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和创新范文

2024-07-10

继承和创新范文(精选12篇)

继承和创新 第1篇

关键词:继承,发展,创新

评剧在民国年间形成于我国北方的唐山和天津, 其唱腔曲调源于清代的京、津、冀一带十分流行的说唱莲花落。“莲花落”因其唱词常以“莲花落、落莲花”做衬词或尾声而得名, 俗称“落子”。从说唱莲花落发展演变为评剧, 大致经历了彩扮莲花落、莲花落“拆出”戏 (又称“蹦蹦”戏) 和“平腔梆子戏”几个阶段。

大约在清嘉庆年间, 原为单口或对口清唱的莲花落发展为“由歌者二人分饰为旦丑二种角色。旦色每为当时妇女之装束, 丑色则着京剧之行头。面敷粉墨, 载歌载舞, 略如戏剧, 而尤重于插科打诨, 以资取乐”的“彩扮莲花落”。到光绪末年, 彩扮莲花落逐渐发展为更加成熟的“拆出”戏。所谓“拆出”, 是指由小生、小旦、小丑合演的“三小戏”。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唱拆出戏的莲花落曾有所谓“西路” (流行于京津) 和“东路” (流行于冀东) 之分。20 世纪初, 唱拆出戏的东路莲花落戏班进入唐山演出。1909 年, 莲花落演员成兆才等人在唐山组成庆春班 (后改称警世戏社) 。1913 年庆春班以演唱“平腔梆子戏”的名义进入天津演出, 一般被看作是评剧形成的标志。之所以使用“平腔梆子戏”这一名称, 一般认为是因其唱腔较低平 (与河北梆子比较) , 而且使用了梆子腔的伴奏乐器的缘故。“平腔梆子戏”曾一度被简称为“平剧”。后因与当时被称为“平剧”的京剧相区别而被写作“评剧”。关于评剧唱腔曲调形成的具体过程, 由于缺乏有关资料, 我们现在已很难理出具体线索。

评剧形成于辛亥革命以后, 在新的社会风气影响下, 它在搬演传统戏的同时, 也编演了一些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时装戏, 其中以成兆才在1919 年编写的《杨三姐告状》最有影响。20 世纪20 年代, 评剧女演员在天津大量出现 (早先的评剧, 也像莲花落一样是由男演员演旦角) , 出生于天津的李金顺是其中最有名的女演员。李金顺幼年曾学过京韵大鼓和京剧, 她的演唱对评剧音乐的发展曾有过重要影响。到了30 年代, 随着评剧演唱艺术的发展, 刘翠霞、白玉霜、爱莲君等女演员渐以独具一格的演唱风格脱颖而出。如刘翠霞的高亢响亮、白玉霜的低回委婉、爱莲君的“疙瘩腔”, 都曾风靡一时。评剧早在20 年代就传到东北, 李金顺曾长期在东北演出, 评剧甚至一度被称作“奉天落子”。30 年代, 白玉霜、喜彩莲等人又将评剧带到北京。评剧逐渐成为在京、津、河北和东北各省十分流行的戏曲剧种。

评剧大师李玉芳, 1913 年出生, 天津市人, 评剧女演员, 工旦行, 幼年师从赵月楼学评戏, 代表剧目有《王小借粮》、《杜十娘》、《打狗劝夫》等。30 年代初, 蓓开公司为其录制了唱片 (现已收集到两个剧目的唱片两张) 。李玉芬嗓音宽厚、音质饱满, 演唱带有天津语音, 艺宗刘翠霞, 但又较多些柔顺和妩媚;另一位评剧大师筱紫玉, 原名龚素琴, 河北省迁安县人, 评剧女演员, 工旦行。筱紫玉9 岁登台, 后拜刘子西为师, 1952 年调入沧州专署实验评剧团 ( 现沧州市评剧团) , 1982 年调入河北省艺术学校评剧科任教。她的嗓音清脆响亮, 音域宽、共鸣好、吐字清、韵味浓, 她的演唱高昂奔放、质朴粗犷, 善于通过“抢、闪、顶、垛、迟、急、顿、挫”等演唱技巧加强唱腔的变化;唱腔快而不乱、慢而不断、有说有唱、明快流畅;吐字发音棱角清晰、抑扬顿挫、韵味十足。筱紫玉既能演花旦, 又能演青衣;既能演正面角色, 又能演反面角色;既能演传统戏, 又能演现代戏。如:《茶瓶计》中的春红、《唐知县审诰命》中的诰命夫人、《江姐》中的江姐、《猎犬失踪》中的地主婆等, 还在戏曲片《嫁不出去的姑娘》中成功地塑造了程林妈这个人物形象。

艺术的道路并无捷径可走, 只能老老实实地遵循艺术规律去继承和发展, 进而走出一条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路子。

京剧之所以被称为国粹, 是因为其博采众长、文高艺深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 时代毕竟在前进, 历史车轮也一刻没有停止过, 京剧如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是摆在当今京剧艺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捧着国粹美誉孤芳自赏, 还是着眼发展、与时俱进, 值得深思。

应该说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京剧艺术也同样如此。京剧大师梅兰芳、周信芳等前辈就是改革创新的典范, 他们通过不懈地努力和追求, 把国粹京剧推向一个又一个新高峰, 他们同时也是继承发展和创新的领军人。而现有些人却仍沉迷于越老越演、越像越高的表现模式, 此举就继承而言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但从发展角度来看现在各艺术门类都在突飞猛进、硕果累累, 新的艺术门类或形式也在不断地脱颖而出, 并深受现代观众的好评和欢迎。要知己知彼, 冷静面对现实, 京剧绝不能在三、四十年代的锣鼓声中停滞不前。

闭目不思天下事, 醒来必定后悔迟。为了评剧艺术的前途命运, 为了评剧艺术的长足发展, 让我们多一点团队精神、少一点门派意识, 发挥评剧人那种特有的刻苦敬业、拼搏进取的传统和精气神, 在继承、发展和创新的道路上努力奋斗。

继承离不开发展, 发展必须在继承的前提下, 而创新才是出路。两百年的历史并不算长, 如果现在就把京剧定位于“古董”类艺术, 那是非常悲哀的。

以继承和创新为话题的作文素材 第2篇

当日寇的铁蹄跨过了长城,当锦绣的山河遍遭蹂躏,当祖国各地哀鸿遍野,当无情的地火将人们灼烧,幽静的书斋再也压不住你心中的怒火。你——闻一多,拍案而起,孤愤高吟。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点的着火,突然晴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这样的《一句话》,震撼了多少麻木的心,这样的《一句话》点燃了多少熄灭的灯。

你高举《红烛》照亮漆黑的夜空,你低吟《七子之歌》穿透漫漫碧海。面对日寇来袭,面对国民党的专制与迫害,你从未低下高昂的头颅,不惜以一篇篇锋芒毕露的檄文去抗争,以一场场激情澎湃的演讲去怒斥。犹记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大会上,你发表了生命中最后一场演讲,是什么最后的奏唱。

臧克家先生曾说:“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的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而于我心中,闻一多先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者,是舍生取义的弘扬者。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2、王国维——用生命树起民族文化的`大旗

厦之将倾,方显英雄本色;国难当头,彰显赤子真魂。

他曾是指点江山,吞吐日月的国学大师,也曾是挥戈漠北、千骑逐虏的英武将才,却终于投水颐园,含恨而去。他以渊博的知识推开国学文化之门;他以文人的坚守传递文化传承之火;他以不屈的脊梁支撑文化将倾之厦。他把生命中的力量化为一缕星光,想要点亮文化的黑夜,他把古籍中的精华化为一只舟楫,想要横渡国难的海洋。

他就是王国维,国学大师,文之大者,人之至伟。

一部《人间词话》,百代诗词高峰。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面对中华文化的颓势,他去无法力挽狂澜。是他对文化的不懈追求成就了他,却也是他对文化的炽热眷恋毁灭了他。“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他,只想徜徉历史文化,愿意用生命为文化献祭。面对破碎的山河,他用生命向历史叩问;面对文化的覆灭,他用生命向古人探求。他在清水湖泊的纵身一跃,激起来自历史深处的声声呜咽。

3、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余秋雨

静坐寒窗苦守,动辄行者无疆。他是长江边的艄公,溯流而上行一段苦旅;他上高山下的愚叟,舞起双臂铲除文化的劣根;他是高明的外科医生,剜除传统中的千年病灶。九万六千平方公里,满满的是他探求文化根源的脚印。游历欧洲十国,不变的是他永无止境的文化反思。千万里溯源之路,十余载文化苦旅。秦汉烽烟、魏晋霜雪,在他的笔下再生;唐诗平仄,宋词韵律,在他的手里跳动。

静看历史千层浪,最是智慧余秋雨。

“不临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他一直在行走,走遍中国,又走向海外。为深刻理解中华文化,他追根溯源;为全面剖析传统思想,他游历世界。他结束了中华文化盲目自信的历史,他为国人打开了真正的开放之门。

4、梅兰芳?——将京剧艺术引向世界

从生命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他的生命本身就是一场华丽的出演,他的一生就像一场永远听不到尽头的京剧。幼年的苦练,青年的继承,壮年的弘扬,成就了这位将我国的京剧艺术引向世界的第一人。

有的人被流放到贫瘠的土地,他的灵魂却愈加丰盈;有的人被禁锢在闭塞的山村,他的歌喉却可以飞跃千山万水。他没有出生在京剧世家,也无天赋可作径,他的生命中本无乐符,可他却用勤勉继承了中华戏曲文化的精髓,唱响了京剧的大美。

他倾其一生在弘扬京剧的土壤上耕耘,终于收获了丰硕的果实。曾赴日,赴美,赴苏,将京剧艺术引向了世界。创作如歌,弘扬作曲,和曲而歌,方知歌之动听。

5、当年明月

敢于突破,才能在平凡中创造非凡。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大胆突破,在平凡的生活中作出不平凡的努力,真的不容易。然而,当年明月做到了。一位非科班出身的写史高手,以《明朝那些事儿》将明朝三百多年的历史清晰深刻、丰润圆满的还原在大家面前。当年明月,以其生动犀利、幽默诙谐的文字,使人性之善透过历史灰霾放射出最耀眼的光芒。他大胆突破经典史书的呆板生硬,写出了令许多人津津乐道的著作,也正因如此,他仅用一年时间便成功跻身“中国作家富豪榜”,创造了辉煌的事业。

当年明月曾说过:我其实是个特别平凡的人,我只想做个有勇气的人。人生只有在不断的突破与迎接挑挑战中,才能凸现人生的意义。

在继承和创新中寻求平衡 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 解决问题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091-01

1 引言

在《数学课程标准》里,总目标包括了四个方面内容: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在总目标中把“解决问题”作为四大目标之一,可见其重要性。然而“解决问题”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新事物,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新课程下的实验教材都不再单独设立“应用题”单元,而是将“解决问题”融入到“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大领域的学习中,教材的这一变化给教师的教学实践带来了新的挑战。众多实验教师只能抱着尝试的态度,摸着石头过河。那么“解决问题”这一目标如何在教学中落实?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呢?

2 “解决问题”教学继承传统经验

有的教师认为:“解决问题”教学需要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传统应用题的教学经验不管用了。显然,这一观点是需要修正的。任何教材都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任何先进的教学理念也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因此,忽略对传统应用题教学经验的继承,必将影响解决问题教学的效果。如很多教师在教学解决问题时,由于新的教学方法没能很好地领会,而旧的经验又被丢弃,所以常常表现得“不知所措”。

那么,传统应用题教学经验中有哪些是值得解决问题教学继承的呢?我觉得至少有三点应该被继承:一是重视数量关系的训练。重视数量关系的训练是传统应用题教学的重要经验之一。二是重视解题的训练。重视解题训练,特别是重视变式练习和对比练习是传统应用题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经验。但课改以来,这一经验被认为是“死做题、做死题”。三是线段图是教材中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它在人教版教材中应用较少,因而许多教师便渐渐将其弃之不理,这是不明智的。

3 “解决问题教学”创新教学策略

3.1 走进情境,获取信息

学会获取信息是学会解决问题的基础。获取信息首先是一种习惯或者说是学习品质。一个学生是否具有好的获取信息能力,影响着其对于问题解决的策略选择是否正确。新教材在编写“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时,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创设了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提供了较真实的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扩大了。无疑,这增加了解决问题的吸引力,但同时更增加了学生审题的难度。特别是有趣的图片本身和可爱的人物形象,极易转移或分散中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因而,正确获取信息,弄清题意成为解决问题的前提。因此,教师要从要根基入手积极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处理好“观察”与“收集”的关系:收集信息是观察的目的,且信息的内容要跟数学有关。让学生养成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2 处理信息,启动问题

引导学生对发现的信息进行分析,从中筛选提炼有用的信息。这一环节,教师不应过多地引导,而应让学生在思维的互相碰撞中完成。如引导学生注意倾听他人发现的信息,并随时进行评价。通过大家的交流和评价,学生自己就能筛选出有用的信息。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由于新的数学问题学生第一次接触,有的学生可能提出原来学习过的数学问题,这种情况,教师不要轻易给予否定,可以让学生马上解决,对提出的正确问题,以板书的形式出现,以突出重点,最后选择例题进行研究。

3.3 数量分析,寻求策略

这个过程实际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原型”与“数学问题”进行沟通,通过梳理、对比,发现解决问题的途经与方法。启发学生从生活经验逐步上升到用数学的思考方法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经历一个构建“数学模型”的数学化过程。

3.4 梳理思路,经验提升

“解决问题”教学中,虽然数量关系的阐述不需要很规范地表述,能够结合具体情 境和自身经验描述出思考过程就可以,但这并不是表明,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停留于经验层面就可。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同时经过一定的数学思考,结合本人的思维水平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3.5 联系实际,应用拓展

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第4篇

1 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的概述

1.1 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的概念

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是在几千年法制史中积累和沉淀生成的规范、认知、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要素的综合, 对于指导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加速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是当前法律文化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基础。

1.2 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的要素

首先, 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的认知要素。其中包含着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对法律的理解和运用, 这是我国特有的文化基因和法律基础。其次, 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的情感要素。在中国社会条件下, 人们对法律的内心情愫, 以对法律认同、漠视和否定的方式表现出来, 是人们对法律内在的情感。再次, 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的评价要素。这是人们对法律价值、作用观念的认同, 评价要素对法律行为有促进和抑制作用, 影响着法律文化功能的实现。

1.3 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的功能

第一, 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的指引功能。法律文化对人们的道德和行为有着一定的约束作用, 还有着重要的指引功能, 他对调节社会活动和个体活动有着方向性的指导, 并对偏离法律文化的行为有矫正的作用, 指引社会大众沿着传统法律文化约束的方向前进。第二, 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的媒介功能。我国优良的文化传统就是对不同文化的沟通, 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对于各种行为和思想都有良好的沟通, 讲求多赢局面的形成, 这有利于不同主体和不同思想间媒介功能的实现。第三, 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的整合功能, 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的魅力和底蕴在于对不同族群和各种亚文化的整合, 实现各方利益的维护, 并能够通过整合发展出新型的法律文化, 进而指导和约束新型的法律和社会行为。

2 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的继承

2.1 摆正对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的认知态度

当前法律工作者应该对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抱有正确的态度, 在对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全面和客观认知的基础上, 对文化中有益的成分加以发扬, 指导现在法律文化核心观念的形成, 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优势发扬光大。

2.2 推行“礼法并举”措施

礼法并举是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的根基之一, 现代法律文化应继承这一模式, 用“礼”的手段辅助“法”来实现强制力和约束力, 用“法”的手段加速“礼”的规范、转化和指导作用, 使现行法律制度更具有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2.3 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法律文化

在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中讲求多层次, 对不同人有不同的要求, 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也应该继承这样的思想, 将多层次法律文化的要求融入到当前法律文化的创建过程之中, 更好地丰富和完善法律文化[【1】。

3 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的创新

3.1 端正对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的态度

在创新和发展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的过程中, 应该以不急不躁的态度、按部就班的过程进行。要树立创新思想首先应当端正态度, 切不可急于求成, 以免事倍功半, 偏离法律文化发展的轨道。在创新过程中应保持一份冷静、平和的心态, 这不仅仅是创新过程的必然要求, 同时也是创新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2】。

3.2 立足当前法律工作的实际

对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的创新应该适应我国实际国情, 要确保创新方式的全面性、针对性和合理性, 要做到创新工作的有的放矢。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法治建设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 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立足这一现实, 开拓出一条适用于我国自身的法律文化发展道路, 就显得尤为重要【3】。

3.3 创新法律文化发展的途径

以独辟蹊径的做法创新法律文化的发展, 法律文化的创新要有自身独特的视角, 从当前实际情况出发, 开辟出一条前人尚未发掘的崭新道路。创新, 就是要抛开旧的法律文化传统, 独辟蹊径, 从新的角度入手加以发展。

3.4 注重中国传统法律创新的实效

我国法律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其有序、快速、平稳地发展。一味强调创新的作用, 盲目混淆创新目的, 可能会导致法律文化的创新流于形式, 还有可能阻碍法律文化向着更高的水准迈进。总之, 任何创新行为, 都应立足发展, 以是否促进发展作为其价值体现的评价方式。要形成对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创新的评价体系, 对于积极方面应该给予支持, 对于错误地方应该予以改正。

摘要:在中国几千年的法制史中, 通过社会主义法治的实践, 积累并形成了很多有价值、有意义的传统优秀法律文化, 我们应该不断地研究和发扬。本研究从法律文化概念的描述出发, 探讨了法律文化的功能, 阐述了新时期对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的继承, 并提出了将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与国外优秀法治文化融合的措施, 希望对发扬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的优势, 指导法制化进程有所启迪。

关键词:传统,法律文化,功能,继承,创新

参考文献

[1]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化的开端[J].政法论坛, 1996, (05) :77-79.

[2]高鸿钧.法律文化与法律移植:中西古今之间[J].比较法研究, 2008, (05) :18.

继承和创新 第5篇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这明确了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定位,即是精神动力、综合国力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标志之

一。从现代化动力角度来看,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靠的是核心价值体系支撑,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具时代特征的应当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作为新世纪的当代大学生要想所作为,就必须以时代的历史使命为已任,把握时代的脉搏,跟上发展的源流,迎接变革的挑战,从而树立起为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而献 的伟大志向。

1、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神圣使命。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长期

走在人类文明的前列。可是在近代文明大潮中,中国渐渐落伍了,而且竟然沦为落后的挨打者。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已经历史地落到当代大学生的肩上。我们当代大学生一定要积极投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圳去。

2、以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和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历史重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造和谐社会是当今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两项具体表现。这也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

3、以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基本要求。只有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够符合高速发展变化的时代要求,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大学在整个社会国民教育系统中处于龙头地位,是最高层次的教育阶段,担负着培养和造就与时代发展同步的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重任,并在不断地推进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理论创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推动社会进步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新世纪的当代大学生要想所作为,就必须以时代的历史使命为已任,把握时代的脉搏,跟上发展的源流,迎接变革的挑战,从而树立起为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而献身的伟大志向。创新,已经或即将成为时代的最强音。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迫切需要作为综合国力重要方面的国民素质的提高,知识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国民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必须深刻领会创新精神,落实到团学建设的全过程中,敢于迎接时代提出的挑战,敢于用创新的思维、方式解决新问题。

因而我们当代当代大学生要着眼于自身的全面发展,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用“三个代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政策水平和综合素质: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反对、抵制各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腐朽思想:加强自身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较强的法纪观念,提高心理素质,形成坚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克服价值观念混乱、理想信仰迷惘、政治意识淡化、道德行为失范的现象,在今后人生的奋斗的征途中,一定要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学习好本领,练好基本功,掌握新的知识,使自己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视野开拓、胸怀宽广的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奋斗不息。

寒假社会实践论文

外国语言学院

继承和创新 第6篇

关键词:精神文明建设;群众;文化活动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党和政府对丁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建设和服务愈发重视,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中,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以不同的形式活跃在历史的岁月中,为民族的繁荣和文化的传承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走群众路线,在批判中继承传统民间艺术活动是促使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发展的重要武器。

l 我国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作用

1.1 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战场

保护和发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我国当前的文化建设有重要的推动力。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历史的淬炼中总结出来的白我娱乐、自我表现的组织形式。因此,它有着鲜明的特点。在当前社会中,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以其基层性和广泛性,深受群众喜爱。在城市广场、社区、商业平台以及各种舞台剧同中,都可以成为传播精神文明的宣传平台。

1.2 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保证

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从某种层面上来说,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以我国传统的戏剧艺术来讲,京剧虽然是国粹,但是在其他地方也都活跃着一些地方剧种,如豫剧、昆曲、秦腔、河南梆子等。在这些民间文艺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隐藏在表演艺术中的各种民族文化。可以说,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也是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1.3 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牛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因而在闲暇有了更多的时间来关注自身的业余牛活。积极继承和创新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可以把基层群众组织起来进行文化管理。减少和消灭消极文化牛存的土壤。保持社会秩序,维护和谐稳定。此外,积极开展和创新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能够推动社会秩序的稳定,减少基层社区不良群众活动产牛的扰民现象,维护社区的安定与团结。

2 当前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现状

2.1 思想重视程度不够

为了保证地方的发展,政府管理者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地方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等方面上,对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而且,随着当前文化市场的复杂多变,使文化事业管理难度在不断提升,政府或采取保守的文化策略,降低文化艺术创新的程度。从而导致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在创新与继承上明显存在不足,甚至一度出现推诿敷衍表演的现象。

2.2 传承与创新力度不够

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与传播工具,对推广经典艺术与民间艺术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当前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在继承与创新上存在较大的差距。首先,在传播形式上,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大部分是以晚会的形式来开展,在程式上有着可复制化趋势。第二,内容上缺少变化与创新,大部分文化项日都是通过模仿著名节日和曲曰而表演的,这一方面容易造成版权纠纷;在另一方面也缺少对丁文化艺术内容的创新,不利丁传统艺术在当前社会中的牛存与发展。

2.3 干群联系不紧密

群众路线历来是我党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但是在当前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干部对丁文化艺术的继承与创新关注较低,没有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强行立项推广,造成群众的抵触情绪,降低了群众继承和创新文化艺术的积极性,不利丁维护处理十群关系。

3 创新和继承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措施

为了使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继承与创新可以得到充分的保证,作者认为应该适当增加文化活动的投入力度。例如,建立群众、社区级别的文化活动站等机构,为城市、社区居民定期组织各种文化活动,让文化艺术从业者能够获取继承与创新的火种,找到文化发展的源泉。

3.1 组织开展多种文化活动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适当的组织一些社区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包括曲艺、书画、乐器等。

(1)文化学习。当前社会,不少基层政府组织针对社区群众专门开设了老年大学、艺术学习班等机构,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课程与讨论。这些课程范围广阔,内容丰富多彩。群众可以依托个人爱好、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在活动中,群众不仅可以学到年轻时由于工作原因无法学习的艺术活动,还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寻找到更多的朋友,加深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建立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

(2)艺术创新。政府的文化管理部门可以统计有相关专业特长的群众,建立各种艺术团体,并增加一部分经费投入。根据地域的不同,可以开设豫剧、秦腔、京剧、昆曲等不同风格的艺术团队,定期开展艺术学习、表演活动,并加强对传统经典的学习与继承,鼓励在原作基础上进行大胆改革与创新。

3.2 加强对文化活动的管理

鉴丁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社会属性,基层政府在应对这方面T作的时候,必须设立专门的文化建设部门,专门负责各种复杂历史文献、资料的处理以及各种活动的审批,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专业程度。这些工作人员要具备以下的素质:

(1)较高的专业素养。文化管理的复杂性和专业性要求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素养和管理能力。例如,具备艺术类院校或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背景,熟悉和了解党和政府关丁文化建设、社会活动的相关法律、条例和操作实务,能做到随着活动的转变调整艺术形式,提高形式与内容创新的审核效率。

(2)良好的沟通能力。部分参与基层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群众属丁离退休职工,他们在退出工作岗位后,身份随之改变。对丁角色的转变,部分群众可能难以接受。此外,由丁年代、教育等原因,管理人员在与这些人员交流上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障碍。所以,工作人员除了要具备精湛的文化艺术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和群众交流、沟通的能力,在工作中维持强大的责任心和耐心,实现党的群众路线,理解、鼓励和支持群众关丁文化艺术创新的各种想法。

3.3 落实文化活动场所建设

完成上述文化管理工作后,除了投入力量进行文化软实力建设之外,还要加强和落实好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场所建设。例如,增加文体活动场馆、社区广场表演舞台等设施,拨出部分文化建设经费,投入各种场所的搭建,为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4 结束语

试谈泗州戏艺术的继承和创新 第7篇

泗州戏原名拉魂腔。新中国成立后, 在国家的重视和关怀下, 泗州戏从跑坡卖艺, 到走上城市的戏剧舞台, 成为当时全国知名可数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从此, 泗州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到北京演出, 在怀仁堂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在上海演出时受到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的称赞;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禄汀曾对泗州戏音乐给予这样评价:泗州戏的音乐非常优美, 有怡心调的性质, 演员在演唱过程中, 根据剧中人物特有的典型环境、典型思想情感, 在唱腔板式的规范内, 可以尽自己的天赋而任意发挥。解放初期, 泗州戏不仅红遍了淮河两岸, 也红遍了大江南北。60年代初, 虽然受自然灾害的影响, 人们生活困难。但是, 只要是泗州戏去演出, 剧团未到, 戏票早已售出, 演员们的生活从未受到太大影响。近几年来, 全国各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 纷纷崛起, 特别是京剧传统优秀剧目的不断传承和创新, 从东北的二人转到四川的川剧, 从江浙的越剧到山陕甘的晋剧、眉户剧等, 都有所新的创新和发展。泗州戏艺术在继承的基础上也必将有所创新和发展。在继承、创新和发展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要明确发展方向。泗州戏的光辉历史, 是淮河两岸中国多才多艺的前辈创造的。在当前国家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 进一步开拓泗州戏艺术的新篇章是完全可能的, 甚至可以超过前辈。泗州戏是戏曲, 就要按戏曲的路来走。戏曲有戏曲的规律, 继续走戏曲的路确立了, 就要坚定不移地向前走。花鼓灯、双条鼓等是不错的, 但是, 假若将这种演练作为一个提高表演艺术的训练, 也未尝不可, 未可厚非。而泗州戏不仅在跑坡、卖艺时代已吸收、运用了花鼓灯、卫调、双条鼓等的舞蹈和唱腔, 在解放后的多少年来, 更是吸收、融入了不少这方面的精华。李宝琴、吴之兴合演的《走娘家》, 其中的舞蹈大多吸收于花鼓灯;泗州戏唱腔中的“八句娃子”“十二句羊子”都与卫调花鼓有似之处。

方向明, 目标定, 关键在于要大胆、要创新。创新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 要实践, 实践就要动脑筋, 动腿, 动手 (笔) 。泗州戏不仅仅是淮河两岸人民的, 更是全国的。泗州戏艺术发展了, 有成就了, 自然会再次辉煌。

其次, 狠抓新剧目创作。优秀剧目的生产与戏曲剧种的发展密切相关, 地方戏曲剧种的不断发展, 依靠不断创新的优秀剧目。过去, 剧团均各有剧目编创人员, 他们以创作新剧目或改编、移植优秀剧目为主要任务, 作出了很好的成绩。像《走娘家》《南方来信》和《李双双》等剧目的演出都红极一时。现在, 可以根据演出和创作需要, 组织剧目创作组, 签约创作合同。剧目的创作可以是大戏, 也可以是小戏;可以创作新的, 也可以改编、移植全国优秀的;既可以移植、改编现代的, 也可以改编、移植传统的。移植或改编比创作新的要容易些, 但需认真选择, 改编传统剧目要求将会更高一些。泗州戏传统剧目有二百多个大小剧目, 如《打干棒》 (北京怀仁堂演出过) 、《拾棉花》《喝面叶》《三卷寒桥》和《杨八姐救兄》等都是改编出来的优秀剧目。传统剧目中的《点兵》《四告》《大书观》等, 都可以考虑改编成新点兵、新四告、新书观等新剧目。同时, 可以根据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社会日新月异, 新人新事层出不穷的时代特点。通过深入基层采风, 深挖细掘, 进而创作出一些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好剧本来。在抓剧目创作的过程中, 要有签约性的要求:一是内容宽, 任务严。即创作什么样的题材 (内容) , 可以自己选择、构思, 但任务一定要限时完成。二是质量宽, 题材新。即任何一个新创作的剧本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可以在排练、演出中进行锤炼, 但题材必须新颖, 要“与时俱进”, 赶上时代的节拍。

第三, 狠抓演员表演艺术和唱腔艺术的提高。泗州戏的表演艺术和唱腔艺术, 是泗州戏老一辈艺人天才的秉赋和后天积极努力创造出来的。美妙处虽然说无与伦比, 但也并非可望而不可及。李宝琴的表演艺术代表了泗州戏旦角表演的诸多特色, 吴之兴的表演艺术代表了生特别是丑角的诸多特色。经过认真研讨之后, 可以寻求出他们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和美学轨迹, 并可以借鉴学习。同样, 霍桂霞的唱腔艺术与包桂琴的唱腔艺术, 虽各具特色, 按照泗州戏唱腔的艺术规律, 也可以寻觅到可以借鉴学习的美学特征来。

因此, 为培养演员表演艺术和唱腔艺术的不断提高, 可以组织演员学习老一辈艺人优秀的表演和唱腔。但是, 学习不等于模仿, 要从美化、丰富自己的表演艺术和唱腔艺术作为出发点, 创造新一代泗州戏表演艺术和唱腔艺术的新秀。同时, 选择配备专业的音乐和表演老师, 帮助辅导、指导训练。特别是在新的剧目排演时, 要认真对表演和声腔加以设计, 使泗州戏在表演艺术和声腔艺术上都有新的突破。

继承和创新 第8篇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和实质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议》第一次作了系统深刻的阐述:“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而他的具体内容就体现在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国外开发的“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是“五个统筹”的首要内容。所谓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克服多年来存在的注重城市,忽视农村,导致政策和投资过分向城市倾斜,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统筹区域发展是“五个统筹”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资源不同,环境禀赋不同,原有的基础迥异以及改革开放的力度不尽一致,致使地区之间,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实现各地区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克服“增长是硬道理”,把“速度”等同“效益”等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观点和倾向,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即不断促进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是要纠正和克服以牺牲环境,过多消费资源为代价而求得发展的片面观点和倾向。必须坚持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文明发展之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努力营造优美、洁净、舒适的生产生活空间。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发,就是要正确认识我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坚持以我为主,在扩大开放中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要在分享更多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避免它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协调发展是“五个统筹”的基本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统筹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是坚持“五个统筹”的根本所在。坚持这个最高价值取向,就必须坚定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二、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丰富

邓小平同志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理论和实践主要的里程碑式的贡献在于:从生产决定生产关系的角度,拨乱反正,将党和国家的工作从阶级斗争为主转向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方式,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解除了经济发展中许多姓“社”和姓“资”观念和体制的束缚;强调投入产出效益,经济发展的统计和核算的指标,从社会总产值转向GDP;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另外,在对外开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地区发展的的大局观、发展要共同富裕等方面也有许多深刻的论述。

但是,邓小平有关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是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经验教训的总结,是1978年以后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正因为理论是实践的总结,邓小平发展理论的一些观点也有其历史的阶级性。这就是,一方面,要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建设上来,要将不计效益的社会总产值转到讲求GDP增值上来,要将不计效率的吃大锅饭转变到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和先发展上来。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的中央计划经济还没有被触动,国企低工资高就业,虽然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很低,但居民收入和地区发展差距不是太大;再加上农民联产承包制改革、农产品价格改革和发展乡镇企业,城乡差距较小。因此,改革发展初期面临的是要纠正创造GDP有罪、以社会总产值代替GDP的问题;今天面临的一些问题,当时还没有出现,或者还不严重。

在新的形式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它是指:不能单纯以GDP的增长来代表发展,发展是一个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发展要以人为本,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特别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要通盘考虑,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协调好各方和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和利益关系,发展要可持续,处理好发展的近期目标和远期长久发展之间的关系;政府调控经济和促进发展,不能违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的客观规律。这无疑是对邓小平关于发展理论的丰富。

三、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有关发展的理论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三者是是一脉相承的

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有关发展的理论中,在执政党的第一要务是发展、党的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方面是完全一致的。科学发展观,不是否定发展的重要性,而是强调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全面进步。此外,在统筹协调发展方面也是完全一致的。邓小平、江泽民都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等重要、建设民主和法治国家、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人与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等等。在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方面也是完全一致的。邓小平提出,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党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邓小平同志在深刻总结我国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论断。这一论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任务、根本途径和根本目标,阐明了社会主义实现人的解放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满足人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物资基础,消除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基础,实现共同富裕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胡锦涛同志结合新时期的新实践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一论述,同样揭示了社会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揭示了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成功地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又到总体小康的两次历史性跨越,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新世纪头20年,是我国迈向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要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快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集成的目标体系,它相对前两步目标来说,又是一次质的飞跃:它不仅关注物的目标,更关注人的目标,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它要求我们制定方针政策时既要关注经济指标,也要关注政治和文化指标;既要关注社会指标,也要关注自然和生态指标;既要关注近期指标,也要关注远期指标。一句话,就是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应该看到,我国在经济发展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消耗资源为代价,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危及人的生存环境的状况:从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看,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这种状况如果不尽快加以改变,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就难以实现。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表明,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才能如期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四、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中有关发展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有关发展论述在新的形势下的创新和发展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面临着许多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挑战,包括历史积累的问题,体制保障形成的问题,国情所约束的客观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发展和对外开放遇到的问题: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三农”问题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着力解决的难题;地区发展差距的拉大需要花大力气加以控制;财政和金融风险需要化解:资源、生态和环境问题严峻。而科学发展观,就是在新的形势下,正确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指导性理论。科学发展观正是对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并能在现实需要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需要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若干重大关系:

第一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发展和稳定的动力,发展是改革和稳定的目标,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因此,因善于通观全局,精心策划,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辩证关系,使三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使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程度达到内在的统一。

第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关系。发展不是单一的经济运行过程,而是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过程,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过程。三个文明建设中,物质文明是基础。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不断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又是同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紧密联系的。政治文明是民主发展的积极成果,包括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结构和政治体制等方面,它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政治保障和法律保障。精神文明是思想文化道德建设的积极成果,表现为精神生活的进步,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三正确认识和处理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五个统筹”,既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说,我们的改革与发展,不仅要着眼于城市,更要着眼于城乡协调,更多的关注农村地发展和农民利益地维护和提高。能否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既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也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问题。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解决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实现区域之间地统筹发展,不仅有利于各民族各地区的团结和稳定,而且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是至关重要的。经济发展并不完全等同于社会全面进步,它只是为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物质条件。社会问题包括与经济发展相互联系的政治、文化等方面,如失业、贫困、教育、医疗、公共卫生以及社会公正和反腐败等。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正确认识和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即既要保持人类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又要保持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绝不能只见今人而不见后人,为了今天的发展而影响明天的发展。我们必须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把经济的增长建立在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要正确处理国内的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关系。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的,在对外开放中谋求国内的更大发展。

总之,我们只有认真地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所指明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我国就会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转变;实现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实现由总体小康社会向全面小康社会的转变;实现由单一的重视经济发展向重视经济、政治、文化,尤其是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的转变。因为,科学发展观的实现,将使我国发生质的飞跃。它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摘要:在新的形势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有关发展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关发展论述在新的形势下的继承和发展。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对于我们更全面、深刻科学地理解邓小平理论有着重要意义。

继承和创新 第9篇

关键词:网络电影,主题,剧情设计,营销模式,互动传播

2010年网络电影以黑马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 其中《十一度青春》和《四夜奇谭》两个网络电影系列引起观众的热烈反响;《十一度青春》系列电影自8月份开播以来, 在优酷网的视频播放量一直排在领先的位置, 《四夜奇谭》仅开播两个月点击率就超过了2亿。其实网络电影的创作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 但是类似于这两个系列“网络加院线”的电影制作、发行模式在我国却是首次, 不论是作为产品的营销手段, 还是作为电影创作的方式, 网络电影第一次将它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强大的生命力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媒体将这类流行的网络电影称之为“电影的2.0”, 认为网络电影已经脱离了草根形态, 吸引了传统影视业的参与;同时, 网站摇身一变成为内容制造者, 更有广告主尝试以投资方姿态介入。甚至也有学者认为这次网络电影的盛行说明“网剧 (网络电视剧+网络电影) 已形成新的产业链。今年是网剧元年, 因为它首次大规模呈现。”[1]

一、网络电影简述

学界对网络电影定义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有侧重于技术层面的表述, 有从产品层面出发进行的表述, 还有侧重于传播方面的表述, 经过整理分析后, 可以做出如下定义:所谓的网络电影就是利用数字技术、为了在互联网上播出而专门制作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和叙事结构、具有鲜明的网络文化特征的影视作品, 有时也被称作网络短片。

网络电影的出现与网络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息息相关。当网络和摄像机的应用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以后, 人们对网络的热情不再仅限于静态的图片和文字的使用, 视频影像的使用点燃了人们对互联网更深层次的热爱, 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视频短片的创作之中, 网民们不再单纯地利用音频、文字或者图片与网友进行交流, 而是纷纷拿起手边的DV, 用一种更加新鲜的手段记录生活、关注整个社会的变化。另外, 视频网站对网络电影的诞生创造了丰富的条件, 成为网络电影播出的重要渠道, 各个网站对“原创”视频的关注更是激发了影像爱好者巨大的热情。例如土豆网以“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为口号, 成为中国最大和最早的视频分享平台, 优酷网更是以“拍客无处不在”引发全民狂拍的拍客文化风潮。当前市场上可以看到的所有视频网站中, 几乎都会推出原创栏目, 各种原创的视频短片甚至变成了各个视频网站的制胜法宝, 很多原创短片或网剧的点击率远远超过了在电视频道播出之后再在网络上播出的传统视频节目, 拥有很高的人气。

其实在早些年人们对网络电影的尝试就已经开始了, 比如2000年出现的号称是首部网络电影的《175度色盲》, 走最为经典的“改编与恶搞”路线的《大史记》、《007复仇》、《无间道4:萨达姆秘史》、《十面无间》、《大学校园目睹之怪现状》, 以及2006年初在网络上迅速蹿红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等, 虽然这些影片创意十分新颖, 在网络电影发展史上也极具意义, 但是这些影片无论在内容、形式等方面多多少少都有些欠缺, 相比较而言, 《十一度青春》与《四夜奇谭》两个系列无疑是取得了极大的进步, 在形式、故事叙述、主题、产品营销都有良好的表现, 不同于以往网络电影的粗制滥造, 它不但取得了优秀的艺术效果, 而且在电影营销方面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这不仅是给电影行业开创出了一条崭新、可行的发展之路, 而且也让网络电影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电影类型出新在人们的面前。

二、《十一度青春》和《四夜奇谭》特征分析

为了符合网民观影习惯, 网络电影大多具有短小精悍的风格, 同时借助网络的优势, 产生了它独特的传播模式, 《十一度青春》和《四夜奇谭》不但保持了网络电影在这些方面的特征和风格, 而且在主题设置、营销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

(一) 巧妙的剧情设计与完整的主题表达

《十一度青春》和《四夜奇谭》每部影片的时长都控制在45分钟以内, 虽然《四夜奇谭》的故事更为复杂, 情节也相对曲折一些, 但导演巧妙地将这几个时长将近一小时的故事分成上下两集分别播出, 上集故事为下集故事的发展留下悬念。这样设计剧情是因为在数量急剧攀升、更新又十分迅速的网络信息面前, 人们很难长时间地停驻注意力去关注某一内容, 而将一个完整故事分成两部分进行讲述不但符合网络传播特征, 符合网民长期以来的观赏习惯, 还能吸引观众持续关注影片情节的发展。

从影片主题来看, 以往的网络电影, 更多的是恶搞与改编的结合, 其目的也大都是博网友一笑或自娱自乐。《四夜奇谭》和《十一度青春》摒弃了恶搞与改编的路线, 摆脱了网络电影“无厘头”的传统, 不但有完整的制作、拍摄、发行、放映过程, 而且每部影片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主题, 部分影片主题的成功设置成为影片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例如《十一度青春》的压轴之作的《老男孩》一片, 自上线以来, 就以“病毒式”传播速度席卷整个网络, 其“青春”和“梦想”的主题引发了一次70后和80后的集体怀旧思潮, 筷子兄弟用真诚的姿态触到了当下年轻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成为当下网络上最热的话题。主人公单纯的梦想以及影片中展现的砖头似的老式收录机、《花仙子》主题曲、歌曲《小芳》、BP机、掌上游戏机、校服等各种怀旧元素, 无一不烙印着浓厚的时代气息, 勾起人们对梦想对青春的回忆, “感动”和“哭了”是无数留言里的高频词, 网友们在评论里几乎都表达过同一个意思:它让我想起逝去的青春和梦想。在这个时代当70后、80后的单纯和梦想被现实和生存打磨的荡然无存时, 在现代社会复杂迷离的文化镜像中, 对青春时期简单梦想的怀念成为人们抚慰心灵空间的良方, 演变为这个时代最牵动人心的思绪, 因此, 影片中对于青春与梦想的追忆也自然而然成为了最吸引人的亮点。

(二) 创新的营销模式

从产品营销上来讲, 这两个系列的网络电影不仅成功找准定位、整合优秀团队将影片通过网络平台展示在广大观众的面前, 而且还创造出了与以往电影不同的成功的营销模式。

首先, 在制作方面, 影片有了明确的市场定位, 并且整合了优秀的制作团队。以《11度青春》为例, 作为制片方之一的优酷网, 其受众在年龄层、收入和审美上都有一定的特殊性, 70后与80后是主要的收视人群, 在“优酷出品”的核心战略下, 优酷要为这些受众量身打造一批产品, 负责整体策划、推广和招商, 优酷网将自己定位为制作方+宣传方+发行方, 从电影版权的购买者成功转型为电影拍摄的投资者, 从而进入上游产业链;中影集团拥有强大的资源与影响力, 其新媒体电影计划与优酷一拍即合;雪佛兰有50%的车主是25到35岁之间的处于奋斗期的年轻人, 电影青春奋斗的主题与所推崇的自信睿智、年轻活力的品牌精神高度一致;在明确的市场定位下, 三方优势互补、整合为一个强大的制作团队, 针对特定的受众群, 围绕“80后的青春”这一主题, 进行“十一度青春”系列影片的运作, 奠定了影片成功的基础。虽然《十一度青春》系列电影呈现出一定的草根特质, 但是其制作团队是十分强大的, 11位新锐导演的倾力加盟, 其中还不乏优秀电视导演沈严、著名音乐人张亚东、知名编剧宁财神、动画导演皮三等专业人士。

《四夜奇谭》在制作团队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 几乎可以与普通的商业大片媲美, 暂且不说被誉为香港鬼才导演彭浩翔以监制身份第一次进军内地的噱头, 也先不提他的小说《破事儿》积累的超高人气, 单从导演和演员方面就可以看出这几部影片的主创团队的强大:有香港导演曾国祥、尹志文, 台湾80后导演陈正道的加盟, 有周迅、余文乐、黄立行、朱雨辰、张静初等当红影星的倾情出演。这样强大的幕后制作团队一开始就引发高度的关注, 成为该系类影片取得成功的一大重要原因, 同时在网络电影的发展道路上也产生了标志性的意义, 媒体认为“《四夜奇谭》系列之《指甲刀人魔》正式宣告了网剧草根时代的结束。它不但邀请到了当红的导演和明星参与其中, 而且制作成本和质量已经直逼真正意义上的电影。”[2]

其次, 从影片的发行来说, 影片整合国内众多新媒体平台共同推广, 其中包括新浪、优酷、酷六、土豆、奇艺、3G门户、人人网等, 这些都符合影片目标人群的媒体接触和沟通习惯。网络电影借助于新媒体技术, 拓展出前所未有的发行网络, 成功地实现了电影发行渠道的多重渠道整合。十一度青春系列和“4+1”计划都有一部长片将在院线上映, 之前的造势为院线上映的长片做了很大的宣传, 省去了很多宣传费用, 这也是这两个系列影片的发行模式区别于以往网络短片的创新点之一。

第三, 电影的营销除影片本身的营销外, 还包含企业利用电影如植入式广告、赞助等方式来展开营销活动。相对于其他媒体而言, 网络媒体在更新速度、互动性及传播范围等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在传播形式上, 也具有图片、文字、视频并重的多样性。同时, 网络具备的便捷性、长期性等特性不仅满足了忠实受众经典回放的需求, 也在他们长时期的反复回味中, 潜移默化地记忆企业的品牌理念和产品, 从而弥补了传统电影营销模式的软肋。[3]十一度青春电影行动的成功也带动了这种全新营销模式的普及, 获得了“新媒体整合营销奖”, 其原因在于:随着十部短片的播出, 雪佛兰科鲁兹多次在不同人物形象的故事中出现, 产品的出现并非简单的镜头停留或道具使用, 而是将雪佛兰科鲁兹自然地融入到不同主题不同剧情之中, 同样的品牌出现, 却伴随着完全不同的情感体验, 这种剧情和理念的植入方式, 赋予了雪佛兰科鲁兹全新的多维品牌意义, 符合互联网年轻人的欣赏能力。[4]将产品良性植入与品牌精神高度融合的成功营销案例, 在传统影视制作中都尚不多见, 与以往讨论植入广告的负面评论不同的是, 认为这种营销模式有利于网络短片长远发展, 并且雪佛兰科鲁兹年轻、奋斗的品牌形象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三) 互动性的传播生态

网络电影凭借网络直接进入消费者的个人生活空间, 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为消费者提供了最大的便利, 其丰富的资源优势也是普通影院所无法比拟的, 这种更加自主、更加方便的观影体验成为人们选择网络平台观看影片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网络媒体创造出的双向互动的传播模式, 也是网络电影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传统电影通过“影院”来传播时, 其传播模式是单向的, 这是典型的一对多的传播方式:一条单一的信息从一个单一的信息源发送给众多的电影观众, 而观众向信息源发送反馈则相对来说有很多的限制。在影片的整个传播过程中, 观众始终是被动的一方。[5]观众面对的银幕上的影像只能做简单的评判, 无法自主地把握。而网络电影却体现了互动性传播生态的特点, 它打破了由固定银幕和封闭场所组成的物理空间, 受众可以选择任意的网络终端和环境, 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影片, 而且观众对电影的操控性增大, 暂停、回放、跳跃甚至利用软件进行改编。在其传播过程中, 观众不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方, 他们在看完影片之后只要轻轻一点就可以及时对影片做出简单评价, 比如优酷网在影片播放框下方设置的“顶”、“踩”、“评论”、“收藏”、“引用”等选项。另外观众也可以将个人喜欢的影片推荐给其他网友, 或者将个人评论通过blog、BBS等发布到网络平台上, 对影片的态度也对影片的下一步传播产生影响。由此银幕“一对多”的传播模式形成了“多对多”的交互性传播, 这样的传播模式, 带来的不仅是观众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与探讨, 同时也是观众与主创人员之间的交流与探讨, 电影制作人通过这个渠道能够及时得知观众对自己影片的意见和建议, 与观众进行沟通。《十一度青春》中的《哎》导演尹丽川对网络电影的传播感到好奇:“觉得找到了一种通过影像和人沟通的方式。在网络上播出, 很快就能看到网友的反应。”[6]

三、结语

经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 《十一度青春》和《四夜奇谭》不但保持了它与网络联姻所具有的优秀品质, 而且在此基础上表现出一定的发展性。主要表现在:首先, 基于网络媒体传播特征, 这两个系列的影片保持了网络电影剧情故事短小精悍的风格, 但同时又在主题设置和叙事风格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使网络电影创作日趋走向专业化;其次, 它利用网络媒体的互动性, 延续了网络电影互动性的传播模式, 扩大了影片的传播范围, 加强了影片的传播效果以及观众与观众、观众与创作者之间的互动;第三, 不同于以往网络电影的自娱自乐, 这两个系列的影片深刻挖掘了网络电影的商业特质, 探索出了“网络+院线”的营销模式, 对网络电影的长远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

虽然在影片的题材、制作、艺术水准等方面依然有待完善, 但是作为电影与网络媒体相结合的新思路、做为电影营销模式的新发展, 这些影片必将成为电影发展历程上一次极具意义性的尝试。如今, 网络已经展露出日渐发展成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的趋势, 如何将电影艺术与网络媒体更完美的结合起来, 求得网络电影两个艺术与市场的双赢, 依旧值得电影人进一步的探讨与尝试。

参考文献

[1]潘媛.网剧元年新产业链形成国产电影进入web2.0[N].成都商报, 2010-12-06.http://news.mtime.com/2010/12/06/1446166.html.[1]潘媛.网剧元年新产业链形成国产电影进入web2.0[N].成都商报, 2010-12-06.http://news.mtime.com/2010/12/06/1446166.html.

[2]潘媛.网剧元年新产业链形成国产电影进入web2.0[N].成都商报, 2010-12-06.http://news.mtime.com/2010/12/06/1446166.html.[2]潘媛.网剧元年新产业链形成国产电影进入web2.0[N].成都商报, 2010-12-06.http://news.mtime.com/2010/12/06/1446166.html.

[3]网络电影营销, 决胜于银幕之外[J].成功营销.2007-8-15.http://manage.org.cn/observe/200708/50399.html.[3]网络电影营销, 决胜于银幕之外[J].成功营销.2007-8-15.http://manage.org.cn/observe/200708/50399.html.

[4]优酷网.雪佛兰牵手优酷“11度青春”布局新媒体电影营销[J].广告人, 223-224.[4]优酷网.雪佛兰牵手优酷“11度青春”布局新媒体电影营销[J].广告人, 223-224.

[5]李春青.网络时代的恋人絮语-关于网络电影的研究[D].厦门大学, 2007:22.[5]李春青.网络时代的恋人絮语-关于网络电影的研究[D].厦门大学, 2007:22.

继承和创新 第10篇

琼剧的传统板腔有30多种, 且一板多式, 一腔多式。如曲牌类唱腔中的[程途]板, 就分有[程途]、[苦程途]、[急程途]三种, 又如[中板]中有正线、外线、内线、反线、高尖、散板中板、急中板、中板煞板等腔调, [叠板]中也有正线、反线、外线、内线、高尖等“线”的变化。而“生、旦、杂、净、丑”等各个行当, 又各有各个唱法, 经历代表演艺术家的创造, 风格各异, 异彩纷呈。板腔之中, [程途]豪放, [古腔]幽怨, [哭板]和[叹板]悲伤, [高腔]和[江浪腔]轻快, [教子腔]和[告啰腔]情深意切, [高尖]激昂。此外, 生脚的悠扬流畅, 旦脚的娇嫩清脆, 杂脚 (即末脚, 也叫老生) 的洪亮高亢, 净脚的雄浑厚重, 丑脚幽默风趣且多变等等, 都使得琼剧唱腔表现力十分丰富, 很有张力。琼剧唱词浅显通俗、口语性强, 唱腔易学易唱, 老百姓一听就懂, 一学就会。识字的拿起剧本就能有板有眼地唱起来, 不识字的听别人唱几遍, 也能唱得有腔有调。

琼剧音乐的曲牌曲目也很多, 有气势磅礴的[大开门]、[小开门]、[火烧山], 有威风凛凛、令人振奋的[武登帐]、[升堂] (紧吹) , 有热烈、喜庆的[拜堂曲]、[一锭金], 有轻松欢快的[送京娘]、[弄手花]、[欢宴]等等。如此丰富多彩的曲牌, 能强有力地渲染戏剧气氛, 反应剧情环境、刻画戏中人物形象, 既有音乐的独特形象, 更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把海南琼剧的特色表达得淋漓尽致。

琼剧伴奏乐器有大小唢呐、笛子、喉管、吊弦、二胡、中胡、椰胡、大提琴、倍大, 杨琴、琵琶、中阮、三弦等, 打击乐有大小各种锣、鼓、钹、盅、木鱼等十多种, 能敲打得十分热闹、十分威风, 也能敲打得十分欢快、十分忧伤。这些乐器之中, 大小唢呐最具特色, 它们能吹得威风八面, 也能吹得豪壮宽广, 既能吹得欢快异常、喜闹无比, 也能吹得十分哀宛、十分悲伤, 催人泪下。一台戏中, 如果没有唢呐的吹奏, 那么观众一定会觉得索然无味, 跳起来骂娘。

可见我们的祖宗留给我们的琼剧唱腔音乐的遗产十分丰富, 也给了我们传承和发扬光大的极大空间。但是, 由于旧琼剧大都是“提纲戏”、“排场戏”, 到了民国初年才出现琼剧剧本, 加之旧时琼剧艺人文化程度较低, 唱腔的流传只是口口相传, 没有曲谱记载, 音乐曲牌也只有少量“工尺谱”, 因此唱腔和曲牌失传不少。旧琼剧还有一个很大的缺陷, 那就是唱词台词交代性多, 抒情的成分少, 且节奏缓慢, 昂扬激越的唱腔不多, 使得琼剧表演显得松宽、柔软。发展到今天, 其种种弊端无形中造成了琼剧发展的滞后和凝固, 造成了琼剧演出市场的下滑和年轻观众的减少。

琼剧作为海南最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不断深入, 振兴琼剧、发展琼剧、不断提高琼剧表演艺术, 是形势的需要, 是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发展的文化需求的需要。琼剧唱腔设计和音乐创作, 是振兴琼剧, 发展琼剧的不可或缺的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继承和创新琼剧的唱腔以及音乐, 势在必行又刻不容缓。

在这方面, 我通过在为一些剧目作曲时, 曾做过一些尝试, 并在实践中以及剧目上演后剧团与观众的反馈中得到了一些肯定。在此, 我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以求教方家。

一、给琼剧的唱腔和音乐进行编配

过去的琼剧团, 甚至是现在的一些专业琼剧团, 乐队伴奏, 都只是伴奏主旋律, 有些戏的背景音乐、效果音乐十分弱小, 唱腔和音乐的表现力相当单薄。从传统的琼剧音乐看, 过去的音乐伴奏, 由于艺人演奏乐器的不同, 在唱腔的伴奏或一些简单的过门音乐中, 不同乐器的伴奏会有一些不同的变化, 如以琼剧传统伴奏中最有特色的[中板头]演奏为例, 由于乐师的即兴演奏, 因而常产生支声复调。这一点说明了艺人的聪明才智。但从另一方面看, 因为是即兴演奏, 也难免会在音乐伴奏中出现和声犯规等情况。解放后, 经广大琼剧音乐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不懈追求, 琼剧唱腔音乐有了极大的改进。但近二十多年来, 因琼剧的演出多在农村, 且又以演“庙会喜庆”戏为主, 出于种种原因, 如今的琼剧演出伴奏基本上都是大齐奏。

针对这种状况, 我在给一些大戏作曲时, 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对全剧的唱腔和音乐进行编配, 并且对唱腔和音乐进行有机整合。在创作中, 不仅注意保留琼剧传统唱腔音乐原有的韵味, 还大胆吸收了海南民歌、地方小调, 现代音乐和兄弟剧种的音乐元素, 紧密地依据剧情的结构, 形成鲜明的音乐语言, 组合成别具特色的音乐形象。当然了, 我实际上是在把自己常常思考的一些新理念带进作品中, 我所希望的是能把琼剧的音乐伴奏转化为制造气氛、创造意境、刻画人物性格和形象的一个音乐交响, 使琼剧的伴奏更具丰富的内涵, 更畗有个性化的和情节化音乐表达, 而不仅仅是呆板的、机械的和声, 也不是随意的、简单的复调。因为, 我觉得每一个戏的音乐构成与导演艺术、表演艺术, 灯光音响舞美效果等, 若能组成视觉与听觉相融合的音乐乐章, 就会“好听”, 而“好听”的结果, 必将能产生强烈的审美效果, 且也能成为富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

毕竟, 把音乐的怡情怡性, 融入提升人物形象, 融入提升戏剧主题之中, 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功能和表现力。做到了在人们欣赏戏剧的“好看”的同时, 又有“好听”的效果, 于是, 编配就不是简单的和声, 而是剧情的交响了。

二、设计好戏剧中主人公的核心唱段

旧琼剧交代太多, 抒情较少。除了[教子腔]、[告罗腔]、[叹板]、[急中板]之外, 长的唱段不多, 这就很大地削弱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每一出戏中应有抒情唱段和核心唱段, 到了解放以后, 随着与兄弟剧种的交流加深, 才发现其重大作用和独特魅力, 才逐步加以运用和深化。为此, 我十分注重剧本对抒情唱段和核心唱段的设计。我在审读剧本之时, 与编剧商量, 在设计唱腔和音乐创作时, 与导演斟酌, 其目的, 不外是能与编剧和导演达成共识: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剧情主题的揭示, 应抓好抒情唱段和核心唱段的设计。文字如此, 音乐更应该如此。

在新编古装琼剧《文宗皇帝与万泉河》中, 文宗皇帝当太子时, 受到宫廷倾扎, 被贬到海南。为了维护大元社稷根基, 为了解救少女梅娘, 他奋起与恶徒搏斗而被入狱, 在狱中他忧愤交加。剧本为他设计了一个核心唱段, 唱段中有他对眼前处境的愤愤不平, 对昔日王宫里生活的留恋和感慨, 对国家社稷安危的忧虑, 寄托着他对美好未来的希翼等等。为了更好地表达太子此时此地复杂的情感情绪, 这个唱段的处理当然是以[中板]为主体的。但是, 要表现比较复杂的思想情绪, 只用一种板式来处理这段唱腔, 又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单一的板腔格式在表现功能上, 有着极大的局限性。于是, 我在充分利用“正线”、“反线”“外线”、“内线”、“散板”、“高尖”等不同的腔调混和、灵活运用的同时, 又揉入[叹板]的腔调, 不同板腔且又是多种腔调揉合起来, 灵活运用, 交织使用, 便创作出一段既有高昂的抒发, 又有低婉的回忆, 还有对国家社稷的焦虑和热望……多种不同情绪纠结在一起, 但又能清晰地展现的大唱段, 把太子的精神境界和形象生动而深刻地予以揭示。在演出中, 观众随着戏中人时而高亢, 时而低沉, 时而悲愤, 时而热望的演唱, 深切地享受到琼剧唱腔的震撼与魅力, 也思潮汹涌地随着戏中人的感情抒发, 受到心灵的振动, 精神的感化。

三、对琼剧传统演唱形式的创新运用

在这方面, 我主要对“幕后合唱”这一形式运用的创新。旧时琼剧表演, 没有幕后合唱这种形式。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 借鉴兄弟剧种的程式才开始出现, 但也只限于开场, 用作烘托气氛和介绍时代背景或揭示主题, 较为机械和单一。在我担任唱腔设计和作曲、配器的琼剧《文宗皇帝与万泉河》、《沸腾的万泉河》、《椰寨枪声》、《寒江关》等剧目之中, 我十分注重幕后合唱这一演唱形式的创新运用。

我认为幕后合唱, 不仅只是烘托气氛, 而且还有删繁就简, 深化主题, 刻画人物形象, 创造优美的艺术意境的妙用。在《文宗皇帝与万泉河》第五场“多河船语”中, 太子与梅娘邂逅, 从相识到相爱, 订下秦晋, 他们依偎于瑰丽的夕阳之中, 化成剪影。我为此情此景设计了一个行歌式的幕后合唱:“登船日东方, 下船夜雾茫, 多河为媒把情牵, 一段佳话千古传。”把赞美献给这对劫后的恋人, 献给美好的爱情, 献给多河 (即万泉河) , 献给这个美丽的传说。这段幕后合唱在观众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常陶醉于这一美的艺术情趣之中。

[古腔]在琼剧唱腔中是用于抒发剧中人物的悲愁哀叹的专用唱腔。我不仅用古腔作幕后合唱, 而且在一个唱段里连用三段幕后合唱, 把人物的跌岩起伏的思想情绪反映出来, 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在现代琼剧《沸腾的万泉河》第五场“情暖病房”中, 主人公王志强是个公司老总, 怀着发财报乡的深切情怀回乡当村官。他决心利用万泉河完美的自然生态和旖旎风光创办旅游业, 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他不仅垫资三百万元, 还辛辛苦苦地做了大量的工作。没想到遭到农村中落后思想的反对、阻挠, 还被打伤住进医院。在这种情况下, 他有犹豫、有反复、想退却……思想斗争很激烈。这一思想反复, 引发观众生出诸般的感慨和同情。

这场戏一开始, 淡和的灯光下, 王志强心绪不宁。幕后响起如叹如诉的[古腔]:“秋风如歌透纱窗……”这一幕后[古腔]合唱, 一下子就把观众引入感慨万端之中。接着王志强用一个大唱段吐说他的内心的激烈斗争, 发出了“不如辞官别乡田”的感叹。这时, 幕后传来女声用鼻音像摇篮曲一样哼唱的《万泉河水清又清》的旋律。这是母亲的呼唤, 万泉河的呼唤, 家乡的呼唤:孩子啊, 你千万不要气馁, 要振作, 要奋发啊。于是引发出了王志强一番感慨, 一股豪情也不由地激发出来:“我怎能, 辜负乡亲辜负党?”为了渲染这一豪情, 我又安排了一段幕后合唱:“一道伤, 万般痛, 难比心上伤。为明天, 家乡山乡披锦绣, 甘洒热血写华章。”

到这里, 剧中人王志强的思想得到了升华, 人物形象焕发出了闪光。而观众的情绪也随之由同情、感慨到振奋到净化震撼, 这些幕后合唱, 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

四、创作幕间音乐

戏剧音乐, 不仅要形成音乐本身完整的艺术形象, 而且要配合表演及舞台各部门的完美体现, 更重要的是完美地演绎出剧本的主题和人物形象。也就是说, 观众无须看戏, 只用听戏, 也能“听”出一个戏来。于是, 我在现代琼剧《椰寨枪声》的音乐创作中, 加进了幕间音乐。

我对幕间音乐创作的想法是, 幕间音乐要与舞台演出形成一个有机的音乐艺术整体, 成为一个篇章。它必须与全剧音乐形成整体, 不仅要表现情绪的连贯, 起到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 还要注重对剧情的展示与气氛的渲染, 才能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在对《椰》剧的幕间音乐创作中, 我注意突 (下转27页) (上接15页) 出琼腔琼韵, 以海南音乐为主体, 吸收现代音乐和兄弟剧种音乐元素, 各个幕间音乐分别突出唢呐、二胡、笛子、弹拔乐器的特色, 既可以独立成章, 又同全台音乐形成整体。

这种幕间音乐的创作和演奏, 既可缓解平息观众等待换场的焦虑, 又可在听音乐中放松情绪, 更能连续地品尝剧情, 引发思考和感受, 享受到艺术陶冶的快感。

以上是我对琼剧唱腔设计和音乐创作如何传承与创新的尝试。当然也仅仅只是开始, 只是一点体会, 还未能上升到理论层面。在此提出来, 旨在求得方家的指教。

继承·创新·发展(二) 第11篇

(三)如何创新

菜的创新方法有很多。

1、烹调方法的变化:烧变炸、酱变煨……

2、主料的变化:例如将德州扒鸡改成德州扒蹄。

3、配料的变化:将韭芽里脊丝改成三丝里脊。

4、调味料的变化:将麻辣改成酸甜。

5、形态的变化:将荔枝形改成菊花、牡丹形等;将整变块、大变小等。

6、色彩的变化:红色改成白色,黄色改成紫色等。

7、质感的变化:脆变软,软变糯,糯变韧,浓变稀。

8、古为今用:古代的“炮豚”改成今天的“烤乳猪”,古代的“跳丸炙”变成今天的“蟹粉狮子头”。

9、洋为中用:咖喱鸡、炸猪排都是从西餐改变而来。

10、冷变热:由“醉鸡”变化成“啤酒鸡”。

11、热变冷:由“八宝饭”变化成“八宝冻”。

12、点变菜:菜肴有“炒鱼线”、“野鸭菜饭”、“鳜鱼饺”。

13、菜变点:荷花莲藕酥、白鹅红日、玉果粉点、猪脑卷。

14、荤变素:素鱼翅、素虾仁、素烧鹅。

15、素变荤:素菜掺入荤的原料“鼎湖上素”等。

16、文學故事:霸王别姬、虹桥赠珠。

17、成语故事:鹬蚌相争、龙凤呈祥。

18、美术作品:将风景画、装饰图案、动物图案、雕塑、各种工艺品运用到冷菜、热菜、食品雕刻、围边上。

19、名诗启发:“一行白鹭上青天”、“鲲鹏展翅”。

20、名人启发:李鸿章杂烩、东坡肉、大千鸡丁。

21、名景启发:文昌阁、白塔、五亭桥、西湖风光。

22、时事信息:北京奥运、吉祥物。

23、借鉴变换:桑拿虾、铁板烧。

中国烹饪的创新不仅仅局限于菜肴,还包括饭店环境、筵席设计、广告宣传、公关策划、经营策略、管理制度、方法、领导艺术的创新。

创新还要具备以下条件才能产生深刻的影响,令人瞩目。

1、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融汇贯通,得心应手。要利用各学科的互补性、借鉴性进行组合设计。

2、要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把握住关键,创造出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卓著的新方法、新技术。

3、要熟悉美学、心理学,才能使设计的筵席菜肴的色、香、味、形、器,既能至善至美,又能符合消费者的需求,获得人们的好评,产生很好的效益。

4、不仅要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还要了解外国的饮食文化,特别是当前的国外饮食动态,才能有的放矢,适应时代的要求,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菜点。

5、注意交流和掌握信息,收集资料。要参加有关的社会活动如:烹饪、食品、营养、艺术、机械方面的交流活动(各种烹饪大赛、美食节、艺术展),从而激活创新的灵感。

6、要多思考,反复琢磨,广泛征求意见,才能集多方的智慧,克服存在的问题,打造出举世公认的奇思妙想的精品。

三、发展

(一)发展的必要性

自然规律就是优胜劣汰。生存必须发展,发展才能生存。必须抓住机会顺应潮流适时发展。

(二)发展的空间可能性

改革开放,经济繁荣,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烹饪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我国餐馆经营网点已达350多万个,从业人员超过500万人。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2年上半年全国餐馆实现营业额2 327.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19.9亿元,增长幅度为15.9 %,比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幅高出7.3个百分点,继续呈现稳定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保持较高的增长态势,成为国内消费市场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对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02年全年营业额增长幅度可保持在16 %左右,增加额超过650亿元,营业额突破5 000亿大关。

同样,美国餐饮业近年也得到迅猛发展,到2000年10月份,美国餐饮网点已发展到90万个,从业人员达到1 100万人,餐饮消费占人均食品、副食品消费的40 %(即美国人用于吃饭费用的40 %是在外边饭店消费)。餐饮业经营指数与1999年同期相比上升了5 %。人们对餐饮业的追求也在发生变化,由过去单纯的价廉物美逐步转向有营养、有品位的多层次消费。美国中餐业的发展也极为迅速,已从1999年的2.8万家增加到目前近3万家,年营业额超过300亿美元,约占美国餐饮业营业额的10 %,中餐、意大利餐、墨西哥餐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三大民族餐式。美国的一家杂志曾以“哪个国家的菜肴最受欢迎”为题作过一次民意调查,结果中国菜肴得90 %以上的食客首肯,名列前茅。

(三)怎样发展

1、更新观念多动脑筋。现在餐饮市场已不像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卖方市场,公款吃喝,铺张浪费,粗放式经营,而要根据市场、顾客需要,讲究速度,讲究质量,讲究卫生,讲究营养,加强管理,降低成本。

2、传统烹饪与中式快餐双管齐下,互为借鉴,互为补充,相互发展,因地制宜。

3、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人员素质的提高。市场如战场,需要人的决策指挥和拼搏。随着餐饮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的发展,对人才,尤其是高级餐饮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需要高级烹饪师、高级服务师、宴会设计师、高级营养师,而且要有高级餐饮管理人才,包括职业餐饮市场推广人员。

4、要重视烹饪理论的研究,大力开展饮食文化研讨班、研究会,结合时代特征,围绕市场,研究新现象,解决新问题,提倡百花齐放。

5、经营者必须分析市场,重视市场信息,及时捕捉商机。实地考察、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是最可靠、实用的信息。对报刊、电视台、电台、城市规划部门、工商、税务、物价、统计部门的信息也不可忽视。

6、审时度势,分析决策,制定计划,推敲、检查、征求意见,迅速落实。要有创业的雄心、克服挫折与困难的决心和信心以及落实计划的细心。

7、要组建餐饮集团、连锁店。因为集团化抗风险力强,能人多、信息快,策划、公关、广告宣传的平均成本就会降低,进货、销售的路子多。尤其是快餐店更利于产业化、规范化、标准化、自动化。

8、要创建自己的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每个店的招牌菜可发扬自己的优势,树立自己的声誉。菜品要有新品种,服务要有新形式,经营、管理要有新思路。

9、要重视广告宣传、报道。它能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扩大知名度,起推荐、说服引导、提醒的作用,是现代化商业的重要策略。全世界最大的餐饮企业麦当劳,不断通过广告塑造自己的形象。麦当劳是世界做广告最多的,年度全球广告费用高达14亿美元。要运用多种宣传形式,如报刊、电视、电台、灯箱、纪念品、演出、公益活动等。

10、积极开展各种促销活动。初办餐厅或推出新品种,要使消费者有较快的认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便是免费赠送品尝。消费者不花钱品尝食品,定会乐意宣扬。有奖销售可激发人们的欲望,获奖的自然高兴,不获奖的也是一种娱乐,下次再来,折扣赠送可以让消费者得到实惠。

11、加强与工业、农业、商业、文化、体育、教育、科研界的横向联系,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共建互惠。

12、全方位国际化发展。要向美、欧、非洲发展中国快餐以及高档次的特色饭店。

总之,中国烹饪必须有所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发展促进创新,创新才能继承,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继承创新再造辉煌 第12篇

今年的春天, 是党向全国人民发出文化强国决定的第一个春天, 因此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希望。在这新春伊始, 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汉字文化》编辑部、“语言文字大论坛”组委会, 向多年来支持我们工作的各级领导、业界同仁和广大的作者、读者, 致以崇高的敬意!文化是社会的灵魂,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 它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 国家、民族发展的软势力, 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总是产生着隐形而又重要的影响。党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 定会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大繁荣、大发展, 使我国在国际上赢得更多的话语权, 成为推动中华复兴伟大事业的巨大动力!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础, 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文化形式的创作、发展和传播, 总是离不开语言文字。诗词、小说、戏剧、电影、曲艺等, 其实就是语言或以语言为主要元素的艺术。有的文字, 如汉字, 既是书法艺术的载体, 又蕴含着文化, 不仅有科技、经济、建筑、医疗、日常生活的内容, 还有政治、思想、伦理、道德、法律、宗教、教育、历史、人生等的内容, 丰富多彩, 博大精深!如汉字的“堇”, 就记载着三千多年前, 商汤王为民祈雨, 自作人牲, 焚烤祭天的故事。

我国是语言文字学的发祥地, 汉语、汉字是世界优秀的语言文字。早在先秦时, 宫廷就设有语言文字学科, 教学汉语、汉字, 有关语言文字的学说, 在诸子百家中已肇其端。两汉时, 就出版了语言文字学专著, 如《尔雅》、《释名》、《方言》、《说文解字》等。之后, 又有大量的语言文字学著作问世, 如《声类》、《切韵》、《唐韵》、《广韵》、《集韵》、《平水韵》、《古今韵会举要》、《中原音韵》等等。明清时, 我国的文字、训诂、音韵之学全面发展。两千多年来, 我国语言文字学的成就是非常辉煌的, 从两汉开始, 语言文字学的地位就与儒家的经学并尊, 作为治国的工具, 来华学习汉语、汉字的人很多, 有一些国家, 如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 还借鉴汉字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回看这一段光辉的历史, 我们海内外的中华儿女定会为之骄傲、自豪和鼓舞!

但是, 鸦片战争后, 我国的语言文字学就日渐式微。原因很多, 主要的可能有两个。一是国力衰微。中国有一个成语, 叫做“人微言轻”。此言有一定的道理。在这个讲实力的世界, 个人或国家的话语权, 总是要受到实力的左右。一个积贫积弱、饥寒交迫的国家, 在国际上很难会有很多的话语权, 其母语、文字也很难会走得很远, 飞得很高。另一个原因, 就是盲目崇拜西方。在“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下, 有些人过分迷信西方的语言学理论, 在学习西方的同时, 把原为先进的汉语视为落后的语言, 把原为“国宝”、“国粹”的汉字视为落后的文字, 汉字险些被废除, 用汉语拼音文字取代之。长期来, 这一错误的思想, 一直在干扰着我们对汉语、汉字的科学认知和研究开发, 影响着中国特色的语言文字科学体系的建立。

经过百年语文生活的实践,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我国的崛起, 世界汉语热的升温, 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的解决, 对汉语、汉字的认知才逐步回归本位。人们认识到, 现在汉语不宜走拼音文字的道路, 汉语、汉字不是落后的语言文字, 而是科学、先进的语言文字, 它不仅能满足日常生活交际的需要, 而且还能满足现代化的需要, 它是中华文化的魂和根, 是东方文明的一座高峰!2000年, 国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用法的形式, 确定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地位。2008年, 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 从会徽、吉祥物、入场式、奖品到文艺节目, 全面地展示了汉字和汉文化的风采。2009年, 国家在河南安阳建立了“中国文字博物馆”, 又一次向世人昭示汉字在我国的崇高地位!

党和国家已经为我国语言文字科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我们应当珍惜这一大好的机会, 在党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旗帜的引领下, 把我国从一个语言文字大国, 推向一个语言文字强国, 再造我国语言文字科学的辉煌!

我国语言文字科学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 要再造我国语言文字科学的辉煌, 必须做好继承和创新这两项工作。因为继承是学科的灵魂, 没有继承, 学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没有依托。创新是学科的生命, 没有创新, 学科就会停滞不前, 没有活力, 长此以往, 学科就有可能会萎缩或消亡。但是, 要做好这两件事并非是一件易事。继承其实就是对原有事物的肯定, 创新其实就是对原有事物的否定, 创造出新的文明。哪些应肯定, 哪些该否定, 往往是很难定夺的。要解决好这一个问题, 少走弯路, 多给人民谋福祉, 只有靠科学、民主的学风。对原有的成果, 无论是国内的, 还是国外的, 是现代的, 还是古代的, 都要进行认真、严肃、实事求是的分析研究, 有些新的理论方法和方案, 还要进行认真的实验。为了保证科研的质量, 在工作中要提倡民主, 多分析讨论, 对不同的意见, 尤其是那些具有颠覆性的不同意见, 要包容, 认真听取, 绝不能扣帽子, 打棍子, 围攻打击;发现有失误或不妥的地方, 当本着对国家和人民负责的精神, 及时纠正, 不能抱残守缺, 文过饰非。汉语拼音文字最终没有代替汉字, 酿成大祸, 是因为国家持慎重的态度, 进行了科学的研究分析, 理智地对待存在的问题。“二简”之所以失败, 和它没有广泛征求专家、群众的意见, 缺乏民主学风有关。可见, 继承和创新是学科的命脉, 科学、民主的学风, 是做好继承和创新的根本保证, 二者都是非常重要的!

当今世界, 纷争震荡, 云谲波诡, 世界需要了解中国, 中国也需要了解世界。汉语、汉字是通往国际社会的金桥, 在传播文化、沟通思想、联络感情上, 起着特殊的作用, 是别的学科难以替代的。现在, 祖国在呼唤着我们, 世界人民需要我们, 为了把国学传出去, 把世界带回家, 振兴中华, 我们语言文字工作者, 应当团结协作, 相互帮助, 做好继承和创新的工作, 对汉语、汉字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和开发, 在本体和应用上, 特别是在破除汉字难学之谜上, 推出更多的符合汉语、汉字特点的有学术或实用价值的新成果, 打造好这座通往国际社会的特殊金桥, 再现我国语言文字科学的辉煌!

上一篇:地区农民论文下一篇:网络营销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