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建构

2024-06-11

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建构(精选8篇)

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建构 第1篇

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与健全人格是幼儿心理教育的总目标, 这一总目标还可以分解为不同层次的具体目标。

1. 层次目标

从心理成分上分析, 幼儿心理教育的目标应包括: 1认知目标, 如了解某些心理教育的知识, 发展感知、记忆、思维与想象的认知能力等。2情感态度目标, 如培养幼儿对心理教育活动的兴趣, 帮助幼儿悦纳自己, 养成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等。3动作机能目标, 如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社会交往的礼仪与技巧, 培养幼儿勤劳的习惯等。

2. 年龄目标

依据幼儿心理教育的总目标, 并考虑幼儿年龄发展的特点, 分别提出每个年龄班的教育目标。小班幼儿要养成在幼儿园生活与学习的良好习惯, 学习自己照顾自己, 发展注意力与观察力等; 中班幼儿要发展记忆力与想象力, 培养积极的情感与态度, 认识自己的身体、心理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特点等; 大班的幼儿要发展思维与创造能力, 较好地认识自己, 愉悦接纳自己, 培养自信心, 发展承受挫折的能力, 懂得关心别人与某些社会技能等。

3. 单元目标

心理教育是通过各项具体的心理教育活动来进行的, 而每一活动都要有明确具体的目标。心理教育活动的目标根据教育的总目标与教育内容, 可以是一次活动要完成的任务, 也可能是要通过若干次教育活动或主题系列活动实现的目标。

二、内容系统, 主要是编排心理教育课程的序列和设计活动方案

编排心理教育课程活动序列的依据是单元目标, 同时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定出反映目标思想的活动名称, 一系列活动名称就组成了心理教育课程的序列。心理教育活动方案有三个因素构成: 一是心理教育的具体目标, 即矫正与预防幼儿何种心理与行为问题, 培养幼儿何种心理素质, 健全人格, 开发幼儿何种心理潜能, 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二是具体情景内容, 通过筛选幼儿的生活经验, 选择符合目标要求的内容, 把它们设计成有明确主题的、有感染力的情境; 三是教师的启发引导, 即教师如何引导幼儿进入情境, 如何调节幼儿的需要、预期和认知评价, 如何启发幼儿的感受和体验。教育活动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质、专业知识的结构及丰富程度。然而, 在沿袭已久的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 知识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 这直接导致了幼儿园教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而扎实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 是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此同时, 如何把握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科学教育的关系, 注意教育内容的整合, 也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时下, 在不少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 与此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教学中采用主题系列单元设计的方式, 先确立几个主题, 然后围绕同一个主题设计几个不同的单元, 循序渐进。根据目标, 可设计四个主题: 1提高思维能力。2激发学习兴趣。3培养合作性和责任感。4发展自我意识。每个主题安排了3 ~ 4个教学单元。如“培养合作性和责任感”这个主题中, 可安排4个单元: 小动物抬水比赛、小拖鞋制造厂、哪种做法对、吃了糖果之后。这四个单元分别从意识和行为两方面培养学生的合作性与责任感。

三、组织系统, 主要含心理教育课程的组织形式和主要方法

1. 组织形式分为集中培养和分散培养两种形式

集中性培养的组织形式有两种: 1心理教育活动。它是以班级或小组形式开展的专门性的心理教育培养活动, 每周1次 ~ 2次。心理教育活动的基本设计思想是以幼儿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为主要方向, 其操作原则是创设情境、强化体验。2阶段综合主题活动。它是以心理教育内容为主题, 结合其他领域目标进行的阶段性活动, 一般每月一次。

分散性培养的组织形式有三种: 1游戏和其他学习性活动。主要是强化这些活动目标中的心理因素。游戏活动一般可以通过增设表演性角色、指导情节发展、加强心理体验等方式来强化心理教育目标。学习性活动是从两方面来加强心理教育: 一是以健康—快乐为活动的主导目标, 二是充分展示学习性活动内容本身的心理教育因素。2日常活动。对这一类活动除了在单元目标思想指导下, 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外, 更要结合偶发事件, 加强心理教育的随机培养。3隐性途径。主要是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和建立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 营造和谐宽松的环境氛围, 渗透心理教育。

2. 教育方法共有认知法、操作法、集体讨论法、角色扮演法、行为改变法几大类

( 1) 讲解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教师的讲述, 使幼儿明白一些道理。如在“合作性训练”中, 在演示了“一根筷子易折断, 一把筷子折不断”之后, 老师用讲解法使学生明白合作性的重要性。 ( 2) 游戏法。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不同种类的游戏可起到不同的心理教育作用。如竞赛性游戏可以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非竞赛性游戏可以减轻紧张或焦虑, 获得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 ( 3) 讨论法。讨论法可以沟通思想和感情, 激发儿童参与的热情, 加深儿童的认识, 因此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此法可应用于创造力训练、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等课程之中。 ( 4) 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它是让幼儿以一种类似游戏的方式, 表演出自己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进而起到增进自我认识、减轻或消除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的作用。

四、评价系统。

根据心理教育的特点, 评价的方式主要采用情境观察法 ( 自然情境和创设情境) , 观察指标是幼儿的表情、言语和行为

评价的形式主要有两种: ( 1) 日常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心理教育活动中的观察环节和日常活动中的自然观察, 对班集体进行整体性的定量评价, 对典型事例进行个别性的定性描述。 ( 2) 终结性评价。主要是指一学期一次的教师主观评价和两年一次的测试性评价, 都是对幼儿个体作评价。前者是教师根据日常积累的观察记录和印象, 对每个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作等第评价。后者是按照目标思想设计情境, 确定测试指标和评分标准, 测试时, 根据幼儿在情境中反应作出评定。

在当今日趋开放的和多样化的社会中, 在强调素质培养和人格发展的教育体制下, 要培养出能经受住社会风吹雨打的参天大树, 幼儿园心理教育课程势在必行。

摘要:幼儿心理教育课程是指在教师指导下, 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与健康人格为主要目标的各项活动的整体计划。它是从属于幼儿园总课程中的一个子课程。它与其它子课程是分综结合的关系:既有各自独立的培养体系, 但在教育过程中, 又不是单元割裂、单科独进, 而是注意相互渗透, 加强横向联系, 使子课程本身的有序化与课程间的结合化有机统一。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1]唐艳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03) .

[2]吴海丹.如何培养幼儿心理健康[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25) .

[3]明玉君.浅谈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9, (S1) .

[4]周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特点与幼儿教师职责[J].教育导刊, 1998, (S1) .

幼儿园区角环境——建构区 第2篇

一、什么是区角游戏

幼儿的区域游戏作为一种自主游戏,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自主的选择活动内容和合作伙伴,主动的进行探索与交往,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深受幼儿喜爱。

二、开展区角活动的意义

1.促进幼儿自主参与活动、自发地学习;

2.增进幼儿、师生交流,培养幼儿交往能力;

3.锻炼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好奇好问的能力;

5.增强幼儿的表现力,促进幼儿社会性的良好发展。

三、常见的活动区角及功能

1.生活区:主要功能是通过各种生活模仿性操作与练习,发展孩子编、系、扣、穿、夹等基本生活操作能力。

2.语言区:主要功能是通过图书、图片、头饰、手偶等的观察、操作、拼摆等讲述活动,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美工区:主要功能是通过撕、贴、剪、画、捏、做等美术操作表现活动,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4、科学区:主要功能是通过各种科学小游戏及数学操作活动,从小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发展幼儿数学能力和动手操作等能力。

5、建构区:主要功能是利用积木、酸奶盒、易拉罐、纸盒、玉米瓤等进行的建构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空间知觉,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动手操作及交流合作能力

6、角色游戏区:

(1)涵义: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主要有:开心娃娃家、小小美发屋、娃娃超市、快乐美食城、快乐小吃吧,小医院等。

(2)主要功能:是通过模仿各种社会活动,有助于幼儿学习各种社会性行为,发展交往能力,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四、区角内容的设置

1、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置区角

(1)小班

关键词:温馨、暗示

娃娃家区:活动围绕本区域为中心

建构区:可以建构在娃娃区边上

图书区:亲和但不随意

其他:故事角、饲养角

提示性标语很重要,温馨的家居感可以让孩子情绪稳定,操作内容以生活操作为主。

(2)中班

关键词:丰富、提升

图书区:规范、整洁

表演区:形式多样、经常开展

益智区:解构清晰

美工区:材料丰富、最好提供幼儿不常用材料

其他:音乐角、体育角 让孩子动手、动脑,丰富幼儿的知识解构,提升孩子水平。(3)大班

关键词:幼小衔接、智力思维发展

阅读区:自主、互相监管

识字区:随课堂内容变更,系统性要强

益智区:材料丰富,让孩子参与教具制作(棋类的添加)

其他:探索角、机械角

摆放、分区逻辑性要强、易于孩子自取自拿。

五、创设区域的要求

1.根据班级具体情况,要对孩子现有情况有所提升。

根据幼儿发展的不同需求引导幼儿开展系列区角活动,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发展。

例:建构区,结合小班幼儿善于模仿的心理特点和小肌肉群不够发达的生理特点,可为他们提供体积大,便于取放,类别相同的建构材料。而大班幼儿动手能力强,思维敏捷,在提供建构材料时,则要注重多样性和精密性,以满足他们的探究和自主发展的需求。

社会性区角在设置上也应注意针对性,角色简单、分工明确的娃娃家应设在喜欢模仿、社会经验欠丰富的小班,利于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超市购物可锻炼幼儿的分类、计数、交往等综合素质,可设在中大班。医院、邮局、理发店、银行这些社区的服务设施是幼儿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所经常接触到的,便于幼儿的社会性成长,可设在大班,让幼儿在充分参观、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开展。

2.根据幼儿兴趣点设置区角

区域活动是一种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支持为辅的活动,在区域活动中,我们会发现幼儿的已有经验、能力、兴趣及性格方面各有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兴趣点。如有的区域男孩喜欢,有的区域则是女孩的天地,有的喜欢科学区,有的则喜欢美工区,不同年龄的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兴趣点也在不断的转移。因此,我们在设置区域时应根据幼儿不同的兴趣点设置不同的区域。

3.与日常教学活动有机结合

无论是什么游戏活动,孩子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可以借助设置自由、开放的区域活动促进每位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应将日常未完成的教学内容、幼儿感兴趣的教学活动在区域活动中继续进行,满足幼儿的活动欲望,巩固掌握相关的知识经验。例:数学区、语言区、美工区等区域活动便可以结合正在进行的主题活动来设置。

六、区角游戏创设应遵循的原则

1.自发性原则

(1)以桌子、柜子、隔板等物体将活动室划分为各个游戏区域,幼儿有选择的余地,能够专注地游戏,减少喧闹及攻击性行为。充分拓展班级游戏空间,并且避免过多地频繁搬动,占用游戏时间。

(2)用不同质地的铺设物(地毯、地板革、塌塌米)来暗示区域的界限或改变光照明度,即界定了游戏的范围和特性,可以增加不同区域之间的互动。铺设物还有利于减除噪声。对于小班儿童来说要准备鞋套,否则幼儿会因为惧怕换鞋(不会系鞋带)而不能自由地游戏。(3)各区域之间要留有清楚的走动线,引导幼儿的正常游戏,避免正在进行中的游戏被打扰。

(4)分隔物的高低视幼儿的年龄特点而变换,小班幼儿需要相对开放的空间,分割物不要太高,使幼儿能随时看到教师,增加心理安全感,也便于教师指导。中班幼儿有了一定的自控能力,分隔物以幼儿坐下来区域独立成一体,抬起头能够看到教师为宜。大班儿童自我独立意识较强,分割物最好由幼儿自己选择决定其封闭程度。

2.相容性原则

(1)将性质相似的区域设置在相邻的位置,使幼儿能够产生互动行为。例如:娃娃家与建构区相邻,便于两区之间的交往。大型建构区与小型建构区安排到一起便于激发更多创意。

(2)考虑幼儿的需要将需要用水、采光的区域放在便于取水、靠近光源的地方。

3.可变性原则

(1)可以将作为分隔物柜子下面装上万向轮,或用屏风、布帘等物来分隔区域,使幼儿能够弹性地变换和组合游戏区。

(2)充分利用空间,相邻区域共用分隔物,使材料能相互通用。

4.多样性原则提供单独游戏与合作游戏的可持续性材料。

(1)每个区域的材料应有分类架或游戏筐,便于幼儿选取和整理,减少无效游戏时间。

(2)区域分类不要过细,使幼儿失去选择的余地。例如:手工制作区不要分为纸工区、泥工区、绳编区,可将三类材料摆放到一个区“手工制作区”,幼儿可以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综合运用材料创作。

5.转换性原则

(1)区域的空间分隔是动态的,经常变换区域的位置,引起幼儿的新异刺激,激发幼儿的游戏愿望。

(2)教室的桌子最好是两人共用的长方型,便于幼儿搬动组合。架子、隔板、地面铺设物也尽可能移动,使幼儿能够移动和转换。

(3)阳台不要全封闭,使幼儿能够透过栅栏向下看到户外的事物,一目了然,转换幼儿的观点和视角也便于室内外游戏的有机结合。

(4)室内装一面大镜子,增强幼儿对身体的感觉和拓展视觉空间。

6.互动性原则

(1)鼓励幼儿参与环境设置,改变区域环境以实现自己的计划。

(2)游戏初期视空间大小规定区域人数,随着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逐步放宽限制,由幼儿自行决定人数。

(3)室内外游戏有机结合,将室内游戏转移至室外,室内外之间自由移动,充分利用空间,使儿童游戏水平能够迅速提高。

(4)实践表明:围坐的方式更便于儿童之间的互动。操作台面不要靠墙,应能够便于幼儿围坐,欣赏同伴作品,相互交流经验。

七、应该注意的事项:

1.应注意空间上的挖掘

2.应该注意动静的交替

3.区域应该是独立而开放的

4.安全应该是区角布置考虑的前提

5.材料的投放要丰富多样

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建构 第3篇

关键词:有效生活环境; 幼儿礼仪养成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3-127-001

一、根据教学计划加强礼仪教育

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实际情况及教学计划,定期向幼儿展开礼仪教育。安排以幼儿的生活内容为中心,从幼儿的日常生活入手,内容呈螺旋式上升,阶段性目标由低到高,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的教育教学活动。另外,我们把礼仪教育的内容设计成幼儿喜闻乐见的儿歌、童谣、故事等形式,呈现给幼儿。如小班“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搓出許多小泡泡;手心冲冲,手背冲冲,冲出干净小小手”;中班“有客来,说请坐,端茶倒水摆糖果。客人走,说再见,挥手目送到外面”。大班“交通规则要牢记,从小养成好习惯,不在路上玩游戏。行走应走人行道,没有行道往右靠……朗朗上口的童谣配上适当的体态动作,让幼儿在游戏童谣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又如情景表演《小熊请客》,让幼儿观看了生动的表演,知道到别人家做客时应该轻敲门,礼物要双手送,在别人家不能吵闹发脾气,不能乱翻别人家的东西等。

二、利用生活教育进行正确引导

教育就是利用日常生活中各种教育契机,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适当、正确的引导。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是应该避免的榜样放在他们跟前,说出它们为什么漂亮或为什么丑恶,那种吸引或阻止他们去模仿的力量,是比任何能够给予他们的说教都大的。”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契机,教师要善于观察,捕捉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把品德教育渗透到每个活动环节里。如:早晨教室的门口是每个孩子每天早上必经之地,我们两位老师带着一位幼儿站在班级门口,迎接所有小朋友的到来,一声声甜甜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小朋友早上好”的问候,一个个彬彬有礼的:“您好、再见”的礼貌动作,构成了一幅幅传播文明礼仪的图画,感染着家长,影响着孩子,传递给了孩子正能量。游戏活动时,小朋友相互间的“小摩擦”,会试着自己协商解决,同伴有困难会友情帮助,班集体中到处传播着文明礼仪的气息,教师在潜移默化中使幼儿初步形成了文明礼仪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创设游戏活动丰富幼儿礼仪认知

独生子女存在的一大缺陷就是交往能力差,而孩子和孩子之间的随机渗透却可以使这些得到改变。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游戏中孩子们不但巩固了礼貌用语,还理解了这些用语的含义。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广阔的自由的交往空间,幼儿可自愿参加,自主选择,自由活动,幼儿之间有着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乐趣,容易交流,沟通。如游戏操作活动中,我在手工区投了各种各样的材料,让幼儿用这些材料共同完成一幅水果的组画。孩子会主动承担,进行分配,经过讨论、商量、分工,每人操作一种材料,最后共同完成,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对于大班孩子,可在集体中开展丰富幼儿的礼仪认知表演活动。如“打电话游戏”,表演正确的接打电话礼仪后,引导幼儿讨论怎样接、打电话才是懂礼仪的,当幼儿了解之后,组织的情境表演,最后在再现幼儿的表演中引导幼儿进行辨析与评价,进一步巩固“铃声不过三,礼貌问候,对方挂了电话才能挂电话……”等接打电话礼仪的学习。又如“我是大班哥哥姐姐”,用以大带小的教学形式,让大班的孩子为小班的弟弟、妹妹穿鞋袜,在真实的情境体验中,幼儿真正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这样的礼仪活动贴近幼儿生活,很快获得了幼儿的情感共鸣,促进了幼儿良好礼仪行为的达成。

还可充分结合一年中的各个节日活动,开展一些适合幼儿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如在庆祝国际三八节中老师在幼儿园课堂内事先对孩子进行节日爱妈妈的教育,并教会幼儿简单的手工制作本领。从教育的手段看,我们从礼貌(招呼)、分享(礼物)、独立性(完成做花)、尊敬长辈(给妈妈送花)、行为习惯(整理废物)、大胆表演等不同层面对孩子进行培养,使每个孩子的个性得到自然展现,活动中学会用语言交往的技能,陶冶良好的情感。

四、家园同步教育养成文明礼貌习惯

幼儿思想单纯,可塑性强,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幼儿留下很深的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孩子最早的模仿对象就是家长。试想:家长如果平时就严格要求自己,尊重老人,每天早晨起来向老人请安问好,孩子自然会敬重爷爷奶奶,对爷爷奶奶有礼貌。家长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如家长和别人热情有礼貌地打招呼,班级中的教师、小伙伴之间的默契、融洽、文明,会带给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家长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努力创造一个温馨、友爱、文明和谐的家庭气氛,潜移默化地熏陶孩子的心灵,使他们在愉快的环境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

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需要。幼儿礼仪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个阶段就能实现的,坚持不懈地进行礼仪教育应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始终。建构积极有效的生活环境,能够更好地教育我们的孩子,为幼儿的后续学习、生活和未来走向社会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建构 第4篇

一、自然、和谐的户外环境

幼儿园的室外空间环境作为儿童参与活动、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 其规划设计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园从安全、童趣、美观、科学的角度规划和设计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室外环境。

幼儿园入口, 运用大气而富有现代气息的彩色色块, 展现着孩子们活泼的性格, 象征着孩子们多彩的幼儿园生活。

家长等候区, 木质地面增强了亲切感;高靠背坐凳, 更好地围合出等候空间, 并与行车区分隔开来, 增强了安全系数。

玩沙区、攀爬墙、旱溪、戏水池、草坡、弯弯曲曲的圆形小路, 这些多样的户外体验区域满足了孩子们富于幻想、多变的要求, 增添了趣味性。让孩子们在玩中认识自然、亲近自然。

庭院场地活动区铺设软质塑胶, 镶嵌上与园本特色相结合的图案—球, 活泼而具有动感。场地上放置着各类活动玩具, 给儿童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蜗牛形水池造型生动可爱, 周围铺设防滑的彩色马赛克, 圆形汀步穿插于水池之间, 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尽情、快乐地戏水。

植物角被划分成大小不同的地块分配到每个班级, 孩子们在老师指导下栽种不同的瓜果蔬菜, 体验亲近泥土和种植的乐趣。

合理选择树种, 充分利用植物造景, 将自然界中季节变换的节奏和韵律, 用各种园林植物生动地表达出来。

二、创意、美观的廊道环境

1. 廊道图案、色彩的运用。

在对廊道进行设计时, 从整体环境效果出发,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选择主导色彩和图案元素。这不仅能给幼儿以色彩的认知, 更有助于幼儿形成安全的心理氛围。

一楼廊道以绿色为主色调, 选择“绿叶”的元素, 让小班幼儿犹如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二楼廊道以黄色为主色调, 以“太阳花”为图案, 让中班幼儿享受阳光和家一样的温暖;三楼廊道以蓝色为主色调, “星月”的设计使大班幼儿仿佛置身星空, 有一种特有的幽静和温情, 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在颜色的选择上均采用深浅两种不同的绿、黄、蓝, 以更好地凸显层次感, 切合主色调。我们还将这些图案元素运用到活动室门、班牌、家长公告栏的设计上, 使整个廊道更好地体现相互呼应的整体效果。

2. 廊道功能的设计与运用。

(1) 宣传功能:门厅注重宣传功能, 便于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园的情况。

(2) 展示功能:廊道是园内的公共区域, 人流量大, 是展示各类作品的最佳处。

主题性:廊道每一处的作品展示都有明确的主题内容, 而非各种作品的杂乱堆砌。展示内容突出, 让人一目了然。

环保性:让幼儿把周围生活中的东西作为装饰材料, 体验创意无限, 环保就在身边。

互动性:一是平面的互动墙饰, 如各班的主题墙, 展示的各类作品等。二是立体的互动, 幼儿可直接在上面进行操作, 如触摸墙。

三、体验、参与的专用活动室

我园充分利用已有条件, 设置了多个专用活动室, 并在活动室中划分出不同的功能区域, 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 保证每周有固定的开放时间, 满足幼儿充分活动、探究的需要, 为幼儿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保证。

DIY布艺坊:活动室共分四个区域, 能让幼儿在体验编织、印染、刺绣、裁剪等活动中思索、操作、创造, 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发挥独特的教育价值。

木工修理间:孩子们在这里可以对旧玩具、旧机器进行拆装、修理, 可以用锯、刨、锤等木工工具进行操作, 体验金工、木工等的劳动过程, 满足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建构小天地:除了提供各种现成的建构材料以外, 还提供了许多自制的低结构材料、半成品材料, 为幼儿进行创造性建构活动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准备。

艺术工作坊:

活动室有丰富的操作材料, 孩子们在这里可以进行自主、自由的美术创意活动。

宝贝小书吧:丰富的图书品种, 温馨自由的阅读环境, 能很好地吸引孩子们的目光, 有利于幼儿读书习惯的养成和兴趣的激发。

娃娃电脑房:幼儿在这里可以进行绘画、电脑游戏、观看动画片等活动。

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建构 第5篇

在我看来,教师要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心理环境,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幼儿期幼儿的情感是十分脆弱的,容易受到伤害,教师应从尊重、关爱、理解、帮助等多种角度去感化幼儿、教育幼儿,成为幼儿生活中的楷模、学习中的伙伴。站在幼儿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处理问题。

第二,要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良好的同伴关系,在于教师如何引导。现在的独生子女,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什么都是“我的”,“我要”很霸道,不懂得互相谦让。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引导幼儿互相谦让。例如:吃点心的时候,有的小朋友就开始争先去拿点心吃,这时教师不能让孩子放任自由,及时引导幼儿有秩序地拿点心吃,甚至拿不到点心的,小朋友要帮忙拿,互相谦让、互相帮忙;小朋友进洗手间时教育幼儿不争先、不推挤、不争抢位置;吃完点心玩玩具的时候,出现争抢现象,老师要及时地教育幼儿要懂得把玩具分给同伴玩,或者和同伴一起玩;同伴之间引起纠纷人时,老师要站在公平的角度去处理问题,并教育幼儿要与同伴友好相处等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可以随时教育幼儿,引导幼儿了解幼儿园是一个集体,是小朋友的另一个家,小朋友在一起是好朋友,好伙伴。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幼儿当中,进行接触与交流,教育幼儿要与同伴和睦相处,在同伴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

第三,家园配合,也是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是幼儿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是教师最后的合作者,没有谁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家长应配合老师改善幼儿在家中的行为和密切与家人的关系,教师要通过家访、家长会、家教宣传栏等各种有效途径,深入了解幼儿及家庭情况,及时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的表现情况及了解幼儿的在家表现情况,家园合作,共同提出宝贵的育儿经验,避免出现:“一个宝宝两个样”,共同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有利于促进幼儿的身体健康。

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建构 第6篇

下面笔者就分别从教育环境、家庭环境和人文环境三个因素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进行论述。

一、教育环境

(一)幼儿园的外部环境。幼儿园的园舍建设应有足够的空间,应满足幼儿正常的活动及起居的需要,应尽量保证幼儿园内及周围的空气清新、光线充足、无噪声污染。

园内应有足够的绿化面积,室内外装饰和布置应烘托出一种促使幼儿积极向上的气氛。如果幼儿园为了经济效益而一味地扩大招生,使25人左右的一个班扩编到30至40人,甚至更多,就会造成人员密度过高、空间减少、噪声污染大的状况,也会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增多、社会交往行为减少、不主动参与活动的比率提高,这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搞好外部环境建设是促进和保证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所必需的。

(二 )良好的游戏环境。良好的游戏环境 ,必须渗透在一个富有情感色彩的心理氛围之中。幼儿期是情感体验迅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社会性要求开始增强,伙伴之间的情感交往、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都是他们渴望得到的心理环境,而只有在这种心理环境支配下,幼儿才会安全、自信、大胆地进行游戏。因此,教师要真正读懂幼儿,一切应从幼儿出发,多给幼儿一些微笑与鼓励,以一个同伴的身份去观察幼儿、了解幼儿,尊重他们的意愿,充分开发他们的智力,调动并挖掘每一个幼儿的长处,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与竞争意识。

(三)良好的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长期的、重大的影响,在同伴中受欢迎的幼儿有安全感, 而被排斥的幼儿和被忽视的幼儿则会产生孤独感、自卑感。

当前,独生子女占大多数,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其社会性发展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教师要以“大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幼儿园同伴交往中 ,并积极引导幼儿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同伴关系。如,教师可引导幼儿自带玩具到幼儿园与大家分享, 教育幼儿助人为乐,教给幼儿基本的社会交往规范,鼓励幼儿在家长的带领下互相串门等。

在友好的人际关系交往氛围中,幼儿心情愉快乐观自信,在这种开放环境中,幼儿交往机会多,更利于其健康心理的形成。例如,我曾带过的两位幼儿同住在一个小区内,按理说同在一个班,又在一个小区,他们应该可以成为非常好的朋友,但是我发现其中一位小朋友小宇(化名)很排斥和小月(化名)在一起游戏, 并且周围的小朋友也学着小宇的样子排斥小月。后来我通过了解才知道,原来小月的奶奶在他们小区和其他人关系相处的不是很好, 所以小宇的奶奶就告诉小宇不要和小月玩,不要招惹小月,大人的这种排斥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

在这种情况下,我通过和家长分别谈话,并且组织家长合作做自制玩具等方式,促进两家交流,孩子们也在这样的环境中加深了对对方的了解, 终于解除了对对方的排斥思想。

所以,在营造良好的幼儿心理成长环境中,同伴关系对幼儿的全面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二、家庭环境

(一 )家庭是一个人最初的生活环境 ,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课堂, 社会和时代的要求都通过家庭在幼儿的心灵上打下深深的烙印。

在家庭因素中, 父母对子女的教养与态度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有些父母过分迁就和袒护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满足他们的一切欲望,这往往使孩子形成唯我独尊、固执、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的不良品性。例如,孩子想要某种东西没有如愿,于是就会发脾气扔东西,结果父母不但没有惩罚他的不良行为反而满足了他的要求。从此,这个孩子就会习惯于用冲动性行为来达成自己的愿望;有些家长则只顾忙自己的事,对孩子漠不关心,任孩子自由发展不加引导,认为教育是幼儿园的事,与己无关。这种心态极易给孩子加负,希望自己的孩子样样比其他孩子强,稍有差错就会斥责、打骂孩子,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还有些家长则不了解孩子的真实能力,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低,孩子极易完成,致使孩子慢慢地失去了学习兴趣,能力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从而缺乏上进心和求知欲,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这就要求家长在教育中应尊重孩子的意愿,尊重孩子的权利,对孩子适度地要求,孩子才会健康地成长。

(二 )家庭的结构也是影响幼儿心理是否健康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许多研究表明,破裂家庭的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正常的教育,容易形成悲观、孤僻、无信念感,与成年人难以和睦相处等。

例如,我们班的冰羽(化名)小朋友,在刚来小班的时候非常的活泼,但是在小班下学期的时候由于父母离异渐渐地就变得不爱说话了。老师组织活动的时候也不会主动回答问题,并且不能集中注意力,要么发呆、抓衣服,要么影响其他幼儿活动。当我和她说话时,她总是把头埋得很低,声音也很小,很没有自信的样子。可见,给孩子一个安全、可靠的家,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多么得重要。

(三 )家庭气氛是影响幼儿心理是否健康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因素。研究发现,生活在宁静而愉快的家庭中的孩子与生活在气氛紧张家庭中的孩子,在性格上有很大差别。如果家庭中父母关系融洽,则会使孩子有安全感,信心十足;如果父母关系紧张,经常发生口角,则会使孩子情绪不稳定、紧张和焦虑,缺乏安全感,对人不信任,这严重影响了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例如,我班的竞辉(化名)小朋友,父亲是一名警察,母亲是一名编辑,父母双方都有着较高的学历,他们都比较注重家庭氛围的营造。平时常见他们一起来送小竞辉上幼儿园,并且每天能抽出时间来陪她做游戏和阅读,所以小竞辉不但语言能力发展非常好,而且还自信乐观。她是班里小朋友的开心果,常常给其他小朋友讲故事、说笑话,小朋友们都非常喜欢她。

因此,作为家长,要着力于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气氛,要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消除不良情绪的干扰,保持良好的心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人文环境

(一 )幼儿园的气氛。幼儿园的气氛与教师的道德修养、职业意识及教学水平等方面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曾经有这样一个例子:某幼儿园的一位教师因为有一位小朋友在做游戏时与自己的孩子发生了纠纷,她便将这位小朋友的右手按在滚烫的暖气片上达20分钟之久,致使该幼儿右手严重烫伤。当然,这位教师受到了严肃处理,但她的行为给这个孩子心理上的冲击十分严重,致使该幼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幼儿园感到恐惧,情绪不能稳定。

教师的职业意识与教学水平是影响幼儿园气氛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忽视幼儿的玩与学,忽视对幼儿兴趣的培养等,都会使幼儿生活在一种机械、缺乏活力与互动、缺乏情感交流的气氛中,这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亦将产生消极的影响。

所以,教师应该为幼儿创造一个充满爱的、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的氛围,允许失败、允许犯错误的氛围。因为幼儿经验不足,能力有限,失败和犯错误都是难免的,如果不允许幼儿失败和犯错误,都将会使他们生活在一种无形的压力之中,这将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同时,这样的环境应该是不存在任何外在压力的,这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 )师生关系。人与人互为环境 , 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园的人际关系是幼儿园人文环境中对幼儿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

幼儿与教师之间关系紧张,是引起幼儿心理出现问题的最主要的原因。教师整日与幼儿在一起生活和活动,教师的言行和情绪状态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幼儿,教师稳定的情绪和完整的人格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个性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幼儿的行为。

教师对幼儿的不公正、偏爱、无同情心、蛮横粗暴、挖苦和讥讽等更会给幼儿的心理健康造成伤害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幼儿心理的发展影响是很大的。所以,教师要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人格,以便能给幼儿以积极的影响。

幼儿是祖国的希望,他们的心理能否顺利健康发展,直接影响我们民族的未来。因此,幼儿园必须把自尊、自信、独立性、责任感、创造性和社交能力等作为培养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目标, 积极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生理及心理环境,为下一代的发展打好基础。

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建构 第7篇

一、利用幼儿园丰富的物质环境, 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园物质环境主要包括园舍建筑、设备设施、墙饰布置等等, 这些环境的创设发挥了极大的教育价值, 从而让幼儿在获得成功经验的同时, 引出内心的愉悦情感,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心理健康的和谐发展。

(一) 利用开放环境的“平台”作用, 促进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与人交往是人类的天性。学前儿童的人际关系虽然比较简单, 人际交往的技能比较差, 但是他们都强烈希望通过交往来了解别人, 也希望通过交往来获取别人的了解、信任和尊重。因此, 我们采用开放式的环境创设, 幼儿可以自选参加区角活动, 可以自由取放玩具, 可以结组讨论游戏的玩法, 在开放的环境中, 增加和其他幼儿接触、交往的机会, 尝试用语言、表情和动作与人交往, 不断获得交往的技巧, 体验到交往的满足, 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 利用环境的“导师”作用, 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这主要指在教育活动中, 创设与幼儿学习、游戏相关的物质环境, 重视教育环境潜能的发挥, 从而促进幼儿积极地参与其中, 发展幼儿的智力。比如, 在中班语言区, 我们用废旧纸盒做了一个大房子, 将窗台布置成“故事小屋”, “故事小屋”里藏着许多与近期教育教学配套的故事图片、可折式图书、卡片等, 令幼儿一看就知道这是个看图讲故事的地方, 这样精心设计的环境吸引着幼儿进入语言区, 并使他们产生了愉悦的情绪, 形成了积极兴奋的心理状态。在这样良好的心理状态的驱使下, 幼儿又产生了创新意识, 学会了自己打开小屋, 取放图书等。“故事小屋”增添的趣味性, 不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而且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 使他们得到了心理上的充实和满足。

(三) 利用环境传递信息的“桥梁”作用, 保证幼儿情绪的愉悦性

积极健康的情绪是幼儿保持身心健康和行为适应的重要条件。我们在重视大副壁画设计的同时, 小副壁画的设计也巧妙地向幼儿传递各种信息, 成为不可横跨的桥梁。这些“不起眼”的创设, 不但可以为学生增添很多知识, 同时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如中班的“心情墙”, 全班每个小朋友都有一朵代表自己的纸花, 纸花中间贴有自己的照片, 三种不同颜色的叶子代表高兴、生气、难过三种情绪。幼儿生气时可以将贴有自己照片的花插在代表生气的叶子上, 以表达自己生气的心情, 这样既能让幼儿宣泄自己的情绪, 又能让教师及时了解本班幼儿的情绪状态, 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保证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二、创设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 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所谓精神环境又称之为“潜环境”, 一般是指由人际关系、文化观念等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的气氛和氛围, 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这种气氛和氛围决定着人的“自我”能否被发掘、发展和完善, 决定着人的先天潜能能否得到实现。在活动中, 我们努力与幼儿建立彼此信任、尊重的情感, 积极为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铺设宽松和谐的氛围。

(一) 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幼儿产生了心理安全感, 获得了心理自由时, 能够乐于和善于表达或交流思想与情感, 能够使幼儿学会关心同伴, 团结协作, 能够使幼儿产生遵守纪律的意识。比如, 一次游戏时, 许多幼儿用积木搭出了各种各样的物体, 有个幼儿只搭了一条直线, 面露难色, 教师便走过去对他说:“挺好的, 这是蚯蚓, 又像小棒。”幼儿马上在直线下方添上“爪子”, 说:“我搭了条长龙。”一会儿又添上翅膀说:“我又搭了架飞机。”教师的鼓励消除了幼儿的自卑感, 激起他创造和构建的兴趣, 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 创设宽松、自然的心理环境

这样的心理环境, 使幼儿没有压力, 使他们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比如, 在一次小班语言活动中, 需要幼儿创编简单句:“我能……”教师在与幼儿玩游戏的过程中, 教师边做跑、跳等动作, 边说:“我能做运动, 锻炼身体。”幼儿受到了启发, 通过教师非语言的动作、表情、手势等, 理解了教育意图, 纷纷发言, 成为了语言的主动学习者和建构者, 而他们的表现欲望也在逐步地增强, 专注此情, 快乐主动地学习。

三、通过良好的社会化环境, 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社会化环境包括社区、家庭、自然等环境。我们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的优势, 对幼儿进行教育。比如, 带领幼儿去特教学校参观, 培养幼儿关爱残疾人的情感;南方雪灾后, 和社区联手举行“小手拉大手, 共同献爱心”捐款活动, 培养幼儿关心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

家庭教育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最为持久, 时间最长, 同样不容忽视。我们积极向家长宣传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册、家长访谈等形式, 向家长介绍如何为幼儿营造宽松、安全、自由的精神环境, 还针对幼儿存在的问题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教育计划, 同心协力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

美丽的大自然环境也是对幼儿进行教育, 激发幼儿积极情感的有效途径。根据季节的不同, 我们带幼儿到大自然中观察动植物的特征, 到田边观察农民伯伯种地, 了解粮食的由来……通过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让幼儿在感受大自然美好的同时, 对社会生活环境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

总之, 幼儿园教育环境是实施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支柱。适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适宜环境的确立, 能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和谐发展。在符合学前儿童心理特征的前提下, 适宜的教育环境可以让幼儿有成功的快乐体验, 形成热情、勇敢、自信、主动、谦虚、慷慨、合作和诚实等性格特征, 对自己, 对别人和现实环境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比较符合社会规范。良好的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 不仅有益于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 更对他们未来的方方面面产生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朱家雄.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M].东北师大出版社, 2002.

通过环境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第8篇

一、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关注的现状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忙于工作,疏于对孩子的照顾。而且他们把主要的经历都花在照顾孩子的生理健康上,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关注较少。也有一部分家长认为没有太大必要,甚至有的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不一样的时候,也没有进行太多的干预与治疗。很多家长溺爱孩子,只顾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生理成长环境,却忽略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我也曾经询问过一些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与成年人,问了问他们的父母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结果是,几乎所有人都说,自己的父母从来没有关注过自己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幼年时期,他们最主要的经历都是关注自己的身体是否健康。由此可见,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多年来很多家长的共同问题。蒙台梭利认为:“如果不给幼儿提供帮助,如果他的环境被忽视,那么他的精神生命就将处于长期的危险之中。不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再也不能持续下去了,我们必须从最初的时刻就帮助儿童。”因此,在家长关注较为淡薄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发出号召,让家长能够正确地认识孩子,认识到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二、加强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必要性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因此幼儿的健康关系到整个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发展。这就要求幼儿既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二者缺一不可。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多变的竞争化的社会。而幼儿时期是为人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因此只有从小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从多方面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1. 家庭

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父母则是幼儿最为亲密的人,大部分学前儿童的行为问题与其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父母行为习惯以及情绪表达方式直接相关。因此,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状态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家长一定要做好相关方面的工作。

(1)家长需要给幼儿创设一个和睦美好的家庭氛围。

幼儿的很多行为都是在模仿成人,那些攻击性行为多的孩子,大多数有着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亲人之间要相互友爱,避免争吵打骂,防止幼儿进行模仿,从而对其身心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

(2)家长自身也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为幼儿起一个很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3)家长要注意自身对幼儿的教养方式,不可过于溺爱,也不可太过严厉。

家长往往有望子成龙的心态,因此有时候会对孩子期望过高,过于严厉。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幼儿会觉得不自由、不开心,也不利于他们自信心的培养。因此,家长要给他们创设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成长环境,对孩子的期望与定位也要合适,不可过高,以免给孩子造成无形的压力。同时,有的家长过于溺爱孩子,也是不正确的。这样可能会助长孩子娇惯等一系列不良风气,对于身心发展都无益处。因此,家长的教育一定要把握好度。

(4)家长自身也要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从而更加科学也对幼儿进行引导与帮助。

熟悉儿童的心理特点,掌握儿童心理行为偏离和疾病的基本知识,就可以更加及时地对幼儿的心理行为异常进行纠正。对于家长来说,作为孩子最为亲密的人,掌握一些科学的知识,可以把孩子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可以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进行全面的、科学的教育,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来讲是非常有益的。

2. 幼儿园

幼儿园是幼儿除了家庭以外,生活接触最多的环境场所。因此,在幼儿园里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对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1)从整体环境上来看,幼儿园可以经常性地办一些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活动。比如带着孩子们出去郊游散心,举办一些趣味的主题活动,增进班级与班级之间的互动等,这些措施都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相对轻松愉悦的环境,从而使得他们也能够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

(2)从班级内部的环境来看,主要就是带班老师的工作了。老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调节自身的心理状态

一直以来,我们对幼师生的教育比较注重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培养,而往往忽视了心理素质教育。而他们的心理健康会影响到幼儿的成长,因此提高未来教师的心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想幼儿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带班老师首先得调节自身的心理状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孩子。

②对幼儿要有耐心,用鼓励的态度对待孩子

老师要尊重、理解、信任幼儿,真正做到彼此之间人格平等。以宽容、开放的心态对待孩子,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用心体验孩子的内心感受和情绪反应。老师要鼓励孩子去发现、去探索。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不可以打骂,要耐心地进行纠正。教师可以多用一些“你再试一试,可以做得更好”之类的语言,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心态。

③在平时开设一些与心理健康有关的活动

目前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课程开设较少,开设的课程中,大都是教师唱主角。在教学中也只是“为教而教”,不会考虑这样的教学有没有意义。这样是不可以的,老师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就应该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一些改善心情、自我控制调整的方法,在生活中就可以教给幼儿。同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科的教学之中,让幼儿能接触到这些知识,有助于他们自身心理状态的调节。

④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同伴交往的环境

在幼儿园里,幼儿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与同伴。同伴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同伴交往的环境,对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来说尤为重要。老师要为幼儿创造交往的环境,提供语言交流的机会,丰富交往的内容,并帮助幼儿树立交往的信心,促进同伴间的友好相处与互相关心帮助。同伴之间可能会出现争抢,可能会有一些攻击性行为,老师就要适时地阻止,对幼儿进行教育,避免因同伴不合给幼儿的心理造成伤害。

3. 社会

不仅仅家庭与幼儿园要肩负起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我们的社会也责无旁贷。我们要尽量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背景,宣传真善美。

(1)图书出版方面,要多出一些内容积极向上、可读性强的儿童读物。

图书是幼儿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重要载体,优质的读物不仅能使幼儿获得一定的知识,还能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情,拥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

(2)有暴力、凶杀镜头的电视节目动画片等,应淡出幼儿的视线。

幼儿有着很强的模仿能力,如果电视节目中有一些暴力的镜头,很可能促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因此,那些有童趣、想象力丰富,充满乐观、快乐元素的电视与动画片应该成为孩子们的首选。

(3)为幼儿创设一个安全的社会环境。

前几年发生过入园杀人的暴力事件,这对幼儿来说,造成的心理创伤是巨大的。因此,我们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应该珍视生命、热爱幼儿,为他们营造一个安全的社会环境,呵护他们幼小的心灵。

(4)对特殊的幼儿群体,加强心理上的抚慰。

社会上总会存在一些特殊的幼儿,比如说孤儿、弃儿等。我们对他们要赋予更多的关怀与爱,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有空的时候,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去福利院,陪着那些孩子一起玩耍,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安慰、获得快乐。

(5)加强宣传,开展幼儿心理咨询。

幼儿时期,往往是心理障碍萌芽的初期,因此,只要发现及时,心理健康状态完全可以得到改善。因此,社会上要加强对幼儿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做到家喻户晓。让所有人都能够真正地意识到心理卫生要从幼儿抓起。同时,有关部门要多多地开展幼儿心理咨询,为更多的人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医院还可以开设专门的幼儿心理问题咨询部,帮助更多的幼儿解决心理问题。

四、总结

当前,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家长、老师与社会要携起手来,共同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家长和老师要及时了解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发展,进行必要的心理指导。

学前儿童能否健康的成长,关系到家庭、社会、民族的未来。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孩子的身心都能够得到健康的成长,为他们共创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中国侨务政策下一篇: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