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范文

2024-09-22

正本清源范文(精选12篇)

正本清源 第1篇

一、重点突出, 有的放矢

英语讲评课要认真备课。认真研究每一道题、仔细分析答题情况, 找出错误的症结, 准备好讲评时要用的材料。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所规定的知识能力要求, 本节课解决哪几个问题, 通过讲评, 进一步强化哪些基础知识, 提升哪些能力, 总结什么规律, 揭示什么方法, 训练何种技能等等, 必须明明白白。

针对重点知识、重要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和典型错误, 精心设疑, 巧妙点拨, 或引导学生阅读题中的关键单词、短语、句子, 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或引导学生联系题目涉及的相关知识, 挖掘其内涵与外延, 总结规律, 揭示方法。根据批改的情况对错误率较高的题目进行选讲, 有针对性地讲学生不懂的题目, 而不是题题讲, 题题是重点等于没重点, 学生对这样的课会感到乏味, 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对学生作业中有创见的解答或典型错误, 做好摘录, 作为教学资源备用。

在讲评课中, 为了消除已有错误对学生的负迁移, 促进学生及时纠正错误, 我有时事先根据讲评的内容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答题的易错点、疑点、盲点等安排“及时补救练习”。足够的及时的补救练习是不可缺少的, 这些练习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作业效果有针对性地准备, 还要求学生能够及时练习和反馈。

二、凸显自主, 学思一体

讲评课中教师不能只充当了演员的角色, 自己演得很累很精彩, “观众”还没有搞明白。教师一定要凸显学生的自主性, 让学生经历思考过程。

课堂开头的10分钟, 教师让学生自己订正错误, 或者彼此讨论试卷中的错误和疑问, 查阅相关的课本和资料。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 很多问题即能得到解决, 因为学生的解题思路也许更加符合他们自己的思维, 而且可以培养同学之间互助的精神。学生通过讨论, 对错误加深了印象。此时教师的任务就是到各小组中聆听, 必要时也参加讨论或给予引导, 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启发他们积极思考, 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最后教师补充和归纳小结。

讲评时要尽量让学生开口说, 可以让他们说出问题的答案, 最关键的是要说出选这个答案的原因。上课时我们还得面向所有的学生, 对于容易的题目尽量让基础不大好的同学回答, 也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为了照顾差生, 有时候我们可以让一些学生把他们的答案抄在黑板上, 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学生很喜欢到黑板上板书答案, 而且在黑板上出错的问题他们更容易记忆。例如, 在英语作文讲评时, 教师先给出一篇范文让学生朗读以增强预感, 然后进行分析, 教会学生如何审题, 如何运用正确的时态, 如何使用关键词 (连词、动词词组等) 、关键句 (如何开头、结尾) , 再让学生模仿着写作, 这是榜样示范, 起到引领作用。其次, 分析学生的习作, 把学生中的好短语、好句子搬出来, 让大家朗读, 起到愉悦人、鼓舞人的作用, 然后分析学生写错的原因, 起到鞭策作用。最后, 让一个优秀学生在黑板上写范文, 其他学生在本子上写, 接着, 师生共同分析, 用红色波浪线标出连词、动词词语、好词语、好句子, 用黄色字体修改错误之处, 修改之后, 学生齐读, 加以巩固。

要求学生每人准备好一本“诊断本”, 让学生把自己错题都收集到“诊断本”, 允许学生对练习自我评价, 并给每道题诊断, 诊断有“错题, 错误原因, 改正, 举一反三和我想说”五个部分组成。当学生出错时, 要及时引导他们写好诊断。学生分析本人卷面的得失分情况, 对自己掌握某些知识点的情况作简要分析, 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对策;统计非智力因素、知识体系中造成的丢分, 算出比率, 引起学生的重视, 并提出改进措施。

三、举一反三, 事半功倍

讲评课的有效性不仅是在于把学生问题讲明白, 主要在于如何引导怎样掌握解题技巧, 如何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例如, 在做用正确的时态填空题的时候, 首先要求要看时间状语是现在、过去、还是将来, 然后再看各种时态的基本结构、动词的各种形式和主语单复数,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做题技巧和逻辑思维。通过讲解, 让学生在以后遇到同类的题目时知道如何入手, 同时对各种错误予以纠正, 帮助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所在, 举一反三、培养学生集中与发散的思路。

在讲评时不能仅局限于“就题论题”, 而应该在求“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 力求“一题多解”或“一解多题”。这样不仅可以巩固新知识, 复习旧知识, 而且可以从中找到哪一种是最基本、最典型的方法, 哪一种是最简便的方法。使学生掌握解题的“通性通法”, 拓宽解题思路, 活化解题方法。同时, 也使学生知道不同对象要不同对待, 要针对各种题型不同的特点, 采用特定的解法。

讲评试卷时更要突出综合能力的训练。它要求教师在讲评中把知识放在生活的环境中帮助指导学生进行分析, 分析考查的主要和次要知识点是什么, 综合体现在什么地方, 解题的关键是什么, 突破口在哪里, 什么是最佳答题途径, 并总结出一定的答题步骤和方法。

上好讲评课大有学问。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 对于此类课型我们得不断研究, 不断创新。

摘要:英语讲评课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英语教学质量。讲评时的讲解和训练要有针对性, 要突出重点。在讲评过程中英语教师一定要凸显学生的自主性, 让学生反思, 通过师生互相交流, 从而形成新的、更高层次的理解, 从而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实效。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罗晓杰.英语教学与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正本清源话作文 第2篇

在语文学科中,最重要的两块是阅读和作文。它们之间又是互相关联的。而作文是重中之重。一般而言,对语文不感兴趣的,甚至怕语文的,多半是作文不好的。所以,解决作文问题就成为改变孩子对语文的学习态度的关键。

“作文难,作文难,提到作文心就烦”这是许多教师、家长、学生的共同心声,好像一座怎么也搬不走的大山重压着大家,痛苦一生。

结合作文教学的特点,学生的实际和我多年的教学经纶,我认为:造成“作文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缺乏社会实践。如今小学生负担过重,很少有时间接触社会;家长生活压力大,没太多的时间带孩子拓展生活实践的空间;独生子女年代,许多事情家长代劳,学生缺少亲身经历、体验的机会;“学校安全问题”放到了一切工作的首位,取消了本应组织学生开展的接触大自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把学生囚禁在狭小的校园内“封闭教学”,写作时“闭门造车”。而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激情是写作的动力。离开生活,缺乏了动力,学生们在写作时就会感到无话可说,没啥可写,学生胡编乱造,无病呻吟,抄袭交差,也就不是学生之过了。“门渠哪来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2、学生阅读量严重不足。因受网络、电视和周围让人眼花暸乱的诱人享乐方式的冲击,加之负担过重,如今小学生的阅读量严重不足。而阅读是开阔视野,积累素材,语言词汇,学习写作技巧的有效途径。许多著名作家就是通过阅读而走上写作成功之路的。阅读是吸收,写作是释放。没有吸收,哪来释放。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读也会吟。

3、作文指导随意性、盲目性强。一些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文时,缺乏系统性,或就题论题,或念几篇范文了事,更甚者叫学生背作文。教学违背规律,急功近利,把作文教学弄得枯燥不堪,毫无趣味性可言。所以,教者必须明确作文的系统性与阶段性,循序渐进,步步踩实,不要在作文教学的怪圈中越陷越深了。

4、不重视写作技巧训练。这是目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我们知道,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方法做事,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写作文也有许多方法和技巧。方法与技巧实质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技能是练出来的,学练结合,才能形成技能,最终达到运用自如。只有掌握了这些技巧,我们才可以轻轻松松、愉愉快快地把作文写好。

5、习作练习量不足。作文是写出来的,优秀作文是改出来的。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就难以实现作文质的变化。只有苦练加巧练,才能轻松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练与评,评与改,只有和谐互动,才能真正提升作文的品质,享受成功作文的乐趣,体味到真正的成就感。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喜欢作文、写好作文呢?

从上可知,要写好作文,就必须坚持大量阅读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把写作技巧与习作训练相结合,进行系统的,循序渐进的指导。

学会定法,指导有法。最重要的有三条:

1、多看课外书。首先是多,其次是有所选择,另外就是适当讲点方法,比如摘抄、批注什么的。如果孩子看课外书入迷,只要阅读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学生的作文肯定没问题。

2、有好家长配合。好家长就是做好后勤工作,当好忠实的读者,学会欣赏,乐于赞许。克服急功近利,一蹴而就,一口吃个大胖子的思想。

3、有好老师指点。好老师包括学校老师、校外老师和家长。好老师是提高孩子写作兴趣、写作自信和写作能力的最好保证。作文不好的孩子往往不知道他为什么写得差,该如何改变和提高。他每次写作,思路都是差不多的,毛病也是差不多的。你让他写得再多,问题还在那儿,如果没有好老师得指点,他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开窍。在黑暗中摸索,可以获得成功,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也可能是三分钟的激情后,换来的是失望甚至绝望。只要碰到一位好老师,说不定有若干个“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目清脑醒。平时的习作乃到考试就容易ok了。当然,这也要讲个“缘”。

好老师如何快速提高学生、尤其是那些作文基础差的学生的写作水平呢?

根据多年的教学、辅导经验,我认为主要有这么几点:

1、要写好作文,信心和兴趣很重要。一位好老师就要在短时间内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自信,并培养兴趣。

2、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必须是学用结合的,讲究实用,不要太高深的理论。

3、作文课一定要活泼、生动、有趣,让学生喜欢听你的课,一听说是作文课就来劲,这样才会有好的效果。但这一点很难。

4、作文不在于数量多,而在于精,每一篇作文练习都能解决一两个问题,使学生有所感悟,有所提高。当然,必要的训练还是不能少的。

5、培养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很重要。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想旬是作文的翅膀。想象力不仅是对作文,而且对记忆、对创造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有时间的话,就要通过一定手段来训练孩子的想象力。相对而言,它也是可以较快提升的。

6、老师一定要对学生作文认真审读,细心修改,然后让孩子好好读,好好比较,好好体会和感觉。作文也是讲究感觉的。老师还要为学生指点迷津,真正让孩子有所感悟。

这最后一条至为重要。我认为,让学生好好阅读、用心品味一篇好老师帮他修改过的作文,远远胜过他自己反复写五篇、甚至十篇作文。同时,由于辅导老师的帮助,学生的作文得了优(有的经常得100分),还得到学校语文老师的表扬,孩子的信心和兴趣就大大地被激发出来,于是本有的潜能得到开发,就进入良性循环,最后,不需要老师辅导,他也能自品自改。而这一条一直为许多作文老师所忽视,或者是没有条件做到。即使一些很有名的老师也往往只注重打个成绩,写个评语,很少修改。许多学生根本不看你的评语,就算看了,也不能理解和体会。

走出危机 正本清源 第3篇

我们正在面对的这场金融危机的严重性,已经无须赘言,也许只有1929年的大萧条才能与之媲美。而我们对萧条的反应,也与当年不遑多让。政府手忙脚乱地救市,企业惶惶然如待宰羔羊,普罗大众不停地抱怨和指责,媒体则一面揭露着种种黑幕,一面先知般地声称危机爆发是早晚的事。

人类是拥有高等智慧的动物,所以,要我们承认危机既无法避免,也无法预测是很难的,但事实就是如此。其实,早在前工业化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危机。只不过那时,危机不是主要表现为金融系统崩溃和收入下降,而是更多表现为动乱与挨饿——这其实是更严重的收入下降。

所不同的是,在工业文明建立后,危机的发生更频繁了。这当然不是因为人类更无能,而是工业经济的运转更快,周期更短。如果一次盛衰循环长达一百年,寿命有限的人类显然很难有什么感觉,但十年一个轮回就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说危机不可避免,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束手就缚,无所作为。相反,一旦明白了危机的本质,我们就可以采用正确的应对策略,从而将危机的伤害降到最低,并让经济早日恢复繁荣。

衰退是因为之前的繁荣

按照凯恩斯主义的解释,经济萧条的原因是大家失去了信心。因为信心不足,所以缩减消费和投资,并导致股市崩盘,物价下跌,企业利润下滑,失业也大量增加。结果人们更加信心不足,恶性循环开始。

其实,这根本算不上经济学解释,充其量算心理学解释。信心不足显然是一个心理学问题,而不是经济学问题。凯恩斯没有给出诊断,却开出了药方。

但奥地利学派作出了逻辑正确的解释。之所以有衰退和萧条,正是因为之前的繁荣。在经济繁荣期,所有的生意看起来都很好做,所有的企业都有不错的利润,劳动者的收入也节节攀升,信用扩张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企业大量举债投资,因为看起来预期利润很好;消费者也乐于举债消费,因为预期的收入足以支持债务清偿;银行当然更乐于放贷,因为放贷越多利润就越高,谁也不想落后于人。

于是,在经济繁荣期,我们总能看到类似的现象:股价、房价不断攀升,企业家们许下种种美好愿景,消费者贷款买车买房的胆量越来越大,经济学家们也争相作出乐观的预言。要命的是,这些预言还几乎都能实现。

有人称之为集体非理性。但不管叫它什么,人类的理性判断力本来就是有限的,除非你是上帝,否则不可能知道什么时候经济过热。主流经济学家们常用投资增长率判断经济过热,并以此为依据向政府奉上医治的药方,这是非常荒唐的。所谓整体投资过热从来就不存在,存在的只是某个或某些具体行业的投资过热。但到底哪些行业过热,无论政府还是企业家,事先是根本无法预知的。

某些行业的投资过热,最终必然导致这些行业的产能相对过剩。也就是说,某些行业在投资过度的同时,另外一些行业投资相对不足。有效需求不足以消化过剩行业的所有产能,于是市场调整开始了。投资品价格,例如钢铁、水泥和石油急剧下跌,生产这些投资品的企业利润大幅滑坡,部分甚至破产关门。人们的乐观预期被扭转,股市和楼市崩盘,消费也下滑了。

那么,部分行业的投资过热是怎么发生的呢?仅仅因为预期吗?当然不是。此文前面说过了,心理问题是不应该被引入经济学的。

政府在繁荣中的角色——压低利率,扩张信贷

每个人都喜欢繁荣,政府也不例外。在经济繁荣期,政府不仅能收更多的税,也能博得更好的执政名声。在政府任期制下,这一倾向尤其明显。美国总统四年一选,在任总统当然希望用繁荣为选情加分。有人做过统计,在经济繁荣期谋求连任的成功概率,比萧条期要高得多。

那么,政府如何促进和延长繁荣呢?最方便的办法是人为压低利率,促进信贷扩张。由于央行垄断了货币发行,政府随时可以要求央行降低利率,扩张商业银行信用。在经济衰退来临时,政府和央行出于政绩考虑,常常用所谓反周期政策与之对抗,虽然在短期内确实恢复了经济增长,却给未来留下了更大的隐患。

2001年,网络泡沫破灭后,美国曾经历了短暂的经济衰退。这本是IT业投资过度的正常结果,也是经济调整的必需过程。但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拒绝接受这个结果,而是推出了所谓货币扩张政策,连续降低利率,到2003年6月,将联邦基金利率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并保持了整整一年。由于金融机构融资成本降低,房贷利率也同时走低,加上房利美和房地美这两家政府担保公司不断根据政府意志为房屋按揭市场注入资金,两者同时作用,房价开始加速上涨。在IT泡沫破灭后,房地产泡沫取而代之,让美国经济又繁荣了几年,直至美联储发觉通胀率开始抬头,不得不提高利率来控制。

房产泡沫是一个远比IT泡沫大得多的泡沫。原因在于,房价不仅关乎一个行业,而是成了几乎所有人的融资工具。在繁荣期被迅速放大的杠杆率,在泡沫破灭后又以同样大的幅度缩小,这就形成了所谓“去杠杆化”。

金融海啸是政府干预惹的祸,格林斯潘应该为此负重要责任。华尔街的精英们只是被误导的一群人。他们的确作出了投资决策,但决策的依据却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和利率信号。如果他们拒绝跟风,公司业绩就会落后于人,他们的饭碗就会不保。

现在,华尔街承担了所有罪责,成了过街老鼠。这是不公平的。当年他们为投资者大把赚钱时,没有谁出来抗议过,大家都忙着享受繁荣。华尔街并不是泡沫的始作俑者,最终却成了替罪羊。

中国不是无辜的受害者

2004年之后,中国的外贸依存度急剧提高。美国人的消费力大幅减少,中国的出口就会遭遇重创。这样看,中国遭受的是池鱼之殃。但中国仍需要检讨。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经济体,本该以内需为主,结果却形成了高度依赖外需的局面。中国通过国际收支顺差积累的巨额美元,别无选择地只能重新借回给美国人,因为国内没有足够需求,并不需要等量的进口。结果是,中国仅美国国债和“两房”债券就买了上万亿美元。

仅仅指责美国是不够的。美国毕竟没有强求中国购买如此大量的美元债券。相反,美国一直要求中国减少贸易顺差,甚至为此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纠缠不休。虽然美国选错了抗议对象,但套牢中国的确不是美国有意为之的结果。中国要怪也只能怪自己。

事实上,在流动性过剩问题上,中国也需要承担一定责任。在1994年汇改以来,中国一直以外汇占款的形式发行人民币。这样,中国通过出口每赚1美元,同时就在国内发行8.3元人民币,然后,再将这个美元借回给美国。在国际收支顺差暴增的年份,例如2006年和2007年,这一机制造成人民币和美元的货币供应量同时大量增加。在国内通胀压力增大的同时,中国又帮助美国进一步压低了利率,从而恶化了信贷扩张问题。

在全球化时代,像中国和美国这样庞大的经济体,不可能不对彼此产生重大影响。口舌之争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中国必须思考:高度依赖外需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它是否可持续?如果不可持续,中国又该如何改善自己的经济结构?

鼓励内供,还是拉动内需

以2008年为例,净出口在中国GDP中所占份额仅6.7%,但出口行业直接和间接带来的经济增长却在GDP增量中占据了约25%的份额。这显然是不正常的。

这种失衡的比例意味着,中国有过多的生产性资源配置在出口部门,相应的,内需部门得到的资源配置就过少了。形象地说,中国的数亿劳动力不是在为自己生产,而是在为别人生产。中国人干得多吃得少,而美国人正相反,是干得少吃得多。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十几年来对出口的过度激励。在出口导向的政策影响下,外需部门获得了各种优惠政策,地方政府和企业家们很快就发现,出口生意格外好做。虽然毛利不一定高,但税率低,周转快,国外进口商的交易信用又好,不用担心货款收不回来。热闹多年的广交会,国内采购商连入场资格都没有。这一状况直到今年才有所改变。

很多人指责血汗工厂在为外国打工,这是无知妄说。虽然从价格构成看,中国的出口加工企业只拿到较小的份额,大部分被老外拿走了。但外国进口商的成本和风险也更高。品牌和渠道的建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竞争同样激烈异常。事实上,不少在中国采购的国外品牌企业的利润率还不如那些出口加工企业高。

现在外需大滑坡了,而且看起来三五年内很难恢复,庞大的出口产能就面临着重新寻找出路的问题。拉动内需是容易想到的办法。老外不要了,就卖给中国人吧。问题是,如果中国人能买,过去为什么不买?卖给自己的邻居不是更方便吗?为什么非得远渡重洋卖给美国人呢?

从经济学的需求定义出发,拉动内需是个伪命题。需求是根本不需要拉动的。人的天性决定了对物质财富的需求永远是无止境的。中国人消费少,根本原因不是不想消费,或不敢消费,而是缺乏合适的产品与服务。这个合适,既包括成本的合适,也包括设计和功能的合适。

首先,国内市场存在太多的行政垄断,导致中国人被迫为某些低成本的产品和服务支付过高的价格。国有部门对医疗和教育的垄断,使消费者不得不为劣质服务付高价;对粮食与化肥进出口的垄断,使农民增收困难;对石油进口的垄断,使中国人不得不花高价购买劣质燃油,大大提高了运输成本;对电信市场的垄断,则使中国电话费一直大大高于国外,国际长途甚至高出数十倍之多。

国有垄断部门的高利润,正是国民经济的高成本。在这些成本的约束下,中国人收入难以提高,内需自然也就难以增长。

其次,中国税负过重,使过多的资源集中在政府手中。所谓拉动内需,就变成了政府替国民花钱的局面。而财政投资的项目,多集中在本已相对过剩的基础设施和重化工领域,从而加重了失衡。短期来看,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获得了喘息之机,长期而言,却只能进一步加剧终端消费的不足。

最后,日益增加的行政管制正在窒息民营经济的活力。《劳动合同法》推出,使企业人力成本大幅增加,而职工得不到丝毫好处;《反垄断法》推出,又使生产资源的重新组合受到抑制,而在经济不景气时,企业重组恰恰是市场应对危机的重要手段。

以上种种问题,在经济繁荣时不易察觉,只有经济萧条才能使之充分暴露。从这个角度看,经济危机未尝不是好事。回顾历史,重大改革无不在经济不景气的压力下促成;而一旦改革成功,又无不帮助中国经济走出低迷,走向繁荣。

从经济逻辑出发,中国需要的是鼓励内供,而不是拉动内需。鼓动老百姓多花钱是徒劳无益的。正确的方法不是靠财政大把撒钱为企业埋单,也不是靠提高老百姓的医疗和教育福利,而是拆除生产的制度性障碍,重新激发民营企业的活力。民营企业一向是中国经济最有效率和最具活力的部分,只有把民营经济搞活,中国经济才能搞活。

汽车贴膜需正本清源 第4篇

所谓“正本清源”, 即清理行业中严重存在的一部分假冒伪劣、技术不规范的企业, 对国内汽车玻璃贴膜市场进行一场洗牌, 淘汰绝大部分品牌, 使市场向大品牌集中, 从而确保行业健康发展。这种初衷当然很好, 其理论上的效果也值得期待。不过, 也有一些业内人士提醒说, 该规范到底能够发挥多少实际作用, 并不好预测, 仍需谨慎关注。

规范的“实际作用”为什么不好预测?原因在于目前国内的汽车贴膜市场太过混乱, 一块小小的贴膜遮挡了太多的东西。自2006年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了“超八成汽车防爆膜为劣质产品”, 撩开贴膜市场一角之后, 人们逐渐发现了多年来隐藏于该市场中的更多灰色甚至黑色的东西。

汽车贴膜在中国始于1998年前后, 在短短不到10年的时间里, 它就成了中国汽车用户的必需品。据某研究机构的市场调查数据显示, 国内90%以上的购车者在新车装饰时会选择贴膜, 而他们这样做, 主要基于隔热、防紫外线、私密、防暴及美观等不同的需求角度考虑。正是有这种需求, 刺激了汽车贴膜市场以惊人的速度扩展, 几年时间内竟冒出了数千个贴膜品牌, 加之利润同样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整个汽车贴膜市场很快就陷入了乱世纷争、群魔乱舞的局面。

目前国内汽车贴膜市场乱象主要有以下表现:首先是进货渠道混乱, 滥竽充数的小企业、小作坊大量存在。虽然也有一些产品来自质量有保证的国外品牌, 但更多的产品却是那些打着国外品牌旗号, 甚至是虚拟国外品牌的国内小工厂、小作坊生产出来的, 而这些劣质产品或者被一些汽车销售商直接拿走, 或者进入路边店。其次, 成本低利润大, 形成了一条“暴利链”。根据有关部门对汽车用品市场的调查, 车膜利润高达900%以上, “甚至比卖车还赚钱”。第三, 利用信息不对称这一点, 许多商家对消费者大肆忽悠, 夸大宣传, 子虚乌有, 片面误导消费者。第四, 消费者盲目相信进口货的消费心理, 也助长了商家的不良行为。他们往往把一些成本很低的劣质品贴上进口品牌标签, 抬高要价。

毋庸讳言, 行业不规范和市场混乱的现实, 暴露了行业标准与市场监管的缺失。一直以来, 相关权威检测机构虽然都能够对贴膜产品进行检测, 但这些机构无法做出是否合格的结论, 因为这个领域没有国家标准。虽然从2005年开始, 上海、北京、广东、江苏等地已逐步开始限制或禁止在机动车车窗上贴膜, 这些措施也已使膨胀的市场出现缩水迹象, 但由于相关规范缺乏强制性, 其对企业的约束力毕竟有限, 市场仍鱼龙混杂, 许多商家还能够打“标准空白”的擦边球。而现在已经实施的《汽车玻璃窗膜技术规范》也只是行业标准, 同样不具有太多的强制性效力, 发挥作用主要还是得依靠企业规范自身的经营行为。

由此看来, 玻璃贴膜行业能否得到有效规范, 除了依靠企业整顿自身的经营行为以外, 还需要相关政府部门与消费者共同的协助和努力。尤其重要的是, 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 通过国家立法净化汽车贴膜产业, 这或许才是最终的治本之策。

[中药鉴别]正本清源保障用药安全 第5篇

以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所长黄璐琦博士为主的研究小组,经过时间,对有80多种植物的栝楼属植物进行了世界范围内的系统研究,解决了栝楼属的分类以及常用中药瓜萎和天花粉的原植物来源等问题,建立了用分子标识法鉴定药材种质、粉末的方法。

栝楼属(trichosanthesl.)是葫芦科植物中一个比较大的属,共有植物80多种,其中多种植物具有药用价值,是常用中药瓜蒌、天花粉的来源。但自1753年栝楼属建立以来的二百多年中,还没有人对栝楼属进行世界范围的深入研究,以致出现学名193个,存在着严重的同物异名和误定现象,特别是栝楼这一复合种,被葫芦科专家,英国的c.jefferey教授称为“东亚地区葫芦科中最难处理的分类学难题。”

由于应用历史较久、本草记载的植物来源不一、植物分布和药材产地较广、地方习惯用药不同等因素,药材瓜蒌、天花粉的品种存在着混杂现象,这种混乱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药材的使用安全。目前,国内市场所用的真伪瓜蒌皮不下19种,瓜蒌子22种,天花粉多达28种。其中一些来源于同属近缘植物,有些还具有毒性,以湖北栝楼根最甚,服后有恶心、呕吐等毒副作用。因此,急需从原植物上甄明药材来源,去伪存真。

科研人员通过广泛的野外调查,并从国内外主要标本馆借阅标本,以经典的形态分类为基础,应用孢粉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及细胞学等手段来研究世界范围内栝楼属的分种、属下划分及系统演化问题,并探索性地在中药材鉴定中运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

首次确立世界范围内栝楼属植物84种8变种,我国有37种6变种,解决了《中国药典》中天花粉的来源问题,并已被版《中国药典》所采用。此外,还发现12个新种1个新变种。

对栝楼属12个种20个样品进行了叶绿体基因分析,同时,对栝楼及其近缘种进行了rdna的序列分析,解决了本属亚属划分以及栝楼这个复合种的问题,认为以中华栝楼作为栝楼的亚种为宜。

对栝楼属14个种14个样品的植物根进行了不同提取部位的薄层层析分析,发现化学分类能很好地鉴定天花粉类药材。

对栝楼属31个种1个变种进行了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的花粉形态的比较,发现本属的花粉粒特征,从花粉形态上论证了分组的合理性。

对栝楼属16个种进行了细胞学研究,首次总结出本属染色体特征。

对栝楼雌雄株9个体进行rdna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为遗传育种鉴定雌雄株提供了方法。

对栝楼农家品种苗期进行随机引物扩增dna多态性(rapd)分析,解决了牛心栝楼这一新品种在收购和使用上的争议。

对来源于13个种3个变种的天花粉及其类似品进行rapd鉴定研究,有效地将天花粉正品与类似品分成三类,并把此方法拓展到细辛类药材的鉴定中,为解决粉末及破碎药材鉴定提供了新的方法。

为增刊正本清源 第6篇

增刊,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学术垃圾”的承载物。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印象呢?主要是因为我们平常所见到的增刊一般都具有几个共同的“特征”:一是增刊的文章总体上比较容易发表。绝大多数的增刊,只要像篇文章,不管文章选题是否有意义,观点是否有新意,论证是否有说服力,交钱后就可以刊登。二是增刊的容量特别大。多数情况下,增刊的容量都会比正刊大,少则两三百页,多则几百页,甚至上千页。三是增刊使用的文章篇幅都比较短小。一般正刊的文章都比较长,而增刊使用的文章,一般不超过3000字,以一到两千字为主,这样可以大大增加一期增刊所刊载文章的数量。四是增刊的“花样”特别多。最常见的是诸如“教育专刊”、“研究生专集”、“研究特刊”之类的增刊。部分增刊使用一个增刊号,再把增刊分为文科版、理科版,或者分为上、中、下册,甚至分为更多册。五是增刊基本都收费。

“易发表、容量大、篇幅短、花样多、基本收费”这几个“特性”,可以说是我们平常所能接触到的增刊的“典型特征”,归结起来给人的印象就是“赚钱”,这会造成干扰学术信息传播和交流,污染学术信息,影响治学风气等诸多弊端。…

二增刊何以需要正本清源——问题及原因分析

1.增刊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对增刊管理不够严格

目前专门针对增刊的管理制度还不太健全,只是在相关的管理规定和制度中有所提及。如在《期刊出版管理规定》中对增刊的申请、出版、发行等只有简要说明,没有专门的增刊管理规定,使得增刊在出版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指导和监督。同时,期刊管理部门只重视对正刊的管理,对增刊的管理还不够重视。增刊申请时审查不够认真,审批后对增刊监督力度不够,没有严格按相关规定进行操作;出版过程中对增刊质量缺乏监督和控制,出版后对样刊的阅读和审查也不够认真;对于增刊出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缺乏惩罚措施等。

2.受经济利益驱使

大多数研究都认为,增刊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人员职业道德不够,从而使增刊出现了严重的异化现象。同时,从目前期刊出版工作队伍的构成来看,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员,基本上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企业工作人员,还有一小部分公务员。由于目前工作人员的收入确实不高,远远低于其他行业的工资收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对期刊工作人员造成一定影响,使得申办增刊具有一定的功利性。

3.论文“市场”供求关系失衡

由于当前我国职称评审、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毕业、项目和课题结题等都需要发表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论文,而当前我国论文发表需求远远大于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总容量,这就使得论文“市场”供求关系失衡。我国对期刊刊号的管理非常严格,在现有条件下想要增加期刊的数量几乎是不可能的。正是由于这种强大的市场需求和有限的资源供给,在客观上造成了一种不可避免的状况。除正刊外,只有通过大量申请办理增刊,并在增刊上大量发表文章,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急需参加职称评审人员的需要。

增刊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出版管理制度不完善和制度执行不严格,也有经济利益驱使,更有论文市场供求关系失衡。其他还有诸如人情关系影响等原因。无论何种原因,增刊质量总体不高是不争的事实,要提高增刊质量必须“正本”和“清源”才能实现。

三增刊如何正本清源:提高增刊质量的对策

增刊并非“学术垃圾承载物”,而是因为各种原因使得增刊坏了名声,砸了牌子。有人对增刊近年的出版情况做了研究,表明增刊影响力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如果加强对增刊的引导和管理,增刊确确实实可以扩大刊物影响,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1.为增刊正本

由于正刊容量所限,增刊作为正刊的补充部分,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要为增刊正本,就需要不断提高编辑工作队伍素质,认真做好增刊文章的审选编校工作,出版管理部门更应加快立法和制定政策规范,对增刊实行严格管理。

(1)加强期刊编辑队伍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教育。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原则,端正办刊思想,加强对编辑工作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提升对增刊在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编辑人员的编校水平,加强对编辑出版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不断提高编辑工作队伍的总体素质。

(2)健全和完善增刊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制度管理,严格执行相关制度。期刊管理部门要严格执行增刊申请审批制度。期刊杂志社在申请增刊时,严格要求其提供增刊目的、文章目录等申请材料;要严肃查处违法增刊的出版,采取具体措施,防止增刊出版过程中的“一号多本”的“擦边球”问题。要加强对增刊的监督管理,督促期刊按正刊的办刊程序办增刊;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监督期刊杂志社完全按正刊的程序对增刊的文章进行审稿、编辑和校对,不得降低增刊的编校质量,对差错率的要求与正刊一致。要坚持执行增刊样本缴送制度、期刊审读制度等。增刊出刊后,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报送增刊样本,审读员对增刊全部实行抽样审读,以保证增刊的编校质量。

(3)将增刊纳入正刊管理范围,严格上传电子版本进入学术期刊数据库。这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之道,因为增刊应与正刊一致,就需要把增刊发表的文章与正刊文章一起纳入学术期刊数据库,并作为各大核心评价范畴,与正刊发表文章一起作为期刊评价范围。在增刊出版后,各期刊必须把增刊文章的电子版本上传到各大学术论文数据中心,作为该刊全年刊发的文章计算。

2.为增刊清源

正本,可以从期刊自身解决影响增刊质量的问题,而清源则是从根本上改变增刊的不良现状,这就需要其他相关部门的共同参与。

(1)鼓励优秀期刊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增加刊期,扩大期刊容量。由于我国对期刊数量控制比较严格,现有的学术期刊数量远满足不了当前对职称评审、项目结题等方面论文发表的需要。因此,可以鼓励办刊质量较高的期刊,在具备一定办刊条件的前提下,在保证刊物质量的基础上,主动申请增加刊期,扩大正刊容量,以便更好地扩大社会效益。

“刘易斯拐点”需要正本清源 第7篇

所谓“刘易斯拐点”, 系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瑟·刘易斯在其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的, 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 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 农村劳动力逐渐减少, 由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其中, 当农村绝对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成, 工资率开始上涨的时候, 就出现了刘易斯第一拐点;当农村相对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成, 城乡工资率趋同时, 就出现了刘易斯第二拐点。

对中国就业状况大势的研判, 理论的支撑和对中国国情的洞察均十分重要。“刘易斯拐点”是纯理论模型, 在研究方法上抽象掉各种各样的社会和制度因素, 比如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增长模式、社会政策、文化特点等。但在研究一国的人口状况、就业形势等实际问题时, 这些被忽略掉的因素往往举足轻重。研究中国的问题, 这个特点愈加明显。比如, 中国的户籍制度以及城乡二元结构, 使中国劳动力转移有其自身的轨迹, 农村劳动力的释放过程也相对较长。又比如, 中国人对传统节日春节特别重视, 短短半月时间, 在中华大地上形成几亿人次的大迁徙, 由此带来的劳动力供需的脱节及其伴随的现象, 不好简单地和“刘易斯拐点”挂钩。

“刘易斯拐点”到底来没来, 背后实际上是对劳动力市场趋势的判断。看劳动力状况, 要看供求两个方面。从需求一方看, 中国当下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轨变型期, 结构的变动、政策的调整, 都会使劳动力供求形势充满变数。诚然, 中国经济已持续20年高位运行, 用工需求旺盛、工资上涨, 这一切都好像在佐证“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但同时, 经济增长速度一旦放缓, 就业岗位会大幅减少, 劳动力富余的状况会立即凸现。2008年的金融危机直接导致当年的农民工“返乡潮”, 即是对我国已到“刘易斯拐点”论的最大质疑。这说明一旦有风吹草动, 我国劳动力的供需矛盾依然会十分尖锐。从供给一方看, 农村劳动力供给总量的形成, 是人口数量和管理制度共同的产物。当前对市场更有意义的数字是劳动力的有效供给, 但户籍制度的松动、城乡二元结构的打破、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以及“三农”政策的调整等, 都必将增加劳动力的有效供给。因此, 人口大国、农业大国, 仍然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就业是民生之本, 就业优先应是我们一以贯之的基本政策。

正本清源: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8篇

2010年11月, 一名自称“闫涛”的网友上网发表微博, 称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的“国宝”候风地动仪是20世纪50年代才造出来的“古董”, 由于它的图片进入了中小学教材, 国人都以为它是东汉原装。此文一发, 舆论大哗。有人说, 没想到候风地动仪竟是赝品。有人说, 应当将它从教材中删去, 以免误人子弟。著名科普专家方舟子发出更激烈的言论:没有任何记载能够证明在张衡之后其地动仪起过作用。更有许多网友质疑:地动仪到底存不存在?是不是只在想象之中?

洛阳是东汉的都城, 张衡发明地动仪在洛阳, 洛阳洛河之畔矗立着地动仪模型。《洛阳晚报》编辑部认为, 网上热议不仅把地动仪推向风口浪尖, 也把洛阳置于尴尬之境, 必须尊重历史, 如实报道。于是, 洛阳晚报派出5人报道组, 分赴北京、偃师等地, 采访并请教有关专家学者。不久, 真相浮出水面:张衡是我国东汉伟大的科学家不容置疑。他发明地动仪、浑天仪等在正史《后汉书》上有明确记载, 就安放在洛阳东汉城的灵台 (天文台) 上, 后毁于战火。现国家博物馆的候风地动仪确实是“赝品”, 但它是中国古代科技史学家、原国家文化部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王振铎按照历史文献、倾尽十余年心血复原出来的, 具有重大价值。至于它被选入教材, 其注解即为“模型”, 谁以为它是“原装”那是谁自己的事。采访结束成稿, 编辑部以《揭开候风地动仪的“前生今世”》为总题, 刊登《风起》、《寻迹》、《溯源》、《评价》一组有理有据的文章, 同时上网, 驳斥了对中国古代科学发明的质疑, 合理解释了候风地动仪的古代用途及原状、现状, 不久, 关于候风地动仪的网上争辩烟消云散。

防守反击以正视听

地动仪事件是《洛阳晚报》坚持正本清源责任的成功案例。其实, 《洛阳晚报》对正本清源一以贯之, 类似的成功尚有许多。

2010年4月, 国家邮政部发行了《闻鸡起舞》成语邮票。河北保定市率先召开新闻发布会, 声称保定为成语发生地。邮票是国家名片, 弄清名片之内涵十分重要。洛阳晚报记者采访考古专家、集邮专家, 得知“闻鸡起舞”成语的故事原地在洛阳偃师。《晋书·祖逖传》说“祖逖……与刘琨俱为司州 (治所洛阳偃师) 主簿”, “中夜闻荒鸡鸣”, “因起舞”。《洛阳晚报》及时刊登《闻鸡起舞“舞”在洛阳, 确定无疑》一文, 抵消了保定新闻发布会的影响。

洛阳晚报认为, 坚守正本清源的责任, 需要防守反击, 以正视听。但谬误、偏见、曲解等往往不是凭空而来, 也不一定是故意为之, 而是对事物缺乏全面了解, 因此, 释疑解惑是正本清源的重要内容。

古文献有“天子驾六”的记载, 说的是夏、商、周朝天子要乘六匹马拉的车。但过去一直未发现实物, 有的人便对古文献的记载有所怀疑, 称此为“千古之谜”。2003年, 洛阳发现了周期“天子驾六”车马坑, 专家称此举“可与西安兵马俑媲美”, 《洛阳晚报》及时全方位报道相关文章, 引起国内外强烈关注。

过去, 不少人提到大运河, 只知北至北京, 南达杭州, 为京杭大运河。2005年, 中国大运河申遗目录把洛阳段作为重要内容, 引起许多人不解。《洛阳晚报》陆续刊发《洛河:中国大运河的中枢》等文章, 详细叙述了隋炀帝从隋都洛阳开凿大运河的过程, 并一一介绍了洛阳的大运河遗存、名胜, 如洛河大码头、洛口仓、孝义堡、“天津晓月”、“洛浦秋风”等, 并首度公开最新考古发现, 现洛河市区段即是古代大运河, 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

扎紧篱笆应对“文化蚕食”

有位专家曾说:“有一种现象叫‘文化蚕食’, 你不继承发展, 别人就要从你的缸里舀一杯羹。”的确如此。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盘根错节。由于受利益驱动, 现在不少地方为争名人、名胜大动干戈。《洛阳晚报》坚持正本清源责任, 是为了捍卫中国文化、捍卫洛阳城市荣誉, 同时也是扎紧篱笆, 应对“文化蚕食”。

洛阳上清宫是道教始祖老子的修炼之地, 唐高宗曾大规模扩建为皇家道观。可惜历经战火, 繁盛不复存在, 只余数间殿堂。然而, 这里出去的道家南无拳第30代传人刘成庄却勇夺1992年全国武术散打擂台赛65公斤级冠军, 现任海南省海口市特警大队副大队长。刘成庄成名后, 台湾成立南无拳协会, 邀请他主持;西安策划开发南无拳, 也邀他坐镇。《洛阳晚报》记者闻讯采访, 刊发《归来兮, 道家南无拳》, 引起洛阳各界的强烈反响。有关部门表示要尽快开发上清宫, 并将南无拳作为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报, 刘成庄也表示“根在河洛”, 以后当重返上清宫。

众所周知, 传说中的洛神是洛河之神, 必在洛阳。然而, 洛阳东面有一地声称洛神是他们的。西晋都城洛阳有“竹林七贤”, 史籍上有明载。然而, 洛阳北面有一地说“竹林七贤”在他们那里。类似的情况现有许多, 《洛阳晚报》都依据史实, 进行了充分报道。现在, 洛阳在洛河畔建成了“洛神苑”, 并排演了大型剧目《洛神》公演。

正本清源 第9篇

本文意在对几个常用英语词语的用法、搭配等“正本清源”。

学习英语的人, 特别是对英语稍有研究的人, 案头总有几部词典备查。在大学学习时, 我们的老师说, 作为一个学习英语的人, “One dictionary is not enough;two dictionaries are not enough;three dictionaries are not enough…”这是因为不同的词典有不同的内容, 为不同的读者服务, 满足不同的读者的需要。但如何在使用中鉴别某些辞书中的一些瑕疵问题, 似乎并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一般人总认为辞书上讲的都是准确无误的。真是这样吗?非也!下面, 我们就来谈谈某些词典上的瑕疵。

(二)

我们先说一个极其普通的动词———congratulate。

可以说, 绝大多数大、中学生对动词congratulate与介词on/upon搭配并不陌生, congratulate on/upon在句中常以congratulate somebody on/upon something的形式出现。然而, 对句中的on/upon还可用for替代就未必都知道了, 有的词典 (如王福祯主编的《英语常见错误词典》第79页) 把“I congratulate you for your engagement.”说成是错句, 说要把其中的介词for改为on或upon才对。其实, congratulate somebody for something这种用法早在葛传规老先生1962年出版的《英语惯用法词典》中就有说明。此书第145页上是这样讲的:“congratulate后面接被庆贺的人的词, 那表示事件的词的前面通常用‘on’, 间或用‘for’, 例如:‘I congratulate you on[间或用for]your graduation.’和‘He wrote to congratulate her on[间或用for]being chosen as a model worker.’”同样, 在费致德所编的《现代英语惯用法词典》 (1985年出版) 的第230页上也说到“congratulate后面偶尔也可看到用for引出祝贺事件的搭配用法”, 并有例句“Comrade A is to be congratulated for his valuable contribution to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in the countryside. (A同志在乡村对促进科学知识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应受到贺。) ”。

从上可见, congratulate on/upon/for都是正确的用法。在现代英语里, 特别在日常交谈中, congratulate somebody for something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三)

接着我们谈谈动词benefit的情况。

有的词典说“She has benefit from the change.”是错句, 应把句中的from换成by。其实benefit这个动词后不但可以跟介词by, 而且还可跟介词from。

benefit作为动词, 有及物和不及物两种用法。作transitive verb用时, 意思是“有益于……”;作为intransitive verb用时, 是“得益”的意思。表达“得益于”通常说成benefit by/from。这早在1962年版的葛传规编著的《英语惯用法词典》上就有了说明。在1970年版的《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第103页的benefit词条的动词类项2[VP3A]也有“benefit from/by, receive benefit from/by:得益于;自……获益”。在梁实秋的, 1977年版《远东英汉大辞典》第201页benefit词条的不及物动词用法里有“He benefits by your advice. (你的劝告使他获益。) ”和“He will benefit from the new way of doing business. (他会从经营业务新方法中获益。) ”从上面两例的译文中, 第二个例子的意思不难理解。但第一个例子中的by, 根据Frederick T.Wood等的English Prepositional Idioms所说, 可理解为“因……而得到结果”或“凭借”的意思。然而, “She has benefit from/by the change.”仍是错句。从这句句子的结构来看, 我们认为是表示动作的, 所以句中的benefit应该改成过去分词benefit (t) ed, 成为“She has benefit (t) ed from/by the change.”那样的现在完成时的句子。

我们注意到, 在现代英语中, 已把benefit by/from作为短语动词看待, 像Longman Dictionary of Phrasal Verbs等都把benefit by/from列作词条了。

(四)

从以上情况来看, 我们不难觉察出即使是一般的常用词语的用法、搭配等也并不简单, 英语学习者们不能掉以轻心。作为英语教学工作者们应该更加用心、透彻地学习、掌握好那些常用词语的用法、搭配, 因为我们每天都在教学生。“One dictionary is not enough;two dictionaries are not enough…”“书到用时方恨少”, 这是因为不同的辞书有不同的内容, 有不同的服务对象;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众多辞书的查阅研究, 我们可以发现某些辞书上的瑕疵, 增强自己的鉴别能力, 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葛传规.英语惯用法词典[M].成都:时代出版社, 1962.

正本清源 第10篇

学院成立伊始,由广西艺术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黄格胜兼任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陈绶祥任学术主持。学院倡导“正本清源、弘扬国粹”的办学宗旨,以及作为全国第一所“中国画”学院的先例,在当时国内外引起极大反响。学院最初定址于风景秀丽、历史悠久的国际名城桂林市的雁山区,而后再转至广西首府南宁市南湖北岸的广西艺术学院本部校址内。余永健为现任中国画学院院长及党总支书记,陆健文为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伍小东、阳山为副院长。

2003年6月,桂林中国画学院在第一次教学会议上拟定了办学和教学的模式,确定“正本清源、弘扬国粹”的办学宗旨;提出了“修为、作文、习艺”综合协调,书画教学统一共进的培养方式,“艺文双修”的育人理念和“人品画品共修”的学风建设目标。

2004年6月,由广西艺术学院主办的“当代中国画教学研讨会”在桂林召开。来自全国的国画界著名专家学者,在会上肯定了桂林中国画学院建立的重大意义,并重点探讨当代中国画教学的发展方向,确定桂林中国画学院在中国画办学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网等媒体、网站,均及时地对桂林中国画学院的建立、意义和作用进行了报道。

学院以中国画山水、人物、花鸟三个方向为主干学科,设置并拓展了中国画、书法、中国画与水墨动画设计、中国民艺设计应用、中国书画装饰设计等多个专业方向,至今已取得四个国家级奖项:黄格胜教授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山水画写生》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山水画方向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绘画专业(中国画)被确立为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的建设项目和自治区优质专业及重点学科。在学院办学中,学生层次有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留学生,有5个本科专业方向,1个硕士点(四个方向),现有在校生386人,其中本科生298人,研究生189人。

学院目前有教师38人,其中专任教师3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4人,教授13人,副教授4人,讲师11人。教师来自中央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广西艺术学院等省内外各高校,80%以上的青年教师拥有硕士学位。其中,黄格胜教授被国家教育部授予“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为国家级优秀专家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余永健教授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郑军里教授为广西优秀专家并享受广西政府特殊津贴;伍小东、阳山教授获广西艺术学院“十佳教师”称号;教师中先后有8人次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的文艺创作奖“铜鼓奖”;桂林中国画学院还被广西人事厅、教育厅授予“广西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并记集体二等功,为广西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006年12月,国家教育部对广西艺术学院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检查,对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取得的成绩和鲜明的办学特色,给予了“优秀”的评定。国家教育部评估专家组在学院评估意见反馈会上评价:“学院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中国画学院’,坚持‘正本清源、弘扬国粹’的办学宗旨,实施‘修为、作文、习艺’综合提高发展的培养方式,书画教学统一互进,人品画品共修,完成对学生的培养、塑造,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办学特色。”

桂林中国画学院坚持“正本清源、弘扬国粹”的办学宗旨,实施“艺文双修”的培养方式,使师生在教育领域和学科发展的框架内,传承发展文化,锻炼完善人格,创造优秀精神和作品而进行了综合性的教改,呈现了与时俱进的生动面貌。并在以下几个层面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一)突破不合理的教学模式,进行“正本清源”的建设。(二)改革考评方式。(三)强化“修文习艺”教学互进。(四)践行“艺文双修”,养育“人品画品共修”学风。(五)依托漓江画派的培育和扶持,以创作、科研促教学。

正本清源,有效复习(下) 第11篇

2015年试题的整体设计科学规范,主干内容.覆盖全面,难度适中,区分度和信度都比较好.从得分情况来看,以下三点是值得同学们思考与提升的。

常规题得分不高

从得分情况来看,第4、7、8、10、13、17、19等常规题的得分并不高.这说明考生在阅读审题、数据分析与处理、运算求解等基本技能方面尚有一些不足,重视程度不够高,而这些基本技能既是容易补救和提分的地方,也是容易失分的地方.

几何问题得分偏低

(1)解析几何:第5题(0.61)、第14题(0.54)、第20题(0.35)(多点交汇) (2)立体几何:第6题(0.69)、第18题(0.37)(空间想象与逻辑推理)

(3)平面几何:第22题(0.32)(演绎推理的逻辑思维) 几何问题得分偏低,究其原因,这里面既有2015年试卷中几何试题偏难的因素,也有对几何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的因素,尤其是第18题的立体几何题目,第一问必须用纯几何推理来证明垂直,否则后续的建系无法进行,许多考生由于平时忽视这方面的训练,而导致整道题未得分,非常可惜.这也提醒大家,平时对于传统的几何推理训练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对冷门知识较为陌生 2015年概率与应用统计部分考查的是将非线性的相关关系转换为线性的相关关系,再用线性回归直线方程求解,这其实是教材上的例题所用的方法,许多考生对于这一知识点比较陌生,不仅本题得分不够理想,而且由此产生的负面情绪还影响了后面题目的得分。所以,对一些偏冷的知识点,务必要在平时加强关注,不留死角。

有序构建知识体系——回归课本、笔记 数学能力的考查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的,而复习数学知识,课本是一个首选的素材.一方面,课本把知识的来龙去脉交代得非常清楚,容易帮助考生形成知识网络;另一方面,高考的许多试题都是由课本上的习题引申变化而来,如果你非常熟悉课本,那么这些高考中源于课本的题目自然也就会做了. 笔记是课本的进一步延伸,是课堂内容的静态记录,笔记里有老师将知识与典型例题的提炼总结后呈现给你的更重点、更实用的东西,笔记里也包含着你的学习阅历、体会,是最容易把所学东西转化为解题能力的宝典,值得认真研读几遍. 可惜的是,很多同学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觉得课本上的内容简单,距离高考太远,笔记课后也不再翻阅,盲目地看了很多教辅资料,做了很多题,反而搞不清哪些是重点,甚至过分“拔高”以后,连基础题都觉不出简单了,可谓得不偿失。

实际上,越是迷茫,搞不清复习方向时,越要静下心来,从头到尾将课本、笔记梳理一遍,将课本和笔记本上的例题、习题再动动笔做一做,将笔记本上重点标注的东西再思考一下,完成之后可能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重视典型错题——弥补自己的“短板”

错题其实非常有针对性,直接反映了你在哪些方面是比较薄弱的,对于那些因为知识缺陷、思维不够严谨、方法使用不当的典型错误,要仔细地翻阅一遍甚至多遍,因为这些错题可以很好地查漏补缺、纠正你的思维习惯,并能让你在做同类型题目时,防止类似的错误产生。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还有一个效率问题.如果时间不允许你仔细去抠每一道错题的话,那就要删繁就简,对于算错的、看错的、特别繁难的(即看了答案还是觉得很“绕”的),可舍弃不看,但对于起初想不到,但看了答案后立马就明白的,则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去看、去反思和沉淀,因为它们往往是你分数的“增长点”。

做好每一套卷子——力争每一套都有收获 “化蝶”阶段,每个学校都会给同学们做一些模拟试题,我们要尽可能让这些试卷的价值最大化. 首先,要养成解题规范的好习惯,俗话说“不怕难题不得分,就怕每题都扣分”,所以务必要将解题过程写得层次分明、详略得当、结构完整。 其次,要重视考试中暴露出的问题。对于“通性通法”出问题的,要高度重视,加以改正,因为越是基础的越是重要的.反过来,如果是技巧性非常强的题目出问题的,不要过于关注,它们往往不是高考的重点. 最后,要积累“卷感”.卷子做完以后,根据试卷特点,分析一下各题目的时间分配、做题顺序、某些题目的取舍经验与失误等,以便在高考时针对不同“口味”的试卷,都能够果断自信、从容不迫地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注重考试策略——考场上做个“明白人”

考试时,同学们需要搞清楚以下几个关系:

(1)在审题上多花点时间永远是值得的.把题审清了,有了解题方向以后,再有条不紊地去做,往往最省时,否则题目审错了,或者在起始位置就出错了,那从一开始就已经输了.

(2)中档题的准确率决定了你的位置,高档题则是用来“锦上添花”的.因此,对于多数考生来说,“押宝”在中档题上比押在高档题上“靠谱”,

(3)考试最终比的是谁的分高,而不是比谁做得多.所以,选择、填空和前三个大题及选做题要舍得花时间做好,而后面两个压轴题即使做不完,也要记得拿步骤分。

正本清源 第12篇

语文教学正在向既没有阅读数量, 更缺乏写作数量与质量的方向发展。高三年级语文教学正在淡化知识, 淡化能力, 走向体力劳动化、技巧化。这不是危言耸听。早在十几年前, 就有人向语文教学发难, 在全国语文教育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长期以来, 新课程语文教改成就了一大批“专家”“人才”, “成绩”不可谓不“丰”。但是, 如果正视一下高中学生语文水平的实际情况, 考察一下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现状令人堪忧。

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 这些年, 教材在不断变, 在进步;教法在不断变, 在更新。但学生的字词积累量、阅读量、写作质量却严重下滑, 其语文水平呈下降趋势。问题出在哪里呢?原因包括语文教学环境的恶化, 教育体制、考试方式、命题的弊端, 社会和家庭的原因, 等等。笔者以为整个社会, 包括语文教师在内, 都处于“无阅读”的状态。针对这一问题, 语文教师应当承担重要责任, 教育行政领导、管理者也应承担一定责任。

为此, 教育管理者和语文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审视自己的理念, 重新认识语文学科的特质, 尊重规律, 科学地回归语文教学传统, 以激发语文教学的活力, 焕发语文教学的生机, 以便从根本上解决语文教学先天发育不足、后天营养不良的问题。

若干年来, 特别是在近几年的新课改以来, 教学方法不断翻新, 集音乐、画面、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令人眼花缭乱。但是轰轰烈烈不是扎扎实实, 耀眼悦目未必真的灿烂辉煌。笔者以为这种口号和模式乱飞、浮躁和幼稚共舞的背后, 体现的正是语文教学的尴尬和悲哀。因为, 判断鉴别一种方法的优劣, 不能看场面是否热闹生动, 气氛是否活跃, 而是要看有没有实效, 有没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认为应当从理念上摒弃那种花拳绣腿式的教法, 而提倡求真务实的教法。语文教学法的假、大、空和宽泛, 来源于对语文学科的特质的认识不准。语文的本质在于读和写, 无论教语文还是学语文, 如果离开广泛而深入的阅读, 离开大量的练笔, 难免会先天不足, 营养不良。读与写, 两者对立统一, 相辅相成。阅读之于语文学习, 犹如灵魂之于躯体, 缺少阅读的语文学习, 如失去灵魂的僵尸。写作之于语文学习, 是让知识积累上升为理性判断的阶梯。

这里附带解释一下, “知识”原本就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知”, 指信息的积累、储存, 也就是人们在通常意义上理解的“知识”。“识”指由积累、储备的信息而形成的理性判断力、分析鉴赏力, 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眼光, 见识, 或独立的思考能力。没有“知”, “识”就是无根之木, 无源之水;缺少了“识”, 学生的阅读就变成了死读书、读死书。只有两者较好地结合起来,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阅读和写作是知与识臻于完美结合的重要途径。读之于写, 如蜜蜂采花酿蜜。蜜蜂要采集一百万朵花才能酿出一公斤蜜, 没有辛勤而刻苦的积累, 就酿不出又香又甜的蜜。如果把写作比作支出, 那么读就是收入。要有长久的、恒定的收入, 才能保证支出。一旦收入停止, 支出也会停止。只有阅读大于写作, 写作才会存在优选的可能。一般说, 储十选一, 写出来的文章就是好文章;储三选一, 其文也还可读;储二选一, 就捉襟见肘;如果储备为零, 作文时就只有胡编乱造了。目前的基本事实是, 高中生的阅读量严重不足, 大多数学生很少读经典名著, 或根本不读。对常用汉字、成语、熟语的积累匮乏, 他们写出来的作文词汇贫乏, 语言苍白, 内容空洞, 言之无物。

上一篇:推理课堂下一篇:锦州油田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