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教育模式范文

2024-05-24

合作教育模式范文(精选11篇)

合作教育模式 第1篇

一、校企合作概念

校企合作的教育, 最早源于英国桑德兰特技术学院的“三明治”教育, 这种模式的教育要求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也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即指理论与实践现结合的教育模式。一方面, 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更深理解; 另一方面, 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可以更快地适应社会。这种模式下教育出来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更快更强, 给企业和社会都带来了好处, 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我国对“校企合作”的理解众说纷芸。大多数人认为, 校企合作主要是高校为促进自身的发展, 逐步地提高教学的质量以及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的一种措施。这种合作的最初目的, 是使学校的资源和企业先进的技术设备等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与共享, 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最终能够切实的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

二、校企合作的模式

1. 学校引入企业模式。在实行企业引进学校之后, 企业的部分生产线逐步在校园里建立起来, 这种模式可以建立一种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形式。既解决了学校内部实习资源不足的问题, 并且也帮助企业获得了实习的场地。校企合作的实行实现了双方资源的优势互补, 逐步的将产学研结合。

2. 实践与教学结合、工学交替模式。为实现这种相互结合的模式, 第一种情况是可以实行工读轮换的制度。是将每一个年级同专业的学生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到企业中实习, 另一部分在学校内学习知识, 一段时间后双方交换。第二种情况是全日劳动, 课余时间学习, 是要求学生每天在企业中上班, 休息时间学习, 之后通过探讨与交流将专业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使学生同时学习了理论与专业的技能。

3. 校企互动交流模式。这种模式是企业提供实习的场地等资源, 之后提供专业人员参与学习的教学规划的制定和教学工作。派企业中的优秀人员和专业的人员进入学校授课, 促进企业的技术人员走进课堂, 双方互相聘用, 高校内的教师需要给员工进行培训, 双方互相交流合作。这种校企之间的互动交流, 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 充分掌握实践的技能。

4.“订单”式合作模式。这种模式能够使学生进入学校就能获得工作, 毕业之后不用发愁就业, 充分地实现教学和实践同步的目的。其中, 教育的实践主要是校企合作实现的, 学生是学校选拔和企业招聘组成的, 由企业的需求来设定考试和实训的内容, 根据企业的需要来设置专业实习课程, 可见企业在专业的实习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这种模式是学生在企业中经过短暂的培训, 之后经过相关的专业考核通过后就能够在企业中工作。这种模式存在的优点有很强的针对性, 具有职业实践的灵活性, 能够培养出高就业率和良好适应能力的学生。但是, 这种模式也存在不足, 学校在这种模式中没有掌握主动权, 培养方面的内容需要企业的要求, 处于被动的状态。

三、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发展动因

1. 本质动力———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最早的手工业时期, 实行的是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模式;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到了大工业时期, 传统的师徒模式已经寸步难行, 以学校形态出现的职业教育逐渐崭露头角;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后, 为了满足社会对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高校校企合作的模式逐渐成为关键的形式。因此,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是在当前经济形势和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2. 内在推动———职业教育内在发展规律。首先, 高职教育比普通学历教育更具有明显的跨界行和开放性, 尤其在学校和企业、学习和工作、教育和职业的领域。其次, 高职教育比普通学历教育对实践性和实用性的要求更高, 主要体现在操作技能上。最后, 作为实业教育的高职教育使得企业和学校更具有广泛的互补性。

3. 外部动力———传统办学模式的弊端。传统的高职办学模式主要是政府为投入主体, 院校为培养主体。所以, 弊端主要表现在过分依赖政府投入从而限制了本身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教育资源的低水平重复配置; 不与外界进行交流与沟通仅仅局限于内部的流动与最优相差甚远。

4. 发展合力———相关利益群体的驱动。推动校企合作的主要相关利益群体是政府、行业、企业。第一, 虽然政府对于高职教育的投入的资源是相对有限的, 但它很好的调动了社会、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到高职教育办学中。第二, 行业在积极地参与高职教育办学的同时也完善了自身组织的建设。第三, 以利益为目的企业, 他们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主要看其能够给它带来多大的利益。

四、当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1. 存在的问题。第一, 政府财政投入力度不够。职业教育办学的成本与国家投入的财政经费不成正比, 成本高却投入少, 甚至于与普通大学相比差出好几倍。而地方政府也显然对高职教育不够重视, 投入资金更是明显不足。第二, 法律法规不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缺位。当前对校企合作准则和运行机制还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 对于合作过程中双方应承担的义务和享有的权利也没有明确的法律约束, 实施过程的监督也缺少法律的保障。随意性、短期性、不稳定性成为了校企合作普遍存在的问题。第三, 中间协调机构缺乏。匮缺有组织和纪律的专门的机构来搭建校方和企业的交流平台, 导致双方缺乏信息交流, 无法快速准确的捕捉到对方所需要的信息需求及发展动态从而校企合作不能很好地进行, 也就无法推动向前发展。第四, 浅层和中层合作为主, 缺乏深度的合作交融。

2. 应对措施。第一, 加大政府的投资力度, 构建完善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支持体系, 从物资上给予校企合作支持和鼓励。第二,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明确校企合作中的各方的权责, 并保障其顺利进行。第三, 构建完善的信息服务和协调合作体系, 给校企合作提供一个更广泛的合作交流平台从而促进校企合作的发展。第四, 强化院校服务企业的意识和功能, 企业和院校要积极为校企合作进行努力, 以便促进更深层次的交融。

五、小结

先进国家的校企合作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北美CBE、英国BTEC等, 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他们不仅结合了自身的本国的教育特色、背景及条件, 还融入了许多国家的先进典型模式的成功之处。我国坚持一贯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广泛地吸收外国的先进模式, 再融合本国的特色, 使我国的校企合作模式发展更快。

摘要: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迫在眉睫。简述了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及其几种模式, 阐述了它的发展动因, 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校企合作,合作模式,发展动因,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宇宙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分析与探讨[J].商场现代化, 2011, 11 (23) :45-47.

[2]毛学伟.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分析[J].高等职业教育, 2012, 01 (9) :25-27.

继续教育跨境合作培训模式论文 第2篇

摘要:本文将通过案例法,综合研究当前国内外和港澳台部分高校继续教育跨境合作采用的培训模式,浅析未来跨境合作办学的发展特征与趋势,从而为高校继续教育未来的跨境合作战略提供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继续教育;跨境合作;培训模式

一、经济全球化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经济、知识、人才、价值观念跨越国界流动的全球化浪潮席卷了世界。其中世界经济的快速全球化以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和市场化为主要特征,通过商品、服务、技术和资本的跨境流动和优化,使得全球经济市场边界持续扩大、相互融合,各国经济相互依存,日益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教育资源得以更加合理地优化配置,而教育市场的需求被置于一个开放的平台之中,需求更易被“看见”,而具备竞争力的教育产品提供者将通过不断地创新融合参与全球性的竞争,来满足这些日益增长的需求。关于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研究可参考等学者的研究资料,他们将全球化定义为“技术、经济、知识、人才、价值观念在世界范围内跨越国界的流动浪潮”。伴随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入,教育国际化和各国教育机构间日渐增强的相互依赖成为当前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跨境合作办学成为了近年来在亚洲区域发展最为迅速的一种办学模式。而在继续教育领域,成人学员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自身的视野不断开阔,开始热衷于向全球各地的先进经验学习,同时对课程的广度和深度的要求不断提升,对具备国际视野和前瞻性思维的多渠道、多元化培训也产生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作为应对策略,众多高校与终身学习机构积极参与到这场变革与创新中来,使得在继续教育领域开展跨境合作办学的模式呈现出诸多新趋势和新特点。国内包括香港学者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和继续教育领域跨境合作现象已作了不少研究和评述,如(伍时丰等,;熊建辉,),许多大学更是已经处在实践跨境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像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已将“拓展及促进与本港、内地及海外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机会,提升院校间协作效应,从而强化学员的学习效益”写入了学院的使命;浙江大学也在一年一度的海峡两岸继续教育论坛上提出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赢发展”。更多的中国内地大学也已起步,或蠢蠢欲动,或摩拳擦掌,或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当前高校跨境合作模式初探

笔者以浙江大学继续教育管理处及浙江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为研究平台,以参与各类继续教育会议、举办海峡两岸继续教育论坛、以及与其他兄弟院校的联系为纽带,结合各高校在各自继续教育部门的网站上对各自通过跨境合作开设培训课程的推广,将当前高校跨境合作的几种模式作了初步归纳,以期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之效。

(一)课程合作

香港中文大学从起就与校外的学会/机构、海外及内地著名大学合办多元化的学历课程,包括与英国特许法律行政人员协会合办的法律行政人员专业课程,与北京语言大学合办的对外汉语教学法课程和普通话教师暑期培训课程并颁发证书。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与美国托马斯杰佛逊法学院联合举办“中美法学院国际交流高级研修班”,在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开展法律学习,学习内容涉及国际商业法、国际谈判法、以及中国法律系统。

(二)人员流动

人员流动的跨境合作模式是当前较为常见的培训模式,主要分为学员流动和师资流动两种,而学员流动是当前占据较大比重的一种培训形式。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与苏州大学文学院合作,举办“寻找江南―――香港学生园林与普通话研习营”,以古诗词为切入点,将讲座、游览、社区志愿者服务、考察古镇和乡村等活动有机结合,通过将学员从香港送往苏州、周庄、杭州三地开展实地培训,促进普通话学习。由国侨办主办、浙江省外侨办和浙江大学承办的国侨办第32期海外华裔青年企业家中国经济高级研修班组织了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41位华裔青年企业家学员,在浙江进行为期一周的研修学习和参观考察,培训课程内容覆盖“十三五”规划解读和新发展机遇、“一带一路”建设、“互联网+”新思维、电子商务与跨境电商、企业现场教学等主题。这项专为海外杰出青年华商量身打造的品牌活动,为广大海外华裔青年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发展特性、中国政治经济体制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而师资流动的案例,可以从香港理工大学的培训方式中体现。香港理工大学开设了伦敦大学国际项目的法律课程,同时与马来西亚私立培训学校AdvanceTertiaryCollege(简称ATC)签署协议,由ATC提供全部学术支持,学生在香港理工大学接受来自马来西亚培训机构教师的授课,培训结束后获得伦敦大学国际项目的结业证书,目前已有余名学员在香港报读相关课程。

(三)跨境考察

在国际化的背景下,跨境考察是近年来兴起的高端课程类型之一,课堂上的传道解说结束后直接跨境到实地参观,能够极大地开阔学员眼界,也因此吸引了众多社会精英学员参与。值得注意的是,中组部对干部培训涉外考察这一块管理甚为严格,因此当前参加跨境考察的受众大多为企业家培训。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与斯坦福大学专业发展中心合作,举办变革时代的企业创新与战略决策课程,为学员提供去思科、英特尔、谷歌等公司学习考察的机会,同时还带领学员赴加州州政府学习调研,寻找企业在加州的投资契机,为政企合作提供平台。中山大学企业管理研修班组织学员赴新加坡进行为期五天的跨境考察,专门对新加坡的核心经济区域、集装箱港口、城市规划、法治制度进行访问,通过跨境考察的方式让企业家们跨出国门去接受新思维、新事物、新的管理模式,从而以他山之石,进一步反思国内企业的发展和远景规划。

(四)加盟中心

伦敦大学国际项目面向全球开设法律本科的预备课程及工作坊培训,学校发现,虽然大部分的学生是通过独立学习完成了学校的课程,但是也有将近一半的学生选择在自己所在国家的培训机构学习伦敦大学的国际项目。于是伦敦大学在引入了一项“教学机构认证框架”,对符合特定质量标准的教学机构予以认证,到9月为止,已经有来自46个国家的75个教学机构作为加盟中心通过了伦敦大学的认证,可以在本地提供伦敦大学的国际项目培训,这其中包括学历和非学历的培训。①上文提到开始伦敦大学法律课程的香港理工大学,就是其中通过认证的加盟中心之一,而目前中国内地还没有一所真正意义上完成认证的加盟中心,只有华南师范大学正在认证的进程当中。

(五)混合模式

除了以上几种单一模式外,更有一些跨境合作的培训案例整合了以上两种以上的模式展开培训,如北京大学法学院与美国洛杉矶洛约拉法学院在北京和洛杉矶两地共同举办了“中美知识产权娱乐法高级研修班”。该研修班为期两周,分为国内、国外两个部分,第一周在北大法学院授课,第二周美国洛杉矶学习课程并考察访问。这一培训班既采用了课程合作的模式,又具有人员流动和跨境考察的特征,对课程开发和组织人员要求极高,也是高端化和国际化相结合的较好案例。

三、未来跨境合作办学的发展特征与趋势

(一)互联网+思维在继续教育领域的应用

特斯拉创始人Musk说,互联网就像让一个人有了神经系统,可以快速沟通与反馈。,国务院连续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重要文件,鼓励运用互联网+思维,融合创新,引领跨越。从这个意义上说,继续教育行业利用互联网精神进行改造的空间同样很大。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探索通过大数据准确找到目标受众,在培训过程中采取在线课堂和传统课题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参与在线课程联盟建设,推进校际间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并且建立优质的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推进优质数字化资源开放共享,最后,在培训结束后可采用学员在线评价的方式获得及时反馈。

(二)从重视宣传到重视研发的转化

从当前高校跨境合作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能够开展跨境合作的项目,大多是各个高校重点打造的高端化品牌项目,相比单一的在当地的授课,跨境合作项目对课程的组织、教师的招募、学员的体验等培训环节要求更高,而其中的关键所在,就是课程的研发。当前高校在宣传继续教育培训项目上花费了较多人力和物力,未来应考虑将重心逐渐过渡到重视研发上。未来高校需要的跨境合作课程研发人员,就像当前多元化的互联网产品的产品经理一样,能够站在用户角度想问题的意识,并以产品为中心。只有拥有极强的市场洞察力、较好的国际化视野、一定的策划能力,才能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课程,未来我们的高校应花钱和时间去培养和挖掘这样的人才。

(三)探索多元合作体制机制的建立

经济全球化视阙下,继续教育跨境合作培训将进一步呈现高端化、国际化和品牌化的特征。要走出境外办学的第一步,需要先提升高校自身继续教育培训的品牌影响力,结合高校的学科背景建立具有行业特色的培训基地,通过举办继续教育领域内的学会、协会的机会,加强与国内外办学单位的联系和合作,只有坚持全球视野,整合资源,探索搭建多元合作办学的平台和体制机制,才能深入地开展跨境合作办学。

参考文献:

[3]熊建辉.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创教育国际化新时代.世界教育信息.2011.4.

[4]伍时丰、方思琪、陈健清.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企业培训课程创新与发展.第十四届海峡两岸继续教育论坛论文集.2013.pdf.

合作教育模式 第3篇

【关键词】考试改革;多元评价;多方参与;能力评价

随着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改革的深入,传统考试方式已经成为了改革短板,如何建立一套高效的、符合人才培养目标需求的考试模式,是高职院校一直在探索的重点。本文将从实际出发,去探索一套符合教学改革要求的考试改革模式。

一、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进行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1)考试改革是新时期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新时期,社会对职业教育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日常教学重要环节的考试,也应该从传统的知识型考查转变为能力型考查,从一元考查转变为多元考查,以真正培养出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2)考试改革是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改革必不可少的部分。传统的考试方式由于考试形式单一、考试内容死板、考试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等种种弊端,整个过程没有企业信息融入和企业参与,无法检验出学生的职业能力,不能促进教师的教学改革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改革,已经成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改革的短板。

二、考试改革坚持的基本原则

教育考试改革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在考试改革实施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下基本原则:(1)多方参与原则。在考试评价标准的设计上,要引入行业、企业标准,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以实现考试过程中的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企业所需人才。(2)能力考核原则。在考核形式的设计上,要打破传统的知识型考核模式,创新方式,以开卷考试、项目设计、现场答辩、方案设计、面试等多种方式进行,去考核学生职业能力。(3)职业性原则。在考试内容的设计上,将企业实际项目引入考试,开发出实用性、职业性、开放性强的考试题库,在考查职业能力的同时,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更好地去引导教学。

三、教育考试改革的实施

为了适应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教学改革需求,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考试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考核评价引入企业标准。考试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担当者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重要角色,一套好的考核评价体系对于人才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考试评价体系建立中,应该引入企业评价和职业资格标准,用企业眼光去衡量学生,以行业标准去检验学生,从而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同时,在和企业共同制定评价标准的过程中,教师也会进一步明确教学改革方向,调整教学内容,从而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改革的发展。(2)考试内容引入企业项目。传统的考试内容多数出自课本,或者是课本内容的简单变形,无法很好地检验学生创新意识和职业能力,也不能体现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完整性。因此,在考试内容的设计上,我们可以组织校内专家和企业行家共同进行,引入企业项目,将实际产品开发、外观设计、方案策划、模拟现场实施等作为考试内容,给学生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让其去合作或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从而检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当然,企业也可以将一些特殊项目引入考试内容,从学生的考试结果中获取一些有价值的线索和思路,以促进企业发展。(3)考试方式打破传统,坚持多途径、多形式。在考试方式的设计时,我们应该打破传统的考试束缚,设计出符合课程特点的考试方式。课程的考核应坚持以基础理论为支撑、以能力考核为核心,采用笔试与口试结合、方案策划与现场答辩结合、项目作品与过程评价结合、理论考试与现场模拟结合等形式进行。例如,我校文秘专业在考试中就打破常规,采用开卷笔试、现场模拟、项目作品、方案策划等形式灵活进行,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总之,高职院校的教育考试改革应该从知识型考核转变为能力型考核、从一元考核转变为多元考核,引入企业评价,融入企业项目,加大职业能力考核力度,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从而实现高端技能型应用人才培养。

参 考 文 献

[1]董金凤,曹世燕.“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教育考试改革初探[J].河北企业.2011(4)

[2]康娜.高职教育考试模式的可行性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3)

[3]耿晶晶.试谈高职教育改革[J].企业导报.2009(11)

会议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探析 第4篇

(一) 人才知识结构的多样化需求

会议活动的举办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从学科的角度来看,会议的有效和成功举办,需要大量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公共关系学、法律、心理学、建筑学、美学等学科领域的人才,此外,对于设有会议附设展览或参观考察的会议、由多个国家参与的国际会议等不同具体情况,还需要增加国际贸易、物流学、语言学、各国政治文化等相关专业的人才参与其中。

(二) 人才技能水平的层次化需求

会议业人才需求呈现层次化。从等级上看,会议业既需要财务管理、法律、经营管理、计算机、语言等专业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也需要大量掌握商务礼仪和服务技能、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的中低层次人才;从工作形式来看,会议活动既需要掌握经营管理和项目策划、全程参与和掌握会议进程的核心人才,也需要为会议的不同活动内容提供产品、服务和咨询的辅助性人才和支持性人才。现阶段我国会议业在中低层次、辅助和支持性人才需求尚能满足,而对于高层次、复合型核心会议人才的需求相对迫切。

(三) 各类专业人才的阶段化需求

会议的举办是项目管理过程,这一过程表现为前期的营销策划、中期的组织管理和后期的控制执行等不同阶段的工作推进,而其最终结果则表现为由一系列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模块化活动构成的会议日程或行程的完成和实施。在不同的阶段,又分别表现为对劳务、信息、知识、技能等不同要素的选择性侧重。通常,在会议举办的前期,对人才的要求主要集中于会议项目的策划和营销能力;在会议筹办的过程中,对人才的要求主要集中于组织管理能力、财务能力;在会议举办的后期,对人才的要求则主要集中于对计划的执行能力和对现场各岗位和工作的控制能力。会议业的人才需求特点,决定了会议教育必须将会议理论与办会实践结合起来,通过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开展来实现。

二、会议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一) 校企合作的层次低、形式单一

目前,我国会议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以会议现场劳动密集型服务工作的顶岗实习为主。由于会议活动的特点,使得提供服务的企业在会议期间产生大量内容简单、技能要求不高的临时岗位,工作人员仅需要短期培训甚至不需培训即可上岗,企业出于成本的考虑,只需在会前临时补充人手。加之企业基于保护内部机密的考虑,也通常不愿让学校方面介入其核心业务。这种局限于普通技能岗位的合作形式,让校企双方在相互的认识上都会产生一定的片面性。一方面,企业似乎只是满足了临时用工需求,而无法感受到学校在会议管理理论方面的优势,甚至片面地认为校企合作唯一的益处就是获得廉价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学生的实践被动地配合企业,而与理论教学的进度脱节,学生对于行业的认识只停留在最表象的层面,容易产生满足感或者消极情绪,影响其深入学习的积极性。

(二) 校企合作随机性强、缺乏互动

以简单劳动为主要形式的会议教育校企合作,合作的达成相对容易,不需要校企双方投入过多的成本来进行相互的考察、协商和工作培训,往往由企业出于短期工作的需要主动提出,学校方面出于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的考虑而被动接受,校企双方没有长期、稳固、持续的联系,校企双方呈现为随机性、临时性的劳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形式简单、初级,成本低廉、易于管理,但学校和企业缺乏更深层次的互动,效果也是流于表象。校企双方在合作前不了解彼此的制度、文化和诉求,在合作后没有通过充分的沟通和反馈审视自身的不足和改进方向,因而在校企合作之中,无法在合作中真正发挥和相互借鉴彼此的核心优势。

(三) 校企合作缺乏持续动力和实效机制

校企双方在合作中各有各的立场、各有各的考虑,难以协调一致。在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之间、工作进度和教学进度之间、管理权利与工作责任的关系之间、校企合作的具体内容方面,校企双方都难免存在着分歧甚至对立,如果不能协调一致,则校企合作就没有长期持续的动力。

国内会议教育的校企合作多为松散合作状态。校企双方通常只是签署简单意向,而没有建立权责关系明确的校企合作机制,没有完整的校企合作准则及实施计划,合作过程中缺乏充分的协调机制,加之外部环境没有明确的政策支持和激励,校企合作关系比较脆弱,缺乏实效。

会议教育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影响了行业的发展和提升,而问题的出现,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方面。合作的基础应当建立在充分的沟通、深入的认识和高度的一致基础之上。有效的校企合作需要两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实践探索。

三、会议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创新初探

(一) 细分人才需求层次,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企业是人才的需求方,学校是人才的供给方,需求和供给应当基于共同的细分市场。企业根据自己的具体业务对于人才需求会有所侧重,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资源对于人才培养会有所定位。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要求企业和学校都应当有选择性地寻找相匹配的合作对象,并在相互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找到供需的结合点和合作的切入点。与临时性的合作关系相比,相互认识和了解的过程,需要校企双方都付出一定的成本,但是着眼于长期,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方面的匹配,是合作的重要基础。

(二) 互相尊重彼此利益,积极寻求共同利益

校企合作的稳固,必然是建立在双方利益都得到满足和实现的基础之上。作为性质不同的组织机构,企业与学校的经营理念、目标定位、文化制度、管理方式等都存在显著差异,甚至存在着矛盾和冲突。校企双方应当尊重彼此的差异,尊重彼此的不同利益,求同存异,在寻求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效果。

校企实现共同利益的目标,需要相对较长的时期,通过双方在反复的、不同层次的、多种形式的合作中,经过相互磨合、相互影响的过程中逐步实现。

(三) 建立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平台

校企双方在临时性、随机性的合作中得到的利益是短暂而局限的。企业虽然节约了成本,但是却无法全面掌握一线工作的过程、准确发现细节性的问题,从而也失去了来自于学校方面的中肯而客观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学校尽管得到了带领学生进行实践的机会,却往往因为工作进度与教学进度不匹配,事前毫无准备、事后无从反馈,从而错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的最佳时机,也无法获得来自于企业的真实实践项目作为验证改进措施的平台和机会。

基于长期合作关系的校企双方,可以将学校的理论优势和企业的实践经验有效结合。在现场顶岗实习之后,通过学生对于一线工作的描述、反馈,由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主管和理论知识全面的专业教师进行总结和分析,进而延伸到会议活动的核心工作层面,对于会议的流程提出改进和优化措施,从而在之后的工作中实现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效果。这一过程对于学校师生和企业人员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对于校企的培养目标和经营目标都具有良好的促进和提升作用。

除了会议现场的顶岗实习,会议教育的校企合作还可以有更高层次、更多形式的合作,如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新项目开发与合作,校企互派挂职、授课等多种形式,一方面发挥校企双方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由校企双方共同承担工作责任和经营风险,共享项目收益。

(四) 建立权、责、利分明的长效校企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基于资源互补、利益双赢而建立的战略联盟,需要通过严格的制度来划分彼此的分工合作关系、约束彼此的权利责任范围、保证双方的合理利益。企业和学校都应该在能力范围内为合作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而进行一定的妥协和变通,例如,学校根据企业的项目周期和内容设计教学计划和进度,企业配合学校的授课内容提供必要的案例资料、实操设备、实践岗位等。

制度的建立是协调和指导校企合作长期稳固发展的基础。会议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和运行,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首先需要明确企业和学校各自的需求,找到双方需求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在此基础上达成基于双方共同利益的合作平台和项目,并且通过由双方共同制定、认可、遵守的相关制度进行管理。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基于优势互补而建立的战略联盟,是培养理论实践兼备的现代会议业人才的有效途径,需要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

摘要:近年来, 中国会议经济与会议业的迅速发展, 催生了市场对于会议专门人才的巨大需求, 会议教育成为影响我国会议业长远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实践证明, 由企业和高校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 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有效方式和重要途径。企业与高校应当积极寻求符合行业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校企合作模式。

关键词:会议,教育,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尹金金.德、美、日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比较研究——基于历史视角与特征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19) :86-89.

[2]芮正茂.高职财经类专业创新“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讨[J].高教论坛, 2011, (9) :128-131.

[3]薛燕.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会展专业人才培养[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1, (3) :90-92.

合作教育模式 第5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路径

近年,“技工荒”、万元工资招聘高级技工或某特种技工的新闻不断见诸报端。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让无业者有业,让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技能型人才的紧缺,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瓶颈。从目前的情况看,职业教育在教学内容、方法和专业设置方面,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更加贴近。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要面向市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院校保持毕业生高就业率的重要因素。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尽管形式多样,但其共同点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工学结合模式的提出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最早是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工程系和土木建筑系于1903年开始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1906年,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开始实施与英国基本相同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称之为“合作教育”。我国最早提出工学结合的是黄炎培、陶行知等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1918年在上海创建“中华职业学校”,推行“半工半读”教育模式,倡导“手脑并用”、“做学合一”;陶行知1930年在南京创办了“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提出“生活即是教育、社会即是学校”等理论,倡导“教学做合一”。工学结合模式之所以百年不衰,特别是近年来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蓬勃兴起,充满生机与活力,是因为人们已经更清楚地认识到知识既来自书本,更来自实践;人的全面发展,既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与素质。

“中国职业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与企业结合得不紧密,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市场不接轨。‘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是现在存在的最大问题。”我国著名职业教育专家北京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陈宇如斯说。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强调为生产一线服务,这种培养人才的定位的特殊性决定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活动必须瞄准市场的需求,以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为企业用人单位服务。通过改革传统的以学校与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与企业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有效地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一、他石之山: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原因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模式,多数是突出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教育,例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教育、美国和加拿大的“合作教育”、新加坡“校企合作”——教学工厂、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澳大利亚以行业为主导的“TAFE”模式等等。他们的成功让我们看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有很多优点,也符合职业教育的特色。德国“校企合作”——双元制:是学校和企业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培养人才全过程的一种办学模式。“双元制”要求企业和学校共同在职业教育中发挥作用,学生在企业中实践操作、在学校里进行理论学习,企业成为职业教育的主体之一。一般情况是,每周在企业实践3—4天,身份是学徒,在学校学习1—2天,身份是学生。德国的职业学校和国营的及私营的企业有很好的合作关系。比如。西门子公司每年要培训7000名学徒,每年要从职业学校招收2000名新学徒,而每年申请学徒的有5万人,竞争很激烈。美国1961年在福特基金会支持下进行一次调查。形成的“威尔逊—莱昂斯报告”认为:工学结合、产学合作,可以让学生们在一线岗位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了知识面,扩大了眼界;使学生“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提高“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对社会和人类的认识,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大大提高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就业的选择,使他们有优先被企业录取的机会”。新加坡“校企合作”——教学工厂:在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在借鉴德国的基础上,创建了新加坡自身独特的“双元制”模式——教学工厂。教学工厂最大创新之处在于将现代工厂的经营、管理理念引入学校,为学习者提供与企业相似的培训环境和经验学习环境,把教学和工厂紧密结合,把学校按工厂模式办。使学生得以在一个近乎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必需的各种知识和能力址学生一进人企业就能独挡一面。英国多科技术学院在系科设置、课程安排、教学科研等方面开展了各种试验与创新,为高等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其中,多科技术学院广泛开设的“三明治”课程,是教学体制和课程设置改革的主要方面,这种课程叫做工读交替制课程,它的学制要比一般的学位与文凭课程多一年,这一年主要用于学生的实践工作。“三明治”课程开设以来,主要集中在理工应用性强的专业,它从实践应用的角度为当地的企业培养了多种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对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更多的实用价值。

二、探索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发达地区职业教育成就斐然的根本所在

社会转型中出现的人力资源困境令人担忧。2010年新年伊始出现的“用工荒”深刻表明,人力资源已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现有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急需探索出一条高效、快速与产业升级相匹配的技能人才培养之路。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正是我国职业院校探索出的行之有效的办学模式。2009年12月21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时深刻指出,“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产业升级,技能为先。近年来,广东省技工院校开设专业近400个,覆盖了包括机械、汽车、电子信息等20个主要行业,2003年以来,为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输送技能人才100多万人,成为广东省产业升级的“助推器”和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转换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将成为广东企业的转型升级新引擎。2009年8月,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伟创力(珠海)制造有限公司接到了金融危机爆发后最大的一笔订单,由于产品质量要求高,交货时限短,加之工人短缺,这使得企业顾虑重重。广东省机械高级技工学校了解这一情况后及时安排1800多名相关专业学生进入伟创力公司顶岗实习。这些年轻的学生仔并没有让伟创力公司失望,他们在短短2个月的时间内不仅适应了企业的要求,确保了生产任务的顺

利完成,同时也成为了企业难得的技术工人,得到了美国客商的高度赞扬。为感谢学校给予的支持,伟创力公司将2000多万元的设备投放在省机械高级技工学校珠海分校,有力地推动了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上海建桥学院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己任,注重开放办学,在整个人才培养流程中,通过具体措施保障全过程、全方位地与产业、行业、企业实现无缝对接,使培养的人才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契合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契合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为此,学校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参与办学,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办学,取得良好成果。

实行“2+1”分段培养的校企合作办学。典型的是机电工程系与上海中船三井柴油机有限公司的合作。合作企业在机电系一年级学生中选拔30名组成定向培养班,命名为“中船三井数控班”,学员学习期满,取得大专毕业证书和中级职业技能证书(数控机床)后由企业录用。为保证培养的学生既符合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毕业合格条件,又保证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以及合格用人条件,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中船三井数控班”的培养计划。

其他形式的校企合作办学。如商贸系与上海易初莲花连锁超市有限公司的合作,该公司不仅参加学校教学环节,为相关专业学生提供零售课程的教授,安排有丰富经验的岗位培训导师指导学生在岗实践教学,而且为毕业实习生建立完善的培训评估体系,并为顺利完成毕业实习的学生颁发相关结业证书。对获得该结业证书且被公司录用的学生,全额补助最后一年学费。

三、放眼未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缺陷就是实践性不强,长期“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对实践教学产生负面作用。在我国欠发达地区,如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挖掘并建立学生创新活动教育实验基地,已成为目前职业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些高职院校受普通高校本科办学模式的影响,通常采取的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知识教学模式,课堂上满堂灌现象严重,教师讲,学生听,缺乏必要的互动式的讨论。实践技能课也以课堂教学模式为主,很少采用现场教学、模拟上岗教学、案例教学等使学生真刀真枪动手的教学模式,现代化教学程度低,教师头脑中的“软件”与现代信息技术缺乏有效交融。在我国欠发达地区的部分职业学校里,办学传统化、封闭、呆板;教学普教化现象严重。联系实际不够,强化职业技能教学不足,许多的学校劳技课局限在课堂内,缺乏实践环节。教室里讲养殖、种植,黑板上搞科研的比比皆是,书本知识陈旧,其技术过于传统和常规。由于投入的不足,有些学校领导、教师怕麻烦,怕增加自己的工作量,对开展工学结合热情度不高,只是做表面文章。有些学校只考虑学生的安全、师资力量、经费是否超支等问题,宁愿把校内的实训基地尽量做到“仿真”,把学生留在校内实训,而不愿意把学生安排到校外进行顶岗实习或实践,即使必须把学生带到校外实习或实践,学校为了减轻麻烦,将学生成群结队地安排在同一个企业,企业虽勉强接受,但也没有众多的岗位提供给学生实践,最终只能是走过场,只能算是参观企业的生产环境,学不到真正的技术。技能主要不是通过“学”而获,主要靠“习”而得。我国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要走出困境,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学校和企业是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双方“主体”。工学结合要求教师必须是某一职业活动、某一技能项目、某一生产任务和某一管理现场的行家里手。对职业活动、职业生态有广泛、深入的了解和把握。校企合作不仅局限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双向互动、互利双赢,学生作为职教人才培养活动的学习主体,校企合作始终是围绕“培养人”这个中心展开的,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大批素质高、技能强的“职业人”。在校企合作中,学生是不可或缺的,而且能够能动地参与,他们既是校企合作的最大受益者,也是最终的受益者。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在当前企业普遍研发资源有限的形势下,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可有效依托学校技术力量进行产品研发、技术革新、工艺改进,甚至解决企业自身产品的升级换代所遇到的技术瓶颈。各级政府将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搭建合作紧密、机制优化、互利共赢的合作平台,形成—个二元融合、互补互促、工学一体的“校企双制”办学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主体是学生,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带来更多利益。所以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培养技能人才最有效的路径。

[参考文献]

[1]邹伟,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8(10)

[2]姚晓峰,职业教育为何缺乏吸引力[J]职业时空,2010(9)

区域教育合作模式比较研究 第6篇

一、国外区域教育合作模式分析

目前,国外区域教育合作有很多种,但还是以高等教育合作为主。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这些发达国家中,区域教育合作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色和发展趋势,这对于中国的区域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1. 美国主要区域教育合作模式

自370多年前美国建立第一所培养传教士的大学以来,美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实践过程和所积累的经验被世界各国广泛关注。进入21世纪后,美国公众和高等教育决策者没有停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反省和思考,也摸索出了完善的区域教育合作之路。

美国的区域教育合作模式主要有三种。首先,大学与政府合作密切。早在“二战”期间,美国大学就依托政府的引导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其次,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提出“对内振兴经济,对外重振国威”的口号,积极鼓励大学与企业的合作。最后,高校之间的合作。这一方面是合作涉及的合作内容很多,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2. 美国区域教育合作模式特点

在对美国教育合作模式的分析之后,研究发现:美国的同一区域内高校之间的接触频繁,联系多、交流多。除了正式交流外,非正式交流也很多,信息高度共享;随着高科技设备的引入, 科研所需的经费猛增,所以国家就不可能给有的单独的同一领域的高校或科研院所提供设备和科研资金,所需的资源必共筹;跨学科的研究项目更需要多学科专家的合作,各领域专家的真知灼见, 使项目在实际研发中得到指点,从而达到互相促进的作用。

二、国内区域教育合作模式分析

目前,国内各地都开始了区域教育合作,尤其是高等院校担负着为各地乃至全国输送人才的重任。国内区域教育合作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发展比较完善的还要数长三角和泛珠三角。通过在教育信息交流、科研合作、学术探讨、高校交流等方面的交流探讨,特别是推进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信息沟通,凸显了增强教育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1. 长三角教育合作主要模式

长三角主要包括上海、南京、苏州、镇江、无锡、常州、南通、扬州、泰州, 浙江的杭州、湖州、舟山、宁波、嘉兴、绍兴,跨越三大省市15个城市74个市县;长三角土地面积约为9.96万平方公里,人口按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为8300万人。

长三角区域教育合作模式主要有三方面。首先,建立交流合作的组织和工作机制,及时交流各自的教育信息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定期举行教育合作交流活动,举办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学术研讨;推进三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力。其次,与社会和政府合作,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扩大高校就业市场互相开放程度。最后,高校之间的合作。一方的优秀师资到另一方的学校上课,高校的校长、院士来兼职。三地教育资源共享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叠加效应。

2. 长三角教育合作模式特点

长三角区域存在共通的文化圈,这也是促使长三角区域教育快速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虽然长三角区域内各地的文化有所不同,但在整个区域内的核心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开放性和亲和力。长三角区域一流的教学资源和整体实力在国内首屈一指,具有比较完备的人才培养和知识传播体系,高等教育的规模在逐年加大。建立交流合作的组织和工作机制、定期举行教育合作交流活动与学术研讨、鼓励校际教学合作等。

不论是国内区域教育合作还是国外区域教育合作,虽然在合作形式上存在这一些差异,但是从结合点上看总体来说主要是有三种:高校之间的合作, 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高校和社会的合作。由于各自的经济、人文、政策的不同,也各具特色。

试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 第7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重要性,模式,问题,对策

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为了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是按照企业的要求将学校的课堂教育和企业的实际培训结合在一起,交替进行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目前校企合作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

一、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重要性

1.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职教育的目标就是解决将人力资源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问题。高职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有四大特征: 人才层次的高级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知识和能力的应用性、职业岗位的基层性。为了实现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就要结合社会的实际需要制订一个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企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满足企业的人才需要。校企合作的模式直接将企业对于人才的诉求告知学校,企业直接参与进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有利于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目标的实现。

2.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迈进。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一方面依靠科技,另一方面就要依靠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需要各方面的高技能的人才,但是目前我国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究其原因就是学校教育的不实用性。技能人才的严重缺乏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劳动生产率低; 产品质量差; 失业率高; 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水平低,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低[1]。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为了解决我国经济发展对高级能人才的需求,校企合作是必经之路。

3.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必然要求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不仅关系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关系着人民的利益。首先,以就业为导向,有利于把握学校的发展观; 其次,以就业为导向,有利于高职学校在经济发展的高压下生存; 最后,以就业为导向,有利于推动高职学校的教育改革。学校要想获得高就业率,就要培养适合经济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对人才有巨大需求的就是企业,所以为了实现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必须借助于校企合作。

二、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模式

1.校企互动合作模式

校企互动合作模式就是高职学校为企业培养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应用型人才,同时企业帮助高职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企业也可以借助高职学校人才培养的优势提高自己员工的素质,增强综合竞争力。这种合作方式有利于企业和学校双方面受益,让两者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最大限度地调动双方的积极性[2]。

2.企业配合式合作模式

在企业配合式模式下,企业只起到配合高职教育的目的,也就是在学校提出要求的情况下,企业提供相应的条件或者人才资源帮助学校完成教学计划, 例如,提供设备或者资金帮助学校建立人才训练基地,或者利用企业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让企业的专家担任教师等[3]。在这种模式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计划都是由学校提出的,企业只起到配合的作用,这是目前我国高职学校校企合作采用的主要模式。

3.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

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就是企业采用多种形式向高职学校注入股份,合作办学,注入股份的形式大多是设备、技术、师资等。在这种合作模式下承担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等工作,直接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将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作为自己工作的一部分,实行整体参与和企业学校一体化的管理。

4.企业员工培训中心模式

企业员工培训中心模式就是企业把在职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设置在高职学校内部,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开展在职人员的培训工作,为企业培养高技术型的人才。同时企业从在职培训人员的工资中抽取一部分投入到学校中, 这样不仅企业能在高职学校的培养中受益,学校也能获得充足的资金来改善自己的教学基础设施,提高师资力量。

三、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第一,层次定位不准。按照校企合作的紧密程度来分,校企合作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是浅层次合作,就是学校按照企业的需要设置专业,在企业中设置实习基地; 二是中层次合作,就是学校向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 根据企业的需要培养人才; 三是深层次合作,就是学校针对企业的需要进行科学研究,然后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企业资源,企业也向学校进行投资,真正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利益共享。在现阶段的校企合作中,企业一味追求高层次的合作,忽略了发展的平衡性。

第二,地域发展不均衡。目前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地域发展不均衡,校企合作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状况好的区域企业资源众多,有利于校企合作的实现,校企合作率比较高; 在经济发展状况差的地区,企业的数量少,校企合作实现率低。

第三,目标性不强,稳定性差。高职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在现阶段,由于高职学校的办学条件差,对高职教育的理解不深入,导致校企合作的目标性不强。同时,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双方的事情,是基于互惠互利的基础之上的合作,在企业没有办法从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获益的时候,校企合作的关系就会破裂,因此校企合作的稳定性不强。

四、完善校企合作模式的对策

第一,加强政府干预。一方面政府出台完善的关于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 明确校企合作过程中双方的责任,帮助稳定校企的合作关系; 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帮助学校完善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学条件。

第二,学校明确教学目的。高职学校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要根据企业的需要承担起培养人才的责任,明确自己的教学目的,培养更多的实用型技能人才,让企业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受益。

第三,企业要均衡合作模式。企业不要一味地选择深层次合作的模式,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合作模式,以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

合作教育模式 第8篇

工程教育必须进行国际化的改革, 才能满足全球化时代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受到世人重视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 (IMD) 发表的年度竞争力报告, 共列出8大类, 250多项标准, 收集4万个数据来评估一个国家的竞争力。该报告将“合格工程师可获得程度”作为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自我国1994年被列为研究对象起, 我国该项指标得分在46个被研究国家和地区中年年处于倒数位置。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 中国工业竞争力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这场激烈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工程教育的目的是为我国实现工业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受过工程训练的有适应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因而工程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日益受到教育界、工程界、企业界人们的普遍重视, 已成为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的工程教育能否培养出足够数量的、不仅通晓国内也通晓国外“游戏”规则、在国内和国际上均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人才?能否在科学技术领域为本国占领一定数量的制高点, 提升我国的工业竞争力?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规模居世界前列, 但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等指标仍与世界水平相差甚远。存在的问题包括:创新力不强, 主要表现在实践教育和工程设计环节缺失, 教育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工科教师队伍非工化趋向严重;学科老化, 知识的融合与交叉欠缺;基础教育重知识传授, 忽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导致与高等工程教育无法衔接[1]。如何按照国际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如何利用优秀的全球工程教育资源培养合格工程人才以满足世界市场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工程教育国际化, 其核心就是要按照国际标准培养工程人才, 这已成为各国工程教育的首要目标和战略选择, 而工程教育的国际化合作则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最佳途径之一。

目前,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合作的基本方式, 以同济大学为例, 可以概括为以下4种: (1) 中外高校合作成立学院 (机构) 。具体是以两校的名义由中方设立学院, 联合培养工程专业领域的人才, 部分课程邀请合作学校教授前来讲授, 符合条件的学生第4年可获得去外方合作学校学习一年的机会。 (2) 部分 (实践或设计) 联合课程。部分实践或设计课程与外方合作, 双方学校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教师混合编组, 大家为完成一个共同的工程项目而合作。联合课程使学生能直接接受外国教授指导, 与外国学生沟通, 达到国际化培养的目的。 (3) 联合海外认证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是与国外工程教育学位鉴定机构共同合作开展教学与交流, 实现我国工程专业学位鉴定的国际化。 (4) 项目合作与师生的互访交换。项目合作与师生的互访交换这两种方式多数是相互支持的, 因此可以合并为一种方式, 通常依托双方科技项目的合作开展工程专业的教师互访、学生交换和联合培养。

我国目前开展的各种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合作为推进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且也将继续实践并进一步创新。但若论及工程教育国际化合作的深入性与持续性, 麻省理工学院近10年来运作的两个带有政府主导色彩的跨国工程教育学术合作组织, 无疑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的。这两个组织是以远程教育技术、网络学习和其他相关信息技术服务的使用为支撑的跨国合作, 其成立的背景、运作模式以及运作状况将对我国大学建立工程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路径。

二、高等工程教育跨国学术合作组织新模式

在信息革命、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 麻省理工学院 (以下简称MIT) 在保持其作为美国本土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地位的同时, 把目光投向国外, 积极寻求建立合作的机会, 以便把它的教育和研究影响扩展成为全球模式。MIT目前正式的跨国合作组织有两个: (1) 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成立的新加坡-麻省理工联合体 (The Singapore-MIT Alliance, 以下简称“联合体”) ; (2) 与英国的剑桥大学成立的剑桥-麻省理工研究院 (The Cambridge-MIT Institute, 以下简称“研究院”) 。

(一) 新加坡-麻省理工联合体

1. 合作起因。

联合体成立于1998年11月, 首期合作时间为5年, 得到了新加坡政府5亿美元的资助。联合体意图利用技术先进的远程教育设备, 建立研究生工程教育与研究的世界级中心, 这样的中心将为私人企业提供分享联合体的研究成果, 与联合体的学生合作以及招募潜在雇员的机会, 同时鼓励教师、学生和工业之间全球化的创新合作。

只有300万人口的新加坡曾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吸引来了诸如摩托罗拉、英特尔之类的跨国公司, 实现了其作为东南亚地区商务中心的战略目标。亚洲金融风暴过后, 迫切需要一批熟悉亚洲文化及商业行为的科技领袖, 工程科学教育和研究将为亚洲经济发展提供推动力。联合体雄心勃勃的目标是促进新加坡的研究、发展与创新, 同时通过结合MIT所代表的最佳西方工程教育和新加坡两所一流大学的优点, 从全亚洲吸收高质量的工科优秀学生, 成为训练亚洲科技梯队的核心, 以保证本国的经济和未来[2]。

2. 运作方式及成效。

联合体的运作通过5个专业 (计划) 进行, 分别是:微、纳米系统高级材料、高性能电脑与工程系统、制造系统与技术、化学与制药工程、计算系统生物[3]。这5个专业的目标是为能够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知识驱动型工业培养未来领袖。联合体授予的学位类型为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专业硕士学位需完成一年的紧凑课程, 学生还要到MIT参加为期两周的就地培训计划, 课程作业与研究由主办学校和MIT提供联合教学与研究指导。博士学位以研究与课程作业相结合为基础, 要求在主办学校完成毕业论文, 并在MIT学习和研究一段时期。专业计划在主办学校进行, 学位由主办学校授予。联合体5个专业与可授予学位情况见表1。

每个专业都有三种攻读学位的选择:第一, MIT和国立大学双硕士学位。学生将获得两个独立的硕士学位, 一年半完成。第一个学期在MIT修5门课, 第二学期回到国立大学修5门课, 国立大学的课程是通过远程交互式课堂直接跟MIT的学生一起上的, 第三个学期通常为实习, 同时将剩余的课程修完。第二, MIT硕士学位和国立大学或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学位。学生可获得一个MIT的硕士学位和一个国立大学或南洋理工大学的博士学位, 学制4年。学生实行双导师制, 导师分别来自MIT和新加坡, 学生在学期间要求在MIT学习至少一学期。第三, 国立大学或南洋理工大学的直接博士学位。学生直接攻读并获得国大或南大的博士学位, 学制4年, 同样实行双导师制, 学生在学期间要求在MIT学习至少一学期。

该合作计划最大优势在于课程计划。联合体的课程计划和MIT是同步的, 不仅所有教材包括考试内容都是相同的。通过远距离教学, 新加坡和MIT的学生就像在同一间教室听课, 学生、教授可以同步上课、发问。MIT每学期都会派教授到新加坡校区讲学, 而新加坡的学生也必须按照规定, 到波士顿校区上课。联合体各专业只招收全日制学生。招生的要求是, 申请人必须已获得学士学位, 或获得大学、学院及认可的技术学校的同等学历。学生一经录用即可获得全免奖学金, 学生到MIT参加就地培训计划的往返交通及住宿费用均由联合体承担。

从联合体的管理来看, 共有四个部门负责管理联合体的行政与学术事务。其中新加坡管理办公室共29人、MIT管理办公室共6人, 这两个部门共同管理联合体的各项行政事务;由3校教授组成的联合学术委员会负责联合体的学术事务;管理委员会则决定联合体发展方向, 其成员有3所大学的教授, 也有企业界人士, 如惠普公司的副总裁、联合工业有限公司的总裁, 同时也有来自教育部、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经济发展委员会的政府官员。

从合作的成效来看, 联合体在其第一阶段4年的运营过程中, 参与课程教学和研究管理的教授有100多位, 其中50多位来自MIT, 5个专业仅在这个阶段毕业了227位专业硕士。2005年7月启动的SMA-2是一个新的5年计划, 完善了博士的教育与研究计划、加强了与工业及研究机构更大程度的互动, 建立了更持久的以广泛的教育与研究合作为特征的长期伙伴关系。

此项合作给双方带来的主要益处可以归结如下:第一, 追求学术卓越。MIT、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3所大学的合作将扩大工程教育与研究的机会, 激励全球的工程团体, 使学术合作的范围跨越时间和地域限制。第二, 扩大双方的影响。MIT将其在工程教育、创造力和企业家精神方面的经验带到亚洲, 扩展其影响范围;另一方面联合体将加强新加坡作为学术创新中心的地位, 这种具国际水平的课程不但为当地训练了人才, 而且吸引亚洲其他国家优秀人才的不断加入。第三, 开发与拓展工科类课程。联合体实施的课程、研究项目和学术讨论会将为增强3所大学的课程形成基础, 并进一步合作开发新的工科类课程。第四, 推动新加坡经济发展。联合体世界一流的研究生教育与研究计划培养的工程师将成为知识驱动型工业的领袖, 这对于新加坡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二) 剑桥-麻省理工学院研究院

1. 创立的起因。

英国政府为了加强和提升国家竞争力, 拨专款支持剑桥大学和MIT建立全面的合作与交流关系, 1999年11月研究院在剑桥大学隆重挂牌。当月, 英国财政部公布了建立研究院作为两所世界顶尖大学合资公司的政府意向。2000年开始, 整个项目的投入是8400万英镑, 其中英国政府投入6800万, 其余由企业赞助。1998年, 英国财政大臣戈登·布朗组织了关于英国竞争力表现的一系列学术研讨会, MIT参与了讨论, 并表达了合作建立研究院的意向, 这样一个研究院能使两所大学的技术、专家智慧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英国工商界将从中收益。研究院创立的原因, 从英国贸易与工业部的科学与革新战略中可见端倪, 其中写道:“英国需要保持它在曾经最强领域的世界领袖地位, 并发展成为新领域的领袖, 同时保持发展科学的能力”。在英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的工商业科学与技术开发报告中更明确地提出:“政府应该寻求在劳动力中大量增加一流的领导, 技术扎实的人员, 通过与大学、研究委员会、专业学院和工商业的合作, 推进公司与大学之间高级技术的双向流动;寻求改善科学、工程和技术领域的学生与研究人员的职业通道, 以便他们获得以技术为基础的商务所需要的技巧、知识和交流能力”[4]。

2. 运作方式及成效。

研究院的运作是通过为4项计划提供基金支持来进行的。它们分别是:综合研究、本科生教育、专业实践、国家竞争力网络[5]。计划的核心目标是相同的, 即为了英国利益, 加强在改进竞争力、生产率和创新创业精神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在实现研究院目标的过程中, 加强研究院与企业部门的联系, 弥合学术界和工商界的隔阂, 淡化乃至消除 (一流) 大学和 (高技术) 产业的界限。

综合研究计划是由两所大学合作对科技未来发展起重要影响的若干领域 (主要是工科) 的深入探究, 包括:物质科学、生物学、神经科学、信息技术、金融工程、纳米技术、生物工程、微制造、材料科学。英国电信和石油两家企业在5年内提供了总额500万英镑的资助。该计划的经费资助强度为:研究课题最高可以获得25万英镑, 工作研讨会最高可以获得1万英镑的经费, 只有剑桥和MIT教师可以申请。

本科生教育和专业实践两项计划是引进MIT的经验对工程教育的课程、教学及实践进行改革和开发, 为英国培养更加卓越的工程技术人才。其中, 本科生教育计划由教学活动和学生交换两部分构成, 教学活动包括制定教学计划、开发公共课程, 借助远距离教学技术和基于网络的教材, 使这些课程可在两地同步使用;为期一年的本科生交换培养计划主要使学生受益于对方大学学术氛围的熏陶, 两校间学分相互承认, 研究院提供资金支持。专业实践计划是引进MIT的成功经验, 把工程学科的技术专长与“开创事业”所必须的商务与组织技巧紧密结合在一起。

国家竞争力网络是一个覆盖英国全国的网络中心。研究院通过该网络同英国其他33所大学建立联系, 同时它建有大量的信息发布通道, 向英国大学的众多团体发布其他3个项目计划的成果, 包括学术会议、工作研讨, 设有专用网址并提供研究报告以及其他教育资料。

研究院的管理工作主要由董事会来监督, 董事会成员由来自两个大学的1名主席与6名董事以及来自英国政府的观察员共同组成。咨询委员会则由工业界人士、慈善机构及政府人员组成。另外, 一个由剑桥和MIT的财务负责人组成的审计委员会, 负责监督财务支出情况。

从运作的成效来看, 研究院是由英国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赞助的新型学术组织。作为剑桥大学和MIT战略联合的产物, 研究院开展了一系列新颖的教育和研究活动, 它借助剑桥大学和MIT的知识、专家智慧和资源, 为学生、学术界、合作伙伴和政府提供卓越的研究机会、学习机会和商业机会。它为提高竞争力和生产率提供一种催化剂, 推动英国各大学并和它们一起激发高教界的创业精神。从2009年1月发布的评估报告来看, 该研究院不仅在学术和人才培养方面卓有成效, 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同样走在了前列。

三、两个跨国学术合作组织成功的基本条件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 合作成功的基本条件

1. 工程教育的国际化挑战是双方合作的根本动力。

工程教育改革与提升工业竞争力的关系十分密切, 全球化市场所带来的压力和日益激烈的竞争使得工程教育面临挑战, 如何跟上外部环境对于工程教育内容、质量、实用性、技术及成绩的期望和要求?于是有了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与MIT的联姻, 看到了古老的剑桥大学从做先生到做学生的转变。MIT这样的世界顶尖大学凭借合作办学可以解决学额过剩、弥补经费不足的问题, 密切同其他地区工业发展好重要关系、参与其他地区技术领袖的教育, 同时宣扬其教育制度、文化和价值观。MIT作为有重大影响力的企业家培养基地, 早已享誉世界, 新加坡的大学则可借鉴其办学经验, 提高自身的教育质量与声誉, 争取学位认可。剑桥大学本身也是世界一流大学, 至今仍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大学, 它和MIT合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习和引进MIT的实学精神与成功经验, 提升大学在科技领域的竞争力, 为国家发展服务。

2. 政府资助为合作提供了物质基础。

政府的资助首先是经费的资助, 无论是联合体还是研究院都得到了政府的巨额资助, 新加坡政府大力资助5亿美元, 而英国政府的投入是6800万英镑。另外, 大学之间的合作势必会涉及人员流动、课程结构与内容的调整、学分与学位承认等问题, 如果没有本国政府的支持, 则会寸步难行。

3. 信息技术与网络发展是合作的必要条件。

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的发展, 全国性、地区性和世界性网络的形成, 使国际间知识与技术的传播瞬间可成, 为开展跨国、跨校合作提供了条件。新加坡-麻省理工学院联合体被称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研究生工程教育与研究的全球合作组织。它的目的就是创建一个由远程教育技术、网络学习和其他相关信息技术服务使用为支撑的全球教育与研究新范例。剑桥大学合作项目中的远程教育部分就是以新加坡合作中获得的经验为基础而建的。

(二) 对我国的启示

1. 教育管理者要树立大学 (特别是工科类大学) 为提升国家生产力、竞争力而努力的办学理念。

前文所述及的两个合作组织将国家竞争力、大学、高等工程教育三个主题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从组织的目标来看:一个是要从全亚洲吸收高质量的工科优秀学生, 以保证本国的经济和未来;另一个是为改善英国的竞争力、生产率与企业家精神而努力。参与合作的4所大学皆是3个国家的一流大学, 剑桥和MIT则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一流大学, 他们虽然出发点不同, 但目标却是一致的:为国家的发展服务, 并基于此成为世界领先的教育与研究中心。反过来, 新加坡和英国政府的支持与巨额资助又为合作成功提供了基础。2006年我国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目标, 这要求我国大学确立与拓展为社会为国家服务的功能。以工程教育为特长的高校必须根据自己的学科优势和人才资源构筑自身特色, 主动为工业和社会提供知识与技术, 解决实际问题, 树立大学为提升国家生产力、竞争力而努力的办学理念。

2. 利用全球工程教育资源培养我国优秀工程人才。

MIT的合作者看重的是其世界一流的办学水平, 合作者希望在校际合作的基础上, 和MIT建立交流合作关系, 推进本校乃至国家的工程教育和研究, 同时使本校的学生有机会受益于MIT的文化及创新创业精神。对于MIT来说, 合作为它提供了机会参与欧洲和亚洲技术领袖的教育、发展两个地区的工业关系。近年来西方国家由于工科生源严重不足, 导致工程教育的衰退和工程人才的稀缺, 而我国却具有最大的工科类生源。2009年我国普通高校工科在校学生数约672万, 这是我国工程教育的财富。我们应当积极引进和利用国外工程教育的优质资源, 开展持续性强、惠及面广的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 使我国的工程教育尽快与国际发达国家接轨, 实现国际化, 使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转变成为工程教育强国。

3. 工程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要坚持“强强合作”, 并根据国情建立适宜的合作机制。

所谓“强强合作”, 主要体现在合作对象强, 尽力和国际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保持稳定的合作关系。如果说“新加坡-麻省理工联合体”还有“输出模式”的味道, 共同合作希望发展出一套交互式、以研究为主的工程教育计划与课程, 那么“剑桥-麻省理工研究院”则是名副其实的强强联合, 二者在不同领域各有所长, 都期望对未来的技术和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强强合作”的进行需要依托合作项目或组织, 使双方在教育和技术层面实现双赢。这样才能开展长期合作, 并体现出合作的成果, 因此适宜的合作机制非常重要。文中两个跨国合作组织都是在政府、学校对教育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全面调查与综合考虑基础上, 按照本国的国情、校情和 (产业) 实际需要探索建立的合作机制。我国在目前合作办学、共同开发、学生互换等项目的基础上, 还可以探索新的形式和世界一流大学建立合作关系, 迅速吸收国际工程教育科研与教学成果, 更新课程与教材, 提升工程教育质量。

摘要:按照国际标准培养工程人才, 已成为各国工程教育的首要目标和战略选择, 工程教育的国际化合作则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最佳途径之一。麻省理工学院合作建立的两个跨国工程教育与研究学术合作组织“新加坡-麻省理工联合体”和“剑桥-麻省理工研究院”, 展示了在信息革命、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新型高等工程教育学术合作组织模式。工程教育的国际化挑战、政府资助、信息技术与网络发展是这两个组织合作成功的基础。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合作要树立工科类大学为提升国家生产力、竞争力而努力的办学理念;利用全球工程教育资源培养我国优秀工程人才;工程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要坚持“强强合作”, 并根据国情建立适宜的合作机制。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新加坡-麻省理工联合体,剑桥-麻省理工研究院

参考文献

[1]潘云鹤.工程教育改革须强化实践[N].中国教育报, 2009-10-23.

[2]蔡树仁.工程教育与科研全球化合作的新典范:中国学生在新加坡·麻省理工联盟中表现优异[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0 (05) .

[3]Programs[EB/OL][2009-09-20].http://web.mit.edu/sma/programs/index.htm.

[4]Review[EB/OL][2009-09-23].http://www.cmi.cam.ac.uk/review/index.html.

合作教育模式 第9篇

1 院校合作模式的概念

院校合作模式是利用学校和医院两种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育资源, 使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教育模式, 尤其适用于像护理类对专业技能培养要求较早的专业[6], 学生将在理论联系实践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可以作为常规教学模式之外的重要辅助模式, 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应用水平。

2 院校合作模式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按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7]对职业教育实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高职护理教育较早地应用了院校合作模式, 并发展出“2+1学校—医院合作”和“1.5+1.5学校—医院合作”两种普遍应用的教育模式,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8]。与传统的护理课堂实践教学方式不同, 在院校合作模式中学生能把学到的护理技术应用到真实的病人身上, 经过临床的实际锻炼, 能显著提高护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理论和职业素养[5]。研究表明, 见习、实习中应用院校合作模式, 在提高护生专业技能水平、专业理论方面均收到较好效果[9,10], 有助于护理人才的培养。但是高等中医院校护理教育院校合作模式相关研究报告少见, 该模式还没有引起高等中医院校护理教育的重视, 目前应用较少。

3 院校合作教育模式在高等中医院校护理教育中的应用思考

3.1 院校合作教育模式应用于高等中医院校护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高等中医院校护理教育中普遍存在中医护理操作实践不足的问题[3], 不利于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 亟须通过院校合作提供更多的中医护理临床实践机会。中医院校有丰富的中医教育资源, 较多的附属中医院可以提供所需的院方资源, 非常有利于院校合作教育模式的应用。但是, 中医院校学习内容包括中医和西医护理两套体系[11], 由于课时限制, 难以套用当前高职教育普遍沿用的“2+1学校—医院合作”或“1.5+1.5学校—医院合作”模式, 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院校合作方式。研究表明, 院校合作模式在护生的集中见习中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9], 中医院校可以利用学生见习的机会, 统一组织学生进入附属的中医院见习, 应用院校合作教育模式, 提升学生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水平。

3.2 院校合作的教育模式的应用展望

3.2.1 应用院校合作教育模式提供学生实践和应用机会当前各级中医院护士对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的掌握较好[12], 应用院校合作教育模式, 统一安排学生在中医院见习, 将给学生提供很好的实践机会, 使得学生的中医临床操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成为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俱佳的中医护理人才。

3.2.2 应用院校合作教育模式提升中医临床护理整体水平当前中医护士专业理论不足, 制约了中医技术的临床应用和中医护理学的发展[13], 进一步影响了中医护理教育, 形成了恶性循环。通过院校合作教育模式, 可以使理论知识丰富的学生与实践经验丰富的临床护士互通有无, 共同学习, 形成良性循环, 加速中医护理的发展。

4 小结

随着中医护理教育的发展, 中医护理实践操作的缺乏已成为制约中医护理教育的重要因素, 进而影响到整个中医护理学科的可持续发展[3]。中医院校应正视中医护理教育实践不足的缺陷, 同时积极发挥自身中医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 应用院校合作教育模式, 提升学生的中医护理技能水平, 更好地培养中医护理人才, 提高中医临床护理整体水平, 促进中医护理学科的发展。

摘要:综述院校合作模式的概念、应用现状、发展展望, 提出院校合作模式对高等中医院校护理教育的启示。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之我见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模式 政策

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采用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给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拥有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从而带动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一、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现况

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就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拥有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通过高职教育与企业进行密切联系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到企业的一线生产中切身体会到真实的工程和技术的实际操作,提前感受到工作的环境氛围,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心理准备。有了这样的一个条件,可以让学生把平常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产领域中,在参与的过程中还能学到一些课堂上讲不到的知识。但是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认识不够,往往还把学校教育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之创新途径浅析

放在最主要的位置上,虽然也有一些校企合作的项目,但是多数项目都只是摆设,并没有得到合理的运用。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的整体发展情况不如人意,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都是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这种管理制度会阻碍校企合作的发展。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不规范,两者对权力和义务的划分不明确。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时间比较短,学校给与企业一个学期的时间来开发项目,这点时间对企业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会导致企业、学校和学生三者不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得不到有效的开展,就失去了校企办学模式的意义。

(二) 高职院校的老师都没有做过与企业相关的工作,只是对学生进行课本上的知识传授,在具体的项目管理上缺少实际经验。在这样的教学条件下,学生并不能从老师那得到实际操纵上的指导,老师也不能帮助企业开发一些相对应的项目。

(三) 在大多术数的高职院校都设有专业相关的一些实训室,但是模拟的实训室仍与企业的实际操作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由于学校的资金比较匮乏,导致实训室的操作设备不完善,大多数学校采用的都是比较陈旧的设备,所以在学校里参加实训还不如到企业去实习。

(四) 在高职院校采用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过程中,学校对该模式的重视度要比企业高,多数的企业会忽略这一方面。大多数的企业都是把学生当成廉价的劳动力,给他们安排的实习岗位都是比较辛苦的,还与学生所学知识不搭边,这样并不能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

(五)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认识不够深入,只是当成是学校和企业合作、教学和实践的合作。其实,校企合作也是一种经济和科技的合作,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不就是为了给企业提供更多的技术型人才,促进企业的发展。政府在财政和政策上没有给予充分的支持,学校比较看重利益,学生在企业的里的实践活动时间较短,没有实现对人才培养的长期目标,校企合作在实践中偏离创办的初衷—为企业的发展培养符合要求的人才。

二、高职院校采用校企合作模式遇到的阻碍

在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阻碍,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当前我国,中央和地方都陆续颁布了一些关于职业教育方面的法律和条例,明确规定了职业教育和社会、企业的合作关系,但是在具体实际中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很多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对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健全,并没有做好引导和协调企业与学校的工作,导致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关系较浅,从而没有体现出来高职院校采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特色。

(二) 通常情况下,学生会因为高职院校的分数比普通高等院校的低,主观的认为在高职院校中学不到好东西,所学到的知识要比普通高等院校的差,毕业后也会很难找到工作,从而避开高职院校,这样会导致高职教育上的人才流失。

大多数的企业都是以追求眼前的利益为主,他们认为采用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只是有利利于學生和学校,对他们的企业根本就没有一点儿用处,这样做只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和金钱,对企业的发展没有任何帮助,因此,企业把实习的学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来安排工作,大多数还是比较累的岗位,企业并没有认识到校企合作办学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技术型人才资源,社会责任感不强,导致学生在实践中学不到有用的知识,从而影响到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

有些学校为了方便管理学生,会把学生集中的分配到几个企业里,企业接受的学生数量是有限的,过多的学生会影响企业的安排,不利于企业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特别培养,也会阻碍校企合作的工作。

三、顺利开展校企合作的途径

(一) 能够让校企合作的工作正常的开展,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引导和协调,明确学校和企业两者在合作过程的地位、权利和义务等,保证校企合作办学得到长期的发展。国家可以实行激励机制,给那些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一些优惠,提高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可以给学校颁发奖,激励学校的参与,提高了学校和企业双方参与合作的积极性,有利于校企合作办学的发展。同时政府要给予一些资金支持,解决学校和企业的后顾之忧。

(二) 除任课老师外还需要应聘一些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兼职老师,扩大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兼职老师可以把他们所有的新技术、新工艺应用于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还需要对校内的任课老师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到具体的企业生产知识,从而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实际运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企业和学校内可以建设一些实训基地,完善实训设备,让学生可以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

(三) 学校可以与大型的企业合作,这样可以得到企业的财政支持。通过与大型企业的合作有利于高职院校招生,还能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现在多数的高职院校都是采用校企共同培养人才模式,企业可以通过学生的实习培训中,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这种模式能够弥补学校内部实训设备不健全的缺点,可以让学生在实习中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为学生就业提供了保障。

四、总结

采用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高职教育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有利于提高学校对人才的培养质量,还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科技人才。虽然在具体的实际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阻碍,但是学校和企业能够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重要意义,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让高职教育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吴尽.高职生顶岗实习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华章,2010(12).

[2]徐晓军.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实践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09(29).

探索校企合作模式推进职业教育创新 第11篇

国家对于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也非常重视, 从2002年到现在, 国务院和教育部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等一系列鼓励校企合作的文件。在国家的指引下, 各高校探索出了很多的校企合作模式。下面对当前出现的各种校企合作模式进行分析和探索, 期望借此能推进职业教育的创新。

一、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校企合作模式

对于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校企合作模式, 教育部在2006年专门出台文件《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进行鼓励和支持。所谓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指的就是学生的在校学习和在企业工作同步进行, 达成“学中做、做中学”。这种形式符合当前国际的普遍规律, 同时也是中国的职教特色。这种模式体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对学生的理论学习和技术学习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同时, 由于学生在企业有一部分收入, 所以对于贫困学生来说可以实现免费或低费接受职业教育的目的。这种模式的实现形式并不单一, 有的高校采用5+2的方式, 所谓5+2就是5天的学生和2天的员工, 一周7天, 在校学习5天, 在企业按照员工身份工作2天;也可以采用集-散的方式, 也就是企业生产比较集中的时候学生去企业, 当企业生产任务比较少的时候, 学生回到学校学习。还有很多类似的形式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这种模式可以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的校企无缝对接, 对企业和学校来讲都非常有利。存在的一些问题就是, 对学生要求比较高, 时间安排上和工作强度上都比较严格, 对于一个刚进入大学的学生, 想要做好这一角色, 需要企业和学校的大力合作管理。再就是这种模式下学校和企业处于平行状态, 学生连接两者, 学校和企业的交流较少一些, 这是存在的一个问题。加强学生管理, 增进校企的技术沟通是这种模式下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订单班培养模式

订单班培养是企业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 从学校的相关专业中在入学后实习前选择的一部分学生, 这部分学生根据企业岗位的需求进行培养, 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到该企业的相关岗位。可见订单班的培养模式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大大缩短了学生从学校到企业岗位的过渡时间, 将学生的过渡时间从毕业后提到了毕业前, 使学生毕业后直接就能上岗工作。

对于学校来说, 不同的订单班针对的岗位需求各不一样, 所需要制定的一些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方案都各不相同。这样, 一旦订单班数量多的话, 学校在管理, 以及日常的教学工作上就会缺乏统一性。另外订单班的学生数量不宜过多, 不然容易引起学生之间的竞争, 影响学生的发展。订单班和委培班性质还不一样, 订单班不带有强迫性质, 如何保证订单班的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进入相关企业也是学校和企业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虽然订单班培养存在一些问题, 但是其针对性强, 就业有保障, 使得订单班的发展非常快, 尤其适用一些班级人数少, 专业不是很抢手, 且有稳定合作企业。

三、校企嵌入式合作模式

校企嵌入式的合作是一种深度的合作模式, 是指学校和企业将各自的需求通过校企的“交接点”嵌入到对方中去。学生的培养是嵌入合作的一个合作点, 学校希望学生掌握住理论和技能知识, 企业希望学生能毕业后直接上岗工作。为达到这样的目的, 学校和企业需要借助对方的能力来共同完成, 双方的一些资源就需要实现共享, 这种方式对于高校和企业来讲是非常有利的, 合作不再局限在学生身上, 而是扩展到各个方面。例如, 企业生产技术上的问题可以通过高校进行解决;高校也可以通过企业了解当前的最新生产技术;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计划和应用教材则可以和企业联合研讨制订, 既满足教育需要又符合岗位需求。

嵌入式合作模式是一个非常好的合作模式, 如果想要在嵌入式合作模式下取得较好成果, 学校和企业需要较多的时间精力等各方面的投入。但是实际中, 由于各方面原因双方在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远达不到它的需要, 所以应用嵌入式校企合作模式, 需要加强双方的投入和各方面的深度合作。

四、双元制合作模式

双元制模式是在20世纪初的德国兴起的, 受到国家法律支持。双元制具有很突出的特征一是能够满足企业的需要, 企业和经济发展需要多少人, 就培训多少人;二是以技能培训为主, 考试也重在技能。“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具有较强的能力针对性。学生大部分时间, 大概60%~70%的课程在企业中进行, 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 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 只有30%~40%的课程在职业学校进行, 接受相关专业知识的培养。综合来看, 这种模式非常有利于学生生产能力的培养和就业, 但是学生大部分时间需要在企业学习, 对于高职类学校来讲不太适用, 比较适用于技师类的职业院校。高职类和本科类院校如果应用双元制模式, 还需要进行一些改进和创新。

五、集团化办学合作模式

所谓集团化办学是指多家企业联合组成一个融合各大专业, 和当地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团体, 然后和学校进行合作, 也可以邀请学校加入。集团化办学的最大优势是集各成员单位的有效资源, 做到资源共享与互补。同时学校的培养计划也能够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直接挂钩, 满足当地岗位需求。集团化办学要立足区域产业发展, 依托成员单位, 发挥集团规模优势, 实现资源共享, 形成校企良性互动, 推动集团成员单位共同发展, 满足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提升当地教育的综合实力, 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服务。

六、厂中校、校中厂合作模式

“厂中校、校中厂”是指校企深度合作, 将生产车间引入学校或者将课堂引入企业。其实指取长补短, 借助对方的优势来进行学习。相对来说校中厂的实现难度要大一些。首先是生产车间的建设费用, 设备的购置费用比较大, 且见效收益速度也比较慢。学生和工人相比其工作时间和技术上还是有一些差距, 这就导致了校中厂的投入往往会高于其收益;再者在生产车间的管理上, 学校和企业各有自己的经营理念, 一个注重结果一个注重过程。这些矛盾就导致了校中厂的实现比较困难, 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校企的通力合作才可实现。

总的来说, 目前高考也开始出现了技术高考, 说明国家现在越来越重视技能教育的发展, 职业院校也应该努力地发展, 学校的人才培养应和当地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岗位需求紧密相连, 填补当地经济发展的人才岗位空缺。校企合作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便捷方法, 如何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区域的不同选择一个合适校企合作模式是各高校应该不断探索的道路。

摘要:校企合作是企业和高校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 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当前各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特点不断探索校企合作模式, 推动自身的发展、满足区域经济岗位需求、推进职业教育创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z].

上一篇:跨国公司营销策略下一篇:工学结合人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