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引入成就高效课堂

2024-07-29

精彩引入成就高效课堂(精选3篇)

精彩引入成就高效课堂 第1篇

一、创设“童话”的场景,吸引学生

讲台上,毛茸茸的小猫,调皮的猴子,雪白的兔子,憨态可掬的小老虎……乍一看,像是个玩具专柜。瞧,讲台下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满是兴奋,跃跃欲试的神情把脸都憋红了,只见老师不紧不慢地说:“I have a very beautiful dollin this box. Do you want to see it?”一位女同学走到讲台前,老师示意她用黑板上的示范语回答。“Would you pleaseshow it to me?”“Of course”,老师从纸盒里拿出了一个玩具娃娃,“哇!真漂亮!”“How nice! ”,“Very lovely! ”我听到下面同学的惊呼声,显然他们被老师手里可爱的娃娃吸引了,同时也被老师魔术般的表演吸引了,老师身边那只纸盒仿佛是一个魔盒,什么都有。我注意观察了一下,全班没一个同学开小差。老师走到一位同学跟前,“Please touch itsnose.”该同学小心翼翼地摸了一下娃娃的鼻子,娃娃突然大哭起来,全班同学先是一愣,继而大笑起来,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Don’t touch it! ”。全班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快便心领神会了该句话的意思……这是笔者在一次公开课上看到的情景,看到这里我不由不佩服这位老师的独具匠心。学生们在趣味中轻松愉快掌握了新授句型,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借助“童话”人物,参与教学

在Free talk完成以后,老师故作神秘地说道:I have anew friend. 然后从身后一下拿出一只毛茸茸的憨态可鞠的小狗,小朋友的眼睛一下被吸引了,然后老师又俏皮地学着唐老鸭的声音问到:“Hello,how are you ?”接着老师用另一种声音答道:“I’m a dog .Woof! Woof!”学生一下被逗乐了。“唐老鸭”又问:“What can you do ?”“I can run.”老师一边说一边做“跳”的动作,学生马上便对“run”心领神会了,然后老师又变换着语调教What can you do ?这个句型,老师像唱双簧一样和那只玩具狗进行“What can you do ?”“I can run.”的对话,我注意到学生们一个个兴致勃勃,全神贯注地看着、听着。老师示意让学生用What can you do ?来问,有的同学跃跃欲试,他们显然对老师手里这只可爱的小狗很感趣,都愿意用“What can you do ?”来交谈,慢慢的几乎全班同学都会说这句话了。接下来这位老师又用同样的方法,拿出了雪白的小白兔,毛茸茸的鸭子,机灵可爱的小老鼠,讲台上顿时成了一个小动物的展台,在和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们的对话中,孩子们不知不觉地掌握了“What can you do ?”在模仿小动物的蹦蹦跳跳中学会了run,jump,swim,等单词。一堂课的新授部分就在这蹦蹦跳跳嘻哈玩闹中迎刃而解了。

与其他老师的课比,她的课显得很平实,没有花哨的课件,只是用简单的玩具狗、兔、猫等实物,却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俘获了学生的童心,那样的一气呵成。我想她之所以能成功的秘诀在于抓住了学生童心,利用“童话”的色彩,轻易打动、吸引了学生。

三、运用教学机智,将知识点“童话”

得到启发,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将“童话”引入课堂,下面我就来说一说我的几点做法:

1. 如在教like,how many和I’d like这些句型时,like后面直接跟动词要用ing形式,how many后跟名词要用其复数形式,I’d like后又可分为直接加名词或用不定式的情况,虽然学生们知道这些知识点,但在解题过程中却总要出错,我认为是他们做题时比较麻痹大意,对这些句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于是我想了个办法,分别把like ,how many以及I’d like…作“小巫婆”、“大巫婆”和“超级大巫婆”,告诉他们这几个单词有巫术,一不小心我们就会被它们的巫术所蒙骗,同学们在解题过程当中碰到他们可要千万小心。学生们一听就笑了,很快便心领神会,接下来的练习当中我惊喜地发现学生再碰到该类题型时错误率明显降低了。

2.在表示弹奏乐器类词组play the piano和球类运动的词组play football时,有些学生对加不加“the”一直要混淆,说了很多遍还是一直有人错,一天我对写play the football的学生说。你的足球多了the太重了,别人踢不动。而playthe violin中若少了”the”,那么这个小提琴便少了琴弦,坏了不能拉了。学生哄堂大笑,从此班上再没人错过。

3.在教现在进行时态时,学生总是要忘记be动词,或者动词后面的ing,于是我把现在进行时比作一只小鸟,小鸟必须有两只翅膀(即be+Ving形式)才能飞,谁不让小鸟长两只翅膀谁就是“刽子手”,学生哈哈大笑。得,这一棘手的问题也解决了。

巧用课堂错误资源成就精彩高效教学 第2篇

一、敢用错误——提高学生检验计算的能力

今年我任教六年级,这个班的孩子有不少计算能力很差,纵观六年级的教材,计算占了很大一部分,不解决计算问题孩子们的成绩不会有很大的进步, 面对这些错误我也很苦恼,怎样能让孩子自己发现错误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呢?我想何不把这一错误资源留给孩子,看看能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发现解决的办法。于是我带着一丝期待进班了,以下是我将题目带到班上的一个教学片断:

4.1

×90

36.9

在学生将4.1×90进行列竖式计算之后,我将其中一个孩子作业抄在了黑板上,在我写完之后,不少孩子就迫不及待地喊起来:

“老师,你错了!”

有不少同学直接说:“老师您应该将90后面的0写下来,再点小数点,正确得数应该是369。”我微笑点头,但再环视教室还是有几个孩子一脸茫然,显然不懂。这时一个比较调皮的孩子直接插嘴:“老师,肯定不可能是36.9,4.1比1大,那么4.1×90结果肯定大于90。”

这下班里热闹起来啦,有人说:“一个乘数比1大,积肯定大于另一个乘数!”

这时,班上一个计算比较容易出错的孩子慢慢地举起了手,我马上让他站起来,他说:“我觉得可以估算,4.1很接近4,作4×90=360, 4.1×90应该大于360,”大家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多好的发现啊!孩子们真的可以从错题中复习巩固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也许这节课我没有教他们怎么算,也许都没有真正解决孩子的计算问题,但孩子们从错误计算中找到了原因,纠正了错误,学会了学习,提高了能力。

二、妙用错误——让学生体会探究的历程

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曾说:“错误是一种进步,错误更是一种资源,只有在犯错和改错过程中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在刘德武老师执教“用字母表示数”正是给我们展现了这一美妙的过程。

教学片断:刘老师开门见山揭题:猜年龄的游戏,板书:

乙比甲大1岁甲:6 7 8 9

乙:7 8 9 10

刘老师问:如果甲是a岁,那么乙是?不少学生说:b岁。

刘老师说:挺好的,还有不同的答案吗?

生:c岁,d岁,e岁……

师:不错,你们头脑里的字母还真的挺多的,但不知道你们注意没有,从上面两组相对应的数中我们可以一眼看出乙比甲大1岁这样的关系,可是从你们给的答案中能看出来吗?学生开始疑惑起来,犹豫地望着老师。

师:该怎样表示才可以呢?

有一学生小声说:a+,旁边的几个同学在启发下出a-,刘老师也把它们都写在黑板上。

接着说:不错,但现在从你们的答案中能直接看出乙比甲大1岁吗?学生很肯定地说还是不能。那怎样表示才能让人一眼看出乙的岁数大,且只比甲大1岁呢?

又一次将问题抛给学生,有了前面错误的历程,经过完善,最后讨论得出“a+1”。

师:为什么?

生:因为甲用a表示,而乙比甲大1岁,所以乙用a+1表示,这样才能一眼看出乙比甲大1岁。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黑板上的其他答案,看看这些答案对我们得出a+1这个正确答案有没有贡献。刘老师完整记录学生探究的历程:由a,到b,再到a+,最后到a+1,因为正是在这些错误答案的不断纠正,我们才得出正确答案。回顾所走过的艰难历程,不仅仅修正了错误,而且得以温故知新,这一连串持续的错误,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有效构建了新知。

三、巧用错误——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次有幸听了华应龙老师的一节作业讲评课,让我触动很大,原来利用学生的错误还可以上这么精彩的一节课。

教学片断:将一个学生的作业抄在黑板上,

25.3×4.2

=25×4+0.06

=100.06

师:你看到这题该怎样来评价它呢?如何分析?

思考过程:(1)这题解题思路对吗?(2)为什么?(3)他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

学生找出正确答案后,开始思考这位学生的思路,发现他做错是将小数乘法直接拆开,用整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

师:为什么加法可以直接用小数加小数,整数加整数可以,而乘法中就不行?孩子们又进行了一次探究,出现了两种思路。

方法一:列竖式

用乘法的意义来分析发现计算时少了两部分①25×0.2②4×0.3 25.3

×4.2

506

1012

106.26

方法二:利用长方形面积

由長方形面积公式不难看出计算仍然是少了两部分①25×0.2②4×0.3)。

对这一错题的处理,不是直接告诉孩子正确的解题方法,而是利用这一错误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习用数学的角度解决自己的问题,发现问题之所在,如果直接告诉他答案,就失去了多么好的一个学习机会啊,孩子们不但找出了乘法计算和加法计算的不同之处,也学习到了一种数学经验。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应该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它总是在动态中生成。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面对这些许多预料不到的生成性的资源,我们要敢于因势利导灵活运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教学效果是完全不同的。一名优秀教师,我们要巧妙利用错误资源,使其变废为宝,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促进了学生感悟,发展了学生思维,使得教学目标达成得有效和高效。

我坚信,错误也很美,也有利用的价值,让我们都来关注和研究这一教学现象和资源,让孩子收获学习的快乐与成功,让教师展现课堂的高效与精彩!

精彩引入成就高效课堂 第3篇

文本单元概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四篇课文均是明清白话小说经典情节的节选, 分别出自《水浒传》《三国演义》《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作品都以某一事件为中心, 通过情节设计、语言活动、心理描写和环境衬托等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目的是引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使学生养成用历史眼光观察小说中人物的习惯, 善于把握情节发展的脉络, 从而让学生领略到中国古典小说具有的震撼性魅力。面对经典的文本, 能否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经典, 这个难题就自然摆在了教师面前。这就要求教师在文本备案的过程中充分做好高效预设, 只有准备充分而周密, 课堂教学才会出效率, 才有可能让“经典”变得更“精彩”。在《杨修之死》一文的备教预设中, 笔者就是以下面几个环节为抓手来展开的。

在文本悟读中, 这堂课让学生掌握点什么?是老师首先要做的重要功课。除了文本本身, 还要充分调动自己的信息搜集能力, 从外延着手做到深层面的了解, 为教学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撑。通过悟读、甄别、提炼和遴选, 感知这篇节选的章节是以事件的组合串联来塑造杨修这个人物形象的, 而这个形象的获得是通过一系列事件凸显出来的, 从而明确:通过本文的学习, 应该让学生掌握“如何通过事件的叙述来塑造人物形象”这一写作要点, 并要准确捕捉“事件”与“人物性格”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 题材的选择是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的, 一部作品的成功与否就在于看人物是否具有典型性。能认识到这一点, 在自己写作或练笔时不仅有助于吸纳接收前人的创作经验, 也避免在写作时出现材料无法支撑观点的情况。这对学生怎样写好文章是极其有用的, 经常性地让学生去尝试, 何愁他们的写作能力不会提高呢?

在教学流程中, 这堂课老师该做点什么?

教学流程是否流畅得当, 体现了一个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整个教学流程中自己扮演着的是组织者的角色, 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角。通过教师对流程的有效组织和语言的有效诱导, 让学生带着饱满的情绪迅速进入到学习状态并达到最佳的效果才是教师的课堂职责。对于《杨修之死》一文, 笔者在备教预设中认为:应该紧紧抓住“提问”和“品读”环节。首先, “提问”设计要精粹, 在文本中认识杨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无疑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阅读让学生明确:杨修是一个“恃才放旷”的人。全篇就该围绕“恃才放旷”来展开, 进一步让何体现的?带着这些问题组织学生梳理文本, 这样把情节脉络按照要求整理出来, 清晰明了, 学生也容易接受掌握。整理概括如下:

杨修>=恃才放旷{计为鸡吴改众梦出植肋质建人中邺答事事园分杀城教件件门酥人>=数被犯杀曹操之忌, 因而其次, “品读”要细腻。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并不是仅仅从其所做之事体现出来, 对于文本中细节的描述品读是了解人物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针对《杨修之死》一文所选事件较多的特点, 笔者在预设时就选择文本的第三段 (“改建园门事件”) 作为品读重点。选择的理由是:第一句在行文中的作用是“过渡”,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接着叙事体现杨修之才;最后一句表明曹操心理态度, 为杀杨修埋下了伏笔。其次在这段文字当中还有几个重要的文言词语需要掌握。再次是体会简练的文言句式。通过品读, 让学生体会到怎样鉴赏人物形象, 从而让学生自觉地沉浸于文学作品的魅力之中。

在课堂活动中, 这堂课要让学生展现点什么?

课堂是学生吸纳知识的地方, 也是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老师就要为他们搭建一个平台, 给学生一个充分的活动空间, 凸显学生主体性地位。针对《杨修之死》, 笔者为学生设计的活动是:通过对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的评价展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出示史书中记载的杨修和对曹操评价的文字:杨修, 裴注引《典略》云:“杨修字德祖, 太尉彪子也, 谦恭才博。建安中, 举孝廉, 除郎中, 丞相请署仓曹属主簿。是时, 军国多事, 修总知内外, 事皆称意。自魏太子以下, 并争与交好。”曹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重视人才, 胸襟广阔, 善诗歌, 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气魄雄伟, 慷慨悲凉。鲁迅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 至少是一个英雄。根据以上的资料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要求是:叙述流畅, 有理有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锻炼学生学会用史家的眼光去评判历史人物, 认识到史实与文学作品的区别, 也可以有效地检验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在拓展延伸中, 这堂课让学生提高点什么?

一节课的学习, 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点知识 (包括字词的音形义和文言句式及文体常识) , 更重要的是通过每一节课的学习能让学生在某个方面达到一个全新的认识。杜甫诗云: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做学问亦是如此, 让自己处在高处, 就能看得更深, 看得更远, 拥有良好的大局观, 问题看得就透彻而深入, 见解和观点也就深刻而新颖。根据这样的教学设想, 在教学后半段笔者就为学生提供了一道探究延伸题, 从《三国演义》中选取了“青梅煮酒论英雄”这一章节, 指导学生如何通过细节的描述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进一步塑造人物性格。再谈一谈对古代文化的印象和感受, 这样做就是要把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提升到文化探究的层次, 让学生通过文学作品去了解古代社会, 了解我们先人的生存状态和时代的审美观。从课堂的实际情况来看, 学生的思维很活跃, 争论很激烈, 分析很到位, 气氛很热烈。这样在教学流程中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让学生去质疑、去思辨, 对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 发掘学生的认知深度, 是很有好处的, 既让课内与课外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又能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上一篇:行政发展下一篇:主动性与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