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科大学公共行政学

2024-06-03

医科大学公共行政学(精选8篇)

医科大学公共行政学 第1篇

上世纪中叶,随着西方政府机构的权力膨胀,行政效率低下、官僚主义严重等问题层出不穷,严重损害政府的公信力,阻碍社会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导致社会价值观混乱,此背景下,新公共行政学应时而生。新公共行政学认为传统公共行政学理论把焦点集中在经济与效率上,忽略社会公平的体现,在某些时候,对于经济与效率的追求甚至会导致对社会公平的忽略与破坏。而新公共行政学理论则认为公共行政管理的核心价值恰恰在于公平体现,这是对原有公共行政学理论的一种补充和完善。新公共行政学的代表人物———弗里德里克森 (H.George Frederickson)曾认为公 平有时比 效率更重要:“公共行政是政府的艺术与科学跟管理的艺术与科学的联姻。效率和经济主要属于管理理论的范畴,而社会公平属于政府理论的范畴……由此得出的观点是政府能够且必须既讲效率又追求公平。”因此,新公共行政学是一种强调效率与公共利益、个人价值、平等自由等价值目标相结合,协调公共管理与服务对象之间关系的管理思想。

二、当前大学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大学生世界观多元化趋势确立,传统学生管理模式与学生多元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 这其中既有行政管理人员官僚主义作风造成的学生情绪上的对立, 又有学生需求多元化与单一管理服务之间的矛盾, 更有教学管理跟不上学生需求变化的脱节问题, 以及学生自主管理模式与传统管理模式之间的冲突,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影响教学工作开展,迫切需要对当前学生管理工作加以改进,开创新局面。

三、新公共行政学理论对大学学生管理工作的借鉴指导意义

新公共行政学理论强调推动公共行政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互动、提倡增强对公众需求的积极反应管理、主张实现公共行政的民主政治责任与义务思想, 这些思想观点对当下大学生管理工作,具有积极的借鉴指导意义。

1.关于新公共行政学主张的推动公共行政与服务对象间的互动的思想借鉴。

新公共行政学主张的推动公共行政与服务对象间的互动的思想,意指传统的管理部门对公众的需求变化不甚明了,因此无法做出相应的变化, 导致公共管理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脱节。要克服这一问题,管理部门需要加强与公众的沟通交流,借此获得公众需求信息,对自身工作加以改进。然而,公众的需求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是一种持续的、动态的需求变化, 因此, 公共管理部门与公众间的沟通应当是持续的,而非偶尔的行为,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通过机制的建设与观念的改变,在管理部门与公众间搭起信息交互桥梁,实现公共行政与服务对象间的长久和谐。

在大学生学习管理工作中, 存在管理部门与学生间互动性不足的问题,要化解这一问题,最根本的办法是转变管理人员的思维观念, 由传统单方面指令管理转变为根据学生需求变化而变化的动态管理,避免官僚主义作风,从心理上把自身视做向学生群体提供服务的人员, 两者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制度建设,使学生及时向学校传递需求信息。实际管理过程中,可以考虑通过设置班级学生代表 制度 ,以院系为 单位 ,通过定期 召集学生 代表 ,以圆桌会议的形式,掌握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明确学生的心理需求变化,从而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做到有的放矢、有效管理。

2.关于新公共行政学提倡的增强对公众需求的积极反应管理思想的借鉴。

新公共行政学提倡的增强对公众需求的积极反应管理思想,要求行政管理部门对公众的需求能够及时、准确地做出反应,以积极态度应对公众需求的变化。这一思想具体到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就需要考虑学生需求变化,从而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随着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元化,大学生的思想状态随之产生波动,呈现出需求多样化的趋势,但从整个学生群体的角度分析,大致可以分为常态的不同阶段需求变化与动态的最新需求变化两个方面。所谓常态的不同阶段需求变化,指大学生由进入校园到离开校园、走向社会的四年中,其心理状态大致呈现出以下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不同心理状态决定了学生群体的阶段性需求,也决定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方向。

入学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对大学生活是陌生的、好奇的,学生不仅来到一个新的生活环境,而且接触到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特别是部分学生,在原有家庭生活中缺乏相应的生活锻炼与自主思考的空间, 对于新环境、新模式的适应能力较弱,不擅长与他人沟通交流,极易产生心理障碍。因此,在这一阶段,学生管理工作要以积极引导为主,帮助学生迅速转变学习模式、适应学习环境,这一方面要加强以班级为基础单位的学习文化建设,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需要进行个性化辅导,即通过以班级团队为单位,进行相应的信息收集与反馈,根据收集的信息,对其中表现出对大学生活适应程度较低的学生,进行集中式个性化辅导,帮助这一群体及早融入大学学习生活中。

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已然适应了大学生活,其个人追求开始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 以考取研究生进行深造学习的、以发展个人爱好、参与学生管理事务为个人价值体现的、以某些职业资格证书及相关技能学习为人生目标的,各有不同。因此,在这一时期,学生管理工作要因时而变,由最初的积极引导转为帮助思考,通过一系列组织活动与宣传工作,让学生充分理解大学学习阶段的重要性, 并根据自己的人生理想制定相应的职业规划,及早步入正轨。

毕业阶段:随着毕业的临近,学生群体表现出的紧张与不安情绪与日俱增,这是对一种即将到来的、全新生活的,融合了紧张、恐惧、渴望与迷惘的情绪,学生管理工作的重心此时亦要转移, 针对性地开展就业相关知识培训、职业心理辅导等,既要化解学生对新的人生阶段的不安情绪,又要帮助其做出正确的决策选择,避免走弯路。

除了上述学生群体的阶段性需求变化外, 变化中的外部环境亦将引发学生的需求变化,以近年为例。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社会就业岗位减少,就业已成为每一位学生心头大事,因此近年来学生在毕业阶段对于就业、考学等相关事宜常有所询问。针对此,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当加大就业指导课程的比例,提供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的机会,帮助自主创业的学生提供信息与服务平台等。总之,管理工作要主动求变,随学生需求变化,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大局。

四、结语

公共行政学论文 第2篇

题目:浅析腐败现象的成因与防治 2011

学 生: 学 号: 院(系):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 业: 网络工程 指导教师: 联系方式: 年 11 月25 日

浅析腐败现象的成因与防治

上周六我们班团支部组织了一次养老院慰问之行,在临去前当然做了相当大的准备工作,还问了曾经去过的同学,结果她们立即说,给老人买的东西最好亲自给老人,分到他们手里,上回他们送去的东西都被院长等直接放在办公室„„其实当时我就郁闷了,这才能买点什么东西啊?想来不会腐败到这种程度,一点水果,一点奶粉也不怕寒掺,可是我更不能想象的是我们已经开始以一种消极的心去看待那还没有接触到正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的社会画卷。

为什么人会如此看待这个社会?我想恐怕是贪污腐败的例子看得多了,在还没有接触时已经形成了一种先天印象。如果在不防治腐败,恐怕以后所有的孩子都要带着有色眼镜和厚厚的戒备迈入社会了。试问一个国家的人们连政府都不能相信,还能相信谁?为了将来人们的身心健康,关系和谐,腐败的防治迫在眉睫。

一·腐败的成因

在当代中国,腐败现象作为一个政治概念,在现阶段有特定的内涵和处延,它不是泛指一切社会的丑恶现象,而是特指公共权力的滥用,主要包括着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官僚主义;二是违纪、违法行为;三是触犯刑律构成犯罪的行为。

一般的政府人员进行腐败一般有以下几点原因

1、腐败收益

腐败的诱因是按一定概率计算的腐败的私人收益,它决定于对于腐败的查处概率和腐败收益,前者和腐败诱因成负相关关系,腐败受益则与腐败诱因成正相关关系。假定查处概率是一个常量,则腐败收益直接决定着腐败诱因的变动,腐败收益n越大,腐败的诱惑力就越大,腐败行为就更容易发生。

2、查处概率

假定腐败的收益一定,显然查处概率越大,腐败的诱因就越小。假设腐败撤出概率趋向于0,则腐败产生的充分必要条件始终得到满足,任何腐败的发生都几乎不会受到查处,那么全社会的腐败必定会甚嚣尘上。

3、公职人员的薪金

在腐败的诱因既定时,腐败者的私人成本包括薪金损失和惩罚损失两部分。在当前薪金一定时,查处后的收入与腐败净私人成本呈负相关关系。如果腐败受到查处后被解雇,并不得重新就业,即 现职位薪金成为全部损失薪金。反过来来说,如果解雇后重新就业的薪金很高,则腐败就没有收入损失。如果不考虑额外的惩罚,那么,调高公职人员的收入就会抬高腐败的私人成本,使其相对于腐败的诱惑力来说变得更大,无疑可以对腐败起到约束作用。虽然足够的薪金收入 并不是防止公共部门接受贿赂的唯一解决方法,但这样做至少可以减少接受贿赂的人数。

4、惩罚力度

腐败的私人成本由薪金损失惩罚损失构成。惩罚损失越大,腐败的私人成本就越大,参与腐败活动的激励就会降低,腐败诱因就越容易受到遏制;反过来说,对于腐败行为的惩罚力度越小,腐败的私人成本就越小,腐败就容易泛滥。

5、其他因素

对于腐败分子来说,腐败行为还有没法用经济方式来衡量的道德成本和博弈成本等。道德成本即对违法行为的一种心理负担,腐败者在作出腐败决策时,必须突破来自其自身的种种心理障碍,改变其道德观念,放弃循规蹈矩的操行,担心一旦腐败暴露,来自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等。但在现实生活中,腐败的道德约束实际上是一种“差别性约束”,只有对那些能给予“虔诚商品”(Piety commodity)以较高标价者才有约束力。通俗地说,对于本身就缺乏道德感的人来说,道德成本几乎不存在。博弈成本即指腐败者为了掩饰其腐败行为不被发觉,而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腐败分子要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腐败活动、躲避被查处惩罚,有些贪污腐败分子吃不好、睡不好、整日提心吊胆,这也是一种代价,也会对腐败行为的发生产生影响。二·腐败的防止

在治理腐败过程中,过去长期以来注重以惩治作为主要方式,而忽略了对腐败的事前预防,这样使得许多腐败分子在利益面前往往禁不住诱惑,甚至抱着侥幸可以逃过惩罚的心理和“博弈”的态度去进行贪污敛财。虽然其中有不少人得到了党纪国法的制裁,但却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腐败分子贪赃枉法的现象存在。因此以惩治为主的治理腐败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将反腐败的重点放在预防的层面;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再一次明确了要加快推进预防与惩治腐败体系建设,大力弘扬真务实、公道正派、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使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对于腐败的防治,可以参考一下的以下几点。

1立足教育,从严要求。我们要深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领导干部在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努力构筑防腐拒变的思想肺线,增强领导干部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我们要对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及掌管人、财、物重要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开展警示教软,对未暴露的腐败分子未起到应有的威慑作用,使他们存在侥幸心理,因此导致腐败现象的蔓延。

2.严格落实各种规章制度。规章制度落实乏力,形同虚设,是腐败现象产生的一大原因。为了防治腐败,我国制定了很多规章制度,像领导干部个人财产申报制度、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等等,但这些制度却没能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用制度管理人、用制度约束人成了空谈。

3.认真从严考察选用人才。用人不当、推荐先察也是产生腐败现象的一个原因。有些单位在使用人才上不能任人唯贤、唯能,而是唯亲、唯朋,这样出现问题能相互遮盖,有问题不便清除,为腐败行为创造了方便条件。育,案为鉴,吸取教训,同时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党纪政纪条规教育,不断提高党政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三·腐败的治理

很显然,腐败的治理不是但司法一方可以完成的。要从根源上杜绝腐败必须是社会上的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

1、借市民社会之力反腐败

市民社会是国家和市场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和民间关系之和,其组成要素是各种非国家或非政府所属的市民组织,包括非政府组织,公民的志愿性社团、协会、社区组织、利益团体和公民自发组织起来的运动等,它们又被称为“第三部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个相对独立的市民社会慢慢成长起来,尤其是80年代后得到了长足发展。鉴于此,在我国建立一个有效的反腐败的市民社会,也许“任重而道远”,但并非不可能。一方面,市场经济是市民社会的经济活动方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构成市民社会的多元利益主体日益生成、壮大,主体意识增强,必然要求以不同的形式和渠道表达他们的意志和利益。这意味着政府控制的权力必须从集中走向分散,市民社会必定将成为一种主要的发展潮流。同时,国家有意识地对市民社会进行催化培育也是非常必要的。这种培育并不是超姐代厄、人为地建立一些组织强加给社会,而是要从现有社会以经济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民间组织中选取有利于市民社会发育的社会自组织的萌芽加以培育,对其加以保护和鼓励,帮助它迅速地发展壮大。

2、与国际合作,开放性地反腐败

腐败的跨国化趋势,使得反腐败事业仅靠某一个国家的单独力量很难完成。针对腐败问题的跨国化趋向,我国应该加强对反腐败国际合作的回应,吸收国际反腐先进经验。具体来说,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1)积极加入到国际反腐败合作的各项活动中去,并发挥我国作为政治、经济大国应有的作用。如积极参 与并响应1998年联合国通过的《关于国际合作打击国家商业往来中的贪污贿赂行为的协议》,同时配合世贸组织提高政府采购的透明度,建立科学、完善的政府采购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在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导向的同时,加强其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特别是供应商监督。

(2)参与区域间反腐败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对这些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做出回应。例如,对目前国际上影响较大的反腐败非政府组织一透明国际的清廉指数、行贿指数测评予以反馈等。透明国际的这两个指数评估的影响力不容低估,世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依此来判断一个国家的腐败程度,以决定是否给这个国家提供经济援助。我国应充分考虑到指数对本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形象的影响,根据指数反映出来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从中有所借鉴。

(3)加强与各国的司法合作.首先,与各国签定充分的引渡条约,为惩治外逃的腐败分子提供有力保障,同时也坚决拒绝为被通缉的外国腐败分子提供“安全天堂”。我国目前己经与约10个国家签定了双边引度条约,相对于世界上近200个国家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赖昌星案就是因为我国与加拿大没能达成引渡协议,至今主犯未被归案。

其次加强与国际社会合作,防止和对付腐败分子赃款的转移。腐败分子将腐败所得或转存外资银行以躲避追查,或干脆转移到国外,既严重破坏本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给查处和追赃带来很大难度。为切实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我国需积极配合国际社会制定类似“赃款分割协议”的国际法律文书,以交流信息、展开调查、追踪资产、打破银行保密的限制,使腐败所得无藏身之处。

3、对重要岢位的铺导干部实行轮换制。对管理人、财、物等岗位的领导干部任期满一届后,应进行轮换,同时加强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可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

6、强化监督,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喇约机制。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不受监督和制约的权力使人堕落。许多腐败案件都反映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我们要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制约机制,拓宽监督渠道,发挥党赶}婚、法律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各种形式的监督作用,营造反腐倡廉的良好环境。

医科大学公共行政学 第3篇

【关键词】新公共行政学;高校;共青团工作

新公共行政学派是现代美国公共行政学领域非常著名和活跃的一个学派,研究新公共行政学理论,对指导当代高校共青团工作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本文以新公共行政学的主要思想在高校团工作中的实践与应用委主要内容,作如下思考。

一、新公共行政学的产生背景和基本意义

1.新公共行政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20世纪六七年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经济逐渐衰退,尤其是经过1973—1975年的经济危机,经济陷入“滞胀”,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在美国,反对越南战争、反对贫困和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交织在一起,斗争浪潮高涨。此时,以政治——行政二分原则和官僚制为论述的,以效率为中心的传统公共行政学已不适应解决理由的。故以倡导社会公平为中心的新公共行政学应运而生,新公共行政学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也说它是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社会革新在公共行政学探讨上的回音。

2.新公共行政学的论述主张与价值追求

(1)主张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新公共行政学的,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效率、经济目的和管理的协调性或许并错,协调性经常以牺牲社会公平为代价,而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恰恰是公共行政的目的,公共行政应当以经济的方式为社会高质量的服务,更强调把社会的公平作为公共行政所追求的目标,这是新公共行政学的论述基点与传统行政学的最的差别。

(2)主张民主行政,倡导社会性效率。新公共行政学的民主行政的核心价值观尊重人民主权和意愿,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反对滥用权力和行政无能。新公共行政学派对传统行政学“效率至上”的工具理性产生了质疑:“实用的或传统的公共行政学试图找出下列两个理由任何理由的答案:①怎样才可的资源更多的或更好的服务(效率)?②怎样才花费更少的资金保持服务(经济)?新公共行政学则增加了这样理由:服务增强了社会公平?这就意味着行政管理人员是价值中立的,担负着广泛的社会责任。新公共行政学强调建立规范价值,提高社会性效率,以改善人民的生活。

(3)突破传统政治——行政二分法的局限。新公共行政学,传统行政学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法观念使得行政学的探讨局限在非常狭窄的领域内,尤其把探讨焦点放在行政机关预算、认识、组织大量其他的所谓“中性”的理由上,相反却很少与社会、政治密切的政策和政策浅析等理由的探讨,致使公共行政游离于社会政治现实之外。政治与行政二分论述虚构,而在现实的政治与行政运转中,行政系统游离于政策之外的情况是根本不存在的。行政人员既以事行政执行,也以事政策,“行政管理者是中性的。应责成承担责任,把出色的管理和社会公平社会准则、完成的事情原理。”

二、新公共行政学的思想对目前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的启迪

1.以社会公平观来创新思路

良好的工作思路是搞好共青团工作的基础,思路清晰,能促使共青团工作目标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并能整合团工作的整个资源,使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目标得以实现。对每一项团的活动和每一个时期的共青团工作我们都必须结合各种实际情况,以社会公平观来创新工作思路,使团的各项工作任务按照这一思路顺利得以实现。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之一就是对公平的关注空前的提高。创新工作思路必须按照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在服务大局的前提下进行,要正确处理好三服务的关系,既要考虑党政所需,社会所急,更要考虑青年所求。再次,必须在服务大局和服务社会中实现服务青年的成长成才。事实证明,以社会公平观来创新工作思路,是团的工作迎接挑战,克服困难,不断实现新突破,取得新胜利的前提和保障。

2.以开放组织观指导组织创新

主要是团组织的设置,必须适应高校学生“2+1”学习模式多样化和新的教学组合方式,与团组织建制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团组织活动变化相适应,一切从实际出发,对团的组织设置进行大胆的科学的改革和调整,打破地域界限,探索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新的流动团建模式,建立起灵活多样、动态开放的组织网络,实现团组织对团员青年的有效覆盖。例如针对我校大三学生统一赴企业进行一年实习,深入开展了实习学生企业团建工作。同时,我们还在寒暑假期间、学生毕业初期等时间节点进行团组织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较好的适应了新形势发展变化,真正做到哪里有团员、团组织就建在哪里,打破了传统的建团模式,实现了团组织对团员青年的有效覆盖。

3.以服务平等性指导内容创新

工作内容和工作主题是共青团工作实现工作职能,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根本。创新工作内容就是要在知识不断更新,科技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使团的活动和工作主题更加适应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更好地适应青年的需要,我们要努力做到在青年思想教育方向上更加符合知识经济时代青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和信息化以及青年成长成才需求的特点:在建功立业方面要围绕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开展活动,注重培养青年的科技素质和创新精神,造就高素质的青年人才。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要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关于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把精神文明建设的总要求、总任务加以具体化。

4.手段创新

工作手段创新,主要是服务青年的功能与手段要更多的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服务和引导青年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提高青年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能力。创新工作方式必须正视经济发生根本性转变给资源的配置方式、政府职能的行使、企业的经营机制、社会的分配和保障制度等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对广大青年的价值观念、伦理操守、文化心态、行为模式等发生的深刻影响;对共青团组织的思想认识、管理制度,工作机制等提出的现实挑战。还必须对以前的运行方式进行冷静的思考和辩证的分析,继承其合理的部分,克服其不合理的东西,更必须对这场变革所引发的整个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趋势进行超前性展望与预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工作方式、载体和形式可以丰富内容,更好地突出工作内容。

5.以社会公平论指导机制创新

工作机制的创新,主要是建立科学的社会化运行机制,重点在工作网络、阵地建设、物质依托、队伍建设等四个方面创新,使团组织在新形势下能够延伸工作手臂,拓宽工作领域,增强工作依托,扩大工作阵地,壮大工作队伍。共青团组织应在坚持发展政治功能的前提下,完善和扩大团的社会功能,通过接受政府委托,加大共青团在青少年事务中的工作分量。应紧紧围绕学校党政工作大局,针对社会和群众需要开展工作,努力扩大工作外延,使工作触角延伸到学生工作各个领域,工作内容更加贴近社会生活,更加适应青年需求。社会化的青年工作运行机制的建立,将为在服务大局与服务青年的有机结合中加强团的建设提供一种工作依托,从而更有效地吸引青年,凝聚青年,教育青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医科大学公共行政学 第4篇

一、现有部分教材“行政法治”部分内容编排概要

在笔者接触到的公共行政学教材中, 有近二十余本教材有行政法治以及与行政法治相关的内容。从总体上看, 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有以下特点:

1. 名称不统一。

有的教材用的是“行政法治”, 有的教材用的是“行政法制”, 有的是“依法行政”。如刘小康编著的《公共行政学》、吴肇基主编的《行政学》、徐邦友主编的《公共行政学基础》、唐铁汉主编的《公共行政学》、詹伟主编的《公共行政学教程》、宋光周编著的《新编行政学》、李军鹏著《公共行政学》、沈亚闺著《公共行政学》等, 用的是“行政法治”或“公共行政法治”或“法治行政”。而黄达强主编的《行政学》、徐家良主编的《公共行政学基础》、贾必章主编的《行政学原理》、张国庆主编的《公共行政学》等用的是“行政法制”或“法制行政”。徐晓林、田穗生编著的《行政学原理》和齐明山著《行政学导论》用的是“依法行政”。

2. 地位不一致。

有的教材将行政法治单独设立一章, 有的则仅仅设一节, 有的虽然单独设立一章, 但与其他内容并列。如徐邦友主编的《公共行政学基础》仅将行政法治单独设立一节, 放在教材第十一章“行政规范”之下;沈亚闺著《公共行政学》将行政法治与“行政伦理”并列作为一章;詹伟主编的《公共行政学教程》将法治行政与“行政监督”并列作为一章。其他上述教材均单独设立一章。

3. 具体内容编排差异较大。

在上述教材中, 有部分教材在行政法治的内容编排上大体一致。如贾必章的《行政学原理》的“行政法制”一章分设行政管理法规、行政立法、行政执法和行政诉讼四节。吴肇基的《行政学》在“行政法治”一章下分设行政法治概述、行政立法、行政执法和行政司法四节。徐晓林、田穗生的《行政学原理》在“依法行政”一章下分设依法行政概述、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司法四节。高小平编著的《行政学》在“行政立法和依法行政”一章下分设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司法和行政诉讼四节。汪志友的《行政学概论》在“行政法制”一章下分设概述、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司法和国家的行政法制监督五节。其他教材的编排可谓“千姿百态”, 具体如下:李军鹏的《公共行政学》“公共行政法治”一章下分五节:公共行政法治概述;行政行为;行政合同与行政指导;行政救济;行政程序。宋光周的《新编行政学》“行政法治”一章分三节:行政法治概述;行政法治的主要内容;我国的行政法治建设。齐明山的《行政学导论》“依法行政”一章分设三节:依法行政概述;行政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行为。刘小康编著的《公共行政学基础》“行政法治”一章设三节:行政法治概述;行政法律责任;行政外部监督。唐铁汉主编的《公共行政学》“公共行政法治”一章设三节:抽象行政法律行为;具体行政执法行为;行政裁决与行政复议。黄达强主编的《行政学》“行政法制”一章设三节:行政法制概念;行政法制的作用;行政诉讼法。徐家良主编的《公共行政学基础》“行政法制”一章设三节:行政法制概述;行政法规范的制定;行政法规范的实施。沈亚闺著《公共行政学》“行政法治与行政伦理”一章设二节:法治与德治;行政法制。詹伟主编《公共行政学教程》“法治行政与行政监督”一章设二节:法治行政概说;行政监督。徐仁璋著《公共行政学》“公共行政法制”一章下设三节:依法行政概述;依法行政的法理基础;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

二、现有教材行政法治部分内容编排评析

通过上述概要, 不难看出, 现有教材有关行政法治的内容编排处于“各自为政”状态。从积极意义上讲, 这是“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精神的体现, 有利于拓展行政法治内容体系的研究范畴, 深化相关理论。因此, 尽管从学术争鸣、学术自由的角度言, 各教材可以有自己编排风格和特点, 但内容编排上应当有大体一致的范畴。那么, 行政法治的内容究竟应当如何编排?我们先不妨对现有教材的编排进行分析。先来看看名称问题。如上所述, 公共行政学教材中有关行政法治的内容有的用“行政法治”, 有的用“行政法制”, 有的用“依法行政”的名称来展开。从部分教材的内容编排来看, 这三个概念似乎是融通的, 如贾必章、吴肇基、徐晓林和田穗生的教材有关行政法治的名称虽然各异, 但都以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司法作为其基本内容。但是, 行政法治、行政法制和依法行政实际上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法学界早已对法治和法制作了明确区分, 并促使宪法修改。法制是一个静态概念, 主要指“法律制度”, 而法治则是动态的概念, 其内涵和外延均非常丰富。有“法律制度”未必有“法治”, 这是学术界的共识。因此, “行政法治”与“行政法制”不能在同一个意义上使用。既然法制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有法治, 那么简单的“依法行政”也不能视为法治的实现, 如果行政权所依据的“法”是与现代法治的控制公共权力和保障人权的精神相背离的“恶法”, 那么这就不是行政法治。所以, 依法行政仅仅是行政法治的一个底线要求和内容, 而非行政法治的全部内容。既然三个概念在严格意义上不能混用, 那么各自概念下的内容编排就应当有所区别。

再来看具体的内容编排问题。在上文提及的教材中, 有五本教材在行政法治的内容编排上大体一致, 即将行政立法、行政执法和行政司法作为行政法治的基本内容。这意味着这三大块内容是行政法治的应有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共识。应当说, 上述五本教材内容编排大体一致, 至少在形式上使行政法治一章有相对稳定的范畴。此外, 这种编排考虑到了行政法治涉及的几个方面, 强调了立法对行政法治的重要性, 阐述了行政执法在行政法治中的地位, 探讨了行政司法领域的问题。

但是, 上述教材在内容编排仍存在着不足。第一, 几本教材在阐述行政立法、行政司法和行政执法内容时, 具体介绍的内容与行政法高度重复。如行政执法介绍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许可等, 行政司法介绍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这使得该部分内容与行政法学课程的内容重叠。而且阐述越具体, 重叠越严重, 从而导致教材资源的浪费。因为上述内容在行政法学教材中均有详细介绍, 编排的前提是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不开设行政法学课程, 但实际上行政法学是公共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第二, 虽然内容编排涉及行政立法、行政执法和行政司法三方面, 但分类角度不一致, 看问题的角度也不一致。行政立法部分的内容实际上是从立法角度看“与行政有关的法律”与行政法治的关系问题, 而行政执法和行政司法都是从行政角度看行政法治问题。个别教材另外加上行政诉讼一节, 则是从纯粹的司法角度看问题。第三, 虽然教材花了大量笔墨去介绍行政法的相关内容, 也涉及司法、立法和行政与行政法治的关系, 却未能清楚地说明立法、行政执法、行政司法与行政法治是什么关系, 行政法治对三个方面有什么要求。很难使学生弄清行政法治的实现与哪些因素有关。

在其他教材中, 行政法治一章中有的将行政行为、行政合同与行政指导、行政救济、行政程序作为章下节的内容, 有的直接将抽象行政法律行为、具体行政执法行为、行政裁决与行政复议作为章下节的内容。这种内容编排与将行政立法、行政执法和行政司法作为行政法治的基本内容进行编排存在同样的问题。实际上, 所有上述内容都是行政法学的基本内容, 如果行政法治意味着就是行政法学内容的翻版, 那么这些内容又是不全面的。比如, 既然行政法治要讲行政合同、行政指导、行政程序、要讲抽象行政行为或者具体行政行为, 那么为什么不讲行政给付、行政诉讼、行政检查、行政收费、行政许可等常见的行政法学内容, 是否只有经过遴选的行政法学中的内容才是行政法治应有的内容?

三、关于行政法治一章内容编排的设想

笔者认为, 要对公共行政学教材中行政法治部分的内容进行合理编排, 应当明确该部分内容的编排目的。就像公共行政学教学大纲必须阐明各章的教学目的一样, 教材各章的内容编排也应当有明确的编排目的。那么, 公共行政学设行政法治一章的目的是什么?是介绍与行政法治密切相关的行政法的相关内容, 还是阐述行政法治的涵义、意义和基本内容等问题?答案显然应当是后者。该章应当立足于从宏观角度去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行政法治的一般性问题, 这一般性问题主要是三个:什么是行政法治?为什么要实行行政法治?哪些问题是与行政法治相关的?全部内容应当围绕这三个问题来展开。至于围绕第三个问题如何编排相关内容, 是颇费思量的。现有教材的编排差异也主要体现在这一块。行政法治涉及多方面的问题, 如行政法治要求行政权能够依法行政, 要求行政权受到有力的监督, 甚至要求有相应的经济和政治、行政文化基础, 因此在逻辑上, 分设“行政法治与依法行政”、“行政法治与行政监督”, “行政法治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之类的节 (有些教材有相关内容) 都不会超出行政法治的外延。但是, 这样编排会导致内容过分扩张甚至无限化, 与教材的篇幅会发生冲突。并且, 这样编排最主要的问题是不容易抓住行政法治保障机制的关键。那么, 这部分内容究竟如何取舍?笔者认为, 控制行政权是行政法治的核心所在, 而对行政权的控制建立在分权的基础之上。因此, 行政法治的立法基础、行政权的依法行政、行政法治的司法保障应当成为探讨行政法治的基本命题, 国外相关的学术探讨也多涉及上述问题 (如在英美法系, 司法审查几乎构成了行政法治的主要内容) 。作为阐述行政法治一般原理的教材, 应当立足于从全球视野来讨论问题。

《公共行政学》 第5篇

1、有些学者从“三权分立“来界定公共行政范围,认为国家可以分为()三种权力。

A.立法

C.行政

E.司法

2、从广义的管理的角度来界定公共行政范围的行政学家有()。

A.西蒙

B.怀特

C.汤姆森

E.斯密斯堡

3、奠定公共行政学理论基础的代表人物是(),他们提出了政治与行政分离的观点。

C.威尔逊

D.古德诺

4、具体公共行政环境包括()。

B.管理对象

E.组织文化

5、组织文化包括()。

A.组织观念

B.法律意识

D.价值观

E.道德感情

6、下列属于文化环境要素的是()。

B.意识形态

C.道德伦理

D.价值观念

E.教育

7、构成一个国家公共行政政治环境的因素主要有()。

A.政治制度

B.政党制度

C.阶级状况

D.法律制度

E.政治文化

8、具体环境也叫组织环境,它包括的因素有()。

A.组织文化

B.组织结构

C.组织的规章制度

D.组织的凝聚力

E.管理对象

9、里格斯将公共行政模式划分为()。

A.融合型公共行政模式

C.棱柱型公共行政模式

D.衍射型公共行政模式

10、市场失效主要表现在()。

A.市场垄断和专制价格

B.外部性问题

C.公共物品的提供

D.无知和非理性

E.不平等问题

11、要正确地界定政府职能,必须正确地处理()的关系,同时也必须考虑到社会的发展程度和政治民主的发展的水平。

A.政府与市场

C.政府与社会

D.政府与公民

E.政府与社会组织

12、政府职能的特点是()。

A.普遍性

B.不可替代性

C.服务性

D.系统性

E.强制性

13、政府的政治职能主要包括()。

A.民主职能

C.政治统治职能

E.保卫国家主权的职能

14、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

A.直接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弥补市场不足的职能

B.规范和稳定市场秩序,确保自由竞争的职能

C.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职能,确保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职能

E.管理国有资产的职能

15、从现代社会和各国政府行政实践来看,政府的基本职能可以分为()。

A.政治职能

B.文化职能

C.社会职能

E.经济职能

16、行政区划的类型可以分为()。

A.传统型

C.特殊型

D.发展型

17、以行政权力的划分作为标准来进行分类,可以把行政体制分为()。

A.中央政府体制

B.地方政府体制

D.行政区划体制

18、按社会制度划分,行政体制可分为()。

B.奴隶社会的行政体制

C.封建社会的行政体制

D.资本主义社会的行政体制

E.社会主义的行政体制

19、行政体制的特点主要有()。

A.历史的继承性

B.严格的系统性

C.鲜明的政治性

D.相对的滞后性

E.较强的稳定性

20、下列国家实行总统制的有()。

A.墨西哥

D.埃及

21、地方政府体制的类型主要分为()。

A.自治体地方政府

C.民主集中制地方政府

E.行政体地方政府

22、行政区划体制应遵循的原则有()。

A.民族自治原则

B.政治原则

C.有效管理原则

D.有利于发展的原则

E.尊重历史传统的原则

23、巴纳德在行为科学时期提出的组织理论主要有()。

A.新型领导能力理论

B.非正式组织理论

C.权威接受理论

E.组织平衡理论

24、韦伯认为的权力有()。

A.传统的权力

B.魅力的权力

D.法理性的权力

25、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中的作用表现在()。

A.在制度建设方面有倡导作用

B.监督市场

C.监督政府

D.中介作用

E.维护良好的社会价值

26、梅奥在总结霍桑试验的基础之上,提出的组织理论有()。

A.非正式组织理论

B.新型领导能力理论

D.社会人理论

27、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减免税收

B.委托公共事务

C.辅导监督

D.补助

E.法律管制

28、行为科学时期组织理论的主要的代表人物有()。

A.梅奥

B.巴纳德

E.西蒙

29、传统公共行政学时期的主要组织理论学派有()。

A.泰勒的科学管理组织理论

B.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理论

C.法约尔的行政管理学派的组织理论

30、非营利组织的特点主要有()。

A.非政府性

B.组织性

C.非营利性

D.志愿性

E.自治性

31、公共行政学的特点是()。

A.公共行政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

B.公共行政学是应用性的学科

C.公共行政学是政治性较强的学科

D.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广泛性

E.公共行政学的发展性

32、一般公共行政环境包括()。

A.自然地理环境

B.政治环境

C.经济环境

E.文化环境

33、行政环境的特点是()。

A.特殊性

B.复杂性

C.不稳定性

E.约束性

34、马克思认为政府的基本职能有两种,即()。

A.政治统治职能

E.社会管理职能

35、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经济学》(第十六版)中,认为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

A.执行国际经济政策

B.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经济

D.提高经济效率

E.改善收入分配

36、下列国家实行半总统制的有()。

A.葡萄牙

B.坦桑尼亚

C.奥地利

D.芬兰

E.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联邦

37、下列国家实行内阁制的有()。

B.比利时

C.加拿大

D.斯里兰卡

38、具体行政环境也叫组织环境,是指具体而直接地影响和作用于公共组织、行政行为和组织凝聚力的公共组织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总合。它包括组织文化、组织结构、组织规章制度、组织凝聚力和管理对象等。

A.是

39、行政环境具有约束性、差异性、特殊性、不稳定性和公共性。

B.否

40、里格斯将公共行政模式分为融合型公共行政模式、衍射型公共行政模式

B.否

41、政府的政治职能有:1、政府的政治统治职能

;2、保卫国家主权的职能;3、民主职能;4.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职能

B.否

42、政府职能普遍性、强制性、系统性、不可替代性、服务性的特点。

A.是

43、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府的基本职能有两种,即政治统治职能和协调管理职能。

B.否

44、地方政府体制的类型主要分为自治体地方政府、民主集中制地方政府两种。

B.否

45、行政体制的特点主要有:鲜明的政治性、较强的稳定性、严格的系统性、相对的滞后性、历史的继承性。

A.是

46、行政区划体制应遵循的原则有:政治原则、尊重历史传统的原则、有利于发展的原则、有效管理的原则、民族自治原则。

A.是

47、行政区划的类型可以分为:传统型、特殊型、发展型。

A.是

形考二

1、从权力的性质上,一般把行政领导权力分为()。

B.权力性影响力

E.非权力性影响力

2、美国学者西拉季和华莱士提出领导者除应具有身体特点特质外,还应具备()等特质。

A.社会背景

B.智力

C.个性

D.任务定向

E.社会技能

3、下列不属于委任制的优点的是()。

B.公开平等,有效防止任人唯亲

E.择优录取,在竞争基础上鉴别人才

4、行政领导者素质的构成主要有()。

A.政治素质

B.文化素质

C.道德素质

D.心理素质

5、较为常见的行政领导者产生方式主要有()。

A.选任制

B.委任制

C.考任制

D.聘任制

6、下列属于行政领导者素质特点的是()。

D.层次性

E.时代性

7、行政领导权力的来源主要有()。

B.归属权

C.专业知识权

D.奖惩权力

E.合法权力

8、按工作性质或所处管理层次的不同,行政领导者可以分为()。

A.高层领导者

B.中层领导者

C.基层领导者

9、在四分图理论的基础上,()于1964年提出了领导方格图理论。

C.莫顿

E.布莱克

10、从工作性质和职责以及产生方式角度划分,行政领导者的类型划分为()。

A.政务类行政领导者

C.行政类行政领导者

11、我国公务员调配的基本形式是()。

A.调任

B.专任

C.轮换

D.挂职锻炼

12、人事行政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A.德才兼备原则

B.知人善任原则

C.公平竞争原则

D.功绩原则

E.依法管理原则

13、我国公务员的考核内容包括()。

A.德

B.绩

C.勤

D.廉

E.能

14、人事行政的特点可以归结为()。

A.法治化

B.专业化

C.现代化

D.职业化

15、人力资源具有的特征主要有()。

A.时效性

B.时代

C.能动性

D.再生性

E.增值性

16、西方各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共同之处主要是()。

A.公开考试、择优录用

B.严格考核、功绩晋升

C.政治中立、职务常任

D.人事分类、依法管理

17、世界上通行的人事分类制度是()。

A.品位分类

B.职位分类

18、我国公务员制度规定应回避的亲属关系包括()。

A.夫妻关系

C.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

D.直系血亲关系

E.近姻亲关系

19、下列属于人事行政机关类型的有()。

A.部外制

B.部内制

C.折中制

E.党统一领导制

20、我国公务员的培训主要有()。

A.初任培训

B.任职培训

C.业务培

E.更新知识培训

21、人事行政的专业化特点主要表现在()。

B.人事行政理论专业化

C.人事行政机构专业化

D.人事管理方法专业化

E.国家公务员职业专业化

22、机关行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发动作用

B.枢纽作用

C.效率作用

D.保障作用

E.联系作用

23、科学合理的机关日常工作程序应注意的环节有()。

A.计划安排工作

B.组织实施工作

C.协调控制工作

D.检查总结工作

E.奖惩教育工作

24、办公自动化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的阶段有()。

A.单机操作阶段

B.数据处理阶段

C.网络运行阶段

D.知识管理阶段

25、一般说来,办公自动系统的开发大致分为如下阶段()。

A.系统需求分析

B.系统设计

C.系统实施

D.系统维护

E.系统评价

26、机关行政的特征包括()。

B.机关行政的综合性

D.机关行政的事务性

E.机关行政的时效性

27、机关行政的职责可以概括为()。

A.参与政务

B.处理事务

C.搞好服务

28、现代行政决策体制应该包括()。

A.领导决策系统

B.公民磋商与参与系统

C.专家咨询系统

D.信息支持系统

29、从决策主体采取决策的方法上来讲,行政决策可以分为()。

B.经验决策

E.科学决策

30、从决策的风险程度来讲,行政决策可以分为()。

A.确定型决策

B.风险型决策

D.不确定型决策

31、从决策主体的行为方式来讲,行政决策可以分为()。

A.集体决策

D.个人决策

32、从决策对象的结构性程度来讲,行政决策可以分为()。

A.程序性决策

B.非程序性决策

33、决策方案一般有()。

A.积极方案

B.临时方案

C.追踪方案

D.应变方案

34、行政执行的一般过程可以分为()。

A.准备阶段

B.实施阶段

E.总结阶段

35、根据控制的方式划分,行政控制分为()。

C.直接控制

E.间接控制

36、按沟通的信息流向划分,行政沟通可分为()。

C.下行沟通

D.上行沟通

E.平行沟通

37、按沟通的线路划分,行政沟通可分为()。

C.双向沟通

E.单向沟通

38、根据控制的时序划分,有()。

A.事先控制

C.事后控制

E.事中控制

39、按沟通工具划分,行政沟通可分为()。

A.口头沟通

B.书面沟通

D.网上沟通

40、根据控制的范围划分,行政控制分为()。

A.微观控制

B.宏观控制

41、行政组织内部的协调可以分为()。

A.层级结构的协调

B.横向部门之间的协调

C.各种资源的协调

E.人际关系的协调

42、行政组织中的沟通存在的障碍主要有()。

A.心理与语言障碍

B.组织结构障碍

D.职位与专业障碍

43、按沟通的确定性划分,行政沟通可分为()。

A.正式沟通

E.非正式沟通

44、行政执行的准备工作应该本着()的原则,既不能准备不足,也不可铺张浪费。

A.必要

B.适当

D.预防

E.节约

45、工作控制是对具体执行工作的各方面的控制,它包括()。

A.计划控制

B.标准控制

C.程序控制

D.成本控制

E.质量控制

46、行政指挥的方式主要有()。

A.书面指挥

B.口头指挥

C.会议指挥

E.现代通讯指挥

47、行政评估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

A.确定评估对象

B.明确评估目的C.选择评估标准

D.培训

E.撰写评估方案

48、公共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协调包括()。

A.转变政府职能

B.建立社会反馈体系

C.民主参与

49、行政控制的控制对象有()。

A.行政工作人员

B.财务

C.工作

D.信息

E.组织绩效

50、根据控制的组织机构划分,行政控制分为()。

C.集中控制

D.分散控制

E.分级控制

51、行政实施阶段的环节主要包括()。

A.行政指挥

B.行政控制

C.行政沟通

D.行政协调

52、较有代表性的领导行为理论有()。

A.四分图理论

B.领导系统模式

C.领导方格理论

D.PM型领导模式

E.领导作风理论

53、世界上通行的人事分类制度是()。

A.品位分类

B.职位分类

形考三

1、我国行政监察机关的基本职权包括()。

A.检查权

B.调查权

C.建议权

D.行政处分权

2、社会监督的主体是()。

A.政协

B.各民主党派

C.各社会团体

D.新闻机构

E.公民个人

3、舆论监督具有监督机关所不具有的特点,它们是()。

B.监督方式的公开化

C.监督效果具有社会效应

D.监督表达形式的直接性

E.监督效应的及时性

4、权力机关监督的内容主要包括()。

A.工作监督

C.法律监督

D.政治监督

5、司法权的特征主要有()。

A.终结性

B.专属性或不可转授性

C.中立性

E.独立性

6、国家审计的强制性特点表现在()。

A.地位上的强制性

B.审计立项上的强制性

C.审查权限上的强制性

E.审计处理上的强制性

7、依监督的主体划分,行政监督的类型有()。

A.权力机关的监督

B.司法机关的监督

C.社会监督

D.行政机关的监督

E.执政党的监督

8、下列属于一般行政监督工作报告的有()。

A.工作简报

B.报告

C.专题报告

D.临时报告

E.综合报告

9、事中监督的主要形式是()。

C.跟踪监督

E.现场监督

10、按照不同的政府级别,公共预算可分为()。

A.地方公共预算

E.中央公共预算

11、在我国,根据国家职能的区别,将财政支出区分为()。

A.经济建设费

B.社会文教费

C.国防费

D.行政管理费

E.其他支出

12、按照公共预算内容的分合程度,公共预算可分为()等子预算。

B.经费预算

C.公共投资预算

D.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13、政府采购的基本程序一般分为()等阶段。

A.确定采购需求

B.选择采购方式

C.签订采购合同

D.履行采购合同

E.效益评估

14、按照税制结构的单一性与复杂性来划分,可分为()。

A.单一税制

C.复合税制

15、按照税收的征收办法或税额的确定方法,可分为()。

B.定率税

D.配赋税

16、按照税收管理权限,可将税收分为()。

A.中央税

B.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C.地方税

17、法治行政的特点包括()。

A.职权法定

B.法律保留

C.法律优先

D.依据法律

E.职权与职责统一

18、行政方法的基本手段主要有()。

B.行政指令手段

C.法律手段

D.经济手段

E.思想工作手段

19、行政程序从纵向可分为()。

A.行政计划准备

B.决定计划

C.执行计划

D.检查监督

E.考核奖惩

20、按照行政计划的主体划分,行政计划的类型可以分为()。

A.地方计划

B.中央计划

D.基层计划

21、按照时间划分,行政计划的类型可以分为()。

A.短期计划

B.中期计划

E.长期计划

22、标杆瞄准的流程是()。

A.整体规划与标杆项目的选定

B.内部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C.外部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D.标杆项目的绩效改进

E.持续改进

23、行政方法的内容包括()。

A.基本手段

B.行政程序

E.技术方法

24、标杆瞄准的类型主要有()。

A.内部标杆瞄准

B.外部竞争对手标杆瞄准

C.行业内标杆瞄准

D.跨行业标忏瞄准

E.内外部综合标杆瞄准

25、下列属于行政费用测量法的方法有()。

A.单位费用测量法

B.计件费用测量法

E.人均费用测量法

26、从公共组织层次上来考察,行政效率可以分为()。

A.组织效率

B.管理效率

C.工作效率

27、下列不属于公共组织绩效管理基本内容的是()。

A.经济指标

D.公平指标

28、行政改革的动力主要来自()。

A.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权威的推动

B.经济基础变革的要求

C.社会演变的要求

D.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

E.新思想、新价值的推动

29、与政府模式的理论基础有()。

A.参与管理

B.对话民主

D.公民社会

E.承认公共组织中基层官员是组织有效运作的核心

30、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彼得斯提出的政府模式主要有()。

A.市场政府模式

B.参与政府模式

C.解制式政府模式

D.弹性化政府模式

31、事中监督的主要形式是职务犯罪监督、跟踪监督、现场监督。

B.否

32、国家审计具有强制性,表现为:①地位上的强制性;②审计立项上的强制性;③审查权限上的强制性、审计处理上的强制性。

A.是

33、社会监督的主体不包括公民个人

B.否

34、依监督的主体划分,行政监督的类型有:权力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社会监督、行政机关的监督、执政党的监督。

A.是

35、政府采购的基本程序一般分为确定采购需求、选择采购方式、签订采购合同、履行采购合同、效益评估等阶段。

A.是

36、税收的基本特征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A.是

37、行政复议的合法性审查不包括法定依据的审查。

B.否

38、标杆瞄准的流程是整体规划与标杆项目的选定、内部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外部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标杆项目的绩效改进、持续改进。

A.是

39、行政方法的特点有科学性、技术性、系统性、创新性、民主性。

A.是

40、行政程序的特点主要有稳定性、完整性、简便性、合法性、强制性。

新公共行政学对教育改革的启示 第6篇

无论对于一个民族, 还是对于独立的个体而言, 唯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这是社会系统中永恒的法则。而知识的传递则需要不同形式的教育。对于大部分国人而言, 学校是每一个人接受教育最频繁的场所。然而, 不管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 目前的教育制度早已被民众口诛笔伐, 民众所抱怨焦点集中于教育中不公平现象:特殊加分、地方保护主义、泄露试题等等。这些不公平阻碍了许多寒门学子改变自身及家族命运的道路。即便存在不公平, 学生和家长仍然非常重视高考以至于出现许多令人咋舌的社会新闻, 因为高考是如今唯一相对公平的能够改变命运的平台, 而就是这样一个如此重要的平台, 仍旧存在着诸多的不公平。在当前形势下, 高考制度乃至整个教育体制需要公平理论作指导, 进行变革。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一场新公共行政运功席卷美国乃至全世界。该运动的发起者们高举“社会公平”的旗帜, [1]这对当前中国教育制度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二、新公共行政学理论概述

新公共行政学的概念是相对于旧公共行政学而言。区分两者之间的标志是1968年在纽约锡拉丘兹大学召开的明诺布鲁克会议。在这次会议上, 以弗雷德里克森为代表的年轻公共行政学者共同商议采用新的研究方法探讨公共行政学的发展态势。学者强调公共行政中的“公共”内容, 将社会公平纳入到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基本原理与体系中。而在这次运功之前所形成的公共行政理论, 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重新建立的公共行政理论称为旧公共行政学。

事实上, 最早提出公平理论的是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亚当斯于1965年提出的公平理论。新公共行政学派的社会公平理论依据来源于罗尔斯的公平正义论, 即公平的自由高于一切。

三、我国教育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起点不平等

学生在入学前选择学校就已经存在不平等想象。对于小学、初中而言, 公办学校一直都是受到许多家长的热捧, 但是这些学校的名额非常的有限, 对于普通家庭而言, 想要进入好一点的小学或是初中时非常困难的。虽然近些年来不少学校实行摇号抽签制度, 但是, 即便普通家庭摇到了能够入学的凭证, 但是学费又是一个难题。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而对于高中、大学而言不平等的现象就更加凸显, 特别是中考、高考中的加分政策、保送政策, 更严重的还出现考试泄题、代考等现象。部分省份和城市的高校还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的情况, 这些高校对本省生源的考生所划的分数线要低于外省生源。这些情况的存在恶性挤占了教育资源, 导致部分寒窗苦读的学子们未能如愿求学。

(二) 过程不平等

各学校之间也存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 首先, 城市与农村之间就体现的非常明显, 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教学硬件设备, 农村学校都要远远落后于城镇学校, 农村学校能够获得的经费非常有限,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 在全国的所有的省份、直辖市、自治区中, 有22个地区的城镇小学的人均教育经费要高于农村小学。其中, 2009年, 我国城镇小学的人均教育经费支出为4171.45元, 而农村小学的人均教育经费支出只有3842.26元。[2]经费方面的差距尚且如此, 人力资本方面的差距也较为显著, 因为绝大部分优秀教师不愿意留在农村学校任教, 而农村学校则存在着一位教师任教多门科目的情况。另外, 硬件设施方面差距也非常明显。高质量的城镇学校都配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电脑、多媒体等先进设备, 而反观农村的学校, 别说这些先进的设备, 就连课桌椅都是破破烂烂的。经费、教师队伍、硬件设施差距的不断夸大, 久而久之城乡之间的教育质量差距也是越来越大。其次, 除了城乡差距外区域差距也非常的明显。就以大学为例, 超过一半的211、985高校集中于东部地区, 中西部地区数量少, 且质量也要差于东部地区。211高校与非211高校之间最显著的差异在于国家所拨的经费, 并且差异非常大。再次, 户籍制度是教育体系中不公平的集中体现。上文中提到的地方保护主义以及随迁子女教育问题都与户籍制度有关。此外,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与户籍制度有很大的关系。许多留守儿童失去的父母的教育与关怀, 却也得不到高质量的学校教育。复次, 在不同教育阶段施教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不平等的现象。在大学之前的教育中, 有些家长会利用自身的人脉关系寻求任课教师对子女的重点关照和特殊照顾, 比如业余时间的辅导等等。而在大学教育中, 本科升硕士、硕士升博士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不平等的现象。

(三) 结果不平等

除了起点不平等与过程不平等外, 教育不平等还包括结果不平等。这在毕业生就业方面表现的非常明显。每年暑期, 都有几百万的毕业生面临就业的选择, 虽然有些名校毕业生具备高才能、高素质, 但他们却未能如愿找到工作。这是因为有社会潜规则的存在。尤其在面试中, 面试被拒绝的理由总是令人诧异。高学历并不能带来高收入, 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社会现象, 而且并不是因为竞争太激烈。

四、措施

(一) 融入社会公平因素

上述种种现状, 最大的问题在于缺少社会公平因素。因此,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融入更多的社会公平因素。首先是要合理分配教育资源, 包括经费、人力资源、硬件设施。国家对落后地区应该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与经费支持, 而且必须落实到位, 强化政策的执行与监督。而各所高校应当保证专款专用, 切实保障学生的利益。而针对人力资源方面, 各个名校的优质教师可以轮流下乡、去教育质量相对薄弱的地方支教一段时间, 国家给予这部分教师一定的补贴。而各级政府相关机构可以对当地部分教师进行集中再培训, 促进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经验的交流。此外, 针对硬件设施这一方面, 各级政府应当出面号召各知名企业及名人为相对落后的学校捐助教学设备。

(二) 传播公共精神

面对教育不公平的现象, 制度的改善是一方面, 但更重要的是每一位公民应当具备公共精神。事实上, 政策、法令、法规都是特定机构的专业人员经过调研、征求意见所制定的, 并且也是需要具体的人去执行与实施的。政策法规即便非常的完美也是理想化的, 因为执行的过程中总会有人蓄意破坏, 而这背后真正的原因就是就是需求的满足与利益的划分。虽然“经济人”假设认为人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 人的行为都是逐利的, 但是每一个人都有意志力, 都应该具备公共精神, 个人不能因为谋求私利而不顾一切。

教育不平等现象的出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部分人妄图通过捷径获得成功, 这也与当前社会中盛行的成功学也密切关系。改革开放至今, 许许多多的一夜暴富、平民变英雄的故事发生在我们身边, 于是他们出书立传, 向他人传播所谓的成功的哲学。普通人向他们投去钦佩眼光的同时, 也会暗自较劲, 认为自己也是可以的。于是他们努力, 但是部分人失败, 于是他们便试图寻找捷径, 社会公平便被打破了。这样的一种行为对于整个国家而言是非常致命的, 因此, 社会中需要一股新的思潮, 去纠正扭曲的价值观。让每一个公民具备公共精神。

参考文献

[1]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4.

公共行政学对高校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第7篇

(一) 公共行政学的学科特点

公共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进行研究, 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 这门学科还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之中。作为一门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系统科学, 公共行政学科特点比较突出, 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 公共行政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它的内容是丰富的、交叉性的、广泛的。行政学的发展史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行政学的综合性特征。综合性是行政学最大的学科优势和特点之一。

第二, 公共行政学是一门实用性学科。这种实用性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 政府的行政管理活动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过程, 行政学研究的均为行政实践中出现的具体的、常规的问题, 否则行政学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其次, 行政学是对行政现实进行研究的结果, 是提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的过程, 这一解决问题过程本身是客观的, 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又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实用性与效用性是行政学的生命力所在, 是行政学存在的价值所在。

第三, 公共行政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它是在复杂的行政现象与现实问题中来探求、寻找共通的、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条理和法则, 并依据这些条理与法则去对行政活动实践加以规范的学科。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 公共行政学是一门关于方法的、工具的知识体系的学科。

第四, 公共行政学是一门系统性学科。公共行政学本身的知识体系是建立在对各种行政现象与事实进行系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及研究的基础上所获得的系统知识。它的知识并非是支离破碎的, 而是具有一定科学性、完整性、统一性的理论与知识体系。

第五, 公共行政学是一门发展性的、动态的、进步的、不断创新的学科。国家行政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它必定要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与此相一致, 研究国家行政现象的公共学也必然要随之不断地发展和更新。正因为如此, 行政学才会历久不衰, 充满活力与生机, 并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政府和相关学科所重视。

(二) 公共行政学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进, 社会中新的问题和矛盾不断出现, 这些因素无不影响着公共行政学的发展。

1. 企业家政府理论的兴起。

企业家政府理论是伴随着西方传统政府官僚体制的危机而出现的, 它不仅对政府的本质及其存在的必要性作出了新的回答, 还对企业家政府的本质与特征作了简洁而形象的刻画。该理论认为, 政府是我们用来作出公共决策的一种机制, 是我们解决共同问题的方式的载体, 对于一切文明社会来说, 政府都必不可少。遗憾的是, 政府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 它并没有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有效运作。然而, 问题不在于政府中工作的人, 而在于工作的体制, 正如奥斯本和盖布勒所言, 政府中的大多数公务员是负责的、有才能的、立志献身的人, 只是受制于陈旧体制的桎梏, 创造性得不到发挥, 精力遭到浪费。我们相信这些制度可以改变, 释放出政府公务员身上巨大的能量, 提高他们为公众服务的能力。

2.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提出。

所谓新公共服务, 它指的是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公共行政理论, 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 公共行政已经经历了一场革命。目前, 与其说公共行政官员正集中于控制官僚机构和提供服务, 倒不如说他们更加关注“掌舵”而不是“划桨”, 即他们更加关注成为一个倾向于日益私有化的新政府的企业家。但是, 在他们忙于“掌舵”的时候, 他们是否忘记了是谁拥有这艘船呢?在新公共服务理论家看来, 公共行政官员在其管理公共组织和执行公共政策时应该集中于承担为公民服务和向公民放权的职责。他们的工作重点既不应该是为政府航船“掌舵”, 也不应该是为其“划桨”, 而应该是建立一些明显具有完善整合力和回应力的公共机构。

二、公共行政学教学对象的新变化

公共行政学进入我国的高校教育已经有20多年的时间了, 在这期间, 它的教学对象也有了新的变化。如今接受高校教育的大多是“90后”的学生, 这和最初“80后”学生有了很大的不同,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个性独立自信, 但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90后”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 生活条件相比“80后”更加好了。但是, 他们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更加张扬自我个性, 相对比较缺乏合作意识和团队忠诚感, 人际关系应对力和心理承受力相对薄弱。虽然“90后”渴望思想上的独立, 但不少学生在生活上对家长依然有较强的依赖性。

(二) 关注社会主流思想, 但价值观更务实

由于身处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大环境, 信息的逐步开放和透明化, 使得“90后”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比他们的前辈更加丰富和趋于理性化。他们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 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90后”在学习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这个领域很积极, 在这些方面的领悟非常快。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利益关系的复杂多变, 让他们更加务实, 很早就明白应该把价值取向关注于具体的事情, 而不是关注抽象的哲学。他们认为社会是在要求他们成为更加务实的人, 而不是像“80后”一些年轻人那样乐于过多的坐而论道。

(三) 网络时代形成的速食文化

速食文化, 原本是指那些快餐文化, 就是指那种很快而无营养的快速食品。现在引申为, 在社会的快节奏的生活下, 都市人追求快、新、奇的生活方式。

由于网络普及和教育民主程度的提高, 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模式发生改变, “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更加快捷, 知识更加丰富, 对自己的人生表现出的信心和理性远超过他们的前辈, 在某些方面比老师知道得多。现在的“90后”一代在知识结构上的复杂和多样性远远超越了以前。信息量的极大丰富和创造力的提高, 使得他们渴望成熟独立, 希望能跟老师进行平等的交流, 而不是被动接受单向的知识和观念灌输。网络时代是“90后”大学生的生存环境特征。因特网的便捷和低成本, 使得“90后”迅速掌握了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本领, 接受信息的渠道方式趋向多元化, 因此扩大了知识面, 开阔了视野, 心智发展超前。他们的大脑在接受互联网上大量新奇的信息以后, 这种强烈的刺激反而会使他们内心更加空虚。信息通过音像、图文和其他网络语言, 在网络上的多样化展现, 符合他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符合追求个性、强调效率、注重时尚的心理特征。而读书则通过印刷媒体阅读文字, 理解内容, 内馈为自己的感受, 则是一种深层的生活方式。而且, 网络使人的虚拟沟通能力远远超过实际沟通能力, 容易形成一种在网络中的虚拟人格, 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的交往。

我国高校教育思想和行为上的变化, 一方面表现为他们对信息和知识有了新的需求层面;另一方面表现为他们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共行政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 所以作为公共行政学的授课教师, 既要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 又要满足授课对象的新的需求, 这些就对授课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公共行政学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传统时期, 高校专业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业务素质、创新素质、综合素质, 等等。爱因斯坦就曾说过:“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他们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但是不可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进入21世纪以后, 公共行政学科新的发展和高校大学生思想的变化, 都对承担公共行政学的高校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 具备跨学科悖论研究的能力, 真正实现公共行政学的综合性特征

跨学科悖论就是指在某一背景知识条件下同一学科的不同研究领域或不同学科之间出现的悖论。公共行政学的学科特征中包括综合性的特征, 这也就意味着这门学科在研究中或者现实中都会涉及到很多其他的学科, 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可是,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跨学科研究也面临着悖论的困扰, 以致不同学科之间难以进行充分的交流。跨学科方法的出现, 打破了科学传统的统一体系, 动摇了以分化为主导的科学体系, 但同时又在推进新的分化。实际上, 这种跨学科悖论的发现, 不仅向人们提出了跨学科研究何以可能的问题。而且也拓展了悖论研究的视野。作为新时期的公共行政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也会面临这种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清理悖论中的逻辑矛盾, 由此抓住悖论中提出的根本性问题, 使科学理论逐步走向精确化、严密化和系统化。这也是推进学科理论创新的重要方法。

(二) 提高公共行政学教师的学习能力, 既包括学习学科的新发展和新变化, 又包括学习教学对象的新思想

公共行政学是一门发展性的学科,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学科有了新的变化。直到目前, 公共行政学仍然处于不断完善之中。既然学科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作为授课教师就需要不断了解和学习这些新的信息和知识, 及时把握学科发展的趋势和发展方向。只有授课教师掌握了这些知识, 才能够不断推进公共行政学的研究, 并实现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让教学对象掌握最新的信息。

另外, 当代教师一种新的素质和能力还应体现为向教学对象的学习。这不仅需要教师观念的转变, 更需要一种勇气。古人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是古人对老师的一种概括和解释。但同时还有一句古语: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结合这两句话,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既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 也要善于学习和吸收他人的智慧。作为公共行政学的教师,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到学科的研究和讨论中,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集思广益。教师要把教学模式从单向教学变为双向教学, 把教学观念从单纯的“教与学”转变为“以学促教, 教学相通, 共同学习”。

(三) 了解教学对象的需求, 掌握目的性教学的能力

我国高校教育中, “90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要想更好地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首先要了解他们的需求。“90后”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价值观的务实性, 他们更关注知识的社会价值而不是它的理论价值。他们最常说的就是, “这门学科对我有什么用处”, 这种强烈的功利欲望与学术的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为公共行政学教师, 可以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达到教学的目标。针对教学对象务实性的特征, 公共行政学教师可以实行目的性教学。所谓的目的性教学即是根据学生的需求, 总结出他们的学习目的, 从而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围绕学习目的而展开的教学方式, 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实现教学对象的学习目的, 从而达到双赢的一种教学。这种目的性教学最适合这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科, 能让教学对象掌握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法, 又能满足教学对象对理论的需求, 更能实现教师教学效果的改善, 是一种一举多得的做法。

参考文献

[1]张成福.变革时代的中国公共行政学:发展与前景[J].中国行政管理, 2008, (10) .

[2]丁煌.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新发展[J].公共新政, 2006, (3) .

[3]龚乐进.素质教育下的教师道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医科大学公共行政学 第8篇

19世纪80年代以前, 西方的政策研究还只是附属于经济科学。以1887年伍德罗·威尔逊 (Woddrow Wilson) 提交关于行政研究的论文开始, 美国公共行政学科方始建立。因此, 公共政策学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还属于新兴学科, 也是一门正在不断发展的学科。1951年美国政治学家勒纳和拉斯维尔共同主编《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 该书第一次对政策科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等进行了论述, 被人们认为是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中国公共政策学科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引进西方政策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 目前已成为中国公共管理学科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一个极为重要且富有活力的部分。由于在我国发展较晚, 还属于一门新兴学科。总的来看, 公共政策教学的专业人才缺口较大, 高校教师在公共政策学教学过程中偏重理论, 在关注社会公共政策现实、提出政策解决方案等方面较为欠缺, 从而使这门课一定程度上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末”, 在课堂教学上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案例教学和社会现实的结合不够紧密。由于选择合适的案例开展教学, 有助于学生从“课堂学习”到“政策实践”的转变与体验, 因此案例教学也是公共政策学发源地美国的MPA、MPP教育的基本工具和方法。

特别是, 社会科学类课程需要把纸面研究和实践轨迹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便最大限度地逼近真实, 案例教学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一门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公共政策概论课程中的很多政策热点与问题均与实践紧密相关, 其理论是基于实践基础之上而又广泛应用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 选择合适的案例开展教学, 有助于学生从“课堂学习”到“政策实践”的转变与体验。案例教学也是公共政策学发源地美国的MPA、MPP教育的基本工具和方法。

一、《公共政策学》案例教学创新原则

结合自己的公共政策学教学实践, 笔者总结提出“摸底—点题—仿真—实践”的案例教学思路, 经过课堂教学验证, 效果良好。现叙述如下。

1. 创新原则:

以交叉学科为基础, 做好顶层设计。一方面, 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实行大类招生, 学生入校后按照公共管理大类进行培养, 第3学期实行专业分流, 第4学期开始专业学习。公共政策学既是大类平台课, 也是专业必修课, 在授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层次和知识结构。另一方面, 当前我国发生的诸多公共政策事件,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 根据我国“稳增长、促发展”的指导思想, 军事外交均为国家发展服务, 总的来看近期出台的公共政策均可以归纳为经济管理领域。所以, 以经济、管理两大交叉学科的背景知识为切入点, 既要具有一定的经济学知识, 也要具备相应的管理学原理, 还要会基础的数据分析方法, 从而做好课堂组织和教学环节的顶层设计, 充分突出理论知识和社会现实的无缝对接, 就显得非常重要。

2. 创新流程:

构建“摸底—点题—仿真—实践”四步案例教学法。基于上述考虑, 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了“摸底—点题—仿真—实践”四步教学法, 凸显政策实践中的理论脉络, 注重理论讲解中的实践能力, 力图通过“实时新闻、现场分析、政策把关、实践验证”的教学思路来切实提高学生对于公共政策学理论的把握能力和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

二、《公共政策学》案例教学创新分析

1. 摸底学生情况, 准备实施案例教学。

公共政策具有强烈的个人理解倾向。不同的学生, 对于同一政策理解的角度都大相径庭。为此, 在公共政策学第一节课, 应摸底学生情况。这里是课程摸底问题清单。

通过摸底, 可以了解大家对于这门课程的熟悉情况、希望得到的知识和能力以及与学生交流的方式和应该注意的问题等。从摸底情况来看, 绝大部分学生不接受照本宣科式的讲解方法, 而希望代之以新鲜的案例分析。这就为顺利实施案例教学打下了坚实基础。鉴于公共政策学的社会属性, 为启发锻炼公共政策课程必需的思辨能力、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 在摸底之后即对全班进行分组, 要求同学们自由组队。如2012级行政管理班自由组合为“萝卜开会”、“未来组”、“请门安东回答”和“群英荟萃”四组, 每组7人左右, 增强了团队归属感, 也融洽了班级气氛。

2. 点题政策案例, 进行理论分析讲解。

课堂教学和社会现实结合, 是吸引学生兴趣的第一步。在进行公共政策学授课时, 应在总结上次授课和课后学生预习的基础上, 简单讲授当天要讲述的内容, 随即通过笔记本电脑上网, 打开当天的新闻网页, 浏览实时新闻, 并要求学生各自选取热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准备发言。如2013年3月26日“公共政策导论”课程, 2010级城市管理学生分别选取了中国当前三公经费消费、彭丽媛出访身穿中国造、农夫山泉丹江口水源地垃圾遍布、养老金并轨等政治、文化、经济、社会、国际方面的公共政策问题, 由教师给出问题, 小组讨论后解答, 其他小组质疑或评点, 教师最后点评, 结合西方和我国的公共政策发展进程讲解了公共政策学的发展阶段、发展特征等内容。下一步, 随着课程深入, 教师应逐步将题目选择集中在单一焦点上, 以便于学生深入对比分析理论知识和现实案例。

3. 仿真现实场景, 模拟政策实施情况。

在学生逐步熟悉公共政策学的基本理论框架知识的情况下, 可以进行课堂仿真模拟教学, 通过当前我国现实政策问题的模拟和解决,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性, 模拟现场情况, 进行实时点评。如2013年4月1日, 2010级城市管理学生模拟“胜利村分地”的政策解决场景。全班同学分为胜利村五个组, 由村长和书记主持分地。模拟了初次分地、村民闹事、重新投票等流程。虽然过程相对简单, 但对于土地分配这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焦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分地过程中体现出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动态性等特征, 加深了理解。通过教师点评, 学生即对“三农”这一现实重大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也明白了简单分地过程的公共政策学含义。现实场景模拟极大地调动了课堂气氛, 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开拓性和解决临时问题的能力, 对于政策实施的情况和流程也有很大帮助作用。

4. 实践现实政策, 还原理论指导作用。

理论学习和场景模拟, 毕竟还属于课堂教学环节, 同学们对于真正的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终结、分析等环节的了解还不是特别透彻;而且, 虽然是实时新闻, 但因为正在发生而同学们还身在课堂, 所以难免有隔岸观火的感觉。为实现课堂教学和现实情况的无缝对接, 应给同学们以公共政策实践的机会来深入了解。这一机会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其一, 到公共政策制定相关部门参访。如通过联系, 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同学可以利用地利之变:行政管理专业同学可以到中央编制办公室综合司综合处参访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以及机构编制管理的政策和法规的拟定等工作流程,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同学可以到国土资源部法律中心参访12336国土资源违法举报电话网上信息平台, 实时收听国家部委对于有关土地政策的解释、处理情况等。其二, 请国家机关有关领导讲座。可以根据专业需要, 对口邀请相应的公共政策管理部门有关领导来校讲座。如经联系, 城市管理专业同学可以邀请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领导来校做城市管理方面的介绍, 邀请北京市规划委员会领导来校讲解城市规划、城市功能疏解等方面的内容。其三, 通过课题研究复证公共政策产生流程。可以由任课教师根据个人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经验, 筛选适合进行复证的研究课题, 交由同学们进行研究复证, 一步步再现政策出台的研究背景、研究流程、政策框架和政策实施结果。例如, 本人曾把国土资源部委托软科学课题《土地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北京市西城区委托课题《金融街国际化政策研究》等研究课题交给大家当场讲解复证, 让同学们体会政策研究的一般流程, 也锻炼了其项目研究能力。

摘要:公共政策学是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平台课程, 但在世界范围内还属于新兴学科。我国目前公共政策学的课堂教学方法基本还处于在课堂上讲授教材、讲解典型案例的阶段, 不能适应从“课堂学习”到“政策实践”的教学要求。本文基于目前我国公共政策学课堂教学方法现状与问题, 在案例教学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以经管学科交叉为背景, 提出了“摸底—点题—仿真—实践”四步案例教学法。

上一篇:新时期网络时代下一篇:死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