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的方法范文

2024-05-31

观察的方法范文(精选12篇)

观察的方法 第1篇

磁畴是铁磁体的物理基础,磁畴结构和畴运动规律的研究与铁磁材料的应用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利用磁化反转特性的铁磁存储器件,因此磁畴结构及其在外场作用下的动态变化的观察尤其重要。为此,实验上发展了多种观察磁畴的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由于目前尚缺乏磁畴表征方法的综述文献,本文将综述当前一些常用的磁畴观察方法,包括贝特粉末法、磁光效应法、扫描X射线显微术、扫描电镜显微术、偏振分析扫描电镜显微术、磁力显微术、扫描洛伦兹力显微术、透射洛伦兹力显微术、自旋偏振透射显微术、电子全息术和扫描电声显微术等的工作原理、分辨率及优缺点。并简单概述了扫描霍尔探针显微术、扫描超导量子干涉显微术、磁光电谱显微术、扫描近场光学显微术等。

1 磁畴观察方法

1.1 贝特粉末图示法(Bitter method)

设晶体表面为某一磁畴结构的正截面,如磁畴内的磁化矢量与晶体表面平行,畴壁中的磁化矢量在与晶体表面相交处将出现垂直表面的分量,因而在畴壁处产生散磁场。如磁畴内的磁化方向与晶体表面不平行,除在畴壁处产生较强的散磁场外,磁畴内的磁荷也将产生散磁场。如果将足够细的铁磁粉末的胶状悬浮液涂于晶体表面,铁磁粉末将受局部散磁场的作用而分布成一定的图案。而基特尔则认为铁磁微粉在胶液中实际上是在不停地做布朗运动,因此它们的聚集密度应服从玻尔兹曼定律。磁粉图案直接反映了晶体表面的磁畴结构,一般在光学显微镜下对其进行观察,分辨率~1μm。贝特粉末法设备简单,适用范围大,因此贝特粉末法将会长期用于观察磁畴;但是由于它不能观察出低各向异性样品的磁畴图形,被观察的晶体表面也必须高度光洁且无内应力[1,2,3],且分辨率也不够高。图1[3]是硅铁合金表面的磁粉图。

1.2 磁光效应法(Magneto-optic effect)

磁光效应包括克尔(Kerr)和法拉第磁光效应法。克尔效应是指平面偏振光照射到磁性物质表面上而产生发射时,偏振面发生偏转的现象。由于旋转方向取决于磁畴中磁化矢量的方向,旋转角与磁化矢量成比例,因此可以利用这一效应观察不透明磁性体的表面磁畴结构。法拉第效应是指平面偏振光透过磁性物质时,偏振面发生偏转的现象。同样由于旋转的方向和大小与磁畴中磁化矢量的方向和强度有关,因此可用它观察半透明磁性物质内部的磁畴结构。磁光效应法属于光学方法,受光波长的限制,分辨率大于0.25μm[1,2,4]。由于这种技术的分辨率较低,且表征磁畴不够简便,应用较少。图2[4]是用磁光克尔效应观察到的Co/Cu/Co三明治畴结构。

1.3 扫描X射线显微术(Scanning X-ray magnetic microscopy)

扫描X射线显微技术应用相邻磁畴磁致伸缩应变不同的原理,通过测定因晶格间距变化造成的布拉格反射角变化来确定磁畴结构。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不受温度限制,可用于观察磁畴的动态变化,可以观察样品内部的磁畴结构,并且在观察磁畴的同时能观察位错和其他缺陷,以及晶体缺陷和畴结构的关系。特别是,可以利用此方法研究反铁磁体的磁畴结构。其主要困难在于相邻磁畴上反射的光,偏振面相差很小,亮暗区差别不明显,这就要求采用高质量的起偏器和检偏器。这种技术在观察温度场下磁畴的动态变化及表征反铁磁畴两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但其较低的分辨率(1~10μm)限制了其应用范围[1,2,5]。图3[5]是用扫描X射线显微术观察到的镍沉积膜的畴结构。

1.4 扫描电镜显微术(SEM)

当电子束入射到铁磁样品表面时,二次电子将受到洛伦磁力(F=evB)的作用,运动路线发生偏转,其偏转方向因磁畴不同而不同,因而形成的图像与磁畴结构有关。这种方法被称为反射洛伦磁扫描电子显微术 (Reflection Lorentz SEM)。为了灵敏地检测样品表面的磁场变化,电镜的加速电压不易过高。另外,由于一般情况下二次电子成像给出的是表面形貌,所以磁畴衬度受样品形貌的影响很大,样品需要尽可能地光滑。由于这种技术对样品及实验条件要求较高,且分辨率也较低(~1μm),科研工作者很少用SEM直接表征磁畴结构[1,2,6,7]。图4[6]是用未修正的扫描电镜观察到的Nd2Fe14B单晶的畴结构。另外,背散射电子成像模式也可以观察磁畴结构,图5是Ni-Mn-Ga单晶的背散射电子像显示的平行带畴结构[7]。

1.5 自旋分析扫描电镜显微术(SEMPA)

SEMPA的工作原理如图6所示。聚焦电子束在样品表面激发出二次电子,这些携带样品磁化信息的二次电子由Mott探测器探测。因此,SEMPA在成普通的二次电子像之外,可以直接得到磁化信号,并能定量分析磁化方向,且有较高的分辨率(70nm),因此其应用前景较好[8,9]。

图7[9]是用SEMPA在60K观察到的La0.7Sr0.3MnO3单晶的磁畴。

1.6 磁力显微术(MFM)

在扫描探针测量技术上发展起来的磁力显微镜是研究磁性样品表面磁结构的有力工具,在实验中采用接触(或轻叩)和抬举模式,能同时测得样品表面同一区域的形貌图和磁力图,如图8所示。

其磁力工作原理是:铁磁探针在样品上方扫描,探测出样品的磁场梯度施加在探针上的极其微弱的作用力。在空气中,对样品可稍许或无预处理,快速非接触成像,成像分辨率可达10~50nm[10,11,12,13,14]。MFM与操作不太方便的扫描电子成像方法相比,其分辨率高、操作简单,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显微分析工具。但是,其扫描范围有限,一般不超过20μm,而且由于磁针能够被磁化,得出的磁力图可能是假象,且不易观察外磁场下的磁畴动态演化。总体而言,MFM技术具有其他磁畴表征技术没有的操作简便及高分辨率的优点,近期内将是表征磁畴结构的主要手段。图9[14]是用MFM成像观察到的Ni薄膜的磁畴结构。

1.7 扫描洛伦兹力显微术(SLFM)

SLFM也是在扫描探针显微术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与MFM不同的是探针没有磁性但有导电性,且采用接触模式,它的工作原理如图10所示。在导电针与样品间施加一个交流电压,根据左手定则,Lorentz力沿样品表面的y方向,这个力将扭曲悬臂,这种偏转将被四象限光电管检测到,图中A-B和C-D信号分别代表普通的原子力形貌像和洛伦兹力像。由于探针没有磁性,相比MFM能方便用于观察外磁场下的畴动态变化,因此可作为MFM的有益补充,但是因为探针电流的不稳定性,它的分辨率限于40~100nm[15,16]。图11[16]是用SLFM观察到的Fe70Co30畴结构。

1.8 透射洛伦兹力显微术(Transmission Lorentz electron microscopy)

与未修正的扫描电镜显微术观察磁畴的原理相似,电子在磁场中运动受到洛伦兹力作用发生偏转,由于样品中相邻磁畴的磁场方向相反,使得入射电子束在穿过相邻磁畴时偏转的方向相反,从而显示出薄膜中磁畴的畴界。其工作原理如图12所示,由于在普通成像模式下物镜强激磁形成的磁场很强,使得样品发生磁饱和,从而观察不到磁畴畴界,通常在用洛伦兹显微术成像的实验中将物镜关闭,用衍射镜成像。在具有180°磁畴的薄膜中,各个畴的方向交替相反,在相邻的畴中,电子束偏转的方向相反,从而导致在样品下方A处电子不足,而B处电子由于重叠而过剩,当成像透镜聚焦在平面AB(即样品处于过焦位置),就可以观察到过焦的样品上叠加有黑线(显示电子不足)或者是白线(显示电子过剩),直接显示出样品中的磁畴畴界。如果成像透镜聚焦在平面CD(即样品处于欠焦位置),此时所观察到的条纹衬度与过焦时刚好相反。透射洛伦兹力显微术的分辨率很高,约为10nm[17,18,19,20],但透射电镜的样品制备繁琐,须超薄样品,一般厚度要求小于0.3μm,这极大限制了其普适性。目前,若实验要求表征纳米级磁畴,一般选用此技术。图13[20]是洛伦兹力显微术观察到的0.45(Bi1-xLax)FeO3-0.55PbTiO3固溶体随La含量变化时磁畴结构特征的演化。

1.9 自旋极化扫描隧道显微术(SP-STM)

SP-STM的工作原理是利用针尖与磁性样品之间的自旋偏振电流,因为针尖-样品间的电导率是随样品表面磁化方向的改变而变化,这样,利用隧道电流所携带的磁化信息而成像,工作原理如图14所示。实验时一般需要超高真空和超薄样品,分辨率高达1.1nm[21,22,23]。但由于SP-STM的实验条件极高,其仅用于需要超高分辨率的磁畴表征实验。图15[22]是用SP-STM观察到的Co(0001)的精细畴结构。

1.10 电子全息术(Electron holography)

当电子束穿越磁场区域时,电子束位相中含有该磁场的信息,这种相位信息可以完整记录和重现,所以电子全息术可定量地测量磁场分布。由于电子全息图中包含了电子波的全部信息,所以采用电子全息术不仅可以定量地测出微磁畴精细结构,而且当采用光学方法重现时,在非成像位置还可以获得Lorentz显微像,分辨率小于10nm[17,24,25]。这种技术的特点及应用趋势与透射洛伦兹力显微术相似,在此不多论述。图16[17]是Ni53.6Mn23.4Ga23.0薄膜的洛伦磁像及重构电子全息像。

1.11 扫描电声显微术(SEAM)

SEAM技术是1980年由Cargill及Brandis和Rosencwaig分别独立提出的[26,27]。由于扫描电声显微术与光学显微技术的成像机理很相似,都是基于被测物体受到被调制的能量束的作用而发生微观的热弹性能变化,并利用与其耦合的压电探测器检测光(电)声信号进行成像,因此,在有些早期的文章中常将这2种成像技术统称为热波成像技术。

但是,随着电声成像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特别是电声成像的机理已不仅仅局限于材料的热弹性质,还有其它几种理论解释。至于磁畴的衬度来源就是所谓的磁畴伸缩耦合效应。另外,由于扫描电声显微镜的工作模式与扫描电镜很类似,并且同时具有扫描电镜的功能。因此,目前都将这种显微成像技术称为扫描电声显微镜。

扫描电声显微镜把电子光学技术、弱信号检测技术、高灵敏度压电传感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非破坏性表面和亚表面成像技术。

本实验工作中采用的扫描电声显微镜是我们实验室自行研制的一种新型显微成像工具,整个系统最终实现了用计算机进行电声信号采集和图像处理。系统由6个部分组成:电子束发生器、电子束强度调制器、电声信号处理器、试样和探测器组件、图像显示器、计算机控制系统,如图17所示。由于SEAM的亚表面成像能力,可获得样品亚表面畴结构信息;能同时观察样品表面的形貌像(SEI)和畴结构形貌像(EAI),可以更为详尽地研究磁畴结构与晶粒、晶界、缺陷和应力分布等空间特性的关系。SEAM的分辨率为亚微米[28]。图17[29]是取向Terfenol-D的二次电子像(SEI),只能观察到表面的一些缺陷结构和抛光留下的碎屑。图18(b)是其原位的电声像(EAI),成像频率f=294.6kHz,不仅可以观察到对应图18(a)中的缺陷结构,而且可以观察到条状的磁畴结构。由于实验样品是多晶结构,所以观察到的磁畴排列具有不同的取向[29]。SEAM技术由于操作不太简便,且分辨率不够高,不适于普适的磁畴表征;但由于其独特的成像机理,在某些实验中,能取得其它技术所不能获得的特别效果。

1.12 其它

其它的磁畴观察方法还有:扫描霍尔探针显微术(Scanning Hall probe microscopy, SHPM)[30,31],工作时可以施加变化的温度场和变化磁场,分辨率约为0.35μm;扫描超导量子干涉显微术(Scanning SQUID microscopy)[32,33],这种技术对磁场非常灵敏,但分辨率较低,约为2μm;磁光电谱显微术(Magnetic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34],它的独特之处在于把磁化信息与光谱(具有化学元素特征)结合起来,但分辨率更低,约为10μm;扫描近场光学显微术(Scanning near-field optical microscopy, SNOM)[35,36],克服了光学显微术的衍射极限分辨率限制,分辨率可达亚微米。另外还有Scanning ion microscopy with polarization analysis(SIMPA)[37]、Magneto-optical indicator film imaging technique[38]和Interference-contrast-colloid (ICC) technique[39]等方法。

2 结语

磁畴的观察方法很多,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有效性与被观察材料的种类、形貌和磁畴种类有关,因此科研工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和实验需要而选择合适的方法。

摘要:阐述了表征磁畴结构的重要意义,介绍了目前常用的10余种铁磁畴观察方法的工作原理、分辨率和它们的优缺点,并列出了这些磁畴表征技术的一些典型实验结果。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本课题组自主研发的扫描电声显微镜的发展简史、系统总体结构及其在磁畴观察方面的应用。

观察植物日记的写作方法 第2篇

二、注意格式:日记是一种独特的写作方式,有自己特殊的写作格式。第一行要写上时间和天气;第二行再写上题目;第三行才进入文章的第一段。这种格式一定要正确使用,否则会被老师扣分。

三、观察植物的内容限制:详细观察一种植物的连续变化,比如发芽、开花、结果、嫁接等等,这个变化一定要抓住植物变化最大、最有特点、别人没发现的的一瞬间的事情来写。

注意:只能写一种植物。

观察日记范文:

11月5日 星期天 晴

我的小白菜

为了更好地观察植物,写好作文,语文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观察植物的作业,同时要求我们写好观察日记。

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去了一趟花店,买了一小包白菜种子。到家后,我就开始了行动。我家的阳台上,妈妈养了许多花,我挑了一个没种东西的陶瓷花盆,学着妈妈平时的样子,准备好了花土,用小铲拍的很细,加了几颗复合肥,再用铲子把土放进了花盆里,小心的.把白菜种子撒在土的表层,轻轻地盖上了一层细土,最后,再用喷壶浇水,种植就大功告成了!

从第一天开始,我就非常的着急,只要回家,顾不上放下书包,就去阳台,期望我的宝贝白菜们快点发芽、长大,谁知三天三夜了,白菜们没有任何动静,我想会不会是种子有问题?

就这样到了第四天,奇迹产生了,我发现花盆里冒出了许多了小点点,绿绿的像针尖一样,我欣喜若狂,又蹦又跳的,赶紧去写日记。

两天后,所有的种子都发芽了,尖尖的小芽特别可爱,白白的,活像一个个小蝌蚪,有趣极了!

从此以后,我每天都精心的护理它们,按时的给它们浇水。发现小白菜长得很慢,两片叶子就像睡着了一样,妈妈说,它们要晒太阳才会长得快,我就急忙把它们放在有光照的地方了。

半个月过去了,当我再次去看我的小宝贝时,哇!小白菜已经有模有样了,有些亭亭玉立,有些却很害羞,绿色的叶子边上,长着许多小锯齿,中间的叶茎是白色的,越来越宽。有一天,我突然发现白菜叶子上,有许多小小的虫子,急坏我了,谁知妈妈不慌不忙,用辣椒水喷了两次后,小虫子就无影无踪了。

课堂观察的类型与方法 第3篇

一、 同伴互助型课堂观察

“同伴互助型课堂观察”,是在学校内或一定区域内的教师相互听课、研讨,分析教学的成败,相互总结借鉴教学中的经验和方法。

对此类课堂观察的专业指导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课堂观察着眼点偏差

课堂观察不应过于重视“成”与“败”的判断,而应着眼于“借鉴点什么”“发现点什么”。很多老师在课堂观察之后习惯于用“好”或是“不好”评价一堂课。觉得“好”,于是“顶礼膜拜”,丧失了自我的思考;觉得“不好”,往往嗤之以鼻,不去深入分析问题所在。

事实上,教学的结果在课堂结束之后已经变成“无法改变的事实”,观察与研究的意义在于分析其可资借鉴的经验或教训。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课也有值得反思与改进的空间。

“借鉴点什么”,就是要从中提炼出可以应用到自己课堂中的东西。如课堂的结构,课堂中的学生学习活动,具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追问,具有激励性与导向性的课堂评价等。

“发现点什么”,就是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觉得“好”与“不好”的地方,多多思考个中缘由,举一反三,方能触类旁通。

2.观察记录着力点偏差

一般学校都统一给教师发放《听课笔记》,但对课堂观察记录主要应“记什么”,缺乏必要的指导,《听课笔记》沦为应付学校检查的一个“物证”,缺乏其应有的专业属性。老师在做《听课笔记》时一般只是简单记录教学的过程。教学过程记录的线索一般也是从“教师活动”角度加以描述。

事实上,课堂教学更值得关注的是“学生活动”。学生在课堂中“做了什么”才是课堂的基础,是课堂的主线,也是更多可以迁移运用的资源。学生“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则是课堂的“结构”。

比如,笔者在做《两只鸟蛋》的课堂观察时,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依次记录下来,形成了以下课堂观察记录:“抽学生说掏鸟蛋的经历、全班齐读课文、小组内‘小老师教读生字、全班集体认读生字、小组内‘小老师教读生词、分小组读课文、分小组表演课文情节”。

在课后研讨时,笔者将上述课堂学生活动用表格呈现在黑板上,把课堂中学生活动及课堂结构清晰呈现出来。在研讨中,笔者着重提出两个问题:一是本课教学的核心目标如何更加聚焦到生字的掌握;二是同类的生字认读与掌握活动如何更好地体现递进的“梯度”。通过一番研讨,老师们提出了课堂学习活动顺序调整建议或活动再设计建议。综合这些建议,很快就形成了这堂课新的设计。

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线的课堂观察具有如下意义:一是有利于将课堂观察的重心从教师活动转到学生活动。二是学生学习活动是教学观摩中最有价值、最有可能学习借鉴之处。因此,抓学生活动才是抓住了课堂观察的重点。三是整理课堂中的学生活动,便于呈现教学的过程与结构。四是通过课后的研讨更容易形成新的教学设计。

3.交流研讨“学术精神”缺失

课后研讨是决定课堂观察价值的关键。当前的课后研讨活动多缺乏“学术精神”,“好字当头”。

学术是自由、平等的,每个人都平等地拥有“说话的权利”;每个人都可以基于自己的视角,运用自己看到的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同时每个人都有责任捍卫别人说话的权利。每个执教公开课的老师都应当明白:此时你成为一个“焦点”,成为一个“公众人物”,被人怎么“品头论足”都是预料之中的事情,需要宠辱不惊的淡定。

学术是求真、求异的,基于事实,求异思维才是学术的真谛。评论不是结论,不过是多一个看课堂的角度或者方法。在评课的过程中需要“假设”,即换一种方法、换一个活动,或是换一个活动顺序,会是怎样的效果呢?课堂行进的路线如“条条大道通罗马”,我们知道的路径愈多,才能愈接近于优化的路径。

二、 切片定量型课堂观察

“切片”是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课堂教学也可以通过“切片”形成定量研究结果。事实上,当下的课堂研究大多以定性研究为主,极少开展定量研究,这不能不说是课堂研究的一大缺陷。“切片定量型课堂观察”是指将课堂按一定的时间节点进行分解,观察记录课堂一定时间节点上的课堂行为,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的课堂观察方法。

在“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中,我们开发了“切片式”课堂观察表。即把课堂按每分钟进行切片,观察课堂在每一分钟的时间节点上所发生的行为。这样,每一堂课就可以记录下40个瞬间发生的课堂行为。如教师讲授、沉默、提问、追问、板书、演示、评价、说明任务、参与小组活动、个别辅导、维持纪律等;学生听讲、回答问题、读课文、做游戏、小组讨论、展示小组成果、抄写、练习、表演等。将课堂记录下的40个行为分类统计就可以发现,在一堂课当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别所占的比例。将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分类统计,就可以发现课堂中教师教学主要有哪些行为、学生学习主要有哪些行为。

在一个学校或一个区域的多所学校采用上述课堂观察方法随机抽样观察若干堂课,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就可以比较不同学校或是不同区域课堂教学的状况。将在同学校或同区域先后进行课堂观察的数据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该学校或区域课堂教学所发生的变化。

切片式课堂观察还可以加以改造,应用于学校课堂教学管理之中。学校管理者不仅需要了解每个老师的教学,还需要知道本校课堂教学的一般状态。尤其需要知道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主要干什么”。

切片式的课堂观察特别适用于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在课堂教学改革启动前,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课堂做切片式观察形成基线数据,在一定时段的综合干预之后,再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课堂做切片式观察以形成统计数据,前后数据对比就能清晰发现课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在“综合切片”的同时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单项切片”。比如,当前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非常突出,可以专项关注“课堂提问”。统计分析一堂课内老师提了多少问题,不同类型的问题各占多少,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怎样回应等。

三、 专家诊断型课堂观察

“专家诊断型课堂观察”,是指教学专家深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帮助教师发现教学经验和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的课堂观察方法。当前,各级专家在开展诊断式课堂观察时缺乏必要的技术框架或标准作为支撑,主要凭借个人能力和经验,随意性太强。不同专家对课堂的理解或是偏好不同,给出的意见和建议往往大相径庭,甚至相互矛盾,搞得教师无所适从。

美国堪萨斯州Overland Park所形成的课堂观察表主要从以下十个方面观察课堂。

1.课程组成部分

观察表分“日记活动”“分组讨论”“课程重点/ 全班”“团组活动”“反思”列成表格,要求观察者记录下各部分所花时间,并记录下“话题”或是“描述”活动,然后判断:基于课程大纲,今天的课程是不是与你所期望的相吻合?老师是否按照课程大纲上所标出的重点完成了本节课?如果不是,那老师教授了哪些内容?

2.学生使用的材料

观察表中列举了日记、三角架、棋具、摄影机、DVD、拼字游戏、电影剧本、电脑、光盘、麦克风(装饰类的)、一系列供学生参考的复印材料、图表纸和便签纸、学生用的单词墙或者拼词单、喇叭(用于听电脑上的一些电影片段)、一些书等。要求观察者在对应材料前面选择打“√”,或是在空白处记录下其他所用材料。

3. 读写教学和训练中用到的概念

观察表中列出的概念有:人物特征、主要角色、理解词汇、对比、动机、主要思想、事件序列、问题和解决办法、推理(暗含和分析)、环境、细节阅读、上下文线索、主题、总结、得出结论、观点、轻松与正式英语、文学、戏剧类以及电影等。要求观察者在对应概念前面选择打“√”,或是在空白处记录下其他所涉及的概念。

4. 单词墙

观察表中专门列出一栏,要求标注“是否有单词墙”,如果有,计算墙上陈列的单词数量。课堂观察表专门列出这个项目,不仅提示观察者,而且也简单明了引导执教老师重视单词墙的建设。

5. 技术运用

观察表将“向学生演示教具和软件的使用”“帮助学生解决教具和软件问题”“使用信息技术来教学”等列出,要求观察者判断老师是否熟练地运用教具和信息技术。

6. 全班活动下的学生参与

观察表将全班活动分话题列出表格,项目有:“每个学生都有授课需要的材料(包括讲义、杂志等)”“学生表现出能够跟上教学进度”“学生表现出好奇、感兴趣或者有热情”“学生提出与这节课相关的见解或问题”“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持久集中注意力和参与其中”“学生没有做出与任务无关的举动”“学生没有做出干扰课堂的行为”。要求观察者在对应栏目选择“所有的学生”“大部分学生”“一些学生”“很少的学生”。

7.理解检验

观察表将“老师在全班授课时如何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列为6个项目:“老师问一些需要简短回答的问题”“老师引导学生联系先前学习的内容”“老师给学生提供书面的反馈”“老师给学生提供口头上的反馈”“老师测试学生(让所有的学生运用手势、指示卡或者其他方式体现他们是否理解了某个概念)”“老师利用简短的书面回答来检测学生们在一课或者课程一部分结束后的理解程度”。要求观察者判断:“无迹象”“一次或者两次”“整个过程中”。

8.批判性思维

老师在全班教学中如何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呢?观察表中列出的项目有:“老师鼓励学生解释、阐释,或者证明他们的想法”“老师鼓励学生去评价或者评判各种情境、问题或者事件”“老师鼓励学生在分析、解释和抽象的层面来思考”“老师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老师引导关于某些问题或者概念的不同想法”“老师促使学生尝试不同的观点”。要求观察者判断:“无迹象”“一次或者两次”“整个过程中”。

9. 团组活动下的学生参与

要求观察者标明每一次团组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程度,选择一个由4~5人组成的团组来观察。具体项目是:“学生准备好他们的材料、器材和活动必需品”“学生表现出能够跟得上教学进度”“学生表现出好奇、感兴趣或者热情”“学生相互问问题”“学生坚持完成最难的部分”“学生表现出‘冒险精神,例如希望去尝试他们不确定结果的事情”“学生一起协作”“学生在整个团组活动的过程中都能够持久集中注意力和专注力”“学生表现出对队友的尊重”“学生没有从事与任务无关的活动”“学生没有从事扰乱性的行为”“如果这个组提前完成了活动,组员从事与课程有关的活动”。观察者在对应项目后判断:“所有的学生”“大部分学生”“一些学生”“很少的学生”。

10.作业

要求记录“老师布置作业了没?”“如果布置了,是什么作业?”

从以上10个方面可以看出,美国专家的课堂观察不仅全面、具体,而且指向非常清晰,既重视课堂的整体结构,重视技术运用,关注全班学习活动和团组活动,同时对于概念的建立、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也做到了细化。在这样的课堂观察工具引领下,专家对课堂作出的诊断意见无疑会更加具体,使老师教学改进的方向更加清晰。

四、 结果评价型课堂观察

“结果评价型课堂观察”是指通过对特定教师或是学校的课堂进行观察作出等级评价的课堂观察方法。如我国各地经常举办的赛课活动或学校开展的教师课堂教学等级评价活动,都需要“结果评价型课堂观察”。

在英国学校督导中,督导者通过抽样观察学校课堂,对观察到的课堂教学作出等级评价,进而对学校教学评定等级。他们按“卓越”“优良”“符合要求”“不符合要求”4个等级分别罗列出相应表现,要求观察者在其课堂教学中发现“证据”,能找到较为充分的相应等级“证据”,则可判定其课堂教学评价等级。

其实,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由于对教学的理解存在差异,想要强调的要素可能不尽相同,因此,可以采取“要素评价法”。即基于区域、学校对课堂教学的理解,用关键词提炼出具有区域或学校自身特点的课堂要素,然后对相应要素在课堂中的表现进行具体描述。同时,根据其要素重要程度的差异分配不同的权重。课堂观察中,通过评分计算出相应的等级。

如课程改革初期,为了引导教师“理想课堂愿景”,笔者曾设计了“十度评课表”,将“理想课堂”分解为“十度”,即活动度、参与度、合作度、兴趣度、生活度、开放度、生成度、掌握度、整合度、亲和度。每一个“度”描述其课堂特征,并确定其计分权重。课堂观察者分项按100分制打分,每个单项得分乘以权重系数的分数相加,即是课堂得分。

课堂观察的类型与方法 第4篇

一、同伴互助型课堂观察

“同伴互助型课堂观察”, 是在学校内或一定区域内的教师相互听课、研讨, 分析教学的成败, 相互总结借鉴教学中的经验和方法。

对此类课堂观察的专业指导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课堂观察着眼点偏差

课堂观察不应过于重视“成”与“败”的判断, 而应着眼于“借鉴点什么”“发现点什么”。很多老师在课堂观察之后习惯于用“好”或是“不好”评价一堂课。觉得“好”, 于是“顶礼膜拜”, 丧失了自我的思考;觉得“不好”, 往往嗤之以鼻, 不去深入分析问题所在。

事实上, 教学的结果在课堂结束之后已经变成“无法改变的事实”, 观察与研究的意义在于分析其可资借鉴的经验或教训。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再好的课也有值得反思与改进的空间。

“借鉴点什么”, 就是要从中提炼出可以应用到自己课堂中的东西。如课堂的结构, 课堂中的学生学习活动, 具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追问, 具有激励性与导向性的课堂评价等。

“发现点什么”, 就是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觉得“好”与“不好”的地方, 多多思考个中缘由, 举一反三, 方能触类旁通。

2.观察记录着力点偏差

一般学校都统一给教师发放《听课笔记》, 但对课堂观察记录主要应“记什么”, 缺乏必要的指导, 《听课笔记》沦为应付学校检查的一个“物证”, 缺乏其应有的专业属性。老师在做《听课笔记》时一般只是简单记录教学的过程。教学过程记录的线索一般也是从“教师活动”角度加以描述。

事实上, 课堂教学更值得关注的是“学生活动”。学生在课堂中“做了什么”才是课堂的基础, 是课堂的主线, 也是更多可以迁移运用的资源。学生“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则是课堂的“结构”。

比如, 笔者在做《两只鸟蛋》的课堂观察时, 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依次记录下来, 形成了以下课堂观察记录:“抽学生说掏鸟蛋的经历、全班齐读课文、小组内‘小老师’教读生字、全班集体认读生字、小组内‘小老师’教读生词、分小组读课 文、分小组表演课文情节”。

在课后研讨时, 笔者将上述课堂学生活动用表格呈现在黑板上, 把课堂中学生活动及课堂结构清晰呈现出来。在研讨中, 笔者着重提出两个问题:一是本课教学的核心目标如何更加聚焦到生字的掌握;二是同类的生字认读与掌握活动如何更好地体现递进的“梯度”。通过一番研讨, 老师们提出了课堂学习活动顺序调整建议或活动再设计建议。综合这些建议, 很快就形成了这堂课新的设计。

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线的课堂观察具有如下意义:一是有利于将课堂观察的重心从教师活动转到学生活动。二是学生学习活动是教学观摩中最有价值、最有可能学 习借鉴之处。因此, 抓学生活动才是抓住了课堂观察的重点。三是整理课堂中的学生活动, 便于呈现教学的过程与结构。四是通过课后的研讨更容易形成新的教学设计。

3.交流研讨“学术精神”缺失

课后研讨是决定课堂观察价值的关键。当前的课后研讨活动多缺乏“学术精神”, “好字当头”。

学术是自由、平等的, 每个人都平等地拥有“说话的权利”;每个人都可以基于自己的视角, 运用自己看到的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同时每个人都有责任捍卫别人说话的权利。每个执教公开课的老师都应当明白:此时你成为一个“焦点”, 成为一个“公众人物”, 被人怎么“品头论足”都是预料之中的事情, 需要宠辱不惊的淡定。

学术是求真、求异的, 基于事实, 求异思维才是学术的真谛。评论不是结论, 不过是多一个看课堂的角度或者方法。在评课的过程中需要“假设”, 即换一种方法、换一个活动, 或是换一个活动顺序, 会是怎样的效果呢?课堂行进的路线如“条条大道通罗马”, 我们知道的路径愈多, 才能愈接近于优化的路径。

二、切片定量型课堂观察

“切片”是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课堂教学也可以通过“切片”形成定量研究结果。事实上, 当下的课堂研究大多以定性研究为主, 极少开展定量研究, 这不能不说是课堂研究的一大缺陷。“切片定量型课堂观察”是指将课堂按一定的时间节点进行分解, 观察记录课堂一定时间节点上的课堂行为, 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的课堂观察方法。

在“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中, 我们开发了“切片式”课堂观察表。即把课堂按每分钟进行切片, 观察课堂在每一分钟的时间节点上所发生的行为。这样, 每一堂课就可以记录下40个瞬间发生的课堂行为。如教师讲授、沉默、提问、追问、板书、演示、评价、说明任务、参与小组活动、个别辅导、维持纪 律等;学生听讲、回答问题、读课文、做游戏、小组讨论、展示小组成果、抄写、练习、表演等。将课堂记录下的40个行为分类统计就可以发现, 在一堂课当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别所占的比例。将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分类统计, 就可以发现课堂中教师教学主要有哪些行为、学生学习主要有哪些行为。

在一个学校或一个区域的多所学校采用上述课堂观察方法随机抽样观察若干堂课, 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 就可以比较不同学校或是不同区域课堂教学的状况。将在同学校或同区域先后进行课堂观察的数据进行比较, 就可以发现该学校或区域课堂教学所发生的变化。

切片式课堂观察还可以加以改造, 应用于学校课堂教学管理之中。学校管理者不仅需要了解每个老师的教学, 还需要知道本校课堂教学的一般状态。尤其需要知道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主要干什么”。

切片式的课堂观察特别适用于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在课堂教学改革启动前, 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课堂做切片式观察形成基线数据, 在一定时段的综合干预之后, 再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课堂做切片式观察以形成统计数据, 前后数据对比就能清晰发现课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在“综合切片”的同时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单项切片”。比如, 当前课堂教学中, 教师“提问”非常突出, 可以专项关注“课堂提问”。统计分析一堂课内老师提了多少问题, 不同类型的问题各占多少, 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怎样回应等。

三、专家诊断型课堂观察

“专家诊断型课堂观察”, 是指教学专家深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帮助教师发现教学经验和问题, 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的课堂观察方法。当前, 各级专家在开展诊断式课堂观察时缺乏必要的技术框架或标准作为支撑, 主要凭借个人能力和经验, 随意性太强。不同专家对课堂的理解或是偏好不同, 给出的意见和建议往往大相径庭, 甚至相互矛盾, 搞得教师无所适从。

美国堪萨斯州Overland Park所形成的课堂观察表主要从以下十个方面观察课堂。

1.课程组成部分

观察表分“日记活动”“分组讨论”“课程重点 / 全班”“团组活动”“反思”列成表格, 要求观察者记录下各部分所花时间, 并记录下“话题”或是“描述”活动, 然后判断:基于课程大纲, 今天的课程是不是与你所期望的相吻合?老师是否按照课程大纲上所标出的重点完成了本节课?如果不是, 那老师教授了哪些内容?

2.学生使用的材料

观察表中列举了日记、三角架、棋具、摄影机、DVD、拼字游戏、电影剧本、电脑、光盘、麦克风 (装饰类的) 、一系列供学生参考的复印材料、图表纸和便签纸、学生用的单词墙或者拼词单、喇叭 (用于听电脑上的一些电影片段) 、一些书等。要求观察者在对应材料前面选择打“√”, 或是在空白处记录下其他所用材料。

3. 读写教学和训练中用到的概念

观察表中列出的概念有:人物特征、主要角色、理解词汇、对比、动机、主要思想、事件序列、问题和解决办法、推理 (暗含和分析) 、环境、细节阅读、上下文线索、主题、总结、得出结论、观点、轻松与正式英语、文学、戏剧类以及电影等。要 求观察者在对应概念前面选择打“√”, 或是在空白处记录下其他所涉及的概念。

4. 单词墙

观察表中专门列出一栏, 要求标注“是否有单词墙”, 如果有, 计算墙上陈列的单词数量。课堂观察表专门列出这个项目, 不仅提示观察者, 而且也简单明了引导执教老师重视单词墙的建设。

5. 技术运用

观察表将“向学生演示教具和软件的使用”“帮助学生解决教具和软件问题”“使用信息技术来教学”等列出, 要求观察者判断老师是否熟练地运用教具和信息技术。

6. 全班活动下的学生参与

观察表将全班活动分话题列出表格, 项目有:“每个学生都有授课需要的材料 (包括讲义、杂志等) ”“学生表现出能够跟上教学进度”“学生表现出好奇、感兴趣或者有热情”“学生提出与这节课相关的见解或问题”“学生在整个教学 过程中能够持久集中注意力和参与其中”“学生没有做出与任务无关的举动”“学生没有做出干扰课堂的行为”。要求观察者在对应栏 目选择“所有的学生”“大部分学生”“一些学生”“很少的学生”。

7.理解检验

观察表将“老师在全班授课时如何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列为6个项目:“老师问一些需要简短回答的问题”“老师引导学生联系先前学习的内容”“老师给学生提供书面的反馈”“老师给学生提供口 头上的反馈”“老师测试学生 (让所有的学生运用手势、指示卡或者其他方式体现他们是否理解了某个概念) ”“老师利用简短的书面回答来检测学生们在一课或者课程一部分结束后的理解程度”。要求观察者判断:“无迹象”“一次或者两次”“整个过程中”。

8.批判性思维

老师在全班教学中如何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呢?观察表中列出的项目有:“老师鼓励学生解释、阐释, 或者证明他们的想法”“老师鼓励学生去评价或者评判各种情境、问题或者事件”“老师鼓励学生在分析、解释和抽象的层面来思 考”“老师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老师引导关于某些问题或者概念的不同想法”“老师促使学生尝试不同的观点”。要求观 察者判断:“无迹象”“一次或者两次”“整个过程中”。

9. 团组活动下的学生参与

要求观察者标明每一次团组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程度, 选择一个由4~5人组成的团组来观察。具体项目是:“学生准备好他们的材料、器材和活动必需品”“学生表现出能够跟得上教学进度”“学生表现出好奇、感兴趣或者热情”“学生 相互问问题”“学生坚持完成最难的部分”“学生表现出‘冒险精神’, 例如希望去尝试他们不确定结果的事情”“学生一起协作”“学生在整个团组活动的过程中都能够持久集中注意力和专注力”“学生表 现出对队友的尊重”“学生没有从事与任务无关的活动”“学生没有从事扰乱性的行为”“如果这个组提前完成了活动, 组员从事与课程有关的活动”。观察者在对应项目后判断:“所有的学生”“大部分学生”“一些学生”“很少的学生”。

10.作业

要求记录“老师布置作业了没?”“如果布置了, 是什么作业?”

从以上10个方面可以看出, 美国专家的课堂观察不仅全面、具体, 而且指向非常清晰, 既重视课堂的整体结构, 重视技术运用, 关注全班学习活动和团组活动, 同时对于概念的建立、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也做到了细化。在这样的课堂观察工具引领下, 专家对课堂作出的诊断意见无疑会更加具体, 使老师教学改进的方向更加清晰。

四、结果评价型课堂观察

“结果评价型课堂观察”是指通过对特定教师或是学校的课堂进行观察作出等级评价的课堂观察方法。如我国各地经常举办的赛 课活动或学校开展的教师课堂教学等级评价活动, 都需要“结果评价型课堂观察”。

在英国学校督导中, 督导者通过抽样观察学校课堂, 对观察到的课堂教学作出等级评价, 进而对学校教学评定等级。他们按“卓越”“优良”“符合要求”“不符合要求”4个等级分别罗列出相应表现, 要求观察者在其课堂教学中发现“证据”, 能找到较为充分的相应等级“证据”, 则可判定其课堂教学评价等级。

其实, 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由于对教学的理解存在差异, 想要强调的要素可能不尽相同, 因此, 可以采取“要素评价法”。即基于区域、学校对课堂教学的理解, 用关键词提炼出具有区域或学校自身特点的课堂要素, 然后对相应要素在课堂中的表现进行具体描述。同时, 根据其要素重要程度的差异分配不同的权重。课堂观察中, 通过评分计算出相应的等级。

个人总结观察皮色真假的有效方法 第5篇

个人总结观察皮色真假的有效方法 -个人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观察皮色真假的有效方法2011-03-31 09:48给大家分享个人总结观察皮色真假的有效方法之一,观察着色面区别籽料和观察皮色真假的方法。我们知道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观察籽料的形成是否符合自然规律,正如大家知道的籽玉表面能着色是因为籽料在形成过程中周边存在着色的条件,当有了着色条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籽玉与其周边的物质发生物理和化学反应,一方面和水接触形成饱和稳定的结晶水,碰撞又使结构松散的脱落,保留下来的形成了网状的分子结构,日积月累在这两方面影响之下分子的形式和结构更加致密,形成了内敛的效果,这也是籽料区别于山料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着色物质也对籽玉进行扩散,周边着色物质的多少和时间决定扩散的程度,在这个过程中玉质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也不是有些人所认为的光白籽由于玉质好而幸免于着色,个人看只是着色的条件相对不充分。按以上的推理籽料着色后随着周边环境的`变化存在反复着色的可能,也存在退色的可能,这里就说说退色,当着色籽料在变化后的环境中不具备着色条件后,依然按扩散的原理存在退色的过程。被着色的玉质结构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不断的运动过程中这部分处于表面的结构被一定破坏的玉质会首先脱离玉体,会形成一定的洼面,按这个就能判断皮色的真假,但不是绝对的,因为个别籽料在进化过程中也存在特殊性,因此不能一概而论,但仍然是有方法识别的,对于这一类的下次再谈。下面上图看看,这两块玉的玉质是相当好的,就是这样我们来看看这两块籽玉的着色面的情况。原籽图上面图中两个籽着色面形成一定的洼面细图:

另一种观察世界的方法 第6篇

这天是新华社联合纽约国际摄影中心(ICP)举办新闻摄影国际培训班开办的第三天。中午1点下了课,扎西就背着摄影包直奔首都机场附近的一个马术训练场拍摄作业去了。按要求傍晚6点要赶回来上课交作业,往返路途需要两个多小时,再加上拍摄,时间着实不富裕,哪里还顾得上吃饭?

像扎西这样饿着肚子赶作业、听课的学员大有人在。

必需的实战训练

为期5天的培训,每一天都安排得紧凑而忙碌。

三名ICP的资深讲师,均是优秀的图片编辑和经验丰富的摄影师。课程安排中,除了与学员分享他们个人的成长经历和对于摄影、图片的见解,展示国际著名摄影师经典照片之外,大部分的时间是围绕着学员的作业进行点评、和学员们一起讨论、挑选、编辑图片故事。课程的目的是训练大家用图片讲故事的能力。

老师给大家布置了这样的作业:

作业一:每个人事先准备三张描述个人文化背景的照片,说明自己是谁,来自哪里,交代生活和工作的背景。

作业二:每个人事先拍摄一组由5至7张图片组成的关于小生意的图片故事,点评讨论后允许有半天时间补拍。

作业三:以“明星或陌生人的一天”为题,用两个半天的时间拍摄一组由5至7张图片组成的图片故事。

凯伦·马歇尔是以报道美国社会问题尤其是女性问题而知名的摄影师,同时也有丰富的授课经验。她说:“个人的文化背景作业,是非常好的破冰船。在纽约,我在很多课程的第一天,都会布置这样的作业。它能引发大家思考。关于个人、关于文化背景,其实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来考虑,借由这个作业能了解大家是怎么想的,特别有意思!”

不少学员对这个作业一头雾水,有人随便选择了几张采访中拍的照片,也有的交了别人拍自己的照片。

学员刘宇提交的三张照片分别是自己的女儿,自己的家庭和一张在采访时的自拍照。他说:“我理解设置这个作业的目的并不是让摄影师提交自认为拍得最好的代表作,而是希望从照片中可以看出摄影师本人的生活环境、工作性质、兴趣爱好、社会关系等等。我选了老婆、女儿和我本人的三张照片。老婆是钢琴老师,她每年会在家里为她的学生举办两次音乐会。照片是当时为演奏孩子拍的留念照,没有任何技巧可言,没想到后来入选了‘新中国六十年’影展,可能照片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中国现代城市家庭生活的一个侧面。女儿15岁,今年中考,压力、逆反、追星等等这个年纪女孩所有的特质在她身上都有。我有意识地想记录她这一段的生活,这是其中一张。自拍照是去年在上海世博会香港馆里随手拍的,镜子里的人呈现出多面性,那就是我吧。”这样的照片让老师和同学一下子就对他的工作和生活有了大概的了解。

凯伦说,讲述文化背景,对于有的人来说是一种非常私人的陈述,而对于其他人来说则可能是人类学和历史学的观察。讲故事的形式有很多种,摄影也有很多种方法来表现一种人,一个地方的感觉和历史中的时间。她认为,有的学生对此完全没有想法,这并不是一件坏事,这样就能引发摄影如何去表现一个人和一个地方这样的讨论。”

这些对于中国学员来说非常新鲜的作业,是ICP培训的经典保留节目。

凯伦说,要让大家学会如何有板有眼地讲述一个故事,完成“小生意”作业是一个特别好的途径。小生意在世界各地都有,既简单又复杂,既能是个人的、非常独特的,同时又是普遍的。而5至7张是一个比较传统的数目,起到限制的作用,对于拍摄和编辑都提供了一个限定的框架。拍明星或陌生人的一天,则显出与拍小生意略微不同的讲述方式。你必须要聚焦于一个人,在有限的图片中表现出他/她的个性和身份、以及一些特点来。

娜迪亚·马斯里曾经是德国《国家地理》杂志的资深编辑,目前是独立图片编辑、策展人,自2005起在ICP任教。她说:“我特别喜欢‘明星的一天’这个作业。如果你是一个摄影记者,那么几乎总是在拍人。你需要与人和谐相处,需要和陌生人交流,需要赢得他们的信任。在这个作业中,摄影师首先要为故事找到一个合适的拍摄对象,走进他的生活。如果你的方法对了,就能花相当多时间和拍摄对象在一起。最理想的是一天24小时都在一起,记录下他生活中的所有方面,包括个人的生活与工作。其中有你想象中的画面,还有意想不到的瞬间。你需要设法翻越你们之间的藩篱,拍下私密而又特别的时刻,那些古怪的、搞笑的、安静的、亲密的瞬间,总之设法拍到好片子,讲述一个富有吸引力的故事。这是拍摄专题故事的摄影师常会碰到的情形,也是必需的实战训练。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你要学会遴选,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赢得信任,学会在某一天中和特别的人相处,满怀希望地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

凯伦还说,因为很多学员是为通讯社服务的,主要的工作还是抓拍新闻,许多摄影师都没有受过训练怎么思考自己的拍摄和叙事,因此学习如何用图片讲故事的课程很有必要。

累,却大呼过瘾

“强度之高,压力之大,令人始料不及。每天不但要听课,还得认真琢磨作业拍什么、怎么拍。有的同学为了拍作业,甚至从北京中心跑到了六环外。直到交上作业的那一刻,我才如释重负。感情这上课比上班累多了。”培训结束之后,学员侯俊发出如此感慨。

的确,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选好拍摄对象、进行构思、采访拍摄、挑选图片、编辑成组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更何况很多外地学员对北京的环境和人物都并不熟悉。

第一次拍摄完成之后,在编辑课堂上,老师直率地指出每个人拍摄的图片故事存在的问题,大到结构内容,小到某张片子的用光、色温、曝光和角度、站位,有鼓励、有赞赏,也有苛刻、不留情面的批评。之后,再让大家讨论,提出改进的方法。

学员张玉薇说,刚开始压力好大啊,老师说话好直接,让人很没面子。

荷赛获奖者、人称“费大师”的费茂华的一张照片受到了老师、著名战地摄影师容·哈维伍的批评:“这张照片跟刚才那一张相比似乎不是一个人拍的,你好像是路过这里随手按下了快门。” 容·哈维伍毫不客气地说,“我能够感受到你的意图,但是我认为你应该调整自己的位置,来最好地实现你的拍摄意图。” 容·哈维伍一边说,一边还不断地蹲下站起地进行示范。几天培训下来,费茂华有了很深的感悟:“这也正是容·哈维伍想要教给我的拍摄之道:执着于自己的感觉和专业标准,而不是随意应付。拍摄任何一张照片后都问自己一个问题:我还有没有更好的选择?”

就像刘宇说的,老师是严谨的,他们其实并不奢望在短短几天内,学员们就可以拿出完美的作品,他们更在意的是拍摄—编辑—讨论—补拍—再编辑这样的过程。

“你能去补拍吗?”这是老师问得最多的一句话。

同时,每一个老师都不断地提醒大家:“消失在他的生活里,让他感觉不到你,拍到最自然的状态!”或是“要做一只趴在墙上的苍蝇!”“消失在壁纸里!让被摄者感觉不到相机的存在。”

他们总是不断强调摄影师要深入被采访者的生活,反映他们的多个侧面,力戒表面化、模式化地拍一个图片故事。因此要熟悉采访对象,与他们交朋友。学员岳月伟拍摄的“搬砖工”得到了老师的好评。第一次拍摄时,他只拍了搬砖工工作的情景,老师要求他再补充拍摄搬砖工生活的情景。经过补拍后,整个图片故事生动饱满起来。

“小生意”作业,李莹拍摄的是报刊亭。老师娜迪亚也要求她去补拍,选取从报亭内向外看的角度。因为“生意”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如果只从外向内拍,只关注了顾客的视角,而忽略了销售者的感觉,这个故事就不完整。

事实证明,不少学员补拍的照片都成为了最后图片故事的重点。

学员们经过一次两次乃至三次补拍,然后再次进行小组讨论和编辑,最后完成图片故事。经过这么一番磨练,最后出来的组照,甚至会让摄影师本人都觉得耳目一新。压力之下,大家也在感受着经过磨练后获得成功的愉悦。

尽管累,不少人大呼过瘾,而且对于整个过程很享受。

没有对与错,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在培训中,老师给学员发了一张单子,上面罗列出了拍摄图片故事能保证视觉丰富性的图片要素:1.全景(OVERALL) 2.中景(MEDIUM) 3.特写或细节(CLOSE-UP or DETAIL)4. 肖像(PORTRAIT) 5.互动(INTERACTION) 6.特征(SIGNATURE) 7.连贯性 SEQUENCE 8. 关键点(CLINCHER)。所有这些要素每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反复强调,谈论如何拍摄时如此,讲述如何编辑时也是如此。

在这次培训课程中,一堂图片编辑大课也让大家印象深刻。所有学员被分成六个小组,老师提供了50张讲述“美国老年囚犯”的专题照片,每组成员一起从中选出7幅,编辑成杂志需要的图片故事。这里,同样绕不开的也是图片故事八元素。

在两个小时时间里,几乎每一组的学员在编辑过程中都有激烈的争论:哪一张打头,哪一张收尾,中间的顺序如何,故事怎么讲……

学员郭磊说,对照片的遴选和排序过程,实际体现大家思想的交锋。这个过程,到处闪现思维碰撞的火花,比最终的编辑结果更重要。

最后各组编出的图片故事也不尽相同。各组代表陈述了自己的编辑理由,老师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还拿出了美国、西班牙等国杂志刊登这组图片的版面,其中没有完全一样的图片故事。显而易见,故事是有多种讲述方式的。因此答案是开放式的,每种编排没有对与错,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员费茂华惊叹图片故事编排的复杂和多彩,他说自己学习到了一个秘诀,那就是尝试多种排序。

“我对故事的编排有些开窍了。”李文说,“同样的照片,经过不同的编排方式,就会出现差异化的效果。就像同样一个故事,从有些人口中讲出来好听,从有些人口中讲出来就乏味。这是因为有些人善于讲故事,他们知道哪些事先说,哪些事后说。”

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教学也是开放式的,老师并不是绝对的权威和真理,他们只说出自己的观点,并不强加给学生,而且让大家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有一次,容带着他的小组学员们编辑一组交通协管员的片子,对于其中一张他不忍割舍,但其他的中国学员都认为那张不够好。颇为不甘的他问了若干遍后,大家还是说不要。“好吧,那就不要了。”容无奈的话语让大家都笑了起来。经过充分讨论之后,老师充分尊重摄影师本人的意见,让学员自己决定图片故事的最终呈现方式:“你要这张打头,还是这张?”“你看这样的顺序怎么样?”而学生将老师的思路与自己的想法进行对比,体会两者之间的差异,受益也是不浅的。

“黄浦一期”与“授之以渔”

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加强培训,提高摄影记者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对于新华社的摄影记者,乃至对于中国的新闻摄影人来说,都是必要而有益的事情。

新华社副社长周树春将这次培训比喻为“黄浦一期”。他在新闻摄影国际培训班的毕业典礼上说,在一个记者的一生中,总会有一次或者少数几次对他的职业生涯来说至关重要的培训,希望这次培训对于所有学员来说,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

的确,每个人都在这个课程中收获了自己需要的东西。

“最后结业时,看着自己的照片在大屏幕上播放,忽然发现自己和很多同学的作品好像都换了一种气质,因为我们在培训中学到了另一种讲述故事的方式,另一种观察世界的方法,另一种表达自己的角度。”张玉薇说。

“在这次培训中,每一位老师都在‘如何观看’方面让我感到惊奇:‘你们看到这张照片中这个女演员的头发和地毯上的花纹正好呼应’、‘这张照片这里的音符标志说明了她的工作’、‘这张照片让我们感觉到她对自己的工作是多么热爱和喜欢’——照片中一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东西似乎总是能被这些老师发现,而他们提到的某些感觉也许摄影师在拍摄时也未曾想到。”费茂华说。

杨磊说,我将以一种新的方式来读图。

金良快说,我从知道怎么拍到明白为什么这么拍了。

李钢说,我们学会了寻找图片中内在的逻辑关系,学会了挑选照片构建自己的画面关联性,这是不同以往的思考方式和思维变革。

……

无论是崭露头角的新锐,还是曾获奖无数的名记,当所有人都从培训课程中获得了自己的独特感悟时,他们也应该更深地领会了新华社副总编辑、摄影部主任王瑶在开班式上对于掌握更高专业技能做出的“授之以渔”的比喻。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方法 第7篇

一、明确任务, 直击目标

老师都希望学生能在每一次观察中获得成功, 但如果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往往会事与愿违, 没办法达到预期效果。有人做过实验, 给儿童展示一幅图画, 画上是一株玫瑰花, 开有九朵三种颜色的花朵。另有三只蝴蝶:一只白蝴蝶在一朵粉红色花上, 另外一只花蝴蝶和一只黑蝴蝶在几朵大红花朵上挥舞翅膀, 似乎在选择落脚的花朵。主试未提出任何要求。几分钟后, 图画收起, 要儿童回答下列问题:1.画上有几朵玫瑰花? 2.玫瑰花有几种颜色? 大多数儿童只能说出“我看到了三只蝴蝶”或“我看到的蝴蝶有白、花、黑三种颜色”。而对于主要问题, 几乎没有儿童能正确回答。 [1]由此可见, 如果想要让学生在观察中获得成功, 就得让学生在观察前明确观察任务, 才能达到观察目的。因此老师们得在观察前让学生明白每次观察的任务, 制订好观察计划。这样学生才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观察, 少走弯路, 即避免盲目观察, 浪费时间, 从而做到事半功倍。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确定观察目的和要求。 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如本次观察要找到什么? 寻找存在少量差异的观察对象的异同。观察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 即产生了哪些变化, 是怎样变化的, 每一个变化过程有什么不一样, 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观察的事物是怎样组成的, 它们之间各有什么作用? 随着时间与地点的推移, 观察的事物是否产生了变化, 如果有变化, 那么它又是怎样变的? 是什么原因促使它产生了这样的变化[2]……学生有了明确的观察任务, 在观察中得到的收获将会更多, 反之则可能一片茫然, 不知所措, 或者是走马观花, 所得无几。

二、开放五官, 察看本色

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 不能仅仅用眼睛观察, 这样太过于局限了。老师们应该激发学生调用多种感官, 多管齐下, 依次观察, 从而不断察看事物的本色, 开阔眼界, 获取更多的真知。开放五官就是要让学生尝试用鼻子闻一闻, 用嘴巴尝一尝, 用耳朵听一听, 用手摸一摸……这样学生获得的观察结果就比较系统, 才能较好地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 而不仅停留于事物的表面。如在教学《人民币大揭秘》时, 老师可先利用小故事导入,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总结出观察方法, 其中方法之一是开放五官观察 (眼看、手摸、耳听、鼻闻) , 接着, 老师可引导学生用总结出来的观察方法现场观察10元人民币, 让学生应用观察方法。老师让学生先拿着工具用眼睛反复察看, 接着用手一次又一次有针对性地摸, 在摸的过程中他们将会感受到盲人是如何辨别人民币的真假的, 摸完后再让他们将10元纸币拿起甩一甩、弹一弹, 通过这样了解10元纸币发出的声音, 听完声音后, 再让他们将鼻子稍稍凑近, 闻一闻纸币的味儿。通过这样让学生开放五官观察, 孩子们对人民币会有更深刻的认识。相信今后他们一定能更好地辨别出人民币的真伪。当然有了这一次的经历, 孩子们今后对事物的观察将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实际情况, 适当调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 从而获得更多关于事物本色的知识。

三、掌握方法, 实践体验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小学生的智能发展尚处于初级时期, 对事物的观察往往比较肤浅, 识别能力较差, 因此在观察事物时, 老师们应有针对性地及时指导学生该怎样进行观察。只有掌握一些观察方法, 学生才会乐于观察, 才能在观察中不断获取新知, 不断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不断提高观察效率, 不断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兴趣与能力。观察方法很多, 如顺序观察法、特征观察法、异同对比观察法、多角度观察法、细节观察法、定量观察法、重复观察法……老师们可根据学生特点及需要着重进行指导。 如果学生写观察记录条理不清、言之无序, 则老师们在上综合实践课时可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如我上《观察1角钱硬币》时, 引导学生按照从整体入手, 再局部, 最后回归整体的顺序观察。这样, 学生写观察记录时就不会产生条理不清、言而无序的情况, 在汇报时其他学生才能听得一清二楚, 才能得到更多的肯定, 树立起更强的学习信心, 为今后更加深入地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又如在引导学生观察乌龟时, 我引导学生采用特征观察法进行观察, 即抓住乌龟最显著也最与众不同的特点———龟壳进行观察, 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乌龟有四条腿、一个头、一条尾巴等与其他动物共有的特征上。只有让学生掌握观察方法, 才能使其少走弯路, 提高观察效率。

四、善于思辨, 一分为二

唯物辩证法要求人们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 从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特点入手, 不能只看到一个个孤立的事物, 要把事物现状与它的过去、将来联系起来考察。既要看到事物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 更要看到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和发展。在分析事物发展原因时, 要着重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 又不忽视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 [3]由于小学生还小, 可塑性极强, 老师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事物时, 应尽量引导学生用辩证眼光看待事物, 以避免片面性。如我们在引导学生观察兔子时, 学生都会被兔子那可爱温顺的外表折服, 此时老师应当带领学生观察, 了解兔子的生活习性, 查阅有关兔子的资料, 从而辩证地看待兔子这一动物, 知道兔子其实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老师可举十八世纪澳大利亚引进兔子并放生, 结果给澳大利亚带来生态灾害的事例。又如引导学生观察人工彩虹时, 除了让学生通过反复试验进行观察并写出观察到的现象外, 还需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 即彩虹的成因, 彩虹真的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吗? 等等。由此初步激发学生的辩证思维, 使他们感受到华丽的外表并不一定就是美与善的代言, 今后观察事物时, 不仅看其外表, 还得深入了解并揭示其本质, 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认识事物。

摘要:学生的观察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中, 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使学生在观察前明确观察目的, 做到心中有数, 观察时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 这样能使学生收获更多, 课堂上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掌握并运用观察方法, 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 则学生在观察中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观察能力,观察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志杰.观察能力培养方案.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2006:104-105.

[2]华芬等.培养学生观察力的N种方法.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0:93.

小语写作教学中的观察方法 第8篇

一、观察要有明确的目标

在观察事物之前教师要精心考虑, 周密安排, 根据观察对象的不同年龄和心理特点, 提出观察目标,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 学生明确了观察的目的, 观察时注意力就会集中, 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如:观察植物就要观察它的根、干、茎、叶、花、果等各部分的特点;观察动物, 就要明确观察它的外形及生活习性等特点;观察人物, 就要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的特点;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 就要观察它的开头、经过和结果。总之, 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 我们应该提出不同的观察目标。

二、观察要按顺序进行

要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观察。小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 逻辑思维能力又不强, 观察时容易犯顺序混乱的毛病, 这样写出的文章也是杂乱无章的。在观察时, 一定要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 引导他们采用不同的观察顺序。

在小学的作文教学中主要的观察顺序大致有四种:一是按时间顺序, 例如事物在四季、昼夜、不同时间点的变化;二是按空间转换的顺序, 例如由远及近、从上到下的变化;三是按内容顺序, 例如从整体到局部、景物到人物、主要到次要;四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从事情的起因到结果。

三、观察要抓住事物的特点

每件事物都有其本身的特点, 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观察时努力发现其与众不同之点。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地抓住特点进行重点观察, 我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方法, 这样就很容易发现事物的异同和变化, 从而抓住其特点。

例如:写一个人的肖像时, 学生总喜欢用“弯弯的眉毛”、“圆圆的脸蛋”等, 针对这一现象, 在一次写人的作文课时, 我先让一个学生站在讲台上用语言来描述本班任何一个同学的外貌, 然后请同学们猜出这位同学讲的是谁。我就会在一旁指导:“大家仔细看, 这几位同学的五官通过观察和对比, 我们会发现他们各有特点。”接着, 我再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指点再进行认真观察、描述自己要写的人物, 最后才让学生下笔写人, 这就可以写出形形色色的人物来了。

四、观察要细致入微

由于小学生对平常的事情不注意观察细节, 所以对周围的事物往往视而不见。如果问他们那个人怎样, 他们就会笼统地说很好呀, 但是只要再追问怎么个好法, 恐怕就答不上来了, 这都是对事物缺乏细致观察所致。针对这些, 我们就要在平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细致观察事物, 积极调动各种感官, 比方说用眼睛看, 用耳朵听, 用鼻子闻, 用手来摸, 充分感受事物的形、味、声、色等各方面。

五、观察中要展开联想和想象

没有联想就没有创新。指导学生观察时, 应注意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 进行积极的思维, 展开丰富的联想, 让他们在脑海中生成栩栩如生的画面。想象力是小学生比较缺乏的能力, 但是, 这也是写文章是否形象生动的关键。我们在作文教学中, 在引导学生观察的同时还要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

改良静脉输液排气方法的效果观察 第9篇

1 试验与方法

1.1 试验资料

2013年3月~2013年6月每月每天抽取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急诊静脉输液患者3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5例, 每月共试验20天。

1.2 评定标准及损失液量计算

肉眼观察莫非氏管以下输液管内、管壁、过滤器及头皮针2/3内无气泡, 或管壁上无明显小气泡附着即为一次排气成功, 否则为失败。结果由两名主管护师共同评定。

损失液量计算, 每天每组各排气15例, 并将每组穿刺前从针头排出的药液集中于一个容器, 试验完毕立即用1ml注射器抽吸, 并分别记录两组总液量, 每月共记录20天。

质量控制 (1) 为了避免由于重力作用对莫非氏滴管内液体充盈速度的影响, 试验的两组液体瓶均悬挂于同一高度; (2) 所有操作均由一名主管护师独立完成; (3) 两种试验所使用的一次性输液器均为同一批次同一个产家生产的一次性输液器 (5½针头) 。 (4) 静脉输液用的液体均用塑料瓶装5%葡萄糖注射液250m L (内加相同针剂药物, 剂量相同) , 液体也均为同一厂家同一批次作为观察对象。

1.3 统计学处理

试验数据采用Excel 2003和SPSS 17.0软件进行常规统计分析。

1.4 方法

1.4.1 传统静脉输液排气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排气法[1], 取出输液器先把过滤器与头皮针衔接紧密, 然后将针头根插入液体瓶内, 再将输液瓶挂于输液架上, 右手持滴管倒置成“U”型, 待液面升至1/3~1/2时, 将滴管倒转让输液管自然下垂, 滴管内液体水柱直接滴入莫非氏滴管下方输液管, 直至排尽管内空气, 液体到达头皮针2/3时, 关闭调节器, 待穿刺。

1.4.2 改良静脉输液排气法

试验组采用改良排气法, 取出输液器后, 先将输液管过滤器与头皮针衔接紧密, 再将输液器插入瓶内至针头根部, 左手将滴管倒置并高于瓶口后把输液瓶挂于输液架上, 再用右手持倒置的滴管中间, 用大拇指与食指尽最大可能的用力挤扁滴管后突然放开, 顺手使瓶口端输液管成“U”型。管内液体水柱会很快到达1/3~1/2, 或者用右手持瓶口端输液管成“U”型后, 左手挤压输液瓶, 也可使滴管内水注很快充盈到1/3~1/2, 再将滴管缓慢倒转并维持倾斜状, 滴管内液体水柱可顺着倾斜的滴管壁流向下方, 通畅无阻, 这时左手将终端过滤器及乳头垂直向上, 药液在无气的情况下直流至头皮针管2/3时, 关闭调节器, 待穿刺前再排头皮针内气泡即可穿刺。

2 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 试验组的排气成功率为98.58%, 而对照组的排气成功率为93.42%, 试验组比对照组提高4.16个百分点, 试验组成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下同) 。

试验组的每次操作用时为12.4~15.3s, 平均为13.9 s, 而对照组各月试验组的每次操作用时为22.1~23.2s, 平均为22.6s, 试验组比对照组节约时间8.7s, 显著低于对照组。

各月试验组的平均损失液量为0.07~0.09m L, 平均为0.08m L, 而对照组各月试验组的平均损失液量为0.42~0.49m L, 平均为0.46m L, 试验组比对照组减少液量损失约0.38m L, 显著低于对照组。

表中同列数据后*表示差异在5%水平上差异显著

3 讨论

3.1 传统排气法缺点

(1) 传统法排气时, 在调节器开放的状态下, 倒置的滴管下端在折叠不紧的情况下, 滴管内的液体和空气可同时快速流向滴管下端的输液管内, 空气形成小气泡导致莫非氏滴管内气泡的残留, 将直接影响一次性排气成功率; (2) 莫菲氏滴管呈垂直向下状态, 液面下降时速度较快易对下端输液管测壁产生较大的冲击力, 飞溅的液体容易冲起小水花或小水珠而附着于管壁, 从而影响管壁上气泡的残留, 难以一次性排气成功; (3) 由于液体流速过快, 过滤器向下状态时快速的液气流无法充分充盈过滤器, 造成过滤器内气泡的残留, 而输液前就必须经过反复弹击才能排尽小气泡, 这样造成夜体浪费。否则, 易使残留的空气随着液体进入血管, 给患者造成心理压力。 (4) 莫非氏滴管靠液体重力的作用充盈速度慢, 影响排气时间。

3.2 改良法的优点

(1) 改良排气法通过尽最大可能的挤压莫非氏滴管中央使滴管内迅速产生较大的负压, 空气快速进入液体瓶, 使液体瓶内快速转变为正压, 利用液体瓶内的正压和负压作用促使瓶内液体快速流入滴管, 加速了滴管的充盈速度, 另外, 直接挤压液体瓶也可快速充盈莫非氏滴管。从而改变了传统法仅靠液体重力的作用来充盈滴管, 等待时间长直接影响排气速度慢的缺点, (2) 在整个排气的过程中莫非氏滴管一直呈倾斜状, 液体会沿着莫非氏滴管侧壁, 再流向下端输液管。这样液体向下的冲击力在滴管测壁就能得到缓冲, 从而减少输液管壁小气泡的发生[2], 虽然水柱快速流入滴管时可能有些小气泡产生, 但也尽可能的使气泡悬浮在莫非氏滴管的液面上[3]。 (3) 改变了传统法在排气过程中滴管处于垂直向下状态、液体水柱呈直线迅速流向莫非氏下端输液管, 从而容易对输液管测壁产生较大的冲击力, 形成气旋及飞溅的液体进而产生较多小气泡或小水珠附着在输液管测壁, 致使管道内气泡残留, 需反复弹击, 从而影响一次性排气成功[4]和直接影响排气时间延长的缺点。 (4) 改良法排气时, 维持终端过滤器垂直向上, 它的上半部与头皮针衔接的一面, 形成四周低, 中间高结构上的保障[5], 气泡就可以直冲向头皮针方向, 不易造成气泡残留在过滤器。 (5) 当夜体排至头皮针的2/3时即可关闭调节器, 这样穿刺时只需排头皮针前面1小节空气即可穿刺, 这样既省时又不浪费夜体量, 从而改变了传统法需反复弹击而浪费夜体量的缺点。

综上所述, 改良法排气通过莫非氏滴管充盈速度快、莫非氏滴管在排气过程中保持一定的倾斜度, 致使滴管内不产生小气泡、即使产生小气泡也可使气泡悬浮在滴管液面上。过率器垂直向上, 致使其中无小气泡残留, 从而提高了一次性排气成功率, 排气速度快, 操作方法简单, 易于掌握, 省、省力、快捷, 而且减少液体的损失量, 特别是贵重药品, 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护患纠纷, 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 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崔焱.护理学基础[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324.

[2]冯银解, 陈春兰, 曹红燕.倾斜式静脉输液排气法的探讨[J].中国民康医学, 2007, 19 (8) :698.

[3]李秀丽.改良静脉输液排气法临床应用体会[J].临床误诊误治, 2007, 20 (7) :96.

[4]李燕, 郑同鹏, 杨颖.介绍一种新的静脉输液排气方法[J].护理学杂志, 2002, 17 (2) :994.

不同方法改善儿童贫血的临床观察 第10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收集重庆市西郊医院儿童保健门诊中2009年从1~8月间诊治的203名缺铁性贫血患儿, 其均符合缺铁性贫血诊断标准。其中男童99例, 女童104例, 年龄为6月~2岁。患儿分为A、B两组, 采用口服不同铁制剂方法治疗缺铁性贫血, 确定疗效观察时间为4周。所选对象均要排除其他疾病: (1) 伴有急性的心、肝、肾、肺部等疾病; (2) 伴有血红蛋白病及贫血以外的血液系统疾病; (3) 近期有急性感染史的患者; (4) 1个月内使用过铁制剂者; (5) 其他种类的贫血。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案

A组采用新型右旋糖酐铁口服液, 按元素铁2mg/ (kg d) , 分2次。B组采用健脾生血颗粒冲剂, 按元素铁2mg/ (kg d) , 分2次。A、B两组同时辅助VitC 50mg/d。铁制剂均饭后服用, 疗程为4周。

1.2.2 观察及测定指标

两组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时采用氰化高铁法检测血常规, 分别观察血红蛋白、红细胞平均容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以及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变化。

1.2.3 疗效判断

采用铁制剂治疗缺铁性贫血4周后, 观察血红蛋白恢复情况, 如果达到最低正常值 (Hb=110) 为治愈;采用铁制剂治疗缺铁性贫血4周后血红蛋白值上升>20g/L为有效;采用铁制剂治疗缺铁性贫血4周后血红蛋白值<20g/L为无效。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10.0软件建立数据库, 采用统计学处理进行卡方检验, P<0.05为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为组间无差异显著性。连续性变量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者以均值形式表示。

2 结果

共203名患儿完成治疗, 其中A组101例, B组102例。两组患儿治疗前在性别构成、年龄、贫血程度等差异均无显著性, 见表1。

注:*为F值, △为卡方值, P值均>0.05

2.1 两组儿童治疗前后血红蛋白、红细胞指数变化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前血红蛋白、红细胞平均容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等差异均无显著性, 治疗4周后, 采用铁制剂A组和B组上述指标基本达到正常水平,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且上述指标无组间差异 (P>0.05) , 见表2。

2.2 两组患儿治疗疗效比较

采用铁制剂治疗A组和B组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见表3。

3 讨论

3.1 不同剂型铁制剂纠正贫血均有效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常见病, 主要原因是由于体内铁缺乏最终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致的一类贫血。此类贫血属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实验室检测平均红细胞容积<80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27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10g/L等, 是人体内铁缺乏的最后阶段[4]。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早期在血中可检测到血清铁蛋白、血清铁降低, 是人体内铁减少的早期表现, 铁减少期时只是机体储存铁水平降低, 而红细胞造血功能并没有受到影响, 临床上无贫血, 即体内血红蛋白不会下降, 而当体内铁减少到一定程度, 即红细胞生成缺铁期, 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 血清铁转运至骨髓幼红细胞参与血红蛋白的合成减少了, 那么红细胞游离原卟啉水平便相应增高了, 但此时临床仍无贫血, 即体内血红蛋白仍然不会下降。血红蛋白分子是有核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内形成的一种含色素蛋白质成分, 他的色素部分为亚铁血红素, 蛋白质部分为珠蛋白。亚铁血红素由铁原子和原卟啉组成, 当红细胞内缺铁, 原卟啉不能和铁原子结合成为亚铁血红素, 造成血红蛋白的生成减少, 那么红细胞胞质随之减少, 继而体积缩小, 便发生了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如果此时能够及时为机体补充适量的铁制剂, 机体恢复正常的铁代谢, 使体内有充足的铁原子能与原卟啉结合为亚铁血红素, 血红蛋白分子生成增加, 贫血便得到纠正。从本文观察中发现, 不同的铁制剂都可以恢复机体正常的铁代谢, 使贫血得到纠正。

3.2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铁缺乏的原因

在正常情况下, 铁的吸收和丢失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因此从病理生理角度来说, 导致铁缺乏的原因可以认为是吸收减少和丢失增多。简单地说,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否发生取决于能被机体有效利用的铁原子的多少。Fe2+在体内具有生物活性, 并且在VitC参与状态下生物活性更强[4]。中国人的饮食以谷物类为主, 有时饮食结构搭配不够合理, 其中含有大量的鞣酸干扰铁离子的吸收, 即使摄入了大量的铁原子, 在体内的生物活性不强, 生物利用度较低, 造成了吸收减少.疾病 (如腹泻) 的影响也可导致铁离子丢失等等进而使体内无适量铁原子的结果, 从而导致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总之, 在明确诊断的情况下, 为尽快纠正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首先在去除病因的前提下, 建议采用口服铁制剂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种类口服铁制剂改善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状态的作用。方法 共203名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分为AB两组, A组患儿采用新型右旋糖酐铁口服液治疗, B组患儿采用健脾生血颗粒冲剂治疗。测定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平均容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结果 口服铁剂治疗后两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平均容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均显著升高 (P<0.05) , 但组间无差异 (P>0.05) 。结论 不同种类口服铁制剂均可改善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关键词: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治疗,儿童

参考文献

[1]朱易平, 廖清奎.中国7个月~7岁儿童铁缺乏症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 2004, 42 (12) :886-891.

[2]李佩柏, 马永彦.锌、铁缺乏对婴幼儿智力及行为发育的影响[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 2006, 2 (5) :285-286.

[3]卓惠娴, 赵萍, 严文康等.缺铁性贫血对婴幼儿体格, 智力发育的影响[J].宁夏医学杂志, 2004, 26 (5) :20-22.

谈中学素描教学中观察方法的训练 第11篇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前提条件,训练学生学会正确观察事物的方法是素描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讲授形体结构课的时候,我拿出一個花瓶,先让同学们看半分钟,然后让同学们进行默写(同学们感到很意外,没有思想准备,观察花瓶时比较盲目)。结果是很多同学画出的形体与实物不太相符,表现出来画者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既无意识的随意观察性。接着,我还是用同一个花瓶做实物,让学生注意观察半分钟,并事先告诉同学们画出实物,最后,同学们画出的花瓶比上次要好得多,因为,这一次是对实物进行了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所以,同学们画得实物虽然结构不够准确,缺少理性的理解,但是形体基本趋向合理。

保罗·塞尚曾说过:“要用圆柱体、圆球体、圆锥体来处理自然界,使一切,即使是一件东西或一个风景的每一面,都处在透视关系之中,都趋向一个中心点。”这是对形体结构的高度概括,也是训练造型能力的正确起点,任何复杂的形体结构都可以概括到最简单的几何形体中去。这种先把复杂形体概括成几何形体,再从中还原出来的手法是形体结构分析和表达的主要方法。因此,我们还必须深入地用体积的概念去观察、分析、表达物体像在上形体结构课时,注意从简单的几何形体入手,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物体的形体组合及训练方法,做到以下几点。

1.让学生懂得轮廓线的观察方法及存在含义,不仅仅是单纯的外轮廓线,学会用直线的方法塑造形体暨外轮廓线。

2.科学把握形体的准确性,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线与体、体与体、外形与内部体积等各种关系的比较,始终用体积的概念去深入研究、观察物象。

3.注意物体的基本形及透视原理。

4.使学生懂得画、涂、描之间的关系,加强学生对线的练习,不断训练学生眼力及眼睛对形体观察和判断的正确性。具体方法如:

(1)将画纸钉在竖立的画板上。

(2)用素描笔(铅笔、灰粉棒、木炭等)做练习。

(3)悬臂、腕、画板与相距约一臂。

(4)直线和圆线的练习,直线自上而下、自左而右、自右而左等距离排列,圆线要求为正圆。

(5)定点练线,在画纸上先确定两个点,再从一点画直线穿过另一点。

(6)等距离分割练习,即将一直线目测,作二、三、四等分练习。

总之,在中学的素描教学中,训练学生正确的观察物体的方法,加强造型能力、强化绘画意识是素描教学的目的。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时间内,深入挖掘教材,抓关键、找方法,是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的永久课题。

(作者单位 吉林延边第三中学校)

谈设计素描中的观察方法 第12篇

观察能力是一切视觉艺术设计活动的最基础的条件。当然, 我们所指的观察, 不只是单纯的对大自然的分辨与观看, 是由表及里的对物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 还是一种对客观物象的全方面的的透彻的观察与深入的理解;从而对其有一个深刻的感受与体验, 然后将其感受准确的表达出来, 传达出对物象的分析理解与表达, 这样的观察方法, 势必能提高我们感受自然美的能力。

“设计素描画的不是形体, 而是对形体的观察”。在教学中, 我们曾发现, 有部分入校时素描课成绩优异的学生, 在后期的设计课程上缺乏创造力, 而且设计能力也很薄弱。探其原因, 体现在素描课的教学上的是, 这些学生没有能够正确认识观察, 而通常把观察活动与照相机的功能等同起来, 没有真正的洞察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质。由于笼统的观察方法, 造成了缺少观察能力, 思维单一的习惯。这必然影响到设计素描教学的深入开展。

设计素描要培养视觉要素的基本能力离不开观察。但观察并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 怎样观察有一个切入点的问题, 不同的切入点可以得出不同的思维结果。整体全面的观察、互相对比的观察、相互联系的观察等都属于最基本的、常规的观察方法, 而一些打破常规的观察方法却能使我们的视觉思维进入到一个更为新奇的、充满创意的境界。因此, 在设计素描教学过程中, 在常规的观察方法基础之上, 加强对学生非常规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关键所在, 值得我们探究。

1. 学会运动观察的方法

现象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 任何现象都必定以本质为依据, 当我们既不认识也不理解事物的本质时, 就谈不上能真正的去理解现象, 相反还会被现象所迷惑, 进而产生某种片面性。对物象本质特征的观察与理解, 不仅是为了表达物象, 更是提高审美能力和丰富艺术表现语言的需要。

在进行传统素描训练时, 观察的视点是固定不变的, 固有的去表现画面, 因而, 学生们在长期的训练中就养成了一种惯性的、被动的状态,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画准、画象的问题, 久而久之却形成了学生思维单一, 缺乏创造性的隐患。作为设计专业的基础课, 这势必会影响到后期专业课的开展。而运动观察的方法, 则可以使学生们自觉的围绕物体的四周去观察物象, 不仅是为了画准形象, 更是对物体的本质有意识的去理解, 目的在于能够超越物体的现象, 而达到对物体本质的理解, 从而理解物象外在的形式与内在的结构的有机联系。

运动观察的方法能让学生掌握抽象的方法, 观察依附在对象本身的、不同角度展示面的不同基本元素的组织, 进而对物体的形式作进一步地表达。运动观察的方法变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从中理解体会物象的本质;从中观察发现鲜活生动的形象;从中学会抽象的思考方法;从中发展了想象力并提高了创造力。

2. 培养微观观察的方法

善于观察的人, 会关心周围的事物, 以小见大。在设计素描教学训练中, 我们可以利用生活中被人们视而不见的微小物品或物体的某个局部特写等寻找“微观”形态元素, 用微观特写手法表现对象, 追求肌理脉络和图形质感以及肌理质感的变化。如借助于数码技术、借助放大镜, 借助金属器皿等用特别观察的手法去精细放大物象, 物象将显现出非比寻常的结构比例、肌理图案……这些表象打破了原来的形象, 变得既陌生又新奇, 尤其是物象的某些元素从原有形象中解构出来, 变得突出、鲜活, 形成了新的形象。

通常在微观观察的训练中, 我们一般要求从生活中不起眼的微小物品或物体的某个局部着手, 在规定的有效时间内, 进行反复的、细致的观察, 既要求对物象的材质特点和纹理理特征要进行精细观察, 还要对其选择特定的角度、特殊的技法和特别的形式来进行表现。在这个过程中, 要着重强调局部观察的趣味性以及构成局部特写所需要的敏锐观察力, 使其能够更为精确的提炼, 更为细腻的表达。

微观的观察从事物的细微处入手, 深入到事物的微观形态中, 观察事物细微变化, 发现微观世界中的组合特征, 掌握微观世界的变化规律。这种课题训练可以使学生发现和感受自然万物姿态特异的生态美, 对开拓思维以及精确的观察生动的表现具有积极意义。

3. 把握印象观察的方法

在素描造型训练中, 可看的事物非常多, 如何抓住核心问题, 进行概括理解性的观察是其关键点。因此在训练中, 要去掉那些多余的、不能体现物象本质的元素, 以概括、凝练的方式表现物象的本质。

“简”是相对“繁”而来的, 不是把复杂的问题做简单的处理, 它既要求在观察中做“瘦身”, 更要求在“瘦身”后还要蕴含比“瘦身”前更多的内涵。印象观察能使学生克服对物象表面的被动的抄袭, 增强了视觉感受表现中的主观能动性, 与固有表象拉开了距离, 却又更接近了内在本质的感受。

上一篇:人生的悖论下一篇:不正常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