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护理模式范文

2024-09-20

协同护理模式范文(精选11篇)

协同护理模式 第1篇

关键词:协同护理模,胃癌术后,抑郁,焦虑

近年来胃癌发病率逐年增高,治疗胃癌主要的方式为胃癌根治术和术后化疗,给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很多患者会出现抑郁、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发生。研究显示合理适当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有利于病情的恢复。协同护理指的是护理人员在责任制护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与患者家属一同管理患者的健康问题[2]。作者从2015年起对胃癌手术患者进行协同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4月在大连市友谊医院就诊的40例胃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男10例,女10例,年龄36~56岁,平均年龄(45.0±6.2)岁;高血压4例,糖尿病5例,冠心病4例。试验组男12例,女8例,年龄34~59岁,平均年龄(46.0±6.1)岁;高血压5例,糖尿病4例,冠心病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协同护理方式,具体包括:(1)建立信任:建立护患之间的信任是协同护理产生作用的基础。在患者入院后,通过病情询问、床边护理等方式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掌握其性格特征和心理特点之后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尽量消除患者的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让患者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2)健康教育:给予患者疾病知识的相关讲解,让患者了解手术治疗只是治疗胃癌的一部分,其重点在与术后的恢复,了解术后护理的重要性,取得患者身心的配合。(3)鼓励患者多沟通: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鼓励患者与自己的家属、朋友、病友等多进行沟通,患者在与家属朋友沟通的同时找到社会归属感和自己的重要性,在与病友沟通中找到战胜疾病的希望。(4)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少食多餐,选择易消化、高热量的食物进行食用,尽量避免辛辣、油炸、坚硬等食物,一切食物的选择均在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的前提下。对于经济条件允许的患者可提供个性化健康食谱,增加患者的营养。(5)出院后护理:患者出院后,护理人员定期与患者联系,了解患者的情况,以及患者在家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相应的指导,保证患者心情舒畅。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情况,SAS>50分,SDS>41分,表明存在焦虑、抑郁,严重程度与分数呈正比。

2 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SAS、SDS评分分别为(39.07±4.58)、(41.81±7.13)分,对照组分别为(43.51±6.43)、(47.42±6.36)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协同护理模式为一种新兴的护理模式,其改变了以往的“灌输式教育”护理模式,重点强调了护理人员的教育、倡导和协调等作用,关注患者的心理、社会需求,培养患者积极主动的参加到护理中来。胃癌手术后患者,由于疾病和经济的双重压力,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抑郁,因此协同护理就非常的重要,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增加护患之间的信任,在通过患者周围家属、朋友、病友的努力,改变患者的疾病观,建立自我护理意识,对疾病的护理变被动为主动,降低患者抑郁和焦虑的可能。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SAS、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协同护理可以明显缓解患者胃癌患者术后的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朱竹华,顾菊凤,姚洪芳,等.协同护理模式对胃癌术后化疗患者心理健康和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西部中医药,2014,27(12):115-116.

[2]邵卓,金钢,胡先贵,等.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中华外科杂志,2014,52(3):208-209.

[3]应佩秀.胃癌术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13,28(7):669-671.

陶瓷生产区域性协同模式研究 第2篇

我国陶瓷生产以中小企业生产为主,工艺复杂而且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程度很低.为提高行业的竞争力,本文提出了一种面向地区集聚的中小企业多层次的柔性组织形式,并建立区域性网络服务平台,提供企业间快速联系通道、企业和动态联盟的决策支持等服务,以促进区域内中小陶瓷企业的多动态联盟的形成.

作 者:冯浩 邓中亮 马光华 作者单位:冯浩(北京邮电大学,100876;景德镇陶瓷学院,333001)

邓中亮(北京邮电大学,100876)

马光华(景德镇陶瓷学院,333001)

协同护理模式 第3篇

【关键词】协同护理模式;血液透析;自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150-01

血液透析是慢性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主要替代疗法,是一体化治疗的主要方式。现代透析的观念和目标非常明确,一是尽量提高透析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二是努力改善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随着血液透析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改进,透析技术的生存率和透析患者的生存率愈来愈高,那么对于长期维持性透析患者来说,有效改善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就显得非常重要[1]。透析患者生存质量低,管理能力较低,病死率较高,在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的同时,如何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临床工作的关键。协同护理模式(collaborationcaremodel,CCM)由Lott等根据Orem自理理论提出,CCM在责任制护理的基础上,以现有的人力资源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发挥患者的自我护理和健康决策能力,鼓励患者家属参与护理,强化集体协同护理的效果,从而提升护理质量[2]。本研究旨在应用CCM,最大限度地培养患者及家属参与护理的能力,以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法,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血液透析中心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年龄35-65岁,平均年龄(48.65士6.14)岁,血液透析治疗时间均>3个月,透析方案、年龄、性别、职业、经济收入、文化程度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入院后,给予身体评估和心理评估,实施常规护理,包括症状管理、饮食、运动、用药、心理等各方面;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协同护理,责任护士、患者及家属共同制订护理措施,及时评估患者的需求和存在的问题、制订护理计划,最大限度地给予生理、心理上的帮助。具体干预方法如下:

1.2.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主管护士主动与患者交流,减轻患者的恐懼心理,根据病人病情认真评估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疾病知识需求和心理状态,同时向患者和家属讲解CCM的方法,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和谐的护患关系,引导患者家属积极参与健康照顾,一起制订个性化的护理计划,提升其照顾能力。

1.2.2技能培训及知识指导

为患者和家属介绍常用药物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指导患者合理规范用药,尽量避免服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限制水盐摄入,及时测量体重、血压,定期复查血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等,并指导患者自我识别每次的化验结果、告知患者每次透析后应进食优质蛋白质及丰富维生素,指导规律生活,根据病情和体力耐受度进行适当活动,增强机体免疫力,确保休息质量、注意个人卫生。并教会患者及家属测量基本生命体征、腹围、体重、尿量等[2]。

1.2.4心理护理

在知识讲解和技能培训过程中,增强与患者家属沟通,让家属注意留意患者的病情和心情变化,给予情感支持、让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1.3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进行评价,WHOQOL-BEFF主要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关系以及环境四个维度共计26个分项口所构成,对其进行评分,得分越高则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P<α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各因子评分对比(见表1),由下表可知,对照组护理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各因子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自我护理能力(血液透析知识、透析态度、自我护理技能、依从性及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因为患者长期的血液透析,患者往往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严重影响其生活。随着近代医学模式的转变,透析的指标越来越明确[3]。CCM改变以往“灌输式教育”,通过护理的协同作用,充分体现了护理的创新性和灵活性,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和水平。CCM注重人的社会性,强调护士的临床教育者、倡导者和协调者角色,体现医生、护士、患者、家属各方面的协调作用,强调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护理,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体现护理的延伸性与连续性,有效地提高了血液透析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马祖等,郑智华,张涤华,叶任高,郝元涛,娄探奇,毛晓玲,刘岩,张弘,汪华林,付君舟,余学清.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的多中心研究[J].中国血液净化,2004,07:38-42+54.

[2]常红娟,高敏,桑文凤.协同护理模式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3,11:966-967.

协同护理模式 第4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2年7月1日至2013年6月31日在我科住院的慢阻肺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所选病例均经肺功能检查, 吸入支气管舒张药后FEV1/FVC<70%及FEV1<80%, 符合COPD的诊断标准[2]。纳入排除标准符合医学伦理学的要求并取得研究对象的同意。年龄41~95岁, 平均 (70.32±2.48) 岁, 男48例, 女22例。按单、双住院卡号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35例, 两组年龄、性别、病情、职业、文化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采用等组实验法设计,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治疗, 包括基础护理、饮食护理、药物治疗、心理护理与出院指导等, 出院后电话随访1~2次。对患者只实施口头宣教, 内容、时间和次数无具体要求, 由责任护士执行。实验组在整体护理的基础上, 采取协同护理模式。由医师和责任护士根据CCM相关要求, 根据个人不同情况制定针对性的训练计划, 由责任护士、患者、家属三方共同执行, 出院后交给社区护士/陪护监督执行, 每月电话随访或家访1~2次。两组观察期均为3个月。

1.2.2 协同护理模式具体干预措施

(1) 言语劝说:首先课题组人员在了解患者全身状况、建立相互信赖关系的基础上, 针对患者及家属不同文化程度, 采用集中授课和个体床旁指导相结合的方式, 向他们耐心解释CCM的目的和方法, 使其认识到参与护理及自我维护健康的意义, 愿意接受护理新理念, 以取得配合。 (2) 健康宣教:给患者及家属讲解有关疾病知识和协助日常自我护理的方法,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了解和协助日常护理的能力, 使患者认识到此病可防可治, 并促进自理。 (3) 行为训练:根据患者的生活习惯、病情和治疗的需要, 帮助其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接受训练计划, 如戒烟酒、少接触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等, 指导有效咳嗽和练习呼吸操, 训练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 引导患者主动、积极配合, 家属督促执行。 (4) 合理饮食:指导患者饮食调理, 以适量蛋白质、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饮食, 补足能量、增强体质, 家属重视营养膳食[5]。 (5) 正确使用吸入装置:教会患者使用气雾剂和氧疗方法, 耐心示范、强化记忆, 将吸入装置、功能和步骤分解。对于年老的患者协调性差, 口与手配合欠佳, 要反复指导纠正, 直到教会为止。 (6) 引导家属参与:鼓励患者家属和朋友积极参与, 发挥家庭及社会作用, 关怀体贴患者, 给患者情感支持。每月组织交流会, 通知患者及家属参加, 邀请自我管理好的康复患者介绍成功经验、相互讨论,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7) 建立随访:患者出院期间给予家访或电话随访, 督促患者遵医用药、合理饮食、早睡早起、避免疲劳、坚持慢步、体健操等有氧运动, 预防感染, 家属适当陪同、参与监督。

1.3 评价方法

1.3.1 自我护理能力评价

在入院时和干预3个月后分别对两组患者采用自我护理能力自评量表 (Self-Rated Abilites for Health Practices) , 由Becker在1993年制定[6]。量表包括28个项目, 4个维度 (营养膳食、压力处理、运动训练、健康行为) , 每个维度包括7个条目, 采取Likert 5级评分, 一点都不能为0、少量完成为1、完成一部分为2、大部分完成为3、完全胜任为4。得分范围0~112分, 得分越高说明自我护理能力越好。

1.3.2 肺功能测定

采用德国耶格公司生产的Master Screen Body型肺能仪对两组患者分别行肺功能检查, 评价指标为最大肺活量 (VCmax) 、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 、呼气峰流速 (PEF) 以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比值 (FEV1/FVC) 。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均经SPSS17.0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1为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护理能力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个月后实验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总分和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肺功能测定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肺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个月后实验组患者肺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3 讨论

3.1 CCM的应用可提高慢阻肺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本研究表1显示, 患者在干预前均存在营养膳食、压力处理、运动训练、健康行为四个维度计分低, 自我护理能力总体均处于较低水平, 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自我护理能力总分分别为 (56.06±2.23) 分和 (55.63±2.56) 分, 这是由于慢阻肺患者长期慢性缺氧致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损害及气喘、呼吸困难病程迁延不愈, 急性发作期临床症状逐步加重, 导致体力不足和活动功能受限, 严重影响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两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自我护理能力总分分别为 (89.00±7.28) 分和 (65.81±±7.73) 分, 实验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提高明显, 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说明CCM应用于慢阻肺患者可以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协同护理是护士的护理能力与患者及家属的特点和需求相适应时, 最终将使患者及其家庭和健康保健系统本身受益的一种护理模式[7]。通过共同协商制定个性化的行为训练计划, 由护士、患者、家属三方共同监督、执行, 保证整体康复计划的有效实施。协同护理模式改变以往“灌输式教育”, 建立“伙伴性关系”, 通过护士的指导、患者的配合、家属的参与、社会的支持, 使护理实践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 计划实施更具有针对性、动态性、系统性和持久性。在实施过程中有些患者出现气馁、不配合现象, 通过家属的督促、鼓励和帮助, 使患者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和自身存在的价值, 增强患者自我责任感, 改正患者错误认识, 依从性得到提高, 也增强对疾病的自我护理能力。在疾病的缓解期或出院后康复期, 有些患者未能延续治疗, 影响疗效。CCM的应用计划是通过建立热线和家访, 指导患者服药、营养膳食、运动锻炼和复诊等, 家属给予监督, 使医院的护理干预计划延续到了患者的家庭, 让患者的康复在家中也得到护士的长期指导和家属的悉心照料, 护理服务得到了扩展和延伸, 更有利于患者保持健康行为和有效的自我护理。

3.2 CCM的应用提高慢阻肺患者预后提高肺功能

本研究表2显示, 患者在干预前均存在最大肺活量 (VCmax) 、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 、呼气峰流速 (PEF) 以及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比值 (FEV1/FVC) 等指标较低, 气流受限, 肺功能损害。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肺功能显著提高, 两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说明CCM应用于慢阻肺患者可以提高患者肺功能, 改善预后。COPD治疗目的是为减轻症状, 阻止病情发展, 有效控制发作[8]。长期规范的吸入治疗对症状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1]。协同护理模式措施之一是护士教会患者使用气雾剂和氧疗方法, 正确使用吸入装置。因COPD患者多为老年人, 记忆力差、动作失调, 雾化吸入的操作不好掌握是普遍现象, 家属得到过护士的培训后也能协助患者使用气雾剂, 使情急之际能正确使用、药效达到最佳。家庭氧疗已成为公认有效的临床呼吸康复医学的组成部分, 氧疗可提高动脉血氧分压, 增加组织氧利用, 降低肺血管阻力, 缓解肺动脉高压及肺心病进展, 延长COPD患者的生存期, 降低病死率[3]。教会患者氧疗方法, 提高家庭氧疗的安全性, 也通过呼吸操等行为训练, 提高呼吸肌的肌力, 改善通气功能和肺功能。在我国COPD患者约60%发生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是COPD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3]。营养膳食指导后可增加患者能量的摄入, 增强体质, 提高免疫功能, 减少感染, 提高疗效。

研究证明, 协同护理模式措施有效, 能与患者建立“伙伴性关系”, 由被动接受护理转化为自我护理, 能够培养患者及家属集体参与护理的能力, 提高治病的依从性, 提高自我能力和疗效,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协同护理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阻肺) 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老年病科住院的慢阻肺患者70例, 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协同护理模式。干预前后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 (ESCA) 和肺功能检测指标对两组患者的自理能力和预后进行评估, 并评价其效果。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评定和肺功能检测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 肺功能检测指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 将结果进行t检验, 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意义 (P均<0.01) 。结论 实施协同护理模式能够培养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护理的能力, 显著提高慢阻肺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和改善肺功能, 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协同护理,慢阻肺,自我护理,肺功能,预后

参考文献

[1]蔡燕.提高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吸入治疗依从性的社区护理干预[J].护理学报, 2012, 19 (12A) :61-63.

[2]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62.

[3]吴军勇, 李莲, 乔有萍.呼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0 (6) :895-898.

[4]王新歌, 樊少磊, 韩晗.协同护理模式对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13, 48 (3) :207-209.

[5]廖常云.协同护理模式对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3) :6-8.

[6]Becker H.Self-rated abilites for health practices:A health selfefficacy measure[J].Health Values:the Journal health behavior education and promotion, 1993, 17 (5) :663-671.

[7]许燕莉, 罗美宜, 沈曼璇, 等.协同护理模式对直肠癌永久性结肠造口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全科护理, 2012, 10 (7) :1765-1766.

“协同创新”思维模式的效应 第5篇

莫则尧:战略目标的前提是定位和职责,首先要把自己放到“舞台”中央去定位。对中心而言,这个舞台就是国家的重大应用需求。

当前,我国超级计算机的研制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计算机造出来了,许多大中型企业、重要应用部门却用不好。用不好的原因何在?是因为我国自主超算软件的研发还很滞后。而这些软件美国对中国是禁止出口的,花多少钱也买不到。美国人卖给我们的商业软件,功能和性能都比他自己使用的低几个量级。长期使用这些商业软件,国内的科技创新能力就会显著落后。理论、实验和计算是我们做科学研究的三大手段,计算这条腿断了,科技创新怎么实现?这就是我们面对的现实。因此,我们就要站在这个舞台中央,要去干这个事情,为国家补这个漏洞。

中心的战略定位就是要去突破超算应用软件自主研制的瓶颈,战略目标就是要推动国家超算服务于重大应用,这就是舞台的中央。中物院主动担负起这个责任,探索出协同创新的思维模式和创新的技术途径。

记者:这么高的目标,中心依靠什么科研体系保证这个战略目标的实现?

莫则尧:当务之急,就是要把各个理事单位分散的力量,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能力,四件事情聚集到中心来。

“人力”好理解,“物力”是理事单位的碎片程序,“财力”是院战略科技经费,剩下的就是“能力”,要将“人力”建设成为具有战斗力的团队,将“物力”集成并发展为可用的软件产品体系。团队采用团队首席专家负责制,首席专家要切实负责;产品体系需要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和团队之间的协同创新。要建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科研体系,让大家意识到:我去帮别人,别人也帮我,同时又不会丧失自我。

记者:您说的很对,文化以人为本,不能丧失自我。

莫则尧:这个很重要,在一个大集体中把自我丧失掉,是很糟糕的,也就没有创新了。所以,要让员工感觉到只有加入到集体中,他的自我价值才能够得到更好的体现。

怎么实现呢?首先要体现在规章制度中。我们产品的研发有一套质量管理体系,记录了每个研发人员的工作内容,每个人都能切实感觉到自己对集体的贡献,也能察觉到集体进步对个人发展的好处。归根到底,规章制度要尊重个人,让他感觉到事业有成。

记者:首席科学家是把握全局的人,您是怎么做到给每个人明确定位的?

莫则尧:在中心,每个人分工相对明确。我要干的事情是,把战略科技任务分解到团队,同时将团队的研发成果凝聚起来,推动团队协同创新并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同理,各个团队首席专家也要做类似的工作,将战略科技任务分解到个人,同时将个人的研发成果凝聚起来,形成软件产品并推广应用。我负责牵头制定规章制度并监督首席专家带好队伍。把这些考虑清楚了,然后固定在规章制度里面,大家都按照流程走,就确保了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的一致性。

说白了,首席科学家就是要把国家目标转化为个人目标,将个人成果凝聚起来,为实现国家目标奠定基础。

记者:中心明确提出“三高一快”、“协同创新”,这是一种创新思维模式?

莫则尧:“三高一快”是工作目标,即中心要做到“高置信、高效能、高可用的数值模拟应用软件的快速研发”,“协同创新”是思维模式或工作模式。现在很多人都很有能力,但思维模式出了问题,例如,喜欢单打独斗,过于看重眼前利益,保守封闭,很少将自己放到全局中去思考,这就没法协同创新了。所谓“协同创新”,就是“一加一大于二”。但要真正做到“一加一大于二”,其实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充分了解各自的长处和短处,用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自己的长处弥补他人的短处。

一个人的长处和短处是相对的,只有放在一个具体场景里面,才能够看清楚。“协同创新”并不是说你厉害,我也厉害,两个人坐在一起就更厉害。真正的创新团队,并不一定每个成员都很厉害,往往看上去个体都不强,但合在一起就非常强,当人们发现这支队伍攻无不克、坚不可摧的时候,也就表明他们的协同创新做得很好。

记者:您提出这个“场景”的定义非常有意思。

莫则尧:谈协同创新需要结合具体场景。有时候做一些基础研究不太需要协同创新,一个人干或者说找一些“武林高手”干就成了,中科院和很多高校的基础研究就是这样,但中物院不一样,院战略科技研究需要协同创新。我们的个人也许不强大,但团队可以做得很强大。

记者:您说,我们要科技创新,就得有全局性眼光。

莫则尧:是,全局性眼光。不能只关注技术的那一部分,而技术之外的眼光、胸怀、责任、担当等,非常重要。一个单位、一个团队发展的前景,与有无那样的眼光、胸怀、担当息息相关。当前,软件中心就力争营造这么一个环境,新人一进来,就要“洗脑”,要让他习惯于协同创新。态度端正了,事情就好办了。对于中心的文化建设,恐怕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即协同创新的思维模式。

不能只关注技术的那一部分,而技术之外的眼光、胸怀、责任、担当等,非常重要。一个单位、一个团队发展的前景,与有无那样的眼光、胸怀、担当息息相关。最重要的,是要有协同创新的思维模式。

记者:您是怎么为中心员工“洗脑”的呢?中心让人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这里的年轻人普遍体现出一种昂扬向上的活力,这种活力往往在刚毕业的大学生身上体现得很明显,您是怎么保持他们这种活力的?

莫则尧:要跟他们谈话,说清楚做这个事情对全局有什么作用,局部有什么作用,做好了对个人有什么好处,对别人有什么好处。其实“洗脑”很简单,站在他的利益角度,去和他一起分析、判断、展望。

记者:对,个人价值和组织价值要实现一致。

莫则尧:是。如果某个人觉得不适应,他可以选择离开,这很正常。在中心,基本上没有约束,都是自愿的。我们讲清楚要做什么事、为什么要做、怎么做。如果认同,大家就一起做事;如果不认同,也不强求,不会在行政上设什么障碍。所以,在中心基本上看不到什么行政的影子,很少下达行政性的命令。

记者:这也是中心的一个特点。

莫则尧:是,这就是你们所说的文化的力量。中心的综合管理处就是做服务的,我们很少有命令口气的文件。很多时候,其实行政是无能为力的,不可能单靠一纸命令就能解决问题。中心推崇“三高一快”和“协同创新”,各个团队自己参与竞争,争取机会,自己思考团队的发展,中心提供并建设这个平台。认同这里的定位、目标、文化、价值观,欢迎到这个平台上来施展才华;如果不认同,就很难站在这个平台上,道理很简单。

每个人都希望有所作为,那么中心需要保证这种“有所为”能够让他自己与周围的人看得见、摸得着。

记者:中心在工作流程上实现了精细化管理,是否是这样的制度使得大家能充分体会到自己的进步?

莫则尧:是的。中心根据软件研发的特点设计了一套规范的工作流程——“五阶段十二节点”管理。每年年初,首席科学家和首席专家一起研讨,自上而下启动并分解研发任务,落实到阶段目标,再自下而上地迭代,达成一致后,将研发任务落实到纸面上。然后在过程管理中,将任务分解到个人,首席专家和首席科学家对每个人进行综合评价,大家可以清晰看见自己的工作记录和综合评价。每个人在科研管理系统可以了解全局和自己的任务,并对自己的任务完全负责,每个人的科研能力和成长过程都是有目共睹的。

其实,我们的管理离精细化要求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我个人觉得,只要文化氛围能够满足科技发展需求,规章制度越少越好,越不精细越好。数字这东西,冷冰冰的,没有感情。首席科学家要把握的,就是一旦发现问题,就补一条规章制度,不符合现状了,就改一条规章制度,中心的规章制度制定是累积式的,带有一定的前瞻性。

记者:您的工作这么多,但是不管是科研人员,还是行政处工作人员,他们都感觉到您对他们的工作特别了解,经常找他们讨论关键问题。您是怎么实现对全局的了解和把握的,是怎么保证执行力的?

莫则尧:作为首席科学家,脑袋里面要有科技架构。我关注的是架构问题,以及架构中的关键问题。

所谓科技架构,就是科技任务分解,一层一层分解和落实。落实到团队,最大的障碍是什么,最大的瓶颈是什么,最大的关键技术难点是什么,需要有一个基本的把握。不了解关键技术,就没法把它分解,也没法把成果聚集起来。也就是说,首先要有科技体系架构,然后要搞清楚架构中重要分支的关键点。哪些人能突破这些关键点?这些人的情况怎么样?我会参与进去讨论。

关键点之外的事情,就让团队自己去组织。首席科学家要把握住科研人员工作的输入和输出,至于怎么做,不必管那么细。

如果围绕科技目标,缺少良好的科技架构,各个团队是很难团结一致的,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也很难确立。

记者:截至目前,中心在协同创新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莫则尧:首先,在产品体系上做到协同创新。我们已经做成了一个真正可以支撑应用软件快速发展的、非常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间件产品;其次,在研发体系上做到协同创新。当下,中间件团队把大家团结在一起,物理的、化学的、力学的团队,大家都需要中间件,谁也离不开谁。第三,微观和宏观的协同创新。我们有宏观层面的团队,也有微观层面的团队,微观团队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宏观服务,宏观又是微观研究的前沿需求,他们之间可以协同创新。第四,基本实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管理创新的相向而行。真正好的制度或者文化,应该感觉不出它有什么强硬的地方,甚至感觉不出来它的存在,但是它又处处发挥作用。

中心就是一个开放的平台。现在这个样子应该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不管怎样,只要把事情做成了,中物院就认可你。当然,如果做不出来了,只要努力了,也会获得理解和宽容。

协同护理模式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78例门急诊留置针输液患儿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45例, 女33例, 年龄范围为3岁~13岁, 平均年龄 (5.2±1.2) 岁, 患儿留置针输液次数均超过2次。所选取患儿与家属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排除不愿意合作、心肺功能不全等患儿。平均将其分成A组与B组, 各39例, 2组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 , 可对比。

1.2 方法

B组患儿实施常规留置针护理, 为患儿宣教留置针相关知识, 并为其发放留置针知识手册, 提供服务电话定时随访。A组患儿应用协同护理模式实施延续护理, 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 尽可能调动患儿与家属的积极性, 尊重患儿及家属意愿, 将其自我护理能力与健康决策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鼓励患儿及家属积极参与到护理工作中。具体如下: (1) 对患儿与家属在留置针家庭管理中的管理能力和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充分评估。 (2) 宣教留置针相关知识技能:应用提前发放健康教育手册或者一对一的方式对留置针患儿及家属进行留置针相关知识技能的宣教, 如留置针的优点、注意事项、维护要点、脱管处置方法以及居家使用留置针注意事项等, 避免意外。 (3) 遵医行为技巧:应用发放的健康手册对患儿及家属讲解遵医行为, 并实时对患儿家属进行考核, 了解掌握程度;也可邀请有同种经历的患儿家属现身说教。 (4) 做好随访调查:对患儿做好随访, 对留置针置管部位、时间、穿刺人员、是否通畅以及是否出现并发症等信息详细记录。 (5)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认真倾听患儿家属诉说留置针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困惑、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等, 并做好解释。 (6) 随访:对患儿及家属发放制作好的留置针相关知识宣传册, 图文并茂, 简单易懂;并将科室联系电话标注在宣传册上, 随时为患儿及家属提供服务。

1.3 观察指标[2]

观察对比2组患儿留置针留置时间与并发症。其中, 并发症主要包括感染、外渗、脱管、导管堵塞以及压疮等, 感染:穿刺部位局部硬结、红肿, 存在脓性分泌物;外渗:输液管理疏忽导致溶液或者药物进入到周围组织, 穿刺部位肿胀;脱管:留置针脱离血管;导管堵塞:留置过程中输出液体不滴, 推注生理盐水有阻力, 接入注射器后回抽无回血;压疮:皮肤或者潜在组织受到摩擦力、压力或者复合剪力等因素影响使皮肤、皮下组织或者肌肉出现局限性损伤。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采用χ2检验, 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留置针留置时间对比

A组:留置针留置时间 (3.89±1.09) d, B组:留置针留置时间 (2.64±1.02) d, A组留置针留置时间明显长于B组 (t=2.265, P<0.05) 。

2.2 2组患者并发症对比

A组:6例并发症, 2例穿刺点感染、2例导管堵塞、1例压疮、1例外渗, 并发症发生率15.4%;B组:16例并发症, 5例穿刺点感染、4例导管堵塞、4例压疮、3例外渗, 并发症发生率41.0%。A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 (χ2=7.96, P<0.05) 。

3 讨论

CCM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 更加注重患儿与家属共同参与, 真正将护士临床教育者、倡导者以及协调者的作用发挥出来;与此同时, 极大调动患儿及家属积极性, 全程参与到护理过程中, 将患儿与家属自我护理能力、主观能动性以及积极性大大调动起来;此外, 将连续护理充分体现出来, 大幅提高患儿与家属留置针自我护理能力, 并节约医疗资源。

本次研究对我院门急诊留置针输液患儿分别实施常规留置针护理与CCM护理, 结果显示, 应用CCM护理后, A组患儿留置针留置天数 (3.89±1.09) d, 明显长于对照组的 (2.64±1.02) d;且留置针并发症率15.4%, 也显著低于B组的41.0%。充分表明, 通过应用CCM提高了门诊留置针护理质量。对患儿实施CCM护理时, 以从医院到家庭的延续护理为中心, 小组成员之间热烈讨论, 并以个人经验为基础, 制定出积极有效的护理对策, 有助于增强护理人员风险意识, 提高责任心, 并扩大知识面, 将护理专业价值真正体现出来。

综上所述, 对门急诊留置针输液患儿应用协同护理模式, 护理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杨锦萍.阿奇霉素联合家长协同护理治疗儿童支气管肺炎44例[J].中国药业, 2015, 24 (21) :225-226.

协同护理模式 第7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5月~2013年5月入住本院的80例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的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50例, 女30例;年龄56~82岁, 平均 (71.32±3.29) 岁。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本组患者主要采用常规护理, 具体方法为:患者入院后给予生理及心理等方面的评估, 包括症状管理、饮食等方面的内容。

1.2.2观察组本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CCM, 具体方法如下:①评估患者, 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主管护士应主动地同患者进行交流, 以消除患者的畏惧感, 按照患者的实际病情以及文化程度, 对患者的疾病知识需求进行综合性地评价等。②知识指导。向患者发放健康教育手册, 并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相关药物的使用方法、临床效果以及可能会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等, 指导患者严格地遵守服药时间、方法以及剂量等, 以避免服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等。③心理护理。在健康知识以及技能培养的同时, 应对患者及其家属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 直到其学会为止。

1.3评价标准

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 对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进行评价, WHOQOL-BEFF主要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关系以及环境四个维度共计26个分项目所构成, 对其进行评分, 得分越高则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2结果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各各因子评分对比, 见表1。由下表可知, 对照组护理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各因子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观察组护理干预前后除了生理领域与环境领域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其他各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对照组干预后相比, aP<0.05

3讨论

由于长期血液透析, 患者出现一系列并发症, 焦虑、抑郁, 经济困难、失业等, 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随着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 透析的目标非常明确[2], 一是尽量延长透析患者的生存时间;二是努力改善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CCM通过护理的协同作用, 体现护理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有利于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同时, 血液透析治疗时间较长, 并发症较多, 患者大部分来自农村, 经济、文化水平有限, 社会支持不足, 自我护理能力较低。目前CCM已经运用到心外科、青光眼、癌症等患者,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CCM改变以往“灌输式教育”。注重人的社会性, 强调护士的临床教育者、倡导者和协调者角色, 体现医生、护士、患者、家属各方面的协调作用。

综上所述, 协同护理模式对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值得在患者护理过程加以推广并应用。

参考文献

[1]刘虹, 刘伏友, 彭佑铭, 等.可调钠血液透析对透析低血压的预防作用.中国血液净化, 2012, 1 (8) :21-23.

协同护理模式 第8篇

关键词:截瘫,协同护理模式,康复,并发症

创伤性截瘫大部分是由于脊柱骨折或脱位引起的严重创伤, 起病急、预后差、并发症多, 不但妨碍了病人的日常生活, 还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及增加家属的负担。由于这类疾病本身的严重性和残疾相伴一生的持久性, 如何重视病人的社会支持, 增加社会康复能力, 提高生存质量, 是骨科护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1]。协同护理模式 (callborative care model, CCM) 充分发挥病人的自主性及自我护理的能力, 培养病人及家属最大限度地参与健康护理能力, 提高了护理质量[2]。本科通过对创伤性截瘫病人实施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的同时, 对家属同步实施健康教育, 以探讨改善创伤性截瘫病人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可能途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6月—2014年1月在本院住院的创伤性截瘫病人80例, 其中男54例, 女26例;年龄24岁~68岁 (47.23岁±1.43岁) 。完全性截瘫病人26例, 不完全性截瘫病人54例;高位截瘫31例, 下肢性截瘫49例。职业:干部16例, 工人37例, 其他27例。文化程度:大学及以上15人, 高中 (含中专) 以上32人, 初中及以下文化33人。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 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及受伤机制等方面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模式, 包括基础护理、饮食指导、药物治疗、心理护理、康复功能锻炼方法、并发症预防及出院指导等。

1.2.2 观察组

1.2.2. 1 评估病人,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责任护士主动与病人及家属沟通, 讲解疾病的病因、治疗方法、治疗效果等, 提高对疾病的正确认识, 消除病人及家属的恐惧感, 取得家属的配合, 与病人及家属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协同的关系, 引导病人家属自觉参与健康照顾, 共同制订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提升其照顾技能。

1.2.2. 2 健康知识及技能指导

给病人及家属发放健康教育手册, 向病人和家属介绍进行各个关节活动及增强肌力的锻炼方法, 教会家属掌握预防关节僵硬、肌肉萎缩、足下垂等并发症发生的护理措施;指导有效体位变化, 预防压疮发生;指导病人或家属做好肠道及膀胱管理:饮食上多吃富粗纤维的食物、新鲜水果和蔬菜, 多饮水, 饭后进行有效腹部按摩, 指导尿潴留病人及家属学会间歇导尿的方法、间隔时间、记录尿量, 指导便秘病人家属正确抠出大便的方法等操作, 减少便秘及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教会病人及家属进行体位转移的正确方法, 确保病床、轮椅、坐便器之间转移的安全;指导病人有效咳嗽排痰, 嘱病人做深呼吸, 在吸气约1/3时咳嗽[3], 教会家属为病人行翻身叩背, 减少肺部感染发生。

1.2.2. 3 协同心理鼓励及疏导

创伤性截瘫病人病情多突然发生而导致残疾, 生活需由别人照顾, 不仅使病人承受肉体上的痛苦, 而且在精神上更难以接受, 又由于经济困难等因素而出现负性心理。护理人员应给病人及家属最大限度的心理安慰和鼓励, 使其树立康复的信心,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对病人的康复十分有利。从病人入院第2天起, 由责任护士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协同护理的目的及方法, 使之认识到参与护理管理、维护健康的作用。针对病人不同时期的病情制订护理计划, 评估家属及病人自理程度、照顾能力、文化程度等, 制订个体化的协同护理方案;将协同护理实践较好的病人及家属的经验及时总结、及时反馈给其他病人及家属, 让其以身说教, 帮助其他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从而使病人以最佳的状态接受护理治疗。科室建立了创伤性截瘫病人QQ群, 便于医护人员与病人及家属之间进行健康知识咨询及随访, 有利于各病人及家属之间互相交流心理感受及康复经验, 增强病人及家属的信心。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病人住院时间、住院费用 (除外手术内固定等高值耗材) 及出院3个月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两组之间比较采用U检验,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3.1 协同护理模式可以提高创伤性截瘫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 节约医疗资源

创伤性截瘫是一种严重致残性损伤, 多数为高处坠落、车祸、暴力打击或砸伤所致, 因创伤导致脊髓器质性改变,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病人需长期卧床, 易发生精神苦闷、悲观失望、甚至轻生[4]。严重影响了病人疾病的康复和生存质量。在受伤后的绝望期, 要走出自我封闭状态, 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而在这一过程中, 家庭及社会的支持是病人最需要的, 创伤性截瘫病人得到的家庭支持越多, 生活质量就越高。协同护理模式改变以往“灌输式教育”, 注重人的社会性, 强调护士的临床教育者、倡导者和协调者角色, 体现医生、护士、病人、家属各方面的协调作用。同时病人家属的监督和参与, 有利于达成伙伴关系, 充分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节约医疗资源, 提高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5]。表1结果显示, 运用协同护理模式后, 观察组能明显缩短病人住院时间, 减少住院费用, 节约医疗资源。

3.2 协同护理模式可以减少创伤性截瘫病人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其生活质量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治疗的目的不仅是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及延长生存时间, 更重要的是改善其生活质量。本研究为病人及家属提供康复健康知识指导和技能培训, 同时重视病人心理鼓励及心理疏导, 充分调动病人的社会支持系统, 满足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的需求。出院后3个月病人进行医护随访, 表2结果显示对照组病人发生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压疮等并发症明显高于观察组, 表明观察组通过对家属实施协同护理健康教育, 使病人家属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治疗康复护理过程, 可以有效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进一步提高整个家庭及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成香, 蓝常贡.实施家属同步健康教育提高创伤性截瘫病人生活质量的临床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17 (6) :3-5.

[2]陈健明, 唐海峰, 李美萍, 等.协同护理模式对肺癌病人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 (6) :63-64.

[3]邹喜荣, 尹凤鸣.协同护理模式对初治肺结核病人自我护理能力与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 20 (1) :59-62.

[4]袁柳仙, 刘才金, 何晓凤.外伤性截瘫的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21) :100.

协同护理模式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2月—2012年9月我院骨伤科收治的尺桡骨双骨折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排除病理性骨折、代谢性骨病、青枝骨折、无移位骨折、尺桡骨骨折伴其他骨折、陈旧性骨折、认知障碍、遵医行为差等病例。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1例和干预组51例。对照组男35例, 女16例, 年龄13岁~39岁, 平均年龄 (20.83±2.12) 岁;尺桡骨横形骨折17例, 斜形骨折20例, 螺旋形骨折14例;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11例, 大专15例, 高中及初中21例, 小学及小学以下4例;入院照顾患者的家属:父母17例, 子女13例, 夫妻16例, 其他5例;家属年龄27岁~66岁, 平均年龄 (43.72±3.78) 岁;家属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10例, 大专12例, 高中及初中18例, 小学及小学以下11例。干预组男33例, 女18例, 年龄14岁~41岁, 平均年龄 (21.35±2.77) 岁;尺桡骨横形骨折18例, 斜形骨折22例, 螺旋形骨折11例;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9例, 大专16例, 高中及初中19例, 小学及小学以下7例;入院照顾患者的家属:父母18例, 子女16例, 夫妻13例, 其他4例;家属年龄29岁~67岁, 平均年龄 (44.51±4.12) 岁;家属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11例, 大专14例, 高中及初中16例, 小学及小学以下10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给予协同式护理模式, 具体内容包括: (1) 心理护理。意外创伤不仅使患者承受肉体上的痛苦, 而且在精神上更难以接受, 担心会不会致残, 加之躯体疼痛, 生活需由别人照顾、经济困难等因素而出现负性心理。护理人员应给患者及家属最大限度的心理安慰和鼓励, 使其树立康复的信心,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对患者的康复十分有利。从患者入院第2天起, 由责任护士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协同护理的目的及方法, 使之认识到参与护理管理, 维护健康的作用。针对患者不同时期的病情制订护理计划、评估家属及患者自理程度、照顾能力、文化程度, 制订个体化的协同护理方案;多向患者介绍同类患者完全恢复的案例, 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从而使患者以最佳的状态接受护理治疗。每周由责任护士组织同病房或同病区、病情严重程度相似的患者及家属进行集体活动, 互相交流心理感受及康复经历。将协同护理实践较好的患者及家属的经验及时总结、及时反馈给其他患者及家属, 使他们增强信心。 (2) 患肢护理。护理人员要经常观察肢端血液循环、皮肤颜色、皮肤温度及感觉的变化, 在护理时应向患者及家属耐心讲解尺桡骨双骨折的护理要点及注意事项, 请患者及家属积极配合, 加强对患肢的保护, 防止受到外力的碰撞, 前臂勿行旋转运动, 不可擅自去除小夹板, 防止骨折再移位。家属逐步参与基础护理, 责任护士做好相应的指导工作。 (3) 体位护理。护士要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尺桡骨特殊的解剖关系。进行患肢各手指运动、用力握拳、张手运动, 患肢必须保持肘关节屈曲90°前臂中立位, 注意禁止患肢前臂旋转运动。每个动作保持10 s, 重复练习, 以每天3~5次, 每次10 min~15 min为宜。 (4) 主动、被动康复训练护理。因患肢制动、疼痛等原因, 患者多不愿活动, 嘱患者复位固定2周内可进行前臂和上臂肌肉收缩活动。责任护士要尽早指导患者及家属学会患肢的腕及肘关节渐进增加活动范围的主动运动方法和技能, 提高康复训练的主动性;每个动作保持10 s, 重复练习, 每天3~5次, 每次10 min~15 min, 并同时进行健肢主动运动。3周内禁忌做前臂旋转活动, 以免影响骨折的固定、愈合。同时应抬高患肢, 冬天注意患肢保暖, 有利于血液回流, 利于消肿, 促进骨折的愈合。 (5) 饮食护理。护理人员指导家属给予患者伤后1周~2周食用清淡可口、易于消化、含胶原纤维多的食物, 如新鲜蔬菜、水果, 米粥之类, 忌食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伤后3周~4周食用含大量蛋白质、维生素、磷和钙质的食物;伤后5周以上多食补肝益肾之食品, 如动物肝、肾、排骨等。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前臂功能改善情况、住院时间、外固定拆除第1天舒适度、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前臂旋转功能康复情况比较

干预组外固定拆除第1, 30天前臂旋前、前臂旋后改变度数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见表1。

2.2 2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见表2。

2.3 2组患者外固定拆除第1天舒适度比较

见表3。

2.4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见表4。

3 讨论

前臂尺桡骨双骨折在治疗时必须正确地复位并保持复位后的位置以及给予精心的护理和康复训练干预, 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收到理想的治疗效果[3,4]。协同护理是知识教育、心理护理、功能恢复相结合的综合护理方法, 是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 其强调护士作为临床教育者、支持者、协调者的角色, 重视患者及家属参与护理工作的重要性[5]。本研究主要探讨协同护理模式对尺桡骨双骨折患者前臂功能康复的影响, 通过对51例患者采用协同护理模式护理后, 患者前臂旋转功能康复情况及外固定拆除第1天舒适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平均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 且并发症发生率低。说明协同护理模式对尺桡骨双骨折患者前臂功能康复有促进作用。协同护理模式不仅可以使患者及家属尽早掌握基本的护理操作方法期的家庭护理提供有力的护理技术保障, 从而加快前臂尺桡骨双骨折患者的康复, 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协同护理模式对尺桡骨双骨折患者前臂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2009年12月—2012年9月收治的尺桡骨双骨折患者10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1例, 对照组给予一般常规护理, 干预组采用协同护理模式。比较2组患者前臂功能恢复情况、平均住院时间、外固定拆除第1天舒适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组外固定拆除第1, 30天前臂旋前、前臂旋后改变度数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 且平均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 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 采用协同护理模式能较好地促进尺桡骨双骨折患者前臂功能的康复。

关键词:尺桡骨双骨折,协同护理模式,前臂功能并发症

参考文献

[1]李艳玲.前臂骨折夹板外固定的护理现状[J].广西医学, 2009, 31 (2) :280-282.

[2]朱志红, 杨丽.协同护理——一种新颖的护理模式[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8, 13 (2) :70-72.

[3]侯凯波, 胡建山, 陆萍, 等.前臂尺桡骨双骨折患者的心理分析及康复干预[J].井冈山医专学报, 2009, 16 (3) :13-14.

[4]侯凯波, 胡建山, 陆萍, 等.桡骨干双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康复护理疗效观察[J].咸宁学院学报 (医学版) , 2009, 23 (3) :257-258.

协同护理模式 第10篇

回顾东经控股有限公司的信息化建设,起步早,耗时长,步步升级。但在东经控股信息中心总监林哲仁看来,这仅仅意味着“我们即将完成ERP系统的整体构建”。包装企业信息化之路的漫长与艰辛,由此可见一斑。

最明显的改变:无纸化

借助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完善,东经控股最想实现的第一个目标,便是产品的结构化。

“所谓产品的结构化,就是对于那些比较成熟的产品,我们打通研发、生产及后续环节,自动传输产品的各项性能参数,使之随着订单的生产进程自行流转到每一个业务环节。”林哲仁指出,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订单图纸的无纸化。

在东经控股的生产车间里,现在基本看不到纸质图纸,产品信息完全通过电脑网络传输到每一个机台上。图纸无纸化的好处是很明显的。比如当订单信息需要变更时,企业的常规做法是到车间进行现场调度,整个过程都需要面对面或电话沟通。但自从采用无纸化图纸后,前端的信息发生改变后,后续生产环节中的每个机台都能即时、自动地发生更改。林哲仁指出,要想实现这样的高效互动,对企业的信息化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这更需要计划的支持。“产品信息发生更改后,如果生产计划只能传输到车间,也是没有用的。必须将变动的计划传输到每一个机台,才能真正实现无纸化。”

为此,东经控股在2011年开发了PLM系统,完成了对生产车间每一个机台的实时控制。“从成果上看,以前我们的图纸传输频率是早晚各一次,现在我们做到了实时。从订单的实际完成情况来看,至少将生产周期缩短了6个小时。但更重要的还在于避免了很多质量问题的发生,原来使用纸质图纸很容易出错。”

“无纸化”在质量控制部门发挥了大作用。在东经控股,质检部的同事们每天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对产品进行质量检测。众所周知,包装企业的订单量很大。质检部通常要花一个早上的时间,根据当天需要生产的订单情况,在档案室寻找、整理图纸,往往要到下午才能真正开始质检工作。因此,“抽检”是许多包装企业质检部门在无奈之下选择的权宜之法。但实现图纸无纸化之后,质检部便从繁重的资料整理工作中解放出来,“一手拿着条码扫描器,一手拿着IPAD,条码一扫,图纸就在屏幕上了。”有了得力的工具,东经控股的质检工作又从“抽检”变为“全检”,“这就是信息化对质检工作的支持。”

这种支持同样体现在仓储管理中。在瓦楞纸板的周转过程中,仓储管理的一条重要原则——“先进先出”,却是让不少瓦楞包装企业头疼的大问题,许多仓库都无法做到这一点。这是由于生产的瓦楞纸板半成品运送到仓库后,总是先送来的放在下层,后送来的放在上层;而瓦楞纸板具有通用性,因此许多企业都是“先进后出”,最终导致呆滞品增多和库存损失。

东经控股的解决方法是:在生产过程中,以订单管产品;在仓储过程中,以产品管库存。这一管理思维的转变,使得仓储部门不再“有什么给什么”,而是按照生产部门的需求“要什么给什么”。当然,瓦楞纸板都大同小异,东经控股需要通过条码系统对其进行辨认才能做到“先进先出”。“之前我们采用的是条形码,2012年我们将其升级为二维码,主要还是想利用二维码存储信息更多的特点,实现多个地区分布式仓库的管理。”在林哲仁看来,条码系统使得过程管理中的错误大大减少,在仓储管理中实现了快速定位、快速出入库的多项功能。

信息化带来的便捷体现在企业生活的方方面面。林哲仁还讲述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在温州,东经控股拥有近100辆货车,对车辆的管理也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最开始是计划分配制,送货较早的司机不满意自己经常早起;后来改为计件制,由于跑第一趟车的司机每天可多发一轮货,又出现了争抢第一趟车的矛盾;现在东经控股实行物流叫号制,司机们排队拿号,先到先发,同时由后台对车辆及任务进行匹配,什么样的任务适合什么样的车型,都由系统进行自动调整。

从自动化到智能化

东经控股是国内率先提出“整体包装解决方案(CPS)”的包装企业。东经控股认为,传统包装行业的经营模式是满足客户在特定包装材料领域的包装需求,比如瓦楞包装企业主要为客户提供纸箱、软塑彩印企业主要提供包装袋等。而东经控股的CPS经营模式则是在全面了解和挖掘客户需求的前提下,满足客户在各种包装材料领域的包装需求,实现单点采购、单点配送、单点下单的有序线性供应。

这样的模式自然能帮助客户降低包装采购的管理难度和综合成本,但对包装供应商的内部管理水平则提出了更加严格的挑战。

林哲仁说,要应对这样的挑战,东经控股依靠的是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平台和网络,依靠的是信息化系统。

“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叫智能化。”林哲仁介绍了东经控股目前正在攻坚的重点课题:通过网络平台的标准化接口与客户的ERP系统进行直接对接,根据客户的需求计划制定企业的生产计划,同时也允许客户通过网络平台直接下单、直接支付、跟踪进度等。

这其中便涉及到产业链企业间的协同问题。在东经控股的规划中,通过这一项目,企业的VMI库存管理系统可与客户系统协同,采集客户的月度计划甚至周度计划,结合各类包装产品的生产周期、生产成本分析、仓库容积、物流时间,自动生成生产任务单下派至旗下工厂,从而实现部分客户的“零报单”;还可采集客户的每日计划及包装使用情况,自动生成配套计划和运输计划,统一配送至客户生产线,从而实现部分客户的“零库存”。

不过,林哲仁也坦言,目前这个项目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我们的客户有大有小,大客户有自己的一套做法,不愿参照你的系统去做;小客户的信息化水平不够,又无法与你配合。所以这也是我们进行系统再调试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所在。”

一些体会

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15年中,东经控股也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与同仁分享。

首先要有一套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规划。“如果没有规划,做的很多事情都是盲目无序的,在未来也无法集成,往往还得进行第二次、第三次修改,做了很多无用功。”林哲仁建议应从研发管理着手开始信息化建设。因为研发环节是信息化数据处理的基础来源,图纸、参数等产品基础数据的建立,必须从一开始就加以重视。

其次要有一个有力的组织保障。“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我们最大的感受是在与人的固有习惯做斗争,难度很大。”因此,林哲仁建议必须要有强大的组织保障做后盾,“最好是企业的一把手来领导”。

第三是重视需求的调研和转化。“很多企业管理者认为需求应该是信息部门的负责人提的。其实不然,需求来源于整个公司的方方面面,需要各个部门自己来提。”林哲仁还指出,部门自己提出需求,在后期执行时才不会产生抵触心理。而在需求转化也即系统开发阶段,技术人员必须与业务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对需求产生深刻充分的理解。

最后就是使用环节的坚持和改进。“只有通过使用才能确认需求开发的合理性,也只有通过使用才能持续优化需求开发。”林哲仁给出的建议是:坚持——先坚持使用再总结、优化,经过两年的改进,这个系统就会比较成功;监督——系统使用一段时间后难免会出现习惯的反弹,此时就需要企业建立日常监督机制,对各项工作进行进度跟踪。“信息化实际上是一个固化的过程。固化之前我们首先要实现流程优化或同化,这需要坚持。等使用者形成好习惯以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将习惯固化。”

协同护理模式 第1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从2013年2至2015年11月, 于我院接受治疗的神经外科危重患者216例。纳入标准[4]: (1) 年龄>18岁; (2) 术前不伴有感染、血液系统以及免疫系统等基础疾病。男165例, 女51例, 年龄19~72岁, 平均年龄 (39.2±5.7) 岁。以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每组108例。其中观察组男83例, 女25例, 年龄19~70岁, 平均年龄 (38.7±5.9) 岁。对照组男82例, 女26例, 年龄20~72岁, 平均年龄 (39.1±5.8) 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对比无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管理方案, 其中更包括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沟通, 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 嘱咐临床注意事项等。观察组患者则给予医患协同管理方案, 具体方法如下: (1) 组成神经外科护理小组, 选择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担任管理者, 主要负责加强组员护理知识的培训、强化以及考核, 定期进行总结汇报。 (2) 加强对科室医护人员进行优质服务方案宣传力度, 并邀请相关专业培训机构专家进行培训, 组织表现优异的医护人员参观学习知名医院优质护理服务。 (3) 加强监管力度, 督促护理人员学习掌握理论知识, 提升实践水平, 参与讨论商议诊疗计划, 制定可行有效的护理方案, 同时, 医护人员需及时向上级医师反馈患者的病情进展情况, 为有效的诊治提供依据。 (4) 耐心主动地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 详细向其讲解有关疾病的相关知识, 帮助其更加清晰地了解疾病, 明确知道入院后相关检查、化验以及手术时间等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5) 护理人员需保证对患者密切关注, 及时反映患者病情给主管医师, 此外, 要求护理人员有良好的调节各方面关系的能力, 保证交接班管理的顺利, 使得对患者的管理有一定延续性。

1.3 观察指标:

采用自制量表对护理质量进行评分, 其中包括基础护理、专科护理、责任管理以及病房管理, 每个项目20分, 得分越高表示护理质量越高。应用自制满意度评分调查表, 对本科室医师、护理人员以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心理、生活、情感以及效果等20个问题, 统计病患满意的题数。≥18个记为非常满意, 12~17个记为一般满意, <12个记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注差 (±s) 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病患满意度、医师满意度以及护理人员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见表1。

2.2 两组护理质量对比:

观察组的基础护理、专科护理、责任管理以及病房管理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见表2。

3 讨论

以往的医疗服务主旨是提高以及促进患者的生理健康, 属于单纯的疾病治疗模式[5]。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以及医疗水平的逐渐提高, 这类医疗服务已经逐渐不被满意, 且在医疗服务工作中存在许多地方的不足[6]。因此, 一类新的综合医疗服务开始被广泛关注, 其主要是在疾病治疗模式的基础上结合预防、保健、养生以及康复等。在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基础上, 通过改善服务设施, 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是综合医疗服务的目的。其中医护协同管理是在综合医疗服务理念下产生的新型医疗模式, 其中医师与护理人员在治疗过程中的配合能由于治疗的顺利进行。

本文通过研究, 结果发现, 观察组病患满意度、医师满意度以及护理人员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研究医护协同管理模式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的护理中更为医护患所接受与满意。此外, 观察组的基础护理、专科护理、责任管理以及病房管理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医护协同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 促进患者的顺利治疗以及康复。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医护协同管理模式可以通过护理人员与患者的良好沟通, 能更好地配合诊疗工作, 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患者的诊疗依从性;而护理人员掌握了充分的理论知识, 拥有过硬的专业水平能有效地解决诊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复杂情况, 同时也提高了护理人员与医师之间的沟通, 护理人员通过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有助于提高其协调各方面关系的能力, 更好地应对护理工作;监管力度的加强能使得医护人员积极参与诊疗中, 有利于更好地了解患者病情变化情况, 从而制定出更佳的护理方案, 对患者也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 与此同时可向医师及时提供患者病情, 为后续有效的诊疗提供参考依据[7]。

综上所述, 医护协同管理模式能通过改变医护人员医疗服务理念, 从而提高护理执行能力, 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 对患者的诊疗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安全性好,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晶, 金玉红, 周晶, 等.神经外科ICU危重患者防误吸标准化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15, 30 (8) :31-34.

[2]杨锦萍.阿奇霉素联合家长协同护理治疗儿童支气管肺炎44例[J].中国药业, 2015, 24 (21) :225-226.

[3]唐艳, 韦春华, 邹东华, 等.协同护理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 2015, 12 (34) :158-161.

[4]陆靖, 史铁英, 刘启贵, 等.协同护理模式对乳腺癌患者创伤后成长和心理弹性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5, 31 (18) :1350-1353.

[5]陈鸿芳, 吕媛, 尹薇, 等.协同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陕西医学杂志, 2015, 44 (8) :1101-1102.

[6]秦蕾, 冀蓁.协同护理模式对偏瘫患者躯体、心理及生活方式的干预[J].职业与健康, 2015, 31 (8) :1093-1095.

上一篇:审计实务课程下一篇:初中数学导入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