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范文

2024-08-23

生态学范文(精选12篇)

生态学 第1篇

1 开设分子生态学课程的必要性

分子生态学这个名词出现较晚, 但国际上已相继成立了一些专门从事分子生态学研究工作的机构。比如, 英国Durham大学生物科学系的A.R.Hoelzel领导的分子生态学研究小组就非常活跃。国内分子生态学起步较晚, 但近年分子生态学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国内也相继成立了一些分子生态学研究室, 以开展分子生态学方面的研究。1996召开的首届全国植物分子生态学学术研讨会,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 应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来揭示植物个体、居群在生物大分子水平上的异同, 是分子生态学现阶段的主要研究方法。

为了顺应生态学发展的新趋势, 我院先后对生态学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了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课程。希望通过课程培养, 使生态学专业的毕业生在今后的深造和工作过程中更具适应性和竞争力。但实践反馈的信息是, 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分子生物学操作的能力, 但常常难以将所学习到的实验技能与实际的生态学问题相挂钩。那么我们就面临一个问题, 就是如何使同学将一些分子生物学课程中学习到的实验技能与生态学研究的科学问题相结合。为此目的, 我院又为生态学专业本科生开设了分子生态学的课程, 以解决这一教学上的矛盾。

2 分子生态学课程的组织和实施

目前高校教学存在许多人为的模式, 这些模式是在长期的教学中逐渐形成的, 这些模式过于强调某种固定的程序, 使教学显得单调、枯燥, 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尤其是对交叉科学和实验性科学。那么如何灵活运用及组合各种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成为各个高校实验性学科教学过程中的首要问题, 无疑对于快速发展的生态学也是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1 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具有突出的优越性, 曾一度在高校教学过程中替代了传统的黑板板书的教学模式。但对于不同的专业采取一致的要求, 也容易进入教学模式应用的误区。因此近些年, 各个高校教学一线的教师针对不同专业及课程对多媒体和黑板板书使用量进行了一定调整, 希望能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分子生态学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院采取了板书与多媒体结合的教学模式, 将所使用教材中的图表、图画以及电泳图谱在PPT中形象的展示。此外, 还可以用flash动画将一些分子生物学实验过程形象化地展示给同学, 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直观化, 这样不仅使学生更易接受, 而且大大节省教学时间, 提高了单位教学时间内的教学内容。与此同时结合传统板书教学模式, 可将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分子生态学实验过程分段式、步骤化地给学生展示出来,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同学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

2.2 参与式的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要求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正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因此教师不但要给学生传授知识, 还要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分析事物的能力,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为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我院目前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首先, 任课教师选取教材当中一些合适的章节, 并结合当前该领域研究前沿或社会热点问题, 让班级学生组成学习小组, 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文献检索, 撰写读书报告, 任课老师批改并提出修改意见, 随后在相应的教学章节中进行课堂演讲及讨论;其次, 我院分子生态学任课老师针对该课程特点, 设计了与课程紧密结合的8个学生实验, 一方面通过这8个实验操作过程促使同学复习并加强分子生物的实验技能, 另一方面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到分子生物技术如何与生态学实践相结合;最后, 我校还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了一些本科生创新性项目, 学有余力的同学通过与相关专业教师沟通, 撰写项目申请书, 审批立项后既可进入相应的实验室进行工作, 我校以这种模式使部分本科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工作,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式的实验, 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

3 对于分子生态学课程教学的一些设想

3.1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 但教学中所使用的计算机往往是不能上网的。而我们知道生物学研究至今有很多的研究成果, 多数资源已经被搜集整理, 并在互联网上实现资源共享, 而分子生态学课程所涉及到的很多内容都可以利用这些网络资源。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仅仅依靠课堂当中的多媒体设备, 那往往只能是任课教师在做演示, 并不能让所有的同学在同一时刻参与进来。因此, 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 针对类似分子生态学的一类的交叉课程, 应该针对课程内容开设计算机机房的上机课程。一方面, 利用多媒体机房可以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 给同学展示如何使用与下载网络上的生物学网络资源;另一方面, 在上机课过程中就使同学有一个实际检索和使用生物学网络资源和软件的动手机会。这样上课过程中学生就有一个独立动手的机会, 不但可以增强教学的效果, 还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3.2 专题讲解的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分子生态学的兴趣尤为重要。但任课教师由于研究领域的限制, 不可能了解所有教材中所涉及内容前沿研究发展动向。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这门交叉学科的兴趣, 我们院还组织不同教师讲解与教材内容相关内容的前沿知识, 同时进行专业指导工作, 希望以此树立学生的学习目标, 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还组织同学参加学术报告活动, 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

摘要: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 分子生态学异军突起, 在解决传统生态问题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本校生态学本科专业已开设了分子生态学课程, 本文分析了现有的分子生态学教学模式, 针对该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结合具体教学情况, 初步探讨了分子生态学课程的特点及其教学模式。

关键词:分子生态学,教学模式,创新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康乐, 张民照.分子生态学兴起、研究热点和展望[J].中国科学院院刊, 1995 (4) :292-299.

农业生态学 第2篇

Marie-Noëlle Binet & Diederik van Tuinen &

Dirk Redecker & Daniel Wipf

摘要 在可持续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管理中,丛枝菌根(AM)真菌对植物的发育和土壤的健康发挥着积极而又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自‘第一次绿色革命’起,通常很少关注土壤微生物的有利作用,尤其是丛枝菌根真菌的积极作用。人类从自然界和和受影响的生态系统中的众多资源和流程中获益匪浅,其中,丛枝菌根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被称之为生态系统服务的资源和流程包括食物和营养传递过程。许多人停留在生态系统服务是免费、不受限制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假象中,他们天真地以为生态系统服务是为公众服务的。他们缺乏一个正规的市场并对社会资产负债表知之甚少。在1997年,来自于美国、阿根廷和荷兰的一组研究人员的研究发现,这些基础的生态系统服务每年平均耗资达33万亿美元。目前的报告强调指出:对新兴的可持续系统而言,共生的丛枝菌根作为生态系统服务的生产者对确保植物产量和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人类社会来讲,用丛枝菌根优化后的生态系统服务的管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产生影响,从而为人类创造了净收入。关键词 丛枝菌根,生态系统服务,农业生态学,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

引言

土壤微生物中的丛枝菌根(AM)构成了一个重要的功能性群落,在新型的植物生产战略中,这个功能性群落极大地促进了作物的产量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丛枝菌根真菌能与80%的植物系的根建立共生关系,其不但可以通过增加土壤中可利用磷和其他不稳定才矿质营养的输入来改善植物的生长,而且在稳定土壤聚合、保持水土流失和由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所引起的植物胁迫中产生“非营养化“效应(Smith and Read 2008)。在可持续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管理中,丛枝菌根(AM)真菌对植物的发育和土壤的健康发挥着积极而又至关重要的作用(Jeffries et al.2003;Barrios 2007)。然而,自‘第一次绿色革命’起,通常很少关注土壤微生物的有利作用,尤其是丛枝菌根真菌的积极作用。

红谷实体生态学 第3篇

近来,已经有太多关于传统实体企业转型的话题和案例,互联网+、内部孵化、大数据……叫好的多,叫座的少。

但像红谷—一家体量巨大、渠道深入、品牌稳固的皮具企业,如何在短时间里平稳转轨至以产品和服务为核心的“快+时尚”模式,并连通线上线下,为逆势爆发准备好了平台?

谁说顾客不爱实体店?

2015年的“双十一”,不再是单纯的电商狂欢节,很多线下品牌也开始以O2O的名义加入到推动“全民齐剁手”的行列。但红谷没有忙着卖包,反而邀请各地的VIP客户们到昆明青年路的“红谷生活美学体验馆”,开展了一场以丝巾为主题的“围所欲围”T台时尚秀。

—让顾客心甘情愿投奔门店,其实就是把服务做成流量,这是红谷实体生态链的第一环。

关键字在于“生活美学体验”:“社交网络的发达,其实让顾客越来越需要展现自我的舞台。”红谷集团董事长邓申伟说,体验馆就是最好的舞台。

当拆去T台,面积达1 000平方米的“红谷生活美学体验馆”仍然是一场体验的盛宴:苏绣和皮雕展、咖啡馆、皮具DIY、美容沙龙、高档家居体验……

“经济寒冬中,只要做精,这样的店也有生存空间。”这是经过事实验证的,以青年路体验馆为例,开业不到半年,目前已达每月70万元左右的营收。对应的,则是同一条路上其他品牌门店的不断倒闭。

而在普通门店,红谷的问题不在于服务差,红谷皮具总经理周攀峰认为,是在于顾客的两个不知道:一是不知道真皮包具是需要定期保养的,否则容易氧化变型或霉变;二是不知道红谷全国所有门店都为“任意品牌真皮包具”提供免费保养服务。

2015年劳动节期间,红谷发起了“你有包,我就养”的全国“包养”行动,包括公司全部高管在内,全员下店劳动,为顾客的包做免费保养。

周攀峰也驻扎到武汉菱角湖万达,在红谷门店前摆上保养台。“包养”之前全员进行集中培训,再加上保养液、工具和流程的标准化,让顾客看到红谷服务的专业。

而保养台旁都设置了带锁的寄存箱,顾客在享受“包养”服务时,可以把私人财物统一存放进寄存箱,便可无顾虑地逛店。

配合社会化营销,这次“包养”活动一度冲上微博热搜榜前十。活动当天,红谷全国门店收获了30万人的进店人流量!

红谷针对熟客不但推出“免费首保”,每两个月还可免费“包养”一次。而回头“包养”的客户,30%会再次消费。

时尚“快打”

对于皮具行业来说,2015年“过冬”的境遇是相似的:经济下行、政策变化、电商冲击、人流锐减……此时,企业的“内力”才是决定逆势上扬的关键。

周攀峰认为,2016年的红谷内功将是“快+时尚”。“快”来自组织变革。

第一,总部管控,梳理职能,直插终端。一面建立起督导系统,让企业和经销商在掌握各自主动权的基础上共担责任,一起花钱“养”高人;一面打通各个部门的配合,从研发设计到终端呈现、销售话术全线贯通。让决策快,执行更快。

第二,优化供应链。将工厂版房(产品样品开发室)收归总部,建立工艺中心。集中研发,指导工厂提高皮具质量;集约采购和集中管理,降低成本。让研发快,制造更快,门店产品甚至可以半月上新。

“时尚”来自制度变革。红谷引入了买手制,借助时尚人群让红谷产品更贴近潮流。与此同时,2016年,红谷研发团队将以打造现象级产品为使命,第一款现象级产品——OK系列女包春节前后全国首发,选料高级头层牛皮,设计简约大气,寓意温馨应景,售罄率远超预期!该款产品的灵感源于当前的经济下行,很多企业朝不保夕,大量员工失业,人们在一起互相问候和鼓励,“2016,I’m OK!”成为当下的流行语。

这样的时尚“快打”不但让红谷压低成本,提升既有产品质量,更让红谷发现了更丰富的节奏——内部“快打”,外部做加法,是红谷实体生态链的第二环。

横向可以“+第三方”,做异业联盟。前面提到的体验馆里的咖啡、高档家具、美容沙龙,都是与第三方合作,做精服务、丰富体验,同时体验馆也成为合作方最好的销售平台。

纵向可以“+品牌”,通过树立品质标杆,提升品牌形象。纯手工皮雕高级产品系列“御”,工艺达到收藏级别,成为红谷工艺的标杆,也将成为红谷进军海外的先锋。此外,与福特野马采取品牌授权合作的“野马”休闲皮具品牌不日也将闪亮登场……

—各种加法让红谷形成正增长。曾以街铺为主的红谷门店,如今正在大量进入shopping mall,“这是经济寒冬和渠道的倒逼,但也是我们顺应时代的主动升级。”周攀峰说,2015年红谷店已经进入了30座万达城。

实体如何玩转电商

电商是不可避免的时代趋势,红谷现有的1 000家经销商门店是做好服务的最大优势。两者能不能不冲突,反而结合起来爆发出更大的能量呢?

答案是肯定的,这不但是线上线下共赢的探索,也是企业和经销商共赢的最好机会。周攀峰总结的关键词只有一个—连通,这是红谷实体生态链的第三环。

互联网时代,线上流量既不能放弃,也不能与经销商抢食。红谷用“一店一微店”的方式,从线下连通线上逆向做O2O。

每家门店都开一家微店,以扫描二维码的方式把VIP客户导到线上,再用积分实时兑换、线上消费1.5倍积分、秒杀、红包等活动培养消费者在线上消费的习惯。

微店与门店库存同步、会员同步,只要客户在线上下单,卖掉的就是门店的货;通过线上预约保养、积分兑换等方式,吸引顾客重复进店,微店也就成为门店的24小时流量入口。

当线上人群足够多,红谷也可以开发电商款产品。线上爆款也可以通过线下门店销售,微店也就扩展了门店的货架。

连通必然要打破一些壁垒:VIP客户可以自行挑选绑定哪一家店,打破了服务的地域壁垒。这也使经销商有线上覆盖扰乱线下生意的担忧。“实体门店的服务覆盖能力其实是先天有限的,但门店如果提升服务自由竞争,反而可以获得门店覆盖面的最大化。”

另外,这也保证了红谷的VIP不会流失到其他品牌去,而是在红谷品牌内部流动。

红谷把企业打造成类似于淘宝的平台,经销商的微店作为平台上的服务商,公平竞争赢取客户。这有利于形成良性的自由竞争,也能够让经销商和企业一起分食电商大蛋糕。

而线上客户的大量聚集,也更有利于红谷的C端消费数据分析,反馈到产品、服务和营销。优组织、强产品、重行销、拓微店,环环相扣的链条,成为红谷2016年的12字方针。周攀峰认为,红谷是先认识了自身“硬伤”:“实体企业转型不容易,每一项革新都是系统革新,必须要各个环节都能够匹配。”牵一发而全身动,实体店也能打造出适合自己的生态链。

生态学 第4篇

2月22日~23日, 中国生态学学会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生态文明背景下文化景观保护与景观学科发展机遇与挑战学术沙龙”。此次沙龙的举行, 对发展景观生态学学科体系, 提高景观生态学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马克明对文化、文明及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 为沙龙的学术研讨明确了宏观背景。刘世荣理结合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 从中国生态学学会能力建设需求的角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景观保护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论述, 并表达了中国生态学学会作为重要科技社团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力争有所作为的决心, 并简要介绍了学会2013年针对生态文明议题计划开展的几项重要活动。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宇振荣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利顶分别作了题为《乡村生态景观建设工程技术与政策需求》和《文化景观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旨发言。与会专家围绕生态文明背景下文化景观的保护进行了积极发言和讨论分析, 认为文化景观作为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 文化景观保护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顺利开展, 如何通过文化景观的保护,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 成为摆在景观生态学科技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在乡村生态景观方面, 如何通过农村地区人文和自然景观的设计与搭配, 从区域尺度上实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和谐, 从形态、结构、功能、文化和美学等方面实现乡村景观资源优化利用, 将成为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生态学词汇 第5篇

生态学词汇

1.abundance多度

2.Acclimatization 驯化、顺应 3.Adaptive radiation 辐射适应 4.age—specific life table 特

定年龄生命表

5.Allen’s rule 艾伦法则 6.association 群丛

7.Bergman’s rule 伯格曼定律 8.Biocoenosis 生物群落 9.Biodiversity 生物多样性 10.Biogeochemical cycle 生物地

(球)化(学)循环

11.Biological zero 生物学零度 12.carnivore 肉食动物

13.carrying capacity 环境容纳量 14.coevolution 协同进化 15.community 群落

16.consumption efficiency 消费

效率

17.convergent adaptation 趋同适

18.decomposer 分解者

19.density dependent factor 密

度制约因子

20.density independent factor

非密度制约因子

21.detrital food chain 碎屑食物

22.diapause 滞育 23.dominance 优势度

24.dominance species 优势种 25.dormancy 休眠

26.ecologicalamplitude 生态

27.ecologicalefficiency 生态

效率

28.ecologicalnatality生态出

生率

29.ecologicalniche生态位 30.ecotone 群落交错区 31.ectotherm 外温动物 32.edge effect边缘效应 33.effective accumulation

temperature 有效积温

34.eutrophication水体富营养化 35.food chain食物链 36.food web食物网 37.gene pool基因库

38.genetic drift遗传飘变

39.grazing food chain 捕食食物

40.guild 同资源种团,共位体 41.herbivore 植食动物、草食动物 42.isotonic 等渗的43.keystone species 关键种 44.Law of limiting factors 限制

因子法则

45.Law of the minimum 最低量法

46.Law of tolerance 耐受性法则 47.Liebig 利比希 48.life form生活型

49.Lindemans efficiency 林德曼

效率

50.MSY最大持续产量 51.phenology物候学 52.Population种群

53.Primary consumer一级消费者 54.Primary succession原生演替 55.principle of competitive

exclusion竞争排斥原理

56.pyramid of energy 能量椎体 57.pyramid of number数量椎体 58.survival curve存活曲线 59.synusia 层片

60.trophic level营养级

61.61、xerarch succession 早生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 第6篇

关键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新学派 生态危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20 世纪7 0 年代初以来形成的一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分支学派,是战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根据变化了的社会现实而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新的理论表达,他们从生态危机及由此而引发的“生态革命”中找到与马克思主义的新的结合点,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威廉·莱易斯和加拿大的本·阿格尔。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派别较多,但就其基本观点来说,还是比较一致的。他们认为,首先,生态问题已成为当代资本主义世界最为突出的问题,应强调生态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和当时的社会现实,使他强调内部社会关系而不是强调人与外部自然的关系来论述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在当今生态问题突出的情况下,应当在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社会理论的两个基本范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外,补充第三个同样重要的范畴——生产条件。

其次,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消费”是人性的扭曲,是生态危机的根源,他们主张应予批判,进而提出“劳动闲暇一元论”。当代资本主义为克服经济危机,力图歪曲满足人们需要的本质。这种“异化消费”导致刺激“异化生产”。因此,他们认为首先消灭“异化消费”才能消灭“异化劳动”,进而有效地制止生态危机。

再次,摆脱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是建立一种“稳态”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所谓“稳态”,就是维护生态平衡,维持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的持续发展的状态。这样既可防止不合理的过度生产和消费,又能防止异化和分裂人的存在的社会状态,克服“异化消费”。

第四,提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争取社会主义道路的设想。他们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走向社会主义,不能像过去那样依靠“暴力革命”,应当运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他们的生态危机理论去发动人民批判资本主义的那种集中化、官僚化的违反自然和人性的倾向,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创造条件,解决所有制问题,最终把生产过程的分散化、民主化、工人管理这三者结合起来,以建立实行“稳态”经济的社会主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由于高生产、高消费所导致的生态危机、人的异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透过生态环境问题,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对人和自然的严重损害,揭示了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倡导生态保护,主张人类和平,着眼人类的未来,把人类的希望寄托于社会主义,在诸如维护和平,提倡男女平等和政治民主,建立国际新秩序等方面的国际活动中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绿色政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其他西方思潮一样,在理论上也存在着复杂的成分,既有科学的一面,又有其局限性。

(一)在基本理论的构建方面: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贯穿其理论的始终,存在不少理论自相矛盾的地方。它把生态问题作为理论构建的核心,通过人与自然不可分离的关系来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这样必然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用“生态危机”代替“经济危机”,其结果是必然导致否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进而取消社会变革,转移了人们反对资本主义的视线和方向。

(二)在一些具体问题的理解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暴露出片面性和局限性。他们批判资本主义的集中化、官僚化和技术统治论本来是正确的,但是把这些都归结于工业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增长,进而将批判的矛头指向构成整个工业文明基础的现在科技体系是有失公允的。又如,它主张的稳态经济是以企图追求产品质量和经济的零增长为前提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的。这在当今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对经济总量形成严重压力的情况下是不切实际的,必然导致新的供应不足。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并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对生态文明建设再次做了强调。这为解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人与自然的突出矛盾指明了方向,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生态文明意识,科学选择发展路径,统筹规划,系统推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方法。

(一)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道德基础。只有大力宣传生态文化,培育全民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行动,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运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广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知识,将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亲和型产业发展模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其一、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完善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及农业品质量标准体系,规范农产品管理和市场准入体系。其二、加快发展生态工业。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控制污染物的总量。其三、大力发展生态服务业,加快生态旅游开发,积极发展绿色商贸、绿色物流,发展金融保险、科技咨询、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二)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抓好重点流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污染防治工作。建设完善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严格控制并逐渐减少各个领域的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总量。

(三)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第一、建立综合决策制度,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用行政手段维护好生态环境。第二、出台相关政策,综合利用价格、税收、信贷、保险等环境经济政策,调动各地各个行业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第三、把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写入相应的法律法规,使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得到法律上具体而切实的保障,从而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俊杰,张红. 中国构建和谐社会问题报告[M].中国发展出版社.

浅析翻译行为生态学与教学行为生态 第7篇

群体行为又称集体行为或大众行为, 是指在人群聚集的场合下, 不受社会规范的控制, 通常是无明确目的的和无行动计划的众多人的行为。广义地说, 凡属社会互动过程中众多人的共同行为就是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有各种各样的性质, 产生的根源十分复杂。社会学家一般认为社会不平等和突然事件的发生是最主要原因。社会不平等使人们胸中淤积愤闷, 遇上人群聚集的场合, 人们易受到情绪感染;突然事件的发生使人们始料不及, 一时无应变的良策和规则, 便会发生从众性的群体行为。个体行为的从众行为、顺从行为、反众行为、亲和利他行为、侵犯行为、整饰自己的行为、投其所好和自我防卫行为、自我评价、反思反省的行为, 以及模仿行为、暗示与行为感染也都会出现在集体行为中。集体行为往往是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一种行为方式。对于现存的社会生活秩序来说, 它有明显的破坏作用。在社会变革过程中, 对冲破陈旧的, 探索建立新的社会关系和规范, 集体行为又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既然群体行为的结果具有积极和消极两重属性。我们研究集群行为时, 就应该要有效地控制它, 让它扬长避短。我们应该本着科学的态度, 对集群行为进行认真研究, 找出其规律和特点, 以便对其进行有效地控制。那么应该达到使学生的群体行为产生积极的结果呢?本文试图从翻译教学行为生态观来研究达到这样的教学结果。

教师行为生态主要包括教学行为, 控制行为和行为优化策略三方面的内容。

1 教学行为

教师有效教学行为体现五种意识:对象意识-教学应促进所有学员学习;情境意识-创设和维护良好的学习环境;目标意识-促进学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主意识-培养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力;裁判意识-评价学员的学习。教学行为是丰富的, 也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如下几种行为是得到公认的促成有效教学的关键行为。

1.1 清晰授课行为

清晰授课就是教师清楚地讲授、解释教学内容, 从而使学员达到正确的理解、牢固的掌握和顺利的应用或迁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员清楚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概念、原理、理论和方法等, 增进其知识, 培养其能力和熏陶其情感, 因此, 教学清楚明了能促进学员更好的学习, 提高和改善学员的学习成绩, 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的特征。

1.2 启迪行为

启迪行为有直接和间接之分, 直接的启迪行为是通过语言、手势和表情来启发学员的思考的行为, 而间接的行为是教师在讲课中把讲知识、教方法、练思路结合起来, 鼓励学员一题多解的行为。

1.3 沟通和交流行为

它是指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的行为, 是师生之间相互连接的纽带, 彼此间的行为相互作用, 会成为推动教学质量提高的强大动力。

1.4 多样化教学演示行为

这一关键行为是指多样地灵活地呈现课时内容。丰富教学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提问题。因此, 教师需要掌握提问的艺术, 能够区分出问题的类型, 包括事实问题和过程问题, 聚集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多样化教学的另一个方面是对学员教材, 设备, 展示方式以及教室空间等的运用。

2 教学行为设计的优化策略

科学的教学行为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要求对由诸多要素构成的教学活动进行综合的, 整体的规划和安排, 以达到整体的优化。整合教学设计的各个要素的能力, 是教师科学成功地进行教学设计的保证。

2.1 内涵优化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 以学习理论, 教学理论以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 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 确定教学目标, 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 试行解决方案, 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这个定义表明,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和理解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必须有确定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强调运用系统方法;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必须是教与学的理论;教学设计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设计重视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2.2 程序优化

教学设计综合了教学过程中包括了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对象, 教学策略, 教学媒体, 教学评价在内的诸多基本要素, 并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过程加以模式化。关于教学设计的过程, 目前有许多不同类型的理论模式。完整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包括:确定教学目标;进行任务分析;选择与开发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评价。

2.3 能力优化

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事先对课堂教学目标, 内容, 方法等重要的教学因素进行周密详细的计划和安排的能力, 就是教师在上课前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进行最优化组合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是诸多技能的组合, 其基本内容有:设计教学目标的能力;了解学习准备的能力;组织教学内容的能力;创造教学模式的能力;进行心理辅导的能力;整合教学要素的能力。

综上所述, 教师行为生态的良性发展必然会带来教学的良性发展, 教学结果也必然是积极的。否则, 教学结果必然是消极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使教师的行为有良性的生态循环, 这样才有力于整个翻译课的生态循环, 使之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王树槐, 栗长江.中国翻译教学研究:发展、问题、对策[J].外语界, 2008 (2) .

[3]吴鼎福, 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

移动视频生态学 第8篇

作为一个整体不断变形的全球商业和五亿三千万年前的故事有何关联?如同寒武纪大爆发短时间出现大量物种,现代社会也正在进行一场大爆发,新的商业基因、模式和公司集中出现,争夺“生态龛位”的战役随之展开。

如果今天和寒武纪的故事只有对应的现象——新型商业组织茂盛对应新物种蓬勃,我们仅仅获得了一个有趣的类比。但两个故事的共同点可能更多,它们穿透现象的表层,抵达了演化的机理。

卡尔·齐默的《演化:跨越40亿年的生命记录》2001年初版,2006年再版,已有中译本。书中引述“基因工具箱”理论来解释寒武纪大爆发的原因。简单地说,是生物演化出类似总开关的基因群之后,这些基因群成为后续演化的“通用工具箱”,稍加变异,就能制造出新物种,于是一旦(寒武纪中的几百万年间)地球大气和海洋环境适宜,前所未见的节肢、腕足、蠕形、海绵、脊索动物纷纷登场。

今天的故事,剧本和五亿三千万年前如出一辙。上个世纪90年代,互联网在全球经济发达的区域开始普及,从此“现代”这一模糊的时间概念,有了一个清晰的分界线——“前互联网”的现代,和互联网的现代。互联网就是商业生物圈意外获得的“基因工具箱”,一个演化的总开关。一旦(21世纪头几十年,此刻我们身处其中)全球商业环境适宜,互联网工具箱就开始制造大量新商业物种,体现为模式创新、业态变化、品牌涨落;消费者是生态环境的一部分,伴随大量新商业物种出现,消费者也形成了新习惯、新观念。

对适宜的商业环境和互联网工具箱各自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关键内容。前者的要素是资本的跨国流通,投资和服务的标准化,人才和物流的全球化,国家和商业组织的网状结构趋于稳定,文化的同质化与多元化并存,生产力提升释放大量空余时间,城镇化的发展。后者的要素是沟通成本急剧降低,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出现大量新链接,合作模式、娱乐方式和群体心理同步变化。当强大的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网)工具箱遇上全球化商业环境的温床,一场新爆发就此出现,“现代”变得迥然不同。

我们用这种演化的思路来观察任意一个商业门类,就像观察非洲维多利亚湖的慈鲷鱼,生物演化的规律会在人为的世界中重复显影。移动视频这个门类既关乎互联网产业构成,又涉及广电行业发展的未来。研究移动视频的竞争格局,最恰当的方式可能是建立一个“移动视频生态学”。

慈鲷鱼的例子同样来自此前提到的书。新物种必须寻找适合它的生态龛位(ecological niche,指每个物种在包括其他物种的环境中的时空位置及功能关系)。湖里的慈鲷鱼有的吃藻类,有的吃昆虫;刚开始出现的物种觅食技术不太灵光也没关系,因为竞争者少;随着物种越分越细,觅食技术各自修炼变强,种群变大,新的生态龛位也创造出来——吃其他慈鲷的慈鲷,耙掉其他慈鲷的鳞以此为食的慈鲷,偷其他慈鲷的蛋来吃的慈鲷。

各种移动视频产品(主要形态是APP,也有网页和其他形态),以及它们背后的公司,和维多利亚湖里的慈鲷鱼演化过程非常相似。一开始满足人们用手机和PAD看视频需求的产品不多,品质有所欠缺也能生存;移动带宽条件迅速变好,设备性能迅速加强,人们的移动视频使用习惯也迅速形成之后,移动视频产品的门类变多、种群变大、适应需求的能力增强,掠食者(并购者)出现了,共生者——如节目生产商、在平台上做二次开发的厂商、渠道商——的新生态龛位也创造出来。原则上一个生态龛位中只有一个物种,但会出现很多类似的、部分重叠的龛位,一簇重叠的龛位容纳的物种有限,所以激烈竞争难以回避。

移动视频产品的主要分类已经出现,未来可能将沿着这一分类逐步细分演化,就像有的脊椎动物上了岸,有的脊椎动物留在水里,各自演化出庞大的谱系。所谓移动视频产品的“主要分类”,是异步播出和同步播出。异步满足用户点播节目的需求,同步满足用户即时观看节目的需求。目前占据统治地位的“物种”以异步播出为主,优酷加土豆、爱奇艺加PPS都是,但同步播出有很大潜力,值得资本市场关注,也值得ICT和传统电视业内人士关注。

至少有三个事实支持同步播出移动视频产品适应市场的能力。第一,同步观看的需求持续存在。有几种节目不同步看就差点意思,或者差很多意思,包括体育赛事、直播新闻、视频社交。第二,同步播出更适合观众之间的交流。如果一个节目不是随时可看的,你知道此刻地球上有很多灵长目同类正在和你一同观看节目,开启弹幕、参加八卦的兴趣会增加。反过来,换成点播,八卦吐槽都像自说自话。第三,传统电视培养了大量习惯同步观看电视广播节目的用户,同样的习惯一部分平移到移动互联网上。以这样的用户习惯和广播电视节目资源为养料来源的移动视频物种往往叫自己“手机电视”。

乙未羊年到来的时候,重视同步播出的移动视频产品虽然还不像异步类别那样强大,但也有一些成了气候,有趣的例子一大一小。大的是腾讯视频,三板斧打开局面:砸钱抢占人气综艺节目、抢独播权、自制内容;砸钱搞宣传;从腾讯自己大管道导入流量。挥金如土,属于土豪。小的是Dopool手机电视,也是三招:发挥同步播出适合观众交流的属性,建立社区;利用广电国资背景弄到电视节目的合法播出权;利用技术优势和电视台、内容制作公司合作,寻求共生。走的是灵巧路线,属于工匠,亦当可行。

今年一定还有其他的公司、品牌和产品加入到同步播出移动视频的领地,竞争合作,夺取或创造自己的生态龛位。

《生态学》双语教学初探 第9篇

一、教学目的

生态学双语教学的实质是用汉、英两种语言向学生传授有关生态学的概念、原理, 及相关的技术手段等。其目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 英语授课仅仅作为一种手段, 使用英语授课的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国际化思维方式, 来引导学生学习生态学的热情和兴趣, 以促进该领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其次, 通过两种语言的应用, 来培养学生使用英、汉两种语言学习的习惯, 以达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第三, 通过使用汉、英两种语言, 来适当调节课堂气氛, 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生态学教学组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如果教师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专注于生态学专业英语语言的语言点, 过多强调专业英语词汇的学习, 就有可能忽略对概念、原理, 以及相关的技术手段等生态学重点、难点内容的讲授, 也会让学生造成一种误解, 把双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混为一谈, 从而抹杀学生学习生态学的兴趣, 引起教学效果不佳和教学质量的下降。针对双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这一本末倒置问题, 我们教研室经过缜密的研讨, 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双语教学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计划, 着重强调双语教学与普通教学的差别, 从而使双语教学的目标更加明确, 让承担双语教学的老师在备课和授课时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二、英语运用

生态学是一门涉及面广, 涉及动物、植物、微生物、环境等多个方面的自然学科, 在利用双语教学讲授生态学概念、原理等内容的时候, 需辅助讲授大量的自然例证和生活场景, 来帮助同学们理解课程的内容。如, 在讲授“Communities (种群) ”这个概念的时候, 首先阐述其定义为“A collection of plant populations (植物种群的集合) ”, 但要向学生阐述清楚其具体的内涵, 需例举许多有关种群的自然例证, 包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当地常见的群落, 以及影视文艺作品中涉及到的群落来帮助学生们理解该概念。但这些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所举到的自然例证, 如用英语阐述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有限, 连篇大幅的用英语口语易使学生听不懂, 有时即使听懂一部分, 也需一段时间的斟酌才能理解, 这样的话不但会对教学过程的流畅性产生障碍, 还会阻碍学生理解课程内容, 降低教学效果。另一方面, 对教师而言, 用英语来讲授自然例证和生活场景存在许多困难, 因为自然例证和好多生活场景全部在中国, 而且涉及的许多动植物名称, 及人名、地名等也大多在中国, 用英语来讲授十分不自然, 不易引起同学们的共鸣。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教研室的教师私下征求了许多同学的意见, 并同同学们就如何促进生态学双语教学效果的提高问题, 进行了多次探讨和交流, 另外又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和走访了许多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师, 从而采取了以下措施。在生态学双语教学过程中, 涉及到的生态学的概念、原理等教材中的内容, 用英语表述, 而对于大量的自然例证和生活场景, 则用汉语表述。讲解概念、原理等教材中的内容时, 适当的辅助一些汉语翻译来帮同学们理解, 而在讲述自然例证和生活场景时, 提到的概念、原理等教材中的内容, 也会用英语讲述来增强同学们对它们的理解。采用以上措施进行双语教学, 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手段

由于在大学里面, 学生所学的课程较多, 而且还要参加大量的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 实际花费在单一课程学习上的时间有限, 但教师又不能向中学教学一样, 强迫学生在某一课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学习。我校的生态学双语教学采用了全英文影印版的“Ecolog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教材, 但学生花费在阅读该教材的时间有限, 致使对许多概念和原理的英文表述非常的陌生, 甚至还不认识这些单词, 教师在课堂上一旦讲授这些概念以及原理, 那么就会引起学生们的强烈不适, 严重降低了教学效果。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教研室经过缜密的调研和探讨, 以及总结了以往大量的课堂双语教学经验, 从而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 是教师在课堂上帮助同学们提前预习这些英文的概念以及原理等。比如, 对于“population (种群) ”这个概念, 在讲授population (种群) 这一章节以前的前几章里面, 不时地偶然提提这个概念, 然后当真正地讲授到population (种群) 这个概念时, 学生们就不会感到陌生, 从而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个概念。其次, 采用多次总结的形式, 帮助学生强化对教材上英文概念原理的复习。当一节课, 或一个章节结束时, 总结所学的英文内容, 通过这种多次总结的方式, 可以使学生们多次复习所学的内容, 即使一些同学的接受能力较差, 第一次、第二次均未完全理解某教学内容, 但多次在教师帮助下复习该内容, 终会完全理解和接受该教学内容。采用这种方式, 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面帮助学生们有效掌握好教材的内容, 而且也能促进教学进度的良性发展。

四、多媒体应用

生态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学科, 教学过程中, 单纯地用英语表述一些动植物, 以及生态环境类型等, 由于不形象非常地不好理解, 教学效果较差, 另外同学们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这也严重影响到了教学的效果。为此, 我们通过严密地调研, 把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到双语教学的过程中。首先, 把教学过程中涉及的一些动植物, 及生态环境类型等, 在多媒体上放映出来, 然后指着这些实物, 再用英语表述, 就容易理解。其次, 讲述英语的过程中, 及时地把所讲的口语内容放映在幻灯屏幕上, 这样就会让同学们即使有部分内容听不懂, 但保证能看懂。这样不但能保证教学的流畅性, 而且还促进了对双语教学过程中英语口语内容的理解。再次, 把放映在幻灯屏幕上所讲述的英语内容后适当地加缀一些汉语翻译, 不但能进一步帮助同学们理解, 而且还会从文字方面进一步强化双语教学的双语效果。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应用了多媒体手段后, 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普通高校开展双语教学是大势所趋, 生态学作为一个前沿性较强的新兴学科, 开展双语教学对于该学科的发展以及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 生态学双语教学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 教学效果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通过积极的探索和长期的积累, 终将探索出适合我们自己的生态学双语教学模式。

摘要:生态学教学中应用双语教学, 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性的有效手段, 有助于大学生扩展视野, 认识和了解世界生态学的前沿知识和先进技术。本文从教学目的、英语运用及多媒体运用三个方面入手, 探讨了如何提高生态学双语教学的效果。

生态学 第10篇

从1998年6月1日起,我国开始在水利、水电、矿业、农业、林业、牧业、交通、旅游等行业对自然资源和海洋海岸带开发以及区域开发建设项目进行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框架和理论方法贯穿于我国生态环评的技术导则,被认为是较先进的生态环境影响方法之一,但在实际环评中,如何运用这一方法是影响生态环评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非污染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2景观生态学及其在生态环评中的应用

2.1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是以综合方法研究地表景观单元中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构成的相关联系统的科学,是地理学、生态学以及人文科学的交叉学科。它把景观单元作为一个生物学谱系中高于生态系的生物系统,着重研究景观单元中变化规律及其与景观周围环境条件的关系,比较研究原始状态的景观和受人类影响的景观。在方法上把地学研究水平途径与生态学对自然变化和功能研究的垂直途径结合起来,是地学研究向生态学和环境保护工作渗透的产物,对资源和环境管理、区域环境规划、生态评价等可提供别的学科不可代替的理论基础。

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的重点体现在景观结构、功能、稳定性、异质性、物质交换与能量转化过程、景观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和摸拟以及人工景观生态系统研究。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自动化制图技术的有机结合,构成景观调查和研究比较完善的技术体系;数学定量和模拟技术知识、工程与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等在景观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及最优化等方面的利用,推动该学科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景观生态学的利用和发挥有效作用,需要较高的软、硬件条件。

2.2 非污染生态影响

人类非污染活动引起生态系统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非污染生态影响(即生态影响),这一概念是相对工业与生活污染源对环境的影响行为而提出的,这类影响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不利的,它并非有毒或有害物质引起,而是人类活动超出了大自然的承载能力而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非污染生态影响具有潜在性、短期影响与长期影响共存、空间性、关联性、累积性,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共存等特点。由于生态影响的复杂性,以往对点源或生态系统改变的评价已不能满足生态影响评价的要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国家环保总局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技术方法运用于《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之中。

2.3 景观生态学方法用于EIA

景观生态学方法既可以用于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也可用于生态环境变化预测,目前是国内外生态影响评价学术领域中较活跃的方法。景观生态学方法通过2个方面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即是空间结构分析及功能与稳定性分析。这是因为景观生态学认为,景观的结构与功能是相当匹配的,且增加景观异质性和共生性也是生态学和社会学整体论的基本原则。

2.3.1 空间结构分析

空间结构分析认为景观是由模地、斑块和廊道组成,其中模地是区域景观的背景地块,是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是景观中一种可以控制环境质量的组分(影响能流、物流和物种流)。因此模地的判定是空间分析的重点,模地的判定有3个标准,相对面积大、连通程度高、具有动态控制功能。由于研究对象、目的和方法的不同,生态学家对斑块的定义亦不相同,但所有的定义都强调斑块的空间非连续性和内部均质性,由于不同斑块的起源和变化过程不同,它们的大小、形状、类型、异质性以及边界特征变化较大,因而对物质、能量、物种分布和流动产生不同的作用,斑块的表征包括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决定某一斑块类型在景观中的优势,也称优势度值)。廊道是线性的景观单元,具有通道和阻隔的双重作用,几乎所有的景观都会被廊道分割,同时又被廊道连结在一起,廊道还有其它(诸如物种的过滤器,某些物种的栖息地以及影响源等)重要功能,廊道的作用在人类影响较大的景观中显得尤为突出,廊道的结构特征对一个景观的生态有着强烈的影响,廊道能否连接成网络,以及廊道在起源、宽度、连通性、弯曲度等方面的不同都会对景观带来不同的影响。

2.3.2 功能与稳定性分析

包括组成因子的生态适宜性分析、生物的恢复能力分析、系统的抗干扰或抗退化能力分析、种群源的持久性和可达性分析、景观开放分析等。

3 常规生态环评中存在的问题

3.1 评价范围的确定和评价尺度选取

生态因子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是划定评价范围的原则和依据,而常规评价中,先根据工程的影响和导则的分级判据,确定一个固定评价范围,再选择一个固定的分析尺度,这种做法的实际效果值得商榷,如单纯通过对影响区范围的的调整就可以产生很多结果,局部的较大影响一旦放到大背景当中,其影响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实际情况;而单纯从局部范围进行考虑却无疑夸大了影响程度。由于建设项目的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一定相同,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评价范围和评价尺度的选取应根据评价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不同而不同。

3.2 评价思路的冲突

“尽可能减轻工程影响以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评价思路,同景观生态学的“非平衡、异质性、非确定性”的新生态观相冲突。一个项目的建设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景观生态学强调采取一种积极适应的方法来对待潜在的影响和变化,以保护自然环境或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因为项目所在区域可能是一个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区域(并非未受影响的原始自然生态区域),而对其生态环境改善和生态功能恢复的生态措施正是景观生态学所提倡的。

3.3 景观生态学方法与其他方法的结合问题

由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对象的内部结构、外部联系是极其复杂的,并不是常规评价中的几条食物链或局部的食物网就能弄明白的;由于人们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以及运用景观生态学方法的有条件性,在具体的环境影响评价中,也许单纯以景观生态学方法得出的结论,只能说明问题的一方面,而复杂的生态问题需要景观生态学方法跟生物学、工程学、系统论等科学方法的灵活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3.4 措施的不适应性

根据评价工作所提出的一些缓解措施、管理和监控计划,不是很能适应复杂、动态的系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而且我们对景观生态系统的了解也并不完全。所以,实际运行的生态监控和生态管理措施要随着景观生态系统的变化不断进行修正,并非一成不变。

4 运用景观生态学进行生态环评的实用性分析

4.1 评价范围和评价尺度的灵活性探讨

景观是由空间上镶嵌分布的斑块构成的,实际环评中首先要对景观生态系统的生态固子进行普查,在普查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因子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认真分析斑块的类型、大小、形状、斑块之间的关系、斑块内部的生群落等;弄清楚该区域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绘制出较全面的关系图,必要时还应进行模拟实验,按照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工程对生态因子的影响辐射力,确定评价范围和选取评价尺度。有时为了简化工作,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可以先凭经验确定评价范围和选择评价尺度,例如在水库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可以先以库区的分水岭为界,暂定评价范围;在铁路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可以沿线两侧多少公里暂定评价范围等,然后就工程对某一重要生态因子的影响放在不同大小的背景中进行放缩分析,反过来对暂定的评价范围进行不断地修正。

讨论景观的性质总是依赖于所观察的时间和空间尺度,通过分维分析可以进行景观研究的最佳选择,斑块周长面积比值变化也可以用来选择最易变化观察景观的尺度。但在实际的环评过程中,有时可以做适当的简化,比如在某水电工程的两大库区的生态环评中,溪流是贯穿整个景观的廊道,斑块形状最复杂,包含的空间信息最多,因而观察该景观的就度也就最小,如果真要把分维数和周长面积的比值计算出来,显然并不现实。在实际评价中,主要从斑块的面积和斑块的重要度进行考虑,一般情况下,大斑块的分析尺度相对选择为大,零星分布的小斑块常融入其背景观中,这样可以消除由于小斑块的镶嵌所造成的空间信息干扰,从而容易看出整个的空间规律;但是对镶嵌的要素小斑块(当地须保护的重要资源,例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树种)等又选择相对较少的分析尺度进行提级分析。实践表明,这种做法既突出重点,又不失全面。

4.2 定性与定量的灵活性。

在利用景观生态学进行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时,因为面对的是宏观的、区域性的影响,加之生态因子、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及生态因子与非生态因子之间关系的复杂性,我们对某一生态区域的研究可能存在时间上或空间上的不精确性,所以我们应当着重于整体的分析,结合生态制图,在评价范围和评价尺度灵活选取的基础上来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

在该项目的景观生态体系质量环评价中,模地的判定可以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我们在一个水电工程的生态环评中,将整个生态区域分为林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和村居景观4种拼块类型,在预测中增加水库生态系统拼块类型。通过对影响范围内植被生物量度量的方法对区域自然体系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进行分析。该区域的植被主要有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竹林、草地等,常绿阔叶林是本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因此,在评价中可以指出:本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控制性组分是环境资源拼块类型,而环境资源拼块的完整性和稳定状态的维护是本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控制的判定因素,其中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在工程影响区中的地位是首要的。在评价水库的影响时,对处于规划水位附近的保护树种,要采取大尺度的定量方法,分析其减少的数目、淹没及影响的面积、该地种群灭绝的可能性大小等。在评价某公路生态影响时:对该区域占绝对优势的非重点保护树种(例马尾松),可以采用半定量的方法,而对该区域的稀有生态资源(该路经过山区,人们赖以生存的农田极少)——农田可以进行定量的分析,分析工程占毁的农田面积、影响的人口等。

4.3 公众参与特殊性

公众参与一直被认为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般的项目环评中,公众参与的形成比较单一;同时出发点和内容常局限在考虑使可能受到影响的公众或社会团体的利益能够得到补偿,而不是使公众切实地参与到环评价过程中。利用景观生态学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时,公众参与有以下的特殊性。

(1)许多景观生态资料来源于公众,由于景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在环评过程中,由于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对该区域的景观生态的了解可能难以历史地、客观地、发展地反映其内在规律,特别是中小型项目的生态环评中,更要借助于公众参与的作用,如通过渔民的参与可以了解水生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通过山村居民可以了解森林景观中不同斑块的类型、数量、大小等的变迁规律等。

(2)根据公众的环境利益要求,实施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工程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和潜在性,世界上许多的工程建设表明,由于科技水平等的限制,在评价的当时可能难以很全面、很准确地预测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而“人”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生态环境变化的关键力量,因此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可以抓住公众的环境利益要求这个关节点,特别要关注项目建设对公众身心的影响,演绎出一系列的生态环境因子的关系链。例如在进行一水电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时,因水库修建在流域的上游,水库修建后通过遂道引水发电,这样原来的老河道的水量极度减少,沿线的居民生活用水、农业生产用水等受到极大的影响,当初差点忽略了公众的这一环境利益要求。实际上通过公众对该区域“水”这一环境利益要求的研究,可以演绎出是否需要移民、农田景观的减少或消失、自然移民的方向性等一系列景观生态变化趋势,在经过预测后,提出了水库预留泄水口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有此景观的改变,纯粹从环境的价值角度考虑可能是不大的,但从几千年沉淀下来的观念来看,人们认为这种改变是不能接受的,它的改变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心里)造成极大的影响。

4.4 管理方式的适应性

管理方式的适应性即要求在生态环境的管理中采取适应性管理(Adaptive management)的方式,将对自然的干扰利用作为实验对待,不断辨别新信息,然后进行评价,最后根据是否适应于管理策略和目标来做出决策,不断对措施进行补充和完善。适应性管理是基于行为基础上的计划、监控、研究和调整过程,目的在于改善执行效果和完成既定目标。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目标,提出初始的假设方案,再通过监测过程为这种管理试验的重新定向提供迅速的反馈。

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的对象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而且我们对景观生态系统的了解了并不完全,所以在根据评价结果制定生态监控、生态管理方案时,要结合适应性管理方式的思路,不断地对管理方式进行修补。根据这一理论,提出了某一水电工程的适应性管理方式见图1。

根据水电项目的特点,施工期和运行期的生态管理方案有很大的区别,应分阶段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再根据更新的知识对管理方案进行调整。提出可供选择的生态恢复和补偿方案,并在某些地段进行比较试验,通过连续的监控过程来获得实地经验,从而对目标体系做出改进,最终促使理想目标的实现。同时由图1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循环过程,从而使整个生态管理(包括生态监控和生态补偿)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渐进性,适应于景观生态系统的复杂、动态的变化,并能对新知识的获得做出迅速的反应和运用。

5 结语

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技术在我国出现的时间相对较短,而景观生态学是多学科的交叉学科,二者的理论与技术正处于不断地完善之中,我们在实际运用景观生态学方法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时,要结合工程实际和国内外一些理论动态,对区域生态环境进行多方位考虑,灵活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和评价策略,切勿教条主义、以偏概全。

摘要:指出了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框架和理论方法贯穿了始末,但由于出现的时间较短,景观生态学和生态影响评价都需要不断地补充和完善,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常规生态环评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并对评价范围的确定与评价尺度的选取、定性与定量的灵活性、公众参与的特殊性、管理方式的适应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运用,探讨

参考文献

[1]柏杰军.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毛文永.生态环境影响评价[M].北京: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工程评价中心,2001.

生态学 第11篇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生态旅游;旅游规划;应用

近年来,人民的经济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并且随着余暇时间的增多,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心理满足,开始走出家门,去探寻世界各地的著名景观和大好河山。因此,旅游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人们在追求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也提出了“生态旅游”的口号,促进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但也给旅游行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景观生态学同时也得到了广泛重视,已经成为旅游相关学术界的前沿,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为生态旅游的规划与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思想和研究方法。

1 景观生态学释义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在地理学和生态学中都有一定的合法性,主要研究景观系统的整体性,景观结构的镶嵌性,景观研究的尺度性,景观演化的不可逆性以及景观价值的多重性,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1]此外,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景观整体,着重强调了景观空间的异质性维持和发展等问题,加强生态系统间的作用、对生物种群的保护力度和管理要求、对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和经营、旅游活动对景观的人为影响。

2 生态旅游规划释义

生态旅游主要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主要概念,在加强人类的旅游活动的同时,更要保护自然,实现二者的平衡、有序发展,有效地处理好二者间的能动的关系。而生态旅游规划主要包括对旅游项目的规划、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对旅游环境的规划三个方面。[2]

3 景观生态学背景下,生态旅游规划的原则

3.1 环境保护是基本前提

生态旅游规划要将环境的保护放在首要位置上,因为如果处理不好环境的保护工作将会给自然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无法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从根本上摧毁了生态环境,无论是对旅游业发展本身,还是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的活动,都会造成不可逆的影响。[3]因此,在进行生态旅游规划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和开发的顺序,时刻将对于环境的保护放在开发工作前面。在这个过程中,要体现出景观生态学的整体性要求,采用合理的、科学的方法,系统规划生态旅游。

3.2 宏观规划和微观规划并重

对于整个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的开发属于宏观规划,而在某一点上实施的规划则属于微观的环境规划,然而,在景观生态学背景下进行的生态旅游规划要求将宏观规划和微观规划相结合。微观规划主要包括对于具体景观的管理、经营等活动,但宏观的规划则要将旅游业及周边相关行业、部门、问题等放在一起考虑,将其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联合部署规划问题,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人民生活质量、人民消费观念、环境保护等多个层面考虑生态旅游的规划问题。

4 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具体应用——以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为例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简称巍山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南部。境内主要景点有:巍宝山道教宫观古建筑群、巍宝山长春洞古建筑、山龙山与图山南诏都城遗址等,并有野生哺乳动物70多种,近年来深受广大旅游者的喜爱,并吸引了更多的旅游开发和投资,出于对环境加强保护的考虑,需要充分考虑景观生态学的有关因素,进行系统、科学、和谐的生态旅游规划,并在规划的基础上实施具体的生态旅游管理。

4.1 巍山县的宏观生态旅游规划

对生态旅游进行规划是一个宏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考虑到规划问题,还要考虑环境资源问题,因此规划不是一个独立过程,而是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属性的。一方面,要求对资源空间进行合理控制,使旅游规划与旅游景观的特点相结合,不仅要充分体现景观特质,还要在环境资源方面注意分配,使整个旅游过程都能感受到和谐的自然;另一方面,在景观生态学的要求下,需要着重考虑环境的开发和保护的相关理念,在保证景观质量的基础上,通过突出特性、利用优势、筛选转释等方式分析和评价旅游规划。此外,还要进一步对生态旅游景观进行分类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景观的观赏性能。巍山县的古建筑比较多,在开发时要将管理工作做好,从整体上掌握巍山县的景观状况,开发和治理并重。

4.2 巍山县的微观生态旅游规划

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要求,将自然景观的结构分为斑块、廊道、基质三个方面来阐述,而在微观生态旅游规划方面,也主要是规划由这几个元素构成的整体结构。第一,要注意巍山县景观斑块的设计,需要使之与天然的环境景观融为一体,作为人文景观,斑块只有和天然景致相融合、相呼应,才能更好地体现巍山县秀美的景致和悠久的历史;第二,在对廊道进行规划时,也要从微观处着眼,巍山县景观中廊道数量比较多,节假日到访游客数以万计,因此,需要考虑到廊道间的协调性,既从小处着眼,也彰显宏观意识;第三,基质在规划方面主要利用的是地理信息统计技术和遥感技术,进而实现对景观格局分析,通过对景观功能分区和旅游生态区划,对巍山县景观进行合理规划,突显生态元素。

5 结束语

人们生活质量提高,进而对精神文明的建设需求也随之提升,伴随旅游业的发展,生态旅游日渐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景观生态学的要求下,对生态旅游进行合理调控和规划,是实现旅游行业快速、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首先以科学的视角,对景观生态学、生态旅游规划进行了释义解读,研究了景观生态学背景下,生态旅游规划的原则,并以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为例,从宏观生态旅游规划和微观生态旅游规划两个方面探讨了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具体应用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涛.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04:175.

[2]彭卓群.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07:202.

行政生态学与生态行政学的比较研究 第12篇

一、行政生态学与生态行政学的产生

行政生态学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 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高斯于1947年发表的文章《政府生态学》中正式提出“在行政领域进行生态学研究的诉求”, 强调了外部生态因素对行政管理的重要指导意义。美国弗雷得·里格斯于1961年正式发表了《行政生态学》, 他正式将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行政问题的研究当中, 使得行政生态学真正演变成为一门系统性学科。然而, 生态行政学的产生则是顺应了历史和环境的发展。20世纪中叶, 由于生态危机日益严峻, 世界各国政府逐渐开始重视生态环境问题, 作为一门拥有交叉性和边缘性的学科, 生态行政学因此而逐渐产生。

二、行政生态学和生态行政学的比较

随着行政生态学和生态行政学的相继产生, 学术界对二者的探索和争议也越来越多。行政生态学和生态行政学, 虽然二者只是在名称上存在语序颠倒, 但是, 实际上, 二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不同和差异。

(一) 内涵不同。关于行政生态学的内涵, 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王沪宁认为, 行政生态学是一种透过生态学的视角去研究一种生命主体与其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理论和方法。简而言之, 就是运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来模拟行政系统的运行环境, 研究行政系统与其环境的一种理论方法。这个理论认为行政系统在运行过程中, 既不能离开自然环境, 也不能离开社会环境。它更加强调环境对行政系统运行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由此可见, 行政生态学的内涵是指一种有关行政系统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它的实质是对生态学的概念和方法的一种借鉴和运用。关于生态行政学的内涵, 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界定。高小平认为, 生态行政学是一门在生态学科学的前提下, 行政主体为了缓解生态环境问题所引发的人类生存危机问题而研究如何开展行政行为的科学。生态行政学的研究目的在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缓解生态破坏所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在生态行政学中, 并不存在对生态学概念和方法的借鉴和运用, 生态行政学更强调的是追求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二) 研究内容不同。行政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着重于研究行政系统与其所处的外在环境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 生态行政学着重于如何创造一个国家的行政系统使其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总体来说, 二者的研究内容各有不同。

1.行政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一是行政系统所处的行政环境。行政环境包括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等;二是行政系统本身。行政系统包括多个方面的系统, 比如:个体系统、团体系统、整体系统等。行政生态学认为, 在研究一国的行政之时, 不仅要研究该国行政行为的具体方式, 还应该立足社会的大系统, 从各个方面来研究行政。

2.生态行政学的研究内容。一是宏观的决策管理, 主要是按照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从生态环境角度出发, 出台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和措施。二是微观的监督管理, 主要是在宏观决策管理的总体性指导下, 侧重于开展执法监督层面的经常性的管理工作, 主要目的在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三) 定位不同。行政生态学的定位是一种偏向于生态主义的行政学, 生态行政学的定位是一种倾向于环境保护主义的行政学。行政生态学是一种生态主义的行政社会学, 它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性、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生态行政学是一门环境保护主义的行政学, 也存在一定的交叉性和综合性, 定位更倾向于环境保护主义。行政生态学充分体现出生态学研究方法在行政系统中的运用, 而生态行政学则充分体现了生态学与行政学的有机结合。

(四) 研究意义不同。行政生态学和生态行政学的研究意义各不相同。行政生态学是将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观念运用到行政学的研究过程中, 它实际上是一种行政学研究和发展历程中的有关方法论的改革和创新, 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方法引入行政学, 在此, “生态”是研究的方法, 而“行政”是研究对象。行政生态学的研究和发展, 为世界各国的行政研究提供了很多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生态行政学的研究主要是为了应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 运用“行政”系列手段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目的。在生态行政学的研究中, “行政”是研究方法, “生态”是研究的最终目的。

三、结语

行政生态学与生态行政学在概念、研究内容、定位和研究意义等方面各有不同、各有侧重。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 有助于充分发挥二者对于行政学发展所产生的重要推动和促进作用。一方面, 可以通过研究行政生态学, 运用生态学的手段和方法促使国家行政系统与其外在环境实现平衡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 可以通过研究生态行政学, 运用行政的手段和方法, 不断改进和完善国家的行政系统, 使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 二者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谁也不能离开谁单独进行发展。在实际的发展研究过程中, 各国政府应该根据本国政府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和借鉴, 也可以对二者进行综合运用, 以实现政府行政系统的发展、完善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的双重目的。

摘要:本文对行政生态学与生态行政学的产生进行阐述, 并从二者的内涵、研究内容、定位和研究意义等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生态行政学,行政生态学,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约翰·M.高斯.公共行政学的思考[M].阿拉巴马:阿拉巴马大学出版社, 1958:9

[2]王沪宁.行政生态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9:28

[3]黄爱宝.行政生态学与生态行政学:内涵比较分析[J].学海, 2005, 3:37~40

上一篇:超声流量计设计下一篇:房地产经济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