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质量的因素

2024-06-20

影响质量的因素(精选12篇)

影响质量的因素 第1篇

1 遗传和品种因素

蛋壳质量一直是育种研究中受到重视的指标, 具有中等遗传力, 与蛋重、产蛋量呈遗传负相关。不同品种的鸡产蛋破损率差别较大, 如京白鸡的破损率高于海兰鸡, 本地鸡低于进口鸡, 褐壳蛋低于白壳蛋。一般褐壳蛋具有较好的蛋壳强度, 抗破碎性能较好, 有利于收集和运输时减少蛋破损, 如来航鸡蛋比褐壳鸡蛋的蛋壳强度小。产蛋多的鸡蛋壳强度比产蛋少的鸡小, 主要是不同品种的鸡对钙利用率不同, 增加饲料中的钙不能改变品种间的相对差异[1] 。通过合理的选育、选择品种可以提高蛋壳质量, 降低蛋的破损率。

2 营养因素

2.1 饲料中的钙、磷及比例

2.1.1 钙:

钙对产蛋鸡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蛋壳中含有35%的钙。每枚蛋壳重6.3~6.5 g, 含钙2.2~2.3 g, 若产蛋率为70%, 则每天形成蛋壳需要的钙为1.5~1.6 g, 饲料中的钙的总利用率按50%计算, 每天每只鸡摄入3.5 g钙就可以满足形成蛋壳的需要。如果日粮中钙含量偏低, 产蛋鸡产薄壳蛋和软壳蛋的比例明显增高, 但钙含量过高也会影响蛋壳质量和产蛋率。一般认为, 在喂给平衡日粮时, 日粮钙含量为3.3%~3.8%就可以获得优质蛋壳, 最大量不能超过4%, 且以碳酸钙盐、磷酸钙盐为好。同时, 饲料钙源的颗粒大小对蛋壳质量有明显影响。粉状钙质饲料在鸡肠道内存留时间短, 排出的多, 利用的少;而颗粒状钙质饲料可在肠道内存留较长的时间, 能被鸡体充分吸收利用, 利于蛋壳的形成, 也提高了蛋壳强度。实践证明, 饲料中的钙应有30%~50%为钙颗粒。另外, 如果饲料中粉末状钙质比例过大还会使适口性下降, 影响鸡的采食量[2] 。

2.1.2 磷:

磷是蛋壳的组成成分, 与蛋壳弹性有关。由于产蛋鸡对于谷物中的植酸磷利用率低, 仅为30%~50%, 而对无机磷利用率可视为100%, 因此饲料中必须有一定量的无机磷如磷酸氢钙、磷酸二氢钙等。实践证明, 有效磷为 0.30%~0.38%, 总磷量为0.6%效果较好, 日粮中总磷不宜低于0.4%。

2.1.3 钙、磷比例:

钙的代谢与磷的代谢密切相关, 磷过低或过高均可影响饲料中钙、磷比例, 引起钙的吸收障碍, 使鸡蛋蛋壳变薄、变软, 所以产蛋鸡的全价配合饲料中钙、磷比例一定要适宜, 钙、磷比例一般为4∶1~6∶1。同时, 日粮中蛋白质含量也对产蛋鸡钙的吸收具有重要影响, 蛋白质水解后产生的氨基酸可与钙形成可溶性钙盐, 从而可促进钙的吸收, 因此产蛋鸡日粮中蛋白质含量一般应在16%~17%较好。

2.2 维生素

D 维生素D可加强肠内磷吸收和肾内磷代谢, 是合成钙结合蛋白、活化骨钙代谢所必需的维生素。维生素D (以维生素D3为例) 被吸收后, 在肝脏、肾脏中羟化转变为1, 25-二羟胆钙化醇, 具有增强小肠酸性, 调节钙、磷比例, 促进钙、磷吸收的作用。维生素D3参与机体钙、磷代谢的全过程, 是钙、磷元素吸收与骨组织钙、磷代谢的调节因子, 也是钙磷在蛋壳腺内分泌所必须的维生素。缺乏维生素D时, 直接影响到肠黏膜上皮细胞对钙的吸收能力, 即使日粮中钙、磷充足, 也会使钙、磷吸收和代谢作用产生障碍, 产蛋鸡会出现产蛋量下降, 蛋小、畸形、壳薄、软壳、孵化率下降等。因此, 维生素D一定要满足鸡体的需要, 对产蛋鸡需及时补喂维生素D, 一般在日粮中维生素D3的量达到1 500 IU/kg, 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但在应激和病理状态下, 添加量应适当提高。饲料中补充鱼肝油也可获得补充维生素D的效果, 有条件的鸡场让鸡多晒太阳, 使鸡皮肤和羽毛中含有的7—脱氢胆固醇, 经紫外线照射后转化成维生素D3而被吸收利用, 比较经济实惠。

2.3 维生素

C 维生素D3被摄入到鸡体后, 必须被活化为1, 25-二羟胆钙化醇才能促进钙的吸收和沉积, 而维生素C参与此活化过程。特别是在高温应激条件下, 维生素C能明显降低异形蛋、薄壳蛋和蛋壳破损率。维生素C和维生素D之间相互作用影响蛋壳的质量, 如果维生素C的供应失衡最终会导致蛋壳质量的下降, 通过补加维生素C不仅可改善蛋壳质量, 而且能提高产蛋率减缓应激影响。

2.4 微量元素

2.4.1 锰:

锰是影响蛋壳质量的主要微量元素, 如果饲料中缺锰, 会阻碍蛋壳粘多糖的形成, 而粘多糖是蛋壳钙化的基质。缺锰会导致产蛋量和孵化率下降, 蛋壳变薄, 裂缝蛋比例上升, 产疤痕蛋和蛋的破损率提高, 所以锰的含量与蛋壳强度有直接关系。研究表明, 饲料中添加60~80 mg/kg的锰, 可显著改善蛋壳的质量;一旦降低到7 mg/kg时, 即使饲料中钙、磷含量适宜, 也会引起蛋壳质量下降[3] 。

2.4.2 锌:

锌是碳酸酐酶的主要成分, 碳酸酐酶可促进蛋壳的钙化, 如果蛋鸡饲料缺锌, 就会导致碳酸酐酶的活性降低而影响蛋壳的形成, 一般情况下产蛋鸡摄取50 mg/kg的锌就能保证蛋壳正常。另外, 如果锰偏高会影响锌的吸收, 对蛋壳质量产生影响。

3 调整酸碱平衡

酸碱平衡是影响蛋壳强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日粮中Na+、Cl-过量或比例不当, 就会影响机体酸碱平衡, 而使蛋壳质量下降。产蛋鸡日粮中钠、氯含量分别为0.1%、0.05%, 两者比例是1∶1~2∶1为宜。因此, 为了使产蛋鸡饲料中氯的含量不高于钠的含量, 最好以无氯的钠盐来供给产蛋鸡所需的钠, 如碳酸钠、碳酸氢钠等。一般添加0.5%的NaHCO3, 可以改善蛋壳质量。

4 管理因素

4.1 合理的光照

光照时间长短和强度大小均对蛋壳质量有明显影响。光照不足时影响鸡体内维生素D的利用, 从而影响蛋壳质量。因此, 合理的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是提高蛋壳质量, 减少软壳蛋、破损蛋、无壳蛋的有效途径之一。一般产蛋鸡光照强度应保持在10 lx左右, 光照时间维持在16~17 h, 不能减少, 但不宜超过17 h光照。光照强度突然增强, 也可使蛋壳质量下降, 破损蛋增加。

另外, 大多数软壳蛋或无壳蛋均在午前产出, 这与蛋壳形成期间母鸡接受光照不足有关。午前产出的蛋, 其蛋壳形成时间大部分在夜间, 光照不足, 子宫内钙转化率低, 以致蛋壳钙化不足。试验证明, 采用夜间2 h光照可显著提高蛋壳厚度, 降低鸡蛋破损率[4] 。光照强度一般为5~10 lx为宜, 光照过强容易引起鸡不适, 导致破壳蛋增加。

4.2 密度适宜, 通风良好

在饲养管理中, 密度太大、通风不好, 都会影响蛋壳质量。同时集蛋次数过少、过分拥挤导致蛋与喙和脚趾接触。运输过程中震动程度也会影响蛋壳质量。

4.3 鸡笼设计问题

如果鸡笼设计不适当, 在鸡蛋滚出鸡笼时会导致蛋与坚硬表面接触。鸡笼底面的倾斜率应不影响蛋滚出。另外, 机械集蛋较人工集蛋破蛋率高。

4.4 应激因素

鸡非常胆小, 易受惊吓, 一切应激因素, 如高温、接种疫苗、噪音、惊吓等都会影响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和蛋壳的正常形成, 出现薄壳蛋或软壳蛋。高温下鸡为散热, 呼吸次数激增, 排出大量CO2, 结果血液中HCO3-减少, 蛋壳形成受阻;另外高温下鸡对钙消化吸收力差, 血钙较低。因此, 在高温季节要适当提高日粮钙和碳酸氢钠的含量, 添加维生素C等抗热应激添加剂, 并且提高蛋白质的含量, 环境温度一般控制在16~24 ℃较好。接种应激也会造成蛋壳质量下降, 接种疫苗时由于疫苗反应、惊吓、拥挤都会影响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和子宫内钙化过程, 妨碍蛋壳的正常形成, 出现畸形蛋、薄壳蛋、软壳蛋或无壳蛋等。若注射疫苗要注意方法, 要少赶动鸡群、小网围群, 减少对鸡的累积应激。突然的声响, 晃动的灯影和艳丽的色彩等都可能引起蛋鸡惊群, 造成鸡蛋破损, 蛋壳质量下降。试验证明, 噪音超过50 dB, 鸡蛋破损率增加;90 dB噪音持续3 min, 破蛋率达3%~5%[5] 。因此, 应把鸡场建在远离公路和居民区、环境比较安静的地方。尽量降低或减少应激, 必要时饲料中可使用抗应激药物或电解多维。

5 年龄因素

产蛋周龄是影响蛋壳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产蛋周龄的增长, 蛋重增加, 蛋体增大, 而蛋壳腺所分泌的钙基本是恒定的, 机体对钙质聚集量保持不变, 蛋壳的厚度就必然下降, 蛋壳变薄、变脆, 即使增加钙在饲料中的浓度也不可改变这一现象, 所以老龄鸡群的薄壳蛋、破壳蛋、软壳蛋多, 特别是接近产蛋结束时, 蛋壳质量下降更加严重。另外, 在产蛋后期机体对饲料中钙的吸收利用和存留能力降低, 相应导致用于蛋壳形成的钙量也随之降低, 但形成蛋壳需要量相应增加, 造成蛋壳变薄, 因此老龄鸡应给予较高的钙供给, 并注意补充维生素D。据试验, 对产蛋后期的母鸡采取下午补钙, 可大大提高蛋壳质量, 减少鸡蛋破损。

6 疾病与药物因素

疾病是影响鸡蛋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常见的是使蛋鸡产软壳蛋、畸形蛋或粗壳蛋等。如: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产蛋下降综合征等病毒侵害肠黏膜上皮, 引起炎症反应, 影响钙质吸收, 会造成蛋鸡产无色蛋、薄壳蛋、软壳蛋、无壳蛋、畸形蛋等, 几乎所有与呼吸系统有关的疾病都会影响蛋壳强度。因此, 必须十分重视对鸡群疾病的防制, 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实行免疫, 搞好鸡场与外界的隔离和环境消毒, 加强疫情监测, 切实避免和减少疾病的发生, 切实做好早期预防。例如:对鸡舍内外环境进行定期严格消毒, 在蛋鸡开产前接种1次ND+IB+EDS油乳剂灭活苗, 以增强鸡群抗病能力, 预防疾病感染。对患鸡及时隔离治疗。实践证明:使用不当或长期使用呋喃类、磺胺类、抗球虫类等药物, 能影响子宫腺上皮细胞内碳酸酐酶的活性, 影响蛋壳的质量, 因此在生产中应合理选择和使用药物。

综上所述, 影响蛋壳质量的因素较多, 提高蛋壳的质量是一个综合性问题, 由于营养因素对蛋壳质量起着巨大的直接或间接作用, 因此必须实行科学配制饲料, 保证饲粮营养全面平衡, 同时加强科学饲养管理, 才能提高蛋壳的质量, 增加养殖效益。

参考文献

[1]毕英佐.影响蛋壳质量的因素及改善措施[J].中国家禽, 2007, (4) :28~29.

[2]王修启, 郑海刚, 安汝义, 等.影响蛋壳质量的因素及改善措施[J].中国家禽, 1999, (7) :42~44.

[3]李俊杰.影响蛋壳质量的因素及预防措施[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03, (3) :24~25.

[4]石传林.提高蛋壳质量的技术措施[J].养禽与禽病防治, 1999, (9) :32~33.

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之一:人的影响 第2篇

范春雷

摘要: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很多,一般教科书上都归纳为五个方面,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简称4M1E因素。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我认为还应该再加一方面内容,管理,将环境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叫管理,所以应该叫5M1E因素,英语字母也是按象形和会意来造的,M就像人的带手指的那一半手掌,所以,高的工程质量是靠人的五个手指的辛勤的劳动来建成的。现在我就这六方面因素在建筑质量历史上的影响逐一进行分析。

关键词:工程质量、影响、因素

1.人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也就是工程项目建设的决策者,管理者,操作者。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如项目的规划.决策.勘察.设计和施工,都是通过人来完成得,人员的素质:人的文化水平,技术水平,决策能力,管理能力,组织能力,作业能力,控制能力,自身素质及职业道德等都将直接或间接的对规划.决策.勘察.设计和施工质量产生影响。当然,这种影响也是建立在当时的历史和政治经济环境之中的,受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的。

2.建国之初,国家百废待兴,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也要求建设更多的工业项目和政府的工程项目,像当年包括人民大会堂在内的北京的十大建筑,当时的建设者都是当时部队的工程兵,当时所有的工程项目都是国家项目,私营企业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也转变为国家经营的企业,当时的工程兵承担了新中国建设的光荣任务,工程兵成为新中国的工程建设者。民间的泥水匠散落在社会上承担一些居民房屋的修缮,和一些零星房屋的建筑施工,不成规模,也没有组织,不具备成为当时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的条件。工程兵则经过战争的历练能具有组织上的优势,技术上的优势,人员数量上的优势,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项目在社会上不再居于主导地位后,工程兵也都成建制的转变身份成为地方的建筑企业,转变身份,推向市场经济的社会大潮中。

3.像现在的中建八局是1983年由解放军某工程兵团成建制的专业而来,泰安的泰安建筑工程集团公司是驻地在莱芜的工程兵部队转业而来,这种建筑企业现在仍然是中国建筑业的龙头老大,无论从人员素质,技术水平,还是机械装备上都是代表着中国建筑行业的先进水平,军人的优良作风像是服从指挥,遵守纪律,精心组织等都很好的护卫着工程建设的质量,工程兵部队为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当然,在影响建筑质量的诸多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比较机动和灵活的,是最能与时俱进的,最具有成长性。4.解放军工程兵的成长经历就很能反映这种影响,解放军工程部队的前身都是从国民党部队里的工程兵转化而来,把俘虏的国民党部队里的工程兵进行改造整编而成,像中建八局就是由原来在北京的傅作义兵团里的工程兵团转变身份组成的,当然,当年的国民党军队里的工程兵的技术水准,质量控制水平也不是一开始就那么高的,也是经过很多工程历练,久经沙场的磨练后才逐步的成长而成的,也是闹了很多笑话后才取得大的进步的。从中国赴缅甸作战的远征军,中国的士兵和美国人一起训练,可以开洋荤,长见识,汽车,火车,飞机都见了,不再乡下人了,业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战斗力有了很大提高,能够连续作战,屡创强敌,成为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威猛之师,滇缅印战区成为中国抗战史上对日本作战唯一完胜彻底击溃日军的战区,书写了中华民族抗战史上极为悲壮辉煌的一笔,为何能取得如此佳绩,全是人的因素,中国远征军与美英的远征军并肩作战,既长见识又锻炼能力,整体素质有了大幅度提高,整个部队的战斗力有了大幅度提高。所以说,人的因素是最机动,最具有成长性的因素,经过一番培训,一番学习,工程建设人员的工作水平是可以得到很大提高的。

5.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大量的农民从集体劳动的土地上解放出来,更多的农民成为工程建设者,从最初的仅会砌砖,筑土石墙,浇筑混凝土,到有很多人能看懂图纸,能承包工程。但是在刚开始的时候,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人连石灰膏的沉伏期要两周以上都不清楚,用未经充分熟化的石灰膏抹墙面,结果大片大片的墙面被未熟化的石灰拱出了小麻坑,有的把过期的水泥当做正常水泥使用,连水泥的质保期都搞不清楚,结果产生了很多质量问题,经过几年的锻炼现在这批建筑从业者的素质有了大幅度提高,能操作精密的设备,大型机械,能进行一些复杂项目的施工管理。6.经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特别是在职业院校和社会职业培训机构的培训影响下,建筑工人的综合技能.整体素质得到不断提高。科技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国家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近几年高等院校培养了大量的建筑专业人才,这些经过正规教育的学校毕业生参与到生产建设当中,并逐渐成为建筑生产的中坚力量和排头兵,引领着建筑生产走向更高水平,带领整个业界的素质不断走向更高。现在各工种的教育培训做的越来越多,越做越细,像一些关键岗位的人员培训,技术工人的技能培训,企业经理的继续教育培训等,使建筑从业人员的技能得到充分展现和提高。各种新工艺,新工法的创新与改进,更多的标准做法,规范化管理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样板房,样板户,样板间,样板引路,榜样带头,先进带后进,样板引领这个制度安排有效提高了建筑上各工种从业人员的的工艺操作水平。更多的观摩学习,通过各种技能比赛,也让各工种技术人员的操作水平得到锻炼和提高。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大大提高了工程从业人员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结束语

关于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第3篇

关键词: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审计质量的提高是电力企业规避审计方面产生风险的前提,也是推动审计工作发展的动力,由此可见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性。对此需要综合分析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然后做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下面笔者试分析目前影响电力企业审计质量的有关因素:

一、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分析

1.审计的独立性

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但审计的独立性是影响审计质量最重要的因素。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一般均会考虑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治理环境,在进行审计人员聘用、确定收费标准、意见交流等流程也会影响到审计人员决策。当被审计单位存在独立董事会时,可以使审计人员保持独立客观的审计立场,保证其不会因经济上的原因遭到不当管理要求;当聘用、劳动报酬受管理部门制约时,审计人员的客观独立立场就会打一定的折扣。审计任期是审计人员为企业提供审计服务的时间年限,实践结果表明,短期的审计任期造成较大的审计失败性增大,长期的审计任期则会提高审计质量。

2.审计费用

对电力企业审计工作而言,如果支付审计费用多于服务费用,则会激发出审计人员的热情,使审计质量得以大幅度提高。审计质量越高,审计成本也就会相应越高,所以支付低价格的审计费用就会降低事务所对电力企业的审计质量。

3.事务所和企业间的距离

根据调查资料,被审计单位离事务所的距离越近,得到的审计质量就会越高。事务所通过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了解企业,也可以通过日常工作的信息观察来了解被审计单位。当事务所距离被审计单位很近时,就会获得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以外更多的信息数据,同时也对被审计单位更加了解,有利于提供更高质量的审计信息和审计服务。

4.企业内部审计程度

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属于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内部的、客观的、独立的特征。企业内部审计需要核算、监督企业的财务制度,找到出现问题的原因,然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并及时有效地改正,使企业更好地实现预期的目标。企业内部审计的完善程度也是审计人员进行企业审计工作的重要工具。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对自己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工作流程、规章制度如果非常熟悉,就能够为事务所提供更为有效的审计资料和信息数据,从而在降低了电力企业审计成本的同时,也使电力企业审计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二、完善企业审计质量的方法对策

1.提高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独立性作为审计工作的基础,也是审计工作得到保障的前提。电力企业可以从两个方面保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一是在经济利益上,保持电力企业和事务所没有经济利益上的关系,避免审计工作因为经济利益造成舞弊;二是在业务上保持独立,可以遵循审计工作的回避制度,使审计人员独立对电力企业审计项目进行鉴定工作以及评价工作,保持审计工作的公正性、客观性,同时以实事求是为原则进行客观公正的意见表达。

2.提高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可以直接影响到电力企业审计质量的高低,对此,电力企业需要把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当成内部控制中的重要工作。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法律意识、职业道德意识培养,使其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不能消极对待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还要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定期的、不定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业务培训,使其具备较强的审计业务能力、熟知政策法规能力、经济理论能力、专业胜任能力,使其能够运用审计职业判断综合能力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同时也促进事务所对企业审计质量的提高。

3.其他方面的对策分析

电力企业在支付费用方面,需要支付合理的审计费用,使事务所有充足资金进行审计;在促进审计独立性方面,电力企业建立有利于审计独立性提高的内部治理环境,力促企业审计委员会以及企业董事会发挥应有作用;在企业内部审计方法方面,静态的企业内部审计模式时间滞后、就账论账方式单一,需要企业内部审计转变管理决策,前移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关口,使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可以贯穿于服务全过程之中;做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与财务、会计、工程、投资、其他专业之间的协调工作,对工作尺度要把握好。

三、总结

近年来,企业的审计质量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审计质量的高低会左右到审计质量报告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从大的方向说,可以左右到一个国家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以及社会公众的投资信心。通过分析影响我国电力企业审计质量的一些因素,针对这些因素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例如提高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支付合理的审计费用,提高企业董事会的作用,可以大大提升电力企业的审计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谢晓燕 张雅琦: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会计师事务所与企业两个视角的综述[J].会计之友,2012(03).

[2]曹志文 牛晓叶 张 玲:我国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及未来展望[J].财会通讯,2011(30).

[3]马士振 尚慧靓 梁强波: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门化与审计质量关系研究[J].财会月刊,2012(02).

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4篇

一、审计环境

审计服务的质量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审计市场供需情况、审计市场结构、法律环境和审计准则四个方面。

1、市场供求环境的影响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 任何商品或服务的价格都由其市场的供求状况决定, 对审计来说亦是如此。具体说来, 当市场对审计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 会计师事务所一方面提高价格, 另一方面会缩减对每个被审计单位审计的业务量, 从而可能影响到审计质量;当出现供过于求时, 则会引发激烈的市场竞争, 而事务所为了保证利润, 缩减成本, 也会尽量压缩审计业务, 同时为了招揽客户, 事务所的独立性也可能受到损害。

2、法律环境的影响

法律环境的影响。从注册会计师的角度来分析, 在相对严格的执业环境和法律约束条件下, 注册会计师需承担较高的赔偿责任, 因而会促使提高提高审计质量来降低审计失败需要承担的法律风险;但如果法律制度设置不合理, 使普通投资者的诉讼资格受到限制、诉讼成本过高、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惩处力度不够, 就会出现注册会计师为了自身利益敢于铤而走险, 串通被审计单位造假、舞弊、致使审计失败的行为。

3、审计准则的影响

审计准则是审计人员从事审计工作的指南, 完善、明确、可操作性强的准则有利于规范审计行为, 明确审计责任, 提高审计质量;而审计准则界定模糊、不能与时俱进、难于实施的准则则会给不法的注册会计师逃脱监管的可乘之机。

二、审计主体

1、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的影响

规模大的事务所拥有更多经验丰富的注册会计师、更加规范和系统化的人员培训、更加雄厚的资金和人才支持研究发展、可以承接大规模和复杂的业务, 因而比起小事务所有着明显的技术优势;其次, 大型事务所考虑到自身信誉对业务发展的影响, 会更加倾向于降低审计风险, 从而实行更加严格的质量控制, 提高审计质量;此外, 由于其广泛客户群体和业务量, 不必过分担心失去某项业务, 在与客户进行审计收费谈判时, 面临的经济利益压力较小, 因而具有更强的独立性。

2、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的影响

质量控制是会计师事务所未来确保审计质量符合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建立和实施的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总称, 其根本目的在于保证审计质量符合审计准则的要求。完善的质量控制能督促全体专业人员、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行为原则;确保工作分派给那些具有相应专业胜任能力的人员;对每个层次的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在必要时针对特殊业务向专家咨询。

三、审计客体

1、被审计单位的治理水平的影响

不同治理结构的公司有着不同的审计需求。治理水平低的公司其内部人控制情况比较严重, 管理层舞弊的可能比较高, 而相应对审计的需求也较弱, 事务所审计查处的难度较大、动力较小, 且独立性也较易受侵害;而公司治理水平高的公司, 有更加强烈的审计需求, 其审计质量高于治理水平低的公司。

2、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会直接影响注册会计师对审计方法和审计重点的选择。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执行情况良好时, 其财务信息发生错误和造假的几率较小, 会计师审计风险的也较小, 审计质量较高。

3、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的影响

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会直接影响其所提供的财务信息的质量。当财务出现困难或出现重大损失时, 其串通造假的可能性会增大, 并且还可能在此时更换签约的会计师事务所, 这会给会计师审计在有限的时间判别报表的真实性和公允性带来更多困难。而对于企业的串通舞弊行为, 注册会计师是很难发现的, 在这种情况下其出具的审计报告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综上所述, 审计质量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 而本文仅归纳列举了一些常见的观点。审计质量的提高需要监管者、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都从自身做起, 多管齐下、综合治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发扬诚信精神、加强道德建设、完善法制, 完善市场运行机制, 才能实现审计质量的不断提高, 使审计成果真正为投资所用、为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杰、张自伟:《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影响因素浅析》[J], 财会月刊 (理论) , 2005年10月[1]吴杰、张自伟:《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影响因素浅析》[J], 财会月刊 (理论) , 2005年10月

[2]《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问题研究》课题组, 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与审计质量问题研究——供给与需求的视角, [J], 会计研究, 2006年10月[2]《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问题研究》课题组, 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与审计质量问题研究——供给与需求的视角, [J], 会计研究, 2006年10月

建设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 第5篇

建设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工程形成过程:

①工程立项:建设前期工作是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②勘察:地质勘察质量失控会直接产生工程质量隐患。

③设计:设计的严密性、合理性,根本上决定了工程建设的成败,设计缺陷使工程项目质量“先天不足”,留下无法弥补的质量隐患,无证设计引发的工程质量问题后果更为严重。④工程施工:施工活动决定了设计意图是否体现,它直接关系到工程主体结构的安全可靠、使用功能以及外表观感,在一定程度上,工程施工是形成工程实体质量的决定性环节。⑤交付使用:工程交付使用前,若保护不当,使工程受到污染、破损,将直接影响工程设计和施工效果。

二、工程作业要素

①人员素质:人员素质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目标的成败,通常情况下,人员素质是工程质量好坏的决定性因素。②工程材料:材料的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直接影响建设工程的结构牢度、刚度、强度、工程外表及观感、使用功能、使用寿命。

③机具设备:工程用机具设备产品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工程使用功能质量甚至造成严重后果,施工机具的选用也很重要。

④工艺技术:一定的工艺技术水平,对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大力推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工法,以不断提高工艺技术水平,是保证工程质量稳定提高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⑤环境条件:环境条件对工程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加强环境管理,改进作业条件,是控制环境对质量影响的重要保证。

三、其他影响因素:

影响蚕茧质量的因素及对策 第6篇

一、影响蚕茧质量的技术因素

1.桑树病虫害严重,是影响茧质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桑红蜘蛛、桑螟、桑毛虫等害虫在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程度发生,造成桑叶叶质降低,影响家蚕的健康发育,进而影响到蚕茧质量;同时,农村消毒防病工作未能做到全面彻底,蚕病蔓延,导致薄皮茧、死蔟茧等不良茧增多。

2.重扩蚕,轻扩桑。一些地区强行摊派蚕种而忽视了桑树基础,导致缺桑严重。养蚕户普遍过早给家蚕添食蜕皮激素,造成茧粒小而薄,茧丝短而细。

3.养蚕技术及设施不到位,以小蚕共育为中心的科学养蚕技术未得到贯彻落实。多数农户养蚕设施差,没有专用蚕房,不设消毒池,甚至有的农户蚕匾都不足,更淡不上小蚕专用室。常规养蚕技术难以贯彻落实,造成单产低,蚕茧质量得不到保障。

4.蔟具改良和上蔟管理有待加强。使用优良蔟具和创造良好的蔟中环境是提高蚕茧质量的重要措施。由于许多蚕茧提前采摘,有的结茧后用塑料薄膜覆盖,或根本就不打开门窗通风换气,没有发挥优良蔟具的作用;有的蔟具未及时更新;有的上蔟时蔟中管理差,上蔟过密,造成双宫茧等下脚茧增加,严重影响了蚕茧质量。

二、提高蚕茧质量的对策

1.合理确定蚕种出库时间,切实抓好桑树施肥和治虫工作。在认真分析历年气候变化规律和当年气象预报的基础上,根据历年养蚕出库时间与产量高低的资料,确定最佳蚕种出库日期,以达到避开春蚕后期高温和秋蚕后期低温阴雨的危害,尽可能把各季蚕的5龄期和上蔟期选择在晴天。改进桑树剪伐技术,适当提高剪伐部位,促进春季桑芽早发;因地因时制宜抓好病虫害防治和培肥管理,促进桑叶增产。

2.严防蚕病。近几年蚕病发生严重的原因是,蚕前、蚕中、蚕后没有做到全面彻底消毒。因此,应举办以蚕病防治为中心的科学养蚕技术培训班,把全面彻底的消毒防病措施落实到养蚕户,把蚕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3.加强小蚕共育。养好小蚕是蚕茧优质高产的基础。近年来,一些地区大力推广小蚕共育,平均单产增幅在15%左右。只要把小蚕共育技术全面贯彻落实,蚕茧单产和质量就可大大提高。

4.做到良桑饱食。每粒茧丝的长短是衡量蚕茧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因此,应做到量桑养蚕,良桑饱食、科学饲养,使每粒茧丝长达到1000米以上。

5.改善养蚕条件。养蚕设施要做到“四配套”:一是按照小蚕饲养技术标准化的要求,做到小蚕专用蚕室蚕具配套;二是以消灭病原菌为目标,做到养蚕消毒防病的消毒池、蚕沙坑和消毒喷雾器配套;三是根据集约化生产的需要,进行蚕台、蚕具、蔟具配套;四是搞好稚蚕、壮蚕用桑品种与桑园间作物配套,合理间作,提高桑叶质量。

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7篇

审计质量是审计师发现并且消除财务报告错弊的能力, 它取决于审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及其独立性。审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及其独立性的联合作用将增大审计师发现并消除财务报告错弊的概率, 从而提高财务报告的可信性。

二、审计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一) 客观因素

1、法律责任

从注册会计师的角度来看, 在给定相对严格的执业环境和较高的违规成本的前提下, 高审计质量会降低其可能承受的法律风险。反过来, 如果注册会计师预见违规成本高, 他的理性行为应当是提高审计质量以尽可能降低法律风险。但是, 由于我国独立审计质量保障机制存在严重的缺陷, 因此他们就有可能在竞争中迁就客户甚至与客户合谋。

2、审计准则

我国的审计准则还需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因为, 当规则存在漏洞时, 就会被具有“理性人”特点的审计主体所利用。因此, 只有通过优化审工作的制度环境来缓解各方面的矛盾, 约束和规范各方面的行为, 调整各方面的利益, 才能引导审计行为进入合理、科学的轨道, 促进审计工作协调开展。

3、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

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不同, 其责任与风险也是不同的。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大多采用有限责任制。虽然有限责任制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资产要高于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 但其承担的责任远远小于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 根本起不到防范风险的作用, 不利于增强有限责任制会计师事务所出资人及注册会计师的法律意识、风险意识和道德意识从而影响审计质量。

4、客户的配合程度

审计工作中存在各相关利益主体相互博弈。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所获得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如果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利己性使他们有可能对审计采取消极的态度, 或是提供虚假审计信息, 或是销毁证据, 或是扬长避短, 因此提供给注册会计师的原始审计信息就具有不全面性和虚性的特征。这就给注册会计师搜集审计证据带来了许多困难, 人为地增加了审计信息的风险性。所以客户是否配合也是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 主观因素

1、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

注册会计师在承办业务中未能履行合同条款, 或者未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或者故意不作充分披露、出具不实报告等, 会给影响审计工作质量。因此, 注册会计师应该有良好的职业操守, 才能真正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

2、审计人员自身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经验

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具体包括文化、经济、法律与审计知识等。相同条件下, 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也会影响审计质量。另外, 如果审计小组成员有着丰富的执业经验, 就可以在搜集一定量审计证据的同时判定客户是否存在故意调整账务的问题。

三、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对策

1、重构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体系, 完善审计准则

现行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体系存在法律约束机制软化、民事赔偿机制不到位、监管力度不大等问题, 导致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违规被查出的概率很低, 被起诉的概率更低。即使被发现、被起诉, 处罚方式也以行政处罚为主, 民事赔偿的种种限制使赔偿的概率和赔偿金额过低, 几乎起不到对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警示作用。

2、合理处理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关系

审计小组在审计期间, 应遵守职业道德, 严肃审计纪律;要主动向被审计单位征求意见;办理审计事项, 做到客观公正, 实事求是, 以良好的自身素质取得被审计单位的信任。

3、严格遵守审计程序

正如企业产品的制造要经过严格的工艺流程一样, 每一个审计项目的完成, 都要严格遵守审计工作程序。从审计项目计划直至被审计单位整改情况检查, 要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制定出高效节能的工作程序并加以有效执行。既有利于组织协调, 整合审计资源, 忙而不乱;又可以追溯检查, 查找原因, 调整或完善前一环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4、做好审计过程控制

审计过程中的情况千变万化。审计机关要确保审计质量, 提高工作效率, 必须要着眼于审计过程控制。通过对审计全过程的分析、控制和改进, 控制影响审计项目质量的各个环节和所有活动, 对相关的资源进行科学管理, 减少重复无效的环节, 从而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5、用人导向要正确

审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繁琐的、辛勤的劳动, 每一个审计项目的完成, 审计人员都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和很多的心血。审计机关在干部提拔、职位升迁方面, 应将这些同志作为重点培养和考察对象, 使其能感受到成就感和受重视, 从而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正确引导审计人员“向质量求生存, 向效率求发展”, 有为才有位, 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摘要:近年来,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一直是审计理论界、实务界和政府监管部门持续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得出了要提高审计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审计质量,职业道德,专业胜任能力

参考文献

[1]隋秀娟:“提高审计质量的途径分析”, 《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年。

[2]薛淋:“试析审计质量影响因素”, 《审计与理财》, 2005年。

烤烟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8篇

关键词:烤烟,外观质量,化学成分,成熟度,部位

烟叶的外观性状反映其内在品质, 因此也是制订烟叶分级标准的理论依据[1]。烟叶的外观质量指可通过感官判定的外在质量, 目前仍以眼观、手摸、鼻闻进行经验性感官判定。判定因素有部位、颜色、成熟度、组织结构、身份、油分、色度、宽度、长度、残伤与破损等。烟叶的内在质量是指烟叶通过燃烧所产生的烟气的特征特性。衡量烟气质量的因素很多, 主要是香气与吸味, 而烟叶的香味和吸味又与烟叶的化学成分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判定烟叶化学成分的主要因素有总糖、还原糖、尼古丁、氮、总挥发碱、蛋白质、钾、氯、淀粉、燃烧性、协调比值等。有关烟叶外观性状与内在品质关系研究的文献报道较多, 但目前对烟叶外观性状优劣的经验认识与其内在品质的优劣不一致[2,3,4,5,6,7,8,9,10]。无论是烟叶的外观质量还是烟叶的化学成分, 种烟的土壤、肥力、气候和政策的影响是最主要的因素。

1 上部烟叶开片不够, 烟碱含量偏高, 影响烟叶质量

部分田烟上部烟叶成熟度及开片程度不够, 是影响烟叶质量的突出问题, 而现行收购等级标准及价格仍没有充分体现成熟度的重要性。成熟度稍低, 反而单叶重增加, 农民的经济效益高, 致使烟农难以接受完全成熟采收技术。加之土壤复种指数高, 用地养地结合不好, 理化性状破坏较大、通透性不够、较为黏结, 也是影响上部烟叶的因素。

2 全面推行平衡施肥技术, 提高烟叶质量

为满足卷烟厂家对烟叶的化学成分协调和内在质量的要求, 烟叶生长过程中土壤肥力变化应遵循“少时富, 老来贫, 烟叶长成肥退劲”的基本规律, 发育不全表现为假熟。施肥量适宜, 施肥比例合理, 营养充足, 发育完全的烟叶, 必须待其充分表现成熟特征时, 才算达到真正成熟。在全市推行平衡施肥技术, 重点实施稳氯、控氮、调磷、增钾、补充微量元素。

摸清烟地的肥力状况, 有针对性地科学配方。对全市各区域烟地的土壤进行化验分析, 在全面了解重庆市各区域烟地理化数据后, 分区域制定《旱地烟栽培技术措施》和《田烟栽培技术措施》, 实行田烟、土烟分别配方。合理配比氮、磷、钾, 施入一定数量的生物肥和微肥, 确保烟叶营养充足协调。

针对不同肥力的烟地, 实施“看田、看地、定量”施肥。田烟上等土施氮量掌握在67.5~82.0 kg/hm2, 中等土烟施氮量掌握在90.0~105.0 kg/hm2, 对田烟和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一般不施有机肥。改变单一的施肥方式为双层施肥、条肥、环施和窝施相结合。

3 改善烟叶等级结构, 提高等级合格率

为切实改善烟叶等级结构, 适应市场的需要, 结合烟株生长特点, 强化等级结构调整。通过调整田间栽培技术措施, 改进压缩上部叶比例, 促进中部叶片扩展, 多产优质上中等烟叶。改变过去“稀大窝”单株留叶数少 (16~17片) 的情况, 重点抓好“两增一控”工作, 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和单株留叶数, 适当控制施氮量, 以降低上部烟叶烟碱含量。全面推行“适时打顶、合理留叶、适打脚叶、限采顶叶”, 留叶21~24片, 有效可采叶18~20片, 顶叶2~4片不予采烤, 田间生产环节尽量减少低等级滞销烟叶的产生。努力提高烟叶质量和烟叶可用性, 增加烟叶香气质和香气量, 切实改善和优化烟叶等级结构, 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质烟叶, 尽量满足各厂家的不同需要。

4 成熟度对烟叶质量的影响

成熟度是烟叶成熟的量度, 烟叶要获得较好的质量, 在田间长熟后还要通过烘烤烤熟。改进生产技术措施, 确保烟叶长熟和采收成熟度一致, 是烘烤成功和生产高质量烟叶的基础。长熟的标志是表现出特有的农艺特性;烤熟是对烟叶产品的最终质量要求, 标志是要烤黄、烤香。调制后烟叶成熟度划分为完熟、成熟、尚熟、欠熟、假熟等5个档次。

4.1 成熟度对烟叶外观质量的影响

4.1.1 成熟度对叶片结构的影响。

不熟的烟叶细胞组织呈紧密状态, 易形成光滑烟;随着成熟度的增加, 细胞组织呈现出疏松多孔状态, 从而使烟叶的弹性、填充性、出丝率、保湿保润性、燃烧性都得到明显的改善。

4.1.2 成熟度对烟叶身份的影响。

烟叶从未熟到成熟, 身份逐渐增加, 但在烟叶生长发育达定型之后, 随着成熟度的增加其身份逐渐变薄。烤烟身份以中等为好, 成熟度良好的橘黄烟最容易形成中等身份。

4.1.3 成熟度对烟叶油分的影响。

烟叶油分随成熟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 但从成熟到完熟、再到过熟阶段, 烟叶油分呈下降趋势, 完熟叶的油分较少, 但香气、吃味较好, 内在质量较佳。

4.1.4 成熟度对烟叶色泽的影响。

成熟度差的烟叶, 含青度较高, 色泽强度随着含青度增加而减弱。从不熟到成熟, 随成熟度的增高色泽逐渐加深。越接近工艺成熟的烟叶, 越容易形成漂亮的橘黄色, 光泽变强, 色度变浓, 组织结构变疏松, 且有颗粒感。但是, 超过工艺成熟而发展为过熟的烟叶烤后易表现为较大面积的褐色, 叶片薄, 弹性差。即使是黄色, 色泽暗, 总体质量也变差。

4.2 田间成熟度对烟叶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

4.2.1 碳水化合物的变化。

碳水化合物包括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糊精、双糖、单糖等。在烟叶成熟和烘烤过程中淀粉水解为糖, 糖可促使烟叶香气浓郁, 吃味醇和。田间成熟的烟叶淀粉含量高表示品质优良。生理成熟期时淀粉积累量达最高值, 之后则以分解为主, 当降解到一定程度即达工艺成熟期。因此, 淀粉的变化过程反映了烟叶的成熟过程, 淀粉含量下降标志着烟叶开始成熟。

4.2.2 含氮化合物的变化。

含氮化合物包括蛋白质、叶绿素、烟碱、氨基酸等。含氮化合物对烟叶质量有决定性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烟叶的吸食价值。含氮化合物中的蛋白质与烟气中总凝聚物即焦油的含量有关, 而焦油是影响健康的主要成分。含氮化合物的积累与烟叶生长期间的外界环境条件、土壤养分、管理措施及着生部位等有关。

4.2.3 致香物质的变化。

烟叶中的香气质和香气量在50 d叶龄以前随叶龄的增加而增加, 下二棚50 d叶龄香气质达最大值, 腰叶60 d叶龄达最大值, 上二棚80 d叶龄达最大值。总之, 香气物质的总含量随着成熟度的提高而增大。

4.3 烘烤成熟度对烟叶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

不同成熟度鲜烟叶化学成分及其协调状况差异很大, 因而烤后烟叶的化学成分也存在一定差异, 未熟叶总糖和还原糖含量均较低, 总氮和蛋白质含量较高, 各种化学成分及其比例不协调, 内在品质较差;生理成熟烟叶含糖量增高, 总氮、蛋白质和烟碱含量属中等偏上, 各项比值趋于协调;工艺成熟烟叶糖含量高, 总氮及蛋白质有所减少, 而且烟碱含量达到最大值, 各比值协调适宜;过熟烟叶因养分进一步消耗, 内在品质有所下降。

5 不同部位对烟叶质量的影响

不同部位烟叶有着不同的外观特征和内在质量, 而且这些外观特征与内在质量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这种相关性还具有一定的规律, 可以说这是烟草的主要特点之一, 也正是以部位分组的依据。其中, 上二棚腰叶质量最好, 其次为下二棚、顶叶, 脚叶最差。根据不同部位对不同性质和质量档次的烟叶进行划分。目前大部分国家都把部位作为烟叶第一分组因素, 然后再分级, 有利于分清等级、复烤加工及烟制品配方。协调比值是衡量烟叶质量品质好坏的重要比值, 以2014年重庆市烟叶354个烤烟样品 (表1、表2) 加以说明, 数据来源于重庆市烟草质量监督检验站。

从烟叶的化学成分来讲, 下二棚、顶叶、脚叶的还原糖含量偏低, 上二棚腰叶还原糖含量较为适中, 含量在5%~25%之间, 最佳值为15%, 含量过低刺激性强, 过高则意味着烟叶成熟度不够, 烟气呈酸性, 受焦油危害的可能性较大, 安全性差;随着烟叶部位逐渐上升, 尼古丁含量和总氮含量逐渐增大, 尼古丁含量和总氮含量均在1.5%~3.5%之间, 最佳值均为2.5%。尼古丁含量低, 则淡而无味, 含量高则有呛刺感;总氮含量高的烟叶, 刺激性大, 含氮量低则吃味差, 尼古丁和总氮之间呈一定的正相关性;总挥发碱也是随着部位的逐渐上升含量逐渐增大, 含量在0.3%~0.6%之间, 最佳值为0.45%, 其含量越高, 刺激性越大, 吸味越差;蛋白质也是随着部位逐渐上升含量逐渐增大, 一般含量在7%~9%之间, 最佳值为8%, 由于蛋白质在高温分解时, 产生一种不良吸味, 因此蛋白质含量过高影响烟的香气和吃味, 使香气质变差, 刺激性增大, 吸味不良;钾含量是随着部位的逐渐上升, 其含量逐渐减小, 最佳值为大于2%;无论是什么部位氯含量均不能超过1%, 超过1%烟叶的燃烧性能将会受到影响;总灰分决定烟叶的燃烧性, 低者燃烧性差, 高者燃烧性好, 一般要求在10%~20%之间, 最佳值为15%。

(%)

参考文献

[1]程占省.烟叶分级工[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1:393-406.

[2]唐远驹.关于烟叶的可用性问题[J].中国烟草科学, 2007, 28 (1) :1-5.

[3]章新军, 黎妍妍, 许自成, 等.河南烤烟外观与内在质量的综合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7) :1953-1954, 1959.

[4]梁洪波, 李念胜, 元建, 等.烤烟烟叶颜色与内在品质的关系[J].中国烟草科学, 2002, 23 (1) :9-11.

[5]彭新辉, 易建华, 周清明, 等.同部位不同等级烤烟的色泽和化学成分及其关系[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4 (1) :39-43.

[6]陈庆园, 陈雪, 袁有波.初烤烟叶外观质量与主要化学成分关系的研究[J].中国烟草科学, 2008, 29 (1) :30-32.

[7]于川芳, 李晓红, 罗登山, 等.玉溪烤烟外观质量因素与其主要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J].烟草科技, 2005 (1) :5-7.

[8]李章海, 刘登乾, 韩忠明, 等.烤烟油分与烟叶理化特性关系的初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3) :1088-1089, 1105.

[9]王玉军, 谢胜利, 邢淑华, 等.烤烟叶片厚度与主要化学组成相关性研究[J].中国烟草科学, 1997 (1) :11-14.

影响数字影院质量的因素 第9篇

影院放映影片时往往会有3D影片和2D影片交替放映的情况, 而3D影片和2D影片对银幕亮度要求不同。这意味着, 必须通过降低电流或更换小功率的氙灯来降低放映机的光输出, 但影院的银幕亮度还是要达到ISO规定的亮度等级的。放映机的光输出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一个因素是所放映的电影格式不同。另外, 数字放映机型号不同, 所使用的氙灯功率就不同, 与35mm电影放映机中使用的氙灯相比, 数字放映机所用氙灯的弧更短, 包络的压力更高, 光束更集中, 但其氙灯寿命比标准35mm胶片放映机使用的氙灯短。同时银幕的选择也很重要, 使用高增益银幕可以增加亮度级, 因而可以选择使用小功率氙灯。

根据中影集团数字电影发展公司统计报道, 截止到2012年底, 我国拥有数字银幕12787块, 数字影院2956个, 电影银幕数字化率已达到97.4%。其中9639块数字银幕支持3D立体电影放映, 3D立体电影银幕占数字银幕的比例达到75.4%;2831个数字影院可放映3D影片, 占数字影院的95.8%。国内主流院线、影院已经基本实现了数字化放映。同时全年国产影片制作成数字版本的比例已超过90%, 电影数字化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主流。

2 数字放映机和光输出

巴可、科视和NEC等生产的2K数字电影放映机, 使用的是德州仪器公司的数字光处理 (DLP) 影院技术, 其数字电影放映机有不同尺寸型号以适应不同大小的影院。在实践中, 银幕的亮度级可以低于放映机理论上的最大输出。而可接受的亮度级范围只能在设定的最低值和最高值之间, 低于最低值会导致可视化过程效率降低, 以致场景的动态范围出现压缩。高于最高值, 黑电平升高视觉效果差, 直接影响了数字画面质量。ISO 26431-1:2008“数字影院质量—第1部分:银幕亮度等级、色度和均匀度”规定了银幕亮度及每个性能等级允许变化的范围[1] (见表1) 。

2.1 影响光输出的因素包括:

(1) 影院银幕宽高比—变形宽银幕还是遮幅式宽银幕; (2) 如何设置数字放映机以放映不同的格式;使用的镜头类型, 如变形镜头; (3) 氙灯的寿命点:使用了一半寿命的氙灯, 其光输出时会丢失25%的原有光;使用寿命结束时, 丢失的原有光达40%。

3 2K数字放映机的电影格式

2个最常见的影片格式是:

(1) 变形宽银幕2.35:1;

(2) 遮幅式宽银幕1.85:1。

银幕尺寸可以由以下2种方式加以调整:

第1种方式:

(1) 保持银幕高度不变;

(2) 最大的图像为变形画面, 见图1A。

第2种方式:

(1) 保持银幕宽度不变;

(2) 最大的图像为非变形画面, 见图1B。

原变形宽银幕:

(1) 数字微镜显示 (DMD) 的全分辨率为1080×2048;

(2) 固定银幕高度电影格式的更改可以通过电子方式减少所使用的DMD区域来完成, 见图2A、图2B;

(3) 损失高达37%的可用光 (注:使用电动镜头

原遮幅式宽银幕:

(1) 数字微镜显示 (DMD) 的全分辨率为1080×2048;

(2) 固定银幕宽度电影格式的更改可以通过电子方式完成, 见图3A和图3B;

(3) 数字放映, 银幕从1.85:1变为2.35:1时, 光降低, 银幕尺寸也减小, 但亮度水平不变。与35mm相比, 这是一个优点。

在放映不同的画面格式时[1], 需要调整放映机的光输出以适合不同尺寸的图像和放大率。放映机光源应具有用最少的光效率实现该格式指定的银幕亮度的能力。当放映更高光效率格式时, 可以通过减少灯管电流或使用光束衰减器来调整, 以降低银幕亮度至标准化范围内。

4 银幕的选择

要减少成本, 银幕的选择就变得很重要。使用高增益银幕可以增加亮度级, 这样放映机就可以使用小功率氙灯。表2A和表2B显示了不同增益水平银幕达到14英尺朗伯在轴线上所需入射光[6]。

高增益银幕的可视角度比较窄, 因而在影院前排座位的一些区域可能会看到一些亮度的变化。因此, 建议在给影院安装3D系统时, 应选择一个相对银幕宽度而言, 长度比较长的影院, 因为这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高增益银幕视角影响的后果。短焦距镜头的2D影院会有更多视觉效果差的座位, 例如位于银幕轴25°~30°视锥外的座位可能会有较差的观看效果。3D银幕的形状应弯曲, 因为这样可以提高光的分布, 推荐的弯曲比例为1:20 (深度/宽度) 。

显然有必要在现有影院提高银幕的增益水平, 使用测光表和增益参考卡 (参考增益为1) 可以做到这点, 见图4。

银幕增益=L1÷L2, 同时要测量光的绝对亮度水平, 标准值见表1。

对放映系统测量, 包括对放映机, 放映厅和银幕的测量[1]。银幕老化或变黄, 其表面会不均匀, 这样可能导致亮度和色度的变化大于事先预期的。同样, 一个劣质放映机的光源和光学系统或者使用一个非最佳的银幕配置, 都可能导致在不同的座位区或在银幕上不同区域采集的亮度读数, 超出在银幕中心采集的亮度读数标准值。当整个图像区域的测量差异太大时, 从放映机直接测量入射光可能有助于找出问题的根源。然而, 这仅是一个辅助诊断, 用这种方式采集的读数可能不符合标准的要求。一般来说, 放映孔玻璃和银幕都会对设施性能和放映效果造成影响, 所以放映机本身必须达到严格的性能规范, 以允许这些影响的存在 (或能弥补这些影响) 。

白色色度应关于银幕的几何中心成对称分布, 差异不应太明显[1]。在影院里测量时, 应在银幕的几何中心和四边测量光亮度。在鉴定放映室里测量则还应加上在4个角上的测量。边和角的测量定在银幕各边再增加其长度的5%±1%的位置上。并对每个位置分别计算表示该位置的X或Y值, 并减去银幕中心的X或Y值。用于测量白点色度的相同光谱仪应该也可以用来测量白色色度均匀性。定位一个数字影院优良档次应体现在其鉴定放映室的放映质量上, 每个性能等级允许有如下偏差, 见表3。

5 数字3D立体影片的基本技术

传统立体影片放映需二台放映机同时放映, 而数字3D立体影片只需使用一台放映机放映, 二者相比数字3D放映机的价格要便宜, 而且质量要高得多。3D立体影片系统依赖于建立独立的右眼图像和左眼图像, 建立独立的右眼和左眼的图像流需用不同的技术, 而该技术同样对影院银幕的选择有着很大影响。

5.1 3D立体影片技术

用于影院3D系统的主要技术有3种:

(1) 极化光系统[2、5]。这些系统依靠被极化的光以不同的形式来建立右眼和左眼图像。这些光可以是圆偏振或线偏振或是它们的组合。此技术已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 已经非常成熟。在影院数字放映方面, Real D是使用此技术的最流行的系统。Master Image便是使用这种技术的一个衍生物。

(2) 杜比所使用的系统是基于可见光的不同波长的三联体来建立独立的右眼/左眼图像[4]。与偏振光系统相似, 这也是一种被动系统。

(3) 所谓“主动”的3D系统使用特殊的带百叶窗的眼镜来控制向眼睛提供独立的图像[3]。眼镜是由电池操作并由红外信号控制。Xpand就是使用了这种技术。

所有的3D系统的一个特征是, 它们吸收大量2D模式下放映机的可用光。这种光损失是由于必须为每只眼睛建立单独的图像 (这就损失了50%的光) 以及该系统中过滤器的损耗。由于巨大的光损失, 放映机通常需要使用高功率氙灯, 通常是6kw的氙灯 (当银幕较小时4kw可能也行) 。Real D的XL系统能恢复一些光损, 并具有较高的整体效率使得它非常适合大银幕。

5.2 银幕对3D立体影片系统的影响

极化光系统需要一个特殊的银幕来保持反射光的偏振[6]。常用的白色银幕会扩散光并改变极化, 所以需在这些银幕上涂上一种特殊的含精铝薄片涂料。信噪比可以测量右眼图像和左眼图像之间的干扰量。在通常情况下轴消光率的值至少为120:1, 这是保证具有良好的3D图像所必需的。如果部分左眼图像被右眼收到, 就会出现3D图像的“叠影”。

其他3D技术使用白色银幕, 但因为巨大的光损失, 除小尺寸的银幕外, 都需要具有高增益的银幕。银幕本身是高增益的 (通常为2.4) , 这使偏振光系统从银幕的内在增益上受益。因此, 对于大多数影院, 在安装任何只使用一台放映机的3D系统时, 必须更换银幕以使系统能有足够的亮度水平。Harkness银幕已经推出了2.2增益银幕, 这种银幕专门用于不使用偏振光的3D系统。

5.3 3D立体影片放映的注意事项

放映3D数字影片 (使用一台放映机) , 还须考虑其它因素。由于过滤器和眼镜的使用, 全数字化3D技术, “失去”了不少2D模式下的光 (见表4) 。这意味着, 必须使用大功率的氙灯和高增益的银幕以达到可接受的明亮图像。另外, 所使用的3D技术有可能要求某种特定类型的银幕, 例如采用偏振光的3D技术 (这是最流行的) 需要一个“银”银幕 (这项技术在通常的“白”电影银幕上会无法正常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 “银”银幕可以满意地显示2D内容, 但需要减少氙灯的功率, 否则在2D模式下画面会过于明亮。其他的3D技术可以使用白银幕, 但为减少光损失, 仍然需要高增益。

6 关于银幕增益和影院几何形状的进一步讨论

因为很多投射在银幕上的光会直接返回给观众[6], 所以高增益银幕实现了更高的亮度。增益是对增加的反射率的测量, 关于增益测量可参阅一些国际标准。白银幕 (增益通常为1) 光散射是沿各个方向的, 其中大部分朝着墙壁和天花板的光都是浪费掉的, 见图5。

然而, 增益银幕增加的方向性也有一些副作用。从影院侧面座位观看银幕, 不如从中间座位观看那么的明亮, 这些效应是可测量的, 不过可以通过弯曲银幕使其影响最小化。我们建议增益银幕应使用弯曲框架, 见图6。

弯曲框架深度=5%×银幕弯曲深度。银幕弯曲比例为:15m的银幕宽度:0.8m银幕深度。

影院的形状也是有效地使用增益银幕一个因素。理想的影院形状是, 其投射距离至少是银幕宽度的1.5倍。增益银幕的亮度变化与胶片放映机, 发生的光变化是类似的, 然而, 数字放映机内在光分布比胶片放映机更均匀, 因而减少了增益银幕光分布的缺陷。

图7是一个标准的影院座位结构, 几乎所有座位的视觉效果都优于半增益水平甚至具有增益系数为1.8银幕相应座位的视觉效果。

银幕亮度应关于银幕的几何中心成对称分布[1]。在中间任意座位上作测量, 无论是银幕中央还是边缘, 其任何点上的亮度值, 不应超过银幕中心的亮度值。对于集聚增益系数为1.1或以上的银幕, 银幕应该弯曲使光线均匀, 如SMPTERP95中所描述。SMPTERP98描述的测量使银幕亮度分布更均匀, 在新建或重新装修银幕时予以采用。

7 影响数字影院质量的一些其它因素

影院的足灯和出口标志灯等杂散光会造成银幕上图像的对比度下降[1], 降低所需的艺术效果。任何一个亮度大于3.4cd/m2 (1.0f L) 的照明区都不应被观众直接看见。从房间内其它表面或座位反射到银幕的杂散光也会降底银幕上图像的对比度。鉴定放映室反射的杂散光预计会比在影院少, 但在任何情况下图像对比度都不应该受到损坏。

8 结束语

由于很多影院已经安装了数字放映机, 通过升级或安装高增益银幕, 可降低所使用氙灯的功率及运营成本。如果银幕已经有相当工龄, 它可能已损坏或变脏, 更换银幕是有效的做法。对于全新安装, 放映机的型号、氙灯功率和银幕选择三位一体放在一起考虑是十分重要的, 这样即可优化银幕亮度又可降低影院运营成本。转换到3D数字放映, 必须使用大功率的氙灯和高增益的银幕以达到可接受的明亮图像。另外, 使用3D技术, 需要考虑某种特定类型的银幕。

随着我国数字电影的蓬勃发展, 观众对数字电影的欣赏力越来越高, 对数字电影技术层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所以对电影行业来讲, 除了不断更新, 不断提高数字电影质量之外, 别无选择。

参考文献

[1]ISO 26431-1:2008 Digital cinema (D-cinema) quality-Part 1:Screen luminance level, chromaticity and uniformity

[2]RealD 3D Cinema Experience and RealD 3D[EB/OL].www.REALD.com

[3]XPAND 3D CINEMA[EB/OL].www.xpand.me/cinema/

[4]Dolby 3D[EB/OL].www.DOLBY.com

[5]COMPLETE 3D FOR EVERY THEATER[EB/OL].www.MASTER IMAGE 3D.com

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及对策 第10篇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

语文是一种范围广泛的学习,且需综合听、说、读、写的能力。国语文的能力对初中生是非常重要的,初中时期应该培养国语文能力,需要让学生拥有解读、逻辑推理、思考和写作的能力,因为它能让学生自在操作语言的能力。过去的课堂上,看见的是讲述教学,教师讲,学生听,造成学生对国语文的兴趣大大减低,测验方式局限于分数,让学生在生活上不能综合应用所学到的语文能力。因此教学方式如果能与生活经验连结、游戏化教学、结合资讯科技并统整课程,应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并应用于生活上。

(一) 传播媒体的不当示范

媒体虽然提供多元信息的管道,但是现今的媒体为了收视率,多以最直接、快速、追求吸引人的耸动标题与娱乐新闻来播放,因此让语文的学习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例如发音不正确、成语的滥用与误用、跳跃思考、粗俗或不礼貌等,都会造成观看电视的学生,有不良的影响。

(二) 考试效应

国内语文测验方式,一直是以纸笔的方式为主。因此教师与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反而让教学过于重视读与写,而忽视听与说的能力培养。教师在教学时自然会强调所谓的标准答案,此情形容易产生僵化的情况,学生的国语文素养非但没有提升,甚至连国语文的学习兴趣也被抹煞了。

(三) 以教师为主

受限于教学上的种种压力,例如教学进度、时数或学生的学习成效等,为了让教师能在时限内完成课程进度,因此都采用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偏向于学生听,教师讲,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器,学习成了知识的堆积,造成学生在进行思考和表达能力时不能充分表现出来,甚至是大幅的下降。

(四) 学生语文热忱减少

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应为增强自我听、说、读、写的能力,让思想和人格能受到语文的陶冶。但是从过去到现在的考试制度,让教师渐渐模糊语文学习的焦点,大部分的学生只是以升学为目的来学习国语文,往往会成为填鸭式学习。只注重如何让知识快速填入脑中,使学习的效果仅停留在字音意的理解上。

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对策与实践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语文时,能快乐、自主并感受不到压力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因此在挑选语文教材时不能选择太困难、有深度、份量多的教材,这种情形让文言文、过去的历史和文学背景的故事被现代的教材所取代。变成学生只是在练习语言和文字,缺少了传统文化的素养,人文气息也相对的缺乏。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受教育者在人格方面、智力方面、认知方式方面和性格类型方面,都存在差异。教育者不能跟自然作对,人为的力量不可能也没必要去消灭差异。

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制定教学大纲,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方式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掌握。现在已经有老师尝试适应差异的复式教学,让大部分学生跟老师学习,小部分学生自己学习;全班学生做练习时给部分学生开小灶;分组对不同的问题展开讨论,然后再集中;大家自读,部分学生在教室一角讨论,然后做重点发言;全班进行第一课,几个同学开始准备第二课,甚至第三课、第十课……实验证明,中学生不但乐于这么做,而且也能这么做,关键是老师要组织好。

课堂活动中学生能否产生兴趣并产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是教学者如何设计教学活动。活动内容要配合学生的程度,让学生能在学习中亲自动手,藉由体会经验,来获得跟生活有关的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是在做中学。教育即为生长、发展与生活。为了能适应社会环境,所以需要透过教育,在经由学习后产生,这便是生活的历程,透过生活历程使经验能融会贯通,使想象力丰富。

影响临床尿液检验质量的因素 第11篇

【关键字】尿液;检验;误差;因素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582-02

尿液检查这个检验项目在临床中使用最广泛,而准确的尿液检验可以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进而在诊断与治疗疾病上起到了关键作用,所以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已经成为检验工作中的关键。所以加强对影响尿液检验结果的因素分析至关重要,因此我们现抽取误差差距较大的96例尿检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择在本院进行尿液常规检查的患者共计20513例次,其中96例检验结果经过复检后存在较大误差。:有19.16%的影响来自临床药物,有5.34%的影响来自尿标送检,有1.29%的影响来自尿标存储,有63.72%的影响来自尿验室,有10.49%的影响来自尿标采集。

1.2 研究方法

由专业检验人员对其结果进行复查,并对复查结果中误差较大的96例检验结果情况进行复检,按照标本的临床因素和实验室因素进行分类整理,并做相应统计与分析。

2 分析

2.1 临床药物对尿液检验质量的影响

从检验结果显示的数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患者服用的药物,对尿检结果有非常大的影响。药物进人患者体内之后,要经历半衰期、作用、代谢、排除等过程,这都会对尿检结果带来影响,导致与临床检验结果不相符,与患者的病情症状不相符。这会误导医师的诊治,延误对患者的治疗。所以,我们在研究影响尿检误差因素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是否与患者的用药相关,将尿检结果与临床相对比,尽量核查患者的服药情况。

2.2 尿标送检对尿液检验质量的影响

尿标建松的器皿外侧,都严格要求贴上标有患者姓名、病床号、科室以及采集时间的标签。医务人员在接收尿标时,要严格核查标签是否将患者的信息记录齐全,是否将标签贴在器皿盖上,标签记录与化验单据所记录的是否相符,器皿是否符合标准,尿标是否有被外界污染等。假若器皿有破损,就不能送去尿验室,要重新进行取尿;同时,要保证患者的尿量符合要求(个别病例,例如幼儿、烧烫伤或肾衰竭等,要在器皿外侧标明尿量多少)。除此之外,医务人员还要检查从留尿到接收这个时段是否已经超过2h,由于,留尿超过2h,尿标的化学、物理特征都会变化:尿色渐深,尿味就会掺有氨味,尿标会变浊,VC、胆红素、尿糖以及尿胆原的含量会减少,亚硝酸盐含量反倒会增加,同时尿蛋白与酸碱度都会变化。一旦发现时段过长,就应该重新取尿。

2.3 尿标存储对尿液检验质量的影响

尿标务必存储妥当,保留其活性,这样才能够保证真实的尿检结果。所以,通常要保证尿标储存室的温度不超过24℃,同时尿标送检时长不可超2h。由于,留尿超过2h,尿标的化学、物理特征都会变化:尿色渐深,尿味就会掺有氨味,尿标会变浊,VC、胆红素、尿糖以及尿胆原的含量会减少,亚硝酸盐含量反倒会增加,同时尿蛋白与酸堿度都会变化。因此,尿标送达时间一旦超过2h,尿检就难以实行,所以医务人员可以在尿标内暂时加人微量防腐剂,冷藏起来,但是一定要在6h内完成尿检任务。通常,医院的尿检防腐剂都用4509/L浓度的甲醛溶液,平均每升尿标里加紧5ml即可。但是,甲醇过量就会与尿标内的尿素发生沉淀反应,对镜检造成影响。

2.4 尿验室对尿液检验质量的影响

从检例结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尿验室的工作对尿标质量的影响最大。主要利用尿试纸以及尿析仪,通常医院里会将而这同时使用,针对尿标的检验非常重要。所以,医务人员要利用高质控液以及低质控液,交替对尿试纸进行定期的检验,确保其功效以及质量能够正常应用,除此之外,质控液的优劣也要时刻保证[3]。尿析仪的性能与功效也要定期检测,要注意维护与保修,随时保证设备的最优工作状态,以保证使用的高效度。同时,尿试纸要保证不超过有效使用期,平时应密封存于干燥的专用器皿里,并保证安置处避光。医务人员在使用尿试纸的时候,测定步骤要准确到位,注意相关性能以及使用期限,而且测验时候不应多取或少取,用完的试纸不可丢回器皿里,不能够用手直接取用试纸,并且取试纸需要随时盖好器皿。

2.5 尿标采集对尿液检验质量的影响

尿标务必存储妥当,保留其活性,所以,通常要保证尿标送检时长不可超2h。避免尿蛋白与酸碱值变化、细胞活性减退、病菌滋长、尿胆原叹氧化光解等现象发生。所以,正确的尿标采集对尿检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患者的最佳取尿时间为晨起时,能够保证患者空腹取尿,到了7点或8点可以取第二次尿标,这一般应用于住院的妊娠患者或泌尿患疾者,便于动态常规检验。但是,急诊或直接门诊的患者,就可以随到随取,义务人员要对取尿时间标明在器皿盖上。若是随机取尿,最佳时间是午餐结束后的2h内,这便于对患者的尿液葡萄糖、蛋白质以及尿胆原进行检查,通常能够检验出蛋白尿或者特殊病理尿糖。若是按时段取尿,就要患者在指定时间前将膀胧内尿液排尽,然后在指定时间的起始处与终点处做好标记。同时,尿量必须符合标准,一般不应低于15ml,也不应多于50mL。

3 结语

尿液检验质量管理涉及多个环节,尽管尿标采集容易,检验操作不难,但是总会由于存在着误差尿标,使得尿检情况与临床病症不相符,从而给临床诊疗带来困难,那么也就干扰了整个医院医疗水平、影响理论医院的发展,因此对于能够检验结果的每一环节进行其因素的分析与控制,才能达到减少误差、提高检验准确度和可靠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影响图书编校质量的心理因素 第12篇

2010年3月最新数据显示, 现行销售的图书中存在多种缺陷, 《现代汉语大字典》的差错率是万分之十三, 随机检查的102种图书中, 有14家出版单位的24种图书被认定为不合格, 不合格率为26.1%, 近年来, 图书编校质量下滑明显。《咬文嚼字》曾公布数据, 他们检查了382种出版物, 合格率不足20%, 差错率最高的达到万分之二十二。一位读者购到《王力汉语散论》, 版权页上两次出现的书名竟为“王力语文散论”, 而封面、扉页和勒口上明明印着“王力汉语散论”。该套书的第一本《龙虫并雕斋琐语》, 其版权页上CIP数据中的书名竟为“龙虫并雕琐语”。某省级出版社出版的文集, 竟然在短短2000多字的前言中, 出现17处错误, 被读者称作“一起严重的图书质量事故”。有些较真的读者对所买图书的编校质量忍无可忍, 甚至将出版社告上法庭。这些都对所有出版从业人员敲响了警钟:提高图书编校质量已刻不容缓。

2011年2月21日《中国新闻出版报》一版头条报道, 新创办外语期刊质检合格率仅46%, 试想这么多不合格的出版物流入市场, 会是什么后果。由此也可以看出期刊的编校质量更是令人担忧。

因素分析

读者认为, 图书作者和编辑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出现这些差错, 让人大跌眼镜。凡事都是事出有因, 有因便有果, 有果便有因。差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们这里只探讨编校人员的心理因素, 以期找到病因, 对症下药。

出版社和杂志社方面的心理分析。过去, 出版社和杂志社由国家全供, 生产什么, 怎么生产, 能否销售, 这些都不需要多考虑。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酒不香也不怕巷子深。现在真正进入市场以后, 经济指标成了风向标,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出版社和杂志社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追求经济利益, 追求高效率, 经济利益是首先考虑的问题, 编校质量则被排在了末位。如果说效益是大餐, 质量就是大餐的作料。急功近利是出版社心态变化的具体反应。

这种心态反应在工作上就是成本第一。印刷可以打折, 编辑水平可以打折, 校对水平可以打折。出版范围可以无限扩大, 出版周期可以无限缩短, 编的次数可以减少, 校的次数可以减少, 审的次数可以减少。精耕细作, 只是一个传说。

这种心态反应在管理上就是随意性大。什么规章, 什么章程, 什么规范, 全都为经济利益让步。因为管理不到位, 差错在所难免, 甚至还会出现政治性差错和一些低级差错, 误人误己。

编校人员的心理分析。得过且过心理。现在, 很多出版社杂志社招人很随意, 注重文凭, 不注重水平。招来的人不实用, 语言文字修养功底不够扎实, 工资待遇低。这些人没有以社为家的精神, 不愿意在专业上下大工夫,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甚至连钟也懒得撞, 混日子思想明显。缺乏对读者负责的精神, 不把差错当回事, 而且还总不停地为失败找理由。

侥幸心理。缺乏必要的专业分工, 不少出版社并不具备出版相应图书的专业编辑人才。因为专业不过硬, 工作上有侥幸心理, 总想着万一不出事呢, 而不是想着万一出事了呢?隔行如隔山, 什么时候都是这样。

扯皮推诿。编辑职责后移, 加工普遍粗放。因为侥幸, 所以总想着后面还有把关的, 编辑想着有校对把关, 有一审二审三审人员兜底, 编校稿子不认真。出了问题互相推脱责任。校对力量如果薄弱, 最后防线将濒临“失守”。

缺乏毅力。有些人各方面素质都不错, 编校也很认真, 可虎头蛇尾, 不能坚持到底, 一打盹就出错。

对策探究

调适管理心理。“无错不成书”的问题长期未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新闻出版总署先后颁布了《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和《图书质量保障体系》, 并从1993年开始, 不间断地对全国图书的编校质量进行检查, 效果是明显的。一些地方也有行之有效的方法, 比如广东首推图书编校质量排行榜, 对省内图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保障作用。外因是条件, 内因是根本,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围环境再好, 单位不重视, 也没有用。因此, 作为出版单位负责人, 要对管理心理进行调适, 首先思想上要重视, 其次要制定出具体可行的规章制度, 并落到实处。不仅要有部门规章, 还要有流程规章, 不同环节的工作人员应该强化规范意识。管理上去了, 不愁质量上不去。

调适审查心理。有些出版社在图书策划上下工夫大, 在编校上下工夫大, 但在审查上却不重视。或者有一审、二审、三审, 但是二审、三审都是走过场, 大多数人不下工夫进行二审、三审。尤其是一些出版社在审查上偷工减料, 虽然也审查了, 但审查人员不达标, 有的是职称不够, 有的是有职务没有对应的职称, 人员“打折”了, 图书质量也会打折。要想提高编校质量, 就要严格执行“三审”制度, 并不折不扣。有人提出“可以把提高编辑审读报告的质量作为落实编辑‘三审制’、提高图书编校质量的突破口, 定期抽查图书发稿资料, 定期公布抽查结果, 对写出优秀审读意见的编辑进行表彰和奖励, 发挥其示范作用, 调动广大编辑的积极性”。这种办法不错。

调适人员心理。具体做事的是人, 人是命令的执行者, 解决了人的问题, 其他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加强编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让他们干一行爱一行。有奉献精神, 甘为人梯, 愿意出精品、多出精品。自觉学习党的方针政策, 高标准严要求, 争当行业标兵。思想是业务的保证, 思想上去了, 业务才有可能上去。

严格把关, 严格准入制度。现在高学历的人满天飞, 如果不分青红皂白, 挖到篮里就是菜有两个坏处:一是人员不实用, 缺乏针对性;二是误人子弟, 耽误了被聘人员的前程。只有从源头上保证了编校人员的素质, 才能为提高编校质量打下基础。注意录用人员的年龄搭配和知识结构搭配, 不留缺口、不留断层、不留知识盲区。

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编校人员进行培训, 尤其是对那些刚入行的新人, 培训显得更为重要。培训要有计划性, 把培训和考核结合起来, 合格的用, 不合格的淘汰或让他们继续学习。培训可以在单位内部进行, 老带新, 上带下, 先进带落后。也可以在单位外进行, 派人员参加相关的学习, 包括政治方面和业务方面的。如果能与有关院校合作培训和开发人力资源就更好了。编校人员的知识面扩大了, 综合水平提高了, 就能更好地完成任务。

有些人业务不错, 但基础不太好。在一些不太熟的字词使用方面常常出错。如错用形近字或同音字。下列例子中括号内的为正确用法:一滩血 (一摊血) 、战战惊惊 (战战兢兢) 、惮精竭虑 (殚精竭虑) 、心无旁鹜 (心无旁骛) 、慰籍 (慰藉) 、耄耄 (耄耋) 、颖河 (颍河) 、帐棚 (帐篷) 、沉缅 (沉湎) 、金壁辉煌 (金碧辉煌) 、四不象 (四不像) 、秸杆 (秸秆) , 似是而非, 用错了也不容易发现。对异形词的规范使用重视不够, 甚至有时使用繁体字和异体字。还有的使用已经废止的简化字。分不清“的”“地”“得”的用法, 尤其是近年常变化的一些字词, 容易用错, 不容易分辨。如登陆 (登录) 、假帐 (假账) 等。有专门的书籍讲授这方面的内容, 通过认真学习, 是完全可以掌握的。

养成好习惯。没有习惯不成方圆。凡超出出版分工范围的出版物, 在上报选题时, 应同时上报具备该选题相对应资质的责任编辑、责任校对人员简况。责编不能担任自己所编稿件的责任校对。使用外编、外校, 领导班子应有专人分管。

把握好细节。细节决定成败。比如笔者就买到了这样一本引进版图书, 有一家出版社从德国引进了彩图版《安徒生童话》 (平装) , 我在阅读的过程中, 发现文图不符, 很漂亮的彩图和文章描述的内容大相径庭, 作为编辑, 我决心找出问题的症结, 通过一一对照原文, 发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大错误, 在原版书中篇名是Ole Luk觟ie, 应该译成《梦神》, 可这本书却错译成《守塔人奥列》, 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篇文章。因为著名翻译家叶君健有《安徒生童话》现成的全中文译文, 责任编辑不看文章的具体内容, 就采用拿来主义, 于是出现大问题, 真是失之毫厘, 谬以千里。

编辑互相配合。编辑之间互相检查, 有利于提高编校质量, 同时可以发现编辑的视觉和文字盲区。比如:在编辑《中国少儿科学小说选》这套书的时候, 我们就进行了编辑之间的互查, 我在检查的过程中发现了这样的问题, 一是同样的书眉而字体大小不一, 二是文中的序号衔接不上, 三是有些错字编辑本身就不认为是错。像“偏狭”应该是“褊狭”、“兑水”应该是“对水”、“返身”应该为“反身”等。

上一篇:集体主义教育新思考下一篇:酒店顾客体验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