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因材施教

2024-05-31

新课程下的因材施教(精选4篇)

新课程下的因材施教 第1篇

一、因材施教的历史渊源

众所周知, “因材施教”教育实践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所首创, 因材施教也一直作为孔子教育教学的方法和原则, 贯穿于其日常教育工作中, 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众多弟子中, 在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四个方面都有出众之才,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这是孔子从学生实际出发, 重视扬长避短, 施之以不同教育的结果。而实际上, 孔子其实并没有说过因材施教这样的话, 只是后人根据孔子的施教实践概括出来的“因材施教”, 我们在读《论语》时的很多故事中可见一斑。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 “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感, 敢问?子曰∶“求也退, 故进之;由也兼人, 故退之”。 (《论语。先进第十一》这段话的意思用现代的语言来描述一下, 就是这样的:有一次, 子路向老师讨教:“先生, 如果我听到一种主张, 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 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 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 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 恭敬地问:“先生, 我要是听到一种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 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 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 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 办事犹豫不决, 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 办事不周全, 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 三思而行。”为什么孔子对子路与冉求向孔子提出同一个问题:闻斯行之?孔子却给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答案呢?原因是子路本身好勇上进, 因此要打击一下他, 而对冉求来说, 他本来就是胆小怕事的, 所以要鼓励一下他。这个事情后来就成为孔子的美谈。后儒朱熹《论语》集注中说:“夫子教人, 各因其材”, “圣贤施教, 各因才, 小以小成, 大以大成, 无人弃也。”至此, 因材施教的提法及思想逐渐趋于成熟。

二、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取得成功的原因

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思想理念之所以产生并被后世广为继承发展, 是由其特定的历史时期所决定的。第一, 孔子生活在学术下移、学在四方、礼下庶人的春秋时期, 孔子自二十多岁起, 就想走仕途, 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 经常思考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 他被迫在55岁的高龄开始“周游列国”, 将主要经历放在教育上, 选择了新兴的私学作为其为社会贡献力量、彰显智慧的主要依托。因此, 他承担着学校存在与发展的莫大压力, 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将不会培养良好的人才, 也不会获得社会承认, 更不会获得达官贵族的慷慨资助, 学校便无从存在和发展。所以, 从这个意义上讲, 孔子必须变革教学方法, 以便把新兴的私学办好。这是其提出因材施教私学的重要前提。第二, 孔子所办的学校属于私学性质, 政府并不介入或干涉, 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在招收学生及教学方面有绝对的自由, 有条件坚持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 因此, 其弟子最多时达三千人。但由于每个人在品格性状、智力差异和年龄特征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 不适合用同一种方法和同一种内容教学, 必须突出针对性和差异性。否则, 难以收到好的教育效果。这是其进行因材施教的重要基础。第三, 孔子时代流行个别教学组织形式, 教与学的活动多是一对一的, 这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及教育管理水平等是有密切关联的, 教育教学的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等都无从谈起, 教学可做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这包含着教学需要等待最佳时机、学习需要巩固的朴素思想。因此, 孔子并没有赶超教学进度的压力, 可以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去观察学生、与学生谈话, 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 等待学生最佳发展时机。这是因材施教思想存在的根本条件。第四, 孔子为了“推销”自己的仁政主张, 经常带着自己的得意弟子周游列国, 当然, 这也正符合了孔子所提倡的多见多闻的主张, 可谓一举两得, 那些侍侧的弟子, 经常在一问一答中深受其教诲。因此, 周游列国的活动为其实施因材施教创造了空间条件。

三、因材施教对现代教学方式的影响

孔子所取得的巨大历史成就逐渐被后人所认同, 人们对孔子思想的价值有了充分认识, 历经漫长的封建社会, 孔子的思想被不断发扬光大, 因材施教思想成为其教学思想的主要精华部分被继承与发展, 对人才培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有百年历史, 它适应了社会快速发展阶段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为提高教育效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因为它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 它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正因为如此, 人们并未停止探索旨在实施个性化教育的新的个别教学组织形式, 产生过诸如设计教学、分组教学、特朗普制等等各种注意到发展学生个性、使学习更加具备个人特点的教学组织形式, 但这都未能从根本上动摇班级授课制作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的地位和作用。到今天, 因材施教的理念被再次摆上了案头并得到了强化, 尤其是人的发展问题越来越复杂, 人的个性越来越突出, 人的一般性和共性等方面容易被个性所湮没, 人的发展及教育问题越来越复杂, 解决起来越来越困难。为此, 学校教育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比如出现了选修制、校选制、学分制、分化教学、特科学校、非正规教育、无学年制、生活指导、心理咨询等方法与途径, 旨在尽可能尊重每一个人的特点, 满足每一个人的发展需要。

四、现代社会对因材施教的不同声音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 人们普遍对人的创新意识认识有了显著的提高, 再看孔子因材施教的理念, 也逐渐有了新的理解。一些学者认为, 这种所谓因材施教恰恰是不尊重每个人的个性为前提的。其实孔子的因材施教是以他心中一个至善至美的标准为衡量。即太果断的人要打击他的自信心, 而太犹豫不决的人要鼓励他的决断力。总之是要符合他的那个“过犹不及”, “执其两端而扣焉”的中庸标准。就仿佛如那个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克汝斯忒斯之床。妖怪用他的床杀死过往的旅客。最初他看起来是个和善的主人, 他将所有路经这里的人请到家里, 让他们放松一下疲惫的筋骨, 但当客人入睡后, 普罗克汝斯忒斯就开始折磨他们。他要求客人与床的大小正合适。如果客人的腿或脚搭在床沿上他就将其砍掉;如果客人太矮, 他就将客人拉长, 直至将人折磨死。在这里孔子就非常像古希腊神话中的那个恶魔普罗克汝斯忒斯, 而他的因材施教就非常像他的那张恶床。每一个人都要按照一个标准裁剪。子路积极进取, 行为果断, 为什么要打击他的这种个性特点?而冉求性格懦弱, 做事情常常犹豫不决, 为什么一定要让他成为果断人士?人的个性特点是不同的, 人的天赋特长也是不同的,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或者需要达到同一个标准。真正的教育是要根据每个人的个性与天赋去做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一个无论什么性格特点, 也无论有什么专长或者短板, 并不需要补短, 人只需要扬长就足够了。因为, 人并不需要做完人。他的短处在自由社会, 在市场经济领域里, 完全可能通过分工协作, 通过市场需求得到弥补, 每个人只需要将自己最为专长, 最有亮色的一面服务于社会与他人, 就能够换得自己的生存利益, 就可以活得很幸福。

至此, 我们可以认为, 人类发展史上的因材施教教育行为和现象, 是一定程度上的因材施教。无论是哪一文化教育或者普及的方式, 都要以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为标准。历史的经验我们只能借鉴, 但不能照搬。我们必须根据时代发展、人的发展的要求, 深入探讨新的历史条件下, 如何更好地融时代特色于因材施教, 从而更好地促进人的充分发展。

摘要:因材施教作为一种教育思想, 注重在人的差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 促进每个人的发展, 是孔子留给后世的弥足珍贵的教育思想财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也认为, 任何人都有其优势智能领域, 从这个意义上说, 受育群体是有差别可言的。因材施教的理念就是对如何尊重人的个性发展、认识个体价值、树立自信心方法之一。探讨符合时代特征的因材施教, 将使我们对人才的培养和塑造有新的理解和运用。

新课程下的因材施教 第2篇

一、合理制订分层目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获得一定的成功,实现所有学生抬抬手可以摘到桃子,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需要注意的是,在制订分层目标时一定要按照学生的实际特点来制订教学目标,要避免超出学生学习负荷和没有挑战性目标的出现,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

二、创建分层教学模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多教师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小组合作方式得到了有效的运用,然而很多教师在分组的过程中喜欢将同一层次的学生安排在一组,这阻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在分层教学模式下,教师要遵守均衡发展的原则,在编排小组成员时注重“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将学习优秀的学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平均地安排在各个小组之中,()让优等生能够有效地带动其他学生,这样优化的组合方式,推进了小组之间的竞赛,促进了学生的整体进步。

三、开展分层教学考核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开展分层的教学考核机制,打破传统的教学考核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分层教学考核中,教师应该设置一些难度较低的题目,对后进生进行考核,让后进生能够通过自己努力得到理想成绩,进而激发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应该设置一些难度较高的题目给优秀生,让优秀生能够不断探究和提高,也防止了他们骄傲自满情绪的出现,激励他们的上进心。

此外,初中语文分层教学,还应该开展分层教学评价,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肯定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激发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积极性,投入到语文学习过程中去。

参考文献:

张杰亭。初中语文分层教学理论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施教策略刍议 第3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施教策略

新课标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学生出发,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变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现象。由于现在大部分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因此自我意识较强,这就需要教师结合课堂和学生的特点,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语文作为一门文科性质的学科,更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良好的引导。

一、改变教学理念

教师作为教育者,在课堂中充当引导学生学习的角色。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起着导向作用,不同的教学理念决定了课堂的不同发展方向,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并且影响着教学效率,对教学取得的最终结果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新课改不断深入推行的现在,对课程的要求发生了变化,教师应当及时调整教学理念,改进教学策略,才能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达到教学目的。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开阔视野,及时将获得的新信息进行筛选和总结,从而找到正确的教学方向,确定正确的教学理念。

二、搞好课堂教学

课堂作为教育教学的环境,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高度的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由于其课程特点,需要教师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提高教学质量。

1.教学手段的运用

由于小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特点,使他们有极强的好奇心,并且由于小学生爱玩的天性,注意力难以集中,这就需要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并且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改变以往死板、口授的单一教学方式,通过图画、声音等的运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使知识表达得更加生动,增强了学生的理解。例如,在对古诗的学习中,可以通过动画、图片、音乐、视频等,将抽象的古诗句形象地表达出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古诗的写作情境、写作手法及意义,加深学生对古诗的记忆。

2.教学要联系实际

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理解能力有限,尤其是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难以理解的词汇、典故等,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联系实际中的例子,加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教师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对相应知识的扩充和理解,增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同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对学生提出的好的理解方法或者学生联想到的新的知识进行鼓励和认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还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将从很大层面上满足新课标中学生处于教育主体地位的要求。

3.注意合作学习方式的实用

由于现在的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年龄又小,个人意识强烈,这就需要教师对其合作意识进行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像语文这种灵活性较大并且对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有很大影响的学科教学中,更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良好引导。所以,注重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对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建立集体意识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教师可以通过小组方式,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课堂互动,在对知识理解的同时,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的个人能力也有所提高。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方式、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直接影响课堂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智力方面过于重视,往往会忽视学生的情感,而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爱因斯坦曾经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最好的方法,这在学生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也有重大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并且通过奖励、激励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肯定学生正确的想法,并对有偏差的想法进行引导,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总之,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的教学也应采取相应的策略,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方式,注意对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课堂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通过对新课标要求的实施,注重对学生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想法,并鼓励他们积极思考,为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提供良好的条件,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侯冬梅.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1(07):2.

[2]黄定光.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析:以学生为主体的视角探析[J].新课程:教师,2012(01):82-83.

[3]张红霞.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策略[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8):388.

新课程改革和“因材施教” 第4篇

一、要用现代教育的眼光看“因材施教”的内涵意义

“因材施教”即先由教师去认识“材”了解“材” (学生) , 进而根据“材”的不同去施行不同的教育, 使“材”各得其所, 各遂其志。“因材施教”是从孔子开始的, 起初表现为对不同“材”的问同而答异, 抑强而励弱, 使之均得到发展。如: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 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在邦无怨, 在家无怨。”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 其言也讱。”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乎哉?”颜渊和仲弓, 不仅悦子之道, 而且具有仁德, 所以, 孔子对他们的回答就深。司马牛“多言而躁”, 樊迟志向不高, 就回答得浅而有针对性。孔子的这种“因材施教”是朴素的、浅层次的。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把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各类有用之才。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就要针对青少年学生的特点和资质, 用现代教育的新内容施以科学、高效的教育, 而不仅仅是孔子对不同“材”的问同而答异的简单重复。

二、要处理好“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面向全体”指在教育教学时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 按照计划开展集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实现共同的目标。“因材施教”指教学有针对性地加强个别指导, 关键在于教育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 必须照顾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

“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是由现代教育的性质特点决定的, 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必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德育为首, 五育并举”, 其组织形式是以集体教学为基本特征的班级教育制度。由此决定了学校教育教学必须“面向全体”, 制定教育目标、实施教育方案必须以全体受教育者为依据, 保证培养的人才符合既定的规格和要求。“因材施教”则是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指导下, 建立在现代心理学、生理学基础上的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态度, 是从学生实际出发, 结合智力、能力、知识程度的差异和学习动机、兴趣、努力程度以及学习习惯和方法等实际情况, 选择教学方法, 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和特长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是共性与个性的矛盾统一的关系。面向全体提出统一要求、班级的奋斗目标和集体教学的措施, 就是主要建立在学生共性的基础上的。掌握学生的个性, 切实了解班上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态度、兴趣爱好、意志性格、思想纪律、健康状况、家庭环境和社会关系等等, 特别是要及时洞察到学生思想上、学习上变化的苗头和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才可以“择种种适当之方法以助之”。每个班级, 每个学生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有学生共性, 才能提出统一要求, 进行集体教学;有学生个性, 而且是丰富的、千差万别的个性, 才需要因材施教, 个别辅导, 以使“长善救失”。

三、分层次教学模式与“因材施教”

分层次教学模式就是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非智力因素和学习成绩等差异, 因人而异分层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 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 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充分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一种教学法。这种教学法能较好地突破班级授课制难以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局限性, 使“因材施教”能落到实处。因此, 分层次教学模式是实现“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一个重要途径。

分层次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有:

1. 对学生实行动态分层。

分层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冷静地面对差异, 明确自己的定位层次;同时, 要让学生懂得这种分层是相对的、动态的、暂时的, 只要自己努力, 就可进入更高层次;还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教师进行分层的目的, 不是置自己于“死地”, 不是给自己难堪, 而是帮自己选准“起跑线”, 放下思想包袱, 配合教师实施好分层目标教学法。

2. 确定各层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分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和课次目标。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 目标的确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根据课程的特点, 应采取定量和定性指标相结合, 力争使每个学生的目标经过努力都能达到。应对第一层次提出较高要求, 其他层次适当降低难度。

3. 有层次地对学生开展教育。

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选好尝试点, 设计好问题和学习顺序, 与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观察和初步探讨, 使学生形成认知矛盾,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适时明确分层教学目标, 鼓励学生个个努力达标, 避免好学生“吃不饱”, 差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发生。

4. 分层次进行考核。

用课堂提问和板演练习等形式检查学生学习达标情况, 采取因人提问、分层设题的办法进行。比如, 让一些学习较差层次的学生, 多回答一些概念识记性提问, 多板演一些难度较小的模仿性题目;让一些学习中等层次的学生, 多回答一些需认真思索的提问, 多板演一些难度适中的阶梯性题目;让一些学习较好层次的学生, 多回答一些智力运用性的提问, 多板演一些难度较大的综合性题目。对回答或板演正确的学生, 特别是中、差层次的学生, 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 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都有获得表扬的机会, 让学习较差的学生能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让学习较好的学生感到有压力, 使好的不骄, 差的不馁。

上一篇: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下一篇:感应电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