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融资范文

2024-06-27

金融融资范文(精选12篇)

金融融资 第1篇

关键词:金融仓储,物流金融,仓单质押,第三方监管,风险识别

1 金融仓储的背景

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的一个重大问题。尽管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 我国银监会提出“两个不低于”目标来实现小企业贷款余额充足, 即小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 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的增量。但是, 这一系列政策并没有抵挡住中小企业大规模的“倒闭潮”。仅2008年上半年, 在全国范围内就有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 而2011年1~6月, 仅浙江省新增的5万家中小企业当中, 就有1万家企业倒闭。究其原因, 中小企业与我国整体金融环境密切相关, 从中小企业内部来看, 整体存在信用观念的缺失, 同时, 自身经营压力日趋明显, 商业贷款利率上调、物价高涨导致的成本上升, 以及劳动力成本增加等问题不断出现, 无论是与银行还是上下游企业的业务往来, 债务纠纷不断, 特别是在法律法规不完善的背景下, 逃避银行债务现象日趋严重。反过来看, 银行对于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也望而却步, 对于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更加关注, 信贷流程复杂同时效率低下等问题, 加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如此下去, 必将出现恶性循环, 难以生存将加剧中小企业信用风险提高, 融资资质不断恶化, 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发放贷款的积极性将继续走低。此时, 探索出一条中小企业融资的新路, 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课题。

早在1987年的《中国工业经济研究》杂志中就有学者提出“物资银行”的概念, 也是由物流概念衍生而来。在国外, 混业经营模式令物流公司多元化发展, 逐渐走向成熟, 具有品种多、范围广等特点, 推动了与金融合作的新兴模式, 同时也构建了一个成熟的适合于中小企业融资的结构体系。1999年, 世界上最大的快递承运商与包裹递送公司——美国联合包裹服务公司 (UPS) 极具前瞻性的收购了第一国际银行, 同时UPS金融公司成立。国内将“物资银行”设想转变为现实是在2003年, 广东发展银行率先在全国十个试点城市推出此业务, 一经推出便得到快速发展, 业务总金额也不断高涨。而2008年3月, 随着浙江涌金仓储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浙江金储) 注册, 金融仓储模式首次推出。

2 金融仓储的推出

“物流金融”的概念本身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西方混业经营模式下, 物流公司从事的物流金融业务, 除了针对物流部分所产生的融资活动外, 还包括开发金融产品, 甚至可以进行有价证券的发行与交易。而狭义的“物流金融”, 仅包括作为第三方公司在自身物流业务中通过一些信用工具, 与银行合作, 为上下游客户提供融资等服务。“物流金融”根据业务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即监管型、贸易型、综合型, 具体业务有动产质押融资、保兑仓、物流银行等。

“金融仓储”是指第三方机构或物流仓储公司作为中介公司, 为企业提供仓单, 为银行业开展仓储金融业务, 提供诸如仓储保管、监管、咨询等系列服务活动。简而言之, 就是银行抵质押品的仓储保管监管业务。目前“金融仓储”模式在国内金融市场体系下, 应当归于狭义的“物流金融”, 包括的主要业务模式是仓单质押和第三方监管。

2.1 仓单质押

仓单质押是通过委托金融仓储公司保管动产, 验收入库后, 由金融仓储公司签发出标准化仓单凭证, 委托方就可以凭仓单向银行提出仓单质押贷款申请, 银行审核仓单后, 可与委托方签订合同, 并根据质押物价值向委托方提供贷款。

2.2 第三方监管

第三方监管是金融仓储公司作为第三方, 接受委托并提供对特定动产的实时监督、控制及管理服务, 具体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 两者区别在于静态模式下, 货物一般无法在合同期内更换, 但在融资余额减少的情况可以允许融资方到第三方公司提取相应金额的货物;而动态模式下, 融资方则相对自由, 只要在不低于合同约定的最低货值的情况下可以自主提取。以浙江金储公司的第三方监管为例:

3 金融仓储业务的风险识别与防范

随着2008年浙江涌金仓储股份公司首开先河, 各地纷纷成立金融仓储公司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然而, 在三年的发展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如果对金融仓储公司缺乏监管, 对相关风险不进行识别和规避, 一旦发生纠纷, 各方将受到巨大损失而无法获得法律保护。在整个金融仓储业务流程中涉及的标的和主体主要包括:质押物、第三方物流企业 (或金融仓储公司) 、融资企业、银行, 而这其中包含的法律关系为第三方物流企业与银行的保证合同关系、融资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仓储合同法律关系及融资企业与银行间以质押担保为基础的借款合同关系。根据以上的标的、主体及法律关系可看出, 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出现风险暴露, 必须加以风险识别与防范, 以下是对各个风险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3.1 质押物风险

金融仓储的创新之处就在于无法在银行那里获得融资抵押的动产, 在第三方物流企业这里可以获得质押并获得融资, 诸如农副产品、石材等大量原材料。而这些质押物本身具有一定的风险, 如一些易燃易爆物品, 如若保管不善, 无论是融资企业还是物流公司都存在巨大风险;还有些质押品具有较强的季节性, 一旦融资方无法归还贷款, 其质押物是否能及时变现也不确定。

3.2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管理操作风险

质押物本身所暴露出来的风险, 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管理就要求更高, 对不同质押品的审核、储藏、保管等方面都要求有一定水平的技术人员。而就目前而言, 金融仓储公司刚刚起步, 高素质人才缺乏, 在监管方面也对人才及公司的管理提出许多挑战。

3.3 信用风险

(1) 融资方信用风险

一般来说, 采取“金融仓储”模式融资的企业大多未达到一定资质, 或其抵押品无法申请银行贷款。而我国目前还尚未建立覆盖全国的信用评估系统, 因此“金融仓储”模式在目前缺乏一定的信用支撑, 而第三方物流企业也很难做到像银行那样专业性对融资方的资质进行全面考察。

(2)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操作风险

在具体操作上, 相关经办人员很容易与融资方内外勾结, 逃避货物质押而取得贷款, 这将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和银行均带来巨大损失, 因此需要加强在操作上的监管, 实现业务操作透明, 业务人员责任制。第三方物流企业在自身能力有限的情况下, 可以将相关业务外包给其他公司操作, 以实现自身对关键环节的控制力。

4 政策建议

4.1 对于金融仓储企业的建议

金融仓储的业务范围非常广泛, 既包含金融业务, 又包含仓储物流业务。从金融业务来看, 标准化仓单的设计专业性极强, 建议征求银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意见建议, 得到其认可与支持。从仓储物流业务来看, 质押物保管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不同质押物具有不同的保管方式, 还需要对其价值的专业性监控, 因此, 对相关业务人员的专业性有极高的要求, 建议金融仓储企业加强对业务人员的专业化培训, 同时应该吸引高级技术人才负责相关业务, 逐步提高自身的仓储保管水平。

4.2 对于银行业的建议

金融仓储企业发展迅速, 与银行合作不断增加, 银行应该遵循谨慎性原则, 对金融仓储企业本身及融资企业资质进行严格审查, 建议提供独立工作人员与金融仓储企业共同跟踪质押物价值动态变化, 防范质押物价值下降的风险以及金融仓储企业与融资企业勾结骗贷的风险。

4.3 对于监管部门的建议

金融融资培训的心得总结 第2篇

1、供应链与供应链金融的概念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带来收益。

供应链金融是指银行围绕核心企业,管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和物流,并把握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通过立体获取各类信息,将风险控制在最低的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一个专业领域(银行层面),也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一种融资渠道(企业层面)。指银行向客户(核心企业)提供融资和其他结算、理财服务,同时向这些客户的供应商提供贷款及时收达的便利,或者向其分销商提供预付款代付及存货融资服务。(简单地说,就是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以上定义与传统的保理业务及货押业务(动产及货权抵/质押授信)非常接近。但有明显区别,即保理和货押只是简单的贸易融资产品,而供应链金融是核心企业与银行间达成的,一种面向供应链所有成员企业的系统性融资安排。

2、供应链金融的产生与发展背景

据《20xx—20xx年中国供应链金融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从近几年国内中小企业融资比例来看,中小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大型企业贷款。20xx年以来,各家商业银行受到信贷规模的限制,可以发放的贷款额度十分有限,但是通过承兑,票据、信用证等延期支付工具,既能够增强企业之间的互相信任,也稳定了一批客户,银行界空前重视供应链金融业务。目前,商业银行在进行经营战略转型过程中,已纷纷将供应链金融作为转型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之一。供应链管理已成为企业的生存支柱与利润源泉,几乎所有的企业管理者都认识到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战略举足轻重的作用。供应链金融对商业银行的价值还在于:首先,供应链金融实现银企互利共赢,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银行跳出单个企业的局限,站在产业供应链的全局和高度,向所有成员的企业进行融资安排,通过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的`资信捆绑来提供授信。其次,供应链金融能够降低商业银行资本消耗。根据巴塞尔资本协议有关规定,贸易融资项下风险权重仅为一般信贷业务的20%。供应链金融涵盖传统授信业务、贸易融资、电子化金融工具等,为银行拓展中间业务增长提供较大空间。“供应链金融”发展迅猛,原因在于其“既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又能延伸银行的纵深服务”的双赢效果。

3、供应链金融的作用与意义

可以这样探讨这个问题,我想供应链金融顾名思义,最直接的就要从供应链本身谈起了,从通常意义上讲,一个特定的供应链,从原材料采购到制成中间性产品及最后成品,最终由销售这个渠道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整个过程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竞争力较强、规模较大的核心企业因其强势地位,往往在交货、价格、账期等贸易条件方面对上下游配套企业要求苛刻,从而给这些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通俗点直白点可以这样讲,核心企业买上游企业的东西,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要求先赊欠,这样上游企业不能及时拿到应得的款项,必然造成一定的资金压力,而下游企业买核心企业的东西时,核心企业又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要求下游企业要尽量及时把全部款项或者预付款项到位,这样无疑又会给下游企业造成一定的资金压力。而上下游配套企业恰恰大多是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融资,结果最后造成资金链十分紧张,整个供应链的生态出现失衡。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圆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服务支持。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看待:一,银行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生态失衡的问题;二,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这些企业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整条供应链的竞争能力。在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下,处在供应链上的企业一旦获得银行的支持,资金犹如新鲜血液般注入配套企业,也就等于进入了供应链,从而可以激活整个链条的有效良好运转;而且借助银行信用的支持,必然有效地为中小企业赢得了更多的商机。总结起来讲,供应链金融给银行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都带来好处,创造了一种多方共赢的局面,从小了讲促进了供应链相关产业及参与其中的金融机构的良好发展,从大处讲必然对整个的经济的发展也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4、小结

互联网金融破解融资难 第3篇

第一个是宏观经济周期——短期因素。比如出口疲软导致增长下行,这是世界性的现象。过去我国出口年均增长20%~30%,现在只有5%。

第二个是周期性因素——主导产业的更替。主导产业的更替是中期性周期因素。简单地说,就是过去支撑中国经济增长最活跃的产业,比如钢铁、水泥等。过去十年,劳动力成本年均增长15%,人力成本低的竞争力不复存在,这些过去的主力企业每况愈下。

短期因素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缓解,但是中期的下行压力难以扭转。所以,目前的问题不是短期的周期性问题,而是结构性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核心原因是,金融体系没有对经济增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我国的金融体系非常庞大,市场资金也比较充裕,但一直没有对经济增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比如,人民银行称目前流动性比较宽裕,过去全国的超额准备金规模平均为1.5万亿元,现在则达到了4万亿元,反映出银行的资金其实是充裕的。

问题在于,一方面政府强调必须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但客观上融资难并没有得到明显缓解。另一方面,市场上的资金非常充裕。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为什么资金没有给那些需要钱的企业?

第一个原因是利率双轨制。由于央行对利率的干预,使银行压低利率。资金成本降低导致需求增加,谁都向银行贷款。最终只能通过适当的信贷管制来平衡市场,能完成融资的都是国有企业、大型企业,被挤出去的都是非国有企业、中小企业。

第二个原因是民间借贷,尤其是影子银行的发展。我国影子银行发展以后,很多地方融资平台以及部分国有企业跟进融资,让很多中小企业再次被挤了出去。它们融资时首先定一个利率,大家认为这些机构是政府变相支持的,这就变成了新的“无风险利率”。所有其他企业再来融资,就要在这个水平上再上浮几个百分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存在。

第三个原因是以大型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并不适合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国庞大的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为主的,这一结构适合支持大型制造业,但是不太擅长和中小企业打交道。银行信贷开展风险评估时,最重要的风控手段是看资产负债表和索要抵押品,这对很多中小企业非常不利。

今天中国经济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该如何克服呢?只有一条道路,就是“创新+产业升级”。银行显然不可能为创新企业提供各种融资,需要有其他的融资机构来参与。过去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支持制造业扩张是非常有效的,但今天在新的经济结构变迁面前,就变得很不适应。所以金融体系必须改变,才有可能适应这种创新和升级的要求。

互联网能否帮助解决金融的问题,关键在于能否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当然,信息不对称的解决有多种渠道。我认为,互联网帮助金融做决策有两个重要特点:一个是渠道,一个是数据。

第一是渠道。现在国内市场已经有6亿多个移动终端,将其利用起来可以解决很多信息不对称问题。举例来说,我有1万元想要借出去,如果没有金融中介,我不知道到底谁恰恰在同样的时间需要这么多钱。解决这个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成本非常高。然而,现在通过互联网的移动终端,把这么多个人和企业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

第二是大数据。如果大数据分析得好,就可以部分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进而对金融部门有所帮助。比如,银行要向一家企业放贷,或者一家证券公司要做上市路演,最初需要做的一个重要工作是调查。分析师、银行雇员需要花很多成本去了解一个企业和行业。但是互联网金融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现在的工作。

举例而言,蚂蚁金服现在已经给160多万家中小企业贷款,其贷款流程是1分钟申请、2分钟批准、3分钟资金到账,所有贷款都是通过互联网完成的。实现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它只给阿里巴巴网站平台上的企业发放贷款,而这些企业的数据都是已经被掌握了的。

互联网金融如果能够发展起来,也许可以部分解决金融体系当中存在的问题。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帮助更多的企业和个人享受更好的金融服务。

[编辑 王宇航]

E-mail:wyh@chinacbr.com

金融市场与融资战略探索 第4篇

关键词:金融市场,市场融资,资本结构

一、金融市场与资本筹资战略的关系

(一) 金融市场是企业投资和筹资的场所。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企业融资的渠道和方式成多元化的趋势。企业由于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需要更多的资金时, 可以通过金融市场选择适合自己的筹资方式, 以筹集所需的资金。另外, 企业如果有暂时的闲置资金, 也可通过金融市场对外投资, 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 企业通过金融市场使长短期资金互相转化。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既有对长期资金的需要, 又有对短期资金的需要。资本市场可以使长短期资金得以转化。例如企业可以将持有的股票、长期债券等长期投资, 在需要资金时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变现, 成为短期资金;同样, 企业如果有长期闲置的货币资金, 也可通过金融市场买进股票、债券等进行长期投资。

(三) 金融市场为企业理财提供有意义的信息。

金融环境对企业理财活动影响极大。企业资金能否有效融通, 取决与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和融资方式的开放情况。因此, 企业的管理者特别是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 应该具备经济管理尤其是金融市场的相关知识, 熟悉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和管理规则, 有效利用金融市场来融通资金。另外国家金融管理部门也应该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 为企业的理财提供所需的信息。

二、金融市场选择应考虑的影响因素

(一) 应把握选择资本市场的宏观因素。

投资者投资债券或股票, 一定要分析发行企业所在国家或地区的宏观情况。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的股票是比较好的投资选择, 同时还要考虑所产生的国家风险。若从资本市场的角度考虑, 高效、发达的资本市场是企业获得充足资本的必备条件。一个健全的资本市场应具备资本交易的多样化、法制化和规范化的特点, 还必须具有严格的监督机制。

(二) 应权衡企业发展规模和速度, 从而预测企业发展所需资金。

不同资本市场提供的融资资金总量是有很大差别的。海外市场的规模比较大, 但上市条件苛刻;国内市场可能由于自身发展所限资金规模较小, 但企业上市条件相对容易达到。另一方面, 不同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也不相同, 证券市场对公开信息的披露、市场的监管各有差异, 企业应全面考虑, 选择合适的资金募集场所。

(三) 分析财务风险, 合理安排企业的资本结构。

由于财务杠杆作用的存在, 增加了企业破产的可能性或投资者收益大幅度波动的风险。而股权融资只支付股利, 利多多发, 利少少发, 不到破产清算, 都不用还本, 企业不会因为还本付息而产生财务风险。因此, 企业在进行资本市场的选择时一定要合理估计各种可能的财务风险, 而要认真考虑企业所能够承担的财务风险。

(四) 对企业控制权和经营权进行比较。

企业如果通过借款或发行债券取得负债资本, 债权人只能在借款或债券到期时收回本金和利息, 而无权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 也无法享受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企业如果通过发行股票筹集主权资本, 作为股票持有者的股东, 不仅对企业的经营决策有表决权, 还可参与企业盈利的分配。控制权和经营权问题永远是企业资本市场选择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五) 对投资者吸引力方面的考虑。

企业取得债务资本后, 对债权人而言, 由于利息是固定的, 其收益不会随着企业盈利的增加而增加, 因而对投资者来说, 就缺少吸引力。相对来说, 投资人投资股票可以成为防范通货膨胀的一种保值手段, 且作为企业所有人可以因为企业收益增加而获得超额收益。

(六) 分析不同资金的特点, 估计各种资金成本的大小。

一般来讲债务的使用费和筹集费均低于股权投资, 同时债务成本在税前列支, 对企业有税收调节作用。总的来讲, 每一种融资途径都各有利弊。任何一种融资方式超过一定的限度, 都会给企业带来负面效应, 从而使企业陷入“贫血”的恶性循环中, 丧失其“造血”功能。因此, 资本市场的选择对企业来说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问题, 而是一项重要的财务战略。

三、企业筹资战略的选择

(一) 证券市场与非证券市场的选择。

证券市场属于开放性市场, 对公司要求比较高, 有关的信息披露较多且有较严格的规则, 流动性亦较强, 而非证券市场则相反。就证券市场和非证券市场在资本市场中所占的份额而言, 目前世界上主要有两种资本市场选择模式, 即以英美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和以日本、德国为代表的银行主导型模式。在市场主导型模式中, 融资主要以市场配置为主, 政府对金融机构的信贷比例有严重控制, 企业主要通过发达的证券市场向证券投资者获得资金。其突出特征有:一是资本市场发育完善、信息公开, 能够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二是金融资本的定价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形成, 融资成本较低, 效率较高;三是资本市场具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和政策, 政府干预市场较少;四是风险资本发展迅猛, 高科技行业、新兴产业对风险资本依赖性强, 市场具有健全的资本进入和退出机制。而在银行主导型模式中, 企业的大部分资金来源于金融机构的贷款, 银行在融资体系中居主导地位, 其显著特点是资源配置由银行来完成, 这在传统产业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 资本市场融资单一, 企业融资制约性因素较多, 产融结合, 资本市场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二) 股票市场与债务市场的选择。

企业通过股票市场筹集的资金, 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没有超过到期日的, 不需要偿还, 是企业稳定的永久性资金来源;二是没有固定的利息负担, 企业盈利多则可多向投资者分配股利, 少利少分, 无利可以不分。三是筹资的风险比较小, 特别是在资本市场发展的初期, 不存在发行股票失败的风险。四是可增强企业的信誉。五是筹资的成本比较高。一方面是由于投资者对普通股期望的投资报酬率较高;另一方面也因为股利从税后利润支付, 不具有抵税作用。

企业通过债务市场筹集的资金, 与发行股票筹集的资金比较, 也有以下特点:一是筹资的成本比较低, 这主要是因为债务资金的利息允许在税前扣减, 可享受避税的成果。二是可充分利用财务杠杆的作用, 给企业带来杠杆收益。三是便于调整企业的资本结构。四是债务市场融资财务风险较高。

(三) 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选择。

企业选择在哪里上市是相当重要的。上市地点的确定要综合考虑企业上市的目的、策略、募资数量、产品销售市场、原料来源、所属行业分类、企业实力和知名度等。国内市场有国内市场信息的优势, 如亚洲高科技企业在本土市场有一定的投资者支持, 有好的信誉、好的品牌优势、往往在本土市场的交易量是在美国市场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国际市场有资本容量大、金融工具齐全、流通性好等优势。随着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低利息政策、融资管理的放松, 各种机构投资者特别是各种互惠基金为分散风险使金融资产进一步多样化, 国外资本市场得到更大的自由发展。

(四) 主板市场与二板市场的选择。

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 第5篇

不少报道提到利用“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那什么是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

不少报道提到利用“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请问什么是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

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是指具有法人资格的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目前债务融资工具品种包括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

短期融资券:是指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约定在1年(含)内还本付息的债务融资工具。

中期票据:是指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按照计划分期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1年以上)还本付息的债务融资工具。

集合票据:是指2个以上、10个以下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小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以统一产品设计、统一券种冠名、统一信用增进、统一发行注册方式共同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还本付息的债务融资工具。任一企业集合票据待偿还余额不得超过该企业净资产的40%。任一企业集合票据募集资金额不超过2亿元人民币,单支集合票据注册金额不超过10亿元人民币。

新金融解决“三农”融资老难题 第6篇

推动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农业农村繁荣发展,需要各级政府大力支持,更离不开金融资本的强力支撑。而“三农”—直是我国金融服务体系的短板之一,以农牧渔业贷款为例,2015年我国农牧渔业贷款约3.5万亿元,仅占到全口径贷款的3.7%,远低于农业产业增加值相对GDP的9%占比。融资难、融资贵、涉农金融服务“沉不下去”已是老生常谈。而互联网金融、移动端金融等出现,给农村金融服务开启了新的视角与途径,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金融在涉农问题上的瓶颈与障碍。新型金融企业进军“三农”,为让涉农金融服务“沉得下去”探寻到了一些新思路、新解法。

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老难题,让普惠金融的阳光照耀到广大农村,覆盖亿万农民群体,满足农民、农村、农业发展的现实需求,还需政府和各类金融机构进一步创新、协作。

三方面探索上路

解决“三农”金融老难题,政府与金融机构可从三方面展开探索与创新。

首先,探索机制创新。政府通过对银行机构改革、机制创新来增加对农村金融的有效供给,构建专业化的农业服务体系,为“三农”金融需求增加有效供给。比如,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导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新设了“三农金融事业部”,旨在让其“三农”业务细分化、落实化,努力打通其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再则,经国务院批准,由农业部和财政部共同组建的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是一个从国家到省级再到县级的农业信贷担保网络,具备政策性、独立性和专注性三大特点,旨在解决粮食生产和适度规模经营主体长期以来因缺乏有效抵押物而带来的农业发展融资瓶颈问题。

其次,开展产品创新。产品创新要求政府和金融机构从金融产品设计出发,为农民开辟融资新渠道,扩宽农村融资边界,盘活农民资产。比如,去年经全国人大授权,国务院批准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这项来自国家顶层的制度创新,其目标十分明确,即盘活农村资产,解决农民抵押物不足,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与此同时,在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创新过程中,农业部也积极在各地开展工作,相继开展了农机金融租赁、信贷+保险、保险+期货等多项金融创新试点项目。

最后,发展服务创新。金融机构和企业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关注“三农”、支持“三农”,利用自身技术、资本、网点等创新优势向农民提供更便捷优惠的金融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在服务创新领域,互联网金融企业比传统机构更具后发优势,大有“弯道超车”之势。互联网金融能打破长期以来贷款必须依赖物理网点的做法,利用大数据、移动端技术让偏远地区的农民也能享受到普惠金融的福利,开启农村金融服务的新窗口。

此外,以海尔产业金融、大北农金融为代表的产业资本也纷纷进入农村。该类企业运用自身资本优势,整合上下游产业链来实现农业融资、融物的有效结合,给予“三农”金融服务支持。

有聚焦、有信息、有政策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农村—二三产业加速融合发展,由此产生的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将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片富矿和蓝海。新金融机构在“三农”领域所聚焦的目标、业务手段也应与时俱进。

其一,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新金融应更多聚焦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从规模构成来看,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呈正金字塔型分布。金字塔顶端是为数不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底部是数量庞大的小农群体。龙头企业通常与银行有着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融资需求基本能得到满足。小农群体单户的金融需求小,通过传统小额信贷或各类新金融产品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

而金字塔中间的是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经营主体。这类主体中还包含了大量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大学生等新农人群体,能将现代化农业科技、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带回农村、引入农业,是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生力量,具有极高的成长性。但此类经营主体由于缺乏有效抵押物,资金成为其发展的一大制约。“十三五”期末,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例将争取从目前的30%提高到40%,可以预见,这些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资金缺口将更大。

因此,新金融机构应具备前瞻性目光,在服务小农群体的同时,更加聚焦新型经营主体,为其量身定制个性化金融服务,建立互惠互利的长期合作关系,推动其发展壮大,实现双赢。

其二,瞄准农村改革的主战场。随着农村土地制度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大量的非资源性资产产权将进一步明晰。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的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已完成确权登记土地65亿亩;再如,由农业部牵头的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也在顺利推进。

这些逐渐被明确的农民非资源性产权,除了是对农民产权的保护外,也将有力地促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潜藏着巨大红利。而有效盘活这些产权并将其价值充分市场化,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参与。因此,金融机构应将业务瞄准农村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在助力农村金融发展的同时,享受改革释放的巨大红利。

其三,参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我国农村征信体系比较薄弱,很多地方甚至尚处于空白阶段,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一方面,农户抱怨在申请贷款时总是“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即无论农户有多少牛羊都无法作为有效抵押物。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对于缺乏有效抵押物的农户往往是“有钱不敢贷,有劲无处使”。

现在,新金融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将农民生产、交易活动等信息通过场景化的方式进行记录,累积作为其征信数据;并加强与同业机构和政府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推动农村征信体系的完善,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的征信难题,以及金融机构与农户问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目前,农业部正在建设新型经营主体生产经营直报信息系统,便是通过精准定位、动态跟踪等手段记录主体的生产经营信息,通过直报系统的点对点互动,收集、整合主体的政府补贴、信贷、保险、培训等信息,探索建立有效的征信平台。农业部建设该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与有志于服务“三农”的各类金融机构共享信息,推进金融、保险机构在农村服务的有效落地。

坚持金融创新,拓宽临海融资渠道 第7篇

关键词:金融创新,融资渠道,信贷

一、临海农行信贷工作现状

近年来, 临海农行在促进临海经济结构中不断优化信贷结构, 推动了临海经济和农行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一是以温台沿海产业带新一轮大建设为契机, 围绕“头门港区”做好文章, 以东部园区大开发项目为切入点, 加大对南北洋涂围垦、疏港公路、港口码头和滨海新城等工程项目的营销力度。以杜桥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 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引进项目和入园企业, 对已纳入营销目标客户, 由行长挂帅, 相关部门参与, 营销维护到位, 增强全行信贷发展的后劲。以江南、沿江、市区、白水洋等开发区为新增长极, 积极支持入园企业、军转民企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强对全市综合前百强、进出口前百强企业的上市公司及拟上市公司的营销维护力度, 重点关注伟星、永强、利民化工、海天气体等单位拓展和维护, 争取把工作做在前, 求主动。三是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营销力度, 重点关注入园企业、土地拍挂企业、集团公司产业配套链企业, 继续坚持“挖一批、升一批、储一批”的中小企业发展战略。要将发展的触角延伸至中心集镇, 加大对有市场、有销路、有效益、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四是加快个有贷款的发展速度。在当前信贷规模从紧的状态下, 重点支持伟星“灵湖公馆”、万邦“国际新城”等优质楼盘按揭业务。五是优化业务操作流程。对优质项目和客户, 前后台部门密切配合, 做到资料早收集、沟通早实行、授信早安排。代审会要根据业务需要及时安排, 强化限时办结制度, 实行“一站式”服务。同时, 追踪用信进度, 在规模允许的情况下, 督促早用和用足。至2009年年末, 临海农行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2.66亿元, 比年初增加4.93亿元, 占全部法人客户贷款的95.96%, 并成功策划了台州市分行与温台沿海产业带临海东部区块管委会全面深化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当年新增入园客户22家, 成为临海农行授信的主要增长点。至2010年6月末。全行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7.73亿元, 比年初上升5.07亿元, 当地四行余额占比22.98%, 余额、增量均居当地四行第二位。

二、加大农行信贷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增强金融对经济的服务功能, 着力提高信贷质量和效益, 加快信贷结构调整, 把握好信贷投放节奏, 防范金融风险, 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是中央经济工作会仪和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对银行工作的要求。根据上述精神和农行巩固主流银行地位的战略部署, 临海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 笔者认为, 近阶段临海农行信贷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是:

1. 根据临海经济特点, 调整信贷区域投向。

一是增加特色园区信贷投入, 支持经济区域战略转移。要大力支持沿海产业带建设, 加大对沿海产业带的信贷投入。二是实施城市板块重点支持, 推动城市经济加快发展。要将城市板块列为全行业务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确定城市板块为信贷投放优势区域, 实行优先发展措施, 做大做强城市区域信贷业务。三是根据当地经济特点、信用环境, 实施差别信贷支持政策, 要突出对经济强镇的信贷支持, 依托当地丰富的经济金融资源和良好的信用环境, 扩大信贷市场份额。通过对中心镇二级支行的信贷扩权, 增强对中心镇的信贷支持。

2. 结合临海产品更新换代产业政策, 调整信贷产业投向。

一是根据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经济发展方向, 增加对具有发展前景的制造业贷款投放, 促进企业产品更新换代、产业升级。二是根据企业升级换代要求, 增加企业技术改造贷款。临海企群体经过市场经济风雨的洗礼, 一批具有自身创新能力和知名品牌的企业脱颖而出, 要增加企业技术改造贷款, 支持企业升级换代。三是根据加快临海城市建设、推动城乡协调发展要求, 增加基础设施贷款。城市化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 发展县域经济又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 要增加基础设施贷款, 规范发展基础设施贷款业务。

3. 实施客户优化战略, 调整信贷客户投向。

一是按照提升主流银行地位战略要求, 积极拓展区域内大客户。二是持续实施中小企业信贷客户发展战略, 强力推进中小企业信贷客户扩面进程。要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贷客户发展战略, 加大对有市场、有销路、有效益、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提升产品创新水平, 增加中小企业的信贷供给, 以产业配套链客户授信产品等为主要工具, 顺应临海民营经济的发展模式, 扩大中小企业信贷客户群体。三是做大做强与中小企业相关联的经营性个人贷款业务, 扩大个人经营性贷款客户群体。要以经营性个人综合授信、生产经营贷款等品种, 努力提高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占比。

实践证明, 合理的地方经济结构。为银行提供了良好的信贷生态环境;优秀的银行信贷结构, 为地方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因而, 必须进一步加快信贷结构调整, 扩大信贷业务份额, 实现农行信贷业务与临海经济的良性互动, 才能有效巩固主流银行地位, 才能促进临海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

三、拓宽临海融资渠道的几点建议

1.银团贷款, 通常指一家或几家银行牵头, 若干家银行共同参加, 组建责任业务与权利收益共同体, 签署共同贷款协议, 为一个大型项目公司提供融资服务的银行业务。国内银团贷款是由多家国内银行一笔融资额度的贷款模式, 优点是可以在较短时候内筹措较大金融资金, 一次性获得长期稳定资金, 因此, 国内许多大型项目的贷款都是采取银团贷款的模式, 并且成为地方政府进行城市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模式。国内银团贷款具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统一管理和份额表决等特点, 适合于临海市东部区块开发和头门港建设项目。

2.发展私募股权市场, 助推沿海产业带建设。着力培育私募基金机构, 弥补临海金融市场体系的明显缺陷;探索培育以“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投资银行业务为核心内容的, 本土特色中小金融机构;融资资本, 梳理民间资金流动方向, 找寻企业兼并、产权重组和流动平台, 引导丰裕的民资流动产业领域, 为资金需求者提供相对稳定的融资渠道;为投资者提供基于产业发展的低风险、高收益的金融投资产品等等, 逐步形成适应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有效满足民资需求, 能够高效率配置资源金融市场体系。

3.组建村镇银行。为进一步加大服务“三农”金融支持力度,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根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银监发【2006】90号) 以及《村镇银行组建审批工作指引》 (银监发【2007】8号)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 (银监发5号) 精神, 结合临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 组建临海村镇银行。

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研究 第8篇

1中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和划分标准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促进各类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中国一直致力于制定新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 200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指出:本法所称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 增加就业, 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由国务院负责企业工作的部门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 结合行业特点制定, 报国务院批准。该规定采用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和资产总额作为划分指标, 结合行业特点制定, 适用于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见下表:

资料来源:江苏统计局《统计登记手册》。

2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分析

(1) 内源融资:

内源融资是由企业的创始资本以及运行过程中的资本积累所形成的。从企业财务的角度看, 它是企业的权益性资本。在个体及家庭经营条件下, 内源融资主要由个人出资以及经营利润转化组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制度的发展, 使企业的内源性融资扩大到社会员的出资, 构成企业的资本金、经营利润积累以及折旧基金。从企业起源与经营稳定性角度看, 内源融资是最初始的投融资形式, 也是企业获得经营资金最为可行的渠道。

(2) 外源融资:

外源融资是企业通过对外举借而获得资金的渠道。企业作为法人实体, 具有独立承担债务以及偿还债务的能力。外源融资作为企业筹集资金的一条重要渠道, 对企业扩大经营规模, 增加资本的收益具有直接的作用, 主要形式有企业一般性的对外商业负债;企业向银行借款形成的债务和企业对外发行的债券。当企业通过外源融资而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并以期获得利益时, 其对外负债在财务上具有正的效益, 这是企业从事对外融资的基本动机。外源融资打破了企业内源融资的束缚, 动员吸纳了更多的外部资金融入企业, 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获得了更多的资源支持。

3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与国外相比, 中国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面临的困难要大的多, 这是因为中国的中小企业不仅一般地面临着权益性资本融资缺口和债务性融资缺口, 而且特殊地面临着所有制歧视、社会信用差等更为严重的问题。

(1) 金融支持缺乏一个有利的宏观环境:

政府缺乏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支持。比照国外经验, 许多国家对中小企业融资都采取各种优惠政策进行扶持, 而中国的经济政策、金融政策主要依据所有制类型和行业特征来制定, 缺乏中小企业的专门管理机构以及专门支持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 中小企业金融支持辅助体系不健全。目前金融机构为防范金融风险, 加强了内部管理, 减少了信用贷款的数量, 绝大部分贷款都需要抵押或担保。而中国的中小企业经济实力弱, 再加上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私营企业在经营中又大多采取挂靠集体、合资合作经营的方式,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所有权、房屋等不动产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不明晰的问题, 企业很难找到符合要求的抵押物和担保单位。

(2) 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

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 各基层银行信贷权上收。如1998年以来, 各商业银行为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普遍推行授权授信制度, 强化总行一级法人地位。大部分基层行的信贷权被上收或部分上收, 主要表现在资金营运方式、管理模式的选择、授信的权力向上级行集中和分配集中。

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方式和信贷品种不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 我们必须承认, 中小企业在管理水平、管理方式和市场应变能力等方面与大企业还有很大的差距, 尤其在营利能力和财务结构方面, 中小企业不占优势。而商业银行在评定信用等级、审查企业贷款条件时, 把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资金占用结构作为主要的审查对象, 与大企业使用统一的标准, 不利于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资金。商业银行信贷品种单一, 严重落于企业资金需求的新变化。贷款期限、结构以及利率浮动幅度的设计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不能满足企业贷款资金的多样化需求。

(3) 中小企业自身存在不利于融资的因素:

中小企业经营状况普遍较差, 银行风险大主要体现在银行对中小企业实际的经营状况和将来的赢利前景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部分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低, 财务管理水平与贷款条件差距大, 中小企业贷款需求的特点决定了银行贷款经营成本较高的单位贷款的交易成本远高于大型企业。据估计, 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成本平均为大型企业的5倍左右。因此商业银行更愿意从事对大型企业的“批发业务”, 而对中小企业的“零售业务”积极性不高。

4发展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思路

(1) 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的内部环境。

中小企业要从根本上提高信誉度, 增强筹资能力, 就必须转换经营机制, 加大企业体制改革力度, 进一步明确中小企业产权结构, 通过企业改组改制, 建立起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组织形式。发挥自身优势, 以市场为导向, 提高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加强与银行的联系与合作, 充分利用现有金融工具, 使银行的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强化资金管理, 建立中小企业财务制度, 树立良好的信用观念, 改善原有形象。

(2) 完善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

在中国的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中, 金融改革明显处于滞后状态, 其已对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形成障碍。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实质上是反映了现有金融制度运行上的困境, 说明现行金融制度的安排存在缺陷, 主要表现为缺乏与中小企业发展相匹配的运行机制, 进而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 金融体系的功能转换落后于整个经济运行机制的转换。这既制约中小企业的发展, 也制约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因而, 针对中国目前的状况, 为顺畅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促进经济发展, 关键就是要打破金融业的垄断, 引入竞争机制, 以提高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

(3) 加快民营银行的发展并走出民间金融发展的误区。

目前, 中国民间金融活动仍然比较活跃。据统计, 2001年福建省民间资金达到2400亿元, 浙江省有超过3500亿元的民间资金在寻找出路;“十五”期间浙江省民间资本总额将达到8300亿元左右。

正确看待二板市场。二板市场着眼于高新技术产业, 风险性强、投资回报率高为其特点。上市二板市场较主板市场门槛低, 为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提供机遇, 但是仍有很多民营企业不能够同时满足最低限额和两高的要求, 因而仍有很大一部分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不能过高估计WTO以后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中小企业的科技含量与国际风险运营商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对投资申请人的审查也非常谨慎, 即使有好的项目也不一定能够博得风险投资机构的认可, 从这一点上说风险投资更看重的是经营者的理念和人格。从信贷资信角度看国外风险投资机构不能把握众多中小企业的经营情况, 以及不能够从整体经济环境充分估计申请者的发展潜力。

既然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发展存在长期互动性那么政府利用民间金融推进区域工业化进程就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金融监管当局可以采取“疏”“堵”相结合的方式引导民间金融组织逐步演化为规范运作的、定位于服务中小企业的民营金融机构, 从而有效地防范和化解潜在的金融风险。

5结论

中小企业也需要有人为其提供金融服务, 决定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因素是信息服务以及建立在信息服务基础上的信用评估体制, 并与中小民营企业共同成长。借鉴国外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经验, 提出解决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现实选择。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几方面共同采取措施, 从主观、客观两方面逐步改变制约中小企业融资的不利因素, 即需要从中小企业融资的内部环境改善、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健全以及中小企业的外部发展环境建设等方面着手, 才能真正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状况。

参考文献

金融危机下企业融资对策 第9篇

1 减轻企业负担, 确保轻装前进

一是建议国家出台政策, 在金融危机期间, 适当减免中小企业的税收, 休养生息, 帮助企业度过难关。二是规范政府检查收费活动。各级政府要采取措施, 实行联合检查制度, 切实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检查的问题。规范收费程序, 落实非共有制企业“收费检查卡”登记制度。三是司法部门要公正执法, 依法追究侵占企业财物、知识产权等损害合法权益的行为。四是要规范企业办理员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 切实维护好企业和职工两方面的合法权益。总之, 必须切实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 使中小企业轻装前进, 度过难关。

2 拓宽融资渠道

融资渠道选择。融资决策是任何企业都需要面临的问题, 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企业融资主要是满足投资和用资的需求, 根据资金来源渠道的不同, 可将企业的筹资活动分为权益资金筹资和负债资金筹资, 从而形成企业不同的资金结构, 导致企业的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各不相同。融资租赁又称财务租赁, 是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提出正式申请, 由出租人融通资金引进承租人所需设备, 然后再租给承租人使用的一种长期租赁方式。通过这种方式, 承租企业通过支付租金可迅速获得所需设备, 不用承担设备被淘汰的风险。对所租赁的固定资产, 企业可将其当作自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折旧计入成本费用, 且支付的租金费用也允许在税前扣除, 使企业计税基数减小, 从而少交所得税。同时, 融资租赁的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改良支出也可作为递延资产在不短于5年的时间内摊销。可见, 融资租赁作为企业重要的筹资方式, 其税收抵免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3 减少非核心产品投资, 减少资金量

企业应当考虑调整投资, 特别是对于非核心、盈力能力不强、发展前景不明朗的产品减少投入, 淘汰旧设备, 以保证核心产品的资源、资金需要。同时, 加强新产品、新技术的适当投入, 增加培训项目, 为下一步新市场与新客户的开发做好充足的准备。

4 减少成本、对大的设备购入多采用融资租赁的融资方法

改革开放时间短暂决定了中国企业发展史大多较短, 企业普遍缺少直面经济危机的经验, 主动避险的意识比较差。历史经验证明, 经济危机的发生总是出乎意料而且短期内难以规避的。这些经验早以为世界知名的百年老店式企业所熟悉, 如诺基亚、摩托罗拉等。这些企业始终应用包括租赁仪器服务模式在内的各种方法来规避风险, 提高投资效益。反观中国企业, 往往是投资高潮时盲目乐观, 忽略风险, 大量购入生产设备, 一旦发生经济危机, 购入的昂贵设备只能闲置甚至当成破铜烂铁处理掉。金融危机教育了中国企业, 即使资金充裕也不能盲目乐观地采用粗放式投资方式, 应该时刻关注节约挖潜, 警钟长鸣。

(1) 节约成本。对于个人来说, 节约是很容易的事, 但却常常被忽略。经济状况好时, 节约好像作用不大, 但如果收入不断减少, 你就会一分钱分成两半来用。比如:节省用水用电、减少娱乐消费、减少外出改善生活、减少浪费等等。节约下来, 你就会有一笔可观的可支配现金, 来确保生活持续。对于企业来说, 节约成本, 也就是减少支出, 在收入相同的情况下, 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在收入减少的情况下, 可以确保利润维持在一定水平上, 这样企业才能可持续经营下去, 对于公司来说, 活着就有机会。企业怎样节省成本呢?如:下班后全部电源关闭, 节约养车成本、电费、打印纸两面都使用、大家使用玻璃杯减少纸怀使用、减少其他浪费等等。

(2) 增加了筹资的灵活性。融资租赁可以避免长期贷款筹资所附加的多种限制性条款, 手续更为简便。购置资产的速度更快、更灵活;租金的支付额可以根据用户的具体情况灵活分布在各个租期内, 从而相应增加了流动资金, 可以获得使价值的超前增值。

(3) 设备要及时更换, 就避免了陈旧和过时的风险。在高科技不断发展, 自行购入资产的损耗不断扩大。预估设备的残值大于实际设备的残值。融资性租赁可以避免资产提前报废造成的资金浪费, 而且在多数情况下可以将残值的风险转嫁给出租方。在这点上, 由于融资性租赁期限远长于经营性租赁而更具优势。

(4) 企业最符合资金所需的特点是租赁时间要很长。其显著特点就是时期越长, 量就越大, 一般是承租方自己根据租赁期和资产方面所需要有效的寿命基本相同, 且资金所需的量很大而就是融资性租赁, 还可以根据租赁期满等情况来选择续租和退组, 这样就转移了部分风险又节省了一笔新租赁手续费。

5 金融租赁一种新型融资租赁

所谓金融租赁, 是指金融机构作为出租人, 按承租人的要求出资购置技术设备, 承租人按约定条件支付租金, 取得设备的使用权, 租赁期满由承租人按残值购买该设备或无偿取得所有权的金融业务。在发达国家, 金融租赁与融资租赁是同义词, 而在我国, 因为监管者的不同, 大致被分为金融租赁、企业融资租赁和外资融资租赁, 金融租赁公司由银监会监管, 大都是为银行系投资建立;企业融资租赁由商务部监管, 为实体企业出资设立。金融租赁公司的审批流程与银行中长期贷款相似, 每一笔业务都需要经过审核, 严格控制风险。融资租赁业务属于风险投资, 具有投资大、周期长、资产流动性弱的特点, 可能给当事人带来损失。对于企业而言, 可能会出现租赁标的物无法按期到货使用的风险, 也可能出现由于财务规划不合理而造成租金无法按时支付的风险, 这将会对租赁双方造成损失。因此, 必须建立融资租赁风险防范体系, 要从制度建构的高度去消除风险, 构建融资租赁公司、企业、供应商“三位一体”的融资租赁风险防范体系, 以制度化去防范和化解企业融资租赁风险。融资租赁作为一种融资渠道, 对于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来说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使用价值, 可以作为银行贷款的补充。通过融资租赁缓解当前的资金困境, 尤其是新设备购置资金压力, 是企业可以采取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互联网金融与企业融资 第10篇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与大型企业融资

传统的观点认为,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主要影响中小、小微企业的融资, 而对于大型企业则影响甚微。其实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造成的影响是普惠的, 信息更对称、成本更低、匹配更精准的资金融通服务、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 将为大企业提供比现有银行贷款更加低廉、期限更加可控的资金。如上文所述,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将出现两种结果, 但不论出现哪种结果, 众筹模式都将对大型企业发生重要作用。

如果互联网金融能够有效克服风险控制难题, 商业银行将会在贷款市场上弱化, 甚至被互联网企业所代替, 众筹将完全脱媒, 能安全、便捷地提供介于贷款和权证之间的金融产品, 这些产品的风险能够有效分散, 并将拥有广泛的投资者, 大型企业融资的便利性将前所未有。

如果互联网金融无法解决风险控制这个核心问题, 互联网金融将蜕化为金融互联网, 即使如此, 众筹仍将存在, 但便利性和安全性将大打折扣, 大型的众筹平台将很难生存, 以致数量稀少, 形成寡头格局。但一些大企业却可以直接凭借自己的巨额资产和良好信誉进行众筹, 相比传统商业银行贷款仍具有不少优越性。

关于众筹的具体操作方式及其特点, 前文已经提及, 这里不再赘述。需要指出的是众筹不仅是一种融资活动, 又与众包相似, 在相当一部分众筹活动中, 投资者不仅为项目进行融资, 而且还积极参与项目实施, 为其出谋划策。

近年来, 全球众筹融资模式发展非常迅速。数据显示, 2009年全球众筹融资额仅为5.3亿美元, 2013年则快速上升至30亿美元。2007年全球有不足100个众筹平台, 到2013年上半年则有600多个。其中, 美国的众筹融资占据了全球的重要份额。

以美国最大的国际化众筹融资平台Indie Go Go为例, 其创建于2008年。在基本业务流程方面, Indie Go Go通过自身平台向大众推介多种多样的融资项目, 甚至包括为慈善事业融资。服务的群体更是不拘泥本土, 而是放眼全球。自成立以来, Indie Go Go已经为212个国家的65000个项目提供了融资。2012年底, 该平台也获得了大约15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

众筹模式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巨大进步, 主要在于:

首先, 与P2P投入小, 短期收益快相比, 众筹模式需要较长时间的酝酿和培育, 需要静下心的沉淀, 然后获得高的收益。而在中国普遍浮躁的金融环境里, 更需要这种沉稳的模式。

其次, 众筹作为一个融资平台, 它的灵活性要比P2P大。它可以做实际物品, 也可以做股权、债权。

此外, 众筹模式对项目信息公开的非常细致, 商业模式也要求非常清晰, 才有可能在市场进行募集。正因为如此, 众筹项目不容易通过设置虚假标的物来套取资金, 这也保证了投资者的安全性。

据世界银行发布的众筹报告称, 中国将是全球最大的众筹市场, 预计规模会超过500亿美金。在我国,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促进民间融资合法化、正规化一直是金融改革的热点, 众筹融资模式无疑为这两大难题的解决, 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 国有大型企业采取融资平台的模式为企业的重要项目融资, 事实上融资平台的很大一部分资金来源仍是银行贷款, 这种模式虽然可以逃避信贷政策的约束, 但是风险极大。而众筹可以使大型企业获得更为规范、透明的融资渠道, 但不会引起太大的金融风险。大型国有企业可以直接建立自己的众筹平台, 与众多个人和机构投资者进行直接融资, 大型企业卓著的信誉完全可以吸引大量的投资者, 并且以低于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优惠利率成交。

二、互联网金融与中小、小微企业融资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作用可谓是众人一致的。央行在《2013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以下简称《执行报告》) 中, 首次专题探讨互联网金融, 明确表示互联网金融“是现有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该报告显示, 互联网金融“交易成本的大幅下降和风险分散提高了金融服务覆盖面, 尤其是使小微企业、个体创业者和居民等群体受益”。

此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大对中小、小微企业扶持力度, 要“丰富和创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式”“建立起与小微企业‘门当户对’的广覆盖、差异化、高效率的金融服务机构体系”。目前商业银行银行贷款存在着“嫌贫爱富”的问题, 很多中小、小微企业因为资产规模、资质、信誉等问题很难得到商业银行贷款, 在其他融资渠道不畅通的情况下, 不得不转向民间借贷、地下钱庄等非规范化融资渠道, 其中蕴含的风险很高。尽管在中央的要求下, 一些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做了不少努力, 但仍难以满足大量中小、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 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易会满曾表示:“截至2013年6月末, 工商银行单户融资限额30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 由2005年末的1436亿元增长到2013年6月末的1.14万亿元。”民生银行从2008年起, 截至2013年6月, 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9500亿元, 服务小微企业客户140万户。平均每家小微企业客户贷款每年不到17万元。虽然总额不低, 贷款门槛仍然较高, 仍有不少企业被排除在之外, 这主要是有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决定的, 一旦门槛低至一定阶段将很难控制坏账率。

而互联网金融可以凭借大量软硬、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做到更好的坏账率控制, 从而设定更低的贷款门槛。《执行报告》显示, 截至2013年6月末, 阿里小贷投入贷款总额已超过1000亿元, 客户超过32万户, 户均贷款额度4万元。谢平教授认为, 阿里小贷是根据淘宝网上的信息, 利用支付宝发贷款, 其做法与银行的做法完全不同, 是自动放贷的机制, 采取自动还款的方式, 这个流程和银行流程不同, 每个淘宝网上的商户, 所有的行为构成了本身风险的定价, 阿里小贷根据风险定价确定授信额度, 可以随时贷款、随时还息, 是一个动态的风险定价过程。此外, 以陆金所、拍拍贷为代表的众筹网站, 小微企业的融资门槛就更低, 在法律允许范围内, 他们能直接向公众借款。

谢平教授的研究团队通过认真分析研究温州借贷登记服务中心的例子总结出了利用互联网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一整套方案, 方案的具体内容如下:

中小企业之间有效的民间融资活动应该建立在共同的“信息平台”上, 有效民间融资的边界也应该由“信息平台”的范围决定, 平台公司应以发展和扩展“信息平台”为导向, 主要功能是撮合资金供需双方的资金交易。

1. 会员交易:

平台公司是民间融资集中交易场所, 按会员制组织, 凡符合一定条件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和自然人均可加入。债权和债务关系的建立、转让和交易应该严格限制在会员之间。

2. 基础设施:

平台公司通过为民间融资提供基础设施和各种便利, 汇集和发布资金供求信息, 吸引场外民间融资活动主动入场。

3. 中介服务:

平台公司通过中介机构和个体经纪人, 为在场内交易的各种民间融资活动提供各类中介服务, 包括信用评级、信用担保、信用增级、投资咨询、公证以及法律咨询等。

4. 政策窗口:

平台公司负责维持场内交易秩序, 对场内民间金融交易进行登记和检测, 并在此基础上为政府履行监管职责提供支持。

但只有这个方案, 没有进一步的配套设施是很难达到目的的, 于是谢平及其研究团队还提出一些配套设施建设的设想, 主要内容如下:

1.贷款风险定价机制。平台公司通过信息披露制度、征信机构、信用评级机构等措施, 更充分地揭示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 只有风险充分揭示, 才能减少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合理的估值定价才能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平台公司可发布不同信用等级、不同期限的贷款利率, 作为市场的参考基准。

2.放贷人的资金安全保障机制。因为中小企业的成长不确定性是很高的, 所以必须设计切实可行的资金安全保障机制, 以保证资金富裕者进场交易的积极性。目前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一是平台公司与保险机构合作, 由专门的保险机构设计诸如贷款违约超赔等保险产品, 对缴纳保费的出借资金的本金提供一定比例的保险。二是平台公司对进场交易机构按其撮合交易的一定百分比提取风险基金, 为一定交易额以下的民间借贷交易提供保障, 类似于一种强制保险制度, 费率可根据撮合交易的坏账率动态调整。同时, 为减少资金出借方和中介机构的道德风险, 可以考虑留出本金的一定百分比由资金出借方自己承担风险。

此外, 平台公司的资金安全保障机制应该符合风险隔离原则, 平台公司不参与直接交易, 只提供基础设施和相关服务。一旦风险基金因中小企业违约而亏损, 平台公司可能遭受损失或法律风险。为将风险分散化, 应促使基金股权多元化, 平台公司承担损失应以出资额为限。

金融融资 第11篇

关键词:非正规金融;中小企业融资;金融结构;监管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数量剧增,发展迅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减少失业和缩小收入差距方面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显露。但是,其融资难是客观存在的世界性的难题,正规金融作为我国金融结构的核心,尽管国家一直降低门槛,对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然而,近年来,非正规金融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其方式灵活,程序简单,对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出了很好的契机。因此分别研究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对于正确评价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发展现状,准确把握我国金融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实践意义。

国外的研究中,大部分学者认为,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相比,非正规金融占有不少的市场份额,而且在缩减交易成本、加快信息传递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显著,更应该加以重视[1]。国内也不乏有这样的研究,比如胡宗义采用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方法,研究了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收入效应差异,证明了非正规金融的效果更加显著[2]。本文借鉴前辈学者的研究,将深入探究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是否也具有不同的效果。

一、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效应分析

正规金融主要是指由政府批准并进行监管的金融活动,主要是通过国有商业银行等正式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市场进行的资金融通。非正规金融是指在正规金融之外存在于现行制度法规边缘的金融活动,未纳入国家金融管理体系。正规金融主要是商业银行受国家支持和监管,为了防范风险和利润最大化,面向的是大企业集团,因此中小企业在它面前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即。而非正规金融不同,它一般是处于金融监管的范围之外,交易的对手恰恰是不被正规金融所认可的非标准化的金融工具,方式灵活,程序简便,所以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鼓励支持非正规金融的发展无疑是一个绝好的办法。

中小企业特点是寿命短,80%活不到一年以上,我国中小企业存活率是3.7年。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中小企业不良贷款率是7.4%,这样客观事实无法改变,中小企业不具有规模优势,小微企业自身特点决定的,它本身就有“信用低、规模小、风险大”的特点,而我国的正规金融的典型代表商业银行,它的目标客户定位就是“大企业”“大城市”,显然与中小企业的特点是格格不入的。即使国家屡屡出台政策降低门槛,但是就如同一个城市降低五星级酒店门槛以期望缓解该城市游客入住问题一样,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政府近年来确实出台了各种政策,在商业银行增设中小企业贷款部、定向降准等,希望更好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但是效果并不显著。因为我国商业银行采用的是集权制度,由央行到银监会再到商业银行,权限是逐渐减小的,没有权限,处处受制,商业银行在执行央行政策时效应便不能达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此政策经过各个部门效用是逐渐减弱的,这就是说政策的传导机制也是存在问题的。同时银行还采用严格绩效制度和责任制度,在帮助中小企业融资上其实有心无力。

然而,非正规金融是游离于金融法规边缘的,受到的限制就少得多,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函数来决定自己的贷款对象,盈亏自负。在国外,社区银行就被作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机构,很好的解决了融资难问题,是非常具有借鉴意义的。目前,我国政府也意识到了这点,提出了普惠金融的概念。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金融崛起,多元化的融资平台异军突起,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渠道,相信这些非正规金融的崛起,必然会为融资难问题的解决提供很好的契机。

二、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正规金融对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效应并不显著,甚至还会有些微的阻碍作用,而非正规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效应十分显著,当然随着规模的扩大效应也是逐渐减弱的。因为中小企业是具有正外部性的,政府必须营造有利于其发展的金融生态,才能更好地促进它的发展,而非正规金融就是适合它发展的金融途径,政府应该大力发展。

但是,不得不说,游离于正规金融法规边缘,或多或少也存在很多问题和安全隐患,政府在大力发展非正规金融的同时,也应该加强监管,设立必要的监管部门,防范交易风险,以维护中小企业和大众的利益。

除此之外,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不健全,直接融资比例极低,使得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途径受阻,这显然不利于其长远发展,对于这方面,笔者将会继续进行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Jain S. Symbiosis vs. crowding-out:the interaction of formal and informal credit marke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9,59(2): 419– 444.

金融危机下贸易融资业务发展探析 第12篇

在全球贸易大环境的影响下,我国不少企业也遇到了尽管自身产品有市场、有订单,但却因为暂时缺乏资金或者担保等因素导致交易无法进行的尴尬局面,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开工和当地经济的发展。针对这种状况,商业银行通过贸易融资业务,可以为商品供需双方搭建起一座桥梁,既可以促进商品流通的正常进行,使银行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优化信贷结构,又会对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解决企业困难、减缓金融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1 金融危机下发展贸易融资业务的重要意义

1.1 帮助企业度过难关。

业内人士指出,现在全球90%以上的贸易活动都离不开融资、担保、保险或其它贸易金融服务的支撑。当前这场金融危机更凸现了贸易金融的重要性,因为商业银行贸易融资服务不仅可以让企业将应收账款提前转换为流动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企业还能借助商业银行的信用提高自身在贸易中的信用等级,降低交易风险,促进交易成功进行。此外,由于贸易融资直接与交易相匹配,主要关注交易本身的资金流,特别适合中小企业资产规模较小、抵质押物少的现实情况,在贷款期限、授信金额及使用条件、担保方式等方面也更具灵活性,因此得到了广大中小企业的青睐,为广大中小企业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1.2 有效降低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我国企业的经营形态和发展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交易链、物流链和资金链错综复杂,迫切需要一种量身定制的银行产品来满足贸易过程中复杂的融资需求。一方面,相对于传统流动资金贷款,贸易融资产品系列丰富,更加贴近客户使用资金需求,产品的适用性和优越性突出。另一方面,通过贸易融资发挥对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的替代改造作用,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流动资金贷款被企业长期占用形成“资本性”沉淀,以及流动资金贷款与企业现金流、物资流不匹配导致的贷款流向不容易管理等问题,从而有效降低银行信贷业务风险。

1.3 推动商业银行业务结构优化。

贸易融资业务不仅能有效满足客户的贸易融资需求,也能增加了商业银行交叉销售机会,有效带动中间业务、结算业务和低成本结算性业务的发展,有助于优化业务结构,改善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可以调整商业银行以大客户为主的客户结构,分散客户集中度风险。据《巴塞尔协议Ⅱ》对银行风险资产管理的要求,风险资产权重的大小直接关系到银行的成本和收益。由于贸易融资比一般贷款风险低且该业务有自偿性的特点,所以开展此业务有利于突破资本约束的限制,改变国内商业银行一直以来在传统发展模式下,风险资产规模扩张过快、信贷结构不尽合理和不良资产比率较高的现状。

2 促进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措施

2.1 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

商业银行应大力开展依托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积极参与到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将核心企业、优质项目全部纳入供应链体系中,涵盖核心企业及其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和国内优质项目的承包商及上游原材料、设备供应商,使为核心企业提供配套的众多中小企业凭借订单或应收账款就能获得融资支持,从而有效激活整个生产、供应、销售的产业链条,并通过这种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的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模式。

2.2 打造贸易融资业务业务发展模式。

不同于一般的传统授信业务,贸易融资业务在产品设计、人员设置、职责安排、操作流程、日常监管等方面都更加复杂和专业化。首先,在政策层面,商业银行应对贸易融资客户准入条件、调查评估、授信管理等部分信贷管理政策作出调整,并对中小企业贸易融资政策和贸易融资风险监控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其次,在授信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上,根据中小企业对贸易融资需求“短、频、快”的特点,适当扩大授权,优化、整合、精简评级、授信、押品评估及业务审批等业务流程,进一步规范业务操作,提高对客户贸易融资需求的响应速度和服务效率。最后,在资源配置和考核激励上,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倾斜,为贸易融资业务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3 加快贸易融资产品和业务创新。

贸易融资竞争主要体现在金融产品和服务功能的竞争,当前国内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类新产品虽不断推出,但整体缺乏特色。另外当前国内多家银行都推出了供应链解决的整体方案,但在实践中仍然只针对供应链单一环节进行融资,因此服务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针对这些问题,商业银行应该根据供应链各个环节的金融需求及风险特点,进行产品创新。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市场和各类客户的不同需要灵活运用各类产品组合,制定个性化的贸易融资解决方案提供制度支持,加快贸易融资产品和业务创新的力度。

3 加强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的建议

在商业银行对企业提供贸易融资的过程中,伴随着资金、商品、单证的流动,涉及到客户、银行及物流企业等多方面的利益,也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特别是在当前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应该在支持贸易发展与贸易融资风险之间进行平衡,在发展贸易融资的同时,将贸易融资的风险降低到可以预见、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3.1 树立正确的风险控制理念。

与传统授信业务不同,贸易融资业务更注意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和企业物流、资金流的有效控制,期限严格与贸易周期匹配,具有明显的自偿性。贸易融资的自偿性决定了商业银行贸易融资授信评审重点应关注贸易背景的真实和贸易的连续性,强调交易对手的规模、信用和实力,强调授信上限和额度分散原则,强调封闭运作和贷款的自偿性。因此,在风险控制理念上,应实现“三个转变”:由额度风险控制和长期贷款思维转化为单笔授信和贸易短流程的风险判断和控制;将贷前风险控制延伸到对贷款操作环节及单据的控制和判断;由主体准入为基础的风险控制理念转变为基于流程控制或把握主体的同时控制资金流、物流的风险控制理念。

3.2 加强对操作流程的风险控制。

商业银行应实现贸易融资业务标准化操作和专业化管理,实现流程统一规范、人员统一管理、授信统一审批、押品统一监管,提高运作效率和风险控制水平。加强与物流企业的充分合作,并加快建立信息技术平台,管理客户信息及时跟踪评估核心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贷后管理的动态分析。加快建立快速灵活的市场商品收集信息和反馈机制。物流企业和商业银行应及时收集商品的价格信息,监控产品的销售状况和价格变化趋势,根据市场行情选择质押物,设置合理的质押率,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引起对质押货物的评估失真,控制并规避产品市场风险。

3.3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贸易融资队伍。

专业化强的贸易融资业务,需要专业化的人才队伍,要有覆盖前、中、后台的专业化队伍。可以通过引进外部人才或内部选拔的方式,组建队伍。通过开展贸易融资产品、政策、流程等方面的培训,建立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提升人员的业务素质。另外,要注意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密切关注市场动态,积累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管理经验,增强风险识别能力。

参考文献

[1]吴瑕.融资有道[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243-245.

[2]刘士宁.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与风险防范[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7, (7) :68-69.

[3]冯瑶.供应链金融:实现多方共赢的金融创新服务[J].新金融, 2008, (2) :60-63.

上一篇:反倾销规则下一篇:局域网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