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城市范文

2024-06-25

田园城市范文(精选12篇)

田园城市 第1篇

(一) 田园化城市理论

田园城市是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关于城市规划的设想。1919年, 英国“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提出田园城市的明确定义。即: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 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 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 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 由一专业委员会受托掌管。

霍华德关于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案主要内容包括:第一, 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 使居民返回乡村。他认为此举是一把万能钥匙, 可以解决城市的各种社会问题。第二, 建设新型城市, 即建设一种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地结合起来的田园城市。第三, 改革土地制度, 使地价的增值归开发者集体所有。

(二) 田园化城市的实践

自田园化城市理论出现至今, 很多欧美国家的城市已经完成了田园化。例如, 德国的德累斯顿市。作为德国照相机、钟表制造和高级食品的生产中心, 德累斯顿是德国六个新联邦州中工业出口额最高的城市。但该市同时也是德国文化遗产的重镇, 还曾被评为欧洲绿化最好的城市。而在我国, 成都市作为四川省省会城市, 西南地区区域中心城市, 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和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世界美食之都”, 目前成都正努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田园化城市。

二.太仓建设田园化城市的建设

(一) 发展条件

从历史上看:太仓有丰富的耕地、湿地和绿地等自然资源。作为“万国码头”, 太仓曾在东南沿海一带极尽繁荣昌盛。娄东文化给太仓遗留下多处园林、古镇和历史文化遗迹现在的太仓具备良好的现代产业发展基础。在全国百强县 (市) 综合实力排名中太仓连续多年名列前茅。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 逐渐浮现的“城市病”让太仓建设田园化城市成为大势所趋。

(二) 太仓田园化城市的建设

在太仓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 提出要立足城乡统筹发展, 瞄准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目标。太仓政府由此大力开展田园城市建设, 充分发挥规划引领的作用。

《太仓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30) 》已完成修编并经由省政府审批通过。在总规划的引导之下, 太仓政府积极完善城乡一体化全覆盖体系, 充分发挥规划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和调控作用。

太仓政府表示, 建设田园城市进程中重要一点是加快构建“一市双城三片区”的空间布局形态。为此, 太仓市先后投入26.75亿元用于城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加快建设快速公交体系 (BRT) 和绿道等慢行系统;充分尊重并利用各区镇的特色差异, 形成具有太仓个性特色的城乡风貌。

(三) 问卷调查结果

为了了解太仓田园化城市建设的效果。2012年7月, 笔者同所在团队成员到达太仓展开关于田园化城市建设的实地问卷调查。在随机地点抽取随机人群进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问卷共200份, 有效问卷183份。

问卷中我们调查了太仓市民对于田园化城市的这一概念的了解, 太仓建设田园城市后的变化, 居民生活节奏变化以及市民对绿色出行等观念的认同程度等。调查结果显示:

首先, 对于田园化这一名词的了解程度, 3%的人表示非常了解, 13%的人表示稍有了解, 46%的人表示不太了解, 38%的人表示完全不了解。从这样的数据看, 太仓市民对于田园化城市的概念的了解程度并不高。太仓政府对于田园城市的宣传不到位。

其次, 关于对太仓建设田园城市前后的变化感受, 20%的市民感觉明显变好, 72%的市民感觉稍变好, 6%的人感觉没有变化, 2%的市民感觉变差。可以看出, 太仓建设田园化城市在短时期内取得了一定成果, 或许人们对于政府建设田园城市的政策并不了解, 但城市的整体变化, 经济和环境水平的变化是市民可以亲身感受的。

三.关于太仓田园化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 加强田园化城市建设的宣传推广工作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市民对于田园化这一名词的熟知程度偏低, 对于太仓市田园化建设的了解程度并不高。因此, 太仓市政府可以通过电台, 电视, 报纸’新媒体等多种媒介加大力度宣传, 市民的认知感得到提升, 政府的建设工作才能更深入和便利的进行。

(二) 加快建设公共交通设施, 推广绿色出行理念

从调查结果看, 市民的出行模式还未能够达到田园城市的要求, 太仓政府可以加快构建绿色出行通道, 继续加快建快速公交体系和慢性通道, 推进“公交+步行”的绿色出行模式。避免环境污染加重和下一个“堵城”的出现。让建设田园化城市和绿色出行的观念深入到生活点滴小事当中。

(三) 利用城市历史优势, 发展具有太仓特色的旅游业

在城市规划和风景区开发的过程中注意突显太仓江南水乡的风貌。一方面加强市民生活其中的幸福感, 另一方面, 打造具有太仓特色的旅游产业, 促进太仓旅游业的发展, 争取环境和经济双重效益。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期间, 我国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 农村人口锐减, 而与此同时城市一味地扩张, 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交通拥挤、人口膨胀、环境污染、城市机构臃肿等问题。而乡村由于缺少劳动力, 面临发展停滞的危机。工业革命后的欧洲国家发展情况与我国境况类似, 霍华德为此提出田园城市理论, 为现代城市的规划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太仓地处于经济迅速发展的长江三角洲, 经济发达, 生态基础良好。近年来, 太仓逐步展开田园化城市的建设。本文对太仓田园城市建设的现状展开研究对我国探索田园城市建设道路提供借鉴。

关键词:田园化城市理论,太仓,田园城市,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霍华德;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M];1898年

[2]王冰冰, 骆伟瑜;迷失在古堡与田园之间[M];2007年01月

[3]佚名;废墟上崛起最美丽的城市——德累斯顿[Z];人民网, 2003年05月

[4]东仁;成都:服务型政府建设造就“最具幸福感城市”[J];!望东方周刊, 2011, 11,

成都田园城市标语和口号 第2篇

深入贯彻“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精神

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而奋斗

统筹推进城市建设 加快田园城市进程

以建设现代田园城市为契机 实现产业高端 坚持科学规划 推动城市建设 打造产业高端 人在园中 园在城中 城在田中 田城相融

牢固树立田园城市理念 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打造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产业亮点

打造产业亮点 塑造田园城市示范典型

科学统筹 加快推进 田园城市 和谐共享 共建田园城市 共享和谐社会

建设田园城市 盛开和谐之花

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 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 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积极投身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

着眼全局谋划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 青羊建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

共建田园城市 共享健康生活

园在城中 城在田中 田城相融

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镇嵌田园

天府山水 田园城市

绿色翡翠田园 生态宜居之城 彰显欧陆风情 尽享田园风光 以产业为支撑 圆田园之梦想

城市的“空中田园” 第3篇

一、城市“空中田园”相关概述分析

(一)概念与意义。屋顶绿化不但指屋顶绿色植物的种植,还泛指露台、墙体、地下车库顶部、立交桥等不与地面、土壤相接触的特殊性质建筑的空间绿化。是基于该建筑的屋顶结构、负载和屋顶生态等条件下,选择生长习性合适的绿植,运用特殊技巧,在建筑的屋顶营造生态景观的一种模式。

近年,许多城市存在生态问题,如何在有限空间拓展绿区,成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探索中,人们发现建筑屋顶,具有广阔开发空间。屋顶绿化可增加都市绿地面积,软化建筑硬质立面,提升生活体闲层次,营造都市田园生活新模式。

(二)国内外发展现状。许多发达国家如德、英、美对垂直绿化和立体绿化早有研究并发展迅速。亚洲国家中经济实力雄厚的新加坡、日本、韩国也紧随其后。我国深圳、上海、北京等城市紧跟步伐进行实践并取得成功,然而和先进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存在。屋顶农业在国外发展已较为成熟,对于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应用方向也各有特点。都带有各地特色和明确的发展导向性,发达国家通常以商业贸易形式发展,与经济利益挂钩,且有政府资金和相关政策“保驾护航”;而在贫困地区,则是一种提供粮食、解决温饱的途径,且发展成无盈利性的公益事业扶助贫困人群。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同样也有粮食短缺的现状,同时也需要通过空中农园建立起扩大经济产出的商业链,国外的发展模式也值得借鉴思考。目前,我国对“空中田园”的研究还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理论体系。在景观设计综合性系统中,以俞孔坚、刘滨宜教授为代表的团队,在都市中进行了许多的生产性景观探索与设计实践。都是运用当代景观设计手法,吸取农业文明的造田和灌溉智慧,让自然做功,形成低碳城市景观,为解决当下中国环境问题提供一个借鉴的样板。

二、“空中田园”的景观内涵

(一)景观美学表现形式。屋顶农业景观融建筑技术、园林艺术、农业生产为—体,展示出农业景观的意境美。建筑屋顶、平台、墙体等空间打造新型的农业景观场地,并运用农业植物、微地形、水体和园林小品等园林因素,采用借景、框景、障景等造园手法,创造出不同应用功能和性质的农业休闲景观。不仅要满足使用功能,还需要提供休闲环境,以灵活多变的景观布局,达到生态、环境和经济价值的共赢。选用农作物要与展示效果关联,在主景、道路、节点等具体地点和空间面积,进行详细探究,风格统一。植物选取不仅为生产,还要借鉴园林造景手法,在材料选用、后期维护等方面做到处处精心,设计出多变的园林效果。

(二)绿色商业模式。“屋顶农业”为人们提供可口食物同时,还具有体闲功能。它强调城市的农作物生产与居民消费相结合。屋顶农业借助创新的经营形式,吸引人们的热情和社会的参与,让社区团体进行管理,不仅促进就业率,也节约了成本。居民还可以通过劳动换取农产品,这种运营可以定位成一种新型的绿色商业模式。

三、以芝加哥屋顶花园为例

(一)项目背景。美国伊利诺伊州加里·科默青年中心屋顶花园位于芝加哥南部的一个贫困区,主要为老年人和青少年提供学习和体闲空间。屋顶是一座年生产超1000磅有机水果和蔬菜的农场,产出的新鲜农产品可供175个人食用。还为学生提供接触自然的场所。

被称为“都市农业的避风港”由芝加哥的霍尔·肖特景观设计师事务所设计,获得了2010A SLA景观专业奖

通用设计荣誉奖,评审委员会对其赋予极高评价:“该项目朴实无华、简洁明了,是景观设计师与建筑师良好合作的成果,颇有可取之处。”

(二)生态理念的体现。屋顶花园不仅为烹饪课堂提供新鲜蔬果,还为当地餐厅准备餐食。当地的食品产品是建立自身可持续发展型社区的关键。小路将花园分隔成小块,它是用牛奶罐和轮胎等回收材料而做,减少对天然资源依赖。屋顶花园可大量吸收雨水,减少径流量符合环保理念。

(三)景观元素的运用。芝加哥屋顶花园在景观表达匕采用“点”“线”“面”形成生态空间。周围环绕走廊和教室,学生透过建玻璃窗看到外面的农业耕作,因此这也不仅仅是耕作为主的菜园,而变成了风景如画的田园。

(四)文化内涵的传承。此屋顶花园通过种植果菜、草药和花卉等绿植,成为许多学生学习生活的殿堂,也是城市农业的“标志”。感受农业种植的乐趣,从成长的过程中可学习有关营养、农业及可持续发展的知识。这对于他们今后成长都有潜在的帮助,从而促进社会文化大繁荣。

屋顶农业可以展示地域文化特色,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这种独特形态的现代农业,正处在以信息、物资、人才等高密度的现代化城市中,频繁的社会交流,必然会带动人们的观念,进而产生新的社会文化。同时,独特的传统文化,将因城市屋顶农业发展而传承与创新。

结语:随着景观市场多元化、城乡建设要求提高,屋顶农业是城市发展的新选择和新尝试,目的在于更加充分的利用城市现有空地,增加城市绿化面积。通过本文的论述,可知“空中田园”是—个复合载体,融合建筑、园林和农业生产,集经济、社会、生态于—体。作为现代化城市格局中的新兴角色,正在逐渐的改变人们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

作为一名景观设计師,我们应该把“空中田园”的设计理念灵活的融合在今后的项目中,改变人们对传统农耕文化的观念,推广更多的“空中田园”模式。为现代化城市中的人们创造健康的环境与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是我们景观设计师的职责所在,也是生物界的必然选择。

田园城市 第4篇

当时, 伦敦政府授权霍华德进行城市调查并提出一整套的整治方案。霍华德的方案出发点是, 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 这样, 融活泼的城市生活和恬静的乡村环境为一体的“田园城市”将成为一种“磁体”。因此, 从空间形态上看, 这种田园城市必然是一组城市群体的概念:当一个城市达到一定的规模后应该停止增长, 要安于成为更大体系中的一员, 其过量的部分应当由邻近的另一个城市来接纳。

在一个人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社会中, 谁占有了土地和金钱谁就占有了发言权和支配权。所以, 要想解决大城市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问题就要从这两点着手。霍华德的想法是消灭地产主, 土地归社区所有居民共同所有, 居民所缴纳的地方税和地租经计算后比原来交给地产主时少了一半还多;而对田园城市的各项支出, 霍华德的计算更为细致周密, 条分缕析列出城市建设和维护所必需的12项支出。他通过算经济帐的方法向人们证明, 在田园城市中他们不但都拥有土地和稳定的收入, 减少了赋税, 还拥有了舒适的住宅、便利的交通和健康的环境。

虽然霍华德曾在书中强调“更公平的分配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而且不会引起敌对斗争或苦难;根本就无需革命性手段, 也不必直接侵犯既得利益集团”, 但事实证明, 他的想法还是过于理想化, 社会改革不能单纯依靠“简单的事实”和“人性的纯良”, 还要与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 在资本主义社会没有走到尽头之前, 田园城市是不可能被普遍推广并取得成功的, 这也是已经建成的Letch worth田园城市没有像霍华德所期盼的那样在英国引起连锁反应的原因。

从《明日的田园城市》出版至今, 霍华德的思想已经流传了上百年, 虽然他的设想至今未能成为现实, 但不可否认的是, 它对近代城市规划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上, 他突破了传统规划主要用来显示统治者权威或张扬规划师个人审美情趣的旧模式, 提出了关心群体利益的宗旨, 这是城市规划思想立足点的根本转移;针对工业社会中城市出现的严峻、复杂的社会与环境问题, 他摆脱了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 从城乡结合的角度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解决;他设想了一种先驱性的模式, 一种比较完整的规划思想与实践体系, 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及其实践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他开创了在城市规划中进行社会研究的先河, 以改良社会为城市规划的目标导向, 将物质规划与社会规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我心中的田园城市作文 第5篇

这里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地面是金色的,街道上镶嵌着小片稻田,别有一番景象。

快看!风轻轻吹来,从银杏叶上落下的落叶,就像街道上厚厚的黄色地毯。走在上面就像走在柔软的草地上。累了,一踩就忘了疲劳。开心的时候,走路会更开心。

这里的湖水清澈见底,让人想喝一杯。湖底有活泼可爱的鱼虾。灵活的鱼在水中自由游动。可爱的小虾正在悠闲地散步。

这里的广场有广阔的乡村,各种各样的小店,纵横交错的田间小路.人们在广场上悠闲地移动,有的欣赏着美丽的花朵,有的拿起画笔泼墨,有的亲切地交谈着。人们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

这里的道路已经被田地取代了。一环路种小麦苗给城市披上绿领巾,二环路种油菜花给城市披上金腰带,三环路种花给城市披上精致的绣花鞋。

田园城市 第6篇

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 )中提出了关于城市规划的设想,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1902年《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改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并沿用至今。它代表了19世纪到20世纪之交,人们对于理想城市的一种思考,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社会改革的强烈愿望。该著作因其高度的前瞻性在城市规划和城市理论的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919年,英国“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经与霍华德商议后,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的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于当地。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所有的土地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必须缴付租金。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霍华德对他的理想城市作了具体的规划,并绘成简图。他建议田园城市占地为6000英亩(1英亩=0.405公顷)。城市居中,占地1000英亩;四周的农业用地占5000英亩,除耕地、牧场、果园、森林外,还包括农业学院、疗养院等。农业用地是保留的绿带,是城市功能与乡村功能的缓冲区,包括耕地、林地以及疗养院等,作为永久性保留绿地,为田园城市确立了一个明确的城市空间边界。在这6000英亩土地上,居住32000人,其中30000人住在城市,2000人散居在乡间。城市人口超过了规定数量,则应建设另一个新的城市。田园城市的平面为圆形,半径约1240码(1码=0.9144米)。中央是一个面积约145英亩的公园,有6条主干道路从中心向外辐射,把城市分成6个区。城市的最外圈地区建设各类工厂、仓库、市场,一面对着最外层的环形道路,另一面是环状的铁路支线,交通运输十分方便。霍华德提出,为减少城市的烟尘污染,必须以电为动力源,城市垃圾应用于农业。霍华德还设想,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他称之为“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中心城市的规模略大些,建议人口为58000人,面积也相应增大。城市之间用铁路联系。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的设想后,又为实现他的设想作了细致的考虑。对资金来源、土地规划、城市收支、经营管理等问题都提出具体的建议。他认为工业和商业不能由公营垄断,要给私营企业以发展的条件。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深刻地阐述了城乡结合的发展模式,城市和乡村有机动态平衡。一方面城市为农村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另一方面围绕城市的田野是支持城市发展、保持城市生态平衡、抑制城市无节制膨胀的关键。这种对城乡的积极认识与当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一致的。田园城市是一个功能相对完整的城市,为人们提供了从居住、工作、教育、购物到休闲的一整套生活方式。因此,每一个田园城市可以不依赖其他城市而存在,形成独立自足的发展模式,由此来吸引大城市和农村的人口。田园城市避免了传统单一核心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恶性膨胀。从空间形态上看,田园城市必然是一组城市群体的概念:当一个城市达到一定的规模后应该停止增长,要安于成为更大体系中的一员,其过量的部分应当由邻近的另一个城市来接纳。当若干个田园城市发展到合理规模时,就组合成社会城市。社会城市是由若干个田园城市组合形成,之间以绿地间隔,并通过铁路交通来联系,这样既可以保证每个田园城市的合理规模,又可以享受到大城市的优点,并避免了大城市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的缺陷。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城乡结合控制合理的城市规模,形成一种有机平衡的发展模式——建立城乡融合、具有适合规模的田园城市,形成田园城市簇群,最终构建社会城市结构体系,确立城市增长的正确原则。从广义上讲,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并不单纯是一种形式上的或是图面上的城市规划,实质上是一种对社会的改革,即对构成社会并对社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的城市风貌、城市有机体的总体规划。不仅包括了城市的总体布局与周围城市的关系,同时很大一部分是针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各有机体方面的规划及安排。从而解决不断畸形发展的大城市带来的种种问题,阻止大城市无节制地发展。该理论具有极大的超前性,甚至超越了很多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规划界将其称之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二、“田园城市”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田园城市是建立在对历史和现实深刻批判上的理想之城,它唤起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并为这一理想的实现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方法,甚至它的影响渗透到后来的很多城市规划的实践中,所以,刘易斯·芒福德曾说过:“20世纪,我们目睹了两项预示了一个新时代诞生的伟大发明。第一项发明(飞机)使人们得以展翅飞翔,第二项则使人们有希望在返回地球后能住在最美好的地方”,这“第二项”即指田园城市。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对后来的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理论产生了深刻影响,并影响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城市规划尤其是二战后西方国家的新城建设。赖特(F.LWright)的“广亩城市理论”,雷蒙·恩温(Raymond Unwin)的“卫星城市理论”、沙里宁(Eliel Saarinen)的“有机疏散论”(Theory of Organic Decentralization)都是对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的继承、深化与发展。

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实践来看,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的卫星城建设、“二战”后以英国为代表的新城运动、20世纪80年代兴起并延续至今的“新城市主义”运动,也都深受“田园城市”理论的影响。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新的城市设计运动,认为目前发生在许多大城市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都或多或少的是由于“二战”后几十年无序的郊区化趋势所带来的,而这一趋势是基于奉行功能分区,汽车主导、忽视公共领域、漠视人文精神和自然环境而形成的。为此,新城市主义理论提出了相应的规划主张,其核心思想为: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看待和解决问题;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居性以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持性;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性。

进入21世纪后,世界正在经历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进程,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整个人类的行动纲领。无论是机遇还是挑战,这些宏观趋势都会影响到城市和城市规划。但是,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预言,城镇的社会机遇和乡村的自然环境将仍然是人类对于居住地的双重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讲,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念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也将会持续下去。

三、“田园城市”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理想价值目标

城乡关系是指城市与乡村作为一定区域内共同存在的两个空间实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田园城市”理论强调的田园城市实质上就是城乡的结合体,田园城市的设计理念是围绕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展开的,其规模被严格限定在能够足以提供满足丰富社会生活的幅度之内(目的是为了使每户居民都能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其四周必须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农业用地是被保留的绿带,永远不得改作他用),这样的理论无疑是对城乡融合的完美描述,由城市中心到乡村外围的和谐“田园城市”应该作为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理想价值目标。

霍华德“田园城市”的理想模式,把城市作为一个主体,强调了城乡之间的相互联系。从今天的角度看,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有点类似于宜居城市。这种宜居城市有着和乡村紧密联系的开放系统,既有发达的工商业,更有永久的农业生产,既有城市的便利,也有着美丽的田园,既有优美、整洁、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也有安全、便利、舒适的社会人文环境。而且社会城市的宗旨还有为居住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更好的发展机遇的意思。这样,把良好物质环境、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相结合,确实是宜于人类居住和生活的集聚场所。而宜居城市无疑是现代人所追求的。在这个意义上,田园城市没有过时,而且有着强烈的现代性。从今天的角度看,田园城市使城乡交融,达到了城乡统筹。按霍华德设计,在每个田园城市里,既有生活居住社区,又有配套齐全的文教卫体等基础设施;城市的周边是大面积的生态用地、农业田地,确保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中心城市、周围城镇和乡村之间通过发达、便捷的交通线,实现人员、物资的快速低成本流动。所以,田园城市是将农村的发展纳入城市的发展系统,乡村的美好环境与城市生活的优点有机结合起来的和谐城市。在这个意义上,田园城市堪称和谐城市,有着强烈的国际性。

“田园城市”不只是美如花园的城市,它的深刻内涵在于注重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田园城市是一种统筹城乡发展的城市化理念,建设田园城市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路径。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兼具城市乡村优点、推崇城乡一体发展的理想形态,生动诠释了城乡统筹、区域平衡、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理念,向世人展示出了“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动人画卷:自然之美——水清洁、无烟尘、空气清新、田野与城市相融;社会公正——社会机遇平等、充分就业等;城乡一体——城市繁荣和乡村发展互动取代城乡分离。这也是田园城市理论中最具时代意义、最具有生命力的内容。自然之美,就是要严格保护农业地带,让居民能够方便地享受到乡村的清新乐趣,要突出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园林化,建设亲近自然的居住环境,要大量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污染等,其实质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社会公正,就是要改革分配制度、减少收入差距、保障就业和发展的机会均等,为穷困者建设住宅,逐步减少和消除贫困差距,建立一个公正的社会结构;城乡一体,就是要把乡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建设和改造,建立一个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新型城乡结构形态,实现城市和乡村的有机动态平衡。这是一条新型城市化道路,既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必然过程,也是打破城乡相互分割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优化组合的现实要求,将有力推动生产力在城乡之间合理分布,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使城乡融合为一体,达到城乡空间有序平衡、经济社会一体发展的格局。因此,“田园城市”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理想城乡形态,有巨大潜力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功能区规划的现实样本、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即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取代城乡分离的社会结构形态,这与当前我们要走的统筹城乡发展之路形同神合、高度契合。城乡统筹和田园城市是一脉相承,田园城市是城乡统筹的一个高级目标。城乡统筹就是要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目前,我国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失衡,传统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城乡居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差距越来越大。城乡统筹就应该从根本上改变这个面貌,让乡村生活与设施城市化,让乡村居民拥有城市的基础设施,享受城市的生活方式。现代“田园城市”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取向高度契合,其最终目的是要在迈向现代化的道路上实现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乡空间地域畸形发展的拐点期,社会整体持续发展能力在某些方面递减,这就要求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城乡统筹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一方面,城乡统筹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另一方面,城乡统筹又是破解社会矛盾的直接抓手。当前,城乡统筹是社会效率与社会公平的集结点,是统领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内在主线,是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得以建成的根本保障。而田园城市思想,给我们的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可以作为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理想价值的参考目标。因此,我们要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促进现代田园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齐思蓓,姚朋.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粗析与初探[J].农业科技信息,2008(21).

[2]马万利.田园城市理论的初步实践和历史影响[J].浙江学刊,2005(2).

[3]张捷,赵民.新城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田园城市思想的百年演绎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陆伟芳.从田园城市看城乡统筹[EB/OL]. (2009-12-21).http://www.yzzx.gov.cn.

[5]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 金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吕贝克城市中的田园香 第7篇

这是一座整个市区老城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 不仅一砖一瓦都被妥善维护并保留着传统的中世纪特色, 还因为临近水边而多了几分妩媚。单单徜徉在城中街巷间已是让人惬意之事, 而在吕贝克的河岸边散步, 更是可以让人幸福到忘记了烦忧。

画家的角落

在市中心的桥岸边有一片绿地, 被称为“画家的角落”, 因为站在这里看的话, 碧水、青天、古桥和远处玛丽安教堂的尖顶构成的画面, 体现了吕贝克至美的一面, 所以很多画家都喜欢在此作画。但在我看来, 吕贝克又岂止这里最美?它的河边处处是美景, 每一次的驻足都不会让人失望。

周末的话, 我最常做的事不是出门采购, 就是在家接受一天的电脑辐射。但在吕贝克的岸边行走时, 才反省到自己的生活方式有多么不健康。毕竟, 几点一线构筑的生活太过乏味, 而信息吸收过量带来的未必是知识的丰富, 还有可能是更多的头疼感。倒不如趁着周末, 放下心中这些纷繁的俗事, 坐在木椅上, 晒着太阳看着书。眼睛累时再抬头看一眼缤纷的绿色和澄净的水面。简简单单, 却最接近淳朴生活的本质。

当我翻看着冲洗出的照片并一一回味时, 甚至连一张在湖边晾晒衣服的照片, 都感觉那么的安静祥和。心头仿佛也被太阳晒过一般, 杀灭了那些名为“压力”“烦躁”“郁闷”等负面的细菌, 留下的只有干净的暖洋洋的味道。

窗台上的风景

河边的这条叫“Ander Obertrave”的路实在讨人喜欢, 风味十足的小房子一个接一个。居民们也趁着这个晴朗的下午, 坐在自家门前或者门外的长椅上闲话家常。光是随意走走, 遇见这些别致可爱的家家户户已经让人开心, 但当地的朋友还提醒我留意他们窗台上的装饰。

走近了仔细看才发现, 窗台上摆着的小向日葵也好, 照片也好, 所有的摆设都无一例外是朝向户外, 对室内的装饰没有太多的帮助。显然, 它们的主人意不在于装点自家, 而是取悦从这里走过的路人。而这样的窗台处处可见, 几乎家家都有这种习惯。因为吕贝克是个太过美丽的小城, 从来不缺旅人和游客。在大家对着周围的风景拍照时, 当地的居民们把自家面向街边的窗户也精心打扮, 让路过的人不管走到哪里都有景致可看, 真是充满了体贴的人情味。

看着处处被精心布置的小房屋们, 不禁让我想到了那句“Home, My Sweet Home” (家, 我那甜蜜、温暖、可爱的家) 。然后就觉得, 住在这里, 怎能让人不感到幸福?大家都在这么用心地生活着, 不仅有心地装扮自家, 还满怀善意地想着他人。甚至, 有的住户连猫咪的份儿都考虑好了, 在墙边钉了一串小台阶, 方便它们在外淘气后能顺利地回家……

转角小巷的惊喜

除了留心窗台上的风景, 如果你还能注意路边一些叫做“XXXX Gang”的小巷的话, 就可以带上你的好奇心去“冒险”了!它们就像一个个未拆封的礼盒, 在你打开的瞬间, 带给你大大的惊喜!

其实, 之前瞥见这些小门洞时我并没有过多留意, 想着大概是连接某户人家的后院, 不便打扰。但当地的朋友比划着手势, 示意我跟过去看看, 于是我紧跟其后。没想到略略欠身钻进门洞并穿过这条小路后, 呈现在自己眼前的竟然是一番开阔的天地。

尽管是在老城内, 但房屋都被精心地维护。一户挨着一户, 错落有致, 干净有序。人们都把自家门前的空间充分利用装扮起来, 营造出温馨舒适的气氛。穿梭在这众多的小巷和庭院中, 真的像在拆礼物一般。每一次的转角就是一番新天地, 等待着你的也会是一个又一个应接不暇的别致风景。惊喜有大有小, 却永远不会让你失望和后悔。

彼时正值深秋傍晚, 小巷内处处都很安静, 所以我和朋友交谈的声音都不自觉地放低, 生怕打扰了周围的住民。但看到屋内的厨房还亮着温暖又柔和的灯光, 屋外的长椅上也摆着靠垫, 好似这屋的主人随时都会从里面端着美食走出来, 坐在椅子上, 一边享受秋日风景, 一边和家人谈天一样……

我爱上了这份体验, 更羡慕能够住在这里的人。可以生活在世界文化遗产之城, 依傍水边, 房屋精美, 庭院幽静。这里就宛如城市中的世外桃源一般, 让人别无他求。

吕贝克的河岸边是让人无比放松的地方。虽然远离喧嚣, 却不至于让人落寂。随意走走已是惬意, 四处延伸的小路更是曲径通幽。

田园城市 第8篇

“白云人家”:“田园新城”的农村社区

“白云人家”是尹集“田园新城”建设的第一个新型农村社区。社区占地304亩, 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 共建有住宅504套, 自去年“五一”第一批居民入住以来, 目前入住率已达80%。入住的居民大多是尹集乡青龙村的村民。原来的青龙村所在地如今已整体开发, 成为4A级旅游景区——中华紫薇园的一部分。村民们则整体搬迁到了白云社区。

据了解, 白云社区内共有四种户型:70平米、100平米、140平米和一户一宅的180平米“别墅”。别墅前有一大片空地, 里面的植物郁郁葱葱。社区工作人员介绍, 这是均等分配给居民栽种鲜蔬的“开心农场”。坐在路边长椅上休息的张婆婆得意地告诉记者:“我就住在这个140平米的房子里, 有三个卧室、两个卫生间, 厨房也很敞亮。墙面在入住时就已经被粉刷好了, 还配送了冰箱、洗衣机、彩电、天然气灶等等。”说着张婆婆又指向前面的社区超市, “那里什么都有得卖, 很方便”。

记者在社区里沿路走着, 所有道路都是柏油沥青马路, 道路两边是太阳能风能混合节能路灯, 灯柱上还挂着空灯笼。社区里有超市、服务中心、幼儿园、篮球场、停车位等设施。这里, 与大城市里成熟的小区几无二致。湖10

新型城镇化建设, 让农民“上了楼”并不等于“进了城”, 关键是要给村民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尹集在建设新社区的同时, 着力为居民创造就业机会。

据社区居民介绍, 以前, 这里村民们的主要收入是靠年轻人外出务工和种田的收入。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只能在家“看娃子”或做点简单的农活, 基本谈不上收入。如今, 家庭收入除了年轻人打工的收入之外, 还有土地流转所得“租金”和在中华紫薇园工作的工资收入, 而且老年人也能在紫薇园工作。据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73岁老奶奶说, 她去年在紫薇园上班, 一天工资50元。今年按年龄算工龄, 所以一天40元。年龄大, 身体稍差的, 也最少可以拿到一天25元。

白云社区居民闫师傅说:“老人现在都可以来‘紫薇园’帮着种种树、浇浇水, 既锻炼了身体, 还增加了收入, 一举两得”。

中华紫薇园:“田园新城”的支撑点

走出白云社区, 横穿过紫薇大道, 对面就是中华紫薇园。这是襄阳市引进的市重点旅游项目, 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 于今年3月22日进入试运营阶段。

坐上园区的观光旅游车, 沿途各类植卉掠过眼前:紫薇、郁金香、樱花、桂花、石榴、玉兰、红叶等上百种名贵的花卉被种植在这里。由于四月中旬不是花朵盛开的季节, 记者能看到的仅仅是被前几天的雨水打落在地面上的片片粉色樱花花瓣。开观光车的闫师傅告诉记者, 在三月份郁金香、樱花等花卉盛开的季节, 他们每天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顾不上;六月份这里的紫薇、荷花等盛开, 赏花者也是络绎不绝。五一假期、十一假期和其他小长假都是观光的高峰期。

目前, 园区栽有树苗一万五千多亩, 全区总占地两万一千多亩, 涉及青龙村、白云村、凤凰村3个村, 其中青龙村占80%。在园区工作的人大部分都是来自园区对面的“白云人家”社区, 另外的一部分则来自于周边村的村民。园区的建设发展不仅带动了社区居民的就业率, 也给周边村的村民增加了经济来源, 这种“双赢”的建设模式既促进了尹集乡和襄阳市的经济产业发展。

中华紫薇园在园区规划中融入城市发展, 依托旅游要素, 推动花卉苗木产业深度化、高端化发展;坚持科学规划、生态为本、产业联动、民生为本四大原则, 大力推进生产要素集约化、产旅发展一体化、开发建设低碳化, 构建旅游产业多元共融、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文化旅游高端产业集聚区。

“田园新城”:“田园”梦的现实版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 尹集乡不是简单扩大城镇规模, 他们利用产业形成的基础, 推进土地开发、交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 形成人口聚集, 配套发展公共服务, 结合发展商业化服务, 形成区域城镇化发展的整合, 实现产城一体化发展。

襄阳市尹集乡在汲取霍华德“田园城市”理念, 学习借鉴国内外“田园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 按照“城乡一体、整镇推进, 产业为基、民生为本, 新型社区、田园新城”的要求, 对尹集全域规划, 形成“一主五新”空间布局, 即建设7平方公里的镇级市主城区及围绕镇级市中心城区建设白云人家、凤凰家园、人旺湖畔、青龙碧湾、姚庵新村五个农村新社区, 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五星捧月”的田园新城;并按照产业支撑、结构优化的要求, 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花卉苗木、教育科研等三大板块特色产业, 把尹集建成中部驰名、全国知名的乡村旅游名镇、花卉苗木大镇和教育科研新镇。

田园城市 第9篇

一、农业生产的现状与问题

我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 是三圈层的农业大县, 距成都市区48km, 幅员面积1 321km2, 集山、丘、坝于一体, 属川西平原“粮食生产大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县”。

2010年, 我县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产值15亿元, 农产品加工量22.70万t, 加工率50.4%;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9.1万户, 带动农户面达71%, 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50余元。农业产业化取得了的一定的成效,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优化了农业内部产业结构, 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初具规模;二是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大力推进了农业产业化;三是产业特色优势进一步凸显, 产业竞争力得到增强;四是探索建立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机制, 初步形成了一批以设施农业、精品农业、特色农业和观光农业为特征的产品生产基地, 为实施农业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目前, 我县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仍处在初级阶段, 尚有许多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农业结构和品种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二是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不高;三是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和规模偏小, 农产品缺乏品牌带动;四是产品科技含量和档次不高, 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五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六是资金投入不足, 农业增效仍然困难;七是机制的瓶颈制约尚未从根本上解除。

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与夯实田园城市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我县现代农业的发展状况与问题, 现针对性地提出今后5年内, 加快我县现代农业发展与夯实田园城市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 完善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一是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二是加快发展生猪、家禽以及麻羊生产, 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三是大力提高农畜产品品质,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标准化建设, 全面发展无公害粮油、蔬菜、水果,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四是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农业物流业, 加快推进农产品进超市和大型农副市场;五是搞好农产品商标注册和品牌认证工作;六是进一步深化和推进农业园区、都市农业产业、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带及新农村示范片的布局和发展;七是围绕安仁———西岭雪山历史文化与自然遗产走廊建设, 积极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 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 全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1) 完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与布局

以安韩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园区建设为重点, 按“一轴两区三基地”的布局, 高起点地编制和实施《大邑县安-韩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园区建设总体规划》, 发挥其农业产业化示范、栽培示范、良种示范、设施农业示范、观光农业示范的带动作用;以“一乡一园、一园一主业”的发展思路, 推进园区建设和主导产业发展。

(2) 招商引资, 引进龙头企业建设现代农业园区

(1) 大力招商引资, 建设万亩核心市级园区。建设食用菌现代化良种繁育中心、食用菌无公害种植产业园和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蕈菌文化区、休闲观光农庄;辐射带动县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发展蔬菜设施栽培、花卉、茶叶、食用菌业、种养循环业和观光休闲旅游农业;以核心区为中心, 发挥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辐射带动全县食用菌、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辐射带动我县安仁至西岭雪山的历史文化与自然遗产走廊沿线, 发展特色种养、体验休闲观光农业, 从而有效地推进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2) 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推动农业产业高端发展。大力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我县市、县、乡三级现代农业园区, 开展以佛手瓜、铁观音茶、金针菇等为代表的名、特、优、农产品新品种的规模生产及精深加工, 推动农业产业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产业高端发展, 着力培育新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

(3) 开展农业科技项目的示范与推广

按照现代农业产业规划与布局要求, 在我县三级农业园区扎实推进粮油、畜禽、茶桑、果蔬、红梅、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示范基地建设, 积极推进特色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经营发展, 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紧密结合模式, 延长现代农业产业链。继续组织实施生猪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实施好“建设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工程”、“粮经双创双建示范工程”、大自然梅花产业园等重点项目。

3. 打造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带, 提升

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和产业竞争能力一是在我县安沙路董场段、大新路安仁韩场段、韩董路沿线建设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带, 重点打造安韩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园区, 充分发挥其两轴两区三园四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依托现有的食用菌、优质蔬菜等基地, 在董场、韩场、蔡场3镇各规划建设1个现代农业产业带, 努力把现代农业产业带建设成为区域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备、产业优势明显、业主效益优良、服务方式高效、辐射功能突出、带动农民增收的现代农业创新发展平台;三是依托产业带, 通过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产学研联合, 建立一批果蔬 (菌) 、畜禽、茶桑、林竹药、粮油产业的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 着力提升现代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能力, 引领大邑县现代农业技术进步, 加速创新成果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为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服务。

4. 加快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经营

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带建设, 围绕我县食用菌、榨菜、生猪养殖等优势产业发展, 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 发展农业规模生产和精深加工。

5. 实施品牌战略

田园城市 第10篇

成都市于2009年年底确立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构想是在借鉴霍华德“田园城市”思想的基础上,将“超大型、现代化、世界级、田园城市”四个要素融入“全域成都”的发展目标之中,力争形成“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并据此打造成都经济区的区域一体化的现代“田园城市群”[1]。而目前我国已有数十个城市提出了建设“田园城市”的规划和目标,要避免一场新的城市同质化建设运动所带来的“千城一面”,就要在“田园城市”的理论基础上,重视并突出各个城市的本土特色。

作为巴蜀园林的代表,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成都园林中的“山、水、林、园”本身就是广义田园中的生态用地和景观元素,它们是体现成都地方特色的最好的景观要素之一。因此,在成都建设“世界田园城市”的过程中,就需要对园林绿化,尤其是成都本土园林绿化如何在田园城市的规划建设工作中得到应用进行深入的研究。

1 传统风貌

成都市要营造“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景观,突出成都的城市景观特色,以区别于其他城市,就要从成都市园林绿化的传统特点和现实情况出发,发扬特色。成都市园林绿化的传统风貌有其自身特点:1)城市绿化与自然景观、城市建设及名胜古迹融为一体;2)以常绿阔叶植物为骨干,以林植、丛植为主要形式;3)“花重锦官城”,花卉不仅栽培于园林,而且已发展到街道,深入到单位房顶和居民阳台[2]。

因此在进行田园城市的园林绿地规划时,应根据上述特点,认真实施规划建绿的原则,以人为本,保持川西园林风格,在绿地系统的主控框架下,完善绿地组团间的组织和联系。在中心城建成区之间,通过控制非城市建设用地,发展绿化缓冲区、形成各组团之间的绿化隔离带。在公园、居住区和道路三种主要城市用地系统上做到绿化的点、线、面、圈相结合。以公园、小游园、小绿地为绿化点;以干道、滨河绿化为绿化带;以政府机关、企业、学校等社会单位的绿地与建筑立面为基础绿化面;以城市山丘河湾、名胜古迹为外围的绿化圈。

2 植被选择

既要营造优美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景观,又要体现成都的本土特色,离不开对园林植物景观材料的选择。选择的原则应当是因地制宜、以乡土植物为主,同时充分选用引种成功的植物,以突出成都浓郁的地方特色。园林植物要多样化,这是城市绿化的客观要求,但必须有重点植物,它们不仅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景观特色,还有适应性强,抗病虫能力强,生长良好,栽培管理容易,深受市民欢迎等优点[3]。

2.1 树种选择

除了分布最广、最受成都市民喜爱的各类丛生竹外,目前成都园林植物中,生长良好的乡土树种包括银杏、银木(大叶樟)、女贞等。在常绿植物方面,根据成都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成都市的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东部偏湿性常绿阔叶林。偏湿性常绿阔叶林主要由山毛榉科的常绿性植物组成,其次有樟科、山茶科、杜英科、金缕梅科和木兰科的成分。此外,成都地区冬季日照少,并由于四周环山高空气流滞缓,不利于城市污染物的水平方向输送扩散。因此适当选用部分落叶植物对增大光照量和扩散大气污染物较为有利。由此,骨干的一般树种的选择范围为:雪松、银杏、悬铃木(法桐)、银木(大叶樟)、女贞、广玉兰、罗汉松、栾树、水杉、枫杨、皂荚、苦栋、臭椿、枫香、梓叶槭、紫藤、常春油麻藤、地锦(爬山虎)、凌霄等[4]。

2.2 花卉选择

成都园林自古以来就有栽花之风尚,同竹一样,不仅仅是因为成都地区有良好的自然条件,更与蜀地普通民众或文人墨客对于花卉的喜爱之情是分不开的。梅花、茶花、兰花、菊花、牡丹花、杜鹃花、紫薇花、海棠花、芙蓉花等都是成都栽培久远的传统花木。成都的郊县多花圃、花农,城市则多花园,尤其是在园林之中,各种花卉与其他本土绿色植被交织在一起,表现出浓厚的古朴粗犷的自然色彩,充分体现了成都鲜明的地方特色。

成都地区园林常用的花卉包括:桂花、垂丝海棠、紫薇、黄角兰、贴梗海棠、腊梅、小叶含笑、红花玉兰、三角梅、红继木、迎春、串线柳、红千层、芙蓉、茶花、樱花、醉香含笑、春鹃、夏鹃、西洋鹃等。此外,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体现乡村风貌的野生花卉也成为城市绿化景观一项有益的补充。目前成都市的园林绿化中,野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种类有几十种之多,如毛地黄、羽扇豆、大花飞燕草等[5]。传统城市绿化中,树多花少,颜色以绿色为主。将花卉应用在城市绿化中,可以弥补城市绿化色彩单调的缺点,同时城市传统的花卉文化也得以继承和发扬。

3 空间搭配

不管是古典园林,还是现代城市,主要都是通过植物、土坡等来分隔空间。因此在成都规划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时,在植物的空间搭配上必须要遵从城市的原有规划布局,同时也要借鉴古典园林内对于植物搭配的原则。

在植物的空间搭配上,要根据地形、地貌等立地条件和各种活动功能的要求,以乔木为骨干;草坪、花木为重点,采取大小相间、幽畅变换、开合交替、虚实结合的形式组成变化多样的仿园林空间。结合地形和乔灌木的不同组合形式,形成虚实、疏密、高低、繁简、曲折不同的林缘线和立体轮廓线。植物配置要有一定景深,实现大小空间相济,每个空间内的植物应富而不乱、多样且统一,对于骨干大的乔木树种应选择单纯而应避免片面追求种类最终给人繁琐杂乱的感觉,对于一般树木则不宜过于单纯,而使人感到单调乏味;同时应注重植物的色彩配置,既要四季常青又应四季变化,首先应充分利用植物资源,在设计时应有计划、有步骤的调查研究,并通过开展引种驯化,因地制宜,扩大和丰富植物品种,并应学习自然植物群落的优美景观,吸取成都自然植物群落形成的规律作为配置艺术的借鉴,并应掌握自然山林规律,既要集中山林胜景和精辟概括,也应因地制宜,以客观环境为依据,对客观存在的景物用“入巧”将“大工”进行局部运用或改造,最终实现“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同时应学习自然界浑宏开阔的气魄,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应做到“虽由人作,宛如天开”,出乎自然。

4 结语

成都地区气候湿润,河湖纵横,古树名木遍布,名花异草繁多,自古以来游赏之盛甲于西蜀。优越的自然条件、雄厚的经济实力、繁盛的游赏风俗、深厚的人文底蕴造就了成都独特的园林发展特色[6]。凸显一个城市的个性,是形象打造与营造综合竞争力的关键[7]。因此,在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过程中,成都应该将本土园林文化与田园城市理论相结合,使本土园林的布局、植被、建筑等特色尽量得到体现,进一步做好成都的城市特色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柳钦.田园城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理想城市形态[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1(3):21-23.

[2]成都市园林局.成都市园林绿化探索[J].四川建筑,1991(1):30-31.

[3]施维德.成都市区园林植物的选择[J].成都建筑,1998,18(3):46-48.

[4]张燕,李丹.成都市植物树种选择建议[J].中国花卉园艺,2011(21):31-36.

[5]马济民.野生花卉在成都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2009(9):66.

[6]潘明娟.成都古代园林初探[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18(3):13-15.

西咸新区打造现代田园创新城市 第11篇

西咸新区规划面积882平方公里,位于西安、咸阳两市建成区之间,东距西安市中心10公里,西距咸阳市中心3公里,是中国通往亚欧大陆地区的门户。新区还有着丰富地历史文化遗址,是国家遗址保护区最多的区域。周沣京和镐京,秦咸阳宫和阿房宫均在西咸新区范围内,拥有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之称。

西咸新区成立以来,得到陕西省金融办和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全力以赴的帮助,他们帮助新区解决各类金融需求,还专门出台政策引导金融支持西咸新区发展。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还将西咸新区作为陕西省“四对接一扩大”工程实施的重点区域和示范窗口,今年又帮助西咸新区空港、秦汉、沣西、泾河四个新城设立了金库。“四对接一扩大”的主要内容是区域金融改革发展理念与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对接;信贷结构调整优化思路与全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接;金融调控监管政策与财政定向扶持政策对接;金融服务产品创新与全省实体经济发展实际对接;扩大全省融资规模。近期,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行长郭新明还提出,充分发挥金融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作用,帮助西咸全面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新区靠着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再加上雄厚的金融支持,西咸新区以项目为核心全力推进各项工作,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入区企业实力和项目质量明显提升,重点项目有序推进,融资和土地工作进一步加强。西咸新区还将以“保护耕地、保护生态、保护文物”的原则和“发展新产业、形成新业态、建设新城市”的目标,建设都市农业和现代城市高度融合的现代田园新城。

田园城市 第12篇

成都作为中国西部特大中心城市, 2010年底常驻人口已达1404万, 约一半余在城, 近一半在乡, 辖域面积1.24万平方公里, 涵盖19个区 (市) 县, 具有大城市带大郊区的显著特征, 城乡问题亦十分突出。在成都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是国家对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 其目的是为了探索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的经验和模式, 也是尝试构建和谐社会体制的需要。自2003年以来, 成都已先行先试, 开始了对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探索, 走出了一条以科学规划为引领, 以“三个集中”、 (1) “三次产业互动”为核心, 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路径。到2006年, 成都城乡统筹的实践基本取得成效。当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05元, 比2002年增长45.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02年的2.66∶1缩小到2006年的2.61∶1,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 (2) 2007年, 成都被确定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 进一步加快了对“城市-乡村”发展模式的探索。2008年, 成都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致力于灾后重建, 形成了充分体现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四性”原则的新农村规划建设模式;2009年底, 成都市确立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长远目标, 其内涵主要包括:世界级国际化城市, 西部地区现代化特大中心城市, 人与自然和谐相融、城乡一体的田园城市。

二、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示范线建设

“世界生态田园城市”建设内容十分丰富, 时间跨度很长, 第一阶段的建设需要5~8年的时间, 为稳妥推进各项工作, 成都市决定延用“因地制宜、典型示范”这一8年统筹城乡发展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 先期以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示范线”作为一条新的实践探索路径和重要举措。

1.示范线建设的基本情况

未来3至5年内, 成都将打造完成11条主要以道路来划分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线, 分布在东南西北各个方向, 覆盖了整个成都。

11条示范线的选取与建设将以“综合示范、统筹集成、突出特色、远近结合”为指标, 以“六个一体化、 (3) 三个集中和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 (4) 为示范基础, 以“全面推进全域成都城乡统一户籍实现居民自有迁徙、着力强化整县整镇示范和政策项目集成、大力促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一般场镇改造和林盘整治以真正实现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自有流动”为总体要求, 以“综合体现世界生态田园城市内涵、全面展示现代城市、现代农村、现代产业和生态环境、展示新型城乡形态和生活方式”为根本目标, 在未来5年中, 示范线将建成世界生态田园城市体制机制建设的典范和新型城乡形态建设的样板。

2.示范线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 科学编制规划方案, 统筹推进示范线建设。

为了保证示范线路规划编制更科学、更具带动性, 成都市把“九化”作为制定标准, 分别是布局组团化、产业高端化、城镇集约化、功能复合化、空间人性化、环境田园化、风貌多样化、交通网络化、配套标准化。按照土地综合整治、产业发展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等“多规合一”的思路, 在成都全市产业功能区规划指导下, 高规格编制了县域、镇域及村 (社区) 发展规划, 以规划对示范建设所涉及各项目进行科学合理布局, 着力实现示范区控制规划的满覆盖。

(2) 建立健全各项体制机制, 强化政策项目集成效应。

按照“经济市场化、社会公平化、管理民主化”的改革取向, 示范线建设积极探索促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培育农村市场组织、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土地综合整治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健全居民自治、创新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为体现资源聚集优势和规模效应, 根据规划、项目、资金和创新“四集成”原则, 对重大示范项目采取集成政策、集聚力量、集中攻坚来统筹推进。采用了整合示范项目区各专项资金, 打捆使用;通过财政贴息或补助、政府奖励、税费优惠、项目报批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加快重点项目实施进度;把争取的土地综合整治、现代农业和林盘整治、新居工程等要素项目投入到示范线, 并优先立项。

(3) 提升重要节点建设水平, 不断强化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示范建设的目的是通过打造示范项目加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从而最终让广大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因而采取了细化措施不断强化成功示范项目 (产业示范、土地综合整治示范、集中居住区示范、新型基层治理示范等) 在当地的引领作用, 扩大已有的示范点和示范片, 明显增强了对后进地区的带动帮扶作用。

(4) 加快基础设施与投融资体系配套建设, 推动重大示范项目顺利实施。

成都各区县都加快了配套的基础设施和投融资体制机制建设, 依托示范项目推进产业集聚发展、集群发展, 强化示范建设的产业支撑力度。与此同时, 加大力度持续推进一般场镇改造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在改善场镇功能形象的同时突出场镇的产业培育, 并将场镇改造与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相结合, 依托场镇建设新农村综合体, 带动全域城乡一体化水平提升。

(5) 坚持市场化配置资源, 不断创新示范建设模式。

成都在建设模式上不断创新, 提升了示范项目的市场化运作水平, 增强了开发建设的活力。一是在引入社会化资金上创新。按照市场化取向, 着力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广泛参与、市场化运作”示范建设模式, 发挥政府投入乘数效应和撬动社会资本作用, 运用市场化多种方式, 创新突破项目建设资金、资源等难题, 并在保障县镇两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 以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 充分运用产改成果, 注重项目包装与策划, 通过BT、BOT、TOT、联建 (5) 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示范建设。二是在产业发展模式和机制上创新。突出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家庭车间等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的农村新型经济组织, 让农民真正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并结合农村产改成果运用, 创新土地入股、合作经营的模式和机制, 努力打造了一批带动力强、影响力大的农村市场经营主体。

(6) 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步伐, 注重保护辖域生态本底。

在示范建设中成都坚持把推进产业跨越式发展、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 根据已有项目基础和功能区规划抓三、二、一产业的复合发展,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各示范县、示范镇、示范村的支柱产业开始发展壮大, 一些新农村示范片亮点逐渐连点成线、连线成片, 带动了周边区域的发展, 夯实了城乡统筹建设的基础。

(7) 深化农村“四大基础工程”, 加速推进社会建设工作。

成都坚持把实施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作为示范线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一是完成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验收达标, 深化产权成果的运用。二是不断完善提升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 农民集中居住区均按照“1+11”、“1+13”、“1+17”标准 (6) 进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配置;三是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健全了村民议事会制度, 规范理顺了村级党组织、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四是土地综合整治全面推进, 分类实行农用地和建设用地项目整理。

3.示范线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

(1) 极大推动了城乡统筹发展, 促进了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

通过推进示范线建设, 成都拓宽了城市经济发展和现代农业的空间领域, 促进了信息、劳动力、土地、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有效流动, 特别是吸引了城市工商资本进入农村、投向农业;同时树立了统筹发展、重点倾斜、集成推进、市场化运作的规建理念, 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步伐, 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联动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2) 加快了一三产业联动发展, 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

实地调研中发现, 示范线沿线所涉及乡镇均围绕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做文章, 通过打造农物精品种植 (养殖) 基地、设施农业示范园区、综合物流园加工贸易区, 建设家庭农场、现代农庄, 培育和发展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的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 修建自行车绿廊、古镇特色街区等手段有效整合农业旅游资源、发展农业服务业, 加快一三产业互动发展, 加速吸聚都市消费人群, 明显提高了现代农业产出的综合效益。

(3) 优化了沿线农村生态环境, 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在推进示范建设中, 注重风貌、风情与文化元素融合打造, 依托辖域内生态本底特点, 把绿色田园的思想理念融入到示范线的空间布局、建设形态、自然文化景观等建设中;加快形成了组团式、田园式、生态化、人性化的空间结构和多层次、多功能的生态体系, 极大优化了沿线农村的生态环境, 改善了农民原有的“脏、乱、差”的生产生活条件, 从视觉上将城市与乡村无缝连接。

(4) 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多渠道就业和多途径增收。

示范项目实施极大拓展了项目区就业承载能力和农民转移就业渠道。通过政府组织的公共就业服务和村社自行组织劳务合作社等方式, 农民既可外出务工, 同时也可返聘到园区或基地务工, 实现了以项目促就业、带创业, 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通过项目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增加农民股金分红收入;通过项目搞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充分激活农村金融市场, 促进农村资源资本化, 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5) 以示范建设为载体, 农村“四大基础工程”加速推进。

示范线建设坚持把实施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作为重要内容和手段, 一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验收达标, 产权成果运用进一步深化。二是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向着基本均衡迈进。三是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四是土地综合整治全面推进。

(6) “三个集中”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 新型城乡形态得到全面展现。

在示范建设中运用市场化手段, 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 充分体现“四性”原则;土地规模流转、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与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建设标准化种 (养殖) 植基地实现有机结合;工业集中发展与适度发展农副产品初加工实现有机结合。

三、示范线建设推进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难点

1.规划体系在推进中有待优化

原有的规划建设体系已经有碍于现代农业、旅游、观光、休闲等“一、三”产业联动发展的要求, 需要进一步优化各区域城乡建设的规划体系, 尤其是各地专项规划和项目规划。

2.市场化运作机制的系统性和集成水平还有待全面提升

成都在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体、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多元投入体系, 以市场化手段推进田园城市示范建设作了积极的尝试, 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市场化推进的系统性和集成度还不够, 有些区域有资源没项目, 对社会资金的吸引度不够, 大部分乡镇建设发展资金的主要投入还依赖于政府财政拨款。

3.建设用地、电力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 现代农业发展受到制约

在培育农村市场主体发展的过程中发现, 受国家土地用途管制政策的约束, 发展现代都市农业项目所需配套的基础设施用地指标, 不论是国有性质的用地还是集体建设用地性质的, 很多场镇都不能得到满足;尤其是没有明确政策规定管理用房的修建比例, 制约了很多乡镇一、三产业互动的家庭农场、现代农庄的发展, 给下一步拓宽乡村旅游范围, 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项目带来了阻碍。

4.产权制度改革成果的运用有待扩大, 农村产权抵押融资的流转平台还未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成都农村的大部分集体建设用地属于农村居民点用地, 属农民集体拨给农户使用, 属限制性使用权, 且零星分散, 不宜直接利用且无法规政策支撑, 需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实现集体建设用地区域上的置换集中和优化布局。

当前, 农村普遍区域还存在产权交易制度不够完善、流转程序不够规范、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特别是法律门槛没有迈过、流转政策突破口未打开等问题, 致使农村产权流转市场始终热不起来, 一直处于两头热中间冷的状态, 这一状态的存在对后续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造成了障碍。

5.部分区域仍然存在主导产业发展滞后、示范项目少、资金缺乏等问题

成都的部分远郊县域目前普遍遇到的难题是:由于区位劣势及经济发展原因导致重大项目偏少、县级财政持续投入有限、市场资金引入也受到一定制约, 因而短期内要实现统筹城乡全方位发展难度较大。部分乡镇的主导产业发展缓慢、优势特色产业不明显, 在后续发展中造成了资金引入困难、市场竞争力弱化的后果。究其根源, 一方面是因为主导产业尚处起步阶段, 规模较小、现代化程度较低, 其支撑作用尚不明显;另一方面是由于各种复杂原因造成的农村市场化发展不足, 各种功能体系尚待健全, 因而当地政府在引导上眼光不远或定位不准。

四、化解困境的对策思路

1.优化城乡规划, 明确示范方向

进一步优化示范线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沿线产业发展规划, 完善、细化示范建设所涉及的镇域、村庄规划以及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新农村示范片、环境保护和社会事业发展等专项规划, 逐步形成科学的、长期的、稳定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规划体系, 并在推进中强化示范建设规划对实际工作的引领。

2.完善体制机制, 提高示范效率

(1) 强化统筹联动推进机制。

在集成推进示范项目过程中应坚持统一领导、各方协调原则, 尝试统一建立统筹推进机制, 防止政出多门现象的发生。

(2) 深化共创共享机制建设。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共创共享”的核心理念, 一要深化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二要创新基层民主管理机制, 深化完善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评议的长效机制;三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体制创新。

(3) 创新市场运作机制并强化管理监督机制。

进一步深化探索示范建设中有效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创新管理体制, 提高示范效率。特别针对目前存在的政府大量投资乡镇建设发展的现状, 我们应在法律界定的范围内深入研究、积极探索盘活存量国有土地、存量集体建设用地, 适当利用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路子, 加大政策力度以引导金融机构、公团、企业等市场资金参与一般场镇改造和现代农业发展项目等农村建设, 同时要在农村地区尝试推进以股份合作制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在监督管理体制上, 既要健全财务管理审计监督制度, 又要健全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制度, 使效率与公平得到统一。

3.出台相关政策, 解决用地难

要尽快按照《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出台相关政策, 为基层实施农用地管理提供地方政府明确的指导性意见, 解决好农村市场主体在发展过程中受制的建设用地指标、管理用房的修建比例等问题, 全面推进一、三产业良性互动发展。

4.深化产权改革,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1) 酌情加大对示范区路网、管网、电力、水利、其他市政基础设施的整体配套和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 着力打造一流的产业项目配套环境。

(2) 随着产权改革的深入推进, 农村的各类资源要转化为资本, 还需要有组织地与市场对接, 这就需要加强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因而在后续改革探索中应进一步规范集体经济组织的建设、管理, 完善内部治理机制, 调动群众参与集体经济组织建设的积极性, 增强集体经济组织与市场对接的能力, 大力发展农村工商业。

(3) 随着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 有限的农村资源被再次整理出来集中集约使用, 其中相当部分将参与市场交易。政府要考虑打造切实有效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 成立第三方产权评估机构, 并协调金融机构及时制定一套完善的产权抵押融资程序, 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 引导市场规范运作, 保证资源价值最大化。

5.照顾弱势地区, 增加政策倾斜

针对部分地区产业发展滞后、特色不明显的问题, 可据区域特点和比较优势给予各区特色产业有力的发展政策和资金支持, 尤其是项目建设资金渠道和项目资金审批、管理程序还需进一步优化完善, 并搭建平台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农村滞后发展的区域, 以有效促进该区域传统产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式的转变。

6.加强经验总结, 促进示范推广

作为一条城乡统筹改革与发展的新路径、新举措, 示范工作应深入总结先期探索的宝贵经验, 并在更为广泛的区域进行宣传推广。也要采取多种手段充分发动各级干部和城乡群众积极参与示范建设, 逐步提高城乡群众对示范建设的认可度和积极参与率, 不断扩大示范建设在城乡统筹工作中的影响面和带动效应。

参考文献

(1) 阎星等著.改革开放30年:成都经济发展之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9.

上一篇:行为效应下一篇:超声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