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色彩的影响因素

2024-07-28

服装色彩的影响因素(精选8篇)

服装色彩的影响因素 第1篇

色彩是服装给人的第一印象, 服装色彩已成为诠释服装品牌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消费进入情感体验消费的时代, 消费者要求服装商品除了在使用功能方面能够满足自身的需求外, 还更应该注重在使用时能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感, 以及心理上的满足感, 也就是说审美层面上的需求提高了。

服装色彩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心理与感情, 也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对服装品牌的认可度。我们眼中的世界无处不被色彩占据, 不同的色彩会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 也使服装色彩具有了自己的感情与象征。消费者通过服装塑造形象、体现品味、表现气质、满足兴趣、展现时尚、表达心情、显示地位……一般来说, 消费者在选购服装时, 首先就对服装的色彩做出喜爱或讨厌的判断, 并直接影响到购买欲。在这个“好色”的市场中, 服装色彩确实能够体现一个品牌的内涵, 传达服装品牌的理念与情感。所以, 一个服装品牌一定要有自己的用色特点和“色彩战略”, 企业在设计和生产服装时, 一定要恰当运用色彩, 认真研究服装的功能性, 让服装色彩传达的理念与情感和它的功能相一致、相匹配。

2 服装色彩对服装品牌风格定位起决定性作用

服装风格指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服装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所显示出来的价值取向、内在品格和艺术特色。一个服装品牌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稳脚跟, 就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而服装色彩恰恰对服装品牌风格定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色彩在人们设计制作服装时, 被不断地进行各种重构, 配合款式、面料及工艺进行不同的搭配与设计又形成了多种不同的风格, 使色彩产生了“风格化”, 色彩的风格化塑造和影响着服装品牌风格。常见的服装风格有:嬉皮、朋克、百搭、民族、淑女、韩版、欧美、通勤、中性、嘻哈、田园、洛丽塔、瑞丽、街头、OL、简约、波西米亚、维多利亚风格等。

3 服装色彩可以塑造服装品牌形象

服装色彩运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服装的受欢迎程度。我们走在大街上会发现, 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个性着装, 包括服装的色彩。服装的设计者们也抓住了这一点, 使用个性化的色彩来捕捉和创造时尚, 摆脱大众口味, 体现自我品牌形象。

3.1 利用色彩刺激消费者, 可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记忆

C h a n e l“黑色无所不在, 白色不可或缺”, Dior无比艳丽, LV色调稳重保守。除服装外, 不同商品都有独具特色的色彩, 国外一些大公司都精心选定某种颜色作为代表自身品牌的形象, 如:金黄色的柯达、绿色的法国鳄鱼, 红黄相衬的“麦当劳”等等, 利用色彩可以增强消费者对整个产品的记忆。同样, 好的服装色彩设计也可以增强消费者对服装品牌的记忆。

3.2 利用服装色彩可以增加服装产品的附加值

低成本的情况下创造高附加值, 这是服装色彩的又一巨大功效。色彩作为世界性语言, 因其具有视觉美感、能够塑造性格等特点已成为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国际流行色调查数据显示, 成本不变情况下, 受欢迎、合适的色彩设计, 可给产品带来10%~25%的附加值。经过专门设计的某种特定色彩或某一色彩组合, 运用于某一服装品牌可突显品牌的独特内涵与魅力, 从而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

服装色彩与文化发展总是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色彩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进行色彩创作的灵感宝库, 对我们形成环境空间的色彩审美情趣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不难看出在我们以视觉感受认识世界的感觉经验累积过程中, 色彩始终伴随着文化的发展并与人们形影不离。一方面色彩的运用通过人们长期形成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和自身素养体现出来;另一方面, 对色彩的选择从侧面反映出人们的文化素养和民族习惯。对服装色彩历程和其象征性的了解可以使我们对不同历史文化、民族地域和时代风格等进行分析, 使我们对服装色彩的重视程度有所上升, 对我们进行服装色彩设计产生一定的指导、借鉴作用, 使我们的服装设计以及色彩运用更能充分体现不同服装品牌内涵, 以符合时代流行规范。

4 服装色彩影响服装品牌的销售市场开拓

4.1 不同消费群体对色彩的喜好不同

因为色彩会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 我们在考虑服装品牌色彩定位时要注意服装消费对象的以下几个方面。

(1) 性别:是男性还是女性; (2) 年龄:是少年、青年、中年还是老年; (3) 职业特点:从事什么样的职业, 在室内还是室外, 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 (4) 用途:要在什么场合穿着。

(5) 文化程度:受教育程度与文化层次不同, 其审美方式、审美情趣也不同, 对服装的流行趋势及其形式也有不同的评价; (6) 文化习俗:我国地域广大, 民族众多, 各地区消费习惯、着装习惯有很大区别。确定消费对象后, 我们才好具体分析消费对象对色彩的喜好。

4.2 常用色组为服装品牌销售的保守战略

对无彩色的运用一度被服装行业奉为保利润的金科玉律, 黑与白是色彩的两个极端, 是色彩的起点与归宿, 他们既矛盾又统一, 单纯而又简练, 是人们最喜爱、最实用的永恒色。黑与白、红是经典的搭配, 黑与灰或红的组合均可显示端庄、典雅, 黑与黄极有注目性, 白色与一系列中间色搭配, 如:米色、灰褐色等给人温文尔雅的感觉……无彩色百搭不厌, 常用不烦, 成为服装用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4.3 通过陈列强化的色彩冲击力可提高服装品牌的吸引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商家为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在每个细节上都力求与众不同。特别是在卖场上, 除了在店铺的设计、橱窗的造型上下功夫外, 更是在服装的陈列上标新立异, 以争取更多消费者光顾。

陈列是以服装为主题, 利用不同的品种、款式、颜色、面料等, 通过综合运用艺术手法展示出来, 突出货品的特色及卖点, 吸引顾客注意, 最大限度地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色彩的运用对于陈列来说, 起着主导作用, 有序的色彩主题给整个卖场主题鲜明、井井有条的视觉效果和强烈的冲击力。陈列中较多运用色彩对比设定焦点或营造货品色彩渐变效果, 使顾客产生购买的冲动, 并轻易锁定目标商品。

服装色彩决定着服装品牌的命运, 服装色彩要通过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来设计, 要不断将新的色彩形象和色彩组合形式体现于服装的总体美中。在当今市场上, 色彩如同最有效的“语言”, 可以塑造出独特的品牌形象。正确把握服装品牌的色彩定位, 把握和引导市场流行趋势, 不仅能使企业顺利实现营销目标, 还能帮助企业在市场中夺得竞争制高点。所以, 研究服装品牌与服装色彩的关系尤为重要, 服装色彩对服装品牌的影响值得备受关注。

参考文献

[1]马大力.新编服装色彩实用问答[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2]李莉婷.服装色彩设计[M].中国编织出版社, 2007.

服装色彩的影响因素 第2篇

影响的研究教 学 系艺术设计学院 班级11服装设计班 学号*** 学生姓名薛智敏

完成日期2011年10 月 20日

文化因素对服装市场消费行为影响的研究

【摘要】: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因素有五种: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心理因素。文化因素是影响消费者行为最为广泛、深刻的因素。文化因素往往影响着社会的各阶层和家庭,其通过对消费者的熏陶和潜移默化,使不同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消费者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对商品的选择标准。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还表现在它决定了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培养消费者的习惯。消费者的需求和动机,消费者购物的内容和方式都与其息息相关。本文将对文化因素对服装市场消费者行为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并进行相应的营销分析。

【关键词】:文化因素、消费行为、营销建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注意力不仅只停留在生存必须的吃上,而是将更多目光停留在了外表的装饰上。各个社会阶层和年龄阶层的消费者,无一例外的关注起自己的形象。更有甚者将吃饭的钱省下只为一套喜欢的服装,所以不管其他产业的发展如何艰难,服装市场却一直活跃着。它们没有所谓的旺季和萧条期,因为无论什么时候衣服都必不可少。

一、影响服装市场消费行为的因素

二、文化因素影响服装消费的具体表现

(一)社会阶层

在一个社会中,社会阶层就是具有相对同质性和持久性的群体。他们是按等级排列的。同一个阶层的人们,其社会地位大致相同,从事的职业相近,并凭借相似的财富和收入水品而倾向于相似的生活方式和拥有共同的生活情趣。在服装消费的过程中,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者在服装产品的选择和使用、信息获取、购物方式、休闲活动以及信用卡储蓄的使用上都存在差异。

(二)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指的是在同一文化下被大多数人倡导和信奉的信念。这种信念反映了人们对某一类事物总体的看法和评价,并通过某种特定的规范来影响人们的行为。人在成长的途中,由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不同,导致价值观念的差异性.不同价值观念的消费者,对服装有着不同的偏好。

(三)家庭

家庭作为社会结构的基本细胞单位,于消费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据统计,大约有80%的消费行为是由家庭控制和实施的,家庭对消费行为的影响不言而喻。家庭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分为五个阶段,依次是单身未婚阶段、新婚阶段、育儿阶段、子女成年阶段和老年阶段。在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家庭成员对服装产品的数量、需求以及家庭的消费结构和购买模式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年轻的单身男女,他们有固定的收入,大部分已独立生活,几乎没有经济负担,他们追求新颖时尚,对新潮服装有很大的购买力,购买行为中有较强的感情色彩。新婚夫妇,尚无子女。双方的收入使他们的经济状况更好,对高档服装

有很强的购买力。年轻或中年夫妇,抚养未成年子女,这一时期是儿童服装的采购高峰。中年或老年夫妇,这一阶段他们的子女已经长大,教育和婚姻都需要大量投入,因此家庭储蓄倾向明显,消费频率放慢。他们理性购买多于冲动购买,计划性购买多于盲目性购买。老年夫妇或丧偶独居老年人,大部分已退休,收入大幅度下降,消费支出减少,大部分由子女承担。老年消费者对服装有特殊的需求,他们一般有比较稳定的消费习惯和品牌忠诚。

(四)审美情趣

“生活审美化”“审美消费”等新名词频繁在媒体和公众话语中出现,使与审美有关的消费行为成为大众消费的主流。在服装消费中,消费者以服装为审美对象,服装带来的美感成为引起消费行为的一大诱因。这种美感不仅包括服装外观款式上给人的直觉美感,还包括想象、情感所产生的情感宣泄和情感满足的美感。服装外观的美感能够最直接的引起消费者的审美愉悦,因此,外观美感最能促使消费行为的产生。审美感知的深化和升华会形成一种创造性的审美心理能力。当消费者把情感投入到服装上并与之达到情感共鸣时,就会产生情感宣泄和情感满足,同时也能产生美感,这是更高层次的美感。消费者不仅注重服装本身的美感,消费环境的美感对消费行为也产生巨大的影响。优美的环境可以渲染气氛,调节情绪,为消费者创造良好的心境,还可以突出服装的特点,增强刺激程度,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在服装市场上,审美对购买行为的影响不可忽视。

三、对服装企业的营销建议

营销的本质功能就是将同样的产品卖出不同来!这是营销的核心任务,是营销存在的本质意义所在。下面是对服装企业提出的几点营销建议。

(一)市场细分

做好细分市场不只是为了利润,1.性别细分

(1)女装市场:女性购买服装的频率和金额是所有服装消费群体中最多的,因此,女装市场一直是服装市场的大头,其一直引领着时尚和潮流,是时尚、个性的代表。

(2)男装市场:2008年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透露,目前全国男女出生性别比为116.9:100,中国的男性数量一直多于女性,由此可见,中国的男装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市场。目前我国男装业的发展已具有相当的基础,产品市场定位相对明确,质量比较稳定。前十名品牌占据全国几乎50%的市场。

3.产品细分

我们将现有市场中主要服装产品的属类进行划分,他们包括:

(1)商务正装系列

商务正装系列是指在正式商务活动及高级商务会晤期间所穿着的商务服装,此类服装代表着经典、非凡与高尚,被誉为“衣着贵族”。此类服装的市场需求量一定,价值较高。

(2)高级时装系列

高级时装又被人称为“明星服装”,因为这类服装往往价格高昂,诸如在各类时尚晚

宴及高级典礼之中进行穿着。此系列服装以奢侈、豪华为设计特点,大多以纯个性化(即个人订制)订购为经营模式。

(3)周末休闲系列

在周末休闲的服装系列中,还可进行细分,以现今市场中所出现的休闲类型大致可分为:大众休闲、运动休闲、时尚休闲、户外休闲等。

(4)“新正装”系列

“新正装”系列跳出来传统正装和休闲装的领域,却继承了正装和休闲装的双重元素,成长为一种独立的衣着文化,“新正装”的主导消费群体都是各行业的青年才俊,包括技术型、知识型艺术型等知识精英族群,而且这个消费群体正在迅速的扩大。

(二)渠道建设与维护

现有销售渠道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商家批发

2.形象专卖店

3.大型超市、商场代理

主要的经营方式是“引厂入店、厂商联营”,在经营的过程中要防止产品的脱销和库存的积压,指导再生产的速度。减少商品的上市流程,不要错过商品的最佳销售时机。同时,可以通过互联网扩展业务。

(三)品牌提升

一个品牌的建设与企业形象的塑造,是由企业的各个方面共同完成的。

1.产品质量

服装行业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就是产品质量,而质量的最集中体现为:款式、面料和色彩。必须严把质量关,防止出现生产漏洞,保质保量。

2.品格与品位

一个厂家不能盲目地模仿其他厂家的风格与款式,一定要确立自己的生产理念与款式格调,不能随波逐流。

3.吸纳中西文化,做世界品牌

我国服饰特有的凝重、古朴、华丽及清雅之美已被世界文化和服饰文化所共识,要从我国民族服饰的宝库中去挖掘艺术瑰宝,创造出具有自己民族特色又符合国际时装发展潮流的名牌模式,汲取西方服饰的精华,弘扬民族服饰的传统。

4.在渠道建设和维护过程有效进行品牌文化价值推广,扩大品牌影响力。

5.在销售终端建设中要有效推广品牌,维护品牌,提升品牌整体运营形象。

(四)终端管理

1.终端的外部形象要符合品牌的文化价值和风格理念,店址要选在目标市场人群聚集地。

2.终端内部在陈列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品牌形象的展示、产品风格宣传,在装潢设上也要别出心裁,营造和谐优雅的环境氛围。

3.导购人员要时常进行的培训,让其在服务细节中体现品牌价值和理念;完善企业售前、售中和售后的服务体系,在整个销售环节中贯穿品牌价值。

4.在形象专卖店定制VIP卡,VIP卡可以为客户提供相应的折扣和便利,赢得回头客。

5.在终端店可以适时举行促销活动,如折扣和其他形式的特价优惠。

6.为有特别要求的商务精英和名流定制服装,展示大品牌的特殊服务。

四、小结

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注重仪表。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与选择不仅与人的心理、年龄、性格有关,还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作为服装企业,要紧跟时代的潮流,掌握目标市场的需求变化,设计自己的发展计划,成为能够引领整个行业的世界主流品牌。

参考文献:

[1]亚历山大.汉姆,如何做好市场营销[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

[2]王长征,消费者行为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叶敏,张波,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

服装色彩的影响因素 第3篇

色彩存在区域性的文化差异。以红色为例,西方文化中的红色 (red) 通常是贬义的,是“火”、“血”的联想,它象征着残暴、流血,如英语单词red revenge (血腥复仇) 。也有部分关于红色的褒义词,但据考证,这种关于红色的褒义是从远东经波斯传到西方的,经过长时间不同的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而来的,如英语单词red-letter day (喜庆的日子) 等。

在我国的文化中红色被称为“中国色”,它体现了中国人在精神和物质上的追求。它有两层比较大的含义:一是喜庆吉祥,二是光荣革命。我们通常在结婚、过年、开业典礼等一些重要时刻和场合是会用到红色,意为吉祥如意,红红火火。还有正义的革命我们称为红色革命。

然而,白色在西方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主要着眼于其本身色彩,如新下的雪、新鲜的牛奶及百合花的颜色。西方人认为白色高雅纯洁,所以它是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色。它象征纯真无邪,又象征正直、廉洁,它也象征幸运、吉利。

在中国文化中,白色与红色相反,是一个基本禁忌词,体现了中国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摈弃和厌恶。在中国古代的五方说中,西方为白虎,西方是刑天杀神,主萧杀之秋,古代常在秋季征伐不义、处死犯人。所以白色是枯竭而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象征死亡、凶兆。如自古以来亲人死后家属要披麻带孝 (穿白色孝服) 办“白事”,它还象征奸邪、阴险,如京剧中唱白脸的称为奸雄。

颜色词的象征意义在不同的民族文化里有着很大的差异。从根本上讲,在中国文化中,颜色的象征是基于过去中国的封建统治、封建迷信及其原始、落后的科学、教育状况而形成的,所以颜色的象征意义有相当强烈的政治化和神秘化倾向。而西方文化中的颜色象征则更多地得益于西方民族开放性及科学、教育的普及程度,其象征意义少了神秘,多了些理想,使其语义、词义理据更易追踪。不同文化之间颜色象征意义又都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

2 色彩的审美情感表达

色彩,常常构成特定的艺术形象,给人们带来独特的审美感受。由于人类不同的生存环境和种族遗传等因素,在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自然文化环境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民族色彩形式和色彩观。古代中国的哲人根据阴阳五行原则,将色彩归类为五种基本原素:青、赤、黄、白、黑,以这五种色彩象征自然界和社会人类的各个方面,并组织成某种密不可分的关联结构。譬如,在方位上,五色分别代表东、南、中、西、北;在道德上,代表仁、礼、信、义、智;在情感上,代表喜、乐、欲、怒、哀;在医学上,代表肝、心、脾、肺、肾五脏;在音乐上,代表角、徵、宫、商、羽、五音等等。中华文化从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生活起居直到艺术创作,都深受这种中国传统色彩理论的影响。

色彩的本质是核载情感的视觉媒体,它作为一种视觉的物质媒介去表现情感,传递情感和唤起情感,这种被唤起的情感是审美情感。通过色彩的变化活动可以直接刺激视觉并且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产生兴奋、激动、恐惧及喜、怒、哀、乐、忧的情绪。就其文化内涵而言,美术在使用色彩的方式方法上是以精神为主的。色彩是一种内在精神的体现,它的价值在于是否具有精神内涵的表现性,因此,色彩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去表现。一些民间艺术家就是利用色彩的表现性来表达老百姓的情感的,借民间色彩这一媒体来传达情意,赋予它象征性,概括性和永恒性,并使其升华为一种纯净脱俗的艺术境界。

色彩审美情感的另一个体现是色彩的象征性,色彩的象征意义是人们从自身经验中能够体验得到的,中国色彩的象征意义反映了中国古代五色观的长期影响。色彩观念实际上是社会等级制度的一种象征符号,在阶级社会里,色彩被打上了阶级烙印。朱门、红墙、青黄为宫廷显贵所独有的“禁色”具有特殊性的意义。古代口诀中配色经验往往是内容和形式上综合考虑的结果,如“粉青绿,人品细”指的是性格温柔的妇女衣饰的配色,对于喜庆事物,我国传统习惯多用红色,用红花“染纸吉礼用”结婚时以红色讨个吉利,特别是装饰节日的民间年画作品,都以红色作为主调,黄色为辅,绿紫次之,画面稳定统一,热烈激昂,突出了吉祥红火热闹的气氛,在设色中民间有许多广为流传的专用口诀,如“红配黄,喜煞娘”等,这是因为红色往往给人以热烈、火光之颜色的联想,黄色又与金色相近为亮色,具有强烈的放射性,画面色调处处充满了主观的浪漫色彩气息,是一种积极的,热烈的视觉心理反映,呈现了吉祥、喜庆的色彩的情感。这种色彩的呈现是从人生实际的层面来阐释“吉祥”,“喜庆”所包含的审美意义,这也是广大民众心目中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世俗意愿。蕴涵着传统色彩观念对大众的精神需求。色彩也是一种喻意和心理暗示,我们所见到的日常一些艺术品是用色彩、形式、特定形式、特定形象满足大吉大利、祈福纳祥的心理。如杨柳青,桃花坞等地的年画就是美术在色彩与内容的组合上最有影响的作品。这种色彩的应用不仅仅是视觉需要,而且是一种文化认同和精神慰藉的匹配。

3 色彩表达的夸张

色彩表达的夸张是靠强烈补色高纯度的色相对比原则来体现的,这也是色彩造型的主要倾向。伊顿在《色彩艺术》中着重指出“对比效果及其分类是研究色彩美术学时一个适当的出发点。”对比在服装色彩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有诀曰:“黄马紫鞍配”,“红马绿鞍配”,“黄身紫花,绿眉红嘴,显得鲜明。”俗语说亦有“红花要靠绿叶扶”,“红离了绿不显,紫离了黄不显”的说法。可见色彩形式的鲜明对比性正是这种色彩意识和色彩感受的表露或物化。色相对比在各种艺术中都能看到。如华美的刺绣,服饰和陶器都可以证明自古便有对色彩效果的喜爱。纵观我国历史上的传统色彩调配形式,运用相对比是最常见而巧妙的方法之一。如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都采用了色相对比。并取得了饱满的色彩和视觉心理效果。在一些建筑和织绣图案的配色中,更是积累了使用高纯度的色相对比经验,其色彩搭配、运用大色块的红丹 (橙色) 与品蓝 (群青) 形成强烈的补色对比,而下色块的竹绿 (草绿) 、品桃 (玫瑰红) 、紫黄色 (柠檬黄) ,加上墨线稿的穿插,使画面强烈刺激而又简洁明快。

色彩给人的视觉感受是最直接的,艳丽的色彩给人以视觉上的快感和心理上的满足,它重在表现人的色彩本能和精神寄托,透出的是最质朴的美,同时也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和审美需求。就其艺术价值而言,远远超出了艺术自身应有的形式关系而进入了人类文化大境域中,这是色彩在各种艺术形式中共有的主旨。

4 色彩与服装销售的关系

服装在人类的创造历史上已经发展并经历了数千年的时间,服装既作为生活的必需品而保持着其物质形态的社会实用性,又代表着一种文明,是人类精神文化的传播载体。服装的功能现在已经多样化了,服装的种类形式也开始变革了,它不再单纯地只是这种拥有基础功能的防寒御暖或是遮盖防护的衣服而已了,它可能是某一部电影的道具,也可能是某种特殊的宣传手段,还或者是某个地方的特色文化的体现的载体。时装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灵动的艺术,它是充满了设计师对服装所有艺术想象的集合体,它可以有静态的安逸美,也可以有动态的张力美,它本身也是时装设计师思想的一种设计语言的表达,设计师们似乎在用一件服装来阐述着自己的理想。

服装款式、色彩、造型,一切有设计的地方就会有创意的存在的可能,色彩是人们最先得到的视觉反馈信号,无论面料与款式如何,色彩是服装购买选择的第一影响因素。因此就服装色彩而言,色彩会放大和影响人们购买选择的倾向。从我国传统服色红色来说,老年人的红棉袄穿的是延年益寿、驱除病邪,青年男女的红衣服穿的是朝气蓬勃,小孩子的红兜肚穿的是平安健康。这种主观性的色彩调配蕴涵着传统色彩观念对大众的精神需求。所以,在设计服装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着装者是谁,着装者既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在色彩的选择上首先要考虑的是文化的差异,这种文化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色彩文化,每个区域的人甚至每个肤色的人对色彩的要求和认知都是不同的,对于颜色的感受和表达也是不尽相同的。就色彩的象征意义而言,在中西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每个民族之间存在差异,男人和女人之间也会存在差异。服装色彩的应用在服装设计中是最根本的、最基础的同时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这种色彩的差异会直接影响服装的整条销售链。

5 结语

如果服装没有色彩的参与和应用就没有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服装,正因为有时装设计师大胆的敢想敢做,我们才能欣赏到今天多种类型和色彩的时装,以及它们各有不同的艺术美。在设计服装时,色彩的设计和色彩的选择一定要考虑到以上的色彩文化才不会在的服装的配色上出现太多的失误而导致人们对服装品牌出现的反感和服装销售出现的滞留情况。色彩的选择实际上就是人们精神追求的一种体现,服装色彩设计既决定着人们的审美选择和精神追求也决定了服装终端销售的情况。

摘要:本文从区域性色彩文化的差异及色彩审美情感的表达论述了服装与色彩之间的关系和彼此的影响, 并通过服装与色彩逻辑的结合来推断其对于服装销售的影响。

关键词:色彩,文化,服装销售

参考文献

[1]约翰内斯.伊顿.杜定宇, 译.色彩艺术[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5.

[2]李广元.色彩艺术学[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00.

[3]郭廉夫, 张继华.色彩美学[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2.

色彩对女性服装审美的影响 第4篇

关键词:色彩,绘画色彩,女性审美,服装

每一种新事物的产生都是有一定根源的, 比如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渴望及需求。当然它的产生也要有一定的社会和人文基础。色彩早期就开始运用在了绘画上, 不论东方还是西方, 绘画都是从单一色开始慢慢丰富起来的, 颜色的运用使得绘画得以长远的、多向性的发展起来。其后色彩的运用越来越广泛, 小到产品包装, 大到楼房建筑处处都离不开色彩。而今, 色彩已发展成一个独立的学科被人们关注研究。色彩更是为化妆和服装业带来了无穷活力。新兴的色彩师这个行业的出现就是人们对自身审美品位注重并提高的一个表现。

一、中国女性对色彩审美的变化

由于生产条件、社会因素等多种原因的制约, 服装上的用色也是从简到繁的一个过程。原始社会开始人们就开始用树叶、兽皮等材料缝制衣服, 这也是人类对自身美感需求的一个开始。夏天用树叶作成衣服, 首先就颜色来看冷色调的绿色给人的清新凉爽的感觉, 冬天则用兽皮大多是暖黄或者暖棕的颜色同样既保暖有在视觉上给人温暖舒适的感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纺织技术的出现, 人们开始用布料来制作衣服, 布料的原材料起初多是用植物的, 纺出来的麻布多为原植物色也就是灰黄或灰白色, 颜色十分单一, 那时的女性便开始试图做出更好的款式来弥补其色彩的单一性, 但是从一些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女性头带鲜花, 身带饰品, 或许她们早已懂得用鲜艳的花朵和缤纷的石头来打破单一色调的沉寂。宫廷中则以红黄金色为主, 表现出了皇族的凛然大气和雍容华贵, 因此至今大面积的金色一般在女性的着装中都会避免使用, 特别是红黄金这几种颜色搭配的衣服都不会有人大胆的穿着穿梭于日常的大街小巷。

解放时期的中国, 到处弥漫的是战争、自由、解放的气氛。那一时期的年轻人比我们现在更加崇尚自由, 部队的颜色在那个时期就想当然的开始盛行了, 解放绿、海军蓝随之成为那时的穿衣时尚, 女孩子也不例外。当然军装色在现在依然透出让女人不能抗拒的中性魅力。发展到现在, 迷彩色也开始在各式服装中出现, 年轻的女孩穿着军绿色的服装给人一种洒脱的感觉。

新中国成立后, 举国欢庆, 象征喜庆的中国红更是成为让人激动和热血沸腾的颜色, 红色的上衣应该在那个时期是女孩子都必备的衣服。红色给人感觉鲜艳, 也能体现中国女性的气质, 红色让人感觉有朝气, 也充分体现了女性的柔美, 暖暖的红色也能衬出女性娇嫩的肤色。但同时由于当时的思想状态的影响除去红色外其他的鲜明颜色统统被放弃了, 出现最多的仍是灰白色。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 整个社会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思想观念也随之变的活跃。在各个行业甚至生活的各个细节中都开始有了活力, 也开始乐于接受外来的时尚因素。对比色、同类色等各种色彩的布料服装也开始出现并被人们接受, 牛仔成为了当时外来服装的新时尚, 牛仔作为时尚元素一直延续到现在甚至将来。

二、彰显气质的灰色系列

灰色属于中性的颜色, 稳而厚重, 灰色系列具有典雅、高贵之感。在绘画中高级灰的运用使得画面沉稳又不俗套。在绘画中所谓的高级灰就是在灰色的基调上发展而来的红灰、蓝灰、黄灰、紫灰、绿灰等, 也就是在灰的颜色中倾向于某中色相。灰色较容易使色彩趋向和谐。因为它使得绘画中的颜色色相不太明显, 颜色的饱和度降低, 甚至有些灰色要同别的色彩放在一起时才能辨别出他是偏黄还是偏绿。高级灰是许多画家喜欢的颜色。同样在服装界, 高级灰系列也受到了设计师们的青睐。最常见的高级灰的使用, 是在灰色的布料中加入代有颜色的线条或图案, 使其成为有色相的灰色, 这样减弱了色彩的纯度以便适合各种肤色, 并使其和谐。这样小的装饰线和装饰图案使颜色在灰色中有微妙的差别, 耐人寻味。

灰色带来的美感是成熟的, 透露出的是女性独立、自强、向上的气质魅力。穿着这类服装的多是职业女性, 她们巧妙的运用这种高级的颜色来衬托自己干练中性的个性, 灰色的沉稳和厚实给人留下踏实和信任的感觉。当然美丽的OL更懂得利用点睛之笔打破灰色有可能带来的单调, 她们利用耳饰、项饰或者丝巾、皮包来满足自己对色彩的渴望, 大面积的灰色点缀小面积的靓丽色彩使自己稳健中透出灵气, 工作起来也相当自信了。当然穿着灰色是也要注重深浅对比, 例如浅灰色衣服配上深色的靴子, 深色的部分就会衬托的灰色更加鲜亮。

灰色在服装上如果搭配的恰当、巧妙, 可以代表一个人的着衣风度和气质。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西化, 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也开始关注这类颜色了。

三、经典永恒的黑白系列

不论是绘画还是设计, 色彩的运用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发展。艺术家们大胆的运用色彩, 改变了过去只求和谐而过于昏暗的画面。然而, 对于朴素的黑白系列非但没有舍弃, 反而在艺术家的精心处理下, 将这种质朴而高雅的视觉效果运用到各种设计中。很多大印象是黑白效果的画面, 近处观察就能看出里面也有很细微的变化。中国有句话叫“墨分五彩”, 其实黑白灰都是各种颜色的混合体, 表面上遮盖了色彩的某种倾向而内涵却依然保留着五彩缤纷的色彩世界, 黑与白都有不同的微妙差别, 把他们放在不同颜色附近会有不同的视觉倾向, 黑与白之间也是一种极具魔幻的对比效果。

现在已出现很多黑白对比的服装, 还有很多已黑白为专有用色的服装品牌, 都是看好了黑白相配的永恒经典。在黑白这个系列中可以挖掘出更多的形式美感, 比如说墨黑、煤黑、象牙黑、锌白、钛白、乳白等都具有不同的视觉效果。黑白搭配的比例、面积, 与人皮肤发生的对比关系, 黑中有白, 白中有黑, 黑白分明或黑白相间, 甚至黑白中隐藏一部分灰色, 较弱的一部分红色、蓝色、黄色、绿色等, 都能产生极佳的效果。

黑白系列的确代表着高贵、现代, 并且很时尚。它在这个五彩世界里显得如此个性, 不落俗套。如果能够深入的挖掘, 并很好的利用, 将会给服装的审美增添很多的乐趣。

四、个性张扬的对比色系列

在美术史中, 我们提到对比色不难想到的是20世纪初的野兽派的绘画。在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中开始出现亮丽、强烈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纯色。纯色就是没有和其他颜色调和的颜色, 颜料管里原本的色彩直接放到画面上, 明快而又强烈, 显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时尚气息, 近乎原色的红、黄、蓝、绿交织在一起, 从视觉上给人一种绚烂而又幽美的感觉, 情绪上也十分的激动和愉悦。这样的色彩对比如果用在服装上同样能够展示出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现代社会的色彩环境本身已不仅仅是古典时期柔和的灰调, 服装色彩丰富多彩, 艳丽、浓烈才能与其相吻合, 明快、强烈似乎能够加快人们生活的节奏, 许多人都喜欢这样的纯色, 它醒目、刺激、有生气、有活力。这种色彩不仅在儿童、青少年中受到喜爱, 而且也引起中老年人们的共鸣。身着纯色, 或对比色的服装给人一种大胆、创新的印象。

但是, 这种纯色的对比不能在一套服装中出现太多。否则就会过于刺激, 应有主色和副色之分。

苏轼的文人画理念探析

马燕

(聊城大学艺术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摘要】苏轼, 北宋中期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 其美学理念无论在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史还是在当代都是非常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 其见解精深的绘画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人画理论上的建树使其很快成为一时之风尚, 推动了文人画的形成和发展, 开创了文人画的新时代, 影响了北宋直至以后的中国画坛。

【关键词】文人画;理念;意;形神;画中有诗

苏轼在文化艺术领域通过他特有的睿智、深刻的思想, 探索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精通诗文书画, 作为“文人画”的重要倡导者, 他的题画诗能够深入画家的创作动机和审美意识, 总结绘画的创作感受, 体现了他在绘画方面的才能, 深刻影响了我国古代绘画特别是文人画理论的发展, 有着突出的地位。本文就苏轼的题画诗跋所表现的文人画理念作一简要分析。

一、意从肺腑出

“我憎孟郊诗, 复作孟郊语。饥肠自鸣唤, 空壁转饥鼠。诗从肺腑出, 出辄愁肺腑。有如黄河鱼, 出膏以自煮。” (《读孟郊诗》) “诗从肺腑出”, 苏轼这是在讲孟郊更是在讲自己。当面对人生的际遇坎坷时, 怀才不遇的文人们常常会“不得已而后言”, 通过笔墨来宣泄自己胸中的情怀。苏轼主张有为而作、有感而发, “诗从肺腑出”吐出的是诗人的“意”, 这个“意”是诗人深察宇宙、人生、社会、自然等一切之和。这种宣泄也恰恰体现了苏轼的美学理念。

“空肠得酒芒角出, 肝肺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回, 吐向君家雪色壁。平生好诗仍好画, 书墙涴壁长遭骂。”苏轼兼长诗画, 既以诗寄思, 更以画抒情, 靠的就是有“森然欲作不可回”的创作意欲, 以“兴”来推动他作画。据说苏轼作墨竹时, 所画竹竿从地直起到顶, 不画竹节, 问及原因便说:“竹生时何尝逐节生”, 他是要将“凌云”、“清拔”为美的观念赋予所画之竹, 倾吐心声, 表现心境。

苏轼的绘画创作是对绘画理论最好的补充, 更是其具体阐明者。黄庭坚针对他的《枯木图》曾作《题子瞻枯木》, 诗中的“老木蟠风霜”足可看出苏轼对那枯木竹石的画意, 画中那给人可感的老木形象, 使观者感到作者“胸中自有丘壑”, 这便是一种“象外”之意。他的《枯木图》仅画一枯木、一怪石、石后一二稀疏小竹、树下三两细草, 意境荒空, 以旋转的笔锋皴出怪石和枯木就是要象征自己能不屈向上、“虽云生之艰, 与石相始终”。通过笔墨来表现他遒劲不驯的生命力, 这正是他政治生涯中刚正不阿的一面。

二、形神兼备

在中国绘画史中, 东晋顾恺之第一个提出了传神论:“传神写照, 正在阿堵之中”。而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也写到:“论画以形似, 见于儿童邻。”这里提出的形似, 不仅仅满足于形似, 而是要求一种更高的“似”, 也就是神似, 即形神兼备。

苏轼十分推崇唐代的人物画家吴道子, 他认为吴道子画艺之妙, 在于他绘画人物时能“如以灯取影”一般。但绘画不仅要求形似, 只有形神兼备才能达到艺术表现上的精妙境界, 苏轼非常赏识韩干所画之马, 认为他能够将马的神情态度已生动地展现在观者眼前, 并能借写马的心事, 体现出某种“讥世”的用意, 这种“象外”之境并非仅求形似者所能达到的。

从绘画创作的风格要求来看, 苏轼提出了清新自然的艺术主张。《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中的:“诗画本一律, 天工与

现代绘画越来越强调绘画的主观性, 把艺术家的精神世界推崇到最高地位, 设计师也一样, 把主观的意识加入到服装的创意中, 使得服装大胆, 色彩热烈, 也适合当代时尚的气氛。

色彩属于生活, 色彩更属于艺术。服装色彩属于服装设计中一项单独的要素, 由于服装和人类生活密不可分, 所以服装色彩的审美是与整个社会审美意识有着密切联系的。绘画艺术直接体现着色彩的精髓, 绘画色彩是站在艺术前沿的艺术家们辛勤研清新”, 这是苏轼对诗画艺术如何达到传神而提出的美学要求, 不但人物画要传神, 对其它事物描绘也要传神, 这是对顾恺之绘画思想更为具体深刻的阐发;在形神关系上, 主张以形写神, 形神兼备, 重在传神。他结合自己的创作体验专门写了一篇《传神记》, 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神似”方法的妙用及逼真效果, 指出传神就是通过表达蕴含于人物中的内在精神、气质和个性, 从而使绘画作品更加形象、生动。苏轼这一思想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丰富了我国古代绘画理论的内涵。

三、画中有诗

《书摩诘蓝田烟雨诗》中说:“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这里体现了苏轼的重要文人理念——“画中有诗”, 即是说文人画不仅要状景, 而且还要含意, 这就为后世文人画重意境、重格调、重自身学养打下了基础, 形成了“笔、墨、纸、砚”于一体的独特绘画风格, 苏轼这一理念便成为了解文人画这一独特艺术的前提。

诗画共同点都是要以形象思维来描绘物象, 通过抒发感情来传达“象外之意”, 诗画结合也成了后世文人画家创作的标准。文人画家要顺应自然, 通过对形象“即雕即琢, 复归于朴”的划要达到“天工与清新”, 而诗画结合则是其催化剂。但严格讲, 绘画与诗有时也是不尽相同的:画家在创作时会注入诗的情感, 而绘画作品会启发欣赏者的情感, 这对文人画理念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另外, 画中的诗需要观赏者去发现, 发现画中的诗就是发现观赏者自己心中的诗。苏轼希望自己的绘画作品能够启发观赏者的激情:“石室先生清兴动, 落笔纵横飞小凤。借君妙意写筼筜, 留与诗人发吟讽。”而当他作为一个观赏者时, 他也会去发现画中的诗, 而且在欣赏活动中常常是“此境眼前聊妄想”从而使绘画内容获得延伸。当他看到“两峰苍茫暗石壁, 中有百道飞来泉”这样的画境时, 想到的是“人间何处有此境, 便欲往买二顷田”, 这些在后来文人画传统中演化成山水画要有“可居可游”之境, 要以“幽寂之山谷, 合幽寂人之心”的重要理论。

上述系统阐述了苏轼文人理念, 指出了文人画的创作特点、审美倾向及鲜明风格, 提倡绘画中主观表现与客观物象的结合, 推动了文人画潮流的发展, 由此确立了文人画在中国绘画上的地位, 中国画的发展从此进入了一个新进代,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苏轼的绘画理念, 在文人画的发展史上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是文人画理念重要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葛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3.[2]《苏东坡诗集》, 珠海:珠海出版社, 1996.

[3]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63.

[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5]温肇同:《中国绘画批评史略》,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

服装品牌延伸的影响因素 第5篇

国内外品牌延伸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品牌延伸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本文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些研究成果, 整理如表1-1所示。

由表1-1可以看出,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 集中在如何规避品牌延伸的风险、提高品牌延伸成功率、对品牌延伸的消费者心理模型以及品牌延伸效果评价的分析上。

服装品牌延伸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服装品牌延伸的影响因素

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本文将服装品牌延伸的影响因素分为四大类:即核心品牌因素、消费者因素、市场因素和延伸产品因素。在此基础上设计服装品牌延伸评价指标体系, 如表2-1所示:

2.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了服装企业的中层管理者, 以及服装专业的老师为调查对象, 对上述指标体系中因素两两之间的重要性进行比较评分。总共发出专家咨询表15份, 回收10份, 回收率66.7%。

3.服装品牌延伸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本研究选择层次分析法进行计算。其主要步骤是:建立层次模型;构造判断矩阵。通过专家咨询获得判断矩阵的具体数据, 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各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 即可得到相应判断准则或对象的权重;进行组合一致性检验。具体步骤如下:

(1) 计算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2) 将特征向量归一化。

(3) 计算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 (ConsistencyIndex) :

为矩阵的最大特征根、n为判断矩阵的维数) , CI为一致性指标, 当判断矩阵完全一致时, CI=O。

(4) 计算矩阵一致性比列CR (Consistency Ratio) , 检验矩阵一致性。

(RI表示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它与矩阵的阶数有关, 可查表得到) 当CR<0.1时, 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当CR≥0.1时, 认为判断矩阵不符合一致性要求, 需要对该判断矩阵进行重新修正。以目标层为例, B、K、E、M相对于D的判断矩阵为:

(1) 用Matlab软件求出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2) 将特征向量归一化。

(3) 一致性检验。

CR<0.1, 可接受判断矩阵的一致性, 即权重数分配是合理的。因此, 各分量可作为一级指标评价指标的权重。同理, 可求出余下矩阵。计算结果如表2-2所示:

结论

1.从表2-2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核心品牌因素对服装品牌延伸决策实施的影响最重要。其次是消费者因素, 第三延伸产品因素是延伸产品, 第四是市场因素。计算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品牌延伸中基因传承的延伸本质。表明, 服装企业在进行品牌延伸时, 首先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核心品牌作为延伸的支撑, 生产出令消费者满意的延伸产品, 才能确保服装品牌延伸的成功。

2.通过对研究专家的调查, 对各底层因素 (即第四层指标) 进行模糊评价, 构造隶属度矩阵, 从后往前以此类推, 计算出延伸评价指标W的总评分, 可对即将进行的品牌延伸作评估和预测, 在此就不做详细介绍。

参考文献

[1]Aaker David A, Kevin L Keller.Consumer Evaluat ions of Brand Ext ension[J].ourMarket ing, 1990 (54) :27-41.

[2]Aaker D.A, Keller K.L.Brand Ext ensions:The good, t he bad, and t he Ugly[J].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90.6.

[3]薛可, 余明阳.品牌延伸:资产价值转移与理论模型创建[J].南开管理评论, 2003 (3) .

[4]卢泰宏, 谢飙.品牌延伸的评估模型[J].中山大学学报, 1997 (6) .

[5]符国群.品牌延伸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国软科学, 2003 (1) .

浅析软管印刷品色彩再现的影响因素 第6篇

1 软管印刷设计的分析

一般情况下, 软管印刷所采用的是铜版, 因为这个印版的耐印力比较强, 其制版与一般的铜锌版制版方法一样。

软管印刷机的构成部分包括:印版滚筒、橡皮滚筒、压印滚筒盘 (套有软管) 、输送机构以及墨斗等。

由于软管印刷的承印物为有色金属, 因此在进行图文印刷之前, 一定要在软管表面进行打底处理, 即印上一层底色的油墨, 之后再进行正式的图文印刷, 完成底色之后要尽快的使油墨干燥, 其他几色才能印上, 因此, 由红外线干燥装置对印启色进行干燥之后再进行图文印刷。图文的套印工作与传统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它是将3个印版滚筒上的印迹一起套印在橡皮被筒上, 要注意的是套印不重叠, 接着一次性将3色印迹转到压印辊上的软管。压印滚筒盘上套有软管的压印辊自己是不会转动的, 一旦接触到橡皮滚时, 它才会与橡皮滚筒以同样的速度转动, 橡皮滚筒与压印滚筒盘直径大小一样, 但是旋转并不同步, 当橡皮滚筒旋转360°时, 压印滚筒盘只旋转90°, 这样为一枝软管的印刷。

软管在旋转360°之后, 就会与橡皮滚筒脱离, 这样软管的套印工作暂时完成, 接下来通过红外线照射来快速干燥印迹并使其光亮度增强。

牙膏软管、软管鞋油、药膏软管等印刷所采取的均是这种方式。

因为软管在使用过程中容易遭到挤压与弯曲以及水份, 所以金属软管印刷所用油墨不仅要耐热与耐光, 还要具备以上的要求, 加上软管内所装的物质各种各样, 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抗腐蚀性。

层合软管是结合了两种物质优点的一种合成软管, 例如, 由铝箔与塑料膜合成的层合软管, 不仅具备抗潮湿性, 还有耐候性, 可以先印刷后层合, 这样图文就会印入塑料膜层中, 较为美观, 另外, 还可在完成印刷后进行加工成型, 以便于采取照像凹版方式进行塑料印刷, 再经过层合与成型等环节层合软管就形成了。

由于塑料吸附油墨的能力非常差, 因此塑料软管在印刷之前要先处理其表面。目前, 国外所采用的是热压转印法, 在有涂层的牛皮纸上进行图文印刷, 色序与彩色印刷是相反的, 接着将热处理后可产生附着物的涂层涂在印面上, 再在热压下, 完成图文转印纸与曲面之间的转印。

2 软管印刷色彩再现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油墨特性影响分析

印刷品色彩的鲜艳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色墨的选择, 尤其是尽量不要补色, 不然就无法选择色墨鲜艳的。在涂布色墨的过程中, 要保持墨斗与墨辊是干净的, 要避免因墨斗、墨辊上存在印色的油墨而导致偏色, 尤其是深色替换为浅色, 黑色与蓝色替换为黄色, 如果没有清洁干净都会导致色偏, 那么印刷品的色彩就没有那么逼真了。对于多色机而言, 要主要前后色的混色, 尤其是在两色组所用的压印滚筒胶印机是同一个的情况下。

2.2 纸张物理性能影响分析

印刷品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印刷材料, 而色彩再现与印刷材料也有着很大关系, 对于油墨而言, 它的着色力对于色彩再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 若色墨的巷色力太低, 或所加辅助材料不合适, 或油墨乳化量太大, 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印刷油墨的饱和度, 那么会降低印迹色彩的逼真度。若色篓被稀释, 或所加的辅助材料对干燥有抑制作用, 这样就会降低其干燥速度, 且具有较强的渗透性, 如果渗透时间较长印迹就比较浅, 同样会影响印迹色彩的逼真度。

2.3 网点复制的影响分析

作为半色调印刷品的一个要素, 网点是对图像色彩进行展现的基本粒子, 以对各种颜色与明暗层攻画面的表达, 色彩再现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网点复制的准确无误。因此, 在印刷前与印刷中, 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网点复制。在印刷过程中, 虽然能够尽量将加网线数与角度所引起的问题解决掉, 但是因为受到工艺的限制, 网点必然会有扩大的现象, 而且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印刷品的质量。因为我们无法随时对不同纸张上网点的扩大率进行测量, 故要对网点扩大进行准确的控制有一定的难度, 如果网点出现严重的扩大现象, 则必须使墨层的厚度降低, 这样暗调压实地部分就没那么厚实, 色彩饱和度也会降低, 色彩表现力较差, 对色彩再现造成影响。

2.4 印迹墨层影响分析

在检测印品质量时, 一个极为关键的参数就是印刷品墨层的厚度, 色调的饱和度就取决于墨层的厚度, EB迹墨层厚度是不合适的, 尤其对逼真度有很大的影响。在印刷的过程中, 为了防止网点的扩大, 一般会对墨层是否过厚而关注太多, 却没有考虑到墨层是否不够厚的问题。尤其是在控制基础色的厚度方面非常重要。如果第一色墨量不够, 那么用其他色补救效果也不大, 为了遑样, 其他色的用量必然会减少, 那么所得印刷品其他色的墨量都会偏少, 色彩自然也就没有那么逼真了。因此, 通常使用K值对印刷品中的墨层厚度进行控制, 也就是基于网点扩大的控制, 使墨层达到最大的厚度, 一旦墨量印足了, 色彩才能达到逼真的效果。

3 结语

对于印刷品而言, 其质量主要取决于色彩再现, 故在实际操作中要尤为注意。但是, 其质量的体现并非完全取决于色彩再现, 基于色彩再现, 我们还要考虑到表现质量的其他一些因素, 如阶调, 另外, 实际的印刷工艺过程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

参考文献

[1]刘振, 张逸新, 臧东娟.塑料包装印刷品色彩再现规律研究[J].包装工程, 2007, 5:18-20.

[2]王金玲, 高玉杰.纸张表面效率对印刷品色彩再现的影响[J].包装工程, 2009, 4:76-78.

[3]陈杰.浅析塑料印刷品色彩再现的影响因素[J].印刷质量与标准化, 2010, 8:44-51.

[4]严美芳, 徐敏.纸张的色相与印刷品色彩再现研究[J].包装工程, 2010, 21:103-106.

机织面料对服装造型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7篇

1 机织面料的构成要素对服装造型效果的影响

1.1 不同纺织纤维对服装造型的影响

机织面料是指能够体现服装主要特征, 而且是有经纱和纬纱交织的服装面料。在服装材料中机织面料里就包括了很多种类型, 其中有由不同的纤维制造而成的机织面料, 有利用不同的织物织造方式制成的机织面料, 有不相同的组织结构进行相互交织的机织面料。纤维、纱线和组织结构的不相同所制造出来的机织面料的性能特点也会存在着不同, 最后呈现的服装风格也会有所不同。在面料纤维中, 属于天然纤维的面料是棉、麻、丝和毛。

棉纤维面料具有朴素、亲和的感觉, 但缺点是容易缩水而且弹性方面较差, 容易起皱, 在服装的保形性方面效果较差。由于棉纤维面料手感较软, 而且有很好的吸湿性, 所以适合做比较贴身的服装造型;但是棉纤维面料容易皱而且弹性差, 所以不适合做正规的套装造型。

毛纤维面料有良好的吸湿性和保暖性, 比棉、麻和真丝面料更具有弹性。精纺毛纤维面料纹路清晰, 手感柔软而且有弹性。粗纺毛纤维面料跟精纺毛纤维面料相比较更厚重一些, 手感柔软而且厚实。毛纤维面料高雅, 有挺括之感, 适合做各种类型的礼服或正装, 属于高档的服装面料。毛纤维面料经常用在女装造型上, 也经常用在职业装上, 适合在正式的场合中穿着。毛纤维面料具有稳重、成熟的风格, 适合直线形状的服装造型。

真丝面料具有穿着舒适, 手感柔软等特点, 是一种高档的服装面料。穿着真丝面料的服装, 给人一种高贵的感觉。因此, 真丝面料经常被用在服装比较华贵的造型上。真丝面料由于悬垂性高, 不适合作紧身的服装造型, 更适合做宽松的服装造型。用真丝面料设计服装, 一般都采用抽细褶的方式让造型产生丰富的变化。运用真丝面料设计服装时应尽量避免分割, 分割线在缝制过程中会给面料本身留下不平整的现象, 破坏真丝面料本身所具备的特性。在设计过程中多以体现轻松、飘逸的美感为主。

麻纤维织物手感爽滑, 厚实, 布面较粗糙, 但麻纤维织物吸湿性较好。并且具有耐压、散热的特性。各种麻织物还具有较好的耐腐蚀和不易霉烂的性能。

1.2 纱线性质和结构对服装造型的影响

在机织面料中, 纱线基本上由三种结构组成短纤纱, 长丝和变形长丝, 这三种结构造成了面料织物外观上明显的差别。对于服装面料的要求, 决定权在于消费者对于织物结构的视觉感和手感, 很难将两者分开, 因为大多数的人对于机织面料的挑选习惯于视觉和手感相结合。

1.3 机织面料的组织结构对服装造型的影响

织物组织的不同对服装的造型效果会有直接的影响, 织物通过不同的织造方法可以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料外观效果。织物的规格以及织物的组织选择, 直接影响着最后成品面料的手感和质地等。在机织面料中, 如果面料的纤维种类相同但织物组织不相同的情况, 都会给最后的成品面料带来不一样的性能和手感。平纹组织的织物在手感方面没有很好的表现, 光泽度较差而且面料弹力也不好, 但耐磨性较好。平纹组织的织物在正反面都是相同的花纹, 在面料视觉感方面表现较单一;斜纹组织是经纬纱交织次数跟平纹组织相比相对较少, 但斜纹组织由于在纱线方面的紧密排列, 而使织物手感较柔软, 弹性也比其他组织的织物要好, 由于斜纹组织有较长的纱线浮长, 在纱线粗细和密度相同的情况下, 斜纹组织在坚牢度方面的表现要比平纹组织差;缎纹组织由于交织点离得比较远, 从正面看缎纹组织基本上看不到明显的交织点, 因此缎纹组织表面显得比较平整光滑, 织物质地相对较柔软, 并且有较好的悬垂性, 但是耐磨性较差, 而且容易勾丝, 容易起毛。

1.4 机织面料后期整理对服装造型的影响

织造过程不仅决定着面料的风格, 还决定着面料的技术指标, 并且对成品面料的外观有着很大的影响。纱线粗细、纱线密度和工艺处理方式的不相同, 都能得到不同织物外观的机织面料。如格子布、泡泡纱等效果。在另一方面, 在机织面料的织造过程中还可以采用花式和金银线的搭配, 织造出各种带有不同色差效果的机织面料。纱线捻度和捻向的不相同, 同样可以织造出具有独特风格外观的机织面料。其中有一些织物采用捻向相反的高捻纱来得到皱纹的效果。低捻纱则容易起绒, 使面料外观呈现柔和的风格。斜纹织物的纱线捻向直接决定了纹路的清晰度, 如果需要有比较明显的斜纹效果就采用相同的经纬纱捻向, 如果需要形成隐形的效果就采用捻向不同的纱线。隐条隐格效果的形成主要就是利用不同的纱捻向, 根据不同的原理形成的折光反射。

2 机织面料性能对服装造型的影响

服装用的机织面料在保形性、抗皱能力以及抗压缩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 因为这样可以保证最后的成品造型较好, 而且悬垂性也比较理想。在舒适性能方面, 需要具备透气性, 能满足人体生理对于热湿平衡的需求, 除了透气以外又能兼顾服装对于人体的保暖, 而且在手感方面表现较好。一般来说, 机织面料的性能对于服装造型的影响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有助于形成服装造型, 这种性能称为织物外观保持性;另一方面是有利于保持服装的形态, 这是面料的表现性。

2.1 机织面料保形性对服装造型的影响

机织面料的外观保持性主要表现在免烫性、抗皱性和收缩性等3方面。在服装设计选择面料的时候, 要根据服装的款式、功能性等因素, 重点考虑面料的保形性对于这些因素所造成的影响。在现实中, 面料的抗皱性能大多是除掉引起面料折皱的外力之后, 由于面料本身存在的弹力而使其恢复回原来状态的能力, 这种能力被称为折皱回复性。在制作服装的过程中如果采用的是抗皱性能相对较小的服装面料, 则在穿着的过程中起皱的可能性增大。虽然在造型方面可能比较理想, 但是也没有办法保持比较好的外观造型, 而且还会因为这个原因造成磨损, 加速损坏。所以在进行服装造型设计选择的过程中, 面料在抗皱性方面的选择就显得非常重要。通常机织面料在折皱方面可以分为规则起皱和不规则起皱。后者在着装状态时才会产生, 对于服装造型的外观影响比较大。而前者是在服装的造型中加工而造成的, 使服装能够达到美观的效果, 如长裤的烫迹线、裙装的褶裥等。机织面料在经过洗涤的过程之后不需要经过整烫就能保持平整状态的性能被称为免烫性。免烫性与缩水率、纤维吸湿性及机织物的湿态折皱弹性相关。一般来说, 湿态折皱弹性较好的纤维吸湿相对较弱, 免烫性较好织物缩水率相对较小。一般棉织物手感比较柔软, 适合做穿在外套里面的衣服, 但是棉织物最大的特点是容易起皱, 而且弹性较差, 经过水洗后, 必须经过熨烫才能达到需要的定形, 在使用过程中相对比较麻烦, 给人感觉面料档次较低。不过对于现在的棉织物经过整理加工之后, 也能在原来面料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功能性, 比如说免烫性和抗皱性, 运用经过加工处理的棉织物做成服装, 不仅服装外观造型平整, 而且也不会丢失棉织物本身的舒适性。一般情况下, 挺括的机织面料比较适合用在线条明朗的服装造型上, 硬挺的面料经常用来弥补由于瘦小体型而造成的单薄感。柔软的面料比较适用在柔和的服装造型设计中。

2.2 机织面料表现性能对服装造型的影响

影响服装造型的表现性能主要包括涩滑感、悬垂性、轻重感和软硬感等。通常真丝织物和棉织物在手感上较为柔软, 而麻织物在手感方面的表现相对比较硬一些。但是现在面料后期加工的技术不断在发展, 各种面料的软硬程度也可以通过后期的加工处理发生变化。机织面料的悬垂性对于服装的造型表现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正常情况下, 纤维和纱线的抗弯刚度越小, 面料的外观表面就显得越软, 悬垂性能也相对较好, 而抗弯刚度大的织物在悬垂性方面效果不好。面料的悬垂感跟织物的组织结构有很大程度的关系。在正常的范围内, 越少的织物交织点, 悬垂性表现就越好, 手感表现方面也越柔软。一般来说, 夏季选择的面料多数是具有透气、凉爽的性能;秋冬的服装造型适合选用保暖性相对较好的面料。悬垂性是一种视觉上的现象, 硬挺的面料不容易下垂, 很难制作出优美的服装造型, 柔软、越重的面料就越容易下垂。悬垂性能表现比较好的是粘胶纤维面料, 丝、毛织物的悬垂性相对来说也较好, 棉、麻织物较差。所以棉、麻织物不适合制作飘逸的服装款式造型。

3 结语

服装设计是通过面料、组织、性能不同的服装材料组合而成, 不一样的服装材料能产生不一样的造型效果。怎样从机织面料的手感和悬垂性以及其他特性中得到灵感, 利用服装材料本身的性能和所具备的质感去体现和表达服装的造型设计, 使面料和造型款式完美结合, 这是设计是否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刘元凤, 胡月.服装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6.

[2]瞿才新, 张荣华.纺织材料基础[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4.

[3]张一心.纺织材料[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5.

影响中西方服装表演发展差异的因素 第8篇

一、服装表演的起源

法国早在1868年就成立了高档时装店协会, 随之而来的即是法国高档时装展演, 每一年1月和7月各举办一次, 届时, 世界各地的潮流消费者、时装记者和与高档时装店有业务往来的厂商纷纷来到巴黎观展, 收集潮流讯息。19世纪末之前, 很多开设在巴黎的时装店用人体模型举办服装表演。时装店老板把服装穿在人体模型上, 送到对服装有所需求的富人聚集的地方, 同时来提高商铺的知名度。到20世纪后, 西欧—些闻名的服装店接踵成立了服装表演队。但那时的服装表演尚未出现灯光的烘托, 也没有音乐。后来, 以商演为目的的服装表演的场面变得奢华起来。商家照收用大型演出平台举行服装表演, 并在演出的平台上布置了名贵的观赏植物, 模特在表演台上翩翩而过, 台下观众云集.场面壮观。可见服装表演在那时已经比较受欢迎。

1930年, 我国服装表演在上海崭露头角。新中国成立后,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 我国的服装表演业基本处于止步不前的状态。改革开放后, 废除了闭关锁国政策, 国外的新鲜空气开始进入大陆, 服装行业也受益于这股春风, 逐渐蓬勃发展。自1980至今, 我国服装表演行业已经走过了34年的发展历程。从无到有, 从中国走向世界, 我国服装表演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二、社会舆论的差异

服装表演最初起源于西方国家的高级定制, 因此被看成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人们认为只有有身份, 有一定社会地位和物质条件的人才可以去参与到服装表演现场中去。服装表演进入中国之时,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闭关锁国阶段, 人们忙着大生产, 忙着填饱肚子, 无暇去顾及这种视觉上的美感享受, 服装表演甚至被认为是不正派的作风, 处于一种被排斥的艺术形式, 直至改革开放以来, 服装行业的不断兴起, 服装表演这门艺术才渐渐的被人们所接受,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仍然带着有色眼睛去看待服装表演这门艺术。社会对模特的评价片面、模特在社会中地位低下, 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在欧洲国家模特是个受人尊敬的行业, 因为他们知道模特是个很辛苦的职业, 为了提高自己的面试率并且在舞台上呈现完美的自己, 她们要很辛苦的去进行形体训练, 保养自己的肌肤。而且为了给大众传播美、制造美奔波在每场面试和厂商之间很是辛苦。因为服装表演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入我国, 基予当时的社会和经济状况, 服装表演一直是一种不被大众所接受的艺术形式,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 服装行业的不断兴起才使得服装表演才得到发展。

三、模特经纪公司运作模式上的差异

欧洲国家的“模特经济”商业化模式发展已有百年历史, 发展相对平稳、良性、成熟且成果十分丰富。中国“模特经济”在短暂的30年发展到一定程度, 因为发展速度过快, 所以产生很多问题。如:没有针对这一行业去制定法律、法规, 出现问题, 个人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 表演机会少;虽然比赛较多, 但是缺乏标准性和公正性;模特市场管理混乱, 运作模式存在问题;由于经纪人的不规范运作导致整个模特行业氛围较差等问题。剖析原因: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导致自由模特与自由经纪人扰乱市场, 碍于正常的管理模式进入市场操作;从业者自身素质偏低, 缺乏相应的法律意识, 无形中形成了恶性竞争;模特经纪人与编导兼于一身, 也是影响整个行业发展的一个原因。模特在意大利米兰必须要签约专业的模特经纪公司才可以在那里工作;在美国, 持有政府发放的专业模特资格证书的模特才可以上岗工作。而在中国, 模特市场缺乏专业的部门来负责管理、规划。对时尚这一概念的理解, 中西方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有些意识也没有彻底建立起来。特别是对“模特经济”这一概念, 在理论与实践当中, 都存在着许多问题。随着国外Top Model赛事的引进以及中国的顶尖模特、品牌、赛事走向世界。“模特经济”商业化模式的探索研究对模特行业的良性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媒体报道的差异

中国的服装传媒在专业细分化的水平远不及国外。不仅时尚传媒和专业传媒有着明确的界限, 而且在时尚传媒或者专业传媒的内部还有非常多样化的细分。无论杂志还是报纸, 专业化细分的程度越高, 也就决定了它所服务的读者群落的个性需求也越鲜明, 杂志的服务质量也大大提高。所以说, 杂志是用来界定社会阶层的说法, 其实在欧美服装传媒界表现的更突出、更明显。

Victoria's Secret, 这个风靡全球的世界顶级内衣品牌, 每一年都在谱写着时尚界内衣秀的奇迹。2005年, Victoria's Secret开创性地与电视、网络等媒体合作, 节目的新潮时尚受到世界各地人士的追捧, 在世界范围内引起狂潮并使得“Victoria's Secret”名声大噪。Victoria's Secret Fashion Show每一年都在挑战人类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极限, 以至于人们每年都认为下一年的时尚秀无法再超越。Victoria's Secret的时尚内衣秀一年比一年惊艳、性感, 她就是这样一个缔造神话的品牌。

我们不可妄自菲薄, 在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的同时, 更应该对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史感到骄傲, 并且努力和自信地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服装表演艺术作为服装文化的衍生艺术, 对服装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与此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我国人民对服装文化的认识, 丰富了我国现有的表演艺术形式。

参考文献

[1]李晓岩.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J].成都高等纺织专科学校学报, 2003 (01) .

[2]肖鹏, 杨铁黎, 刘润芝.服装表演艺术现状与特点[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4 (01) .

上一篇:专业类社团建设下一篇:创新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