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浇板面裂缝范文

2024-05-15

现浇板面裂缝范文(精选7篇)

现浇板面裂缝 第1篇

北京昌平高教园区B区2号房, 框架剪力结构, 地下一层、地上18层, 建筑面积21500m2, 总长约92m, 中间留伸缩逢。现浇楼面板厚14cm, 设计板配钢筋下层为双向钢筋网, 上层为分离式负弯矩钢筋, 楼面四角及伸缩缝两端配1.2m长放射钢筋, 按总进度计划, 每层施工时间不超过10天, 本工程主体施工在4-10月份之间。针对本工程特点, 我公司采取了以下预控措施:

1 与设计、监理单位协商, 适当进行设计变更:

1.1 房间四角及伸缩逢两端共8个房间现浇板上层分离式负弯矩钢筋改为沿房间全长配置:

我公司从历年来各类工程现浇板裂缝发生的部位分析, 最常见、最普遍和数量最多的是房屋四角阳角处的房间在离开阳角1m左右, 即在楼板的分离式配筋的负弯矩钢筋以及角部放射筋末端或外侧发生45度左右的斜裂缝。其原因主要是混凝土的收缩特性和温度变化双重作用引起的, 并且在越靠近屋面处的楼层裂缝往往越大。从设计角度看, 现行设计规范侧重于按强度考虑, 建立在将混凝土结构当作匀质体的假定基础上, 未综合考虑温差和混凝土自然收缩以及施工影响等多种因素, 在配筋满足强度要求的情况下, 如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就可能配筋不足。房屋的四周阳角因受纵横两个方向的剪力墙或楼面梁以及角部框架柱的约束, 限制了楼面的自由变形, 因而在混凝土膨胀或收缩时, 在配筋薄弱处首先开裂, 产生45度左右的斜角裂缝。虽然楼面斜裂缝对结构安全使用没有影响, 但在有水源时会发生渗漏, 给下层天棚造成污染。根据上面的原因分析, 我公司在近几年的同类工程图纸会审时, 一般都建议甲方和设计单位对建筑四周阳角处楼板配筋进行加强, 阳角第一间负弯矩钢筋设计采用分离式配筋的改为沿房间通长配置, 并适当加密加粗 (一般不超过下层配筋) 。几年来的实践说明, 采用以上处理措施的房屋, 基本上不再出现45度斜裂缝。

1.2 取消楼面四周阳角放射钢筋:

对于楼面转角处的放射形钢筋, 我公司根据实践分析认为作用较小。因为放射钢筋长度一般较小, 如果阳角处房间不按双层双向配置钢筋而上层仅配置分离式负弯矩钢筋时, 45度斜裂缝一般会在放射钢筋末端附近出现;如果楼面现浇板采用双层双向钢筋, 纵横两个方向的钢筋网的合力能够很有效地抵抗和防止45度斜裂缝的发生和转移。放射钢筋一般只有上面一层, 在绑扎时通常放在上层钢筋网的上方, 导致钢筋交错重叠, 将上层钢筋下压, 减少负弯矩钢筋的有效高度, 降低截面抵抗负弯矩的能力, 同时其端部弯头容易翘起造成平仓困难, 所以本公司建议在配置双层双向钢筋的情况下, 完全可以取消放射形钢筋。

该工程采取以上变更后, 钢筋用量增加5.3t, 增加投资约20000元, 但投入使用两年来未发现此类裂缝发生。

要求商品混凝土站掺加对混凝土收缩变化影响较小的减水剂:

混凝土收缩量的增加导致早期裂缝出现机会增大, 因而控制混凝土收缩量也是预防裂缝的措施之一。不同的减水剂对混凝土收缩量增加的影响不同, 一般是木钙减水剂〉奈磺酸盐减水剂〉三聚氰胺减水剂〉氨基磺酸减水剂〉聚丙烯酸减水剂。本公司要求混凝土站掺加高效优质减水剂等外加剂, 减水混凝土的收缩增量, 将混凝土收缩增量比控制在120%以内。

预埋穿线管处的加强处理:

该楼房间开间和进深都比较大, 电气预埋管较多, 一般每个房间现浇板中都有多根管线的集散处, 该处混凝土截面必定受到削弱, 从而引起应力集中, 是容易引起裂缝的薄弱部位。该工程楼板配筋上层为分离式负弯矩钢筋, 在管线集散处上部无钢筋, 本公司施工时人为在上面增加60*60cm宽ф6@150钢筋网进行加强,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较粗的穿线管上面, 也可用同样方法加强。对于设计采用双层钢筋网的楼板, 则一般不需加强, 我公司一般在管线两侧增加上层钢筋网支凳, 确保上层钢筋的有效高度, 以充分发挥上层钢筋抗拉能力, 抵抗裂缝的产生和发展。

加强楼面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

现浇楼板中钢筋, 起着抵抗外荷载所产生的剪力和弯矩以及防止混凝土收缩和温差裂缝发生的双重作用, 但钢筋按设计要求排放才能发挥有效作用。在实际施工中, 现浇楼板下层钢筋网在垫块和底模的依托和保护下比较容易控制位置, 但上层钢筋网的位置控制一直是施工中比较难解决的问题。现浇板的上层钢筋一般比较细, 离板底模距离较大得不到底模的依托;加上各工种交叉作业, 施工人员行走频繁, 上层钢筋难免受到踩踏。以前一般用钢筋小马凳和分离式负弯矩钢筋的端部弯头来支撑上部钢筋网, 但不能彻底解决人员踩踏而导致的上层钢筋下沉问题。在该工程施工中, 我公司按常规设置小马凳 (间距700*700, 第一排距梁50cm) 外, 在上层负弯矩钢筋末端50cm处增加一道梯子筋, 如下图:

在楼面板底层钢筋网绑扎后, 管线预埋和模板封嵌收头及时穿插并争取全面完成, 以减少板面钢筋绑扎后的作业人员数量;在楼梯、通道等必要的通行处搭设临时的简易通道, 以供必要的施工人员通行;安排足够的钢筋工在混凝土浇筑前及浇筑过程中及时调整钢筋, 特别是支座端部受力最大处以及裂缝较易发生部位 (四周阳角处、预埋管线处以及上层分离式负弯矩筋端部等) 应重点调整。通过以上综合处理, 有效地解决了上层钢筋的下沉问题。

2 材料吊卸区域的楼面裂缝防治:

本工程主体施工进度计划为10天一层, 具体为:剪力墙钢筋绑扎1天;剪力墙模板1天;墙体混凝土浇注半天、初期养护1天、拆模半天共两天;梁板支撑及模板1天半;梁板钢筋、预埋管线2天;泵送混凝土半天、收光压面半天、初期养护1天。

本计划不能说紧凑, 一般现浇结构主体施工进度为7天左右一层, 同类地区最快已达到3-4天一层。按本计划, 楼面混凝土浇筑完毕1天后就要进行钢筋绑扎、材料吊运等施工活动。现浇板在强度不足的情况下受吊卸冲击振动荷载的作用, 容易形成不规则的受力裂缝, 并且这种裂缝一旦形成就难以闭合, 形成永久裂缝。为防止此类裂缝的产生, 本公司施工过程中采取了以下综合防治措施:

预先确定每层楼面周转材料的吊卸区域, 进行增强:本工程一共五个单元, 预先确定第2、第4单元两户客厅为钢筋、摸板等周转材料的临时吊卸堆放区域。估算每层周转材料的最大堆放荷载, 在设计楼面板摸板支架时综合计算, 通过加密支撑立杆、增加立杆水平拉接等措施来增强摸板支架的刚度、减少变形, 加强周转材料临时堆放区域的抗冲击能力。

在每层楼面的吊卸区域铺设木模板, 对楼面混凝土进行保护并扩散临时堆放材料荷载, 进一步防止裂缝发生。

合理安排施工, 保证楼面混凝土浇筑后的必要养护时间, 使楼面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 减少后继工序对楼面的破坏。

3 加强对楼面混凝土的养护:

混凝土的养护对其强度增长和各类性能的提高非常重要, 特别是早期的妥善养护可以避免混凝土脱水过快而产生干缩和自收缩裂缝, 按规范要求楼面混凝土浇筑完12小时内必须进行养护。本工程采用浇水养护, 楼面混凝土第二次收光8小时后进行上层墙柱的定位弹线, 弹线完毕及时浇水, 保持板面湿润。本工程使用商品混凝土, 掺有一定比例的外加剂, 必须浇水养护14天以上。

地下室顶板现浇板面裂缝处理方案 第2篇

(裂缝、蜂窝麻面)

一,概况:

1.设计概况:地下室的抗震等级为二级;防水等级为二级。外围护墙为C35防水密实性砼,抗渗等级为S8,墙厚为350mm,墙的竖向配筋①¢14@100,②¢22@100;墙体水平配筋③¢14@150,④¢14@150;地下室墙板两片钢筋网间设¢6@400拉结筋,外墙迎水面的保护层厚度为50mm。顶板为C35防水密实性砼,抗渗等级为S8,板厚为180mm、250mm,板顶通长筋骨¢14@200双向布置,板底通长筋¢12@150双向布置;顶部支座附加筋¢12@200,顶部支座附加筋¢16@200,顶部支座附加筋¢18@200,保护层厚度为20mm。

2.天气情况:19区地下室柱、剪力墙施工于2011年6月22日17时至2011年6月22日20时许混凝土标号为C35P8,施工期间天气为阴天,最低温度29度,最高温度35度

东北风1-2级

相对湿度低于40%-70%;19区顶板施工于2011年07月12日13时至2011年07月13日20时许混凝土标号为C35P8,施工期间天气为阴天,最低温度27度,最高温度37度

东北风2-3级

相对湿度低于50%-80%。10区剪力墙施工于2011年07月27日 17时至07 月27 日22时许混凝土标号为C40,施工期间天气为晴天,最低温度28度,最高温度38度

东北风2-3级

相对湿度低于50%-75%;10区顶板施工于

2011年08月04日15时至2011年08月06日04时许混凝土标号为C40,施工期间天气为阴天,最低温度26度,最高温度35度

微风2-3级

相对湿度低于60%-80%。1区剪力墙施工于2011年07月31日 18时至07 月31 日21 时1区施工于2011年08月10日18时至2011年08月12日05时许混凝土标号为C35P8,施工期间天气为多云,最低温度25度,最高温度33度

北风1-3级

相对湿度低于50%-70%。4区剪力墙施工于2011年08月19日 17时至08月19日20时许混凝土标号为C40,施工期间天气为多云,最低温度26度,最高温度33度

东北风3-5级

相对湿度低于50%-85%;4区施工于2011年09月8日18时至2011年09月10日11时许混凝土标号为C35P8,施工期间天气为多云,最低温度24度,最高温度35度

东北风2-3级

相对湿度低于60%-70%。3.养护方式:先行浇捣达到终凝开始对板面进行了浇水养护,保持板面湿润状态,采用土工布铺贴板面保水及做边岸蓄水养护。养护时间每区的养护周期为14天。4.施工工艺:

(1)根据设计要求通知商品混凝土公司准备砼。

(2)泵送混凝土前,先把储料斗内清水从管道泵出,达到湿润和清洁管道的目的,然后向料斗内加入与混凝土配比相同的水泥砂浆(或1:2水泥砂浆),润滑管道后即可开始泵送混凝土。

(3)混凝土泵送从低到高,从南至北连续作业,并对运送至工地现场商品混凝土抽取做坍落度测试。

(4)按照施工要求振捣砼。先用振动棒振捣砼,不超过2小时内拉动振动板振动板面使板面砼密实。

(5)混凝土快要初凝时对板面进行收面并进行清光及拉毛处理板面。

5.强度:地下室顶板梁板砼标养试块经见证取样及见证送检,送厦门检测中心检测强度19区:41.0Mpa、40.8Mpa、41.0Mpa、40.6Mpa、40.5Mpa、41.2Mpa、41.0Mpa、40.4Mpa(详见福建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报告编号:XCK11112514G、XCK11112593、XCK11112701G);10区:44.6Mpa、43.6Mpa、43.8Mpa、41.1Mpa、40.8Mpa、44.4Mpa、41.7Mpa、46.8Mpa、43.4Mpa、41.4Mpa、43.7Mpa(详见福建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报告编号:XCK11114432、XCK1111444G、XCK11114597);1区:44.2Mpa、43.1Mpa、43.6Mpa(详见福建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报告编号:XCK11115138);地下室顶板砼同条件试块经见证取样及见证送检,送厦门检测中心检测达到强度19区:41.2Mpa、41.6Mpa、41.1Mpa、41.1Mpa、41.6Mpa、41.6Mpa(详见福建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报告编号:XCK11112637、XCK11112648);10区:47.2Mpa、50.6Mpa、51.2Mpa、51.6Mpa、52.0Mpa、51.3Mpa(详见福建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报告编号:XCK11114565、XCK11114566);1区:45.4Mpa、49.4Mpa、51.4Mpa、53.5Mpa、45.1Mpa、49.2Mpa(详见福建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报告编号:XCK11115181、XCK11115182);4区:62.7Mpa、65.3Mpa、50Mpa、49.8Mpa、54.1Mpa、44.7Mpa(详见福建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报告编号:XCK11118542、XCK11118543)。于2011年9月24日我司对地下室顶板梁板进行现场随机抽点,对板面进行回弹法检测砼强度,检测结果均达到设计C35标准值35.0MP均符合达到设计的强度要求。6.缺陷落情况

1)、板面的裂缝:共有19条,最长为76cm; 最短为20cm,裂缝的宽度为0.1~0.2mm,呈不规则分布,板面出现细裂缝多处,各别出现贯通裂纹,梁未出现裂缝。剪墙面的裂缝共有13条,最长为260mm~1560mm; 最短为20cm,裂缝的宽度为0.1~0.2mm。剪力墙的裂缝在跨度方向1/3处、1/2处的墙高的中部,梁柱处无出现裂缝。

2)、砼外观感质量缺陷:柱墙、梁板及梁柱接头出现蜂窝及麻面,部份有露筋现象;最大面为0.01m2。施工缝处砼结合不好,有缝隙或夹有杂物,梁、板、柱、墙及洞口直角处,砼局部掉落,不规整,棱角有缺陷,表面不平整,柱、墙、梁等砼外形竖向偏差、表面平整超过允许偏差值。

二、原因初步分析:

1、裂缝:由于采用泵送商品砼,砼水灰比过大,砼的水化热造成干缩裂缝。砼表面收浆过早或不及时不到位。经相关单位(设计、业主、监理,我司)现场分析,判定为非结构性裂缝。

2、砼外观感质量缺陷:砼坍落度过小;节点的钢筋截面过密,摆放不合理,保护层无垫设到位;砼工人振捣不到位。模板的板缝过大,拼缝不严密,从而产生漏浆。经相关单位(设计、业主、监理,我司)现场分析,判定不影响结构。

三、处理方案。

1、裂缝处理:

1)对板面进行闭水试验,准确对裂缝位置进行标记并在图纸上标记具体位置和分布情况。

2)对板面细小的龟裂纹采用板底用环氧胶泥批腻,加铺玻纤布。3)局部通长、缝较宽的在裂缝处开V形槽,向其内注入结构胶,在板底用环氧胶泥批腻,加铺玻纤布。

2、砼外观感质量缺陷处理:

1)对于数量较少的蜂窝、麻面、露筋的混凝土表面,可用1:2.5水泥砂浆抹面处理,在处理前用钢丝刷刷净浮灰并用水冲洗干净,润湿后直接抹水泥砂浆。

2)

当蜂窝和露筋严重时,应凿除其不实的浮动石子,用水冲洗

干净充分润湿后,先刷一道素水泥浆,再用比原混凝土强度高一等级的细石混凝土堵塞捣实。

3)

当混凝土结构构件出现孔洞时,先剔凿掉其附近的不密实混凝土或裸露的石子,用水冲洗干净保持湿润72小时以后喷涂一道素水泥浆,用比原混凝土等级高一等级的细石混凝土堵塞捣实。控制好混凝土的水灰比,一般不大于0.5并掺一定数量的铝粉作为膨胀剂,为防孔洞顶部在填塞混凝土时形成死角,支模时在孔洞上部要形成一定的斜角,以保证混凝土的充盈,脱模后凿除多余的混凝土。

四、施工实施方案:

1.项目部组织专门的人员进行施工确保质量。2.针对不同的裂缝选用不同的施工方案的进行处理。3.处理完毕后再做闭水试验查漏补缺。4.跟踪后期裂缝的发展情况。

5.针对不同的砼缺陷部位选用不同的施工方案的进行处理。6.认真对已施工的砼进行全面的排查,修补到位。

五、针对后续施工的预防措施:

1.对施工现场混凝土坍落度的抽检的次数严格控制,保证砼水灰比不易过大。

2..对后期施工的砼进行过程加大跟踪力度,并组织砼施工班组进行针对性的技术交底及岗前学习。

3.浇捣过程中定期对前面浇捣的砼进行巡视,由专人对砼振捣工进行跟进,发现问题立即向监理单位及建设单位反映情况处理问题 4.严格控制施工工艺,确保砼浇捣的质量。5.对商品砼质量严格把关,把问题在源头就处理。6..对浇捣的砼施工后进行及时的养护,防止裂缝发生。

福建省麒麟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浅谈施工中现浇板裂缝防治 第3篇

1.裂缝原因分析

对用户反映的现浇板裂缝,经多次会同设计、监理、施工等部门进行实地查勘。首先进 行 了沉降观测和图纸复查,均符合规范和标准。因而根据上述裂缝状况并结合其成因作了如下分析。

(1)引起裂缝的首要原因是混凝土的收缩。众所周知,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由于水分蒸发 ,体积逐渐缩小,产生收缩,而板的四周由于受到支座的约束,不能自由伸展。而当混凝土的收缩所引起板的约束应力超过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现浇板的开裂,开裂的部位往往产生在应力相对集中的地方,所以板的裂缝绝大多数产生在板角处,其走向与板的对角线相垂直。

(2)温度裂缝。因水泥具有快硬、高强、水化热大的特点,再加上该房屋的主体施工发生在夏季,混凝土浇捣后又未及时浇水养护,混凝土在较高温度下失水收缩,水化热释放量较大 ,而又未及时得到水分的补充,因而在硬化过程中,现浇板受到支座的约束,势必产生温度应力而出现裂缝,这些裂缝也首先产生在较薄弱的部位,即板角处。另外,室内外温差变化较大,也要引起一定的裂缝。在调查中发现房屋西边及顶层的裂缝居多。事实上许多裂缝往往是混凝土收缩及温度变化综合引发的。

(3)结构体型突变及未设置必要的伸缩缝。开发商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房屋长度过长, 而又未考虑设置伸缩缝,当房屋的自由伸缩达到应设置伸缩缝要求的间距时,就要引起裂缝的产生。另外,平面布局凹凸较多,即转角也越多,这些转角处由于应力集中形成薄弱部位 ,一受到混凝土收缩及温差变化易于产生裂缝。

(4)支座处负筋下沉产生裂缝。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工艺不当,致使支座处负筋下陷,保护层过大,固定支座变成塑性铰支座,使板上部沿梁支座处产生裂缝。

2.裂缝的防治

上述裂缝虽属非结构受力因素所引起的,但现浇板裂缝既影响美观,又容易使住户产生心理上的不安,而且裂缝不仅会影响抗渗效果,也易造成水分侵蚀钢筋,影响使用耐久性。因此 ,针对上述裂缝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并在开发另一小区中, 重点加强管理,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1)加强现浇板浇捣后的养护。混凝土养护是整个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忽视对混凝土的养护,既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又易使其在硬化过程中失水得不到及时补偿而产生裂缝,尤其在高温下施工,更应经常浇水养护,这样既可减少温度产生的裂缝,也可降低由于混凝土的收缩而产生的约束应力,有效控制裂缝。同时,对水泥砂浆地面,也要严格按施工顺序操作,并加强养护,经常使地面处于湿润状态,也能有效地抑制地面裂缝的产生。

(2)严格控制砂的粒径及含泥量。混凝土用砂应采用中粗砂,如砂粒过细,砂的含泥量超过标准,不仅降低强度,也会使混凝土产生裂缝,这是因为泥的膨胀性大于水泥膨胀性的缘故。

(3)在板角增加辐射筋。现浇板的四周在设计上都已配置负筋,但针对绝大多数裂缝产生于板角这一现象,在板角四周增设辐射筋,使产生裂缝的应力作用方向与辐射筋相一致,能有效地抑制裂缝,此外配筋较多时,相对来说也能明显改善裂缝的产生或扩展,根据裂缝距板角的距离,辐射筋长度为1.5m左右。

(4)平面布置上尽量减少凹凸现象和设置必要的伸缩缝。平面转角过多,即薄弱部位越多, 而这些部位由于应力集中,往往是裂缝的多发区。

(5)严格控制板面负筋的保护层厚度。现浇板负筋一般放置在支座梁钢筋上面,与梁筋应绑扎在一起,另外,采用铁架子或混凝土垫块等措施来固定负筋的位置,保证在施工过程中板面钢筋不再下沉,从而可有效控制保护层,避免支座处因负筋下沉,保护层厚度变大而产生裂缝,板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大于1.5cm。

现浇板裂缝的分析和防治 第4篇

由于各种材料变形不一致, 互相约束产生初学者始应力, 造成骨料与水泥粘结面或水泥本身之间出现肉眼看不见的微细裂缝, 有的裂缝开始扩展, 并逐渐互相连通, 从而出现较大的网眼可见裂缝。这样的裂缝将会产生严重的危害。如:影响结构承载力和使用安全性;影响结构的防水性;影响结构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等。

2 现浇板裂缝原因的分析

一般情况下, 楼屋面裂缝表现为:表面龟裂, 纵向、横向裂缝以及斜向裂缝。究其原因, 主要有混凝土原材料、施工及设计等三方面的原因, 以下将具体分析。

2.1 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方面——混凝土配合比

2.1.1 在原料一定条件下, 水灰比对混凝土收缩有很大的影响。

混凝土收缩主要取决于单位用水量和水泥用量, 而用水量的影响比水泥用量大;影响砼的收缩而产生裂缝原因包括单位用水量、单位水泥用量、水灰比、砂率等控制参数。2.1.2外加剂应用不当也会引起的裂缝。外加剂应用不当会直接引起混凝土多种质量部量, 并且外加剂的使用也会增大混凝土收缩的变化率, 如掺减水剂用于改变混凝土和易性。这类问题在混凝土生产行业中会经常遇到, 程度轻的会引起混凝土施工困难, 混凝土表面会出现收缩裂缝。2.1.3水泥品种。水泥的选择是关系到收缩问题的关健。随着高强混凝土的应用, 水泥的标号等级要求也就相应提高, 水泥用量也就会增加, 产生的水化热就越高, 混凝土的收缩变形也越大。

2.2 施工质量方面

2.2.1 施工工艺不当引起: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工艺不当, 致使支座处负筋下陷, 保护层过大, 固定支座变成塑性铰支座, 使板上部沿梁支座处产生裂缝;楼板的弹性变形及支座处的负弯矩施工中在混凝土未达到规定强度, 过早拆模, 或者在混凝土未达到终凝时间就上荷载, 造成混凝土楼板的弹性变形, 致使砼早期强度低或无强度时, 承受弯、压、拉应力, 导致楼板产生内伤或断裂。2.2.2混凝土浇捣后过分抹干压光会使混凝土的细骨料过多地浮到表面, 形成含水量热很大的水泥浆层, 水泥浆中的氢氧人钙与空气中二氧化碳作用生成碳酸钙, 引起表面积碳水化收缩, 导致混凝土板表面龟裂。2.2.3混凝土施工过分振捣, 模板、垫层过于干燥混凝土浇筑振捣后, 粗骨料沉落挤出水分、空气, 表面呈现泌水而形成竖向体积缩小沉落, 造成表面砂浆层, 它比下层混凝土有较大的干缩性能, 待水分蒸发后, 易形成凝缩裂缝。而模板、垫层在浇筑混凝土之间洒水不够, 过于干燥, 则模板吸水量大, 引起混凝土的塑性收缩, 产生裂缝。2.2.4后浇带施工不慎而造成的板面裂缝:为了解决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和温度应力, 规范要求采用施工后浇带法, 有些施工后浇带不完全按设计要求施工, 例如施工未留企口缝;板的后浇带不支模板, 造成斜坡搓;疏松混凝土未彻底凿除等都可能造成板面裂缝。2.2.5混凝土的收缩 (温度裂缝) :如施工发生在夏季炎热气温下, 石子表面温度长高, 使石子体积膨胀, 拌制成混凝土后, 石子受冷收缩, 使混凝土表面出现发丝裂缝;混凝土浇捣后未及时浇水养护, 混凝土在较高温度下失水收缩, 水化热释放量较大, 而又未及时得到水分补充, 因而在硬化过程中, 现浇板受到支座的约束, 势必产生温度应力而出现裂缝, 这些裂缝也首先产生在较薄弱的部位, 即板角处。2.2.6楼面垫层内铺设的暗装水管、电线套管铺设不当, 致使保护层厚度不足都可能造成板面沿管线长度方向产生裂缝。

2.3 设计方面

2.3.1 荷载的作用:

由于设计人员在进行现浇板的配筋计算过程中, 通常只是根据其承载能力来确定配筋量的, 而往往忽略了对板在正常使用阶段由其承受的荷载而引起的挠度及裂缝宽度的验算, 由此而引起裂缝的产生, 这些裂缝有时也会超过规范的最大允许值, 这也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2.3.2结构体型突变及未设置必要的伸缩缝:房屋长度过长, 而又未考虑设置伸缩缝, 当房屋的自由伸缩达到应设置伸缩缝要求的间距时, 就要引起裂缝的产生。2.3.3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有相当一部分的钢筋混凝土现浇板的裂缝, 是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原因而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 有时也会由于基础的不均匀沉降, 而引起楼房的拉裂和钢筋混凝土现浇板的开裂。2.3.4在楼房的设计中, 设备专业特别是电气专业, 大多将照明、有线电视、通讯等所需的管线直接敷设于现浇板中, 由此就会使该处的现浇板厚度大大削弱, 从而引起现浇板在该处开裂。

3 裂缝的预防措施

尽管钢筋混凝土现浇板在施工、使用过程中, 存在出现裂缝这一缺陷, 但它与预制板相比, 还是优点要大于其缺点的, 并且它的这一缺点在设计与施工过程中, 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 使其影响控制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对于现浇板的裂缝问题, 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以减少或避免这些裂缝的出现:

3.1 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方面

3.1.1 严格控制混凝土施工配合比。

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和质量检验以及混凝土和易性的要求确定配合比, 严格控制水和水泥用量, 选择级配良好的石子, 减少空隙率和砂率以减少收缩量, 提高混凝土抗裂强度。3.1.2采取严把原材料进货关、认真地对进场砂石骨料进行检验崃格控制砂的粒径及含泥量。并做好各项试验, 一经发现不格材料进场必须立即停止使用并清除出场。

3.1.3 尽可能不使用民办小厂生产的水泥, 如必

须使用, 应认真对水泥标号及安定性进行试验。

3.2 施工质量

3.2.1 严格施工操作程序, 不盲目赶工。

在楼板浇捣过程中要派专人护筋, 避免踩弯面负筋的现象发生。通过在大梁两侧的面层内配置通长的钢筋网片, 承受支座负弯矩, 避免因不均匀沉降而产生的裂缝。3.2.2混凝土楼板浇筑完毕后, 表面刮抹应限制到最小程度, 防止在混凝土表面撒干水泥刮抹, 并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楼板浇筑后, 对板面应及时用材料覆盖、保温, 认真养护, 防止强风和烈日曝晒。3.2.3在混凝土浇捣前, 应先将基层和模板浇水湿透, 避免过多吸收水分, 浇捣过程中应昼做到既振捣充分又避免过度。3.2.4施工后浇带的施工应认真领会设计意图, 制定施工方案, 杜绝在后浇处出现混凝土不密实, 不按图纸要求留企口缝, 以及施工中钢筋被踩弯等现象。同时更要杜绝在未浇注混凝土前应就将部分模板, 支柱拆除而导致梁板形成悬臂造成变形。3.2.5对于较粗的线管或多根线管的集散处, 可增设垂直于线管的抗裂短钢筋网加强, 抗裂短钢筋采用Φ6~Φ8, 间距≤150两端的锚固长度应不小于300毫米。3.2.6加强对楼面砼的养护:砼的保湿养护对其强度增长和各类性能的提高十分重要, 特别是早期的妥善养护可以避免表面脱水并大量减少砼初期伸缩裂缝发生。施工中必须坚持覆盖麻袋或草包进行一周左右的妥善保湿养护, 并可采用喷养护液进行养护, 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工效, 并可避免或减少对施工的影响。

3.3 设计方面

3.3.1 对于地基的不均匀沉降, 可以通过调

整基础的选型来对楼房沉降和沉降差进行控制, 如采取改用深基础及桩基础等方式以减少这类裂缝的发生。3.3.2在板角增加辐射筋。现浇板的四周在设计上都已配置负筋, 但针对绝大多数裂缝产生板角这一现象, 在板角四周增设辐射筋, 使产生裂缝的应力作用方向与辐射筋相一致, 能有效地抑制裂缝, 此外配筋较多时, 相对来说也能明显改善裂缝的产生或扩展, 根据裂缝距板角的距离, 辐射筋长度为1.5m左右。3.3.3平面布置上尽量减少凹凸现象和设轩必要的伸缩缝。平面转角过多, 即薄弱部位越多, 而这些部位由于应力集中, 往往是裂缝的多发区。

结束语

对于楼屋面现浇板容易出现的一些非结构性裂缝现象, 经国内外众多专家的分析研究, 以及实际工程中的防治、处理案例, 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但要彻底消除裂缝现象, 还有待不断提高施工技术和积累经验, 并进行技术创新, 采用更为科学的解决方法。

摘要:在近几年的住宅建设中, 钢筋混凝土预制板逐步被钢筋混凝土现浇板所替代, 现浇楼板应用的普及, 无疑给住宅工程增大了保险系数, 抗震强度提高, 住户安全感增加, 受到用户的普遍欢迎。但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现浇板产生裂缝也带来一片怨声, 尤其是房屋产权属转移给予个人后, 小小裂缝确实影响到其使用功能完善及美观。

现浇板裂缝成因及防治措施 第5篇

张培岩

前言

钢筋混凝土的裂缝是不可避免的,其微观裂缝是由本身物理力学性质决定的,但它的有害程度是可以控制的,有害程度的标准是根据使用条件决定的。目前世界各国的规定不完全一致,但大致相同。如从结构耐久性要求、承载力要求及正常使用要求,最严格的允许裂缝宽度为0.1mm。近年来,许多国家已根据大量试验与泵送混凝土的经验将其放宽到0.2mm。当结构所处的环境正常,保护层厚度满足设计要求,无侵蚀介质,钢筋混凝土裂缝宽度可放宽至0.4mm;在湿气及土中为0.3mm;在海水及干湿交替中为0.15mm。沿钢筋的顺筋裂缝有害程度高,必须处理。下面就结合工作实际,对钢筋混凝土现浇板裂缝的原因及防治进行分析研究。

一、钢筋混凝土现浇板裂缝的类型

根据钢筋混凝土现浇板裂缝的特点,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横向裂缝:在跨中1/3范围内,沿建筑物横向方向的裂缝,出现在板下皮居多,个别上下贯通;当建筑物总长超过40m时,通常在建筑物端部第一或第二开间板跨中出现上下贯通裂缝。

2.纵向裂缝:沿建筑物纵向方向的裂缝,出现在板下皮居多,个别上下贯通。

3.角部裂缝:在房间的四角出现的斜裂缝,板上皮居多。

4.不规则裂缝:分布及走向均无规则的裂缝。

5.楼板根部的横向裂缝:距支座在30cm内产生的裂缝,位于板上皮。

6.顺着预埋管线方向产生的裂缝。

二、钢筋混凝土现浇板裂缝的产生原因

分析 钢筋混凝土现浇板裂缝原因的分析

通常情况下,现浇板裂缝一般表现为:不规则、不连贯表面微裂缝;表面龟裂、纵向、横向裂缝以及斜向裂缝。究其原因,主要有施工、设计及混凝土原材料等方面的原因,以下将逐一具体分析。

1.1 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方面

1.1.1 水泥凝结或膨胀不正常,如水泥安定性不稳定,水泥中含有生石灰或氧化镁,这些成分在和水化合后产生体积膨胀,产生裂缝。采用活性高的水泥,水泥活性越高,颗粒越细,比表面积越大,收缩越大。

1.1.2 如果骨料中含泥量过多,则随着混凝土的干燥,会产生不规则的网状裂缝。

1.1.3 碱-骨料反应:蛋白质、安山岩、玄武岩、辉绿岩、千枚岩等碱性骨料有可能与碱性很强的水泥起化学反应,生成有膨胀能力的碱-硅凝胶而引起混凝土膨胀破坏,产生裂缝。、4 1.1.4钢筋方面:为节省成本,现浇板所用钢筋为一些小厂家生产的钢筋,质量严重不合格,钢筋的延性、韧性和可焊性都较差,抗拉强度低,很容易产生裂缝。

1.1.5 水灰比、坍落度过大,或使用过量粉砂混凝土强度值对水灰比变化十分敏感,基本上是水和水泥计量变动对强度影响的叠加。因此,水、水泥、外渗混合材料外加剂溶液的计量偏差,将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而采用含泥量大的粉砂配置的混凝土收缩大,抗拉强度低,容易因塑性收缩而产生裂缝,泵送混凝土为了满足泵送条件,坍落度大,流动性好,易产生局部粗骨料少、砂浆多的现象,此时,混凝土脱水干缩时,就会产生表面裂缝。

1.2 施工质量方面

1.2.1 混凝土施工过分振捣,模板、垫层过于干燥的混凝土浇筑振捣后,粗骨料沉落挤出水分、空气,表面呈现泌水而形成竖向体积缩小沉落,造成表面砂浆层,它比下层混凝土有较大的干缩性能,待水分蒸发后,易形成凝缩裂缝。而模板、垫层在浇筑混凝上之间洒水不够,过于干燥,则模板吸水量大,引起混凝土的塑性收缩,产生裂缝。

1.2.2 混凝土浇捣后过分抹干压光会使混凝土的细骨料过多地浮到表面,形成含水量很大的水泥浆层,水泥浆中的氢氧化钙与空气中二氧化碳作用生成碳酸钙,引起表面体积碳水化收缩,导致混凝土 板表面龟裂。

1.2.3 施工工艺不当引起: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工艺不当,致使支座处负筋下陷,保护层过大,固定支座变成塑性铰支座,使板上部沿梁支座处产生裂缝。楼板的弹性变形及支座处的负弯矩施工中在混凝土未达到规定强度,过早拆模,或者在混凝土未达到终凝时间就上荷载,造成混凝土楼板的弹性变形,致使砼早期强度低或无强度时,承受弯、压、拉应力,导致楼板产生内伤或断裂;大梁两侧的楼板不均匀沉降也会使支座产生负弯矩造成横向裂缝。

1.2.4 后浇带施工不慎而造成的板面裂缝:为了解决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和温度应力,规范要求采用施工后浇带法,有些施工后浇带不完全按设计要求施工,例如施工未留好施工缝;板的后浇带不支模板,造成斜坡槎;疏松混凝土未彻底凿除等都可能造成板面的裂缝。

1.2.5 楼面垫层铺设的暗装水管、电线套管铺设不当,如水管、电线套管铺设不够牢靠、集中铺设、上下交叠铺设致使水管、电线套管上皮在垫层厚度1/3以内,保护层厚度不足都可能造成板面沿管线长度方向产生裂缝。

1.2.6 混凝土的收缩(温度裂缝):众所周知,混凝土引起收缩的原因,在硬化初期主要是由于水泥的水化作用,形成一种新的水泥结晶体,这种结晶体化合物较原材料体积小,因而引起混凝土体积的收缩,即所谓的凝缩,后期主要是混凝土内自由水蒸发而引起的干缩。而且,如果混凝土处在一个温度变化较大的环境下,将会使其收缩更为加剧。如施工发生的夏季炎热气温下,石子表面温度升高,使石子 体积膨胀,拌制成混凝土后,石子受冷收缩,使混凝土表面出现发丝裂缝;混凝土浇捣后未及时浇水养护,混凝土在较高温度下失水收缩,水化热释放量较大,而又未及时得到水分的补充,因而在硬化过程中,现浇板受到支座的约束,势必产生温度应力而出现裂缝,这些裂缝也首先产生在较薄弱的部位,即板角处。另外,室内外温差变化较大,也要引起一定的裂缝。

1.2.7 目前在主体结构的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质量与工期之间的较大矛盾。一般主体结构的楼层施工速度平均为5-7天左右一层,最快时甚至不足5天一层。因此在楼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后不足24小时的养护时间,就忙着进行钢筋绑扎、材料吊运等施工活动,这就给大开间部位的房间雪上加霜。除了大开间的混凝土总收缩值较小开间要大的不利因素外,更容易在强度不足的情况下受材料吊卸冲击振动荷载的作用而引起不规则的受力裂缝。并且这些裂缝一旦形成,就难于闭合,形成永久性裂缝。

1.3 设计方面

1.3.1 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在住宅建设中,有相当一部分的钢筋混凝土现浇板的裂缝,是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原因而造成的。如在软土地基下采用扩展基础,则对于那些相对较长的条式楼来说,要想保证它们沉降均匀是相当困难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有时也会由于基础的不均匀沉降,而引起楼房的拉裂和钢筋混凝土现浇板的开 裂。

1.3.2 荷载的作用:在住宅建设中,也有少部分钢筋混凝土现浇板的裂缝,是由于荷载作用方面的原因引起的。由于设计人员在进行现浇板的配筋计算过程中,通常只是根据其承载能力来确定配筋量的,而往往忽略了对板在正常使用阶段由其承受的荷载而引起的挠度及裂缝宽度的验算,由此而引起裂缝的产生,这些裂缝有时也会超过规范的最大允许值,这也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1.3.3 结构体型突变及未设置必要的伸缩缝:房屋长度过长,而又未考虑设置伸缩缝,当房屋的自由伸缩达到应设置伸缩缝要求的间距时,就要引起裂缝的产生。另外,平面布局凹凸较多,即转角也越多,这些转角处由于应力集中形成薄弱部位,一受到混凝土收缩及温差变化易于产生裂缝。

1.3.4 在楼房的设计中,设备专业特别是电气专业,大多将照明、有线电视、通讯等所需的管线直接敷设于现浇板中,而且有时集中于某一处现浇板中的管线多达7-8根,并且这些管线的直径多为2-3cm,由此就会使该处现浇板厚度大大削弱,从而引起现浇板在该处开裂。

1.4其它方面

混凝土收缩引起的裂缝:混凝土硬结过程中将会收缩,当楼板受到约束,混凝土的收缩将会在楼板内产生内力,使混凝土受拉应力的 8 作用,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楼板就会开裂出现裂缝以及基础的不均匀沉降。

三、钢筋混凝土现浇板裂缝的防治

措施

依据钢筋混凝土现浇板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得到,其防治措施具体如

下:

(一)材料的保证措施

1.正确选用水泥,要控制水灰比,使之不大于0.4,为保证混凝土拌合物有一定的流动性,可掺入优质粉煤灰和高效减水剂,来确保混凝土的可泵性。而使用减水剂时,一定要做与水泥相容性试验,选择与水泥结合后流动性好的减水剂;尽可能不使用民办小厂生产的水泥,如必须使用,应认真对水泥标号及安定性进行试验。2.选用级配良好的骨料,粗细骨料的用量占混凝土总体积的65%~75%,是影响混凝土质量的重要因素,要重视砂石的质量,石子应选用连续级配的碎石,最大粒径控制在15~20mm;采取严把原 材料进货关、认真地对进场砂石骨料进行检验,严格控制砂的粒径及含泥量。并做好各项试验,一经发现不合格材料进场必须立即停止使用并清除出场。

3.严格控制混凝土施工配合比。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和质量检验以及混凝土和易性的要求确定配合比,严格控制水和水泥用量,选择级配良好的石子,减小空隙率和砂率以减少收缩量,提高混凝土抗裂强度。商品砼运输时,应选择好运输路线,保证道路平整,缩短运输时间,避免混凝土拌和物发生分层、离析。同时,要经常检查运输工具,尽量减少混凝土拌和物运输过程中水泥浆的流失。

4.近十几年来,为实现文明施工,提高设备利用率,节约能源,商品混凝土的使用率逐年提高。但受剧烈的市场竞争,导致各商品砼厂商以采用大粉煤灰掺量,低价位、低性能的砼外掺剂,以及细度模数低、含泥量较高的中细砂作为降低价格和成本的主要竞争手段,导致商混凝土质量显著下降;另一方面承包商在订购混凝土时,应根据工程的不同部位和性质提出对混凝土品质的明确要求,不能片面压价和追求低价格、低成本而忽视了混凝土的品质,导致混凝土性能下降和收缩裂缝增多。同时现场应逐车严格控制好商品混凝土的坍落度检查,以保证混凝土熟料的半成品质量。

(二)设计措施

1.在结构设计时,对于钢筋混凝土现浇板应尽量避免过大的跨度,可以通过增加次梁根数来减小现浇板的跨度,以避免现浇板的厚度过大,现浇板的跨中挠度过大,现浇板的跨中裂缝、支座裂缝过大,从而提高现浇板的可靠度与安全性。

2.在工程设计中,经常会出现梁板下口平齐,此时,为了现浇板下部钢筋在支座内锚固更加可靠,板底钢筋在梁处应放在梁下部钢筋的上面,设计图还应有大样图表示。

3.对于跨度达200~300mm的梯板,为了保证梯板负筋的架立,同时为了梯板支座处截面的抗剪,宜采用梁式配筋,加设箍筋,箍筋最少设4肢箍。

4.在平面布置上应该尽量规则。减少凹凸转角、体形突变等,这些位置往往是薄弱部位,存在着应力集中,在受到混凝土收缩及出现温差变化时而容易产生裂缝。另外,房屋的长度等于或大于40m时,可将房屋每隔20m左右在板的支座上设置l0mm宽的伸缩缝,将长板变为短板,而原来配置的钢筋不断开。

5.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板区域内,钢筋间距宜取为150~200mm,并应在现浇板的未配筋表面布置温度收缩钢筋。现浇板的上、下表面沿纵、横两个方向的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1%。另外,为防止 11 在屋面板的四角部位出现45。裂缝可以在阳角、阴角板块的四周设置5根15°辐射钢筋,能有效的抑制裂缝的产生。

(三)施工措施

1.在混凝土浇捣前,应先将基层和模板浇水湿透,避免过多吸收水分,浇捣过程中应尽量做到既振捣充分又避免过度。

2.在施工过程中,要防止工人在负筋上随意踩踏而引起负筋变形,并安排人员及时进行纠正,在板底受力筋下一般可用12~15mm厚砂浆垫块垫起板底钢筋网,保证支撑负筋位置的马凳钢筋间距不大于l000mm,浇筑混凝土之前应设置马道。

3.线管在敷设时应尽量避免立体交叉穿越,交叉布线处采用线盒,同时在多根线管的集散处宜采用放射形分布,尽量避免紧密平行排列,以确保线管底部的砼灌筑顺利和振捣密实;并且当线管数量众多,使集散口的砼截面大量削弱时,宜按预留孔洞构造要求在四周增设上下各2ф12的井字形抗裂构造钢筋;增设的抗裂短钢筋采用6~8,间距小于150mm,两端的锚固长度应不小于300mm。

4.在楼板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采用切实可行的降温措施,如在炎热天气浇筑时,采用冰水拌制混凝土,并掺加缓凝减水剂和磨 12 细粉煤灰,延缓凝结时间,减少坍落度损失,改善混凝土和易性和可泵性,浇筑后混凝土内外温差不超过25℃。

5.在混凝土浇筑至设计标高时,混凝土采用平板振动器振捣密实,为确保混凝土密实,宜实施二次振捣,表面出现浮浆时,随即用刮尺刮平,表面刮抹应限制到最小程度,防止在混凝土表面撒干水泥刮抹。待混凝土终凝硬化前,用木抹子连续搓平,防止泌水收缩裂缝的产生。控制施工速度,确保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标准值的30%前不受振动。

6.拆下的模板及其它周转材料要及时转运,只有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才能在上面堆放材料,材料必须分散堆放并且必须轻放、慢放;同时更要杜绝在未浇注混凝土前就将部分模板,支柱拆除而导致梁板形成悬臂,造成变形;注重拆模的顺序,楼板变形由中央逐渐向支座变化,荷载支承也由中央渐渐向支座转移,拆除模板支撑应从跨中开始,为了减小楼板的挠曲变形,避免因荷载和变形突变,造成板挠曲过大而形成裂缝;对计划中的临时大开间面积材料吊卸堆放区域部位的模板支撑架在搭设前,要预先考虑采用加密立杆和搁栅增加模板支撑架刚度的加强措施,以增强刚度,减少变形来加强该区域的抗冲击振动荷载,并应在该区域的新筑砼表面上铺设旧木模加以保护和扩散应力,进一步防止裂缝的发生。

7.在施工后浇带的施工之前应按设计意图,先制定施工方案。杜绝在后浇带处出现混凝土浇筑不密实、不按图纸要求留缝的现象。

8.加强早期养护,确保养护时间。可通过及时用塑料薄膜和浇水草袋覆盖,避免混凝土受风吹日晒,加强保温保湿养护来减少或消除干缩裂缝。在一般气候条件下,混凝土浇筑后最初三天中,白天应每隔4h浇水一次,夜间至少两次;在以后的养护中,每昼夜至少浇水四次。干燥和阴雨天气应适当增减浇水次数,浇水养护时间:普通混凝土应不少于7昼夜,对抗渗混凝土及掺缓凝剂的混凝土,应不少于14昼夜,对掺加粉煤灰的混凝土应不少于21昼夜。

四、裂缝的处理方法

1.表面处理法:包括表面涂抹和表面贴补法 表面涂抹适用范围是浆材难以灌入的细而浅的裂缝,深度未达到钢筋表面的发丝裂缝,不漏水的缝,不伸缩的裂缝以及不再活动的裂缝。表面贴补(土工膜或其他防水片)法适用于大面积漏水(蜂窝麻面等或不易确定具体漏水位置、变形缝)的防渗堵漏。

2.填充法 用修补材料直接填充裂缝,一般用来修补较宽的裂缝,作业简单,费用低。宽度小于0.3mm,深度较浅的裂缝、或是裂缝中有充填物,用灌浆法很难达到效果的裂缝,以及小规模裂缝的简易处理可采取开V型槽,然后作填充处理。

3.灌浆法 此法应用范围广,从细微裂缝到大裂缝均可适用,处理效果好。

4.结构补强法 因超荷载产生的裂缝,裂缝长时间不处理导致的混凝土耐久性降低、火灾造成的裂缝等影响结构强度可采取结构补强法。包括断面补强法、锚固补强法、预应力法等混凝土裂缝处在具体施工中,可视情况做如下处理:

(1)对于一般混凝土楼板表面的龟裂,可先将裂缝清洗干净,待干燥后用环氧浆液灌缝或用表面涂刷封闭。施工中若在终凝前发现龟裂时,可用抹压一遍处理。

(2)其他一般裂缝处理,可将板缝清洗后用1:2或1:1水泥砂浆抹缝,压平养护。

(3)当裂缝较大时,应沿裂缝凿八字形凹槽,冲洗干净后,用1:2水泥砂浆抹平,也可以采用环氧胶泥嵌补。

(4)当楼板出现裂缝面积较大时,应对楼板进行静载试验,检验其结构安全性,必要时可在楼板上增做一层钢筋网片,以提高板的整体性。

现浇板面裂缝 第6篇

【关键词】 裂缝类型;原因分析;防治措施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住宅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人们对住宅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住宅建筑从装配式结构体系转化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这种新的体系不仅提高了多层房屋的平面刚度和抗震性能,也提高了楼屋面的抗渗漏性能。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房屋楼屋面的整体现浇仍然杜绝不了裂缝的出现,大多数消费者对楼板裂缝缺乏必要的常识,担心裂缝会引起结构上的破坏甚至倒塌,从而成为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有资料表明,有关裂缝的投诉占房屋工程质量投诉的30%以上。这牵涉了房地产开发企业及施工企业大量人力、物力及财力,甚至影响房地产企业后续住宅的开发建设。

二、裂缝类型与原因分析

1、裂缝类型

(1)纵横向裂缝。这种裂缝常出现在跨中,负弯矩筋端部及电线暗管敷埋处。

(2)斜裂缝。这种裂缝一般出现在外墙阳角,特别是端开间南向房间,呈45度形状。

(3)不规则裂缝。裂缝出现部位形状无规则,一般在两端单元的顶层容易出现。

2、裂缝原因

对用户反映的现浇板裂缝,经多次会同设计、监理、施工等部门进行实地查勘。首先进行了沉降观测和图纸复查,均符合规范和标准。因而根据上述裂缝状况并结合其成因作如下分析。

(1)混凝土的收缩

众所周知,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由于水分蒸发,体积逐渐缩小,产生收缩,而板的四周由于受到支座的约束,不能自由伸展。而当混凝土的收缩所引起板的约束应力超过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现浇板的开裂,开裂的部位往往产生在应力相对集中的地方,所以板的裂缝绝大多数产生在板角处,其走向与板的对角线相垂直 。

(2)温度裂缝

因水泥具有快硬、高强、水化热大的特点,再加上该房屋的主体施工发生在夏季,混凝土浇捣后又未及时浇水养护,混凝土在较高温度下失水收缩,水化热释放量较大 ,而又未及时得到水分的补充,因而在硬化过程中,现浇板受到支座的约束,势必产生温度应力而出现裂缝,这些裂缝也首先产生在较薄弱的部位,即板角处。另外,室内外温差变化较大,也要引起一定的裂缝。在调查中发现房屋西边及顶层的裂缝居多。事实上许多裂缝往往是混凝土收缩及温度变化综合引发的。

(3)结构体型突变及未设置必要的伸缩缝

开发商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房屋长度过长, 而又未考虑设置伸缩缝,当房屋的自由伸缩达到应设置伸缩缝要求的间距时,就要引起裂缝的产生。另外,平面布局凹凸较多,即转角也越多,这些转角处由于应力集中形成薄弱部位 ,一受到混凝土收缩及温差变化易于产生裂缝。

(4)支座处负筋下沉产生裂缝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工艺不当,致使支座处负筋下陷,保护层过大,固定支座变成塑性铰支座,使板上部沿梁支座处产生裂缝。

三、设计方面现浇板裂缝分析

⑴ 建筑长度过长,甚至超过了规范规定,当温差变化较大时,易产生收缩裂缝。

⑵受地形限制,住宅的建筑平面不规则,如楼板凸角,楼板在相临板跨连接处厚度相差过于悬殊,局部开洞、错层等情况下,都会产生应力集中现象。

⑶端开间及转角单元在山墙与纵墙交角处,因温度变形会导致板角产生较大的主拉应力而产生裂缝。

⑷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在现浇板内引起约束拉应力,导致裂缝,此类裂缝较严重。

⑸楼板设计厚度过薄,则楼板刚度小,易变形,且不能满足建筑物正常使用功能要求。再加上板内预埋管线,更大程度减弱板的抗弯性能,导致楼板裂缝。

⑹混凝土强度等级高,水泥用量和用水量增加,导致现浇板后期收缩加大,使板产生裂缝。

混凝土结构本身是允许带裂缝工作的结构,其安全工作性是可以保证的。国家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对结构裂缝作了计算规定,对不同结构的裂缝宽度也作了限制。但对于住宅而言,微小的裂缝也会引起业主的强烈不满,所以房地产开发企业对住宅楼板的裂缝必须杜绝。

四、裂缝的防治

上述裂缝虽属非结构受力因素所引起的,但现浇板裂缝既影响美观,又容易使住户产生心理上的不安,而且裂缝不仅会影响抗渗效果,也易造成水分侵蚀钢筋,影响使用耐久性。因此,针对上述裂缝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并在开发另一小区中重点加强管理,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1)加强现浇板浇捣后的养护。混凝土养护是整个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忽视对混凝土的养护,既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又易使其在硬化过程中失水得不到及时补偿而产生裂缝,尤其在高温下施工,更应经常浇水养护,这样既可减少温度产生的裂缝,也可降低由于混凝土的收缩而产生的约束应力,有效控制裂缝。

(2)严格控制砂的粒径及含泥量。混凝土用砂应采用中粗砂,如砂粒过细,砂的含泥量超过标准,不仅降低强度,也会使混凝土产生裂缝,这是因为泥的膨胀性大于水泥膨胀性的缘故。

(3)平面布置上尽量减少凹凸现象和设置必要的伸缩缝。平面转角过多,即薄弱部位越多,而这些部位由于应力集中,往往是裂缝的多发区。

(4)严格控制板面负筋的保护层厚度。现浇板负筋一般放置在支座梁钢筋上面,与梁筋应绑扎在一起,另外,采用铁架子或混凝土垫块等措施来固定负筋的位置,保证在施工过程中板面钢筋不再下沉,从而可有效控制保护层,避免支座处因负筋下沉,保护层厚度变大而产生裂缝,板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大于1.5cm。

(5)建筑物的长度应适当控制,多层住宅长度不宜过长,应控制在不大于50m内,高层控制在不大于45m为宜。超过此长度时,应采取构造措施,设置伸缩缝,超长量不大时,可以预留后浇带但同时对板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及在混凝土中掺微膨胀剂、特别加强养护等措施,避免混凝土的收缩裂缝。

(6)住宅的建筑平面应规则,避免平面形状突变。当平面有凹口时,凹口周边楼板配筋应适当加强。当楼板平面形状不规则时,宜设置梁,使之形成较规则的平面。另外,房屋的宽高比、宽长比、长高比,要满足现行设计规范。

(7)建筑两端端开间及变形缝两侧的现浇板应配置双层双向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100mm,其余部位未配筋表面应设温度收缩钢筋。在外墙阳角处应设置放射形钢筋,钢筋数不小于7Φ10,长度应大于板跨的1/3,且不应小于2m;屋面现浇板宜双层双向配筋。

(8)在现浇板板宽急剧变化及大开洞等削弱处的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100mm,并应在板的上表面增设纵横两个方向的温度收缩钢筋。

(9) 现浇板厚度不小于跨度的1/35,且设计厚度不宜小于120mm,尤其是板内有管线交叉时,厨房、卫生间、阳台板厚不应小于90mm,加大楼板的厚度能保证混凝土的有效截面高度。严格控制找平层及贴面砖时粘结层厚度超厚,最适宜的做法是浇捣楼板混凝土时,随浇随抹平整。

五、结束语

对于现浇板容易出现的一些非结构性裂缝现象,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应当针对各种影响因素考虑全面、细致,严格遵守现行设计规范及地方关于防治质量通病的标准,要彻底消除裂缝现象,尚有待不断提高施工技术和不断积累施工经验,采用更为科学的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现浇板面裂缝 第7篇

1.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450053;

2.永城市工程质量监督站 476600;

3.安徽理工大学 232001

摘要:通过某小区住宅楼现浇板裂缝的检测鉴定,分析了该工程现浇板裂缝形成的原因及其危害,并根据裂缝宽度和数量的不同提出了不同的加固处理方案,可供类似工程的加固设计参考.

关键词:现浇板;裂缝;检测鉴定;加固设计

1 工程概况

河南沈丘县某小区住宅楼,砖混结构,地上6层,基础形式为条形基础.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该工程施工至第5层时发现第3层局部现浇板板底出现裂缝,为保证工程质量,委托有资质的检测单位对该层现浇板裂缝进行鉴定,分析裂缝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案.

2 检测鉴定

2.1 检测内容及方法

为正确查找裂缝形成的原因,依照《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 50784-2013[1]相关要求,主要对现浇板的强度、板底钢筋间距、板底钢筋保护层厚度、现浇板厚度以及裂缝的宽度、长度进行检测.

采用回弹仪检测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钢筋位置测定仪检测板底钢筋间距和保护层厚度,采用裂缝测宽仪和钢卷尺检测裂缝的宽度和长度,采用非金属板厚度检测仪检测现浇板的厚度.

2.2 检测结果

经现场勘查,该工程结构布置符合设计要求,局部现浇板板底出现裂缝,裂缝数量为1~3条不等,多为不规则裂缝,部分裂缝穿过板底灯线盒.经现场检测,该工程现浇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厚度以及板底钢筋间距和保护层厚度均符合设计要求,裂缝宽度为0.10~0.25mm.

2.3 裂缝原因分析

經现场勘查与检测,综合分析认为,该建筑局部现浇板出现裂缝的主要原因是[2~4]:

(1)混凝土收缩变形.所检裂缝大多为不规则裂缝,裂缝形成的原因是混凝土收缩变形过大引起的非受力裂缝;

(2)预埋电线管对现浇板截面的削弱.所检裂缝部分出现在预埋管线位置,预埋管线部位削弱了楼板的有效截面,在混凝土收缩变形作用下导致楼板开裂.

2.4 检测结论

根据检测结果,经综合分析鉴定,该建筑现浇板出现的裂缝目前尚不影响该结构构件的安全,但是对现浇板构件的使用性和耐久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保证工程质量及安全,应对该房屋现浇板出现的裂缝进行处理.

3 加固设计

3.1 设计原则

该建筑为住宅楼,在加固设计时,主要考虑以下原则[4]:

(1)安全性、适用性、经济性;

(2)加固中尽可能不影响其他结构构件;

(3)尽量减小现浇板加固对室内空间的影响;

3.2 加固设计方案

根据现场检测结果及该工程现状,经综合验算分析,当同一块现浇板出现一条裂缝时,可仅对该裂缝进行修复处理,当同一块现浇板有两条及以上的裂缝时,应首先对裂缝进行修复,然后再对该现浇板进行加固处理,现浇板裂缝修复与加固方案如下[4~5]:

3.2.1 裂缝修复

根据裂缝的不同宽度,对现浇板的裂缝进行处理,对于裂缝宽度w≤0.2mm裂缝,采用低黏度且具有良好渗透性的修补胶液表面封闭,封闭完成后再在混凝土表面粘贴Ⅰ级300g/m2碳纤维布补强;

对于裂缝宽度0.2mm

裂缝封护采用100mm宽碳纤维布,粘贴示意图见图1,碳纤维布粘贴时,应注意纤维方向,纤维应平整,先粘贴垂直裂缝方向的碳纤维布,后粘贴封护裂缝用碳纤维布,当同一块现浇板有多条裂缝时,碳纤维布可拉通粘贴,压条为1Y-100.

3.2.2 现浇板加固

当同一块现浇板出现两条及以上的裂缝时,除了对相关裂缝进行修复外,尚应对该现浇板进行加固处理.加固方法为板底粘贴碳纤维布,碳纤维布为双向1T-200@400粘贴,压条为1Y-100.

本加固方案中所使用的碳纤维布均为高强度Ⅰ级碳纤维布300g/m2,抗拉强度≥3400MPa,碳纤维布粘贴采用性能匹配的专用胶.

图1 碳纤维布粘贴裂缝示意图

Fig 1 Stick cracks with CFRP

3.3 施工技术要点

3.3.1 注射法施工

注射法是以一定的压力将低黏度、高强度的裂缝修补胶液注入裂缝腔内,以达到恢复结构整体性、耐久性及防水性的修补方法,主要施工工艺如下[6]:

(1)表面处理:用钢丝刷、砂纸或毛刷打磨混凝土表面沿接缝走向宽约50~80mm范围,清除构件表面的灰尘及疏松的混凝土块和砂粒,油污要用二苯甲或丙酮擦洗一遍,若表面潮湿,应用喷灯烘烤干燥;

(2)布置灌浆嘴:直接骑缝用灌浆嘴试灌,根据接缝的宽度,设置入口的距离,注入口位置尽量设置在裂缝较宽处、纵横裂缝交错处以及裂缝端部,在预计要粘注浆嘴的位置,贴上医用白胶布条.将封口胶的两种成分混合搅拌均匀,抹少许在注入座底面四边,将注入孔对正接缝中心稍加力按压,使其从底面的四个小孔中挤出,注意不要堵塞注入孔,粘好后避免错动注入座.混凝土基底状况不好时可适当扩展座周围的粘结面积并对座进行包覆.根据接缝的宽度和深度,沿缝的走向按400~500mm间距布置灌浆嘴,灌浆嘴骑在裂缝中间;

(3)接缝密封:用封口胶沿接缝走向密封50mm宽的范围,厚度应为1.5mm以上,尽量一次完成,避免反复涂抹;

(4)试漏:试漏时,气压保持0.2~0.4MPa,垂直缝从下往上,在封闭带上及灌浆嘴四周涂肥皂水检查,若发现泡沫,表示漏气,应再次封闭;

(5)密封材料的固化:让其自行硬化(在不同温度下约需4~10h);

(6)注入胶液:将注入器的连接端牢固地安装在注入座上,安装时用力不要过猛,以免损坏座的颈部.将主剂和硬化剂混合搅拌均匀,用黄油枪或其他小型泵类工具通过过滤头连接注入器的注入端,开始注入,当橡胶管膨胀充满限制套时停止注入.如注入器膨胀后收缩较快,说明该处接缝深,缝内空间大,要补灌;

(7)灌浆完毕,应及时用压缩空气将压气罐和注浆管中残留的浆液吹净,并用稀料清洗注入工具;

(8)注入材料的固化:让注入材料自行固化(一般需10~24h),可用手捏注入管随时了解固化情况.固化后敲掉注入器和注入座,如有必要,用砂轮机把密封胶打磨平整.

(9)在浆液硬化12~24h后,可将灌浆嘴取下重复使用,灌浆时,操作人员要戴防毒面具,以防中毒,配置环氧胶液时,应根据气温控制材料温度和浆液的初凝时间,以免浪费材料,在缺乏灌浆泵时,较宽的平、立面裂缝亦可用手压泵或医用注射器进行操作.

3.3.2 粘贴碳纤维加固

粘贴碳纤维布施工工艺如下[6]:

(1)施工流程为:施工准备→清理混凝土表面→底层树脂配制并涂刷→表面修复处理→粘贴树脂的配制及涂刷→粘貼碳纤维布→固化→表面防护.

(2)清除混凝土表面的油污、浮浆并打磨至坚实基层,对缺陷部位按要求进行相应的修复处理,清除表面粉尘并清洗干净,经修整露出骨料新面的混凝土加固粘贴部位,应进一步按设计要求修复平整,并采用结构修补胶对较大空洞、凹面、漏筋等缺陷进行修补、复原;对有段差、内转交的部位应抹成平滑的曲面,在完成以上表面清洁工程后,应保持干燥.

(3)按选用产品的要求进行底涂,配制底层树脂,用滚筒刷将底层树脂均匀涂抹于需加固的混凝土表面,待树脂表面指触干燥时进行下一步工序施工;

(4)配制找平材料,然后进行找平,指触干燥后进行下一步工序施工;

(5)严格按结构胶说明书提供的配比配制,搅拌均匀后方可使用.一次配胶量不宜过多,以40~50min用完为宜;

(6)按设计要求裁剪碳纤维布,碳纤维下料和粘贴期间要保持碳纤维材料的干净平整,严防褶皱、受损;碳纤维布应尽量少搭接,搭接时应满足构造要求;配制浸渍树脂并均匀涂抹于所要粘贴的部位,用特制的滚筒沿纤维方向多次滚压,挤除气泡,并使浸渍树脂充分浸透碳纤维布,滚压时不得损伤碳纤维布;

(7)碳纤维加固后的表面采用25mm厚1:2.5水泥砂浆防护,为增加粘结力,可涂刷界面剂或采取其他措施进行处理;处于二(a)类环境的加固构件应采用50mm厚新增混凝土保护层进行防护;加固构件的防护应达到相关耐火等级的要求.

4 结语

混凝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出路是延长其服役期寿命,而混凝土开裂是降低其使用寿命的主要原因.钢筋混凝土现浇板产生裂缝是工程中常见的一个问题,裂缝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其对结构的安全性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对于工程中已经出现的现浇板裂缝,首先应该通过现场调查及正确的检测鉴定方法寻找构件开裂的原因,然后再根据找出的原因对构件的安全性、使用性和耐久性进行评价,只有掌握了这些,才能有针对性的对现浇板采取处理措施,以使加固设计安全可靠,切实可行.

参考文献:

[1] GB/T 50784-2013,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S].

[2] 薛学涛,崔朋勃.补偿收缩钢纤维混凝土用于加固工程的研究现状与发展[J].河南建材,2013(5):14~15.

[3] 黄兴棣.建筑物鉴定加固与增层改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 GB 50367-2006,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S].

[5] 孟辉,马芹永,卢小雨.碳纤维编织网增强混凝土板的抗弯强度试验与分析[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13(4):43~45.

上一篇:风景资源利用与保护下一篇:儿童龋齿 重在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