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与语言理解

2024-09-19

语境与语言理解(精选9篇)

语境与语言理解 第1篇

1. 语境

关于语境,中外语言学家曾有过种种论述。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提出了“语境”这一概念,并把语境分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英国语言学家弗斯接受了马林诺夫斯基的主张并明确了“情景上下文”定义,把语境分为语言内部结构因素构成的上下文和外部情景上下文。之后,韩礼德把语境划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把语境因素归为三个组成部分:场境、交际者和方式。在中国,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陈望道在其《修辞学发凡》中提到“情境”。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按内容又把语境分为现实的语言环境和广义的语言环境。

参考中外语言学家的论述,语境就是指使用语言的环境。语境可以是一篇文章的上下文;可以是文章的时间、地点、历史背景;也可以是对话人的身份背景、对话人之间的关系等;还可以是语言交际活动中经济、社会、文化、风俗等因素。语境分为语言语境和语言外语境。而语言外语境又可以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语境为我们准确理解和传达语言所表示的意义提供了一个赖以依靠的依据。只有联系语境,语言才能更准确地表达意义、传递信息,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语言。

2. 语言语境与语言理解

语言语境,是指言语内部环境,主要指搭配和上下文。通过语言语境,我们可以理解某些生僻词的词义,也可以更好地分析一句话的含义。

2.1 结合语言语境理解词义

“uplook”是从前面的“outlook”仿造而来的,没有“outlook”、“uplook”无从理解。但没有后句话“我在社会上处于底层地位”,“uplook”也不会得到更准确的理解。“uplook”在这指“向上爬观”。

(1) I had no outlook, but an uplook rather.My place in society was at the bottom.

2.2 结合语言语境理解句义

(2) And when the eruption ended, Pompeii was buried deep.A city had perished.

后句含义取决于前句的制约。根据前句,后句指“庞培被埋在火山灰尘下面消失了”。否则,只有后句,我们会理解得很模糊,并会发问“一个城市为什么会消失”之类的一系列问题。

作为语言语境因素,我们应把重点不只放在上文也要放在下文,如,有人说:“我读的是医学专业”,听话者会以为他将来想当医生,但他接着又说:“但我毕业以后并不想从事医务工作,而是想当作家。”情况便大不一样了。因此,一个词或句子的意思在很多情况下要依赖语言语境才能确定。离开语言语境,很难理解一些词语、句子的含义,更不用说很好地理解话语、语篇了。可见,语言语境对理解语言是必不可少的。

3. 语言外语境与语言理解

3.1 情景语境

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形式,而交际总在一定情境中进行。语言必然依赖于其产生的环境,时间的特征、性质,谈话的主题、时间、地点等。因此,在解读语言时就必须考虑交际活动的物理环境———时间、地点、交际的主题、交际活动的参与者及交际方式等因素。

首先,语言的交际总是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如,学生在教室上课,说话庄重,话题集中,目的明确;而在寝室里聊天,则话题分散,目的不明。如果说话不分时间地点,就会影响语言的交际效果。再如“Butter, please.”这两个单词所构成的一个独立完整的语篇,需要依据语境条件才能确定含义,如果在餐厅就餐,意思就是“Pass me butter, please.”,但如果是在商店买东西,意义则是“I want to buy butter, please.”。

其次,交际的话题是交际的中心议题,是涉及的中心内容。一般说来,交际双方对交际话题越感兴趣,交际就越能够顺利进行下去,反之,交际就会被中断或话题被转移。如语言学家格赖斯举了下面这个发生在一次高雅的茶会上的例子:

(3) A:Mrs.X is an old bag (a moment of appalled silence)

B:The weather has been quite delightful this summer, hasn’t it?

这是一个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中关联原则的例子。因为A在这样高雅的场合谈论别人的长短处,况且是说某夫人是老丑妇这样不登大雅之堂的话题,B故意说了一句与A的话语毫无相干的话语,其隐涵就是:“你的话语不能登大雅之堂,让我们还是谈谈别的什么吧。”在这样的情景下,A的话语就进行不下去了。

再次,人们之间的言语交际,总是在特定的地点、场合进行的。交际方式因交际场合的不同而不同,它有庄重与随意、正式与非正式等之分。交际双方对语言形式的采用和理解,都要受到一定场合的影响。一般说来,场合越正式,所使用的语言也就越正式。例如:

(4) A1:Would you please open the window?

A2:Open the window.

A3:The window is still closed.

A4:Isn’t it hot here?

B:Ok!Let me open the window.

这里A1, A2, A3, A4表达的都是要求听话人B打开窗户,但表达方式却各不相同。A1是疑问句,表示请求,用于正式场合,为礼貌用语;A2是祈使句,说话者带有“命令”的口吻,一般是上级对下级发号施令;A3则是陈述句,在特定的语境下,其隐涵是暗示受话人去打开窗户;而A4虽然是一个疑问句,但不是询问事实,而是婉转地暗示“该打开窗户了”。这样,尽管在不同的语境下,受话人都做出了“去打开窗户”的言语反应和话语后反应,但是其所依赖的情景语境是不一样的。

3.2 文化语境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使用者都属于某个特定的言语社团,每个言语社团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各自特定的文化规范———特定的历史、风俗人情、价值取向等。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起交际作用的。

英语中许多词脱离了文化语境,意思就不明确。对词义的理解需要依赖文化语境推导其恰当的词义,而不只从词汇的基本意义和语法意义上去理解。如:

(5) He is loyal to his master like a dog.

这句中的“dog”带有很强的文化意义。英美人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忠诚可靠。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他对他的上司非常忠诚。所以“dog”在英语中往往含有褒义,如“Love me, love my dog.”,“lucky dog”等。中国的“狗”的文化意义与英美国家的“狗”的文化意义却相差甚远。“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总是贬义的,汉语中常用“走狗”、“丧家之犬”、“狗仗人势”等来形容所厌恶的人。

理解词义离不开文化语境,理解整个句子有时也离不开文化语境,如:

(6) 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

这个句子中沿用了《圣经》中的典故,根据《圣经》记载,上帝用底墒的尘土造人,并将生命之气吹入他的鼻孔,使之成为有灵气的人,这样上帝造人的工作便完成了。很明显,该文作者很巧妙地运用了《圣经》典故,把教师比喻为创造生命的上帝,即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当然,我们汉语中也常常听到“肚子唱空城计”、“解决牛郎织女问题”、“他在家是个气管炎”等,如没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知识,就不易理解其含义。非语言语境中文化语境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要重视语言的文化内涵,因为这些文化内涵是语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4. 结语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因此,运用和理解语言总是离不开一定的语境。语境像一种无声的语言,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在很多场合,语境的作用就像一句古诗所描述的那样“此时无声胜有声”。可见,词语脱离了语境,词义就无法被理解。句子脱离了语境,句义就无法被理解。

因此,我们学习语言,不仅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语音、词汇、语法等有关语言知识,还要善于解析语言内部环境和语言发生时的情景、社会文化因素。所以,我们应建立语境意识,提高语境分析能力,善于依据一定的语境准确理解语言,在特定的语境中恰当使用语言,提高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摘要:语境的研究由来已久, 语言语境、语言外语境对语言理解有很大影响。理解语言不能脱离语境。

关键词:语言语境,语言外语境,语言理解

参考文献

[1]Mey, J.L.Pragmatic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2]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论语境建构与大学英语阅读理解 第2篇

论语境建构与大学英语阅读理解

语言的.使用和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这种复杂性体现在言语交际受制于交际场合和社会、文化因素,也表现在说话人的话语组织依赖于听话人在特定交际环境申的语境假设能力以及推理能力,即语境建构能力.本文探讨了语境建构对大学英语阅读理解的影响,并提出了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申培养语境建构能力的方法.

作 者:刘丽军 作者单位:湖北经济学院外语系,湖北武汉,430205刊 名:湖北经济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年,卷(期):5(5)分类号:H3关键词:语境建构 英语阅读理解

认知语境与隐喻理解 第3篇

【关键词】认知语境;隐喻;理解

【Abstract】Metaphor exists in the language interaction as a kind of indirect expression phenomenon. It is not only a kind of rhetoric method, but also a reflection of our way of thinking and a tool by which we express our views about the world. Cognitive context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metaphor interpretation . And context, being a carrier of the language’s existing, restricts and affects the express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language. So metaphor’s interpretation is a process in which som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tems in the context or beyond is developed and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is achieved.

【Key words】Cognitive Context Metaphor Interpretation

【中图分类号】H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072-02

1 引言

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语用现象, 人们在思维以及语言表达的过程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大量的隐喻。隐喻是在语言应用中产生的,其生成和解读都要依赖一定的语境。“从根本上讲隐喻是一种思想之间的交流,是语境之间的互相作用”。1980年,Lakoff和Mark 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更是在学术界掀起了隐喻研究的高潮。他们认为:人类思维过程主要是隐喻性,人类的概念系统是以隐喻的形式构成和定义的,隐喻的语言表达之所以成为可能,完全是因为人的概念系统中存在着隐喻【sup】[1]【/sup】。 (Lakoff and Johnson,1980) 。束定芳则认为“从根本上讲,隐喻是一种思想之间的交流,是语境之间的相互作用”【sup】[2]【/sup】(束定芳,2001) 。而识解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术语,指人类用不同方式来理解、表达同一现实情景的能力。Sperber和Wilson(1986)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将语境定义为“一个心理结构体”(psychological construct),它是听话者头脑中关于世界的一系列假设,不仅包括关于交际的具体环境和上下文的信息,还包括对未来的期待、科学假设或宗教信仰、长期或短期的记忆、总体文化概念以及听话者对说话人心智状态和判断等,这些都对话语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sup】[3]【/sup】。(Sperber&Wilson, 1986)

2 认知语境

语境研究最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传统的语境几乎是个包罗万象的范畴。而最早对语境进行关注的是人类学家马林若斯基(B. Malinowski)。他对太平洋上的原始部落进行研究后发现,语言的使用与语境密切相关,并将语境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弗斯继承和发展了马林诺斯基的思想,把语境分为既有语言因素构成的“上下文”,又有由情景因素构成的“情景上下文”。并对“情景上下文”进行了详细阐述,即:1)参与者的有关特征:任务、性格。(a)参与者的言语活动;(b)参与者的非言语活动。2)有关事物。3)言语活动产生的影响。韩礼德继承了弗斯的语言理论,提出了“语域”概念并把语域分为话语范围(field of discourse)、话语方式(mode of discourse)和话语风格(tenor ofdiscourse) 3个方面。继韩礼德之后,海姆斯把语境分为8个组成部分:话语的形式和内容、背景、参与者、目的和意图、音调、交际工具、风格和相互作用的规范等。莱昂斯归纳了构成语境的6个方面的知识: 1)每个参与者必须知道自己在整个语言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2)每个参与者必须知道语言活动发生的时间和空间。3)每個参与者必须能分辨语言活动情景的正式程度。4)每个参与者必须知道对于这一交际情景来说,什么是合适的交际媒介。5)每个参与者必须知道如何使自己的话语适合语言活动的话题,以及话题对选定方言及(在多语社团中)选定语言的重要性。6)每个参与者必须知道如何使自己的话语适合情景所归属的语域【sup】[4]【/sup】。

认知是心理活动的一部分,是与感情、动机、意志等心理活动相对应的理智思维过程,是大脑对客观世界及其关系进行信息处理从而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过程。世界是由事物和关系构成的。

熊学亮教授(1999)指出: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语用者处理信息的过程、或含义的获得过程,有感知、语言解码、假设、记忆心理图式的激活和推理这些步骤就够了,语用者对语言的信息超载部分的推导,并不一定要依赖具体的语境,这是因为语用者已经通过经验把有关的具体语境内在化、认知化了。语境实际上是语用者系统化了的语用知识,语言使用者正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具体场合不明确的情况下运用系统化了的语用知识进行含义推导的【sup】[5]【/sup】。

比如在描述“爱”这个概念时,可以认为爱是旅行。把“旅行”的特征、实体、命题等许多方面经验特征转移到“爱”的经验域,于是有了:

1)我们的关系偏离了轨道。

2)我们的关系停滞不前。

3)我们正处在十字路口。

4)我们不得不分道扬镳。

3 隐喻理解

隐喻的认知基础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众多方式中,隐喻作为其中最主要的方式之一,长期以来一直是认知理论的核心。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其实还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莱考夫和约翰( Lackoff & Johnson,1980:4)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所不在的,不但在语言中,而且在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基本上是隐喻性的。莱考夫和约翰逊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因此,隐喻不但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在本质上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语言中的隐喻产生于隐喻性思维过程,反映了人类大脑认识世界的方式(束定芳,2001)

作为一种语用现象,隐喻的识别需要语境提供线索。格特力对隐喻的识别如是解说:“当某一话语单位被用于指称它常规情况下不会指称的事物、概念、过程、品格、关系或世界,或与其常规情况下不会搭配的话语单位进行搭配,而且这一常规的指称和搭配行为在涉及相似性或类推的基础上被理解时,就出现了隐喻【sup】[6]【/sup】。(Goatly, 1997) 隐喻的理解过程可以说是听话者对说话者说该句话时的意义或意图的确认。隐喻不但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在本质上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

语言具有隐喻性,隐喻归根结底是一种思维方式,其本质是以另一件事和经验来理解和经历一件事或经验“(Lakoff& Johnson, 1980:5)。Nogales在谈到隐喻和语境的关系时说:“隐喻语境就是有助于对话语进行隐喻解读的语言环境,即如果一个语境所突显的特征不是该所指物显性或隐性的常规概念,或者说该语境有利于突显关系,那么,这个语境就具有隐喻性。”【sup】[7]【/sup】(Nogales, 1999)。Richards(1963)和Max Black(1962, 1993)发展的隐喻互动理论( interaction theory)认为,隐喻的实质在于隐喻表达和运用隐喻的语境之间的互动[8]。正因为有了这种互动关系才有了新的意义产生。源自日常经验的认知系统构成了语言运用的认知语境。各种语言的语义都离不开生成该语言的认知语境。离开认知语境,语言的语义也就失去了它赖以依存的环境,因为认知语境也以一个群体的文化环境为依托。识解是认识世界和组织经验知识的过程,但它受到语境和个人经验的影响【sup】[9]【/sup】(杨信彰, 2003)。有的目标域具有多层含义,识解过程中就需要依靠认知语境确定隐喻。

例1:Sam is a pig.【sup】[10]【/sup】

Relevance 1:Sam is overweight, so he looks like a pig.

Relevance 1:Sam is slow in mind, so he thinks like a pig.

Relevance 1:Sam is always filthy, so he smells like a pig.

Relevance 1:Sam is a glutton, so he eats like a pig.

Relevance 1:Sam is a sloven, so he behaves like a pig.

在这个例子中,在听到“Sam is a pig.”时,听者会从已有的认知图式中提取关于猪的特征:肥胖、贪吃、懒惰、邋遢、笨拙,当然还有猪的独特的外形和特征,但是到底是哪种具体的特征,必须根据具定的语境才能决定。比如在第一句中,谈论的是他的体重,所以可以将这句话理解成“他胖的像头猪”;而第二句,是谈论他的行为,可以理解为“他笨的像可以头猪”;第三句,谈论的是他的外形,可以理解为“他脏得像头猪”;第四句,谈论的是他的饭量,可以理解为“他像猪一样能吃”;最后一句谈论的是“他像猪一样懒惰”。具体意义的选择取决交际双方共有的认知语境,取决于受话人付出最小的认知努力所能获得的最佳相关信息。

再看下一个例子:

例2:Money is the lens in the camera. (金钱是照相机的镜头。)

这是一个极具创造力的隐喻表达,听话者如何将“照相机的镜头”这一属性联想到“金钱”的呢?首先听话者是通过语境假设构建得出一些列的隐含前提:

1)透过照相机的镜头可以看见形形色色的人;

2)照相机若没有镜头便无法拍照,镜头的作用很重要;

3)照相机如果只有镜头这一配件也无法完成拍照工作,还需要其他部件的配合;

4)照相机的镜头可以把人放大或者缩小(调试焦距)。

由这些隐含前提我们可以推断出相应的隐含结论:

1)透过人们对金钱的态度,可以了解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

2)金钱有很重要的地位;

3)金钱不是生活的唯一,我们还需要其他的东西(比如情感);

4)透过金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行,金钱可以让人伟大,也可以使人渺小。

因此一般来说,隐喻的潜在意义越广,听话者构建隐含意义所付出的努力就越大,语境效果就越富有诗意,隐喻就越富有创造力。由此可见,隐喻为我们提供了看待事物的新视角,丰富了我们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更富美感。

4 结束语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11]。在隐喻识解中,认知语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什么样的认知语境,对隐喻就有什么样的识解。所以当我们在理解隐喻时,如果本体和喻体之间不存在相似性,也就是说从字面意义来理解话语时,字面意义解释不通、不合交际互动原则,便从隐喻的角度来理解;如果有充足的语境,我们就可以直接从语境中理解隐喻含意。因此隐喻的理解与语境有着密切关系。离开语境的隐喻不是一个真正的适当的隐喻,语境为隐喻的合理解释提供所需的一切因素。所以,对隐喻的理解是在对语境的理解的基础上完成的,只有正确地理解语境,才能更好地理解把握隐喻意义,才能更好地达到进行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Lakoff George and Mark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 Sperber,D.&Wilson, D.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 BasilBlackwell, 1986

[4] 朱永生.语境动态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 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6] Goalty,.A. The Language of Metaphor. Routledge, 1997

[7] Nogales P.D.Metaphorically Speaking[M]. California:CSLI, Publications, 1999

[8] Richards, I. 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6

[9] 杨信彰.话语中的识解因素与语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2).

[10] 李靖舒.隐喻的关联性[J].沈阳大学学报,2010(3):81-83

语境与语言理解 第4篇

众所周知, 阅读是英语学习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心理言语活动过程。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能够识别其单词、结构、语法和文章的内容, 更重要的是能够理解作者的意图、主题、语气及其社会意义。

二、语境的种类

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 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所依赖的各种因素。英国著名语言学家把语境划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 把语境因素归为三个组成部分:场境 (f ield) , 交际者 (tenor) 和方式 (mode) , (Halliday, 1973) , 本文从语言语境对阅读理解的影响方面进行研究。

语言语境。语言语境指的是交际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所表达某种特定的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 它包括书面语中的上下文和口语中的前后语。语言语境可进一步分为词汇语境、语法语境和语音语境。

三、语言语境对词义理解的作用

1.利用定义理解词义。为了说明一个词的含义, 作者常常给出定义, 被下定义的词多数是术语或具有特定意义的词。

a. Capacitance, or the ability to store electric charge,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haracteristic circuits.

上面例句中, 我们通过定义就不难理解出斜体词capacitance是“电容量”的意思。

2.利用列举理解词义。作者有时用列举的方式阐明某个词语的含义。例如:

a. She is studying glaucoma and other diseases of the eye.

从上面的句子中, 我们不能猜出斜体词 “glaucoma” 的具体含义, 但根据后面的短语, 我们可以知道是一种眼睛疾病。

3.逻辑关系对词义理解的作用。

(1) 根据上下文提供的信息以及词在句中的搭配关系或句型来判断和确定某个词在特定场合下所应具有的词义。例如:

a.By the first evening, the number of Germans on the island had been more than doubled, and was progressively reinforced-by parachut drop, by glider, and, from the second evening onward, by troop carriers.

这里carriers的意思既可以是运输机, 也可以是运输舰或航母;但我们根据这段话的上下文, 上文是:“这次空袭是意外的”, 下文是“飞机开始降落在被占领的机场”。因此从上下文逻辑关系看, carriers应作“运输机”解。

(2) 根据上下文中修饰手法的运用, 理解词汇的深刻含义。

例如: John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按字面理解“他一向不吃鱼而且经常玩游戏”。其实to eat no f ish出自一个典故, 表示“忠臣”的意思。to play the game和to play fair (规规矩矩地比赛) 同义, 由此转义为“公平对待”、“举止光明正大”、“为人正直”等。

(3) 根据上下文提供事物的逻辑和传述逻辑推断生词词义。

假设下句中 “treacherous” 是生词:The weather in the Bermudez Triangle is treacherous; its sudden changes often endanger the lives of sailors.

既然百幕大三角气候的突然变化经常危机航海者的生命, 便可以推断这一地区气候必定是变化无常的。而“treacherous” 正是此义。

(4) 根据对照关系推断生词词义。

根据对照也能给我们猜测词义提供一定线索。例如:

a. A good supervisor ran recognize instantly the adopt workers from unskilled ones.

“adopt” 的意思可以从 “unskilled”推断出是“熟练的”。

四、结束语

通过对语境因素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 在很大程度上只有语言的交际环境才能确定词义、语义、句的交际功能和语篇的含义。就篇章理解而言, 语言语境有助于读者确定指称、消除含糊、充实语义。因此, 我们必须重视语境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要讲实际语境中“语言的使用”, 这样才能加速阅读速度,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进行正确交际的能力。

摘要:阅读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种间接的言语交际活动, 在运行过程中必然要受到一定语境的制约。本文着重探讨在英语阅读中运用语境理解词义, 加快阅读速度, 增强阅读理解的效果, 从而保证学生阅读活动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语言语境,词义,理解,作用

参考文献

[1]程中文.高校外语教学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

[2]李兰.浅谈英语教学中阅读理解与语境的关系[J].2006 (3) .

论反语的理解与动态语境 第5篇

据传统观点, 反讽就是说反话, 通常为反话正说, 偶尔有正话反说之例。反讽“为一修辞格, 其内含意义与所用词语表达的意义相反”。这一传统观点的提出者可追溯到公元一世纪罗马伟大的修辞学家Quinitilian。

反讽大致可分为两种:言语反讽和情景式反讽。也有的把它分为三种:言语反讽、戏剧性反讽和情景式反讽。言语反讽是日常生活和交往中使用最频繁、最简单的反讽形式, 约翰逊定义其为“用相反意义的字词表达意思的讲话方式”。言语反讽是最原始的反讽格, 常常与许多古典比喻格连用, 如夸张、曲言法和间接表达法。比如, 天天见面的人会彼此说“I haven’t seen you for ages.” (既是反讽, 又是夸张) 这样赤裸裸的反讽话语;一个人谈起某件特别好、特别漂亮的东西时会说“That’s not bad.” (既为反讽, 又属曲言法) 这样的反讽话语。言语反讽多用于揭露、讽刺、警告和嘲弄, 效果往往幽默风趣。

反语言语的参与者有3个:言者、听者和反讽所值的对象。对立性是反讽的内在属性, 其定义蕴涵了对立: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对立存在于反讽的各个层面:字面意义与语境的对立;心理对立;字面意义与说话人的真义之间的对立。从这三个对立我们可以看出反语的产生和理解都不离开语境, 尤其是动态语境。例如:It is a fine day假如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 “fine”的含义就与语境信息相一致。受话者透过表层意义就能理解话语者的原意。然而, 如果这是一个阴雨不断的日子, 那说话者和受话者的心理状态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出现了变化, 都需要双方认知环境的调节。因此本文就此从动态语境的角度去分析反语的理解。

2. 语境的动态性

语境 (context) , 即语言交际所依赖的环境, 是语用学理论研究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Sperber和Wilson认为语言交际是一种演绎式推理过程, “在其推理中, 交际者将新信息 (话语, 可包括伴随话语的其它信息) 置入语境 (人的知识的某一组合) 中处理, 得出结论”。因此, 语言交际实质上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 交际双方随时根据自己的心理状态 (包括心理认知、知识结构) 和相互反馈的信息不断调整, 更正自己的话语, 确保对话的顺利进行。除了先设的静态语境外, 这种过程建立在交际者心理认知推导的基础上, 交际双方可以根据交谈的内容及对语用含义的理解, 选择和设定自己需要的语境, 这种语境也就是动态语境。语境的因素都在变化着, 变化着的因素可能成为语境的成分。语言使用者通过经验或思维已经把有关的具体语境内在化、认知化了, 这种语用因素内在化、认知化的结果就形成了在人们大脑中的种种假设。这种假设系统化地储存在人的大脑里, 在实际言语交往中常常被激活, 并不断地补充、完善。

3. 在动态语境中正确理解反语

语言交际是发话人和受话人双向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说话人凭借语言符号实施各种言语行为, 从而实现其特定的交际意图和目的。然而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和目的能否有效地达成, 除了说话人本身外, 还有关键的一点是取决于听话人对说话人话语意义的正确理解。正如Georgia Green所说:“交际的成功不取决于双方语言符号的交换, 而在于听话人能否成功地理解说话人实施某一语言行为的意图。”因此, 反语是否成功, 除了说话人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的表达外, 还得依赖听话人是否理解明白说话人的意图。

反语的理解必须与具体语境相适应, 这是因为人们的语言交际总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特定的场合、面对特定的对象进行的, 因此唯有依赖语境才能理解反语。

例1:毛泽东:哈哈!德邻 (李宗仁) 先生, 你上当了!你这次岂不上了贼船了吗?

李宗仁的秘书:我们登上了慈航渡登彼岸了, 尊敬的毛主席。

没有具体的语境毛主席的这句反语就无法理解, 更不可能有这位秘书的巧妙的言后行为。李宗仁带其家眷回大陆投奔毛主席。李是原国民党政府代总统, 而国民党一直称共产党为“匪”。所以主席才会说李宗仁是上了“贼船”了, 一个反语玩笑创造了一种轻松亲切的气氛。而对不熟悉那段历史的人来说, 则不能感受到这种气氛。

话语的理解离不开认知语境。Sperber与Wilson提出了关联理论, 用来解释语言的运用和理解, 与此同时, 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把握语言交际的本质, 为我们构建语用推理模式提供了认知心理上的理据。从关联理论中我们可以知道, 无论是显性话语还是隐性话语, 其成功的交际都在于有交际人的认知心理状态为保证, 通过推理, 才能实现交际话语的理解。在语言交际中, 听话人建立并处理和话语相关的某些假设形成一个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认知环境, 从中获得新的信息。在话语理解过程中, 听话人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语境假设去处理说话人的话语所提供的新信息或新假设, 获取该新信息或新假设所产生的语境效果, 从而推导出话语的含意, 理解说话人的意图。明示推理模式可图示如下: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人们的语用推理过程不仅是简单的语言编码、解码的过程, 而且是交际双方在认知能力和语境的共同作用下进行认知性综合语用推理的过程。由此得知, 听话者是对话语作出倾向性理解, 使自己的认知心理状态与说话者的认知心理状态趋同。“趋同”意味着听话者的认知语境在发生变化。反语作为一种转机交际, 要求听话者使用一定的推理, 付出一定的认知努力来归属话语语旨, 获得话语的关联。Winner与Gardner提出, 理解反语须区分解释层 (level of interpretation) 和元语言意识层 (level of metalinguistic awareness) , 前者指听话者必须从字面推测说话者的真意;后者指理解非直义句蕴含了不仅要构建说话者的真意, 而且要记住字面义并审读所述与所意指之间的对立性。他们认为只有具备这种元语言意识, 听话者才能识别反讽含义并注意到反语与相应直义句的功能差异。

例2:I think you for stepping on my toe indeed.

“thank you”预设了听话者实施过行为, 这个行为使说话者受益, 且说话者相信这个行为使自己受益。这样, thank you触发了听话者的心理状态, 使听者认为说话者对这个行为怀有感激之情。但是当这种心理状态流向由“stepping on my toe”构筑的现实的时候, 这就在听话者已有的认知语境里产生了对立。现实触发了听话者不得不调整认知语境, 即说话者的行为对听话者带来了痛苦, 听话者有理由对说话者怀有一种消极情绪, 与说话者的心理状态趋同, 达到理解说话者真正的意图。

由此可见, 在反语的认知过程中, 反语的不一致性成为识别反语的凸显标记。当听话者意识到输入信息与现实相违背时, 他会调整自己的认知语境使自己与说话者的心理状态趋同。因此当反语交际发生时, 交际双方之间必然有某种默契。反语的理解必须综合概念意义和语用意义, 它的识别与理解取决于言语形式、交流者之间的共知环境等的相互作用。

4. 结语

语言交际本身就是动态的。而反语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语言认知心理现象, 它的认知性必须在语境中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它是一种意图很强的语言选择。反语一方面反映了说话者在做语言选择时根据语境所做的自我调控, 另一方面反映了听话者通过改变自己的语境进行正确的推理做到与说话者的认知语境趋同, 以达到对反语的正确理解。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使用反语来对非期待的现实作出反应, 它表现在认知过程中大脑同外部世界、认识主体同认识本体、表达同表达愿望以及表达与理解之间的多种层次上。因此反语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 更是一种认知方式。

摘要:反讽话语即反语, 是言语交际中常见的语用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复杂的语言认知心理现象, 它反映了交际双方的心理状态。语境是语用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特别是动态语境, 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对信息的认知和处理。因此在实际交际中反语的理解, 同样离不开动态语境。本文主要从认知交际的角度讨论反语和动态语境的关系, 从而更进一步说明了它也是一种认知方法, 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从相反的角度去概念化生活中的经历。

关键词:反语,心理状态,动态语境

参考文献

[1]Kotthoff, H.Responding to irony in different contexts[J].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3, 35, (9) :1387-1411.

[2]Sperber, D.&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 1986/1995.

[3]Tsumi, A.Verbal irony as implicit display of ironic environment:Distinguishing ironic utterances from nonirony[J].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0, (32) :1777-1806.

[4]Yule, G.Pragmatic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5]Gibbs, R.W.A new look at literal meaning in under-standing what is said and implicated[J].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2, 34:457-486.

[6]裴阳.反语及其构成手段[J].外语学刊, 1991, (4) :37-41.

[7]何兆熊, 蒋艳梅.语境的动态研究[J].外国语, 1997, (6) .

[8]何自然, 冉永平.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9]熊学亮.语用学与认知语境[J].外语学刊, 1996, (3) :1-71.

语境与商务英语词汇理解(英文) 第6篇

1 Context

Context in its narrowest sense refers to the words,clauses sentences in which a word appears.This is known as linguistic context,which may cover a paragraph,a whole chapter and even the entire book.In a broad sense,it includes the physical situation as well.This is called non-linguistic context,including the people,time,place,and even the whole cultural background(Zhang Weiyou,1997:160).The meaning of words is influenced either by linguistic context or by non-linguistic context.

2 Functions of Context to Word Meaning

There are many polysemous words in English language When collocated with different context,a word may appear to have different meanings.So we can regard the word as the conception of context-dependence.In order to get the final meaning of a certain word,we often have to know the context in which the word occurs.To a large extent,context helps us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of the words.The vital role of context to word meaning can be mainly illustrated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2.1 Eliminating Uncertainty of Meaning

As the above mentioned,there exist lots of polysemous words in English language,which brings us some difficulties in determining the word meaning.But the polysemies can be narrowed down and fixed in the function of context.For instance,the noun order has lots of meanings in the dictionary,while in each of the following context,it conveys only one sense:1)I filed the cards in alphabetical order(顺序);2)The army was deployed to keep order(治安);3)The firm has won an order(定单)for six tankers.

It is obvious that the meaning of order is determined by the meaning of the lexical items with which it is combined.In some cases,the sentence structures in which a word appears can also help us grasping the meanings of the word.Take the polysemous word become for example,1)become+n.,as in She has become a doctor.(Meaning"to turn into");2)become+adj.,as in He became famous.(Meaning"to begin to be");3)become+of,as in What will become of us if I lose my job?(Meaning"to happen to").According to these three sentences,we can see,when become appears in different syntactical structures,it shows different meanings.

2.2 Conveying Emotional Signs

Nearly all the lexical items have emotional implications in certain contexts.For instance,in the morning,people usually greet one another with"Good morning",it's a kind of polite expression to show your friendliness.Given an employee is very late for work,and the employer says Good morning to him,it's evident that Good morning is not a friendly greeting here.In this context,instead of representing its literal meaning,the speech conveys an emotional sign to us that the speaker maybe very angry.

2.3 Indicating Practical Referents

To avoid the repetition of words in conversation,we often use a pronoun to substitute a noun or a noun phrase,some model verbs to take the place of the verb phrases,and"then,there"to express the time or place.However,we would never know what these abstract words refer to without the implication of the context.For example:1)Mary asked Jack to buy a cup of coffee.2He refused to do it.3)So she was very angry.Sentence 1)comes before the following two sentences.Without sentence 1),no one can tell who he and she refer to.From sentence 1),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he in sentence 2)refers to Jack,and it means"to buy a cup of coffee";she in sentence 3)refers to Mary.

3 Lex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usiness English

BE refers to the English used in business correspondence and activities.From the linguistic standpoint,business writing is accurate,brief,clear as well as courteous.And it is easy to remember.Therefore,BE vocabulary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1)In BE,abbreviations are very often used to save space and time,which is accordance with the conciseness of BE.While the use of abbreviations makes it difficult to know what they are standing for,but most abbreviations have fixed meanings in BE For example,CN=China;FYI=for your information;ASAP=as soon as possible;ETA=estimated time of arrival,and so on.2Commercial symbols and codes are also frequently used in BE The encoded character of language symbols is one of the typica features of BE generally used in business telegrams and telexes For instance,@=at each(单价);$=dollar;FF=French franc and so forth.3)In the opinion of many businessmen,short and simple words are more impressive than those complicated ones.They may miss the real point of a message if there are too many long words.In BE,more verbs with clear meanings are used than verb phrases.For example,we acknowledge with thanks for your orde of 1st,here"Acknowledge"is used instead of"report that we have received".4)In order to achieve a formal tone,making use of formal words is quite common in business contracts.For instance,"At the expiration of a contract,we need to discuss a new one.""Expiration"means"end",but it is more formal than"end".5)Many compound adverbs containing"here","there",o"where",such as"herewith,thereby,whereby",which hardly seen in other written styles,are often used in BE.For example:enclose herewith a copy of this discussion document,"herewith"means"here with the letter".

4 Context and Word Meaning of Business English

On the basis of the polysemous feature of English word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E vocabulary,it is difficult to hav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some BE words without the certain contexts.Here we will discuss about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contex to get an accurate word meaning in BE translation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4.1 Conceptual meaning

In modern English,a word often has many kinds of meanings.And many words have its special meanings and genera meanings.General meaning refers to the meaning of literary and social life,while special meaning refers to the word meaning in professional field.Most of words in BE have this feature.Take policy for example,it means"principles or policies"in genera sense.However,it means"policy document"as in the insurance industry,which represents the special meaning of policy.On translating this word,we should consider the context it appears Then we can confirm whether it is"a certain policy"proposed by government or"an insurance policy"issued by an insurance company.So a good command of the related knowledge will help us identify the correct meaning of words in the special fields.I also can avoid mixing its special meaning with general meaning so as to make the translation more accurate and authentic.

4.2 Situational meaning

A word needs to collocate with a certain word and syntax regulations,the word only then has the situational meaning or the grammatical meaning.If the word has been separated from the certain linguistic context,its meaning may be unable to understand.In written contract,the translator can adapt local interpretation and analogy to comprehend linguistic context.For example:1)We wish to refer to the recent exchange of cables and are pleased to confirm having concluded with you a transaction of 30metric tons of nuts.2)We thank you for your order of No1September 3.After careful consideration,we have come to conclusion that it would be better for us to decline your order in this case.

Both of the above sentences refer to the grammar of the verb conclude,but if we place this word on a specific linguistic context and analyses with local interpretation,we would easily see:In sentence 1)the context expresses the hope of achieving the transaction,so conclude in"conclude a transaction"means达成交易,while in sentence 2)the context is declining the order of the opposite party,then"come to a conclusion"means得出结

论.

4.3 Social-cultural meaning

Being a communication tool in commercial activities,language always cannot separate from the influence of the certain political,economical and social-cultural context.In BE,the same influence in the cultural discrepancy also reflects in commercial negotiations,advertisement introduced,contract formulation as well as getting of commercial information,exchange,cooperation and so forth.For instance,we are familiar with phrase"the Asian four dragons",which was the commentary to Hong Kong,Taiwan,South Korean and Singapore in Asia area,it was given by the western countries in 80's for their miracles in economy.Actually,the original expression was"the four Asian tiger",not"the four Asian dragons".This is the bright cultural comparison.In China,dragon has the honored status in people's mind.However,due to the diversity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dragon refers to the evil ghost and includes the derogatory meaning in western culture.And tiger was considered as a sort of braveness and being rich in enterprising spirit.In this phrase,the word"tiger"and"dragon"is not important,the key point is the implication of highly praise.From this point of view,translating"tiger"into"dragon"can accurately express the original intention,and generally accepted by the people.Hence,during business activities,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BE,we should take the relevant cultural context into consideration as well.

5 Conclusion

To sum up,BE translation has a great distinction with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essay translation in that it has its own features.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word meaning is the basis of translating business English into Chinese successfully.If not grasp the word meaning exactly,we will not do well in BE translation,which might bring enormous economic losses to the state or companies.With the view of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of BE words correctly,one should analyze the context such as linguistic technique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except for mastering the busines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the linguistic specialties of BE.

摘要:商务英语是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一门专门用途英语。在商务活动中正确理解商务英语的词义,对商务活动的正常进行十分重要。该文从语境的角度出发,阐述语境与英语词义的关系,从而借助语境理解商务英语词汇的含义。

关键词:语境,词义,商务英语

参考文献

[1] 陈晓勇 .语域理论与商务英语篇章翻译 [J].湖南商学院报 , 2001(3):101-103.

[2] 廖瑛,莫再树.国际商务英语语言与翻译研究[M].北京:机械 工业出版社,2004.

[3] 张维友 . 英语词汇学教程 [M]. 武汉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1997.

[4] Halliday M A K,Hasan R.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M].U-niversity: Victoria,1985.

语境与语言理解 第7篇

关键词:文化语境,数词习语,意义,翻译技巧

根据1989年版本辞海的解释, 习语包括比喻性词组, 谚语, 格言, 俚语, 惯用语和歇后语等。它是一种形象化的语言, 一般短小精悍易懂易记容易流传和推广[1]。在英语和汉语中, 数词均有很多妙用, 而且也形成了许多数词习语, 这些数词习语都有很强的文化特色和历史特色, 并且生动的显现出各民族的不同文化特征。因此正确的使用这些数词习语, 可以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英汉数词习语作为语言系统内的一部分是不可能独立于文化之外的。我们可以看出, 翻译这一跨越不同文化的语言交际活动并不是两种不同语言语符表层指称意义的简单转换, 而是两种不同文化间的相互沟通。从这层意义上说, 翻译不仅涉及两种语言, 更涉及两种文化。在从事翻译活动时, 我们常发现有些词句的字面语义与所要表达的语用语义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 这时只有以文化语境为依据, 通过由表及里的分析, 才能推导出寓意于语境的词语的语用语义, 才能准确地将原文的内容传译到译文中去[2]。

1 如何正确理解英汉数词习语的含义

在动手翻译前, 我们一定要以文化语境为依据, 理解词句的字面语义与要表达的语用语义之间的关系, 因此, 理解成了翻译数词习语的关键性步骤。

1.1 理解数词习语的字面意思, 弄清数词是实指, 还是虚指

(1) His parents traveled as second-class passengers on the boat.

他的父母乘坐二等舱旅行。

短语second-class中的second是实指, 表示“二等的”, 就是数词本身字面上所表达的精确意义, 实指即是指保持数词本身数目的概念, 指数词在其构成的习语中具有实在的语用含义。

(2) 一箭双雕

Shoot two hawks with one arrow

要想翻译此成语就要先理解成语中“一”“双”的含义。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标注一箭双雕原指射箭技术高超, 一箭射中两只雕。后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我们可以看出, 不论是该成语原来的本意抑或是现在引申出的比喻义其中的“一”和“双”均为实指。但是英汉语数词习语中的数词为实指的较少, 我们来看一下的例子:

(3) His old father requires nine mile nuts.

如果仍然将此句中的数词理解为实指, 那么可能出现的译文就会是“他年老的父亲想要九英里坚果”。显然, 这种译法是不对的。那么看来此处的“nine mile nuts”就应该是虚指了, 虚指意为数字所指范围是不确定的, 没有精确的上限或是下限, 有时甚至与数量多少毫无关系的。因此此句的翻译应该是:“他年老的父亲需要些滋补的东西”。

我们在来看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中的一句话:

(4) 从小儿三灾八难, 花的银子照样打出你这么个银人儿来了[3]。

You have had one trouble after another since you were a boy, the money we have spent on you would make a silver statue bigger than you.

本句中的成语“三灾八难”并不是指从小到现在有过三次灾和八次难。很明显, 其中的数词“三”和“八”都不是实指, 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三次灾和八次难”, 而是“经历的很多的困难”。

因此,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判断出数词习语中的数词是虚指还是实指, 可以增加我们对译文理解的正确度。

1.2 准确理解数词习语的引申含义

当然, 仅仅明确数词习语中数词是实指还是虚指还是远远不够的, 试翻译以下一段话:

(1) You’ve better have two strings to your bow, just in case of emergency.

你最好做两手准备, 以防万一嘛!

英文习语“two strings to one’s bow”, 字面的意思为“给一把弓箭备两根弦”之意, 直接翻译字面意思并不能很好的表达原文的思想, 因此应该翻译成它的引申意思“做两手准备”。

(2) “其文也是过五关斩六将的人物。”潘信伸出大拇指来说。

“Qi wen has also experienced many hardships, ”said Pan Hsin-cheng, raising his thumb admiringly.

习语“过五关斩六将”原来是指《三国演义》中关公过五关斩六将而脱险的故事。在此处明显不可能花大篇幅来解释过的是哪五关, 斩的是哪六将。而应该翻译为其引申含义“克服重重困难”或“经历千难万险”。

1.3 要深刻领会数词习语的深层含义, 尤其是典故来源和文化语境

当有些数词习语看上去难以通过表面意思来理解时, 就需要弄清这个数词习语的来源, 这样才能够明白它的真正含义, 也比较容易记忆和运用

(1) Although we had ordered only twelve, the shopkeeper gave us a baker’s dozen.

虽然我们只订了12个, 但是店主却给了我们13个。

“a baker’s dozen”的起源是:英国人的主食是面包, 但在过去有些不良的面包师在制作面包时克扣份量, 用这种不道德的行为赚取顾客的钱。慢慢的, 其他的面包师也纷纷效仿。这些不法商贩的做法弄得民怨载道, 最后政府不得不专门制订制作面包的标准, 一旦做出的面包达不到标准就要接受惩罚。政府的这一举措十分奏效, 面包的份量增加了。但是, 在几百年前科学技术还没有很发达, 手工制作面色是很难做到每个都符合政府所订的标准的, 而不符合标准的面包一旦被发现, 面包师便会受到严厉的惩处。为了避免被罚, 面包师们就在贩卖面包时每打多给一个, 变成了十三个为一打。因此, 也就最终形成了“a baker's dozen”这一短语。如果要表示12个面包的话, 可以用“an even dozen”

(2) 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

And these rules, unlike those we have today, do not change all the time.

汉语成语“朝三暮四”的典故出自《列子·黄帝》。宋国有个叫狙公的人, 他很喜欢猴子, 养的猴子成群, 他能懂得猴子们的心意, 猴子们也能懂得这个人的心意。因此他减少了家里的口粮, 来满足猴子们的欲望。但是不久, 家里缺乏食物了, 他想要限制猴子们的食物, 但又怕猴子们生气不听从自己, 就先骗猴子们:“我给你们橡树果实, 早上三颗, 晚上四颗, 这样够吗?”众多猴子一听很生气, 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 他又说:“早上四颗, 晚上三颗, 这样足够吗?”猴子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该成语多半比喻反复无常, 常常变卦。

2 英汉数词习语翻译技巧

以上我们讨论了在英汉不同文化语境的背景下, 如何来正确的理解数词习语, 接下来总结一下数词习语的翻译方法。张培基先生认为, 汉语习语翻译有十三种方法, 其中主要的有三种:直译法, 同义习语借用法和意译法[4]。以上三种方法也一样适用于英汉数词习语的翻译, 接下来举一些例子加以分析阐述:

2.1 直译法

顾名思义, 直译运用的条件就是要深入的理解原句的表面含义和引申含义, 在不破坏原文语言规则, 不引起歧义的条件下, 可以运用此法, 这样译文可以仍旧保留数词习语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

(1) 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

试比较以下三种译文:

a) 及时一针省得过后九针

b) 做事及时, 事半功倍

c) 小洞不补, 大洞吃苦

很明显a) 译文为字面含义的直译, 这种译法最大程度的保留了英语习语的形象和民族特色, 而且也做到了风格上的对等, 形式上的相同, 合乎语言习惯, 是较好的译文。b) , c) 译文虽然译出了引申的含义, 有可取之处, 但是也失掉了原文的形象特点。

(2)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a) Go fishing for three days and dry the nets for two

b) One day fishing and two days to dry the net

比较a) b) 两个译文后可以看出译文a) 完全的保留了汉语的“三天”, “两天”的概念, 而译文b) 则将其换成了“一天”, “两天”, 虽然表达的句意没有受到影响, 但是却失掉了汉语习语的形象特色和民族色彩。

2.2 习语借用法

有的汉语习语与英语习语有着一样的意思, 一样的感情色彩, 各自的民族色彩或文化色彩又不十分浓厚, 在此情况下, 我们可以直接用意义相同的英语习语来翻译汉语习语。

(1) He apologized because his wife was away and the house was at sixes and sevens.

他道歉说, 因妻子不在家, 家里乱七八糟。

习语“at sixes and sevens”在英语中用来形容无秩序, 无条理, 乱得不成样子, 而这恰好与汉语的“乱七八糟”有相同的意象, 因此可以借用。

(2) 你要是不坚持锻炼, 那你这次所取得的成绩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

Your success will be nothing more than a nine day’s wonder if you don’t keep up your training.

汉语“昙花一现”指美好的事物出现的时间很短, 现来比喻美好事物不持久。而英语中的“nine day’s wonder”意为“sth or sb that attracts interest or causes excitement for a short time and is soon forgotten”, 与汉语习语的意义一致, 可以借用。

2.3 意译法

在翻译的时候, 如果直译的表达效果不是很理想, 直接套用现成的习语又没有十分搭配的情况下, 可运用意译法, 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将汉语或英语习语的意思内容表达出来。

(1) Billy is rumored to belong to the third sex.

谣传比利是同性恋

“the third sex”既无法采取直译的方法, 也没有现成的汉语习语套用, 因此我们采取意译法, 此词意为“第三性人”, 通过运用意译法将其译为“同性恋者”

(2) 他这一阵心头如同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 老是静不下来。

His mind was in turmoil these days and he was quite unable to think straight.

汉语歇后语“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在此喻指心里很乱, 因此不宜直译。此处译为“in turmoil”比较贴切。

3 结束语

翻译是一种跨越语言的交际活动, 因此不能脱离文化的范畴。在语言的翻译过程中, 如果不认真理解并思考上下文间的联系, 不搞清楚原文中包含的文化特色, 就不能够正确的领悟出原文的表面意义和引申意义, 就不能够将原语语义和译语语义进行等值转换, 也就不能够在形式和思想上把原文和译文统一起来, 最后也就不能够得到高水平的译作。但如果我们正确的理解并领会了英汉数词习语的表面意义和引申意义, 了解英汉两种不同文化的背景, 熟练运用基本的翻译方法, 我们就能避免在翻译过程中出现错误, 最终达到信, 达, 雅的翻译标准。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

[2]徐晓梅.文化语境中的翻译策略[J].淮阴工学院学报, 2006, (4) :44-46.

[3]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语境与“陌生化”语言的翻译 第8篇

陌生化语言在翻译中如何处理呢?郑海凌先生认为,“陌生化”手法移用于文学翻译,恰好是译者的再创造。“陌生化”手法的运用,往往使译文同原作的语言形式之间保持一定“距离”,突出译者再创造的艺术效果。(郑海凌,2003:45)我们认为,文学作品中陌生化语言的翻译需要借助语境理论。文学翻译对陌生化的解码和编码都依赖于语境的解读与制约。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充分发挥目的语优势,使译语读者能够顺利理解源语语篇的陌生新奇之处,又要充分照顾源语语篇的社会文化语境,充分尊重源语符号所承载的文化差异,这样才能使对陌生化的处理控制在适当的范围之内,防止过度归化或异化,避免文化冲突或文化错位等情况的出现。

我们以《围城》英译为例进行探讨。之所以选择《围城》为例,是因为钱钟书先生是语言大师,这部作品中的陌生化语言千姿百态,尽态极妍,集中体现了语言陌生化的艺术。之所以选择语境理论,是因为这些陌生化语言总是存在于特定的语境中,与其语境融为一体,构成了特定的语篇。语境与语篇相互包容,相互体现,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处理好语篇翻译的关键在于把握语篇实体和语境三要素的关系。在英汉互译中,正确的解码和编码都依赖于语境,因此,译者必须始终考虑语境诸因素对语言形式及其意义的影响。(胡作友、张小曼,2006:217)

1 上下文语境与陌生化语言的翻译

上下文语境,是指语篇内部的环境,即语言系统内部各语言单位的相互关系,既包括文章或言谈中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搭配关系,也包括段与段、篇章与篇章之间的相互关联及呼应关系,正是这种关系制约着语言表达的确切语义。在上下文语境下,作为常规语言的变异形式———陌生化语言,是通过对语言表层结构中的符号、语音、词汇、句子等之间的相互联系,故意打破常规而产生的。显然,这种情况下产生的陌生化语言的识别,鉴赏和翻译,离不开对上下文语境的分析。

翻译所面对的源语文本中的异域性即源语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性构成了翻译陌生化审美的前提。这种语言和文化差异的保留,使对译本的陌生化审美成为可能:它使审美主体和接受者不断有新的发现,感受新知和新奇,达到陌生化的效果。因此,由差异性构成的异域性是翻译陌生化审美特征的存在前提条件,翻译陌生化对这种异域性的差异诉求构成翻译审美合理内核之一。(陈琳、张春柏,2006:93-94)从上下文语境分析《围城》中陌生化语言的翻译可以使我们更加关注源语异域性的美学特征。

例1:原文:他(褚慎明)心里装满女人,研究数理逻辑的时候,看见a posteriori那个名词会联想到posterior,看见X记号会联想到kiss,亏得他没细读柏拉图的太米谒斯对话(Timaeus),否则他更要对住X记号出神。(《围城》,p.86)

译文:His minds was filled with them.If he came upon the expression a posteriori in mathematical logic,he would think of“posterior”,and when he came across the mark“x”he would think of a kiss.Luckily he had never made a careful study of Plato’s dialogues with Timaeus;otherwise he would be dazed byevery“x”mark.(Fortress Besieged,p.84)

这段文字中,作者故意突破语言规范,在汉字中掺杂外语单词和在文字字符中加数学符号“X”使得语言具有了陌生化的异质特征。“X”在汉语中往往有和性相关的特殊含义。作者选用外语词汇posteriori(从后果推测原因)可谓妙手偶得,一词两用:一方面暗指作为“哲学家”的褚慎明,沽名钓誉,三句话不离本行;一方面暗合英语中的词汇posterior(后臀),暗讽褚慎明满脑子风花雪月。在上下文语境中,这样的选词关联紧密,却无丝毫斧凿痕迹。另外“X”记号和posterior、kiss等词的使用构成一个语义场,从侧面生动夸张地勾勒出褚慎明欺世盗名、道貌岸然的滑稽丑相和卑鄙下流、肮脏丑恶的灵魂。译者在译文中保留了“X”记号,用斜体来表明原文中的英语部分,并在前言部分加以说明,英文读者凭借这些可以推测“X”记号的含义,而从斜体这种特殊的语言标记,可以推断出作者别有深意。这样处理,“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延长了目的语读者的审美感知历程,增加了审美愉悦。在翻译中,对内容的“陌生”处理,势必要结合情景语境。译者要把握原作者用风格不同的语言文字表现出来的客观现实,对体现于情景中的语言形式加以“陌生”处理。在特定的语境中,异域语言的陌生特色需要译者打破审美主体的接受定势,调动审美主体的目光,提高译文的可感性。语言婉转而又韵味。古文对于现代读者来说无疑属于陌生化语言,在陌生中仿佛进入时空隧道,回到古人生活的时代,品尝一份古汉语的风华。译者对此心知肚明,译文用词典雅,音调千回百折,韵律生动,极富文学特色,比较成功地再现了原文中的文人形象,体现了陌生化的语言特色。

例2原文:方鸿渐从此死心不敢妄想,开始读叔本华,常聪明地对同学们说:“世间哪有恋爱?压根儿是生殖冲动。”(《围城》,P.8)

译文:From then on,he buried his feelings and dared no indulge in vain hopes.He began reading Schopenhauer and would often say wisely to his classmates,“Where is romantic love in the world?it is entirely the reproductive urge.”(Fortress Be-sieged,p.10)

方鸿渐在和同学的对话中语言随意,诙谐幽默,调皮轻松,无所顾忌,显示了其人性格中张扬和狂放的一面。译文把握住了上述特色,在轻松中平添一份狂放气息。

同样一个人,由于交际对象和交际场景不同,语言风格和说话语气迥然相异。在给迂腐而威严的父亲写信时,方鸿渐是故弄玄虚、一本正经的懦弱者形象,在和同学对话中则暴露出得意而轻狂的登徒子嘴脸,人物形象刻画可谓细致入微。而上述译文由于发生的情景语境不同,措辞造句也截然不同,庄者庄,谐者谐,角色不同,话语各异,前后相映成趣,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2 文化语境与陌生化语言的翻译

文化语境指语言运用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社会心理等。由于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同一时期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因而其价值观、习俗、传统、文学、宗教信仰等都存在很大差异。原文作品中,时常会碰到涉及原文民族的衣食住行、社会风尚、学术流派、宗教迷信或娱乐庆典等情况,这些情况单从文字上往往看不出来,却制约着翻译中语义的理解、选择与确定,这时就必须从文化语境上来穷原竟委。(胡作友、张小曼,2006:216)

翻译审美的陌生化问题不仅是对文本语言与文化差异的审美问题,更重要的是翻译对待差异的态度问题即“翻译伦理”问题。当代美国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Homi Bhabha)在其论文《新奇是怎样进入世界的》中指出:“翻译具有文化交流的表述行为的本质。翻译的记号不断地诉说文化权威和它的表述实践之间的不同时代和空间,翻译的时间存在于交际的意义、原则和实践之中,用de Man的话说,这种交际将源语文本不断地解经典化,使源语文本处于分裂和永久地流走他乡,并将新奇带入世界。”(1994:97)邢福义先生说:“语言与文化关系之密切也许可以用‘水乳交融’来形容”。(邵敬敏,1995:42)因此翻译对于文化的“活化”就不可分割地包括着对汉语语言的“活化”。而对于汉语的“活化”就要求译者对汉语保有一种强烈的现代敏感,要敢于在译入语汉语中带进一种把汉语敲击出炫目火花的陌生力量造就一种陌生化的新鲜和锐利。(刘英凯,1999:51)

例3:原文:方鸿渐受到两面夹攻,才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奸像精神赤条条的,沿有包裹。(《围城》,p10)

译文:Finding himself pressured on both sides,Fang Hung一chien finally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a foreign diploma This diploma,it seemed,would function the same as Adam and Eve’s figleaf.It could hide a person’s shame and wrap up his disgrace.This tiny square of paper could cover his shallowness ignorance,and stupidity.Without it,it was as if he were spiritually stark naked and had nothing to bundle up in.(Fortress Be-sieged,p.12)

亚当和夏娃语出《圣经?创世纪》。亚当、夏娃受蛇之诱惑而偷吃禁果,知裸体之耻而寻树叶遮丑,触犯了上帝禁令,被盛怒之下的上帝逐出了伊甸园。这个故事探讨的是人类生活的原始状态和本质状态,讲述的是人与生俱来的原罪。它本是西方读者耳熟能详的故事,但对中国读者来说却有异域特色。把文凭比作树叶则是钱大师的匠心独运。“小小一方纸”实是人类的虚荣心作怪,不亚于圣经上的原罪。作者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西方文化信手拈来,在中文读者看来的确出人意表。在英语读者看来,由树叶至文凭的跳跃类比却也能激发他们联想的快乐。译者采用直译法,再现了这种质的变异,从而达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例3:原文:———汝非妇人女子,何须置镜?惟梨园子弟,身为丈夫而对镜顾影,为世所贱。(《围城》,p8)

译文:You are not a woman,so what need do you have of amirror?That sour of thing is for actors only.A real man who gazes at himself in the mirror will only be scorned by the society.(Fortress Besieged,p.10)

“梨园子弟”原指唐玄宗时梨园宫廷歌舞艺人的统称。据史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人,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回云:“通省梨园子弟各班愿与者,书名画知,届时齐集湖亭,各演杂剧。”后来泛指戏曲演员。“丈夫”原指“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人”,有“真正男子汉”之意。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孟子在《滕文公?下》中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两个典故,即使当今的汉语读者也所知不多,何况英语读者?译者在此将之分别译为“actors”和“a real man”,虽说没有译出原文的典故特色,却也译出了它们所包含的文化意义。从文化语境的角度出发,英译虽然在陌生化上略有欠缺,但却基本传达了源语的含义。译者如果加注说明“梨园子弟”和“丈夫”的由来及含义,恐效果更好。

3 结束语

《围城》小说显着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陌生化”关系密切,陌生化语言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故事情节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能深刻反映语言的寓意和韵味,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解读这种陌生化的语言并将之恰当地再现于目的语中需要发挥语境的作用。得当的翻译可以把异域内容从源语转移到目的语中,使目的语读者体验到本族语不曾有的、陌生的感觉,形成对世界的新的看法。文学翻译对陌生化语言的恰当处理,可以不断地拓展语言的疆界和认知的疆界,其实质是对源语语言文化异质性的追求,也是文学翻译满足读者期待视野的内在特质和当然要求。文学翻译的陌生化既是对源语语言文化的创造性运用,又是对目的语语言文化的丰富性发展。文学翻译需要陌生化,以达到作者、译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而对陌生化的解码和编码都依赖于语境的解读与制约。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充分发挥目的语优势,使译语读者能够顺利理解源语语篇的陌生新奇之处,又要充分照顾源语语篇的社会文化语境,充分尊重源语符号所承载的文化差异,对其适合目的语的成分,应有效吸收,对其不适合的成分,应有效再现。只有这样才能对陌生化的把握控制在适当的范围之内,防止过度归化或异化,从而理性避免文化冲突或文化错位等情况的出现。

摘要:陌生化是文学理论界广为关注的艺术表现形式,它要求译者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应该适当处理以移植原文本的陌生化特质,延长目的语读者的审美感知历程,增加审美愉悦。文学翻译对陌生化语言的恰当处理,其实质是对源语语言文化异质性的追求,也是文学翻译满足读者期待视野所具有的内在特质和当然要求。文学翻译对陌生化的解码和编码都依赖于语境的解读与制约。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充分发挥目的语优势,使译语读者能够顺利理解源语语篇的陌生新奇之处,又要充分照顾源语语篇的社会文化语境,充分尊重源语符号所承载的文化差异,这样才能使对陌生化的处理控制在适当的范围之内,防止过度归化或异化,避免文化冲突或文化错位等情况的出现。

语境与语言理解 第9篇

这里引用了胡适先生的一个说法, 大概意思是: 一个黑暗的时代如果人们都是按规矩办事, 那么这个时代慢慢的因为规则而就会变得道德、修养, 变得异常高尚, 而一个非常清明的时代, 如果大家都不按规则来办事, 而大谈道德伦理那么这个时代很快就会变成充满了官僚充满了伪君子, 变成了伪君子的时代。所以道德就变得异常的不可靠。胡适的这个话也意味着, 当人们言说道德的时候, 道德就不存在了。当道德是一种行动的时候, 道德可能还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所以, 当我们无休止的用语言来言说道德的时候, 恰恰说明了我们这个时代在道德已经岌岌可危了。

从这一点来说的话, 就牵扯到古代书论当中一个重要得论题, 就是人品与书品的问题, 传统说法认为人品不高书品也不可能高。今天的观看者已经没有那样的眼光, 不管是从爱好者或普通民众到所谓的专业人士, 已经不具备那种通过作品来观察到这个人的内心语言的时候, 就不得不唯技术论。从今天的书法现状来看, 艺术语言异常纠结, 大部分人都在努力着形式, 但这样的形式恰好又离他想要的形式很遥远, 大多数人都变得大同小异, 因为他心灵上缺少那种反思的能力, 它跟传统的文人书法有很大的区别, 比如和传统文人书法家谢无量、罗振玉等人比较, 这些文人的书法状态、用心程度是完全不同的。我想今天时代的书法不敢走太远实际是缺乏自信, 如果从这个时代来说, 道德的缺失是走不远的最重要的原因, 因为对所有的不信任, 甚至不相信自己能走远的心态, 使自己不得不放弃走远而跟随着话语权者的脚步来行动。

也还有一种自信就是在技术上的自信, 我说的技术上的自信就是在形式创作上他认为自己比别人先了半步的这种自信, 我用 “半步”是因为他还是不敢走太远, 但是他有一点自信了, 这种自信是比别人走的稍微远了半步。我想起了一位书法家是这样说的, 他说传统的书法家们是不可能有像我们这样的技术高度的, 因为我们书法专业的人每天都在锤炼我们的技术, 传统的人又要当官又要做其它事, 他的技术一定没有我们今天的人技术高。他对技术的这种自信, 我有时候在观看这样话语的时候, 每每觉得他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这种自信也是专业化带来的自信。

所以当我觉得他有道理的同时我内心就默默的生出一丝悲伤, 这种悲伤就是说我们艺术书法这样的追求者, 已经把自己等同于一个技术工人, 在做一个技术的事。这样说来我们的这种精致或者说表现自然和淳朴的那种精致跟真正的淳朴和自然恰好是背道而驰的, 或者跟艺术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我们往往愿意在技术上努力的去达到的时候, 我们就忘了艺术只是心灵的表达, 技术只是一种选择, 而不是技术本身的行走。

回到古典书论, 看看古人在面临和我们相同的问题时, 他们是怎样面对、怎么回避、甚至是怎么化解的。赵壹的 《非草书》讲到梁孔达和姜孟颖这两个人时指出这两个人是道德非常高尚的人, 也是非常有才华的人, 其次他表达了一个意思 “书之好丑, 在心在手”, 也就是说书本身和心和手产生了一种直接的关联。技术上的达到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达到, 是手的达到还是心的达到, 还是心手合一的达到? 他又说 “可强为哉”, 意思是可以勉强得来的吗?有时候想想, 我们并不是一定要把古人放在一个道德高尚的地位, 把今人放在道德低下的等差上来看这两者的关系, 但是从历代文人留下来的艺术作品, 又确实可以看出胸襟上的差距,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 后人所学的前人的技术语言, 和前人的心灵深处发出的语言到底产生了一种什么样的关联呢?

我想这个最直接的表达就是因为在今天的这个时代, 我们已经不得不在专业化和产业化这样的角度上来说话了。我记得有位朋友曾经这样跟我说过, 我只想谈书法的问题, 书法以外的问题我不想谈, 因为那个对我来说我不感兴趣, 当大家都在这样话语环境中的时候, 书法它俨然已经变成了传统所说的小技小道, 而在这样的小计小道中去对前人的语言进行模仿, 或者说想要达到前人用心灵创造出来的语言的高度时, 我们不是要去达到古人所达到的那种艺术和心灵上的高度, 而只是要回忆起古人所创造出的某种形式, 在模仿这种形式的过程中, 我们以达到这种形式为乐趣而不是以达到这个形式为目的。所以, 今天的书法必然是离开人的书法, 必然是唯形式语言论的书法。

在文学艺术也存在类似的观点, 认为语言本身就是语言的本体, 文学的本体就是语言, 我们不需要在语言之外再寻找所谓意义的、道德的本体, 进而文学创作的目标就是文学的修辞。当然以语言为本体还包含着语言在更早期的时候还是一种人与神沟通仪式, 剔除仪式之后, 纯粹的修辞化就带来了我们今天的书法是以书法为本体还是以书法的形式创造为本体。

摘要:书法的语言与书法的技术选择是书法学习的重要问题, 对书法的不同理解会导致对书法不同的语言与技术的选择, 本文通过对当代书法语境的分析, 阐释当代书法语言与技术的选择问题, 从而提供一种当代书法理论研究的角度。

上一篇:人力资源会计应用下一篇:实例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