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对策范文

2024-05-08

混合对策范文(精选11篇)

混合对策 第1篇

1 沥青混合料离析的类型

沥青混合料生产过程中, 混合料的拌合、运料车装卸料、运输过程、摊铺等环节中均有可能产生离析, 导致沥青混合料不均匀。热拌沥青混合料的离析最常见的有3种类型:级配离析、温度离析、集料-沥青离析。

1.1 级配离析

热拌沥青混合料在生产、运输、摊捕过程中的不当操作造成混合料粗细集料分布不均, 产生离析。粗骨料较为集中的地方, 沥青路面的空隙率较大、沥青含量低, 导致沥青路面产生水损害及耐久性降低, 从而产生疲劳裂缝、坑洞及剥落等其他病害;细集料较为集中的区域, 沥青路面的空隙率小、沥青含量大, 容易产生车辙、泛油等病害。一般情况下, 连续型的密级配沥青混合料要比间断级配较容易摊铺, 良好的混合料级配, 既要有良好的路用性能, 各项指标满足要求, 又要满足施工性的要求。

1.2 温度离析

温度离析是指沥青混合料在储存、运输及摊铺中受天气、施工机械等影响, 由于热量损失而出现温度差异的状况。运料车表面的混合料、运料车车厢的两侧及摊铺机两翼的混合料易产生温度离析。混合料的温度离析, 会导致路面压实度不均匀, 温度较低的区域路面的空隙率较大, 纹理深度也较大, 这些区域易出现早期损坏。

1.3 集料-沥青离析

含沥青量较大混合料易发生这种离析, 类似于沥青混合料的析漏。SMA混合料易产生这种离析。

2 沥青混合料离析的成因

从贮料罐向运输车输送时, 因高差原因, 大骨料滚落在车厢附近, 形成粗集料第一次集中;运输车里的混合料卸向摊铺机时, 大骨料滚落在摊铺机半厢附近, 形成粗集料的第二次集中;摊铺机送料器在送料过程中, 先将中间集料送于布料器, 剩余粗集料留存在料斗中, 摊铺机收斗时形成粗集料的第三次集中。沥表混合料在储存、运输及摊铺中受天气、施工机械影响, 由于热量损失而出现温度差异的状况, 产生温度离析。基主要原因:原材料控制不严, 变异大;施工配合比不当;施工工艺和施工操作不当。

3 沥青混合料离析的对策

沥青路面施工中, 要严格控制原材料、配合比以及拌和、运输、摊铺、碾压等各环节, 将各影响因素控制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 降低或有效减少路面离析现象发生。

3.1 原材料合格

原材料离析贯穿于施工全过程, 从采石场运送到拌和场堆放再到拌和仓拌料斗都会产生离析。因此, 原材料质量要合格, 级配偏异性小, 满足规范要求。对石料的含泥量、压碎值与沥青的黏附性、针片状含量以及原材料的级配应严格控制, 确保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 保证集料的各种相对密度不变, 从而确保混合料各项体积指标的稳定性。同时, 要严格控制堆料高度, 各种规格集料分类堆放。避免因堆料过高, 大骨料滚落在料堆的底部, 形成原材料粗集料的第一次集中, 而使拌和机冷料上料比例控制不准确。

3.2 配合比合理

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应遵循:在满足高温稳定性能 (有足够的矿料间隙率VMA) 的前提下, 过到充分的防水性能 (满足设计空隙率VV的要求) , 并满足长期使用的效果 (饱和施工过程中产生离析的可能性也较大。因此, 配合比设计, 应充分考虑混合料级配的施工性要求, 在满足规范工求的前提下, 并不一定每级矿料颗料均信于中值范围, 但4.75mm、2.36mm、0.075mm筛孔必须控制在中值范围。

3.3 拌合料质量优良

混合料拌和时, 要严格控制原材料, 减少混合料粒径大小悬差。特别是0.075mm以下颗粒含量要求, 避免粗细集料分离。同时, 要求矿料中小于0.075mm的部他其塑性指数小于4, 以免引起沥青膜与矿料间的剥离。要严格控制沥青用量, 使之偏高于设计用量。要经常检查搅拌机中振动筛等相关部件, 并严格控制搅拌时间, 注意观察混合料中是否有明显的大骨料与小骨料聚集的现象。如果发现, 应及时查明原因, 采取有效措施处理。

3.4 分层卸料, 减少堆积

贮料罐仓向运输车装料时, 由于有一段高差, 混合料在车厢内会堆积成锥体, 会促使粗细集料分离, 锥体下部粗颗料偏多, 锥体上部细集料偏多。因此, 卸料时, 除减小落差高度外, 分三层放料:每卸一斗混合料, 料车挪动一个位置;等一层放完后, 再逐次进行第二、三层放料, 减少粗集料的集中。这样卸料, 可使大骨料和小骨料再次混合。

3.5 保温运输, 降低温度离析

为有效降低沥青混合料温度的不均匀性, 减少温度离析, 在搅拌场地选址时, 要尽量使搅拌场地与摊铺现场距离不要太远, 运输道路应适当平整, 运输过程中, 尽量减少颠簸。对混合料要采取保温措施, 比如运输车覆盖棉布等, 应尽量避免在冬季气温较低和大风天气施工;三要推广使用“沥青混合料转运车”等新设备, 其主要功能是对摊铺前的沥青混合料重新进行一次搅拌, 避免了运料汽车对摊铺机的碰撞。这样, 可以消除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级配离析和温度离析。

3.6 摊铺作业规范

规范沥青混合料摊铺作业, 第一, 要控制料车转换离析。控制适宜的送料仓开度。布料器处于中挡或高挡位置。摊铺机摊完一车料时, 控制摊铺机速度, 关闭送料器, 等下车料倒入后再进行均匀送料和布料。第二, 要控制中线离析。通过在螺旋布料器1/2处边端装反向螺旋叶片加以改善。均匀操作送料器和布料器。避免混合料集中在摊铺机的中间而造成中线离析。第三, 要控制边缘或接缝离析。在铺筑过程中, 通过加长螺旋, 并在边端加装反向螺旋叶片, 保持摊铺机布料器不停地匀速转动, 摊铺机两侧保持有不少于送料器高度2/3的混合料, 同时边部料位高度与其他断面一致。

3.7 规范其他作业

设备故障、摊铺机停机、拌和楼生产的混合料波动过大、碾压不及时等都可能造成沥青混合料的随机性离析。低气温施工, 施工随意停机或保温措施不佳, 往往会形成温度离析。在沥青路面摊铺中, 对表面层出现的离析, 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如采用人工细筛的方法, 筛出适量细沥青混合料洒在出现离析的表面层, 并及时碾压, 可以缓解离析的影响。

沥青混合料出现离析, 导致铺筑面层的力学性能变坏, 结构不良, 从而降低路面的使用寿命。目前, 我国沥青路面的施工工艺、材料的级配等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还不能从根本上杜绝级配离析和温度离析, 只能在施工中采取各种控制措施, 尽量减少或降低混合料的离析, 可以说是保证公路路面质量的关键。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公路的交通量迅速增大, 修建更加耐久、承受更大荷载的公路时, 新工艺、新设备的采用尤为必要。如采用沥青混合料转运车等先进设备, 在摊铺之前对热拌沥青混合料进行重新拌和, 有效控制离析的产生, 不失为良策。S

摘要:结合公路施工实践, 分析沥青混合料离析产生原因, 提出了控制措施, 以提高沥青路面施工质量。

关键词:沥青路面,沥青混合料离析,成因,控制

参考文献

[1]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2]JTG F80/1-200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3]祁贵珍.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中的离析及其防治[J].工程机械与维修, 2005 (4) .

混合对策 第2篇

关键词:新常态高职院校 混合制办学制度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7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的高职院校办学制度和方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当今的社會发展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在就业率的奉献中,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近几年的实践中表现得比本科院校的学生还要好。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宗旨就是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所以在新形势下为了更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就业能力,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当前的新常态建立新颖的办学制度和方法。本文认为高职院校应该采取混合制的办学制度和方法来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保证学生的就业率。高职院校的办学制度和方法如何跟当前的新常态完美结合已经收到相关政府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具体表现在今年两会上市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上,报告针对的是深圳当地的高职院校的办学制度和方法,对深圳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实现高职教育在我国的新常态改革可以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德国如今已经实现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其中,“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的提法更是首次见诸政府文件。目前对于我国的高职教育在新常态下的改革和具体措施也引起了很多相关政府工作人员的重视。在对当前的新常态下的高职教育的改革方向和实施对策也分别给出了较多的实际建议。从上面的例子看来,高职院校在新常态下的办学制度和方法已经受到了区域性政府领导人员的重视,也就代表着在不久的将来探讨新常态下的高职院校的办学制度和方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根据当前发达地区的带动作用可以实现我国将来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新常态下的高职院校办学制度和方法的更新。本文所持的观点就是当前高职院校中应该采取混合制办学方法实现人才的有效培养。

二、当前高职院校办学缺陷

当前的状况就是由于高职院校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高职院校数量十分稀少。不仅如此,在高职院校的体系管理中也存在不完善的状况。另外,根据实际的数据显示我国的高职教育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一直处于良好的势头。虽然在就业率上体现着一定的优势,但是无论是在教学质量还是与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和问题。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导致很多院校的学生在以后的专升本等更高层次的求学过程中都遭受到严重的阻碍。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虽然高职院校的教学宗旨是要满足当前社会就业的需要,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导致很多企业都无法招聘到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专业性人才。根据当前的经济发展新形势,我们将讨论高职院校在新常态下的办学制度和方法。下文将针对在这个过程中采取的对策进行详细的探讨。

三、新常态下高职院校混合制办学的对策研究

1、实现教育双元制

在高职院校中实施双元制这种方式最初来源于德国。具体的内容就是指将高职院校中的学生教学同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在高职学校的教育中不仅要强调学生的理论知识教育还有通过企业对人才在未来的实际需要进行相关的具体的技术培训和指导。这种高职教育在新常态下的应对措施在德国的发展非常良好。这种体制下,高职院校的老师可以和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实现及时的沟通和交流。通过这种沟通和交流,老师可以将学生的具体情况反映到企业中,企业可以对学生有一个更好的了解。同时,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再同企业的实际发展相结合来实现对学生技能的培训。这样的高职教育模式可以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人才与企业发展的对接。同时,这种双元制要真正实施的话就需要打通学校与企业之间体制的壁垒。对于具体的实施过程需要得到政府的相应支持和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才能使得整个制度顺利的实施。

2、发展高职教育训练局管理体制

在现实的高职院校和企业技能职工的管理中对应的部门并不一样,导致高职院校中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实际需求没有形成很好的结合。正是由于这种合力的缺失导致我国的高职院校没有真正发挥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具体作用。所以,在高职教育中需要对具体的管理体制提出新的要求并针对具体要求而出台具体的对策措施。我们可以结合部分地区的先进经验成立职业训练局,统管我国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对我国各类职业学校进行彻底整合,成立高职院校职业训练局,打破部门所有、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现状,形成统一管理体系。

3、制定高职教育地方法规

无论是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需要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的限制,对于高职教育的发展也不例外。我国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就是相关的立法很不完善或者是已经存在的相关规定很不规范的问题。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也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导致的教育管理混乱、重复建设、低层次发展等问题。因此,根据上述的情况可以制定高职教育地方法规,将高职院校涉及到的全部内容都纳入统一立法范畴,就创建国际一流职业教育体系进行顶层设计,建立我国特色高职院校教育模式。

四、结束语

本文从我国当前多变的经济发展形势出发探讨在当今的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应该采取的制度和方法,并探讨在具体的过程中应该采取的具体对策和措施。本文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制度的缺陷出发探讨我国应该从采取高职教育双元制、建立高职教育训练局管理体制、制定高职教育地方法规等方法对策来实现当今的高职教育在新常态下的改革。希望通过本文的讨论可以为我国的高职院校在新常态下的教育改革提供可供参考的信息。

五、参考文献:

1、赵文花, 刘春霞, 武少颖. 提高高职院校办学质量 全面促进新常态下我省高职院校学生就业[C]// 文化研究2015年11期. 2015.

2、黄福利. 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优化研究[J]. 当代职业教育, 2015(12):79-82.

混合对策 第3篇

1 雷电的分类和对搅拌站造成的影响

雷电是雷暴天气的产物, 而雷暴是在垂直方向剧烈发展的积雨云所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在雷雨云中, 正、负电荷中心之间或云中电荷中心与地之间的放电过程被称为雷电。雷电对沥青混合料搅拌站的危害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1.1 直击雷

直击雷指的是雷云对大地上某点直接进行强烈的放电, 它能直接击中搅拌站的设备, 也能击中其电力线路或信号线路。一个瞬间雷电的冲击波将沿着导线向与它相连的设备传导, 使相连的电气设备受到损害, 并且还有可能会击穿绝缘室, 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 或者会产生电火花、电弧等引发火灾。

1.2 感应雷

感应雷是指雷电与雷云间或雷云对地放电时, 在搅拌站信号传输的线路和地下的电力线与设备之间的连接线上, 因为电磁感应而产生的电压使线路中间发生串联或使终端电子设备发生损害。比如配料称重等类型的传感器部件是组成搅拌站控制系统的重要部分, 如果某一元件受到感应雷的袭击, 就会使正在运行的搅拌站因无法正常工作而停工。停工后, 不仅清理设备中的配料比较麻烦, 而且还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因此, 一定要严加防范感应雷对搅拌站造成的影响。

2 预防雷电的对策

搅拌站一般都设在空旷的户外场地上, 这就使其强电系统、弱电系统、重油储罐和沥青原料罐等设备极易遭到直击雷或感应雷引发的过电压损害, 因此, 预防雷电灾害势在必行。

2.1 拌和塔上装设防雷装置

拌和塔防雷装置主要包括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

2.1.1 接闪器

接闪器是接收雷电流的金属类导体, 一般是由拦截闪击的接闪杆、接闪带、接闪线、接闪网、金属屋面和金属勾结组成。它所用的材料、尺寸不但要符合耐腐蚀和机械强度的要求, 同时, 其热稳定性必须足够大, 以承受雷电流的热破坏作用。接闪杆通常可以选择用镀锌圆钢来制作, 也可以选择焊接镀锌钢管。不同长度的接闪杆所选用的材料直径也不同。

2.1.2 引下线

接闪的引下线是将雷电流从接闪器传导至接地装置的导体。引下线通常选择截面积大于35 mm2的镀锌钢绞线或铜线, 也可以使用圆钢或扁钢, 但是, 其尺寸必须大于一定的数值——圆钢的直径是8 mm, 扁钢的厚度是4 mm。在敷设引下线时, 提升机沿其外壁工作, 且通过最少的路径和接地装置连接。在离地面1.8 m高的地方设置断接卡, 以便测量接地电阻, 并检查接地导线和引下线的连通状况。

2.1.3 接地装置

接地装置是接地体和接地线的结合, 用于传导雷电流并将其流散入大地中。为了保证其接地的可靠性, 选择将垂直多极的接地体与铜板接地体结合起来, 具体的做法是: (1) 取1根镀锌的扁钢作接地导体, 取3段相同规格的角钢作接地极; (2) 在接地体周围填入降阻介质, 使接地电阻值在安全范围内; (3) 把铜板型接地体、垂直多极接地体与接地导线等连接, 然后将接地导线与接闪的引下线断接卡连接。在拌和楼遭遇雷电袭击时, 雷电流经过接闪器及其引下线, 由接地体将其迅速引入大地, 避免雷电对拌和楼的机电系统造成威胁。

2.2 操作控制室防雷保护对策

操作控制室内装设的动力控制屏和计算机体系是控制搅拌站的中心部分, 对外部设备发出的动作指令都是由它们完成的。如果防雷措施不到位, 不但会直接影响外部受控设备器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同时, 还会对相关人员的人身安全构成威胁。对其进行防雷保护的具体方法是: (1) 用导体把操作室内计算机体系的保护接地、工作接地和动力控制屏金属外壳与金属结构控制室的外壳连接起来; (2) 利用接地引线将其引入共用接地体形成等电位连接, 这样能够有效地防止雷电压反击现象出现; (3) 对操作控制室内所有的电气、电子设备都应该逐级采取防雷保护措施, 在搅拌站总电源处和控制室、各设备端口安装相应的电涌保护器, 这样才能真正防止雷击电磁脉冲的入侵和反击。

2.3 配电系统的防雷接地设计

配电系统的防雷接地设计应从整体的防雷接地保护出发。在低压220/380 V的供电系统中, 应采用三相五线 (TN—s) 系统, 以便将接地 (PE) 线和中性 (N) 线分开, PE线应接到各层、各段装置接地的终端地板上, 采用匹配的电涌保护器。同时, 选用质量可靠的电气设备和可靠性高的电涌保护设备, 按照“等电位”的原则, 做好符合要求的共用接地网。只有这样, 才能避免配电线系统和搅拌站设备遭遇雷击。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沥青混合料搅拌站的防雷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要立体化、全方位地进行综合防治, 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应对直击雷和感应雷对沥青混合料搅拌站造成的威胁, 使防雷效果达到最佳。

在执行防雷工作的过程中, 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周密、细致地设计相应的防雷方案, 努力做到全面防护、投资较少、合理配置、性能较优和维护方便等, 使整个搅拌站可以稳定、可靠地运行。雷电带来的危害是有目共睹的, 通过执行具体化的对策, 可以有效降低雷害造成的损失, 全面、正确的防雷方案是搅拌站安全、可靠运行的关键。

摘要:沥青混合料搅拌站是很容易遇到雷电危害的机电系统之一。当该站遭遇雷电危害后, 轻者会使部分设备被击坏, 系统丧失部分功能;重者会使系统全部瘫痪。这不仅会给沥青混合料搅拌工作的顺利进行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而且还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主要阐述了雷电给搅拌站带来的影响, 并介绍了相关的防护对策。

关键词:沥青混合料搅拌站,雷电,防雷措施,配电系统

参考文献

[1]赵景战.雷电对沥青混合料搅拌站的危害及预防[J].交通建设与管理, 2009 (03) .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第4篇

本单元是学生在四年级(上册)初步教学了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有以下的特色:1、选择适宜的呈现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1) 联系现实素材,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运算顺序。(2) 以已有的运算顺序为依据,通过演绎推理解决稍复杂的混合运算。2、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新课程解决实际问题不是不讲数量关系,恰恰相反,新课程十分重视数量关系。《标准》明确指出:“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生掌握数量关系是伴随着对四则计算意义的理解和对实际问题的“数学化”思考实现的。

混合对策 第5篇

摘要:西方学术界提出的“混合经济”和我国目前所实施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不是同一概念,“混合所有制经济”也并非与“基本经济制度”属于同一层次的范畴,其本质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受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约束,并为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区分以上三个概念对于扫清“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的障碍,正确引导“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改革方向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经济;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一节中提出了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并将“混合所有制经济”注解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这是一个十分值得重视的特征。自从中共十五大提出“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概念以来,人们对“混合所有制经济”问题的探讨逐渐增多,而与此相似的来自西方国家的“混合经济”理论也受到人们的重视和研究。然而,在各类著作、论文、论述中,“混合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概念的使用上常常混淆不清,也经常出现把“混合所有制经济”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混为一谈的现象。观念层面的不清晰导致实践层面的行为不坚定、方向不明确,从而形成改革障碍。因此,清晰地梳理和把握“混合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核心内涵显得尤为重要。究竟什么是“混合经济”?“混合经济”的历史渊源是什么?我国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有什么特点?两者有什么差异和联系?本文将对以上几个问题进行系统阐述。

一、 “混合经济”的概念演化

从19世纪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就开始了从单一的市场调节到市场和国家双重调节,从单一的私有制到公私混合所有制等一系列调整。现实经济结构的变动,呼吁着理论界的反应,“混合经济”的概念由此产生。

“混合经济”是西方经济学内在思想革命的产物。1920年,庇古在其《福利经济学》一书中,第一个以“外在性”和“社会费用”的概念作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市场调节的缺陷:由于经济主体没有能力在采取决策时考虑其行动的某些非商业性后果,而这些后果会构成某些社会“费用”(如污染),主张以国家调节纠正市场的缺陷,并阐明了经济生活中市场调节与国家调节的混合。庇古因此被人们推崇为现代“混合经济”思想的创始人。

庇古所提出的“混合经济”实质上是市场调节与国家调节手段的混合,而在此之前,人们普遍接受的是古典经济学“看不见的手”的市场调节观点,认为市场调节是唯一能够保障市场效率的经济调控方式。

尽管庇古“首次”提出了“混合经济”思想,但人们通常把“混合经济”的理论贡献归功于凯恩斯。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西方世界大规模失业的分析研究,证明单一的市场调节不可能自动地达到充分就业均衡,因为市场存在着垄断和价格刚性的缺陷,并且在消费边际倾向递减与资本边际报酬率递减的共同作用下会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從而导致大量失业成为必然。据此,凯恩斯进一步指出:挽救资本主义制度的“唯一切实办法”就是“扩大政府机能”,“让国家之权威与私人之策动力相互合作”。凯恩斯理论的提出引起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国家干预的浪潮,由此标志着资本主义国家从传统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向有国家调节的、混合的市场经济的转变。

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最初的“混合经济”思想是指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经济调控手段的混合,然而,随着“混合经济”这一概念的使用,其内涵和外延不断被引申和扩大。

法国经济学家汉森,在1941年出版的《财政政策和经济周期》一书中对“混合经济”进行了明确的阐释:“自从19世纪末期以来的西方经济已不是纯粹私人经济,而是双重经济,政府已参与企业活动。双重经济并不是私人经济向公有经济的过渡,而是向社会福利为重点的‘混合经济过渡”。汉森的“混合经济”的内涵已经从调控手段的混合开始兼具所有制混合,并且特指某种制度的实现形式。“混合经济”开始逐渐拥有它“独立”的制度特征。

美国经济学家默里·L·韦登鲍姆指出:“每一个现代工业化社会,都是一种混合经济的形态。在这种经济模式中,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以多种形式相互作用”。韦登鲍姆将混合的概念进一步引申到混合形式的多样性,也将“混合经济”的范畴引导到非所有制的层面。

法国经济学家让-多米尼克·拉费(Jean-dominique Lafay)和雅克·勒卡荣(Jacques Lecaillon)在其合著的《混合经济》中写道:“在大多数发达国家,整个国民经济都变成了混合经济,以至看来已经成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组织制度。混合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混合模式,从理论上正是针对于计划经济中极端干涉主义明显失败和自由主义思潮鼓吹国家退却、鼓吹私有化和鼓吹解除管制而提出的具有双重意义的补救措施”。这里明确指出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践中的“混合性”特点,但仅从主要经济调控方式的角度片面理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从而亦得出了“混合经济”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的结论。

同样的认识和结论还出现在以调和为特征的新古典综合派。新古典综合派在“混合经济”这一概念的使用上亦发挥了其调和的特征,代表人物保罗·萨缪尔森和威廉·诺德豪斯在其合著的著名的经济学教科书《经济学》(第16版)中指出:“当代社会中没有任何一个社会完全属于上述两种极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和国家干预指令经济)中的一个。相反,所有的社会都是既带有市场成分也带有指令成分的混合经济(Mixed Economy)”。他们回避了基本所有制形态的本质差异,把手段和形式的混合当成制度层面的范畴,把“混合经济”的概念推向消除了社、资之争的调和状态。他们认为“当今世界各国大部分实行的都是混合经济制度”。并且坚信混合经济是现代社会必然选择,认为“一个好的混合经济应当是、且必须是有限制的混合经济”、“每个有效率并且讲人道的社会都会要求混合经济的两面——市场和政府都同时存在”。(参见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八版)

逐渐地,“混合经济”以“制度的存在形态”被众多西方经济学家所接受。瑞典学派代表人物林德伯克把“混合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界定为:在所有制方面实行“公”“私”混合,在经济运行机制方面实行所谓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然而,表象的概括说明不了任何本质的问题。“公私”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的行业、比重分配,经济活动最终由谁支配又为谁服务?“混合经济制度”的价值不过是西方经济学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组合工具,更是借西方经济学回避对资本主义经济矛盾剖析的掩人耳目的手段。

与此同时,“混合所有制经济”在西方也开始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概念,瑞典经济学家埃克隆德指出:“在自由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之间有一种中间的经济产权制度,这就是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经济制度”最终以产权理论为落脚点。

综上所述,“混合经济”的概念起初用以说明资本主义内在的经济调控手段的混合,随后加入所有制混合的特征。然而,西方经济学的“混合经济”的概念从未对基本制度和实现形式两个不同层次进行区分,“混合经济”的概念取消了对基本经济制度本质的探讨,实质上是以产权理论作为落脚点,却又时常以基本制度的面目出现,起到了掩盖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规避社资之争的作用。“混合经济”的发展方向又是以纯粹的公有制是不能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率为前提,从而阻断了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实现形式的探索和研究;西方经济学家将“混合经济”追捧为最完美的,也应该被全世界所接受和追求的制度形式,延续了取消本质探讨的“庸俗经济学”的窠臼。然而,西方经济学想用以囊括所有经济形态的“混合经济”实质上并未脱离资本主义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一种表现形式,无论是所有制还是经济调控手段的混合,实质上都接受着资本主义内在矛盾运动规律的支配,“混合经济”的概念不能凌驾于基本经济制度之上,而只是资本主义调节宏观经济的组合工具。

二、 西方“混合经济”的历史渊源

20世纪是风云变幻的世纪,19世纪末的经济危机导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催生了以前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成立,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导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促成了以中国为代表的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资本主义内部的经济矛盾和外在经济环境的改变一次一次迫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自身经济结构的调整。

概念的发展与实际经济形态的运动相辅相成。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古典经济学理论建立在纯粹的市场调节和单一的私有经济基础之上。随着资本主义市场逐渐趋向饱和,各种市场失灵的现象瓦解了人们对单一市场调节效率的神圣崇拜。从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纷纷放弃自由放任政策而采取对经济的干预措施,一方面通过各种政策和法规直接干预经济,另一方面积极投资建立国有企业,以国有经济力量的扩大作为强化政府干预和调控经济的物质基础。国有企业的建立并不一定意味着向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公有制的演化,它不动摇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根基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是往往在以优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为目标下产生的新的形式。国家干预措施实质上是动用了国家力量制造市场。

20世纪下半叶社会主义国家的独立对资本主义国家市场造成了空间上的压缩,单纯的“寅吃卯粮”市场扩展方式与特定的生产力水平构成了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義国家普遍的经济“滞胀”。为了消除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资本主义国家只有进一步加强对市场的开拓力度,而资本主义世界实质上开拓了一个生产“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新时代,这就导致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越来越明显,大资本家对国家权力的控制也越来越集中。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西方的“混合经济”实质上是从简单的资本主义小业主的私有制向资本主义大垄断资本家私有制的过度,国有化、“混合”不过使得国家机器和工人的控制权越来越集中到垄断资本家的手中。西方的“混合经济”并没有动摇资本主义私有制,却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推向了极致。因此,所有宣称“混合经济”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制度形式的理论,都漠视了极端控制下的经济生活的现实前提。

三、 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内涵

在我国,一些学者将“混合所有制经济”和我国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混为一谈。

“混合所有制”这个名词,在1997年召开的中共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官方文件中就已出现。在此之前,使用的是与此相关的如“混合所有的经济单位”,“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等词。此后,“混合所有制经济”这一概念开始在党的文件中频繁出现:1999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优势企业,宜于实行股份制的,要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企业相互参股等,改为股份制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

众多学者也纷纷对“混合所有制经济”做各种定义,其中一种较为全面的概括指出: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在同一经济组织中,不同的产权主体通过控股参股、合资合作、并购重组等方式,实现资本多元投资,相互渗透、贯通、融合而形成的新的产权配置结构和经济形式。混合所有制经济具有财产来源社会化、产权结构层次化、投资主体多样化、出资者责权有限化、企业管理科学化等基本特征,是一种内在兼容、优势互补、富有效率的企业组织形式,往往借助股份制等财产组织形式,实现国有资本与非公有资本、集体资本与非公有资本、国内资本与外国资本、货币资本与人力资本、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的相互结合、相互参股、相互渗透、混合生长。

根据以上“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定义及概念使用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内涵是“国有的、集体的、非公有的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属于组织形式层面的范畴,其本质特征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这虽然与“混合经济”的实际操作层面相似,但并不能将两者等同,因为“混合经济”概念的学术根基取消了制度层面的研究,并不是说制度层面的差异不存在,在我国谈“混合所有制经济”尤其要注意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前提。这同时还说明,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动摇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可以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条件下积极利用,用以服务并巩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四、 “混合所有制經济”发展的方向

然而,自“混合所有制经济”进入改革实践以来,由于长期未能明晰基本制度与实现形式的差异,导致“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前景混乱。有学者研究指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不同的方向的指引下,可以有不同前途:强化公有制控股可以巩固和加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可以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强化私有、外资控股也可以成为官僚资本主义、外国资本主义控制、利用社会主义经济的工具。

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性质由其控股主体的所有制形式决定,为了确保“混合所有制经济”实施的方向性,党的十五大在确立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时,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涵义进行了非常明确的规定,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增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把“混合所有制经济”正确地理解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习近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对《决定》做的《说明》中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新形势下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可见,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也是为了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加强国有经济主导作用服务。

五、 结论

越是基本的问题认识不清楚,越会带来实践层面的障碍,认清“混合经济”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本质和内涵,是我们正确引导改革实践方向的前提和保证。“混合所有制经济”只有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来理解才是正确的,并且要以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及加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作为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法)亨利勒帕日.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2. (美)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 (美)劳埃德·雷诺兹.经济学的三个世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4. (美)默里·L·韦登鲍姆.全球市场中的企业和政府.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5. (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6版).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6. (美)斯坦利·费希尔,鲁迪格·唐布什.经济学(上).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

7. 崔建华.中西方混合经济模式比较研究.学术研究,2002,(9).

8. 厉以宁.中国道路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国市场,2014,(23).

9. 木志荣.混合经济:中西方不同的路径选择.理论探讨,2006,(1).

10. 宋玉军.混合经济:市场经济现代化的另一种解释.中国发展,2007,(1).

作者简介:兰俏枝(1987-),女,瑶族,湖南省邵阳市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中外经济史;尹晶晶(1981-),女,汉族,四川省德阳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与社会。

混合对策 第6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改革,混合所有制

一、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义

(一)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利于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优势互补、共同繁荣

国有企业具有资金雄厚、人才聚集、技术产业化经验丰富、产业基础良好的优势, 但对外界变化反应较慢、管理效率不高。而非国有企业灵活性较强、管理效率高、创新意识、品牌意识浓厚, 但面临资金不足, 生产规模有限的困难。若能将两者结合起来, 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 一方面可以激发国有企业的市场活力, 另一方面可以增强非国有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更重要的是两者的结合也有助于在企业内部实现生产要素的公平受益。

(二)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是简政放权、减少腐败的重要手段

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 国有资本以国有股权的形式存在, 并依据股权的比例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 政府作为国有资本的所有者其权利受到约束限制, 有利于激发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此外, 从“四风建设”以来, 多名国企高管被查处, 国企依然被看作反腐的第二战场, 造成腐败高发的重要的因素就是企业缺乏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 权力运作机制不完善, 监督机制失效。而发展混合所有制, 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通过两权分离、建立完善的监事会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等方式则能有效地解决至少遏制这种现象。

(三)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完善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措施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4年登记注册类型分岗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可知, 2014年国有单位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的平均工资为131742元, 是私营单位同职位人员平均工资的1.71倍。初次收入分配严重不均等, 社会财富向国有企业严重倾斜。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引入社会资金, 允许员工参股, 利用社会闲置资金, 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发挥再分配的力量, 缩小贫富差距。

(四)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竞争

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 降低行业准入门槛, 增加非国有企业的发展机会, 有助于打破市场壁垒, 实现社会公平竞争。对于竞争性国有企业利用市场化的特点, 以利润最大化为引导, 兼顾社会效益, 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 降低行业准入门槛, 在这些企业中引入非国有资本, 既有利于促进行业间资本的自由流动, 增加资本增值的机会, 又有利于非国有企业扩大经营范围, 获得更多的投资机会。

二、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 非国有企业投资者对参股国企的担忧

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 无论对于国企还是非国企都是双赢的结果。但目前非国企对此的热情却没有期待的那么高, 非国企投资者有着自己的担忧, 他们的担忧主要表现在:第一, 对自身在混合制企业中的影响地位的担忧。由于许多国企的总资本太大, 非国有企业想要获得控制权需要的资金量太大, 因此非国有企业只能参股国企。非国有企业担心入股国企以后, 由于所持股份较少, 在企业重大决策中没有话语权, 自身利益受到损害。“中国首善”曹德旺在参股国企的问题上, 运用扔鲸到锅里撒盐巴的比喻来诠释自己的立场。第二, 对沉没成本的担忧。对于非国有企业来说, 投资国企后如果购买了生产设备, 特别是大型的设备, 一旦合作失败, 由于资产的专用性, 对其进行转产或出售面临较大的困难, 那么这些投资可能会就会给非国有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另外, 非国有企业在投资国企前, 大量的交易成本如尽职调查费、审计会计服务费、律师服务费、资产评估费等, 也会让非国有企业的投资者望而却步。

(二) 国企与非国企的企业文化融合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无形资产, 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独特性、相融性、继承性、人本性的特征。混合所有制经济在带来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的同时, 也面临企业文化的融合问题。国有企业文化更强调的是企业的社会价值;非国有企业以盈利为目标, 更倾向于追求和获取最大化的经济利益, 而对企业员工自我价值实现和承担的社会责任则较少关注。不同的企业文化会产生不同的管理模式和决策考量, 这会给混合后的企业经营管理带来不便, 如果处理不当, 会使双方产生冲突、矛盾, 甚至不欢而散。另外, 国有企业行政色彩比较浓厚, 受过去“铁饭碗”思想的影响, 许多国有企业员工通常有着“求安稳”的倾向, 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不是很强, 而非国有企业的员工则相反。因此, 在对同一个项目的风险报酬考虑上两者是不同的, 如何权衡两者的利益, 这将给国企与非国企混合后的企业带来不小的挑战。

(三) 改革可能面临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国有资产具有主体地位。而我国还没有建立相对健全的国有资产的评估定价机制, 并且对国有资产的监督也不可能做到全面细致。这就使得国企在引进非国有资本或者国有资本向非国有企业参股过程中都可能存在国有资产被低估或者高估的现象, 而国资委处于信息的弱势方, 无法对其进行全面监督, 国有资产面临流失风险。例如, 江西盐业集团2015年4月28日在江西产权交易所挂牌引进战略投资者, 对于挂牌的价格采取面议的方式, 而没有具体评估的方案, 如此一来可能产生不公允的现象, 对于引进的资本多少计入资本, 多少计入资本溢价存在很大的主观操作空间, 存在国有资产的流失风险。另外, 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大环境还不完善, 使得优秀企业的发展缺乏激励机制, 而劣质企业不能及时退出市场, 导致混合所有制企业无法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 这种现象增大了“劣币驱逐良币”的风险, 实际上也会造成国有资产的重大浪费。

(四) 公司治理结构及运作机制

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 而由于国企的特殊性在国企中还有党委。社会资本注入后, 混合所有制下董事会成员是否包括非国有企业投资者、监事会如何发挥监督作用、如何对经理层实施有效的约束激励和国企党组织是否对参股的非国有投资者也发挥作用, 这些问题均有待于解决。其中国有资本的监管机构和出资人、引进的外部投资者、企业的董事会、经理层和党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的权力责任也有待进一步明确。《决定》提出要建立出资人代表机构, 通过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或投资公司来实施投资和经营活动, 但混合所有制企业的顶层结构如何设计还处于讨论阶段, 具体操作实施仍然有待解决。另外, 在国企中党政干部直接管理企业的现象仍然存在, 政企不分, 这与通过市场化竞争机制来发展混合所有制的要求是相矛盾的。同时, 国企在用人机制方面仍然存在高度行政化问题, 人员流动高度内部化。国企用人机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封闭性和行政化。这显然不适用于混合所有制企业中, 因为后者推崇的是市场化的选聘机制, 通过竞争和市场的筛选挑选出最优秀最适合的管理人员。

三、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非国有资本的融入途径缺乏明晰的政策指引

非国有企业投资者对参股国企的担忧问题源于非国有资本的融入途径缺乏明晰的政策指引。由于现阶段对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处于摸索阶段, 虽然各省国资委对国企改革下发了相应的意见书来指导本省的国企改革, 但其中涉及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部分大多数都只是提了一个目标框架, 如江西省提出深化公司制股份制改革、鼓励非公资本参与国企改革、允许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 重庆市除此之外还提出探索改组或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公司以及加大重点项目投资开放力度等, 而后对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办法没有作具体说明, 也没有相关的指导文件补充说明, 江西省2015年1月提出将出台《省属国资国企改革实施方案》, 这份文件将对改革的实现路径、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做出具体说明, 但至今仍未看到。国家政策鼓励各地根据自身情况探索路径, 但由于全国顶层设计方案还未出台, 各地国资委还是保持等待态度。政策方针的不明确导致许多非国有企业投资者抱着观望的态度, 而不敢做出投资决策。国家的政策具有强制性, 一旦政策与投资者的预期不一致, 投资者将面临政策风险所带来的巨大损失。

(二) 国企与非国企的发展历程差异

国企与非国企的发展历程差异导致两者的企业文化差异, 从而产生企业文化融合问题。新中国成立后, 国家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接管民族资本和改造私营资本等方式建立了一大批国有企业。在1978年以前, 国有企业都是按计划组织生产, 生产出来的产品由政府统一调拨。政府直接干预生产, 主要负责人由政府直接任命。在此背景下的国有企业, 其使命是为广大人民服务, 盈利性质较弱, 所以其企业文化的价值观主要是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内部的行政色彩较为浓厚。1978年以后开始进行国企改革, 国企逐步面向市场化, 开始讲求效益和利润, 但企业文化的主旋律仍然是保障国计民生, 承担社会责任。国企员工受国企文化思想的影响, 仍然不能发生彻底地转变。非国有企业在1978年出现, 刚开始是个体户, 而后慢慢出现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产生的背景是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市场经济并不等同于资本主义, 要发展市场经济。这一点实际上已经承认了私人产权的客观存在, 并且承认私人产权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因此, 非国有企业生于市场, 自负盈亏, 资源配置完全由市场决定, 这就导致非国有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带有深深的盈利烙印, 追求利润是他们的首要目标。为了追求利润, 员工必须要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

(三) 国有产权交易市场不完善

国有产权交易市场不完善产生了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问题。国有产权交易市场的不完善主要表现为:1.产权交易价格的不规范。交易价格只有在竞争状况下, 经过买卖双方的博弈才能形成使双方都获益的均衡价格。但目前我国的国有资产转让却是以协议为主。以云南产权交易所为例, 在云南产权交易所的成交公告58条成交记录中, 50项产权交易采取协议方式, 其中涉及国企的产权交易, 除云南冶金、云南昆钢嘉华水泥和云南福大保险三家采用网络竞价方式外, 其余全部采用协议方式进行。充分竞争价格机制的缺乏给国有资产流失留下了风险空间。2.双方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虽然《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暂行办法》对信息披露做出了原则性的要求, 但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 缺乏操作性。显然, 卖方对国有资产占有信息优势, 在进行国有产权交易过程中, 就可能利用这一优势扭曲国有资产的真实价值。3.没有形成全国性的产权交易市场。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统一产权交易市场。各地的产权交易所按地区划分, 各自为政, 产权交易一般只限于本区域内进行, 这不利于产权的跨地区跨行业流动。而且没有统一的交易规则、体系建设和监督措施, 导致资源跨地区、跨所有制的流动受阻, 国有资产的流动受阻也会加大国有资产流失风险。

(四) 资本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监督制衡机制不健全

资本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监督制衡机制不健全是产生公司治理结构及运作机制问题的原因。通过国企改革产生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首先面临的是原有国企内部不健全的监督制衡机制。国企中出资人的监督职能弱化, 监督的独立性不够。监督权、决策权和经营管理权之间的制衡机制没有有效发挥应有的作用, 政府与管理层的利益冲突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原有国企存在的治理结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对于新加入的非国有资本的监督管理不明晰, 从而影响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治理结构。同时, 引入非国有资本后, 混合所有制企业中不仅存在政府与管理层的利益冲突, 还存在非国有资本投资者与政府的利益冲突、与管理层的利益冲突。完善的监督机制有利于缓解政府和非国有资本投资者这些资本所有与管理层之间的冲突, 降低委托代理成本。而健全的制衡机制则能够平衡投资人之间、投资人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力, 确保实现各方的利益最大化。监督制衡机制不健全导致资本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力失衡, 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冲突, 从而产生各种治理结构及运作机制问题。

四、深化国企改革的对策

(一) 政府应尽快落实顶层设计, 为非国有资本参股提供具体政策指引

国有企业在引进非国有资本之前, 应该对非国有资本进入后的权利和义务做出明确的规定, 并且建立非国有资本的权益保障机制。各地国资委对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应该根据本地情况做好制度设计, 不能只是提目标而不讲具体实施。理论指导实践, 但由于混合所有制改革还处于摸索阶段, 因此本着先行试点逐步推广的原则, 可以先选取几家企业进行试点, 做好典范, 总结经验进行制度的设计, 作为其他国企改革的指引。当然, 这样的制度并非一成不变, 在改革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制度也应当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 不断完善。首先, 对于话语权问题, 中石化作了很好的示范, 中石化销售公司引进外部投资者之前, 就已经做好制度设计, 提出建立了多元化的董事会, 引入了非国有资本代表董事、职工董事、独立董事, 这样做大大提升了外部资本代表的话语权, 打消非国有投资者的担忧。其次, 对于沉没成本问题, 政府应该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 明确退出时对非国有企业投资者所投入的资产的处置以及补偿方案。另外, 加强信息披露机制的建设以建设非国有企业投资者前期的交易成本也是必要的。

(二) 更新思想观念, 提高社会认可度

要解决混和所有制企业文化融合问题, 关键的因素是人, 包括企业的普通员工和高管人员, 只有转变了人的思想观念才能设计出适应的制度以及协调文化差异。对于企业的高管人员来说, 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自身会有一种优越感, 高管人员应摒弃这种思想, 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 不管是国企高管还是非国有企业高管都具有平等的地位, 对于文化的差异方面双方应进行充分地沟通, 国企应尊重参股的非国有企业的文化而不是一味地否定或强制改变, 同时虚心借鉴其优秀方面, 共同打造混合所有制企业。企业的普通员工是企业的基础组成部分之一, 混合所有制企业如果得不到企业员工的支持, 就犹如大厦的基石不稳哪怕顶层设计得再华丽最终都难逃倒塌的厄运。首先, 国企在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前应当本着尊重员工的理念, 召开动员大会, 将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其中的利害关系向员工做出具体的说明, 并且向员工征求意见, 员工有好的建议或意见可以通过写信、邮件等方式提出, 并且对于好的建议给予一定的奖励。其次, 设计出相应的行为规范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当行为规范与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念和受教育程度相融合时, 员工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

(三) 健全国有产权交易市场, 完善产权交易制度

产生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国有产权市场的不健全, 相关的产权制度缺失。因此要求建立体制合理、规则健全、通畅有序、竞争充分的现代产权市场, 保障国有股权和非国有股权的有序进退, 实现股权的优化配置。要建立合理的评估定价机制, 发挥资产评估、审计等各类中介机构的作用, 防止国有资产的高估或低估, 降低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会增加市场的交易成本, 会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因此要加快产权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另外, 国有产权市场的有效运行需要有完善的法制来保障, 我国正在加快建设法治型国家, 产权制度方面的法律并不完善, 因此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产权交易市场相关法律法规, 健全产权监管制度, 让产权市场助推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同时, 鉴于目前我国的国有产权交易市场的局部化区域化现状, 迫切要求建立一个全国性的产权交易市场, 加强产权信息的交流, 有利于国有产权公平公正地流动以降低国有资产流失风险。

(四) 学习国外优秀经验结合本国实际, 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新加坡与我国情况类似, 国有资本比例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例, 同在东亚文化的熏陶下, 企业文化相似, 并且在寥寥数年后就取得了国企改革的优势, 它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新加坡在对国有资产进行改造时采取了国有控股公司体制, 即财政部内的财长公司+国企企业的三层管理模式+三大控股公司。因此, 我国可以通过成立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或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以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 将国有资本的原来的二层运营模式转变为国资委、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投资公司、国有企业三层模式。混合所有制企业中, 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投资公司作为国有资本的代理出资人, 与非国有资本的投资者同股同权, 平等对待。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经理人采用市场化选聘机制, 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 通过吸引外部新鲜血液, 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党组织是我国国有企业的一大特色, 主要发挥政治领导核心作用。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 党组织依然存在, 它主要发挥两方面的作用, 一是对企业的党员管理, 负责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对企业进行监督, 保证其经营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

参考文献

[1]黄速建.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J].经济管理, 2014 (07) .

[2]汤吉军.不完全契约视角下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 2014 (12) .

[3]杨红英, 童露.论混合所有制改革下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J].宏观经济研究, 2015 (01) .

混合对策 第7篇

在新一轮东北振兴大环境下, 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大省, 国有企业混合所制改革倍受社会各界关注。2014年11月辽宁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全省国资国企改革的意见》 (辽委发〔2014〕12号) , 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进竞争类国有企业集团或母公司层面的混合所有制改革。2015年9月,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 (国发〔2015〕54号) , 该《意见》明确提出要分层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在引导子公司层面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同时, 探索在集团公司层面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基于以上政策背景, 本文对辽宁混合所有制企业总体发展状况以及省属国有企业集团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 旨在揭示辽宁省国有企业集团发展混合所有制的潜力和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辽宁混合所有制企业总体发展状况

2013 年辽宁混合所有制工业企业数量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22.20%, 资产占47.20%, 主营业务收入占37.82%, 利润总额占35.50%。其中, 资产占比是反映所有制比重的主要指标之一。因此, 本文计算了辽宁2001-2013 年混合所有制企业资产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情况, 结果显示在过去十三年中辽宁混合所有制工业企业资产占比呈平缓增长趋势, 2001年辽宁混合所有制工业企业占比为35.64%, 2013年这一比重提高至47.20%, 年均增长0.96%, 可见辽宁国有企业改革及其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发展比较缓慢。

三、辽宁国有企业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文重点调查省国资委管理的18家国有企业集团, 通过调查发现, 当前辽宁省国有企业集团发展混合所有制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 国有企业集团公司以国有企业独资公司为主, 国企改革进度缓慢

在省国资委管理的18家国有企业集团中, 虽然都完成了公司制改革, 但有14家为国有独资公司, 只有东北特钢集团、辽宁粮油进出口公司、中天证券和辽宁成大集团4家为股份制公司。其中, 省国资委通过直接和间接合计持有东北特钢68.81%的股份。由此可见, 多年来辽宁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 对国有企业集团层面改革的推进相对迟缓, 但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辽宁推进国有企业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空间较大。

(二) 国有企业集团治理结构有效性亟待加强

省国资委管理的18家国有企业集团已全部建立了董事会和经理层。本钢集团公司、东北特钢集团公司、辽宁能源投资集团公司等12家企业集团的董事长、党委书记由1人担任, 董事长、总经理分设;华晨汽车集团控股公司、辽宁省机场管理集团公司等2家企业集团董事长、总经理由1人担任;辽宁省投资集团、辽宁利盟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中天证券公司等3家企业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分设。18家国有企业集团外派监事会和外派监事实现了全覆盖。虽然这18家国有企业集团都建立起了法人治理结构, 但在实际运转上仍存在不规范、不协调、不顺畅和效率不高、制衡乏力的情况, 具体表现在:有的企业集团董事会流于形式;有的企业集团董事会与经理层高度重叠, 经理层发挥作用不够充分;有的企业集团外部董事制度还不健全, 决策缺乏有效制衡;有的企业集团董事会对经理层的选聘权和考核奖惩权没有真正落实等。

(三) 国有资产证券化率较低

据不完全统计, 省国资委管理的18家国有企业集团, 其控股的重要二级子公司多达120家, 但上市的子公司仅有11家, 其中10家在境内上市, 只有华晨汽车集团控股的新晨中国动力在香港上市。18家国有企业集团总资产达3100亿元, 旗下上市公司总资产1076亿元, 资产证券化率34.7%。目前国内20多个省市提出了国有资产证券化率目标, 其中, 湖南、重庆提出在2020年前实现国有资产证券化率达到80%的目标, 广东省提出达到70%以上, 北京、湖北等也提出要超过50%的目标。由此可见, 辽宁国有企业集团资产证券化率水平较低, 也需要在未来几年进行大幅度提高。

四、促进辽宁国有企业集团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对策建议

(一) 国有企业改革一线的党政领导以及国有企业集团主要负责人在国有企业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应敢于承担更大的责任, 大胆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特别是此前改革所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受到社会各界诟病, 这成为后续国有企业改革的绊脚石之一,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这样的社会舆论环境会起到监督作用, 有益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规范化。身处国有企业改革一线的党政领导以及国有企业集团主要负责人承受了其他局外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压力, 但仍然需胆子再大一些, 敢于进行各种改革尝试, 敢于承担更大的责任, 避免在国有企业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中贻误改革时机, 以致与其他省市国有企业改革差距越拉越大。

(二) 通过整体上市、借壳上市和资产注入等多种方式与国有企业集团分类改革相结合, 全面提高国有企业集团资产证券化水平

提高辽宁国有企业集团资产证券化水平可以通过整体上市或通过非公开发行、并购重组等方式向上市公司注入资产等形式实现。整体上市是提高国资证券化率的主要途径, 其具体方式包括国资控股公司整体上市、国资控股公司的主业资产上市、国资控股集团多元化经营业务分别上市以及对已上市企业收购或定向增发借壳上市。资产注入则可以通过非公开发行股票、并购重组等方式向上市公司注入核心资产, 整合集团下属二级及以下企业, 做强做大主业突出的资本平台。辽宁应按照已经提出的竞争类、功能类和公益类国有企业类型划分方式对国有企业集团进行分类, 并首先在竞争类国有企业集团中着力提高资产证券化率。其次, 在功能类和公益类国有企业集团中, 提高其竞争类子公司或业务的资产证券化率。

(三) 健全国有企业集团法人治理结构, 推动竞争类国有企业集团公司从行政型治理向经济型治理转变

根据国有企业集团类型划分结果, 分类推进公司治理改革, 重点推动竞争类国有企业集团公司从行政型治理向经济型治理转变, 提高公司治理有效性。要逐步减少党委书记兼任集团董事长、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领导权安排, 形成政企分开、监督有效的权力制衡结构。要着力强化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功能和作用, 避免董事会和监事会形同虚设。规范和加强董事会运行机制, 在董事会中设立若干专门委员会并在公司章程中明确其职责, 大力推行外部董事制度, 加大外部董事委派力度, 优化和改善董事会结构。竞争类企业集团外部董事在董事会成员中所占比例应逐步超过半数, 董事会各专门委员会中外部董事应占多数。其中, 薪酬、审计委员会负责人应由外部董事担任。要依法依规, 强化监事会的实际功能, 优化经理层的人员结构和功能配置。

摘要: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指导意见》鼓励地方政府从实际发出探索国有企业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为此, 本文分析了辽宁混合所有制企业以及省属国有企业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现状与问题, 并提出了辽宁推进国有企业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对策建议。

混合对策 第8篇

1 沥青混合料组成及配合比设计分析

沥青混合料是道路工程最常见的材料, 沥青混合料包括沥青、碎石、砂、矿粉以及添加剂等。沥青混合料必须符合路面的施工要求才可投入使用, 必须要有一定的力学特性, 比如抗疲劳抵抗性能、高温抗变形性能及低温抗开裂性能等;一定的耐久性能, 比如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具备一定的抵抗能力, 包括老化、冻融以及浸水等;科学合理的结构适应性能;表面功能特性, 比如平整性、抗滑能力、排水特性等;一定的工艺特性, 包括在拌合、运输、摊铺、维护等过程中展现的施工便捷性。以上可以表现出路用沥青混合料的功能要求是多元性和歧义性的综合体。一般而言, 这种歧义性体现为沥青混合料在高温情况下抗变形性能与低温情况下避免产生开裂的冲突。实际情况下, 沥青混合料的性质使得这种歧义性更为复杂。

比如, 沥青混合料要具备一定的粘弹特性, 具有一定的流动特性与易成型性;具备一定的弹性变形恢复能力;针对疲劳抵抗性能, 沥青混合料对柔韧性和能量耗散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要有低温情况下的应力松弛能力, 也要有较小的收缩特性及较大的低温开裂性能。因此对沥青混合料进行设计过程中, 关键是要对以上特性之间寻求平衡点。具体而言, 根据结构层的功能要求对沥青混合料进行设计, 要遵循“适当兼顾其他功能”的原则。相对来说, 典型的有抗滑表层、薄层沥青路面、沥青下卧层等;促进石油沥青技术标准的提升, 迪欧沥青性能评价方法进行改进。除此之外, 适当掺加聚合物也可以提升沥青技术水平, 并且在多级沥青工程实例中得到广泛应用;对粗集料的骨架作用进行充分利用, 在合理范围内适当提高矿质混合料中粗集料的使用比例, 其中最应推广应用的是SMA路面技术。然而, 除此之外必须对沥青混合料组成材料的特性进行分析, 对沥青混合料材料性质与路面施工质量的影响进行研究, 是现阶段沥青路面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

2 沥青混合料性质的影响因素

2.1 沥青混凝土拌和机无法正常工作

沥青混凝土拌和机的相关装置设备一旦出现故障问题, 或者由于使用操作失误等问题, 都会导致拌和机无法正常工作, 继而造成混合料配比准确性下降, 混合料性质变得极其不稳定。比如拌和机的料仓未进行严格的分隔, 造成集料等级没有按照施工要求进行, 导致混合料中产生细料过量的情况;矿料进料口的设置有误, 造成沥青含量、集料等级等与施工要求有冲突, 导致混合料中产生细料过量的情况;烘干筒长时间处于超负荷运行的状况, 或其倾斜角度太大, 导致混合料温度异常, 体积较大的骨料无法被沥青完全裹覆, 混合料的颜色异常, 明显有水蒸气溢出;烘干机操作失误, 造成混合料温度异常, 体积较大的骨料无法被沥青完全裹覆, 混合料的颜色比较灰暗且没有丝毫光泽, 伴有水蒸汽溢出, 混合料呈现出显著的老化特征;温度指示器调整失误, 也会产生同样状况;热料斗中矿料用尽, 造成集料等级降低, 使混合料中细料大量剩余, 继而导致混合料不均匀及沥青过量的情况;如果沥青用量不符合要求规范, 直接造成沥青含量不足的情况或料车中混合料表现为游离状况;拌和装置作业时而不稳定, 造成混合料温度异常, 料车中粉料表现为游离状况。

2.2 人为因素

在混合料进行拌制时, 会因为一些人为因素对沥青混合料性质产生影响, 比如生产组织管理存在问题、操作人员的责任心问题及其他人为因素等, 一方面会使拌和机工作不正常;另一方面也会对混合料的配比及温度产生影响。除此之外, 在混合料进行运输、摊铺及压实等环节中, 也会由于人为因素导致混合料的性质发生改变。

2.3 技术指标改变

(1) 首先, 原材料的影响, 沥青的生产原材料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沥青品质起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对沥青进行采购时, 尤其要注意炼制沥青的原油资源及改性剂; (2) 沥青的生产工艺对沥青混合料性质的影响, 其工艺方法包括蒸馏法、氧化法、半氧化法以及调配法等。制造方法的选择会使沥青性质的区别很大; (3) 沥青在运输、储存等环节, 因为经历的时间较长, 有可能导致沥青老化的情况, 使得沥青的性质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尤其是改性沥青, 存放稍微长的时间就会发生沥青离析的现象, 因此检测指标肯定会发生改变; (4) 试验精度对沥青混合料性质的影响, 包括试验装置的精度、试验室的温度控制条件、试验方法的选择、试验工作人员本身的素质及其操作熟练程度等因素, 都有可能导致试验产生误差, 继而影响沥青的技术指标。

3 沥青混合料性质发生改变产生的后果

3.1 对摊铺的影响

如果混合料的性质极其不稳定, 很容易引发摊铺厚度产生变化, 继而导致波浪或拉沟等。比如混合料的温度太高, 或者沥青的含量太大, 矿粉的掺杂量太多、粒径不大于0.074mm的细料太多, 以上因素都会产生铺层变薄的后果。这种混合料的应用, 会使得路面温度稳定性下降。一般而言, 混合料的温度要控制在150±10℃范围之内。在此范围之外的话, 混合料太软会使得承载能力下降, 太硬不适合摊铺, 因此会对铺层厚度产生影响。如果矿料中的大颗粒尺寸不小于铺层厚度, 在摊铺过程中大粒料会被熨平板拖着一起滚动, 使得铺层发生裂纹、拉沟等质量通病;混合料的配比设计问题会造成全铺层裂缝, 由于振捣梁在摊铺时对混合料捣实要把它向前进行推移, 假如混合料中的大粒料较多, 有可能导致全铺层的大裂缝。

3.2 对压实质量的影响

混合料的性质除了对推铺质量有影响, 实际上对压实质量的影响更大。在摊铺温度、初压温度、复压温度以及终压温度的四个环节, 温度指标的改变对压实度的影响非常大。沥青混合料实际上是一种粘弹性感温体, 其温度越高, 可塑性越大。在一定条件下, 温度和混合料压实程度有直接关系。随着温度的持续升高, 混合料温度本身发生大的改变, 致使压实程度变大。

如果碾压工艺、碾压温度一致, 在一定条件下, 铺设厚度较大的沥青层能让材料的热度保持的更加长久, 可以为碾压提供更加充足的时间。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和其它压实的规律有很大区别, 如果沥青混合料压实厚度不大, 那么沥青混合料温度散失的也较快, 且沥青混合料不具备一定的可移动空间, 可以让颗粒充分嵌挤, 因此压实效果不理想。然而, 压实层厚度过大也不好, 会使得有效压实功降低, 压实度同样也会下降。

沥青混合料拌制过程中, 因为粗、细集料动力特点存在显著的差异, 无论是在生产、运输过程中, 还是摊铺时, 会因为操作失误, 而导致混合料中粗、细集料分布不均匀的情况, 从而出现级配离析的情况。粗骨料比较集中的地方, 沥青路面的沥青的含量比较低, 而且空隙率比较大;反之细集料比较集中的地方沥青路面的沥青含量比较大, 而且空隙率比较小。以上两种情况都会使得压实度发生改变。

4 施工对策

4.1 拌合

(1) 建立并完善拌和楼管理制度。在拌和机工作时严格根据相关操作规范进行, 尽量选择经验比较丰富的工作人员进行操作; (2) 对拌和温度进行控制; (3) 确保沥青拌和楼的称量系统精度及温度设定系统的稳定可靠性; (4) 试验过程中对沥青混合料取样的均匀性进行控制, 确保取样均匀; (5) 混合料进行拌和过程中逐盘打印混合料拌和数据, 从而可以掌握沥青含量变化情况。一旦有异常情况可以及时解决; (6) 沥青含量开展抽提试验, 尽快选用经验比较丰富的试验员进行操作, 从而降低试验操作误差。

4.2 平整度

在平整度方面, 需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 摊铺机操作要符合规范, 包括摊铺机的宽度、速度、摊铺机熨平板初始仰角等技术参数要设置的科学合理;摊铺机螺旋布料器的高度、料位高度等数据要准确无误;摊铺的速度要均衡, 摊铺机的起动和熨平板振动要确保同步; (2) 碾压工艺要合理, 注意对碾压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复压的环节要选择钢轮振动和胶轮碾压相互结合的原则, 其顺序是先进行钢轮振动碾压, 然后是胶轮碾压。除此之外, 还要选择适当的碾压速度; (3) 振动压路机的振幅、振频等要科学合理, 其中压路机选择方面尽量是双驱动钢轮振动碾压。施工时要保持碾压工序技术等数据参数保持一致, 不能随意进行变更; (4) 温度条件要适中, 确保在符合规范要求的前提下进行, 不能过分追求高温; (5) 对下承层的施工平整度进行控制; (6) 对混合料级配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降低过大粒径集料颗粒的概率, 以及沥青混合料级配改变的可能性; (7) 针对横向施工缝要精心施工, 防止出现跳点。

4.3 压实度

碾压是沥青路面施工的最后一个环节工序, 为确保压实质量, 施工技术对策如下所示:

(1) 选择正确的碾压工艺, 并配备一定数量的压实装置, 这是促进良好压实度的基础, 对碾压设备的组合和搭配要科学合理; (2) 对压路机技术参数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包括振动压路机的自重、振幅、碾压速度等参数均会对压实度产生影响, 尽量选用科学合理的速度, 并遵循“高频、低幅”碾压原则, 才可以产生理想的压实效果; (3) 在适当的温度条件下进行碾压, 碾压时尽可能减小碾压段落; (4) 对于粒径不一的混合料, 要按照其最大粒径对碾压层厚度进行选择; (5) 遇到雨雪天气, 暂停施工, 如果混合料遭到雨淋那么就得废弃; (6) 热拌沥青混合料在运输和摊铺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 以降低其离析概率。

5 结语

总之,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 包括机械本身技术状况、操作原因、施工组织管理等, 但是沥青混合料对其影响是重中之重, 所以在道路施工过程中, 施工企业要切实加强落实生产岗位责任制度, 工程技术人员做好技术交底工作, 认真负责, 密切协作, 从而尽可能地消除路面施工质量缺陷。

参考文献

[1]李洲, 刘涛, 祝汉中.沥青混合料配比优化设计软件的开发及应用[J].公路交通技术, 2003 (04) .

[2]周长军, 杨光.水泥在沥青混合料中的作用[J].黑龙江交通科技, 2003 (07) .

[3]刘爱.沥青混合料质量分析及控制[J].山西建筑, 2003 (04) .

[4]马云朗.彩色沥青混合料的生产和施工简介[J].市政技术, 2003 (01) .

[5]陈耀典.沥青混合料产生离析的原因及改善措施[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2003 (02) .

[6]李智, 徐伟, 王绍怀, 张肖宁.沥青混合料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方法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 2003 (06) .

[7]张淼, 李凯峰, 刘福坤.浅谈沥青混合料产生离析的症状及防治[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3 (01) .

[8]李立寒, 曹林涛, 罗芳艳, 郭亚兵.沥青混合料劈裂抗拉强度影响因素的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 2004 (01) .

[9]蔡建伟.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控制与配合比调试[J].山西建筑, 2004 (07) .

混合对策 第9篇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办学模式的多元化, 教学、科研、实验和继续教育培训、校企合作项目等用房也日趋紧张。由于高校办公用房资源有限, 对房源分配难以全面做到一幢教学楼或办公楼属于同一部门来使用, 造成教学楼、办公楼出现交叉办公现象普遍。以浙江省某高校为例, 该校某校区教学主楼入驻单位达到17家 (包括学院、系、研究所、继续教育中心、协会等) 。混合办公楼的消防安全管理, 往往存在公共部位消防安全管理责任、安全管理制度不落实, 消防安全隐患整改难等诸多问题。本人通过对高校混合办公楼公共部位消防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提出管理对策。

1 高校混合办公楼消防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高校混合楼使用单位消防安全意识淡薄, 政策落实不到位

根据《高等学校消防管理规定》, 二级单位行政主要负责人负责本单位消防安全责任, 负责全面消防安全工作, 包括落实学校的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建立消防安全责任考核、奖惩、开展防火检查、开展日常消防设施、器材的维护、保证消防通道、安全出口的畅通等各方面工作各单位分管消防安全的负责人为消防安全管理人, 协助消防安全责任人负责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

因高校扩招等原因, 当前高校多校区办学是常见的形式, 某个二级单位的实验室、中心等分散于几个校区的情况也成为常态, 因此, 带来了混合办公楼消防管理的难题。高校混合办公楼为几家二级单位共同办公、交叉使用, 通常是由部分二级单位所属的中心、研究所等某个老师或负责人使用, 办公、使用、科研用房分散在其他校区, 二级单位行政负责人、消防管理人管理不到位, 因此, 日常的消防管理工作也缺乏二级单位行政负责人的监督、考核, 混合办公楼内师生消防意识淡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不到位, 很多师生缺乏基本的防火知识和应急逃生自救的方法。

1.2 混合办公楼公共部位缺乏管理

根据《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各单位应该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 落实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和岗位消防安全责任制。然而, 在高校混合办公楼的实际管理中, 消防管理工作缺失严重, 各部门责任不清, 无法按照上述原则进行管理, 常出现无人管的现象。主要表现有: (1) 逃生通道常被堵死。《高等学校管理》规定, “设置的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和应急照明设施要确保其完好有效, 并保证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在混合办公楼的实际管理中, 某些单位为安全管理等自我方便, 将通道门锁死或通道门被自行车等其他物品堵塞, 影响疏散逃生。 (2) 消防器材、设施等缺乏日常管理。根据《高等学校消防管理》规定, “二级单位应经常开展防火检查, 做好检查记录, 做好消防器材、设施等的维护管理, 确保其完好有效”。然而, 混合办公楼内的入驻单位很难落实相关规定, 混合办公楼内的灭火器、消防水带、应急灯等器材、设施过期或损坏情况较多, 部分单位既没有日常消防检查记录, 更缺乏对消防器材、设施的维护管理。

1.3 检查中发现安全隐患, 难以落实管理责任

由于入驻混合楼的单位往往是二级单位下属的一部分, 有的仅仅分配给教师的几间实验、办公用房, 在日常检查中一旦发现消防安全隐患, 发放消防安全隐患通知书就比较困难, 因二级单位的消防责任人、管理人不在同一校区, 消防安全隐患也不能得到及时整改。

2 高校混合办公楼消防管理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2.1 高校保卫部门应继续完善消防管理机制

高校保卫部门作为高校消防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 应根据学校具体情况, 不断完善消防管理工作的相关制度, 健全消防安全责任制, 推进各二级单位政策的落实;督促各二级单位级二级单位与所属中心、研究所等层层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度, 明确各单位、各部门、每个实验室、办公室的消防安全责任人, 将消防管理工作具体落实到每一个人。明确各个单位的消防安全重点部位, 定期与不定期组织力量对各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和政策落实情况进行抽查, 将消防工作分解给各部门, 并制定奖惩措施赏罚分明, 让各单位感受到消防工作的压力, 调动各单位的积极性;加大对师生员工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知识应突出每个单位的特点, 不断探索新形式、新方法, 切忌流于形式。

2.2 二级单位应加强政策落实

“领导不重视是消防管理最大的隐患之一”。目前, 高校存在重科研、教学, 轻视消防工作, 常将消防工作置于无足轻重的位置, 总认为消防管理工作是高校保卫部门的职责, 工作由保卫部门来做, 不仅自身重视不足, 甚至有时对保卫部门的工作也不予积极配合。因此, 高校各级领导应转变思想观念, 提高责任意识和消防安全意识, 加强重视, 认真落实《高等学校消防管理规定》, 明确“谁使用、谁负责“原则, 明确每一个办公室、实验室的消防安全责任人, 加强对房间责任人的管理, 将消防责任定点到每一个人, 构建院系行政负责人负总责, 分管领导具体负责, 全体教职工共同负责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2.3 推进混合办公楼物业化管理

推进高校混合楼物业化管理是有效解决当前混合楼公共部位消防安全管理问题的有力措施之一。在实际工作中, 仅靠有限的高校保卫力量开展混合楼的消防管理工作是非常吃力的, 而推行混合楼的物业化管理, 将混合楼的消防日常管理工作落实到物业公司, 可以加强对混合楼公共部位的消防安全检查, 及时消除消防安全隐患。

学校应参照物业管理条例相关规定, 根据大楼面积大小补贴一定的物业管理费, 余下物业管理费根据用房单位所在混合楼内的使用面积, 按比例分摊物业管理费。学校后勤、保卫、房产等部门应组织协调用房单位大楼物业管理的实施。

2.4 房产部门应加强对房源的动态管理

房产部门应不断完善办公用房的管理制度, 加强用房监督, 及时了解掌握用房单位的机构改革、学科调整及人事变动等情况, 及时调整各单位的用房配置, 以适应学校教学科研服务发展的需要。对于因机构调整或人事变动不再使用的房屋、使用期满的用房、长期闲置的用房等采取措施及时回收并进行重新分配, 加强对用房信息的动态管理, 并支持协助用房单位实施大楼物业化管理, 确保大楼安全。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2009.

[2]刘义飞.当前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9.

漫谈混合刀法 第10篇

所谓混合刀法,就是在被刀技加工的某一形体烹调原料上,运用斜刀与直刀两种刀法进行改刀,进而使被改刀后的原料生成各种美观的花形。行话称之此刀法为剞。剞的含义是用刀切至原料有一定深度,但不能切断。剞的使用有三条:一、加大了原料受热面积,使剞后的原料在加热时加快成熟速度,进而保持菜品脆嫩的口感要求。二、加大了原料的着味面积,使菜肴尽快着味。三、使原料加热后卷曲成各种美观的形,增加食欲。驰名中外的“爆鱿鱼卷”、“炒腰花”、“油爆双脆”、“菊花里脊”、“松鼠鲑鱼”等菜肴都是运用剞刀法烹调出来的精品。

用剞刀法改刀原料的选择性很强,主要是选取含水分较多的动物性脆嫩性质的原料。如家禽的胗、肝,家畜肉的外脊及下水中的腰、肚,海产品中的鱿鱼、墨鱼或新鲜、肉厚、刺少的鱼类( 淡水鱼为主)。

要想把剞刀运用自如,除了熟练掌握住一般刀法,准确选料外,还应搞清楚以下几个主要问题,才能运用得得心应手。

一、要清楚原料纤维纹路的形状

虽然剞刀法适应以上所指出的原料,但因原料的种类和原料具体的纤维组织结构不同,如果不清楚所剞原料纤维纹路盲目改刀,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总体上讲,适应剞刀法的原料分两类。一类是有固定卷曲方向的,如猪腰、鸭胗、猪牛的里外脊和新鲜的鱼类。就拿定向卷曲的鲜鱼与不定向卷曲的猪脊肉比较来看,各自的纤维结构和纹路截然不同,经剞刀加热后卷曲的方向和收缩程度绝不会一样。鱿鱼是由头尾向中间卷曲,这是由于鱿鱼从头至尾纵型纤维素比两侧横型纤维素粗、多、有劲、拉力大的缘故。对定向卷曲鱿鱼、墨鱼的改刀,只能顺其自然的纤维纹路进行,才能使被剞后的原料生成自然美观的花形。猪里脊纵横之间纤维素分布基本平衡,这就决定了它属于不固定卷曲性质的原料,其改刀后卷曲方向和程度要靠剞刀的深度和角度进行确定。我们为什么在原料剞刀前要认清被剞原料的纤维纹路?这是为了在原料改刀时能恰当运用剞刀法,使剞成的原料遇热后花形展开得美观,引人喜欢。如猪腰花的改刀,就是利用机械方法,用刀刃剞断猪腰大部原有纤维结构,迫使猪腰大部原纤维素断裂、分开,生成另一种形状,即花形形状。在我30多年的从厨生涯中,有一件事情使我至今难忘。20年前我在一次晋级考核时,有一款制定菜“炒腰花”,因我不清楚腰子纤维结构,便盲目改刀,结果炒熟后腰花展开得并不理想。事后左思右想找不出原因,多亏我订了《烹调知识》 ,不久就在此杂志中看到一篇介绍猪腰子纤维结构的专论文章,读后才找到原因。明白了猪腰子纤维组织结构,我进行了实验,竟达到了预想不到的好效果。看来我们从厨的要想成才,只靠自己钻研还是不够的,还要靠吸收烹饪书刊的知识,才能加快成才的步伐。

在搞清了被剞花刀原料的具体纹路后,还应依据原料的形状及改刀后花形要求进行改刀,使剞后的原料既要形状完整美观,又要符合烹调的要求。如鱿鱼、墨鱼适宜剞荔枝、麦穗花刀,鸡鸭胗适宜剞菊花花刀,猪肚仁适宜剞核桃花刀,猪腰子适宜剞麦穗和双鱼鳃花刀,猪、牛里外脊、鲑鱼、鲤鱼、草鱼等适宜剞菊花和麦穗花刀。如果对以上问题没搞清就改刀,其结果必然是剞出的花形,达不到良好的效果。

二、要把握住剞刀的刀距、深度和角度

剞花刀的刀距是根据原料大小、厚薄、花形不同来确定。对于要改成菊花、荔枝、核桃花形的原料,一般要求是斜刀与直刀的刀距相等,相互对称;而改成麦穗花形的刀距则是斜刀要比直刀稍宽些,这些才能使剞出的麦穗花形逼真。

剞花刀的深度是指剞进原料的深度而言。有的教材书上讲,剞进原料2/3 ,实际上剞入原料4/5 深度为最佳。如果原料用4/5深度剞法,改刀后原料遇热花形卷曲得就更加清晰、大方。对一般花形剞的要求是两刀深浅一至、整齐划一。对于特殊的麦穗花刀来讲,第二刀的直刀要比第一刀的斜刀剞的略深些,这样做不但能使麦穗形状真实地反映出来,还关系到原料遇热后是否卷曲与卷曲程度大小的效果。

剞花刀的角度是指两个方面:一是指刀的斜度。一般来讲,剞时的起刀先从斜刀开始,第二刀用直刀剞。斜刀剞的基本要求是刀刃与墩子成40°角,具体的斜刀角度还要根据原料厚薄度确定。如料厚,斜刀的角度稍微小些,其目的是防止花丝过长;较薄原料在运用斜刀时刀要适当放平些,其目的是增加花丝的长度。二是指斜刀与直刀两刀之间相交的角度。一般来讲,菊花、荔枝、核桃等花形改刀要求斜刀与直刀相交的角度以90°为宜,而麦穗花刀则要求两刀相交的角度以75°为恰当,用这个角度剞出的花形受热后看不出明显刀纹,形状自然。

三、常用花形的几种剞法

用剞刀法改刀的花形种类繁多,但都是在剞时调换角度分开的。以下仅举几例常用花形的剞法。

麦穗花刀:它是先用斜刀反片完原料后,再转换好角度,用直刀法剞完原料,然后切成长方形的块,加热后即成麦穗花形。

蓑衣花刀:在原料的一面像剞麦穗花刀那样剞一遍,再把原料翻过来,用推刀法剞一遍,其刀纹与正面斜十字刀纹呈交叉状,两刀剞的深度应均为4/5 ,再将原料切成3 cm见方的块即成。

荔枝花刀:剞法与麦穗基本相同,区别是斜刀、直刀的深度、刀距要剞相等。剞完后,改成象眼块,加热后即成荔枝花形。

菊花花刀:先在原料上用斜刀剞,然后把原料转换角度,再用直刀剞,剞完原料后,再切成5 cm见方的块,过油加热后即成菊花花形。

混合对策 第11篇

MOOC (全称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 自2012年以来在全球逐步受到推广, 越来越多的大学都开始接受MOOC这种新兴的在线教育模式, 并以MOOC的方式在网络上向所有人免费提供课程。中国大学MOOC发展已经从学习借鉴阶段进入到建设实践阶段, 在机构设置、教师队伍培训、教学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混合式MOOC教学

由于MOOC教学有很多的弊端, 据Coursera平台统计, 在注册参加特隆和诺维格讲授的线上“人工智能”课的16万名学生中, 只有14%的学生完成了课程。教师们抱怨和网络学院缺乏联系, 无法委派和监督教学指导者。单纯的线上MOOC教学模式无法保证学习效率, 同时因缺乏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而逐渐受到质疑。尽管某些网络学院根据ISO9000标准设立了内部质量保证机制, 但只有20%的机构为教师提供了培训。迄今为止, 中国在线教育的质量一直时好时坏, 难以界定。也使得线上MOOC教学无法大规模地在全国推广。针对这种弊端, 混合式MOOC教学改革模式应运而生, 它是MOOC教学改革的一种形式, 目前已经在国内多所院校开展。混合式MOOC教学包括线上和线下课程, 线上采用MOOC课程资源完成教学大纲的各项要求, 线下采用专题、讨论、实践等不同形式对线上教学内容进行扩充, 使得学生能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于所要掌握的知识全面地学习。鉴于线上MOOC课程的录制一般多会采用知识全面、教学成绩突出的学者型教师或知名教授, 因此青年教师一般都是进行线下课程指导和教学工作。由于混合式MOOC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 青年教师在处理这种新形势下的师生关系时往往感到许多困惑, 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地研究, 找出一条适合新形势下建立好师生关系的对策。

二混合式MOOC教学视角下青年教师处理师生关系的困境

很多青年教师由于对混合式MOOC教学改革的认识不足, 不熟悉MOOC教学形式, 虽然承担线下课程教学任务, 但是由于自身素质的问题和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新的教学形式, 也会在与学生交流的教学实践中显现出来, 对于师生关系的建立也产生许多消极的影响。

1青年教师的权威性受到挑战

在采用混合式MOOC教学的班级中, 学生通过线上的学习已经跟随名师系统学习过本门的课程, 对于本门课程的内容有所了解, 而青年教师讲述的则是线下专题和讨论课。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课堂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业的辅导者、合作者, 而青年教师由于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等方面, 往往达不到线上名师的水平, 教学内容往往也不能对于线上的知识进行更多地扩展和补充, 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失望的情绪, 不利于形成线下教师的权威。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对于学生的掌控能力也处在学习阶段, 因此在面对一群对于课程内容全部了解的学生往往自信心就会受到打击, 欠缺权威性的意识, 在同学生相处过程中显得过于拘谨, 不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另外, 一门课程两个教师这种形式对于学生也是一种新鲜事物, 学生不能将线上教师和线下教师同等看待, 线下教师的授课过程主要是对线上课程的扩展和补充, 学生在线上的学习对于课程内容已经学习过, 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要求的内容, 所以很多学生对于线下课程的作用产生质疑, 进而对于线下授课的青年教师的作用进行质疑, 线下授课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得不到学生应有的尊重, 在一部分学生眼中认为线下教师和助教的作用是一样的, 也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青年教师的权威性。

2教师与学生沟通时间不足

虽然采用混合式MOOC教学模式, 线下青年教师的授课形式多种多样, 但是究其根本青年教师的授课时间已经大幅缩短, 对于知识的传授也不是系统地进行, 因此学生在这种专题和讨论学习过程中, 感受不到知识循序渐进的过程, 青年教师在线下讲授的课程, 学生的注意力和精力投入有限, 不便于青年教师和学生的沟通, 进一步压缩了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时间。青年教师成为一个做专题报告的报告人, 或者组织讨论学习的一个助教, 学生缺乏和教师沟通的意愿, 许多学生更愿意通过邮件与线上课程的教师进行交流讨论。

3师生之情日益淡薄

由于学生一门课程面对线上和线下两个教师共同讲授, 学生每周都要花很多时间参加线上课程的学习, 学生虽然不能面对面与教师交流, 但因为线上学生投入的时间要多于线下课程学习, 所以更多的情感投入会在线上教师, 对于线下教师不能做同等的情感投入, 影响了线下青年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建立。很多学生已经在线上学习过课程内容, 即使你的线下课程做的再精彩, 很大一部分学生却并不认可, 也导致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越来越少。由于教学时间的减少, 青年教师往往会更加关注班级中的个别同学, 积极地与个别同学交流和探讨, 使得大多数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关注。另外由于教师的工作安排, 以及学校的地理位置等因素, 很多青年教师在下课后不能长时间留下与学生讨论和交流, 往往下课后就直接离开教室也给学生留下一种不良的印象, 阻碍了青年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

三在混合式MOOC教学中青年教师与学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MOOC教学形式已经在全世界风靡, 得到越来越多高校和学生的认可, 已经成为一种被广为接受的教学形式。混合式MOOC教学改革作为国内采用最多的一种改革方案也是一种大的趋势, 想要改变教学模式已经不再可能。如何让青年教师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需要从教师和学生入手, 寻找适合的对策来改善师生关系。

1深入研究MOOC教学形式

要让青年教师和学生全面认识MOOC教学形式, 适应这种新形势的教学模式, 转变传统观念, 认识线上和线下课程各自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了解线上和线下教师的不同分工和各自的讲授内容对于课程学习的影响, 培养学生对于线上和线下教师的同等尊重感。青年教师要熟悉MOOC的教学形式, 充分认识线下教学的内容和作用, 树立课程的权威性。另外, 青年教师还要熟悉线上教师的教学内容和风格, 以便能更好地补充和扩展线上学习的内容, 弥补线上教学的不足之处, 尽量做到与线上教师教学风格接近, 保证学生学习的连贯性。

2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

因为学生在上线下课程时已经熟悉了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 教师和学生在知识上的信息不对称性在逐渐消失。线下课程讲授的内容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即不能重复线上的内容, 又不能脱离线上课程的知识点。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知识的传播也更加广泛, 如何做好线下课程对青年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青年教师要不断地优化自身的专业知识内容, 及时更新所学的知识点, 补充新的理论内涵。不断地了解世界变化, 扩展自己的视野, 学习与所讲授课程相关学科领域的内容, 以便能丰富教学内容。还要关注社会、经济发展, 实时关注突发事件, 将涉及讲述课程的案例融入到教学中, 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时效性, 培养学生能用学到知识来解读社会经济发展中问题的意识, 注重反思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还要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能更好地接受自己的教学内容, 也提高学生的认知度。追逐社会发展中的热点, 使自己的知识一直处在不断更新的过程中,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知识的全面, 为学生展示一种学者的风范, 提高自己在学生中的地位。

3加强线下教学的互动性

虽然线下课程的时间有限, 但是也要注重线下采用的形式, 要将专题讲座课、讨论课和实践课结合起来,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各种线下课程, 愿意与教师进行交流学习, 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 形成一种长期的沟通机制, 增加青年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时间和沟通渠道, 从而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 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

4增加线上的交流

借助MOOC的网上学习平台, 应用互联网的便捷条件, 充分发挥社交媒体的优势。青年教师要积极扩展线上交流形式, 增加线上交流时间, 做到与更多的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互联网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很多人已经离不开手机, 没办法忍受没有网络, 我们在抱怨人与人面对面沟通减少的同时, 也在积极地进行网上的交流。网上交流讨论也摆脱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通过微信、QQ可以随时沟通, 并且是同时很多人一起交流, 每人都可以发表意见、交换想法, 让很多比较内向的学生也能大胆地与教师进行讨论。通过朋友圈、微博等平台, 每个学生都可以看到教师分享的最新案例和理论观点, 并且提出自己的观点来与别人分享和讨论。通过多种多样的线上交流, 能让每个人都感受到教师在关注他, 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注意, 每位同学都是教师的焦点, 进一步拉近青年教师和学生的情感, 培养和睦的师生关系。

总之, 构建良好师生关系是高校一个永恒的话题, 在混合式MOOC教学改革过程中, 青年教师和学生都在探索如何处理相互关系, 随着改革的深入还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和困境, 青年教师应当本着积极的态度来应对师生关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积极从自身和改革本身来寻找问题的内在原因。我们应该从解决问题的视角出发, 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 从根本上来解决出现的问题。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 提高自身的素质, 利用各种外界资源来解决师生关系中出现的问题, 为新形势下构建新的师生关系做出自己的贡献, 为新的教学改革提供更多的经验。

参考文献

[1]袁松鹤, 刘选.中国大学MOOC实践现状及共有问题——来自中国大学MOOC实践报告[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4 (4) .

[2]王文礼.MOOC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江苏高教, 2013, (2) .

[3]约翰·巴格利.反思MOOC热潮[J].开放教育研究, 2014, (1) .

上一篇:中考解题下一篇:地方财政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