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角下外汇市场

2024-05-04

国际视角下外汇市场(精选12篇)

国际视角下外汇市场 第1篇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给我国金融市场的业务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实践参考价值,在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发展的今天,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仍然存在着动力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内容不全面,与国际金融中心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等问题,亟待建立国际向的金融中心。基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视角我国金融市场业务发展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同时世界国际金融中心及国内上海国际中心建设给我国金融业务的发展带来了宝贵的经验及机遇。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视角下,我国金融市场也业务发展要根据自身的情况,以先进的金融市场理论为依据,开展各项金融业务活动,促进金融业务的全面升级发展。

二、当今我国金融市场业务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我国金融市场业务发展的机遇性因素

1. 经济新常态,推动金融市场业务发展的创新升级。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推动下,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的速度由原来的高速度转变为中高速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实际的增量依然是可观的,中国经济更加趋于平稳增长,其动力更为多元化,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的稳定。在新常态下,政府实行大量的简政放权,进一步使市场活力得到了充分地释放。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态势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面对新常态,政府提出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和包容性发展的新要求。基于以上要求,经济活动主体应结合自身的特点不断发展创新,推进改革。经济发展必然推动金融业务市场的繁荣,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促使金融业的结构体系及发展方式带来改变,作为资本要素,投资要素最为明显的金融业也需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转变产业结构模式,以建立国际金融中心为契机,不断转型升级,创新发展[1]。

2.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推动我国金融市场业务的新发展。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给我国金融市场业务的发展到来新的契机,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表明了我国政府对金融发展的重视及推进金融市场的决心,可以预见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是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内容,围绕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在上海金融机构发展和金融产品创新的“试水”给我国金融市场业务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今后几年的发展中,国家将会给金融业一定的政策支持,金融市场业务将会持有一定的政策性支持和融资性支撑[2]。

3. 金融市场的纵深性全方位拓展。

在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下,金融市场将会得当纵深性的全方位拓展,以此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市场金融体系。基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视角下,我国金融业务市场项目需要进一步的拓展,人民币产品的创新将是未来金融市场业务发展的重心,而且通过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将会与世界各国国际金融中心加强联系,互相交流,引进其先进的项目业务,最大限度的开拓我国金融市场业务,促进金融业的快速发展。

(二)当今我国金融市场业务发展的挑战性因素

1.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思潮下,我国金融市场业务对外发展的瓶颈。

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全球经济增长趋势有所放缓,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思想重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金融市场的波动以及加剧了短期资金跨国性流动,各国在全球资源、气候变暖及贸易平衡等方面出现了一定的利用冲突与摩擦,经济产业格局也发生了变化,国际环境的日新月异给我国金融市场的境外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基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视角,我国金融经济需要开阔的全球市场,但是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思潮下,我国金融市场业务对外发展遇到瓶颈[3]。因此,我国政府应突破保护主义的樊篱,加强开发力度,大力发展国际性金融业务往来与交流。

2. 国内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阻碍了金融市场业务的拓展与创新。

金融业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活跃起来的,金融业繁荣这一地区的经济必然是发达的,金融业必须是在经济高度发达及运转下,才能够得以发展。因此,在我国当前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经济可持续性差的大环境下,金融市场业务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负面性影响,这些不良因素阻碍了其进一步的拓展与创新。那么,基于此,金融行业的相关机构就应该以新常态为契机,顺应时代的要求及经济发展的规律,强占先机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获得更多的政策及资金支持。

(三)金融市场经营模式有待转变

当前我国金融业务市场大多仍然是以存贷款利差的盈利模式发展其经营项目,但是近几年,信贷的迅猛增长,给这一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种同质化的经营模式阻碍了金融市场的结构性转变升级,加大了金融业的竞争,致使金融市场盲目扩张规模,以此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然而规模的扩张,业务项目的落后造成资金的大幅度波动,严重影响了金融市场的资产配置效益与效率,极大地制约了金融市场业务的发展[4]。

三、基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视角下促进金融市场业务发展的对策

(一)灵活的金融管理思维是促进金金融市场业务发展的根本意识行为动力

现代化金融管理不仅使管理成为一种实用主义技术更集中体现了管理的统筹艺术。现代管理中的智略性和灵活生动性,是现代化金融管理的一种外化形式。管理的经营性与艺术性是物质与意识关系的缩影。金融的发展需要管理艺术精神的推动,管理的艺术精神又是建立在经济的实体基础上的,管理从本质上是实体与精神的融合体。现代金融管理中不但注重管理的实效性,更加注重它的灵活性,现代化经济管理在形式和手段上更加的趋于灵活多变。以往的金融管理往往采用硬性的强制性的措施,比如通过罚款、批评以及强制性的条例实现对人员的约束和规范。而现代经济管理则软硬兼施,运用其艺术性的特质,柔性地实施对员工的管理。比如开展传统道德文化教育,切实员工的生活需要,建立心理咨询室等手段,潜移默化地影响、规范员工的行为[5]。

(二)创新金融制度,加强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功能

金融发展是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布局的关键环节,金融的有效发展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稳步增长。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视角,实现金融的全面均衡发展,必须先从统筹区域金融发展为切入点。以优化市场资源配置为前提,建立健全金融发展体系,完善金融制度体制。通过金融监管机制的构建,扩大金融的开放力度,创新金融制度,加强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功能。因此,政府应充分发挥统筹指导作用,做好金融制度的创新工作。统筹经济发展,改善金融发展环境,各地区应以国家统筹为指导,发展具有本区域特色的金融体制结构,根据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建立金融体系,精准寻求经济增长点,有效推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在统筹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扩大金融的开放度,推进民营金融机构的建设,促进非公有经济的发展。支持地方银行建设,提供政策理论和资金支持,扩大融资渠道,各省市应结合金融经济的基础条件,遵循市场价值规律,推进金融业与国民经济的统筹发展。

(三)开放金融管制,拓宽融资渠道

逐步开放金融机构的利率管制,发挥市场对金融利率的调控作用,促进利率的市场化,实现利率真实的反映市场供,引导资金逐渐向中西部流入,有效金融资源配置。加强区域性金融机制建设,实现多层次资本市场,创新金融产品业务。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实现金融和科技创新,从而对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进行规范。

政府合理金融资源配置,有效对金融业的宏观调控作用,引导金融业向国际范围延伸,加快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四)创新金融经营模式与产品项目,形成持续性的竞争力

市场竞争是一种动态形态,金融市场业务发展需要持续性的竞争力来促进其内部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要加强金融业的动态能力,不断创新金融的经营模式与产品项目,全面激活金融业的发展活力[6]。

四、结语

基于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视角,金融市场业务发展需要抓住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契机,全面提升其业务能力和持续竞争能力,促进金融业的深度及广度的全方位发展,推进我国金融国际市场的建设步伐。

摘要: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促使我国金融市场业务蓬勃发展,基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视角,我国金融市场仍有很大的开拓空间,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我国金融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但是,由于金融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当前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国内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刚刚起步,很多问题急需突破解决,因此,本文以国际中心建设为视角探讨我国金融市场业务发展的有关问题,以期为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带来理论及实践参考。

关键词: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金融市场,业务,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小燕.对国内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业务发展的思考和建议[J].经济视角(中旬),2012,02:89-91.

[2]胡莹.上海在岸金融市场的发展与思考[J].浙江金融,2012,06:38-40.

[3]张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南京区域金融中心构想[J].科学发展,2010,03:38-44.

[4]钟阳.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资本流动与惯性效应的作用[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31-36.

[5]孙国茂,范跃进.金融中心的本质、功能与路径选择[J].管理世界,2013,11:1-13.

国际视角下外汇市场 第2篇

市场监管体制进行“四合一”改革后,工商管理、质量监督、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和物价管理职能部门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发挥技术对市场监督的支撑优势。发挥基层市场监管执法队伍和技术部门的紧密配合,并将收集整合的计量管理信息实现部门间的共享,并对社会公众公开,对集贸市场长期存在计量不规范形成有效管理,实现机构职能和人员力量的集中,以计量管理工作的规范落实、监管资源的整合优化以及监督责任强化和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集贸市场计量管理工作重心下移、监管工作管口前移。

集贸市场计量管理是针对城乡物资、信息交流市场中计量主办单位多元化,管理难度增加、计量器不规范、经营业主法律意识淡薄、计量管理监管不到位等多种现实问题进行的全面治理,以提升消费者对集贸市场的计量诚信问题的信心,构件诚信体系,促进市场健康发展。为方便城乡居民生活,促进产需衔接、引领消费、促进就业并推动市场经济繁荣的做出突出贡献的集贸市场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逐渐出现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

一、集贸市场计量管理问题成因

1、计量器具配备、使用和检定不规范

一般计量器由自行选购或市场主办者统一购置,但两种渠道购置的计量器都会存在技术要求低,操作使用不当以及计量产品不合格等问题。而集贸市场流动性大,主办者管理上先天不足,一般主办者对计量器的配置、使用情况听之任之。而公平秤的使用不当、管理不规范导致使消费者的需求也无法满足,管理者往往费力不讨好。而计量器的使用不规范导致的短斤缺两,消费者也司空见惯,只要不是太过分,消费者以不予追究,而投诉渠道的不畅通也为违法计量行为的发生提供环境。排除经营者主观送检意愿低的因素,检定费用的收取过高、检定程序复杂也是多数经营者不送检的原因。此外,经营者法制观念淡薄,流动性大为检定、收费带来困难。

2、计量管理体制机制问题

计量监管工作由于主?w多元,权利义务不清楚,法律责任不明确。各责任主体对计量管理职责认知和履行不足。此外,从业人员不稳定,监管力量薄弱,职能部门在进行计量检定或开展行政执法时遇到困难和阻力就立即停止,实际上造成监管缺位。消费者的合法权利得不到有效维护。集贸市场监管者商务、税务、市场监管、工商管理、物价、公安等职能机构日常工作繁杂,很少顾及计量监管,而实际上负责的主办方、市场监管以及经营者在现有人力物力条件下无法完成有效监管。基层计量处、计量院、稽查局、标准计量科、计量所以及稽查大队对集贸市场计量器数量多、涉及行业广、分布区域散的现状无法实现有效管理。

而制度方面,多以法律条文、行政命令对计量监管实施强制控制。随着消费者投诉需求的增多,2002年,2004年相继颁发的《集贸市场计量监督管理办法》、零售商品称重计量监督管理办法》为集贸市场计量监管提供规范指导。国家之间总局颁布的《商业、服务业诚信计量行为规范》更为诚信计量体系的建立提供引导,但基层计量管理工作多依据国家、省局的文件执行,制度建设不细化,细节管理仍缺乏规章制度的指导。

二、基于“四合一”的市场监管体制创新

1、整合职能资源,监管端口前置,构建监督市场体系

市场监管、工商、食药监、物价等职能部门责任的落实和人员力量的集中优化成为“四合一”机制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职能部门使得执行统一的操作规范,不再以单独的行动主体执行监督职能。行政职能部门的监管资源得到统一强化。通过监管职责的划分,明确各主体的监督责任,对集贸市场的监管体制进行调整,同时以机构管理、执法落实以及检验检测结构的设置等保证配套监督体系的落地。对一线集贸市场的监管工作做到监管关口迁移,监管中心深入一线。

加强基层市场监管力量,将国家和省级文件精神落实贯彻,并根据地市情况,整合执法资源,以提升监管实效。对有限的一线队伍释放活力,改善市场环境。通过对和民生密切相关产品和服务市场监管工作的切实到位,恢复消费者信心和政府信任。通过基层计量管理队伍知识和技能培训,打造一支精干的专业队伍,扩充并加强基层执法力量。通过制度约束工作纪律,保持市场监管体制的平稳运行,为计量监管工作提供基础队伍支撑。

2、优化运行机制,市场监督服务效能

将工商、食药监、质监的审批功能入驻行政服务中心,实现职能三合一,完善办事制度和流程,提高服务效能。继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实现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税务登记三证合一办理。并通过完善网上办理,实现企业实体和代码的“一照一码”电子化登记。建立诚信管理平台,做到计量管理的市场监管有源可溯、过程监控、风险预防、责任可追以及信息可查。

3、立足技术支撑,构建共享综合支撑系统

国际视角下的职业教育 第3篇

关键词:国际视角;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G719.2

国际技术和职业教育大会的召开,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呈现全球化的趋势。这不仅给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契机,也使职业教育的国际界限逐渐消失,促进了资本和劳务的流动,竞争愈演愈烈。对于我国职业教育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应该以国际视角对我国职业教育进行积极改革。

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改变了就业结构和模式,也改变了大众的需求。由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原有的人才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的产业需求,同时也提高了对人才的要求,劳动市场更青睐学历高、技术水平高的人才。因而,拥有丰富知识储备、具备高级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才是劳动力市场的主体。而市场经济的转型,使具备单一技术的人才就业出现了瓶颈,“一招吃遍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一些经典的职业逐渐被新兴职业所取代,而职业教育在职业交替的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不仅要为市场培养和储备新型人才,在城镇化进程和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中也承担重要的责任。

然而,现在运行的职业教育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并且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影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首先,体现在教育层次上,现有的职业教育层次主要以专科为主,并且各个层次间没有形成良好的衔接,与高层次的教育更是缺乏沟通。其次,体现在形式和对象上,国内现有的职业教育主要是正规的全日制教学,服务对象则以初高中毕业生为主。目前,层次结构有待完善、形式与对象单一的职业教育不仅发展遇到瓶颈,也不能满足市场和个体需求的提高。由于职业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导致我国职业教育层次化低,缺乏发展潜力,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根本不能与高等教育相提并论。所以,为了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急需完善目前的教育体系,只有层次完整、功能齐全的职业教育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

二、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策略

1.职业教育区域化

我国经济发展飞速,但是各地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加之行业分工不均衡,使我国经济呈现区域化。而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应该根据不同地域对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设置,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岗位的有效对接。例如,在沿海发达地区,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产业相对发达,对高层次的技能型、智能型人才的需求较大。因此,职业教育应该将教育层次高移,根据市场对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对其规格进行定位,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而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西部、农村或欠发达地区,行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较低,非农业方面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工业生产过程中预设的工作岗位根本不存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求职业教育必须转变叫教学思路,改变为对应岗位输送人才的固有模式,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主动培养新型技能人才,使职业教学不受经济类型的影响,成为发展经济的突破口和不竭动力,从而促进西部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现代化工作岗位输送人才。

2.职业教育终身化

社会的飞速进步和发展,使终身化学习成为必然。目前的职业教育也只不过是我们终身化学习的一部分。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中,倡导普职教育相结合,并实现与其他教育的良好交互和协调发展。虽然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推行了相关的政策,有10%的学生能够实现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对接,为职业人才的深造提供机会。但是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促使各行业中的生产技术和水平也相对提升,这给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上需要更多的高层次职业型技术人才。为此,应当加强职业教育的终身化,在与普通教育相结合的同时,还应建立由初、中、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甚至是研究生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教育体系。

3.职业教育管理科学化

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管理体制,在职业教育管理过程中,应该摒弃部门的界限,打破传统的教育管理体制,建立科学、全方位的职业教育管理制度。为此,应该将职业教育、岗位资格认定、人才管理等分属不同部门负责的各项管理制度进行统筹管理,制定教育培训和管理以及就业资格准入标准,规范职业教育,开放人才市场。这样通过政府的统筹规划,结合市场需求,才能够优化资源配置,避免办学分散、专业设置不合理等问题。例如,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应该在政府的统一管理下,适当的合并或重组,建立覆盖面广、功能齐全的职业教育中心;而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向各类各大专科院校和本科院校靠拢,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积极进行转制改造,突出办学特色。另外,还应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因为自由就业和劳动力在不同区域的流动,使得一些职业资格证书成为认证能力的凭证。所以,要不断完善和推行就业准入制度,使資格证书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历文凭一样,具备类似“硬通货”的性质,从而肯定职业教学的成果,促进技术人才的发展。同时,在职业教育管理中,还应关注国际发展动态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影响。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人才也呈现出国际化趋势,国际职业教育管理模式也会影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例如,国际标准化管理模式的渗透,使ISO9000标准出现在我国教育领域的管理中,影响了教育评估制度和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实行。因此,面对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职业教育管理领域必须要以国际化的视角、开放的思想打破传统管理的枷锁,实现与国际的衔接,解决我国职业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总之,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运行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更需要相关部门共同努力,汲取国外的先进经验,总结自身不足,不断完善,大胆改革,敢于创新,进而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春生,谢勇旗.台湾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3(28).

[2]唐高华.基于大职业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1(22)

国际视角下外汇市场 第4篇

自1978 年改革的30 多年里,我国进出口贸易规模大幅增长,据世贸组织的数据显示,2013 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 16 万亿美元( 其中出口额2. 21 万亿美元,进口额1. 95 万亿美元) ,跃居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大国地位。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4 年,我国已成为12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但是,近年来受国际市场需求低迷,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以及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等因素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放缓。据海关总署统计,2015 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11. 53 万亿元,同比下降6. 9% 。国际贸易形势的复杂变化及我国对外贸易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新情况对外贸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有必要从国际市场发展和市场细分的视角对我国对外贸易人才需求进行分析。

从需求绝对数量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供给存在较大缺口。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在2013 年超过美国,这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会是一种常态; 已有400 多家世界500 强企业在中国投资建厂,也有许多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进行境外投资,这些跨国企业为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尤其随着我国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的进一步放开,许多中小民营企业为了开拓境外市场也需要大量的专业外贸人才。根据海关总署资料统计,从2010 年到2015 年,我国外贸专业人才的需求将净增180 多万人,而我国高校经济类毕业生每年仅仅是13 万人左右,初步估算,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缺口将近100 万人。

从需求结构看,外贸行业结构性人才缺口巨大。传统外贸业务岗位主要包括单证员、结算、外销员、报关报检员、货运代理等,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有的外贸企业在招聘人员时直接考查毕业生写英文外贸函电、现场修改信用证、缮制单证、现场英语商务交流,而大多数国贸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较差,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目前由于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外贸企业对熟悉国际贸易法规和惯例的经贸专业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如具有反倾销知识的人才有较大缺口。世贸组织官方数据显示,仅2014 年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实施的贸易限制措施达962 件,同比增长12. 4% ,影响贸易额约7570 亿美元。《中国贸易报》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中国连续19 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9 年成为全球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仅2014 年,中国所遭受到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就有97 项,涉及产品范围、立案频率在世界贸易史上都十分少见。在我国出口产品屡遭反倾销调查和反倾销诉讼的严峻现实面前,大多数中国当事企业只能被动应付,从而被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甚至痛失国外市场。然而,这一点在欧盟、日本和韩国却大不相同,在这些国家的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大企业内部都有负责贸易纠纷的专职人员,一旦遇到贸易纠纷,可以迅速提交应诉材料,降低企业损失,而中国则缺少熟悉国际惯例和法规的专业经贸人才,专门从事反倾销调查的人员不足发达国家的1 /10。另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目前外贸行业基本实现单证无纸化、管理信息化和经营网络化,跨境电商也快速发展,外贸行业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方面的人才缺口巨大。

二、黑龙江东方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是掌握国际贸易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能从事实际业务的高素质复合型涉外经贸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进出口业务、外贸企业经营管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跨国经营等对外经济和对外贸易活动。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人才培养最关键的一环,目前我国各高校的本科国际贸易专业基本形成了一整套的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且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以黑龙江东方学院2009 版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课程设置内容趋同

高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仅要明确定位,更要体现专业特色,而专业特色需要有特色化的课程为支撑。黑龙江东方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09 版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总体比较完整,但不能很好体现专业特色。具体来说,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课程门类设置趋同,没有设置本土化、差异化的课程。这样的课程体系表面上系统性较强,但没有考虑当地经济发展实际需求和人才结构现状,很难因地制宜地培养国际贸易专业的应用型人才,造成培养人才趋同,最终导致学生就业困难。二是缺少特色课程,课程设置没有紧跟贸易发展形势作相应调整,课程设置不能充分体现出当代国际经贸发展的新趋势对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尤其是不利于高层次应用型外贸人才的培养。

2. 课程体系知识结构不协调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部分学科定位为把学生培养成“研究型”人才,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市场对国际贸易从业人员的实际需求脱节; 二是部分学科过分强调岗位操作技能,纯粹把学生培养成“岗位技能型”人才,忽略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从而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上,以特定岗位实际需要的专门技能为中心,过于强调实际操作能力和劳动技能的培养,从而把本科教育和高职院校教育等同化,降低了学生的培养目标。三是过分强调专业知识而忽视相关专业知识和关联知识。以上三种情况都是课程体系知识结构比例失调造成的,都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就很难培养出市场需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3. 课程设置在实践环节上没有充分细化

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没有从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层面对学生进行精细化培养。

三、黑龙江东方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针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和外贸专业人才需求特点,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应该根据类别不同而分六大类,各大类课程的设置根据自身特点而分别有所不同,以黑龙江东方学院2013 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为例,其构建思路如下:

1. 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是各专业共同的基础性课程,其与专业没有直接联系,但它是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考虑而设置,目的是要培养身心健康的人; 而且在实际调查中发现企业对学生道德品质、团队合作精神要求也十分高。故不能放松思想道德修养等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针对国际贸易专业的特征,适当增加大学英语的课时,针对黑龙江省作为对俄贸易的窗口,单独开设大学俄语课程满足社会需求。公共基础课有三大类: 一是社会科学类,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英语等; 二是自然科学类,如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等; 三是实践类,如军事训练。公共基础课学时占总学时的20% 。

2. 专业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是经济类学生必修的基础性课程,这类课程与学生专业关系密切,是进一步学习深层次专业课的基础,包括经济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理论。适当增加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原理、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商品学、经济统计学等课程的教学时间,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减少甚至可以取消与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不一致课程,如计量经济学等。专业必修课学时占总学时的20% 。

3. 专业限选课

专业限选课程是根据社会需求而灵活设置的方向性、系列性课程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具有针对性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设置专业限选课程关键是适当减少有重复内容的课程,如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经济学等; 适当增加涉及新领域课程的教学时间如国际技术贸易、国际服务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国际投资等; 适当增加提高学生商务沟通能力课程的教学用时,如商务沟通、国际商务礼仪与演讲、国际市场营销、跨文化交流等; 大量增加与国际贸易业务操作紧密相关课程的教学用时,如国际贸易实务、商贸外语函电、单证实务、国际结算等。专业限选课学时占总学时的25% 。

4. 专业任选课

专业任选课设置的目的是加深和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在专业任选课中开设2 - 5 个方向,例如国际商务、国际物流、服务外包、会展经济与管理、跨境电子商务等。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使这些专业任选课程尽量相互错开,让学生灵活选课学习。而且把专业任选课与考证培训相联系,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专业任选课学时占总学时的6% 。

5. 公共选修课

公共选修课主要兼顾文理渗透,合理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同时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考研深造以及提高就业竞争力。公共选修课学时占总学时的4% 。

6. 实践课程

国际视角下外汇市场 第5篇

19世纪70年代,波兰学者、语言学家库尔特内最早提出了“应用语言学”这一学科概念。在其相关的着作中,相对理论语言学来说,其对象是把理论语言学的知识应用于其他领域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虽然对应用语言学的理解各不相同,但各学者普遍认为其指语言应用方面的研究,而非语言理论方面的研究。应用语言学曾被定义为语言学在社会各领域的实践性应用研究,如翻译学、辞典学、语言文字的信息处理学等方面,也包括现今应用最为广泛的外语教学及第2语言教学等学科应用领域。

1.2 应用语言学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1.2.1 应用语言学的语言媒介传播作用

(1)英语在国际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作用。

国际文化交流是依赖于语言这个媒介,英语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至关重要。当前的信息网络的国际化,对于应用语言尤其是英语的需求量越来越多,由于全球信息资源大多以英语作为主存储媒介,因此,英语在整个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凸现。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人们需要掌握自己的母语外,还需要掌握电脑语音和英语。也正因此,赋予了应用语言学研究对英语教学研究的更多发展空间和保证。全球化带来语言界英语优势地位的同时,更凸显了应用语言学的的学科作用。

(2)汉语在国际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作用。

据一份官方调查研究数据显示,在亚洲地区,汉语作为应用领域、范围最广的一种古老语言而存在着。由于汉语言历史悠久,本身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及语言意境,因此,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汉语拥有着其他语言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个性优势,是新世纪国际文化交流的必须用语,更让中国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为世界精神文明发展及文化交流传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例如,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有一首流行歌曲“心灵清明”,从语言源流上可以追溯到中国古老典籍“清明”这一词汇中来,这一例子就形象说明了汉语言的独特文化魅力。

1.2.2 应用语言学在文化传播活动过程中的工具作用

在当今计算机应用领域中,语言作为文化传播以及人际交际的工具必不可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根基。国际文化交流的扩大化促使了语言多样化的形成,在各国际文化交流传播的活动过程中,各语言通过计算机系统转化为可以互相交流的符号,从而达到国际文化交流的目的。

当代社会文明的传播必须依赖于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传播媒介,我们常见的如书刊、报纸、影音数字出版物等,并且具有与之呼应的通讯系统和对应的符号及信号系统。综观世界,任何一项文化的传播都离不开“语言”这一基本工具与载体。例如,我们汉语是联合国官方工作用语之一,因此,中国法定的“汉语拼音文字”成为传播中国文化与文明的主要工具语言。

1.3 应用语言学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应用

世界全球化的形势,使得各领域的交流扩大也形成了语言的多样化。各种语言通过计算机的处理转换为可交流的符号信息以达到交流的目的。现在通用的传播媒体,从电视到电影,从广播到报纸书刊及音像出版物,都有自己对应的符号信息系统。任何一项传播与交流都是依据语言为载体。

2 应用语言学的学科意义

母语是掌握各种知识的初始条件与基本工具,外语或第二语言的教育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标准。全球化的发展推进了社会对现代化语言理论和水平的发展以及人才需求,语言教育工作也日益被重视起来。历史不止一次证明,任何一个经济实力强国,其首先必定是一个语言文化强国。应用语言学具有无限的生命活力,为了应对当前日新月异不断发展中的国际文化交流,为了满足这一市场需求,除开不断培养本国语言文化人才外,还要不断培养外国语言人才。

3 讨论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我们的外语教学活动,基本上是围绕着语言理论知识的单一传授,外语教学活动中往往仅局限于对语法、句章、词汇等的分析、举例与教学,而忽视了最为重要的人际交往与交流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文化的输入与学习还远远不够。人们已经习惯于将语言作为一中符号知识来进行传授与学习,而没有认识到语言的外部文化信息,忽略了语言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文化交流地位,使得人们在语言的学习中往往是抽象的、索然无味的,对语言却没有具体的.感性认知,一旦接触到实际的语言交流环境总显得手足无措,难以应付。

近年来,人们已经逐步认识到,外语教学仅围绕语言理论知识的单一传授是不够的,只有与相应的文化教学结合起来,语言教学活动才能实现外语教学的目标,培养出具备扎实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综合性实用人才。

4 结语

国际视角下外汇市场 第6篇

关键词:国际理解教育;高中英语;教材

高中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最主要的一种学习资源就是教材,所以,教师怎样应用英语教材是非常重要的。尽管英语课程标准中没有涉及国际理解教育,但始终贯穿了国际理解教育中的教学理念,所以,将国际理解教育有效融入英语学科中具有非常大的可能性以及可行性。《牛津高中教材》属于国际理解教育相关知识的一种重要载体,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别的国家及其民族文化,具有非常高的引导价值。英语教师合理开发以及应用教材,可以实现国际理解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国际知识,同时形成一种好的国际理解态度以及世界意识,可以在跨文化沟通中准确应用英语。

一、国际理解教育具体价值取向以及内容

1.国际理解教育具体价值取向

从国际理解教育具体知识角度上看,现阶段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应该是通过后民族主义来解读国际理解教育具体价值的,就是它是以文化差异性以及文化辩证统一为基础的,主要是培养国家公民以及世界公民。从国际教育具体情感态度角度上看,我国《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普高》)明确提到,学生应该乐于接触以及深入了解异国文化,此外,也应该全面了解我国文化。感情态度八级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应该具备在交流中通过英语介绍具体祖国文化的能力,同时了解以及尊重异国文化,将国际合作精神充分体现出来。从国际教育具体能力角度上看,《普高》中有明确规定,英语教师应该实施任务型教学,依据学生自身兴趣以及生活经验来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使设计出的教学活动对学生想象力、创新精神以及审美情趣的发展非常有利。而另一种提倡的具体探究式学习活动则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除此之外,英语教师应该具备合理处理语言以及文化之间的关系的能力,尽量让学生在英语教学中进一步了解外国文化,同时加深对国家民族文化的具体了解。

因此,以英语课程标准为教学背景,《牛津高中教材》中融入的国际理解教育具体价值取向是共生的,其主要是让民族主义取向以及全球价值取向能够保持平衡,同时有机统一文化差异性以及文化统一性。

2.国际理解教育具体内容

国际理解教育,其内容丰富多彩,涉及跨文化交际知识以及世界基本问题相关主题知识等。以英语课程标准为教学背景,《牛津高中教材》中融入的国际理解教育具体价值取向必须具有共生性,统一了文化差异性以及统一性。所谓文化差异性,就是将各种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充分体现出来的那些问题,文化统一性是指将各种文化共同人类文明以及人类创造和全球人们共同关心的利益体现出来的问题。依据文化差异性,可以将国际理解教育具体内容主要分成两种:(1)自文化理解教育;(2)跨文化理解教育。依据文化统一性,可以将国际理解教育具体内容划分为两种:

(1)与世界知识相关的教育;(2)与世界问题相关的教育。

二、国际理解教育视角下的《牛津高中教材》

1.国际理解教育视角下的《牛津高中教材》价值理念

对国际理解教育来说,其价值理念辩证统一文化所具有的差异性以及统一性,突出了我国民族价值取向以及全球价值取向的一种平衡,主要就是一种共生价值理念。可是《牛津高中教材》中每个教学模块中的国际理解教育相关内容单元数量比较多,占总数比例非常高,同时不同学年段的单元数量也比较接近。表明国际理解教育已经贯穿在教材中,同时也贯穿在高中三年学习中。依据文化差异性以及文化统一性具体单元数量比例,文化差异性具体单元数量比文化统一性具体单元数量多,特别是对于高一年级,高二年级与高三年级单元数量比较接近。该比例变化是比较科学的。之所以给高一年级安排的文化差异性相关话题比较多,是由于大部分高一年级的学生心理以及生理状况不够稳定,是形成个人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时期,因此安排比较多的文化差异性相关话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的态度,提高其文化理解能力,给高中以后学习中培养国际视野以及全球意识奠定基础。同时给高二年级和高三年级慢慢增加一些文化统一性相关内容安排,这与学生实际心智发展相符。而安排文化差异性相关话题内容主要是增进学生对文化的理解,给学生学习文化统一性相关话题奠定基础。

2.国际理解教育视角下的《牛津高中教材》内容

英语课程标准里面语言知识相关内容标准中有指出,英语语言知识主要涉及语音、话题、词汇以及功能和语法。传统英语教材组织英语语言内容的时候,是将语法当作纲,将功能意念当作纲要,现代《牛津高中教材》组织英语语言内容的时候,是将话题当作主线,利用话题来对语言学习任务进行组织,包含功能、语音以及词汇和语法的学习。另外,英语课程标准中与文化意识相关的内容标准表明,学生必须了解英语语言国家生活习惯、历史地理以及风俗和风土人情等,同时应该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文化知识和理解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等。

文化意識内容标准和国际理解教育具体目标内容存在共同之处,所以,在《牛津高中教材》中融入相应的国际理解教育的时候,不仅能在语法知识、语音以及词汇教学中融入国际理解教育相关内容,同时也能从英语教材具体话题知识中找出国际理解教育相关内容。

《牛津高中教材》中,和国际理解教育中的文化差异性相关的内容,大部分存在于英语语言知识学习以及学习和对比实际各种文化知识中。对教材中的文化差异性相关内容进行学习,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理解意识以及语言能力,从而加深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不同民族以及不同国家之间的理解,构建友好关系,共同合作,一起解决全球共同关心的问题。

《牛津高中教材》中,和国际理解教育中的文化统一性相关的内容,大部分存在于学习世界知识以及世界问题,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所具有的问题解决能力、全球意识以及相互合作能力。所谓世界知识,就是没有民族或者是国家特色的知识,属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共同行为和结果,是所有国家、民族以及地区正在经历或者是即将发生的。世界问题关键点是问题,是全球人类共同面临的困境话题,主要有:人权、生态环境、全球疾病控制、和平与发展以及发展不平衡等相关问题。

三、具体建议

《牛津高中教材》中尽管涉及了国际理解教育相关内容,但是组织比较分散,未形成体系,本质上是由于当前教育背景导致的结果。我国英语教学中的国际理解教育相关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一线城市,比如,北京以及上海部分学校已经开始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相关教学活动。该教学活动主要是依据校本课程或者是地方课程方式进行的,课程組织形式存在差异性,没有统一指导方针。所以,相关教育部门必须按照联合国提出的精神要求,同时借鉴国外比较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以及我国具体国情,建立和我国实际相符的国际理解教育具体方针对策。另外,国际理解教育必须有效结合国家课程标准相关内容,通过合适的方式有效结合教材内容,将国际理解教育融入不同学科中。比如,在英语课程标准和文化意识相关的内容标准中明确提出国际理解具体概念,让跨文化教育摆脱多种文化进行比较的教学框架,使学生从了解文化到理解文化,然后从理解文化向行动方面发展。除此之外,教育部门也应该支持国际理解教育的进一步推广,让更多的中小城市可以充分认识国际理解教育具体理念,给各城市中学普及国际理解教育相关知识,尤其是对教师进行培训。树立有这方面教学经验的学校以及地方为榜样,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高中英语教材编写人员对教材内容进行组织以及编写话题时,一定要注重不同文化元素所占的比例,增加对各国文化的相关介绍内容。此外,所编写的话题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度,如果教材仅仅从旁观者角度介绍异国文化,没有和异国文化进行交往,就会使学生学习该知识的时候不能获得文化冲撞感,所以很难加深印象。同时目前高中英语教材中的话题知识大部分都只是描述具体客观文化,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模式等介绍比较少。因此,教材编写人员一定要加深话题深度,同时设计相应的文化冲突,这样学生就可以获得文化体验以及深刻的经验。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国际理解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有效融入国际理解教育,并且对英语教材中存在的和国际理解教育相冲突的问题进行改进,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英语教师应该掌握英语课程标准以及国际理解教育具体内容,在日常教学中有效渗透国际理解教学相关内容,有意识地从英语教材中提炼出能够用于国际理解教育的相关学习素材。这样才可以在确保高中英语教学质量的同时进行有效的国际理解教育。

参考文献:

[1]荆洪光.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分析我国高中英语教材中的思维训练设计[J].科技信息,2011,4(10):120-123.

[2]杨云瑶.利用高中英语教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5,11(3):21-22.

[3]武瑞.探讨高中英语教育中的国际理解教育的渗入[J].地球,2015,12(5):441.

[4]祝凌宇.在国际理解教育中拓宽英语教师的国际视野[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2,7(16):10-12.

[5]凌娜.试探高中英语教育中的国际理解教育[J].学园,2013,2(14):97.

[6]唐敏芳.以人为本,师生同益:浅谈理解教育视角下的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J].基础教育论坛:综合版,2014,6(12):51-53.

国际视角下外汇市场 第7篇

从债券市场的角度出发, 如果没有足够大的债券市场, 在国际交易中人们就无法放心使用人民币。如果人民币计价资产市场缺乏足够的流动性, 人民币对外国投资者就无吸引力而言。其他央行和大型机构投资者会要求人民币计价的政府债务和企业债务是他们投资组合的“安全”资产。同时, 如果进口商和出口商不能进入衍生品市场来对冲外汇风险, 他们可能会担心由于开放资本账户导致的更大的汇率波动。因而, 在评估一国金融部门是否已准备好开放资本账户和提升其货币来获得储备货币地位时, 广度、深度和流动性都是需要考虑的相关因素。

一、文献综述

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 需要具备一些重要的条件。韩文秀 (2009) 认为, 国际货币的形成是:1、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2、发达而开放的金融体系。3、信誉良好而坚挺的货币。具体来看, 一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对一国货币的国际化有重要影响。黄梅波 (2001) 认为, 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是一种货币获得国际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没有足够大的债券市场, 在国际交易中人们就无法放心使用人民币。杨荣海 (2012) 认为, 一国股票市场的发展是其货币取得国际地位的一个很重要方面。李婧认为, 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需要在制度层面上, 在不显著改变原有框架下开放金融市场, 提高银行业的服务能力。张宇燕认为, 一国货币若成为国际货币, 反过来, 也将有利于其本国的金融产品、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

二、中国债务市场现状及中国债市如何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1. 中国债务市场现状

虽然中国国内债券的发行量在最初很少, 但是在过去10年内其发行量增速惊人。在2000年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的发行量的累计值仅为2719.5亿和50亿, 而非金融公司债券2005年之前几乎不存在。但截至13年底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的发行量的累计值猛增至1万9千亿和4千亿。

按大多数标准衡量, 当前中国债券市场的规模和流动性远远落后于已存在的储备货币经济体。表1对2010年主要经济体的政府和公司债券的市场规模和营业额进行了比较。美国债务市场无论是深度还是流动性上, 都是其他国家无与伦比的, 和美国的国债市场的营业额相比, 其他主要经济体的政府债券市场的营业额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以债券余额市值来衡量, 中国国债在2010年年底大约为2.4万亿美元, 而美国则为8.9万亿美元。中国国债的换手率是1.0, 相比之下, 美国的换手率为14.3, 印度国债换手率也大约是中国的2倍, 尽管印度国债市场的绝对量很小。中国和印度都限制了外国投资者参与本国政府债券市场, 而这会影响这两个国家的货币成为储备货币的机会。

数据来源:CEIC的数据, 以及笔者的计算。

中国企业债券市场有相当高的换手率, 这与中国迅速发展的公司债券市场是一致的, 尽管从绝对量来看该市场仍然很小, 大约为美国公司债券市场规模的1/12。但有趣的是, 中国未偿付公司债券的市值比德国相对应的数值要高, 并且大约是日本的1/2 (日本的换手率, 无论是政府债券还是公司债券都很低) 。

2. 中国债市如何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中国使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尤其依赖于国债市场的发展。当前特里分两难不是经常账户问题, 而是金融问题。在私人资本可以自由流动的世界, 其他国家持有的外汇储备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储备货币经济体必须保持经常账户赤字。然而, 人们希望储备货币经济体可以发行更高质量的并且资信可靠的政府债务或政府回购债务工具以便在全球经济衰退时, 充当对冲国内货币贬值的手段。随着人民币日益国际化, 中国有望在这方面发挥更积极地作用。这也意味着随着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 中国政府债务应当增加。

中国当前的政府债务水平和储备货币经济体和其他主要新兴市场相比仍比较低。对中国来说, 在使人民币国际化之前, 这是一种事前优势, 因为这为政府实施财政和通胀政策提供了更多的信誉。如果中国想使其货币更有弹性, 并且追求更独立的货币政策, 中国还需要更多样化的政府债券穿过产量曲线以实现通胀和产出目标。因而, 政府债券市场的结构和规模不仅密切关系到人民币如何成为国际化货币的进程, 而且关系到中国自身经济的发展。

尽管国内债券市场是金融市场发展的主要指标, 但它并未全面反映出货币在国际金融交易中的潜在使用。因而, 我们还分析了以不同币种发行的国际债券的相对量 (例如在国外发行的本币债券) 。现存的储备货币, 主要是美元和欧元占主导地位, 两种货币未偿付国际债券和票据, 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债券是微不足道的。这种情况对其他主要新兴市场的货币同样存在。例如印度, 是另一个有志将其货币打造成储备货币的经济规模庞大并发展迅速的新兴市场国家, 它的以本币计价的国际债券所占的份额也非常微小。

尽管, 从跨国家视角来看, 中国债券市场的绝对量很小, 但我们不能因此忽视了中国在这些市场中的迅速发展。正如上面讨论的那样, 中国的国内债券, 特别是公司债券, 在十年前, 几乎是处于可以忽略不计的水平。国内债券市场从1998年12月到2012年12月以每年平均30.3%的速度发展。尽管2010年在中国发行的未偿付国际债券和票据的余额只有190亿美元, 但这是从2005年的本质上为零的基础发展而来的。非金融公司债券在总国内未偿付债券中所占比重也在上升, 在2010年末所占份额达到了17%, 价值5220亿美元。此外, 正如上面讨论的那样, 2000年以来, 公司债券市场的营业额发展迅猛。

中国债券市场的迅速发展说明一国金融市场发展步伐与其将人民币打造成可被接受的国际货币的意图是一致的。然而, 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很可能只是一个非常长期的目标。有证据说明, 一国货币上升为储备货币的关键的决定函数最接近对数函数而非线型函数 (Chinn and Frankel 2007) 。换言之, 如果中国在世界债券市场的份额提高到50%至51%, 而非5%至6%, 中国储备货币地位的边际收益才会更高。如果这是分析获得储备货币地位的正确模型, 那么中国在进一步发展金融市场, 迎接国际货币的挑战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结论

总的来说, 过去十年, 中国在促进金融市场发展的广度、深度和流动性上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目前这种进展仍然很小。在实现规模庞大和流动性高的债券市场方面, 中国还有很大差距。更重要的是, 债券市场的结构和质量, 还需要重新定位来为货币在国际金融交易和储备持有中的广泛使用做准备。在原则上, 由于中国相对较低的外部和政府债务状况, 中国的债务市场可以迅速扩大而不会严重威胁通胀信誉或产生外部风险脆弱性。对公司债券市场的有效管制是一项重要的、应优先考虑的事项, 以便于这些市场可迅速扩大而不会带来金融的不稳定性。此外, 如果人民币想要成为事实上的国际货币, 就要满足外国投资者———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对相对安全的人民币计价资产的需求, 并给予他们进入中国债务市场的权利。

参考文献

[1]余永定.再论人民币国际化[J].国际经济评论, 2011 (5) :7-21.

[2]李婧.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看人民币国际化战略[J].世界经济研究, 2011 (2) :13-19.

[3]张宇燕.货币的性质与人民币的未来选择[J].当代亚太, 2008.

国际视角下外汇市场 第8篇

自1996年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正式启动以来, 经过十五年的发展, 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 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1996年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1997年放开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1998年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进行了市场化发债, 改革贴现利率生成机制, 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的基础上加点生成, 在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 (含浮动) 的前提下由商业银行自定;1999年国债发行也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 从而实现了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 人民银行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 批准中资商业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公司法人试办由双方协商确定利率的大额定期存款 (最低起存金额3 000万元, 期限在五年以上不含五年) , 进行存款利率改革的初步尝试;2000年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和300万美元 (含300万) 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下的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仍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2002年统一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 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2003年放开英镑、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币小额存款利率管理, 由商业银行自主确定, 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可以开办邮政储蓄协议存款 (最低起存金额3 000万元, 期限降为三年以上不含三年) , 对美元、日元、港币、欧元小额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 商业银行可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变化, 在不超过上限的前提下自主确定;2007年推行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 作为重要的市场利率指标。

二、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制约因素

(一) 市场化基准利率的缺失

基准利率是整个利率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利率, 是在整个金融市场和利率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利率。银行的存款利率在中国一直发挥着基准利率的作用, 但是, 这种银行利率并不是在市场上通过公开、连续、广泛、集合的竞争定价活动来确定的, 同时, 它的利率期限结构的功能是以确认不同期限的金融市场之间存在分割且资金不可能在市场间无成本的相互流动为前提的, 因此, 银行利率不可能真正替代基准利率的作用。

(二) 利率政策传导机制不灵, 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

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 它的传导机制在中国主要依靠的是行政手段, 而非经济手段。首先, 中国对利率目标的确定和调整具有相当程度的短期性, 忽视了利率对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功能, 市场传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其次, 中央银行制定各项法定利率, 各金融机构自行确定利率标准的自主权很小, 金融机构经营风险与收益不成正比, 阻碍了市场化利率的形成和政策效果的发挥。

(三) 国有商业银行未真正实现商业化

国有商业银行由于产权治理结构缺陷, 银行的产权界定模糊, 管理层和一般员工没有利益驱动机制, 使得所有者和经营者难以实现利益的激励兼容, 经营者非市场化选择的倾向很强, 这是导致银行效率低下的症结所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大量非市场化行为的存在, 即使利率自主权放开, 银行也难以按照市场规律借贷资金。

三、利率市场化的理论意义和国际经验

(一) 理论意义

利率市场化的过程, 不仅仅是利率结构和体系改变的过程, 也是国有企业、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国家货币政策进行改革的良好时机, 利率改革有利于企业融资环境的改善, 有利于促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 利率市场化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基础, 是连接企业、银行与财政的关键点, 因此利率市场化不仅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经之路, 也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二) 国际经验

1. 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通货膨胀率攀升, 利率飞涨, 资金大量流向非银行金融机构, 导致了美国的资金“脱媒”现象。为了缓解资金过度流失引起的银行经营困难, 美国的商业银行进行了大规模的金融创新, 经过6年的渐进改革, 美国于1986年实现了利率的市场化。

美国利率市场化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1) 1970年, 放松对10万美元以上, 90天以内的大额存单的利率管制; (2) 1973年, 放松所有大额存单的利率管制并取消1000万美元以上, 期限五年以上的定期存款利率上限; (3) 1978年, 准许存款机构引入货币市场存款账户 (6个月期, 1万美元以上) , 不受支票存款不允许支付利息的限制; (4) 1980年, 允许所有金融机构开设NOW账户; (5) 1982年, 准许存款机构引入短期款账户 (91天期限, 7500美元以上) , 并放松对三年6个月期限以上的定期存款的利率管制; (6) 1983年, 取消所有定期存款的利率上限; (7) 1986年, 取消NOW账户的利率上限。

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利率市场化的实施没有给经济带来过大的冲击。1982年美国通货膨胀得到抑制, 以后一直处于温和状态。实际利率水平不断下降, GDP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2) 利率的敏感性增强。在美国的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创新的过程中, 各种市场化利率的金融资产纷纷出现, 利率的敏感性得以增强。

2. 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

二战后初期, 日本国内经济低迷, 特别是金融一片混乱, 为了整治金融秩序, 防止利率高涨, 日本政府在1947年对利率进行了严格的管制, 但是随着日本经济形势的变化和资金流量结构的变化, 以及个人与企业对金融资产运用的多样化, 利率管制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责难, 日本银行认识到必须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日本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1) 1975年, 废除日本银行对贷款利率的指导性限制; (2) 1978年, 银行间拆借利率和票据买卖利率市场化; (3) 1985年;引入大额货币市场存单 (5 000万元以上) 和取消大额定期存款利率管制 (10亿元以上) ; (4) 1992年, 引入自由、浮动利率的储蓄存款; (5) 1993年, 取消较小额的定期存款和货币市场存单的利率管制 (低于1 000万元) ; (6) 1994年, 取消除活期存款外的所有存款的利率管制。

利率市场化对日本的影响主要体现:一方面对日本金融结构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的实施改变了日本金融结构原先“借款过多”、“超额贷款”、“资金偏向”、“间接贷款优势”的特点, 使日本的金融结构更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另一方面使日本银行的经营从困境中走出。

四、中国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 创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前提和保证。由于金融市场和商品市场在调节速度上有很大的差异, 利率市场化在增强金融部门流动性的同时也加大了金融机构的风险, 放开利率管制后的金融部门容易发生经济波动。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宏观环境, 金融机构的稳定机制又没有配套, 就会使本来就不稳定的宏观环境进一步恶化, 这样利率市场化就不能改善宏观经济的效率, 有悖于利率市场化的初衷。

(二) 规范微观主体的行为方式

利率市场化改革中, 市场主体必须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和规范的行为方式。微观主体包括储蓄个人、企业和商业银行, 其中,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制的构建最为关键。如果作为金融中介的商业银行经营不善, 效率不高, 利率市场化优化配置资金资源的优势就难以实现。

要尽快着手金融结构改革, 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建立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 并真正按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要求开展经营活动。如此, 才能保证利率信号的准备传导, 促进市场化利率的真正形成。建立提高资本充足率, 迅速增强抗风险能力的机制;建立合理的产品定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分级授权体制和完善的监管制度;建立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 调整资产负债结构, 建立利率风险衡量系统;建立中间业务核心业务服务体系, 开拓新的业务领域, 建立以效益为中心的经营机制, 实行多元化经营;建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规避工具的应用体系。

(三) 确定基准利率

进一步发展货币市场。货币市场既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调控的支点, 又是商业银行进行自主定价的重要基础, 银行信贷产品、内部资金转移价格都是以货币市场的交易价格作为利率定价的参照依据。大多数国家在利率市场化和基准利率培育过程中都以货币市场作为重要突破口和推动力。应进一步完善货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市场交易主体, 扩大货币市场交易规模, 发展多种金融产品, 增加交易主体, 进一步完善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 增强市场的约束力, 在加强风险控制的条件下, 放宽交易主体从事交易的品种限制, 增强市场流动性。

逐步弱化存贷款基准利率的作用, 简化存贷款基准利率档次, 扩大中长期及大额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为实现从管制利率和市场利率的二元基准利率管理体系向完全一元市场基准的平稳过渡创造条件。进一步理顺市场利率体系结构, 目前同业市场拆借利率、央票利率和Shibor都在不同程度上承担市场基准利率作用, 应进一步扩大Shibor影响, 在制定宏观政策时, 更多地以Shibor为参考, 提高Shibor作为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有效性, 鼓励金融机构扩大Shibor的运用范围, 提倡以Shibor为基准进行金融衍生产品定价, 培育公认的市场收益率曲线。

(四) 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

国际视角下外汇市场 第9篇

(一) 美国

二战后, 美国政府开始大规模支持研发活动, 资金投人不断增加, 从1947年的5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1438亿美元, 所占GDP比重过去十年里一直保持在2.6-2.8%。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将2009财年研发预算增加到1471亿美元, 将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中的约1200亿美元投向科技领域, 并宣布将把美国GDP的3%投人研究和创新, 成倍增加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能源部科学办公室等3家国家主要科研机构的经费。

美国是一个信奉市场万能的国家, 但90年代以后, 美国开始强化政府在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中的领导作用。政府资助的主要机构是国家科学基金会, 同时政府各部门也有一些基础研究的资金资助大学的科学研究。

(二) 德国

德国联邦政府十分重视科技投入, 为了实现欧盟提出的到2010年其成员国的研发经费应占其国内生产总值3%的日标, 作为2010议程和联邦政府创新倡议的一部分, 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2004年11月15日达成研究和创新协议, 对由联邦和州共同资助的五大科研机构, 到2010年, 每年至少增加经费3%。

▲▲二、各国财政科技投入的比较分析

(一) 财政政科技研发投入总量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最近发布的一期《主要科学技术指标》数据库 (Ma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1) 公布了OECD国家30个成员国和中国、俄罗斯、阿根廷、南非、以色列、新加坡、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中国台湾等9个非OECD国家 (地区) 的最新R&D数据。据测算, 这39个国家 (地区) 的R&D经费占世界R&D经费总额的95%以上。

(二) 财政研发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政府研发投入总额占GDP的比重是用来衡量一国政府预算中对研发投入的努力程度和投入的力度的重要指标, 该指标也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政府研发投入的相对规模。各国政府研发预算投入不但受科技政策的变化影响, 而目还受财政总预算的制约。美国、日本、法国和英国这些西方大国在近年来的研究与发展经费虽然都有所增加, 但政府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却呈现出徘徊的趋势, 其中法国更是出现下降的情况。而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的该项指标近年来却呈现出明显的上升势头, 这充分说明了韩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对科技投入的重视, 如表1所示。

▲▲三、对我国的启示

(一) 政府要进一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的力度

尽管国家政策和专家意见一再提出加强企业在科技投人中的主导性作用, WTO有关协议也在引导企业成为科技投人的主体, 但这井不意味财政科技投人可以削弱。相反, 我国财政科技投人占GDP比重与国际上所认定的1%的比例还相差甚远, 应进一步加强。只有财政科技投人进一步增长, 科技投人结构才有可能进一步优化。

(二) 调整财政科技投入的投资领域

政府科技投人的领域应进一步调整和明确, 重点投人那些投资期长、投资回报较为隐性、具有公共品性质、企业资金不愿意投资而又对国家的战略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长期发展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领域。

(三) 针对自主创新的各个阶段制定和实施财政投入政策

财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针对自主创新的不同阶段, 区别对待, 重点突出。针对自主创新过程中各个阶段和环节的不同特点, 应采取不同的财税鼓励和优惠政策。目前, 我国的财政政策在各个阶段的支持不平衡, 促进科技自主创新的财政激励政策至今还未形成完善的体系, 而目己有的每一项优惠扶持政策都是针对单一环节、单一问题、单一取向而独立存在的, 没有从自主创新所要经历的完整循环或运行过程中形成环环相扣、相互衔接的扶持机制。因此, 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及新兴市场国家的经验, 针对自主创新的各个阶段有策略地制定和实施财政政策。

(四) 科技投入配置要适合本国或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区域特点

虽然许多创新型国家的科技投入配置比较合理, 但简单模仿照搬是不能提高我们的科技投入配置效率的, 只有在借鉴的基础上, 结合本国的国情、制度及文化, 以及本地区的具体情况, 探索出适合的配置模式, 才能使科技真正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资料来源:OECD《主要科学技术指标》2008/2

摘要:随着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 科学技术实力已经成为决定一国综合国力的核心因素, 而科技投入的数量和使用效果直接影响科技水平和科技竞争能力。随着科技革命浪潮的兴起, 世界科技投入展现出新一轮的高速增长趋势, 特别是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等一些创新型国家, 其领先的科技优势是与这些国家的政府对科技的巨大投入分不开的。本文比较分析主要创新型国家的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的现状、政策和经验, 并就我国如何借鉴国外经验, 完善财政科技投入体系提出了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创新型国家,科技投入,国际经验,启示借鉴

参考文献

[1]黎友焕, 王凯:《财政科技投入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9期

语境理论视角下的国际汉语教学 第10篇

一、语境理论的相关原理概述

我们对语境理论的探讨无法抛开语言学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作为对人类自身认知的一种探索, 语言学囊括了丰富的研究内容, 从考古学、生物学、哲学、逻辑学、数学到美学、声乐, 以及我们所涉及到的教育学都可以从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语言”中找到结合与联系。从语言学自身来看, 索绪尔开启现代语言学的标志是将语言学从哲学层面具体到了科学层面, 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其根本特点是声音与意义的结合, 发音与意义成为研究语言的两个范式。“在此基础上, 经由布龙菲尔德、萨匹尔、霍凯特、海里斯等人的发展, 形成了以研究语言的结构为中心任务的结构语言学。”[1]比如布龙菲尔德在其著作《语言论》中把“意义”理解成:“说话人发出语言形式时所处的情景和这个形式在听话人那里引起的反应;又由于人类目前的知识无法对这种‘情景’做出科学准确的说明, 因此语言研究中对‘意义’的说明是一个薄弱环节, 所以要从研究语音形式作为出发点而非‘意义’。”[2]其后伴随着“乔姆斯基革命”, 认为“普遍语法”是人体器官功能的一种体现, 而“意义”与“发音”属于附属物, 乔姆斯基打破了美国语言学派的传统, 为语言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范式。韩礼德的功能主义语言学是对传统语言学研究的继承, 实际上是对乔姆斯基语言学研究新范式的否定和批评。语法不能独立于“意义”与“发音”之上而更具有主导性, “意义”与“发音”依然是研究语言学的基础范式。韩礼德与传统语言学研究的不同是, 将研究的主体从“发音方式”转变为“意义”的研究, 并认为在系统语言环境下, “意义”是可以明确的。“语境”这一概念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 是由英国语言学家Malinowski (1923) 提出来的。先后经过弗斯、范迪克等人的发展, 最终韩礼德集大成。Malinowski指出:“如果没有语境, 词就没有意义。”弗斯系统研究了意义与情景语境和语言学语境的关系。之后, 语言学家Halliday (1964) 将情景语境发展为“语域”理论, 把语域分为语场、语式和基调, 语域所反映的就是语境。他从该角度出发, 进一步证明了语境对外语口语学习的重要性[3]。

二、语境理论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很多年以前, 中国的物理学家和语言学家赵元任指出为何很多人觉得仅从书面形式来学习语言是很困难的, 了解一种语言的口头形式能使人接近那些在书面语里所隐含的意义, 但完全通过书面材料则就很不容易了。”[4]韩礼德提及赵元任的观点说明了仅仅从书面形式来学汉语是很难得到收获的, 原因就在于书面的固定字符无法带来情景上的思考, 没有情景的触动无法理解语言的“意义”。国际汉语注重汉语口语的学习比起国际汉语文本词句更需要应用上的情景触动, 用情景设置来完成“意义”的表达和正确掌握。正如我国一直以来实践的“情景教学方法”一样, 学生在情景学习的过程中, 也更能接受陌生语言带来的语言联系, 即在相同的场景中来对应寻找到母语的支持。语境理论也正是在此处对国际汉语言学习产生了作用 (如图1) 。

语境理论实际上给国际汉语言的学习提出了教学和实践上的方法, 即通过三个“语境”的构造来完成国际汉语言能力的提升。通常我们接触一个汉语词句, 需要与人交流的时候, 我们获取的首先是语言“语境”的认知, 比如说见面打招呼的场景, 我们的汉语表述是“嗨, 吃了没?”如果没有打招呼的场景约束, 这种表达显然是有问题的, 所以语言“语境”是建立在我们对汉语言文化的掌握上;情景“语境”为我们提供了继续交流的背景, 获取了情景“语境”的认知,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打招呼的画面;最后, 实践“语境”为我们提供了继续交流的对策, 即交流经验的出现。国际汉语言学习离不开母语的经验支持, 更离不开场景的构建, 语境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完成这种过程的认知模式, 提供了学习国际汉语言的方法。

三、国际汉语教学中的语境应用

系统功能语言学下的语境理论强调“意义”的重要性。国际汉语言学习发出声音不是目的, 最终是要表达出想要表达的“意义”。明白对方说什么, 才能知道自己怎么回答。语境理论通过结构、情景的提供为国际汉语言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国际汉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涉及到自身的学习方法和汉语思维的建立, 还需要在汉语教学的路径上做出努力。汉语教学显然是影响国际汉语言的一个重要内容, 入门、深化、理解等方面都需要通过教学来完成大学生对国际汉语言的掌握。语境理论带给国际汉语言教学的引导是, 创新和改造了国际汉语言的教学模式, 如今, 国际汉语言教学模式几经改良, 从“情景教学模式”走向了“多媒体教学模式”, 还有多种利用现代技术创新的教学方法, 如群教学、云教学、角色扮演等等。万变不离其宗, 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中国语言学教学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基础, 情景理论在多种教学模式下都体现出其基础作用, 比如多媒体教学中, 我们在提供画面情景的同时, 让学生也深刻理解了发音语气、上下情节产生的作用。单一文本教学或者黑板教学无法引发“语境”的产生, “哦了”的表述如果没有“语境”的铺垫, 可以有多种意思, 我拿到了、我得到了、我知道了、我懂了、明白等等。口语交流的基础在于语境, 口语是一种实践操作, 不是简单的逻辑作答。所以, 不管从自身学习还是从教学方面, 语境理论都是至关重要的基础, 对国际汉语言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语境理论在大学生国际汉语言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教学手段与学生认知能力的对接。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启发的过程, 知识不是通过灌输就可以转移给学生的, 而要通过启发让学生自己认知。语境理论的三种“语境”含义直接与学生认知系统的自我监控、知识系统、认识策略相对应, 构成了语言学与认知原理的融合, 达到了启发教与学联通的目的。“认知语境是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也就是说, 语境的选择会导致语境的扩大。”[5]

韩礼德吸收了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内容, 将其作为解释“意义”和语言学的逻辑起点的一个补充。语境理论的内容包含有皮亚杰认知心理学思想, 这种通过理解“意义”而产生的认知沟通正是“语境”存在的重要作用。教学手段的使用要契合学生认知心理, 是营造各种语境意义的重点, 通过语言“语境”的构造逐渐认识和接受知识系统;通过情景“语境”的构造来完成认识策略系统的建立, 最后通过实践“语境”来完善学生自我监控的认知系统。将语境理论应用于国际汉语言教学, 使教学方法真正能够激发学生的认知系统, 做到启发学生理解和实践的最终目的。汉语学习并非多学、多记、多背的简单记忆过程, 而是一个高级系统, 需要我们从教学方法上采用更为高级的手段。

摘要:语境理论作为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个基础理论, 随着国际汉语教学的不断变革而展示出了重要的理论引导作用。一方面, 韩礼德本人的中国学习经验本身就是一种中英文间的融合, 另一方面, 语境理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体现出了其普适性的一面。这为研究国际汉语教学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出发点。基于语境理论视角, 对国际汉语教学进行研究, 试图从中得到原理性的启发, 从而更加带动国际汉语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语境理论,国际汉语,教学

参考文献

[1]王霜梅.析索绪尔、乔姆斯基和韩礼德的意义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1) .

[2][美]布龙菲尔德.布龙菲尔德语言学文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6:译序.

[3]彭明娥.大学英语课外口语语境建构——以QQ群训练英语口语的方法[J].教育评论, 2010, (2) .

[4][英]唐纳德.韩礼德.韩礼德语言学文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6:434.

[5]李文辉.动态语境下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J].语文学刊 (外语教育教学) , 2010, (6) .

国际视角下外汇市场 第11篇

关键词:《世界反兴奋剂条例》;使用兴奋剂行为;运动员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073-03

奥运会游泳冠军孙杨在2014年5月17日一次尿检中被查出使用了违禁物质曲美他嗪,被罚以禁赛3个月,从5月17日起,至8月16日。由于使用兴奋剂的嫌疑,孙杨在全国游泳冠军赛1 500米的决赛争夺中赢得的冠军也被取消,同时处以罚款5 000元[1]。这一事件东窗事发之后,反兴奋剂一时被众人热议推上风口浪尖,成为国际舆论焦点。

兴奋剂毒瘤泛滥体坛,是国际体坛长期面临的严峻挑战。兴奋剂药物的滥用,颠覆了竞技体育超越人类极限的本质意义,违背了竞技体育公平公正的竞技精神,严重损害了运动员的身心健康,有悖于体育伦理道德,滋生助长社会不良风气,因而遭到了體育界、法学界、国际社会的一致反对。在国际反兴奋剂斗争的大环境中,我国体育的反兴奋剂工作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一、国际社会反兴奋剂斗争的现状

随着竞技体育的高速发展,使用兴奋剂问题日趋猖狂,国际体育组织不断改进和推进治理兴奋剂问题的手段和方法。面对使用兴奋剂问题在国际体坛所呈现出的组织性、长期性、隐蔽性、高科性等诸多特点集合的复杂现状,国际体育组织在反兴奋剂立法方面充分强调依法治理,持续发展法制建设,在处罚体系方面强调提高执法效率,以期在反兴奋剂斗争的处罚过程中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平衡。

1999年,国际奥委会(以下称国奥委)成立了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2003年,国奥委通过了《世界反兴奋剂条例》(以下称为《条例》)。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国奥委在2007年对《条例》进行了修改,并宣布自2009年1月1日起实施生效。具有世界范围属性的《条例》,是第一个统一世界各国、各竞技体育单项体育组织兴奋剂处罚标准的世界性反兴奋剂文件:它最大限度地协调了各国反兴奋剂处罚标准的差异,调和各体育组织之间的规则冲突,充分保证了运动员行使正当程序的权利。《条例》建立了全球统一的反兴奋剂斗争联盟,奥林匹克家庭的所有会员国、所有单项组织、所有运动员都必须遵守相同的检测程序和接受《条例》规定的相应处罚。

(一)《条例》统一了反兴奋剂的规则

“统一联盟”建立前,世界各国、各竞技体育单项组织沿用各自内部不同的规则。不同的赛事采用的竞技规则不同,各个国家队秉承依据的竞赛规则也不一致,必然导致规则适用的不确定性以及裁决结果的难以预见,运动员往往处于“被处罚”的“被动”状态。《条例》通过后,形成了一个独立自治、全球统一的正式认可的反兴奋剂管理体系,这是世界反兴奋剂的发展历史上里程碑标记的一章。

1.严格定义了使用兴奋剂行为的概念范畴

《条例》中明令禁止使用任何有利于提高运动成绩的物质的行为,同时也禁止使用任何有利于提高运动成绩的物质方法。“使用”的概念被严格定义:一旦运动员的抽检样品中被查出还有违禁物质或其代谢物质或标记物,即视为该运动员使用了禁用物质,无论该违禁物质是怎样进入其体内。根据规定,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至少每年更新并公布一次新近修改扩展后的违禁物质和方法的全名单,新名单将兴奋剂涵盖为违禁物药物和方法以及某种情况下的违禁物质。《条例》中内容指出,协助运动员获取和使用兴奋剂及携带、运送兴奋剂的行为都是被禁止的。采纳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的建议后,WADA可以为该体育单项更新扩展符合该体育单项特殊性的违禁物质、方法的名单。此外,2007年修改后的《条例》引入增加了“非典型性检测结果”的相关内容[2],即在检测样品中发现人体内源性(人体内部因素产生或引起的)产生的禁用物质后,可以进一步调查,但实验室必须提供研究报告。

2.细化了使用兴奋剂行为的处罚标准

《条例》依据情况的不同,综合危害后果的不同程度,细化了处罚标准。

其一,大致分为以下五种情况:(1)从运动员体内采集的样品中发现禁违禁物质;(2)运动员被发现持有禁用物质或禁用方法(3)运动员被发现使用或企图使用某种禁用物质或禁用方法;(4)发现运动员构成逃避样品采集的行为;(5)发现运动员篡改或企图篡改兴奋剂控检测过程中任何环节的行为。以上五种情况,运动员都将面临被禁赛的处罚。禁赛期也细化了不同的处罚期限:第一次违规,禁赛两年;第二次违规,终身禁赛。

其二,在运动员体内采集的样品发现违禁物质的情况下,运动员必须证明,是服用其他通用医药产品导致未能通过检测,而非故意使用该违禁物质。不同情况下的处罚程度依次是:第一次违规,处罚最轻程度为警告和训诫,但是保留比赛资格,处罚最重标准为禁赛:第一次违规,禁赛一年;第二次违规,禁赛两年;第三次违规,终身禁赛。

其三,情况分为以下两种:一是发现运动员从事任何禁用物质或禁用方法的交易;二是对其他运动员使用或企图使用某种禁用物质或禁用方法。以上两种情况,运动员都将面临禁赛处罚,根据情节严重,禁赛期短则四年,重者将面临终身禁赛的最严厉处罚。

其四,针对运动员未能提供行踪信息或错过检测的情况:处罚最轻为禁赛三个月,最重程度的禁赛期为两年。

3.采用了“严格责任”的归责原则

法律中的“严格责任”归责原则,是认为当事人的行为时是否持有故意心态,和处罚结果以及目的之间没有直接关联。根据《条例》规定,反兴奋剂组织负有义务,必须证实运动员已经发生违禁行为;运动员则负有义务,证明自身没有发生违禁行为。兴奋剂处罚案件中引入“严格责任”则意味着,一旦确认运动员使用兴奋剂的行为确凿无误,其行为时主观是否持有故意心态则不再考究,只需依据体内样品的阳性检测结果,运动员都将受到不可避免的相关处罚。面对兴奋剂检测,运动员负有义务,应当确保体内没有禁用物质,并对其身体内的任何禁用物质以及该物质的代谢物或标记物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条例》特别标注,“禁止运动员挑战禁药名单”这一条,并配以详细注释,在体检样品显示为阳性的情况下,运动员不能以该物质和方法没有提高比赛成绩为理由来规避处罚机制。

(二)《条例》严格遵守正当程序

2007年,《条例》重新进行了修订。新《条例》致力于保护运动员被忽视的权利,强调处罚程序操作的透明性,强调“严格”和“公平”。强调“严格”,是对使用兴奋剂行为加强了打击力度和扩大了打击面,强调“公平”,是对正当程序保护的方方面面充分覆盖,细化了相关内容,赋予了运动员相对平等的权利。

一是被告知的权利。运动员应当被公平地告知其检测结果,以及有权知晓后续调查的真实结果。

二是个人隐私权。运动员享有个人隐私权,该运动员的体内检测结果以及一切个人相关信息应当保密,必须待负责检测结果管理的反兴奋剂组织公开后才可宣布该体测结果。

三是听证的权利。运动员享有永远的“参加公正听证会的权利”:每个负责检测结果管理的反兴奋剂组织都应当为任何被怀疑已违反《条例》的人公正平等地提供参加听证会的权利。《条例》中还包括详细的听证程序基本原则和规定。

四是上诉的权利。《条例》对运动员的上诉权利做了详细的规定:对适用条例或规则所做出的裁定,都可以根据条例的相关规定提起上诉。《条例》对上诉主体、上诉机构以及可以上诉的情形也分情況做以详细的说明。

(三)关于兴奋剂处罚中“严格责任”的争议

“严格责任”是反兴奋剂斗争中的一把双刃剑:该原则的“零容忍”在反兴奋剂工作中起到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但其裁决程序中一味强调效率而忽略运动员的个人权益,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议。

拉杜坎案显著突出了“严格责任”这一问题。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罗马尼亚体操运动员拉杜坎为观众展现了完美的竞技体操表演后,毫无悬念地夺得了女子全能体操金牌。然而赛后的惯例药检结果却让人们大为吃惊,其尿样中被检测出含有伪麻黄碱。伪麻黄碱,是国际奥委会禁用的药物,国际奥委会执委会讨论后决定,取消这位罗马尼亚体操运动员的个人全能金牌。然而事实上,体操运动员服用伪麻黄碱,非但不能提高体操比赛水平,反而会损害其体操技术的发挥,所以伪麻黄碱——这一国际奥委会禁用的药物,并没有出现在国际体操联合会的禁用药物名单上。在争论中,国际奥委会官员承认,服用伪麻黄碱不能提高体操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相反,还会影响其竞技表现。但是国际奥委会认为,对于禁用药物“零容忍”的规定,是所有运动员都必须遵守的规定,不容违背。我们承认,国际奥委会的裁决是符合规则的,但却颠覆了人本主义。“严格责任”过于“零容忍”,裁决程序苛求符合规定,忽略了各单项运动的特殊性,弱化运动员的个人权益,强加给他们过高的注意义务。适用“严格责任”,打击面过于宽泛,往往殃及无辜,拉杜坎则是这争议下的牺牲品。

二、我国反兴奋剂斗争的现状

(一)我国反兴奋剂斗争的立法缺失

1998年,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了《关于严格禁止在体育运动中使用兴奋剂行为的规定(暂行)》(简称《一号令》)。自颁布之日,这一规定成为我国反兴奋剂工作的准则,是我国反兴奋剂工作的强心针,强有力地打击了兴奋剂的违规问题,重振了竞技体育公平公正的雄风。然而,《一号令》已经无法满足当今国际社会反兴奋剂工作的需求:具体的反兴奋剂职责、宣传教育和行政处分等关键内容过简,对相关执法机构的规定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有些内容与《世界反兴奋剂条例》存在矛盾冲突,更有甚者与上行条例内容主张完全相悖。

2004年,国务院颁布了《反兴奋剂条例》。作为我国反兴奋剂法律体系直接关系的相关法律法规,《反兴奋剂条例》大大推进了我国反兴奋剂斗争的“法制化”建设。近年来兴奋剂的“毒害”严重泛滥,《反兴奋剂条例》本身涵盖的内容却未能及时更新细化,面对层出不穷的习惯分集犯罪行为,《反兴奋剂条例》显露出明显的局限性。

(二)我国反兴奋剂斗争处罚无力

与国际社会反兴奋剂法制建设相比,目前,我国《体育法》中规定的反兴奋剂条款尚处于有法可依,处罚无力的窘迫阶段。我国在对兴奋剂问题的处罚上存在着责任主体单一,负责处罚的相关机构主体不明,处罚程序缺乏可操作性,处罚力度偏轻等问题。翻开由总局起草并颁布的《关于严格禁止在体育运动中使用兴奋剂行为的规定(暂行)》,其中所述[3],依体育行业的内部处罚,我国对服用兴奋剂的运动员的处罚相当严厉。但是,针对组织、强迫、诱骗、教唆运动员服用兴奋剂的相关人员和制造、携带、销售、有偿或无偿提供兴奋剂的行为者的处罚相关内容仅仅是原则性立法,缺乏可操作性。

(三)我国反兴奋剂管理的更新换代——“法制化”转型“法治化”

随着国际反兴奋剂法治化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反兴奋剂工作建设也在更新换代——“法制化”转型“法治化”:国务院新近出台的《反兴奋剂管理办法》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办法》将于2015年1月1日施行,取代《一号令》。新《办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反兴奋剂工作迈入更加法治化、规范化的新阶段。

与新《办法》配套施行的还有“实施性”、“规范性”文件《体育运动中兴奋剂管制通则》。《办法》中写入了行政管理、行政处分方面的内容;《通则》中则详细阐明了反兴奋剂工作技术层面和操作层面的内容,如兴奋剂检查程序、兴奋剂违规禁赛处罚等内容[4]。《通则》配合新《办法》的,双管齐下,我国反兴奋剂斗争逐步走进有法可依,有力打击的新局面。

三、国际视角下我国反兴奋剂斗争工作的建议

(一)“由内而外”加强体育伦理约束力

竞技体育秉承奥运宗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拼搏精神,不断挑战人类的生理极限,把生命的意义推向更高层次。然而现代竞技体育,运动员盲目地追求胜利,出于个人利益,为了目的,获得商业收益……比赛胜利的意义早已经不是崇尚体育精神。一些运动员的价值观念被扭曲,他们超越的不是自我生理极限,而是道德底线——铤而走险违规服用兴奋剂。综上所述,究其根源则是缺乏对体育精神的正确认识,未能树立正确的体育伦理观,体育伦理观念的失衡。体育伦理通过道德观念的约束力,帮助人们培养健康的体育伦理观念,对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体育伦理的约束作用必须是由内而外——加强体育伦理教育。只有深刻理解体育伦理的含义,运动员才能培养出正确的体育伦理价值观,形成积极的自我约束力和内驱力,从而在追求胜利的激烈竞争中自觉遵守各项规范。体育伦理教育不应当局限于运动员的个体范围内,必须是同时加强运动员、教练员以及一切竞技体育相关参与人员工作的伦理教育,使他们的体育伦理意识得到共同提升,创造团结、健康、一致的体育伦理环境。

其次,体育伦理的约束作用必须是内外双修的——主体约束离不开外在舆论的道德监督。应当积极拓宽公共舆论渠道,进行全方位的道德监督,充分发挥公众媒体的宣传作用,通过社会舆论道德约束力进一步巩固体育伦理观念对行为主体的积极约束作用。借助社会舆论的赞许或谴责,调动行为主体的荣辱感和体育道德良知,从而培养体育行为主体知善知恶的能力和从善去恶的态度,树立正确高尚的体育伦理。

(二)完善法制建设

1.与国际接轨,兼顾中国特色

《世界反兴奋剂条例》是上位法,我国《反兴奋剂条例》是下位法。《反兴条例奋剂》严格遵循《世界反兴奋剂条例》的原则和规定,同时结合我国反兴奋剂工作的现实需要,对《反兴奋剂条例》子以了细化和补充,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例如明确了各级各类体育部门在反兴奋剂工作中的职责与分工,明确规定要对违规参赛、躲避检查和检测、阻碍调查取证或检查、反兴奋剂工作人员违法、该单项协会无故拖延检测程序做出处理等行为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等。再如,我国反兴奋剂处罚体系认为,一旦查明兴奋剂事件,运动员、教练员和相关单位都应当受到处罚。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则不认同,认为处罚牵连太广。但是近年来使用兴奋剂行为的高科组织化,我国反兴奋剂工作必须认识到辅助人员对运动员使用兴奋剂行为的影响。与国际接轨,兼顾中国特色,既维护了我国反兴奋剂法制建设的权威性和稳定性,又保证了与《世界反兴奋剂条例》的一致性和同步性。

2.细化内容,多方联合

我国反兴奋剂工作涉及内容必须更明确、更广泛:对于各部门单位反兴奋剂工作职责、反兴奋剂宣传教育、兴奋剂检查与调查、兴奋剂检测、结果管理处罚与奖励、药品、营养品食品管理等反兴奋剂工作的相关内容,应当明确指出相关责任主体以及处罚机构;对于以往涉及较少的青少年体育领域和非注册运动员群体,也应当扩展补充反兴奋剂工作的相应内容,在各个方面做出详细的规定。

反兴奋剂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密切配合,需要各反兴奋剂组织的共同努力。除了制订反兴奋剂部门相关法例法规外,我国还应当修改补充各相关法律法规中的反兴奋剂的相关性条文。现行《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海关法》《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的相关内容应当根据反兴奋剂工作的现状及时更新,修订增加反兴奋剂的有关内容,充分配合兴奋剂处罚程序的操作。

(三)“利其器”——深入科学研究

想要遏制兴奋剂泛滥问题必须先“利其器”——深入发展与禁用药物检测技术相关的科学研究。面对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的禁用物质种类,我国兴奋剂检测技工作不能处于被动“更新”的窘迫局面,必须主动发展,不断创造新的检测方法,提高检测水平。兴奋剂检测技术的提高更要强调与国际接轨:我国兴奋剂检测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必须密切关注国际发展动态,加强国际交流,与国际人员的互访、研讨,经常性开展合作研究。

参考文献:

[1]孙杨兴奋剂检查阳性因服用曲美他嗪來[EB/OL].新华网(2014-11-24).http://hebei.sina.com.cn/health/jkxw/2014-

11-24/145872.html.

[2]李智,王美烟.正当程序视野下国际体育兴奋剂处罚体系的发展[J].武汉大学学报,2010(5):408-415.

[3]《反兴奋剂管理办法》颁布反兴奋剂管理“更新换代”[N].宜春日报,2014-12-13.

国际贸易视角下的低碳经济 第12篇

随着全球性气候变暖问题的不断加剧, 转变原有能源消耗性的经济发展模式, 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的共识。当前学界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看法方面, 主流观点认为其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各国在经济发展中, 大量使用化石等能源, 造成碳排放量的急剧提升所引发的, 即二氧化碳气体含量的急剧提升, 引发全球性的温室效应, 致使全球范围内温度大幅提升, 极端异常气候发生率急剧升高等。在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中, 主要涉及到了当前世界发展中最为核心的两个问题, 一是能源问题, 二是环境问题。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势必会消耗大量的能源, 尤其是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等, 然而由于相关的技术等原因, 化石能源的利用率并不高, 其在导致能源大量浪费, 引发能源危机问题的同时, 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因而此种依靠消耗能源、污染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 其弊端已越来越大, 探索新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 已成为当下世界各国的共同诉求。也正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大背景下,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得以应运而生, 低碳经济在降低碳排放, 减少对环境污染的同时, 也充分考虑到了能源的利用率, 及新能源领域拓展的问题, 其对于发展可持续经济, 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然而发展低碳经济, 也势必影响到现有的国际贸易格局, 及其实践和理论体系, 因此下文首先将就国际贸易视角下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 对国际贸易视角下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进行详细的探讨。

二、国际贸易视角下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

(一) 国际贸易格局变化

低碳经济模式的不断深入推进, 不仅会改变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 其对国际贸易格局, 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 更注重对能源利用率的提高, 及拓展对新的清洁能源的利用, 同样的, 其在贸易产品方面, 也更倾向于绿色产品, 而这对于传统的贸易出口大国的贸易结构, 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以往依靠出口原材料等资源的国家, 其将会受到低碳经济的巨大冲击, 其在国际贸易格局中的影响力, 也会出现急剧的下降。低碳经济理念的出现, 不仅是能源危机, 及环境问题集中爆发所催生的产物, 其同样是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 低碳经济下, 绿色产品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其也有效的促进了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然而由于发达国家相较于发展中国家, 其在低碳经济方面的发展时间更早, 因而其在国际贸易格局中也就占据更多的优势地位, 而发展中国家, 由于技术等原因, 其依然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其经济发展模式依旧是能源消耗型, 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因此通过国际视角来看世界低碳经济的发展, 其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1]。

(二) 低碳领域的进一步拓展

在国际贸易视角下, 低碳经济理念的不断深入推进, 将进一步拓展国际贸易的领域和范围, 并进一步促进低碳产业的快速发展。《京都议定书》是本世纪多个国家在意识到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后, 共同签署的世界性协议, 世界多个国家的参与, 也使得低碳产品的贸易范围呈现急剧扩张的情况。此外, 在协定书中规定, 碳排放权也可作为一种贸易商品进行交易, 即某一国家在当年没有完成的碳排放承诺目标后, 其可以通过商品购买的方式, 向已完成碳排放目标的国家, 购买碳排放权, 由此可见随着低碳经济的日益发展, 国际贸易的领域, 及低碳产业领域, 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三、国际贸易视角下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

(一) 促进技术创新

低碳经济理念的不断深入推进, 能够有效的促进国家技术的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新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 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各领域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 还能极大的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 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同时技术的创新, 还能促进新型清洁能源的有效运用, 实现可再生能源, 与不可再生能源的合理搭配, 优化能源结构, 进而更好的推动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 提升我国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及我国贸易产品的国际竞争力[2]。

(二) 优化产业结构

在国际贸易视角下, 我国低碳经济的另一个发展理念就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当前我国虽然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出口国, 我国的产品也主要以价格便宜, 成本低廉为主要特点, 而这些都是以高能源消耗, 以及对生态环境的高污染为代价的, 此种产品普遍科技含量较低, 且附加值也较低, 缺乏长远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此种经济发展模式对于我国经济未来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也有着严重的影响。此外, 随着欧美发达国家对产品环保标准的提高, 及贸易保护主义壁垒的出现, 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被进一步消弱, 这也使得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倍支配地位, 也越来越为明显, 因此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转变以往的出口增长模式, 对于提升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提升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促进低碳经济模式的高效发展等, 都有着重要作用[3]。

(三) 促进能源结构调整

在国际贸易视角下, 发展低碳经济理念, 还能有效的促进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 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 实现能源与环境的可协调发展。当前在我国产业结构中, 工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而当前在工业发展领域, 其主要是依靠高能耗为支撑的, 而在能源使用方面, 利用率更低、污染更大的煤炭资源, 依旧是我国工业发展的主要能源, 因此为了降低碳排放, 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对现有能源结构进行适当调整, 进一步减少煤炭资源的使用, 增加天然气能源的利用比例, 以及开发太阳能、风能的新型清洁能源, 对于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及推动低碳经济模式的深入发展等, 都有着积极意义。

四、结语

由以上可以看出, 低碳经济发展理念, 对于缓解我国的能源危机, 保障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友好发展等, 都有着重要作用, 因此加大对国际贸易视角下的低碳经济的相关研究, 有着深远意义。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对能源的需求量也在急剧的提升, 而能源问题也逐渐成为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加大对能源问题的相关研究, 提升能源利用率, 拓展新的能源领域, 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在随着能源问题的不断提出, 能源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越来越显著, 其存在的问题也不断显现出来, 其中尤以能源的过量使用, 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 以及对全球气候的影响等问题最为严峻, 也正是在这样一个严峻的大环境下, 世界各国提出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共识, 以期在有效缓解能源问题的同时, 还能很好的延缓全球性气候变暖问题, 从而保障世界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推动人类文明的持续进步。本文首先将就国际贸易视角下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 对国际贸易视角下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进行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国际贸易,视角,低碳经济

参考文献

[1]刘琦.低碳经济环境下的国际贸易发展态势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4, (12) :23-24.

[2]廖岚岚.广东对外贸易模式转型的调查研究——基于低碳经济视角[J].中国商论, 2015, (14) :101-106.

上一篇:脾胃虚弱下一篇:代建制下的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