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范文

2024-06-22

一直范文(精选12篇)

一直 第1篇

本文则认为,“一直”之所以能够进入“X以来”的格式中,一方面是因为其本身带有的“起点”义,一方面是“一直”作为时间副词位置移到主语前的一种形式变化要求,另方面也是语用过程中,语用的信息原则和语言自身的简省机制的选择。

一、“一直”的“起点”义是其进入“X以来”格式的基础

本文认为,“一直以来”这种用法之所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即被人们认可并被广泛使用是因为有其产生和存在的理据。最基本的就是“一直”具有进入该格式的语义特点即有“起点”义。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以来”的解释是:

以来:[方位]表示从过去某时直到说话时 (或特指的某一时间) 为止的一段时间,所组成的短语可以修饰名词或句。“以来”前面常用“从、自、自从”等词。

由吕先生的解释我们可得出:“X以来”表示的是有起点有终点的一段时间。此格式要求X必须表示过去的一个时间点,与“以来”所表示的“说话时”的时间点共同构成一个时段。事实正是如此,我们看一下进入该格式的两种情况:

1. X表示起点的情况,如:

有生以来、自古以来、解放以来、开学以来等。这是“X以来”任何争议的情况,X直接表示的就是起点,进入这一格式后与“以来”共同表示一个时段。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做直接起点型。

2. X表示一个时段长度的情况,如:

长期以来、三年以来、几天以来、今年以来等。这类“X以来”虽然X未表示一个明确的起点,表示的是一个时段长度,进入该格式后,因“以来”已经表示了时段的终点,该时段的长度一定,终点一定,很显然它的起点也就是一定的了。如:“三年以来”,它的起点当然就是“从现在起的三年前的那个时间”。这种情况的“X以来”格式中“X”其实是间接地表示了一个起点。所不同的是此种类型的“X以来”格式比第一种多了一层表达过程长短的意义。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做间接起点型。

而“一直”正是因具有了此表起点义的语义特征才最终进入了这个格式的。

《现代汉语虚词例释》中对“一直”的解释是:动作从认定的时间 (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 开始,延续到将来某一时刻。这说明“一直”含有起点义。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一直”的解释是:“表示动作始终不间断或状态始终不变:雨一直下了一天一夜。/他干活一直很卖力。”可见,“一直”虽说表示的是一种性质状态的持续未变,但事实是从某一起点开始的一直未变,“一直”的语义可描写为[+起点到终点,+状态不间断,+状态不变],其中[+状态不间断,+状态不变]两个语素是它的辨义义素,相对来说比较重要和凸现,[+起点到终点]的语义也是它的篇中应有之义。如:我们在理解“雨一直下了一天一夜。”句时,肯定理解为雨是从开始下一直到结束持续了一天一夜。同样,“他干活一直很卖力。”一句的理解为他从开始干活那时起就始终很卖力气。

之所以[+起点到终点]义比较模糊,是因为此义素往往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在语言的动态理解中被临时赋予意义或加以限制。如:

(1) 7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实行对育龄夫妇免费供应避孕药具的政策。

在这句话中,“70年代[以来]”这一时间短语就使得“一直”所表示的状态持续义的起点和终点被限制了。也就是说,当“一直”单独用时,我们会根据语境推测出它的起点和终点,当在句子中还有其他的时间状语限制的时候,其起点和终点就由具体的时间状语来规定。我们姑且把像“一直”中的[+起点到终点]这样的义素称为隐含义素,它的隐与现视句子需要而定,是一种动态的义素。

这样就推翻了胡文中所分出的“X以来”格式的三分法中的第三种类型“凸现持续型”中的说法:“一直”既不能表示时间起点,也不能表示时间过程,它只能表示伴随着过程的一种性状。按胡文的说法,只要能表示伴随过程的一种性状的词都能进入该格式。但我们发现,“不断、经常、常常”这些副词却是断然不可能进入该格式的,因为他们不具备进入该格式的最基本的要求,那就是要有起点义。

那么“一直以来”我们根据它的具体特点,承前文所分的“X以来”格式的两种类型:直接起点型、间接起点型之后我们认为“一直以来”属于隐含起点型的“X以来”格式。

这样,我们给“X以来”格式分为三种:直接起点型、间接起点型、隐含起点型。

其中,隐含起点型的成员典型的就是“一直以来”,当然,其他的能够隐含起点的时间词亦可进入。笔者在北大语料库中就发现了这样的句子:

(2) 如一向[以来]的瞎吵瞎闹一样,他感到愤激了。

“一向”与“一直”的情况相似,所以出现这种用法也不足为奇,至于能否如“一直以来”一样大量运用,还不能断言。

二、“一直以来”是“一直”作为时间副词位置移到主语前的一种形式变化要求

张谊生在《现代汉语副词探索》中说,从理论上讲,任何一个时间副词都可以由句中移到前面充当句首修饰语,但实际情况并没有这么自由。据考察,主要有两种限制:音节限制和表达限制。音节限制就是指副词音节对位移的影响。也就是说,凡是单音节的时间副词,都只能位于句中主语之后充当状语,而绝不能位于主语之前充当句首修饰语。表达限制是指那些音节上不受限制的双音节时间副词,为了表达的需要,或者只能位于句中,或者只能位于句首。张谊生认为“一直”受其语义限制不能位于句首。

笔者考察了杨德峰的《时间副词作状语位置的全方位考察》一文,该文是从音节数量有标记和无标记的方面来考察的。李敬国的《句主前时间副词特点分析》一文是从音节数、语义特点、语体色彩方面进行的分析。

本文认为,时间副词具有有界和无界的分别,能放在主语前的是有界副词,不能放在主语前的是无界副词。

时间副词按张谊生的说法首先分为时制副词和时体副词。时体副词如:早已、即将、将要等,这些词表示的是句子中动词的体,它们必须与动词连用,不能放在主语前面。而时制副词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可以放在主语前也可放在主语后,另一种只能放在主语后。这两种情况的词的区别就在于第一种是有界副词,第二种是无界副词。也就是说,放在句子主语前面的词因其所限定的域是整个句子,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要使这个句子给人的感觉是在一个有定的、有界的、一定范围内发生的,因为一个句子之所以成立就是因为它的有界性,有界性使得它具有了独立性。能放在主语前的时间副词如:一会儿、随即、有时、而后等,都表示一个具体的“量幅”或“时间段”。而不能放在主语前面的时间副词如:眼看、时时、随时、成天等它们表示的时间就是一个无界的范围,不能确定是哪一个时段。当这些词因表达的需要而要求放在句首表强调的时候,它们往往要进行形式上的变化变成有界成分才能放到句首,如:“眼看着,天就亮了”,“随时的,我都在恭候您”,“成天的,你们都干了什么”。沈家煊在《“有界”与“无界”》一文中谈道:“‘的’与数量词都具有使无界变为有界的功能。”这些词后面分别加上了“着、的”就变成了有界。当然不是所有的无界副词都有相应的有界变换形式。

“一直”因其起点义和终点义是隐含的,所以是一个无界时间副词,他单独是不能放在句子的主语前面作状语的,与其他无界时间副词一样,要想在主语前,必须变成有界的形式。“以来”唤醒了“一直”的起点义的语义特征,“一直”和“以来”共同表示一个有界的时段,所以能够放在主语前统辖整个句子,而且还突出强调了[状态持续]义。

三、语言自身的简省机制的选择

一种语言现象的出现往往是人们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既有语言内部的机制,也有语言使用者的外部选择机制。很多语法现象其实就是语用现象的凝固化。任何两个词语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结构除了要求有语法上、语义上的可行性之外,还要求有语用表达上的要求。两个词即使在语法上、语义上都具备了组合的可能,但是如果现实的语言使用中没有这方面的要求,那么它也不会出现在人们的言语中。相反,如果语用上对某两个词提出了搭配的需要,恰好它们在语法和语义上也具备这种可能,那么这两个词就会搭配在一起组成一个结构。

“X以来”格式因其表时段的基本语义功能,在有该格式存在的句子中,往往会同时有“一直”的存在,笔者在北大语料库中就找到166个“X以来”与“一直”同现的句子,如:

(3) 我市自一九八六年开征房产税、车船税[以来],[一直]存在税款流失问题。

(4) 李鹏说,中芬两国自1950年建交[以来],[一直]保持正常友好的关系,两国之间没有任何问题和困难……

(5) 长期[以来],以色列[一直]拒绝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和拒绝接受国际检查。

这三个句子,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们改为:

(3a) 我市[一直][以来]存在税款流失问题。

(4a) 李鹏说,中芬两国[一直][以来]保持正常友好的关系,两国之间没有任何问题和困难……

(5a) [一直][以来],以色列拒绝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和拒绝接受国际检查。

我们发现,改写后的句子句义与原句子基本上相同。 (3a) 中虽未出现“自一九八六年开征房产税、车船税”字样,但读者很自然的就会想到起点是“开征房产税、车船税”。只不过未能明确表示出“一九八六”的具体时间。 (4a) 也是如此,读者很自然会想到此句中“一直以来”所表示的起点是“中芬两国建交”,但具体的建交时间“1950年”则无法表示出来。与前两个句子不同的是, (5a) 中没有表示明确时间起点的词,其意义与 (5) 比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为什么会出现“一直以来”这种语言现象呢?从语用上讲,是语言运用过程中信息原则、语言简省机制和对全句的状态持续义加以强调的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列文森提出的会话含义三原则的信息原则中指出,说话人的准则是最小极限化准则。尽量少说,即只提供最小极限的语言信息,只要能达到交际目的就够了。听话人的准则是扩展原则,通过找出最为特定的理解来扩展话语信息的内容,直到断定为说话人的真正意图为止。在 (1) (2) 例句中,“X以来”格式表示了一个起点,“一直”因其特定的语义特点也隐含了一个起点义,那么在句子不要求必须交待具体的准确的起点时间时,说话人的最小极限化准则就使得他在表达的时候要尽量简省,有重复之闲的两个起点义必须去掉一个,“一直”因其所表示的意义不止一个起点义,如果去掉表义不完全,这样,前一个表起点的词语自然被“一直”覆盖和代替,如果恰好这时候又有强调全句的状态持续的要求,“一直”也就很自然地进入“X以来”格式中成为“一直以来”这样的隐含起点型“X以来”格式。这样不仅做到了语言的简省而且还使得“一直”来到主语前,使全句的状态持续义得以强调。这也符合语言形式的由重变轻、由长大变短小、由自由变黏着的规律。当然,如果句子要求准确交待起点时间的时候,那么一般不会采用“一直以来”这种表达方式。

综上,“一直以来”的出现是因为其本身带有的“起点”义、句子主语前的状语的有界的要求和语用过程中,语用的信息原则和语言自身的简省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一直以来”的出现既满足了“X以来”格式的表示时段的要求,又增加了表示状态持续的意义,表义更加丰富,形式却更加简省,所以才会为人们所认同并大量使用。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虚词例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2]胡勇.论“一直以来”[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6, (4) .

[3]李敬国.句主前时间副词特点分析[J].社科纵横, 1998, (5) .

[4]沈家煊.“有界”与“无界”[J].中国语文, 1995, (5) .

[5]沈家煊.概念整合与意义浮现[J].修辞学习, 2006, (5) .

[6]宋玉柱.“一直以来”[J].语文建设, 2001, (4) .

[7]徐逢春.“一直以来”小议[J].汉语学习, 2003, (1) .

[8]杨德峰.时间副词作状语位置的全方位考察[J].语言文字应用, 2006, (2) .

我愿意等你,一直一直等你 第2篇

我愿意等你,一直一直等你

・ 我以为我很爱他,但是我却不知道其实有些人比我们更相爱。但是我没有灰心,因为别人能做的我也可以做,我能做的别人不一定能。 我可以等她,等很久很久,但是我中途换乘别人车子的,可是我发现世界上最适合我的车子还是第一辆,所以我选择在那里等他,幸运的是,她的车子是为我而开的,在我下车的时候,我一直跟在我上的车后面,所以,当我下车后,等来的是她温暖的怀抱。 当我再次牵起她的手的时候,我就再也没有想要放弃,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是我的心里告诉我,他就是我的公主,所以我答应跟她见家长,我愿意跟他做亲密的动作,我愿意做他的宝,我愿意……只要关于他的一切我都愿意,都想要。 现在我们家里人和亲戚朋友都知道我们是一对,都很真诚的祝福我们。我很开心、也很幸福。希望我们的未来是光明的。 跟她一起是不容易,我们的未来其实很曲折、很艰辛。我们最最要注意的是相信彼此,包容彼此、体谅彼此……这次他上的这艘船不错,每个月都会在上海停留,所以我们还能见面。记得他要上船的时候,我好难过,好不舍。后来他上船之前特地陪我一天,然后走之前又来看了我,让我看着他走的背影,我哭了,伤心地哭了,还好那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后来我们就只是通过电话联系,诉说相思之苦,三个月后,我们迫不及待的见面了,见到我的时候,她紧紧的搂着我,深情的.说:“我想死你了!” 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的眼泪都出来了,因为我何尝不是。那一夜我们紧紧地搂着彼此!后来她走了,剩下我一个人,让我无边缘的思念他。看着整个房间里留着他的气味,我哭了,在房间了,我把自己的思念都化成泪水。后来是中秋,我好想家,好想家里的奶奶,妈妈还有他的妈妈,所以我回去了,可是这次我也错过了见他的机会,但是我不后悔,因为我们还有很长的路。 这两个月我们也都有见面,但是我很开心,虽然时间很短暂,但是我不后悔,我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因为我知道我们的心都为了对方停留,我的心里再也装不下任何人。 每次见面我都会很仔细的看看她,看他有没有瘦?有没有晒黑?有没有……每次我都会仔细的看遍他的一切,我把这些记在脑袋里,我会记得他浓浓的眉毛,长长的睫毛,温柔的眼神,高高的鼻梁,性感的嘴唇(每次都会忍不住亲一下)……每次走之前我们都会深深地吻着彼此,然后深情的拥抱一下,在放她走。然后在窗口看着他的车渐渐的远去,一直到看不见,才收回自己的目光。坐在床上回味他的味道。感受她还抱着我,不然我都会睡不着。 亲爱的,我永远是你的宝贝,我小小的胳膊里面以后只给你,当你累了这里就是你的港湾。我爱你,很爱很爱的,我愿意等你,一直一直的等你!留住男人心的10个浪漫小细节7个好习惯帮你赶走脸上皱纹幸运女人一定要有的五种朋友25岁以上女性必知的抗老法则让老婆永远不变心的10大绝招男人最想对女人发的18个牢骚教你如何收拾老公“牛脾气”

我要一直一直爱爸爸 第3篇

吃晚饭的时候,爸爸请妈妈看看他的头发是不是长了,妈妈说是长了。我闭着眼睛都知道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一般都是这样:妈妈一说完,爸爸就开始看我,乐乐,你的头发也长了嘛。我头发哪里长了?我头发有面条那么长吗?我摸着自己的头发说。可爸爸笑眯眯地看着我说,真的很长了。

好吧。吃过晚饭,我就陪爸爸去小草家理发。小草是我幼儿园的同学,他爸爸妈妈都会理发,所以他们就开了一家理发店。看,我爸爸不敢一个人去理发,每次他要去理发的时候就故意说我的头发长了,然后就总是我陪着爸爸去理发。

有时候,我爸爸还没一只飞虫勇敢。上个星期六的中午,我在用拼装玩具搭飞机玩,正忙得高兴时,爸爸走过来对我说,他想去踢足球,问我想不想去。我说我这会儿只想把飞机搭完。爸爸笑眯眯地说,你就陪我去踢球吧,你看外面太阳多好,我们可以一边踢球一边免费补钙(gài)。其实,我知道爸爸有点害怕一个人去踢球,万一把球踢到人家院子里,他又不敢去敲门。爸爸总是让我去敲人家的门,把球拿回来。

我想了想说,好吧,飞机晚上还可以搭,但晚上却不能免费补钙。我可想快点长高。最关键的是我要帮胆小的爸爸去敲人家院子的门。如果是有礼貌的飞虫,它撞(zhuàng)撞人家的门,人家把门一开,它就会飞进去。有一次,我妈妈一开窗,我看见那只撞了两次窗户的飞虫就进来了。可是,我爸爸却不敢像飞虫那样去撞人家的门,哎,胆小的爸爸。

我很怕蟑螂(zhāngláng)。哪怕它四脚朝天躺在那里,我也怕得要命。夏天的早晨,我刚起床,就看见地板上有只蟑螂,它四脚朝天,小脚乱弹,翻不过身来了。就是这样,我还是吓得不敢走了。我爸爸过来用报纸一拍,把蟑螂扔进了垃圾筒。这时候,我才发现爸爸原来不是胆小鬼。

今天我在学校学了恰恰舞。我回来教妈妈,妈妈一下子就学会了。我给妈妈打了99分。

妈妈问我,还有1分怎么才能得到。

我说,如果你穿裙子就可以了。

爸爸回家后,我就开始教爸爸。可爸爸有点不想学。我就对爸爸说,这个恰恰舞很简单的,我们班所有的男孩全都学会了,不像数学课上王老师教认时间,王老师问15点是几点,我们可以告诉王老师好几个答案。爸爸笑了笑,就只好跟我学了。

我问妈妈,我为什么那么喜欢爸爸?

妈妈说,那都是因为你和爸爸待在一起的时间长。时间就像胶水,把你和爸爸粘(zhān)在一起了。

每天下午放学,爸爸都会请10分钟的假来接我,然后我就在爸爸的办公室里写作业。晚上,爸爸会陪我弹钢琴。而我妈妈呢,什么都不会。读拼音,分不清前后鼻音。讲英文,更是发音不准。写字吧,都是连笔,我都看不懂。所以,我就只好和爸爸粘在一起。爸爸都可以当我的老师啦,嘿嘿,爸爸这样的老师,我不怕。

昨天傍晚,我看见爸爸傻呆呆地站在阳台上,我就跑过去和他聊聊天,讲讲我们学校里的事情。我告诉爸爸我们班蔡泽阳说他自己是奥特曼,刘亦(yì)鸣对他说你是冒牌的奥特曼吧,然后同学们都哈哈大笑。爸爸听了,也哈哈大笑起来。

有时候,爸爸生病了,我就端白开水给他喝,一杯喝完了,过一会儿,就再端一杯给他。当然这样的机会很少。

爸爸忘记什么事情的时候,我总是会提醒他的。比如我会提醒爸爸明天是六一儿童节,礼物准备好了吗?

爸爸说,这样的事情就问妈妈吧,女的最会买东西了。

我说,妈妈送我的礼物是一把很酷的黄色大水枪,能把水射得很远很远。爸爸,我是问你准备送我什么礼物?

爸爸笑了,那我就陪你下三盘军棋怎么样?

耶!……可是,我还是想要一个礼物。我有点兴奋又有点遗憾(yíhàn)地说。

爸爸说,那我们再打一架,如何?

行啊!谁怕谁啊!我对爸爸说。

我最喜欢和爸爸打架了。有时候,我赢(yíng);有时候,他赢。只要我发怒了,我总是会赢的。我爸爸和我打架的时候,从来都不会发怒。

我爸爸和我一样,也有点怕黑。在家里我突然听到什么奇怪的声音,我爸爸总是让我先去看看。别怕,去看看,爸爸说。我问爸爸,这个世界有鬼吗?爸爸拍着我的肩,跟在我后面往前走。原来是一阵风,把我的玻璃弹子吹落到地上。

如果没有我,爸爸该怎么办?

幸福一直都在 第4篇

其实,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 当我们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踏进学校的大门时, 我们的心中曾是一番怎样的激动?面对着学生们的问候, “我是老师了”这样的骄傲与自豪油然而生。那个时候, 我们每天都为“太阳底下最神圣光辉的职业”而幸福着。可是, 这份纯真的感觉是什么时候失落的呢?或者说, 从什么时候开始, 我们面对一个个学生, 面对一堆堆作业本, 面对教材, 面对备课本, 面对家长……我们开始厌倦了呢?每天早晨被闹铃吵醒, 真不想起床呀!想到又是一天艰辛的重复性工作, 实在是心烦。可是, 如果时光倒流到参加工作的第一天, 早晨醒来, 一想到那紧张而充实的教育生活, 那活蹦乱跳的孩子, 以及孩子们脸上那天真烂漫的笑容, 我们是怎样的期盼?又是怎样的精神抖擞?

师生若只如初见

曾经在“知行中国”中看到过一份推荐作业的题目, 我很欣赏。我们经常会看到这句话:人生若只如初见。是啊, 初见的感觉多好, 然而见面之后就是漫长的相处。起初的日子里大家彼此体谅, 相互包容。日子久了, 孩子们越来越多地暴露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老师们脸上的微笑也越发地不自然, 以至慢慢溜走。

说不清是谁的错, 只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规律而已。但学生尚且还是成长中的孩子, 身上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小插曲、小问题实属正常。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及时整理好自己的心绪和表情, 因为孩子们在看着我们, 效仿着我们呢!

孩子的心灵世界是那么细腻而脆弱, 所以我们必须在乎他们。哪怕只是一声简单的问候, 我们也要给予真诚的回应, 也许只是一个微笑、一次点头、一下抚摸、一个眼神, 足以让孩子满心欢喜。不要习惯于每天的“无视”, 不要习惯于“我们已相识太久”。用初见时的情怀面对每一天, 面对每一个孩子。用初见时的情怀呵护孩子们稚嫩的情感。

师生若只如初见, 初见满眼是激励, 满心是感动。持之以恒地十年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持初踏讲台的那份纯真与激情, 才是我们获得职业幸福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享受我们的职业

曾有人对我说过一句话:“我们做教师的, 只有把这个职业当作享受, 而不仅仅当作自己的工作, 才能真正成为一位好教师。”多么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如果你热爱自己的职业, 你就会为此心甘情愿地废寝忘食, 坚持不懈。而如果你仅把职业当成是单纯的工作, 像完成任务一样去做, 那你一定是疲乏而又痛苦的。试想, 各行各业的精英, 哪一个不是因为喜爱自己的职业才做得出类拔萃?再换个角度来想, 我们对于自己爱好的事, 是不是会做得异常出色呢?如果我们能够以享受职业的态度对待工作, 怎么会有厌倦感呢?一个把职业、事业和生活融为一体的人, 一定是幸福的。

用心去爱每一个孩子

爱心对教育的意义已经无需证明了, 在有关的教师素养和所有的论述中, 无一例外都会提到爱心。

但谈到爱心, 我们往往会想到一些感人的事迹——老师带病坚持工作, 最后病倒在讲台上;学生上网吧, 老师冒着风雨去一家一家地寻找;汶川地震中为救学生而舍弃自己生命的教师们……这些可歌可泣的事迹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但是, 不是每一位教师都有着轰轰烈烈的事迹, 也不是每一位教师都有着令人潸然泪下的“爱的奉献”。我们的爱, 应该是常态条件下的爱, 应该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爱学生是老师的本分, 教学生是老师的天职, 也就是说, 无可非议, 我们就应该这样做。自己爱不爱学生呢?是不是真心地爱学生呢?我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 喜欢和孩子们徜徉在课堂, 我能从孩子们期盼的目光中找到自我, 我属于孩子们, 我属于讲台, 只有站在这里, 我才能神采飞扬, 因为和孩子们在一起才是我的生活, 我的世界。如果不让我站在三尺讲台上, 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每当看到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目光, 每当孩子们专注地听我讲课, 每当我讲完一篇课文, 看到孩子们的收获, 每当我讲完一篇课文孩子们能在当堂就把它理解并背诵下来, 我的喜悦难以言表, 那是一件最快乐的事, 我真的不知道生活中还有什么事情能比这更快乐。

一直 第5篇

中午放学,我心情轻松的走在路上,突然,他叫住我:“不,不好啦,我们早上的事不知被哪个小人告发了!”?“轰——”我的内心好像投下了一发炸弹,“这怎么办?”“哎,看着办吧。”

整个下午,我们过得提心吊胆,小心翼翼的上课,小心翼翼地看书,小心翼翼地玩……好不容易熬到最后一节课,老师走进教室。看到老师严肃的神情。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老是开口说:“XXX、XXX……你们出来一下。”我们走出去,在外面,老师环视着我们,我觉得心都要跳出来了。突然,老师转向我:“你有没有干这事?”老师的眼睛直盯着我,好像一把利刃,穿透一切谎言,把我钉在墙上。“我……我……”我低下头,不敢看老师,无处可逃,心脏急剧地跳动。

“他什么都没做,是我做的,您不要怪他。”突然,一个声音传来,我震惊地抬起头,是他!他平静地看了我一眼,似乎在说“没事的。”

老师看了看他,又看了看我,眼神平缓下来,“好吧,你走吧。”我一听如临大赦,向XXX投去感激的目光。

第二天,我在学校碰了他,“谢谢你啊!”他回答:“没什么可写谢的,同学情谊嘛。”是啊,这就是同学情谊啊。虽然你不说,但情谊,一直都在。

作者:彭一诺

我们一直在坚守,也一直在改变 第6篇

白昆鹏:重庆能出现一本聚焦中国手工艺的文化刊物,缘于重庆自身的文化底蕴。11年前,谭木匠的创始人谭传华先生心藏挖掘与记录传统民艺的情怀,办了《中华手工》这本刊物,1季度出1期,并通过自己的专卖店发行。但渠道单一,人员有限,刊物只能辐射比较小众的范围。幸而,这本刊遇见了另外一个有情怀的重庆男人:《商界》杂志社长刘旗辉先生。

在一个专业的媒体平台上,这本刊物成长得很快,2006年从季刊改版双月刊,2008年又从双月刊改版月刊,四年前,又改版为了1月双刊。正刊关注手工生活与生意,记录手艺人的生态和梦想;手创专刊呈现创意生活DIY教程,让读者跟着大师学手艺,跟着达人玩手工。从高到低全面覆盖中国手工艺的传承和传播。

对于重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华手工》这本刊有起到哪些方面的助推、促进作用?

白昆鹏:先不提刊物本身是有持续地关注与报道重庆本土的手工品牌及其手艺人,《中华手工》自2010年起就开始搭建手工艺电子商务平台,为手工艺企业、艺术家、工艺美术大师以及手创达人提供产品包装以及销售渠道;另外我们一直致力于开展世界手工艺之旅、手工创意市集、DIY体验派对、主题展览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在纸媒面临互联网冲击之前,《中华手工》其实已经在探索从单纯的刊物向一个综合性媒体平台的转型。对于重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我们不仅有雨露般的浸润,更有开疆拓土的耕耘。

今年初,我们在龙湖时代天街组织了两场手创市集活动,反响很好。事实上,重庆不乏创意达人,但缺少固定的规模化的市集活动,缺乏一个组织者。而我们扮演的就是引导者、组织者、传播者的角色。当第一场市集结束收摊的当晚,有摊主激动地拉着我们编辑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反复称这是重庆有始以来最有品质最具规模的市集,表着“但愿重庆手创市集永不落幕我要跟着你们走”的决心时,从那期盼的目光里,我们深刻感知到自己的力量和责任。我们需要有使命感。

重庆相较于其他城市,在非遗保护、文创发展这一块,成绩如何?

白昆鹏:首先来讲,老祖宗为重庆人留下了很多很好的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比如大足石刻、川剧、荣昌的夏布、安陶,梁平的竹帘画,城口的漆器……

重庆不仅有非遗保护中心一直在致力于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与保护,最近,还成立了非遗保护协会。在全国非遗保护这一块,中国台北、北京、上海、杭州、重庆等都应是走在全国前列的。但是,就非遗文化的活态发展以及文化创意的产业化发展本身而言,我们整体与国际仍有较大差距,这也是《中华手工》杂志要践行的一方面。

减碳——中国一直在行动 第7篇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 已经把低碳经济纳入总体发展战略, 并一直为实现控制温室气体的自主行动目标, 为可持续发展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构成中, 煤炭始终占到70%左右的比重, 而发电是煤炭消费的主要流向。许多人担忧, 在这样的国情下, 中国如何减碳?

2009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发布《煤炭可持续利用与污染控制政策》, 此报告中的一组数据显示:到2008年底, 中国电力装机容量达到7.92亿千瓦, 其中煤电6亿千瓦。煤电中3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机组已占50%以上。通过上大压小, 中国火力发电提高了平均效率, 2008年每千瓦时供电煤耗已降到349克标准煤, 低于美国和德国2005年的水平。报告还提到, 截至2009年6月底, 全国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5407万千瓦, 已提前一年半完成“十一五”规划关闭5000万千瓦的任务。这说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提高煤炭发电的能效和洁净化水平。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都决定了中国在煤炭消费领域的“低碳”实践不可能一步登天, 能做到这样已经相当不易。我们在提高煤炭利用能效和洁净水平的同时, 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水电、核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2008年底我国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已达到了9%, 水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累计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风电装机容量居世界第四位。这是中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成果, 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积极贡献。

感觉一直左右着我 第8篇

摘要:“感觉”对于写作来说, 真的是很要紧。我想说, 在我整个写作过程中, 其实“感觉”是一直在左右着我的。它不是固定的, 而是飘忽着的。因为好小说没有标准, 对看小说的人来说是如此, 对于写小说的人来说, 更是如此。

我不是一个会给自己很大压力的人。所以, 我的写作速度非常慢, 在每天都写的情况下, 一个中篇通常也要花上一个半月到两个月。平均一天一千字都不到。谈不上慢工出细活, 我认为这应该不是件好事。尤其是成为专业作家后, 有写作指标的限定, 对我来说, 多少有些麻烦。以前不想写的时候, 可以安慰自己———反正你不是专业干这行的。现在不可以了, 我成了专业干这行的了。不写就说不过去了。当然压力也有好处。至少当你想偷懒看片子、或是想上开心网的时候, 自己会提醒自己, 别混了, 该写东西了。有时候逼一逼, 确实也会写的快一些。我记得有一次, 某家杂志催稿催得很急, 结果三万字的中篇半个多月就完成了。还有一次, 我一天里写了七千字。这对我来说都属于创纪录了。一般来说, 我倒不是那种没有灵感就一点也写不出来的人。像挤牙膏, 坐在那里挤啊挤, 多少总归能挤出些东西来。我总结了一下, 思路流畅的时候, 适合写情节性的文字;思路不太畅通的时候, 就写描写性的文字, 故事不动, 在那里抒情啊修饰啊。这其实也是一种写作的节奏。我靠这种节奏进行自我调剂, 张与驰、急与缓、轻与重……情节不可能一直横冲直撞, 直奔主题;描写也不能太过随心所欲。都要有个度。如何去把握这个度, 我觉得主要是靠感觉。很难表述怎样的题材该怎么写, 或是什么时候该叙述什么时候该描写。我想, 每个作者心里应该都有杆秤。我记得我家小区里有一个做脚的师傅, 手法很好, 捏穴位非常准。按理说, 每个人的脚的尺寸都不尽相同, 可妙就妙在每双脚摆上来, 他都能那么准确地按到穴位。而且表情漫不经心, 不用多看或是多摸, 轻轻巧巧, 差不多是一点一个准。我想这就是“感觉”了。这位师傅心里应该就有杆秤。这很难用语言说清, 可就是那么明明白白地存在着。我很羡慕这种有“感觉”的人。这应该是天才与熟练工的混合体。

“感觉”对于写作来说, 真的是很要紧。我想说, 在我整个写作过程中, 其实“感觉”是一直在左右着我的。它不是固定的, 而是飘忽着的。因为好小说没有标准, 对看小说的人来说是如此, 对于写小说的人来说, 更是如此。在我的写作初期, 因为是出于兴趣, 我很少写故事大纲, 而是比较随性的, 写到哪里算哪里。我有些迷恋于文字本身的那种与现实或是作者自身的若即若离的感觉。有时候写着写着, 自己都会有些迷茫。那种感觉像是在天上飞。这么写了几篇后, 我忽然意识到, 小说似乎还是要落到实处。需要有小说的基本要素, 人物、故事、细节, 等等。我开始朝这个方向过渡。特别是很努力地在细节与对话上下功夫。我希望我的小说有引人入胜的故事, 还有生动精致的对话。相比故事, 我觉得对话更难写。我的想法是, 尽量不用作者的主观描述, 而是通过人物的对话以及细节的推进, 一点点展露出来。举个例子, 同样是描述一个人的性格, 一种写法是直接描述, “某某某是个怎样的人, 有哪些嗜好与习惯———”等等。另一种写法则完全是从客观的角度, 让人物去说去做, 从他 (她) 的言行中, 读者自然而然地了解, 某某某是个怎样的人, 有哪些嗜好与习惯。应该说, 第二种写法比第一种要困难得多。从一定程度上讲, 可读性也会有所增强。因为有相当一部分的读者, 喜欢看故事和对话。但这种写法, 又很容易让人觉得, 只有故事性, 没有文学性。因为如果不是仔细阅读, 匆匆看去, 通篇满是对话, 当然是只有故事性没有文学性。这种批评, 直接影响着我的写作标准和感觉。倒也谈不上有多么困惑, 因为我是新人, 很乐意在写作过程中不断改变和完善自己。一些适时的点拨与指正, 会让你少走许多弯路。于是最近几篇小说, 我有意识地减少对话, 在描写上下功夫。反响似乎还不错。有意思的是, 其实这种写法并不十分困难。正如我前面所说, 在思路不怎么流畅的情况下, 仍可进行。现在回过头来, 看早期的作品, 那些在天上飞的感觉, 好像又正是我现在所追求的。写作似乎也不应该完全落到实处。扎实与笨拙, 只是一线之差。迷茫与空灵, 又似是难以分辨。文学像个在悬崖边跳舞的女孩, 因为分寸很难拿捏, 才愈发让人着迷。我愿意为之不断尝试。

哈挺,一直在客户身边 第9篇

经过所有哈挺中国同仁的努力, 2014年的成绩已经达到去年的预期, 拥有两位数的增长。这并不是很快速的增长, 却的确是比较辛苦的过程。哈挺2014年的重要事件之一是完整收购了Voumard福马德内孔磨。这次收购是一次完整的品牌收购, 哈挺不仅收购了福马德磨床产品, 还收购了包括福马德在欧洲的生产线和工程人员。哈挺上海技术演示中心也在2014年开幕, 这个演示中心承载了大量的客户需求, 包括进行进口设备的演示、试切、以及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应用方案。

拥有百年历史的哈挺为航空航天、汽车、液压、兵器、医学、电子等领域贡献不菲。和一些品牌相比, 哈挺的市场可能没有那么大, 但是哈挺对于其着重的行业总是持有坚持的态度。提及竞争力, 哈挺的产品、服务以及适应市场变化的快速应变能力构成了哈挺的独特竞争力, 因此哈挺的核心竞争力是其应变能力。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来形容哈挺的核心竞争力, 即弹性和速度。哈挺的弹性在定制产品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由于客户的需求各不相同, 针对性地定制产品能够满足客户更独家的需求。在弹性方面, 哈挺在嘉兴的工厂能够很容易地对产品做出改动以迎合客户所需。而哈挺的速度体现在其销售前的支持、试切和响应、售后服务等各个方面, 哈挺极力给客户一种我们就在他们身边的感觉。

2015年, 哈挺将声势浩大地参加北京CIMT展会。届时, 哈挺在美国馆的展位有300多平方米, 展示车铣产品, 在瑞士馆的展位也有近200平方米来展示磨床产品。哈挺对2015年的行业发展抱有很大的期望与信心, 柔性制造单元、信息化制造管理、自动上下料等生产应用方案将全面配合国内客户的生产需求与产业升级。

一直 第10篇

下面这些Chinglish说法, 其中每行第一部分是汉语说法, 第二部分是Chinglish说法, 第三部分则是英语的标准说法。

(1) 欢迎你到…… (2) welcome you to... (3) welcome to...

(1) 永远记住你 (2) remember you forever (3) always remember you (没有人能活到forever)

(1) 祝你有个…… (2) wish you have a... (3) I wish you a...

(1) 给你 (2) give you (3) here you are

(1) 很喜欢…… (2) very like... (3) like...very much

(1) 黄头发 (2) yellowhair (3) blond/blonde

(1) 厕所 (2) WC (3) men’s room/women’s room/restroom

(1) 真遗憾 (2) It’s a pity (3) That’s too bad/It’s a shame (It’s a pity说法太老)

(1) 裤子 (2) trousers (3) pants/slacks/jeans

(1) 修理 (2) mend (3) fix/repair

(1) 入口 (2) way in (3) entrance

(1) 出口 (2) way out (3) exit (way out在口语中是crazy的意思)

(1) 勤奋 (2) diligent (3) hardworking/studious/conscientious

(1) 应该 (2) should (3) must/shall

(1) 火锅 (2) chafing dish (3) hot pot

(1) 大厦 (2) mansion (3) center/plaza

(1) 马马虎虎 (2) so-so (3) average/fair/all right/not too bad/OK

(1) 好吃 (2) delicious (3) good/nice/tasty/appetizing

(1) 尽我最大努力 (2) try my best (3) try/strive (try的本意就是try my best)

(1) 有名 (2) famous (3) well-known/renowned/popular

(1) 滑稽 (2) humorous (3) funny/witty/amusing/entertaining

(1) 欺骗 (2) to cheat (3) to trick/to play a joke on/to con/to de-ceive/to rip off

(1) 车门 (2) the door of the car (3) the car’s door

(1) 怎么拼? (2) Howtospell? (3) Howdoyou spell?

(1) 再见 (2) bye-bye (3) bye/see you/see you later/later (bye-bye有些孩子气)

(1) 玩 (2) play (3) goto/do

(1) 面条 (2) noodles (3) pasta (noodles有些孩子气)

(1) 据说 (2) It is said (3) I heard/I read/I was told

(1) 等等 (2) and soon (3) etc.

(1) 直到现在 (2) till now (3) recently/lately/thus far

(1) 农民 (2) peasant (3) farmer

杨青青:一直在跨界 一直在成功 第11篇

一个一直在寻找自由的女孩

杨青青第一次大红大紫是在1993年,那个时候很多刚刚走出校园的女孩子们还沉浸在你侬我侬的时候,她却从绘画和人体上找到了一种新的玩法——结构化妆术,把人当做素描来做,并且连续出版了多本关于“形象设计”的专业书籍,一下子引起了行业的轰动,更是有人为她包下了波特曼整层会议厅供她开设“形象设计发布会”。

于是乎,这个年轻女孩成了东华大学服装学院的宝贝,在东华的这八年里,杨青青一边画画,一边教学,一边研究并把她的“结构化妆术”推到了行业顶尖。如果一直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想必东华大学又多了一个重量级导师,而化妆届不说杨青青的店铺遍天下,也必然会有一大块市场非她莫属。然而事情就是这么奇妙,她突然选择了封笔,而一贯执着的杨青青说要封笔就真的一点都不留余地的结束了化妆生涯。随后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让她放下了手里所拥有的全部,包括曾经专注的学院派唯美艺术绘画,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她开始找寻与丈夫飞苹果的共同语言——当代艺术。

那个时候飞苹果早已在当代艺术圈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而飞苹果的社交圈几乎全部是国内有着名号的当代艺术家,于是杨青青在丈夫和这些朋友们的帮助下,借助为杂志供稿的机会尝试着写当代艺术评论的契机,她开始真正的走进了这些人的创作世界。从最初的“非常不能理解”,到慢慢的深入其间,听了很多人的不同观点,看了一大堆的做法,他似乎找到了未来的道路。“当我接触到这些当代艺术作品后,我开始尝试用照片、录像等制作装置,那时我眼中的世界慢慢发生着变化,以前所认为的一些丑陋的、不唯美的、不入眼的东西,在爱情的感染下,都变得能够接受了。我突然发现绘画是一个可以让我获得自由的方式。”

留学也可以如此“传奇”

不能不说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这对“神奇眷侣”的故事深深的感动了一位浪漫的法国诗人,这位诗人的另一重身份是法国大使馆文化参赞,在他的游说下,法国外交部让杨青青拿到了全法最高奖学金和任选学校专业的权利,甚至能够报销往返中法的所有费用,一个月后,在丈夫的陪伴下,开始了漫长的求学路,这一去就是整整6年。

在法国就读服装设计的她并没有消停一些,很快就找到了服装设计师的工作,“此时的我很符合跨界艺术家的身份,从一个时尚领域跳到了另一个时尚领域,当然我在那里从画面料开始,一直到做服装,因为工作的关系,要常常奔走于欧洲各个时尚中心。基于这些,我看到了很多当代艺术的作品,包括概念艺术、装置艺术等,于是提出了‘当代艺术是设计的灵感源’,我是一个艺术家,我做设计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有当代艺术的实践基础,有这些作品可以给我做灵感,再把这些灵感转换成材质,最后我发现这是一条通路。”

于是乎杨青青在法国又一度火了,一些欧洲著名的服装公司开始向她伸出了橄榄枝,而此时的杨青青也在巴黎拥有了自己的房子,但出人意料的是他们夫妻决定回中国发展了。“卢浮宫离家不远,我却一次都没有去过,于是乎在我回国前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也可以说是捆绑自己的绳索。因为我像一只猫一样,一会捉蜻蜓,一会捉蝴蝶,常常因为周围人的引诱便离开了既定的工作主线,这样也就钓不到我要的鱼了。有了这个自我约定的存在,我便能在想起此事时,掂量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将自己拉到正轨上来。”

跨界跨出了一条通路

如果说她能够专注于某一领域,在那个领域得到的成就无疑是最大的,可如果真的那样就失去了我们现在认识的杨青青。回国后没多久的她又找到了新的玩法——“转媒体”艺术,在上海戏剧学院的帮助下,杨青青收集了近500名艺术家的影像作品,她把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全部看完并进行截屏,又将这些截屏转换成图片,再对这些图片进行分析,然后转换成图案,最后再将这些图案转换成面料材质,于是乎一种新的艺术概念诞生了。“转媒体的概念也是基于我自己是一个转来转去的人,基于我自己觉得自己是个模糊的身份,既是艺术家,又是设计师,又是老师。所以我觉得很多人像我一样也搞不清楚自己的身份,很多人同时兼着很多重身份,一直在这些身份间串来串去,身份经常是模糊的,特别是艺术家。”

“任何一个东西都是一个媒介,这个媒体是可以转换的,转换需要靠人来进行的,一首很有感觉的诗,或者一段音乐,一首歌曲,在人脑中以听觉的形式存在,这个觉是一种很写实的实觉,听得到、摸得着、看得见。但是这个实觉到了我这里,可能变成虚的觉,是感觉、知觉,看不见、摸不着。当这个觉被输入进来,在脑袋里由实转虚,并通过一个出口出来,可能最后出现了一些视觉上的东西,变成一个图案、一把壶、一幅画、一只杯子,依托于我的双手完成了一个从虚觉再进入到实觉的一种转换。有趣之处就在于我们在不断的变化自己,同时增加了我能够变化这个东西的一种能量,以前听这段音乐,可能是这种感觉,听另外一段音乐,可能又是另一种感觉,或者现在听这样的音乐画了这样的画,过了两年以后我再听这段音乐,画的画很可能不一样,因为我当时的情景不一样,我看到的、学到的东西,我的积累和我的高度、我的认知,还有我当时的心情,完全不一样,我释放出来的视觉也就不一样。”

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

她张罗起一个独特的创造美的世界,而主宰着这一世界的她其实还只有二十二岁。这说起来有点近乎奇迹,但这种奇迹本身足可以说明:到了杨青青这一代,对人自身美的研究和创造已成为一种无法阻遏的必然潮流,上一代还束手束脚不敢把她们往美的领域送呢,而她们早已在这个领域取得了远远超越上一代的发言权。

nlc202309042200

杨青青的事业做大了,她把美的光亮从少数偶像们的头顶取下,在无数普通人心头点燃。

杨青青

1970年 出生于湖南,现工作和生活于上海

1992年 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

2001年 毕业于法国巴黎 ESMODE 服装艺术设计学院,高级女装成衣设计专业

2008年 毕业于法国UNIVERSITE CRENOBLE 2-PIERRE MENDES FANCE L’I.A.E

2014法国中国文化年在法兰西荣获艺术家勋章。她在中国创导了“形象设计”,被德国、法国ARTE电视台、美国CNN有线电视和ASIAWEEK亚洲周刊评价为中国形象设计之母和两千年对世界文化最有贡献的100个年轻人之一。第一个在时尚界和艺术界同时提出“转媒体”概念与方法论。做跨界艺术时尚设计、当代艺术,独创“青笔水墨”,策划并创作了大量的当代艺术作品,在国内外展出。著书十五本。1999年留学法国巴黎,回国后于2010年,在上海戏剧学院成立“时尚艺术工作室”,同年成立“杨青青个人工作室”。其目前的博士后研究是“觉的自由转换”。

近年艺展概况

2014 《转媒体时尚艺术展》,上海国家展览中心

《中法艺术家作品法国联展》,法国中国年

《青笔——杨青青绘画作品展》,法国里尔市

《中法当代绘画作品展》上海壹号美术馆

《青笔——杨青青影像绘画作品展》,德国汉堡

《当代艺术/中国进行时》展,北京

《集体堕落画展》,上海海上艺术馆

《青笔水墨——杨青青新中式展》《苏州艺术双年展》,苏州

《怀珠蕴玉》作品展,上海一空间

《钱刚、陈墙、杨青青联展》,杭州艺博会

《化妆——风景》,苏州双年展

2013 《转媒体时尚艺术展》,法国巴黎东京宫

《元亨利贞“中国新绘画”展》,上海

《转媒体——水墨戏剧》科学与艺术展

《香樟计划艺术家联展》,上海M 5 0艺术园区

策划与参加《上海老外街艺术节》

《上海国际艺术节青年创想周艺术展》

《法国国立高等戏剧学院个人绘画作品展》

2012 《转媒体时尚艺术展》,上海城市艺术雕塑中心策划了大型展览

2010-2012 《杨青青艺术》影像装置个展,德国柏林展

《杨青青艺术》中德多媒体当代艺术展,德国汉诺威

大型影像装置作品《穿越红楼梦-新媒体互动时尚艺术戏》,上海科学艺术展

我一直在语文的路上 第12篇

初一年级的时候, 教语文的李老师范读每一篇新课文。李老师的声音细、轻, 但是很有感情。他还教过我哥, 哥哥常常在家里学着李老师纤细的嗓音朗读“长夜难明赤县天, 百年魔怪舞翩跹”, 我听得一身的鸡皮疙瘩, 可是听李老师读课文却是亲切得多。

初二年级时候的语文老师姓王。王老师总喜欢站在讲台的边上唾液飞溅地给我们上语文课, 但是我们都喜欢王老师的课。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好的同学可以到讲台中间朗读课文, 许多同学争着想获此殊荣。王老师还做我们的班主任, 每周的班会课上他用半个课时给我们连载《丹亚和米娜》, 是地下党潜伏在敌人内部的故事。每当主人公遇到危险, 我们紧张得大气也不敢出的时候, 可恶的下课铃声就会响起, 王老师总是说:“请听下回分解!”我们集体抗议, 王老师歪着嘴得意地笑得意地笑。有几个同学到处去买这本书, 可大大小小的书店都没有, 我们怀疑是王老师杜撰的。

我十五岁的时候上高一, 在语文老师冒老师的指导下发表了第一篇散文。那篇散文叫《舐犊情深》, 修改了三次。我至今还记得冬天那个呵气成冰的早晨, 冒老师把我叫到教室外面, 把发表我文章的报纸给我看, 初升的太阳照在我的脸上、手上, 暖融融的。冒老师让我们早自习的时候多读书, 我是很听话的一个, 每天早晨都认真地读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陈涉世家》《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救赵》《屈原列传》这些课文, 我读着读着就不小心背了下来, 那些必背的就更不用说了。

高中时候语文老师经常换。那个时候,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做个老师, 像我的语文老师孙汉洲先生一样, 可以泡在图书室里读书做笔记。我听同学说, 孙老师有一个百宝箱, 里面放了好多好多自己做的知识卡片。最近我在“百度百科”里搜了一下孙老师, 赞叹、敬佩之余也觉得这很正常, 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 古之人不余欺也。业界有“一桶水”和“一碗水”的说法, 孙汉洲老师有的不是一桶水, 而是海, 作为学生, 哪怕得到“几滴”的真传也足可滋养一生。

高中的作文课, 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有两节, 一节是讲发散思维的,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圈, 让我们联想和想象, 我们想了很多很多;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桥”字, 让我们想了很多很多;写一个“曲”字, 让我们想了很多很多;写一个“墙”字, 让我们想了很多很多……最后, 老师给我们布置的作文题是“0的断想”, 老师为我们打开了想象之门。还有一节课, 语文老师教我们“快速作文”。在黑板上画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 我们以为是讲数学题。老师告诉我们, X轴表示时间, Y轴表示空间。我们师生合作, 在时间轴上标早、中、晚, 昨天、今天、明天, 春、夏、秋、冬, 过去、现在、将来, 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等;在空间轴上标教室、食堂、宿舍, 厨房、书房、卧室、客厅, 学校、家庭、街道等等。写完了, 老师问我们还有没有, 我们又列举了很多很多, 后来都列举得累了, 老师说, 其实还有第三条轴:情感!我们就列举了表达情感的词。坐标系做好之后, 老师出题, 让我们根据这个坐标系结构文章。非常神奇!我们对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 快下课的时候, 老师告诉我们, 这不是他的原创, 是《快速作文》里讲的, 图书室还有几本,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借出来看。我们几个同学借出几本陈旧的书, 书上落了灰尘, 可是灰尘掩盖不住它的光华!我们几个同学根据老师的提示, 还在坐标系上加上了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共九项内容, 号称“独孤九剑”。

老师还提醒我们,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要写好作文, 还得多读课外书。我读的书很杂, 外国文学名著、中国古典哲学, 现代诗、散文诗、杂文, 还有文学史和文学理论方面的书。那时候很喜欢《少年文艺》《语文报》这类刊物。我还比较迷现代诗, 尤其喜欢朦胧诗, 食指、北岛、江河、顾城、林莽、梁小斌、张学梦、杨牧、叶延滨、海子等等的诗都读。有时候自己也写点东西投出去, 也发表了一些。高一年级时候还背诵了许多宋词, 我把宋词做成一张一张的卡片装在口袋里, 大概背诵了近二百首, 每首词的解读也都大略看了一下, 可惜后来都忘了。这两件事给我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一是我在教现代诗的时候, 觉得没有什么可讲, 我觉得选入课本的现代诗都太简单, 像《大堰河, 我的保姆》一读就懂, 就那么点艺术手法, 读一读就好了, 讲什么呢?后来听韩军老师的示范课才有所悟。二是我上公开课《雨霖铃》, 教研员认为我在课堂上对“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品味深度不够。可是我当初设计这节课的时候, 认为学生缺少阅读经验和生活体验, 老师讲得再细致, 学生也不能领会, 所以也就没有刻意设计这个环节。如果学生多读点宋词的话, 就知道这根本就是一种常见的细节描写。可问题是, 现在还有多少中学生会抱着唐诗宋词来背诵呢?好多同学背诵课程规定的每周一诗已经像在吃药了。说来真得感谢我的语文老师们, 他们教给我的不仅是语文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习的方法与读书的习惯。

后来, 我如愿以偿, 做了一名语文教师。

我刚毕业时教初二年级。开学前一天的晚上, 学校停电, 我点蜡烛备课。校长从办公室外面经过, 进门看了我一眼。第二天上课, 我讲《七根火柴》。课后, 校长批评了我, 着重指出, 语文课堂上的听、说、读、写要合成一体, 教学设计要把握好文体的特点, 要细密, 课后还要深刻反思。那以后, 我经常写课后反思, 两个月之后, 我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写成了一篇关于读、写、听、说一体训练的论文, 校长推荐参加教学论文比赛, 获得了市二等奖。我明白, 教学科研可以从教学反思开始。

初为人师, 即深刻体会做教师的辛苦。写教案、批作业往往要到深夜。一位同事戏说:上辈子做了孽, 这辈子要做教师;上辈子做了双重的孽, 这辈子要做语文教师。的确, 所有的学科教师中, 语文教师被批评得最多;所有的语文课中, 阅读教学被批评得最多。所以, 我敬佩坚守语文学科教学的教师———是他们, 用自己的心灵之火, 温暖着传统文化的根苗, 为学生送去一窗明月;是他们, 用自己的理想之光, 驱散世俗的阴霾, 为自己守护一片净土。

李镇老师说, 仅做一个教书匠其实是很容易的事, 各种各样的教学参考资料都可以找到, 综合提炼一下, 上好一堂课应该没有多大问题。可是要想把一节课上得精彩, 上得让学生爱听学到东西, 可能就不那么容易, 还要学会创新方法。备好一节课, 拈断数茎须, 这是一种态度, 更是一种追求。于是, 我从简单中去寻找规律。重读《最后一课》, 深有感触。在这节课上, 韩麦尔先生是怎么教书的?我们梳理一下韩麦尔这节课的过程:“问我们分词”, “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 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 “翻开书讲语法”, 后来“又上习字课”, “又教了一堂历史, ”“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 be, bi, bo, bu”, “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韩麦尔先生的法语课实际上由两个部分组成, 一是提问, 二是讲语法。可是我在相当长的时期, 家常课讲字、词、句、段、语、修、逻和答题技巧, 公开课则讨论合作探究。总结一下就是, 家常课“静如处子”, 公开课“动如脱兔”。我也在反思, 语文课究竟缺少什么?韩麦尔先生上好法语课的内驱力是对法语的热爱, 我不缺少这种爱, 可是不明确到底应该教什么。我曾经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解决“已知”问题上而不自知;有时为了赶进度, 提问之后, 自己操刀, 滔滔不绝地灌输, 事实上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完成知识的生成与建构, 课外还得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机械记忆。这就相当于把孕妇推进产房之后就要求她立刻生下孩子, 否则就剖腹产。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便尝试“足月顺产母乳喂养”, 课堂上给学生思维的时间, 给学生交流的机会, 给师生对话的空间;在课堂问题的设计上开始关注问题逻辑与问题逻辑体系。三年之后, 学生喜欢上了我的语文课。享誉世界的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说,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你必须给它点时间, 玩味它, 质疑它, 深入地探询而又不轻信, 与它共处一段时间, 消化它, 使它成为你自己的东西。”说得真好。

上一篇:高中历史教学的新思考下一篇:智能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