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竞赛论文范文

2024-06-30

建筑竞赛论文范文(精选10篇)

建筑竞赛论文 第1篇

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是指在1927年第一个大学建筑系建立之前,已经受过建筑或者工程教育,进行执业的一批建筑师,他们大多有过海外学习经历,当时的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处于萌芽,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崭新思潮的交织,构成了他们的基础,而中国自身的传统建筑的断代,外加政治和社会话语的强势,则提供了他们独特的舞台。

二、设计竞赛之背景

1925年孙中山逝世,治丧委员会向海内外征集陵墓设计方案,年轻的建筑师吕彦直脱颖而出,在与国外知名建筑师的对比中,吕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精确把握外加中式的规划,得到了评选者的一致推崇。这是中国本土建筑师融合民族形式和现代建筑的重要里程碑,而吕彦直也凭着中山陵这一不朽作品,成为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奠基人。他创造性地将中国传统的建筑语言,融入了现代砖石钢筋结构的房屋中,这个创造,也是第一代建筑师所未能完全突破的。

1927年蒋介石定都南京,国民政府颁布《首都计划》,在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民间的民族主义和文化界的“国粹”之风高涨,对营建计划起了支配作用,“中国固有之形式”[1]29,“公署及公共建筑物尤当采用”,在此计划下,一批宫殿式建筑在首都落成。

“政府及各学术团体,渴望有一完善之博物院”[2]47,1933年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成立,随即划定地址,开始征集方案。梁思成亲任工程顾问,另一位重要的评审委员则是同为营造学社重要成员的刘敦桢,提出在朴实及面积之原则下,须充分采取“中国式之建筑”的要求。参与竞赛者有十三人,不乏杨廷宝、童隽、庄俊等名家,并且都曾留学欧美,受过正规的建筑教育,此时为30年代初,已有一批优秀建筑师归国执业,可见本次设计竞赛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一次集中交锋。竞赛结果是五人获奖,最年轻的徐敬直的方案当选,陆谦受、杨廷宝、奚福泉、童隽分获二至五名。而五人之方案,恰恰是今天研究第一代建筑师最值得体味之处。

三、从方案对几位建筑师的风格浅析

1. 竞赛方案介绍。

徐敬直、杨廷宝、童隽三位留美建筑师,在方案中采用了中国建筑最有特点的“大屋顶”,且采取了梁思成发现的独乐寺辽代风格,杨廷宝的设计与他后来的作品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相似,具备浓厚的折中主义风格,缺点在于对地基的使用,童隽则倾向于将大屋顶视作点缀,在入口处有欠威严。陆谦受和奚福泉二位旅欧才俊,则抛弃了大屋顶,颇有一些实用的现代主义风格,均为方正而对称,在入口处理上同样缺乏宏伟之感,陆在细节上仍然参照了传统的美学比例,而奚的处理过于大胆,对窗户的处理已经颇具现代风格。未能获选的四个方案,虽然各具特色,但在今天的旁观角度仔细分析之下,仍能得出和评委相似的排名来,可见梁刘二位评委的用心。本次竞赛,作为主要评委的梁思成,提出的原则是“中国式”而非“中国固有之形式”,尽管只差了四个字,却使得设计者能够不囿于完全仿古宫殿式建筑,能够引入所学的西方理念,这与梁思成后来的思想轨迹一致。最终的结果是,徐敬直的方案得到采用,但将宫殿造型改为更加古朴雄健的辽代宫殿风格,这是在梁思成的指导下完成的,而辽代独乐寺建筑的发现和测绘,是梁思成的得意之作,先前正是杨廷宝通知梁思成蓟县有此独特建筑,而杨廷宝在自己的方案中也投其所好,但因为处理地基问题没有入选。

2. 五人风格简述——“鲍扎”和“包豪斯”。

杨、童二位建筑师后来与评委梁思成、刘敦桢位列中国建筑四杰,成为第一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之代表。杨、梁、童,同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毕业,彼时的宾大建筑系,恰是美洲建筑学源流“鲍扎”的大本营,“鲍扎”(Ecole des Beaux-Arts)是巴黎美术学院的简称,在其长期培养欧洲古典建筑师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教育体系,强调严格的美学和造型训练,在设计教学上花费足够时间,对过去历史传统建筑视为楷模,该类型建筑常见古典柱式,中轴线对称,充满纪念感,而这个体系,被美国人保尔柯瑞,也就是三人的导师,引入宾大建筑系,该教育体系在美国迅速发展,如日中天,而随后被引入中国,随着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师成为中国建筑教育之正统,故童隽的教育论文曾经说“其根子乃在远离中国的费城甚至巴黎”[3]69。

奚福泉求学于柏林工业大学,当时一场轰轰烈烈的设计改革运动正发生在德国,现代主义建筑的奠基人之一格罗皮乌斯,在魏玛将实用美术学校和美术学院合并成包豪斯学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德国,在建筑上面临着一个难题,过去的欧洲建筑,造型复杂华丽,无论罗马柱式还是哥特式、巴洛克式,都在强调着艺术的感染力,试图用宗教理念来影响世俗生活,这些伟大建筑固然留下了永恒的艺术价值,却无法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著名教堂的建造大多历时超过百年,而工业时代,需要大批量的建筑,设计的革命十分迫切,包豪斯学校应运而生。包豪斯(Bauhaus)这个单词本身来源于德语的“房屋建筑(Hausbau)”,不同之处在于颠倒了字母,如今它已成为一个新的单词,成为现代设计的重要词汇。包豪斯的理念在于技术与艺术的统一,针对人而非产品,遵循自然与客观,这些观点意味着设计从理想走向现实,用理性代替艺术,这次革命之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辈出,彻彻底底改变了西方建筑。奚福泉本人应该在求学中受到这次设计革命的影响,而身在英伦的陆谦受想必也有所耳闻,二人均在自己后来的设计生涯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包豪斯的理念,但在中国该风格没有得到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前几乎趋于湮没。

3. 从个人角度对前述风格的进一步介绍。

这些建筑师的风格,受了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自己所受的教育,二是当时的社会倾向。杨廷宝是20世纪中国建筑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在设计实践和教学上都堪称宗师,他是折中主义的代表人物,在梁思成主要精力没有投入到设计的情况下,成为民国时期官方建筑的领衔者。综合其一生来看,他是一个标准的鲍扎体系下培养的民族建筑师,比例和谐,细部精美,结合了传统形式外加西方美学的作品,代表了一个时代,同时也是建筑教育家,在刘、杨、童三人组成的教学组合中,扮演了设计教学的核心角色,培养了大量优秀的第二代、第三代建筑师。可以这样认为,杨廷宝是个天才的建筑师,美学修养和设计功底深厚,在民国建筑时代游刃有余,在新中国也留下了不少作品。他最大的优点同时也是唯一的问题在于,他并未脱离时代。

童隽的设计水平同样极高,留下了不少经典作品,在三人教学组合中,由于为人严肃而低调,甚至未入选建筑学会理事,也没有进入不少学生都在的院士行列。童隽著述颇丰,目光也不限于时代和民族,既有《江南园林志》这样的巨著,也有大量新建筑理念文章传世[4]02,他是少有的在设计、理论、教育三方面均有巨大贡献的人物,而过去对他的评价较少。

梁思成并不是以建筑师的身份留名后世,更多的是一个古建筑史学家和热爱古建筑的长者形象,他对北京的规划提出过极高水准的意见,这和他的助手,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吴良镛相似,他们都不是以大量设计作品留名。梁所受教育,最高学位是宾大建筑硕士,本来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后来深感实践考察之重要,便选择了离开学校赴欧洲,而大量的实地考察,也使他能够成为古建筑学旗帜人物,并留下《中国建筑史》和《中国雕塑史》,因为这些原因,他被选为中央研究院人文组院士。可以看出,梁思成在设计上并未有杨廷宝的成就,但在古建史上贡献巨大,同时他的建筑思想能够横跨古今,超越了当时大部分人。

四、早期建筑师与中国现代建筑教育之关联

早期建筑师的任务不仅仅是给中国带来现代化的建筑设计思想和方法,同时也面临着建立建筑教育的实务,所幸的是,建筑四杰均将后半生投身于教育事业。第一代建筑师均在早期试图举办建筑高等教育,其中1927年建立的中央大学建筑系是较为成功的,该校的设计课程,均与宾大的鲍扎体系大体相合,最初的教师来源较为多样,因此也并非完全的宾大建筑系的翻版。建国前建立的其他建筑系,也有不脱胎于鲍扎体系的勷勤大学、圣约翰大学,甚至梁思成自己建立的清华建筑系,也试图进行部分抽象的三维训练,这恰与上文中梁的思想轨迹相符。在建筑四杰中的其他三人进入中大建筑系之后,这个稍显自由的局面彻底改变,鲍扎体系加上民族形式本身的宏伟壮丽,外加官方最高学府的技艺精湛的职业教师,使得该体系成为当时的正统,而在1952年之后,随着政治上的主导作用,加上中大建筑系师生去到其他院校执教,更是迅速席卷全国,直到八十年代末,该体系一直统治中国建筑教育[5]126。

国立中央博物院这次竞赛,似乎在民国建筑界并非大事,甚至博物院本身在南京诸多近代建筑中也不是最一流的,但是,这次设计竞赛,却集中了民国最重要的几位建筑大师,面对官方带有的强烈的复古派形式主义倾向,他们给出了不同的反应,其间的种种人事纠葛,让此次竞赛颇具争议。在烟尘散去之后,这些发黄的设计方案却能告诉我们一些故事之外的东西,在历史关头,大师也并非挥洒自如,而是各自尽力尝试。

摘要:中国的现代建筑起步在第一批建筑学学生学成归国之后,这个时候面临着与传统建筑的断代,社会环境和政治话语也较强势。本文从建筑竞赛入手,分析几位名家的风格,并讨论建筑教育,试图解释时代、人物、风格和源流的多重关系。

关键词:早期建筑师,鲍扎,包豪斯,建筑教育

参考文献

[1]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首都计划,1929.

[2]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概况,1942.

[3]童隽.“美国本雪文亚大学建筑系简述”,1968

[4]方拥.建筑师童隽.华中建筑[J].1987(2).

建筑技能竞赛训练计划 第2篇

一、指导思想

为了提高学生综合水平,让建筑专业参赛选手能以最佳状态参加竞赛,尽快加强我校建筑专业建设,提高学生综合技能水平,争取在市区技能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

二、训练目标

通过对参赛选手的建筑的综合培训,使培训对象能够掌握相关的建筑知识;快速准确地达到参加建筑技能大赛要求。

三、参赛项目

竞赛设砌筑与装饰技术、工程测量、工程算量、钢筋技术四个项目,分中职学生组和教师组。

四、训练方式

培训内容分为理论知识培训和技能操作训练,理论知识的培训通过专业教师的专题讲座,使学生尽快掌握参赛内容;技能训练在校内或校外工地训练,由专业教师对参赛选手单独培训。

五、进度安排

1、第一阶段:动员和挑选队员

时间:2013年5月10日~5月15日

参赛主要选手:初步选拔出6名优秀选手。

2、第二阶段:知识梳理、巩固

时间:2013年5月15日~9月1日

3、第三阶段:知识补充、巩固、技能强化训练

时间:2013年9月1日~10月10日

4、第四阶段:综合练习测试和模拟比赛(另外积极收集大赛信息,调整策略;

及时与兄弟学校交流,取长补短;与专家对话,提升综合水平)。时间:2013年10月

建筑竞赛论文 第3篇

活动简介

一张普通的A4纸可以做什么?可以设计出一个建筑吗?能设计一个怎样的建筑?如何让纸模建筑承载更多的重量?这里面有怎样的科学知识……

“神奇的A4纸模建筑设计竞赛”活动要求每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用限定的材料和制作工具(一张普通的A4纸、直尺、剪刀、小刀、铅笔、橡皮、打孔器),设计建筑图纸方案,协作完成一个纸模建筑,并进行分享介绍。科学营组委会从承重能力、建筑层数、作品高度、创新度等方面进行打分评比。

A4纸模竞赛过程包括了“问题提出、问题思考、资料查阅、原理学习、图纸设计、小组讨论、练习尝试、问题请教、实践操作、交流讲解、承重验证”等多个环节。从入营教育抛出问题到闭幕式颁奖成果分享,活动贯穿整个科学营始终,营员们体验了“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科研流程;用简单的材料和工具制作出出乎意料的纸模建筑,原理又贴近生活,让营员感受科学的神奇,激发科学兴趣;分小组协作完成,集思广益,培养了团队意识;引入竞赛评比模式,鼓励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独立进行简单科学设计思考,培养营员的科研逻辑思维,锻炼实践动手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建筑、材料等基础科普知识,培养科学素养。

活动实施方案

前期筹备

前期筹备是整个活动成功开展的关键,具体包括召开校内协调会、活动方案设计、演示视频制作、活动志愿者招募、活动材料准备等环节。

模拟实验

在专业指导教师的指导和科技志愿者的帮助下,各班班主任、班级助导、纸模专项志愿者进行模拟制作。尝试完成一个合格纸模建筑的所有流程,讨论发现活动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明确整个设计的关键点、难点,进而完善活动方案,补充相关细节。

营员准备

◇问题提出:入营教育环节,组委会将A4纸模的大致情况向营员介绍,要求营员自行通过网络、图书馆、请教教师等环节先行了解纸模设计,学习相关知识点,构思初步方案。

◇团队组建:分组,建议每个小组有1~2名动手能力强、1名擅长画图、1名擅长表达的同学。

◇集中培训:由教师进行讲解,介绍纸模设计的基础知识点、设计的基本结构及如何进行裁剪等;播放演示视频,并将科技志愿者等介绍给对应的班级,进行交流沟通,引导设计相关的草图。给每个小组1张A4纸及简单的制作工具,在助导及志愿者的帮助下尝试进行画图设计及基本结构的裁剪组装,鼓励学生在科技志愿者指导下进行探索模拟制作。

设计制作

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各小组正式进行设计制作,允许小组内部讨论,小组之间不允许讨论。整个制作过程中科技志愿者和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对一些违反基本原理的地方予以解释和引导,助导、志愿者都不参与制作过程。志愿者和主持人随时观察学生制作情况,随时指导、提醒学生。

讲解评比

每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制作出符合要求的A4纸承重纸模建筑,然后围绕作品进行1分钟左右的讲解,讲解内容主要包括纸模的设计结构形式、设计亮点和活动收获等。

小组成员讲解结束后马上进行承重测试,承载需稳定1分钟后才能算有效成绩,承载过程中纸模建筑达到极限荷载发生破坏则成绩无效。

记录纸模自重、有效层数、有效高度、有效极限荷载值(玻璃球的数目),综合作品创新程度进行计算得分。在时间充足的条件下,鼓励营员在完成作品后积极探索改进方法,甚至动手制作新的作品。

跟踪培养

搭建QQ、微信等平台,鼓励科学营营员与科技志愿者建立长久联系。并为科学营营员提供一些类似的开放性问题,鼓励营员在后续的学习生活中进行设计尝试,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加深对相关领域知识的学习了解,培养科学兴趣。

活动特色

活动设计彰显科学魅力。制作材料是生活中普通的A4纸,工具只有剪刀、铅笔等,只通过设计、画图、裁剪、折叠、打孔、组装等简单操作,却可以制作出一个承载超过50颗玻璃球的美观建筑。这样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工作,让营员们感受到科学的神奇,彰显科学的魅力。

方案开放培养科学兴趣。结合青少年好奇心和思维活跃的特点,竞赛只规定了材料、工具,具体设计方案没有任何限制,制作方法多种多样。在营员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情况下,这种开放的模式鼓励每位营员积极思考,激发对科学的热爱、投身科研的远大志向。

实践动手学习科研流程。活动过程中营员们经历的状态为:从“可能吗”到“怎么做”,再到“怎样做得更好”,最后是“为什么这样做”,这正是“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的基本科学研究的过程,学员接受认同度高,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竞赛模式激发积极进取心。活动采用竞赛评比的方式进行,充分挖掘营员内在潜力,要求各个小组在整个过程中都积极思考,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培养竞争意识。

小组协助培养团队意识。活动包括了设计、画图、裁剪、制作、讲解等多个环节,要想优秀地完成纸模建筑,需要每名同学发挥各自所长、明确分工,在相互协作中高效完成,鼓励交流沟通,增进友谊。

活动过程体验大学生活。图书馆查询资料,上网了解最新进展,请教教师,同学问讨论,项目阐述,专门的制作教室,简单却神奇的科学知识……让营员们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大学的生活。

“原来一张普通的A4纸中也包含着许多学问,每一分成功都来之不易。做科研需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为了祖国的事业,无数科研人员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才让无数难题得以悉数破解。在科研这一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们青少年未来一定要担当重任,但闻耕耘,不问收获,带着好奇与求知为科学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高层钢结构建筑——城市竞赛的名片 第4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钢结构,城市

1 高层钢结构建筑的发展历程

高层钢结构建筑是随着18,19世纪钢铁工业的发展而产生并兴起的。1883年在美国芝加哥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幢钢框架高楼——11层的保险公司大楼以后,高层钢结构建筑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31年美国纽约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帝国大厦102层、高381 m。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高层钢结构建筑的发展更为迅速。1965年在芝加哥建成了100层、高334 m的汉考克大厦;1973年在纽约建成了110层、高412 m的世界贸易中心;1974年又在芝加哥建成了110层、高443 m的西尔斯大厦,1996年建成的高为450 m的吉隆坡石油大厦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钢结构高层建筑[1]。纽约的世贸大厦是纽约的城市名片,中国台北101大厦的政治意义远超出了建筑物本身,中国香港的中国银行大厦也象征了香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发展。

2 城市的发展为高层钢结构建筑发展提供动力

2.1 城市土地使用效率要求建筑往更高的高度发展

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是高层建筑发展的经济条件之一,投资方会挖空心思地充分利用城市中心的每一寸土地。因此一旦垂直方向的发展得到技术的支持,城市空间的一再拥挤便导致产生了这种新的立体上的“高密度”。市中心大量的人口集中在“垂直城市”里,提高了办公的效率与交流的通畅性。随着城市中心土地的日益稀缺,这种以超高层建筑建设为主的垂直性集聚已经成为形成城市中心与副中心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城市也需要这种标志性的建筑来成为自己的“引资大幡”。

2.2 城市地域文化影响了建筑造型创意

城市之间互相比拼的不但是一种经济实力,更是在这一经济实力的基础之上反映出的地域文化的表现力。许多表现出地域文化的高层建筑都成为了城市的时代“名片”。

中国香港中银大厦采用“芝麻开花节节高”的造型,寓意民族和企业奋发向上、坚贞谦逊的内在品质,带有中国文化的吉祥含意。马来西亚的佩重纳斯双塔引用了伊斯兰教正方形与圆形的叠加图案和光顶形,平面形式隐喻了盛开的莲花。明尼阿波利斯美国联邦银行大厦(见图1),用抛物线悬索形成的“桥”来隐喻明尼阿波利斯与尼可里岛之间的桥梁,这座桥梁是当地居民的精神象征。这些高层建筑无一例外都采用了钢结构。

2.3 高科技产生了新技术与新材料

在确保高楼具有足够可靠度的前提下,为了进一步节约材料和降低造价,设计概念不断发展。构件高强化、体积轻量化、构件立体化、巨柱周边化、支撑大型化、体型圆锥化成为了高层建筑结构发展的新趋势。钢材之所以广泛地应用于高层结构中,归功于它在风振荷载作用下的侧向刚度和变形能力,具有相同强度时自重较轻,还可以减少结构占用建筑面积而增加有效使用面积,且通透性好,富有韵律美感。因此高层钢结构建筑更加具备结构效能上的强势来超越钢筋混凝土结构,扮演着有城市“名片”效应的制高空间。

3 高层钢结构建筑表现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以上海为例,上海经历了20世纪初的萧条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城市巨变,1998年落成的上海金茂大厦以421 m的高度显示出上海作为金融中心的财富,它“唯吾独尊”的高度是钢结构抗侧力构件与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外周边的8个钢筋混凝土大柱子外,在内筒和大柱子之间设置了三道伸臂桁架,是两层高的钢桁架,保证了核心筒和外柱共同工作,设置伸臂以后使得建筑在保持高度的同时大大减小了结构的位移。除了高度上的优势以外,它也以精美的细部构筑技术再现了古塔的构造特征,全玻璃幕墙主体的外挂不锈钢杆件既是装饰又形成了挑檐的节奏韵律,主楼基座和裙房底部则采用干挂花岗石,形成类似古塔的砖缝形式,并分别以穿孔不锈钢板和不锈钢杆件装饰,营造古塔的质感和肌理。也正是这些小尺度的装饰嵌入了高大的体量中,将城市传统的小街道尺度融入到庞然大物的环境中去,使人们在体验垂直生活的过程中凝聚其对城市文脉的追忆。

金茂大厦亮出了自己独有的特点,相比当时深圳的帝王大厦、中国银行大厦,金茂大厦理直气壮地表达了上海市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为了上海市的名片,也是现代化的标杆。

1998年~2008年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十年,这十年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更是为中国向世界展示我们的智慧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同样是这十年间,建筑结构技术也是不断更新,钢结构构件的合理运用提高了高层建筑的结构效能,并且更加具有艺术性。由美国KPF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高460 m,主体采用正方形平面,从对角线分为两个三角形,其余两对角自下而上逐渐收分,至460 m高处呈一对平行的直线。顶端开一倒梯形洞,既减轻风荷载,又可以作为屋顶观光的开口部。收分或锥形化可以减小风荷载垂直于外墙的分力(见图2)。

与金茂大厦的精巧与细腻不同,环球金融中心摒弃了一切琐碎的装饰,用硕大的收分来构成了巨大的比例关系,既体现了一种结构体系的进步,又将合理的结构受力逻辑转化为一种设计的语言,辐射出一种征服的欲望。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如何定位,环球金融中心的建成体现了上海人“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愿望,向上收分的形体“不是常见直冲云霄的二维大楼,而是一种真正的三维体验,一个象征性的包容整个上海市的鲜明标志”。

纽约是自由主义经济刺激下自发形成的城市,雅马萨奇设计的世贸大厦也是人类20世纪70年代最高成就的象征之一,是美国雄厚经济实力的体现,它由59根箱形截面柱组成柱距为1 m左右的外框筒,受外围密柱影响的竖条窗形成了立面上的垂直肌理。内框筒则由44根箱形截面钢柱组成。大楼用钢78 000 t,外围有密置的钢柱,墙面由铝板和玻璃窗组成,有“世界之窗”之称。双塔摒弃了所有传统的繁琐的装饰,以一种抽象的方式诠释了纽约的首领(见图3)。当时纽约的经济实力超过芝加哥而成为高层建筑发展的重点,高层建筑的美学转移到一种近乎纯艺术造型的追求上,钢材的高强特性使得高层建筑立面显得轻盈、优雅、通透感强,形成了这种纯艺术的造型。两年后,世贸大厦的方案开始了重建的规划。这里着重介绍福斯特的方案。三十多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钢结构技术也由最初的单种抗侧力体系发展到了多种抗侧力体系,空间桁架结构既能够抵抗水平荷载,又形成了丰富的造型元素,技术上的先进性体现了城市的特征与魅力。

福斯特的方案充满了想象力,体现了空间桁架抵抗水平荷载的优势。高层钢结构建筑的抗侧构件的发展意味着抗侧力构件由轴向体系取代了弯曲体系,提高了材料的使用效率。三角形平面旋转60°交替上升,把角部用支撑连接,构成了空间桁架外筒(见图4)。双塔顶部连接和2/3高度的连接平台保证了结构的整体受力,三角形的格构被福斯特最简洁的应用,体现了经济力量在城市空间的投影。三角形的空间桁架几何不变性显示出了一种稳定性,反映出纽约在遭受了恐怖袭击的重创后并未在危机下停止城市化的步伐,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反思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国际地位。冲击高度、显示财富、展现竞争,表明决心……,欲望仍然是这座卓越现代城市的一面镜子。三角形巨大空间桁架组成的奇特形体一方面有要还原纽约市的城市野心,又是对9·11灾难的一种纪念,让人们在展望未来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城市的过去。无论最终采取何种方案,新世贸大厦设计的主旨就是成为纽约市的新式城市名片。

4结语

21世纪的城市竞赛比拼的是经济、人文、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的综合实力,高层建筑已经不仅仅是城市的地标,而成为了城市各种综合实力的体现,凝聚了城市的欲望。城市未来的发展又会产生新的高层建筑结构形式,钢结构高层建筑还将继续为城市的知名度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胜才.钢结构高层建筑适宜技术与设计[D].重庆:重庆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2-3.

[2]王勇,杨新海.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研究综述[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4(2):1.

[3]杜娟.当代高层建筑地域文化建构探索[D].重庆:重庆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0-22.

质量月建筑知识竞赛题目 第5篇

A、质量检查、数量检查、规格检查 B、质量、安全、卫生

C、自检、互检、交接检

D、工程质量、劳动效率、安全施工

2、HPB235级钢筋末端应做(A)弯钩,其弯弧内直径D≥2.5d,弯钩的弯后平直部分长度≥3倍钢筋直径。

A、180° B、135° C、90° D、45°

3、钢筋绑扎检验批质量检验,受力钢筋的间距允许偏差为(C)mm。A、±20 B、±15 C、±10 D、±5

4、梁箍筋10@100/200(4),其中(4)表示(C)。A、加密区为4根箍筋 B、非加密区为4根箍筋 C、箍筋的肢数为4肢 D、箍筋的直径为4mm

5、钢筋安装时,板、墙保护层厚度允许偏差为(D)mm。A、±10 B、±8 C、±5 D、±3

6、梁模板的安装顺序为(A)

A.底模架线→底模校正→组装侧模→侧模校正→设支撑 B.底模架线→组装侧模→校正→设支撑

C.底模架线→底模校正→组装侧模→设支撑→侧模校正 D.底模架线→组装侧模→设支撑→校正

7、现浇钢筋混凝土梁的跨度大于8m时,当混凝土强度达到(D)的设计强度时才可拆底模板。

A.5%

B.75%

C.90%

D.100%

8、层高≤5m时,现浇结构模板安装垂直度偏差为(D)mm A、3

B、4

C、5

D、6

9、现浇结构中,相邻两板表面高低差允许偏差为(A)mm A、2

B、3

C、4

D、5

10、模板安装时表面平整度偏差为(D)mm A、2

B、3

C、4

D、5

11、墙体砌筑时,水平缝的厚度不得大于(C)mm,不得小于()mm。

A、10 6 B、11 7

C、12 8

D、13 9

12、墙体砌筑时,每天砌筑高度不得超过(D)m。A、1.5

B、1.6

C、1.7

D、1.8

13、空心砖砌体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不应小于(C),竖向灰缝不得出现透明缝、瞎缝和假缝。

A、60%

B、70%

C、80%

D、90%

14、填充墙砌至接近梁底、板底时,应留一定空隙,待填充墙砌筑完并应至少间隔(B)天后,再采用斜砖斜砌挤紧,角度宜为()度。A、6 45°

B、7 60°

C、8

65°

D、9

70°

15、对不能同时砌筑而又必须留置的临时间断处应砌成斜槎,斜槎水平投影长度不应小于高度的(B)。

A、1/2

B、2/3

C、3/4 D、4/5

16、墙体砌筑时,其垂直度、表面平整度允许偏差为(C)mm。A、4 6 B、5 7

C、5 8

D、6

17、墙面抹灰前需要做灰饼,灰饼的间距以(B)为宜。A、1.2-1.4 B、1.2-1.5

C、1.2-1.6 D、1.2-1.7

18、墙面抹灰时,抹灰总厚度大于等于(C)mm时应采取加强措施。A、25 B、30

C、35 D、40

19、普通抹灰时,墙面表面平整度允许偏差为(B)mm A、3 B、4

C、5 D、6

20、内墙面阳角、柱角做护角时,其高度不应低于(C)m,每侧宽度不小于50mm。

A、1.5

B、1.8

C、2.0

建筑竞赛论文 第6篇

广州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不断进步,如何传承和弘扬岭南建筑文化,赋予岭南建筑崭新持久的生命力,加强广州兼具国际视野和岭南特色的城市文化形象建设,成为建筑设计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广州博物馆建筑设计国际竞赛是近年来广州市举办的高标准、高水平的国际竞赛之一,本文通过分析竞赛方案的设计手法,探讨现代建筑创作中如何体现对岭南文化的尊重,以及表达岭南建筑的地域个性。

1 岭南建筑的发展及主要特点

广州地处亚热带地区,具有夏季太阳辐射强,气温高且持续时间长,潮湿、闷热、多雨,以及季候风旺盛、天然光充足等气候特征。因此,传统建筑都在通风、隔热、防风、防雨、防潮等方面有着相当高的技术水平。从明清的书院祠堂建筑到清末民初的西关大屋、竹筒屋、骑楼,然后经历西方建筑风格的传入,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中西技术融合和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本土化发展,都充分显示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岭南地区建筑风格。

根据华南理工大学唐孝祥教授的研究,“岭南建筑”提出的时间是在1957年,其标志是时任华南工学院建筑学系夏昌世教授在1957年《建筑学报》上发表了题为《亚热带建筑的降温问题——遮阳、隔热、通风》的论文,首次论述了岭南建筑(广东新建筑)的特点。此后,岭南建筑逐渐为人们知晓、接受和承认,知名于全国建筑界,并成为广东新建筑的代名词。

岭南建筑具有因地制宜,因应气候环境与历史文化背景,注重建筑与庭园的结合,注重环境与历史对话的特点,主要表现在适合气候地理条件的平立面设计、建筑部件结构与造型,以及富于岭南地域文化内涵的建筑装饰。

2 广州博物馆建筑设计国际竞赛方案

2.1 竞赛概况

2013年,广州市为继续打造世界级文化精品聚集区,于花城广场南岸开启了文化设施“四大馆”(广州美术馆、广州博物馆、广州科学馆以及广州文化馆)的建设。按照技术文件要求,“充分体现岭南地域特征”成为广州博物馆建筑设计的首要原则,要求设计注重岭南建筑的精髓及其地域性、时代性,以及不拘一格的特色。经过90天的竞赛设计,八家国内外优秀设计团队提交了建筑方案,通过不同的手法回应了技术文件要求(见图1)。

2.2 竞赛方案

1)方案一,设计方是德国GMP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理念为“城市环境的观赏者”。建筑前部低俯,谦逊地表达对赤岗古塔的尊重。建筑方正简洁,空间布局流畅;主体墙面错落有致,运用浅色系石材,与赤岗塔呼应的八边形窗洞等都突显出岭南地域特色。

2)方案二,设计方是法国Lacaton&Vassal Architectes。

设计理念为“五羊传说”,使用现代抽象的语言将五羊形象引入建筑;同时借鉴岭南建筑应对气候条件的手法,运用大面积连贯外长廊及灰空间,体现了开放的建筑形式。

3)方案三,设计方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Bjarke Ingels Group A/S (联合体)。

设计理念为“新五层楼”。建筑灵感源自广州镇海楼,采用层层退台的建筑形式,挑出曲面屋顶及敞廊,达到遮阳、自然通风和降低能耗的效果。

4)方案四,设计方是威尔考特(上海)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以广州“云山珠水”为理念打造“珠江之畔的一朵祥云”。建筑分成上下两部分;裙房一二层通过开辟冷巷通道,利用中庭组织立体通风。

5)方案五,设计方是广州瀚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理念为“珠水羊石”。建筑以小篆“羊”字抽象的五条不同曲线组合而成,形象简洁活泼,利用天井、庭院等元素组织内凹空间和共享中庭;并通过减少地面建筑体量,预留与赤岗塔之间充足的公共空间。

6)方案六,设计方是西班牙Miralles Tagliabue EMBT、广州中恒信德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联合体)。

设计理念为“木棉花开,穹楼玉宇”。本方案中庭空间采用花形态和圆形态,建筑外表皮使用与红砂岩颜色相似的陶质材料,展现本土特征。

7)方案七,设计方是美国Bernard Tschumi Architects。

建筑设计理念为“指向过去、现在、未来的城市罗盘”。建筑外轮廓灵感源自广州老城墙,厚重的建筑主体提供了分别指向赤岗塔、广州塔以及美术馆的视觉通道,使一个古城形态的博物馆获得了与历史对照的视觉界面,富有创意和建筑个性。

8)方案八,设计方是英国TFP Farrells Limited。设计理念融合“文化流川”“绿色智能幕”“历史艺廊”。

三个不同的建筑体量隐喻岭南文化的三大主流: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并相互缠绕向赤岗塔伸展,传递出广东地区各文化流派相互融合的概念。

3 竞赛方案对岭南建筑的现代演绎

3.1 转化地方性建筑片段或符号,隐喻表达岭南地域性特征

地域性是在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条件、社会文化背景、价值取向等因素下形成的鲜明的地方特征,是与其他地区区别的重要因素。

为充分体现广州地方特色,不少竞赛方案从象征广州的地方符号或体现岭南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获得灵感,将传统形式中的某个局部和特征强化、放大,夸张表现到整个建筑形体中。例如方案二将代表广州的“五羊”以夸张的、装置式的形象与博物馆相结合,具象地表达出“羊城”博物馆;方案六则将市花木棉的形态从博物馆中庭开始延续(见图2),建筑外表皮则采用与岭南地区红砂岩颜色相似的陶质材料。这种符号式的设计手法直观表达出地方特征,让人们直接与广州本土形象建立联想。

3.2 关注地域历史文脉,延续场所记忆

传统岭南建筑十分重视自身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但现实中不少博物馆为了安保和展示环境的纯粹性,曾一度忽视甚至忽略自身与周边环境的关联。本竞赛技术文件将位于博物馆建设用地北侧的赤岗古塔纳入设计范围,要求设计充分考虑博物馆与古塔的关系,以古今对比,互通互融。

针对此要求,竞赛方案都通过长距离的建筑退让为赤岗古塔预留充足的观赏空间,同时还利用自然园林与现代博物馆过渡,以求通过空间组织的传承和创新,延续人们的场所记忆。其中方案一通过设计前低后高的建筑姿态体现对赤岗古塔的尊重;方案五则通过减少地面建筑体量和处理简洁的立面,降低对赤岗古塔的冲击。

3.3借鉴岭南建筑空间组织方式

纵观岭南建筑创作,对潮湿多雨、冬暖夏热地区气候的适应性一直是建筑发展的主要脉络。其中,敞厅、冷巷、天井、与庭院结合等手段在调节微气候方面经济有效,屡见于传统岭南建筑中。

竞赛方案试图借用岭南建筑优秀的空间组织方式,但受到博物馆功能及场地限制,仅能通过局部空间来体现。例如在建筑入口门厅天井上方运用玻璃屋顶覆盖,虽然不是一个真正的天井,但与博物馆本身使用功能相符合(见图3)。

3.4 运用特色的建筑形式或构件

在应对岭南湿热气候方面,由于空间组织方式的借鉴具有局限性,竞赛方案更多的是利用遮阳隔热构件、通风屋面、种植屋面等手段提高建筑物外表面的隔热效果。

其中极具岭南特色的骑楼作为一种代表性的建筑形式被多个竞赛方案运用。骑楼本身是上住下商,上楼下廊式的临街建筑,既可防雨防晒,又便于展示橱窗,是适应广州繁华商业活动及炎热多雨气候环境的完美结合。竞赛方案通过运用当中的原理,在建筑首层局部使用骑楼,为博物馆提供室内外过渡空间,既提升了公共空间的多样性和舒适性,同时柱廊和首层的内凹也丰富了建筑立面效果。

3.5 运用大量高科技的主动式节能技术

过去的一个多世纪,岭南建筑主要通过空间、形式和建筑物理的原理,采用建筑构造等措施实现适应性建筑空间的功能和舒适性。但单纯通过建筑构造已无法满足大型博物馆的现代节能指标要求,本次竞赛方案都运用新式、高科技的主动式节能技术以达到绿色建筑三星标准。值得一提的是,在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竞赛方案仍是推崇主动式和被动式相结合实现绿色节能,并对建筑建成后的运营管理也作出相应的指引。

4 结语

广州博物馆建筑设计国际竞赛是现代岭南建筑创作的大型实践,不仅体现在建筑形式和表现手法上,也体现了国内外建筑界在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中的积极态度,以及对岭南地域性和时代性的思考,对岭南地区未来建设大型公共建筑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唐孝祥.试论岭南建筑及其人文品格[J].新建筑,2001(6):63-65

[2]唐孝祥,郭谦岭南建筑的技术个性与创作哲理[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34-37.

[3]邵松,乔监松.岭南近现代建筑(1949—1979)[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4]宋江涛.珠三角地区当代博物馆设计的地域性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建筑竞赛论文 第7篇

本刊讯2013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日前在京启动。本届竞赛主题“阳光与建筑再生”与国家十二五期间逐步推进高能耗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的方针一致, 针对青岛海慈医院进行节能改造设计, 面向全球征集作品。改造后的医院, 部分建筑将成为养老综合体, 并重点进行太阳能与节能改造, 兼顾建筑节能和使用功能优化。延承了往届的做法, 本届竞赛的获奖方案部分将应用于海慈医院的实地改造建设。

2013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由国际太阳能学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主办, 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太阳能建筑专业委员会承办, 台达环境与教育基金会独家冠名赞助。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德国国际合作机构 (GIZ)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及青岛市海慈医院共同支持, 以推广利用永不枯竭的太阳能等新能源, 为人类未来美好、低碳、绿色的生活做出贡献。

据介绍, 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至今举办过五届, 其中2009年竞赛的一等奖获奖方案, 已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完善为施工设计图, 运用台达集团于汶川大地震后捐赠的1000万元人民币, 协助绵阳“杨家镇小学”进行灾后重建, 并于2011年落成启用。2011年竞赛的一等奖作品“垂直村落”计划由台达出资, 在苏州同里湖畔实地建设, 兼具科技创意和环保理念的设计方案将变成真正可居住的低碳住宅, 成为又一个可供观摩、检验的绿色建筑实体。

建筑竞赛论文 第8篇

1. 参赛内容

方案设计概述:本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一体化设计参赛方案是以湖北省西部某城市的一个风电管理中心为模板设计的。此管理中心职能是为加强一、二期山区风电场在山下的统一协调调度管理,而且为风电场日常运行维护人员提供倒班、休息、居家而设置的,属于风电场的附属配套工程。管理中心内由综合楼一栋,住宅楼一栋及停车场、篮球运动场组成。

基地地处南环大道与腾龙大道的交叉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且交通便利。

综合楼紧邻交叉口布置,功能分区有办公楼、倒班楼及食堂餐厅三个部分:办公楼面临南环大道,便于内外部联系,南北向布置,共四层,面积3264m2;食堂餐厅占用底层,方便进货和基地人员就餐,面积527m2,上部三层是倒班楼,东西向布置,房间均为单人间且自带卫生间,方便夜间倒班休息,面积1581m2。

住宅楼为七层,属于中高层住宅,二个单元,每层四户,每户建筑面积145.23m2,每层面积626m2,总建筑面积4417m2。

本基地主要功能在于管理调度,在方案设计创意上,业主积极响应国家有关绿色建筑政策,要求建筑形象及内涵均能反映节能环保意识并在新能源的利用方面有所体现。为满足这一要求,本管理中心不但平面功能设置能源宣传室、展示中心等相关房间(介绍能源的相关信息,说明能源的重要性以及新能源的优点及迫切性),而且自身方案设计也大量利用新能源,比如太阳能空调;照明采用风力、光伏发电;利用太阳能二十四小时不间断为基地供应热水等。

1.1 工艺系统说明

管理中心内由综合楼一栋,住宅楼一栋及停车场、篮球运动场组成。根据各建筑物布置情况,综合楼及住宅楼分别设置一套太阳能热水系统,以满足建筑物内热水用水需要。

此系统以太阳辐射能为主要能源,通过一定强度及时间的光照和正常水压冷水的供应,系统可以提供一定温度及压力的热水,满足用户日常生活需要。当太阳日照量较小时,与常规能源结合,采用空气源热泵辅助加热系统,保证出水温度。当环境温度极低,空气源热泵无法正常工作时则电辅加热,保证出水温度。系统综述:

1.1.1 室外集热系统

室外系统结合建筑造型,由承重部位(系统安装平台)、太阳能集热器、冷、热水管路、维修梯等部件组成。

1.1.2 控制系统、储热系统

控制系统由温度控制器、水位控制器及各种传感器等组成。可以实现对太阳能系统的自动控制,使太阳能系统合理运行且保证效率。储热系统为敞开式保温水箱,安装在集热器附近,有利于系统热水循环并减少热损,也有利于系统的日常运行维护。

1.1.3 辅助能源

太阳能系统的得热量决定于太阳辐射强度和辐射时间,但太阳辐射受阴、晴、昼夜和季节等诸多因素影响。太阳能与常规能源结合,保证系统全天候供应热水。晴朗天气太阳能是主能源,辅助能源是空气源热泵及电辅加热。

1.1.4日常维护:系统必须专人负责,对系统有一定了解,定期检查系统,定期清洁集热器,效率可保持最大水平。

1.2 工程设计方案

1.2.1 住宅楼热水系统

a.住宅楼热水系统用水量

住宅楼7层,两个单元,每个单元两户,共28户,平均每户按3人计,共84人计。热水用水定额50升/每人每日;使用时间24小时;热水水温45℃。平均日用热水量4200L/d。

b.太阳能集热器

考虑与住宅楼的屋顶型式相互结合,太阳能集热器选用平板式集热器,嵌入到坡屋顶中,安装倾角采用最佳当地太阳能辐射角度。集热面积确定以冬季好用为设计标准。

日均用水量4200升;水的定压比热容4.187kJ/kg℃;贮水箱内水的初始温度7℃;水的设计温度45℃;当地集热器采光面上的年平均日太阳辐照量11354.79kJ/m2;太阳能保证率40%;集热器的年平均集热效率0.375;贮水箱和管路的热损失率0.25。平板集热器,单个面积2m2,1m×2m。选用42块平板式集热器,集热面积共84m2。

c.辅助能源

辅助能源采用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型号:CLRJK-120D;数量:两台(一用一备)热水产量=1200L/RH

N输入=10.8KwN输出=48.6Kw

d.热水循环泵组

当真空管集热器里水温高出水箱里的水温一定温度时,热水循环泵自动强制性循环,给保温水箱加热。

热水循环泵两台,一用一备。

型号:40DLR8-10×2;流量:Q=10m3/h;扬程:H=18m;功率:N=1.5Kw

e.保温水箱

保温水箱有效容积4.2m3,选用6m3不锈钢装配式水箱。水箱放置于住宅楼阁楼内。不锈钢水箱采用聚胺脂发泡保温,保温厚度大于70mm,且用不锈钢外壳加以保护。

f.热水加压/循环泵组

热水加压/循环泵组用于热水供水管道加压及热水循环,以保证提供满足水压及水温需要的热水。热水加压/循环泵两台,一用一备。型号:65DLR25-15 (1)×2;流量:Q=28.8m3/h;扬程:H=14m;功率:N=3Kw

g.控制系统的功能,集热系统自动运行,并具备以下功能:

(1)水位水箱及各测温点温度采用数码管显示:设备(泵、电磁阀)运行状态可见。

(2)设备具备手动/自动切换功能。

(3)控制循环系统,当真空管集热器里水温高于水箱里的温度时,系统自动强制性循环给保温水箱加热。

(4)管道防冻保护系统:当水箱有水,管道内温度低于3度时循环泵自动启动,水箱热水进入管道,管道冷水排入集热器而做到管道防冻保护。

(5)自动定时上水,水满自动关闭上水功能:可以设定定时上水;当到达设定上水时间时,自动启动上水功能打开上水电磁阀,当达到设定上水液位时自动关闭上水系统。

(6)手动上水功能:水箱实际水位低于设定上限水位时按动手动上水键,将打开水电加阀自动上水,达到设定上限水位时自动停止。

(7)室外供水主管路定时循环功能:设定定时管路循环,做到水箱热水通过水泵强制性循环将管道冷水混入热水箱,当达到设定时间(温度)时,水泵自动关闭,做到一开就出热水。

(8)供水增压功能:利用管道水泵的工作功能,当洗澡打开热水时,水泵自动启动起到增压功能。

(9)具备漏电保护,故障报警等安全措施。

1.2.2 综合楼热水系统

a.综合楼热水系统用水量。共四层,有办公室48间;倒班室61间,包括:单人间27间,双人间24间;公共食堂一座;公用卫生间13个。

(1)每办公室按1.5人计,共72人;热水用水定额qr=5升/每人每班;使用时间=8小时;冷水水温t1=7℃;热水水温tr=45℃;平均日用热水量360L/d。

(2)倒班室按75床位计。热水用水定额qr=60升/每床位每天;使用时间=24小时;冷水水温tl=7℃;热水水温tr=45℃;平均日用热水量4500L/d。

(3)食堂按72人计,每天供应两餐。热水用水定额qr=7升/每人每餐;使用时间=12小时;冷水水温tl=7℃;热水水温tr=45℃;平均日用热水量1008L/d。

b.综合楼热水系统用水量共计:5868L/d。

(1)太阳能集热器。办公楼屋顶结合建筑造型,太阳能真空管放置于南向的折板上,集热器的管道均从结构构件中预埋管穿行。太阳能集热器选用全玻璃真空管式集热器,集热面积确定以冬季好用为设计标准。全玻璃真空管采用1.8M×Φ58尺寸,产品型号:SLL—1800/50。

主要技术数据:

产品型号:SLL—1800/50

集热器件:“速乐”牌真空集热管

规格数量:1.8×50支

集热面积:7.5m2

内胆材料:SUS304 (1mm)不锈钢

外壳材料:0.6mm镀铝锌钢板

保温材料:45mm聚氨酯

密封材料:硅橡胶密封圈

外形尺寸:2050×3700

重量:120kg

高硼硅玻璃:5*10—3

白均用水量5868升;水的定压比热容4.187kJ/kg.℃;贮水箱内水的初始温度7℃:水的设计温度45℃;当地集热器采光面上的年平均日太阳辐照量11354.79kJ/m2;太阳能保证率40%;集热器的年平均集热效率0.375;贮水箱和管路的热损失率0.25。

集热器面积118m2,选用16组真空管式集热器,集热面积共1 20m2。

(2)辅助能源

辅助能源采用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

型号:CLRK-200D;数量.两台(一用一备);热水产量=2000L/RH

N输入=18.5KwN输出=83.25Kw

(3)热水循环泵组

当真空管集热器里水温高出水箱里的水温一定温度时,热水循环泵自动强制性循环,给保温水箱加热。热水循环泵两台,一用一备。型号:40DLR8-10×2;流量:Q=10m3/h;扬程:H=18m;功率:N=1.5Kw

(4)保温水箱

保温水箱有效容积5.9m3,选用6m3不锈钢装配式水箱。水箱放置于办公楼顶层靠端部房间内。不锈钢水箱采用聚胺脂发泡保温,保温厚度大于70mm的。并做不锈钢外壳加以保护。

(5)热水加压/循环泵组

热水加压/循环泵组用于热水供水管道加压及热水循环,以保证提供满足水压及水温需要的热水。热水加压/循环泵两台,一用一备。型号:65DLR25—15 (I)×2;流量:Q=28.8m3/h;扬程:H=14m;功率:N=3Kw

(6)控制系统的功能:

集热系统自动运行,并具备以下功能:

①水位水箱及各测温点温度采用数码管显示:设备(泵、电磁阀)运行状态可见。

②设备具备手动/自动切换功能。

③控制循环系统,当真空管集热器里水温高于水箱里的温度时,系统自动强制性循环给保温水箱加热。

④管道防冻保护系统:当水箱有水,管道内温度低于3度时循环泵自动启动,水箱热水进行管道,管道冷水排入集热器做到管道防冻保护。

⑤自动定时上水,水满自动关闭上水功能:可以设定定时上水;当到达设定上水时间时,自动启动上水功能打开上水电磁阀,当达到设定上水液位时自动关闭上水系统。

⑥手动上水功能:水箱实际水位低于设定上限水位时按动手动上水键,将打开水电加阀自动上水,达到设定上限水位时自动停止。

⑦室外供水主管路定时循环功能:设定定时管路循环,做到水箱热水通过水泵强制性循环将管道冷水混入热水箱,当达到设定时间(温度)时,水泵自动关闭,做到一开就出热水。

⑧供水增压功能:利用管道水泵的工作功能,当洗澡打开热水时,水泵自动启动起到增压功能。

⑨具备漏电保护,故障报警等安全措施。

2. 电气控制说明

整个中心的太阳能热水系统由一台电脑主站进行监控,也将综合楼和住宅楼的两套热水系统在电气上统一。既便于管理,也便于日常的维护。

系统采用目前最先进的温差循环控制理论,既可最大限度利用太阳能,又保证常规能源消耗最少。考虑到日照不充足或连续的阴雨天时,系统设置了空气源热泵做为辅热装置。它比传统的电辅热效率高,进一步节省了常规能源损耗。同时在系统中设计了相应的程序,使用户一开水龙头就有热水,真正的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供应热水。

在安全方面,为了防止冬天管道结冻,系统设置了防冻循环程序,使得管道一直处于畅通状态,免除了用户的后顾之忧。

出于节能的考虑,系统设置了两种补水方式,低水位补水确保了供水箱中不会出现没水“干烧”的现象发生。定时补水选择了合适的时间,在满足24小时供应热水的同时,也增加了太阳能利用率,减少了常规能源消耗。

3. 一体化建筑设计创意

建筑与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完美契合是我们此次竞赛设计的重点,根据两栋楼的各自造型特点,基地内部设计应统一考虑,而且兼顾二者的协调。

原建筑设计甲方确定综合楼采用平屋顶,住宅采用坡屋顶的方案。

综合楼中倒班楼使用热水居多,最终确定综合办公楼的太阳能组件放置在倒班楼屋顶上,以节约管道和降低热损,倒班楼屋顶采用外加构架造型处理,构架是折板形式,一方面放置的真空管式的太阳能均能朝南布置,且有效地降低了折板突起的高度;另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的与住宅的坡屋顶型式保持协调。屋面集热器的管道均考虑从结构构件中预埋管穿行,不影响美观,倒班楼顶层端头预留一个房间放置储水箱和电气控制柜,管道连接便利,储水箱也便于保温及清洁。

建筑竞赛论文 第9篇

1984年[2]。参赛团队从如何激发居住者的潜力入手,并融入建筑师的专业技能。把那些使居住者易于接受的,便于发挥其潜力的,凝缩着必要专业知识和影响设计诸多因素的以及那些能用来作为交流信息、组织设计的有关内容,通过一定的形式和程序表达出来,以此来建立同居住者的联系[3]。评委认为“他们设计出来的发动居民参加的方法步骤特别细致详尽,以及对利用改造传统住宅形式以适应当前条件的建议所具有的文化上和建筑艺术上的敏惑性都特别感到印象深刻”[4]。获得“叙利亚建筑界奖”。

1987年的竞赛题目为”交流憧憬,建设现实”,要求选择自己居住的环境来进行改建规划设计。设计方案从在现今中国社会的背景入手,考虑如何在“建筑师——大学生”的协助下,发挥居民主动精神,按照自己的切身需要和憧憬,自己动手,不断利用现有资源以改善居住环境[5]。西安金花落村方案、西安韩森寨七村方案和河南洛阳棉纺织厂住宅区方案分别以“对适应居民不断文化需求的社区组织的细致分析、并对人类追求所作的深思熟虑的物质环境应答”、“从亲身体验和信赖居民出发,设想改变居住生活质量的良好建议”[1]

1993年的竞赛题目为“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方案——构想探索”,这是一个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主题。参赛团队从对建筑本质的思考入手,把对人类生存环境持续发展的研究放到以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横轴以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为纵轴的体系中去把握,立足于本土,脚踏实地,把世界性趋向与研究的实际结合起来,整体地分析研究影响社区持续发展的诸多因素,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6]。选择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的传统居住社区的更新改造作为实例,“将有关可延续性的诸多问题与历史、文化和行为模式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1]。获“优秀作品奖”。

2005年的竞赛题目为“在极端与非常状况下的建筑设计”,要求参赛者针对极端社会条件、极端自然条件等情况,设计一种能够满足人们日常工作、学习与生活需要并具有特定功能的建筑空间。参赛团队充分借鉴学校多年来的科研成果,将目光投向了窑洞这一传统而又极具生命力的建筑形式。以“极端贫困条件下儿童教育环境建构”为主题展开精心设计,最终完成了名为“一个都不能少”的建筑设计方案。该方案以我国西北特困地区为特殊环境和极端条件,有效地利用了当地传统窑洞低成本、低能耗等优点,巧妙地解决了传统窑洞通风差、采光差等缺点,为当地儿童设计了一种结构简单、坚固耐用、成本低廉、便于推广的新型窑洞校舍[1]。获“日本建筑师学会奖”。

2008年的竞赛题目为“图腾”,要求选择贫穷、自然或都市中的任意一种场地环境,设计能够收集环境信息、表达和反馈他们意愿的现代图腾。这一竞赛在重视创造性的同时,强调可行性和灵活度。“贫穷”环境的“图腾”,能在世界上最贫困、文盲比例最高地区,传播和收集信息,能作为非政府的人道主义机构和组织使用的可移动工具[7]。参赛团队一以“桥”对于多水的贫困山区的意义为出发点,通过探讨多种桥梁类型,显示了当地材料——“竹子”使用的多种可能性,获得“第七名”;参赛团队二紧抓“庭院”对于中国传统民居的重要性,利用多层住宅的屋顶空间创造出开放平台,承载多样功能,增强邻里交流,获“优秀奖”。

2014年的竞赛题目为“别样的建筑——寻找其他途径,创造美好未来”,要求围绕“适应性,生态性,价值性”,鼓励从建筑学的角度来干预来城市的“其他“层面,以“其他”的途径和方式生活于城市[8]。参赛团队一以“缝合城市“为主题,评委认为该方案“为2050年的德班提供了一个长期发展的蓝图:通过建造一个教育综合体,创造新的城市公共空间,促进社会凝聚力。方案最出色的地方在于:将沃里克枢纽站转变为城市再发展的契机,将被激活的火车站纳入城市的整体发展轨迹中,加强了地段与周边环境的联系,设计真正建立并强化了生态和弹性的理念”[8],获得第一名;参赛团队二以“场所尊严”为主题,评委认为该方案“具有强烈的时代意识,利用微小体贴的手法进行建造,充分理解文脉,从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评委会印象深刻。通过对基地全面、充分的认知,方案展示了一个有深度、有层次的视野,并从一个从长远视角出发构建场所。这个议题最重要的特点是建立了一系列连贯的事件,通过创造共同环境、共同场所以及共同基础,反映了学生对地块复杂性的独特理解,并对整个空间策划发展进程的把握,如何通过小型干预,达到长远视野目标,从而回应当地城市与居民的诉求”[8],获得第二名。另外两组方案也分别获得入围奖和优秀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自1984年参加UIA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以来,成绩斐然,引发学界业界的思考,为什么西建大可以连续获奖、取得优异成绩呢?笔者认为,除了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严谨的教风学风等,关键有两点:一、专业教育扎根于“西北”这一生态环境脆弱、民俗文化多元、贫困地区众多的地域,使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及可持续人居环境建设的思考;二、始终明确以“人”为核心的专业教育理念及教学实践,使得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专业为不同阶层、不同社会人群提供服务的基本职能,创造与自然相适应的人居环境、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这是超越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专业永恒的核心所在。

参考文献

[1]称雄国际赛场——我校大学生参加国际竞赛追述[N].西安建大报(电子版)第771—774期,2007.06.

[2]张似赞.我院建筑86级学生获第14届国际建筑大学生设计竞赛首奖评价[J].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10)

[3]周庆华.建筑师促成居住者参与住宅设计[J].建筑学报,1987(2):53.

[4]高青.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建筑学大学生在1984年国际设计竞赛中获奖[J].建筑学报,1984(5)

[5]张光.第13届国际建筑学大学生设计活动竞赛结果揭晓[J].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03).

[6]王竹.结合国际大学生设计竞赛进行毕业设计教学[J].建筑学报,1995(8):23—25.

[7]岑伟.国际建协第23届世界建筑师大会——把建筑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J].时代建筑,2008(03):6—9.

建筑竞赛论文 第10篇

2011年9月23日,由首钢集团、ZNA建筑事务所、尚8系列文化创意产业园联合举办的第二届AIM (Architects In Mission)建筑设计竞赛颁奖典礼在首钢二通厂区201厂房隆重举行。本竞赛始于北京,由美国ZNA建筑设计事务所赞助,旨在向建筑系在校生与青年建筑师推广高品质建筑设计。

竞赛以“铁色记忆、绿色畅想、创意首钢”为主题,以专家公开评审入围作品的方式选出五个奖项,分别是:最佳总体规划奖、最佳建筑单体设计奖、最佳外部空间设计奖、可持续发展策略奖、最佳产业策划奖,以奖励在不同方面表现出色的作品,优胜者将获得总金额一万五千元美金的奖金。首钢总公司总经理助理陈世杰,清华建筑研究院院长庄惟敏,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遗产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刘伯英,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教授托马斯·施欧佛(Thomas Schroepfer),今日美术馆馆长、今典集团董事长张宝全,ZNA建筑设计事务所董事长依鲁翰·泽碧克格鲁(llhan Zeybekoglu),以及美国CRJA景观规划设计事务所董事菲尔·柯勒(Phil Colleran)出席本次典礼并担任评委。

上一篇:生产路线论文下一篇:吡柔比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