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与糖尿病

2024-07-28

心理健康与糖尿病(精选12篇)

心理健康与糖尿病 第1篇

1健康教育内容与方法

1.1 理论学习

向患者详细讲解糖尿病临床表现, 常见并发症及常用药物等相关疾病知识, 说明糖尿病是慢性终身疾病, 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治疗, 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 控制病情发展, 提高生活质量。

1.2 饮食习惯

饮食治疗是基础治疗措施, 可降低血糖减轻胰岛细胞的负担, 在预防或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 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会患者根据身高、体重、活动量等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 (kcal) =[标准体重 (身高-105) ]×kcal/kg。以便在低糖饮食的情况下保证每日所需热量。

1.3 加强运动

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身体状况决定运动形式和强度, 以有氧运动为宜, 如打网球、羽毛球、篮球、保龄球、太极拳、慢跑、散步等, 与医生共同设计安全量的运动, 其运动强度的计算方法是最大安全运动心率=200-年龄, 为安全起见, 开始阶段宜达到最大心率的50%, 如情况良好, 可逐渐增加以身体耐受能力, 无不良反应, 达到锻炼为度。应坚持经常锻炼, 至少每周2~3次。运动前应热身和放松5~10 min, 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20~30 min, 一般不超过1h, 包括运动前准备及运动后恢复动作。为避免低血糖发生, 宜在餐后1~1. 5h开始运动。

1.4 合理用药

糖尿病是终身疾病, 绝大多数患者在家庭治疗, 必须让患者了解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口服降糖药要遵医嘱按时按剂量服用, 不可随意增量或减量, 教会正确注射胰岛素的方法, 胰岛素放在2~8℃冰箱中保存, 已经开启使用的胰岛素一般保质期为6周, 过期和冰冻的胰岛素不能再使用, 每次注射前应将胰岛素温度升至室温时才使用。记录每次注射剂量, 复诊时请医生分析调整用药量。

1.5 自我监测

血糖尿糖自我监测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会患者正确使用血糖监测仪监测血糖, 使用尿糖试纸测尿糖时告知患者餐前30 min应排尿去掉, 餐前时排尿测尿糖才准确, 每次测量均应准确记录, 以便复诊时供医生参考。

1.6 了解并发症

了解各种并发症症状、危害及防治。尤其注意足部护理, 每日检查足部, 穿柔软舒适的鞋、袜, 如有外伤、水泡、鸡眼等应及时就诊, 不要私自处理。每天用40℃温水浸泡, 保持足部卫生, 鞋袜要合适、清洁、宽松合脚, 通气良好, 避免外伤、烫伤和皮肤裂伤, 如有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 不要自行处理, 糖尿病的康复思想观念和接受知识十分重要。

2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 就是从整体观念出发, 观察病情, 进行身心护理, 是以组织患者情绪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护理方法。中医认为, 人有七情, 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其太过则为病。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在某些患者中, 形成病理心理和病理生理之间的恶性循环, 从而加大了情志为病的因素, 因此减轻患者心理压力, 减少“情志为病”的因素, 则成为治疗糖尿病的关键之一。

2.1 要纠正患者对此病的错误认识, 讲清楚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 以解除其精神压力, 克服心理失衡状态, 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达到最佳效果。初患糖尿病或新入院的患者, 常由于对糖尿病缺乏认识, 一般都存有不同程度的消极、恐惧、悲观等情绪, 并希望医生、护士给予同情帮助, 把自己的康复寄托在医生、护士身上, 常反复地询问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 十分注意医生、护士的一举一动。因此医护人员态度要热情、服务要周到, 向患者主动诚恳地解释有关问题, 要恰当说明病情, 介绍糖尿病知识, 增加患者自我调摄的能力[2]。鼓励患者到室外活动, 呼吸新鲜空气。适当的运动能使患者心情舒畅, 并有利于葡萄糖的利用, 降低血糖。因此, 要根据疾病的需要及某些活动的可行性和有益性, 向患者解释其所以然, 使他们理解这些活动与适当的休息相结合, 有助糖尿病病情的稳定, 使他们从心理上接受这些安排, 而达到配合治疗的目的。

2.2 心理护理要加强针对性。老年糖尿病患者, 常因为病程日久, 缠绵难愈而背上思想包袱, 或病情经常反复而产生悲观情绪, 抱着破罐破摔的心态, 在日常生活中随意进食, 不按时服药, 起居无规律, 从而使病情加重, 即使治疗方法正确、及时, 亦收不到很好的疗效[3]。因此, 医护人员及家属要关心爱护患者, 使其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 积极排除干扰, 安心配合医生治疗。调整和安排好患者的情绪、生活, 是心理护理的主要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杨国柱, 倪介平.糖尿病治疗依从性258例分析.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2, 10 (4) :26-27.

[2]尤黎明.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437-441.

糖尿病健康教育 第2篇

随着糖尿病对全世界人民健康的威胁逐步升级,人们越来越关注糖尿病。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和世界卫生组织于1991年将每年11月14日定为世界糖尿病日(WDD),而每年的11月也就成了世界糖尿病月。活动节日之所以定于11月14日,是为了纪念胰岛素发现者班亭的生日。早期,世界糖尿病日活动主要由国际糖尿病联盟及其成员协会共同发起和举办。全世界有数百万人支持糖尿病活动,活动旨在倡导人们加强糖尿病意识。联合国决议61/255的通过,使世界糖尿病日从2007年起成为联合国官方节日,并更名为“联合国糖尿病日”。

2009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糖尿病教育与预防——认识

糖尿病,我们在行动

国际糖尿病联盟每年都会为联合国糖尿病日活动选定一个新主题,目的在于讨论全球糖尿病人群当前所面临的问题。近年来,糖尿病教育与预防的需求日益增加。从2009年至2013年,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均定为糖尿病教育及预防。而2009年是第一个以“糖尿病教育及预防”为活动主题的联合国糖尿病日。联合国糖尿病日活动提出了“了解糖尿病才能控制好糖尿病”的口号,倡导人们担负起所有糖尿病护理的责任。这是在鼓励糖尿病患者通过接受糖尿病相关教育,从而使他们更加积极自主地控制糖尿病。同时也在呼吁政府为糖尿病的预防和护理实施有效政策,为患有糖尿病和处于糖尿病风险人群之列的国民提供健康保障。对于医疗工作者而言,希望他们提高知识水平,以提出更多有科学根据并且切实可行的建议。联合国糖尿病日还呼吁普通公众了解糖尿病对健康的巨大冲击,尽可能懂得如何避免或延迟糖尿病以及并发症的发生。

什么是糖尿病

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慢性病,它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各占50%),导致体内胰岛素分泌缺乏和/或胰岛素作用减弱而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蛋白质、脂肪和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的一种综合症。

 糖尿病常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多见,约占糖尿病患者数的90-95%。

 多数糖尿病起病缓慢,早期症状容易被忽视。若不及时诊断,延误治疗,会对眼、肾、足等身体多个脏器造成损伤,严重者失明、截肢,甚至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导致死亡。

糖尿病的流行现状

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正在快速增长: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在过去20年中上升了4倍; 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糖尿病患者2000多万人,另

有近2000万人糖耐量低减;山东省成人糖尿病4.9%远高于2.6%的全国水平;根据我省2000年人口推算,我省大约有糖尿病300万人。

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估计,我国2007年糖尿病患病人数约为3980万,2025年将达到

5930万;我国已成为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 糖尿病是全球性的高流行疾病。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全球有糖尿病患者

1.4亿,预计2025年将达到3亿人。

 目前,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约4000万,糖耐量受损患者5000余万人,即有血糖不

正常人口接近1亿人。

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糖尿病患病人数还会增加。这预示着糖尿

病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

什么人容易得糖尿病

膳食结构改变和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国人是糖尿病的易感人群;年龄越大,2型糖尿病患病率越高。具有下列糖尿病危险因素的人,容易得糖尿病:

 有糖调节受损史;

 年龄≥45岁;

 肥胖:体重指数(BMI)≥24;

 2型糖尿病者的一级亲属;

 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产史;

 妊娠糖尿病史;

 高血压(血压≥140/90 mmHg);

 血脂异常〔HDL-C≤35 mg/dl(0.91 mmol/L)及TG≥250 mg/dl(2.75

mmol/L)〕;

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 静坐生活方式者。

如何早期发现糖尿病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

 在糖尿病早期,症状往往不典型,常表现为:疲惫,注意力下降;饥饿感增多;呕吐或胃痛;手脚麻木感;经常感染,伤口不易愈合;皮肤干燥、瘙痒;视力下降、视物不清等。

如何诊断糖尿病

糖尿病的诊断是依据临床症状、空腹、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的空腹和2小时血糖值来进行判定。以下三种情况可诊断为糖尿病:  有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浓度≥ 200mg/dl(11.1mmol/L)或者  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126mg/dl(7.0mmol/L)或者

 OGTT 2小时的血浆葡萄糖浓度.≥200mg/dl(11.1mmol/L)。

糖尿病有哪些危害

糖尿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由其引起的并发症:

 急性并发症

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低血糖

 慢性并发症

1、冠心病: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较非糖尿病人群高出2—4倍,并使心血管疾病发病年龄提前,病变更严重;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者达72%,约有8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75%死于冠心病。

2、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疾病者高达12%,严重时损害中枢和周围神经损伤,导致活动受限。

3、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年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随着患病时间和年龄的增长而上升。

4、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是造成肾功能衰竭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在终末期慢性肾功能衰竭做透析和肾移植的患者中糖尿病患者约占25%。

5、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溃疡与坏疽也是糖尿病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约有15%的糖尿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足溃疡,其中有14%-24%的足溃疡患者需要截肢。

如何治疗糖尿病——“五架马车”

2型糖尿病的综合治疗包括:降糖、降压、调脂、抗凝、减肥和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措施。降糖治疗包括包括五个方面,人们形象地把它称作“五架马车”,即:饮食控制、合理运动、血糖监测、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和降糖药物等综合性治疗措施。

 健康教育每位糖尿病患者都应接受糖尿病防治知识教育;要获得正确信息,不盲从,不偏听;

 饮食干预饮食治疗的原则是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合理均衡各种营养物质,戒烟限酒限

盐。控制膳食中热量来源,至少减少每日总热量400-500 kcal,限制红肉摄入,多吃植物性食物;脂肪低于30%,碳水化合物55%-60%,蛋白质15%-20%(或0.8-1.2g/kg体重/天);食盐摄入量限制在每天6g以内。

 运动干预运动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可以改善血糖控制,有利于减轻体重。运动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每周5天,每天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将有益的体力活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运动要因人而异,注意运动保护;

 药物治疗在饮食和运动治疗的基础上应及时采用药物治疗。糖尿病病人应选择正规医

院进行治疗,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并应遵循医嘱,按时服药,终身治疗。

 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长期血糖控制最重要的评估指标。血糖自我监测适

合于所有糖尿病患者,应在医生和护士的指导下按时监测,动态连续掌握病情。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作哪些检查

建议糖尿病患者定期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条件允许者,可提高检测频度。检测指标包括:

 血糖检测(包括患者自检):血糖不稳定者至少每2周检测1次空腹血糖和(或)

1次餐后2小时血糖;

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血糖稳定者最好3个月1次,至少1年1次;

 血压测量:伴有高血压的患者至少每周测量1次;不伴有高血压的患者,3个月至

少测量1次血压;

 血脂的检测:血脂正常者每年至少测量1次;

 视网膜检查:每年检测1次,增殖期视网膜病变患者,随时眼科就诊;

 尿微量蛋白检测:每年至少检测1次;

 心电图(ECG)检查:每年至少1次;

 神经病变检查:每年至少1次;

 足部检查:每年至少1次。

糖尿病是可防可控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的大庆,以及美国、日本、芬兰等国家的研究结果显示:

坚持身体活动、坚持合理膳食等健康的生活方式,能使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减少35-58%。 预防糖尿病的四要点:

1、多懂点:健康知识多懂点,防治措施多懂点;

2、少吃点;油脂食物(如黄油机煎炸食品、巧克力等高热量食物)少吃点。营养科学,平衡膳食。

3、勤动点:家务劳动勤做点。每天锻炼,做到每天运动30分钟以上,每周锻炼5天以上。

糖尿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干预 第3篇

关键词:糖尿病;心理分析;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78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16-02

糖尿病是一种心身疾病,也是临床上老年人最常见患的疾病。它深深的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因为长久的患病导致患者经常产生精神紧张、焦灼与恐惧等心理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会影响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与胰岛素的分泌。因此近几年我科室对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了分析,并且实施相应护理干预。患者的焦虑情绪与生活质量获得了很大的改善,详细阐述以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5月至2014年9月收治在我科室进行糖尿病心理分析与干预的患者为100例,经过全面检查全都得到确诊。对照组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30~80岁。平均年龄(45±2.9)岁。病程最长2年,最短2年。观察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20~68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5年。两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10天。两组患者资料经过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除开患有急性脑血管与精神疾病的病人。

1.2方法

①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护理措施为护士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在测得血糖值之后要做到加以记录。引导患者如何正确进食与有效管理等。

②观察组采用心理分析与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认知疗法

当病人入院时责任护士便要及时向患者家庭讲述到关于糖尿病的知识及其防治措施,让他们对病情有初次的认识。改正他们错误的认知与对疾病不利的应对方式,培养积极的认知模式;让负性思维渐渐远离。

1.2.2心理治疗

病人在患病时期,任何时候产生的不好情绪都是避免不了的。在这时护理人员要理解与尊重患者,更加要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在进行交谈的时候要注意自身的语气,要面带微笑的去分担患者的苦痛。通过语言、表情显示出对病人的十分同情与理解,让患者信任我们同时护患的关系也十分良好。另外,对于出现焦虑、忧郁心理的患者,护士人员要面带微笑的倾听患者的意见,并作出针对性的解释。让患者了解到疾病虽然在目前无法得到痊愈,但控制饮食、适当运动与保持好良好的情绪能有效地控制,也可以像健康人一样工作和生活。特别是对具有悲观与失望情绪的患者,护士的态度要和蔼及要消除患者的心理戒备。引导患者学会宣泄自己的情绪或者找知心的人倾诉。通过宣泄这样的方法来使心情平静安定,从而达到心身平衡。再而向其家属讲到多关心患者的心理状态与病情,对于心态不平的患者给予健康疏导,让他们感到被重视;这样让治疗更加有疗效。

1.2.3放松疗法

①患者在安静的环境之下,找到最舒适的姿势。②闭目养神,以减轻视觉的刺激。③肌肉放松的训练,首先从脚部位开始,依次为小腿、大腿到上肢头部,让全身肌肉达到全部放松。④深呼吸训练,持续20min最佳。这样的方法每天3次,每次15min;在结束放松后还可进行音乐疗法,在旋律的刺激下让大脑右半球内啡肽增多,从而产生愉悦感及获得缓解紧张的目的。

1.2.4健康指导

护士人员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宣教,让患者意识到医治的重要性。了解饮食的调节方法、在进行治疗的时候要主要并发症的预防;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首次使用胰岛素的患者也会有些顾虑,认为胰岛素会产生依赖而拒绝使用胰岛素。护理人员要耐心教育患者,便请到有经验的患者进行说教来消除患者的疑虑。在让患者了解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反应,提倡身上随时备带一些含糖零食;方便失去知觉的时候能及时得到救治。鼓励患者多在室外活动,这样有利于葡萄糖的利用又起到了降血糖的作用。

1.3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患者血糖恢复正常,并未出现任何情绪反常现象;有效:患者血糖部分恢复正常,有时会出现血糖增高或低血糖现象;情绪没有任何不适,能够自己愈合;无效:患者血糖恢复了一些,相比于护理之前并没有太大的明显改善。

1.4统计学法

这次我们采取SPSS15.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对比,( ±s)表示计量资料,n表示计数资料,分别进行t和x?检验,p<0.05表示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护理后,观察组显效30(60%),有效15(30%)无效5(10%)。临床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显效28(56%),有效12(24%);无效10(20%)临床总有效率为80%。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3讨论

由于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慢性疾病,其临床症状迁延反复。很容易造成各种并发症,特别是并发高渗性昏迷及酮症酸中毒,病死率十分高。患者的家庭会产生悲观失望的不良情绪等。将医学健康教育的知识宣教给患者,带动患者去预防。在医疗和护理工作的全过程当中要发挥重要的辅助与补充作用,这样才能让患者和家属消除对疾病的害怕心态。经常在这样的调节下进行多种治疗,达到机体内环境的平衡,也让患者的疾病很快得到康复。

综合上述,护士通过全方面的护理干预及其心理疏导,提高了糖尿病患者和家属的疾病的认识。减轻了患者抑郁的焦灼心理,减少了住院天数与费用。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大的赞同,值得临床大力的推广。

参考文献

[1] 魏丽萍,尿病患者焦虑、郁心理分析与护理干预措施[J].求医问药(下半月),012,07:437.

心理健康与糖尿病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 年6 月—2015 年5 月之间, 在该院收治临床病例检查确诊为糖尿病的患儿50 例, 其中男28例, 女27 例, 年龄4~15 岁, 平均 (9.52±5.58) 岁, 临床症状为:多饮多尿、食欲下降、恶心呕吐、头痛、头晕、心率加快、脉搏细弱、血压及体温下降。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25 例平均 (9.34±5.85) 岁, 进行心理与健康护理;对照组25 例, 平均 (9.49±5.74) 岁, 进行常规的控糖治疗。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一般资料等方面比较差异不显著, 可进行该研究, 该研究得到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同意进行该研究。

1.2 患者入组标准

入组标准[3]:患儿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 (多尿、多饮和不能解释的体重下降) ;任意血糖≥11.1 mmol/L;空腹血糖≥7.0 mmol/L;口服糖耐量试验中2 h血糖≥11.1mmol/L;患儿尿糖检查均呈阳性;患儿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护理方法

1护理人员应该多与患儿接触, 明确患儿需求。 患儿由于年龄小, 一般难以将自己的需求或者想法完全表达清楚。 所以, 护理人员应经常和患儿接触来加深对患儿的了解, 同时让患儿感觉到对自己具有亲切感。 这样能够提高患儿配合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来保证治疗顺利进行。 小部分的患儿由于不能及时的表达清楚意愿, 一般会容易发生哭闹现象等, 护理人员应仔细对患儿的表情、神态变化及行为进行细致的观察, 一旦患儿有不良情绪, 护理人员应该马上耐心的进行安慰和劝解。

2治疗为了纠正患儿的酮症酸中毒情况, 应该将血糖含量调至为13.9 mmol/L时, 护理人员将胰岛素由静脉滴注改成皮下注射;同时进行胰岛素皮下注射, 两种注射选择同一型号的注射器, 这样可以确保注射量的准确程度; 胰岛素应在使用前1~1.5 h从冰箱中取出, 避免注射温度过低对患儿产生刺激。

3护理人员应当消除患儿恐惧的心理, 为了提高患儿治疗的配合度由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要打胰岛素, 这会使患儿容易产生恐惧和紧张心理, 为了增强患儿治疗的勇气有必要对其进行心理护理, 鼓舞夸奖勇敢的小朋友做注射示范, 从而让其他患儿消除恐惧紧张的心理, 积极配合治疗。 借此营造和谐轻松的治疗环境, 可以达到良好的疗效。

4良好的治疗依从性是进行酮症酸中毒并发症控制和预防的前提条件, 但是由于患儿意志力较为薄弱、自控力较差、年龄较小, 一般难以抵抗甜食等高热美食的诱惑, 较容易导致患儿荤素搭配不均和饮食比例失调, 从而使治疗效果不理想。 因此我们提倡让计划饮食来代替控制饮食, 这样可以使患儿身体得到正常的生长。 因此, 护理人员应结合患儿的饮食喜好来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 同时进行引导饮食, 因此来确保患儿定时健康饮食, 这样可以更好的鼓励监和督患儿养成良好的日常饮食习惯。

1.4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4]:观察统计两组患儿的康复率和患儿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n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儿25 例, 经过治疗和护理全部康复痊愈, 康复率为100%, 对照组患儿有23 例痊愈, 其康复率为92%, 两组结果虽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是观察组痊愈率要高于对照组患儿;经过调查患儿以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 观察组队护理的满意程度达到100%, 对照组满意程度为52%, 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在治疗儿童糖尿病酮症糖尿病时, 应加强有关糖尿病知识的宣传教育, 强调预防[5]。 应强调要求严格胰岛素治疗制度, 不能随意中断胰岛素治疗或减少胰岛素剂量, 且对胰岛素必须注意妥善保存 (2~8 ℃) , 尤其是夏季高温季节, 以免失效。 应随时警惕, 防止各种诱因的发生, 尤其感染和应激等。 使在生病期间如发热、厌食、恶心、呕吐等, 不能因进食少而停用或中断胰岛素治疗[6]。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 说的是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然而, 目前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状况如何, 倘若说三项护理中技术护理基本到位的话, 生活护理相比就有差距了。 心理护理更是不可相提并论, 尚处在起步阶段。 护理工作不完全是护士的事情, 尤其是心理护理, 很多方面体现在整个护理人员与病人的交流。

一般来说, 一个健康的人在进入患者角色后, 往往由于疾病的折磨、医院诊疗环境的陌生、新的人际关系的出现等, 会产生一系列的特有的心理活动[7]。 心理护理的任务就是在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和反应特点, 并针对病人的心理活动, 采用一系列良好的心理护理措施, 去影响患者的感受和认识, 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帮助患者适应新的人际关系以及医疗环境, 尽可能为患者创造有益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环状态、使其早日恢复健康。 具有关文献报道[8], 对酮症酸中毒的患儿进行心理护理, 可以有效的缩短治疗时间, 提高患儿康复率, 并且没有发生医疗纠纷。 该研究结果表1, 也可以看出进行心理与健康护理的患儿较常规控糖组的患儿康复率要高, 并且家属对其十分满意, 这也是提高治疗效率极为重要的方式。

综上所述, 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在治疗的过程中, 心理与健康护理可以提高患儿配合治疗的积极性, 消除其对治疗的恐惧和紧张心理, 提高疗效和康复率, 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究心理与健康护理在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应用价值。方法 就该院选择2014年6月—2015年5月之间收治临床病例检查确诊为糖尿病的患儿50例, 随机分成观察组 (心理与健康护理) 和对照组 (常规的控糖治疗) , 观察统计两组患儿的康复率和患儿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 观察组患儿25例, 经过治疗和护理全部康复痊愈, 康复率为100%, 对照组患儿有23例痊愈, 其康复率为92%, 两组结果虽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是观察组痊愈率要高于对照组患儿;经过调查患儿以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 观察组队护理的满意程度达到100%, 对照组满意程度为52%, 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在治疗的过程中, 心理与健康护理可以提高患儿配合治疗的积极性, 消除其对治疗的恐惧和紧张心理, 提高疗效和康复率, 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心理护理,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参考文献

[1]蒋哲.心理护理在儿童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伤残医学, 2014 (18) :201-202.

[2]王治英.心理护理在儿童患儿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 2012, 20 (30) :174-175.

[3]周方方.心理护理在儿童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3 (20) :144-145.

[4]张美华, 徐丽.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12, 23 (13) :32-33.

[5]Faustino EV, Apkon M.Persistent hyperglycemia in critically ill chilcren[J].J Peciatr, 2010, 146 (1) :30-34.

[6]阎冰梅.浅谈新时期儿童糖尿病的心理特征及其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4上) :1836.

[7]Langouche L, Vanhorebeek I, van cen Berghe G.The role of insulin therapy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Treat Encocri-nol, 2011, 4 (6) :353-360.

健康教育处方糖尿病 第5篇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它是由于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糖异生脂肪代谢紊乱进而出现血中葡萄糖升高及尿糖阳性,典型患者有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部分2型糖尿病约50%患者无症状,不易被发现,易误诊。糖尿病的诊断:

1.糖尿病(DM):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二小时血糖≥11.1mm0l/L。2.空腹血糖受损(IFG):空腹血糖7.0~5.6mmol/L。

3.糖耐量减低(IDT):餐后二小时血糖:11.1~7.8mmol/L。健康指南:

1.诊断DM的敏感性最好的是IGT,特异性最好的是IFG。

2.IGT是介于正常的糖尿病之间的中间状态,约有10%的IGT发展为DM,故IGT患者要提前干预以发展为DM。3.糖尿病的高危人群:①年龄>45岁以上。②合并肥胖。③糖尿病的家族史。④空腹血糖>5.6mmol/L。⑤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痛风、冠心病、中风等病史。⑥有分娩体重大于8斤的婴儿历史的妇女。⑦有妊娠糖尿病史的妇女,都要进行糖耐量实验(OGTT),测空腹30’、60’、120’、180’、时的血糖值,改良方法为测空腹及120’的血糖值。

4.饮食治疗:饮食治疗非常重要,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环节,医院社区办公室可以提供个体化饮食治疗。

5.运动治疗;运动是治疗Ⅱ型糖尿病的重要环节,甚至可以预防糖尿病高危人群发展为糖尿病,患者可自由选择如:慢跑、快走、体操、游泳、跳舞等,时间为20~45 分钟,时间过短不会达到理想效果。

6.定期监测:多数糖尿病患者虽长期用药治疗,但从未监测自己的血糖,血脂是否达标,最后仍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7.控制目标:①血糖 空腹血糖(PBS)≤6.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mmol/L。②血压:130/80mmHg,糖尿病肾病患者125/75mmHg。③血脂:甘油三脂(TG)≤1.7mmol/L;高密度脂蛋白(HDL-D)男大于1.1女大于1.2;低密度脂蛋白小于2.6mmol/L。

心理健康与糖尿病 第6篇

【摘要】 目的:探讨基层卫生院健康教育对糖尿病病人的预防及治疗效果.方法:统计分析其病因,针对病因制订其预防及治疗措施 结果:通过医疗三级预防及重点人群干预就能很好控制糖尿病病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结论:对辖区人群进行健康教育,说明健康教育对糖尿病病的重要性,对糖尿病患者定期随访和管理等综合干预措施,才能真正降低糖尿病的患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

【关键词】 糖尿病 高危因素 基层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523-02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卫生条件也逐步改善。但与此同时,患三高疾病(又称富贵病,即高血压病、高血脂、高血糖)的人也越来越多。尤其在牧区由于饮食习惯的原因,因此糖尿病在牧区近几年发病率逐年呈增长趋势,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引起足病(足部坏疽、截肢)、肾病(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眼病(模糊不清、失明)、脑病(脑血管病变)、心脏病、皮肤病、性病等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2010年,据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统计数据显示,3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在46%以上;5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在61%以上;10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高达98%[1]。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要使糖尿病的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就应充分了解和分析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并研究其预防和保健措施,提高广大群众对糖尿病病的早期预防和自我保健能力。

一、糖尿病病的概念

糖尿病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它是以血浆葡萄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群。引起血糖升高的病理生理机制是胰岛素分泌缺陷及或胰岛素作用缺陷。血糖升高时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及视物模糊等症状。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也是引发其他多种疾病的主要原因,严重危害到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因此,国家要加大力度研究预防保健措施,有效控制和防预糖尿病患病率进一步扩大。

二、糖尿病病的高危因素

原发性糖尿病病的高危因素一般有以下几种:遗传、肥胖、生活因素、胰岛素及升糖激素等都可引起糖尿病病。据报道 : 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排世界第二仅次于印度。InterAsi-a2003年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5.5%,35~74岁的成年人中,男性患病率为5.2%;女性患病率为5.8%。如按总人口计算,2000~2001年中国共有约3000万糖尿病患者,但是被诊断的只有710万占23.6%,其中使用胰岛素和/或口服药治疗的仅有300万~350万[2]。

三、糖尿病病的健康教育

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以平均每年80-100万人的速度递增长 ,糖尿病病因致残、致死率高,给牧会、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所以,开展糖尿病病的防治工作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对于糖尿病的预防,应采取以牧区为基础,针对血糖正常人群、糖尿病高危人群和糖尿病病人持续进行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三位一体的三级健康教育,可以有效降低和推迟糖尿病发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3.1一级预防

即病因预防,糖尿病病病因不明,但与诸多危险因素相关。通过预防和干预危险因素,可降低社会群体的发病率。病因预防重在干预不良行为和健康教育,树立健康意识,提高人群健康水平。据报道 ,健康生活方式可使糖尿病病发病率下降50%,而病因预防费用仅为治疗费用的1/10。目前病因预防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开展以社区为主的健康教育等综合防治。

具体措施:

(1)加强健康宣教:每个人都要有预防保健常识,能够自我保健;(2) 合理的膳食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适当的体力劳动,避免超重、肥胖和过度紧张等(3) 对糖尿病易感人群及有糖尿病潜在表现的人群有针对性的通过改变和减少不利的环境、行为因素,采取非药物或药物干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糖尿病的发生。(4)筛选发现无症状的糖尿病及耐量减低者,找出早期干预治疗的有效方法。(5)降低脂肪的摄入:特别是不饱和脂肪的摄入量。增加蛋白质及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的摄入;(6)筛选发现无症状的糖尿病及耐量减低者,找出早期干预治疗的有效方法。(7)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鼓励牧区全民多参与牧交等有意义的集体活动,适当地进行心理调节,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缓解精神紧张。(8)预防急慢性并发症:措施是早期药物控制使血糖基本正常,同时要认真控制肥胖、高血压、脂代谢紊乱、吸烟、大量饮酒等不利因素,保持乐观情绪,注意劳逸结合,饮食合理,适当体力活动及正确的药物治疗

3.2二级预防

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期防治糖尿病可使糖尿病病的并发症减少50%,故应选择健康生活方式,并积极控制危险因素。目前我国糖尿病防治存在三高(患病率、病死率、致残率高)和三低(知晓率、服药率、控制率低)的不正常现象。为改变这种局面,以采取定期健康指导:(1)定期健康查体,对35岁以上和脑力劳动者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患者,首诊医生必须测量其血糖并记录,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患者。并定期监测血压,学会家庭内定期自测血糖或到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点测量血糖;(2)定期培訓社区医师的专业知识,掌握最新进展和动态,并对社区居民和糖尿病病人进行糖尿病有关知识的宣教,了解糖尿病的危害和严重后果,增强糖尿病诊治的自觉性和依从性;(3)固定责任医生,建立糖尿病门诊,实行档案制,预防、随访跟踪服务,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持续性服务,确实提高糖尿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3.3 三级预防

对糖尿病病人实施长期随访照顾,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控制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将血糖恢复至“正常”或“理想”水平,青年人、中年人或通过康复医疗,尽可能地保护和恢复机体的功能。对已有并发症发生的患者应:(1)建立家庭病床,要有专职医生对患者进行长期指导和定期回访。(2)对患者家属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使家属积及参与康复计划。(3)鼓励患者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尽可能地恢复其功能运动。(4)创造条件使患者能积及参加牧区活动,对不能适应原来生活环境的患者,可进行必要的环境改造,并力争恢复一定的工作。

基层卫生院健康教育对糖尿病病人的预防及治疗效果说明健康教育对糖尿病病的重要性,对糖尿病患者定期随访和管理等综合干预措施,才能真正降低糖尿病的患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

参考文献

糖尿病健康教育流程的建立与实施 第7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6年7月—2008年2月我院内分泌科首次确诊的住院2型糖尿病病人168例,男76例,女92例;年龄25岁~78岁(58.5岁±4.6岁);均符合1999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47例,高中、中专63例,初中及以下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4例,两组病人年龄、文化程度、病情及基础治疗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方法

1.2.1.1 对照组

采取常规健康教育模式,由责任护士在病人入院后前3 d将所有的糖尿病相关知识全部宣教给病人,教育的时间、内容、步骤不做统一规定,出院时进行出院指导。

1.2.1.2 观察组

采用糖尿病健康教育流程实施健康教育。根据2型糖尿病的特点制订糖尿病健康教育流程表,由内分泌科有经验的专科医生、工作5年以上的护士、护士长、营养师组成糖尿病健康教育流程评价小组。根据治疗方案及工作安排设置每日检查、化验、用药、治疗、护理、饮食、运动、健康教育内容、出院计划。对内分泌科全体人员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流程相关知识的培训,要求严格按照教育流程设定的时间、内容进行教育,由指定的责任护士全程实施监控,护士长随机进行检查评价。糖尿病健康教育流程见表1。

1.2.2 观察指标

①在病人出院的前1 d,由责任护士及护士长对两组病人发放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进行健康教育效果评价,内容包括血糖监测技术、糖尿病基本知识、行为方式改变、心理调节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每个评价项目分为5级评分(0分~4分),差=0分,较差=1分,一般=2分,较好=3分,很好=4分。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表168份,收回有效问卷168份,回收率100%。②两组病人教育后分别抽血进行空腹血糖(FBS)及餐后2 h血糖(PBS)测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见表2、表3)

3 讨论

3.1 糖尿病健康教育流程的建立及实施,提高了病人健康教育的执行力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严重危害人民健康[1]。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增高和人民群众对该疾病认识的提高,糖尿病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传统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模式往往是说教性、灌输式或填鸭式的教育,病人难以理解和接受,从而影响糖尿病健康教育效果。因此,通过采用这种分阶段、有重点、实践体验性强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流程的实施,调动了病人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行动,变被动为主动,使病人对糖尿病的相关知识的记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糖尿病健康教育流程的实施,提高了病人的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

由于新型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流程的建立,有更多的机会让病人多实践、多体验。模具、实物、幻灯片、卡片式的药物宣教、操作的演示等直观而形象的教育方式,使病人由单纯的接受教育者变成为真正的参与实践者,护患互动,增加了病人对教育内容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从而增加了教育的效果。尤其是老年糖尿病病人,他们注意力不易集中,由于生理的原因造成思维逐渐减慢,认知能力下降等特点,最适合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2]。本研究显示,观察组通过糖尿病健康教育流程的实施,糖尿病相关知识、血糖的监测技术、好的行为方式及自我管理能力等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

3.3 糖尿病健康教育流程的实施,提高了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

在糖尿病健康教育流程执行后,对观察组采用问题式教育的方式来加深病人对宣教过的糖尿病知识进行巩固,即引导病人提出问题,然后教育者因势利导地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最后反问病人对回答的问题是否理解,有无补充,这就充分调动了病人学习的潜能,深层次地思考糖尿病并发症的危害,从而提高了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而对照组仍然是被动学习,记忆的知识仅仅是短时记忆,应用效果欠佳。

3.4 糖尿病健康教育流程的实施,提高了病人心理应对能力

由于部分糖尿病病人知晓糖尿病并发症的危害后,采取消极的态度来对待糖尿病及部分出现悲观、抑郁等异常心理[3,4]。糖尿病评价小组通过组织有经验的医生开设了糖尿病心理咨询,同时进行情绪与疾病的专题讲座,并适时地演示了情绪对血糖的影响,并辅以放松训练,从而促使病人建立正确的认知评价体系,提高心理应对能力,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对情绪进行调整,保持乐观豁达的情绪,以平常心对待疾病和人生。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病人教育后心理稳定性明显好于对照组。

3.5 糖尿病健康教育流程的实施,提高了护理质量

糖尿病健康教育流程实施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病人的住院适应能力和自我保健能力,能抓紧短短的住院时间,对糖尿病知识深入了解,为出院后的自我护理、自我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糖尿病健康教育流程的建立,护士知道了什么时间给病人进行什么方面的健康教育以及如何去做,整个工作流程非常清晰,条理性强,减少了健康教育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了工作效率,达到了医护、护护、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有利于避免医疗差错和纠纷的发生,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健康教育流程在临床的实施效果。[方法]将168例首次确诊的2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健康教育模式,观察组采用糖尿病健康教育流程实施健康教育。评价两组病人健康教育后各项能力,比较两组病人健康教育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病人的血糖监测技术、糖尿病基本知识、行为方式改变、心理调节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病人健康教育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糖尿病健康教育流程的建立规范了健康教育的步骤与内容,增强了病人对疾病的防治与管理能力,提高了健康教育效果。

关键词:糖尿病,健康教育流程,实施效果,血糖

参考文献

[1]张立颖,李亚洁,金亚莉.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研究[J].护理研究,2008,22(11A):2826-2830.

[2]许樟荣,张立.多学科协作与糖尿病并发症的综合防治——介绍澳大利亚和日本的糖尿病中心[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3,11(2):193.

[3]宋桂荣.208例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效果评价分析[J].护理研究,2008,22(4C):1073-1074.

糖尿病健康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第8篇

关键词:糖尿病,管理系统,开发,应用

糖尿病可使病人生活质量下降、病死率增高、寿命缩短, 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1]。目前, 我国已取代印度成为世界糖尿病第一大国, 糖尿病病人将近9 200万人, 约1.5亿中国人属于糖尿病前期。研究报道, 糖尿病前期转化为糖尿病病人的转化率居高不下。然而, 糖尿病前期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通过强化管理及健康教育等干预手段, 严格控制生活方式, 可降低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发病危险达58%[2]。糖尿病病人长期控制不良引起的各种慢性并发症, 是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 也是国家医疗支出的主要负担。已有研究显示, 强化管理与一般管理相比, 前者更有利于病人血糖的良好控制和慢性并发症的有效预防, 从而使与糖尿病相关的致残、致死率及医疗花费明显下降[3,4,5,6,7]。本科室医护人员与软件工程师共同设计、研发了糖尿病健康管理系统, 为医护人员管理糖尿病病人、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高危人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现将该系统的功能及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系统介绍

1.1 登陆与主界面

运行糖尿病健康管理系统, 首先出现登录界面, 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后, 程序连接数据库, 然后进入主界面。主界面包括系统管理、档案管理、评估问卷管理、统计查询等项目。

1.2 系统管理

1.2.1 重置口令

用户能够自行设置登录口令。

1.2.2 系统设置

包括职业表、学历表、民族表、婚姻状态表、性别表、体重分类表、糖尿病类型表、预约项目表、给药方式表、用药时间表、劳动强度表、运动项目表等子选项, 系统管理员可以对这些表格中的内容进行编辑、增加或删除等操作。

1.2.3 用户权限

包括工号管理及用户组两个子选项, 系统管理员可以对不同工种的用户进行权限的设置及更改用户的数量和基本信息, 以保证资料安全。

1.2.4 药品及胰岛素管理

包括口服药及胰岛素ID号码、商品名称、包装剂量、生产厂家、给药方式、用法说明、单价等。用户可以根据需要添加、编辑或删除各种口服药物或胰岛素的相关内容。同时, 用户可以输入生产厂家或名称对药物和胰岛素的详细内容进行查询。

1.3 档案管理

1.3.1 病人基本信息录入

包括病人的ID号码、姓名、出生日期、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重类型、体重指数、糖尿病类型、诊断日期、病程、既往病史、学历、婚姻状况、家族史、籍贯、职业、单位、民族、邮政编码、通讯地址、联系电话、身份证号码等。

1.3.2 检查记录

包括检查日期、体重、身高、空腹血糖、非空腹血糖、收缩压、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尿微量白蛋白、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心脏B超、颈部及双下肢动脉B超、双下肢肌电图、眼底检查等。

1.3.3 血糖、血压记录

根据医嘱开立的测血糖、血压时间及频次分别记录病人的血糖、血压值。

1.3.4 运动治疗

根据病人的身高、体重、劳动强度及有无并发症等状况, 自动生成适合病人的运动处方, 并记录病人运动的项目及持续时间。

1.3.5 口服药及胰岛素

记录病人所用口服药物及胰岛素的剂量、病人现有口服药和胰岛素能够维持的时间及药物和胰岛素的应用状态, 以提醒随访、监督病人的用药情况。

1.3.6 健康教育及评估记录

记录病人参加健康教育的内容及调查问卷的结果, 以评价病人对糖尿病相关知识及技能的掌握情况。

1.3.7 复诊登记及出院指导

方便提醒及指导。

1.4 统计查询

系统可以根据医护人员输入的条件进行搜索, 自动生成所需的结果。如输入“年月日”“糖化血红蛋白”及“大于6.0”, 系统自动生成符合条件的病人。

2 系统的应用情况

该系统在应用过程中, 经过多次的修改与完善, 得到了良好的使用效果,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①系统安全可靠。用户经过管理员的授权、系统进行身份验证之后, 才可进入系统进行操作, 从而防止重要信息的泄露。②界面图标设计清晰, 菜单操作简单, 使用户易学、易用。③该软件可以利用手工数据录入和数据复制实施数据录入和转移, 实现数据存储。如可以提供对糖尿病病人、高危人群的个人基本信息、实验室检查、评估量表评分等资料的输入、保存、查询。医务人员登录系统后, 通过了解病人的血糖控制情况、口服药应用情况、胰岛素应用情况及评估问卷结果等内容, 针对每位病人进行全面的评估, 为病人制订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方案。④该系统可以单机使用, 也可联机使用, 通过后台运行, 与医院的His系统吻合, 从而使病人的病史、检查结果与生活中的自我管理情况有机结合, 为医护人员提供了更为全面、详细的资料, 更方便了医护共同管理随访病人。⑤该系统可以根据病人的身高、体重、劳动强度自动生成简单的食谱, 供医护人员参考。另外, 系统可以根据病人是否有并发症及血糖控制情况制订出相应的运动处方。⑥系统可以为医务人员提供对病人信息的查询、统计、提醒随访等功能。如通过软件的随访提醒功能, 由随访人员对病人现在的情况进行评估, 通过查询病人的档案、检查结果及血糖的直观变化来了解病人的具体情况, 与病人进行面谈或电话交流, 让病人认识到医务人员对他的关心并没有因为他的出院而终止, 这样不仅加强了双方之间的信任, 而且让病人意识到健康管理的重要性, 提升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及依从性。其统计功能, 节省了大量的人力, 实现许多手工搜索较难完成的内容, 为科研提供大量的数据及资料。

3 讨论

通过应用软件对糖尿病病人进行管理[8],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9]。有研究报道, 应用计算机系统管理糖尿病病人分别在医院和社区取得良好的效果[10,11]。我科的进一步探索再次证明糖尿病管理软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糖尿病健康管理系统对糖尿病病人、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长期跟踪、随访管理, 建立医患双方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长期合作的健康管理模式。在长期互动的过程中, 使医患关系融洽, 医务人员能够全面掌握被管理人群的病情变化。系统自动提醒功能及统计分析功能为医护人员提供准确的信息, 方便医护人员为病人提供标准化的复诊流程。病人来诊时医师对其资料进行查询, 得到准确有效的信息, 为病人进行个性化治疗提供科学依据[12]。同时, 护理人员可以根据病人软件中的信息评价病人接受知识的水平, 从而制订进一步的、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计划。通过反复的教育, 最终提高病人的知识水平, 增强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 提高病人的依从性, 从而延缓并减少糖尿病病人并发症的出现,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降低糖尿病前期病人及高危人群转化为糖尿病病人的转化率。

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与护理体会 第9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糖尿病患者48例, 男43例, 女5例, 年龄41~73岁;病程1~17年;伴有高血压12例, 脑梗死1例。

1.2 方法

1.2.1 做好心理保健护理, 提高患者依从性:

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异常心理是对自己患病持否定、怀疑心态, 因而延误了早期治疗的机会及必要的饮食控制[1]。因此, 护士要经常与其交流, 尊重、理解患者, 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指导患者解除恐惧、忧虑情绪, 以良好的心境主动配合治疗, 提高治疗效果。

1.2.2 饮食和营养治疗:

对患者进行饮食方面的健康教育及饮食控制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饮食治疗的重要性, 通过评估制定出患者的个体化饮食治疗处方, 并随时关注其进餐情况, 鼓励其多食新鲜蔬菜。教会患者怎样分配三餐食物及合理安排膳食结构, 最终维持其体质量及血糖在理想范围内。

1.2.3 运动指导:

临床工作中要为患者制定循序渐进的运动方案[2]。运动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方法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要在患者相对固定的饮食及日常生活前提下安排运动;对使用胰岛素患者, 胰岛素应注射非运动部位, 以免吸收过快产生低血糖;此外, 运动形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习惯及糖尿病类型、有无并发症酌情选择。一般以餐后1h开始运动为宜, 运动前做5~10 min的热身运动, 运动后要进行5~10min的放松运动或伸展运动, 可有效防止运动性低血糖。

1.2.4 用药指导:

对使用药物治疗的患者反复讲解药物的剂量、用法及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用药要准确, 尤其在联合用药时更要小心谨慎。胰岛素注射部位应经常更换, 在避开脐周5cm内的地方注射, 并按时进餐, 抽取胰岛素的剂量必须准确[3]。不管是口服降糖药物, 还是注射胰岛素, 均应定期监测血糖, 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药物剂量。

1.2.5 预防并发症:

嘱患者严格遵从治疗计划, 按时服药, 控制血糖水平。糖尿病患者应保持皮肤清洁, 避免损伤, 穿宽松、柔软、舒适、透气好的衣服及合适的鞋袜。如发现皮肤破损应及时处理, 预防感染。

1.2.6 预防低血糖:

凡糖尿病患者出现饥饿感、心慌、头晕、多汗、面色苍白或昏迷等症状时应想到低发生血糖的可能, 应立即测血糖, 并喝糖水、进食或静脉注射葡萄糖。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状不典型, 易误诊造成严重后果, 应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低血糖发生的症状及预防和处理方法。

1.3 健康教育

1.3.1 随时教育:

利用晨、晚间护理, 巡视病房及进行各种治疗时,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讲解药物的名称、作用、不良反应、用法、剂量及注意事项。

1.3.2 个别教育:

根据患者文化程度、年龄、记忆力及对健康教育接受的程度, 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耐心解答患者及其家属的疑问。

1.3.3 书面教育:

通过图片、健康教育手册、黑板报等方式指导患者及其家属, 使其了解和掌握糖尿病相关知识。

1.3.4 集中教育:

定期举行小讲座, 利用幻灯片、专题录像带来讲解糖尿病的有关知识。

2结果

实施健康教育及护理后, 患者能了解有关疾病诊断、病情进展及治疗方面的相关知识, 对治疗及护理的依从性有所提高, 基本掌握了糖尿病的自我护理方法, 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 患者患病后生存时间的长短、生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糖尿病的治疗效果, 而健康教育又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患者有计划的进行健康教育, 大部分患者了解、掌握了糖尿病的相关知识, 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建立了良好的生活方式, 提高了生活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健康教育,护理

参考文献

[1]丁慧萍, 周晓云, 薛美华, 等.对新发2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患者依从性的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1) :60-61.

[2]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编写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4:26-28.

心理健康与糖尿病 第10篇

1心理分析

1.1 焦虑、恐惧

因目前糖尿病尚不能治愈, 血糖控制困难, 老年患者文化程度偏低, 对自身疾病与治疗缺乏认识, 住院后普遍存在焦虑心理, 少数患者甚至有恐惧心理。主要表现为愁眉不展、心事重重、沉默少语或多语、多疑, 以至食欲减退, 睡眠差。

1.2 消极

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情绪不稳定, 经过一般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反复时, 容易出现急躁及忧郁心理, 甚至出现绝望的心理状态。常表现为失眠、烦躁、情绪低落的消极心理, 必然导致精神负担加重, 使病情形成恶性循环。

1.3 淡化

有些老年人对糖尿病知识了解甚少, 认为这种病不耽误吃喝, 有些时候并没有不适感觉, 治不治无所谓。有的患者治疗刚有好转就不再坚持服药或控制饮食。这类患者的心理行为虽说没有精神负担, 但对病情认识不足, 缺乏积极配合治疗的心理。

1.4 偏热、暴躁

多见于个性较强的老人。表现为自以为是, 顺从性差, 固执己见, 不听从治疗和护理安排, 心胸狭窄, 好猜疑、妒嫉, 自尊心强, 易激怒。

1.5 饮食、运动和药物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手段。

由于要求老年糖尿病患者进食量少于正常人, 当出现食欲较强、饥饿难熬时, 容易出现厌倦的心理。还有长期服药或注射胰岛素带来的不利, 也容易造成情绪不稳定, 使病情恶化。

2护理对策

2.1

增强与患者的感情交流,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热情接待患者, 态度真诚, 应用礼貌用语, 耐心细致的解释糖尿病的相关知识, 说明糖尿病虽不能治愈, 但可以将血糖控制在比较理想的水平, 可以和健康老年人一样安度幸福的晚年。当患者向护士倾诉自己的疾病、心情、家庭或其他烦恼时, 护士应通过语言、眼神、表情或姿势表现出对患者的充分理解和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鼓励患者倾诉, 宣泄内心的痛苦。睡眠或休息不好时, 可适当给予镇静药物。

2.2 及时提供情绪支持

护士应格外亲切、关心、体贴、尊重、同情患者, 深入浅出讲解血糖控制的机理, 血糖高低受饮食、运动、药物、情绪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说明血糖的稳定是相对的, 而不稳定是绝对的。由于老年人对于他人的经验比较容易接受, 可组织糖尿病患者互相交流自我护理的经验, 并给予正确的指导, 以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3 调动患者积极的心理因素

在患者情绪稳定的情况下, 告诉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可导致严重并发症, 甚至引起死亡。这些并发症中有的可以避免, 有些可以治愈, 有的进展相当缓慢, 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直接或间接的与血糖控制的好坏有关。可组织患者广泛学习和了解糖尿病知识。可以通过医患交流、报纸、杂志、教育光盘等途径获得有关知识, 解除思想负担, 增强健康意识, 提高老年患者的生存质量。

2.4

对偏执、暴躁的患者, 除常规的心理护理外, 适当的时候运用专业知识, 采取善意的批评式交谈, 向患者介绍心理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中介作用, 不良的心理状态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内分泌系统失去平衡, 可抑制免疫系统功能, 从而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起着重要的作用。交谈过程中, 巧妙、适时、善意的对患者的错误观点予以否定, 既不伤害患者的感情, 又可赢得患者的尊重和信赖。

2.5

家长,糖尿病儿童心理健康的引领者 第11篇

前天我带她到院子里玩,她看到别的小朋友吃冰淇淋,就嚷着也要吃。我没同意,她就哭着说:“我恨我手指上的胶布,为什么你们不得病?我恨你!”我很伤心,我该怎么办啊?

四川刘某

患有糖尿病的儿童,需要面临诸多的困难,如频繁地监测血糖。很小的年龄就要自己注射胰岛素,还有饮食控制,这些每天必做的“功课”对于儿童来说都是不小的心理压力。不过,影响糖尿病儿童治疗的重要因素却是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近期笔者研究发现,糖尿病儿童的家长心理异常的比例为30.1%,而健康对照组家长仅为9.8%,心理异常的家长是健康儿童家长的3倍;而且家长心理健康状况不良时,糖尿病儿童发生情绪障碍的比例也高。这提示我们:家长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引领者。

诚然,在孩子长久的治疗中,家长要负责患儿监测、注射、饮食、就医等方方面面的管理,还要承担巨大的经济负担,而对于患儿未来升学、就业等方面的担心更使得家长焦虑不堪,会对家长的心理产生缓慢而持久的影响。因此,糖尿病儿童的家长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然而令人担心的是家长并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更糟糕的是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心理问题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孩子。

家长对于儿童心理的影响除先天因素(气质,个性特征等方面的遗传倾向)外,更主要的因素在于后天环境的影响,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焦虑、抑郁等情绪是可以传播的,在个体之间可以相互传递。如果妈妈总是过分紧张,不许这不许那,担心这担心那,每日唠唠叨叨,不停叮嘱患儿,孩子则会整日在紧张不安及烦躁中度过;如果家长总是唉声叹气,怨天尤人甚至以泪洗面,孩子又怎么可能高兴起来呢?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如果家长不能够合理地、积极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孩子也就学不会有效地处理自己的情绪,比如家长经常用发脾气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孩子可能会变得沉默寡言,或脾气暴躁,以此来躲避或者对抗家长。

这里给出一些建议,供家长们参考:

1.学习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了解新的信息,掌握更多的方法,使自己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恐惧与担心,增强对疾病治疗的信心。

2.积极参加糖尿病病友会或家长联谊会,不仅能够学习更多的经验,而且家长之间相互支持和鼓励比其他人的安慰与同情更有感染力。

3.合理处理自己的情绪,当自己感到烦躁、苦闷时,可以通过做运动,听音乐,外出旅游,向朋友倾诉等方法,改善自己的不良情绪。

4.如果与亲子间矛盾冲突较多,应有意识地主动改善亲子关系,在相互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有效地交流与沟通,用自己的爱唤起孩子内心的力量,共同面对困难,不要仅用强压来解决问题。

5.寻求专业性帮助,如心理咨询等,通过家庭治疗等方法改变家庭互动模式,可以帮助改善家长与孩子的心理状况。

良好的健康、快乐的情绪同样是可以传播的,当家长感到轻松快乐,对未来充满希望时,您的孩子也会大大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享受快乐的每一天。

心理健康与糖尿病 第12篇

1 存在的问题

1.1 对DM健康教育认识不足

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传播疾病知识, 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改变人们的不健康行为。在DM治疗中, 健康教育干预被公认为是治疗成功的关键[1]。而当前开展的社区DM健康教育中, 包含的内容虽然有DM基础知识、心理教育、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及病情自我监测等方面, 但受传统医护模式的影响, 多数社区医护人员认为开展健康教育就是传播疾病知识, 掌握了医学理论知识就够了, 在社区实施DM健康教育时仍局限于DM理论知识的普及和宣教上, 而较少考虑病人信念态度的转变和行为改变, 对健康行为的干预深入不够, 不能从根本上帮助社区人群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1.2 教育内容专业化、形式简单

DM健康教育内容包括DM基础知识、心理教育、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及病情自我监测等方面, 涉及范围广, 内容复杂繁多。社区DM教育工作开展时间不长, 社区医护人员经验不够丰富, 缺乏技巧, 在实际操作中尚存在使用专业语言, 授课内容专业化, 较少考虑社区受教育对象的文化程度、理解力和接受能力的差异。目前, DM健康教育形式多数采取专题讲座结合发放健康知识手册、播放录像或幻灯片等群体教育形式, 缺少实践、实例教育, 缺少形象教学, 致使教育乏味, 渗透性不强。再者, 专题讲座多以授课为主, 往往是说教性的, 缺乏双向交流, 不能激发病人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得大部分病人获得知识零散混乱, 无法正确应用和实施。如大部分患者对计算每天的总热量、日常食物的换算方法、制定食谱、运动量及时间、胰岛素注射及血糖和尿糖监测技术等仍未很好掌握, 从而不能有效的配合治疗。总体来看, DM健康教育形式简单, 缺乏科学系统的健康教育规划与评价[3]。

1.3 缺乏教育计划性

目前, 我国社区健康教育存在着护士大都缺乏护理程序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信息, 施教人员数量不足以及没有完善的社区居民健康管理系统等问题, 使得社区DM健康教育缺乏一套有计划、有目的和系统的健康教育方案, 没有一个标准的流程。开展DM健康教育时未能针对社区人群的健康问题进行教育需求评估、明确教育目标、制订教育计划、实施DM健康教育和评价教育效果这一过程, 只就其存在的具体问题或某一方面进行指导, 因而, 社区DM健康教育尚缺乏系统性、连贯性与重复性教育, 达不到预期效果。

1.4 教育对象仍以患者为主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健康教育的对象已不应再局限于单纯的病人, 应该包括个人、家庭、社区和社会4个层面。同样DM健康教育的对象不只是DM病人, 还包括健康人群、高危人群及病人家属, 乃至社区和社会。但是, 由于受人群健康观念的影响, 大多数人只有在患了DM疾病后甚至合并严重并发症时才会关注DM健康教育的知识;加上目前社区医护人员数量不足, 人力投入有限, 无法保证DM健康教育深入社区, 面向健康人群及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生活方式、行为的干预和宣传教育, 仍以来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的DM病人为主要对象, 或开展健康教育时参加者多为病人, 而其他人群很少参与。

1.5 专业医护人员数量不足, DM知识缺乏

DM是一种复杂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疾病本身及其并发症涉及多个学科, DM的健康教育也需要多学科的专业人员来共同参与。但我国社区护理体系不够健全, 目前, 尚没有DM专科护士, 社区DM教育的组织和实施由本来数量不足的非DM专业社区医护人员承担。在社区工作的医护人员DM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参差不齐, 特别是护理人员大多是低学历、低年资的护士, 缺乏自我提高的能力, 护理知识技能不够全面和缺乏相关知识, 而且社区护士中接受了专门的DM健康教育培训的也不多, 对于不断更新的DM知识, 社区医护人员获得较少。专业的医护人员数量不足和缺乏系统的DM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 进而影响DM患者的诊疗, 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广大DM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 难以实施高效的DM健康教育。

2 对策

2.1 正确认识DM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和有系统的社会活动, 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也就是说健康教育的实质是行为干预, 而不是疾病知识传播。重视DM健康知识的教育、培训, 虽然提高了社区人群DM的理论水平, DM患者知道应该进行饮食控制、体育锻炼, 做好监测、合理用药治疗等, 但对患者自我保健行为影响较小[4]。社区多数人群均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不良生活和行为习惯, 如嗜好烟酒、饮食结构不合理和缺少体力活动等因素与DM的发生发展关系十分密切。因此, 加大改变行为方面的教育方法, 帮助社区人群改变不良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为患者制订合理的饮食结构, 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代谢控制水平, 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降低发病或减缓病情。有多项研究证明生活方式的干预可使DM发病率降低30%~58%[5]。

2.2 教育内容科普化、形式多样形象化

接受DM健康教育的人群是病人或者是家属等, 而不是医学生, 开展DM健康教育必须与社区人群结构和文化背景相适应, 应根据不同人群的心理需求, 采用通俗易懂、形象贴近生活的科普教育方法将DM的理论知识融于日常生活中, 使较为复杂的治疗问题简单化、生活化, 防止专业化, 便于病人掌握。DM教育有它的特殊性, 不单是理论教育, 对实际运用能力也要求高。所以要开展得灵活多样、生动活泼, 多种教育形式相结合, 群体教育与个体教育、家庭教育结合, 语言教育与形象化教育、电化教育结合。例如对DM运动、饮食治疗的教育可以运用模具、实物、幻灯片及简洁明快的图片做示范, 让病人多实践, 多体验, 以使教育更为简单、生动和有效;对胰岛素注射及血糖、尿糖监测技术, 应进行详细的演示, 并让病人亲手练习操作, 检查是否掌握, 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DM教育。

2.3 应用护理程序开展社区DM健康教育

在社区DM健康教育中, 护士首先从患者年龄、文化水平、职业、经济状况、病情和对糖尿病知识了解情况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估, 确定患者对知识的需求, 针对患者所需, 运用优先选择的方法制定健康教育计划, 然后, 因人而异确定教育目标, 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方法, 充分运用护理程序, 即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 循环进行。这样就把社区DM健康教育工作纳入有计划、有顺序的系统框架中, 形成系统性、连贯性与重复性教育的科学健康教育模式, 使教育对象完全掌握DM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自觉地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达到教育目标。同时结合信息技术, 建立健康教育工作记录、健康信息反馈系统等, 使健康教育更加系统化。有研究表明把护理程序运用于DM社区健康教育中, 建立系统的健康教育模式, 对提高DM教育质量有明显作用[6]。

2.4 提供适合不同人群需求的健康教育

DM患者应是DM教育的主要对象, DM是慢性全身性疾病, 治疗是综合性的且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患者要较好地防治DM, 必须积极主动地配合医务人员, 坚持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和自我监测等。因此, 对患病人群侧重康复知识、自我保健技能及心理辅导的教育, 增强他们的遵医行为和自我护理能力, 减慢病情发展。患者的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和病情监测, 患者的护理常常需要家属的参与和支持。另外DM是一种与遗传有关的疾病, 患者的一级亲属是高危人群, 家属也是教育的重要对象。对病人家属侧重家庭护理技能的教育, 使其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护理, 帮助他们积极配合治疗。对高危人群侧重健康行为的干预, 着重改变其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降低社区DM的发病率。对健康人群侧重DM基础知识的教育, 帮助他们了解什么是DM、早期症状及生活方式对疾病影响, 真正做到早预防、早发现。通过教育改变社区人群的知识结构和信念, 改变居民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降低社区居民主要危险因素水平, 以至最终降低社区DM的发病率。

2.5 加大社区专业医护人员的培训力度

重视社区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 逐步完善社区护理体系, 成立由DM内分泌科医生、DM专科护土和营养师多学科的专业人员组成的社区DM健康教育小组。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包括眼科医生、心理治疗师、足病治疗师、社会工作者、药剂师或运动治疗师等专业人员。其作用是让DM患者管理好与DM相关的健康问题, 以使他们获得较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加拿大阿尔博特大学内分泌学部门Senior等[7]近期开展一项研究认为, 社区中由护士、营养学家组成的团队实施多因素的干预可明显改善DM患者的血压、血脂水平以及血糖控制, 从总体上降低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由此可见, 糖尿病的护理需要多学科的专业人员共同参与。选送理论知识扎实、业务能力强的护士进修DM专科, 系统学习DM防治知识、营养学、DM足护理和疮口皮肤护理等专科护理以解决DM专科护士缺乏问题。同时定期邀请DM专家对社区医护人员进行培训, 使其充分认识到健康教育、非药物疗法在DM控制中的重要性;不断学习DM防治知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技巧和教育材料的准备等;掌握必要的流行病学知识, 用以筛选并发现新DM患者, 以便有效地开展DM健康教育。

虽然社区DM健康教育已经受到高度重视, 但目前我国社区DM教育工作还处于逐步完善发展阶段, 在DM健康教育实践中存在问题在所难免。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加大健康教育的力度, 对DM病人实施护理干预, 采用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健康意识, 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使DM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充分的提高[8], 促进我国社区DM健康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社区,糖尿病,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

参考文献

[1]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770-780.

[2]傅正.浅谈糖尿病的健康教育[J].西南军医, 2004, 6 (2) :71-72.

[3]鲍勇, 何园, 张静.中国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规划的构思[J].中国全科医学, 2004, 7 (3) :146-149.

[4]刘建琴.糖尿病教育护士的地位和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7) :445-446.

[5]《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编写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4:106-127.

[6]陈志英, 钟美容, 胡艳宁, 等.社区糖尿病患者护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06, 21 (11) :967-969.

[7]SeniorPA, MacNair L, Jindal K.Delivery of multifactional interventions by nurse and dietitian teams in a community setting to prevent diabetic complications:a quality—improvement report[J].Am J Kidney Dis, 2008, 53 (3) :425-434.

上一篇:另类教师论文下一篇:大吨位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