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更有效范文

2024-05-24

提问更有效范文(精选10篇)

提问更有效 第1篇

一、设计趣味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提问是否有效,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标准是看学生是否有兴趣去思考和回答。在初中生物课堂上,出现提问无人应答的现象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学生对问题不感兴趣。因此,教师必须优化提问策略,利用趣味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教师的提问感兴趣,会积极联系生活和认知,思考问题,从而积极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例如:在学习苏科版初中八年级生物“食物网”这一课时,教师以故事趣味情境引出问题,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故事情境: 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美国的一个州。众所周知,狼是鹿的天敌,美国这个州为了保护鹿,决定捕杀狼。一开始,由于狼的数目急剧减少,因而鹿的繁殖速度急剧上升。可是,好景不长,森林中的树木草地遭到严重破坏,鹿的数量也开始大减。请思考:从故事中,你认为狼对这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有何作用?你认为这个州保护鹿与捕杀狼的做法是否存在矛盾之处?如果你是州长,经历了这些,你接下来会采取怎么样的措施?故事情境非常吸引人,因此,学生对于教师的提问非常感兴趣。学生开始结合之前所学习的“食物链”开始构思如何回答。

二、引导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提问

当前,在课堂提问教学中,基本都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为了激发出更多的可能性,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师要激发和引导学生提问。在生物教学中, 教师可以在引导自学中融入留白艺术, 促进学生提问自学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在学习苏科版初中八年级生物“单细胞的生物体”这一课时,教师以简单任务为牵引,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 并激发学生在自学时主动提问,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自学任务:了解单细胞生物体;观察草履虫,并展开深入学习。 自学任务只明确了方向,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展开自学,并进行提问。经过10分钟的自学,大多学生都能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有的学生问“单细胞生物除了草履虫,还有哪些”;有的学生问“草履虫到底是如何运动的”;有的学生问“单细胞生物与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吗”, 等等。学生提出问题,说明学生在自学时认真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不必急于回答,而是挑选合适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出答案。

三、延长等候时间,构建精彩课堂

从目前来看,教师提问后,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普遍不足。在提问后,教师要延长等候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以构建起精彩的初中生物课堂。例如:在学习苏科版初中七年级生物“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这一课时, 教师提出问题,并适当延长等候时间, 构建精彩生物课堂。问题:小肠有哪些结构特点与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相适应?这个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生物知识进行比较全面的作答,因而需要一定的思考和归纳总结时间。一开始,很多学生都只回答了“小肠长,内表面具有皱襞和小肠绒毛,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教师只是微笑着点点头,继续等待,等出更多精彩。此时,学生继续思考。突然,有一个响亮的声音说着:“小肠内还有多种消化液,使食物中营养成分充分消化和吸收。”“小肠绒毛壁很薄……”适当的延长等候时间,学生会迸发出更多观点。

四、采用恰当追问,引发思维深入

在利用提问进行教学时,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回答一个问题,然后继续转向下一个问题。在提问时,教师可以恰当采用追问策略,引发学生思维深入发展。恰到好处的追问还能生物课堂越来越精彩。例如:在学习苏科版初中七年级生物 《人体的呼吸》 这一课时,教师在提问时采取追问策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师:感冒鼻塞时,我们经常都会张开嘴呼吸。可是,不一会儿,我们会感觉到喉咙非常干燥。但是,为什么用鼻子呼吸时,我们却没有这样的感觉。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我认为这是因为鼻子能把吸入的空气变得潮湿。

师:你能给出详细的解释吗?

生:(陷入思考和讨论)

不一会,有学生举手作答。

生:鼻腔里有鼻粘膜。鼻粘膜的主要作用就是分泌粘液,使空气更湿润。

师:非常棒 。 还有更多的答案吗?

……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从生活现象入手,简单进行提问;在学生作答后,教师则机智地采用追问策略,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从而利用更多的生物学知识解决问题。

有效提问让课堂更美丽 第2篇

关键词:有效提问;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024-002

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提出一系列问题。我国古代教育文献《学记》是这样表述的:“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在当今课堂,提问一直被看成高效课堂的核心,教师在课堂上所提问题的质量和提问的方法可以检验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但综观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课堂提问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提问的误区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这看似普通的师生交流,如果教师运用的恰到好处,就会使课堂别样美丽。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很多提问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1.问题深浅不当,脱离认知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的难度要适中。如果问题太难,超出学生所学知识的范围,即使学生努力思考,还是无法回答,这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如果问题太容易,学生不经大脑思考就可以回答出来,学生会缺少成就感,从而失去兴趣。有位教师在讲“影响价格的因素”这一框时,提出了以下问题,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价值总量有什么样的关系?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可以直接从书本上找到答案,学生觉得太简单,也就失去了对知识的探究兴趣;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觉得太难,学生会觉得疲劳,有无所适从的感觉。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否则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深入开展。

2.问题游离重点,忽视本质

课堂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是突出重点,有的课堂提问没有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而是违背了教学重难点,忽视了问题的本质。一位教师在讲“商品”的概念时,教师是这样提出问题的:对商品,你想研究些什么?

生1:我想研究有多少商品?

生2:我想研究商品有哪些种类?

生3:我想研究商品的价格是多少?

……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先让学生说说你想研究什么,再自己提出问题的出发点是不错的,但是在提问时没有明确侧重点,导致学生提问是偏离了教学目标,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

3.问题平淡无味,缺乏“问点”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果教师的问题平淡,总是老生重谈,那么对学生就缺少吸引力,从而影响思想政治课的效率。一位教师在上“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这一框时,教师让学生用10分钟时间对本框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后进行提问。

师:同学们刚刚自读了课文…‥我国政府的性质是什么?

生: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读书)

师:很好。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是什么呢?

生: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读书)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的提问太平淡,就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教师的提问,一定要在学生有疑惑的地方精心设计“问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促进美丽课堂的构建。

4.问题频率过高,流于形式

在新课程改革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认为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就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原来的“满堂灌”变成了现在“满堂问”。某位政治教师在一堂公开课上提了78个问题,在评课时有教师还赞赏其“启发式教学做得好”。一堂45分钟的课,学生若要回答这79个问题,需要多少时间?学生一直在忙于找答案,也就失去了宝贵的思考时间。由于教师提问太多,学生看似在积极地回答问题,但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太少。教师为了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急切地将学生的答问引向标准答案,原本课堂上会出现的一些“意外”也就消失了,课堂不再拥有动态生成的精彩,使美丽课堂黯然失色。

二、构建美丽课堂提问的策略

美丽学校,美丽课堂,离不开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而课堂的实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提问设计的是否有效。

1.读学生,问在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人的认知发展水平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现有发展水平(“已知区”),潜在发展水平(“未知区”)和“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介于“已知区”和“未知区”之间,是两者的桥梁。人的认知水平在这三个层次之间螺旋式上升。教师的提问不应该停留在“已知区”或者“未知区”,即问题不能太容易,也不能难度太大。问题太容易,不需要经过思考就可以直接回答,这样就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问题太难,又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影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探寻学生“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在这一切入点上巧妙设问,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一节“价格变动的影响”的公开课上,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了一则关于手机价格下降的材料,然后提出这样两个问题:(1)你认为当前手机价格下降的原因主要是什么?(2)假如你是某手机厂商的负责人,这对你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带来哪些重要启示?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从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出发,把书本内容带到了实际生活中,同时,让学生体验经营者的角色,把看似离学生很遥远的事情让学生自己感受,在问题设计上找到了“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做到从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2.思教材,问在知识疑难处

教师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深思教材,理清教材知识体系,为学生在知识的疑难处设计“牵一发而动全篇”的中心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使学生通过探究亲自去解决问题,获得对知识的直接体验。如为突破“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一框的重点、难点,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再设置问题。教师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材料: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发布2013年社会蓝皮书——《2013年中国社会形式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称,中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总体上仍在继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反弹的风险……教师设置以下二个问题:(下转第31页)

(上接第24页)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哪些问题?你们认为我们应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问题侧重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角度进行设问,层层递进,引领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通过问题探究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了对知识的直接体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抓意外,问在教学生成时

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应充分备好课,充分了解和把握学生,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预设。但课堂教学是动态的,尽管教师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设,课堂教学中仍然会出现许多教师预想不到的问题。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这些“意外”,教师如果能够及时捕捉到并加以合理利用,生成课堂教学的亮点,一定能够让课堂更美丽。例如,笔者在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框时,在课堂上有学生大声说:“消费是自己的事情,与其他人没有关系,更没有对错之分。”当出现这一异样的声音时,笔者并没有将故意破坏课堂纪律的标签贴到该学生的身上,而是将这位同学的观点写到黑板上让学生讨论,通过小组辩论,发表不同的观点,最后学生自己明白了树立正确消费观的重要性。课堂是变化发展的,教师应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实际情况,提出有效问题,促成动态生成,为构建美丽课堂奠定基础。

总之,课堂提问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桥梁与纽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要努力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思想政治课充满活力,构建真正的美丽课堂。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有效提问:让课堂更精彩 第3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方法

语文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教师满堂提问,学生要么不想答要么无话可答,有的甚至不予理睬、顾自遐想,教师只能自问自答。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忽视了有效的课堂提问亦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充分地唤起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教学手段。因此,教师能否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点子上,直接关系到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我结合实践体会,谈谈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的几点拙见。

1. 探究争辩法

课堂教学中,在难度较大的内容和看法有分歧的问题上,可以让学生探究争辩,让他们在争辩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逐渐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负荆请罪》,我在读透课文后提出:“蔺相如真的怕廉颇吗?如果蔺相如与廉颇斤斤计较,会给赵国带来什么后果?”引导学生开展争论,来剖析蔺相如、廉颇的性格特点,然后让学生联系自身应追求的自我价值,展开进一步议论。再如《爱如茉莉》,我让学生对文中爸爸、妈妈作出自己的评价,注重自己的情感体验。设题“茉莉花如此平淡无奇,妈妈却说真爱就象茉莉?”在自由争辩中,学生体会做人的道理,学会感恩父母,懂得知恩图报。

2. 难点质疑法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判定一堂语文课是否成功,不在于学生回答出多少问题,而在于学生能否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在自我阅读过程中,在分析讨论中,总会有些困难是学生难以理解和解决的,因此教师很有必要在课堂上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主质疑课文的难点。如教学《船长》,在讨论解决“船长是一位怎样的人?”这个问题之后,让学生质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既然船长问了大副‘还能坚持多少分钟?’这个问题,为什么前面还要问洛克机械师‘炉子怎么样了?’直接问大副不是更直截了当吗?”这个问题刚一提出,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被激活了。有的说:“哈尔威船长这样做的目的只是想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船的现状,这说明他是一个合格的船长。”有的说:“从这儿可以看出哈尔威船长做事雷厉风行、沉着、镇定。”发言所迸发出来的是对文本的独特的诠释,是对文本理解的自然深化,同时也是高尚的情感升华。学生的质疑就是创新,是自我发现,是凸显个性。教师经常让学生质疑,才能养成学生质疑的习惯,才能培养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3. 直接破题法

标题往往是一篇文章的文眼。从标题入手分析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如《水》是一篇内容比较深奥的散文,通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再加上作品的背景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时就适宜采用直接破题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连续提问:你喜欢“水”吗?你体会过缺水的感受吗?作者难道仅仅是想通过文章告诉我们缺水的苦涩吗?让我们一起细细地品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水那难以割舍的情结。这些紧扣住文章重点而又富有针对性的提问,可有效减少学生阅读文本的盲目性。通过朗读、分析、讨论,学生渐渐领悟题目的深刻含义,水为人们带来的痛苦、幸福,以及在生活中要珍惜水资源。直接破题法有利于攻破难点,突出重点,做到深题浅问,化难为易。这也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4. 兼顾全体培养能力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对教师来说,教室里不应该出现“被遗忘的角落”,每个学生都应该得到教师的提问。教师应该给每位学生机会,对学生一视同仁,提高所有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能只盯住几个尖子生,忽略成绩一般的或较差的学生。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因人而异,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学困生回答,比较专门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这样,每一个问题对于答问的学生都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而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老师提问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对偶尔回答不好的学生,教师除应充分肯定其某些可取之处外,还要注意在较短时间内再给他一次答问成功的机会。这样,可以使全班每个学生的学习,都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程度不同的进步。提问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联想与创造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具有的能力去想象、创造,从而扩展知识领域。如在教《三袋麦子》时,教师可以提问:“你最喜欢哪只小动物?为什么?”给学生创设一个新的思维情境,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在多种可能性中去分析、思考和判断。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样,一个好的问题,能够开启学生心灵,激发学生思维,引发智慧碰撞,激活生命体验。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重视问题的深入性、启发性、开放性、拓展性。也就是说,教师要重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扩散性的问题,投石激浪,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层层深入。通过提问,学生能开启思维闸门,积极自主地参与学习,同时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事实证明,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多动脑筋,注意在其有效性上下功夫,就一定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参考.

让高中生物课堂提问更有效 第4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 课堂提问 有效 原则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则是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艺术水平的有效方法。有效的提问通常能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学生学得有滋有味。那么,怎样让课堂提问更有效呢。所谓“有效”就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则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以下是本人在课堂提问中的一些体会,用以抛砖引玉。

1.提问的目的和内在要求

1.1提问的目的

提问是为了教师更顺畅地讲授,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提问;提问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这是一种表面化、形式化的提问;提问题是为了体现探究性教学,这是一种肤浅的提问。提问的目的应该是:“诱导学生参与教学,引起注意,激发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启发学生的思维,改进思维品质,培养思维能力。提供练习和反馈机会,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1.2有效提问对教师的内在要求

1.2.1 对教材要“懂、透”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

1.2.2备学生要 “实、蹲”

“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蹲”,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蹲下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

只有做到这些,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

2.1尽量避免无效和低效的课堂提问

提问的大量无效性和低效性是课堂提问的常见现象,上课时只是问“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等类似的问题,学生也是简单的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例如,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对不对?提问的无效性还表现在,明明学生已经知道了问题的答案,还再花时间找一位到两位学生进行回答。低效的问题还表现在提的问题非常抽象,让人无从回答。

2.2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

2.2.1将低效问题转变为高效问题

要尽量避免单纯的判断性提问 (如 “对不对”、 “是不是”等),多用疑问性提问,例如:必修3,教师在对“图5—8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一图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时,可将问题你从图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或你从图中能够发现什么规律? 变为观察图中的食物链,计算“流出”该营养级的能量占“流入”该营养级能量的百分比,從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2.2.2精心把握问题难度

在提出问题时,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能简单地答对与不对,要使学生 “跳一跳才能摸得着”,难度过大的问题要设计铺垫性提问。要防止缺乏引力,索然无味、抓不住重点、高不可攀、内容空泛的提问,

2.2.3设计课堂提问时应灵活多样

提问方式要灵活多样。 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水平、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灵活选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提问:少直问、正问 ,多反问、追问。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例如:在讲述性别决定时,首先从引导学生讨论重男轻女的思想开始,然后介绍有关X和Y染色体的内容,再提出问题“XY型的生物子代的性别是由父本决定还是母本决定?”

2.2.4营造问题氛围,创设问题情境

老师要营造提问题的氛围,创设提问题的情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进行分析和评估。宽松和民主的氛围非常重要。学生头脑中往往有一些自以为是的错误概念或者说前概念,老师要事先了解这些不正确但对于学习过程有重要意义的概念,针对这些概念创设问题情景,引发认知冲突,

3.有效课堂提问的原则

3.1指向性:指向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3.2 适切性:问题难度适宜,与大多数学生的年龄特征特别是认知水平相适应,处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有一定的思维力度,忌过难或过易;问题大小适宜,笼统抽象的问题要分解为若干具体的问题,忌宽泛或零碎;问题数量适宜,忌过少(“满堂灌”)或过多(“满堂问”)。

3.3 启发性: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思考。

3.4 明确性:问题的表述清晰明确,便于理解和回答。

3.5 层次性:问题链围绕核心问题整体设计,在内容上由浅入深;在逻辑上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难度上有一定梯度。

3.6 时滞性:发问后应给学生一定的候答时间,让学生有较充分的思考。

3.7平等性:师生平等----发问时以与学生一起思考的口气发问;理答(教师对学生作答的回应)应有明确的结论,同时抱有平等的态度;理答应伴随积极的评价。生生平等----问题设计面向全体学生,让差生也有作答机会,也能获得成功的乐趣。

4.提问时的其他注意事项

4.1增加等待时间

4.2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4.3注意学会倾听

4.4记住学生的问题,学生都需要得到认同

总之,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如果课堂环境能配合课堂提问随时变化,那课堂的气氛将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把握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参考文献:

提问, 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第5篇

一、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 数量多, 质量低。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有些教师设置的提问过多, 学生一直处于一问一答的紧张气氛之中, 缺少安静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种课堂看上去气氛很热烈, 但是, 学生的认知水平却比较低, 同时拉低了他们的思维水平, 可谓是得不偿失。

2. 教师介入学生的思考。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考虑的应该是为教学服务, 而不是为了教师好教才提问。而有些时候, 我们会对学生没有信心, 不知不觉中介入他们的思考过程, 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 使学生的思维混乱, 没有自己的独特思维。

3. 等待时间过短。

在提出问题后, 很多教师都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稍等片刻就叫停, 或是开始讲其他内容。这时, 学生的思维还在酝酿之中, 尚未进入思考状态, 怎么能有自己的想法呢?

4. 问题粗放, 效果不好。

教师的提问多数是粗放型的, 而那些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引领学生发现学习规律, 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的问题只占很小的比例。因此, 教学的实效性就比较低。

有的教师认为:课堂提问就是教师问, 学生答。这种错误的想法导致教师所提的问题思维度较低, 问题要么过于简单, 要么超出学生的思考水平。这些教师所提的几乎都是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问题, 没有开放性问题, 也没有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这样, 学生的学习充斥着过多没有任何意义的问题, 使他们很容易就迷失了学习的方向。

5. 教师不会倾听学生的回答。

倾听学生的回答是教师要做的一门重要功课。当学生回答问题后, 不论他的答案与教师预定的答案是否相符, 教师都要认真倾听, 切不可随意打断, 也不能不置可否, 让其他学生说出教师心中的正确答案。这样做会极大地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给学生“我说错了, 老师都不想听我说完”的感觉, 导致学生对课堂活动产生抵触心理, 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二、怎样使课堂教学提问更有效

想让课堂教学的提问更有效, 教师就要注意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所提的问题应是有效的问题, 二是提问时要采取有效的策略。具体来说,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所提问题要清楚、明白。

在提问时, 教师一定要将问题讲明白、说清楚。如果有需要, 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口语化的语言为学生讲解, 让学生能够明白教师在让他们寻找什么样的答案。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 教师的提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喜好, 寻找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元素, 以新颖的问题形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他们对问题产生极大的好奇心, 乐于回答教师的提问。如学习“可能性”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掌握“可能性有大有小”这一知识点, 我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举例说出几个他们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成语, 并通过这些成语来体现可能性的大小。但是, 当我在课上说出那些成语时, 学生都很茫然, 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他们居然都没有听说过那些成语, 更谈不上联系数学知识, 掌握“可能性有大有小”的含义了。课后, 我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 还叫来几个学生聊天, 问问他们对成语的掌握情况, 并对教学内容作了一部分的调整。当我再给学生讲这方面内容时, 他们就能很轻松地掌握所学知识。

2. 要在恰当的时间提问。

教师要找出最好的提问时机, 不能想什么时候提问就什么时候提问。问前要为问题做好必要的铺垫, 问后要对问题做一些必要的归纳与总结, 让问题能够起到“化解难点, 深化认识”的作用。当学生产生了“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时, 提问是最有效的。

3. 提问要少而精。

在课堂教学中, 如果教师所提问题过多, 学生的思维就会一直围绕着问题打转。时间一长, 他们就会觉得疲倦、厌烦, 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明显降低, 导致学习质量和生成质量的低下。因此, 教师的提问要目标明确, 题量恰当, 不能没有针对性地提问, 也不能对一些琐碎的问题过多提问, 而要对重点知识、难以理解的部分进行提问, 做到精益求精。

为了给学生更好的答题体验,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尽量让每个问题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不仅问题本身没有问题, 还要能组合成更加优化的问题系列, 让所有问题最后都能组成一个整体, 具有极强的严密性和整体性。这样, 学生回答时就会逐步深入, 不仅能够轻松地理解知识, 掌握要学的内容, 还能得到思维上的锻炼, 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4. 提问涉及面要广。

有些教师的课堂提问往往面向优等学生, 很少叫中等生, 后进的学生更是受到冷落。这样做, 教师比较省力, 提问也一帆风顺, 但是这与因材施教是相违背的。对此, 教师应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 使全体学生都可获取知识营养, 满足其“胃口”的需要, 使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问答。

5. 要学会倾听。

教师应该学会有效倾听。在倾听的环境中, 学生的回答应该成为教师进一步追问、引导的起点和阶梯, 以开发并转化学生的观点, 引发更复杂的回答。这样既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还可以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回应转化为教学的资源, 使学生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而不是简单的接受者。

让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更有效 第6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 愚者问得笨.”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 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数学思考, 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调控课堂教学进程, 调节课堂气氛, 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但在实际教学中, 许多教师的课堂提问却存在诸多不足, 如提问方式单一、内容简单、只针对少数学生……课堂中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 学生则是不敢、不愿、不能或不善于回答问题.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 学生要么答非所问, 要么答者寥寥, 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 小学数学课堂呼唤有效提问.那么, 如何使课堂提问更有效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提问的指向性要明确课堂提问不是随意的, 总是在一定的目的支配下进行的, 如温故知新的复习性提问、新知理解的启发性提问、触类旁通的迁移性提问、归纳总结的概括性提问、了解学情的检测性提问、学习方法的指导性提问等.教师在上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 弄清楚每一个问题要解决什么问题, 达到什么目的, 安排好提问的顺序.如果教师的提问指向性不明确, 往往使学生不知该如何作答, 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例如, 有一位教师教授“圆的周长”时, 在学生测量出几个硬纸板剪成的圆的周长和直径, 并计算出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后, 老师提问:“通过测量和计算, 你发现圆有什么特点?”有的学生说:“一个圆的周长比直径长.”有的学生说:“一个圆的直径大周长也大.”显然这一提问指向不明确, 学生的回答也不符合教师提问的初衷.如果改问:“通过测量和计算, 你发现一个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多少倍?”“为什么会出现有的同学的测量结果不相符呢?如果尽可能地减少误差, 那么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呢?”以上一步一步的提问, 指向性明确, 问在了关键处, 有助于学生发现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二、提问要有思考的价值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尽量避免问一些“对不对”、“是不是”、“知道了吗”等不带思考性的问题, 或者是一些带有暗示性的问题, 这样的提问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倦, 影响学习的效果.教师的课堂提问不在于“多问”, 而在于“善问”、“巧问”.例如, 在教授“圆”时, 我先让学生用手边的工具画圆, 然后再教用圆规画圆, 接着提问:“用圆规画可以看到圆心, 你能找到前面几个圆的圆心吗?”学生从圆是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出发通过对折找到了圆心, 对圆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最后让学生思考:“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 而不做成正方形、长方形或三角形呢?”这样的提问既没让学生高不可攀, 也没让学生唾手可得.学生通过积极思考, 获得了正确的结论, 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三、提问的时机要把握恰当孔子主张“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即要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不能”时提问.在课堂教学中, 正确把握提问的时机非常重要.课堂提问的时机要精心选择, 过早则学生对问题缺乏准备, 启而不发;过迟则问题已经解决, 成了马后炮.教师课堂提问必须选择最佳时机, 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启迪学生的思维.数学课中提问的最佳时机设置点为:在知识过渡处提问;在新旧知识产生矛盾冲突中适时提问;在新旧知识转化处提问;在学生思维发生障碍时及时提问;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及时提问.例如, 在教授“认识角”时, 教师出示了一系列与交通标志相关的实物:出口指示牌 (长方形) , 转弯指示牌 (三角形) 和限速警示牌 (圆形) 等, 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不同.师:这些是什么?生:交通标志师:它们有什么不同?生1:有些是圆的, 有些是方的师:还有吗?生2:它们表示的意义不同师:什么不同?生:转弯指示牌表示……限速警示牌表示……生2:我不同意.接着学生争论起来.在这种“满堂问”的课堂里, 教学气氛是活跃了, 甚至显得有些热闹, 但学生受益不多.当生1已经讲到要害时, 教师的那句“还有吗?”本是想让更多的学生来叙述, 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不想教师的随意发问却是画蛇添足.可见, 提问时机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 注意学生的表情和反馈信息, 及时地提出合适的问题.四、提问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提问内容过于简单, 达不到启发的目的;提问内容太难, 学生无从下手.提问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要让学生“跳一跳, 摘得到”, 要注意避免“低龄高问”, “高龄低问”.例如, 我们经常在课始听到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 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我们来做一个游戏, 好吗?”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欢!”“好的!”……像这些极简单的提问, 往往只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 因而在幼儿园及小学低年级的课堂里用得较多.对小学中高年级及以上的学生, 采取跟低龄学生一样的提问方式, 是不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 教师应该注意尽量不要“高龄低问”.另外, 还要注意避免“低龄高问”.如果一直教中高年级的老师下来教低年级, 往往会出现课堂提问比较抽象, 学生不易理解.比如问学生:厘米和米的换算关系是什么?学生不明白, 改问: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马上清楚了.因此, 教师提问时, 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要心中有数, 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 更是一种教学艺术.一个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 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小学数学课堂呼唤有效提问.让我们通过有效提问, 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 架起师生交流的桥梁, 打造出扎实、高效、智慧的数学课堂.

提问有效讲策略 学生展示更精彩 第7篇

课堂上, 出现无效的课堂提问, 这其实就是教师缺乏教学经验, 难以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学是门艺术, 应该遵循“四条”原则。

1. 目的性原则———精心设计。

目的性是指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提问是为教学要求服务的。为提问而提问是盲目的提问, 无助于教学, 只能分散精力, 偏离轨道, 浪费时间。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描述出提问的明确目标:课堂组织的定向性提问, 了解学情的摸底性提问, 学习方法的指导性提问, 知识理解的启发性提问, 触类旁通的发散性提问, 归纳总结的聚敛性提问, 温故而知新的复习性提问, 等等。

2. 科学性原则———难易适度。

提问前教师既要熟悉教材, 又要熟悉学生。熟悉教材, 把握知识点传授的正确性与难易程度, 在编制问题时, 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 也不能简单地答“对”与“不对”, 要使学生“跳一跳才能摸得着”;难度过大的问题要设计铺垫性提问。要防止:浅———索然无味;偏———纠缠枝节;深———高不可攀;听———一窍不通;空———内容空泛。提问适度, 同时又是量力性教学原则的体现。

3. 启发性原则———循循善诱。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启发性是指提问要能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 给学生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及方向。启发性不仅表现在问题的设置上, 还表现在对学生的引导上, 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教学实践证明, 提问后出现冷场的现象, 不是学生启而不发, 而是由于问题缺乏启发性而致。在教学中, 要避免那种为问而问、不分巨细、处处皆问的做法, 还要注意应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 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 学得新知。

4. 灵活性原则———因势利导。

设计课堂提问不可机械死板, 类型应灵活多样。如揭示课题可采用启发性提问;初读课文时可采用疏导性提问;深钻课文时可采用探究性提问;单元总结时可采用比较性提问;品尝精华时可采用鉴赏性提问;巩固复习时可采用归类性提问等。同时, 还必须注意课堂上一旦出现师生双方信息交流异常的情况, 更应灵活处置, 当场设计一些调控课堂的提问来调节课堂气氛。

二、运用“七种”方法

1. 次序法。

这种提问是根据教材的逻辑顺序, 依次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在小学语文课本中, 课文一般都是按事件的发生发展、人物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写的。如《科利亚的木匣》一课采用这种方法设计:科利亚怎样埋木匣?怎样挖木匣?从埋木匣和挖木匣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解答, 学生既读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也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从而自己也受到了启发。

2. 铺垫法。

在讲授一堂新课之前或解决一个主要问题时, 让学生先完成一些铺垫性的准备题或在主要问题下设计几个铺垫性的问题, 可以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 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减少难度。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 课前先收集相关资料:你对邱少云了解多少?你还想知道邱少云的什么情况?邱少云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做了这些准备后, 再来上课, 学习就显得很轻松了。

3. 核心法。

这是为了突出教材重点内容而设计的提问, 目的在于解决教学中的主要矛盾。其作用是扣住教材主要内容, 明确学习重点, 让学生学习时直奔重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笔者在教学《爬天都峰》这一课中时, 设计这样的问题来攻破重难点:为什么老爷爷也能爬上峰顶呢?只要弄清了这个问题, 同学们就能全面理解课文, 深深体会到在人与人相处中, 要相互学习, 相互鼓励, 共同进步, 那么不管多大的困难都能克服。

4. 对比法。

对比式提问, 是指将相互联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而设定的提问, 旨在使学生认识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习了写景的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和《美丽的小兴安岭》后, 让学生对比:读了《富饶的西沙群岛》和《美丽的小兴安岭》, 你有哪些不同的感受?从感受中体会景物所表现的独特的美。还从方法上设计对比的问题:这两篇课文在叙述顺序上有哪些特点?通过比较, 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这两篇课文的写作顺序, 还从比较中明白了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写作方法, 对学生写作有很大的启示。

5. 联系法。

学生的学习来源于课本知识, 也来源于社会这个大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学习语文时, 许多问题的认识都要结合实际来理解。在《和时间赛跑》一课中写到:“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 你就可以成功。”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像类似这样的问题, 学生都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 这样就做到了学习既源于课内又源于课外, 既深入课堂, 又深入了社会现实, 不至于把学习孤立起来看待了。

6. 想象法。

不局限于课文内容, 而是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想象这样的提问, 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 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情,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掌声》一课中写道:“就在英子刚刚站立的那一刻, 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 那掌声热烈而持久。”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包含了什么?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 此时此刻你会对英子说些什么?如果你是英子, 你听了同学们的话, 会怎么想?像这样的想象提问, 有一定的思维强度和广度,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 有利于心理的积极发展和学生在想象中创新。

7. 观察法。

观察即通过看图或实验来向学生质疑, 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寻求答案。一般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图上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些什么?有什么感受?这类问题一提出, 学生很容易结合画面来回答, 图文并茂地学习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做到“四个”必须

1. 提问必须因人施问。

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应用于课堂提问中, 即因人施问。教师在预设问题时, 要根据学生情况, 分层次预设;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 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 因人而异。如检查字词时, 可让基础较差的学生来回答, 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提高学习积极性;对课文理解及一般性的概括问题, 可以让中等学生回答, 以促其思考, 提高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对于难度较大的拓展性问题和综合性表述题, 可以让基础较好的学生来回答。教师对他们的回答要加以点评, 让所有学生在比较与鉴别中提高分析能力与概括能力。笔者在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 提出了几个不同程度的问题:最易的———是哪五位壮士?较难的———为什么说是五位壮士?更难的———为什么说是五位壮士而不是五位烈士?这三个问题可以分别选择基础不同的学生来回答。

2. 提问必须创设情境。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创设情境问题是必要且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情境问题, 不仅能营造良好的氛围, 对于提高课堂效率, 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课标下的语文教材, 一部分课文离我们生活比较远, 这种实际有“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 学生凭自己的生活经历无法进入到文本的情景中。如《海上日出》一文中说道“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 慢慢儿, 一纵一纵地, 使劲儿向上升。”笔者班上的学生没有一个亲眼看见过海, 就更谈不上看海上日出, 仅凭自己的理解不可能感受到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在上课前, 笔者将准备好了的《海上日出》课件, 播放给学生看, 学生身临其境, 再抓住时机提问:“为什么称‘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学生就能很快地入情入景了。

3. 提问必须联系实际。

学生的学习来源于课本知识, 也来源于社会这个大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学习语文时, 对许多问题的认识都要结合实际来理解。例如:《虎门硝烟》一课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假如我们来到林则徐的雕塑前, 面对他你会说些什么?类似问题, 学生都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 这样就做到了学习既源于课内, 又联系课外;既深入课堂, 又深入了社会现实, 不至于孤立起来看待。教学不仅要从教材出发, 更应熟悉学生, 了解学生认识水平。只有全面了解学生, 我们的提问才能与学生的思维接轨, 才能取得教学主动权。因此设计提问, 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思想方法, 又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层面和兴趣爱好。如讲《秋天》一课时, 笔者这样提问:我们这里的秋天有什么样的景色呢?导入课文后问学生:作者笔下的秋天有什么特点呢?一连串的问题, 引领学生去关注身边的生活, 了解文章的内容, 思考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4. 提问必须激发想象。

不局限于课文内容, 而是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想象这样的提问, 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 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情,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学习《十年后的礼物》,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信守诺言、方式奇妙、饱含祝福, 使人热爱生活, 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加以想象:意外收到这份礼物, 达格妮会有怎样的举动?你从她的举动中体会到她此时的心情怎么样?这样一来, 学生不仅明白要有诚实守信的美德, 而且深刻地体会到生活的美好。

笔者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 以“遵循四条原则、运用七种方法、做到四个必须”为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 (即: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474模式) , 从而营造出了良好的、积极的、活跃的课堂气氛, 真正体现了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但是, “问”是一种教学方法, 更是一门教学艺术, 要掌握好这门艺术, 笔者将一如既往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反思总结, “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 为发展学生能力开辟天地, 让学生生活更精彩!

摘要:有人说:“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 一个优秀学生往往也在于他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是一个会提问的人。”在教学中, 教师通过提问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好的提问, 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激活学生的思维, 好的提问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 这样, 才能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展示更精彩!因此, 笔者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上大胆实践, 积极探索, 现将笔者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作详细阐述。

有效提问,让初中生物课堂更精彩 第8篇

一、提问要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为难学生,也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建构生物知识。因此提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要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等提出难易相当的问题。以《人体的消化与吸收》中对消化系统的探究提问为例,教师先出示消化系统模式图,此时,对于基础稍差的学生,可这样提问:请根据模式图描述出消化系统的器官由哪些部分组成?对于基础稍好的学生,可这样提问:请按一定的顺序说出消化系统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虽然两个问题差异不大,但第一个问题只要学生能根据图说出其组成即可,而第二个问题则要求学生“按一定顺序”说出其组成,难度稍大。这样具有难易区别的问题更好地照顾了学生的差异性。而且,借助图片等引导学生观察后讨论,让学生摆脱了被动接受式学习,其学习兴趣自然会更高。

二、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探究

提问的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而逐渐达成学习目标,故而所提问题也应紧扣教学目标。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却容易忽视这一点,结果导致课堂中问题太多,学生根本难以解决,目标达成效果不佳,课堂效率自然不高。结合课堂实践来看,课堂是不断向前发展的,那么,教师的问题也应该随着教学目标的不断深入而逐层展开。

以《人的性别决定》为例,该课时目标是要让学生理解性别决定的方式。教学中,教师可先创设情境,然后提出问题:当我们面对刚出生不久的婴儿时,最容易联想到的问题是什么?学生反问:“是男孩还是女孩?”教师:“我们从很小开始就对男女性别有了区分,那么男女在染色体上有区别吗?”接着让学生对男女体细胞染色体图进行观察,由此引导学生对男女染色体的异同进行分析,引出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的概念,但此时学生对性别的决定方式依然不理解,此时可引入游戏“生男生女的奥秘”,引导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数据完成表格,并继续追问:谁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为什么?在此基础上教师写出遗传图并进一步演示,解释生男生女的奥秘,从而突出了重点。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围绕目标而逐层提出问题,由浅入深,在引导学生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引导,更好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提问要加强师生互动,促进知识建构

提出问题后要分析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因学生知识结构、学习经验等诸多因素所限,并不是所有的问题他们都能解决。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所充当的角色是引导者和帮助者,即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系统地对知识进行梳理。

首先,提问后要指导学生在组内进行交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如在《生物的变异》中引导问题为:“花生果实的大小是由于品种不同形成吗?”此时有的学生就只会单纯的说“是”或“不是”。“如果是,那么是如何知道的?如果不是,还有什么因素会影响?”根据这一主线,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对花生品种、生长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分析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发言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把思路拓宽,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

其次,提问后如果学生讨论依然不能解决的,教师要及时进行讲解,帮助学生通过问题探究而获得系统的知识建构。如《鸟类的生殖和发育》中对鸟卵的各结构功能的探究,可这样进行问题引导:“鸟卵结构中最重要的结构是什么?为什么?”“起保护作用的结构有哪些?”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然后再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点拨。如卵壳的位置是在最外层,坚硬而有气孔,其作用是防止卵细胞受损,减少水分蒸发,气孔则便于气体交换。在精讲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图片,先引导学生说,然后再补充。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只有摆脱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目标,加强问题引导,通过问题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探究活动中,在问题的引导下促进学生去思考、去交流,以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去掌握生物知识,这样的生物课堂才会变得更加有效。

摘要: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建构知识的主要教学手段。主要从联系学生实际、紧扣教学目标、加强师生互动等方面探讨了初中生物课堂提问的技巧。

有效提问,让高中地理课堂更精彩 第9篇

【关键词】地理课堂;提问;策略

提问虽易,但是要做好有效提问却要做好十足的准备工作,还必须融入一定的提问艺术。从目前来看,高中地理课堂提问出现如下问题:问题设计过于随意、肤浅,难度把控不当;滥用提问,提问形式单调,无法调集全体学生的回答积极性;理答形式不够丰富,对学生启发性不大;候答时间过短等。基于此,本文以“有效提问”为分析重点,结合人教版高中地理教学实例,分析如何利用有效提问,让高中地理课堂更精彩。

一、设计层次问题,科学把控问题难度

层次性问题的设计有利于调动学生回答。一般而言,在设计层次性问题时,由简单问题入手,再上升到难度大的问题,引领学生思维不断向前发展。而这也有利于教师科学地把控问题的难度,保证学生参与回答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一课时,教师进行层次性提问,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本课紧紧围绕“可持续发展”展开,对此,为了引导学生逐层了解该项内容,教师设计的层次性问题如下:

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2.你认为什么样的发展是可持续的?

3.你对可持续发展内涵是怎么理解的?

第1个问题非常简单,学生可以从教材中直接得出答案,提问对象以地理初级水平者为宜;第2个问题稍具难度,但是学生可以从其基本定义中总结出来,提问对象以地理中等水平者为宜;第3个问题难度较大,但灵活性性强,学生可以结合地理认知,适当讨论然后发表自己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看法。问题难度逐层上升,学生思维跟着转动,因而提问效果非常好。

二、注重启发提问,拓宽学生地理思维

教师需要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这就要求教师利用启发性提问,让学生处于“追寻答案”阶段,从而诱发出强烈的地理学习动机,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也就是说,教师在提问时要注重问题的启发性、问题是否具有思考探究价值。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这一课时,教师注重启发式提问,从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本节课中,学生学习到的地理知识点有“近日点”、“远日点”、“黄赤交角”等。教师结合这些知识点,挖掘启发点,设计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拓宽思维思考。师:近日点是1月初,远日点是7月初。但是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会感觉1月比7月要冷呢?这一问题的设计启发性非常强,能够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季节与黄赤交角的关系”上,然后准确作答。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根据地理教材内容,结合生活中的亲自感知,设计疑问问题,让学生感到费解,从而顺势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地理知识点的应用,强化地理理解,促进消化吸收,从而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三、留足候答时间,构建精彩地理课堂

有效的课堂提问还要求教师留足候答时间,并且留意学生的反应。以往的地理课堂提问中,教师抛出问题,马上引导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不上,立即转问下一位同学。这样的表现使得问题成为部分人的“专利”,学生的思维也得不到发展,有时还伤害到了学生的自尊心。为此,教师必须留足充分的候答时间,以构建精彩的地理课堂。例如:在学习《自然灾害与人类》这一内容时,教师给学生留足候答时间,取得很好的提问效果。教师提问:洪涝灾害的工程防御措施和非工程防御措施分别有哪些?教师请班上一位平常比较沉默的学生作答,只见这名学生眉头紧锁,1分钟过去了还是没有提出措施。于是,教師对问题进行简单说明,再次引导学生尝试回答。师: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做什么工程来防御洪灾呢?想一想修建堤坝算不算?此时,这名学生豁然开朗,渐渐抬起头,勇敢作答。生:我觉得修建堤坝是洪灾防御工程措施,开辟分洪区、兴建水库、退耕还湖都是不错的措施。为了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处,教师还可以深入提问:开辟分洪区的好处是什么?兴建水库的作用又有哪些呢?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仔细观察学生反应,并进行简单说明,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回答。

四、科学进行理答,有效激励启发学生

有效提问还需要教师科学进行理答。如果对于学生的回答只从“对”或者“错”上进行评价,那么学生的回答问题激情不会太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正确理答,有效激励和启发学生。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这一课时,教师科学理答,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作答: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有一名学生大胆举手,尝试回答。

生1:我认为自然条件可以影响农业区位。

师:非常棒。你能说说哪些自然条件能够影响农业区位吗?(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处,启发学生具体作答)

生1:气候、水源、地形、土壤。

师:归类得非常好。你还能想出其它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吗?(再次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如果该名学生能够回答,则继续;如若不能,可以示意坐下,请其他学生回答)

生2:技术条件对农业区位也具有重大影响,如机械、化肥、农药、良种、冷藏等。

师:能够从技术条件说明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非常棒。还有其它想法吗?

科学的理答既要表扬学生的观点,又要注重启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

总之,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无效提问,而应基于学生视角,全面优化地理课堂提问,利用有效的提问,引领高中地理课堂走向精彩与高效。

让数学课堂提问更精彩 第10篇

一、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

小学生正处在一种“ 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两难状态,具体表现为“ 三怕”:一怕提问遭教师批评、指责( 即“ 乱插话”) ;二怕提出的问题离题万里被同学们笑话;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使大家瞧不起自己。 因此,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消除“ 三怕”心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最基本的解决办法是———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答问氛围,为学生撑起学习冲动,变“ 不敢问”为“ 敢问”。 学生在没有获得方法和技巧的前提下,还不善于提问,难免会出现“ 乱提问”“ 不着边际”等现象,教师应辅以必要的点拨,对学生不要暴露出不满意,更不能泼冷水,要循循善诱,多鼓励。 比如对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不敢在公共场合提问的学生, 可以让其个别提问;对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其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

二、教给提问方法,让学生“善问”

1.从课题中提问题

课题是教材重要资源。 让学生从课题中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 不仅能培养学生提问题的勇气和能力, 还能使其养成爱提问题的好习惯。 例如,在教学“ 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在板书课题后,首先让学生随便报个数,教师不用计算,立刻就能说出这个数能否被2整除,学生一定既惊奇又佩服。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这就成了学生急于弄清的问题,学生的探究欲望即刻被激发了起来。

2.从解题的过程与方法中提问题

新课程理念使教学策略发生了改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就必须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获得知识的。 例如,在教学“ 乘数是一位的进位乘法28×2”一课中,我先让学生用竖式计算不进位乘法“ 24×2”, 然后出示“ 28×2”让学生探究学习,并让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中质疑。 于是,“ 8×2”满十了,怎么办? 这个关键性的问题被学生发掘出来,由此展开了之后的热烈而活泼的教学活动。

3.从疑问、疑难之处提出问题

不同的学生,都会在学习中遇到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识不清楚的地方。 这时候,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提出属于自己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 体积和体积单位”中,学生提出:体积单位 和面积单位有什么不同?1立方厘米有多大? 体积和面积有什么区别? 学生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

4.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与比较中提出问题

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与比较中, 只要认真思考就能产生许多问题。 例如,在教学“ 万以内数的读法”以后,接着教学“ 亿以内数的读法”一课,有个学生提出:万以内数的读法与亿以内数的读法有什么异同?这个学生就善于从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上发现“ 蹊跷”,并提出了这个有价值的问题。

三、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

质疑、发问是教学信息反馈与交流的一个重要步骤,教学中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要进行独具匠心的设计,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激励、宽松的氛围,培养学生的“ 问欲”。 教师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 使其乐于提问。 如教学“ 循环小数”,教师可以先出示“ 10÷3=? 13÷ 21=?”让学生计算,要求用小数表示商。学生在运算的过程中,不久就发现了问题:怎么除也除不完。 于是,产生了疑问:怎么没完没了?于是提出了问题:“ 老师,这个算式的商怎么写?……”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因 疑而“ 问 ”,有 “ 问”可提。 有疑问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从而愉快地获取知识。

四、借助多种形式,让学生“勤问”

1.让学生多说——说中生问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外部表现,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保证学生有说的机会,通过说的训练,培养学生勤于提问的习惯。 比如在教学“ 比的基本性质”时,如果让学生分别去说“ 商不变的性质”“ 分数的基本性质”“ 比的基本性质” 这三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会在说的训练中生成许多问题,如“ 零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不能是分母? 不能做比的后项”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2.让学生多做——做中生问

实践活动是学生形成问题的基础和源泉。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 可以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而提出问题。 比如教学“ 角的初步认识” 时,我让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枚图钉做成一个角的模型,并用手转动角的一条边。 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认识和掌握锐角、直角、钝角等概念,而且还会在动手操作中提出:当两条边重合时是什么角?如果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后继续旋转下去将得到什么角? 如果这条边按顺时针的方向旋转又形成什么角等一些很有意义的问题。

3.让学生多想——想中生问

课堂上,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对面临的新课题作深层次的思考,并通过分析和比较,把思考转化为问题。 比如在 “ 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的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充分思考“ 为什么要先通分再比较大小”,学生将会提出“ 能不能化成同分子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呢? ”这一问题,可见,只要指导学生多思考,学生就能创造性地从思考中提出很深刻的问题来。

上一篇:注册消防工程师下一篇:《中国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