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控制范文

2024-07-25

接触控制范文(精选11篇)

接触控制 第1篇

汽车车桥用弧齿锥齿轮接触区是齿轮出厂控制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接触区的形状和位置不正确, 就会使齿轮在运行的过程产生局部应力集中, 从而产生点蚀、胶合和折断等多种失效形式。为防止加载后出现应力集中, 齿轮出厂时要求齿面需局部接触。从动齿轮在渗碳淬火过程中由于齿轮的形状及各种因素的影响, 会产生变形。本文主要介绍从动齿轮接触区的控制方案。

原因分析

造成接触区不一致和超出要求范围的原因是因为从动齿轮因热处理变形而造成的挠曲, 从动齿的平面度超过了产品设计要求的0.06mm以上。测量从动齿轮齿距误差、齿形齿貌、齿厚变动量如图1所示, 超出了设计要求 (见表1) 。

配对机检测结果:间隙变动量在0.05mm以上。接触区如图2所示。

从齿轮压淬后的接触区看, 接触区不一致。凹面接触区有的在中间, 有的在小端;凸面接触区有的在小端, 有的在大端。

为降低热处理后的齿距误差及齿厚变动量, 并使接触区与理论接触区一致, 我们开展了两方面的工作:

1) 对热处理变形超差的从动齿轮采用压淬。

2) 根据压淬后形貌图的变化情况调整齿轮热前的加工程序。

对平面度超差的从动齿轮采用压淬工艺

压淬在转底炉中加热, 加热后在天津一机床生产的Y9560淬火压床上压淬。压淬工艺为加热温度860℃, 保温时间60min, 碳势:0.8%。压床:内压环压力1.5MPa, 外压环压力2MPa, 扩张器压力1MPa, 喷油时间2.5min (见图3) 。

被动齿轮压淬后的检验结果如下:

1) 用塞尺检查从动齿轮的平面度, 平面度100%在0.06mm以内。

2) 在配对机上测量齿厚变动量100%在0.04mm以内。

3) 被动齿轮压淬后的金相检查结果见表2。

4) 用一个标准主动齿轮对19件从动齿轮做配对检查, 并对啮合印迹照相和三点间隙检查记录, 其中有4个0.06mm, 其余在0.05mm以内。压淬后的印迹如图3所示, 压淬后的印迹非常一致。凸面普遍在大端, 凹面普遍在中间位置。

对压淬后的被动齿轮的形貌和测量结果如图5和表3所示。

调整热前切齿程序

由于从动齿轮压淬后齿轮接触区的一致性比较好, 根据压淬后接触区的变化规律, 通过调整主动齿轮切齿程序, 使凸面的接触区向小端移动, 凹面的接触区保持不变。对平面度超差的被动齿轮压淬后, 接触区印迹如图6所示。

结语

接触控制 第2篇

项目控制体系

为加强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监管,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维护国家信誉和企业利益,促进贸易的发展,特制定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生产企业安全卫生项目控制体系规范要求。

1.安全卫生项目控制管理机构 1.1安全卫生项目控制管理机构的组成

工厂应建立安全卫生项目控制管理机构,负责其产品的安全卫生项目控制。该机构负责人应由工厂最高管理者担任。机构成员应由安全卫生项目控制过程相关技术、采购、检验、生产部门的人员组成,工厂应有控制管理机构图。1.2 安全卫生项目控制管理机构的职责和权限

1.2.1工厂应明确该机构成员涉及安全卫生项目控制过程的管理职责和权限。

1.2.2该机构应识别产品安全卫生项目控制所需的过程和方法,编制满足本要求的质量管理文件,并确保其实施和持续改进。

1.2.3该机构在2006年10月20日前应组织自查并向检验检疫机构提交自查报告。

1.3 安全卫生项目控制管理机构的质量目标 该机构应制定安全卫生项目控制质量目标,确保工厂产品的安全卫生项目符合欧盟的限量标准,并建议企业制定严于欧盟要求的安全卫生项目的企业内控标准; 2文件管理

2.1文件的编制和控制

2.1.1安全卫生项目控制机构应编制覆盖本要求的质量管理文件,其内容至少应包括:(a)采购控制;

(b)采购产品检验或验证;

(c)试制及生产工艺要求的确定和管理(适用时);(d)安全卫生项目控制关键点的确定和控制(适用时);(e)产品安全卫生项目的检测;(f)生产批次的管理;

2.1.2工厂应确保安全卫生项目控制机构成员能得到相关的有效文件。

2.2工厂应有产品安全卫生项目控制标准,包括中国相关法规及标准和欧盟相关法规及标准。3.记录控制

工厂安全卫生项目控制记录至少应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a)原料、助剂、颜料及花纸等原材料的进货检验或验收记录;(b)试制产品安全卫生项目检验记录(适用时);(c)关键工艺控制记录(适用时);(d)产品安全卫生项目检验报告或证书;(e)生产批次管理记录。4.采购

工厂应选择合格供方,采购符合安全卫生标准的原材料,不得采购酚醛树脂和回收塑料,确保所采购的原料或产品符合安全卫生项目控制要求。5.生产工艺要求的确定

5.1工厂应对首次使用的原料、新工艺和新配方等进行试制并进行安全卫生控制项目的检测。

5.2工厂应根据试制并经检测合格的结果确定批量生产工艺要求,经审批后方投入批量生产。

5.3生产过程中原料、工艺、配方要求如有改变,应经安全卫生项目控制管理机构重新验证和审批。6 生产过程的控制

6.1应保证生产设备的完好和工作仪表等仪器设备的准确,计量器具应按要求检定或校准,并定期进行运行检查。6.2如有必要,工厂应根据生产工艺要求和产品质量动态识别、确定安全卫生项目控制关键点,编制相应的管理文件并有效实施。

6.3工厂应对影响安全卫生项目的生产工艺参数如温度、时间等进行有效控制并保持记录。

6.4对影响安全卫生项目控制的外包,工厂应评价、选择符合条件的外包方并有效控制;选择的外包方应经确认。6.5在生产、运输、储存过程中,应防止有毒化学品的污染,工厂不得同时生产有毒化学物品。7.安全卫生项目不合格产品处理

工厂应对安全卫生项目不合格产品有严格的标识、隔离措施,并进行原因分析,采取相关纠正和预防措施。8.安全卫生项目检测 8.1检测能力要求

8.1.1对具备检测能力的工厂,其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试剂、人员、环境、标准、方法等均应能保证安全卫生项目检测结果的准确。

8.1.2不具备检测能力的工厂,应委托具备安全卫生项目检测能力的实验室检测。

8.2工厂应按规定对产品进行安全卫生项目检测,确认最终产品的质量符合工厂的内控标准并保持记录。

8.3 出口产品的安全卫生项目必须经抽样检测合格并保持记录。

9.生产批次的管理

接触控制 第3篇

关键词:高速铁路 接触网 施工偏差 控制方法

1 概述

高速铁路接触网的施工精度要求高,是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与常规速度铁路接触网的重要区别之一,要想使受电弓的受流质量越好,接触网寿命越长,就需要使接触网的施工精度越高、偏差越小。因此在高速铁路接触网的施工中,要求:①在受电弓的抬升力(或者冲击力)的作用下,接触悬挂不应发生幅度较大的低频振动。根据以上要求,高速铁路接触网从开始测量到竣工开通的整个施工期间的关键控制步骤有:施工测量、基础施工、碗臂及吊弦计算、接触线架设及调整。每道施工工序的施工偏差,几乎都是由人员、机具、材料、方法和环境共5个方面原因综合造成的,这些关键性的控制步骤均会产生偏差,施工偏差由此叠加而成。另一个是从技术方面产生偏差。本文主要根据以往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阐述如何从这两个方面消除施工偏差。②受电弓沿接触线的运行轨迹基本为水平状态,接触线对轨面的高度相对保持一致。

2 通过人、机、料、法、环的五个关键点控制,消除施工偏差的方法

2.1 “环”的控制:这里的“环”意即环境的控制

例如,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与环境温度成一定函数关系,仪器从存放环境到测量现场至少要有10分钟适应过程,所以在接触网施工中使用超声波式测量仪器时,可能出现测量偏差超标的情况。即应注意作业周围环境对施工偏差的不利影响。

2.2 “法”的控制:这里的“法”是指施工方法的控制

例如,应尽可能先架设附加悬挂,为避免进一步造成已调整的接触悬挂位置的改变,避免附加悬挂架设后引起支柱倾斜值(挠度)的变化,在小半径曲线地段时尤其要注意这点,测量(用于腕臂和吊弦计算的)支柱有关参数。

2.3 “料”的控制:即施工材料的控制

例如在编制腕臂计算软件程序、进行腕臂计算中都要考虑,需施工安装的材料都有生产制造公差,因此必须考虑其影响。避免累计施工偏差,绝缘子等材料的生产制造公差,腕臂预配时将其影响消除掉。

2.4 “机”的控制:即施工机具的控制

在生产工作中,有时不可能满足设计和标准规范所要求的施工允许偏差,技术水平再高的作业人员也极其难达到,没有先进的施工机具和检测器具,对工作来说,就是一项很难解决的问题。

2.5 “人”的控制:即施工人员的控制

在日常施工中,经常会出现同一道工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归结原因,是因为人的技术水平、身体条件、心理活动各异。国内外接触网施工的成功经验表明,根据接触网施工特点,分别组成各种专业小组,控制施工人员本身作业质量的有效措施是“施工人员专业化”,包括调试试验检测组、设备安装组、安装架线组、基础施工组、测量组、计算组、予配组等等。专业化作业人员经过长期的反复实践,熟能生巧,专业化作业组的人员应相对固定,为施工作业高精度和更小的作业误差离散性奠定基础,操作技能可以逐步得到提高。

3 消除接触网施工偏差叠加的关键技术

关键技术1:計算偏差控制技术。为达到客运专线铁路接触网所要求的高精确度,腕臂和吊弦长度计算软件不宜采用解析几何式数学模型,而应尽可能采用力学式数学模型,尽可能的消除或减小施工偏差的叠加。

关键技术2:阶段施工偏差控制技术。需从接触网施工测量、计算、加工预配、现场安装和最终检测共5个阶段控制施工偏差并在进行后一阶段工作时,除控制人、机、料、法和环共五个方面所产生的施工偏差外,尽可能消除或减小前一阶段产生的施工偏差。为有效地避免或减轻支柱安装偏差对腕臂装配计算产生的不利影响。支柱安装整正达标后,高精度的支柱参数测量就可以实现。

关键技术3:接触网工程计算和预配安装时要避免量值传递时的叠加累计偏差。避免量值传递时叠加累计偏差控制技术。例如,数据集合A是若干个施工测量值,数据B和数据C均是由数据集合A得出的计算值,那么计算B时就不应以C作为计算元素。

以腕臂装配计算为例,在腕臂装配计算软件的数学模型中应考虑以下因素:

①对定位器的受力(F)的大小进行计算,因为定位器的受力小于规定值时,很可能发生受电弓脱弓事故,必要时对拉出值进行调整,判断是否符合(80N≤F≤2500N),

接触线在列车高速运行时的风力和受电弓抬升力的作用下,比如我们在北京-石家庄-武汉段电气化铁路施工时就曾出现过某直线段有连续两个正定位,发生脱弓事故。

②支柱装配材料受力变形。除绝缘子为电瓷件外,这些零配件之间的间隙大小会改变,腕臂装配材料受力后将产生弹性和塑性变形,其他支柱装配材料均为金属件。

③支柱受力后的位移。当采用直埋式基础、对承力索和接触线进行超拉时,其大小取决于支柱基础的设计型式和施工工艺两个方面,支柱的位移相应较大。

④支柱受力变形。支柱挠度的大小与支柱本身的性能及其受力(矩)相关,支柱承载后要产生变形,即挠度,我们是在支柱无载时测量支柱的有关参数。支柱所受力(矩)则与接触网的设计参数相关,包括线路参数(如曲线半径)、接触线的张力、接触线高度、承力索等。

上述因素均可以通过大量的实测而得到经验数据。同理,吊弦长度计算则应考虑:

①接触线设计有预留弛度、集中荷载时的吊弦长度变化量。

②在曲线地段的吊弦长度变化量——悬挂点和跨中接触线与铁道线路中心的水平位置存在一个中矢值的差值,此值又因铁路外轨超高的存在使接触线距轨面连线中心的高度产生一个差值。

③承力索不位于接触线正上方时的吊弦长度变化量。

④铁道线路竖曲线引起的吊弦长度变化量。

⑤用于吊弦长度计算的重要参数:整个接触网系统受力稳定后进行测量,悬挂点处的承力索(水平及垂直)位置一般应在接触线架设,以消除承力索位置施工偏差的影响。

4 结束语

我国在高速接触网方面尚经验不足,包括工机具及仪器仪表配置、施工工艺、施工技术管理、施工组织等等,应对我国高速接触网施工进行细致研究总结并做好技术储备,需学习、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具体针对我国实际国情,做出细致的分析。

参考文献:

[1]于万聚.电气化铁路接触网CAD系统.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2]于万聚.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3]朱飞雄.接触网不占用封闭线路超拉.电气化铁道,1995(3).

[4]朱飞雄.高速接触网交叉式线岔的设计与施工.电气化铁道,2002(1).

[5]赵书峰,付建.谈静压桩的施工及偏差处理[J].价值工程, 2011(03).

[6]杨洪七.浅谈施工方如何加强钻井工程结算[J].价值工程, 2013(04).

控制轮轨接触面摩擦延长钢轨寿命 第4篇

轮轨接触面的摩擦管理是在钢轨轨距面 (侧面) 及钢轨顶面两个部位同时进行摩擦控制, 通过多年实践证明, 可有效延长钢轨使用寿命。

1 钢轨轨距面的润滑

高性能的润滑介质 (油脂或固体润滑材料) 涂覆在钢轨轨距面与车轮轮缘间的接触面, 能降低摩擦。接触面的磨损几乎全部发生在弯道的高轨上, 因为轮轨之间存在较高的接触压力和相对运动 (滑动或蠕滑) , 导致能量显著消耗与散失。这些能量是通过温度升高和噪声, 以及钢轨与车轮磨耗等形式表现出来。因此, 降低轮轨接触面的摩擦系数, 消耗的能量 (相应的磨耗) 可显著降低。

在钢轨轨距面与车轮轮缘间涂覆润滑剂, 可采用道旁地面形式或车载形式。现代电子控制的道旁地面涂覆设备通常采用车轮感应式传感器探测通过的列车, 其数字控制系统将精确数量的液体润滑剂通过涂覆板输送到钢轨侧面。形状如扁平“刀片”的涂覆板安装在钢轨内侧并紧靠轨距面。安装在中国重载线路上的PROTECTOR®第四代道旁轨距面涂覆装置见图1, 其由太阳能供电。

控制轨距面与车轮轮缘间的摩擦系数可采用固体润滑块。装有固体润滑块的涂覆器安装在车辆转向架上, 通过弹簧作用在车轮轮缘部位, 轮缘和钢轨接触将润滑剂转移到钢轨上, 钢轨又将润滑剂二次转移给下一个车轮。这种车载涂覆方式已被广泛使用, 尤其是在城市轨道交通的封闭线路上, 润滑剂的涂覆转移更容易实现饱和。

在钢轨轨距面与车轮踏面上涂覆润滑剂, 作为保护轮轨的方法已使用数十年, 如何采用润滑技术延长铁路设备寿命的效果最大化和对此效果进行定量化评估的研究工作从未停止。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 (Canadian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下属的地面运输技术中心 (Centre for Surface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y) 在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 (Canadian Pacific Railway) 开展了摩擦管理项目研究。在加拿大太平洋铁路Thompson工区内的80 km线路上, 通过钢轨轨距面润滑有效降低了87%的钢轨侧磨, 第一年节省费用60万美元, 整个工区4年预期节省费用160万美元。通过改进设备维护和提高设备效率及油脂利用率, 采用现代润滑涂覆设备和优质油脂实现每年节省资金10.5万美元。

2 轨顶摩擦调节剂

轮轨接触面摩擦管理最新的发展是在钢轨顶面和车轮踏面间采用干式薄膜技术, 使其之间为中等摩擦系数。与干燥条件下的轮轨钢-钢接触相比, 中等摩擦系数能够满足列车制动和黏着力的需要, 不会影响列车运行性能。在此基础上, 通过降低轮轨接触面的能量散失达到降低磨耗效果。

液体润滑剂的摩擦控制效果取决于其在轮轨接触面上形成的介质层厚度, 在实际应用中很难将钢轨顶面的摩擦系数有效控制在合理水平。干式薄膜技术的摩擦调节剂取决于固有的材料特性, 通过在轮轨接触面间形成薄膜控制摩擦, 与其厚度无关, 从而使得在轮轨接触面上可靠、有效和安全引入这种摩擦控制介质材料成为可能。

钢轨顶面涂覆可采用道旁地面形式或车载形式控制摩擦。道旁地面涂覆装置的涂覆板安装在两根钢轨轨头外侧, 水基摩擦调节剂通过涂覆板输送到钢轨顶面, 由通过的车轮携带, 转移到控制摩擦区段。在此过程中, 水基摩擦调节剂迅速失去水分, 并在轮轨接触面上形成一层固体薄膜。

封闭的线路可采用车载固体车轮踏面摩擦控制系统。更加灵活的钢轨顶面摩擦控制方式是采用液体摩擦调节剂车载涂覆装置。其将液体摩擦调节剂雾化后喷涂到钢轨顶面, 与道旁地面轨距面涂覆装置一样。喷涂水基材料, 涂覆后在轮轨接触面迅速干燥形成薄膜。液体摩擦调节剂车载涂覆装置一般采用GPS控制, 自动喷涂作业, 摩擦调节剂喷涂准确、高效和灵活。AutoPilotTM车载涂覆装置 (见图2) 采用模块设计, 可安装在货车和机车上, 自动对钢轨顶面喷涂摩擦调节剂。

近年来, 铁路运营商、供应商和研究院校的科研人员对轮轨接触面的摩擦控制技术开展了广泛的研究。研究课题涉及钢轨和车轮磨损、滚动接触疲劳、波浪磨损、弯道噪声、轨道结构伤损和机车能耗等。

国外经验表明, 不管是使用木枕还是混凝土轨枕的线路均可通过钢轨顶面摩擦控制 (单独或与钢轨轨距面润滑共同使用) 降低钢轨磨损。一般可降低垂直磨耗和侧面磨耗达40%~60%。2010年在中国一条54 km长的重载运煤专线试验段进行了10个月的摩擦管理跟踪试验, 采用道旁地面涂覆设备对钢轨顶面和轨距面进行摩擦控制。试验结果表明, 摩擦控制使高轨轨距角和轨距面磨耗, 以及低轨垂直磨耗降低约50%;摩擦控制在降低轨道横向力与滚动接触疲劳等方面也有显著效果。

3 全面的系统考量

研讨钢轨寿命应将轮轨接触面看成一个综合系统。钢轨寿命作为铁路运营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诸多因素和技术对其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钢轨材质的选择和钢轨型面的维护 (如打磨) 也是决定钢轨寿命的重要因素, 与摩擦管理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

钢轨寿命不只是取决于钢轨的磨损, 滚动接触疲劳 (RCF) 引起裂纹生成和增长也是决定钢轨寿命因素之一。接触压力和蠕滑率造成材料棘轮效应, 使材料在循环载荷作用下的塑性变形逐渐积累增大, 最终超过其展延极限形成RCF疲劳裂纹。这些裂纹在轮轨接触面作用力和表面摩擦力作用下增长进入钢轨内部或形成表面缺陷, 例如剥离掉块、横向伤损。横向裂纹发展最终造成钢轨断裂, 因此在裂纹加速增长期前, 采用钢轨打磨加以去除。

优质钢轨与摩擦控制可同时采用, 以延缓钢轨的磨损和RCF裂纹的增长。优质钢轨具备更高的硬度和剪切屈服强度, 使其耐磨性能更佳, 能够降低钢轨对高接触压力的敏感性。摩擦管理可降低钢轨表面摩擦力和相应的能量散失, 有助于提高钢轨抗磨损和抗疲劳性能。摩擦管理可同时降低钢轨磨损和RCF裂纹的增长速度, 有利于延长预防性钢轨打磨的间隔时间, 一般最低达到15%~25%。钢轨寿命因磨损降低和打磨减少而最终延长。

参考文献

[1]Sroba P, Roney M, Dashko R, et al. (2001) Canadian Pacific Railway’s100%Effective Lubrication Initiative[C].Presentation for AREMA2001Conference&Exhibition, Chicago, Illinois, 2001

[2]Sroba P, Oldknow K, Dashko R, et al. (2005) Canadian Pacific Railway100%Effective Friction Management Strategy[C].Proceedings of the IHHA Conference, Rio de Janeiro, Brazil, 2005

[3]Eadie D, Vidler B, Hooper N, et al. (2003) Top of Rail Friction Control:Lateral Force and Rail Wear Reduction in a Freight Application[C].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Heavy Haul Association, Fort Worth, Texas, 2003

[4]Eadie D, Maglalang L, Vidler B, et al. (2005) Trackside Top of Rail Friction Control at CN[C].Proceedings of the IHHA Conference, Rio de Janeiro, Brazil, 2005

[5]Reiff R, Makowsky T, Gearhart M. (2005) Implementation Demonstration of Wayside Based TOR Friction Control[R].Union Pacific Railroad-Walong, CA, TTCI Technology Digest TD-05-018, 2005

[6]Reiff R. (2007) Wayside-Based Top of Rail Friction Control:95MGT Update[R].TTCI Technology Digest TD-07-019, 2007

[7]Lu X, Makowsky T, Eadie D, et al. (2012) Friction management on a Chinese heavy haul coal line[J].Proc.IMechE, Part F:J.Rail and Rapid Transit, 2012, 226 (6) :630-640

[8]Eadie D, Elvidge D, Oldknow K, et al. (2009) The Effects of Top of Rail Friction Modifier on Wear and Rolling Contact Fatigue:Full Scale Rail-Wheel Test Rig Evaluation[J].Analysis and Modelling, Wear, vol.265, Issue9-10, 1222-1230

[9]Stock R, Eadie D, Elvidge D, et al. (2009) Influencing rolling contact fatigue through top of rail friction modifier application–a full scale wheel-rail test rig study[C].Proceedings of the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tact Mechanics and Wear of Rail/Wheel Systems (CM2009) , Firenze, Italy, 2009

我与动物亲密接触 第5篇

--------读后感

这本书是由“中国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的一本动物小说集。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讲述了自己与兔、虎、野猪、犬、豺、豹、棕熊等动物亲密接触的故事。将一个个关于亲情、勇敢、智慧的故事娓娓道来,揭示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纠葛。

本书让我深受感动的是一篇叫《朋友大白兔》的故事。文中的大白兔名叫“汤圆”,十分依赖小主人,如:小主人写作业时,汤圆跳到书桌上,安静的看着小主人,从不出声;每天7:00整,汤圆就跳到小主人床的旁边,拍打着地板,催小主人起床······但最后,为了保护小主人,与一条染上狂犬病狼狗搏斗。最终,那条狼狗被汤圆扯开了喉咙,躺在地上奄奄一息,而汤圆则染上了狂犬病,虽然对小主人依依不舍,但为了不拖累大家,毫不犹豫,坚决果断的跳进了火炉里,将自己烧成了灰烬······

读完了这本书,我泪流满面,差点没嚎啕大哭,真是感 人呀!现在想起来,还有一股悲伤涌上心头,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还说不出什么滋味呢!

接触控制 第6篇

关键词:低净空;柔性接触网;接触线;局部更换

中图分类号:U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33-0062-02

地铁运营安全与各系统设备的质量有密切关系,其中接触网设备因其无备用特点而显得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电客车的动力来源。深圳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自2004年开通至今已超12年,接触线正常承受1.1T张力,其机械性能、电气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弓网关系。1号线接触网采用120 mm2银铜合金接触线,TB/T2809-2005标准并未明确其使用寿命,根据地铁电客车运行频率,使用寿命大概为20年。但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因电客车受电弓短路故障、异常机械磨损多次造成接触线局部高温烧伤、重点磨耗。为提高接触线的可靠性,结合城市轨道交通低净空隧道特点,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 接触线局部更换标准

①局部磨耗和损伤。接触线损伤百分比超12.5%,受损长度在30 mm以下,采用接头线夹补强;受损长度超过30 mm进行局部更换,更换长度在20 m以上。

②同一跨距内接触线单线不得有两个接头,且两接头间距不得小于10 m,接触线接头距定位点不得小于2 m,双接触线的两接头错开1 m安装;在一个锚段内接触线接头和补强线的总数不得超过下列规定(不包括分段、下锚接头):

其一,锚段长度在800 m及以下时接触线单线接头最多为4个;

其二,锚段长度超过800 m时,长度每增加200 m允许增加一处接头或补强,但接触线单线接头最多不超过8个。

2 接触线局部更换方案

深圳地铁1号线柔性接触网已完成多处接触线局部更换,更换的接触线位置有跨中、锚段关节,下面以会展中心锚段关节接触线局部更换为例进行介绍。

2.1 接触线接头线夹、吊弦选择

局部换线后新、旧接触线连接图,如图1所示,所使用的接触线接头线夹为天泽线夹,特点是线夹下端独特的弧形(从两侧至中间下移)结构可保护接触线断头不与受电弓相磨,新增吊弦可减轻接触线负荷及灵活调整接触线高度。同时为确保接头部分有集中负荷,影响接触线的弹性,在接头线夹上安装环节吊弦。

针对承力索与接触线结构高度过低、环节吊弦无法安装的情况,采用“V”型吊弦确保接触线的弹性,如图2所示。

2.2 施工流程

1号线接触网会展中心站下行绝缘锚段关节RC42~RC43因弓网关系较差,导致受电弓经过时接触线机械磨耗、电气磨耗加剧。为确保设备安全,利用天泽接触线接头线夹做接头对该区段受损的右线进行局部更换,需局部更换长度约30m,以消除受损接触线存在的安全隐患。

①换线前,测量RC43~RC40间定位及吊弦处导高、拉出值。

②测量局部换线长度及切割位置,并用记号笔在切割位置做好标记:由于绝缘锚段关节的特殊性,RC43~RC42靠RC43定位处接触线串连HJ-1.5C合成绝缘棒,合成绝缘棒与接触线通过连接线夹相连。此次局部换线两截断点:机场东侧为RC43合成绝缘棒处接触线断头;罗湖侧截断点为RC42罗湖方向第2根吊弦的机场东方向1 m处。

注意:必须使用钢卷尺进行测量,且测量过程中,在测量点中间区段需采用绑扎和人托的方法避免卷尺驰度造成的测量误差;标记线应线细、清晰且垂直接触线中轴线。

③根据第二步中测量的长度,在车辆段提前预制好一根同批次等长度新线:库房截取一根比测量长度稍长接触线,选取适当位置分别将接触线带上张力拉直,用接触线液压整直器处理,消除接触线内部应力,并在接触线拉直的情况下,在新线中做好两断点标记。最后卸掉张力,用液压切割机对其中一断点进行切割,对断面进行打磨处理,保证截面与接触线中轴线垂直且无毛刺。

注意:现场测量时使用钢卷尺进行测量,测量方法同第二步;接触线预制过程中需带张力进行,注意采取防滑移、抽脱等措施。

④接触线更换

具体步骤如下:

其一,在RC43~RC40适当位置,对左线接触线安装单吊弦,防止接触线弛度过大影响换线作业,然后拆除RC43~RC40接触线上所有线夹(含吊弦线夹、电连接线夹、定位线夹),定位管用Φ3.0铁线绑扎固定在腕臂上。

其二,在需更换接触线罗湖侧截断点做好标记,用50-150自动万能卡线器+防滑线夹+拉力绳+1.5T手扳葫芦(简称:卸载工具,下同)对接触线进行卸载,卸载时受力即可,避免手扳葫芦出现超拉现象,再用接触线液压切割机对切割标记位置垂直往上切割,截面要平齐,并用锉刀和砂纸去掉毛刺,不能造成接触线硬点。注意:液压切割机使用时注意方向,保证两切断点靠下锚侧断面平齐。

其三, 既有接触线切割后,根据线夹安装要求,一端先用天泽接触线接头线夹将新线与既有线连接做接头(无张力做接头),然后,从新线已装线夹侧用手向另一侧摸过去,找准线面,并在另一侧新线与既有线适当位置装好卸载工具,调整线索受力。将合成绝缘棒连接线夹安装在新线罗湖侧截断点处,然后利用销钉将合成绝缘棒连接线夹与合成绝缘棒进行连接,如图3所示。接触线接头制作时要求:两断口位置新线与既有线应对齐,调整断口接合间隙在1 mm以内,天泽接触线接头线夹紧固力矩65 N.m,接触线应完全入槽。合成绝缘棒与连接线夹串连后注意接触线是否扭面。

其四,新线与既有线做好接头后,在原位置重新恢复安装RC43~RC40间所有线夹。

其五,检查确认:全面检查并调整施工影响范围内接触悬挂的技术状态。

3 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换线前先测量需更换的接触线长度,测量误差±2 mm,然后提前预制拟安装的等长度新线,采用接触线整正器将新线压直,消除接触线本体弯曲力。

②使用50-150自动万能卡线器时应做好防滑防脱措施、导线不得有损伤、扭曲及硬弯。

③新旧接触线接头应紧密,用塞尺测量接口端缝隙不超过 1 mm。

④检查接触线接头表面要过渡平滑,不得出现碰弓及硬点,并注入一层导电油脂,必要时用平锉打磨平整。

⑤天泽接触线接头线夹安装方式正确,两侧螺杆应从内向外交替紧固,紧固力矩65 N.m。

⑥局部换线结束后,须安排接触网检修人员观察当日至少3趟运营列车通过换线点处的弓网状态。

4 结 语

柔性接触网结构简单、安全可靠、技术成熟,弹性好的特点使其具有良好的弓网关系,可满足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大客流的需求。在接触线大修整锚段更换前对磨耗异常、烧伤的接触线进行局部更换,不但确保了接触线安全性能,又节省了设备维护费用。

参考文献:

[1] GB_50517-2003,地铁设计规范[S].

[2] 铁道部令铁运〔2007〕69号,接触网安全工作规程[S].

接触控制 第7篇

传统的交流接触器通常要求在-5℃~40℃环境温度下工作,可靠吸合。但随着接触器使用范围及工作频率的增大,接触器线圈工作温度可能达到60℃~70℃甚至更高,这将影响接触器正常工作。本课题通过研究分析环境温度与接触器吸合动态特性的关系,提出了一种基于带反馈控制的PWM(脉宽调制)型智能交流接触器的温度补偿技术的策略。通过实时检测输入电压、线圈温度及反馈查表控制输出吸合脉宽调制占空比及强激磁时间,优化动态合闸过程,进一步提高接触器工作适用环境温度范围、使用寿命和智能化程度。

1 智能交流接触器工作原理

本文研究的是一种带反馈控制的PWM(脉宽调制)型智能交流接触器,通过智能控制系统来控制接触器。图1为智能交流接触器框图。

智能控制系统主要由检测子系统和调压控制子系统构成。检测子系统包括电压检测和温度检测电路。电压检测通过变压、极性转换及放大等电路检测输入电压,并调理输出到单片机的A/D输入端口。温度检测由温度传感器及放大调理电路构成,实时检测接触器线圈温度。控制调压子系统主要由单片机、绝缘栅功率三极管(IGBT)及其驱动电路组成。单片机根据电压大小输出相应大小占空比的脉宽调制(PWM)波,再由IGBT驱动电路放大后,控制IGBT的通断时间,即通过改变脉宽调制占空比来调节线圈输入电压。输入电压不变,占空比越大,线圈输入平均电压越大。

根据GB14048.4-93规定,接触器应满足在85%~110%额定电压波动下可靠吸合。为了保证低电压可靠吸合,在吸合过程中,当输入电压在75%~110%额定电压范围波动时,智能接触器通过调压系统,线圈输入电压Ux保持不变,接触器可靠吸合,避免了电压波动对接触器的影响。当输入电压超出75%~110%额定电压范围,接触器不吸合,防止欠压、过压导致接触器非正常工作。在保持过程,线圈输入电压等于Uk保持不变;其中,Uk<

由图2可以看出,保持阶段线圈电压调整占空比很小,使得接触器以小电流、低电压保持吸合状态,大大地减低了接触器的保持功耗。研究表明,智能交流接触器较同规格传统交流接触器,其节能效果在90%以上。

2 动态特性分析

2.1 吸合过程的分析

由接触器动态特性分析可知,在输入电压不变的情况下,环境温度越高,线圈电阻增大,线圈电流减小,导致吸力减小。在吸合触动阶段,吸力小于反力,接触器将无法吸合;在吸合运动阶段,若吸力小于反力,铁心运动减速,速度为负时,铁心开始反向运动。对于智能交流接触器,可调节吸合PWM调制占空比及其强激磁时间来方便地控制接触器吸合过程电磁吸力。

2.2 实验研究与分析

本文通过实验来验证上述结论。以智能交流接触器为实验对象,实验环境温度为60℃,实验对比合闸强激磁时间调整前后合闸过程的电流、位移及PWM调制波等变化情况。其中,位移由激光位移测试装置测试得到。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

由实验结果可看,强激磁时间偏小时,接触器无法可靠吸合。增加强激磁时间,可保证接触器可靠吸合,但时间过长,则导致了铁心合闸末速度过大,剧烈碰撞影响机械寿命。闭合后PWM过大,导致电流上升,使线圈发热影响线圈寿命。选择合适的强激磁时间,使接触器以较小的速度合闸,同时保证可靠吸合。由此可见,通过合理调整PWM占空比及强激磁时间是一种补偿温度变化的有效方法。

3 温度补偿控制策略的研究与优化

3.1 温度补偿控制流程

根据上述智能接触器动态特性分析与实验结果,提出一种动态反馈控制的温度补偿控制策略,以电压与温度作为反馈量,以PWM占空比和强激磁时间作为控制量,建立动态控制表对接触器吸合过程进行控制。图4给出了控制流程图。

智能控制系统首先判断输入电压值是否在75%~110%额定电压范围。若不在此阈值范围内,则微控制器不输出PWM波,线圈处于截止状态,控制电路继续采样输入电压值。当输入电压在此阈值电压范围内时,系统根据电压和温度,查表控制输出合闸PWM调制波,接触器开始吸合。其中,动态输出控制表为各工作电压和环境温度下的最优吸合PWM调制占空比及其强激磁时间。

3.2 控制优化与结果分析

以接触器可靠合闸为约束条件,以合闸末速度最低为目标,通过动态特性计算与实验,寻找各工作电压和环境温度下的最优占空比及强激磁时间,建立得到动态输出控制表。表1给出了部分工作电压和温度下的最佳占空比αp及其强激磁时间tp。

从表1结果可知,输入电压与PWM占空比成反比,输入电压偏低时,增大占空比;偏高时,减小占空比,使线圈电压保持相对平衡。根据环境温度的变化情况,调整强激磁时间;温度低时,缩短强激磁时间,温度高时,增大强激磁时间,以保证接触器可靠吸合。通过采用温度补偿及反馈控制的智能交流接触器使温度和电压范围有了明显的提高。

通过反馈控制技术,接触器在各电压和各温度下合闸过程得到了一定的优化。图5给出了传统交流接触器与智能交流接触器在不同电压的合闸末速度对比结果;图6给出了不同温度下强激磁时间固定与动态控制补偿方案下合闸末速度对比结果。

通过对比不同工作电压下传统接触器与带反馈控制的智能接触器的合闸末速度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到,随电压变化,传统接触器合闸末速度变化较大;智能交流接触器通过电压反馈控制,使合闸末速度基本不变,有效地抑制了电压波动对合闸的影响。通过对比不同温度下强激磁时间固定与动态控制补偿方案下的合闸速度实验结果可以看到,强激磁时间固定补偿方案,采用较长的强激磁时间补偿温度导致接触器在温度较低时合闸速度过大。动态控制补偿方案根据温度变化调整强激磁时间,接触器始终以较低的速度合闸,减轻了触头及铁心的碰撞。

智能交流接触器温度补偿控制策略以脉宽调制控制技术控制接触器合闸。研究各工作电压和环境温度下的最佳控制PWM占空比和强激磁时间,建立动态控制表,查表计算输出PWM波控制接触器合闸。温度补偿控制策略能有效地补偿温度变化对接触器的影响,保证高温环境可靠吸合;优化接触器吸力与反力特性,以最优的方式合闸,减轻了触头及铁心的碰撞,接触器工作性能和寿命得到提高。

摘要:环境温度及接触器频繁工作会导致线圈温度上升,对接触器吸合产生影响,针对此问题,基于带反馈控制的PWM(脉宽调整)型智能交流接触器系统结构、工作原理及其动态特性,提出一种基于智能交流接触器的温度补偿控制策略。智能控制系统采集实时的输入电压和线圈温度值作为反馈输出控制量,通过特性分析与实验建立动态控制表,根据电压与温度值查表计算输出最佳占空比及其强激磁时间的PWM波,控制接触器合闸。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此控制策略能使接触器在各工作温度及阈值电压范围内实现最优合闸,并保证在较高温度下可靠合闸,提高其工作性能、使用寿命和环境适用范围。

关键词:PWM,反馈控制,智能交流接触器,动态特性,温度补偿

参考文献

[1]Li Wenxiong,Lu Jianguo,Guo Hui,et al.AC contactor making speed measuring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C].Pro-ceedings of the50th IEEE Holm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Contacts and the2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Contacts,2004:403-407.

[2]汪先兵,倪受春,林鹤云,等.智能永磁接触器选相控制技术[J].电机与控制学报,2012,16(10):63-70.

[3]ESPINOA A G,RUIZ J R R,ROSERO J,et al.Dynamic characterization and position estimation of electromechanical contactors[C].Conference Record-IEEE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 Conference,2008:1873-1878.

[4]许志红,张培铭.智能交流接触器动态吸合过程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7,27(18):108-113.

[5]刘颖异,陈德桂,袁海文,等.带电压反馈的智能接触器动态特性及触头弹跳的仿真与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7,27(30):20-25.

[6]刘颖异,陈德桂,袁海文,等.带电流反馈的永磁接触器动态特性仿真与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0,30(15):118-124.

[7]汪先兵,林鹤云,房淑华,等.无位置传感器的智能永磁接触器弱磁控制及合闸动态特性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31(18):93-99.

[8]许志红,张培铭,戴小梅.智能交流接触器电磁机构动态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4):468-476,476.

[9]申潭,陈德桂,冯涛.带反馈控制的智能交流接触器[J].低压电器,2005(2):3-5,10.

接触件压接工艺技术及控制 第8篇

压接接触件分为插针和插孔, 简称插针, 该电装常用22D、20、16、12 号插针。 使用的压接钳是DMC公司M22520/2-01 和M22520/1-01 压接钳及定位器;使用连接器自带装针、取针工具, 抗拉试验使用导线压接端子拉力测试仪 (型号:MPT-200A) 。压接用导线主要是AFR-200 系列导线, 包括0.07mm2、0.2mm2、0.35mm2等规格。

二、接触件压接工艺技术要求

接触件压接常用多芯导线, 多芯导线剥线后不应损伤芯线, 一般根据芯线根数, 对芯线损伤根数有要求。压接钳、定位器选择应与插针相适应。压接插针应与多芯导线配套使用, 插针与导线有配套要求。

三、用抗拉试验确定压接钳档位选择

一次合格的压接加工, 需要有合格的压接钳、插针, 合格的导线、合适的插针与导线配套关系, 更重要的是压接操作规范。关键点是选择压接钳的压接档位, 压接档位不同会产生过压或欠压现象, 导致压接抗拉强度变小, 接触电阻过大, 影响压接质量。

选择正确地档位, 正确的做法是进行抗拉强度试验, 用试验确定最适合的档位。尤其是在插针与导线不配套, 或是不清楚规定的压接档位的时候。

试验过程如下:

1) 实验策划。成立实验团队 (课题组) , 进行实验策划和人员分工。课题组依据生产线实际使用插针规格和导线规格, 结合导线插针与导线规格配套表, 以及以往生产实践经验, 编制全因子实验表。按照插针号分别编制下线表和结果记录表, 同时, 在插针和导线规格确定情况下, 使用同一把压接钳、同一个人操作, 且每一个档位压接十根导线, 以保证实验取得正确性。本文仅以MIL-DTL-38999 系22D号插针与国产0.2 mm2导线配套为列说明实验情况。

2) 样件制作。样件制作包括准备插针、导线, 下线, 导线压接内容。插针使用连接器包装自带插针, 导线从辅助材料库领取;下线由操作人员机器下线, 下完线后对导线编号, 导线压接同插针号、同规格导线由同一人随机压接。

3) 测量系统分析。导线压接拉脱实验的测拉力仪器使用MPT-200A端子拉力器 (单位LB, 精度0.1LB) 。拉力器在有效使用期内。两位操作者对两种规格导线各测拉脱10 次, 记录结果, 进行连续型数据GAGE R@R分析, 分析结果是合计量具%GR@R=10.7%<30%, 且可区分的类别数=13 ≥ 4, 。说明测量系统可用。

4) 拉脱力测试。按插针号对各类型导线压接分别进行拉力测试, 测试时严格按照拉力器使用说明操作, 一人测试拉脱力, 一人记录测试值 (两人共同确认记录值正确) 。

5) 数据统计及分析。数据统计及分析内容如下:

a. 将统计在记录表上的数据输入计算机表格, 并对数据进行筛选, 去掉明显不合适的数据。

b. 均值分析。22D号插针配套AFR-200-0.2mm2 规格导线, 使用M22520/2-01 型号压接钳, 4 档压接, 拉脱力均值是11.13LB, 比使用3 档10.08 LB和5 档8.00 LB的拉脱力均值都大, 说明使用4 档压接最合适。

c. 用MINITAB软件分析。——点图、箱线图分析:对压接测试数据, 使用MINITAB软件进行点图、箱线图分析, 可以看出使用4 档压接拉脱力值大且拉脱力较集中。——方差假设分析:对压接测试数据, 使用MINITAB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做方差分析, 由于P=0 < 0.05, 所以压接档位从3 档变为4 档, 再变为5 档的过程中至少有一组值在统计上与其它组不同。从置信区间来看, 4 档值最好。对3 档和4 档做2T检验, 对4 档和5 档做2T检验, 对3 档和5 档做2T检验其P值均小于0.05, 说明3 档、4 档、5 档之间均确有显著不同。

6) 结论:22D号插针配AFR-200-0.2mm2线应设置4档压接 (M22520/2-01 型压接钳) 。

四、压接工艺过程控制

接触件压接常使用手持压接钳压接, 一般的工艺控制流程:下线- 装线- 压接- 检测- 装针- 检测。

4.1 下线、装线:导线下线一般采用剥线钳冷剥方式。导线装入插针后应注意应在插针观测孔中见到导线, 导线线束不应分叉, 线丝不露在安装孔外。

4.2 压接:压接前根据插针规格, 选择压接钳和定位器, 并根据导线规格调节档位, 安装定位器后将带连接线插针放置入定位器, 压接时注意握紧压接钳手柄, 稍作停顿, 然后释放手柄;若一次没有压接到位, 应更换插针重新压接。

4.3 压接检测:每批首件进行压接检验, 检验分一般项目和专项检测, 一般检测项包含: 观察孔检查, 压接裂纹检查, 压痕位置和线芯裸漏长度检查, 专项检测包含拉脱力检测和电压降检测。

4.4 装针:装针一般使用连接器自带的塑料送针工具, 使用前应检查工具无损伤。装针时先将插针及连接线装入送针器, 用送针器将插针送入连接器封线体, 轻轻用力将插针送到位, 正常情况应听到插针卡住时的清脆咔嗒声, 感觉到插针已经卡住, 再取出送针器。

4.5 装针检测:装针后使用专用检验工具从连接器前端检验插针是否安装到位。从连接器前端目视检查, 要求所有针或孔的高度一致。

五、 取针注意事项

机箱组件电装后常因故障或是设计改进需要从连接器中取出插针, 取插针往往比较困难, 操作不当就会导致插针取不出来, 或是损坏插座。取插针时一定要注意:选择合适的H

取针工具, 不能使用已经损坏的工具;若插入工具时出现阻力, 应将工具拔出, 转四分之一圈后, 再开始插入操作;插入工具时不能用力过猛, 工具插入后不能旋转工具。

结论

接触件压接是机箱组件电装过程非常重要的工序, 插针压接技术的提高需要从工艺和操作两方面进行控制, 严格控制导线与插针配套, 严格选择压接档位, 严格按照工艺要求压接;对档位不确定的压接应先做拉脱力试验, 取针一定注意操作事项, 通过不断改进, 才能提高接触件压接工艺水平。

参考文献

[1]宋冬.使用一种美军标压接钳的档位选择[D].电子工艺技术, 2008 (1) .

接触控制 第9篇

一、PLC改造控制电路的基本步骤

根据继电器电路图来改造设计PLC的梯形图时,关键是要抓住它们的一一对应关系,即控制功能的对应、逻辑功能的对应以及继电器硬件元件和PLC软件元件的对应。

在分析可编程控制器控制系统功能时,可以将可编程控制器想像成一个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中的控制箱。可编程控制器I/O接线图描述的是这个控制箱的外部接线,可编程控制器的梯形图是这个控制箱的内部“接线图”,见表1。

1、了解和熟悉被控设备的工艺过程和机械的动作情况,根据继电器电路图分析和掌握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2、确定PLC的输入信号和输出负载, 以及对应的梯形图中的输入继电器和输出继电器的元件号, 画出PLC的外部接线图。

3、确定与继电器电路图的中间继电器、时间继电器分别对应的梯形图中的辅助继电器(M)和定时器(T)的元件号。

4、根据上述对应关系画出PLC的梯形图。

第2步和第3步建立了继电器电路图中的硬件元件和梯形图中的软元件之间的对应关系, 将继电器电路图转换成对应的梯形图。

5、根据被控设备的工艺过程和机械的动作情况以及梯形图编程的基本规则, 优化梯形图, 使梯形图既符合控制要求, 又具有合理性和可靠性。

6、根据梯形图写出其对应的指令表程序。

二、PLC改造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技术问题

1、常闭触点提供的输入信号的处理

在表2中在设计梯形图时输入继电器的触点状态最好按输入设备全部为常开进行设计更为合适,不易出错,如状况1。建议尽可能用输入设备的常开触点与PLC输入端连接,如果某些信号只能用常闭输入时,可先按输入设备为常开来设计,然后将梯形图中对应的输入继电器触点取反(常开改成常闭如状况2、常闭改成常开如状况3)。

2、断电延时的时间继电器的处理

可以用线圈通电后延时的定时器来实现延时功能。但是通电的定时器线圈必须可以断电,因此输入给定时器线圈的触点必须能断开。

如图1所示为断开延时程序的梯形图和动作时序图。当X13接通时,Y3线圈接通并自锁,Y3线圈通电,这时T13由于X13常闭触点断开而没有接通定时;当X13断开时,X13的常闭触点恢复闭合,T13线圈得电,开始定时。经过10s延时后,T13常闭触点断开,使Y3复位,Y3线圈断电,从而实现从输入信号X13断开,经10s延时后,输出信号Y3才断开的延时功能。

3、尽量减少PLC的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

继电器控制系统中某些相对独立且比较简单的部分,可以用继电器控制,这样同时减少了所需的PLC输入点和输出点,其中以多地控制电路最为经典。在外部输入接线方式上采用如图2所示的接法,因为这种接法占用PLC输入点数少,而且梯形图也较简单。

4、热继电器过载信号的处理

热继电器其常闭触点可以在PLC的输出电路中与控制电机的交流接触器的线圈串联。

电动机的过载保护应作为信号输入到PLC,不像继电一接触器控制线路那样串联在输出控制回路中,因为在继电一接触器控制线路中,热继电器保护动作会使控制线路失去自保护功能,系统必须重新启动方能运行。而PLC不一样,如果FR保护触点串联在输出回路中,虽然从动作的角度来看,它同样可使电动机停止运行,但由于PLC内部仍继续运行,其输出并未切断,一旦FR冷却或因其他的原因使FR触点接通,电动机会立即启动,这样极易造成事故。正确的接法如图3所示。

三、PLC改造控制电路的实例

如图4 (a) , 图4 (b) 所示,断电延时型带直流能耗制动的星三角启动的PLC改造控制电路项目。

注意:☆软硬件都要进行互锁;

☆要善于利用中间继电器M把复杂的状态保存一下。例如M100,如图5所示。

四、结束语

接触控制 第10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某选矿厂于1996年建厂, 主要生产铁矿粉, 生产能力为100万t/年。

1.2 方法

使用现场调查法收集某选矿厂噪声源特点、接触噪声劳动者的情况, 并按《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 (GBZ/T 189.8-2007) 进行噪声测量。

2 结果

2.1 某选矿厂噪声源调查分析

某选矿厂主要产噪设备包括颚式破碎机、圆锥式破碎机、振动筛、球磨机。以上设备参数以及设置地点见表1。

2.2 接触噪声的劳动者工时调查

某选矿厂实行四班三运转, 每班每天工作8 h, 1 w工作时间近似5 d。接触噪声的劳动者包括颚破操作工、圆锥破操作工、筛分工、球磨工, 以上工种的工时调查见表2。

2.3 噪声控制措施分析

2.3.1 减振措施

(1) 使用弹簧阻尼隔振器作为各产噪机械的减振设施; (2) 减振基座为整体式的钢筋砼结构, 厚度30 cm; (3) 对鄂破机、圆锥破碎机旋转零件仔细进行平衡, 减小轴套和偏心轴间隙, 以降低振动强度。

2.3.2 隔声措施

(1) 给料板和进料漏斗的传动表面与机架外壳覆盖阻尼材料, 减少噪声的辐射面积; (2) 在鄂破机房、圆锥破碎机房、球磨机房外设置隔声间作为值班室, 隔声间采用双层玻璃作为隔声玻璃, 隔声门板内腔填充矿棉板。

2.3.3 吸声措施

(1) 在球磨机与振动筛之间相通的厂房过道上设置高1 m、宽2 m的穿孔板; (2) 在物料易撞击处加装耐磨的橡胶衬板。

2.3.4 个体防护

为颚破操作工、圆锥破操作工、筛分工、球磨工配备SNR 37 d B的耳塞。

2.4 噪声控制前后效果分析

噪声控制前, 颚式破碎机、圆锥式破碎机、振动筛、球磨机未设置弹簧阻尼隔振器, 减振基座厚度仅5 cm;鄂破机、圆锥破碎机旋转零件未进行平衡;给料板和进料漏斗的传动表面与机架外壳未覆盖减噪材料;颚破操作工、圆锥破操作工、筛分工、球磨工均未设置隔声值班室。球磨机与振动筛为同一厂房布置, 未采取隔声吸声措施。针对以上现状, 某选矿厂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噪声控制措施。

根据《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 (GBZ/T 189.8-2007) 对某选矿厂各工种进行个体噪声测量, 个体声暴露剂量计为英国CASELLA产CEL-350IS型, 并对高噪声作业场所进行定点噪声测量, 噪声测量仪器为HS6298B型噪声频谱分析仪, 噪声测量结果见表3。

分析表3结果, 噪声控制后各作业点噪声均有不同程度降低, 其中振动筛巡检位降低幅度较大, 为6.6 d B (A) , 其余作业点均有3~4 d B (A) 的降低。各工种噪声控制后8 h等效连续噪声强度也有所降低, 筛分工降低明显, 为6.9 d B (A) , 其余工种也有3~4 d B (A) 的降低。

噪声控制后仅颚破操作工噪声接触水平符合GBZ 2.2-2007中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 其余工种噪声接触水平均不符合GBZ 2.2-2007中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

噪声控制后各工种接触的最高噪声强度为99.8 d B (A) , 按照配备的耳塞SNR (降噪值) 为37d B计算, 评价值为37×0.6=22.2 d B, 说明该性能的耳塞在作业人员正确佩戴的情况下可以将最高噪声接触强度99.8 d B (A) 降低到77.6 d B (A) , 能够满足个体防护要求。

3 讨论

某选矿厂主要从减振、隔声、吸声、个体防护四个方面对职业噪声接触水平进行了控制, 文中提到的使用弹簧阻尼隔振器在多个文献中提及[2,3], 并认为能起到很好的减振效果。

某选矿厂在未进行噪声接触水平控制之前多个岗位噪声接触水平超标严重, 在进行整改后噪声接触水平有所下降, 部分岗位噪声接触水平已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 (GBZ 2.2-2007) 的要求。笔者认为某选矿厂噪声接触水平控制达到了预期效果。

国内外均对大型产噪设备的噪声控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 固定式隔声罩、活动式隔声罩、幕式隔声罩、宽频域共振消声隔声套等措施均对降低噪声能有一定效果, 特别是崔岩等[4]以FC板、不同容重的超细玻璃棉、离心玻璃棉及阻尼漆等主要材料制作的一种新型模块式宽频阻抗复合隔声罩, 在球磨机上应用降噪效果显著, 最高降幅为15.9 d B, 以上研究如能得到普遍推广, 可对职业噪声接触水平控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端石, 赵玫.动力机械振动与噪声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2]陈荣, 李屹.橡胶弹簧减振器在破碎机隔振中的特性分析[J].装备制造技术, 2011, (8) :25.

[3]邱永钢, 赵云旭, 罗勇.振动筛隔振装置的设计研究[J].有色设备, 2012, (3) :13.

控制系统中低压交流接触器的选择 第11篇

在低压控制系统的设计中,正确选用接触器是一个关键问题。但在实际选用时,仍有一些用户及设计工作者,由于对控制对象的工作情况以及接触器的性能不够了解,在设计及产品营销中出现一些偏失或误解。本文通过对交流接触器负载类型、工作制两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介绍,使其对用户在选择及营销人员在推介产品时有所帮助。

交流接触器是一种控制电器、是一种遥控开关,适用于远距离频繁的接通和分断交流主电路的电器,其主要控制负载对象;第一是电动机,用作控制交流感应电动机的起动、停止、反转、调速,并与热继电器或其它适当的保护装置组合,保护电动机可能发生的过载或断相。第二是非电动机负载,如电焊机、电容器组、电热装置、照明设备等其它负载。

选择接触器时应首先根据线路和负载的要求(属于轻载、一般负载还是重载)即使用类别,选择合适的结构型式,然后再根据负载的额定值和极限值、操作频率选择主要技术参数,包括主回路参数、辅助回路参数、根据控制回路的要求选择接触器的线圈参数,再根据接触器控制对象的工作参量如工作电压、工作电流、控制功率、操作频率、工作制等确定接触器的容量等级等。

2 按使用类别选用相应的接触器

按接通分断能力来区分使用类别:交流接触器的接通和分断能力随着用途和控制对象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异,它是正确设计和选用接触器的主要依据,按国际标准IEC947-1、国家标准GB14048.4-2010《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低压机电式接触器和电动机起动器》规定,交流接触器主触头可划分为AC-1、AC-2、AC-3…等类,辅助触头可划分为AC-11等类,见GB14048.1附录A。使用类别的制定为各种应用规定了考核条件,并为用户选择提供了参考。因为通断能力是接触器的关键性能指标之一,是接触器在规定条件下,能在给定电压下接通和分断的预期电流值,接通能力是指开关闭合时不造成触头容焊的能力,断开能力是指开关断开时能可靠灭弧的能力,各使用类别的通断条件见GB14048.4表7和GB14048.5表4。

2.1 电动机负载

按电动机负载的轻重程度选用:以使用类别为基础,把电动机负载的轻重程度分为一般任务、重任务、特重任务三类。

(1)一般任务:主要运行于AC-3使用类别,其操作频率不高,用以接通笼型电动机或绕线转子电动机,在满速运转时断开,并伴有少量的点动。属于这一类的典型机械有:压缩机、泵、通风机、闸门、冲床等,选配接触器时,只要使被选用接触器的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等于或稍大于电动机的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即可。

(2)重任务:主要运行于包括90%AC-3和10%AC-4或50%AC-1和50%AC-2的混合使用类别,操作频率可达100h-1,用于起动笼型或绕线转子电动机,并不时运行于点动、反接制动、反向和从低速时断开。属于这一类的典型机械有:工作母机(车、钻等)、升降设备、扎机辅助社备、破碎机。

(3)特重任务:主要运行于乎100%的AC-4或100%AC-2的使用类别,操作频率可达600~1200h-1,个别的甚至达到3000h-1,用于起动笼型或绕线转子电动机的频繁点动、反接制动和可逆运转。属于这一类的典型机械有:印刷机、拉丝机、镗床、港口起重设备等,选用时应特别注意。

(4)按交流接触器的电寿命和使用类别选用:交流接触器的触头电寿命和分断电流有密切关系,有些生产厂家的样本及使用说明书中提供触头电寿命次数和分断电流的关系曲线,选择时可根据控制的电极功率及电寿命次数从曲线族中选用额定电流合适的交流接触器。

在实际使用中,交流接触器通常是在AC-3和AC-4或AC-2和AC-4混合使用类别下工作,对含有不同比例的AC-4使用类别下工作的交流接触器的电寿命为:

X/100为点动及杀车所占的比列比例(AC-4类别占比例)。

2.2 非电动机负载时的正确选用

选择此类负载时用接触器,除考虑接通容量外,还应考虑使用中可能出现的过电流。

(1)电热设备:如电阻炉、调温加热设备等,电流波动最大值不超过1.4Ie,选用时可按接触器的额定发热电流Ith来选择,但考虑到实际使用环境条件可能超过使用条件等因素,因此要按Ith等于或稍大于1.2倍的电热设备额定电流选取接触器。一般的接触器名牌上都会注明Ith值,如果没有则按工作电流相等原则选用。

(2)控制变压器:应按接触器AC-6a额定工作电流不小于变压器的额定工作电流选用,但是,当通断浪涌电流峰值不大于额定电流30倍时,可用下列公式根据AC-3额定工作电流来确定AC-6a额定工作电流Ie6a=0.45Ie3。控制电焊机变压器时,应考虑到电焊机上电极短路情况。焊接时的分断电流平均比接通电流大2-4倍,而且为单相负载,因此所用接触器的三极可考虑并联。

(3)控制照明装置:如照明灯具为放电灯或白灯,则分别按接触器AC-5a或AC-6a的额定工作电流不小于相应灯具的额定工作电流选用。

当选用具有AC-1使用类别额定电流的接触器时,须考虑到照明装置的类型、电路图、起动电流和长期工作电流。由于电压增大使工作电流增大,因此选用时不得超过接触器AC-1额定电流的90%,对于钨丝灯和有功率因数补偿的照明装置,要充分注意到它们具有较大的起动电流。

(4)控制电容器:一般应按接触器的AC-6b额定工作电流不小于电容器的额定工作电流选用,也可根据交流接触器AC-3额定工作电流Ie3按下列公式确定切换电容器的AC-6b额定工作电流Ie6b,Ie6b=ik×x2/(x-1)2(A),式中x=13.3 Ie3/ik(Ω)。ik>205 Ie3(A)。注:上述公式适用于通断单独的电容器组,且电容器安装处的预期短路电流为ik的场合。

一般没有特殊要求的,均应采用空气电磁式结构。在三相电路一般为三极交流接触器,单相系统中,则采用单极、两极交流接触器,也常采用由三极并联的接触器。两极电路并联允许通过1.6Ie额定工作电流;三极电路并联允许通过2.25Ie额定工作电流,但电容性负载,由于触头不能绝对同时闭合,因此不能用于电容性负载中。接线方式如表1所示。

3 按工作制及操作频率选择相应的接触器

3.1 八小时工作制

八小时工作制是接触器的基本工作制,接触器的约定发热电流参数就是按此工作制确定的,在这种工作制下,接触器的主触头承载稳定电流足够长时间,但八小时必须断开,一般而言接触器是按照此工作制进行设计和考核的。当接触器按基本工作制工作时,按照用户样本选择接触器则可。

3.2 不间断工作制

即长期工作制、没有空载期的工作制。这种工作制下的接触器是连续运行的、不间断的,接触器主触头载流通路通以稳定持续的电流,通电时间可以远远大于八小时也不分断。虽然工作情况比八小时工作要严酷,但主要参数与八小时工作制相同,只是考虑到长期通电会使触头氧化,积尘会导致触头散热条件劣化,故接触器用于此工作制时,必须适当降容使用或特殊设计。如果工作条件允许,可以采用在每个工作班内关合和分断数次的方法来解决克服接触器主触头氧化和积尘的问题。

3.3 断续工作制

又称为反复短时工作制,其有载时间与空载时间循环交替。断续周期工作制的典型参数是通电持续率和操作频率。通电持续率(又称负载因数)的标准值为15%、25%、40%、60%四种。操作频率共分14级,每一级的数字就表示该级的每小时操作循环数。断续工作制的工作周期,一般可理解为不超过10min。一般接触器多适用于断续周期工作制,接触器每小时操作循环数对触头的烧损影响很大,选用时应予以注意,接触器的技术参数中给出了适用的操作频率。当用电设备的实际操作频率高于给定数值时,接触器必需降容使用。

3.4 短时工作制

这种工作制下工作的接触器,其有载时间与空载时间互相交替,且有载时间比空载时间短,短时工作制的接触器主触头通电时间标准值为10、30、60和90min四种。

4 按电源频率选择相应的交流接触器

对于主电路而言,频率的变化影响集肤效应,频率高时集肤效应增大,对大多数的产品来说50Hz与60Hz对导电回路的温升影响不是很大。但对于吸引线圈而言就需要予以注意,50Hz设计的吸引线圈用于60Hz时电磁线的磁通将减少,吸力也将有所减少,是否能用要看其设计的裕度。一般情况下,用户最好按其标定值使用,订货时按使用的操作电源频率订货。

5 工作电压与容量关系选择接触器

接触器使用在不同的工作电压时,一般按控制功率相等的原则计算接触器的工作电流,但在较低的工作电压下,工作电流不应超过同一接触器的约定发热电流;在高工作电压下,接触器的控制功率可能有所增加或减少,主要取决于其触头灭弧系统性能的好坏。一般生产厂家在产品样本上均列有不同工作电压下控制功率,可作为选用的依据。

6 结束语

交流接触器的选用不仅和所通断的负载有关,和接触器所在回路的电力系统各阻抗参数有关,还和控制方式、使用环境及使用要求有关,所以选择交流接触器时要全面考虑,逐步计算各参数数值,达到选用合理、使用方便。

参考文献

[1]GB14048.1-2006,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总则[S].

[2]GB14048.4-2010,机电式接触器和电动机起动器[S].

[3]李茂林.低压电器及配电电控设备选用手册[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上一篇:经理人股票期权下一篇:损害赔偿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