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范文

2024-07-26

小人物范文(精选12篇)

小人物 第1篇

有一次, 严妍提醒他, 他不以为意地说:“我是要干大事的, 你看人家李嘉诚, 香港首富, 我希望将来也能成为那样的大人物。”

“你知道什么是大人物吗?”严妍问。

“大人物就是有成就, 超过小人物的那些凤毛麟角的人呗。”

“可是你知道李嘉诚以前也只是一个普通的打工仔, 他起先在茶馆里做跑堂, 之后到一家塑料厂做推销员, 就是这样, 经过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 才走到了今天。所以啊, 大人物, 就是一直不断努力的小人物。咱们要想当大人物, 就要从今天踏踏实实地做好小人物开始。小人物都当不好, 又何谈做大人物呢?”

小人物大英雄人物事迹简介 第2篇

敬业奉献

1、王建国,49岁的一名共产党员。28年来,他默默坚守在工厂电气修理的岗位上,工作时埋头苦干,技术上无私传授,生活中热心帮助他人。自1992年身患糖尿病以来,每日都靠注射胰岛素维持着生命。作为厂里技术骨干,作为一名曾经的老班长,他不顾疾病缠身,始终把工作放在第一位。他无数次晕倒在车间工作台旁,又无数次顽强地站立起来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

2、杨中伟,四联公司标准件厂一名年仅32岁的普通电工。工作中善于观察思考,技术上刻苦钻研求精,面对技术难题勇于创新和改进,先后完成了多项技术改造,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他用3个月时间对锚杆车间高强度作业进行实验、改制、调试,制作成功钢筋送料机,较大幅度降低了车间生产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2009年成功改制了螺栓车间的钢筋自动输送装置,节省了工时,提升了经济效益。2010年被评为矿劳模,连续两年被授予“四矿技术大拿”。

3、郝国强,2004年入党的一名42岁一线班长,自1989年参加工作以来,长年用心积累知识和经验,善于吸取他人长处,以白国周安全管理法为标尺,狠抓顶板管理,积极创新实践。善于用心工作的他,通过实践研究,创新发明了新的卡缆搭接法,并在全矿进行了推广使用,2009年被我矿命名为“郝国强卡缆搭接法”。这项创新发明,不仅节省了材料费,提高了工作效率,也给我矿工程质量的提高和安全生产的保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4、张新建,具有中技文化、今年34岁的他,2001年初成为掘进一队一名农民掘进工。由于工作踏实,能够吃苦耐劳且业务技术过硬,2005年他被破格转为全民合同工,2006年被特聘为全国群监员,今年又被集团授予“优秀群监员标兵”。在实际工作中,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着班组、区队、煤矿的安全生产,被工友们称为抓安全铁手腕、查隐患铁脸面、查违章铁心肠的“三铁”群监员。今年以来,他在群监安全员的工作岗位上共查处各类隐患67条,大大降低了区队各类事故的发生。

5、强学友,恪守岗位,忘我执着。

下半年即将退休的他,从未放松工作,认真负责,坚持在最后一班岗。

孝老爱亲

1、王保丽,绿化队一名36岁的女职工。自98年结婚后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她总是把二老视作自己的父母来孝敬。公公工伤后落下癫痫后遗症并于1994年偏瘫。但王保丽从未嫌弃老人,还经常抽时间照顾老人,为其洗衣服,和他唠家常。用自己特有的灿烂微笑和讲道理的耐心博得一向脾气任性公公的笑容,平凡真挚的话语成为家庭和睦、情感加深的催化剂。尽管家庭生活负担重,但王保丽健康靓丽的生活态度,成为我们平凡生活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2、赵平改,孝老爱亲,奉献青春。从20岁起,就用微薄的收入和瘦弱的身躯承担起家庭的重任。

助人为乐

1、轩新民,53岁的一名共产党员,现任劳动力市场工会主席。和自己母亲“常大娘”一样乐善好施,他拥有一颗大爱之心,常年帮助困难职工家庭解决实际困难。几年来,在他的积极协调和争取下,我矿救济救助困难职工366人次,总计18万多元,其中生活困难的183人次,看病困难的122人次,上学困难的61人次,让矿党政工的关怀和企业大家庭的温暖送到了每个困难职工家中。同时他还影响着自己的妻子加入到义工照顾孤寡老人队伍之中,使许多困难家庭看到了希望,使身处困境的人唤起了战胜困难的信心。

2、张桂花,现年52岁的退休女职工,几年来用爱心照顾着一位残疾、智障孤儿韩秀光,让这个残疾孤儿感受到了温暖和厚爱。43岁的韩秀光自幼身残脑障,10年前父母相继离世,行动不便,言语不通的他又被同胞弟弟狠狠抛弃。2003年,心地善良、忠厚博爱的张桂花得知这一情况后,就自愿担负起了这名残疾孤儿衣食住行的重任,并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悉心照顾,坚持为他送茶送饭,拆洗被褥,打扫房间,用一颗善良和真诚的心托起了这位孤儿的希望和未来。

大木框小人物 第3篇

我们看见木框上的舞伴、合唱团、新娘子等等不同角色的人物,因为背景木框的存在,他们好像都缩小了,没有任何的图片说明,观者只能通过角色的动作姿势和服装来判别他们的身份,如同观看一个个鲜活的生活片段,充满了当代艺术的意味。

方便面的“卸妆照”

对方便面包装图案中那鲜绿色的葱花和厚实的肉,你是否都不去过多地留意,因为包装上一句“图片仅供参考”,连三岁小朋友都知道是什么意思。“既然表里不如一,只写文字就好了啊。”因为工作关系,来自台湾的张佑每月大约有5~10餐是靠方便面解决,曾经在日本和台湾吃过包装产品图和实际冲泡后非常一致的方便面让他印象深刻,而对于如今绝大多数方便面包装照跟实际内容差很多的现象,他决定用影像来做最直接的展现,他的计划是采购市面上含杯装、袋装、桶装、碗装方便面共近100款,外观和冲泡后的面各拍一张做对比,给方便面来一次“大卸妆”。他计划利用2~3月的时间来完成这项拍摄,还把拍摄项目的介绍上传到众筹网站点名时间(www.demohour. com),征集项目拍摄实施的各项费用,这个项目最后会变成方便面的百科全书么?一起来期待吧。

奥运选手们的伙食大合照

伦敦奥运吸引了世人的目光,除了观赏运动员们在赛场的英姿以外,大家或许还对运动员们的生活充满了好奇,例如为了准备参加这个运动世界中的顶级盛事,他们都吃些什么呢?为了解答这个疑问,摄影师Umit Bektas拍摄了5名土耳其国家队的运动员们在备战奥运时的一日三餐大合照。为了发挥最好的水准,运动员们每天吃什么吃多少都受到了严格的控制,认真程度丝毫不亚于正式的训练,看看满满的一桌,五花八门,彩色丰富,除了卖相,估计味道肯定也是一级棒吧!

《云街》中的小人物 第4篇

蒂姆·温顿是澳大利亚著名作家, 至今已经发表了八部小说以及四部故事集, 获得了四次迈尔斯·富兰克林文学奖, 在澳大利亚文坛享有巨大声誉。《云街》发表于1990年, 小说中描绘两户家庭二战后二十年的生活情况。他们遭遇生活的打击和不幸, 搬到云街后, 经历了许多事件, 终于克服困难, 从困境中走了出来。小说以温顿在西澳大利亚首府佩斯的生活经历为基础, 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近年来国内对于澳洲文学日渐关注, 国内也开始对《云街》进行分析。在《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看〈库那图〉和〈烟云缭绕的街道〉中的土著人物形象》 (2005年) 中, 徐在中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分析了《云街》中土著人所遭遇的歧视。在他的另外一篇文章《平淡之中显大义》 (2010年) 中, 从种族、家庭、邻里和人与环境等四个方面阐述了《云街》中的和解主题。而在《颠覆背后的含混》 (2012年) 一文中, 詹春娟分析了《云街》中女性的形象。目前《云街》并无中文翻译版本, 因此中国读者对它还是很陌生, 学术研究刚刚开始。本文试图分析《云街》中的人物形象, 来看温顿笔下小人物的特点。

二、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温顿小说中的人物具有鲜明的特点。小说背景通常是西澳大利亚的海滩, 主人公往往是普通人, 有着各种各样的缺点, 生活在社会的边缘, 温顿以写实的手法来反映弱势人群的精神困境。在《云街》中, 温顿描写了两户底层家庭:皮克尔斯一家和兰博一家。皮克尔斯一家是失业的工人家庭, 靠着出租意外继承的云街这栋房子谋生。兰博一家是来自农村的“乡巴佬” (Cloudstreet, 76) , 因为小儿子费史的意外溺水, 他们搬到云街来治疗儿子的病。

兰博一家热爱生活, 努力勤奋, 相比之下, 房东皮克尔斯一家则是一团糟。皮克尔斯夫妇是一对奇特的家庭组合。丈夫萨姆是个无可救药的赌徒, 他的妻子多莉是个酒鬼和荡妇。有这样的父母, 孩子很明显不是很幸福。大儿子, 泰德突然离开家出走, 定居中部, 二儿子强波是一个哑巴, 而女儿罗斯看起来是这个家庭最正常的人, 但是也是因为母亲, 从小就辍学, 开始做家务。后来工作中一次意外事故使萨姆失去四个手指, 而与此同时多莉却在酒吧和一个美国飞行员鬼混, 女儿罗斯对母亲的行为感到羞耻, 母女关系逐渐恶化, 妻子的放荡使得萨姆更加心灰意冷, 沉迷于赌博。

但是即便看似如此堕落的夫妻两人, 也并非无可救药。他们年轻的时候很恩爱, 但是战后经济的萧条, 使得家庭负担日渐加重, 距离理想中的生活越来越远。多莉对生活越来越失望, 经常去酒吧寻求刺激, 对家庭漠不关心, 与女儿罗斯之间隔阂日渐加深, 使得罗斯后来搬出了云街。虽然多莉酗酒放荡, 但是她心中还有家庭的位置, 对懦弱无能的丈夫还有一份依恋, 有他在身边, 仍然能感觉到“家的味道” (42) 。在萨姆因为赌钱, 被追债人殴打时, 她不惜引诱邻居拉斯特·兰博来替丈夫偿还两倍的高利贷。萨姆虽然对妻子的放荡感到极为痛苦, 甚至想自杀, 但是他对多莉仍然充满爱意, 对她的行为也很包容。他对女儿说:“她是我妻子“ (347) , “我对她已经习惯了” (348) , 体现出了极大包容和胸怀。由此可见, 这看似堕落的夫妻二人仍然有着一些优秀的品质, 虽然在困境中已经自暴自弃, 但是他们还是相互依赖。

兰博一家的存在是为了给混乱的皮克尔斯一家指引方向。虽然同样贫困, 同样遭遇不幸 (最疼爱的小儿子溺水成了智障) , 但是他们并没有自暴自弃, 而是坚强地生活。特别是女主人奥威尔, 她长相丑陋, 如同男人一样, 但是她却承担起养育家庭的责任, 来到云街之后, 努力经营一家小店支撑整个家庭, 这与漂亮却放纵懒惰的多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因此奥威尔一度引起多莉的敌视, 长期不和她说话。同时多莉对兰博家的温馨热闹的家庭氛围十分嫉妒, 在两户人家中间建了篱笆。

经过长期的相处, 隔阂逐渐消失, 兰博家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使皮克尔斯一家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女儿罗斯最先从抵触中醒悟过来, 她看到了两户家庭的不同, 当她后来离开家, 接触到外面辛勤劳动的工人阶级的时候, 她为自己懒惰堕落的家庭感到深深的羞愧。她和奎克·兰博的结合, 给两家人的关系改善提供了机会。随着孩子们出走, 多莉也开始反省, 不再外出鬼混, 她开始思恋离开家的罗斯。生活在外的罗斯遭受了一些生活的挫折之后, 也开始想念嘈杂的云街生活。母女二人在沟通一番之后, 冰释前嫌, 罗斯和奎克, 带着他们的孩子哈里搬回了云街, 两户人家也彻底融为一体。

三、结论

从皮克尔斯夫妇身上我们可以看出温顿笔下小人物的特点:他们虽然有很多缺点, 但是却拥有很多宝贵的品质, 他们往往是因为时代变化, 或者生活意外处于逆境之中, 但是在受到指引或者别人帮助下, 最终走出困境, 回归社会。对普通人的关注, 体现了温顿的人文关怀的精神。而描写普通人仅仅是温顿小说的其中一个主题, 国内目前对温顿的小说的分析才刚刚起步, 未来研究前景广阔。

摘要:《云街》是澳大利亚著名作家蒂姆·温顿的作品, 它描述了两户家庭, 在遭遇了各自的不幸之后, 搬到云街二十年的生活。经历了很多波折之后, 两户家人终于走出困境。温顿关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他笔下的小人物有着鲜明特点。本文试图从云街中两户底层家庭的生活描写中分具有温顿特色的小人物形象。

关键词:《云街》,蒂姆·温顿,小人物

参考文献

[1]徐在中.平淡之中显大义——解读蒂姆·温顿《云街》的“和解”主题[J].当代外国文学, 2010 (02) .

小人物 第5篇

门卫叔叔就坐在小小的门卫办公室里,他高大壮实,脸上总是会有一种甜蜜的笑容,仿佛能使花朵都绽放。他的眼睛大大的,下面安着一个小小的鼻子,大号的嘴巴,穿着厚重的警服,给人一种奇特的安全感。

门卫叔叔平常总会早早地来到学校,无论刮风下雨,他都会站在校门口,微笑的看着我们,而我们却从来都不以为然地走过,甚至都没有给他一张笑脸,但他保持着微笑,拿着警棍,静静地站在那里,一站就是一个小时甚至一个半小时,风不能把他吹倒,雨也不能把他打倒,直到我们都已经开始上课了,他才会回到保安室里。

门卫叔叔总是会帮我们修理损坏了的课桌、椅子和长柜子,而我们班过于顽皮,门卫叔叔就成了我们班的修理“常客”。他经常接到我们班的报修,总能迅速地来到我们班。记得有一次,我们正在上数学课,收到了报修的门卫叔叔来到了我们班门口,他怕打扰我们,就直直地站在门外,一声不吭,就这样,静静地等了大半节课,下课铃终于迟迟地打响,正当我们已经离开座位,准备出去玩的时候,门卫叔叔默默地从后门走了进来,找到这周已经三次损坏的柜子,把扳手熟练地扳住柜门,把大家都推开后用力向外拉,只听“啪”的一声,内凹的门一下子打开了,他把柜门尖尖的地方敲了进去,对我们说:“不要玩这个柜子哦,小心柜子的边缘,平常不要动它哦。”门卫叔叔说话口气里竟丝毫没有抱怨。他修好后快速地走出了教室。

下午放学时,门卫叔叔总是站在校门门口,任何一位想要进学校的家长,他都会问清缘由,看到家长还没有来的同学,总会让他们留在校内。学校门口秩序井井有条,保证了我们的安全。

小人物的悲剧 第6篇

在反胡风运动中,我们知道胡风和他那个“反革命集团”的“分子”们都被打倒了。但被运动顺便带及的小人物也不少,其命运之悲惨,也是难以想象的。

1955年2月5日,中国文联主席团和中国作协主席团决定举行第十三次扩大会议,准备对胡风的文艺思想进行批判。在召开大会的前一天晚上,作协党组和文联党组在东总布胡同46号召开会议,由郭沫若主持部署大会对胡风的批判。这个预备会议没有胡风参加,胡风对此也一无所知。“会下,舒芜找到冯雪峰说,胡风在开会之前已经知道了今天开会的内容,并且做了准备。”舒芜当时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审,冯雪峰是社长兼总编,“所以舒芜首先向他汇报了这件事。”

这在当时是非常严重的“泄密”事件,于是对参加会议的人进行了排查。最后疑点落在做记录的束沛德身上。束沛德说他回到宿舍,阎望问他开的是什么会,他就告诉阎望,要批判胡风的三十万言书。他不是故意的。他绝没有料到阎望又告诉了胡风。

就因为这样一句不经意说的话,“束沛德不能再担任记录了”,当然还得写“检查”。“后来他又被下放到河北涿鹿地区劳动锻炼”。还是张僖有仁心,对涿鹿的县委书记王纯说:“束沛德就在涿鹿当地做一些编小报的工作。”

束沛德毕业于复旦大学,是择优选拔到中国作协工作的。“一开始周扬同志想让他担任自己的秘书,后来严文井说,希望他到创作委员会当秘书。于是束沛德同志就在党组担任记录的工作,很受信任。”当时,能够被周扬看重的人前途是不可限量的。就为了束沛德那么一句话,他和阎望的锦绣前程就被断送了。

“在全国大规模地展开批判胡风文艺思想的活动中,大约是四月份,舒芜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胡风文艺思想反党反人民的实质》的文章,并且主动上交了胡风在四十年代与他的大量私人通信。”张僖是“在一次中国作协党的会议上”,听刘白羽说“舒芜把胡风给他的信都交给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刘还说:“根据上面的交待,要集中一些同志到公安部去研究整理。”张僖“也要去”。

由于舒芜的交信,一些在《七月》《呼吸》《泥土》上发表过作品的诗人和作家如田间、严辰、陆菲、艾青就开始紧张起来了。作协机关的肃反运动也开始对胡风的揭露。“由于当时舆论和社会环境造成了无形的但是巨大的压力,许多同志纷纷交代自己和胡风的交往。”田间连到胡风家洗过澡,胡风亲自擦澡盆,胡风曾经请他们到马凯餐厅吃饭等生活小事都“交代”了。

但田间并不能因此过关。在五月的一次会上,有人说田间在胡风的《七月》上发表过很多诗,胡风的泥土社还出版了田间的书,要田间交待与胡风的关系。“当时田间很紧张”。第二天天刚亮田间就到刘白羽家。后来刘白羽对张僖和阮章竞说:“那天,田间很紧张,天一亮他就来敲我家的门,田间神经有点错乱……”

一天下午一点多钟,田间到严文井家说,他有支手枪要交。严急忙把张僖叫到他家,说:“田间有支枪要交给党总支。”

从下面田间与张僖的对话,可以看出田间当时的“紧张”程度,我就照抄原文了:

我说:“你拿来好了,交给高铮同志(当时的党总支秘书)。”

田间说:“我的家里有一支枪,我有些害怕。”

严文井说:“你拿来交给总支给你保管。”

田间说:“我不敢拿来,怕路上出事。”

我说:“这好办,你怕路上出事,我向司机班要个车,你坐车回家去拿。”

田间还是不同意,“我不能拿枪,有人监视我。我上车的时候在门口出事怎么办?”

田间对领导说“有人监视我”,可见他紧张到了什么地步。当张僖陪同田间回家去拿枪,还有更惊心动魄的一幕:“我听见他在屋里翻东西,大约有五六分钟,他又走进再靠里面的房子里去了。过了有二十分钟的样子,他突然从那个房间通向院子的门跑到院子里,大声喊:‘我不能活了!”’

田间右手持枪对着秘书的脑袋。当张僖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夺下他的手枪,他又转身往外跑,跳进了后海。好在后海水并不深,他被过路人救了上来。后来问他为什么要跳湖。田间说:“没有找到枪证,怕挨整……”

田间虽然神经错乱到如此程度(周扬也说“田间是诗人,容易神经紧张,跳后海是神经错乱”),却并没有送去就医,只是把他的妻子从张家口叫了回来。“大约过了三个月以后,刘白羽召集了一个规模不大的会,在会上对田间批评了一下。最后,党支部给了田间一个警告处分。”田间在运动中无端被逼迫得“神经错乱”,还“批评”什么,“警告”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田间就这样与死神擦肩而过,总算过关了。而阎望在《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第三批材料》公布后,公安部就来人把他“带走了”。他被定为胡风分子。

廖凡:“小人物”的厚积薄发 第7篇

直至2010年, 廖凡相继饰演了《让子弹飞》中的麻匪老三、《非诚勿扰2》中的建国、《建党伟业》中的青年朱德、《风声传奇》中的老潘—这个总是留着两撇小胡子的男星, 一下子爆发似的流转于多部大制作电影。在2011年年末上映的《幸福额度》中, 常演“坏人”、“小角色”的廖凡牵手林志玲, 担当主角, 饰演了一个温暖的人物, 融化了观众的心。

把厚积薄发送给廖凡, 一点都不为过。

廖凡现在已经很红了, 但在很多作品中还是扮演“打酱油”的角色。廖凡没有把这当做不好的事情来看。“比如《飞越疯

人院》, 我就是去打酱油的, 因为我感兴趣, 或者我很喜欢导演, 虽然他拍的是小众的文艺片。而且那些老艺术家, 以后很难再和他们合作了。”或许是因为之前太久的平淡, 廖凡很享受普通人的生活, 即使他在2005年就拿到过新加坡电影节影帝, 他也会很平静地说, 这个奖杯拿到他手里时已经被好奇的同事撬坏了。

廖凡说演员基本上都是“疯子”, 异于常人, 但对生活的理解有时并不真实。他觉得演员必须保持敏感, 同时需要强大的内心。“我想, 如果我老的时候, 还能单纯地为了兴趣演戏, 那不是一个挺好的事儿吗?”

明星档案

姓名:廖凡主要荣誉:第18届新加坡电影节最佳

生日:2月14日男演员奖、第45届台湾金

星座:水瓶座马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身高:1.80米主要作品:《将爱情进行到底》《像雾像

体重:65kg雨又像风》《别了, 温哥华》

爱好:一切体育运动《集结号》《让子弹飞》《幸

座右铭:对于不能左右的事情, 福额度》

课文中鲁迅笔下的“小人物” 第8篇

鲁迅先生关注着这些“小人物”的命运, 探究着这些生存在社会最底层的“弱小者”。他为这些“弱小者”呐喊, 为这些“小人物”抗争。面对这些“弱小者”的群像, 我们发现是他们组成了一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历史, 因此探究、归纳、总结这些“小人物”的性格命运, 不仅是在探究鲁迅思想, 更是对研究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小人物”命运的悲剧性

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中, 通过对“小人物”悲惨命运的描述, 来揭示中国人的“奴性”。他认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 至多不过是奴隶。他用小人物的悲剧, 深刻解剖、抨击中国传统文化在民族心理性格方面形成的种种病态。《药》中的华老栓夫妇, 将儿子的命运寄予在“人血馒头”上, 但最终老实、可怜的华老栓夫妇人财两空———儿子一命呜呼!而更可悲的是他用自己的血汗钱买来的所谓的“药”, 是蘸着为改变他们命运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者鲜血的“血馒头”;《故乡》中的闰土, 可以说是中国最底层的农民, 艰难、困顿的生活, 特别是“多子、饥荒、官、绅、税”, 使闰土变得像个“木偶人”, 成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行尸走肉。他对自己童年时的好朋友“迅哥儿”, 竟然称起“老爷”来。生活的极度困苦, 扭曲了这个曾经“天真烂漫”的人的纯真的心灵, 使他与“迅哥儿”之间形成了一层“厚障壁”;而《阿Q正传》中的阿Q, 是一个典型的不觉悟者, 正如鲁迅先生自己所言:“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 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正是这种性格, 造就了他一生的悲剧。阿Q欺软怕硬, 失败了却常常以胜利者自居, 自我陶醉, 精神胜利。因此他在最后糊里糊涂、不明不白地画了一个“圈”, 走上了生命的断头台。我们回过头来分析, 阿Q这种精神性格何尝不是中国所有“小人物”悲剧的写照?所以“小人物”背后的这一系列悲剧情节, 无一不在告诉我们:这不只是生活在底层者的悲剧, 更是这个时代造成的“罪孽”与“灾难”。

二、“小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鲁迅先生笔下的“小人物”形象, 丰富了中国文学画廊, 也构成了一幅独特的中国社会历史的风俗画。因此从某一角度来审视, 鲁迅作品也是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生动材料。因为这些“小人物”的生活、情感、个性、命运都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中国农民的“缩影”, 他们的身上深深的打着被那个时代所凌辱的“烙印”, 性格特点都成了底层人物的典型特征。这正如阿Q的性格所体现的内涵:“我们不断的在社会各方面遇见阿Q相的人物, 我们有时对自己反省, 常常疑惑自己身中也免不了带着一些阿Q相分子。” (茅盾《读〈呐喊〉》) 从这里可见, 阿Q这个小人物的形象实际上已经成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们精神状态的一面镜子———这就是典型的“阿Q精神”。所以至今当我们分析阿Q这个人物时, 还在内心深处谴责中国长期封建文化对人们思想的深刻影响, 诅咒这种传统文化对人的思想的禁锢。

《祝福》中的祥林嫂, 更是封建社会妇女受凌辱的一面镜子, “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绳索紧紧地捆绑着她。她的勤劳、善良、安分, 是中国所有劳动妇女的本性。她和所有的劳动妇女一样, 想凭着自己的劳动与忠实, 换得最低的起码的生活。但这样“廉价”的愿望仍被社会所打破。丈夫死了、儿子被狼吃了, 最后只剩下她自己了,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最终也没有逃脱封建世俗的陷阱, 被鲁四老爷在除夕的祝福中, 赶出了家门, 最终走上了生命的绝境。祥林嫂在这个世界里终于消失了, 她走的匆忙, 走的苍凉, 走的无奈!但她长长的“不死”的身影, 成为那个吃人社会的见证, 也是那些“小人物”人生命运的最后结局。

三、“小人物”性格的深刻性

《聊斋志异》无名小人物浅析 第9篇

蒲松龄是山东淄博人, 清代著名小说家, 一生创作了小说、诗、词、俚曲作品诸多, 其中以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为最, 与《红楼梦》并称为我国文言白话小说两座高峰。

在《聊斋志异》中有一类人物值得我们探究, 这就是几乎每篇小说中都会出现的“群众演员”——无名小人物。纵观小说的篇章脉络, 这些无名小卒数量众多, 类型丰富。本文将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 对《聊斋志异》中的无名小人物进行身份梳理, 进而从其作用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方面对其进行讨论。

一、无名小人物形象梳理

蒲松龄做过幕僚和私塾老师, 谙深官场之道。但由于他本身生活在社会底层, 也认识了众多劳动人民。据文本分析, 在小说文本中大致出现了如下几类小人物:

(一) 主人翁的朋友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 出门靠朋友”, 朋友是必不可少的。《聊斋志异》男女主共的朋友时常出现, 有的记载相对详细, 如《连城》篇中乔生的好友顾生;有的无名无姓, 仅以“友”字代称。

他们有的是书生们的同窗好友, 有的是商贩的旧时同乡, 有时是偶然遇见, 有时是事先约定。这些好友们在故事的细节之处完成主人公叙事的过渡。其中如《阿宝》篇中孙子楚无名的朋友们怂恿他去踏青, 促使其与阿宝故事的发生。

(二) 统治阶级的手下

《聊斋志异》的重要主题是针砭时弊, 讽刺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没落。小说中, 作者营造的地府和人间一样有着官制等级之分。作为依附于统治阶级的衙役、官差们做着狐假虎威的丑事。如《云萝公主》中搜查大业家的不分青红皂白的衙役们;又如《酒狂》里的收受贿赂而玩忽职守的锁魂公差。当然, 在塑造统治阶级爪牙反面形象的同时, 《聊斋志异》也于细节之处描绘出了同样身为社会底层的人物无名小鬼、衙役对受害者的惺惺相惜和团结互助。如《席方平》中, 执行“锯刑”的小鬼刻意锯偏, 使席方平的心得以保全。

(三) 小姐公子的奴仆

奴仆在古今小说中都可谓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元素。奴仆的数量、质量是主人地位财富的体现, 奴仆的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主人的性格。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多为士族书生, 奴婢书童基本不可缺少。

奴仆不仅要负责服侍男女主人公饮食起居, 维护男女主人公的美好形象, 同时兼任着更为重要的角色——为男女主人公的结合牵线搭桥。《聊斋志异》中但凡反映爱情婚姻的篇章都少不了婢女的出现。如《云翠仙》、《珊瑚》、《恒娘》、《阿宝》、《乔生》等等。如《连城》中的老妈子, 偷偷为连城乔生传达讯息。

(四) 紧急情况的救世主

在小说中, 但凡主要人物遇到不测或险情, 就会出现各种救世主。他们或神通广大, 或恰若凡人。在《长亭》篇里, 男主人公遭到追杀, 走投无路时, 一群意外遇见的无名猎户救了他的命;《素秋》篇里, 在素秋离奇失踪后, 之前从未叙述过的她的丫鬟, 为俞慎提供了韩荃、梅芥阴谋的线索。

二、无名小人物作用分析

无名小人物虽说无名, 但小说中却起着各种重要的作用。如下:

(一)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无名小人物在推动小说故事情节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可谓是万金油。往往是无名小人物的出现使绝境求生的主人公获得生机, 使平淡无奇的剧情跌宕起伏, 使被迫分离的恋人终成眷属。

(二) 营造神秘小说氛围

无名小人物的出现不需要考虑小说的前后逻辑, 也没有真实性的要求。他们可以作为作家想象力的载体被赋予各种神通, 也可以充当神鬼和人交流的中介。小说中, 他们常被作者用以营造神秘的小说氛围。

(三) 帮助塑造主人公丰满形象

无名小人物是刻画主要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通过婢女数量及与主人的关系, 可以反映出主人的家世, 性格, 爱好等等;通过主要人物的朋友, 可以反映出他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

三、作者创作意图简析

首先, 表达了作者关注重视社会底层人物的创作情感。

蒲松龄在宦官人家谋生, 又身处社会底层。因此, 他对各个阶层的众生相都有着细致的了解。在小说中, 蒲松龄通过对寻常百姓智慧勤劳的描写抒发出他对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颂扬。但也通过对统治阶级爪牙丑恶嘴脸的描述, 达到揭露社会腐朽, 抨击官场黑暗的目的。

其次, 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

中华民族一直是一个崇尚大团圆的民族, 中国的文学作品始终体现着正义战胜邪恶, 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母题。蒲松龄作为一名在传统文化熏陶下的文学大家, 在叙写跌宕起伏小说情节的时候, 自然遵循着文学的传统规律。在《聊斋志异》众多小说中, 在多数恋人受阻、主人公遇难、好人被困实践的情况下, 救场的都是一些突然出现, 而又不失合理性的无名小人物。

最后, 以丰富的想象力丰富挖掘延展民间传说。

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想象力则是决定文学创作成就高低的重要因素。中国民间鬼狐故事饱含了地方人民原始的娱乐精神和对善恶忠奸的大胆褒贬。蒲松龄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在已有故事基础上融合当时的时代精神, 利用无名小人物的方式建构起了光怪陆离的魔幻世界。

结语:

不仅是在《聊斋志异》中, 在其他每一本中外小说名著中, 都存在这样一群神秘而又普通的无名小人物, 他们是构建小说框架的砖瓦, 也是丰富小说内容的血肉, 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特点, 又有着具体差别, 根据情景的不同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反映出作者的不同情感, 他们值得我们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蒲松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

[2]蒲松龄著, 郑万泽译.《聊斋故事选编》.新蕾出版社.

[3]章培恒, 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俄国文学中的“小人物”形象 第10篇

俄国文学中的第一个小人物是普希金《驿站长》中的维林。维林是一个小驿站长,他勤劳朴实,任劳任怨,妻子过早地故去,他不得不承受工作和抚养孩子的双重劳动。小说主要通过两个方面体现维林善良的性格特征:一是对女儿冬尼娅的疼爱,维林无日无夜地操劳,就是为了让女儿生活得愉快。二是他和明斯基的交往,他对待明斯基不仅是友善,而且有恩,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床铺让给了晕倒的明斯基,还请来医生给这个素不相识的旅人看病。但是明斯基以德报怨,冬尼娅最终不肯与父亲回家,面对这些,维林这样一个无权无势的小人物只能饮酒解愁,在对心爱的女儿深深的忧虑中,凄然而逝。

此后,果戈理在《彼得堡故事集》中描绘了一系列的小官吏、小知识分子形象。

《外套》被认为是继普希金的《驿站长》之后,直接写小人物的又一部杰作。主人公亚卡基·亚卡基维奇是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和鲜明个性的典型小人物。他是一个忠于职守的抄写员、九品文官,每年靠400卢布维持贫困的生活。长官们对待他冷淡而又粗暴,当他进门的时候,甚至连看门人也只是当成一只苍蝇飞过。他的外套已破烂得无法缝补,在严寒的彼得堡,没有外套是无法过冬的。他省吃俭用好不容易做了一件新外套,他穿上这件普通的新外套,第一次体会到人生的幸福,然而就连这一点安慰也被抢走了。这个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任何注意和保护的小人物,最后到一位大人物那里告状,反而遭到一顿训斥,回去倒在床上发高烧死掉了。

《狂人日记》也是一部写小人物的力作,主人公是一个精神上受到等级制度严重摧残的九品文官普里希钦,他已经42岁了,还娶不起老婆,仍然孑然一身,由于社会地位低下,普里希钦受尽了歧视,并且丧失了享受一切生活中欢乐的权利,包括恋爱的权利。社会的不公平和生活的孤独使他精神失常,他在日记中写下了满脑子奇思怪想。果戈理正是假借狂人疯狂的话语,对沙俄官僚等级制度和官场腐败黑暗的现实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对受迫害的小人物的悲惨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之后陀思妥耶夫斯基继续创作了反映小人物的作品。

发表于1846年的《穷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成名作。主人公杰弗什金是彼得堡一名从事抄写工作的小公务员,生活安分,处事谨慎,他深爱着一个身世不幸、几乎堕落风尘的姑娘瓦莲卡。两个小人物都处在社会的底层,他们同病相怜,却难以改变自身的命运。杰弗什金竭尽全力要使瓦莲卡得到幸福,但又怕人言可畏,因而处处矜持,不敢和她靠近,只借着礼拜天弥撒时才看一眼。他深感生活的不公正、不合理,但既不能改变自己,又无力去抗争。《穷人》比以往写小人物的作相比品有了新的突破,把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写得更加丰富,心理更加复杂。

中篇小说《双重人格》写一个彼得堡小公务员高略德金的内心世界。主人公性格懦弱、胆小,虽然他也想借攀附或者奉承的手段在生活里取得一点好处,却又缺乏厚颜无耻的品格。这时,他的心里出现一个性格迥异的小高略德金——极富侵略性、思想卑劣的家伙。但是就在这种困惑矛盾的心态里,高略德金找不到出路,最后导致疯狂。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是作者继续写小人物的作品。小说中的瓦尔科夫斯基是人类罪恶的化身,一手制造了两个家庭的悲剧:一是他侵吞了贫穷、没落的伊赫德曼耶夫贵族家庭仅有的一座田庄,并且为了娶拥有百万家产的卡佳做儿媳,破坏了伊赫德曼耶夫的女儿娜达莎同自己儿子阿辽沙的婚事。二是斯密司老人一家,他的女儿被瓦尔科夫斯基始乱终弃,骗走了财产,死于贫病交迫之中,斯密司也最终死于贫困。作者满怀同情地写出了一群被凌辱的小人物,指出他们具有正直、善良的品德,却又强调了他们的驯良,只是用一种倔强的忍受和高傲的蔑视来对待这些凌辱。

从普希金、果戈理到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些有良知的俄国现实主义作家们,着眼于社会的黑暗、人类的痛苦,在19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期间,始终把目光投射在那些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身上,目睹着弱肉强食的悲惨世界——城市里强权势力胡作非为,而贫困人民毫无自由任人宰割,他们的创作揭露了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和黑暗。

摘要:“小人物”是19世纪俄国文学史上一组独特的人物形象,作家在作品中关注和描写社会阶层里处于最下层的小官员、小职员和穷人,通过描写这些小人物坎坷、悲惨的命运,来批判当时沙皇专制下的丑恶和黑暗的社会现实。

小人物心中有理 第11篇

他们做人实在,这儿市口又好,生意一直很红火。有时,会有一个十多岁的小姑娘,在摊边帮忙打鸡蛋、收钱。有顾客问起,女人会自豪地说:“是我女儿,在一中上学,成绩很好。”言罢,一个劲地催促孩子:“好了,好了,我们忙得过来,你回去看书吧。”男人则麻利地揉面、烙饼,偶尔抬起头,笑眯眯地看一眼母女俩,一脸幸福。

前不久,烙饼摊的对面又来了一家煎饼摊,摊主是对年轻的小夫妻。他们嘴巴特别甜,又很有生意头脑,在摊边支了一幅大大的招贴画,画上油亮亮的煎饼让人眼馋不已,漂亮的楷书“学艺归来”,更是让人想一尝为快。他们煎出来的饼,果然味道好、配料足,加上品种丰富,摊子一开张就大受追捧。儿子每天都对我说:“妈妈,晚上带点煎饼回来。”

两家摊子都在小巷口,中年夫妻的生意大受影响。有时,买煎饼需排队等候,而烙饼摊前空无一人。中年女人落寞的眼神不时飘过来。男人则低垂着头,用刀子在面板上机械地刮着早已干巴的面皮屑。

一天傍晚,巷子口的煎饼摊子突然消失了,中年夫妻的烙饼摊前又挤满了顾客。

一个礼拜天,我逛菜市场。意外看到那对小夫妻的煎饼摊,那里已有一圈人等着煎饼出锅,我挤进去打招呼:“你们到这儿干,我以后买饼可要跑冤枉路啦。”

女的看了男的一眼,笑着说:“大姐,是他的主意。我们在那里干活,影响了对面的生意,挺不好意思的。那家人为了孩子的学习,特地从农村到县城,一家人生活全靠那个大炉。”稍顿,女的自豪地说:“反正我们的饼好吃,到哪儿干都一样,我们换一个地方,大家都能赚到钱。”

批评小人物拍图有讲究 第12篇

批评报道对“有瑕疵小人物”的影响

新闻图片在报道过程中, 一般是把被拍摄对象在新闻事件中表现最原生态的“瞬间”拍摄下来, 使读者一目了然, 印象深刻。在“有瑕疵小人物”批评报道中, 把“小人物”不恰当的言行举止通过相机镜头“瞬间定格”, 刊发在报纸上后, 新闻图片较文字报道更具“杀伤力”。

“小瑕疵”被放大。在生活中, “有瑕疵小人物”可能会因为一时或一事不恰当或过激的行为, 对社会或他人造成伤害而成为报道的对象。一旦被媒体“曝光”, 这些“小人物”的“小瑕疵”就会被放大, 图片刊发后可能会对他们造成较大的伤害。

“小瑕疵”成笑柄。当前信息网络传播十分迅速, 覆盖面较广, 大凡被媒体批评报道过的“有瑕疵小人物”, 很快就会在网上被广为传播, 成为大家的笑柄, 对其以后的工作影响较大。

亲朋好友遭指责。“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批评报道刊发后, 舆论的指责和压力, 还会连累其亲戚朋友, 甚至给他们带来心理障碍。

心理上产生阴影。被批评报道的“有瑕疵小人物”, 也许当时是一时冲动, 过后可能很后悔, 但是为时已晚。舆论的压力, 周围人们的指责, 会给那些“小人物”造成心理阴影。

转换拍摄手法, 镜头定格温情

在“有瑕疵小人物”的批评报道中, 作为摄影记者, 虽然对不恰当言行举止义愤填膺, 但也要为他们以后的生存状况多些温情、多些宽容, 做到“镜下留情”, 拍摄新闻图片尽量避免对他们造成影响和伤害。

巧用前景, 遮挡主角。在批评热线的报料中, 警情热线较为突出。主要反映的是当街小偷小摸、夜间盗窃、打架斗殴、吸毒、酒后醉驾等线索, 而且当事人会被带到所辖派出所。针对这种情况, 在拍摄图片时, 采取运用前景的拍摄方法, 遮挡他们的面部和身体特征明显的部位。图片刊发后, 不易被人辨认, 这样对他们的“隐私权”就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巧用聚焦, 虚化主角。如2009年8月20日, 笔者接到线索, 举报郑州某小区内, 许多居民在公共绿地内种蔬菜、养鸡, 使小区公共绿地变得乱七八糟。在一家居民的门前, 他们种的辣椒长得特别茂盛, 笔者过去和他们套近乎, 边聊天边拍摄。在拍图片时, 将长势喜人的大辣椒作为聚焦的中心, 虚化了主角———坐在旁边的居民, 这样就看不出来是谁家在种菜。第二天, 图片刊发后, 对该居民的生活没造成影响。

巧用背影, 淡化主角。新闻图片中, 以拍摄背影的图片报道较少。但是为了不侵犯隐私权, 以背影来作为图片前景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拍摄方法。如大河报记者杜小伟拍摄的图片《一车瓜不慎落地百人一哄而上, 不该发生的“瓜分”》, 是2009年8月23日, 一辆装有20多吨南瓜的货车不慎翻入京港澳高速715公里处路沟, 满车南瓜散落地面。附近上百村民蜂拥而来, 不顾民警劝阻, 哄抢落地的南瓜。作者在拍摄过程中比较注意角度的选取, 将镜头对准这些人的背影, 拍下了他们奋不顾身跳到南瓜堆上, 身挨身, 人贴人, 埋头抢南瓜的场面。那种专注、那种投入、那种肆无忌惮, 在让读者感到可气又可笑的同时, 较好地保护了这些“有瑕疵小人物”。

巧用俯拍, 难辨主角。如《大河报》2009年10月28日头版刊发的大图片《家族诈骗团伙, 自编“教材”行骗》, 报道的是郑州市中原公安分局端掉一个用假灵芝泡散酒制成“苗家追风药酒”、用跌打丸冒充“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的家族诈骗团伙。这个15人的家族团伙中多为年轻人和孩子, 为了保护他们的隐私权, 本报记者李康站到桌子上面, 采用俯拍的手法, 图片中尽量隐去他们的面容。由于采取了“温情”拍摄, 这张图片在第二天《大河报》头版得以大幅刊发。

巧用环境, “淹没”主角。环境的应用, 对新闻图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尤其是在“有瑕疵小人物”的批评报道中更是如此。充分运用镜头语言来表现大场景、烘托环境、突出环境, 就可以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图片中的环境上, 从而使“小人物”淹没在大环境中, 显得非常渺小和无关紧要。如本报刊发的报道《淹了, 又淹了》, 是2009年8月17日, 郑州市经三路与北环路交叉口, 由于大雨, 雨水排不出去, 路面积水成河轿车“趴窝”, 一些人动起了“推车收钱”的点子, 虽然价格较高, 但生意火爆。画面中, 笔者以积水为前景, 拍摄了宽广的“河面”, 忙于“挣钱”的推车人在整个画面中仅为配角, 几乎看不到面部。

妥善处理纠纷, 化解各种矛盾

细阅报道, 化解矛盾。批评报道图片见报后, 作为摄影记者就要认真阅读批评报道, 做到心中有数, 要找出自己拍摄图片的理由或依据, 便于及时说理, 化解矛盾。

以诚待人, 取得谅解。如果由于疏忽, 拍摄图片时没能很好地保护“有瑕疵小人物”的隐私权, 图片刊发后, 被人误解。作为拍摄者就应诚恳地向当事人解释清楚, 以取得被拍摄者的理解和原谅。

因势而变, 方法灵活。如本人在一次拍摄批评报道中, 图片中没能给拍摄者做一些技巧处理, 后来这位被拍摄者托人表示了他的不满情绪。笔者就主动了解被拍摄者的喜好并与其联系, 聊其兴趣爱好, 从而转移了他的情绪, 消除了不满。

晓之以理, 义正词严。在批评报道中, 也有极少数的被拍摄对象, 对其图片被刊发报道, 无理取闹。针对这种情况, 摄影记者就要晓之以理, 必要时要义正词严, 甚至运用法律武器, 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上一篇:技术贡献率下一篇:首席信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