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控制范文

2024-05-17

职业危害控制范文(精选12篇)

职业危害控制 第1篇

工艺流程及工作场所有害因素

制丝车间。在制丝车间, 原烟需经过回潮、筛分、混丝加香等工序。加香后的成品烟丝经检测合格后入库贮存。车间内的切丝工、烘丝工、除尘工等多个岗位受烟草尘及噪声职业危害。其中, 烘丝工和真空回潮工还面临高温作业职业危害。

卷接包车间。在卷接包车间, 滤棉卷成滤棒后切成相应长度, 烟丝送至各卷烟机组, 产出的条烟装箱后经打贴标、贴标复验后入库贮存。不合格的烟支、烟包, 送到残烟处理间集中处理。车间内的卷接包操作工受烟草尘及噪声的威胁, 滤棒成型工则面对其他粉尘及噪声的危害。

注:CMAC为检测的最高浓度;MAC为最高容许浓度。

能动车间。能动车间包括污水处理站、锅炉房、维修站等。污水处理站采用生化法处理工艺。污水经水解酸化、生物处理、过滤等多个步骤后泵入变频供水设备作中水使用。工作人员在添加水处理剂PAC (聚氯化铝) 和PAM (聚丙烯酰胺) 时会有吸入粉尘的危险, 在酸化及调节p H时有吸入氯气、氨气等有毒化学品的可能。

锅炉房的锅炉采用天然气为燃料, 通过管道和计量泵输入到锅炉炉膛进行燃烧, 将锅炉中的水加热后送入使用点。虽然全程自动化操作且密闭, 但司炉工仍有吸入一氧化碳或氮氧化合物的可能, 且需面对高温、噪声危害。

根据该项目生产工艺和用人单位提供的项目原辅料组成成分、结合现场实际调查结果进行工程分析, 认为本项目生产过程中可产生有害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等职业危害因素。该项目各岗位工作场所有害因素分布见表1。

在劳动定员方面, 该项目生产岗位定员398人, 其中制丝车间98人, 采用2班工作制;卷接包车间193人, 采用3班2倒工作制;能动车间72人, 采用4班2倒工作制;仓库35人, 采用1班工作制;每班均工作8 h, 每周工作5 d。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按照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和GBZ/T 189.8—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噪声》, 以及GBZ/T 189.3—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工频电场》的要求, 评价检测人员于2014年10月21—23日对该项目生产过程中各生产岗位工人可能接触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了现场采样与现场检测。检测结果显示, 各岗位人员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均符合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和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的要求, 具体检测结果见表2—表5。其中粉尘检测12个作业点, 合格率为100%;有毒物质检测3个作业地点, 合格率为100%;噪声检测33个作业点, 合格率为100%;工频电场检测1个作业点, 合格率为100%。

注:CSTEL为短时间接触浓度最高值;CTWA为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值;PC-TWA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CEL为计算的超限倍数值, ;EL为超限倍数。制丝车间生产线的人员虽岗位有所不同, 但工作性质较为相似, 流动性较大, 车间内粉尘分布也相对均匀, 故将制丝车间生产线各岗位均视为制丝操作工。检测点的选取为产生粉尘最大的地点。

注:LEX·W为40 h等效声级, 即接触噪声水平。

职业危害防护设施

该项目的防护设施主要为生产车间的除尘系统, 污水处理站的排毒轴流风机, 以及一些降噪设施, 详见表6。

该企业为产生职业危害的工作场所设置了职业防护设施, 从检测结果来看, 各岗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均符合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和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的要求, 说明该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达到了预期效果。

该企业已经设置的通风设施的控制点风速均大于0.5 m/s, 但锅炉房和污水处理站通风设施不健全, 除尘岗位操作间没有设置隔声吸噪设施, 存在防护设施不足的情况。

调查与评价

该企业由企业安全生产委员会作为职业卫生管理机构, 并任命了1名专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 建立了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及职业卫生档案。企业对劳动者进行了职业危害方面的培训, 制定了应急救援预案, 在作业场所的醒目位置设置了“注意防尘”“噪声有害”“必须戴护耳器”“当心有毒气体”“戴防毒面具”“注意通风”等警示标志及中文警示说明, 并制作了硫化氢和氨的告知卡。

该企业在可能发生一氧化碳中毒的锅炉房设置了一氧化碳报警仪及事故通风装置;在可能发生氯气、二氧化氯、盐酸、硫化氢、氨中毒的污水处理站设置了相应的有毒气体报警装置, 并在存在化学性皮肤、眼灼伤的消毒间设置了喷淋洗眼器以及救援设备空气呼吸器。另外, 该企业根据GB/T 11651—2008《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18664—2002《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与维护》《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 (卫法监发[1999]第620号) 等标准和法规中的要求, 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发放防尘口罩、防噪声耳塞、防毒面具等个人防护用品, 同时根据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情况确定合理的发放周期和数量, 更好地保护劳动者健康。

现场评价检测期间防护设施均运行正常。该建设项目工作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显示, 项目涉及的粉尘、毒物、噪声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均符合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及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中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要求, 说明本项目所配置的职业防护设施是有效的。

该企业建立了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并根据《职业病防治法》、GBZ 188—2007《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等国家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 于2011—2014年每年委托某医院对生产人员进行了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 2014年的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3名司炉工和1名电工存在职业禁忌证, 现已调离原岗位。分析认为, 该企业职业健康监护方面符合《职业病防治法》《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 (国家安监总局令第49号) 和GBZ 188—2007《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的要求。

防护建议

企业应做好作业人员上岗前和定期的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和培训, 同时单位负责人应参加职业健康知识培训, 提高职业卫生管理水平;应督促外委单位在进行杀虫作业时做好防护工作, 并进行定期职业健康检查;应在高温季节对锅炉房、制丝车间的温度进行补测;应改善锅炉房、污水处理站机械通风的效果;应加强职业防护设施的日常维护和维修, 保证其正常运行;应对应急救援设施进行定期维护和记录, 并进行应急救援演练;应依据《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组织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后职业健康检查, 并建立健全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与防护设施 第2篇

路道路支挡工程

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与防护设施

竣工验收工作方案

编 制:重庆市锦泰宇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日 期: 年 月 日 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与防护设施

竣工验收工作方案

一、目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员工(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实现公司所确定的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定职业病防治措施。

二、适用范围

公司所属各项目部从事接触粉尘、电气焊、防腐保温、油漆作业等有毒有害作业时均应执行本办法。

三、防治方针

职业病预防控制工作坚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各项目依法为职工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保障职工获得相应的职业卫生保护,依法为职工交纳工伤社会保险。

四、职业危害分析

1、生产性粉尘的危害:在建筑施工作业过程中,材料的搬运使用、石材的加工。建筑物的拆除,均会产生大量的矿物性粉尘,长期吸入这样的粉尘可发生矽肺病。

2、有毒物品的危害:建筑施工过程中常接触到多种有机溶剂,如防水施工中常常接触到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喷漆作业常常接触到苯、苯系物外还可接触到醋酸乙酯、氨类、甲苯二氰酸等,这些有机溶剂的沸点低、极易挥发,在使用过程中挥发到空气中的浓度可以达到很高,极易发生急性中毒和中毒死亡事故。

3、焊接作业产生的金属烟雾危害:在焊接作业时可产生多种有害烟雾物质,如电气焊时使用锰焊条,除可以产生锰尘外,还可以产生锰烟、氟化物,臭氧及一氧化碳,长期吸入可导致电气工人尘肺及慢性中毒。

4、生产性噪声和局部震动危害:建筑行业施工中使用的机械工具如钻孔机、电锯、震捣器及一些动力机械都可以产生较强的噪声和局部的震动,长期接触噪声可损害职工的听力,严重时可造成噪声性耳聋,长期接触震动能损害手的功能,严重时可导致局部震动病。

5、高温作业危害:长期的高温作业可引起人体水电解质紊乱,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可造成人体虚脱,昏迷甚至休克,易造成意外事故。

五、防护措施

(一)作业场所防护措施

1、各项目部应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识别、确定职业病危害种类,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2、在确定的职业危害作业场所的醒目位置,设置职业病危害警示标志。

3、施工现场在进行石材切割加工、建筑物拆除等有大量粉尘作业时,应配备有效的降尘设施和设备,对施工地点和施工机械进行降尘。

4、在地下室等封闭的作业场所进行防水作业时,要采取强制性通风措施,配备行之有效的通风设备,进行通风,并派专人进行巡视。

5、对从事高危职业危害作业的人员,工作时间应严格加以控制,并有针对性的急救措施。

(二)基本防护

1、公司为有效防止职业病对作业人员造成人身伤害,从管理上明确公司职能部室及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多级责任制,分清在职业病预防上的岗位职责。

2、加强对施工作业人员的职业病危害教育,定期组织培训教育,提高对职业病危害的认识,了解其危害,掌握职业病防治的方法。

3、为作业人员采用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4、施工现场做封闭式施工,用高度不低于2m的围挡将现场四周围起来。

5、在施工现场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情况。

6、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设置警示标志,在施工现场配置急救用品、冲洗设施。

7、施工现场材料堆放整齐(散材成堆,型材成垛)。

8、现场临时仓库内各种袋(桶、箱)装材料码放成垛,小型材料上架存放。

9、从事职业危害作业的职工应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定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公司将检查结果告之本人,并将体检报告存入档案。

10、积极推广、应用有利于职业病防治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限制使用或淘汰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材料。

11、公司安全科设专人负责施工现场职业卫生、劳动保护情况监督,加强对职工职业病防治的宣传教育,提高现场作业人员的自我健康保护意识。

12、对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定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使用期间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

13、一旦发现施工现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立即采取相应治理措施。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治理后,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重新作业。

14、对施工中所使用的材料,向作业人员提供相关的有害因素、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安全使用注意事项、职业病防护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信息。

15、与作业人员订立劳动合同时,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盾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作业人员,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隐瞒或欺骗。

16、按“三级教育”的原则对作业人员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督促职工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指导职工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17、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人员,公司按照有关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位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本人。

(三)常见职业病防护措施

1、接触各种粉尘,引起的尘肺病预防控制措施: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加强水泥等易扬尘的材料的存放处、使用处的扬尘防护,任何人不得随意拆除,在易扬尘部位设置警示标志,在施工中应尽量降低粉尘的浓度,可采取不断喷水的措施降低扬尘,作业人员正确佩带防尘口罩。

(2)个人防护措施:落实相关岗位的持证上岗,给施工作业人员提供扬尘防护口罩,杜绝施工操作人员的超时工作。

(3)检查措施:在检查施工现场安全的同时,检查作业人员作业场所的扬尘防护措施的落实,检查个人扬尘防护措施的落实,每月不少于一次,并指导施工作业人员减少扬尘的操作方法和技巧。

2、电焊工尘肺、眼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为电焊工提供通风良好的操作空间。(2)个人防护措施:电焊工必须持证上岗,作业时佩戴有害气体防护口罩、眼睛防护罩,杜绝违章作业,采取轮流作业,杜绝施工操作人员的超时工作。

(3)检查措施:在检查施工现场安全的同时,检查落实作业人员作业场所的通风情况,个人防护用品的佩戴,及时制止违章作业。

3、直接操作振动机械引起的手臂振动病的预防控制措施:(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在作业区设置防职业病警示标志。(2)个人防护措施:机械操作工要持证上岗,提供振动机械防护手套,采取延长换班休息时间,杜绝作业人员的超时工作。

(3)检查措施:在检查工程安全的同时,检查落实警示标志的悬挂,作业人员持证上岗,防震手套佩戴,工作时间不超时等情况。

4、油漆工接触有机材料散发不良气体引起的中毒预防控制措施: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加强作业区的通风排气措施。(2)个人防护措施:相关工种持证上岗,给作业人员提供防护口罩,采取轮流作业,杜绝作业人员的超时工作。

(3)检查措施:在检查施工现场安全的同时,检查落实作业场所的良好通风,作业人员持证上岗,佩戴口罩,工作时间不超时,并指导提高中毒事故中作业人员救人与自救的能力。

5、接触噪声引起的职业性耳聋的预防控制措施: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在作业区设置防职业病警示标志,对噪音大的机械加强日常保养和维护,减少噪音污染。

(2)个人防护措施:为施工操作人员提供劳动防护耳塞,采取轮流作业,杜绝施工操作人员的超时工作。

(3)捡查措施:在检查施工现场安全的同时,检查落实作业场所的降噪音措施,作业人员佩戴防护耳塞,工作时间不超时。

6、长期超时、超强度地工作,精神长期过度紧张造成相应职业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提高机械化施工程度,减小作业人员劳动强度,为作业人员提供良好的生活、休息场所,加强施工现场的文明施工。

(2)个人防护措施:不盲目抢工期,即使抢工期也必须安排充足的人员能够按时换班作业,及时发放作业人员工资,稳定作业人员情绪。

(3)检查措施:作业人员劳动强度适宜,文明施工,工作时间不超时,作业人员工资发放情况。

7、高温中暑的预防控制措施: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在高温期间,为作业人员备足饮用水或绿豆水、防中暑药品。

(2)个人防护措施: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尤其是延长中午休息时间。

(3)检查措施:夏季施工,在检查工程安全的同时,检查落实饮水、防中暑物品的配备,作业人员劳逸适宜,并指导提高中暑情况发生时救人与自救的能力。

六、安全检查措施

1、公司施工部除进行经常的检查外,每年还定期组织其他部门进行联合检查,这种检查包括普遍检查、专业检查和季节性检查,这几种检查可以结合进行。

2、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和具体计划,并且必须建立由项目经理负责、有关人员参加的安全生产检查组织,以加强领导,做好这项工作。

3、安全生产检查应该始终贯彻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群众,边检查,边改进,并且及时地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有些限于物质技术条件当时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应该定出计划,按期解决。

七、尘肺病职业危害防治实施办法

1、为保障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预防事故和职业危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依靠科技进步,实行科学管理,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劳动者技术素质和健康保障群策群力,录取防范措施,消除和制止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与健康的一切不良条件和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件》和国家有关劳动保护的规定,结合本公司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公司安全组织机构及工会组织应当加强对尘肺病防治工作的领导、督促、检查。

第二条 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严格执行国家防止粉尘危害的有关规定,录取工艺改革,湿开式作业,密闭尘源,合理抽风等防尘措施,推广使用无尘或者低尘的技术、设备,使作业场所的粉尘浓度达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禁止在没有防尘设施的作业环境中进行敞开式干式粉尘作业。

第三条 安排防尘经费,专款专用,进行技术改造,改主设备必须编入设备台帐,列入维修计划,保持正常运转。

第四条 新建、改建、扩建、续建有粉尘作业的工程项目,防尘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审批。

第五条 作业场所的粉尘浓度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又没有进行治理,严重影响职工安全健康的职工有权拒绝操作。

第六条 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粉尘作业场所职业卫生标准执行情况进行监察,负责职工健康监护,尘肺病诊断、治疗、疗养的监督

第七条 劳动行政部门负责对粉尘作业场所有关预防和治理粉尘危害的工程技术,组织管理措施及其效果改进进行监察。

第八条 工会组织负责尘肺病防治工作的群众性监督协助单位开展防尘工作,教育职工遵守防尘规章制度。

第九条 按国家有关规定定期对作业场所空气中的粉尘浓度和防尘工程技术及效果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按规定向主管部门和劳动、卫生和工会组织报告,并向职工公布。

第十条 对从事粉尘作业的职工进行就业前体检和就业后定期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从事电焊作业、工程施工的接尘职工每两年体检一次,已经确诊为尘肺病或者经体检发现为可疑尘肺病的接尘职工,每年负责一次。

第十一条 患有下列职业禁忌病的人员不得从事粉尘作业

(一)活动性肺结核病。

(二)慢性肺部疾病,严重慢性上呼吸道疾病和支气管疾病。

(三)显著影响肺功能的胸膜、胸廓疾病。

(四)较严重的心血管系统疾病。

(五)医学上认为不宜从事粉尘作业的疾病。

第十二条 尘肺病由省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尘肺病诊断鉴定组集体诊断。确诊为尘肺病的,按照国家有关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提出劳动能力鉴定意见,记入《职业病诊断证明书》,调离粉尘作业岗位,并根据尘肺病期和病情给予治疗和疗养。

第十三条 认真执行本办法,在尘肺病防治、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十四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扣发资金处罚。

(一)未对粉尘作业职工进行定期健康检查的。

(二)安排职业禁忌症人员从事粉尘作业的。

(三)强令尘肺病患者继续从事粉尘作业的(四)安排未成年人从事粉尘作业的。

(五)擅自挪用防尘设施经费的。

(六)任意拆毁防尘设施,致使粉尘危害加重的。

职业危害控制 第3篇

【关键词】桥梁施工;职业危害;控制对策

公路桥梁施工产生的主要职业危害大体有以下几种:

高处坠落、超重伤害、物体打击、触电、淹溺等。具体控制对策如下:

1.高处坠落危害控制对策

危害产生的因素:管理缺陷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因此制造控制对策,也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1.1强化企业对高处作业的安全管理

企业在确定高处登高作业人员时,一定按国家规定进行体检,身体必须符合要求,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企业要建立建全高处作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各种安全防护设施必须齐全和牢固。

企业要及时发放登高作业人员个人劳动防护用品(安全带、防滑鞋和登高鞋等),防护用品必须“三证”俱全,合格产品。

企业现场施工负责人,安全员,要在安全设施使用前进行检查验收,合格后交付使用。

1.2对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

施工现场工长班长,要在每天班前安全会上对作业人员提出高处作业人员安全操作具体要求,告知不安全因素和防范措施,使作业人员做到“三不”伤害。

要在现场监督作业人员劳动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随时纠正不正确使用的行为,这项工作由专兼职安全员跟班检查。

2.起重危害的控制对策

危害产生的因素:设备缺陷,现场布置不当,人的违章操作,超重危害是公路桥梁施工多发易发的关键部位。

2.1设备缺陷控制对策

设备缺陷定义是:设备自身部件机具等损坏,造成设备完好率降低,因此抓好超重设备安全管理,杜绝起重危害事故发生,是保证设备安全的关键。

施工项目部,要建立建全起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包括起重设备入厂时,对设备检查验收要有起重设备入厂检查验收记录,建立建全起重设备日常维修保养制度,填写维修保养记录。

在进行起重作业前,施工负责人要安排专人对起重吊机具,绳索进行详细检查,填写从设备使用前检查记录,确认可靠后方可作业,坚决杜绝起重设备带病作业。

2.2现场布置不当,控制对策

起重作业现场作业前,要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布置,主要是现场封闭:基一:现声设警戒线,其二:悬挂安全提示,禁止标志。起重作业现场安全布置非常重要,是消除起重危害的最好措施。因此作业班组把现场安全布置要高度重视起来,纳入作业程序来执行。

2.3人的不安全行为控制对策

起重作业属于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严禁无证操作,起重过程中要严格按安全操作规程作业,杜绝“三违”。起重作业过程,施工现场负责人,安全员必须跟班作业,严把安全关。

3.物体打击危害的控制对策

危害产生的因素:施工材料缺陷,安全防护不当和人的不安全行为等。

3.1施工材料缺陷

当前在公路桥梁施工脚手架搭设使用钢管大部分都是企业租用来的旧材料,因此,在保证脚手架安全搭设带来很大不安全隐患,必须首先把住材料进场关。施工项目部在租用材料时,要组织专人进行挑选,对扭曲变形返修产品,坚决不许入厂,从源头上把好安全关。

3.2安全防护不当控制对策

近几年来,施工过程出现了脚手架坍塌事故,造成了物体打击人员伤亡。事故主要原因:脚手架失稳造成的。因此加强脚手架安全防护是防止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

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脚手架搭设过程中,必须按设计图施工;设满设全剪刀撑和斜支撑;超过8M高时,要牛刀割鸡施工脚手架搭设规范,四周设缆封绳加固。脚手架使用过程中,施工负责人都要坚持派人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

3.3人的不安全行为控制对策

拆除脚手架时,拆除现场封闭,四周设警戒线,严禁无关人员入内;严禁人员从高处往下投掷拆除的钢管材料;桥面系严禁从边缘往地面投掷物料;现场要悬挂拆除脚手架安全操作规程。

4.触电危害控制对策

危害产生的因素:施工临时用电不规范和人的不安全操作,安全绝缘用品不合格。

4.1施工临时用电不规范控制对策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必须按施工临时用电组织设计施工。施工用电组织设计,必须由电业工程师设计。

施工项目部,必须建立建全施工临时用电安全技术档案,档案要求资料齐全。

施工项目部在施工作业开始前,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编制施工临时用电安全技术措施。

施工项目部每半月要组织一次专项施工用电安全检查,及时整改隐患。

4.2人的不安全行为控制对策

施工现场从事电气作业人员,必须持有有效证件,禁止无证作业。

电气作业人员必须按安全操作规程作业,严禁违章作业。

值班电工停送电时,要悬挂电工作业提示工作牌,并由专人监护。

电工要填写值班记录和运行维护记录。

4.3安全绝缘用品质量把关控制对策

购入电工绝缘用品(绝缘鞋、绝缘手套、绝缘靴等)和绝缘用具要严格把关,三证俱全。必须经过质检部门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否则禁止使用。

5.淹溺危害控制对策

危害产生的因素:管理缺陷,人的不安全行为,违章驾驶、违章乘船等。

5.1管理缺陷控制对策

施工企业进行水上施工,施工所用的机动船只,都要由港监部门检验合格后使用。各类船只必须配备齐全救生圈,救生衣和打捞工具,船员和水手必须熟练救生知识和本领。

施工企业对水上施工,必须进行专项施工组织设计。制定详细的水上作业安全措施和规章制度。

5.2人的不安全行为控制对策

施工项目部在进行水上作业前,对全体员工进行安全技术交底。人员乘船必须穿救生衣,严禁人员乘坐甲哥德巴赫和船弦,必须进入舱内乘坐。严禁客货混载。

船只行走必须在施工现场下游行走,严禁走上游,防止施工现场围堰相撞。

公路桥梁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很多职业危害,埋下了很多事故产生的萌芽,这些危害不消除,就会发生事故。

施工企业一定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及时消除隐患,保证在安全的前提下,去完成好各项任务,确保企业开拓进取,长期发展,开创企业安全生产新局面。

工业粉尘的职业危害及其预防控制 第4篇

一、工业粉尘的来源

生产性粉尘来源十分广泛, 如固体物质的机械加工、粉碎;金属的研磨、切削;矿石的粉碎、筛分、配料或岩石的钻孔、爆破;耐火材料、水泥和陶瓷等工业原料加工;皮毛、纺织物等原料处理;化学工业中固体原料加工处理。此外, 粉末状物质在混合、过筛、包装和搬运等操作时产生的粉尘, 以及沉积的粉尘二次扬尘等。[1]

二、工业粉尘造成职业危害的因素分析

粉尘对人体造成的职业危害及危害程度由6个因素决定, 分别是粉尘成分、粉尘浓度、粉尘的分散度、粉尘的溶解度、粉尘形状及硬度和与粉尘接触的时间。

1.粉尘成分。

粉尘的成分决定粉尘的危害性质, 即产生的疾病种类。长期吸入含有二氧化硅的生产粉尘最容易引起尘肺病;吸入有毒粉尘, 如铅、砷等, 经呼吸道溶解进入血液会引起中毒;有机粉尘, 如棉、麻、木材、动物骨粉等粉尘经吸入呼吸道后, 会附着在鼻腔、气管、支气管的粘膜上, 时间长了, 就会发生慢性炎症;粉尘落在皮肤上会堵塞皮脂腺、汗腺, 引起皮肤干燥、感染、粉刺、毛囊炎等;长时间接触放射性矿物粉尘、石棉粉尘、铬酸盐粉尘等, 可能引起肺癌等疾病。

2.粉尘浓度。

粉尘浓度主要表示方法, 以单位体积空气中的粉尘重量 (毫克/立方米) 来表示。粉尘浓度直接决定粉尘对人体的危害程度, 粉尘浓度愈高, 则危害愈大。如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是粉尘矽肺的病源, 二氧化硅含量愈高, 危害愈大, 引起的病变越严重, 病变的发展速度也越快。因而制定生产车间作业地带空气中粉尘的最高容许浓度有着重要的意义。[2]

3.粉尘的分散度。

粉尘分散度是表示粉尘颗粒大小的一个概念, 粒子分散度愈高, 悬浮于空气中的时间愈长, 沉降速度愈慢, 被人体吸入的机会就愈多, 对人体的危害愈大。在静止的空气中, 1微米以下的粉尘, 从1.5~2米高处降落到地面, 则需5~7小时, 因而被人吸入的机会也就愈多。分散度还与粉尘在人体呼吸道中的阻留有关, 尘粒愈大, 被阻留于上呼吸道的可能性愈大, 尘粒愈小, 通过上呼吸道而吸人肺内的机会愈多, 危害也就越大。

4.粉尘的溶解度。

粉尘溶解度大小对人体危害程度的关系, 因粉尘的性质不同而各异。对于有毒性粉尘, 随着其溶解度的增加, 人体中毒作用增强, 如铅、砷等;而面粉、糖等溶解度高的粉尘, 易被吸收排出, 故反而可减轻对人体的危害。

5.粉尘的形状及硬度。

粉尘颗粒的形状多种多样。质量相同的尘粒因形状不同, 在沉降时所受阻力也不同, 因此, 粉尘的形状能影响其稳定程度。坚硬并外形尖锐的尘粒可能引起呼吸道黏膜机械损伤, 如某些纤维状粉尘 (如石棉纤维) 。

6.与粉尘接触的时间。

与粉尘接触时间越长, 接触机会越频繁, 接触程度越高, 对人体危害就越大。

三、职业危害的预防控制

按照国家职业病防治工作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预防控制工业粉尘造成的职业危害, 主要从工程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等两个方面进行。

1.职业危害预防控制的工程技术措施。

采用工程技术措施预防和控制粉尘造成的职业危害, 是治本的对策, 是防止职业危害发生的根本措施。常用的工业粉尘职业危害预防控制的工程技术措施如下: (1) 湿式作业。这是一项简便、经济、有效的防尘措施。粉尘遇水后很容易吸收、凝聚、增重, 这样可大大减少粉尘的产生及扩散, 改善作业环境的空气质量。湿式作业防尘的特点是防尘效果可靠, 易于管理, 投资较低。 (2) 密闭—通风—除尘。对不能采取湿式作业的场所, 干法生产 (粉碎、拌料等) 容易造成粉尘飞扬, 可采取密闭—通风—除尘的办法, 但其基础是首先必须对生产过程进行改革, 理顺生产流程, 实现机械化生产。密闭—通风—除尘系统可分为密闭设备、吸尘罩、通风管和除尘器等几个部分组成, 这是目前工业生产中应用最为普遍、效果最好的一种技术措施。通风除尘就是用通风的方法将尘源予以有效地控制, 并将含尘气体抽出, 经除尘器净化后排入大气, 使作业区空气含尘浓度达到卫生标准的要求, 并使尾气达到排放标准的要求。[3]

2.职业危害预防控制的管理措施。

(1) 加强职业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修改和完善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 防治职业病, 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 国家出台的预防职业病的法律、法规在职业病防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也暴露出来了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 目前《职业病防治法》规定, 劳动者的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是职业病诊断的必备要件。郑州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就充分暴露了职业病相关法律存在的漏洞, 只有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才能真正起到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目的。 (2) 加强职业病防治的监管 加强职业病防治的监管, 主要有两个:①政府部门加强对企业管理; ②企业内部加强对职业病预防方面的自身管理。 (3) 加强职业病防治的宣传和教育 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 普及职业卫生知识。提高劳动者自我防范、自我保护的意识, 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 (4) 加强个体防护和个人卫生。

摘要:本文从工业粉尘造成的职业危害现状和加强粉尘治理的迫切性出发, 从工业粉尘的来源、粉尘成分、浓度、分散度、与人的接触时间、粉尘形状和硬度阐述工业粉尘对人造成的职业危害, 提出预防工业粉尘危害的生产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旨在从根本上预防工业粉尘带来的职业危害。

关键词:工业粉尘,职业危害,粉尘控制

参考文献

[1]何际泽, 张瑞明.安全生产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7

[2]高薇, 王永昌, 周晔艳.粮食加工厂的粉尘控制.粮食与食品工业, 2009, 16 (3) :7-10

职业危害控制 第5篇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的主要内容应有:对使用的辐射源或进行的实践特性和规模进行描述,根据辐射监测结果和其他调查数据资料评价放射防护设施的有效性和适宜性,评价正常、异常和事故工况下电离辐射对工作人员健康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影响。概述

1.1 评价目的1.1.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需要;

1.1.2对建设项目的放射防护设施和防护措施进行评价,预防、控制辐射危害,确定建设项目的放射防护设施和防护措施在控制职业照射和防止潜在照射方面的有效性、适宜性,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与安全;

1.1.3为卫生行政部门和相关部门对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提供技术依据。

1.2 评价范围

描述评价的区域范围、防护设施和人员范围。

1.3 内容与方法

1.3.1 内容

简要介绍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辐射源项,防护设施、防护措施、辐射监测、工作人员受照剂量、健康监护和事故应急措施等。

1.3.2 方法

在预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增加检测与检验的方法。

1.4 评价依据 列出评价依据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标准,评价参考的其他资料。

1.5 评价目标

放射工作应遵循的放射防护原则,建设项目拟采用的管理目标值,工作场所辐射水平、表面放射性污染控制目标和其他技术条件或技术指标。2 建设项目概况

2.1 概况

包括建设项目名称,建设单位,建设地址,建设项目性质(新建、扩建、改建、技术改造),建设规模(工程主要设施名称、建筑面积、投资总额),人员结构,发展规划。

2.2 周围环境条件及人口分布

2.3 环境γ辐射水平和环境介质辐射水平工程分析和工艺流程

3.1 工程分析

3.2平面规划及工艺流程 包括设施布置平面图辐射源项及防护措施

4.1 辐射源项

4.1.1 辐射源项概况

4.1.2 正常运行状态

4.1.3 异常和事故状态

4.2 防护措施

4.2.1 辐射分区

4.2.2 辐射防护屏蔽设计

4.2.2.1屏蔽计算依据的法律、法规、标准或规范;

4.2.2.2计算模式或公式及其出处,计算参数;

4.2.2.3辐射屏蔽计算结果与实际屏蔽厚度相比较;

4.2.2.4对辐射防护屏蔽情况作出评价,确认屏蔽是否满足放射防护标准要求,是否符合放射防护最优化原则。

4.2.3 工作场所放射防护及安全措施

4.2.3.1对安全连锁装置、装置故障系统、故障自动停机系统、装置运行保障系统、故障显示系统、紧急停机装置,报警装置,观察和对讲装置,警示标志等防护与安全装置进行描述;

4.2.3.2介绍对安全连锁装置等防护与安全装置的使用情况和防护效果;

4.2.3.3对防护与安全装置或系统的评价,根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确认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及安全措施是否符合冗余、多样化原则。

4.2.4 个人防护用具

(1)介绍放射工作人员个人防护用具的配备情况。根据建设项目放射性危害种类不同,建设单位应分别按照有关标准的规定,配备放射工作个人剂量报警仪或手持报警仪,防护服,防护帽、铅橡胶或铅塑料防护用品、铅玻璃眼镜等。

(2)对个人防护用具的配备和使用情况作出评价。

4.2.5 三废处理过程中的防护措施辐射监测与评价

5.1 建设单位的自主监测与评价

5.1.1 辐射监测概况

介绍监测项目、种类、地点;本单位监测或委托职业卫生服务机构监测,监测机构的人员、设备和资质条件。

5.1.2 个人剂量监测

5.1.2.1个人剂量监测种类,个人剂量监测设备和元件,监测周期。

5.1.2.2监测结果及对结果的分析

5.1.3 辐射装置的监测

5.1.3.1辐射装置名称,采用的监测设备、监测方法、监测周期。

5.1.3.2监测结果及对结果的分析

5.1.4.1工作场所监测

5.1.4.2监测结果及对结果的分析

5.1.5 质量保证措施

分别阐述个人剂量监测、辐射装置的监测和工作场所监测等不同监测的质量保证措施。

5.1.6 对建设单位自主监测的评价

建设单位自主监测的项目、种类、方法及其监测结果是否符合相关法规与标准的要求。

5.2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的验证监测与评价

5.2 1 验证监测与评价的范围与内容

介绍监测与评价的范围,包括监测与评价的区域和位置,人员范围;介绍验证监测的内容,如工作场所辐射水平、辐射设备的防护性能监测,人员个人剂量监测,表面污染监测,放射性核素分析,大气气溶胶监测,固体放射性废物和

人员排泄物监测等。

5.2.2 监测仪器与方法

给出监测仪器的名称、型号及主要性能参数并列表表示;介绍主要监测项目的监测方法,如属于标准方法,给出标准名称;如属于经过认证的非标准方法,给出监测方法的出处。

5.2.3 监测的质量控制措施

5.2.4 监测结果及其与相应标准的比较

详细阐述不同监测项目的监测结果,并与相应标准的限值比较。监测结果同时以列表的方式给出。

5.2.5 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综合评价

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对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作出综合评价。健康影响评价

6.1 正常运行条件下可能对工作人员的健康影响

根据监测结果和其他资料,确认工作人员受到的内、外照射,估算关键人群组的平均年有效剂量、最高年有效剂量,与管理目标值和标准规定的剂量限值的比较。

6.2 事故情况下可能对工作人员的健康影响

潜在照射的健康影响:估计事故情况下可能受到照射的人数,人均受照剂量,最大受照剂量。

6.3 职业病危害综合评价

分别对正常运行条件下和事故情况下辐射可能对工作人员的健康影响作出综合评价。医学应急准备与响应

7.1 应急组织与职责

介绍应急组织的组成结构情况及其职责。

7.2 应急准备详细描述应急准备

详细描述应急准备的实施情况,包括物资、通讯、技术、人员、经费等准备的落实情况。

7.3 应急计划

介绍应急计划落实情况。

7.4 应急能力的保持

介绍应急人员培训和应急演习等情况。放射防护管理

8.1 管理组织

介绍放射卫生防护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人员编制和职责。

8.2 职业人员健康管理

8.2.1个人剂量管理;

8.2.2职业健康检查;

8.2.3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

8.2.4个人剂量、健康监护和教育培训的档案管理。

8.3 对放射防护管理的综合评价结论和建议

9.1 结论

9.1.1放射防护设施平面布置是否能够满足建筑设计卫生学要求;

9.1.2放射防护和安全设施在正常运行时能否有效控制职业病危害,与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的符合情况;

9.1.3防护措施和监测设施,是否符合冗余和纵深防御原则,在事故工况下能否有效预防和控制潜在照射;

9.1.4对职业卫生管理、应急准备与响应管理与相应规章制度的评价;

9.1.5建设项目的放射性危害防护设施等条件是否达到竣工验收的要求。

9.2 建议

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 第6篇

[关键词] 护士;职业危害;防护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2-36-04

Nurses' occupational harm and its protection

GUAN Yanhua  ZHAO Mingyao

Basic Medical Colleg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52,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various occupational harm which the nurses faced in the clinical work, we put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preventive measures,to improve the clinical nurses’self protection awareness,and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frequencies of occupational harm.W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the occupational harm the nurses faced who working in different departments of the hospitals.Then,we summarize the common occupation harm,and proposed the pertinent protective measures.The nurses improve their self-protective awareness,and properly used a variety of protective measures.The occurrence frequencies of occupational harm has been deeply reduced,and the work efficiency was improved,either.For the clinical nurses,they should improve their self-protective awareness,and properly and reasonably take a variety of protective measures.

[Key words] Nurse;Occupational harm;Protection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和对医院职业危害的认识,医务人员自我防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充分认识医院职业危害的存在,掌握医院职业危害的特点和致病规律,有助于实施有效和必要的防护措施。降低职业危害的发生,不仅为了自身不遭受医院职业危害所致的损害,而且还关系到所有其他接触人员的利益。

1 医院职业危害范围和种类

由于医院职业工作的特殊性,涉及面很广,医院职业危害种类很多。护士的职业危害大致可分为四大类: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和心理社会性危害。

1.1 物理性危害

物理性危害可分为运动功能性损伤和物理刺激。有些物理性危害如医用仪器漏电、高压氧舱燃爆等易被医护人员所警觉;有些物理性危害如运动功能性损伤、电磁辐射和低噪声等在平时易被医护人员所忽略,等到出现严重损伤时才有所意识。

1.1.1 运动功能性损伤 运动功能性损伤最为典型的是腰背痛,是一种较常见的职业相关性疾病。发生原因主要是护士常期处于一种超体力和持续弯腰状态,如弯腰为患者进行护理,搬运患者、为患者翻身等。这种职业状态可导致护士的腰肌和韧带的损伤。

1.1.2 物理刺激

1.1.2.1 电离辐射 现在医院里,除了人们熟知的X光机、医用同位素源外,尚有大量功率强弱不等的电子仪器,它们可产生射线和电磁场,激发空气中气体电离,产生氮化物、臭氧、自由基等有害物质,少量多次接触就可致突变、致畸和致癌。

1.1.2.2 针刺伤 护士工作量的2/3是注射,针刺伤是护士最常见的伤害之一。急诊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为90.3%[1]。其最大的危害不是对皮肤和其他组织的损伤,而是生物性感染的传播。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触传播,其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是HBV、HCV、HIV[2]。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ontrol disease center,CDC)监测统计,每年因感染血液传播疾病而死亡的医护人员超过数百人,其中护士占63%[3]。

1.1.2.3 噪声 病房的噪声来源于患者的呻吟,工作人员、探视陪护人员对话,电铃、电话、电视、物品、推车及仪器的移动声,机器、空调、监护仪及其它机械性声音等。据测各类报警噪音在53~73 dB,呼吸机在65 dB[4]。环境噪声超过50 dB将影响睡眠和休息,70 dB时干扰谈话,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心烦意乱、记忆力减退、神经衰弱,护士容易出差错,同时也使胃分泌下降、内分泌失调、性功能紊乱[5]。

1.1.2.4 微小气候 指护理人员工作环境的气象条件,如:空气的温度、通风情况、热辐射、热量的消耗、衣服的热阻等。不适宜的微小气候可造成健康的损害。供应室、手术室等场地长期使用热力灭菌方法,干热和压力蒸汽灭菌器在使用过程中所散发的热量使室内温度明显升高,供应室的护理人员长期处于一个高温高湿的工作环境和自然环境温度的变化交替中。洗涤工作是供应室工作程序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供应室的护士亦不可避免的接触冷水。急剧的冷热交替,会使机体组织器官出现血管的收缩和再舒张,产生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从而激活氧自由基、钙超载和中性粒细胞,造成机体的损伤。由此可见,寒冷和潮湿也是危害供应室护理人员身体健康的因素之一。

1.2 化学性危害

1.2.1 消毒剂和防腐剂 医院长期使用的含氯消毒剂、甲醛、甲苯、戊二醛、乙醇等都是挥发性化学制剂,可通过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等途径进入人体,对机体的生殖、发育、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等产生多方面有害性影响。消毒剂还可致支气管哮喘、诱导机体突变和致癌等[6]。

1.2.2 麻醉剂 机体内安氟醚、异氟醚等吸入麻醉剂,大部分以原形从肺排除,少量经手术创面、皮肤、尿排出体外[7]。手术患者中大部分接受静脉复合麻醉,拔管后均直接送入病房监护。患者所处环境相对密闭,排出的带有麻醉剂气体并不能很快流通出去及医护人员近距离处置患者,都会较多的吸入此类气体。长期吸入被安氟醚污染的空气可造成肝脏损害、免疫功能下降等[8]。护士接触麻醉性气体,有引发自发性流产、胎儿畸变和生育力降低的可能[9]。

1.2.3 化疗药物 化疗药物抑制骨髓造血功能,使白细胞下降、生殖系统损伤、皮肤过敏、致畸、致癌和致突变已被公认。在许多医院,无特殊配制化疗药物设备,配药时挥发至空气中的药物微粒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使护士被动吸收。孕妇接触抗癌药物可导致妊娠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增加[10]。

1.2.4 患者体液 患者的胃液、血液、尿液、胆液、粪便等都对护士产生不良刺激,同时也增加感染机会。在ICU病房,尿液、血液、痰液的溅落率分别为38%、26%、13%,平均每月溅落40次/床[11]。

1.3 生物性危害

在未经诊断和病因不明的情况下,患者无意识地把病原体带入了医院,导致在医院流动人群之间的传播。接触患者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尿便、胸腔积液等分泌物,手术切下的标本,被污染的器械、敷料、针头等,若不注意防护,不仅可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传染媒介[12]。同时,医院人群密集,人群流动性大,护士在与患者面对面近距离和频繁的接触中,容易经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受到如:流感病毒、风疹病毒等感染,特别是SARS,在流行早期,由于对其认识不清,未加严密防护,较多医护人员被感染,是呼吸道传播的典型病例。2003年5月6日,北京首次发布SARS疫情分析,截至到5月6日,北京确诊SARS患者1 897例中,其中医护人员感染有335人,约占18%,居感染人数类别的首位,并持续一定时间。对于妊娠期护士来说,受污染后的补救措施受到诸多限制,被感染的概率也因此而显著增加。一些病原体可在胎盘上形成病灶,破坏绒毛结构,从而感染胎儿[13]。

1.3.1 传染性肝炎病毒 生物性危害最常见、危害性最大的疾病类型是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14]。世界卫生组织的一篇综合性报道指出,医院工作人员(包括护士)中乙型肝炎的感染率比一般居民高3~6倍。

1.3.2 HIV病毒 据报道,美国1981 ~ 1993年发现的30万AIDS患者中,已有20万死亡,其中6.0%是卫生工作者,在受感染的卫生工作者中,护士占63.0%[15]。

1.4 心理社会性危害

1.4.1 医院生物性危害后的心理打击 当护士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时,尤其是暴露于HBV、HCV和HIV感染患者的血液、体液时,多数人心理会受到严重损伤,表现为悲伤、恐惧、消极无奈等,甚至影响工作、生活、家庭等。

1.4.2 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心理压力 从事护理工作的几乎都是女性,她们平常工作繁杂,在家庭要承担更多一些的家务劳动和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加上住房条件、晋升等相对处于劣势,增加了护士的后顾之忧,身心疲惫。

1.4.3 医院暴力侵犯形成的心理压力 酗酒就医人员、病故后家属冲动、患者医疗意外后、精神病患者等常将护士作为直接暴力的对象。国际护士会(ICN)指出和其他行业相比,护士可能受到暴力比其他行业多3倍。暴力严重影响了护理人员的士气、直接威胁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健康。

1.4.4 怀孕期护士职业压力形成的心理风险 占据临床一线的多为年轻护士,其中一些面临成家生育的问题。在怀孕到生育时还有很长一段时间需保持工作状态。护理工作的特殊性、高负荷、高责任、高风险性使护士产生职业倦怠,情绪变得不稳定。而稳定的个性有助于怀孕的护士身心发展,能保证她们平稳地度过孕期,同时也将对胎儿的身心发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2 医院职业危害的发生原因分析

2.1 护士自身保护意识淡薄

在一些医院特别是基层医院,护士本身的防护意识淡薄,缺乏相关知识宣教和培训。蔡志翔等调查241名护士发现,高达51.1%的护士在输液、注射等操作中从不戴手套。而护士不戴手套的原因是“操作不方便”占84.6%,是医院没有要求的占15.4%,这反映了护士的防护意识淡薄和管理人员缺乏全面性防护的管理理念[16]。

2.2 医院对职业危害的防护意识不够全面

医院对职业危害的防护意识不够全面,在传染科和有医源性辐射源的地方,给予重视和防范,在其他地方和对其他人员就比较疏忽,要求和管理不严格。表现为缺少对全院范围内各科室部门职业危害的分布状态掌握和防范应对措施;缺少相关知识培训;缺少必要制度和人员督察落实;缺少定期总结和预警提示,从而使得护士和其他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缺少必要的警觉,大大增加了遭受各种医院职业危害的机率和严重程度。有调查显示,只有7.3%的护士知道正确的洗手方法,远远低于国内报道的护理人员对正确洗手方法的知晓率(44.2%)[17]。相关知识的缺乏,大大增加了护理人员遭受医院职业危害的机率。

3 医院职业危害的防护和补救措施

3.1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职业危害重在防护,而防护的关键则是安全意识的培养。一是护理学院开设护士职业防护课程,从职业生涯开始,就注意培养护士的安全防护意识和方法;二是加强临床护士的防护培训,发现和改变护士的不安全行为,强化安全防护意识和安全防护行为的结合。

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详细了解本部门工作中存在的职业性危害,特别是各种污染或感染的方式与途径及医院感染的危害性,掌握正确的自护措施,减少各种危险因素的伤害。因为护士短缺较为严重,难以让护士离岗培训,可鼓励护士在线学习,大量的护士不必脱离临床就可参加学习。

3.2 建立健全医院职业危害防护的规章制度

组织专家和一线工作人员摸底排查医院职业危害,有针对性的制定关于医院职业危害的规章制度,制度内应包含医院职业危害因素的来源、生物特性、传播途径、预防要点、处理要点及医护人员遭受医院职业危害后的补救措施和方案。规章制度建立之后,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不断完善,并设置专业部门专业人员对规章制度的执行进行监督和指导,有关情况适时通报全院各部门,以便指导正确应对医院职业危害。

3.3 物理性危害的防护

3.3.1 开发或普及智能型护理器材 减轻劳动强度和一些重复操作,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尽可能完善医疗设备和防护设施。对科室使用的仪器、设备定期进行普查、检修,陈旧性噪音大的仪器设备尽量淘汰,器械车轮定期上润滑剂,以减少噪音。条件许可,引进或开发机器人替代护士完成简单的操作,如将必需品从保护区运输到隔离区传递给患者、病区智能对讲呼唤系统、输液自动报警系统[18]、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研制的应用于护理之家的机器人援助系统[19]、爱尔兰人研制的机器人VA-PAMAID[20]以及日本人研制的机器人RFTD[21]和行走援助者[22]。

3.3.2 放射线和电磁辐射的防护 在近距离接触患者时要做好个人防护,要穿铅衣,佩戴眼镜,戴铅脖套及铅帽。对室内强电磁辐射源应设立隔离板(罩)或远离人群。

3.3.3 针刺伤的防护 护士应注意日常操作安全,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标准预防的原则:①使用尖锐器械时,要特别小心,戴双层手套,以减少进入体内的血量[23];注射或穿刺时,先检查针头是否安牢,手绝不可置于针头前方,操作完毕用消毒干棉球压住针眼,手不可接触针头,针头向下直接放入耐刺的硬容器中,进行毁形处理。②使用防刺渗收集容器处理使用过的针头[24];现已证明,防刺渗容器的使用,使针刺伤的发生率降低了50%。

3.3.4 环境因素的防护 对高温、噪音、寒冷和潮湿的环境可采取一些防护措施,如消毒间要宽敞,安装排气扇,有条件的可安装消音设施。冬季洗涤时最好用热水。高温的环境可安装空调。为了降低污染微生物形成的气溶胶在空气中散布,可使用含氯消毒剂通过超声雾化进行空气消毒,并做到定时通风,同时定期消毒、擦洗病房内的桌椅。

3.4 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3.4.1 化学消毒剂的防护 选择合适的化学消毒剂浸泡被污染的医疗器械,了解消毒剂的理化性质,配制时戴手套和口罩等防护用具。定期开窗通风换气或安装空气净化装置,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盛放消毒剂的容器要配备容器盖,避免消毒剂的挥发。这样既可以保证消毒剂的有效浓度,又减少了对身体的危害。

3.4.2 化疗药的防护 肿瘤治疗机构一定要组织和制定严格的防护政策和方案,提供安全的防护用品、设备和环境,教育和培训从事该工作的人员。配制对人体影响较大的药物也应参照化疗药的冲配规则进行。

3.5 生物性危害的防护

凡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污染的医疗用品时均应戴手套。眼睛、面部应避免溅到感染性血液、体液,必要时除戴口罩、帽子外,还要戴防护面罩。洗手是阻断接触传播,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方法。

3.6 心理社会行为危害的防护

3.6.1 心理护理 护士应主动学习有关心理学知识,掌握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经常与同事、朋友沟通交流,以驱除心中的郁闷及工作中的不快,努力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必要时就诊于心理医生。

3.6.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患关系贯穿于护理的全过程,护理人员在自身的应对中应增强服务意识,根据患者的性格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选择适当的交流方式,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规范护理行为。

3.6.3 对医院暴力行为的防范 医院应加强护士应对暴力的能力培训,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政策及制度及能力方面的培训。另外,医院环境及工作场所的设置中护士台与医院保安部门之间的监控和报警系统;门卫和保安有义务限制探访者的数量,甄别和阻止有暴力和不良动机的人员进入医院和工作场所;并通过卡控通道来限制公众在医院的活动范围,这些也都是有效防止医院暴力发生的硬条件。鼓励和帮助护理人员在人身受到伤害时寻找法律帮助,而不应是劝说她们忍受委屈、息事宁人。

3.7 参加职业性损伤保险

护士职业性损伤是一种潜在的职业风险,一旦发生,其身心两方面所承受的打击是非同一般的。大力提倡医院为工作在临床一线的护士参加职业性损伤保险,以减轻护士的心理损害。

3.8 护士孕期的职业安全保护

护士孕期的职业安全与健康,是目前医院常见而不可回避职业安全问题,而且也是社会问题。针对目前我国孕期妇女劳动保障问题制定的相关政策时间已久,这明显与当前国情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已不能适应,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医院在充分服务好患者需要的同时,也应保护好每一位处于特殊时期的护士的健康和安全。

4 结论

综上所述,护士的职业危害主要包括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和心理社会性危害。对于这些危害,已经引起国内外的关注。相关医疗机构也采取了一定的防治措施,大大降低了这些危害因素的伤害。但是由于医院内各个科室收治的患者和科室设置的不同,各个科室护士所遭受的危害及其程度就有所区别;护士年龄、性格类型、职业情感、学历及工作年限的差别,与所遭受的危害及其程度也有所差别;再加上相关经费的不足等,制定全面科学规范的职业危害防范措施和处置予案,更有效地降低这些危害因素的影响,值得在不断的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惠晓芳.急诊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现代医学,2007,35(6):491-492.

[2]于蕾.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与防护[J].当代护士,2009,(12):95-98.

[3] 向艳君,赛冬红,罗彦丽,等.ICU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安全防护措施的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4):44-46.

[4] 刘英,张春菊.外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J].中国医学杂志,2008,6(12):21-23.

[5] 周春华,邹碧荣,喻谦.浅议影响护士身心健康的职业危害因素[J].护理学杂志,2004,19(20):65.

[6] 凌瑞杰,喻维,汪毅.医院环境中的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治对策[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6,17(3):41-43.

[7] 景华.使用外科重症监护与治疗[M].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442.

[8] 张雪寒.手术室职业性危害及护士的自我防护[J].中国实用医药,2007,2(35):200.

[9] 杨亚红.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策略[J].吉林医学,2008,29(4):344-345.

[10] 谢金辉,王建瓴,李海燕,等.职业接触抗癌药物对护士升值结局的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1,19(2):87-90.

[11] 张锦.ICU护士心身健康状态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1988,33(2):106.

[12] 王红,陆卫国.护士职业危害的调查及防护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4):474-475.

[13] 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99.

[14] 杨玉莲.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9):433-434.

[15] 白雪,赵新汉.论艾滋病综合防治的紧迫性[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3,13(2):31-32.

[16] 李映兰.美国护士的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633-634.

[17] 蔡志翔,李宛,李恩慈.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05,19(8):1440-1442.

[18] 张光慧,赵庆华,曹松梅,等.重庆市护理人员血源性疾病职业防护认识的调查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7,29(13):1348-1350.

[19] Sun Lining,Zhao Jianwen,Du Zhijiang,et al.Development of a nurse robot serving in infectious disease isolation wards[J].High Technology Letters,2007,13(3):261-266.

[20] Pineau J,Montemerlo M,Pollack M,et al.Towards robotic assistants in nursing homes: challenges and results[J].Robotics and Autonomous Systems,2003,42(3):271-281.

[21] Lacey G,MacNamara S.User involvement in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a smart mobility aid[J].Rehabilitation Resources Development,2002,37(6): 709-723.

[22] Vladimir K,Chaitanya G,John N,et al.RFID in robot-assisted indoor navigation for the visually impaired. In:Proceedings of 2004 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 (IROS) [M]. New York,2004:1979-1984.

[23] Oscar C,Yasuhisa H,Kazuhiro K.Control of walking support systems based on variable center of rotation. In: Proceeding of 2004 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 (IROS) [M]. New York,2004:2289-2294.

[24] 洪学仁,邓艳辉,蔡太生.医护人员操作中被针头刺伤情况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2,17(6):449-451.

职业危害控制 第7篇

现代战争弹药高强度消耗的特点决定了和平时期必须储备大量的弹药,弹药在储存过程中受环境因素和内因的共同作用,其质量会逐年下降,当弹药的战技性能和安全性能下降到一定程度就要将其列为废品。废品弹药不仅不能满足作战和训练要求,有些安全性能较差的废品弹药还会危及到其它库存弹药、人员和设施设备的安全,应及时组织销毁。报废弹药销毁处理就是解除废品弹药武装、使废品弹药的材料得到回收利用的技术处理过程。废品弹药的结构和性能特点决定了报废弹药销毁处理是一项技术性强、危险性非常高的工作。为了确保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国在充分总结几十年报废弹药销毁处理的经验教训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安全彻底、经济环保”的报废弹药销毁处理基本原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报废弹药销毁处理的正规化建设,以上原则得到了很好的贯彻。但是,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水平下,我国报废弹药销毁处理工作仍然处于机械化处理阶段,作业过程中劳动力密集、劳动强度大、人员暴露和接触的职业危害因素较多,如重金属粉尘、有害气体和噪声等,对作业人员的健康构成了潜在而又现实的危害。本文通过对报废弹药销毁处理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辨识,提出了报废弹药销毁处理职业危害防治对策,这将为该领域职业危害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2 报废弹药销毁处理职业危害分析

弹药的种类繁多,结构性能和销毁处理工艺过程差异较大,图1是典型定装式后装炮弹销毁处理的工艺流程。为了便于分析和理解,本文以报废弹药销毁处理的工艺方法为主线,分析查找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职业危害。目前,报废弹药销毁处理常用的工艺方法和作业主要包括分解拆卸、倒空、烧毁和炸毁。

2.1 分解拆卸作业职业危害分析

分解拆卸是指将报废弹药拆卸成元件或部件的技术处理过程,先按大件分解,再进行元件的解体,图1中的卸引信、卸底火、拔弹、弹丸拆卸和取发射装药工序均属于分解拆卸作业。分解拆卸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将含能材料或包含有含能材料的元部件与惰性材料分离开来,为进一步处理作技术准备。报废弹药的分解拆卸一般利用机械设备人工辅助完成,作业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噪声、振动和灰尘等,但一般不存在严重的职业危害。

2.2 倒空作业职业危害分析

倒空主要是指弹丸装药的倒空,是使弹体和炸药分离的技术处理过程。根据技术过程和技术原理,倒空有多种具体方法,主要包括蒸汽加热倒药、蒸汽冲出倒药和热水冲出倒药、热水脱药、热空气加热倒药、高压水射流倒药、钻出倒药和挖药倒空。目前主要应用蒸汽加热倒药法对装梯恩梯(TNT)或其混合炸药的弹丸进行倒空。倒空过程中,工房内会产生较高浓度的TNT蒸气和粉尘。TNT是一种多器官全身性毒物,可以通过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3种途径进入人体,主要靶器官为肝脏、辜丸、眼晶状体和血液系统,损害的严重程度与空气中TNT浓度、皮肤污染剂量和接触时间等因素密切相关。兵器工业卫生研究所在兵器系统的大面积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车间空气中TNT浓度在小于0.3mg/m3、0.3-0.5mg/m3、0.5-1.0mg/m3时,TNT肝病患病率分别为2.28%、3.69%和9.07%,TNT白内障患病率分别为12.27%、26.20%和39.63%。长期接触高浓度TNT可引起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1]。

根据弹药结构,弹丸装药除了TNT炸药,还可能装有二硝基萘、黑索金(RDX)、奥克托金(HDX)等炸药,长期接触这些物质都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如兵器工业卫生研究所的调查结果显示,空气中HDX平均浓度为3.75mg/m3时,接触者出现神经衰弱症状和神经行为改变;高浓度(13.15mg/m3)和中浓度(13.15mg/m3)接触者有头晕、记忆力减退等自觉症状,神经行为感情状态测试中紧张、抑郁、愤怒、困惑得分明显增高,数字跨度、数字移码、目标追踪中正确打点数与总打点数明显下降[2]。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倒空作业中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是各种炸药中的有害物质的影响,而且作业时间长连续接触(一次作业一般持续2-3h)、接触和暴露有害物质浓度的水平高,该作业是职业危害严重的工艺环节之一。

2.3 烧毁作业职业危害分析

烧毁是对含能材料施以火焰(热能)刺激,促使其能量按照预定的途径释放出来的技术处理过程。在分解倒空不安全、不经济时,烧毁法通常被选为分解拆卸后续处理方法。根据烧毁对象的特点和烧毁技术条件,具体的烧毁方法主要包括烧毁炉烧毁、装桶烧毁和野外平地烧毁。其中装桶烧毁和野外平地烧毁一般在野外进行,空气流动性好,危害相对较小,但长期作业含能材料的燃烧产物对环境和人员健康也会产生危害。烧毁炉烧毁在作业区内进行,作业空间比较封闭,空气流动性较差,作业人员与危害因素距离近,接触时间长(一天一般连续作业6-8h),接触水平高,也是职业危害严重的工艺环节。目前,烧毁法的处理对象包括报废发射药、猛炸药、烟火剂、枪弹、信号弹、底火、基本药管、曳光管、雷管、火帽、引信及从引信或炮弹上拆卸下来的具有燃烧或爆炸性的零部件等。烧毁对象不同则危害不同,分两类分述如下。

2.3.1 C、H、O、N系火炸药烧毁的危害

C、H、O、N系火炸药可以用通式CaHbOcNd来表示,烧毁时的反应一般为:CaHbOcNd→CO2+CO+O2+H2O+NO+N2,其中CO为极毒气体,NO2具有强烈刺激性,毒性很强,NO可氧化成为NO2,CO、NOx均为大气的主要污染物。实际产物组分受反应条件的影响会有所变化,但根据氧平衡可基本确定其产物的类型。对负氧平衡类火炸药来说,负氧越多,氧化就越不完全,生成的CO、H2就越多,负氧严重时会生成游离的C颗粒,如梯萘炸药中的梯恩梯、二硝基萘均为负氧平衡炸药,故内装梯萘的迫弹烧毁时会升起浓浓的黑烟;零氧平衡火炸药几乎不生成有毒气体,如硝化二乙二醇等;正氧平衡火炸药,如硝化甘油,生成的NO、NO2较多,也存在污染问题。

2.3.2 火工品元件烧毁的危害

雷管、火帽、底火和起爆药柱等火工品元件内含有起爆药,如氮化铅、雷汞、史蒂芬酸铅等,火工品元件的烧毁实际上就是起爆药的燃爆反应过程。氮化铅的爆炸反应:

Pb(N3)2→Pb+N2

生成的铅暴露在空气中会发生氧化反应:

Pb+O2→PbO

生成的铅及氧化物以气溶胶即铅尘和铅烟的形式存在。铅是有毒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已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人体,如果是液体铅化合物也可以通过皮肤接触进入人体。铅主要累及神经、造血、消化、心血管、免疫和肾脏等系统,经常接触低浓度的铅,当血铅达到60-80μg/100mL时,便会出现头痛、头晕、疲乏、记忆力减退、失眠和易恶梦惊醒等症状,并且伴有食欲不振、便秘、腹痛等消化系统的症状。铅中毒可引起肝肿大、黄疸,甚至于肝硬化或肝坏死[3]。

雷汞的爆炸反应:

Hg(ONC)2→Hg+2CO+N2

生成的汞毒性较大,以蒸气状态进入人体,金属汞蒸气有高度扩散性和较大脂溶性,侵入呼吸道后可被肺泡吸收并经血液循环至全身。血液中的汞可以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然后在脑组织中被氧化成汞离子损害脑组织。在其它组织中的金属汞也可被氧化成离子状态,并转移到肾中蓄积起来。金属汞慢性中毒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神经性症状,如头痛、肢体麻木等。大量吸入汞蒸气会出现急性中毒,其表现为肝炎、肾炎、尿血和尿毒症等[4]。

底火、火帽中常用击发剂的燃烧反应:

Hg(ONC)2+KClO3+Sb2S3→

Hg+N2+KCl+CO2+SO2+Sb2O3

生成物除了Hg外,还有SO2和Sb2O3。SO2为大气污染物之一,Sb2O3为白色结晶粉末,微溶于水,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会危害内脏。

除此之外,枪弹烧毁也存在铅污染;弹上油脂不完全燃烧时会生成碳黑、CO及其他碳氢化合物等大气污染物;烧毁火工品元件过程中还会产生噪声污染,如雷管爆炸时的声强为110dB左右。

2.4 炸毁作业职业危害分析

炸毁是指对猛炸药或含有猛炸药的弹药元件施以爆炸能量的刺激,使炸药能量以爆炸的形式释放出来的技术处理过程。炸毁法是一种古老又相对万能的报废弹药销毁方法,当弹药既不适合分解倒空,又不适合烧毁时,炸毁则成了不可或缺的方法。从技术作业投资方面考虑,它是一种费用最省的方法。但是,从报废弹药的材料回收角度看,该方法的材料回收率几乎等于零,又是最不合算的。另外猛炸药的爆炸会产生大量的大气污染物和噪声污染,也存在较为严重的职业危害。

2.5 其他作业职业危害分析

报废弹药销毁处理除了上述主要作业环节外,还包含一些辅助工序,这些辅助工序也存在一定的职业危害。如弹药出库时,库房内存在较高浓度的有机溶剂气体,库房内的温湿环境容易引发关节炎、风湿等职业病。塑料包装筒切割时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底火的击发处理和木柄手榴弹弹柄的拉发处理存在非常强的噪声和铅、汞污染。

3 报废弹药销毁处理职业危害防治对策措施

3.1 加强重点部位技术防治

通过以上分析,报废弹药销毁处理职业危害主要存在于倒空和烧毁作业中,应重点进行防治,下面分别探讨对应的技术治理措施。

3.1.1 倒空作业职业危害防治

倒空作业主要存在TNT、二硝基萘、RDX和HDX等炸药的蒸气和粉尘对人体的危害。应采取有效的通风排风措施,及时排出和降低工房空气中炸药蒸气和粉尘的浓度;优化作业流程,避开炸药蒸气和粉尘的高浓度时段进入工房作业;作业人员应严格着装、佩戴口罩和防护手套,口罩宜选用兼有防尘、防毒、防化功能的活性炭纤维防护口罩。

3.1.2 烧毁作业职业危害防治

烧毁作业主要产生重金属烟尘、有毒有害气体等污染环境和危害人体健康,应采取除烟、除尘、除有害气体的综合治理措施。

目前,小型弹药(如枪弹、信号弹)和火工品元件一般采用烧毁炉烧毁。按照第2.3节的分析,所产生的废气成分主要为铅烟、Hg蒸气、CO、NOx、SO2、Sb2O3、炭黑及其他碳氢化合物,温度为600℃左右,其中铅烟、炭黑等固体的粒径范围较大(从铅烟的0.01μm左右到残渣的毫米数量级),可按图2所示流程对其治理。耙式颗粒除尘器除尘时温度不能超过300℃,故第一步应降温处理,冷凝降温还可除去部分汞和可溶成分;炭黑、Sb2O3等固体颗粒用耙式颗粒除尘器除去;有毒气体NOx、SO2用电子束法同时除去;再用含汞废气净化装置将汞吸收;铅烟通过与稀醋酸溶液发生反应实现吸收;最后所得产物需要经过检测,达标方可排放,否则重新进行处理[5]。

弹体炸药和报废发射药的烧毁一般采用的是野外大批量同时烧毁的方法,产生的废气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不利影响。为此,可在烧炸毁场建设烧毁室,改变作业方式为多次室内小批量烧毁,或一次多室批量烧毁,收集废气并按图3所示流程对其进行治理,考虑到废气的量大和生成速度快,应先采用袋式除尘器除烟除尘。袋式除尘器的滤料温度一般在250℃左右,而火炸药烧毁废气的温度大于此值,故需先降温。而NOx用NaOH等碱溶液吸收[6]。

3.2 加强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管理

报废弹药销毁处理是一项高危险性工作,安全问题历来受到高度的重视,但是作业过程中的职业危害问题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研究,导致各种职业危害隐患没能得到及时的纠治。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弹药销毁机构及相关部门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依照《职业病防治法》及有关职业卫生的法规规范,在采取技术防治措施的基础上加强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管理。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6,7,8,9,10,11,12]:

(1)提高对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认识。职业病的发生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的特点,往往不易被人们所重视,但职业危害威胁着作业人员的健康,是一个潜在而又现实的隐患。因此,弹药销毁机构的领导和各级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重视,将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制定职业危害防治计划、实施方案和应急救援预案。

(2)结合单位工作实际积极开展职业危害防治的系统研究。报废弹药销毁处理职业危害的发生不仅与工作性质、内容有关,也与人员、设备、工艺方法和环境等因素有关。防治工作要结合单位工作实际,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全面系统识别出存在职业危害的岗位,分清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及危害性,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要积极研究推广应用职业危害小的工艺方法,要将职业危害防治与环境污染治理结合统一起来。对于不能消除的职业危害因素要通过对“人-机-环境”的协调将危害降到最低。

(3)建立健全职业危害防治的各项规章制度。具体主要包括:职业卫生培训制度;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职业健康监护制度;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制度;建设项目管理制度;个人防护用品的管理制度等。

(4)建立健全职业危害防治体系。应设置职业危害防治的专职或兼职机构,配备相关专业人员,配置必要的职业危害防护设施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建立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检验技术支撑体系。机构和人员应认真负责地履行工作职责,确保防护设施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处于良好状态,对作业场所危害因素进行定期监测,根据检测结果及时了解和掌握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浓度和强度,及时采取防护和整改措施。

(5)加强职业危害防治的宣传教育。应广泛开展职业危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使作业人员了解职业危害防治的有关情况和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开展上岗前和工作中的定期职业危害防治培训,教育和督促作业人员遵守职业危害防治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自觉正确使用职业危害防治设施设备和个人劳动防护用品。

4 结论

报废弹药销毁处理过程中职业危害因素多、种类多、危害性大,主要包括倒空作业中产生的炸药蒸气和粉尘、烧毁作业中产生的重金属烟尘、有毒有害气体、噪声和不利温湿环境等。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报废弹药销毁处理的职业危害,既要采取技术措施对危害严重的岗位进行综合治理,又要加强职业危害的系统管理;既需要领导重视,又要加强对作业人员的宣传教育;既要配备必要的职业危害防护设施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又要建立健全制度、组织和加强监督检查。总之,报废弹药销毁处理职业危害的防治任重而道远,通过系统、科学地管理,是可以得到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的。

参考文献

[1]杜文霞,李斌,许长安,等.关于修订车间空气中三硝基甲苯卫生标准的探讨[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228(4):228-231DU Wen-xia,Ll Bin,XU Chang-an,et al.Study on therevision of the hygienic standard of TNT in the air ofworkplace[J].Industrial Health and Occupational Disea-ses,200,228(4):228-231

[2]王延琦,严川信,夏宝清,等.车间空气中奥克托今卫生标准研究[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1,27(3):134-136WANG Yan-qi,YAN Chuan-xin,XIA Bao-qing,et al.Study on the health standard of octogen in the Air ofWorkplaces[J].Industrial Health and Occupational Dis-eases,2001,27(3):134-136

[3]周敏.环境铅污染与铅毒危害[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5,8(3):207-209ZHOU Min.Environmental lead pollution and hazards[J].Chinese Journal of Coal Industry Medicine,2005,8(3):207-209

[4]万双秀,王俊东.汞对人体神经的毒性及其危害[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5,22(2):67-69WAN Shuang-xiu,WANG Jun-dong.Toxicity and hazardof hydrargyrum to human nerve[J].Studies of Trace Ele-ments and Health,2005,22(2):67-69

[5]郝吉明,马广大.大气污染控制工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邱曼.我国职业危害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4,(3):102-105QIU Man.Analysis on occupational hazards status andprobe into the countermeasure[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4,(3):102-105

[7]郭金玉,孙庆云,张忠杉.职业危害监管影响因素的分析与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4(5):91-95GUO Jin-yu,SUN Qing-yun,ZHANG Zhong-bin.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 occupationalhazard supervision[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Technology,2008,4(5):91-95

[8]王雪涛,马俊,关砚生,等.我国地方煤矿职业危害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4,(1):91-94WANG Xue-tao,MA Jun,GUAN Yan-sheng,et al.Study on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occupational hazards oflocal state-owned coal mines in China[J].Journal of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4(1):91-94

[9]姜亢,王勇毅,李炜炜.中药制药过程的职业危害与控制措施[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5(1):27-31JIANG Kang,WANG Yong-yi,LI Wei-wei.The occupa-tional hazards and protective measures of Chinese traditionmedicine pharmaceutical process[J].Journal of Safety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5(1):27-31

[10]李伟敏.对我国煤矿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思考[J].中国煤炭,20053,1(4):64-66LI Wei-min.Consideration o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work of China's occupational hazard[J].China Coal,2005,31(4):64-66

[11]王欣.职业危害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51,(4):105-107WANG Xin.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and measuresin occupational danger[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and Technology,2005,1(4):105-107

职业危害控制 第8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某化工企业年产3万t氯碱生产装置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1.2.1 职业卫生学调查

通过调查,了解氯碱生产企业的生产工艺,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分析,明确卫生防护工程措施的种类。

1.2.2 职业卫生检测与评价

根据国家现行规范和标准,对作业场所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强)度进行检测,并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岗位的卫生工程设施进行检测,按照GBZ 1-2010《工业企业设计标准》、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和GB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病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价[3,4,5]。

1.2.3 对超标岗位进行改造

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的岗位进行工程学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并落实,然后对整改后作业现场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复测,评价整改措施的有效性。

2 结果

2.1 现场调查情况

2.1.1 生产工艺

淡盐水(由其他装置提供)与一定量的工业水混合后形成化盐水,溶化原盐,再加入氢氧化钠、碳酸钠等药剂,经过滤给液泵送入HW膜过滤器,过滤后得到一次盐水。一次盐水送入螯合树脂塔进行二次精制,精制出的二次精盐水调配后送到离子膜电解槽。电解出两股物料,阳极液经过分离,氯气送至氯气处理装置,淡盐水通过消除游离氯后送至除硝和盐水工段;阴极液经过分离,湿氢气送至氢气处理工序;碱液在碱液循环泵出口分开两路,一路在电解装置内部循环,另一路为成品碱经冷却后送至32%液碱储罐中储存,供区内其他单位使用。

湿氯气经过冷却、浓硫酸干燥,再经透平压缩机压缩后送入液氯工序,一部分送往下游盐酸装置。另一部分经冷冻机组换热制得液氯,用泵加压包装,外售。液化时的不凝气送至氯化氢合成炉,与氢气反应制得氯化氢再经水吸收成为盐酸。

湿氢气经过洗涤、冷却后用水环压缩机加压送氯化氢和盐酸工序,当下游用户不能完全利用时,在分配台放空。

2.1.2 防护措施各生产单元主要卫生防护措施见表1。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各工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见表2。

2.3 职业病危害因素定量检测结果结果见表3。

2.4 超标原因分析

二次盐水干燥塔的稀硫酸直接外排至污水管网,管道未能严格采用密闭手段,造成硫酸、氯暴露在空气之中。二层盐水厂房干燥塔设置的工作场所内未设置机械通排风设备,以自然通风为控制手段,风量不足使得暴露在空气之中的硫酸和氯气在该场所蓄积,造成二次盐水巡检工接触硫酸、氯的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的要求。

2.5 防护设施改造及改造后检测结果

设置一个硫酸罐,用于储存干燥塔吸收水分后的稀硫酸,并将此稀硫酸作为产品外售,不再排放。在二层盐水厂房干燥塔设置2个墙上轴流风机,风量为:3 600(m3/h),每小时换气次数为7。改造后对二次盐水巡检工接触硫酸和氯的剂量进行检测,硫酸和氯的浓度下降明显,均符合国家标准。检测结果见表4。

3 讨论

氯碱生产企业为化工生产企业,当生产工艺存在非密闭环节时,各种危害因素易散发到作业场所的空气中。尤其是硫酸和氯这两种因素,超标的可能性较大。当自然排风达不到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要求时,应设置机械排风装置,降低有害物质的浓度。

氯碱生产企业属于基础化工原料制造,基础化工原料制造为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公布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目录(2012年版)》(安监总安健〔2012〕73号)所列职业病危害严重行业。加强该类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十分必要。

对于老的氯碱生产企业,则应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7号)要求和《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导则》,通过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发现职业病防护设施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使其符合国家标准。

摘要:目的 了解氯碱生产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程度及采取的职业卫生工程防护措施,分析作业场所超标原因,提出改进措施,促使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达标。方法 对氯碱生产企业生产过程及通风系统进行调查,对作业场所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氯、氢氧化钠、氯化氢及盐酸、硫酸及三氧化硫、碳酸钠、钡、可溶性化合物和噪声。部分工种接触硫酸(CSTEL为3.5 mg/m3、CTWA为1.39 mg/m3)、氯(3.21mg/m3)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原有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存在设计不合理的问题。结论经改造,密闭了稀硫酸排放工艺,增加干燥塔的机械排风,解决了硫酸、氯超标的问题。

关键词:氯碱,职业病危害,防护

参考文献

〔1〕李向阳.陕西某氯碱厂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检验,2009,19(7):1618-1620.

〔2〕赵相云.某氯碱公司职业病危害现状及防护对策〔J〕.职业与健康,2007,23(24):2252-225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装修工职业危害状况及控制研究进展 第9篇

1职业病危害因素

1.1 化学性因素

甲醛:装修行业作业人员接触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之一。装修过程中甲醛主要存在于由脲醛树脂和酚醛树脂制成的装饰材料中, 尤以人造板材、胶粘剂为甚[1,2]。装修木工在工作过程中常需要使用上述装修材料进行组装或粘结, 多采用徒手作业, 在未采取任何个体防护措施的条件下接触到较高浓度的甲醛。

苯及同系物:包括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等。主要存在于装修使用的油漆、各种油漆涂料的添加剂和稀释剂、各种胶粘剂、防水材料中。某些油漆和粘合剂中甲苯含量高达30%以上[3,4]。深圳市的一项家居装修后空气中残留“三苯”浓度的调查显示:苯的超标率为25.7%, 个别甲苯和二甲苯的超标倍数达百倍[5]。

氨:室内空气中的氨来自室内装饰材料, 比如家具涂饰时所用的添加剂和增白剂含有氨水, 这种叠加情况下氨的短时间接触浓度比较高, 对装修作业人员危害较大, 应引起重视。

总挥发性有机物 (TVOC) :TVOC主要存在于装修材料中的人造板、泡沫隔热材料、塑料板材、油漆、涂料、粘合剂、壁纸、空气清新剂、地毯等。在装修作业过程中可大量挥发。美国环保局在1980年代的调查报告显示, 装饰后的房间内可检测到的TVOC多达350种, 其中以芳香烃类和脂肪烃类化合物居多[6]。

1.2 粉尘类因素

粉尘也是装修作业人员面临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之一。由于作业人员使用的原料种类及生产厂家不同, 接触的粉尘的类别及性质也有所不同。但主要存在在以下几种:木屑尘、水泥尘、砂尘、石膏尘、陶瓷尘、电焊烟尘及有机粉尘等。其中砂尘、水泥尘中等含有不同浓度的游离二氧化硅。黄振水等[7]调查发现在瓷砖切割过程中粉尘浓度波动在5.4~16.1 mg/m3之间, 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为18.7%~29.4%。分散度<5 μm的比例>53.4%。

1.3 放射性因素

氡:是天然存在的无色无味、能不断释放的放射性惰性气体, 主要来自石材类装修材料, 如花岗岩、大理石、石膏、建筑陶瓷、瓷砖等。一般来说, 红色、绿色和花斑系列的花岗岩类石材放射性活度偏高, 如杜鹃红、印度红等。瓷砖主要由粘土或页岩等作坯料, 表面涂上不同颜色的釉料加工而成, 某些厂家为增加产品色泽, 在釉料中过量加入放射性较高的锆化合物, 致使放射性水平超标, 其中釉面瓷砖超标最为严重, 一项调查显示超标率达100%[8]。

1.4 物理性因素

噪声与振动:在装修作业过程中需要使用电锯、电锤、电钻、电刨、切割机等高噪声设备, 由于施工的连续性及个人职业防护意识淡薄等原因, 作业人员容易受到高噪声和局部手臂振动的影响。紫外线辐射:在室内电焊作业时作业人员也可能收到紫外线辐射的影响。

2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在装修行业中, 职业病有尘肺、苯中毒、噪声性耳聋和职业眼病等。装修工人常接触粉尘、重金属、有机溶剂和噪声, 这些因素都是职业病的病因。但由于大部分装饰工人是农民工, 流动性大, 用人单位多未对其进行健康监护工作, 因此, 尚无与其相关的职业病报告数据。

甲醛作为中等毒性的物质[9], 首先表现出的是刺激毒性, 主要表现在神经及呼吸系统症状, 如头痛、头昏、咽干、咳嗽等。另外, 甲醛是一种半抗原, 慢性接触条件下, 可引起过敏性哮喘, 大量时可引起过敏性紫癜[10]。甲醛也与多种肿瘤的发生有关:刘金铃等[11]发现甲醛暴露者胃癌发病的危险性是非暴露者的2.9倍。国际癌症研究署公布是人类的致癌物, 可导致人的鼻咽癌[12]。另外, 研究表明遗传毒性也是甲醛对人体健康的最主要的危害之一。Merk等[13,14]通过在V79中国小鼠的动物实验证实:甲醛可以明显引起DNA-蛋白质的交联反应、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以及细胞内微核的增多。但其导致的DNA-蛋白质交联较难修复, 交联的发生会对DNA的构象和功能 (复制与转录) 产生严重影响, 并在其复制过程中容易造成某些重要基因 (如抑癌基因) 的丢失, 导致肿瘤或某些严重疾病的发生[15,16]。

苯及其化合物急性中毒主要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 轻者表现为头晕、恶心、胸闷和乏力等症状, 严重者出现昏迷, 甚至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2001年牡丹江市2名油漆工在为一住户进行家装油漆作业过程中发生急性苯中毒事件, 现场检测空气中苯浓度为350 mg/m3;袁振华等[17]应用蚕豆叶尖细胞微核试验方法, 发现装饰材料中的苯、甲苯、二甲苯具有潜在的致突变作用, 与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测定结果也一致。长期接触低浓度的苯可引起慢性苯中毒, 重者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或白血病。

氨气对接触的组织有腐蚀和刺激作用, 可以吸收组织中的水分, 使组织蛋白变性, 并使组织脂肪皂化, 破坏细胞膜结构, 主要对人的呼吸道、眼睛和皮肤产生刺激性损害作用, 引起流泪、咽痛、咳嗽、恶心, 甚至呼吸困难、肺水肿。

氡是世界卫生组织 (WHO) 公布的19种主要致癌物质之一[18,19], 是目前仅次于香烟引起人类肺癌的第二大元凶[20]。环境中的氡及其子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低剂量长期作用为主。氡及其子体90% 以上吸附于空气中的气溶胶粒子, 很容易随呼吸进入体内。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低剂量的放射性污染物质氡长期作用是人群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有研究揭示室内环境中氡浓度升高与肺癌的高发有密切关系[21]。

装修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对健康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呼吸系统。粉尘的吸入可引起尘肺、粉尘沉着症、呼吸道慢性炎症等疾病。其中水泥尘肺、电焊工尘肺及其他原因导致的尘肺病是我国法定的职业病。

3控制措施建议

一旦明确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相关的有害因素, 就应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来降低其浓度 (强度) 。常采用的方法有:选用先进工艺、先进设备, 淘汰过时的、危害严重的设备和工艺;工作场所卫生工程技术措施控制:安装临时机械通风换气设施及其他方法降低工作场所危害因素的浓度 (强度) 的措施;加强作业管理与职业卫生宣传教育, 包括制订各种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职业病危害告知等内容的健康教育;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和用品。

3.1 职业卫生管理方面

国家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职业卫生管理方法应增加对装修行业职业病危害管理的新元素, 落实《职业病防治法》《生产安全法》及《劳动法》关于职业病防治的相关法律内容, 从强化装修作业人员健康监护、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监测制度管理、劳动合同及工伤保险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3.2 健康教育

各级卫生、安全、劳动、工会及宣传部门应采取多种形式的职业病危害宣传教育工作, 使装修从业人员对所从事的作业岗位危险因素有感性认识, 了解自己的工作岗位有哪些危险因素, 自己应如何用防护用品保护自己;严禁在施工现场吸烟和食宿。

3.3 卫生工程技术方面

对可能存在苯系物、甲醛等挥发性有机物及粉尘等职业性危害因素的装饰过程要强化通风排毒措施;尽量减少在温度高的季节从事装修作业, 因有害气体随温度的升高而释放量增加;选用对作业人员健康影响较小的工具、设备或者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加强工具设备的技术创新改造等相关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强化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措施的落实工作。

3.4 个体职业病危害防护用品

根据从业人员工种、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的不同, 佩发防尘口罩、手套、防噪耳塞、防护眼镜等个体防护用品, 在进行局限空间油漆作业过程中要佩戴防毒面具以减少有害物质吸入。

3.5 装修材料

职业危害控制 第10篇

关键词:电动车制造,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目前电动自行车发展迅速, 市场潜力巨大。由于该企业原生产厂房及设施限制企业发展, 故投资5 000万元人民币迁址扩大规模。2008年12月该电动车制造公司委托我们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现报告如下。

1 内容和方法

1.1 评价内容

主要包括:该项目总体布局及设备布局, 建筑卫生学, 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分布、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程度, 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效果, 辅助用室, 个人使用职业病防护用品, 职业健康监护, 应急救援, 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等。

1.2 评价方法

本次评价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 职业卫生检测, 职业健康检查及检查表法, 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

2.1.1 项目组成及主要工程内容主要建设内容:生产区 (车体制造车间、烤漆车间、装配车间) 、辅助区 (办公室、仓库) 。

2.1.2 主要生产工艺流程

2.1.2. 1 车体制造车间备料→管材切断→检验→切相贯线→前部组焊→校正→整车组焊→检验→入库。

2.1.2. 2 烤漆车间

(1) 磷化:车架半成品经Na OH除油, 再水洗, 后用H2SO4酸洗再二次水洗, 后用磷酸肽表调, 最后磷化水洗。 (2) 污水处理:处理磷化污水, 使用Na OH、聚合氯化铝等经污水处理反应系统, 清水回流, 污泥外包。 (3) 烤漆生产:将电动车框架上挂到喷漆线上, 进行喷漆及烘烤。

2.1.2. 3 装配车间电动车成品组装, 检验入库。

2.1.3 生产工艺过程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与分布

2.1.3. 1 车体制造车间

磨缩区缩管机 (噪声) , 砂轮机 (砂轮磨尘、噪声) , 卧冲弧机 (噪声) , 焊接区 (臭氧、二氧化氮、电焊烟尘、锰及其化合物、紫外线、噪声、一氧化碳) 。

2.1.3. 2 烤漆车间

磷化区 (磷酸、硫酸、氢氧化钠、高温) , 污水处理 (氢氧化钠) , 配漆室、喷漆室 (苯、甲苯、二甲苯、丁醇、噪声) , 光固化区 (紫外线) 。

2.1.3. 3 装配车间气枪工 (噪声) , 空压机房 (噪声) 。

2.1.4 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

该项目厂房均安装轴流风机, 采用机械排风和自然通风相结合换气方式。电焊工作位均配有局部排毒装置。磷化工序配备紧急淋浴。喷漆和配漆室均设置通风排毒系统, 喷漆位均设有水幕式排毒系统。光固化烘干机器紫外线光源为半封闭式, 入口设遮光布。

2.1.5 个人防护用品

配备了符合职业病防护用品标准的防尘口罩、防电焊面罩、护目镜、橡胶手套、抗压防化靴、防毒面罩、耳塞等。

2.1.6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建立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制定了危险化学品管理;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员工职业健康管理;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等制度以及工作环境安全规程等。

2.1.7 职业健康监护

该项目对接触粉尘、苯、甲苯、二甲苯职业病危害的33名工人进行了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无职业禁忌证, 但体检率仅为50%, 且检查项目不全, 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的规定。2.1.8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了化学品中毒应急预案, 制定了应急处理程序, 备有应急救援设施。磷化区建有紧急淋浴间。烘干炉天然气管道配有气体报警器。设置了现场临时应急小组。

2.2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及分析

经正常试运行后, 在满负荷工作条件下我们于2009年1月7~9日、7月1~3日对该项目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了连续3d的检测, 结果如下:焊接区氩弧焊三线2#和四线3#的操作位臭氧浓度不符合GBZ 2.1-2007臭氧接触限值要求;磨缩区缩管机和光化喷漆PV喷漆操作位噪声强度、光固化区操作位紫外线辐照度不符合GBZ2.2-2007相应限值要求。其余检测点和危害因素均符合GBZ2.1-2007、GBZ2.2-2007相应限值要求。因此, 该项目所采取防尘和防暑降温措施可行, 所采取的防毒、防噪声和防紫外线措施没有完全达到控制相应危害的目的。

2.3 结论

该项目总体布局、设备布局、个人防护、辅助用室、应急救援措施等基本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职业卫生管理措施较健全, 防尘和防暑降温措施较合理。但在职业健康检查、部分岗位防毒、防噪声和防紫外线措施以及职业病防治公告栏告知等方面尚有不足, 建设单位应根据评价组提出的补充措施加以完善和改进, 完善后可报国家卫生行政部门验收。

3 建议

3.1 职业病防护措施

改进焊接区通风排毒设施, 增加可移动式烟尘净化设施, 使臭氧浓度符合限值要求。磨缩区缩管机和光化喷漆PV喷漆位应改进设备, 降低噪声强度, 使其达到限值要求。对光固化区烘干机紫外线光源要采取有效屏蔽和吸收措施, 减少接触机会, 进一步完善个人防护用品, 使紫外线辐照度值符合限值要求。

3.2 职业卫生管理措施

按照《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和《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07的有关规定组织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新录人员、内部转岗人员进行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补全本次漏检工人职业健康检查, 及已检工人漏检项目。完善人员职业健康档案及职业健康体检制度。

3.3 应急救援措施

院前急救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 第11篇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81-01

职业危害指的是在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环境中产生或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条件的总称。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抢救急危重症病人及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重要场所,在紧急的抢救与处置过程中,护理人员往往忽略了自身的职业安全,成为职业危害中的高危群体。随着社会的进步,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提高,院前急救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也将受到更多关注。

院前急救护士职业危害原因

1 院前急救护士职业危害的危害因素

1.1 血液、体液、呕吐物

由于院前急救工作条件的限制,加之急救患者病情复杂多变,护士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呕吐物等,使其被感染传染病的危险加大。

1.2 锐器刺伤

在院前急救过程中,护士难免忙中出乱,被注射器、输液器针头刺伤是最常发生的。全球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1〕,锐器伤不仅是皮肤粘膜损伤,更危险的是引起血液性疾病的传播。护士被锐器损伤后,由于工作环境制约和情况紧急,伤口处理不当或防护措施不利,发生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的危险性增高。

1.3 噪声污染

急救护士长期工作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容易引起头痛、头晕、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2〕,这些噪音主要来自救护车、呼吸机、各种监护仪器的报警声、电话铃声及患者的呻吟声等。

1.4 负重抬伤

急救过程中,搬运是急救护士的一项工作,由于抬抱病人及搬运急救药箱和抢救设备常常造成脊柱负重引起损伤,进行人工心肺复苏术时,因站立或蹲踞过久也时常引起腰酸背痛。

1.5 周围环境

院前急救护士面临不同的工作环境。普遍存在的是户外工作时紫外线照射,在各个医院急诊室病房转运病人,有研究指出〔3〕:在医院急诊室和病房进行空气质量监测,细菌总数超标率分别为20.4%,14.1%,这也明显增加了院前急救护士感染病源微生物的机会。

1.6 心理因素

院前急救护士在职业活动中可受到心理性危害的影响。主要由于精神压力、工作紧张、轮班、生活缺乏规律引起。 据报告,护理人员有情绪疲溃感的占59.1%,无成就感的占53.2%,明显高于国内平均33%〔4〕。

2 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2.1 树立防护观念,规范各项护理操作。我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指出:所有患者的血液,體液无论是否具有传染性,都应充分利用各种屏蔽防护设备,以减少职业暴露危害性,最大限度地双向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5〕,护士在实际操作中应采取防护措施,戴手套,口罩,必要时戴护目镜和穿防护衣,养成操作前后洗手的习惯。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规范,医疗废物分类处理。严格做好职业暴露后的报告制度,树立标准预防的观念。

2.2 加强自我防护意识,严防锐器刺伤。如果一旦发生,也不要恐慌,要立即将血液挤出,用清水冲洗伤口,再用碘伏消毒,做好伤口的保护,了解患者的既往病人,必要时应用有效的药物预防〔6〕。

2.3 降低噪声,做好各种监护仪器的保养与维修,降低持续单调的声音。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缓解患者及家属的紧张情绪,使其配合抢救和护理,创造一个安静的救治环境。

2.4 目前我院护理人员严重不足,急救护士缺编导致急救护士工作强度加大,在人员安排上进行弹性排班,适当调整工作强度。在搬运病人或负重时,要掌握节力原则,正确运用人体力学原理及技巧,尽量避免肌肉韧带的损伤。

2.5 院前急救的工作性质要求护理人员具有健康的体质,所以护理人员应加强自我保健,平时参与一些体育健身活动,提高自身的免疫、抗病能力,对日常的工作和家庭生活进行合理的安排、调整,夜班之后要注意补充睡眠,加强营养,劳逸结合,尽量避免透支体力。

2.6 急救护士要在不断加强医学知识学习的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的素质,培养各方面的能力,以满足病人及社会各方面的需求。平时要增加与各临床科室之间的联系,工作之余,经常参加 一些娱乐活动,如旅游、散步、文体活动等,加强营养和锻炼。正确对待工作中的压力,注重自身修养的培养,学会自我情绪调控,做到情绪稳定,精力充沛,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以适应繁重的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可萍,庄英杰,文翠容等,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571

[2] 郑丽英.急诊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安徽医药,2006,10(9):714-715.

[3] 孙爱国.三家医院室内空气质量和噪声调查〔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6(5):22

[4] 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 〔J〕,中华护理杂志,2000,22(2):90

[5] 刘振声.医院感染管理学.北京:军事医学出版社,2000:12

职业危害控制 第12篇

1内容与方法

1. 1评价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 《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 《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和《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等职业卫生法规、标准和规范。

1. 2评价范围和内容对矿渣微粉二期工程项目生产线及与之配套的公用工程及辅助装置进行评价。内容包括总体布局及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 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分布、危害程度、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及效果、辅助卫生用室设置、应急救援措施、个人防护用品、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卫生专项经费概算、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及落实情况[1]。

1. 3评价方法采取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和职业健康检查相结合的方法

2结果

2. 1项目概况本项目依托老厂, 充分利用工厂相关现有设施, 生产区和非生产区分区域独立设置, 功能分区明确, 紧凑合理; 生产设备根据生产工艺要求, 布局合理, 并且露天布置, 自然通风良好, 有利于有毒有害因素的扩散; 公司在一期生产人员基础上增加20人。 分为发货台岗位, 检化验岗位、中控室岗位, 作业区管理岗位。主要生产部门采取“四班两运转”的工作制, 其余为常白班, 每班作业时间为8 h, 每周休息2 d。中控室岗位操作工负责中控室PLC系统实时控制和生产区域的巡检。发货台岗位操作工主要负责矿渣微粉成品的散装、发货。检化验岗位负责成品矿渣微粉的质量控制。管理岗位不直接接触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二期生产线布置在一期矿渣粉磨生产线东面, 位于厂区东北部。矿渣微粉储存仓布置在原有矿渣微粉储存仓的西南面。已建的综合办公楼在当地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 如立磨系统或除尘系统发生粉尘泄漏, 以及热风炉系统的一氧化碳泄漏, 综合办公楼受影响大。以上布局, 不能满足《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生产区和非生产区总平面布置的要求。

2. 2生产工艺与职业病危害因素项目工艺流程见图1, 项目主要原材料为高炉水渣,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分布见表1。

2. 3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在正常生产情况下, 按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有关要求设定采样频率和采样方法, 根据生产工人的作业岗位和作业地点来设置检测点, 连续采样3个工作日。检测了生产区巡检岗位的其他粉尘、一氧化碳、噪声和高温, 发货台岗位的其他粉尘和噪声, 中控室监控的其他粉尘、一氧化碳和噪声, 以及配电房的工频电场。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限值[2-3], 见表2。

2. 4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

2. 4. 1防尘设施工艺设计中尽量采用密闭设备和密闭式的仓库, 物料输送转运点尽量降低落差, 局部采用除尘罩, 并配以负压除尘系统; 对散发粉尘的工艺设施、工艺皮带转运点采取有效的尘源密闭措施, 同时设置机械抽风; 在各粉尘排放点设置先进高效的袋式除尘设备, 可保证烟气粉尘排放浓度≤20 mg /m3; 对除尘管道系统中容易磨损的部构件采用有护层的耐磨专利技术, 使系统使用寿命延长; 采用专有阻力平衡技术, 以确保除尘系统各抽风点除尘效果运行可靠; 装车台采用敞开式建筑, 操作工在操作室工作, 不直接接触装车, 如粉尘泄漏溅出, 敞开的建筑有利于粉尘扩散, 使粉尘浓度快速降低。

2. 4. 2防毒设施热风炉系统采用PLC控制, 避免工人直接接触, 装置、管道阀门密闭性强, 且热风炉及高炉煤气输送管道均露天布置, 通风较好, 毒物难以聚集; 对工艺安全参数连续监测记录, 管道内气体流速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对具有突然超压或瞬间爆炸危险的设备容器, 设置符合标准要求的泄压、防爆等安全装置, 以防事故后一氧化碳的异常增高而造成人员中毒。

注: CTWA—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CSTEL—短时接触浓度。

2. 4. 3防噪声尽量选用低噪声设备, 加设隔声罩、 消声器等措施; 对于个别高噪声设备 ( 如空压机) 单独布置; 矿渣粉磨风机房设置隔声操作 ( 值班) 室等; 厂前区远离生产区布置, 同时加强车间周围及道路两边的绿化, 利用绿化带、卫生防护距离来减弱、消除噪声。

2.4.4防高温在热风炉出口至立磨的所有热风管道内侧喷涂耐高温涂料, 所有热风管道外侧及袋式收尘器采用泡沫石棉外保温等隔热措施, 避免人体直接接触;工人现场巡检操作时间短, 其余时间在控制室监控操作, 控制室设置冷暖两用空调。

2. 4. 5防工频电场电力变压器高压侧设置电流速段、带时限过电流及瓦斯、温度等保护; 高压系统采用无人值守综合微机保护装置保护; 设置接地系统以提高仪表回路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综上所述, 本项目防护设施配备基本到位, 各项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均符合相应国家限值要求, 说明本项目在防护设施正常运转情况下,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能够满足要求。

2. 5职业健康监护对本项目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32名职工进行了职业健康岗中检查, 检查项目包括内科和外科常规、血压、眼晶体、眼底、听力、神经系统、 血尿常规、肝功能、乙肝二对半、胸片、心电图、B超、纯音听力检查 ( 噪声作业) 、高千伏胸片等[4], 未发现与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公司制定了健康监护制度, 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如发现有职业禁忌证者或与从事的职业有关的健康损害的劳动者, 安排其调离原有害作业岗位, 进行治疗、诊断等, 并进行观察。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等的要求。

2. 6职业卫生管理本项目职业卫生管理由总公司安环卫生部统一负责, 按总公司制定的职业病防治规划及实施方案统一要求执行, 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建立了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内容包括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职业危害因素定期检测、职业病危害的告知制度、职业卫生培训、职业危害警示标识设置、职业病危害申报、职业卫生档案管理和职业病危害防治经费等方面; 制定了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成立重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指挥系统, 建立重大安全事故报告制度, 制定重大安全事故应急措施, 设立应急救援医院, 配备现场急救用品以及防暑降温药品, 并配备了背负式空气呼吸器, 用于一氧化碳泄漏现场事故处理, 设有安全通道和事故疏散照明设施, 用于事故时人员疏散; 建立了应急救援通信系统; 生产装置区设有一氧化碳固定式报警仪, 为员工配备了移动式一氧化碳报警仪, 要求操作工巡检时必须配戴。

综上, 本项目在职业卫生管理、应急救援等方面基本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等的要求, 但还需完善生产设备检、维修时的职业病危害防护制度和加强救援设施的检查维修。

3讨论

从总体上看, 本项目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良好, 但还需完善以下几方面: 1在可能的情况下, 应将综合办公楼移至当地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使总平面布局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相关要求, 如不能搬迁则须完善由平面布置不当而应采取的相关卫生工程防护及应急救援措施。2完善生产设备检、维修时的职业病危害防护制度, 包括工程技术防护设施, 个人防护用品及应急防护器材等, 防止检、维修时发生职业性损伤, 如立磨机、热风炉等设备检维修等非正常生产状态时, 准入者、监护者必须经过职业卫生培训并具有上岗资格, 在达到允许进入条件后, 准入者进入密闭空间, 监护者在密闭空间外持续进行监护[5]。 3对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设备, 应急救援设施和职业卫生防护用品, 应经常进行维护, 定期检验, 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 不得擅自拆除和停用。在进一步完善相关防护措施后, 符合竣工验收要求。

摘要:目的 识别分析矿渣微粉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 评价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方法 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和职业健康检查相结合的方法。结果 该项目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其他粉尘、一氧化碳、噪声、高温和工频电场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限值。结论 在进一步完善相关防护措施后, 符合竣工验收要求。

关键词:矿渣微粉,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参考文献

[1]GBZ/T 197-200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S].

[2]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

[3]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S].

[4]GBZ 188-2007.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S].

上一篇:城市燃气的安全管理下一篇:标准化原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