选择或任意变更的方法实施舞弊等。

事实上,凡是涉及到需要企业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问题,往往都容易存在此类舞弊。常见非财务数据舞弊主要有如下九种:

(1)调整收入确认方式,使收入、利润虚增或虚减;(2)调整存货等计价方法,从而虚增、虚减资产和成本;

(3)调整折旧计提方法,延长或缩短折旧年限,虚增、虚减成本、费用,从而调整利润的高低;(4)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5)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6)利用资产评估消除潜亏;(7)利用虚拟资产调节利润;(8)利用利息资本化调节利润;(9)利用股权投资调节利润等。

四、舞弊的八大要素分析

在很多情况下都需要企业报送或提供财务报表:如申报纳税、对外筹资、吸收投资、参与竞标、信息统计、股东分红、资质申报、评等定级等等,但是,在这些需要报送或提供财务报表的情形中,财务报表常常是决定企业需求成败或对企业自身利益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所在,所以,企业往往会根据所报送对象和报送目的的不同,根据对财务报表要求的重点内容及对各报表项目指标、比例等的要求不同报送不同的财务报表。

事实上,企业真实的财务报表往往很少能够满足各部门对其高标准财务业绩、指标或比率的要求,如因向银行贷款需要提供的会计报表,申报高新技术企业需要提供的会计报表,主管部门给出的各类业绩考核指标等,为了达到上述各类目的,迫使企业产生需要修改、粉饰甚至无根据编造财务报表的动机,并由动机产生必须实施财务舞弊的压力,再由压力产生实施财务舞弊的方法,而在这整个过程中,一共涉及到八大要素。

舞弊的八大要素分析: 1.舞弊的目的:争名夺利; 2.舞弊的动机:各怀鬼胎; 3.舞弊的基础:因地制宜; 4.舞弊的形式:五花八门; 5.舞弊的方法:不择手段; 6.舞弊的过程:错综复杂; 7.舞弊的审计:费尽心机; 8.舞弊的结果:得不偿失。

五、不同目标产生的不同方法并决定着不同性质的舞弊 1.五大决定关系(1)目的决定动机;(2)动机决定方法;(3)方法决定过程;(4)过程决定结果;(5)结果决定性质。2.五大类型账目

(1)对税务的报表是亏账,以偷逃各种税费;(2)对银行的报表是富账,以诱骗银行贷款;(3)对财政的报表是穷账,以忽悠财政补贴;(4)对上级的报表是盈账,以骗取奖励荣誉;(5)对老板的报表是实账,以满足摸清家底。

六、财务舞弊的形式

从日常财务舞弊的现状来看,不管是为了同一个舞弊目的还是为了不同的舞弊目的,企业往往都会采用方法各异的舞弊手段,即都会“因事制宜”,可以说,只要能够达到舞弊目的,企业常常会不择手段,在舞弊的方法上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由此导致舞弊形式五花八门。

但归根结底,其舞弊的方法无外乎以下八种形式: 1.根据需要直接编造虚假财务报表; 2.调表不调账; 3.既调表也调账; 4.调表、调账也制证; 5.直接从原始凭证开始做假; 6.从经济合同和原始凭证开始做假;

7.隐瞒应该入账的各类收入、资产、成本及费用等; 8.设置账外账或小金库。

第三节 虚假财务报表难以发现或暴露的原因

一、检查人员能力参差不齐,检查目标各不相同 在我国,需要通过检查或审计来防止、发现并纠正财务舞弊的部门主要是财政、税务、审计、证券、金融、司法、纪检及从事社会会计中介服务的注册会计师等,但这些部门的相关检查人员对财务、会计知识的理解,对检查方法和经验的掌握往往参差不齐,而且由于各部门对财务舞弊检查的目的或要求不同,决定了他们检查的侧重点、方式方法及技术要求等往往不一样。

从日常检查财务舞弊的实际情况来看,因各部门对财务舞弊检查的目的、要求和范围不同,不仅使得检查人员的检查实践受到很大的局限性,影响了检查人员检查水平和检查能力的发挥和提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严重影响到对财务舞弊检查的效率和结果。

再由于各部门相关检查人员对财务、会计知识的理解,对检查方法和经验的掌握高低差异往往很大,从最高层顶级的查账专家,到中间的查账能手,再到最基层可能会计分录都写不出来,甚至账理都不精通的检查人员,总之是什么层次的检查人员都有,而且一半以上检查人员的水平不是很高,能力不是很强,检查经验不是很丰富,这就严重影响并束缚了对财务舞弊问题的检查和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影响了检查的结果和成效。

二、检查人员未能全面掌握必要的检查方法和实践经验

除了检查人员的检查能力参差不齐外,还有一大问题就是检查人员未能全面掌握必要的检查方法和实践经验。常见有五大误区:

一是很多检查人员往往是一到企业打开账簿就查,不懂得了解被检查企业与检查目的及内容相关各方面情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是在整个检查过程中仅是接触企业的财会人员,而且很多检查人员还振振有词地认为其他部门的人不懂财务上的情况,没有必要向这些不懂情况的人了解和询问,免得浪费时间;

三是仅是围绕会计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进行检查,似乎企业的问题全部在会计资料中都有记录和反映,很多检查人员认为只有通过对会计资料的检查才能发现问题,不知道企业很可能有账外账;

四是对被检查单位因舞弊而留下的一些迹象、破绽、矛盾或不符合逻辑的问题不留心、不重视,不能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和职业敏感,不能有效跟踪追击,或追踪问题的方法和经验不足,分析和深挖问题的能力不强,容易被被检查单位迷惑、忽悠而放弃追踪;

五是对发现问题后的取证不足或不会取证,所取的证据往往不充分、不适当,或不会抓住主要证据,或对证据不能举一反三,或不能形成完整和应有的证据链。

有经验的检查人员检查企业的财务或纳税情况时,往往总是先了解企业与生产经营、会计核算、内部控制及税收缴纳等方面相关的行业状况,企业的目标计划、重大决策、经营状况等内容,在掌握企业各方面的基本情况后,再打开账簿进行检查,这样看似花了很多时间没有直接检查账簿,但实际上这样不仅容易理解和看懂账簿记载的经济内容,而且更容易发现账簿记录与记录之间,及与实际生产经营情况不符或相互矛盾的问题。

事实上,在日常实务中,真正的大问题往往都不是直接从账面上发现的,而是先通过实施对账外各方面与生产经营活动相关情况的观察、了解、询问、测试等检查程序,在形成一定的总体印象并掌握一些必要的基本情况后,再从对账面记载情况的深入检查、对比、分析后,才容易更快、更多、更好地发现账内、账外两方面相互矛盾的问题,才能产生更多的疑惑,在得到必要的启发后,再跟踪追击才能发现并查证问题。此所谓功夫在账外。

三、检查人员缺乏必要的职业谨慎和职业怀疑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11号——商业银行财务报表审计》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13号——与银行监管机构的关系》都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第二十八条规定:

“注册会计师应当以职业怀疑态度计划和执行鉴证业务,获取有关鉴证对象信息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的充分、适当的证据。”

由此可见,职业谨慎和职业怀疑态度实际上属于审计准则对注册会计师明确规定的要求。然而,从表面上看,职业谨慎和职业怀疑态度属于注册会计师对审计工作的认识和态度问题,但实际上,职业谨慎和职业怀疑态度还包含了注册会计师应该具有的专业水平、技术能力和审计方法范畴的问题,尤其是针对财务舞弊审计,更是需要职业谨慎和职业怀疑态度。

1.如何理解职业谨慎

(1)职业谨慎是对检查工作的认识、态度和方法,在整个检查过程中,检查人员必须时刻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没有轻重之分;

(2)检查前要审慎筹划并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不能马虎;

(3)不仅要通过对被检查对象的初步了解和分析,对被检查单位可能潜在的舞弊迹象有清醒和充分的初步认识,而且还要针对可能潜在的舞弊风险认真思考并计划实施必要的检查方法和程序,直至检查工作结束。

2.如何理解职业怀疑

(1)职业怀疑是对检查工作的认识、态度和方法,检查人员必须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时刻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这种保持必须贯穿整个检查过程的始终,直至检查工作结束。

(2)凡是可能存在舞弊风险的领域,检查人员都必须保持合理、必要的职业怀疑,以确保最大程度地发现在任何领域可能存在的舞弊风险,所以,职业怀疑既是全程的,也是全方位的。

四、老好人、得过且过思想,没有独立性、不讲职业道德

在对财务舞弊进行检查的问题上,往往总有一些检查人员有老好人或得过且过思想,而还有一些人则不讲职业道德、丧失会计独立性甚至故意违反会计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一是缺乏应有的工作责任心;

二是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丧失会计独立性;

三是无原则放弃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甚至为被检查对象掩盖问题弄虚作假出谋划策。

五、蓄意预谋、串通舞弊、制造假象、设置障碍等精心策划

在企业实施的各类财务舞弊中,很多企业的财务舞弊往往或多或少都经过了蓄意预谋、串通舞弊、制造假象、设置障碍等精心策划的过程,在这整个过程中,企业对财务舞弊往往都实施了有目的、有组织、有预谋、有手段、有配合、有掩饰等行为。而且在接受检查时,很多单位往往还会继续设置障碍,如回避、隐瞒或不如实回答问题,不提供、不及时提供证据等。

上述情况不仅使得最终形成的财务报表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蒙蔽性、误导性,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检查的难度,使得财务舞弊更加难以发现、证据更难获取,如常常使得检查人员花费了很多时间、很大精力、很多人力往往也难以发现,或即使发现了也往往是艰难曲折、费尽周折,检查成本大大增加。由此可见,不管是哪个部门的检查人员,都不仅要努力提高自身对财务舞弊问题的检查水平和专业胜任能力,而且还要在检查过程中时刻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和职业敏感,对一些表面看似合理,但有异常迹象暴露的问题,一定要持合理的职业怀疑态度,一定程度上要有“疑神疑鬼”的精神,以保证并服务于对发现财务舞弊问题的需要。

事实上,由于企业实施财务舞弊的成本本来就很低,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滋长了舞弊问题的发生,如果检查后再不予以揭发和处罚,从本质上讲,这就是对舞弊的纵容,是不应该的。所以,加大对舞弊问题的处理处罚,特别是要根据舞弊手段的恶力程度给予实施舞弊的企业和相关人员相应程度的处理处罚,不仅是对实施财务舞弊者最好的告诫和处罚,而且也是维护国家法律尊严,弘扬社会正气,坚持公平公正的需要。

第四节 检查财务舞弊常用的基本方法及案例分析

一、掌握会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

每张会计报表都有其自身内在的逻辑关系,如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等于负债加所有者权益,利润表中的收入减成本费用等于利润,现金流量表中流入的现金减去流出的现金,等于余下的现金。这些关系都较为简单,企业即使实施舞弊行为,一般也都会把单个会计表格的逻辑关系搞平衡。但是企业往往很难顾及到表与表之间逻辑关系的对应或平衡,所以,如果我们抓住这方面的逻辑关系深入检查,就很容易发现问题。

各会计报表之间主要的逻辑关系有: 1.资产负债表同损益表之间的关系

主要是资产负债表中未分配利润的期未数减去期初数,应该等于损益表的未分配利润项。因为,资产负债表是一个时点报表,而损益表是一个期间报表,期间的前后两个不同时点之间就是一段时期,这两个时点的上未分配利润的差额,就应该等于这段时期内未分配利润的增加额。

2.资产负债表与现金流量表之间的关系

由于一般企业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所包括的内容大多与“货币资金”口径一致,所以,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项目期末与期初的差额,与现金流量表“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应该保持合理的勾稽关系,即从理论上讲应该是相等的,但实务中由于对现金流量表计算的复杂性,实际上真正能够相等的情况很少。

3.资产负债表与利润分配表之间的关系

利润分配表中的“未分配利润”项目“本年实际”栏应该与资产负债表中的“未分配利润”的期末数应该相等。注意:利润分配表中的“年初未分配利润”项目的“本年累计数”栏的数额应等于同表中“未分配利润”项目“上年实际”栏的数额,同时还应等于资产负债表“未分配利润”项目的期初数。

不过利润分配表仅适用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反映的未分配利润应该与资产负债表中的期初与期末数有对应关系。

4.其他常见的逻辑关系

(1)根据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累计折旧金额,复核、匡算利润表中“管理费用——折旧费”的合理性。再结合生产设备的增减情况和开工率、能耗消耗,分析主营业务收入的变动是否存在生产能力和能源消耗的支撑。(2)据资产负债表中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复核、匡算利润表中“投资收益”的合理性。如关注是否存在资产负债表中没有投资项目而利润表中却列有投资收益,以及投资收益大大超过投资项目的本金等异常情况。

二、全面了解、掌握企业的财务数据和信息

1.全面了解和掌握企业财务报表所披露的各项财务数据、指标及与经营情况有关的信息,特别是对贷款中的重要指标起到决定性作用或有重大影响的余额、发生额、比例或信息等要做好必要的记录和收集工作,重要的情况要直接记忆大脑;

2.从各财务报表中主表与主表、主表与附表,前期与后期及财务报表附注(注意:前后期的附注)等之间有勾稽关系的数据、有逻辑关系的信息等实施对比分析和复核检查,看有没有数据上的差异或信息上相互矛盾的内容。

3.了解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及销售费用四大费用在本年度及前两年度的变化趋势及具体变化内容,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计算分析四大费用中主要费用项目发生额占费用总额的比率,将本期、上期四大费用各主要明细项目作比较分析,判断其变动的合理性、逻辑性,同时分析四大费用的发生额在本年度出现重大变化或波动的原因是否正常,变化幅度和内容是否合情合理;

二是,了解四大费用中与产品生产、销售、资金及企业业绩有密切关系的具体费用有哪些,掌握其月度之间的变化趋势,看是否与产品的生产、销售、资金或业绩等保持了应有的对应或逻辑关系。如制造费用中的水电费、销售费用中的包装费、管理费用中的其他费用、财务费用中的利息支出等,同时注意管理费用中其他明细项目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

三是,看本年度新发生或应该发生但未发生费用的真实性、合理性及合法性。

三、计算和掌握对报表分析的主要指标、比率及数据,综合分析财务报表

根据对财务报表检查、分析的目的和要求不同,将对财务报表的分析分为四个方面: 1.运营能力分析

对营运能力分析的指标一般有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1)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100% 赊销收入净额=营业收入-现销收入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应收账款期初余额+应收账款期末余额)÷2

一般来说,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平均收现期越短,说明企业收回应收款的速度也越快,资产管理水平越高。

(2)存货周转率=营业成本/存货平均余额×100% 存货平均余额=(存货期初余额+存货期末余额)÷2

一般来说,存货周转率越高,表明企业存货周转速度快,存货占用水平越低,流动性越强;反之,存货周转速度慢,存货储存过多,占用资金多,有积压现象。

但必须注意的是,分析存货周转率的高低应结合同行业存货的平均水平和企业以往的存货周转情况分析。中小企业存货周转速度一般应大于五次。

(3)流动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流动资产平均余额×100% 流动资产平均余额=(流动资产期初余额+流动资产期末余额)÷2 该指标周转速度越快,则会相对节约流动资产,等于相对扩大资产投入,增强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说明企业对资金的利用效果好;反之,需要补充流动资金参加周转,会形成资金浪费,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

2.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是指企业通过合法的生产经营活动赚取利润的能力。(1)对盈利能力的分析一般包括三个步骤:

一是计算各种盈利能力指标,即将各种盈利指标与不同相关基数相比求得各种盈利能力相对数指标。

二是将计算出的盈利能力相对数指标与社会、行业同类指标以及企业历史和计划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判断企业盈利能力的高低和任务完成的状况。

三是将各种盈利能力指标联系在一起来分析,通过不同盈利能力指标的构成状况来提示企业的风险特征、理财行为特征以及投资价值。

(2)对盈利能力分析的指标一般有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净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销售利润率:

①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总资产平均余额×100% 总资产平均余额=(总资产期初余额+总资产期末余额)÷2 ②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净资产平均余额×100%

净资产平均余额=(净资产期初余额+净资产期末余额)÷2

净资产收益率中小企业应大于5%。一般情况下,该指标值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回报越高,股东们收益水平也就越高。

③营业收入净利率=净利润/营业收入×100% ④=利润总额/

×100%

成本费用总额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⑤销售利润率有四种情形,分别是销售毛利率、销售营业利润率、销售税前利润率、销售净利润:

销售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收入净额×100% 销售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销售收入净额×100%

营业利润率应大于8%,当然指标值越大,表明企业综合获利能力越强。销售税前利润率=利润总额/销售收入净额×100% 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净额×100%

上述比率一般均与同行或类似行业相比,比率高于同行,说明盈利情况较好。3.偿债能力分析

企业的偿债能力是指企业用其资产偿还长期或短期债务的能力。偿债能力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的重要标志,是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承受能力或保证程度,债权人尤其重视。

企业有无支付现金的能力和偿还债务能力,是企业能否生存和健康发展的关键,具体包括偿还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的能力。(1)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短期偿债能力的强弱,虽与企业未来盈利能力高低并无直接关系,但它也是企业是否稳健运营的指标之一,一般情况下,短期债权人(如银行)最关心的是企业短期获得现金的能力,与企业资产构成密切相关。该比率越大,表明企业短期偿还债务的能力越强。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此比率一般要求在150%~200%之间较为合适,比率太高则表示企业有大量资金或大量存货闲置,太小则表明企业资金不足或无货可卖。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

这是剔除存货后的指标,表示快速偿还债务的能力,国际上认为正常的速动比率在1左右时较好,是比较安全的,当然大于1更好。对中小企业可适当放宽,但也应大于80%。(2)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长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长期债务的能力,用于衡量企业偿还债务本金与支付债务利息的现金保证程度,是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的重点方法。反映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财务指标主要有:资产负债率、净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利息保障倍数等四种。

①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资产负债率表示企业总资产中有多少是通过负债筹集的。一般认为,资产负债率的适宜水平在40%~60%,不能超过70%,最好低于55%。

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公开上市,其净资产与资产总额的比例必须在30%以上,即负债占资产总额比例不得高于70%。

另外,净资产与年末贷款余额比率必须大于100%,即净资产要大于贷款余额(房地产企业可大于80%)。

②净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净资产×100%

净资产负债率直接反映了净资产对负债的担保能力。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对债务人的保障程度越低,企业的风险越大,长期偿债能力越弱;反之,表明企业风险越小,长期偿债能力越强。

③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100%

产权比率是负债总额与所有者权益之间的比率,它反映投资者对债权人的保障程度,主要用于衡量企业的风险程度和对债务的偿还能力。一般认为,该指标1:1最理想,如果认为资产负债率应当在40%~60%,则意味着产权比率应当维持在0.7~1.5之间。

④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收益/利息费用×100%

这是从企业盈利能力的角度考察企业偿付负债利息的能力。利息保障倍数一般应大于400%,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支付利息的能力越强,企业对到期债务偿还的保障程度也就越高;相反,则表明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偿还债务利息,偿债能力较弱。

4.成长能力分析

评价企业的成长能力主要有:销售增长率和净利增长率。

(1)销售收入增长率=(本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100%

销售收入增长率不小于8%,说明该企业的主业正处于成长期。如果该比率低于-5%,说明该产品将进入生命末期。

(2)净利润增长率=(本期实现净利润-上期实现净利润)/上期实现净利润×100%

四、计算和掌握一些常见指标、数据或情况

除前述主要比率、指标外,还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计算和掌握一些常见指标、数据或情况,如:

1.资产管理比率方面的

(1)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年收入/流动资产平均余额(2)流动资产周转天数=365天/流动资产周转次数 原则上周转次数越大越好,周转天数越小越好。(3)应收账款周转次数=收入/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应收账款周转速度最好应大于六次,一般而言,企业应收账款周转速度越高,企业应收账款平均收款期越短,资金回笼的速度也就越快。

(4)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5天/应收账款周转次数 周转次数同样是越大越好,这样周转天数也就越少。(5)存货周转次数=收入/存货平均余额

存货周转速度中小企业应大于五次。存货周转速度越快,存货占用水平越低,流动性越强。(6)存货周转天数=365天/存货周转次数 2.财务状况方面的

(1)生产经营状况分析:从产量、产值、销售、质量、采购及能耗等方面对公司本期的生产经营活动做一简单评价并与上年同期水平做一对比说明。(2)成本费用分析

①原材料消耗与上期对比增减变化情况,对变化原因作出分析说明。

②管理费用与销售费用的增减变化情况(与上期对比)并分析变化的原因,对业务费、销售佣金单列分析。

③以本期各产品产量大小为依据确定本公司主要产品,分析其销售毛利,并根据具体情况分析降低产品单位成本的可行途径。(3)利润分析

①分析主要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例(主要业务利润按工业、贸易和其他行业分为产品销售利润、商品销售利润和营业利润)。

②对各项投资收益、汇总损益及其他营业收入作出说明。③分析利润形成情况及其原因。(4)存货分析

①根据产品销售率分析产销平衡情况。

②分析存货积压的形成原因及库存产品完好程度。

③本期处理库存积压产品的分析,包括处理的数量、金额及导致的损失。(5)应收账款分析

①分析金额较大的应收账款形成原因及处理情况,包括催收或上诉的进度情况。②本期未取得货款的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比例,如比例较大的应说明原因。

③应收账款中非应收货款部分的数量,包括预付货款、定金及借给外单位的款项等,对于借给外单位和其他用途而挂应收账款科目的款项应单独列出并作出说明。④季度、年度分析应对应收账款进行账龄分析,予以分类说明。(6)负债分析

①根据负债比率、流动比率及速动比率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及财务风险的大小。②分析本期增加的借款的去向。

③季度分析和年度分析应根据各项借款的利息率与资金利润率的对比,分析各项借款的经济性,以作为调整借款渠道和计划的依据之一。(7)其他事项分析

①对发生重大变化的有关资产和负债项目作出分析说明(如长期投资等)。②对数额较大的待摊费用、预提费用超过限度的现金余额作出分析。③对其他影响企业效益和财务状况较大的项目和重大事件作出分析说明。

另外,还有人均产值、人均工资、人均创利、各种产品单位能耗、产品市场份额、企业设备对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市场价格变化趋势、生产是否均衡、开工率、产品销售有无季节性等。

检查人员可能无法计算或掌握到上述全部的比率、数据或信息,但应尽可能多的计算、掌握和获取,这样有利于从多个角度、用多种形式进行比对、分析。

五、全面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特别是生产流程、内控流程及会计核算

除上述与财务有关的数据、比率及信息外,检查人员还要全面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如要了解企业主要管理人员、关联方及治理层的身份和商业信誉,企业是否过渡依赖借款,是否有可能涉嫌洗钱、赌博等问题的迹象,企业的员工人数、主要产品、主要原材料、主要能耗、生产能力、定价政策、销售规模、盈利状况、对外投资、行业状况、法律环境、监管环境等各方面的数据和信息。

六、比对、比较并分析从各方面获取的企业经营和财务信息

检查人员不仅应该仔细阅读从各方面获取的各类信息,而且还要将从不同渠道获取的同类或相关信息进行必要的比较、比对和分析,看应该存在数据对等、对应关系的,情理上应该存在各种关联或逻辑关系的是否存在。

七、分析财务状况发生重大变化的合理性、可能性和真实性

分析变化的情况可以通过月度、半年度、年度、上年度或与其他同类、同规模企业的同期相关情况进行比较,也可以与企业自身以往同类或类似情况进行比较。不管什么变化,都有其变化的主要根源。而变化的真实性、合理性和可能性则可以通过对引起变化的原因进行追踪检查。

第五节 检查财务舞弊常用技巧及案例分析

一、询问的技巧及案例 1.制定询问计划

(1)检查人员要设计好询问内容;

(2)检查人员还要针对被询问人可能给出的答案、理由、解释等在询问前做好必要分析和应对;(3)做好检查过程中对询问及问题的随机应变;(4)询问的话题可以直截了当,也可以旁敲侧击;(5)要讲究询问本身的态度和方法。2.创造轻松的谈话氛围(1)从轻松的话题开始,慢慢引入正题;(2)尽量安排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询问;

(3)尽量与被询问人在语言、认识、情绪甚至情感上产生共鸣,哪怕是表面上的。3.对设计提问的问题需注意技巧

(1)问题应该具体、明确,避免被询问人可随意应付;

(2)提问时尽量提出一些引导性及有具体内容的问题,防止被谈话对象简单回答“是”或“不是”;

(3)提问时可以适当加入我们已经了解或掌握的问题,迫使被谈话对象不敢说谎或避重就轻;(4)问题应该通俗易懂,用词造句不要太专业或者生硬。4.问话的技巧(1)迂回发问;(2)直接发问;(3)跳跃式发问;(4)循序渐进发问;(5)委婉发问。5.要善于利用矛盾 6.善于运用肢体语言 7.化解冲突

二、观察的技巧及案例 1.检查调查阶段观察法的运用 2.检查实施阶段观察法的运用

3.灵活运用观察检查法需要注意的要点有:(1)必须强化检查人员在检查过程中观察的意识;(2)必须培养检查人员在检查过程中的观察能力;

(3)检查人员应掌握各类企业生产经营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4)检查人员在观察中要善于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5)观察法需要与其他检查方法密切结合、协调使用;(6)要从技巧和艺术的角度进行观察:

一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一定要先确立观察目标。二是,观察不是简单用眼,更要用心、用脑去观察。

三、分析的技巧及案例 1.分析程序的定义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3号——分析程序》第三条规定:

“分析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研究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财务信息作出评价。分析程序还包括调查识别出的、与其他相关信息不一致或与预期数据严重偏离的波动和关系。”

2.分析程序的适用范围

(1)风险评估程序——必须执行的审计程序。(2)细节测试——选用的审计程序。①实施的前提 ②所提供证据的证明力

(3)在审计结束或临近结束时,对财务报表进行总体复核——必须执行的审计程序。3.一些普遍性的疑问

(1)细节测试与实质性分析程序的区别与联系;(2)在错报风险高的时候能否执行实质性分析程序;(3)实质性分析程序为什么不能用审计抽样。4.审计分析的方法(1)比较法(2)比率法(3)账户法(4)趋势法(5)模拟法(6)预测法(7)决策法(8)控制法(9)因素法(10)成本法

5.审计分析方法的具体运用(1)分析被审单位自然情况资料;(2)分析被审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性;

(3)分析被审单位会计资料反映经济活动的真实性;(4)分析被审单位人员回答问题的真实性。

四、舞弊假定、职业怀疑及舞弊迹象分析的技巧及案例 1.关于财务舞弊风险的假定 2.职业怀疑态度 3.财务舞弊的迹象

财务舞弊的识别与治理 第3篇

一、财务舞弊的内涵

美国SAS16指出:“舞弊指故意变造虚假的财务报告,可能是漏列或错误地反映事项与经济业务的结果,篡改、伪造记录或文件,从记录中或文件中删除重要的信息,记录没有实现的交易,蓄意乱用会计原则以及为管理人员、雇员或第三者的利益随意侵吞资产。”而我国发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 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中对“舞弊”的定义是“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者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从上述表述可以看出财务舞弊是违反会计制度、会计准则、民法、刑法等制度的有意行为,该行为后果会造成一定危害,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不易被察觉。

二、财务舞弊的识别

1. 收入舞弊的识别

(1)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过于迅速

主营业务代表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稳定性和可预测性的特点。在企业经营规模和市场需求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主营业务应该实现平稳地增长,不应有太大波动,众多的财务舞弊案例告诉我们,收入的惊人增长往往是企业进行财务舞弊的明显信号。在企业规模和市场需求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大幅度的收入增长是不会实现的,特别是长期的惊人增长,其背后无疑是财务舞弊在支撑,维持其如此高的增长率的“法宝”在于把投资收益操纵为主营业务收入。

(2)主营业务收入与其现金流入量不协调

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一般不会大幅度背离其主营业务收入额,如果真的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虚构收入,一种是提前确认收入,虚构的收入和提前确认的收入一般只会带来应收款项的增加,而不能带来货真价实的现金流入。无论是虚构收入还是提前确认收入,其提供的财务报告都会严重误导财务信息的使用者,没有现金保障的销售收入真实性较低,存在造假的可能性也较大。

2. 利润操纵识别

(1)利润缺乏可持续性

利润若主要由营业利润构成,则其质量较高,可持续性较强;如果利润主要由一次性利得构成,则说明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盈利能力较弱,持续经营能力令人担忧。由于利用一次性利得粉饰经营业绩操作更容易、效果更直接明显,因此利用一次性利得操纵利润的手法被公司普遍采用,如果一家公司的盈余主要或者全部依赖于一次性利得,特别是净利润与主营业务收入相背离,那么这家公司存在利润操纵的可能性将非常大。“巨额”利润的获得要么是由于公司的盈余质量较差,要么是财务舞弊在背后支撑。

(2)利润的现金保障度较低

现金流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质量,还可以反映企业的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一般而言,企业的利润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和会计方法予以操纵,但是操纵现金流的难度却很大,分析企业的价值和盈余质量时,一定不要忘记分析现金流量。有些企业净利润很高,经营现金流量净额却很低甚至为负,这是问题十分严重的征兆,这些“纸上富贵”的公司实施财务舞弊的可能性较大,因为虚构的交易收入可以带来虚假盈余,但那些所谓应收账款是不可能带来现金流量的。

三、财务舞弊的治理

1. 充分发挥股东大会职能

治理财务舞弊要充分发挥股东大会的职能,可以从严格限制控股股东的表决权入手,由于控股股东在股东大会上享有绝对的话语权,因而其往往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直接操纵股东大会,损害公司及其他股东的合法权益。因此,要想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必须出台相关规定,适当限制控股股东的表决权,即不管控股股东的出资比例是多少,其最多只能行使一定比例(比如国外通常是20%)的表决权。这样的限制既可以有效防止控股股东权利的滥用,又不会影响控股股东的合法权益,因而是切实可行的。

2. 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机制

在公司治理中,会计师事务所是完善公司治理的外部保证。可以说,正是一些会计师事务所诚信的丧失,才让某些公司的财务舞弊活动畅行无阻。要想治理和防止各种财务舞弊,必须完善事务所的审计机制,保证事务所能够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重新塑造资本市场的诚信基石。注册会计师协会有必要尽快出台相关政策规定,禁止事务所过多地从事咨询业务,使其回归主业。加大对审计违纪注册会计师的处罚力度,对那些故意欺骗投资者且造成恶劣后果的注册会计师予以严厉的刑事处罚,这样提高了审计违约的成本,较高的违约成本将会一定程度上抑制公司进行财务舞弊的冲动。

3. 加强会计法制建设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识别实证分析 第4篇

美国SAS16指出:“舞弊指故意变造虚假的财务报告, 可能是漏列或错误地反映事项与经济业务的结果, 篡改、伪造记录或文件, 从记录或文件中删除重要的信息, 记录没有实现的交易, 蓄意乱用会计原则以及为管理人员、雇员或第三者的利益随意侵吞资产。”而我国发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中对“舞弊”的定义是“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者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可知:财务舞弊是指财务造假主体在会计信息加工处理和报告过程中, 为获取不正当的经济利益, 采用欺骗性手段故意谎报重要性质和实质性财务事实的违法、违纪行为。

21世纪来, 世界范围内公司丑闻的持续曝光将舞弊问题再次推上了风口浪尖。财务舞弊行为性质相当严重, 它不仅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致使证券市场发育不良, 还动摇并挫伤了投资者的信心, 使证券市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信用基础和“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受到极大腐蚀, 损害了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 阻碍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财务舞弊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处理和解决的问题, 而如何识别财务舞弊则是治理财务舞弊的关键环节。

二、文献回顾

(一) 国内外研究

国内外有关财务舞弊识别方面的文献很多。Dechow (1996) 研究发现, 与非舞弊公司相比, 舞弊公司报告了更多的应计利润, 舞弊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总资产的比值较低。

Beneish (1997) 对进行财务舞弊的上市公司和正常公司进行比较, 发现发现财务杠杆程度和增长速度以及股价的表现可作为初步判定财务舞弊的风险因素。另外, Beneish (1999) 研究财务舞弊与某些财务报表变量之间的关系还发现, 公司应收款项大幅增加、产品毛利率异常变动、资产质量下降、销售收入异常增加和应计利润率上升也是财务舞弊的征兆。

Ingram, Lee和Howard (1999) 对应计部分 (盈余减去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之差) 在揭示财务舞弊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和论证后发现, 财务舞弊与高水平的应计部分相联系, 盈余减去现金流量的值为正是潜在舞弊的一个信号。不仅如此, 舞弊公司的自由现金流也低很多, 与非舞弊公司比较, 舞弊公司通常发行更多的权益类证券、有更高的财务杠杆、有更多的应收账款余额和更高的销售增长率、有相对其资产更高的市场回报和市场价值, 但其资产和销售绝对额通常较小。

Ch.Spathis (2002) 研究结果显示, 多标准判别协助方法优于传统统计技术, 财务信息的研究对判别财务报告舞弊非常有帮助。结果也显示了财务比率 (如总负债/总资产、存货/销售收入、净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收入/总资产) 在识别财务报告舞弊中的重要性。

方军雄 (2003) 的研究发现, 欺诈公司的毛利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显著地低于非欺诈公司, 而资产负债率、两项费用比率 (管理费用加销售费用与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之比) 、应收款项比率 (年末应收款项余额/流动资产总额) 显著地高于非欺诈公司。

(二) 研究评价

国外对于财务舞弊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 已进入不断深化阶段, 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且在实践中发挥理论先行与实践指导的作用, 这些都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然而国外拥有完善的证券市场, 我国证券市场尚处于不断成熟和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当中, 国外相关研究并非均适用于我国上市公司。而国内学者研究得出的识别财务舞弊的指标繁多, 且不一致, 不利于实务中运用, 因此本文对指标做因子分析以化繁为简, 简化财务舞弊识别的初始判断, 以期对实务提供帮助。

三、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识别实证分析

(一) 样本选取

本文样本均来自于近几年中国证监会网站公开披露的对财务舞弊上市公司的处罚公告。选取了30家财务舞弊上市公司作为样本, 剔除了其中数据不全的上市公司, 最终为22个样本。

(二) 指标选取

参考以往相关研究, 本文从盈利能力、流动性与偿还能力、资产管理效率、成长性和资本结构五个方面选取了17个财务指标来识别样本公司的财务舞弊。这17个指标是: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报酬率、销售毛利率、总资产增长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总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产权比率、资产负债比率、留存收益总资产比、log固定资产总额、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已获利息倍数, 分别表示为:X1、X2…X16、X17。如表1所示:

(三) 实证分析过程

因子分析是研究从变量群中提取共性因子的一种统计技术, 将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综合为数量较少的几个因子, 以再现原始变量与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许多变量中找出隐藏的具有代表性的因子, 将相同本质的变量归入一个因子, 同时根据不同因子还可以对变量进行分类, 是属于多元分析中处理降维的一种统计方法。

通过SPSS 17.0得出方差分析表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 根据原始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 可以提取17个因子。各个因子的方差值在逐渐递减, 贡献率也随之递减, 而前5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已达80%, 即它们对原始财务比率方差的解释总计达80%, 这也意味着其包含了原始财务指标中的大部分信息, 符合因子分析的要求;因此本文将因子个数定为5。

通过因子旋转作进一步分析, 以得到经济意义更加明显的因子。通过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 可得到各因子的因子旋转阵, 见表3。

注:提取方法为主成分分析法, 旋转层为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

从表3可以看出:

第一, 因子中载荷比较大的指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产权比率、资产负债比率。根据指标的具体含义, 将第一因子命名为“流动性与资本结构指标”, Z1=0.958X12+0.941X5+0.845X11+0.837X6。

第二, 因子中载荷比较大的指标有:净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增长率、留存收益总资产比。根据指标的具体含义, 将第二因子命名为“盈利能力指标”, Z2=0.781X4+0.747X13+0.735X2。

第三, 因子中载荷比较大的指标有:资产报酬率、每股收益、已获利息倍数。根据指标的具体含义, 将第三因子命名为“偿还能力指标”, Z3=0.935X17+0.753X1+0.707X15。

第四, 因子中载荷比较大的指标有: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根据指标的具体含义, 将第四因子命名为“资产管理效率指标”, Z4=0.895X7+0.822X10+0.802X9。

第五, 因子中载荷比较大的指标有:Log固定资产总额、每股净资产。根据指标的具体含义, 将第五因子命名为“成长性指标”, Z5=0.768X14+0.718X8+0.703X16。

四、结论

财务舞弊是非正常的财务行为, 必然会导致财务数据及其他相关数据的异常, 通过这些指标的分析, 是可能将财务舞弊样本予以识别的。从实证分析中可以看出, 我国上市财务舞弊可以通过上述五个因子加以判断, 即:流动性与资本结构指标、盈利能力指标、偿还能力指标、资产管理效率指标、成长性指标。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特征识别的研究, 特别是立足投资者的角度, 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投资者成长, 同时也有助于促使证券市场回到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 培养市场的理性投资氛围, 更充分地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参考文献

[1]黄世忠:《会计数字游戏:美国十大会计舞弊案例剖析》,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谈舞弊方法的识别与防范治理 第5篇

一、舞弊方法的识别

1. 当发生会计政策、会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时, 其相应的会

计处理将会对企业或单位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均产生影响, 用会计政策, 调高利润的现象。

2. 通过关联交易舞弊。

关联方交易舞弊, 就是指管理当局利用关联方交易掩饰亏损, 虚构利润, 或利用特殊目的实体操纵利润, 使得关联交易非关联化, 且未在报表及附注中按规定做恰当、充分的披露, 会对报表使用者产生误导的一种舞弊。

3. 利用会计凭证造假。

这是造假者最常用的手法。一是编造虚假经济业务, 如假餐费发票、假销售收入发票, 虚列劳务费, 特别是临时工工资尤为普遍。二是夸大或缩小会计事项, 采用多开发票、大头小尾等方式非法谋利。三是采取偷梁换柱的方式, 在费用中列支公款行贿、私人购物等非法事项, 这些虚假的原始凭证进入记账程序, 使记账凭证失真。

4. 在会计账簿和报表中造假。

有的单位将销售收入、预算外收入、租金收入、返利或收回外单位欠款等不按规定存入开户银行, 设置“账外账”, 存入其经济实体或以个人名义存入储蓄所, 乱支乱用, 滥发奖金;有的单位直接捏造、篡改会计报表数据;更有一些企业编制多套会计报表。

5. 利用预提费用或待摊费用账户调高利润。

当企业经济效益不好或发生严重亏损时, 常常将应摊的费用少摊或不摊, 把本应由当期负担的费用当作待摊费用处理, 减少本期的成本费用, 人为调高当期利润, 或者采取应预提的费用不预提, 虚增利润等。

6. 利用结算账户调高利润。

企业为了虚增销售和利润, 虚构债权, 或将应收账款长期不转账, 实际是呆账死账, 或少计不计坏账准备, 虚列资产, 同时使管理费用虚减, 利润虚增。此外, 企业还会利用其他应收账款账户预提收入, 人为调高利润。利用待处理财产损失长期挂账, 虚增利润。企业经营不好的, 会将因经营不善、上当受骗, 或因固定资产报废清理等原因造成的财产损失长期挂账, 不及时予以处理致使利润虚增。

以上是舞弊及会计造假常见方式方法, 也是判断舞弊及会计造假的基本标准。近年来发生的舞弊违规行为令人震惊, 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不仅削弱了财务管理职能, 而且严重误导了社会资源的配置。破坏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 治理舞弊已是势在必行。

二、舞弊的防范治理

舞弊行为造成会计信息与其反映的经济活动的事实不相符, 使内部经营管理以及外部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利益遭受巨大危害, 进而影响整个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在这种情况下,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加强舞弊防范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1. 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作为公司治理的关键环节和经营管理的重要举措。是一个企业防范舞弊的最基本的措施。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守住舞弊的大门, 降低舞弊的机会。但从现实情况看, 许多企业或单位管理松弛、内控弱化、风险频发、营私舞弊等问题还比较突出。2007年3月, 财政部印发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17项具体规范 (征求意见稿) 。规范中进一步强调了建立、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企业应以此为指引, 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

2. 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

执行力度是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关键。从一些已发生的财务舞弊案不难看出, 不少公司或单位已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 但由于没有得到较好的贯彻, 造成恶劣的后果。因此, 在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同时。应注重加强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 在执行中发现漏洞和问题及时改进, 并执行相应的惩罚措施, 以使其发挥作用。

3.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强化公司管理, 改善公司经营业绩, 提高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质量。遏制管理舞弊。企业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结合企业章程和实际情况, 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由于我国许多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很不健全, 尚未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 “大股东操纵”和“内部人控制”等现象为违规行为洞开了方便之门, 从而损害了中小股东利益。如果再不加速改进公司治理结构。那么进一步规范和发展资本市场将面临很大困难。因此。要防范上市公司的管理舞弊行为, 应从源头抓起, 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抓起。

4. 创建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职工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具体地说, 它是指企业里人们的思想、行为以及道德观念, 包括概念、习俗、习惯、经验、惯例以及团队精神。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深层支持, 文化交流侵蚀主流意识形态。公司的行为模式、目标和战略的制定, 业绩的衡量和报告, 对履行社会责任的态度, 都受“企业文化”的影响, 公司治理过程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企业文化。

5. 建立会计舞弊的防范机制

防范与治理会计舞弊应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 加强对高管人员的监控, 并在适当的时机采取强制休假制度; (2) 建立全员责任体系, 树立职工的“全员参与”思想, 职工不应该被动地执行内部控制, 而应该主动参与; (3) 设立匿名举报热线, 给据实举报舞弊者以丰厚的物质奖励; (4) 加强内、外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 以提高稽核人员的技术水平; (5) 公司 (或企业) 各级管理人员及全体员工之间签订联保协议书, 出现舞弊时互相承担连带责任; (6) 采用审计委员会内部监督机制。

摘要:舞弊是故意错报或谎报经济事项的不诚实行为, 具有欺诈和隐弊性, 对企业或单位造成的危害大, 识别舞弊需采取加强内部控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等措施。

关键词:舞弊,防范治理,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编审委员会, 《企业会计准则案例讲解》, 立信会计出版社.

会计舞弊的识别和治理问题研究 第6篇

1. 会计舞弊的概念

会计舞弊的概念有很多解释, 其中COSO报告中将会计舞弊定义为:会计报表或进行会计披露中存在故意错报或者实施了对会计报表或会计披露有重大影响的不合法行为;我国审计将会计舞弊定义为:伪造、变造凭证, 隐瞒、删除交易事项, 记录虚假交易事项, 利用不当的会计政策等的不合法行为。

2. 会计舞弊的特征

从会计舞弊的概念可以将会计舞弊的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

(1) 会计舞弊行为是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制度的行为。

(2) 会计舞弊行为是行为人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

(3) 会计舞弊行为违背了会计可靠性原则。

(4) 会计舞弊行为直接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 对信息使用者起到了很大的误导。

二、会计舞弊手段和识别

1. 会计舞弊的手段

企业进行会计舞弊的手段可以说是有很多种的, 具体的手段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

(1) 利用会计政策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的时候要符合相关的规定, 但是一些企业为了获取融资资金或者是提升自身股价的目的, 会利用会计政策进行会计舞弊。利用会计政策进行会计舞弊的方式有以下几点:

首先, 在长期股权的确认和计量上。按照我国会计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的确认和计量时, 可以采用成本法或者是权益法, 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不具有共同控制、控制或重大影响时, 可以采用成本法, 相反对具有共同控制、控制或重大影响时, 可以采用权益法。但是一些企业并没有按照规则的规定进行核算, 例如被投资单位发生亏损的时候, 本应该采用权益法却使用成本法, 被投资单位发生盈利的时候, 本应该采用成本法却使用了权益法。

其次, 体现在公允价值的适用上。我国会计准则借鉴了外国会计准则的经验, 在外国会计准则中比较侧重的公允价值, 因此我国会计准则中也引入了公允价值模式, 例如:投资性房地产、金融工具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 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重要体现, 可以说是我国新会计准则的一个重要变革。但是因为实现公允价值的前提是存在活跃的资本市场, 在我国市场缺乏公允价值形成的机制, 市场文化程度还有待于提高, 这些都会导致公允价值计量的模式不具有公允价值, 有些企业的领导层也可以利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模式加大对利润操控的空间, 成为会计舞弊的手段。

再次, 体现在信息的披露上。主要体现在虚拟资产挂账、隐瞒诉讼事项、不公开对外担保等, 虚拟资产挂账是指对那些不能够给企业带来的价值的项目仍然保留不予注销的行为, 其中不公开对外担保是最常用的的会计舞弊方法。

(2) 利用关联交易进行调节利润

通过关联交易调节利润对财务报表作假是比较常见的, 主要方式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 通过高息或者低息发生资金往来, 调节财务费用;第二, 股权置换、资产置换、购销活动采用非公允价格进行;第三, 交易量通过关联企业“对倒”来提升, 创造利润。

(3) 操控现金流

近年来很多企业通过操控现金流来对财务报表进行粉饰, 与利润相比现金是可以触及的, 能够真实的反映企业的利益。例如企业可以通过转移高价产品到“皮包”公司, 在以低价收回, 这样就造成了现金流活跃的假象, 同时也可以虚增利润等。

由于一些企业通过虚开增值税发票来提升收入和利润, 这样一方面提升了收入, 另一方面也使销售成本有所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应收账款和存货异常增加, 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急剧下降。企业往往通过将应收账款向应收账款转移, 来降低财务异常给投资者带来的怀疑, 例如企业可以先利用把资金打给客户, 再作为货款打回来, 这样就导致收入上升, 因此在判断财务报表是否作假时, 要特别注意应收账款是否额度过高, 企业是否存在虚假销售的问题, 有些企业为了提高存货的周转率, 推迟了存货的入库手续, 将存货挂在预付账款上。

2. 财务舞弊的识别

(1) 营运能力

营运能力是指企业的经营运行能力, 即企业运用各项资产以赚取利润的能力。企业营运能力的财务分析比率有: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营业周期、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等。这些比率揭示了企业资金运营周转的情况, 反映了企业对经济资源管理、运用的效率高低。企业资产周转越快, 流动性越高, 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 资产获取利润的速度就越快。因为良好的营运能力是企业正常运作的基础, 我们在研究企业是否存在会计舞弊, 大多数会涉及到对企业营运能力分析, 经过大量实证调查我们发现我国一些上市公司会计舞弊与营运能力密切相关。

(2) 盈利能力

企业资本运动的直接目的是企业价值增值的需求, 利润率是反映企业的资金增加的能力。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是一个系统完整的分析指标, 根据会计的六大要素来设置, 以评价企业各要素的盈利能力及资本保值、增值情况。我们可以通过企业盈利能力指标中的净收益率来分析企业是否存在会计舞弊行为, 因为企业获取融资资金的重要指标是其盈利能力, 当企业的盈利能力低于预期的水平, 那么获取的融资就会很困难, 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经营, 因此当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差的时候, 就有了会计舞弊的动机。同时, 企业的盈利能力如果在时间上达不到连续的要求, 企业的经营发展就会因为资金链紧张受到制约。

目前, 企业获得融资最好的渠道是通过上市来进行融资, 因为与获得国家相比, 减少了层层审批的程序, 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与通过银行贷款融资相比, 也降低了企业到期还本付息的压力。

(3) 通过识别收入确认方式

收入的确定方式按照现行的会计制度规定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确认:第一, 按照生产进度进行确认;第二, 销售行为一旦完成, 无论货款是否按期实际收到, 收入即可视为实现, 第三, 按照合同的规定进行确认, 主要通过分期付款的销售方式。很多企业利用会计制度的灵活性, 通过调整收入的确认方式, 提前或者推后收入的确认, 对利润进行调节, 已达到逃避税款等目的, 因此我们要对企业确认收入的方式进行识别, 看其是否符合会计制度的要求。

三、治理会计舞弊的建议

1. 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的会计法律法规有利于预防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 从现实的情况来看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一些惩治会计舞弊行为的法律法规, 但是从惩治的力度来看还是比较轻的, 例如2009年岳阳兴长在会计核算、税收等方面存在着违反会计法规的会计舞弊行为, 仅仅受到了处以10万元的罚款, 这样有的企业的领导人在衡量会计舞弊行为所能产生的利益和成本的时候, 当利益大于成本的时候, 就会选择进行会计舞弊, 因此加大对会计舞弊行为的惩治力度可以加大相关法律的震慑力, 降低企业选择会计舞弊的概率。

同时, 企业如果进行会计舞弊的时候, 对其进行审计的注册会计师比可能不知道, 有的注册会计师为了保留客户对会计舞弊行为进行隐瞒。因此对审计欺诈行为的处罚力度过小不利于约束注册会计师的行为, 只有加大对审计欺诈行为的处罚力度才可以有效的预防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

2. 拓宽融资渠道, 降低会计舞弊的动机

企业进行会计舞弊的原因之一是为了获取融资, 那么我们可以鼓励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进行会计舞弊的动机, 例如可以完善企业发行债券市场、积极培育发行债券的二级市场等, 实现我国资本市场股权和债权并重。同时也要通过对企业多种指标进行评价来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 例如可以结合企业的各种财务比率和现金流量来进行综合评价, 这样就会改变原来仅仅通过利润来评价的局面, 降低了企业领导操控利润的空间。

3. 发挥社会和国家监督的作用

社会和国家的监督有利于遏制企业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 在社会监督方面, 外国的注册会计师对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国也要提高注册会计师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注册会计师的培训力度, 提高其监督职能;在国家监督方面, 要转变监督的思维方式和目标, 要从原来单纯的进行检查向提升企业经济效益转换, 执法人员要提升监督意识, 结合企业的经营特点, 以帮助企业解决问题为出发点进行监督。

四、总结

综上所述, 企业的会计舞弊行为不仅仅违反了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 对财务信息的使用者产生了误导, 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而且也是道德缺失的表现。对企业会计舞弊行为手段的识别对于企业来说已经十分重要, 我们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对舞弊行为进行判断, 并积极对其进行治理, 预防企业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 保证企业会计工作在合法的环境下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陈宏伟, 苗淑丽, 廖传喜.浅析上市公司会计舞弊[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 (18) .

[2]杜波.对于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国际相关研究与启示[J].中国外资, 2012 (18) .

舞弊审计识别论文 第7篇

梁杰、刘英男 (2005) 根据SASNO.99中有关规则提出的“舞弊三角”风险测评模式, 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 建立了舞弊“三元素”理论。该理论指出:诱因、机会和手段是财务报告舞弊不可或缺的三个元素, 即巨大的利益驱动成为舞弊的原动力, 环境控制的缺乏使舞弊成为可能, 变化多样的欺诈手段促成舞弊的实现。当舞弊的三个因素同时具备的时候, 舞弊就很可能发生。

舞弊三元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其中诱因是内生动力, 机会与其相互关联性提供外在空间, 而手段则是行为策略的选择, 作为直接工具确保目的达到。各元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财务报告舞弊的三元素理论体系。因此, 一个全面的舞弊识别模式应当包括这三个维度的基本元素。

二、财务报告舞弊识别模型的构建

(一) 舞弊特征识别卡体系的构建

首先, 基于对舞弊三元素理论及相关研究假设的分析, 建立“公司舞弊特征识别卡”。该识别卡将财务报告舞弊的各项因素按照“三元素”理论分为三大类, 并在此基础上细化为小的特征表现指标。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识别卡所列示的特征指标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及相关资料进行“扫描”, 初步识别出有可能舞弊的上市公司。

其次, 根据以上对“三元素”理论的分析, 我们从舞弊诱因、舞弊机会和舞弊手段三个方面构建了舞弊特征识别卡, 并将这三个大的因素细化为26个特征指标。我们同时选取了3家舞弊公司 (浙大海纳、华源制药、S*ST科龙) 和3家非舞弊公司 (长园新材、秦川发展、中航精机) 作为初步检验样本以确定检验的标准。通过检验, 我们发现3家舞弊公司的舞弊特征符合率分别为39.29%、50%和53.57%。3家正常公司的舞弊特征符合率分别为7.41%、7.41%和14.29%。为确保检验的准确性, 我们将舞弊特征标准定为25%, 特征符合率达到或者超过25%的公司均被列为舞弊嫌疑公司, 以便进入下一步模型检验。

注:符合特征选项的填1, 不符合的填0。

最后, 选取制造行业A股上市公司110家的年度财务报告为样本, 其中假设舞弊样本55家、控制样本55家, 将其全部代入到公司舞弊样本识别卡进行识别检验, 结果显示:舞弊样本中有1家舞弊特征识别率为21.43% (符合特征指标6个) , 低于25%;控制样本中有1家舞弊特征符合率为25%, 大于或等于25%。出于样本配对的考虑, 舞弊样本和控制样本同时各去掉2个, 舞弊样本和控制样本各选取53家。

通过识别卡检验, 舞弊样本特征识别率平均值为39.55%, 控制样本舞弊特征识别率为11.82%, 综合平均值为25.68%。这也验证了先前假设25%的检验标准是合适的。

(二) 识别模型的构建

1. 变量的设计和描述。

(1) 变量的设计。基于前一节公司舞弊特征识别卡的思路和原则, 我们设计了样本公司的指标体系, 具体见表2, 然后从指标体系中选取X1、X2、X3、X4、X5、X6、X7、X8、X9、X12、X13、X14、X15、X16共14个指标作为研究变量, 这些变量基本上保证了识别的连续性和互补性。

(2) 变量的描述。将两类样本按0、1分组, 0为舞弊公司, 1为非舞弊公司,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的均值进行样本配对并进行T检验, 通过检验, 得出舞弊公司样本值和非舞弊公司样本值在财务指标上有较大的差异。

2. 模型的实证结果。

(1) 因子分析。我们运用SPSS16.0对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 通过KMO and Bartlett's Test球形检验, 提取因子及其得分系数, 最终得出因子分数。在对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 再运用SPSS16.0对因子进行分析, 就可以得到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具体见表3 (表3由SPSS16.0自动生成) 。由表3不仅可以得到各个因子原始财务比率的线性表达式, 而且可以确定各个因子的经济含义。

(2) 因子数值计算。由表3可以得到:

同理, 我们可以得到F2~F7相应的表达式。

利用因子分析法将零乱复杂的指标体系进行了结构化处理, 这不仅降低和简化了观测维度, 而且保证了原始数据的信息量。通过上述公式可以计算出每个样本公司各个主因子的得分值, 从而为逻辑回归分析提供了条件。

(3) 逻辑回归。设Fi为第i个公司的因子得分矩阵, 将舞弊公司样本用“0”表示, 正常公司用“1”表示, 则上市公司舞弊的概率Pi和Fi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上述模型的判定临界值为0.5, 因此当上市公司的P值大于0.5时, 可判定该公司存在财务报告舞弊;而当P值小于0.5时, 可判定该公司属于正常公司。

将研究样本的7个因子变量值输入SPSS16.0统计软件中, 选择逻辑回归方法, 运用ENTER (全部引入法) 方法将变量引入回归方程, 就可以通过SPSS回归分析迭代过程得到以下结果, 具体见表4。

由表4可见, 变量F1、F2、F6的显著性值都小于0.05, 变量F5的显著性值约为0.05, 说明其预测能力较强;其余3个变量的显著性值稍大, 说明其预测能力较弱。

将回归结果代入上式, 可得到如下舞弊识别模型:

模型中P值的范围为[0, 1], 该值越大, 表明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越大, 反之, 则表明公司财务报告较为真实。由于此模型以样本的先验概率0.5作为判别的分割点, 因此当P值大于0.5时, 则判定该公司存在财务报告舞弊;而当P值小于0.5时, 则判定该公司财务报告真实。

(4) 模型回判检验。在实证研究中, 如果研究的样本数量不是太大, 就可以考虑将所有的样本均用于模型的参数估计, 再将样本的指标值回代得出所有样本的预测值, 然后根据模型的准确率或误判率检验模型的预测效果。本文选取制造业样本总数106个, 先采取回判法检验模型的有效性, 利用得出的主因子回归模型对样本组数据进行回判。从回判结果来看, 该模型将53家财务报告舞弊公司中的5家误判为正常公司 (第一类错误) , 将53家正常公司中的1家误判为财务报告舞弊公司 (第二类错误) , 两者相加平均得到总误判率为5.7%, 即判别模型的预测能力达到94.3% (见表5) 。

通过对样本详细的P值预测, 我们发现在所有的样本中, 舞弊样本共有五个P值大于0.5, 而其他样本的P值则趋近0;控制样本中只有三环股份P值小于0.5, 而其他的各个公司P值则趋近1。当上市公司的P值大于0.5时, 可判定该公司存在财务报告舞弊迹象;而当其P值小于0.5时, 可判定该公司不存在财务报告舞弊迹象。

3. 预测样本检验。

模型体系构建的假设之一是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相关财务指标必然会出现异常。2007年, 我国实行了新的会计准则, 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具体表现在对公司债务重组、公允价值变动、金融资产、股份支付、投资收益、股权投资、职工工资福利和所得税等方面的影响。为了进一步验证识别系统的准确度和适用性, 我们按照同一类型、同一时期和同等规模的原则, 采用两步检验法, 选取了24家制造业上市公司2007年度财务报告作为预测样本, 其中12家被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 12家被注册会计师出具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 以此再次验证所构建的模型体系的准确度和适用性。

(1) 特征卡识别检验。通过将24家上市公司的特征值引进公司舞弊特征识别卡, 可以得出初步检验结果:12家舞弊样本的舞弊特征符合率全部大于25%, 而12家控制样本的舞弊特征符合率全部小于25%, 验证了上述识别卡检验的结论 (24家上市公司舞弊特征符合检验表已省略) 。

(2) 模型检验。我们将样本数据引入模型, 进行相关的因子分析、回归分析, 得出P值以及回判结果, 见表6、表7。

由表6、表7可以看到, 假设为舞弊样本的12家公司中只有1家公司的财务报告被误判为非舞弊的财务报告, 其他11家公司财务报告的P值都逼近于1。控制样本12家公司中也只有1家公司的财务报告被误判为舞弊财务报告, 从而验证了此前得出的检验体系是比较有效的。

三、模型检验总结

本文通过对我国沪深两市制造业上市公司2004~2007年的财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建立了双重检验识别体系, 有效地提高了财务报告舞弊识别的效率和效果。

第一步, 公司舞弊特征识别卡可以快速、有效、直观地识别出财务报告舞弊嫌疑公司, 可操作性很强。

第二步, 为了进一步检验模型的准确度, 经过第一步检验过的舞弊嫌疑公司再一次进行模型检验。本文基于17个财务指标构建出财务指标体系, 并进行了相关的因子分析、回归分析以及模型回判检验, 最终建立了基于Logistic方法的识别模型, 通过预测检验, 该模型具有相当高的检测识别能力, 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摘要:财务报告舞弊一直困扰着广大投资者, 因此提高广大投资者识别财务报告的能力已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财务报告舞弊“三元素”理论, 结合我国现有的财务舞弊识别方法, 构建了“公司舞弊特征识别卡”识别法和数学模型识别法相结合的双重识别体系, 能较快捷地识别财务报告舞弊, 方法简易、有效, 可供广大投资者参考。

关键词:财务报告舞弊,三元素,双重识别,识别模型

参考文献

[1].梁杰, 刘英男.会计舞弊行为理论和甄别技术研究.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5

注册会计师会计舞弊识别能力研究 第8篇

会计舞弊是指企业在对外的财务报告中, 处于企业政治或者经济利益考虑, 故意或者轻率地进行会计信息漏列或者虚假伪造, 进而使得企业所出具的会计报告具有较大的误导性, 对于企业的投资者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产生实质性的不利影响的一系列会计行为。对于注册会计师而言, 尽管会计舞弊在法律概念上范围和内容比较宽泛, 但是其关注的重点主要是围绕舞弊性会计信息以及企业资产盗用等情况, 因为这些情况会导致企业的会计报表出现实质性的错报。也就是说, 企业财务报表舞弊主要是针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而故意进行的错误性表达和陈述, 依靠信息披露以及数字报表的故意省略或者虚假陈述来对企业财务报表使用人进行欺骗和误导。

企业管理者实施会计舞弊最主要的目的是获取不正当的经济利益, 有目的性、针对性以及计划性地对会计核算真实性原则进行违背, 并进一步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政策、法规, 导致会计信息真实性丧失。

二、注册会计师会计舞弊识别能力分析

对企业会计舞弊行为进行有效识别是注册会计师的基本职能。正是由于人的有限理性以及会计契约所具有的不完全性特征, 使得企业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机会主义行为, 实施企业会计舞弊。为了有效弥补会计契约中所存在的信息不完全性, 保障会计管理功能的顺利实现, 在管理过程中引入了审计契约, 以此来切实减轻企业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从本质上讲, 审计契约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会计契约所具有的不完全性引发管理者出现机会主义行为, 并在此基础上导致了社会对于审计的需求。为了有效降低会计契约本身所具有的不完全性, 有必要引入审计, 实现防止以及规避会计舞弊的目标, 对企业的会计行为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上述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注册会计师提高自身的会计舞弊识别能力。

注册会计师会计舞弊识别能力指的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发现并报告企业管理者所实施的会计舞弊行为的专业胜任能力。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能否发现企业管理层的会计舞弊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注册会计师是否具有专业胜任能力, 同时注册会计师的会计舞弊识别能力跟其审计的独立性之间也具有密切的关联关系。总的来讲, 注册会计师的会计舞弊识别能力高低同时跟注册会计师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以及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大小具有直接的关联关系。当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以及审计独立性都比较高的时候, 注册会计师所具备的企业会计舞弊识别能力才会处于比较高的水平。相反地, 当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以及独立性水平有一个方面水平比较低时, 注册会计师的企业会计舞弊识别能力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和制约。

三、注册会计师会计舞弊识别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讲, 其会计舞弊识别能力的大小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 既有注册会计师自身的原因, 也有会计师事务所的原因。结合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实践, 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中具有明显行业专长的事务所比例还比较低, 这也表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整体行业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不过需要说明的是, 尽管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业专长水平还不够高, 但是近些年来水平提升的幅度比较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已经具备了比较高的行业专长, 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专业品牌。

要研究和分析影响我国注册会计师会计舞弊识别能力的因素, 就要在分析和把握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特征以及发展状况的基础上, 对注册会计师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内部以及外部层次上进行分析。从实践中可以发现, 注册会计师的知识结构是影响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同时注册会计师本身的学历水平对于舞弊识别胜任能力的作用并不十分明显。注册会计师自身的从业经验、知识结构以及学历水平等都会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业专长产生正面的影响。同时, 具有较高学历的注册会计师伴随着自身从业经验的积累, 其学历水平在会计师事务所中的行业专长就能够得到有效发挥。

除此之外, 从注册会计师的外部影响因素来分析, 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市场的结构、特定行业的人员资金投入、行业的竞争程度、客户业务复杂性以及审计地域性等方面都跟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业特长具有正面关系。

另外,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会计舞弊识别能力。站在博弈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水平是各方力量相互博弈的结果, 并且这一结果会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而出现变化, 它不是静止的, 而是一个动态过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尽管注册会计师对于企业管理层具有一定的经济依赖性, 但是审计不独立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会对其声誉造成伤害, 同时审计环境对于审计师审计独立性的监督约束作用也需要进一步强化。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所表现出的审计独立性跟专业能力之间的背离反映的是审计师重视自身声誉选择优质审计客户的结果。在审计独立性博弈中, 会涉及到公司管理层、市场力量、中小股东力量、法治力量以及监督管理力量等。注册会计师在面对被审计单位管理者经济贿赂时会丧失一定的审计独立性, 并且丧失程度伴随着经济贿赂金额增加而增加。对于公司的中小股东来讲, 主要是依靠信誉机制来实现对审计师审计独立性的约束, 审计独立性会随着信誉成本提高而增加。

四、提升注册会计师会计舞弊识别能力的建议措施

一是进一步强化对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关注。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对于降低公司会计舞弊行为具有重要的正面作用, 如果公司内部控制失效或者内部控制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就会导致公司会计舞弊的可能性增加, 必然会进一步加大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在审计资源有效的情况下, 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必然会导致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分散资源, 进而降低了自身识别公司会计舞弊的能力。正是基于此, 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企业内部控制情况, 确定其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 能否得到贯彻落实, 及时了解和把握内部控制缺陷可能带来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将内部控制缺陷及其风险作为审计的重点, 并在此基础上将审计资源集中于风险较高的领域, 切实提升注册会计师会计舞弊识别能力。

二是强化注册会计师专业技能培训, 尤其是公司内部控制业务学习。只有掌握和了解公司内部控制的基本内容和流程、标准才能够在审计中及时查找出公司内部控制中所存在的缺陷, 并采取针对性的审计方式和手段, 明确审计重点。因此, 注册会计师应当强化自身专业技能培训, 尤其是内部控制方面的学习。同时, 由于内部控制所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 问题也比较复杂, 注册会计师在业务学习的基础上还应当及时总结经验, 强化对内部控制问题的研究和分析, 以此来切实提高注册会计师自身会计舞弊识别能力。

三是强化跟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对于公司内部控制来讲, 内部审计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和手段。内部审计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公司内部控制的效益和效率。内部审计由于自身的特殊地位, 对于公司的情况比较熟悉, 同时在审计中积累的经验也比较丰富, 所以能够及时地发现公司自身在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与公司内部审计相对应, 注册会计师作为外部审计对于被审计单位的情况相对比较陌生, 这就需要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积极主动跟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进行必要的沟通和联系, 尽可能多地以最小的成本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状况, 并在此基础上准确找出内部控制缺陷以及由此造成的管理风险和舞弊行为, 切实提升注册会计师的会计舞弊识别能力。

四是强化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落实。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有助于强化企业改进其经营管理的科学性, 同时也可以为注册会计师审计提供了必要的操作标准和参考, 进而对于提高注册会计师会计舞弊识别能力具有积极作用。所以, 从这个角度上讲, 企业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并加以严格贯彻落实既能够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推动企业科学化管理水平, 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审计独立性, 降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提升注册会计师的会计舞弊识别能力。

摘要:注册会计师审计师规避公司财务舞弊的重要手段, 注册会计师会计舞弊识别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司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本文围绕注册会计师会计舞弊识别能力, 介绍了会计舞弊以及会计舞弊识别能力的概念, 并分析了影响注册会计师会计舞弊识别能力的因素, 提出了相关建议措施。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会计舞弊识别能力

参考文献

[1]岳殿民, 韩传模.中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方式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2012 (05) .

上一篇:信息控制下一篇: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