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山区范文

2024-07-28

云南山区范文(精选9篇)

云南山区 第1篇

关键词:山区,贫困缓解,政策措施

云南省地处我国的西南边陲,东面和北面和广西、贵州和四川省(或自治区)接壤,西南边界与越南、老挝、缅甸、泰国和柬埔寨等国毗邻。云南省是典型的山区省份,据统计,云南省总国土面积为394,000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总国土面积的94%,最高处的海拔达到6740米。山区是少数民族人口的聚集地,云南也是典型的少数民族省份。截止2005年底,云南省人口为4450万,其中80%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有超过1170万的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在云南山区,全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有51个可以在云南发现。按照行政区域划分,云南省共有16个州市,129个县,其中有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下辖59个县和20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共计78个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同时,云南省也是革命老区,有47个革命老区县分布在云南省的13个州市。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 9 9 0年代以来,云南经济保持持续快速的增长。从1992到2005年,全省GDP和农业GDP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0.6%和4.5%,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从1 9 9 2年的6 1 8元,增加到2005年的2042元(图1)。

2006年,云南省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减少量达到67万,位居全国的第二位。尽管经济的增长和贫困的快速缓解,云南省依然是全国贫困面积大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区域之一。云南省共有73个国定贫困县,占云南省行政县总数的57.9%,占全国592贫困县的12.3%。2006年末期,全省农村绝对贫困人口228.4万,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0.6%,占西部12省的19.4%;贫困发生率为6.4%,比全国平均2.3%高出4.1个百分点,比西部12省的平均5.1%高出1.3个百分点。低收入人口442.4万,仍然占全国的12.5%,占西部12省的22.3%;低收入人口比重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12.3%,比全国平均3.8%高出8.7个百分点,比西部12省平均8.6%高出3.9个百分。绝对贫困人口与低收入人口合计为670.8万人,占全国农村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5 6 9 8万人的11.8%,占西部12省3161万人的21.2%(表1)。少数民族人口是贫困发生的主要群体,2006年,在228.4万绝对贫困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规模有146.8万人,占总贫困人口的64.3%,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0%,比全省人口贫困发生率高出1.6个百分点。

以上分析可见,尽管云南省贫困缓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云南省贫困,特别是少数民族人口贫困形势依然非常严峻,云南西南山区战胜贫困的事业任重而道远。

一、云南贫困缓解的政策和制度背景

包括云南在内的我国农村贫困缓解和经济发展,得益于一系列针对贫困和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的改革。概括起来,我国针对贫困缓解的政策发展有四个关键的阶段:第一阶段,从1 9 7 8至1985年间,通过体制和结构改革促进贫困的缓解。当时的农业生产系统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代替了原有的人民公社制度。1984年,我国政府号召各级政府和部门,深入实地,了解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尽可能地改变贫困地区的贫困状况。从1978到1985年间,我国的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人下降到了1.25亿人,下降了近50%。第二阶段,从1986年至1993年间,政府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以发展为导向的贫困缓解政策。由于地区间的不均衡发展,一大批低收入的农户不能维持他们的基本需要。1986年,政府确定了具体的扶贫单位、扶贫项目资金、扶贫政策,改变传统的救济型的被动贫困缓解措施为以发展为导向主动贫困缓解策略。经过8年的发展,农村贫困人口从1.25亿下降到了8000万,贫困发生率从14.8%下降到8.7%。第三阶段,从1994年到2000年,通过动员整个社会的力量解决贫困问题。1994年,我国政府提出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明确了我国贫困缓解的目标、任务、意义和具体的政策措施,通过整合人力、物力和财力,决心在1994-2000年的7年时间里使剩下的8 0 0 0万贫困人口中的绝大多数脱离贫困。全国有592个县正式被指定为国家级贫困县。“八七”扶贫攻坚项目基金主要是针对592个国家级贫困县,重点在于改善当地农户对资产、服务和市场的使用。这些地区的共同之处是地域偏远、交通不便、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教育程度低、人畜饮水困难、生活生产条件差等。第四阶段,开始于2001年,我国政府提出了城乡平衡发展的新战略,一系列加快农村发展,防止城乡经济进一步分离的措施开始实施。这些措施包括农村税费改革、农业综合补贴(如粮食直补、粮食补贴、母猪补贴等),除此之外,政府还有用于改善基本生产条件和实用技术培训的财政扶贫基金,主要用于贫困地区基本农田建设、解决人畜饮水和乡村通路建设的以工代赈资金,以及支持农户发展种植业、养殖和小型加工以及其他增加收入的扶贫贴息贷款。

与中央政府的政策和措施相呼应,云南省政府为解决当地农村贫困问题,促进山区经济发展,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比如说,1994年至2000间实施的“云南省七七扶贫攻坚计划”,即在7年之内基本解决783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2001年至2010年,政府开展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扶贫项目,项目主要针对于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山区农业生产水平,进行坡地改梯田或水田的建设。同时,云南扶贫办、民委、民政厅和其他省级机构以及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等传媒公司联合发起“云南向绝对贫困宣战”行动,该项目将投资45亿资金,用以改善40万个贫困家庭200万人口的温饱安居问题和50万个基本丧失生存条件人口的异地搬迁问题。

二、制定云南山区发展的具体措施回顾

在以上发展云南山区经济、缓解山区贫困的政策和制度背景下,云南各级政府和机构根据云南省农业发展和山区贫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山区农业发展的具体措施,本文列举了以下几个措施:

1、固定耕地和台地建设

固定耕地即为了防止土地进一步退化,禁止农户在超过25度的陡坡地上进行粮食生产,这一措施被称为“农田还林”,为了执行固定耕地措施,政府通过各种财政补贴奖励农民将陡坡地上的农田恢复成林地,同时开展台地建设。

台地建设也称“坡改梯”。云南南部山区农户台地建设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2 0 0 0以前的汉朝,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1300年前的明朝,当时的台地建设都是个别农户或者个别区域的自发行为。山区农户传统习惯是在有灌溉条件的台地上种植水稻,在坡地上种植陆稻等其他作物。8 0年代以来通过公开招标计划,云南省各级政府开始大规模投资建设台地。台地有利于减少土地的不足,提高土地质量,减少水土流失,大大提高了陆稻等作物的产量。对于习惯轮作轮歇的农户而言,台地建设也是一项改变其传统种植习惯的重要措施。由于农户不再需要大范围的进行轮作,减少了农户对森林的砍伐,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在台地建设中,政府提供必要的技术和资金,一般每公顷投入2400元,通常以粮食等实物形式进行投入,农民则投工投劳。

2、四荒拍卖、两山到户和退耕还林

保护森林资源是防止山区环境恶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在云南山区,除了固定耕地外,还有四荒拍卖、两山到户和退耕还林措施鼓励农户保护林地,并从中获益。四荒拍卖中的“四荒”指“荒山、荒漠、荒水、荒地”,四荒拍卖即政策允许公开拍卖山坡地给农户,但是因为不同地区农户行为差异,该措施没有达到原定的目标。两山到户即将山地或丘陵地以两种形式根据农户家庭人口规模和劳动力数量分配给农户,也就是以合同形式(责任山)和自由形式(自留山)两种不同的形式将山坡地自由地分配给农户。

退耕还林是国家一项旨在改善生态、经济环境的措施,2002年开始在云南山区实施。当地政府将退耕还林和基本农田建设、后续产业发展、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和封山禁牧有机结合起来。各地加大了对川地、缓坡耕地等农田农地的基本建设,提高粮食单产,保证农民退耕后的吃饭问题,对生存条件恶劣的地区,结合退耕还林实行生态移民。退耕还林使得农户压缩粮食作物生产面积,退耕的农户会获得政府按照面积给予的现金补贴用于发展其他生产,措施实施后,当地的森林面积得以恢复,这项措施于2006年终止。2007年,为了有效的管理森林,当地开始实施“林权改革”政策,将集体的林地按照家庭规模和劳动力数量划分到农户,由农户来管理森林。

3、农业技术推广

自1980年代以来,云南农业技术科研部门和推广部门开始研究、引入和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如“两杂两化”,即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的品种推广以及化肥和化学除草剂的使用。杂交水稻于1984年引进,经过2年的试验示范,于1986开始在有生产条件的地区广泛推广。

在陆稻生产方面,由于杂交水稻稻种成本高、高海拔地区种植不稳定等因素,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加大陆稻品种的选育培育工作。一些市州农科所也从当地传统陆稻中选育培养高产陆稻新品种在当地和周边地区开始推广。陆稻品种的改良和引进对解决山区农户粮食保障、促进经济转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三配套工程

由于山区粮食产量水平的提高,山区农户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农户有多余的粮食用于发展养殖业,增加家庭的收入来源。一直以来,由于传统的习惯和粮食不充足的,农户采用散养的方式养猪和养牛,这种养殖方式不但效益低,对山区农户生存环境的卫生也不利,而且牲畜的粪便不能集中作为肥料用于作物生产。为了改变这一局面,近年来,当地政府在一些村开始实施“三配套工程”。“三配套”包括猪圈、厕所和沼气池,该散养的方式为圈养,为山区农户修建厕所和沼气池,充分利用人和牲畜产生粪便用于燃料和肥料,减少山区因薪柴燃料而对森林的砍伐。

参考文献

[1]、李小云、叶敬忠、张雪梅、唐丽霞、左停,2004,中国农村贫困状况报告,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1-8

[2]、2007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7, 中国财经出版社

[3]、云南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

云南山区 第2篇

根据云南省招生考试院的工作安排,云南省月教师资格认定课程考试将于年10月22日进行,现将西山区考生报名须知公布如下:

一、考试层次及考试科目设置层次2011年10月22日上午(8:30--11:00)2011年10月22日下午(14:00--16:30) JSZGKSGJ 高校教师JSG1 高等教育学JSG2 高等教育心理学 JSZGKSZJ 中学教师(含中等职校)JSZ1 中等教育学JSZ2 中等教育心理学 JSZGKSXJ 小学教师JSX1 小学教育学JSX2 小学教育心理学 JSZGKSYJ 幼儿园教师JSY1 幼儿教育学JSY2 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

二、本报名点接受西山区社会人员及以下高校的教师及学生报名,现场确认时间分两个时间段:

1、2011年6月23日-27日(考虑学校放假,提前确认学校考生,);

2、2011年7月20-25日(确认社会考生)(确认必须是考生本人到所选确认点确认)请持二代身份证及工作证或学生证。

选择西山区直属为确认点的学校为:云南艺术学院、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云南北美职业学院、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昆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修学院、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其它学校学生报名请选择相应报名点,见《昆明市2011年10月教师资格考试网报公告》

三、考现场确认时请考生认真审核网上自己填报的报名信息,现场将进行验 证、照相、交费(每门课程报考费30元)等报名手续,确认时考生须本人持二代身份证及工作证或学生证方可办理。

四、 报名时间及确认时间

1、网上报名网址:www.ynzs.cn

2、网上报名时间:2011年6月20日-2011年7月25日(考生自行上网报名)

3、现场确认时间分两个时间段:

1、2011年6月23日-27日(考虑学校放假,提前确认学校考生,);

2、2011年7月20-25日(确认社会考生)

五、领取准考证及考试通知单时间及地点:时间:2011年10月17日至21日;地点:西山区招办(昆明市二环西路193号西山区国土资源局3楼)

西山区招办

云南山区农机推广工作思路探讨 第3篇

【关键词】云南山区;农业机械化;农机推广;工作思路

在农业发展中推广农机化,是现代农业发展,深入贯彻“三农”政策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机化作为农业生产的技术基础,在减灾防灾、减轻劳动强度、节本增效等诸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与大平原农业相比较,云南山区农业的发展受到极大阻碍,尤其是农业机械化的开展。云南省地理复杂,是多山区、半山区的省份,整个省份的土地面积,按照地形划分,山地比重最大,达到84.2%,丘陵、高原约占11%,河谷、盆地(平原坝子)仅占5%。全省所有的市县,山地面积占土地面积80%以上(包含80%)的市县有34个省120余个县(市、区),东川区下设135个行政村,28个社区居委会,境内地势悬殊较大,最高海拔4344.1m,最低海拔695m,全区总人口98592户313861人,农业人口240581人,非农业人口73280人。全区大部分耕地坡度为6-25度,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75.20%。2013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360046亩,机械耕作面积为264570亩,机耕水平为73.5%;机收面积为201226亩(包括全程农机收获和阶段农机收获两部分),机收水平为55.9%;耕种收的综合水平达46%。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农机的推广普及存在一系列不利的制约因素,在发展现现化农业的大趋势下,农机推广工作将面临着新的形势、接受着新的挑战。

1 云南山区农机推广工作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1 山区从农人员思想准备不充分

在新形势下,山区农业人员思想观念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农业机械推广力量的微弱,使山区最需要的农机信息不能广泛传播。山区、半山区山陡路险,推广农机非常困难。[1]如:东川区使用农机的人口仅占区内农业人口的7.6%.所以做好思想准备及信息交汇是农业机械推广最基础的工作。

1.2 山区县、乡农机装备配套不合理

由于东川区乃至云南各地地理纹络复杂,山区县农机推广站推广的农机水平低、性能差,品种少、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求。耕、种、收机械化水平发展不均衡。机耕水平较高,机播和机收水平较低,突出表现在机播水平较低。如:稻麦联合收割机及国产小功率柴油翻地机等一些技术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安全性、可靠性非常低;在云南地区,农机配套结构不合理。大型农机具发展滞后,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大型农机具发展缓慢。大中拖拉机与农具配套比例仅为1:1.55左右,在发达国家山区拖拉机与农具配套比例则高达1:6.85,很大程度满足了农业生产的需要。 1.3 农机推广的观念和指导技术滞后严重

当下,云南大部分地区农机仅限于河谷、坝子、大田机械作业,以耕、播机械为主,对林果、水产、畜牧等领域涉及不广,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及农业设施设备品种少。就东川区而言,全区农机化发展不平衡,农机化程度较高的主要在坝区乡镇区域,山区、半山区农机化较低。农机化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各种农机具仅限于简单的机械作业,没有真正形成相关作物全程农机化作业的优势。农机技术指导严重滞后,农机技术的推广工作遵循农业生产的规律,过多注重产前、产中的机械化,或产后粗加工,不具先进性、前瞻性和示范性,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生产发展的需求。因此,农机推广的思想观念及指导工作更新是十分关键的,这样才能使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

1.4 农机供求信息严重脱节,推广工作困难重重。

云南山区乡镇农机推广规模小,信息闭塞, 基层农业机械的需求信息不能及时反馈到市县级农机推广部门,加上市、县农机推广部门工作人员不能深入山区乡镇调查研究, 推广技术欠缺,农机推广现状及机械供求信息掌握不好,单纯依靠农机推广部门仅有的局部信息和经验来推广,工作开展有很大的局限性。

2 云南山区农机推广工作的发展思路

2.1 市、县政府做好农业财政扶持,加大支持力度

近年来,省政府对“三农”支持力度加大,但由于各种原因,城乡收入还存在很大差距。购买农机需要一大部分钱财,虽然出台了购机补贴政策,农民一次性投入也会非常大,农民买不起农业机械,直接导致农业机械推广困难,这就需要农业推广人员探索推广渠道,解决农业机械推广问题。[2]

2.1.1 加强执行深化购机补贴政策力度

财政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坚实基础。政府实行差别化补贴政策,拉动农机内需。只有在政府财政支持下,持续实行积极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及探索农业补助办法和完善补贴体制机制,增大农业补贴范围和农机品种补贴规模,以购机补贴引导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

2.1.2 持续改革燃油补贴政策

将燃油补贴到农机户,按照其拥有的农机数量及燃油动力指数进行燃油补贴。这样的操作方式简单、明确,方便监督管理。它是一种生产性补贴,很大程度上调动农民购买机器和发展农业的热情。如果政府实施的燃油补贴政策直接补贴农民,就会存在很多缺点。

2.2 完善农机服务体系,发展现代化农业

一个体系,一个系统是发展进步的支撑。建立及完善农业机械推广体系,就要建立农业机械推广的管理体制,健全农业机械推广的服务体系,加强农业机构建设,夯实机构基础,最大限度地注入新鲜活力,激发推广人员的热情。[3]

2.3 区域农业服务组织需加强专业培训,提升硬件水平

专业水平落后了,农机推广技术及服务水平也就降低了。所以,要經常引导、组织农业机械人员深造学习,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推广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利用一些必要手段鼓励农机推广人员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时俱进,提高硬件素质。为农业机械推广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2.4 努力改进农机推广方式,提高农机推广工作效率。

依据山区乡镇的实际情况,推行“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加大农机推广示范点的力度,建立以点带面的辐射网络,这样能更有效、更直接的推广农机及技术。[4]东川区2013年农机具拥有量为28605台,比2012年增加450台,其中微耕机增加410台、拖拉机增加35台、农用车增加5辆,其他机具没有增加,增幅为1.5%,其他机具没有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劳动力转出增加。家庭养殖、加工等副业基本稳定。2013年农业机械总动力为187384千瓦,比2012年增加3150千瓦,增幅为1.7%。农机作业总面积为525000亩,其中机耕面积264570亩、机电灌溉面积16905亩、机械植保面积215460亩、机械化收割面积28065亩(指全程机械收获),比2012年增加14800亩,增幅为2.91%。

为获得更多信息反馈,工作人员应深入基层农户,不断挖掘推广模式,拓宽农业服务范围,充分利用购机补贴等惠民政策,把农业机械、农业技术推广到山区、到农民。

3 总结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机械推广工作事关现代化农业发展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结合山区特点,因地制宜,挖掘最适合的农机推广方式,采用财政支持与农机推广技术创新相结合的策略,不断完善农机服务化体系,汇集社会各方面农业信息,让农民购机无疑虑,从而加快农业机械化在山区农村中的推广普及。加强农机推广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学习,改进农机推广方式,促进山区农业发展及农业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林芳.浅谈我国农机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福建农机,2010(1):27-28.

[2]朴淳哲.浅谈和龙市农机推广工作新思路[J].农业机械,2009(6):77.

[3]徐玉莲.新形势下推进农机推广工作的探讨[J].农业机械,2009(8):70-71.

[4]何勋.史景钊.余永昌.屈哲 “一站式合作社”农机推广模式研究 [M] -农机化研究 2013(5).

作者简介:

云南山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分析 第4篇

1 整地

通过精细整地, 可以改善土壤环境, 为玉米播种与种子萌芽发芽提供有利条件。玉米播种区地面要平整, 土壤松散, 无大土块, 表层土上虚下实, 确保播种深度相同, 让种子播在稳实不下沉的土层里。播种后覆盖一层松碎的细土, 这样有利于毛管水流经种子, 确保出苗均匀而整齐。

2 播种

玉米播种前, 主要选择抗性较强的玉米品种, 由于云南多山, 所以要采用耐寒、抗旱、产量高的优质杂交玉米新品种[1]。保证玉米有较高的出苗率, 生长发育时也可以与环境相适应。进行播种时, 不能采用传统播种方法, 否则会出现播种过深、土壤覆盖过厚的情况, 延迟玉米的出苗时间。所以在实际播种时, 土壤要疏松, 先将玉米种子插进土壤, 再用脚踏实, 保持合理的覆盖深度, 促进玉米的出苗。

3 合理密植

通过合理密植, 能够充分利用光能和土地, 提升单位面积内玉米的产量, 这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技术措施。地块如果有着良好的肥力条件, 要适当减小定植密度, 而地块如果肥力条件较差, 则要适当加大定植密度。在山区凹陷的区域, 要降低玉米定植密度, 凸起的区域要提升定植的面积。

4 施肥管理

玉米种植时要从土壤的肥力情况、产量、栽培技术等出发, 合理选择配方施肥, 科学搭配使用化肥、有机肥、农家肥及微量元素肥料。通常来说, 腐熟的农家肥施用量为1000kg/亩, 与整地结合使用, 在使用化学肥料时, 玉米专用复合肥30kg/亩、磷肥25kg.亩, 用于种肥与底肥。追肥选择测土配方施肥措施, 全生育期追肥2次, 一是在5~6叶期追拔节肥, 尿素施用量为15kg/亩, 二是在11~14叶期追穗肥, 尿素施用量为25kg/亩。压米抽雄期施叶肥, 硫酸锌0.5kg/亩、磷酸二氢钾0.5kg/亩, 分别喷施1次[2]。

5 田间管理

在玉米出苗之后, 要做好补种, 这样玉米苗才生长得均匀整齐。中耕管理主要取决于天气与土壤墒情, 如果天旱底墒不足, 重点做好保墒处理, 采取浅趟措施, 防止出现断垄跑墒的情况。反之如果土壤水分较多, 应早趟和深趟, 适当降低土壤中的水分含量, 提升地表温度。中耕深松要从浅到深, 深度保持在35cm最好。玉米生长发育期间, 不仅要浇好底墒水, 同时在大喇叭口期、吐丝期、灌浆期要做好防旱措施。如果在大喇叭口期出现干旱, 会严重影响雌穗小花分化, 造成减少穗粒数, 让抽雄更加困难。如果在吐丝期出现干旱, 对授粉与受精受到影响很大, 导致籽粒产量降低。而灌浆期出现干旱, 不利于积累籽粒同化产物, 粒重减轻。在出现上面几种旱情以后, 要根据实际天气状况, 适时适量进行灌溉。为实现玉米的高产稳产, 水肥充足是前提条件, 因此需要引起重视, 加强肥水管理。

6 收获与贮藏

第一, 适时收获。必须在完熟期收获玉米。外形苞叶变黄、籽粒失水硬化、籽粒表面有鲜明的光泽, 指甲很难掐破;第二, 脱粒与贮藏。完成玉米的收获以后, 必须尽快将果穗晒干, 并做好脱粒处理, 于通风干燥、低温、无鼠害处进行贮藏。

综上所述, 为了提高云南山区玉米的品质与产量, 必须不断提高栽培技术, 注重田间管理工作, 科学收获与储藏,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山区玉米高产高质。

摘要:玉米是我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推广应用高产栽培技术, 促使玉米增产增收。本文重点介绍了云南山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为云南山区玉米种植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云南,山区,玉米,高产栽培

参考文献

[1]秦雪娥.发挥山区种植优势实现玉米优质高产[J].中国农业信息, 2010, 07 (11) :14-15.

云南山区 第5篇

摘要:云南省漾濞县具有典型的山地特点,每年其境内发生的地质灾害都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在漾濞县的地质灾害调查中,通过“3S”技术的应用,建立了漾濞县的数字高程模型,进行了基于ArcGIS的.地形分析,提取出了坡度和坡向等重要的地形因子.通过研究发现:坡度是漾濞县地质灾害频发的最主要控制因素,漾濞江及其支流上游的滑坡和崩塌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物源基础;同时阳坡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坡向,滑坡和崩塌等灾害发生频繁.最后,制作了漾濞县坡度、坡向分析图,指出了漾濞县较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为其他山地地区地质灾害研究提供了一种借鉴模式.作 者:郑著彬 任静丽 ZHENG Zhu-bin REN Jing-li 作者单位:郑著彬,ZHENG Zhu-bin(赣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任静丽,REN Jing-li(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云南山区 第6篇

石漠化问题是我国三大生态问题之一, 更是当前我国西南岩溶地区最为突出又亟待解决的生态问题。由于石漠化地区土壤严重流失, 溶岩大面积裸露, 缺少植被, 无法涵养水源, 生存环境十分恶劣。近年来, 石漠化试点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 各地在石漠化防治技术与工程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蒙自市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 地处云南省东南部,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东部, 红河与南盘江分水岭上, 地跨北纬23°01′~23°34′, 东经103°13′~103°49′之间, 北回归线从境内穿过。东西最大横距61.3km, 南北最大纵距62km。蒙自市国土面积2228km2, 其中岩溶面积1351.12km2, 占国土面积的60.64%。岩溶地区的一大特点是岩石裸露多, 尤以石灰岩地区突出。土地详查确定的岩石裸露达70%以上的裸岩地为15433.5hm2, 占全市总面积的7.1%。这种土地不仅不宜农, 对林、牧业利用难度也大。岩石裸露在70%以下的岩溶地面积较大, 石多土浅, 不仅不利于农耕, 造林生长缓慢, 树形扭曲, 难以成林, 仅生长灌木和放牧, 而产草量和载畜能力也很低。岩溶分布广是蒙自土地利用的最大难点和制约因素。蒙自市发展和改革局利用了“蒙自市2011~2013年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发展苹果种植, 经过实践总结了许多独到的技术和经验。

2 种植地选择与规划设计

2.1 种植地选择

首先, 根据蒙自石漠化地区的环境条件, 所在地1800~2000m海拔的气候条件适宜苹果树生长发育。选用地势比较平坦的地方或比较缓和的丘陵地带建园种植, 这样不但有利于优质丰产, 也便于管理。或选择一些地势比较平坦、附近有水源灌溉设施的地方, 并且远离城市, 周围无工矿企业的直接污染和间接污染的地方开发种植苹果。

2.1.1 地理位置分析。

蒙自市位于云南省东南部,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中部, 东邻文山州出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规划建设中的蒙文高速公路途经而过, 是我国西南内陆通向中南半岛地区的咽喉, 被列为全省三大区域性物流中心, 是云南乃至大西南连接东南亚最便捷的国际大通道枢纽, 是红河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州府所在地。

2.1.2 气候条件分析。

地处低纬高原,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该地海拔1700~2600m之间, 进入蒙自地区种植苹果适宜区, 土壤沙壤及沙红壤, p H值5.5~6.7, 呈微酸性, 夜间有回湿现象, 具备种植苹果的平均气温15℃、最热月均温19℃、最冷月均温7.5℃、最低气温-5.5℃、日照时数2490小时以上。

2.2 园地规划

果园规划按村或地块划分栽植小区, 小区面积因果园单块地面积和自然地形条件而定, 长边沿等高线延伸, 以利于水土保持工程的修筑和机械操作管理;宽边根据园地规划路线而定, 果园道路分为干路和小路, 干路筑在小区之间, 宽度5~8m, 小路设在小区内果树的行间, 供田间作业用, 宽度2~4m;果园的灌水沟和排水沟一沟两用, 设于梯田面内侧, 排水系统与小区的形式或方向以及道路系统相配合, 同时利用自然沟为总排水沟。果园还规划了药池、积肥场、分级包装场地及看守房等建筑物。

3 品种选择

品种选择坚持良种化, 以市场为导向, 面向较长期的市场需要。主栽品种以成熟期适宜、优质丰产耐贮畅销品种烟富3号为主, 并且该品种对当地生态条件和栽培条件有良好的适应性。根据品种不宜过多的原则, 以2~3个为宜, 一个小区只栽1个主栽品种和1~2个授粉品种。发展以中晚熟品种烟富3号为主, 授粉品种以中晚熟和晚熟品种适当搭配进行种植, 适宜配置品种包括皇家嘎拉、富士王。

4 定植建园

4.1 苗木选择

根据石漠化地区土壤严重流失, 溶岩大面积裸露, 缺少植被, 无法涵养水源, 生存环境十分恶劣的情况, 选择乔砧苗木, 苗木要求根系发达完好, 芽体饱满, 嫁接口愈合良好。根据石漠化地区的实际情况设计种植1年生0.8~1m高苗木或2年生1.2~1.5m高苗木进行种植, 成活率高、成本低。

4.2 栽植株行距

该石漠化地区大部分属于半坡果园, 株行距适当宜小, 平地果园可适当加大;选用乔砧苗木建园, 株行距选择4m×5m或5m×5m。

4.3 栽植时期

根据产地取苗木时间和蒙自石漠化地区的冬季冷凉、早春抽条较轻的气候特点进行秋栽 (11月中下旬后) , 也可以部分春栽。

4.4 调运苗木

进入11月中下旬至次年1月准备调运苗木。由于苹果苗木的2次移植时间恰是云南石漠化地区的少雨季节, 需要进行特别的护苗和运输手段。

4.5 栽植方法

4.5.1 挖抗埋肥。

由于前期树木根系大部分分布在近地20cm的土层中, 挖大坑会破坏了树木根系附近的土壤结构, 降低土壤的持水能力, 大量灌溉又会使土壤板结, 影响土壤的透气性, 地温升高缓慢, 影响树木发苗。所以栽树时, 不必挖大坑、施大肥、浇大水, 以刚好能舒展地放下根系为好。栽植前, 在浇水沉实后的大穴 (沟) 中挖出40cm×40cm×40cm的小坑, 挖出的土填加15~20kg腐熟细碎的有机肥、50~100g氮素化肥, 与土充分拌匀, 缺磷的土壤最好再掺入50~100g磷酸二胺。将拌过肥的土壤填入小坑中一半深处。

4.5.2 苗木入穴。

把苗木放入定植穴中, 保护土球, 伸展根系, 纵横方向对齐, 再开始埋土, 土中可混入少许磷肥和尿素, 但不宜过多, 防止烧根。在埋土过程中, 用手轻轻把苗木稍向上提动2~3次, 使根系充分舒展并与土壤密接。最后用脚踏实, 深度与原来苗圃的入土位置相同。

5 栽后管理

5.1 扶苗及覆盖

栽后注意检查苗木倒伏并进行扶苗, 为保护水分及护土, 应对树盘进行地膜覆盖, 用农用地膜 (每株1m2以上) 覆盖树盘, 以保水升温, 提高成活率。因为地膜覆盖具有增温、保温、蓄水保墒、提高肥效作用, 并且增加光照。

5.2 土壤灌水

苗木栽植后应立即灌水, 等水充分渗入后再覆土, 以后应再复水1次。这是保证栽植成活率的关键。

5.3 支撑保护

春季定干后, 在整形带上戴一个塑膜袋, 促进早发芽。并根据发芽情况撕袋放风, 增加春梢生长量。

5.4 定干打枝及摘叶片

栽后要根据需要和树势立即定干打枝。定干高60~80cm, 高度依苗木的高度和粗度而定, 壮苗高定, 弱苗低留, 剪口下要有饱满芽和充分枝叶。脱水严重时有必要进行摘叶片处理。

5.5 检查成活情况并进行及时补苗

栽植一段时间后要检查苗木成活情况, 及时进行补植补种, 以免造成缺蔸影响正常管理。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昆明勘察设计院.蒙自市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综合治理重点县实施方案 (2011~2013年)

云南山区 第7篇

江城县草山总面积为17.5万hm2, 其中可利用面积14万hm2, 占草山面积的80%, 全县建有多年生人工草地1 547 hm2, 涉及全县7个乡镇;草原家庭承包总面积为14万hm2, 其中禁牧面积1.8万hm2、草畜平衡面积12.2万hm2。据统计, 2015年, 生猪年末存栏84 735万头, 年出栏量达69 371万头;肉牛存栏27 547头, 年出栏15 362万头;羊存栏11 439万只, 出栏肉羊2 993万只;禽类存栏30.77万羽, 年出栏29.7万羽;肉类总产量达7 572t (其中猪肉5 621 t、牛肉1 462 t、羊肉85 t、禽肉382 t) ;畜牧业总产值达2.16亿元。

1建设情况

1) 投资。2011-2015年, 由县畜牧兽医局牵头, 县财政局配合, 一是实施牧草良种补贴项目建设多年生人工草地1 547 hm2, 投资116.025万元;二是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项目, 投资2 192.175万元;建设内容包括草原保护、禁牧、牧草种植、多年生人工草场更新等。

2) 建立监测样地。为了实施好天然草原保护, 草原家庭承包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工作要求制定了专门的实施方案和技术规范, 成立了草原监测工作领导小组, 并认真组织实施。共选定6个样地, 18个样方, 共拍摄照片84幅, 其中用于上传的24幅, 照片的尺寸为2 144×1 424像素, 容量在825 kb。认真入户调查了30户农户。开展了草原生态保护培训8次, 参加培训人数达430人次。通过监测, 2015年江城县草原平均覆盖率在94.2%, 比上年增1.4%;草群平均高度68.5 cm, 比上年高15.67%;鲜草产草量19 548.33 kg/hm2, 比上年增36.32%;风干产草量6 263.17 kg/hm2, 比上年增2%;可食鲜草产草量4 702.79 kg/hm2, 比上年增4%;可食风干产草量4 521.91 kg/hm2, 比上年增57.8%。监测样方的主要植物种数6种, 不可食草2种, 草地利用情况良好。30户牧户养牛合计439头, 草地16 hm2, 全年放牧。人工草地产草总量13 189.13 kg/hm2。天然草原生态恢复保护, 为发展草食畜牧业奠定了基础。

3) 生态目标。天然草原改良是退化草地植被恢复和重建的主要措施之一。结合江城县天然草原自然生态状况和草地退化现状, 开展草地改良技术推广应用, 恢复退化的草地植被, 缩短草地生态系统自然恢复进程, 改善草地群落结构, 提高草地生产力, 增加植被覆盖率和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与稳定性。通过天然草地植被恢复技术来控制水土流失, 恢复土壤、维持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栖息地, 美化环境。一方面, 可以弥补天然草地产草量不足, 有效缓解草场放牧压力;另一方面, 可以为家畜提供量多、质优饲草。

4) 建设成效。通过项目建设, 使草地植被覆盖率平均增加20%以上, 产草量明显提高, 草地植被逐步得到恢复。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平均鲜草产量由建设前4 500 kg/hm2提高到建设后的30 t/hm2, 平均鲜草增产25.5 t/hm2。植被覆盖率90%以上, 草层高度大于40 cm, 可食优质牧草产量占群落总产量的80%以上。项目区增产鲜草327.5万kg, 投产使用后可新增饲养1 000个羊单位, 新增产值65万元。标准化牛舍的建设和青贮窖建设, 使农户的养殖方式由传统放牧方式向舍饲和半舍饲方向转变, 达到确实保护草原生态和牧民持续增收的双赢目的。

2存在的问题

1) 人为因素。近年来由于大量的人畜争地、产业争地如毁林种烟、种橡胶、种咖啡、种茶、毁草种地等人为因素, 导致全县天然草原植被和大量的林下草地逐年减少, 甚至严重退化, 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草地生产力低下, 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经济的发展。首先, 由于人们对草地的持续承载能力认识不足, 加上巨大的人口压力, 江城县在增大畜群饲养量的同时仍然是通过扩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 大量开垦水热条件较好的草地, 以牺牲长期的林下草地和生态为代价谋取短期的经济利益。

2) 天然草地。面积逐年减少, 草畜比例失调, 超载过牧现象突出。草地产草量逐年下降, 草地不堪重负, 退化趋势逐年增加。草地的产草量和植被覆盖率明显下降、草地物种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草群种类发生明显变化, 原来基本的种和优势种逐渐减少或消失, 一年生或多年生杂草和病、虫、鼠等有害生物趁机侵入, 草层中优良牧草的生长发育受阻, 可食牧草产量降低, 有毒有害植物增多。其次, 在宏观规划和管理方面, 各部门缺乏草地生态系统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草地放牧利用和管理制度, 草地责任与权利不明确, 人力物力投入严重不足, 尤其在近年来, 随着牲畜数量的急剧增加, 冬季饲草料的需求量在逐年增加, 生产中只利用不投资, 导致草地生态系统内部的能量和物质循环失去平衡, 引起草地退化。草地建设速度远远赶不上退化速度。

为打破这一瓶颈, 促进畜牧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2011年以来, 江城县抓住全省大力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山地牧业的历史机遇, 在推进高原特色农业进程中, 充分发挥本县良好的生态优势, 大力发展草山草场, 加快山地牧业发展步伐。促进农民增收, 农业增效。

3措施

1) 组建机构、明确任务。江城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草原生态保护工作, 为顺利推进草原家庭承包工作。于2011年成立县草原家庭承包工作领导小组, 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农业和科学技术局、畜牧兽医局相关负责人为副组长, 县监察局、财政局、审计局、国土资源局、林业局、畜牧兽医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同时成立项目建设协调小组和项目实施小组, 按项目要求组织好项目的实施, 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

2) 制定方案、规范操作。本着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巩固发展好牧草资源、加快发展草食畜牧业、促进农牧民增收的指导思想, 制定了2011-2015年度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实施方案、牧草良种补贴项目实施方案和草原样地监测工作方案, 认真实施草原恢复建设工作。

3) 宣传培训、跟踪服务。采取发放宣传单 (册) 、张贴宣传横幅、召开会议、媒体网络等形式, 狠抓政策宣传教育, 明确管护目标责任。累计发放宣传单 (册) 1.47万份、粘贴宣传横幅115条、出动宣传车65台 (次) , 入户宣讲112次, 发放政策明白纸1.745万份, 被各类媒体报刊采用新闻信息6篇, 被电视网络采用新闻信息18条次, 县、乡 (镇) 级召开工作会议106期5 355人次。通过宣传培训和实地指导提高了农牧民对草原草山保护的意识, 基本掌握了草原生态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 提高了人工牧草种植的技术水平。

4) 严格执法、巩固成效。草原执法监督主要从五个方面落实:一是科学划定管护区域, 严格核定草原载畜量;二是狠抓政策宣传教育, 明确管护目标责任;三是壮大草原管护队伍, 认真开展草畜平衡核查工作;四是加强技术指导服务, 转变畜牧生产方式;五是加强禁牧和草畜平衡档案管理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和江城县制定的草原禁牧、草畜平衡的管理制度对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区域进行监督管理。目前没有发现违反禁牧规定案件和违反草畜平衡规定的案件。

4成效

1) 天然草原生态环境全面改善。通过实施人工种草、草原家庭承包及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政策, 对生态脆弱且退化严重的草场进行禁牧, 部分草场实行围栏封育, 辅以补播改良措施, 加快植被恢复进程;对中度和轻度退化草场实行休牧和划区轮牧等措施, 使草场的生物多样性、植被覆盖率、生产力等均有提高, 生态功能进一步增强。草场植被覆盖率和产草量明显提高, 从2015年草原监测的6个样地, 18个样方计算分析。全县可利用的天然草场14万hm2, 可食鲜草总产量达107.8万t, 比上年增产1.3万t;折合干草约26.9万t, 比2014年增加0.75万t;载畜能力约为32.2万羊单位, 比上年增加1.44万羊单位。草场综合植被覆盖率从去年的80%提高到85%, 比上年提高了5%。

2) 草原家庭承包政策深入人心。天然草原保护工程实施的家庭承包政策深入人心, 一是通过草原家庭承包, 实现了“草有其主, 主有其权, 权有其责, 责有其利”的目标, 建立起“产权归属清晰, 经营主体到位, 责权划分明确, 利益保障严格, 流转顺畅规范, 经营服务有效”的保护和建设制度;二是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建立, 将生态脆弱、草场重度退化的地区实行围封禁牧, 恢复天然草原植被, 提高天然草原生产能力, 降低草原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的发生, 对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三是通过禁牧、轮牧、休牧制度的实施, 加快推进草食畜牧业生产方式, 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实现草山绿起来、草食畜牧业强起来、农牧民富起来的目标;四是通过草原家庭承包及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落实, 让草场保护深入人心, 广大农牧民自觉保护草原的意识进一步提高, 改变了“草山无主、破坏无责, 无人管理、使用无度”的观念, 使“管好自己的牲畜, 守好自家的草场”成为广大农牧民的自觉行动, 草原保护得到有效提高。

3) 草食畜牧业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截至2015年底全县大牲畜存栏27 547头, 年出栏15 362万头;牛肉1 462 t, 肉牛产值1.377亿元;有规模肉牛养殖场 (户、合作社) 26个, 其中:存栏1 000头的养殖场2个 (福春肉牛养殖场、海源牧业有限公司) ;存栏500头的养殖场3个 (江城县坝伞黄牛养殖场、江城县席草塘畜牧养殖合作社、江城县美福畜牧养殖合作社) , 存栏200头的养殖场 (户) 2个, 存栏50头的养殖场 (合作社、户) 12个, 存栏20~49头的养殖场 (合作社、户) 7个。羊存栏11 439万只, 出栏肉羊2 993万只;羊肉85 t, 肉羊产值0.137亿元。有规模山羊养殖场 (户、小区) 11个, 其中存栏1 000只的养殖场1个 (海源牧业有限公司) ;存栏500只的养殖场 (小区、户) 1个, 存栏50~99只的养殖场 (户) 9个。

4) 人工牧草种植成效显著。人工牧草种植面积大幅增加, 通过多年的连续投资建设, 将对退化天然草地的恢复改良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人工牧草种植生长状况良好, 全县天然草原草场生态得到有效保护。2015年, 人工牧草种植面积达1 547 hm2, 比项目前的140 hm2增加了1 407 hm2, 是项目实施前的10倍。人工牧草平均产草量由项目前的31.95 t/hm2提高到49.35 t/hm2 (数据来源于2015年勐烈镇大寨村明子山草地鲜草产量测定结果) , 提高54.46%。

5效益

通过天然草原保护工程实施后, 取得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1) 经济效益。仅以种植多年生人工牧草臂形草为例, 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项目实施前, 人工牧草种植面积有140 hm2, 平均鲜草产量31.95t/hm2。项目实施后人工牧草种植面积达1 547 hm2, 平均鲜草产量49.35 t/hm2, 平均鲜草产量17.4 t/hm2, 2011-2015年5年累计新增鲜草总量134 589 t (1 547hm2×17.4 t/hm2×5) , 目前市场鲜草收购价为200元/t, 新增总产值2 691.78万元。

2) 社会效益。项目建成后, 使全县天然草原植被覆盖率和产草量明显提高, 可有效巩固禁牧的成果, 草原生态系统蓄水保土功能得以增强, 草原土地沙化状况将被有效遏制。其次,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 走集中发展、规模经营的道路, 对农牧民进行科技实用技术培训和科技服务指导, 使农牧民生产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保护家园、保护生态的思想意识增强。同时, 项目建设对促进当地舍饲养殖业的发展和农牧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促进当地群众传统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经营观念的转变, 对改善生态环境, 发展县域经济, 不断提高养殖业生产效益, 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农民致富奔小康目标, 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云南山区 第8篇

关键词:功能,线距,超高,措施

0 引言

通常来说驾驶员的心理和生理特性实质上是从研究驾驶员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相应的生理变化特征出发,研究交通环境刺激通过传入神经作用于驾驶员,产生视觉、听觉等的一个过程。驾驶员对这些刺激经过大脑皮层的信息加工,根据已有的经验判断,做出驾驶行为决策,这种决策再通过大脑皮层传给反应器官,做出恰当的动作反应,从而做到安全驾驶。

由上可以看出以道路使用者的交通需求和生理、心理反应特征作为道路线形设计的理论基础,是符合实际的,是新设计理念的发展方向,但目前我国公路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仍然过于强调标准化,公路设计应是一系列选择而不是规范和标准的组装,设计方法急需由重视设计标准向重视使用性能转变。以下对目前云南山区高速公路路线平面设计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并从新理念的角度提出相关的解决及措施。

1 云南山区公路相邻平面曲线间的线距理念及措施

1.1 直线长度

在山区地形地貌条件下,公路线形往往是“峰回路转”,有时,因为距离不足,导致线形大挖大填,建桥建隧,破坏了环境,增加了公路建设投资。从山区公路设计、建设投资的角度出发,较短的线距显得更有利。合理的曲线间设置的直线长度是多少,就是一个关键问题。

1.1.1 相邻同向圆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规定:同向曲线之间直线的最小长度(以m计)以不小于设计速度(以km/h计)的6倍为宜,这个指标在山区公路中很难达到。

影响驾驶员安全驾驶的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因素,视觉感知和操作;从视觉感知分析,同向曲线不如反向曲线的线形感知强烈,但是同向曲线可以通过视线诱导设施(如行道树等)来改善,特别是高等级公路,中间分隔带、标线、护栏等多层次的线形感很强的设施来消除错觉。从操作分析,若产生错觉,可把中间直线段视为一个标准曲线单元看待,一般平曲线最小长度按9S的长度可满足驾驶员的驾驶操作,1V的控制长度相当于3.6S的行程,9S则相当于2.5V。由此,提出如下建设措施:同向曲线间的极限直线长度最小可按3.0V进行控制。同时通过其他措施来加强线形的诱导,如标线、颜色等交通设施,给驾驶员提供清晰的线形标识,路线设计更应重视前后路线组合的连续性、均衡性。

1.1.2 相邻反向圆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反向曲线之间的最小直线长度(以m计)以不小于设计速度(以km/h计)的2倍为宜。

平曲线一般最小长度按9S行程控制,即缓和曲线与圆曲线长度均保证3S的行程,缓和曲线:圆曲线:缓和曲线≈1:1:1。从驾驶员的操作过程分析,一个平曲线的操作过程为:驾驶员缓慢转动方向盘,从ZH点到HY点,完成从无限大的半径过渡到圆曲线半径,大概3S的时间,之后维持方向盘转动角度从HY点到YH点,大约3S的时间,之后,驾驶员缓慢回转方向盘,从YH点到HZ点大约3S的时间,这样完成一个平曲线的转向操作。反向曲线间直线若按1V长度控制,其相当于3.6S的行程,可认为它属于一个半径无限大的圆曲线,大于圆曲线的最小长度,从驾驶员的反应操作分析,本文认为是可行的,这样可以保证前后线形的均衡性。可能导致前后路段的运行速度差异较大,这在路线的连续性设计方面是不宜的。由此,提出如下建设措施:反向曲线间极限直线长度可按1.5V进控制。当两反向平曲线不设缓和曲线时1.5V的直线长度不包含超高缓和的直线段长度。

2 山区公路超高设计理念及措施

超高是在道路弯道路段横断面上设置的外侧高于内侧的单向横坡,利用车辆在弯道上横向内倾时的水平分力抵消部分或全部离心力,以保证车辆行驶的横向稳定性。

2.1 超高临界半径

当运行速度较高时,如果没有足够大的超高横坡,车辆可能出现向外侧滑事故;但是,当设计速度较高、路拱超高横坡较大但运行速度较低或有不利侧风时,装载较高的货车也容易出现向内侧翻事故。因此,经统计分析,对于交通组成中大型车比率较高的情况,最大超高值宜控制在6%。

按照超高设计的一般要求,当超高值小于等于6%时,可不进行特殊设计;当按一般要求需要设置大于6%的超高时,宜根据不同条件,分别进行特殊设计考虑,以下分几种情况分述:

圆曲线半径大于安全运行的临界半径:规范确定平曲线最小半径时,考虑到一般性和普遍性原则,横向力系数μ均留有一定的安全度。特殊情况下,一般高速公路μ取0.15、低等级公路μ取0.20不会引起安全问题。

(1)高速公路。对于高速公路,无论设计速度为多少,均偏安全地按运行速度为120km/h计算,则按μ取0.15计算安全运行临界半径=540(m),也就是说,对于高速公路,只要平曲线半径大于540m,且按一般设计原则需要设置大于6%的超高时,为了保证大型货车的低速运行安全,仍设置6%的超高一般认为没有问题。(表1)

这样设计的风险在于运行速度较大(尤其是超速)的小客车,因此,设计时应总体考虑,如果货车比率较高时,运行速度不容易提高的地段,如隧道进出口、桥梁上,连续低级形指标路段等,小客车的运行速度不易较高,这样做的风险就小;相反,在平直路段,与较高线形连接处应慎重,运行速度高时,有时不仅不能减小超高,还需要按照运行速度要求设置较大超高。

(2)低等级公路。低等级公路和互通式立匝道,可按μ=0.20计算临界半径,计算结果见表2。

也就是说,对于低等级公路和互通式立交匝道,对应不同的运行速度,只要平曲线半径大于表1中的临界半径,且按一般设计原则需要设置大于6%的超高时,为了保证大于货车的低速运行安全,可仍设置6%的超高。

当圆曲线半径小于安全运行的临界半径,如果仍然设置6%的超高,运行速度较高的车辆存在安全隐患,这时可按快、慢车道分别设置超高,并附以必要的分道限速行驶标志,当路面宽度较窄、不便于设置不等超高时,如果必须要保证大型货车低速安全运行(超高值不大于6%),则只能通过设立限速标志解决,但这样做的运行效果往往并不理想。

2.2 超高加强

纵坡路段上的超高加强下坡与平曲线组合在一起的组合对拖挂车的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当半挂车在下坡路段实施制动时,货物位移作用使得由于车辆后轴支撑的侧向力减少,当车辆的运行速度接近曲线的最大安全速度时,后轮可能偏离轨迹,导致车辆翻转,为抵消这种作用,应提高位于陡坡路段的平曲线超高值,一般在下坡坡度大于3%的路段,应采用较高的超高值Emin,可按下式计算,对于分离式道路,增加值可布设于下坡方向的车道。

Emin=E+(g+E)/6(式中:g:纵向坡度%;E:按表2所得的超高值;Emin:不得超过10%)

2.3 超高设置

通过对云南省多条高速公路调查,在高等级公路中,由于下坡车辆的运行速度较大,或者车辆在道路上的实际运行速度较设计速度大,若不设超高的曲线,加上一个向外侧倾斜的路拱坡度,常有侧滑的危险,常常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根据对驾驶员的调查,在曲线上行驶时,曲线设置超高后,可为驾驶员提供一个较好的视线诱导及判断前方路线特征的视觉感知。

综合各种因素后,提出如下建设措施:在较大纵坡段应根据运行车速理论进行超高加强;增大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值,加大设置超高的平曲线半径范围,仅针对2%的超高值,其余可按运行速度设置,除四级公路的超高范围扩大至加宽设置最小半径外,其他各级公路按设计速度扩大一级。

3 山区公路曲线加宽理念及措施

汽车在曲线上行驶时需占据较大的宽度,汽车前后轮的轨迹是不同的,一般后轮轨迹在前轮内侧,而且驾驶员要保持车辆在车道中心线上也比较困难,弯道部分的路面宽度比直线段需要宽一些。但平曲线半径等于或小于250m时,应检查行车道的宽度,如果路面宽度(包含路肩)比根据不同车辆组合计算的宽度小时,则应进行路面加宽。平曲线加宽计算值见表4。

曲线加宽一般设置在车道的曲线内侧;对于低等级公路,车辆速度较低,道路曲线加宽可视地形情况也可设置在车道的曲线外侧;对于高等级公路,若设置道路中央分隔带(加宽设置在曲线内侧),由于分隔带的硬性隔离,可视为是两条道路,内侧的道路设置了加宽,而外侧的道路则没有加宽。这样,载重汽车在外道行驶时是自然地占用了内侧部分车道,影响了内侧车道的行驶,建议设计时按车道设置加宽,也可在外侧进行加宽,此时,可配合加宽标线以明示,虽然外侧车道线形有一点影响,但在外侧车道上行驶的载重汽车速度较低,影响甚微。

参考文献

[1]杨纯武,柏松平.试论云南山区河流的公路路线布设.云南交通科技,2000.

[2]吴华金.高原山区沿水公路水文流态地质选线.云南现代交通,2005.

[3]魏琛.实现西部高等级公路建设与环境生态的和谐统一.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4]赵和顺.山区高速公路环境影响评价及对策[J].2004.

云南山区 第9篇

西山区作为昆明市主城区之一, 2009年实现生产总值 (GDP) 210.70亿元, 全区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36.92亿元, 是昆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2009年, 昆明市西山区共有个体工商户36184户, 从业人员122359人, 注册资金92557万元;私营企业6983户, 投资者13315人, 从业人员40769人, 注册资金655994万元;内资企业869户, 注册资金376803万元。根据国家发展农业产业化政策, 积极开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宣传, 并从申请、填表、办照予主动服务, 2009年末, 西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现已达到25户, 成员191人, 注册资金150万元。私营企业中绝大部分可划分为中小企业, 客户资源较为丰富, 涉及行业广泛, 具有代表性的有医药、生物制药、玻璃、汽车、工程机械、建材销售行业。另外, 也有部分以饲料、金属制品、环保产品加工的制造型的中小企业群。

二、辖区金融机构公司贷款的现状

今年由于受国家及总行授信规模调控的影响, 各行的公司贷款投放速度有所放缓, 在规模控制的情况下, 各行资产业务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截止2010年9月30日, 全辖公司贷款余额为1, 976, 831万元, 较上年末新增281, 069万元, 其中票据融资余额为5, 741万元, 较上年末减少31, 288万元。下一步各行在规模控制的前提下, 加大优质项目的拓展力度,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客户, 做好业务储备, 争取锁定一批有承兑、贸易融资需求的客户。

三、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国家经贸委对中小企业的具体范畴作了相应的界定, 具体标准如下表所示。

按照上表的界定标准, 目前, 我国约有99%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 而且, 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超过60%, 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 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长期以来, 我国中小企业在促进就业和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中小企业所获得的金融资源却十分有限, 融资难、特别是通过银行融资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

虽然银行融资难以惠及中小企业, 但中小企业仍然十分的依赖银行的贷款, 银行贷款几乎成为它获得资金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通道。企业80%以上的资金从银行获得, 银行政策变化使得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更为突出。特别是金融危机以后, 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感觉到贷款的增速或者是对它供应量还是不够。工信部调查的400户企业当中, 60%以上的企业现在还认为贷款和资金难的需求还是制约中小企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四、中小企业银行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中小企业之所以存在银行融资难的现状, 企业和商业银行双方都存在相应的问题:

1. 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中小企业存在自身规模小、资金少、抗风险能力较差、经营能力不强、信用状况差、违约率高等问题, 这是造成中小企业银行融资困难的重要原因。

(1) 中小企业规模小, 抗风险能力较差, 可持续经营能力普遍较弱。中小企业由于资金规模较小, 在与供应、需求方的资金往来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一旦遭遇外部不可预知的风险, 往往资金链断裂而难以生存。对于银行来说, 安全性、稳健性、盈利性是其发放贷款的基本原则, 为了减小风险、优化资产质量, 在贷款中回避中小企业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2) 中小企业管理不规范, 企业信息不透明。相当部分的中小企业尚未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自我积累意识较差, 至于个体和私营性质的中小企业, 由于管理人员普遍水平不高, 经营管理上经验化、粗放型倾向比较突出, 往往缺乏长远打算和长期积累规划。同时, 中小企业由于在财务报表等对外信息的编制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且往往不愿披露所有的信息, 使银行处于信息的弱势, 无法甄别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因此, 银行为了保证资金安全, 防范风险, 而“惜贷”和“慎贷”也就在所难免了。

(3) 中小企业可用资源较少, 贷款缺少有效的担保条件。自1998年以来, 各商业银行普遍推行了抵押担保制度。在抵押贷款的实际操作中, 银行对抵押物的选择一般仅限于土地、机器、设备、房地产的所有权或使用权, 因为, 这些固定资产变现的可能性相对较大。而中小企业普遍固定资产少, 土地、房产等抵押物不足, 抵押贷款的难度较大, 因此不能获得银行贷款。总之, 中小企业一般缺少足够的抵押资产, 资产少、承担债务能力低, 寻求担保非常困难, 大多不符合银行的贷款条件。

(4) 中小企业信用监管不健全, 信用等级偏低。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乃至个人信用等级普遍偏低, 这是我国金融体系健全的瓶颈之一。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组织结构变动快、内部财务制度和财务管理不够规范和稳定, 诸如借改组转制之机逃债、废债现象严重;部分企业多头开户, 多头贷款, 以套取银行信贷资金, 逃避银行的监督检查;相当一部分企业间的交易经常采用现金形式, 多数没有交易合同, 造成银行审查资金用途和回笼资金困难等等, 造成中小企业的资信等级普遍不高, 风险较难以控制, 这些更加影响了银行支持中小企业的积极性。

2. 银行方面存在的问题

银行与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管理风险的能力不强、缺乏有效的制度及产品是银行中小企业业务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原因。

(1) 缺乏面向中小企业的服务流程和风险控制体系。从银行经营管理情况来看, 现行的经营管理体系主要着眼于为大企业服务, 而未能向中小企业定制相应的服务流程。通常情况下, 中小企业贷款数额不高, 但发放程序、经营环节缺一不可, 由此造成了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单位管理成本大大高于面向大企业的贷款 (据测算, 通常超出5倍) 。另一方面, 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尚无法实现有效控制。同时, 各商业银行实行“审贷分离”、“贷款风险终身责任制”, 加之内部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不对称, 经办人员普遍缺乏拓展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积极性。总之, 随着改革的深入与经济结构的调整, 迫切需要建立起与中小企业相配套的、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设计并运行与中小企业业务相适应的运营机制及风险控制制度势在必行。

(2) 缺乏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产品。缺少适应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融资工具和融资品种的创新, 是我国金融机构的普遍现象。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能够在中小企业融资业务中得以推广的贷款种类太少, 基本仅保持在有足值易变现房产抵押为担保方式的简单的流动资金贷款。而既能有效控制风险, 又能让中小企业在现有条件下融资的业务品种十分缺乏, 很难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的实际需求。

五、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对策

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不断完善其对中小企业的金融信贷服务水平, 从而发挥其在经济发展和市场中的服务和调控作用。为了完成这一目标,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完善运营管理, 加强考核激励

建立合理有效的运营机制对推进中小企业业务的发展至关重要, 根据近年来银行探索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实践经验, 并结合中小企业业务的特点, 建立与不断完善中小企业管理考核方案, 同时引入不同的考核机制, 激发中小企业专营机构及中小企业客户经理开展业务的积极性。

2. 改革审批机制, 实现流程再造

业务流程的科学设计对于提升服务质量及业务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良好的业务流程应做到简捷快速、有效满足客户需求。科学化、标准化的业务流程和环节分工不仅有助于保证客户体验和业务处理时间的一致性, 也有助于风险的控制和业务成本的降低。信贷业务流程化、标准化、批量化处理是中小企业业务有效展业的基础。因此, 针对中小企业业务特点, 中国银行昆明市西山区支行于2010年8月成立了“中国银行昆明市西山支行中小企业业务中心”, 将力争有效缩短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 提高经营机构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积极性, 增强自身在发展中小企业信贷客户的竞争力, 使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得以获得长远发展。

3. 重建信用评级, 科学评估风险

针对目前现有评级系统难以准确评估中小企业风险和信用状况的现状, 各机构应建立起一套适用的信用和风险评价体系, 以科学、客观对中小企业客户信用及风险情况进行评估, 实现对客户的准确筛选, 进一步改善自己的风险管理, 有效地识别、计量、管控风险, 在风险可控下发放贷款, 合理定价, 尽力缩小中小企业与银行的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进行动态跟踪和管理。

4. 强化贷后管理, 实施风险监控

由于小企业自身规模小, 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 出现风险变化快, 因此对小企业贷后会特别加以重视, 增加贷后检查频次, 加强跟踪管理, 对出现的风险异常信号应高度关注, 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风险的发生。

六、保障中小企业信贷权益、履行银行社会责任、实现银企共同发展

随着银行业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以及银行现金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 以大企业、大集团作为业务收入主要来源的银行业务经营模式将无以为继, 从事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将成为银行未来的重要盈利增长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云南山区】相关文章:

山区半山区07-31

山区建筑05-20

山区绿化05-24

干旱山区05-30

山区水稻07-28

山区线路07-31

民族山区08-21

山区旱地08-25

鄂西山区08-28

山区中学09-10

上一篇:股骨头置换术论文下一篇:电动车蓄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