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导论范文

2024-09-23

生命科学导论范文(精选12篇)

生命科学导论 第1篇

在当代,任何重大的经济、社会和科技问题,都是相当复杂的综合性问题,都不是仅靠某一门学科所能胜任的。在这种形势下,各国工科研究生教育中越来越重视培养和造就具有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1]。美国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工科研究生教育中,通过建立跨学科的课题组、实验室、研究中心、等,来协调跨学科的科研和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并以此来促进跨学科人才的培养[2]。此外,美国还十分重视研究生教育中跨学科课程的建设。如麻省理工学院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设了海洋工程学、环境工程学、地震工程学、材料工程、核工程等跨学科课程[3]。哈佛大学在教育计划中描述:每一个哈佛毕业生应该受到广博教育并应在专门的学科方面得到一定的培训,这就表明了广博教育的位置是摆在学科训练之前。

因此,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的严谨性,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培养他们采用生物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问题,力求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产生出新的知识生长点和研究方向,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融为一体。

2 生命科学导论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生命科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作为一门面向全校开设的公共课,其学时是有限的,因此该课程侧重介绍基本生物学常识及社会热点、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方向等。该课程的课时一般为30学时。这一学时量,对于生命科学博大精深的内容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很有必要借助多媒体这一形式,扩充课堂信息量。此外,该课程教学内容跨度大、面广且不易深入。同时,该课程也是一门实验性、感官性较强的学科,教学过程中需大量直观、感性的图片和动画来辅助教学。传统的教师讲授的方式,可视化差,对动态变化显得无能为力,众多的图片和动画无法展示,因此而缺少生动性和形象性,导致教学信息量小。

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手段,能极大地提高生命科学的教学质量,克服传统的教学弊端,可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能把学生从未见过的显微图像及用语言难以描述的内容通过画面再现于屏幕,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3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及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参与教学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针对的是非生物类的本科生,他们在中学阶段已经接触和学习了一些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已熟悉的内容往往不太愿意听,总觉得学过。而当讲述深入一些的知识的时候,有的学生又会认为自己是非生物类的,不懂的就不懂,不听也无所谓。因此,只依靠教师讲授的方式,即便是采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也很难到达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还应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此外,可间断性的在课堂上适当播放一些相关的科教片,如BBC的“行星地球”、“昆虫帝国”、“野性非洲”等,及美国国家地理等节目。实践结果表明,课堂讲授辅以科教片,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上课热情,开拓了学生视野。

互联网上的资源丰富,更新速度快,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因此,教师可让学生课后利用网络资源,针对所学内容和相关研究的前沿写专题报告并进行课堂演讲。作者的做法是在课程进行到约2/3课时的时候,以两人一组,由学生课后制作多媒体课件,安排专门的课时让学生进行演讲,即类似教师授课的方式将相关内容讲解给下面的同学听。这种形式需要学生在课下查阅大量资料,掌握相关方向的研究动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践表明,此举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他们收集信息的技能,并为他们提供上台讲授的机会,学生普遍反应良好。

为方便师生交流,作者建立了本课程的网上论坛和QQ群,给学生提供交流和答疑的机会,任课教师可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对课程教学的评价,这样可以扩展讨论空间和范围,有利于学生从更多方面获取知识。

摘要:为适应培养综合型人才需求,近年来不少高校将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纳入非生物类本科生的必修课。本文针对生命科学和多媒体教学的特点,阐述了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和应用效果,并对采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实践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多媒体,生命科学,实践

参考文献

[1]吴庆余.生命基础科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3.

[2]张惟杰.从“生命科学导论”进入工科专业课程表谈起[J].中国大学教学,1999(6):23-24.

选生命科学导论有感 第2篇

摘要:本文主要讲述本人在选“生命科学导论”课程中的一些收获,即对生命科学知识的一些收获、生活感悟。由于自己是学文科类的,所以在文章的最后以文学的视角重点讲述了本人对于生命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关系的理解。关键词:生命 科学 人文精神 正文:

一、对生命科学知识的收获

在选修生命科学导论作为校选课时,我的初衷并不是出于对生命科学的爱好,而是怀着对文老师的博士舞男的好奇而去的。可是在上生命科学导论的过程中,我的观念慢慢的改变,我不仅仅喜欢文老师激情认真的上课风格,更是被生命科学的奥秘深深地吸引住了。在上这门课之前,我对生命科学的概念很是模糊,只是觉得生命科学就是一门研究生命的自然学科。在后续的学习中,我才知道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命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由于自己是文科生,本担心在理解生命科学方面会有些困难,但是老师那种与生活相结合,同时又言简意赅的教学模式,让我慢慢地走进生命科学的世界。

在上课的开始,主要讲述的是生命的起源。在我的印象中人类是由猿猴变化而来的,并不清楚生命的最初来源。在这一部分的内容中,还主要讲述了宇宙的组成、变化和未来的发展。我被部分的内容吸引住了,尤其是那些关于人类的起源、人类的地球以及宇宙的视频。这些精彩的视频不仅仅给我们带来视觉上享受和心灵上的震撼,更重要的是拓宽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怀有一种对生命与科学的崇高敬意。我觉得作为一名大学生如果没有宇宙的视野和对生命科学的敬意,是无法称为合格的大学生和优秀的人才。尤其是学习文科类的学生,更应该增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树立自然科学的意识,使自身的知识结构更加的完善,成为优秀的大学生。

在后续的学习中,我慢慢开始接触到动物世界、植物世界和微生物世界。我被动物世界里各种各类的动物以及它们的生活生存方式深深地震撼了,也被动物淳朴的感恩行为感动了。尤其是大象的祭祖行为让我为之动容,也让我为当今社会一些不感恩行为而心寒。倘若我们人类拥有动物那种感恩、淳朴、互助的精神,我们的世界该是何等的公平、和谐、和自由!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也深深吸引我的眼球,让我不得不感叹自然界的神奇魅力。各种各样的植物的缤纷多彩的色彩和姿态以及巧妙的生存方式,无愧是大自然的“恩赐”。微生物的学习,让我以另一种思维认识了生命,知道生命的无所不在,认识了生命的渺小与顽强。

二、生活感悟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学习到关于生命科学的常识,同时也学到一些重要的生活常识和为人处事之道。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常常会讲述一些自己的或别人的经历。在这些经历中,有喜的,也有悲的;有感人的,也有激动人心的······在这些故事中,我收获最多的是关于如何爱护生命的常识,以及一些处事之道和爱情观。

我觉在生活中,祸福常常伴我们左右,他们可能在不经意间发生。这时候,我们需要有一些基本的保护意识和懂得最常用的安全措施。保护好自己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也是对爱你的人负责任。在老师的课堂的学习中,我对爱情观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我很赞成“真爱无罪,真爱无畏”的观点。在现在开放的社会中,我觉得爱情不应该有大多的束缚,只有符合“成年、双方自愿、相互爱慕、有感情基础”,都可以建立恋爱关系。一旦拥抱了爱情,就不要过多的在乎世俗的眼光。真爱无畏,有爱就要抛开陈旧的封建观念勇敢地去追求。

三、生命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认知 由于自己是学文科类的,在学习生命科学的过程中,我认为生命科学和人文精神是互通的,是相辅相成,两者的结合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条件,是生命科学进步的关键因素,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力量源泉。

近些年,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取得了震撼全球的进展和成就,在解决人类面临的危机问题的同时还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命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用于有效地控制生命活动,能动地改造生物界,造福人类生命科学与人类生存、人民健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当今在全球范围内最受关注的基础自然科学。生命科学是系统地阐述与生命特性有关的重大课题的科学。

而人文精神在我们的感觉中似乎是看不见摸不着,是一种无形的境界,但它是支配人们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完善人自身的理想追求、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的集中体现,是历史长河中长期积淀的产物,属于精神文化范畴。人文精神是指注重人的发展和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以及人的尊严,在此基础上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生存环境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进一步上升为人的价值趋向、社会道德和责任感。所以,人文精神既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和生存质量的关注,也是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又是对人类未来的终极关怀。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就像其他的科学一样,其根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从它的发展历程看,人文精神对生命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它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起着约束作用。人文精神的本质之一是对人类自身处境的无限关切和人类现世生存质量的关怀。生命科学就是在这种精神指导下首先从农业和医药的发展奠定基础,又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的影响下发展成为分支众多的科学体系。从它的起源和发展看,人文精神既是导向,又为生命科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当前,生物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而且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时间差更短,产业化进程更快。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应用到底是普罗米修斯的圣火还是潘多拉的盒子,关键在于研究者的人文精神素养和各级政府官员、各个公司的领导和管理人员的价值取向。生物学家只关心实验室的研究和科学理论知识传授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对与人类幸福、人类未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责任感比研究本身更为重要。21世纪生物技术的发展产生的负面效应如不加约束地发展和应用,也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用人文精神引导生命科学的发展与应用比学科本身的研究与发展更为重要。但正像有了法律仍有人犯罪一样,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培养人的自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人的人文素养,素养的提高最根本的途径是靠教育。

高等教育是向社会输送大批人才的场所,人才培养是大学基本教育职能的核心。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应是优秀的人,是既具有科学素质又具有人文素质的德才兼备的人。随着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和普及化,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对于社会的健康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通过生命科学的教学融入人文精神的教育非常有必要,这种形式本身就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生物界的美,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也会美化学生的心灵,美的心灵会对人类有更多的关爱,人与人会有更多的尊重,也会淡薄名利,追求自我价值的真正实现。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也是呼唤人文精神回归的世纪,我们在维护“科学自由”的基础上兴利防弊,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使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走上造福于人类的健康发展的轨道,让我们每一个生命都精彩!

生活小故事

这件事使我自己的经历,是一个关于我们家和一只狗的故事。在我懂事的时候,它就已经生活在我们家。听我的父母说它的年龄和我差不多,是在我出生后不久,我父母才把它买来的。从那时起,我和它就成为好朋友,一起嬉戏。我的童年因为它,多了许多乐趣和美好的回忆。它是一只很懂事的狗,当我们为它喂食时,若没有我们的许可,它是不会“开餐”的。它还是捕猎的高手,每天早上,它就早早出门,不过多久就满载而归。但是它并没有将战利品占为己有,每次它都把猎物放在家门给我们,然后就离开。我慢慢地长大,它慢慢地变老。在我12岁的时候,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它离开了我们家,再也没有回来。我们一家人在村子附近找了好几天,可是一直都没有发现它的踪影······

生命科学导论 第3篇

【摘要】随着生命科学不断深入并交叉到各个学科中,使得生命科学基础知识在人才培养过程的普及迫在眉睫。因此我校在08年就将《生命科学导论》列为通识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对《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目标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思路,教学团队建设,实验课程建设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曾加学生对生命奥秘探索的兴趣,丰富通识核心课程的内容。

【关键词】生命科学导论 ; 通识教育课程 ; 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46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270-02

生命科学是推动21世纪自然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键性学科[1]。作为高等院校的通用教材,《生命科学导论》逐渐成为各大院校的基础性(公共性)课程,其主要教学任务是培养大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了解生命科学在现代社会生活发展中的重要性[2]。我校是教育部综合性重点大学之一,具有良好的本科生生源。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是我校一贯重视并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课题。生命科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故2008年学校新的教学培养方案中将《生命科学导论》指定为通识教育基础课。为了培养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及文化发展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我校生命科学院将《生命科学导论》定为全校通识课程。该门课程将通识教育理念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以其内容新颖、知识丰富等特点受到学生的欢迎,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课程组老师在总结经验对该课程进行了积极建设与改革,不断改进教学方式、调整教学重点,完成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并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有一些思考。

1.《生命科学导论》通识课程的建设

1.1目标设置

课程建设总体目标实际上反应的是教学总体思想和教学理念。因此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地使学生掌握这门课程的基本框架、基础知识和前缘进展是我们课程开设的最终目标。

当今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培养更多高水平、复合型科技人才,对培养方式的调整改进也成为大家思考、工作的重点[3]。《生命科学导论》作为一门通识课程,更需要以通识教育理念为导向,扩大知识面,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洞察、选择、整合、实践、学习和创新的能力[4];培养满足现代社会需求的合格“公民”和“全人”,以达成本科人才的综合培养目标为着眼点。因此经过反复研讨,我们将课程建设总体定位于介绍生命科学基础知识、研究方法和策略基础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经济、环境、生态、医疗健康的影响,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生命科学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科交叉和知识迁移,使他们在今后各自的专业领域中,确定“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基本理念,并了解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保持对生命奥秘的探奇和尊敬精神。

1.2内容选定

通识教育是“文化传承”、“科学精神”、“大学精神”的课程实现方式。为响应教育部号召: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21世纪加强和推进高校非生物学类专业的生命科学普及和生命科学素质教育,并制定生物学基础课程体系的教学规范[5]。因此,我们将《生命科学导论》这门课程教学内容定位于“基础性、系统性、趣味性和学科交叉性”,以达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教学目的。在系统介绍生命科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对生物学发展史上的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发现过程和一些著名生物学家的重大贡献的介绍,向学生展示生物学发展过程中丰富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以及著名生物学家的创新思维、高尚道德和人格魅力。同时也对与生物学有关的一些社会性论题及这些重大发现在高科技中生动、有趣的应用作适当介绍。

教学重点从微观讨论再到宏观讨论现代生命科学最基础的内容、最新进展、以及对人类经济、科技、政治和社会发展重要影响的问题,围绕生命蓝图的构建、双螺旋-生命的钥匙、生态系统与能量流动、生物圈的创造与毁灭、进化之舞、生命技术与社会伦理的碰撞、未来的生命世界等,从基础经典到热点展开具体讲解和探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具体章节包括:绪论、生物的化学组成、细胞—生命的基本单位、能量与代谢、遗传及其分子基础、发育、生命的起源与进化—人类的由来、生物与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现代生命科学的革命—生物技术、动植物的结构、功能和发育、生命科学发展中的几个热点问题、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1.3 教学思路

课堂教学是本科教学的核心部分。如何提高通识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我们主要考虑的问题。为此我们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具体如下:①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由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陈述式、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使用答疑、读书报告、社会调查、热点讨论,实习以及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②开展多样化教学模式:针对学生不同的专业背景,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讨论与课内实践。提高学生的表达技巧和交流能力,使之形成一种包容的心态,能够理解和接受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见解。③推进文献阅读与理解:通过推荐经典书目,引导学生读科学原著,指导学生对经典文献进行研读与评述(Critical Thinking Writing,CTW),并根据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培养独立思考、解决科学问题的素质,激发科研创新精神。④改革課程评价体系:改变传统的以笔试成绩为指标的评价体系,采用课程基础知识测试、CTW、讲演讨论、课程论文、实验报告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4 教学团队建设

随着每年选修《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学生人数在不断增多,传授知识的对象不再是某个单一的学院或某个单一的专业的学生,而是全校的上千名学生随机选课,因此一个教学班包含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另外由于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大家对生命知识的了解亦程度不同。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的教师做了很多改变,尽可能将知识全面的传授给学生。因此课程组建了由多名优秀老、中、青教师组成不同背景学科的教学团队为课程做准备并上课。以教学经验丰富和专业素养扎实的老教师带头,通过集体备课,相互交流,学习,协同合作等方式,取长补短,不断推进课程教学。同时根据每年学生评价的实际情况,选派学生评价的优秀老师进行轮换上课。重点进行以下工作:endprint

①进一步树立团队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教学热情、教学责任感强、团结协作、敢于创新的团队精神。

②要求团队教师关注生命科学最新进展,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引入最新的研究成果。

③积极参加教学改革,采用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教学观摩等方式互帮互助,整体提升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

1.5实验课程建设

生命科学是一门依靠大量实验数据获得实验成果的科学性学科[6]。生命科学实验的目的是对理论课程的补充和完善,同时加深学生对生命科学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了解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因此,我们利用学校现有资源构建生命科学实验内容。而对于非生物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生命科学当中一些基本的实验技术,是培养综合性的、创新型的人才的重要环节。具体做法为:1)学生网上申请实验课程,根据专业背景、学科人数等组织团队老师筛选实际选课名单。2)实验内容分为基础性实验和提高性实验,提高性实验由学生根据项目指南提出具体操作方案并完成实验。3)选择优秀的实验方案及实验报告进行评述与讲解。4)初步探索《生命科学导论》虚拟实验教学系统。

1.6资源选择与利用

在课程资源的选择、利用和建设方面,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原则,注重学生的实际,考虑到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根据并围绕着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课程资源,以使教师和学生运用这些资源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课程资源网站建设。重点建设在线自学辅助平台,给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模式。包括授课多媒体课件、授课录像、习题等大量教学资源和课程信息,还有生物世界、学科信息等栏目,以及相关网站链接等大量扩充性教学资源,供学生随时在网上自主学习,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同时将学生讨论结果和优秀课程论文及时加入课程网站中,实时开发课程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网站的建设中来。课程考试评价体系的更新。在已开发的网络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更新客户端浏览器、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对系统的模块化设计,功能及性能稳定性,操作流程进行相应完善,实现了不同类型的考生在同一时间进行考试的可能性。

2)课程教材建设。A.挖掘和学习本课程相关的最新教材。B. 向学生推荐国内外有关生命科学的经典读物。C.通过教学实践,编写适应于我校各专业使用的《现代生命科学基础》讲义。

3)利用我院现有的仪器设备,在部分学生中开设《生命科学导论实验》课程,以强化理论教学,满足学生要求。同时,引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平台尝试建设生命科学导论虚拟实验教学系统,利用开放性讨论、实践模拟和师生交流等方式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4)利用博物馆、校园、动植物园和生物产业基地的大环境,引导学生自主调研或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科学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5)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开设1~2次视頻公开课。

1.7考核方式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调控作用。为客观全面地评价每个学生,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热情,我们采用以下模式进行考核:1)理论考试。采用开卷+部分章节闭卷的形式。考试题目由客观题与主观题组成,主要考查学生对生命科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规律的理解,采用网络评价体系网上提交。2)课堂讨论。围绕生命科学热点、前沿问题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教会学生科技论文的基本写作要求,并以统一、规范的格式提交。3)课后练习:布置自主作业,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主题,极大的提高学生完成课程论文的兴趣和发表自己的观点,防止抄袭,培养学生诚信的价值观。

1.8 课程建设展望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还有许多须待进一步完善与探讨的方面,在下面的课程建设中,我们将完成以下方面:

(1)进一步完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条件,引入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并争取在一年内开设实验课。

(2)不断的补充和完善网上的教学资源,使其达到相当规模。让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更多更好地学习和了解这门课程,并获取更多的相关知识。

(3)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英语水平,争取早日实现适合教与学的双语授课。

2.结语

《生命科学导论》作为一门通识教育课程,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荣辱观,使学生获得对世界与人生本质广泛而全面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崇尚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强和自律,养成开阔的视野、阳光的心态、健全的心智和完善的人格;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环境与生命伦理问题,促进学生树立善待环境、敬畏生命、推己及人、服务社会的理念,构建生命与自我、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可以引导学生找到与自身禀赋相匹配的爱好和兴趣,有助于锤炼在多元化社会和全球化环境生活的能力,为即将展开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根基。

参考文献

[1]“生命科学导论”实验指导:公共课[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张惟杰.生命科学导论[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3]宋怡玲,杨军.生命科学导论课程体系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6,70(6):37

[4]丁岑.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通识教育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5]胡恩明,周健儿,罗金明,等.一般院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规范的研究[EB/OL].高等学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03-05

作者简介:李萍,西南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系,教授,博士研究生。

罗红霞,西南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

徐柳,西南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系,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等。

生命科学导论 第4篇

作为一门肩负通识核心教育使命的公共选修课,《生命科学导论》旨在对重庆工商大学非生物专业本科生普及生命科学的知识,使他们对生命科学一些主要研究领域的基本理论、技术方法、发展趋势以及生命科学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关系有一较完整的认识,进而能确立科学的现代生命观,提高其生命科学素养;进而在学科间的交叉渗透、边缘学科研究等领域也获得一定启迪。简而言之,“提高非生物专业本科生生命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最核心的教育目标。

1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内容的构建

1.1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内容构建的基本原则

对于《生命科学导论》课程而言,其课程内容应当符合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必须精心选择哪些知识应当成为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应当坚持以下三条基本原则:

原则一:以“生命一人类一社会”为课程内容组织的主线。

“生命-人类-社会”是现有《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内容组织的主线。在“生命-人类-社会”主线中,那些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的知识以及自然与人、生命科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成为课程重点关注的内容。因此这条主线体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这一点极为符合我校人文见长、立校的学科背景。

原则二:课程内容必须反映学科前沿和社会热点。

在内容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某些课程内容应当是能够根据需要灵活增减的。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应当每一学年(必要的话甚至是每个学期)对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更新。这种更新既包括了知识点或内容主题层面更新,也包括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使用最新的图片、报道或研究案例等。

原则三:为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留出弹性空间。

对学生知识需求的询问获得了非常丰富的信息。它一方面说明现有的课程选择基本符合学生的需要,同时它也反映出很多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其实被我们忽略了。适当考虑学生多样化的兴趣需要,在主线中留出一定的弹性空间,将使课程变得更为灵活、人性化且富有吸引力。

1.2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内容的组成及目标匹配

课程内容包含必要的生命科学基础知识(如细胞、生物大分子等)是很有必要的,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命科学前沿知识和技术的原理,因此大纲对这一部分内容作了适当的安排。

全校核心通识课《生命科学导论》改革为讲座式的授课。《生命科学导论》当中包含10个讲座。其内容分别为什么是生命-生命的进化;生命的物质基础-营养与健康;走进细胞;遗传与疾病;现代生物技术;转基因植物与转基因动物;小角色大杀伤-微生物与疾病;生态与环境;多彩的植物世界;多姿的动物世界。

每个讲座设立相应的专业课程内容非常熟悉教师。讲座式的授课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1)在介绍生命科学的动态、热点问题的同时,授予学生有关的生物学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2)避免教师过于注重课程的系统性,授课内容面面俱到。(3)讲座内容与相应课程组教师的业务特长相一致,教师能够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或在科研工作中所掌握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与教学相结合,授课内容有血有肉,能够达到提高教学效果。

《生命科学导论》讲授的内容包括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遗传、营养、微生物、细胞和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基本概念。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讲授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根据文理科授课对象的不同,适度更改教学内容,力求体现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例如,基因和基因工程、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胚胎干细胞研究、克隆和生物进化等都是课程内容的重点。为了充分体现和实现本课程的“素质教育”宗旨,尽量选择与学生身体和心智发育有关的,且学生感兴趣问题(如大学生的营养与保健,如何预防传染性疾病;动物行为;优生优育;人口问题等),同时围绕媒体关注的有关生命科学研究中涉及的热点话题(如动物克隆,干细胞研究,器官移植;转基因等)将教学内容贯穿其中,牢牢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听后有具体和实在的收获。

1.3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实践指导

为了《生命科学导论》课堂教学实践尽可能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设想,贯彻“提高学生生命科学素养”这一核心理念,我们提出了三项关于课程实践的基本原则:

原则一:课堂教学需紧扣课程目标,避免随意化。

课程的实施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这是课堂教学的一条普适原则,而它对于《生命科学导论》课程仍然需要特别强调。目前《生命科学导论》是一门每周上课一次的公共选修课,课程进度的随意性较大,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也不算高。很多学生抱着“混学分”的态度上课,无法奢望他们对课程有更多的投入。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中必须对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更有效的强化才能尽可能保证课程达到预期的收效。

原则二:学习兴趣的激发与保持是教学设计的关键。

在课堂跟踪观察到的现象中,沉闷的课堂气氛是最突出的特点,而希望改变这样的状况却也是学生们共同的强烈呼声。课堂气氛的改善根本还在于对学习兴趣的调动和保持。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课堂教学中各种环节的处理都应当从选课学生的特点出发,尽量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知识,减少兴趣激发的障碍。

原则三:在课堂教学中保留适当的“试验性”。

《生命科学导论》的课程理念之一是使课程具有“生长性”。它一方面体现为对课程内容的及时更新,另一方面即体现为教学方式的创新与探索。根据教学内容的改变和学生特点的不同,在课堂教学中尝试“新花样”,也是《生命科学导论》课程不断自我完善一条途径。例如,在知识的呈现方面(尤其是图片资料)尝试使用英文注释。这完全与大学生的知识基础相匹配,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他们未来获取生命科学相关信息的能力。对新手段的尝试应当以保证既定教学目标的实现(至少是绝大部分的实现)为前提,否则很可能得不偿失。例如英文图片这样的双语教学成分,如果数量过多、难度太大,反而会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障碍,打击其听课积极性,这就违背了“试验性”的初衷。

1.4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设计特点综述

新的课程方案呈现出以下几点鲜明的特征:

第一, 新的《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方案具有强烈的本校特色。

建设一门体现重庆工商大学特点、符合重庆工商大学需要的《生命科学导论》核心课程。前期的大量工作都立足于分析提炼本身以及我校学生在生命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方面的需求特点。因此最终的课程方案在理念定位、课程内容选择方面都呈现出鲜明的自身特色,不同于其他高校已有同类课程。

第二,新的《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方案具有较好的整体性。

课程内容标准则把目标和内容有效的沟通起来,使其成为一个整体。最后,紧贴着课程的特点和需要,新方案还对《生命科学导论》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切实的建议。因此,该研究对于促使《生命科学导论》课程从原先零敲碎打的改进状态进入系统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新的《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方案集中体现了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

新的《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方案诞生于对学生需求的多方调研之上,并且调研工作中所获得的启示都在新方案中得到了呈现。最终入选课程大纲的内容、弹性课时的设定,都来自于对学生求知需要的分析;教学目标设定、课堂教学的建议都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知识背景和选课心态。

第四,新的《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方案具有良好的操作性。

课程建设不能脱离实践。在《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新方案的构建过程中,方案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和便利性被给予了充分的考虑。为了使课程方案便于执行,内容大纲采用了按课时划分的方式,并且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内容。最后,针对通识教育选修课的种种特殊现象,我们还特别为课堂教学提出了若干建议,并提供了相关案例。

2 教学方法创新

2.1 指导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由于20 世纪后半叶分子生物学突破性的成就,使生命科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口、环境、资源、食物与健康等重大问题的解决都寄希望于生命科学及其技术的发展,生命科学是与人联系得最为紧密的一门学科。

因此,针对非生物专业学生开设的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应运而生。《生命科学导论》是一门重要的核心通识课,内容涉及广,对于非生物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相对困难。 因此学生在上课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思考一些问题,如在讲到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时, 教师在新课课前就可先提出问题: 第一: 细胞是什么? 第二: 你见过哪些细胞? 它们存在于什么地方? 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不仅可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其通过对课本及资料的阅读,学会思考,学会总结答案,锻炼其阅读、分析、思维和总结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2 通过参与式教学方法的示范,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全方位提高学生的个性素质。例如在讲到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带来的伦理和社会问题时,可采用参与式教学法,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参与讨论,在课堂上学生可有序地各抒己见;在讲到人类活动对环境与生态的影响时,可让学生在课外收集资料, 然后上讲台当临时教师;讲到生态时,讲生态与我们人类的联系,可以让大家讲讲身边环境;讲到郁郁葱葱的植物世界时,可将课堂搬到校园内,让学生认真观察自己所能看到的植物,通过自己的观察,总结植物的形态、特征;在讲到形形色色的动物世界时,可将学生带到动物园内进行教学,边观察标本边讲解,最后让学生分组总结具有亲缘关系的动物之间的相似性。对于教材中的难点重点,可采用影视、CAI 课件、专家讲座等形式来进行教学。在这其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独立分析能力,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发现知识中得到喜悦, 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在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个性素质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全面的、丰富的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和天赋, 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可通过在禁毒日、艾滋病日、禁烟日、环境日等特殊日子向学生介绍毒品、艾滋病、吸烟等对人类的危害,从而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促使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通过向学生介绍地震、火灾、洪水、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知识, 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学生关注环境问题,自觉保护环境。

摘要:对我校《生命科学导论》通识核心课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提出用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手段及方法来促进《生命科学导论》通识核心课改革的体系化、系统化及规范化。从满足学生对知识体系结构的把握、个性发展及增强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需要出发,加强《生命科学导论》通识核心课的建设,对规范《生命科学导论》通识核心课的管理和提高《生命科学导论》通识核心课的教学质量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生命科学导论,核心通识课,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胡鑫,张大玲,高梅,等.生命科学导论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初探[J].高等农业教育,2010(8):75-76.

[2]况晓慢.综合性大学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现状和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8(4):78-80.

[3]石雪芹,陈容容,白艳玲,等.为非生物类本科生开设“基础生命科学导论”实验课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08(4):83-84.

信息科学导论论文 第5篇

防火墙技术

姓名 金书

学号16111206014

摘要:

系统安全是指在系统生命周期内应用 系统安全工程和系统安全管理,辨别系统中的危险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其危险性最小,从而使系统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安全程度。

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一些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相关知识及防火墙技术以及自己对防火墙技术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信息安全、防火墙技术

当今时代,网络的飞速发展将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人与人之间交流越来越简单,在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威胁,比如,个人隐私、国家机密等等。这一切催生了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这个新兴科学。

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网络和通讯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信息用户和规章制度组成的以处理信息流为目的的人及一体化系统。关于信息系统的研究是一门新兴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利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加强企业的信息管理,通过企业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设备、技术等资源的调查和了解,建立正确的数据,加工处理并编制成各种资料及时提供给管理人员,以便进行正确的决策,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但是,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信息系统不仅仅存在于企业中,在军事上,政治上等各大领域均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乏自主的技术支撑。缺乏自主的计算机网络和软件核心技术,计算机安全存在三大漏洞:CPU芯片、操作系统、网关软件,他们大多依赖进口。我国虽然每天在使用计算机网络,但是却不曾想过我们在上网的同时,有可能泄露了我们的重要信息。由于缺乏自主技术,我国网络处于被窃听、干扰、监视和欺诈等多种信息安全之中,网络安全极其脆弱。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自主研制的半导体芯片,网络路由器等相继取得突破。我国已经加大力度发展信息科学,当务之急,是吸引和培养一批一流的信息技术人才。

防火墙技术是设置在被保护网络和外部网络之间的一道屏障,它在计算机信息安全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一个好的防火墙系统应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性:(1)所有在内部网络之间和外部网络之间传输的数据都必须通过防火墙。(2)只有被授权的合法数据(防火墙系统安全策略允许的数据)才能通过防火墙。(3)防火墙本身不受各种攻击的影响。

(4)使用目前最新的信息安全技术,比如现代密码技术,智能卡。

(5)用户配置使用方便,便于控制,可对网络的访问者、访问协议等进行控制。防火墙三大技术: 1.过滤技术

为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防护水平,新一代防火墙采用了三级过滤措施,并辅以鉴别手段。在 分组过滤一级,能过滤掉所有的源路由分组和假冒的IP源地址;在应用级网关一级,能利用FTP、SMTP等各种网关,控制和监测Internet提供的所用通用服务;在电路网关一级,实现内部主机与外部站点的透明连接,并对服务的通行实行严格控制。2.转换技术(NAT)

新一代防火墙利用NAT技术能透明地对所有内部地址作转换,使外部网络无法了解内部网络的内部结构,同时允许部网络使用自己定制的IP地址和专用网络,防火墙能详尽记录每一个主机的通信,确保每个分组送往正确的地址。易见的用途是解决IP地址匮乏问题。3.网关技术

由于是直接串连在网络之中,新一代防火墙必须支持用户在Internet互连的所有服务,同时还要防止与Internet服务有关的安全漏洞。故它要能以多种安全的应用服务器(包括FTP、Finger、mail、ident、News、WWW等)来实现网关功能。为确保服务器的安全性,对所有的文件和命令均要利用“改变根系统调用(chroot)”作物理上的隔离。

在域名服务方面,新一代防火墙采用两种独立的域名服务器,一种是内部DNS服务器,主要处理内部网络的DNS信息,另一种是外部DNS服务器,专门用于处理机构内部向Internet提供的部份DNS信息。在匿名FTP方面,服务器只提供对有限的受保护的部份目录的只读访问。在WWW服务器中,只支持静态的网页,不允许图形或CGI代码等在防火墙内运行,在Finger服务器中,对外部访问,防火墙只提供可由内部用户配置的基本的文本信息,而不提供任何与攻击有关的系统信息。SMTP与POP邮件服务器要对所有进、出防火墙的邮件作处理,并利用邮件映射与标头剥除的方法隐除内部的邮件环境,ident服务器对用户连接的识别作专门处理,网络新闻服务则为接收来自ISP的新闻开设了专门的磁盘空间。

现在的计算机中都装有防火墙系统,对于计算机的保护是非常到位的。在现在的市场上,最主流的依然是天网防火墙个人版,与此同时,市场上也有许许多多的防火墙系统。比如说,华为的防火墙系统在功能、管理、性能及安全性方面都是在国内名列前茅的,这种防火墙性能优异,功能完善、可靠性高,是创新科技的代表。虽然防火墙功能强大,但是仍然有着一些缺点,防火墙虽然可阻断攻击,但不能消灭攻击源。另一方面,防火墙也不能处理病毒,所以我们要时刻记住,防火墙是网络安全的重要环节,但是并不代表有了防火墙就可以高枕无忧。“真正的安全是一种意识,而非技术!”最重要的是,防火墙对于内部主动发起的攻击一般无法阻止,它只能在一边默默看着而无能为力。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缺点将会被一一解决,到那个时候,我们的计算机将会更加安全。

参考文献:

生命科学导论 第6篇

关键词:车联网工程;导论课程;整体设计;综合素质

TN0-4;G642

随着物联网产业的兴起、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拓展、云计算等计算模式的应用、泛在服务的推广,物联网被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在2013年5月发布的预测报告中认为是12项颠覆性技术之一[1]。车联网是典型的物联网,涉及汽车业、通信业和信息业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车联网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全新的产业链的建立和快速成型。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位于湖北省十堰市,该市因车而建、因车而兴,不仅是东风汽车公司的发源地,而且拥有国家级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和国家商用车零部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汽车工业在十堰市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2]。因此,在我校专业建设规划中,学校依据自身的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大工程背景优势,紧密围绕“汽车产业链”,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面,按照“调整结构,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注重内涵,提高质量”的专业建设与发展路径,分层次、分类别的开展专业建设,并提出要围绕“汽车产业链”积极培育汽车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新专业,如: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车联网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

因此,我校结合当前车联网发展的大趋势和在科研、教研中积累的科研和教学资源,设置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车联网工程方向)。在车联网专业方向的综合改革过程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激发学生对本专业方向的兴趣,进而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导论课程将承担这一任务[3]。《车联网导论》课程首次对2011级学生开课。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借鉴了国外大学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经过4年的教学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车联网导论》课程整体设计

(一)内容和方法并重

《车联网导论》课程是本专业方向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具有专业内容的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十分重要。不仅要能够全面概括本专业方向所涉及到的大学四年的教学内容,而且要能够清楚地说明大学四年的教学课程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对本专业方向的专业相关课程有一个有机整体的概念。

因此,设计本课程的目的和内容是“车联网是能够对车用信息进行采集、识别、传输、融合和利用的一种物联网,能够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被认为是最容易形成系统标准、最具备产业潜力的物联网应用。本课程从车联网的感知层、传输层、支撑层和应用层这四层分别进行阐述,使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车联网工程)专业学生对车联网的基本概念、技术框架、应用范围具有初步认识,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对教学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在本门课程中,对学生的考核方法是“课程报告(60%)+课堂汇报(40%)。”这个考核方法要求学生在课后发挥主观能动性,查阅资料,针对一个主题,以正式的科技文献的形式完成相应课程报告,同时,还要以PPT演示的方式对课程报告进行汇报。这对学生来说,不仅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而且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挑战性体现在,学生刚刚从高中被动式学习向大学的主动式学习转变,课程考核要求学生从查、思、写、讲等多个方面全面挑战自己以前的学习方法;趣味性体现在,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完成考核,不仅能够在合作中找到乐趣,而且能够在PPT汇报过程中,体验评价他人和自我对比的乐趣。

(二)前后知识贯穿

《车联网导论》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要清楚地说明本专业方向的专业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3]。为了能够组织教学课程关系,本课程在感知层、传输层、支撑层和应用层等四层的车联网分层基础上,通过把专业相关课程和车联网体系结构各层进行分学期的对应,使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未来所学专业相关课程在车联网中处于什么位置。专业相关课程与某层的分学期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左图分类课程中红色字体的课程表示该课程与车联网直接相关。

另外,本门课程在大一上学期开设,同期,学生正在学习《计算机操作基础》课程,其中包括Word和PowerPoint等内容。本门课程要求学生用Word软件完成课程汇报,用PowerPoint软件完成课堂汇报的演示文稿。这不仅锻炼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且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的成就感。

二、培养综合素质

在《车联网导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了培养。这种培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学生文献检索和科技写作能力的培养。由于课程考核要求学生以正式的科技文献的形式完成相应课程报告,因此,不仅需要学生在课外查阅大量资料,而且需要学生对科技写作进行实践。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过程以中国知网CNKI中的文献检索为例,给学生演示了如何从学校主页找到图书馆主页,进而一步步找到所需要的数据库并进行关键字检索。尽管演示很简单,但是学生了解了文献检索的基本过程,为学生后续的文献检索工作打下了基础。在科技写作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为例,给学生演示了如何查找期刊主页,进而一步步找到所需要的投稿模版和论文撰写要求。这里面涉及到的内容包括论文格式、论文组织方式、参考文献,以及摘要、引言、结论等各个部分的撰写要求等。同样地,尽管演示很简单,但是学生了解了科技写作的基本要求,为学生未来的毕业论文以及科技资料撰写打下了基础。特别令人欣喜的是,通过任务式的教导方法,学生对文献检索和科技写作的目的有了深刻的认识,不仅能够找到所需要的参考文献,而且撰写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颇为专业的课程报告。

二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由于本门课程还要求学生以10分钟PPT演示的方式对课程报告进行汇报,因此,学生还要准备正式的课堂汇报。这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清楚地表达课程报告内容,而且在汇报内容组织、课堂过程、仪态等方面都要做精心的设计。虽然部分学生是第一次以这样的形式完成课程考核,但是都认真对待,顺利完成了课堂汇报。每一届学生的都能够带来惊喜,例如,有的学生充分利用图文并茂、视频穿插的设计,使得汇报内容丰富多彩;有的学生进行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有的学生语言幽默,结合当前时事和网络语言,提升学习兴趣。教师对每一组同学的课堂汇报都要即时点评,包括PPT的内容和形式、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课堂组织等;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点评要突出优点,使得学生增强自信,但同时也不能回避缺点,但是要注意语言表达,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另外,还有一个附加效果是在最初设计课程教学时所没有想到的,即学生对站在三尺讲台的教师课堂教学有了直接和深刻的感受,即这并不是一件随意可以完成的事情,只有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够真正上好一堂课。

三是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本门课程要求学生分组完成课堂汇报和课程报告,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在任务分配过程中,学生也需要自己选择主事人,分配各个任务。只有大家分工合作才能够出色地完成课程考核要求。在学生提交课程报告时,需要注明本组成员的分工,在考核成绩上,会根据分工给予考虑。从对2011级学生开设本门课程开始,学生基本都属于90后,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通过本门课程的小组任务,学生们理解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三、课程教学效果

尽管《车联网导论》只有16个学时的授课时间,但是课程信息量大,同时尽可能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图2所示。

四、结束语

《车联网导论》课程是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车联网工程方向)新生进行初步专业教育的重要课程。本文对该课程的课程教学进行了研究和实践,主要包括课程内容和考核方法的设计,如何通過本门课程把前后知识贯穿起来,并阐述了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强调了学生课堂汇报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方法,课程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未来还需要在学生自我评价方面进行改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卢锡城;颠覆性创新与信息技术——兼谈高水平计算机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 2015(8):4-8.

[2]杨风.全力推进“国际商用车之都”建设——记十堰市汽车产业基地[J].专用汽车, 2015(10):72-75.

[3]朱福兴,李惠娟,李莉.高校增设“学科与专业导论”课程的探索与展望[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1(12):33-36.

生命科学导论 第7篇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有了兴趣, 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多媒体教学形式有别于传统教学, 可将图、文、声、像等多种教学内容资料整合在一起, 以全新的表现形式将教学内容展示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从单调的课本中脱离出来, 加深了对深奥理论的多层次感知和理解, 对抽象概念的形象化教学, 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要提高教学效率, 就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获得相对较多的知识容量。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板书为主, 不仅教学信息量有限, 表现方式和教学效果也较差。多媒体避免了教师低效的板书和搬运挂图的时间, 使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传授更加丰富的教学信息, 学生可以因此赢得更多的消化、吸收、练习、巩固知识的时间, 实现高容量和高效益的教学过程。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和灵魂,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尽可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多媒体教学, 通过设计现实或虚拟的教学环境, 能同时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 将抽象逻辑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融为一体, 突破了抽象逻辑思维的难点和局限, 达到了抽象概念具体化, 微观概念宏观化的良好效果,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生命科学导论》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 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有效、生动地进行讲解, 必须借助多媒体, 将大量图像、视频等教学素材用各种软件制作成集“文、图、声”于一体的幻灯片, 在课堂讲授中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课本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多媒体教学可能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让老师从大量的板书中解脱出来, 将教学内容用幻灯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这种“程序化”的课件, 信息量大, 内容丰富, 教师容易不自觉地加快课堂教学速度。特别是如果每节课都使用大量的幻灯片或者一次播放过多的教学内容和信息, 不考虑学生的接受速度和理解能力, 会造成学生对教学重点的和难点领会不透, 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任何课件都是一种教学手段, 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 多媒体课件也不例外。但是由于认识上的片面性, 有些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时过分追求全程效果, 整节课从头到尾都使用多媒体课件, 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演变成了“以多媒体”为中心。有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从始至终都只站在播放多媒体的电脑之前, 很少走到同学中间和大家讨论和提问, 容易使课堂气氛单调和呆板, 教师成了播音员或解说员, 学生成了观众或听众, 师生之间应有正常交流和沟通也被多媒体所取代, 使学生无法感受不同教师各自的教学风格和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抽象的理论和深奥的教学难点用直观性、形象性图形和视频等同学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传授给大家。但是如果授课内容中所有相对抽象和深奥内容都借用多媒体方式形象地展现出来, 实际上是扼杀了学生逻辑思维力和想象力的培养。习惯依赖图像的直观性、形象性也容易养成思维惰性, 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开拓和提高。不合理的多媒体课件大致分为三种, 一是制作不精, 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较传统教学信息量更大、方式更灵活的优势。只是把备课笔记转换成了电子教案, 用鼠标代替了粉笔。二是照抄照搬, 从网络平台下载过多资料而不注重修正和开发, 结果是缘木求鱼, 华而不实, 使学生淹没在无序的资源海洋里。三是多媒体幻灯设计过于花哨以致喧宾夺主。过分追求课件华丽的外观、漂亮的动画和声音效果, 这些和教学内容无关的画面和声音反而会分散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干扰学生对正常教学内容的理解。

三、科学使用多媒体, 提高《生命科学导论》教学质量

1. 合理优化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保证。优化教学内容应首先应根据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选择合适该课程的教材, 并以这些教材为基础, 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生命科学导论》的课程内容涉及生物和生命科学、生物的化学组成、细胞、能量和代谢、遗传及其分子基础、发育、进化、植物的结构和功能、动物的结构和功能、生物和环境、人体健康与重大疫病预防、生物技术和人类未来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教学内容跨度大、知识面广且不易深入。我们在授课前反复备课, 以选用教材吴庆余主编的《基础生命科学》为参考, 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详细地分析研究, 广泛收集教学素材。对教材所包括的内容进行提炼和浓缩, 既源于教材, 又高于教材, 同时, 特别注意吸收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本学科前沿知识和最新科研成果及生产实践。在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上, 由浅入深, 由窄到宽。水产、食品和海洋三大学科是上海海洋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我们在课程内容选择方面特别注重体现上海海洋大学鲜明的自身特色, 以与现代生活特别是海洋、食品安全、转基因、生物制药等问题密切相关、影响重大的热点问题作为切入点, 展开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例如, 在讲述生物技术这章时, 既介绍了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和细胞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内容, 又着重探讨了这些技术在农业、医药和造福人类方面的一些应用。特别是对转基因作物、生物制药和克隆人等热点专题的讨论更激发了学生对所授内容的兴趣。灵活、恰当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 精心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此外, 在课堂上适当播放一些相关的优秀科教片以激发学生的上课热情, 开拓学生的视野。

2. 准确把握课程信息量和课堂节奏。

我们在授课过程中, 既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速度快、知识信息量大的优势, 又切实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速度, 做到内容适量且应按教学进度逐条显示教学内容, 遵循由浅到深的学习规律。在学生听讲、做笔记、思考等环节适当停顿, 使学生有消化、理解、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的时间。每次上课之前, 通过提问和学生交流, 判断上次课件的讲授速度是否适合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如果较多同学对所提问题不是很理解, 本次多媒体授课时就会增加讲解及注释。合理控制好语速, 对重难点内容提高声音着重强调, 详细讲解, 并设置思考题, 让学生参加到教学的讨论和交流中, 加深对重点授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 充分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吸引学生注意力, 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

3.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 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缺乏教学互动和课堂讨论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非常容易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和出勤率低, 教学效果较差。为了引导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 不再是灌注知识的注射器, 而时刻意识到学生的主体性, 不片面追求课程容量, 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综合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增强《生命科学导论》课堂的吸引力, 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作为提升《生命科学导论》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在上海海洋大学校园网的EOL网格教学平台中有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课件及学习指导等资源, 使学生在课后可以自主学习。我们还给学生介绍国内外著名高校生命科学导论或生物学相关的课程及生命科学研究所或实验室的网站, 指导学生学会在网上查找资料及阅读生物学相关文献。这不仅可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上网学习的需要, 也起到了教育学生、激励学生的作用。

摘要: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是适应社会发展,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手段之一。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 可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但使用不合理, 也会产生明显的弊端。本文分析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使用不当可能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 探讨如何扬长避短, 提高多媒体教学质量。

关键词:生命科学导论,多媒体教学,优势,问题

参考文献

[1]杨志刚, 成永旭, 华雪铭, 等.浅谈多媒体教学及其在《动物营养学》授课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导刊, 2011, (7) :33-35.

浅谈“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教学 第8篇

计算机科学导论作为一门计算机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重点旨在勾画计算机科学体系的框架,通过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与应用操作相结合课程内容安排,使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有一个较为全面和系统的了解,继而激发并培养自己对本专业的兴趣,为以后大学四年的知识学习、能力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塑造奠定坚实基础[1,2]。基于课程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主要从计算机科学导论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以期在今后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1 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计算机科学导论目标是通过介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定义、学科范畴、特点与规律,来构建课程的体系结构,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学科专业思想,同时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逐步形成以计算机的观点来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课程内容涉及到一些专业课程的基本概念及某些具体内容,但绝不是计算机科学学科专业课内容的压缩和拼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各专业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术,提高感性认识,力求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及后续课程的学习有一个整体性、概括性的了解,树立专业学习的信心和自豪感,为今后在各自的专业中对计算机的使用打下厚实的基础,踏入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大门,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2 注重课程教学方法

近年来,这门课在教学中出现了多方面的问题。虽然计算机科学导论这门课程的内容不难,但是课程授予的对象是刚刚步入大学的新生,他们在入学前对计算机的了解程度各不相同,有的学生能够较熟练的操作计算机,有的学生却不会操作计算机。基于学生对计算机的认知基础不同,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来教授这门课程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成为担任该课程教师一直关注的焦点。

为了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应用水平,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们不仅要充实授课内容,把握好难易程度,更需要结合多种教学方法。

2.1积极引导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的授课对象是计算机专业的大一新生,他们对计算机及计算机专业学科的构架都还认识不足。因此,授课教师需要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他们。首先,从计算机应用的重要性及社会市场的需求方面进行举例分析,增强学生信心,并引导学生把握好自己的专业学习方向[3,4]。其次,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应用举例讲解取代传统的理论讲授、理解掌握的方式,帮助学生逐渐熟悉并建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专业的知识框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在课余时间中,向学生介绍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PPT设计大赛等科技活动,鼓励学生深入了解并积极参与,帮助他们开阔视野,增强实践动手能力。

2.2 教学内容丰富,易理解易掌握

计算机科学导论是构造计算机学科专业框架的教材,授课内容涉及各个学科、各个领域的专业理论知识,难度比较大。因此应该优化内容,做到难易适中、层次浅显、通俗易懂,讲授时最好采用图文并茂加实物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在感性上充分认识,更有助于理解和掌握[5]。除此以外,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实例演示。比如在讲授硬件知识时,可以视频演示硬件组装的过程;在讲授计算机网络知识时,补充一些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一些知识。这样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3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动手能力

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不仅要塑造学生的学科知识框架,还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所以实验是课程教学中的一个必备环节,能促进学生加深感性认识,更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课堂知识[6]。

实验中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内容要丰富备多样、知识面广,在全面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比如在实验练习Power Point内容时,让学生把自己的个人简历情况进行作品设计,可以把自己的简介、照片、爱好等内容进行规整,加之实验的具体要求,这样在实验过程中充分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多方面的练习了文字与图片的排版、自定义动画、幻灯片切换、超链接、背景、配色方案等功能。

2.4 问题启发思路,促成创新思维

课堂提问是教师主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它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以帮助学生温习加深理论知识的记忆,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7]。

计算机科学导论的课程内容是计算机专业主要课程的精简,本身理论性较强。因此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结合课程的特点,充分利用其优越性,通过视频播放或者实例演示引入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他们的问题求解思路,逐渐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比如讲解Excel时,月份、星期等都可以循环的拖动填充,那如何将同宿舍同学的姓名设置同样的效果呢。提出这样的问题后,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解渴望,从中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中促成创新思维,使学生在对后续课程学习过程中,保持一种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

3 改进考核方式

多年来,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一直沿用理论考试为主要的考核方式,这样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该课程应注重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的考查,采取理论考试与上机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两者应该各占二分之一的比例,这样就能更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机基本操作的重要性。

4 结束语

“计算机科学导论”是学生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体系结构形成的专业入门课。它有助于计算机各专业同学对自己所在专业课程概貌及其框架结构的了解,有助于每个学生从中学到大学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转变,更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选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进行“计算机科学导论”教学,以问题推动思考,以实践促进理论,势必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计算机科学导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构建了整个专业的教学体系框架。该文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考核等几个方面对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进行了讨论,以此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导论,教学目标,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符蕴芳.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32):129-130.

[2]薄树奎.“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方法初探[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182-184.

[3]蔡京哲.对“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0(35):153.

[4]王樱,蒋瀚洋.新形势下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5391-5392.

[5]陈晓君,卞江,范韬.“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的教学改革[J].科技风,2011(9):194.

[6]易虹.《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7(14):388.

生命科学导论 第9篇

关键词:生命科学导论,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团队,教学方法

21世纪生命科学将在人类科技、社会和经济全面发展和进步中起到巨大作用, 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等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生物学知识基础, 因此为非生物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生物学方面的课程是一项很重要的举措。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是我校一贯重视并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 我校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思路进行了重新调整和尝试, 提出文、理、工、艺术等非生物类专业本科生也必须学习有关生命科学的知识, 并将《生命科学导论》课定位为全校本科生的素质教育课。因此, 围绕《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建设与改革, 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教学工作,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现将部分体会总结如下, 供同行指正。

一、更新教育观念, 构建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新体系

为适应生命科学对社会经济、生活和持续发展的影响日益增加的势态, 世界一流大学, 如, MIT等从20世纪80年代后叶起陆续为全校大学生开设了生物类课程。我国几所重点院校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 也相继开设出类似的全校性课程。在这个前提下, 2000年, 我院组织在科研和教学方面有丰富经验的教师首次面向全校非生物学类专业本科生开出了《生命科学导论》公共基础课程, 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 受到热烈欢迎。经过近十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本课程组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实际, 制定了课程培养目标, 构建了独特的课程教学体系。

1. 多层次的教学体系。

在对国内外《生命科学导论》教学与研究的调研基础上, 探讨非生物类专业理论教学必须掌握的知识和结构。利用我院生命科学教学的基础和特色, 根据培养对象的不同建立了茅以升班、理工科类、文科类等几个不同的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体系, 从学时、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材的选用和老师的配备几个方面保障教学质量。结合学生所修专业背景和不同专业的特点, 分层次确定了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内容, 构建了适合的专业平台, 同时面向全校开设必修、限选和公选课等不同类型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在教学体系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贯穿生命科学的先进技术和手段, 紧跟世界科技前沿, 为我校通识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2. 丰富的教学内容。

《生命科学导论》讲授的内容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讲授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教学过程中, 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整体规划的角度出发, 结合教学时数和教学条件, 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 紧扣当前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 如, 干细胞研究、转基因等, 牢牢抓住学生关注点;选取生命科学发展历程中的经典研究, 引导他们去提出问题、去分析问题、去研究、去创新, 取得启迪悟性、挖掘潜能的效果, 实现本课程教学的基础性与前沿性、理论性与实践性、交叉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3. 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式。

《生命科学导论》作为基础和前沿学科, 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设计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 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在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设计中以“人与生物圈”为主题整合高中生物学的教学内容, 强调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更加突出了生物科学知识对科学发展、社会进步和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为了充分体现生命科学“重基础、重交叉、重人文、重实践”的教学理念, 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启发式教学贯穿始终,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 积极推进探索性或研究性、启发式教学。

教师们结合课程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 设计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同时围绕媒体关注的有关生命科学研究中涉及的热点话题, 将教学内容贯穿其中。同时, 结合教学内容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科学发现、技术创新过程、科学家的故事等充实到课堂教学中, 以启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理解, 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培养科学素养。

2. 将声、形、言、情等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课件灵活运用于教学。

通过语言的轻重缓急突出重点、难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的比喻、生动的实例、直观的图表及深入浅出的解析, 帮助学生理解, 加强学生记忆;用激情讲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主要内容和关键环节, 通过教师的手势、表情、动作加深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认识。现代的教育技术手段使得单位教学时间内的信息量大、网上资源丰富并使知识的获得和更新速度加快, 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 图文并茂和动画演示, 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3. 教与学的互动。

针对学生不同的专业背景, 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 分小班查阅本专业与生命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制作成多媒体后, 请小班代表在课堂上演讲, 开阔其思路, 以对学生跨学科的联想、创新思维起到一定的科学启迪作用, 认识生命科学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外, 我们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 包括小型研究课题、知识拓展讲座和教材评论等, 并随时注意调节教学进度, 留给学生充分吸收消化的时间, 达到师生互动学习的目的。

4. 多环节考查模式。

考试改变了传统的期末一次卷面考试定成绩的方式, 实行多元成绩评定办法, 采取用平时成绩、期末考试、讲演成绩和考勤成绩等多个考核环节评定学生的总成绩, 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检查评价, 培养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的好习惯, 克服少数学生临时报佛脚的不良习惯, 帮助学生养成认真踏实的学风。

5. 设置研究生教学助理, 加强沟通。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组配备有研究生教学助理, 教学中加强例题示范、习题讲解、答疑及作业批改等教学环节, 并经常与学生交流和沟通,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调整教学方法, 如, 在2006年下发收集学生对该课程意见和建议问卷达5000余份。学生同老师的联系也延伸到了email、BBS、ftp及短消息等系统上。

三、教材、扩充性资料的使用与建设

教材的选择使用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而生命科学发展迅猛, 很难通过一本教科书把至今人类对生命的了解全部反映出来。课程组针对工科、理科和文科学生的不同生物学知识背景及课程属性, 准备了不同的教材。采用上海交通大学张惟杰教授主编的《生命科学导论》[1]作为限选课和选修课的主修教材。针对茅班开设的必修课, 在选用恰当的《生命科学导论》教材方面, 教师们多次组织研究讨论, 查阅了大量的图书, 最后确定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吴庆余教授主编的《基础生命科学》[2], 该教材为国内第一本生命科学类的全彩色教材, 图文并茂的彩色图片更能真实高效地反映生命的特征和规律, 用现代的观点重新审视、选择和组织传统教学内容, 从宏观到微观系统地阐述生命现象。经过3~4年的使用, 又更新其新版。此外, 还提供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辅材料和相关教学网站, 如, 高崇明主编《生命科学导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沈显生主编《生命科学概论》 (文科)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裘娟萍、钱海丰主编《生命科学概论》 (工科)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Neil A.Campbell, Jane B.Reece著《Essential Biology》 (影印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Higher Education Press Pearson Education出版集团, 2003) 、曹阳、林志新主编《生物科学实验导论》 (附光盘)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等。同时, 拟构建《生命科学导论》全方位、立体化的网络教学平台[3]。在学校学院的支持下, 依托生物信息实验教学平台, 初步构建了“生命科学导论”网上教育资源框架, 包括理论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和课件、电子教材、习题与解答、实验指导、知识扩展、学术讲座、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网上测练、网上提交作业和报告等相关内容, 为进一步完善“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网站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重视自身知识的提高和队伍建设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生命科学发展迅猛, 为了更新教学理念和知识结构, 我们采用引入和走出相结合的模式, 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我院讲座和授课, 并派出数名老师到清华、浙大、上海交大、北大、武大等学校观摩、交流教学经验, 参加国内各类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及有关《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改革研讨会。

2. 树立团队教学理念。

按照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 改变“单兵作战”的育人模式, 由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的多名教师组成教学团队, 以系列课程建设为教学团队的最终目标, 形成综合实力, 针对不同专业、层次的学生开展教学, 有效地促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从整体上提高教书育人的效果和质量。课程组经常开展互学活动, 通过相互之间的定期交流, 使各位教师的专业特长得到交叉、融合, 教学更加生动、深入,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 通过科研带动教学。

课程组教师所从事的学科专业有植物学、动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和生态学等, 几乎涵盖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所有领域。除了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外, 还是各自所从事学科研究领域的骨干力量, 通过组建科研团队, 吸收青年教师到自己的课题中担任一定的科研工作, 使青年教师将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技术、信息及研究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促进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生命科学导论》作为面向非生物学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通识课程, 为了充分体现和实现本课程的“素质教育”宗旨, 应该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实际, 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 掌握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 同时, 让学生了解学科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 了解生命科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促进学科交叉和知识迁移, 进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生命科学的发展将如何影响人类和人类社会, 增强学生的健康和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和社会责任感, 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 实现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最终达到“了解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终级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惟杰.生命科学导论[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吴庆余.基础生命科学[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生命科学导论 第10篇

1 如何正确理解“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的教学目标

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深化课程设置的灵魂,他涉及到专业培养目标,在学科中的定位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等,同时也决定了课程教学的理念、教学内容和方法。计算机科学导论课在教育部发布的计算机科学技术一级学科关于本科生专业课程设置中,明确指出,该课程目标是从科学哲学和高级科普层面上认知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导学,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定义、学术范畴、特点与规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科专业思想,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逐步形成以计算机的观点来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

钟珞主编的计算机科学导论教材,较全面地阐述了计算机学科中的科学问题,理论、抽象和设计三个学科形态,核心慨念,数学方法,系统科学方法,形式化技术,社会和职业问题等内容,并通过大量的事例,阐明了计算机学科中各主领域发展的基本规律,揭示了各主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了解学科中具有共同的、本质特征的内容。其次,该书运用数学的公里化思想,将整个学科的脉络理得比较清晰,构建了一个系统化、逻辑化的认知模型,将学科中的一些看似零乱、不相关的知识用一条线顺畅地串起来。认知模型的构件,课程知识的安排,提高了该书的可操作性。书中的逻辑思路,有助于学生对整体学科的认知,也打造了从整体认知计算机科学的思维体系。为今后的学习作了铺垫;给学生带了对未知领域一种激动、求知欲和满足感。显然,学生对计算机理解不再象中学或一般操作应用那样仅仅作为一种工具;而是在思维上把计算机专业的学习提升与概化到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学习层面上。这也就说明计算机科学导论课与计算机基础概论课的区别所在,而其它专业计算机基础概论学习目标是把计算机作为工具课程,主要掌握基本应用和基本操作技能;例如:计算机的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只要理解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不需要提升到计算机科学层次上理解。

计算机科学导论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在科学哲学和高级科普的层面上论知计算机科学、技术全貌,课程内容绝不是计算机科学学科专业课内容的压缩和拼盘,尽管涉及到专业课程的基本概念以及某些具体内容,但引入的角度不同。其目的,使计算机科学中核心观念和简单实例,构建知识的骨架,论述计算机科学技术内在规律和本质特点。揭示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统一性,对于任何需要计算机解决的问题总是涉及理论、分析、设计、效率分析、实现和应用分析。强调理论和实践的同等重要性。

2 如何把握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的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是课程建设的关键,目前,对于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众说纷芸,而我们认为教学内容首先要以科学办学,内涵发展的教育思想为基础。其次使学生在学到基本知识的同时,在更高层次上如何认知学科、如何导学的一整套科学思想方法。

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它所阐明的思想、方法,既是大学四年学习应该遵循的原则,也是今后继续升造和工作的指南。在讲授时应注重:一是根据其构造的认知模型和实验,围铙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内容,按照教材每一部分知识架构,使教学内容遵循计算机科学的理论、设计和实现的统一性、计算机模型构造性与计算机科学知识演变以及前瞻性原则,如:计算机硬件部分存储器、数据存储、数据操作和并行计算等。利用较多的简单能说明基本概念的实例,揭示计算机科学本质特点和规律。如通过对指令代码、数据代码的位模式编码和操作讲授,学生能理解描述、归纳到抽象模型的过程,从冯诺依曼原理联想到图灵机模型,从图灵机模型联想到计算机科学的概念的定义。二是由于本课程的学时数不多,要针对教学对象注重联系实际,多介绍我们身边的实例和常理,表述科学的思想方法,教材中关于培养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的几个应用软件都做了基本介绍,但内容过于简单,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这部分内容需要补充,同时加强实验环节,提高动手能力,教学与上机相结合,对于刚入校的本专业的学生是一种提高其基本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还可以参观各类专业实验室,在实验室中演示最具有代表性的实验,使学生理解实验操作与原理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对未来专业课程的求知欲。

3 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实现导学

教学中实现导学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安排的设计与教学方法的引导。

首先是教学内容、教学安排上实现导学,对于刚刚步入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计算机科学导论就象是平铺在他面前一张大地图,需要指导如何识别,如何行动,告诉他们,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赋予的使命是什么,怎样去奋斗;这就要求教学既要讲解计算机科学技术基本知识的同时,通过对具体知识描述、归纳、提升和概化,又要全面介绍阐述计算机科学技术主要内容。比如:按照教材论述的计算机科学学科的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各个学科分支领域和计算机硬、软件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组织等构成的知识模型,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学科的三个基本问题:计算的平台与环境;计算操作的可行性与效率和计算正确性。计算机学科贯穿的三条主线,计算模型与计算机系统;计算模型、语言和软件开发方法;应用数学和计算机应用。使学生认识到在本科阶段需要学习主要的核心课程,如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编译原理、计算机网络等等。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认识是通过计算机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实例体现的,也是通过对具体知识的讲解,学生开始理解、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中主要使用学习方法:内涵和外延的方法;构造性(归纳、递归和迭代)方法及公理化方法。认识到加强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加强计算机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学习的重要性。

其次,教学过程中如何在教学方法上实现引导。众所周知,如教育学所指出的,教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比教学生具体知识重要得多,例如,在讲授数据的压缩一节,为说明数据信息编码的不同形式,体现出计算机技术中各种各样数据描述模式,而模式的获得又是算法实现的结果,按照这样叙述过程从数据的二进制表示开始,罗列字符编码、图形数据编码、扫描宽度编码、关联编码、频率相关编码(Hoffman编码)、和使用图象压缩技术GIF及JPEG的编码;用简单图示说明简要计算编码过程,并分析某些编码过程的构造性方法,揭示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计算的本质,同时引入数据结构、计算方法等专业基础学习的重要性;讲授内容的整体方法采用外延与内涵的教学模式,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的整体理解,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科学技术思想的感悟。

总之,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思维模式,用启发、引导和激励的方法改进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中,仍然要求遵循计算机科学的内在规律,按内涵模式教学,增强数学化思维能力,重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迎接计算机科学技术快速、深入发展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钟珞.计算机科学导论[M].2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王昭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课程在计算机教育中的作用[J].计算机教育,2008(8):52-53.

[3]刘坤起,等.计算科学导论评价[J].计算机教育,2005(4):7-9.

[4]赵致琢.计算科学导论[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索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教学与思考[J].2005(10):40-41.

[6]张彦.计算机科学导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教学初探 第11篇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 专业导论 教学初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目前,专业导论是各个院校各个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我校电子信息学院自2010年始,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开设了专业导论课程。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是针对入校新生开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认知教育的重要环节,作为介绍专业方向、专业领域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发展动向的“导论”课,可以引领学生步入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帮助他们了解专业方向,了解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各主要学科所涉及的技术、相关的业务领域和大学毕业后可能从事工作的业务范围、部门等,让新生了解电子信息工程学科的核心思想、基本理念、专业范围及主要研究方向,为新生的专业发展提供认知和心理上的准备,以利于他们大学四年的自主学习。

本文首先介绍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接着给出了教师在本课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以及达到的效果,初步探索了本课程的教学。

1 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

1.1 教学目的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课程通过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范畴、学科内容、学习方法、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以及未来就业领域的介绍,使学生了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内涵、外延和前沿,引导学生关注相关学科研究的基本内容、发展历史、性质、领域、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把握和理解电子信息工程相关学科的特征。使学生了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基本情况,明确在大学阶段专业学习的目的和主要任务,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1.2 教学内容

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导论着重介绍电子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专业内容、技术发展历程、当前的技术状况和今后的可能发展走向。在介绍概念时还联系到大学教学计划中的有关课程。以下是本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

(1)课程概述:介绍课程的基本情况、学习要求、学习方法等,帮助学生学好本门课程。(2)电子信息技术概述:粗略了解电子信息技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了解要深入掌握这些技术需要进一步学习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知识等。(3)消息的数字化及应用:了解文字、语音和图像的数字化技术,知道这些技术已广泛应用在通信、计算机、家用电子设备和电视系统中。(4)电磁波与无线电:了解电磁波的概念以及应用的全貌,以及相关大学课程和电子设备系统的联系。(5)通信技术与通信网:了解通信技术与通信网,建立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提高后续课程学习的针对性。(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计算机系统有一个全面的初步了解,为后续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奠定基础。(7)互联网: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及特点,知道相关的名词术语。(8)控制科学与工程:了解自动控制的应用领域,学习自动控制和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了解自动控制发展过程和自动控制系统分类。(9)光电信息技术:了解光电信息技术中的激光技术、光纤通信、自由空间光通信、激光雷达和光信息处理等方面的内容。(10)数字媒体技术:学習数字媒体技术的概念、内涵。了解网络电话、网络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和动漫等方面的内容,知道数字媒体制作的过程和工具。(11)图像信息处理及应用:了解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了解数字图像处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了解数字图像处理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以及与计算机图形学、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等学科的关系。(12)专业培养计划介绍及讨论:了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在了解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之间区别和联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制定专业学习规划。

2 教学初探

根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的教学目的和目标,在以下多个方面开展了本课程的工作:

具有博士学位教授职称的教师担任本课程建设项目的负责人,形成一支素质优良、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制定完整规范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及文字教案等,选用及时和准确反映学科发展方向和前沿、适应教学要求的优秀教材以及能够较好地辅助教学的教学参考资料。制作与授课内容相符合的电子教学课件。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实践,采用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

在教学内容上:在选择新颖、全面、正式出版教材的基础上,适当补充电子信息领域的最新进展,充实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采取教师讲授、学生自学讲授,课堂讨论、提问等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手段上:多媒体课件教学与黑板板书相结合,取长补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学考核上:注重平时,期末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例如,可以老师规定考核的基本内容,让学生自己拟定题目,针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完成一篇学习论文。完善教学各个环节和教学基本材料,加强教学团队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搭建一个提高专业素养的平台。

3 结束语

专业导论是将涉及内容很广的学科做概括性介绍,一般不会有非常深入的分析,但对历史和未来都有精简扼要的介绍,使学生对学科专业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学习其他课程的目的。

电子信息技术是信息科学技术中的主要内容,它代表了当代社会最具潜力的新的生产力。电子信息技术是一个学科群体,电子信息产业包括电子产品、光电产品、通信设备、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某些信息应用技术等,它们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学科之间、各生产企业之间相互渗透、日趋融合,因而全面了解电子信息技术的专业内容、概念,以及技术进步和今后发展,对大学新生是必要的。作为介绍专业方向、专业领域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发展动向的导论课,可以帮助他们了解专业方向,了解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各主要学科所涉及的技术、相关的业务领域和大学毕业后可能从事工作的业务范围、部门等,以利于他们大学四年的自主学习。

项目资助:上海市教委科技创新项目(12AZ10)、上海电机学院重点培育项目(10C104)和上海电机学院重点学科项目(10XKF01)资助课题

参考文献

[1] 黄载禄.电子信息技术导论[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

[2] 李衍达.信息科学技术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 黄凤玲.电子与信息技术类专业概论与职业导论[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4] 谢文,滕平.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大家,2012(14).

[5] 张运九,吴勇,薛光辉,卢继霞.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导论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9).

[6] 彭熙伟,廖晓钟,邹凌.“自动化专业导论”课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1).

[7] 黄军校.基于CDIO理念的市场营销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2(3).

生命科学导论 第12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计算机科学导论,教学改革

一、引言

《计算机科学导论》是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十分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既要使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全貌,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建立起学好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的信心, 又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实用技能,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习兴趣, 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导论”课程实践部分的特点

“导论”课程如何进行实践教学是一个关键问题。实际上长期以来在许多高校中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根深蒂固, 认为教学的重要中心就是理论教学, 一切围绕理论转, 开课的顺序必须是先理论后实验, 理论课上没介绍的内容, 绝对不会先做实验, 完全把实验课看成是理论课的附属。而现实是“导论”课程有其特殊性, 实验的开设有如下特点: (1) 实验内容具有参观性、演示性。 (2) 实验内容的独立性。 (3) 部分实验内容的综合性。 (4) 实验操作的自主性。

三、“导论”课程实践内容的设置

我们在课程的设置上, 打破上述观念, 把理论课教学和实践教学设置为同等重要, 实践课单独列出, 称为《计算机认知实验》课程, 我们设计的实践内容如下表所示。

前三个实验要求熟悉计算机各部件并掌握各部件的安装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学会安装过程中的调试方法;熟悉BIOS设置方法, 掌握运用BIOS解决设置故障;学会安装计算机单操作系统和多操作系统, 领会安装过程各个参数的含义, 了解镜像文件在安装过程中的作用, 并能熟悉掌握Viusal PC的运用;掌握Patition Magic、优化大师、杀毒等软件工作的使用;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和对文件和文件夹管理。

第四、五两个实验要求能熟练运用Office软件完成编辑排版论文、数据输入、数据管理与分析、演示幻灯片的制作;最后要求完成两个综合性文档的制作。网络应用实验要求利用浏览器进行网上信息检索;学会连接Internet的方法;掌握网络常用工具软件和电子邮件的使用。

选择好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成功的关键。在保持基本性实践教学内容的前提下, 适当补充一些计算机流行的优秀软件的使用显得尤其必要。

四、考核方法

深化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考试的改革。考试通过开卷机考的形式进行, 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实行五级评定成绩。由于在机考过程中, 可能出现一些偶然的因素影响学生成绩, 我们通常采用考两次的方式, 不仅减轻学生的负担, 能够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而且尽可能公平。

五、几点思考

精讲多练是授课的重要方法。另外练习有课内和课外之分。课内练习主要是验证性练习, 课外练习是由教师指定一个主题, 以利于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动性。同时教师要说明课外练习的检查要求, 既给学生以约束, 又能保证学习质量。

案例化教学。在多年的教学中, 我们组织编写了针对各常用软件的案例化实验。根据教学知识点的要求, 再制订若干综合性的案例, 要求学生选做。案例化实践教学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易操作等特点, 教学效果好。

实训平台。实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的使用能力的强化培养, 通过开发网络实训平台来实现, 将实训内容嵌入其中, 这些实训内容全部通过校园网内部的实训平台展示, 供学生课余时间练习。当然对每位学生登录该平台也要进行监督, 其自学实训内容的次数可作为学期成绩考核的参照依据。

总之, 《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仍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我们只是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了一些工作, 要想充分体现该课程的特色和作用, 为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作贡献, 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李明东, 等.《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及体系结构改革研究[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3) :6-8.

[2]费雅洁, 史江萍.“计算机导论”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07, (2) :13-15.

上一篇:城市游憩项目下一篇:效率、效果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