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

2024-09-03

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精选11篇)

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 第1篇

一、树立正确的课堂组织管理理念

在新课程理念中, 课堂组织管理是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主体, 改变原来教师“一言堂”的管理理念, 它的主要目标是扩展课堂知识的宽度, 避免学生形成死记硬背、解题机器的尴尬局面。其内容由单一的课堂纪律管理延伸为由课堂时间、学习情境、教师教学管理等在内的整体课堂结构管理, 课堂管理方式由控制管理转为互动沟通, 由批评教训转为学习激励, 其管理策略也由事后调控与惩戒性策略转向预防前瞻性策略, 从而使师生共同建设人性化课堂、绿色生态化课堂, 从而更高效率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二、课堂组织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主要场所, 也是学生在学校进行学习的主要场所。师生有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创设充满生机活力、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课堂, 让课堂成为师生获得知识和精神交流的愉快天地。但如今, 部分教师对课堂产生疲倦厌烦、无奈乏味之感, 也有不少学生对课堂学习产生乏味厌倦甚至恐惧感, 有时捣乱课堂纪律, 有时只专注于自己的世界, 这样, 课堂成了一个没有任何交流互动、死气沉沉的场所。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

1. 教师课前准备工作不充分

教师对课前准备这个重要环节重视不够, 没有生动具体的课堂导入, 知识点之间生硬连接, 对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没有延伸, 只是进行单一的口述, 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师组织教学能力薄弱

课堂组织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管理学生, 引起注意,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其活泼主动地学习, 建立和谐融洽的教学秩序, 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说教师组织课堂的教学能力尤为重要, 其组织管理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但就目前的教学状况来看, 部分教师对课堂纪律的管理, 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有益注意等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 对于课堂的情绪突发事件以及和学生冲突方面更是显得有些措手不及。尤其对年轻教师而言, 即使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 在混乱不堪的教学环境下, 也就谈不上知识传授的效果了。

3. 教学方法过于陈旧

在课堂教学中, 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理解不够, 过度依赖以前的教学经验, 教学方法单一, 授课方法只是传统的口述。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般都采用讲授的方法, 只是看重教师自己的讲授, 却忽略学生对所讲知识的接受程度, 而且知识的延伸跟不上生活和科技的进步而深入, 导致照本宣科, 毫无创意。

4. 课堂气氛呆板

课堂气氛是师生共同在课堂上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索的情绪状态的表现。和谐生动的课堂气氛是教师在组织教学中, 利用新鲜精彩的引课, 生动活泼的语言, 完美的知识衔接构架设计以及友好式的互动组成的。但这样的课堂在很多学校中都是难得一见的。多数课堂是教师单一的口头讲授, 死板的提问式互动, 学生自生自灭式的学习方式以及事不关己的冷漠, 使整个课堂教学沉闷压抑, 更不用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什么乐趣可言了。

5. 关注学生全面性发展不足

在新课程背景下,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个体, 既是知识的接收者, 又是知识的建构者,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都处于主体地位。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或者说对学生的全面性认识不够, 不愿意也不敢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只是看重对知识的传授与接收, 却不去探究对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道德观念的培养。本应该放心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学习, 但由于教师受传统经验的制约, 大包大揽, 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 几乎整节课都是教师自己在演讲, 不注重和学生的互动与交流, 导致学生不愿思考, 消极参与, 创造性得到限制的结果。

三、教师在课堂组织管理中的实践

1.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优化课堂结构是指对教学环节及其顺序和时间进行分配, 是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宏观管理。如理论概念课常采用已学知识延伸—建立新概念—掌握定义—合理应用概念的教学方式;习题课的教学方法常常采用复习已学知识点—典型例题分析—强化知识内容—延伸知识点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课采用概念形成—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演绎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方法采用感知—了解—掌握—构建—运用的教学方式, 不仅使学生学会本节课的知识, 还要使学生掌握学习此类知识的学习方法, 达到融会贯通的教学目的。教师把握以上几种教学方式, 是课堂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保障。

2. 课堂以学生为主体, 尊重并满足学生的需要

课堂组织管理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要求, 教师首先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需要具有内在驱动力, 是人类一切行为和动力的源泉。人本主义学家马斯洛指出, 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优势需要和非优势需要。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优势需要,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生的优势需要特点对课堂进行组织管理, 此种做法比教师对学生进行口头命令或强行控制要有效得多, 并且能真正做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 尊重并保留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要。

课堂中存在的很多“问题行为”一直是教师在课堂组织管理过程中的大难题。在传统教学中, 大部分教师常常采用激烈训斥、口头命令、强行控制和威胁、家访等消极方式来对待问题学生。表面上看, 课堂环境得到控制, 课堂秩序得到维持, 但给学生内心已经造成了压力和负担, 也许还会给学生未来带来不可预想的伤害。所以, 作为教师, 我们不妨站在学生的立场来分析一下学生作出这种破坏课堂环境行为的主要原因。产生这样的课堂问题, 其实不只是学生自己的错误, 作为教师也应该审视一下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是否合理恰当, 是否考虑到学生在此阶段的内心需求, 是否以平等的心态来对待学生并给予足够的尊重。如果教师能多一些换位思考, 很多问题也就不能成为问题了。其实, 制定课堂秩序规则必不可少, 但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制定课堂秩序规则, 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 充分满足学生对尊重感和归属感的需要。教师要时时关注学生的行为举动, 给予学生充分的爱,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爱护, 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课堂, 其课堂组织管理也就轻而易举了。

3. 构建绿色人性化课堂,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平等, 是指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权在握、发号施令的状态, 教师要走下三尺讲台, 融入到学生之中, 在空间和心理上缩短师生的距离感。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 公正平等地对待课堂中的每一位学生。正如《把童年还给学生》中所说, “把学生当人, 把孩子当孩子, 把学生当学生”。也就是说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爱, 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要。我们要承认每一位学生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并欣然接受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 他们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我们要学会包容学生的错误, 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 利用换位思考来理解并体谅学生各方面的需要。教师只有做到这些, 才能算是师生关系的平等。因此, 要最大限度地建立师生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平台, 实现师生真正意义上的言语自由。

学生作为课堂环境中的共同管理者, 可以发挥更强更大的正面作用。在进行课堂秩序规则的制定与维持时, 教师应尊重并倾听学生的意见, 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通过班会、座谈、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充分获得集体归属感, 树立集体责任感。在课堂环境中, 尤其是在良好课堂心理氛围的创设和课堂组织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调动并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师生之间保持多向、多形式的沟通和互动, 相互协作, 相互配合, 相互启发, 相互学习, 共同建构一个平等、宽松、自由、和谐的人性化课堂。

摘要: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教师在课堂组织管理能力方面获得专业性成长与发展, 需要形成组织管理的意识, 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 并提高课堂管理的理论素养和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组织教学,课堂管理,教师能力

参考文献

试论教学管理组织与教学组织管理 第2篇

现代教学组织管理,是以构建高效能的教学管理组织为其前提条件的。现代教学管理组织,是随着教学规模的扩大、班级授课制的出现,现代学校的产生而逐渐构建起来的。现代教学管理组织的构建,推动和促进了教学组织管理的发展和完善。现代教学管理组织,作为现代教学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已为越来越多的教学管理者所运用,并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教学管理组织的特征

教学管理组织,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专门性组织,并不是从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而是近代学校教育产生和发展的产物和结果。严格地说,现代教学管理组织是随着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班级授课制的出现和现代学校的产生而逐渐构建起来的。作为教学管理组织,从它构建的那一天起,就既是静态的组织机体,又是动态的管理职能,是两者对立统一的集合体。从静态看,教学管理组织是一个根据一定学校的教学目标而建立起来的组织机体;是不断循环的教学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和保证。从动态看,教学管理组织反映了教学管理的组织职能,是围绕一定学校的教学目标建立组织机构,对组织中的全体人员安置职位,明确职责和职权,规定管理体制及信息交流等一系列管理职能,使之在实施教学目标的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效益。据此,我们认为教学管理组织,就是按照一定学校的教学目标,运用组织要素,进行有机组合并进行动态管理的一种专门性社会组织。

教学管理组织与其它社会管理组织相比,既有相同于一般社会管理组织的普遍性,又有不同于一般社会管理组织的特殊性。就其特殊性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存在的永恒性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管理组织。但从总体上来看,它们大都是一个历史范畴,即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又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消亡。而教学管理组织则不然,自从它产生以后,就为人类社会所必需。只要人类社会存在一天,教学管理组织就有其存在的必然性。这是因为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人类自身的繁衍和个体的生存与发展,一时一刻也离不开教育培养人的职能作用。教育的永恒性,决定了教学管理组织存在的永恒性。

2.自身的教育性

一般的社会管理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最主要的就是行使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专门的管理职能,以保证所要控制的某种活动得以正常进行。而教学管理组织的产生和发展,除了必须行使教学方面的管理职能,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外,还必须发挥它的教育功能。这是因为学校里特别是中小学里的一切,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会对青少年学生发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教学管理组织当然也不可能例外。不仅如此,教学管理组织自身的教育性,要比其它因素直接和明显得多。

3.结构的简明性

一般的社会管理组织,特别是复杂的社会管理组织,其结构往往是大幅度和多层次性的。而教学管理组织,特别是本章所要着重研究的中小学教学管理组织,在其结构上则就要简单明了得多。一般情况下,它仅有校长室(教务处)、教研组(年级组)和教师三个层次,每个层次所管辖的人员也都比较有限,因而具有管理层次少、管理幅度小的特点。

4.沟通的精神性

一般的社会管理组织,往往是围绕着一定群体的物质利益而展开各种各样的管理活动的,因而它们之间的信息沟通往往带有明显的物质性。而教学管理组织虽然也可能服务和服从于一定社会一定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就其内部而言,不管哪一个层次,哪一类人员之间的信息沟通,都是围绕着“传道、授业、解惑”进行的,因而带有鲜明的精神性或者说非物质性的.特点。这种信息沟通的非物质性,使教学管理组织自身的纯洁,有了较为可靠的保证。

5.建制的灵活性

一般的社会管理组织,特别是官方的社会管理组织,它的产生和发展一般都有严格的规定,从上到下也往往有固定的模式,在其建制上常常是大同小异。教学管理组织的建制,虽然也有一定的原则和规范,但适应教学管理的需要是其核心的要求。不要说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学校的教学管理组织,在其建制上可以有所不同;就是相同类型相同规模学校的教学管理组织,在其建制上也可以有所不同。这在教育管理体制特别是学校内部管理制改革以后,已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教学管理组织建制的灵活性,带来了教学组织管理的有效性。

二、教学管理组织构建的意义

如前所述,构建教学管理组织,是实施教学组织管理的前提条件。如果离开了教学管理组织的构建及其作用的发挥,教学组织管理就会走入死胡同。由此可见,构建教学管理组织,对于教学组织管理的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地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教学管理组织,是组织调配教学人员,形成合理结构,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实现教学组织管理系统化的需要

教学组织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把教学线的所有人员组织起来,纳入一定的组织系统之中,并形成合理的组织结构,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从而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能。而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构建和依靠教学管理组织。这是因为,构建和完善教学管理组织的过程,也就是组织和调配教学人员的过程,也就是把不同性质的教学人员安置在不同的教学岗位上的过程,也就是把各类教学人员纳入组织系统之中并形成合理结构的过程,也就是根据教学的不同需要发挥不同教学人员不同作用并形成合力的过程。这就是说,构建和完善教学管理组织的过程,也就是实施教学组织管理的过程,它们之间具有内在同一性。

2.构建教学管理组织,是建立健全教学网络,疏通联系渠道,做到上下沟通,左右协作,实现教学组织管理科学化的过程

教学组织管理,离不开教学管理组织内外的信息沟通。教学组织管理的信息沟通,当然不能排斥非正式渠道非组织系统的沟通,但在实际工作中,起着主要作用。使用频率最高的还是正式渠道组织系统的沟通。这就是说,要使教学组织管理的信息沟通顺畅、快捷、准确、有效,就必须构建和依靠教学管理组织,以建立键全教学网络,疏通联系渠道,从而实现上下贯通,左右协调,保证思想认识和行动步调上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教学组织管理的优势,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并使之逐步走上科学化的轨道。

3.构建教学管理组织,是分解实施教学目标,明确落实职责,做到各行其权,各尽其责,实现教学组织管理规范化的需要

教学组织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施和实现教学目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合格人才。要实现这个目的,有大量具体而细致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做。其中首先是必须把教学总目标具体化,并分解到不同的部门和个人,从而使不同的部门和个人明确各自在实施和实现教学目标中,各有哪些权力,应负多少责任,做到各行其权,各负其责,避免权力争夺和责任推诿现象的发生。做好这项工作的中心环节,就是构建和完善教学管理组织。这是因为,只有构建和完善教学管理组织,才能使教学的目标分解到不同的部门和个人成为可能,并明确落实各种职责,使教学组织管理具有规范化的操作程序。

三、教学组织管理的内涵

根据组织管理的一般要求,我们可以对教学组织管理作一简要的界定:教学组织管理是指根据教学管理的需要,建立健全教学管理组织,并在组织内部划分一定的层级,设置一定的职位,配备一定的人员,赋予一定的权力,落实一定的职责;同时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这个根本目的,来确定教学管理组织内部上下级之间隶属关系和横向间的分工协作关系,从而使教学管理组织的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促使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简单地说,教学组织管理,就是构建教学管理组织,并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能,以保证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过程。

从上述教学组织管理内涵的界定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学组织管理与教学管理组织是有其内在联系的。教学管理组织是教学组织管理得以须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教学组织管理是教学管理组织得以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教学组织管理如果离开了教学管理组织的构建及作用的发挥,它的发展就会走进死胡同。同样,教学管理组织如果不用来进行教学组织管理,那么它的存在就是没有必要的了。因此,教学组织管理与教学管理组织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研究教学组织管理不能不着重探讨教学管理组织的构建等问题。

试论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技巧 第3篇

那么, 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技巧有哪些呢?这里, 笔者拟以中职生语文教学为例作简要论述。

一、教学内容的整体组织技巧

合理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应该围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必须考虑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兴趣在哪儿、困难在哪儿, 而这些又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教师更多的是从教材出发去组织教学内容, 容易出现“见书不见人, 人围着书转”的现象。因此, 教师应该像一个指挥家一样, 对一堂课的内容了然于心, 能从整体上加以安排, 提高课堂教学组织管理的技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两点:一是语文教材一般是按照单元编排的, 每篇课文既独立成章又与各单元内容相呼应。各个单元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教师要按照单元编排思路和各课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恰当地安排教学内容, 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二是课堂教学是由纵、横两个方面的多种成分和要素组成的, 在设计、安排课堂教学时, 应照顾到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 并做到有机结合。教师要从整体性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入手, 对各个组成部分统筹兼顾, 课始、课中、课尾巧安排, 既从大处着眼, 又从细处把文章做足, 即开头要引人入胜、中间要波澜起伏、结尾要余音不绝。新课的开头要新颖, 开场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可根据不同的课文和学生学习的不同情况导入新课, 或复习已学过的内容, 或引几句诗文, 或讲一则新闻, 或说一个故事。课的中间, 要根据课文内容不时设疑、激疑、解疑, 务必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 主动地学习。如教授《废墟》一课时, 可以让学生观看圆明园废墟的图片, 设置情景导入。在每节课的结尾也要设法让学生下课后有点念想。很多教师讲完《项链》一文时, 往往会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讨论:“佛莱思节夫人会不会把项链还给玛蒂尔德?”“玛蒂尔德听到项链是假的后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样的讨论, 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讨论完毕后, 再让学生在课外学着做续写练习。这样, 课堂教学虽结束了, 但学习活动还在延续。

二、教学模式的变换技巧

语文课的内容往往比较丰富生动, 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如果教学形式单一, 由教师在讲台上仅凭自己对课文的感知向学生进行讲解, 课文可能会讲解得很精彩, 但未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中职生又普遍厌学, 听课时间一长, 他们就不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或睡觉, 或说话打闹, 或发短信、听音乐等, 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因此, 如果不能灵活变换教学模式, 语文课堂教学就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教学模式的变换技巧首先要建立在教学角色的转换技巧上。一个优秀的演员总是能扮演不同的角色, 教师也要学会扮演多种角色。中职课堂教学上常见到教师在演“独角戏”, 学生成了听众, 而且是不爱看“戏”的听众。因此,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但自己会演戏, 还应该引导学生来演戏;教师不仅会做演员, 还应会做导演、主持人、教练员。中职生活泼好动, 教师如能在语文课堂上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的互动参与实践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自主学习, 在课堂上主动、大胆、尽情地动脑、动口、动手, 自由发挥自身的学习个性, 就能真正使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 变被动为主动。

三、课堂教学的应变技巧

课堂教学应变技巧是一种比较高超的能力。由于课堂上很多偶发事件是事先预料不到的, 所以应变时必须因势利导, 随情况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技巧。

1. 穿插法

中职生的自控能力普遍较差, 有意注意的时间很短, 因而50分钟的一堂课要想让他们一直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很难, 学生的注意力与学习兴趣很容易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分散、减退, 整个课堂气氛也就乱起来或者消沉了。因此, 教师可以紧扣教学内容, 根据触发的灵感, 调动自己积累的知识, 或者穿插说个笑话、讲个故事, 或者谈点趣闻、唱支歌儿、朗诵一首诗, 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巧妙的穿插不但可以振奋学生的精神, 有时还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

2. 停顿休整法

停顿具有加深印象、维持课堂秩序的作用。每当课堂上有学生无心听讲或秩序不好的时候, 教师就容易处于被动的状态。对此, 有些教师往往喜欢大声喊叫整顿秩序, 而这种做法又收效甚微。笔者认为, 教师只需运用停顿休整法, 即运用眼神、手势来表情达意, 就可扭转这种局面。眼神往往能表达一个教师的威严, 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而当讨论的过程中, 学生偏离话题, 演变成争吵时, 教师把体育的局面, 还能收到一种幽默的效果。

3. 个别提醒法

对于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或者睡觉的学生, 运用个别提醒法既能达到提醒的目的, 又不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教师也可采用提问的方法, 把这些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但在提醒时切不可使用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语言。如果语言不当, 很容易引发学生与教师的对立或当场对抗, 不但不能进行正常教学, 还会导致教师的威信下降。

4. 幽默调侃法

在课堂上适度进行幽默调侃, 是唤起学生注意、避免发生“分心”的有效方法。教师可通过一些随机的“点化语”或“插入语”化平淡为神奇。如提问时全班学生都不作回答, 教师随口来一句:“怎么, 全军覆没了?”有一名教师在课堂上发现有些学生趴着睡觉, 就随机说了一句诗:“春风吹得书生醉, 莫把课堂当睡堂。”学生们哄然一笑, 睡意就全无了。这样幽默调侃的话语既能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 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当然, 风趣幽默的语言必须以丰富的知识和机敏的应变能力为前提。

四、表扬、鼓励学生的技巧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教育的艺术, 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是表扬和鼓励的艺术。表扬和鼓励是推动学生进步的动力, 也是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学生的成功源于信心, 学生信心的形成又往往源于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因此,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 要时刻留意学生身上的优点, 适时捕捉学生的进步, 恰如其分地予以鼓励和表扬, 这不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还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教学的首要目标是让学生有成就感, 而这一点, 恰恰是中职生最缺乏的, 他们中的很多人从小就是教师眼里的“差生”, 早已形成自卑感, 习惯了不被重视, 他们在课堂上随意说话、随意插话也往往是他们希望被重视的一种表现。因此, 教师要承认学生的差异, 甚至欣赏差异, 在差异中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只有每节课教师都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使学生在赏识中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理, 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成功的课堂教学, 这样的教育也才是成功的教育。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是互动的, 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课堂教学组织管理技能是每个教师在课堂上顺利完成教学内容、维持课堂教学秩序的基本措施, 是教学技术中最综合的一项技术。因此, 提高课堂的组织管理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也是教师取得理想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摘要: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平等沟通、学习交流的场所,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往往与教师课堂组织管理水平的高低相一致。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过程, 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技巧, 能根据教学目标和课堂出现的不同情况, 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完成教学任务, 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课堂教学,组织管理,技巧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新教师课堂教学组织管理的有效策略 第4篇

【摘要】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为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有效的课堂组织管理策略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新教师最关注的领域之一,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它是有效教学的先决条件。它包括课堂教学之前的有效组织管理策略,课堂教学环节中的有效组织管理策略。

【关键词】 新教师 有效 组织管理 策略

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为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课堂组织管理的有效性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新教师最关注的领域之一,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它是有效教学的先决条件。良好的课堂组织管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现在的学生,比以往更难管理,更难教育,本人通过近几年的观察,发现许多的新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管理上存在很多问题,很难自如地驾驭学生,有效调控课堂,因而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所以对于新教师来说,课堂教学组织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有效课地进行堂教学的组织管理。

一、课堂教学之前的有效组织管理策略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课堂组织管理也是如此。一些干扰课堂教学的事件时有发生。如上课交头接耳、做小动作、玩小玩意儿、动动同座的衣服、头发、告状等。这些看起来并不起眼的事情,往往会使我们教师耕费大量的时间去处理。几十分钟的上课时间,能够真正有效利用的教学时间为此而损耗了一部分。而学生投入学习时间也相应减少了许多。因此,课堂教学之前的组织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

1.让学生明白你上课的规则

一个班级的组织管理必须从一开始就要抓紧,特别是对新教师而言。这里我还是主张一开始要从严,当有了更多的经验,了解了学生的时候,就可以放轻松些了。每接一个班,或开学的第一节课,教师应明确告诉学生自己上课的规则,比如上课必须怎么坐,眼睛必须看老师,书怎么拿,站起来回答问题姿势怎样?等等一系列的规则。比如:第一天见到学生的时候,一定要等每一个学生都完全安静地坐好了,并好好地看着你的时候才开始讲话,否则千万别开始。一定要在一开始就让他们养成这样的习惯,让他们明白只有他们保持安静,老师才会开始讲话或者上课。还有训练他们回答问题前一定要先举手,班级才不会乱哄哄的,可以提醒学生“如果能回答这个问题的请举手”。每次上课开始,不急于讲课,应该用眼睛迅速观察整个课堂动态,待各方面都属正常再开始讲课。

我认为这些都是班级组织管理中最基本的。此外还要告诉学生违反这些规则将会面临的惩罚,规则一旦建立,教师首先要严格遵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要言必行,行必果,这样才能建立起自已的威信。若前后管理不一致,则可能会使课堂纪律恶化,使自己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

2.避免消极刺激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课堂上我们要尽量避免出现影响注意的外界刺激物。我们经常发现低年级小朋友有这些现象:如刚买来的文具或文具盒,上课时总忍不住去摸一摸,不顾听课了;有时上课还会 把抽屉里的饮料、小玩意儿等拿出来喝一口或玩一下,学生就没有心思听课了。所以要改变这种现状最好的办法是避免无关刺激物的出现。就是上课前老师提早几分钟进教室,让学生把书桌拉整齐,把跟本节课无关的东西拿走或放到桌板底下,塞进书包里,课桌上就放课本等该用的东西,避免消极刺激对学生的不良影响,以免引起注意力分散。

3.有效的师生问候。

上课铃声召集学生进入课堂,有人把它喻为战斗的冲锋号声,学生在铃声的召唤下明确上课开始,心情开始安定。上课开始的问候并不单单是礼貌问题,它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开始,能进一步安定秩序。有的人对课始问候漫不经心,其实是放弃了这一有效的管理环节。课始问候时,师生双方精神饱满、行动整齐,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反之,疲疲沓沓、参差不齐,必然影响教和学的情绪。

预备铃一响,教师先用眼神暗示学生做好上课前的一切准备,上课铃一响要立即登上讲台,此时应环视全班学生,观察学生情绪如何,同时,还应以自己饱满的热情,严肃的态度,做好示范,暗示学生振作精神,尽快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4.必要的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是指通过身体的各种动作、举止、神态代替语言,借以达意表情的沟通手段之一,是通过身体的动作与接触而进行的感情交流。肢体语言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其产生和运用要早于有声语言。在有声语言产生以后,它是传递信息,增加表达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用语言来表述之外,还可以通过手势、眼神、面部表情等无声语言对学生加以教学暗示,微笑着点头则表示赞赏、同意、肯定以及理解。举手、招手等动作都传递着某种含义的语言。这种无声语言即是肢体语言,它有时甚至可以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更好效。

美国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信息的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及动作。可见形体语言是有声语言的重要补充。在孩子们语言知识还不成熟的小学时期,肢体语言在小学课堂中的运用更具有发展空间。讲起课来或铿锵有力,或娓娓动听,表情眉飞色舞,神采飞扬,一个会意的微笑,一个点头的赞许,一个肯定的手势,一句赞美的语言„往往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在课堂教学中总结出了以下的几种方法:

A、声音控制法:声音控制法指教师通过语调、音量、节奏和速度的变化,来引起和控制学生的注意。例如,当教师从一种讲话速度变到另一种速度时,已分散的注意力会重新集中起来。在讲解中适当加大音量,也可以起到加强注意和突出重点的作用。比如,在重点内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课题研究 教育论文 日常工作 容的教授中,我会适当的提高我的音量,放慢我的语速,学生就理解了,这个时候老师讲到重点了,要凝神了!再比如,在讲习题的时候,老师激情飞扬,热情高涨,学生不自觉的就被老师所吸引,被老师的情绪所感染。我经常讲的很投入,可以说手舞足蹈,学生被我的情绪所感染,枯燥的讲授也显得那么的活泼、生动。

B、表情控制法:丰富的表情变化也可以起到控制学生注意力的作用。教师的表情表达对学生的暗示、警告和提示,也可以表达期待、鼓励、探询、疑惑等情感。教师面部表情、头部动作、手势及身体的移动也传递着丰富的信息,有助于沟通师生间的交流,调控学生的注意力。班里有个学生,上学期的成绩不是特别的好,但是这学期有明显的进步,只是偶尔课上还是会做点小动作,这个时候,我就朝他摇摇头,他很快就领会我的意思,坐的相当好!

C、停顿吸引法:适当的停顿,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可以产生明显的刺激对比效应。喧闹中突然出现的寂静,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一般来说,停顿的时间以三秒左右为宜。这样的停顿足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停顿时间不可过长,长时间停顿反而会导致学生注意力涣散。课堂中经常会有小朋友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和同桌偶尔讲几句话,通常这个时候,我会停下来,望着他们,课堂很快安静下来,这时候讲话的同学也会意识到全班都在等他们,这样不用一句话就能使课堂保持安静!

D、目光注视法:教师的目光注视可以在学生中引起相关的心理效应,产生或亲近或疏远或尊重或反感的情绪,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学可以巧妙地运用目光注视来组织课堂教学。如开始上课时,教师用亲切的目光注视全体同学,使学生情绪安定下来,愉快地投入学习。再如,课上有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可以用目光注视提醒学生注意听讲等。

五、手势示意法:在英语课上,有的学生自控能力差,会交头接耳。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用双手向他们做出一个暂停的动作或将食指按住嘴唇做出安静的表示,以示意这部分学生保持安静或终止违纪行为。

学生的肢体语言是丰富多彩的,教师不仅要懂得课堂教学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适时的观察学生,正确读懂他们的肢体语言,运用一定的组织艺术,努力调动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做到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心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地提高。

二、课堂教学环节中的有效组织管理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问题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处理好问题行为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处理的方式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

(一)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方法 1.尊重学生、表扬为主。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在老师眼中是最好的,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用上激励性的语言:“老师喜欢专心听讲的同学,我相信每个同学都是老师喜欢的好孩子,现在我来看一看谁最专心听讲。”或者树立榜样:“看,××同学坐得最端正。”其他学生自然就端正坐好了。根据情况运用善意的批评矫正学生的行为,比如说有的孩子很顽皮,一直就没坐好,这时教师说:“同学们看一看,××同学今天坐得多端正呀!”这时,孩子一定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及时调整。如:“某某同学刚才的行为影响了其他同学学习,老师很不满意。”“某某同学这样做,老师很为他高兴。”

2.间接暗示,提醒学生

上课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和课堂纪律情况,谁做小动作,谁思想开小差,谁讲闲话,谁在睡觉等等,教师都要看在眼里,及时提醒学生。相对而言,教室后面的学生更容易出现纪律问题,究其原因,教师与他们的空间距离大了,心理距离也大了,而教师的影响力却小了。特别是多媒体进入课堂以后,一些教师把鼠标当成了羁绊与学生交 流的绳索,更难走下讲台。我建议教师要走到学生身边去,相对近距离地对学生进行暗示,施加影响。如:每次齐读或提问的时候,我都会走下讲台,用动作暗示没拿书的同学捧起书,拍拍没坐正的学生的背,用眼神暗示没听的同学等等。当学生不专心听讲或在课堂上偷看其他书时,我一般通过提问该生的同桌或近邻的同学来提醒和警告他,这样可以避免因突然直接提问该生可能引起的小麻烦,避免因毫无准备而显得惊慌失措,答非所问,进而引起其他同学的哄笑,造成课堂纪律的松散。

3.使学生产生纪律需求

一般来说,小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除了内部动机外,表扬、奖励等外在因素也是影响学生行为的重要原因,了解和利用学生的外在需求,并使学生产生纪律需求是进行纪律管理的有效手段,如:“这么多同学举手,老师现在要请一个刚才认真听其他同学发言的小朋友回答。”“你刚才的发言很精彩,老师想把小红花奖励给你,可是小红花不愿意,它告诉我,它不喜欢不守纪律的孩子。”“谁更遵守纪律,我就请谁来回答问题。”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产生纪律的需求,从而逐渐养成自觉地认真听课的习惯。

(二)课堂如何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教师要千方百计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只有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才能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有效地发展,才能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事,高兴的事。例如:在开讲时,根据教材尽量使用儿童喜闻乐见,富于情趣的语言进入新课,设计一些儿歌、故事、谜语、引起学生争议和思考的问题等,使学生自然进入教学状态。

2.语言、声调、动作、表情感染

教师用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的情绪,利用体态语言和表情变化,运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多形式的朗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同桌赛读、开展朗读竞赛等)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保持注意力集中。回答问题不拘于单一的形式,有时我在课堂上就说:“请会读这些音节的同学站起来读给大家听。”“现在我们就站在舞台上,请大家站起来一起朗诵。”学生都很爱表现,结果全班都起来声情并茂地大声地朗读,通过这一站、一读,学生的精神面貌顿时有了新的改观。此外,教师还可运用多种音量的技巧捕捉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讲到关键句子和短语时提高音量或降低音量,通常能达到更佳的效果——“高声私语”能使言语更传神,有时还可运用感叹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重点。

3.适时调节学生的精神。

当发现全班同学精神不振作,学习疲劳时,可暂停讲课,引导孩子表演一段诗歌朗诵或是做一些律动:“拍拍你的手,摇摇你的头,大家伸伸手,注意听讲精神好。”对于一些儿歌教学还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让学生拍着手,和着节奏来朗诵或是配上自己喜欢的动作来朗诵,都可以起到振作学生精神的作用。当学生比较乱的时候,利用课件可以及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集起学生的各种感官,要求学生用眼认真观察,耳朵认真倾听,大脑认真思考等。

(三)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

1.认真备课,备好各个环节,养成良好的课堂常规。

教学的过程应组织得严密、紧凑,在知识学习上要满足学生的要求,一环紧扣一环,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下。反之,一堂准备不充分,教学环节不清楚,松弛零乱的课堂教学,常使学生课堂上无所适从或是无所事事,将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提问时要留意全体同学的反映,及时调整问题设计和让学生回答的方式。教会学生倾听他人的发言,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2.具备教育机智,随机应变。

教师在课堂上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回答问题有偏颇引起骚动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安定课堂纪律。对于上课时外界的突发事件,教师要随机应变,作适当的处理。如上课中,突然从窗外飞进来一只小蜜蜂,学生顿时秩序哗然,眼睛都盯着这只蜜蜂。这时教师安定学生情绪可以说:“你们看,这只小蜜蜂来看我们大家上课了,他准备看看谁是上课最专心听讲的好孩子。”这样富于情趣的语言使学生易于接受,及时地调整了听课情绪。较之强行的制止:“请认真听讲”等等效果就好得多。

3.爱学生与严要求结合,树立教师威信。

赞科夫说:“如果没有威信,那就是说,师生之间没有正确的相互关系,就缺少了有成效地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 有威信的教师,可以用轻轻一句话甚或一个眼神使乱哄哄的课堂刹那间安静下来,威信不高的教师,即使大声训斥也不能使学生信服和听从。赫尔巴特认为:“除了这种威信外,学生不会再重视任何其他的意见。”加强修养、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等,都是一个教师树立威信所必须的。实践证明,一个威信高的教师上课时学生能认真听课,对老师所讲坚信不疑,并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反之,学生会持相反的态度。不同年龄的学生对教师的威信有不同的体验,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偏重于兴趣和情感方面。因此,教师活泼爽朗的性格,关心爱护、严格要求学生就容易与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易于建立教师的威信。

总之,没有有效的组织管理,就没有有效的课堂教学。课堂组织管理是课堂教学的纽带。良好的组织管理是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重要制约因素。组织管理得好,效率就高;反之,就低。它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体现,优秀的教师决不放弃课堂组织管理。课堂组织管理是一项融科学和艺术于一体的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教师不仅要懂得课堂教学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运用一定的组织管理艺术,努力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心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的组织与管理 第5篇

科学分配授课时间,详略得当

首先从宏观上要依据教学计划分配好每篇课文所用的学时数,再从微观上安排好每节课的具体内容以及各个教学环节所需要的时间。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学内容有难易之分,重点与非重点之别。难则应慢讲多练,像用于询问时间、地点、方式、等的“(是) ……的”结构,学生常将其与“了”的用法混淆,必须通过大量对比练习,反复操练,才能使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易则应快讲略讲,像汉语中一般是动词在前、宾语在后的这一语序,学生只要稍加注意,就能掌握,不必多讲;重点要浓墨重泼,像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如“把”字句,即便教师讲明白了,学生一用起来就出错,所以需要讲了练,练了讲,反复多次,这样教师在备课时就应为此安排出足够的时间。

一节课从整体上看,导课、结课部分固然重要,但所占比重较小,不宜超过十五分钟。讲授新知识则是一节课的主体部分,必须在时间上予以保证,切不可本末倒置。尽管有的课文不是一节课就能讲完的,但我们要尽量保证每节课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避免从某个具体环节中间断开,如只讲了一部分生词、念一半课文或整篇课文只剩一点儿没讲完等。这一方面需要备课时精打细算,另一方面,教师应具备随机应变的调控时间的能力。

合理调控教学节奏,张弛有致

1、快慢相宜。包括教学进度的快慢和教师语速的快慢。每门课的教学进度要根据教学计划来确定;教师讲课的语速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和学生水平高低来确定。如教师在领读生词或课文的时候,第一遍要慢,让学生把每个字的音听清楚、发准确;第二遍应该稍快一点儿;第三遍应该用自然语速。就一句话而言也要有抑扬顿挫的变化。这样,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汉语语音、语调的独特魅力,同时产生一种新鲜感、刺激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学生易懂的内容,语速应快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语速应慢一些。

2、难易相间。根据心理学原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不易疲劳,对脑细胞的能量调节有好处,而有意注意消耗脑细胞的能量较多,如果持续时间过长,脑细胞就会因疲劳产生保护性抑制,这就需要以无意注意来调节。教师善于交替使用两种注意,可以保证教学效果。每节课的难点可能不只一个两个,若将难点集中到一起来讲,学生必须始终保持有意注意,这样大脑易产生疲劳,以致难于接受,事倍功半。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部分常常是难点集中之处,若一节课中的语法点较多,教师应设法将其分散到其他部分一些,语法点的相关词语在生词表中有,就可在讲生词时讲;亦可在串讲课文时遇到某个语法点时再讲。

营造课堂氛围,寓教于乐

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大多是成人,他们跟幼儿不同,更在意他人对自身的评价,所以,更易产生表述焦虑和领会焦虑等情感障碍。应想方设法减轻或消除学生的情感障碍。

课堂氛围是直接影响学生情感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众所周知,生动活泼、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首先,教师应热爱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以精力充沛、感情饱满的状态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教态要自然亲切,表情丰富,语言生动;声音既要有一定的力度,又要富于快慢抑扬的变化。其次,对学生要充满爱心,一视同仁;与学生做朋友,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尤其对那些学习非常吃力或学习不努力的学生更要满腔热情,给予特别的关注、鼓励;尽量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切不可冷落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回答比较容易的问题时,可让他们先说,并及时予以鼓励肯定;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切忌随意褒贬,掌握好表扬或批评的分寸。

常言道教无定法,无论哪个教学环节,往往都不是孤立地采用某一种固定的教法,常常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形式交织在一起的。在保证教学效果、教学效率的前提下,应提倡教学的个性化,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不断变换、调整教学方式。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

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 第6篇

一、坚持课堂管理目标原则

新课程要求课堂管理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确定课堂管理目标, 从而促进课堂的生长。正确的目标本身就具有管理功能, 直接影响和制约师生的课堂活动, 并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但在以往的课堂中, 我们由于忽视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对课堂管理的制约作用, 在课堂管理上往往会无所适从, 失去了目标和方向, 导致课堂管理流于形式, 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散漫。通过“国培”学习后, 我更清楚地意识到课堂上所实施的一切管理措施 (包括组织、协调、激励、评价等) , 都应当努力服务于设定的教学目标。

二、提出合理的课堂常规

我们教师对课堂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 增强服务意识, 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 提出合理的课堂常规。在确定课堂常规时, 我从是否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去考虑。通过实践证明, 我和学生共同努力, 在民主基础上建立的课堂常规比较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受。

三、创设宽松、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要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真正的主人, 就必须创设宽松、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 对课堂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新课程要求教师放下“权威”, 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就可以“不礼貌”, 而教师也不能因为片面追求平等, 而弱化自己在课堂管理中的作用。在与学生的交往中, 我充分发挥“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的作用, 积极与学生进行交往, 赢得学生的尊重, 树立了我作为教师的威信, 做到了“亲其师而信其道”, 学生也就自觉服从了管理。

四、加强学生的自主管理

教师要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在课堂管理中, 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管理中来, 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 课堂的管理是自我的管理, 使课堂管理充满活力, 这样在课堂上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 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五、注重过程管理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 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重过程管理。在课堂上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掌握和实践新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真正成为新课程下学习的主人, 密切关注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和课堂气氛, 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 运用教学机智和教学魅力, 因势利导确定课堂管理的各种新指令, 作用于全班学生, 在变化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寻求优化的管理对策。

关于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第7篇

1. 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财务管理案例来源于财务管理实际工作的典型素材,有相应的客观依据,是对财务管理实际活动的仿真和模拟,提供的是形象生动和具体真实的感性认识。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法能促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可以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且在案例讨论中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薄弱环节。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来促进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学生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教学既注重理论教学环节,更注意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理财案例情节为线索,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启示下,学生自觉地进入财务管理工作的“现场”,勤于思考、善于决策。以财务管理案例为典型案例,举一反三,变学生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思维、主动实践的过程,是一种适用、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

3. 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学生在案例讨论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写出发言提纲;在案例讨论过程的激烈辩论中针对不同的情景,学生需要根据已有知识灵活应变,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

4.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使之成为解决问题而不是只会解释问题的高手。

教师运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法,通过剖析案例、解决财务管理实问题,改变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相互分割的状态,使学生所学内容相互渗透、综合运用,将所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财务理实际工作,巩固已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使之成为解决问题而不是只会解释问题的高手。

二、目前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组织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 案例教学进行前的准备工作不充分。

在财务管理课堂教学中采用单一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规定的学时内,既要完成基本理论的传授及相关计算的讲解,又要介绍财务管理的实际操作,难度相当大;加之财务管理案例的介绍往往需要关于案例背景知识的说明,所以教师和学生双方在规定学时内往往准备工作不能充分到位,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2. 案例教学实施过程流于形式。

在财务管理教学中,即使引入案例分析,由于采用以教师理论讲授为主的单一式教学法,实践环节很少,仅有的实践教学基本上停留在教师授课时辅以例子或例证,以说明自己所要阐述的观点;使得案例教学多流于形式。由于学生没有进入财务管理工作“现场”,缺乏实践经验,对老师所讲财务管理实例并不一定能真正理解和消化,都不算在考核内容之内。学生参与案例分析的积极性差,也会导致案例教学的实施流于形式。

3. 考核形式不利于案例教学的运用。

在学生财务管理成绩考核上案例分析的弱化影响了案例教学效果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传统教学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对教学效果的检查,更多的学生是否记住了书本知识,甚少考虑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的程度。反映在财务管理中,课程考核中强调得比较多的是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对实际案例分析涉及比较少,考核方式以闭卷笔试为主。

三、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1. 如何做好案例教学过程的组织控制

(1)准备高质量的案例

选择或编写好的案例是案例教学取得成效的基础。教学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案例的选择设计直接影响案例教学质量。财务管理案例选择或编写要体现目的性、实用性和典型性。

选择高质量的案例,逐步建立起教学案例库案例教学法的根本出发点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选编符合专业培养目标,适应教学目的的优秀案例,是确保案例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案例的选择要有代表性、目的性、启发性、实践性和生动性,既可选取一定的外国案例,更多地应编写中国企业案例。教学案例的选择,每个案例的设计,要求能够反映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深刻的认识,同时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案例中蕴含的问题并不在多,而在于能启发学生思考,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考空间。为适应本专业的案例教学,应逐步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案例库。案例库围绕教学内容,最初由教师编录,以后可以吸收学生参与,不断进行补充和修订,将国内外最新的案例录入。

(2)学生课前的准备

学生准备可以有效地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提高学习效益,并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学生准备包括:学生角色转换即从被动者转为课堂里积极的参与者、熟悉案例并查阅相关理论、分组讨论分析案例、拟定讨论草稿并明确疑问等。学生既要做好分享成果的准备,又要做好为别人提供可以分析的成果准备,还要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另外,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学生案例的课前准备工作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方法:每个班级建立一个公共邮箱,案例准备过程中由教师将案例内容、背景资料、思考问题、学生需要准备的前期知识通过邮箱传送给学生;也可以通过学生动态管理系统教师与每个学生建立联系,这样教师可以利用动态管理系统与学生建立资源共享及交流的平台。

(3)教师课前的准备

教师对案例的准备直接关系到课堂讨论的节奏和成效,决定了教学质量。因此,实施案例教学的教师进行课前准备很重要。教师的课前准备需要关注:明确教学目标、复杂的教学背景、案例的全部信息和关键细节、课堂分析讨论的问题和涉及的理论、学生的困惑等。

(4)师生进入决策者角色进行案例分析

在掌握了案例的各个细节与数据后,应把这些数据进行整理,过程中实现角色换位,即以决策者的身份考虑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在分析问题时要抓住问题的关键,主要是进行判断,分析时要注意抓住主要问题,避免过分拘泥于细节,根据案例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专题分析等。

(5)教学评价策略

制定课堂评价标准时,要把评价信息、理论与实践的关联度、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的效果等指标结合起来。此外,运用科学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应由多元的主体包括学生主体、教师主体、学校领导主体三个方面的主体组成。就学生主体和教师主体而言,既要进行他评,又要进行自评。

2.《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

(1)激发学生进行案例分析的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丰富多彩的实际问题能令学生兴趣盎然。教师抓住了学生的这一心理反映,在教学中以问题促学,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问题,促进学生思考感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放手让学生结合学习的内容,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体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讲授时间价值时,可采用实际的某种分红保险条款来设计问题,根据该分红保险的名义利率算出其实际利率,并指出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差异,再与相应的银行存款利率对比,提出机会成本的概念。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过程中案例的分析与讨论的实施

案例的分析与讨论阶段是案例教学实施的重点环节,而教师在这个环节应该做的主要工作是讨论时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有效地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控制课堂讨论的进度及范围。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加讨论,保证讨论范围不偏离主题,让针锋相对的观点能够表达出来。同时,使学生的讨论激烈但又富有理性,比如要制止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要求讨论时既要热烈、尖锐,又要真诚、相互尊重等,但仍需注意的是教师只是在必要时起指导作用。学生在案例讨论中应积极举手发言,提出自己的观点,尽量避免只是接受别人的观点,同时尽可能地将笔记留在课后完成,以便能集中精力参与讨论。

(3)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学生在充分讨论后,应根据自己的观点写出案例分析报告,对以前的分析与讨论作出总结,加深理解。分析报告不是讨论记录,也不是自问自答式的思想总结。一般在报告中应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是备选方案,再围绕结论展开分析,并用大量的数据和事实支持自己的观点,尽量避免去猜测教师的分析构思,照搬所谓权威性的分析评价结论。

(4)教师及时进行课后反思总结

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教学总结,反思整体课堂教学及其各个部分,全面发现问题,分析并确定补救、改善的方法,以便完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效益的策略。案例本身作为反思的催化剂,反思作为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教师的课后反思都提出了要求,并提供了参考。课后反思分为整体反思和部分反思策略,在进行整体反思时,反思要把握全局,既从目标、过程与结果的角度,又从教师、学生和教育内容及教育媒介的角度,还从案例与其呈现、讨论的角度对教学进行整体性反思。在进行部分反思时,对课堂的每个环节、元素进行细致、深入的反思。教学的成功离不开对每个环节的恰切处理,也离不开对每个元素的合理、有效的运用,反思环节和元素,将要素从系统中分解,就其各自特性进行分析,进行同类比较、评价,以便完善各个要素本身,并强化要素的系统性。

四、《财务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法组织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

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求指导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必须了解和掌握大量的会计、财务管理和统计方面的实际资料,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熟悉会计与财务管理实际活动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具备较强的发现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注重营造实践环境,善于启发诱导、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善于营造能刺激学生参与实践的思维环境。这是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2. 教学案例的提供应注意难易结合、循序渐进。

在提供教学案例时,应根据案例所反映的会计与财务管理实际活动的复杂程度,结合学生现有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少到多,合理确定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内容和学时,安排财务管理案例教学进度与课堂理论教学进度,二者从时间和内容上应该是一致的。

3. 配套与《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方法适应的考核评价方法。

要实现案例教学法在学生能力培养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过程中还需进行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可采取的方法有:一是考核方式的改革,即可采用开卷与闭卷的结合,笔试与口试的结合;二是考试内容的改革,即适当增加实务题,减少理论题:三是考核评定标准的改革。一般而言,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与卷面成绩组成,在总评成绩的评定中,适当提高平时成绩的考核比例,而平时成绩又以学生在课堂案例分析中的成绩与表现为主要参考依据。

对于财务管理课程实行案例教学法,可以说是对传统财务管理课堂教学的一次改革。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一个挑战,且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实施的具体办法和措施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与完善。但只要教师精心准备案例、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就一定会在财务管理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摘要:案例教学是增强财务管理教学实践性的重要途径, 是实现财务管理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正确组织与实施案例教学是案例教学法发挥作用的关键, 目前在本科案例教学中, 大部分案例仍以教师讲解为主, 缺乏引导性的讨论。本文通过对案例教学组织与实施的研究希望强化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

关键词: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组织与实施

参考文献

[1]马治国, 孔彦.教育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教育科学, 2006, (4) .

[2]罗真.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思考.财会月刊, 2005.29.

[3]胡爱荣.案例教学法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会计之友, 2005.4.

[4]逢咏梅.谈谈财务管理案例教学.财会通讯, 2003.5.

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 第8篇

个性化教学是适应性教学。它要求教学安排适应个别差异的环境条件, 创设相应的情境, 建构相应的课程知识以及建立相应的评价制度。其实质是使教师和学校管理制度适应学生发展, 使学生理解掌握每一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技能。个性化教育教学涉及三个重要特征:首先, 它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其次, 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再次, 它结合学生实际, 实现差异性发展。高职个性化教学是承认学生在社会背景、智能背景、态度价值和生理特征等方面存在个别差异的前提下, 适应学生个体差异性和多样性发展需要, 不断调整或变通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创设主体个性发展需要的教学环境, 使学生进入自我管理状态, 以期取得个性化、多层面教学目的的主体教学。它不等同于个别化教学, 而更着眼于个体独特的内在潜能和资质的唤醒和弘扬, 促进个性的发展, 而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造力的发展。

目前, 虽然个性化教育教学的理论地位在高职教育界已经基本得以确立, 但在现行办学模式下, 我国高职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基本上还没有明显区别于其他类型高等教育的典型特征。高职界真正实施个性化教学并引导鼓励学生特色发展还只停留在个别课程的探讨阶段, 还没有得到各种教学运行、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以及包括师资力量在内的教学条件的支撑;教学管理与组织的基本出发点自觉或不自觉地还是基于以按专业分类的班级为基本单位的、以一般课堂为中心的“工厂化”教学;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质量考核标准时实际上强调的还是专业培养目标的一致性、班级教学的固定性和全体学生的同一性, 以相同的策略面向知识背景不同、生活经历不同、认知水平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智能类型不同、毕业后就业去向不同的学生, 教学方式单调, 使得教学难以见到个性的光彩。所以, 从宏观着手, 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组织形式, 解决规模发展与个性化教学的矛盾显得十分必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与组织的创新必须在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 以人为本, 工学结合, 更好地协调道德修养与智力开发、知识与技能、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内在关系,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保证学生优质就业和创业。

基于个性化教学的管理与组织应该从两方面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保障:一方面, 使学生内化社会经验。要做到有效地内化, 教学组织形式就应是学生乐于接受的, 有利于每个学生吸收社会文化, 应该使教学过程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的放矢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学方式方法要适应学生实际, 而且要有相应的管理和组织形式来保障。另一方面, 使学生外化个体经验。学生个体经验外化的实质是学生的自我表现, 学生只有在主动活动的情况下, 才能真正地表现自我。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就在于它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我表现机会或没有从组织形式上保证学生有适合自己实际的自我表现机会。因此, 亟须从管理与组织层面进行改革, 保证高职院校个性化教学的实现, 以利于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个性化教学也是有利于高职教师形成自身教学特色的重要途径。一般学校在评价教师职业技能时, 较多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行为技能, 而忽视了教师的人格魅力呈现技能。事实上, 成功的教学都是教师独具特色的人格魅力与其教学行为技能有机结合的结果。个性化教学应保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 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共同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

基于个性化教学的高职教学管理和组织应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 遵循“人本管理、柔性管理”的原则, 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提供更大的平台, 给师生更多的选择权, 积极改革过分强调统一要求的管理模式, 突出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将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有机结合。为此, 结合教学研究与实践, 我们认为, 在目前办学规模下, 高职院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管理和组织的优化改革, 为个性化教学的实施创造条件。

实施柔性教学管理, 实行学分制柔性教学管理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空间的管理机制。在这种机制下,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特点, 自由选择专业、课程、教师、授课时间和地点, 学生还可以跨专业选课, 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灵活对接职业需求, 做到与多样化的岗位对应培养,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领域、情境和资料, 注重实际案例分析、真实项目指导, 从而满足学生多样化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培养的需要, 真正建立灵活的课程体系,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培养创新能力;建立柔性的招生、学籍管理、教学组织及学习质量考核机制, 合理安排学生工作和学习的关系, 使其不受传统的学期和学年制的约束, 更适应企业工作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在此基础上, 真正实施学分制管理;保证学生按自身需求选择想学的课程, 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 也可在修满多个专业规定的学分基础上拿到多个专业毕业证书。

实行小班化教学小班是指学生人数在25人左右的教学班级。教学实践表明, 当一个教学班的学生数在25人左右时, 无论是班级管理, 还是教学效果都可达到最佳水平。而目前高职院校一般一个自然班有45~50人, 而且许多课程可能还几个班合班上课。在这种大班化教学中, 虽然可以提高师资的利用率, 解决师资不足, 节约教育成本, 但在高职教学, 特别是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明显弊端: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教学中出现的个性化问题, 教学中师生不能有效、充分地沟通, 学生的疑难困惑得不到及时解析, 不便于创造教学环境和条件来适应学生、并围绕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进行有差异的教学活动。这就使得师生间的互动频率减少、互动的广度与深度受到限制, 教学组织方式失去灵活性和个别针对性, 难以满足个性化教学的需求, 这对于教学改革创新是不利的。小班教学, 是指在学生人数为25人左右的班级中开展教学的组织形式。小班化教学不是简单的班级人数的减少, 班级人数的减少是为了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和改革课程教学, 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优化学生的能力结构, 增强市场竞争力。小班化教学使教学效能得以提高, 使教学更贴近高职学生的个性差异, 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频率, 有利于课程教学改革的进行。

采用“1+0.5+1+0.5”的教学管理模式目前, 多数高职院校采用的是学生入校后前两年半在校学习, 最后半年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的教学管理模式, 即“2.5+0.5”模式;也有部分院校采用的是前两年在校学习, 第三年全年在企业顶岗实习, 即“2+1”模式。我们认为, 这两种模式虽然各有优点, 但对于高职个性化教学的实施而言都不是最佳的选择。“1+0.5+1+0.5”教学管理模式, 是指学生入校后先在学校学习一年, 第一期主要是基础课, 第二期主要是专业基础课;然后进入相关企业实践锻炼半年, 每人锻炼的岗位各有不同, 即使是同一岗位, 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也各有特色, 在这些实际岗位中, 他们的个性和特长得以充分展示和发展, 同时, 也认清了各自的不足;然后带着这些各不相同但是同样珍贵的实践经验回到学校, 针对自己的不足, 结合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兴趣特长在校学习一年, 主要学习专业课程, 他们这一年的学习显然有各自的针对性和重点, 能弥补自身的不足;最后一个学期, 再次进入企业顶岗实习, 使各自的专业能力、岗位能力在实践中进一步得到提升, 个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显然, 这是有利于高职院校开展个性化教学的管理模式, 对于学生优质就业十分重要。

以工学结合为基础, 开办个性化特色教学班目前, 高职院校一般是以专业为分班的基础, 根据同一个专业同一年级学生总数的多少分成若干个班级, 这很正常。但是, 如果学院能够与相关企业深度融合, 实现定向培养, 共同开设“特色教学班”, 将使学院更加彰显教学管理与人才培养的个性化特色, 提升核心竞争力。例如,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三一重工”共同开办的“三一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同样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 但“三一班”是专门针对“三一重工”的需求进行的人才培养, 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都与一般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不同, 充分体现了其个性特色。

以人为本, 改革排课管理, 大力推广开放式特色课程目前, 一般高职院校的排课形式与其他类型学校没有显著差异, 基本上是一张课表, 各门课程从周一排到周五, 哪些班每次课在什么时间、在哪个教室、应该有多少学生上课都是固定的, 这是便于教学检查的一种经典的排课管理方式。但是, 这种经典的排课方式体现不出高职教学的特色, 不适于高职个性化教学的需求。例如, 高职微生物应用技术课程, 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八大技术”, 操作技能需要人人过关。由于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客观存在, 在经典的排课方式下进行课堂教学, 难以实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指导, 很难达到教学目标, 而且微生物的培养与检测在时间上有其特殊性, 要完成教学任务, 需要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融“教、学、做、考、辩”五位一体, 在微生物实验室、工厂菌种室和发酵车间等现场进行一体化的分层次个性化教学, 其课程教学最好能集中在几周时间内完成, 这几周就是相关班级只上这一门课程的“特色课程周”。各门专业课程采用这种排课管理方式教学效果最佳, 这是高职的重要特色。然而, 我们注意到, 每当人们提到“课堂”时, 仍然总是习惯性地联想到在一个有黑板、有讲台、有学生课桌教室里, 一位教师在讲台上讲着、在黑板上写着, 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整齐安静地坐在课桌上认真地听着、在本上记着……显然, 高职课程, 特别是特色课程, 不能在这种课堂里进行, 高职特色课堂应该是在实验室、在工厂车间、在农田、在工地、在工作室等更广阔的开放场所, 在这样的课堂里才能培养出个性化发展的适应多样化职业岗位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推行奖励学分制和学分替代制, 完善开放式课堂管理在全面实施学分制管理的基础上,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应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进行学习, 实施开放性的课堂管理。例如, 有语言特长、普通话标准的学生, 可推荐或自荐到学院广播站进行播报工作, 同时学院应对他们的工作进行学分奖励, 或者可以替代“实用语言艺术”课程的学分;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奖的, 作为志愿者参加各类公益活动的, 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成绩突出的, 参加实际生产与科研项目获得有关部门肯定的, 自觉参加各类资格证书培训与考试并获得相关证书的, 公开发表论文的, 有发明创造的……都应给予奖励学分或替代相关课程学分。我们不能固守老一套的课堂管理模式, 要让师生在更加广阔的平台上施展各自的才能, 使课堂千姿百态、生动活泼, 这样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真正实现个性化的教学。

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尽管高职教学改革进行了多年、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但许多高职院校在评价教学质量时, 还是沿用格式化的统一标准。教师上课有“课程教学标准”, 学生学习成绩评定有“考试标准”, 十分整齐划一, 这在定量化的刚性管理中确实有许多优点, 但是这些规章制度自觉或不自觉地用一个统一的“模子”去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成绩, 最后导致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教师教学无法体现各自的特色, 学生学习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 成为一个模子倒出来的“产品”, 无法适应多样化的职业岗位需求。所以, 真正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已显得十分必要。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特色制定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建立柔性的课程体系, 允许教师采用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 不用世俗的标准评价其优劣, 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 实现分层次和分类型教学, 对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相对应的考核评价标准。当然, 为每个人都制定一个标准是不现实、也是不必要的, 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是将学生按智能类型、学习现状、兴趣特长等分成几个大类, 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管理、分类考核, 在实际考核评价时不墨守成规, 采取灵活化的措施, 使学生有充分彰显个性的机会和条件。

总之, 实施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全面而又有特色的发展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 需要从观念、制度、教学管理模式、硬件设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考核评价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系统治理。在这些方面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摘要:实施个性化教学以培养特色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和基本任务。通过实施柔性教学管理和灵活的选课制度, 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和小班化教学, 采用“1+0.5+1+0.5”的教学管理模式, 开办个性化特色教学班, 大力推广开放式特色课程, 推行奖励学分制和学分替代制, 完善开放式课堂管理, 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等措施, 在制度上为高职院校实施个性化教学提供有效保障, 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高职,教学管理与组织

参考文献

[1]周宏.个性化教育与学生自我发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2.

[2]夏惠贤.多元智力理论与个性化教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3.

[3]崔金赋.个性发展与个性化教育[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6 (10) .

[4]武福军, 魏敏, 董玉梅.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J].职业技术教育, 2005 (26) .

探索数字化教学管理的组织与实施 第9篇

依托数字化教学网络环境

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离不开网络硬件环境和教学应用软件的支撑。目前,大多数学校都已经具备了学生网络机房等硬件条件。学校为教师提供一些使用方便、功能齐全的教学软件。这是开展电子备课和网络教学的前提。学科教研组将教师备课过程中形成的教学资源分类保存在网络上,并根据课堂过程开展学生自主性学习和互动式交流,如在线测试等。

依托于一个良好的应用软件,教师的备课准备过程和课堂组织过程的难度大大降低,教师开展网络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进行详细的教学过程设计

网络教学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提出了严格要求。教师不仅要设计教学过程,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搜索、订制所需要的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应该是片段式的,如一个视频资源一般不要超过3分钟,文字资源应控制在5 0 0字以内。由于从互联网上获得的教学资源往往比较零散,不成系统,甚至不能使用,因此更加需要教师对包括文本、视图、音像等在内的教学媒体资源进行合理地组合设计,既要符合教学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其能够满足一节课的教学需要。以《有理数复习1》一课为例。教师先告诉学生上课复习的内容,同时对内容进行分类,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层次上的划分。随后,教师在知识点上按照顺序划分复习,同时配备相应的在线检测题型,这样学生对于所学知识会有一个更高的认识。这节课是以学生在网上自己独立完成答题的形式学习的,因此在安排题目练习时更多的是以填空和选择为主,在题目的安排上对于第一部分知识由学生口答完成,后面的练习则主要通过平台的操作完成。

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时间上把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用时,将课程导入、新知讲解、巩固练习、课堂检测、总结讲评等几个过程精确到以分钟计,从而达到轻松驾驭网络课堂教学的目的。如《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课,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求:(1)学生在平台上通过练习,由复习氧气的制法引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5分钟)。(2)师生共同演示实验,发动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突破难点,解决学案中的问题,由此得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及反应原理(1 0分钟)。(3)学生通过对二氧化碳与氧气制取实验及相关性质进行比较,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两套装置,通过信息平台自行组装出所有能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从而得到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六种装置图,其中三种是常见的装置图(5分钟)。(4)通过网络平台讨论用此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应注意的问题,加深学生对正确装置的认识(8分钟)。(5)师生通过信息平台进行课堂检测和总结,便于学生迅速了解自己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便于及时反馈与巩固;便于教师对学生本节课学习状况进行及时的掌控,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情况反馈提供可靠的信息,为课后辅导和下节课新课的学情分析提供依据(1 2分钟)。

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形式

在实施数字课堂的教学管理时,应将着力点放在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上,以达到教学过程的最大优化。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各自特点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自主处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去探索、研究。学生还可以在课后利用平台补充自己学习的不足,将课堂教学延伸。例如,在学习天体运行时,教师布置学生上网搜寻有关天体运行的资料,让学生归纳总结并网上交流。学生通过上网不仅获得不同天体运行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还获得与天体运行相关的其他知识,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 第10篇

灵活多变的评价方式,有趣的课堂导入,情景教学,有些和儿歌的灵活使用,激情饱满的教师和形象的肢体语言都是建造好课堂的必备要素。一节成功的课很大程度上赢在强有力的课堂组织上。尤其是一年级的小学生,组织和管理好课堂是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的关键,也是他们学习的有力保证。

【关键词】 尊重学生;有效的评价方式;情景教学;肢体语言;表情;目光

小学阶段,尤其是一年级的小学生,组织和管理好课堂,是保证一节课英语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英语课堂教学中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积极的课堂评价

低段的课堂,纪律是上好一堂课的保证。给学生一个规范的制度,对课堂教学组织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巨大的作用。在初见学生的时候,给学生规定好上课的要求,比如书放在桌面的右上角,坐姿,举手回答问题的姿势,以及对于学生纪律和上课表现的评价方式。当出现有开小差或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在老师眼中是最好的,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老师喜欢专心听讲的同学,我相信每个同学都是老师喜欢的好孩子,现在我来看一看谁最专心听讲。”或者树立榜样:“××同学坐得最端正。”其他学生自然就端正坐好了。根据情况运用善意的批评矫正学生的行为,比如说有的孩子很顽皮,一直就没坐好,实际上这样的孩子是想引起教师的注意,这时教师说:“同学们看一看,××同学今天坐得多端正呀!”这时,孩子一定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及时调整。

二、有趣的课堂导入

每一节新课的导入,都应当像磁石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导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的课堂导人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我将自己平时在教学中所采用的一些做法进行具体的说明。

1.问题导入法。问题导入法我们平时又叫“free talk”,是英语教学过程中适用范围最广,最普遍操作最简单的一种导入法。它可以是师生,也可以是生生之间的问答。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旧知,还能引导学生去探求新知,寻找新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2.故事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既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导入新课,又能培养学生丰富地想象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位老师在和她的学生谈论关于water的话题时,她设计了一个Finding Water的故事:一只兔子在河边玩水,浪费水,仙女为了惩罚它就将水变没了。没了水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水去哪里了呢?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故事一开始就设置了悬念,吊了学生的胃口,好奇心驱使学生要主动把问题一个个解决,于是,课堂上就出现了一句句精彩的话语: Without water we can’t water the plant. Without water we can’t swim. Without water the animals will die. Without water ……The water is in the sea. There are many fishes in the sea. The shark is fierce. The water is in the river/lake/stream

…Don’t play with the water. We should save water …

3.游戏导入法。一个好的游戏导入设计,常常集新奇趣乐智于一体,且多数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它能最大限度地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学生因准备学习新知识而产生的紧张情绪。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诙谐幽默地游戏氛围中主动接受新知。在一次Warm-up环节,我把一首chant设计成全体师生互动的游戏,我们一边有节奏地拍着手,一边说,应慢的就会抓出来审问,要回答大家各种奇形怪异的问题。学生兴趣极高,都抢着要发言。此chant游戏既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将新授内容放入里面,学生在欢乐中轻松掌握新知。

4.情境导入法。创设情境式导入指的是在引入新课时,教师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这种方式在教学实际运用中相当广泛,其方式方法也多种多样。

另外还有歌曲和多媒体导入法等,充分调动了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三、充分地利用教材

外研社版的教材的特点是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并且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相应的直观教具、动作表演、卡片、挂图、实物,随时随地取材或根据课文内容创设语言环境,用英语进行课堂教学,使学生置身于一个英语的环境中。再者,有意创设语言环境,形象直观,生动活泼,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英语,引起兴趣。

四、灵活地激发参与

小学生好奇、好动。心理学家认为这种年龄的孩子能集中注意力的最大限度为十分钟。如果在介绍了一定的课文新知识后,能进行一些游戏性的操作或唱唱英文歌,这样就能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增强集体合作感,凝聚学生的注意力,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把学英语变成快乐事。课堂游戏的灵活使用也让地段课堂变得妙趣横生。下面我说说几种适合低段孩子的课堂游戏活动。

五、有效的肢体语言

英语课堂上同样要利用多种体态语言和表情变化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比如手势、举止、表情等。他们可以帮助说明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单词、句子和课文意思。比如我在教授Stand up时,把手往上抬起,示意让学生站起来。同样在教授Sit down时,将手往下压,让站着的学生坐下,使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其含义。在课堂上,当学生圆满回答完问题后,我经常给他们以赞许的微笑。如果学生答错了,我也给他们以鼓励和安慰的微笑。我们要用“爱的微笑去征服学生的心灵”。适当运用表情也可以起到语言讲解的作用,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 第11篇

一、思想层面:物本管理转向人本管理

任何一种管理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学校教学管理的思想将直接导向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人本管理是一种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和组织的最重要的资源, 把组织内的全体成员作为管理的主体, 围绕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组织的人力资源, 服务于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 从而实现组织目标和组织成员个人目标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活动的总称[1] 。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已经引发了现代企业的深刻变革。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人化”时代, 个人的需要更加多样化。而高校教学管理活动作为主要是做人的工作的一项特殊活动, 管理的主体是人, 核心是人, 目的也是人, 应更加重视人的多层次需求, 重视管理的“人性化”, 改革传统教学管理的“以物为本”、“以制度为本”的刚性管理, 实施“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

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教师和学生, 他们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从事的主要是学术性的工作、研究和学习, 工作、学习方式个体化程度很高, 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倾向。高校只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以积极调动和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着眼点, 建立开放灵活的制度, 加强管理的弹性和柔性, 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多元化要求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才能高效、有序、优质地完成管理目标。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应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以学生为本, 建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选择性机制。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 是由不同的个体构成的, “大学应该竭尽所能为学生智力和创造性的发展提供最佳的机会”[2] 。高校应遵循高等教育自身的规律, 不断改革创新,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真正建立以学分制为基本制度, 辅修、双专业、双学位制为组合制度的培养机制, 为学生提供自我设计和自我成才的平台和发展空间。培养学生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让学生设计自己的学习、生活, 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和教师, 自主选择成才走向、学业进程、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满足学生学习自由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发展。

以教师为本, 形成激发教师内动力的激励机制。高校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其教学活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个体决定的自由度相对较强, 个体追求成就感等自我价值的实现相对也较强。对教师的管理, 在一定程度上更多的是靠教师的自觉和自律。高校只有确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 充分尊重教师工作的特点和教师教学的个性, 保障教师的教学自主权。通过有效激励, 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 引导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 使教学行为指向教学目标, 使教学活动规范化、科学化, 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个性的发展,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学院 (系) 为本, 形成塑造学院 (系) 特色的调控机制。现代高校基本上是由学院 (系) 组成的一种集合, 学院 (系) 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任务的主要基层单位, 既熟悉各自学科专业教学的情况, 了解各自学科专业的特点和优势, 又直接面对教师和学生, 是实施教师和学生管理的单位。学院 (系) 特色的形成是学校整体特色形成的立足点, 高校教学管理要充分体现以学院 (系) 为本的理念, 充分发挥学院 (系) 教学管理的主体性作用, 让学院 (系) 根据各自学科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来解决各自遇到的教学工作问题, 创造性地开展本学院 (系) 的教学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学院 (系) 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作用, 让学院 (系) 主动适应外部环境, 科学分析社会需要和自身实力, 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 扬长避短, 不断发展自身的优势。形成学院 (系) 人才培养特色和管理特色, 实现学院 (系) 的可持续发展。

二、职能层面:控制管理转向服务管理

与计划经济和宏观管理体制相适应, 我国高校教学管理职能定位基本上以“控制”为核心, 实行自上而下、由管理者到被管理者的单向性、被动式管理。学校和院系之间, 管理者和师生之间, 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多的是从属和依附关系, 强调权威与服从, 缺乏平等交流和协商, 缺乏主客体之间的互动。以控制为核心的教学管理在今天显然已很难应对来自社会的种种挑战, 而且, 高等教育教学管理过程的不确定性, 使得控制在技术上也变得越来越难。首先, 随着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 教育成为一种服务, 学生由教育对象转变为教育服务的对象。高校与学生的关系由以往的学校选择学生变为现在的很多时候是学生选择学校。其次, 随着我国人才流动机制的不断完善, 高校教师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学校与教师之间形成一种双向选择的关系。而教师个体式、独立性的工作方式决定了具体教学过程是由教师自己来控制的。第三, 高等教育人才成长的长周期性决定了管理效能的滞后性, 而高等学校的“产品”——学生的多元化和多样性, 决定了高校管理中要因人、因时制宜, 因材施教。

管理实践的本质是主体和客体的双向建构。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是教师、学生、管理者三边互相交流的活动过程,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他们之间的管理活动应是双向的。高校教学管理的职能定位必须由“控制”转向“服务”, 由单向的射线式控制转向双向的交互式合作与服务。就高等学校而言, 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 教学管理的本质是服务, 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 而且是主动服务于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高校要积极研究市场需求和管理对象的需求, 强化管理的服务功能, 加强教、学、管之间的沟通与信息交流, 形成教、学、管三者共同参与、相互协商、上下协调的和谐的管理环境, 实现教师、学生、管理者三者的良性互动, 切实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三、组织层面:集权管理转向分权管理

管理的载体是组织。一般说来, 集权有利于组织效率的提高。但过度集权则会降低效率, 而且会抹杀基层的个性与活力。分权有利于组织的民主化, 有利于调动基层人员积极性, 而过度分权容易导致组织失控[3] , 不利于人才培养整体功能的发挥。

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的主要组织形式是以集权为主要特征的科层等级制度, 其基本运行规则是上层决策、基层执行。学校层面是权力的绝对主体, 院系层面只是执行者, 基本上没有决策权, 权力失衡现象严重。随着高校扩招和合并, 高校规模不断扩大, 管理事务不断繁杂化。但由于管理宽度的限制, 集权化的组织结构使高校教学管理显得疲于应付、力不从心, 管理工作变得越来越艰巨和困难。“没有人能够承当实现组织目标所必需的一切任务, 同样也没有人能够行使所有的决策权力”[4] 。学院 (系) 制改革成为高校适应客观环境变化和发展, 实现自身组织内部的动态平衡的重要手段, 组织内部的分权化已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就教学管理而言, 为了改革不流于形式, 收到成效, 关键在于遵循责权相应的管理原则, 分解教学职能, 合理地设计和划分校、院 (系) 两级的相应职责和权力, 系统地对学院 (系) 进行有效的授权。扩大学院 (系) 教学管理的自主权, 使“管理重心”真正向下, 管理体制从“学校集权”转向“校院 (系) 分级”管理, 在教学管理层次结构上真正形成校、院 (系) 两级管理实体。使学校与学院 (系) 在学校总的目标、原则指导下, 各自处于相应的能级中, 拥有足够的与它担负的责任相一致的权利, 充分发挥各自的效能, 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行使决策权, 在发生问题的地方及时而有效地解决问题。给基层管理人员以更大的发展和创造的空间, 增强基层组织活力, 实现学院 (系) 管理的效能化和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四、方式层面:过程管理转向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运用目标指导管理过程的一种管理方法。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目标管理”的主张。我国从1978年开始, 伴随着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在一些大企业试行目标管理方法。实践证明, 推行目标管理有助于协调集权和分权这一对矛盾, 提高管理效能。而且, 目标管理的特点更适用于现代高等教育管理, 有利于高等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

高校教学管理实施目标管理就是要改变以往直接参与过程管理的方式, 由事无巨细、整天忙于事务的微观管理转向对管理过程不作过多的干预和直接控制的宏观管理。把制定管理目标作为管理的重点, 把考核评价作为管理的重要手段, 加强学校层面教学管理的宏观调控功能, 加强政策研究、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检查监督及咨询指导。管理目标对管理全过程起着统帅和指导作用, 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是为实现管理目标服务的。因此, 管理目标必须由管理者 (上级) 和被管理者 (下级) 根据组织任务共同制定, 使全体成员都对所要达到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很明确。考核评价是检查工作进度、衡量学院 (系) 及个人工作成效、防止偏离管理目标的主要技术手段, 是衡量整个管理活动成效的标尺。考核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必须是科学的、可操作的, 高校必须根据管理目标, 结合学校具体情况, 制定和完善有关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 形成完善的校内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体系。充分发挥评价手段的监督、调控、引导、激励等功能, 不断完善宏观管理, 促进管理目标的实现。

五、方法层面:经验管理转向科学管理

高等教育管理学是一门实用学科, 兼有教育学与管理学的学科性质。教学管理过程是以知识为中介的人际活动过程, 兼有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双重特征。教学管理工作有其特殊的复杂性, 是属于专业性的活动, 需要专门的知识和技术, 有其专有的技能、方法和工具, 不能仅凭直觉和个人摸索出的零星经验或重复别人的做法来进行管理, 也不能凭法规、制度的权威来进行管理。高校教学管理要依据高等教育的规律和特点, 运用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进行科学的决策和有效的管理。科学的教学管理要把行政方式和手段与科学理论和方法结合起来, 把教育现象和管理行为结合起来, 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反馈, 保证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管理实践中既要遵循管理过程中客观的科学性要求, 又要结合管理实际体现灵活协调的艺术性要求, 同时重视管理的创新职能, 加强内涵式管理, 以最优的方法来解决教学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推动教学管理工作长足发展。

实施科学的教学管理, 对执行管理任务的“管理者”素质要求更高。教学管理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 管理者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科和专业、不同个性的教师和学生, 每天遇到的是不同的问题和不同的情况, 实践中需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分别不同的情况, 灵活处置。高校教学管理者应该是经过专门训练, 具有较强的专业意识, 具有先进的教育管理思想和改革创新精神, 懂得教育规律, 注重管理理论的学习, 掌握科学管理的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化群体。通过管理者的管理来推动和实现高校教学管理的科学化与现代化。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 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由数量的扩张转到质量的提高上来。教学管理作为高校管理的中心, 面临的变革是必然的。本文从学校管理层面, 就高校教学管理思想、职能定位、组织形式及管理方式、方法等层面的角色调整和转变进行探讨。通过改革实现出效率、出效益、出质量的管理目标。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角色,转变

参考文献

[1]兰邦华.以人为贵:以人为本的管理艺术[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1.8.

[2]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Z].教育参考资料, 2000, (19) .

[3]闵维方.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257.

上一篇:巷道掘进支护下一篇: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