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范文

2024-07-25

语文学习范文(精选12篇)

语文学习 第1篇

一.具体要求:

1.搞好一次活动(诗歌朗诵、演讲等);

2.参加一次比赛(校园作家作文大赛,“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

3.读一本好书(《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4.练好一手字(写好钢笔字);

5.做一个好听众(学会倾听,学会鼓掌,学会表达)

综观初二“我爱祖国”诗歌朗诵比赛,初一“我心中的祖国”演讲比赛,“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等活动,我们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语文实践活动的选择要切合学生实际,充分挖掘学生潜力,使参与者语文素养得以有效提升。

初一年级主办的演讲比赛,初二年级的诗歌朗诵,两者一个是点的参与,一个是面的检阅。如何提升表演者的综合素养,如何调动听众参与的积极性,如何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鼓掌,学会表达,成了我们关注的焦点。

仅能容纳500多人的阶梯教室,却坐满了750多人,全场气氛安静、有序、热烈。朗诵者热情洋溢,听者全神贯注。我们认为要让活动人人受益,成为可以铭刻的经验,主办者在搭建平台的时候一方面要求对主动参与者精心指导,热情鼓励,更重要的是要对被动参与者规范要求:虚心的态度,反省的意识,鼓励的掌声,微笑的眼神。

首先给学生以真诚的鼓励,明确告知学生:

座谈:状态

掌声:尊重

眼神:素养

声音:精神

正面引导学生如何做一个文明听众,如何展示自己的形象,如何养成自己的良好素养,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一句句激动人心的口号在会场响起:

1.是鱼就要畅游大海;

是鹰就要遨游天空;

是虎就要咆哮山林;

是三原学生就要顶天立地。

2.创造奇迹的是初二年级。

3.平庸的人用嘴说话,

聪明的人用头脑说话,

智慧的人用心灵说话,

卓越的人用行动说话。

其次设置了一套惩戒办法,以保证会议纪律的有效性和连续性。让被动参与者转移到关注台上的表演者,进而思考自己,思考人生,受到心灵的震撼和启迪。

两次活动基本杜绝了以下现象:听耳机、看书、靠背、交头接耳、趴桌子、随意走动、喝倒彩等。

再次是把课堂与活动紧密结合,在朗诵现场全体语文老师登台亮相,声情并茂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节奏,既给朗诵者开了好头,又给学生以收益。

二.读写紧密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学生的表达,形成语文教学的一大亮点。

我们语文组要求学生每周写随笔、周记、平常作文训练,还组织学生认真阅读《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积极参加“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举办了两届校园作家作文大赛。

值得称道的是我校连续两年荣获全国作文教学先进单位金奖。

钟奇亨同学的《献计》,张艾芸同学的《放学路上》登载在《作文精选》上。

三.几点反思:

1.语文实践活动还应丰富多彩,走出课堂与社会接轨,诸如“查字典比赛”、“改错别字”、“书写比赛”、“讲故事比赛”、“课本剧表演”、“校园新闻广播”等。

2.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要协调发展,应试能力与交际能力不能偏废。

高一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攻略 第2篇

呼吁大家重视语文基础,拿下选择题是你高分的基石。

最佳的状态是一道不错,错一两道也无妨,错太多你的语文就危险了,除非你作文只扣几分(你确定你能只扣几分吗?)

有人问怎么个重视法?你每天都要看,不要积累了一些就完全放任不管。

广东卷考查字音、成语(词语)、病句,这些要靠个人,我帮不了你,我只能鼓励你去学。语文篇主要谈简答题技巧和作文。

古文部分

这个算是让很多人捉摸不透的东西,包括我学了一年高三还是觉得自己一窍不通,考试基本上连蒙带猜。

但不管怎么说,该做的工作还是要做的。

为了学好古文,你应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课本文言文过一遍(当然我也就跟着老师过了一遍就没有再看了),然后熟识18个文言虚词、120个文言实词(自己找资料吧,很多教辅上都会有的,比如基础知识手册),熟识传记常用字的意思(这个和120个实词有一定的差异并且更加实用)。

接下来是做题。做这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汇编题。

错很多甚至全错那都是常有的事,连语文学霸也难以幸免。

在你怒摔试卷之后,记得把译文翻出来,一个个对照着看,把一些不懂的字,包括实词虚词,用荧光笔划出来,再用红笔写下它的意思,直到你的卷子一眼望去全是密密麻麻的笔记。 震撼吧,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没事干就当看故事翻一翻你的笔记,这时你可能会发现:哇,这个词好像出现了很多次了,原来在古文中是这样用的。那么恭喜你,你就有收获了。

古文没有什么诀窍,却不代表你可以放纵不管,我给了你一个学习的方向,相信我落实做好一定会有收获。

古诗部分

你应该知道有很多学校根本不讲古诗,原因很简单,讲了也白讲。

所以我对此也表示无力,我们只能祈祷高考古诗的寓意尽量明显一些,情感尽量好把握一些。

你要问我,天啊,这个古诗我怎么就理解为另外一个意思了,然后还能巴拉巴拉讲一堆道理出来,我只能说,我们都一样。

语文只是语文,语文就是语文 第3篇

一、我们很努力,还将继续努力

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批评由来已久,特别是初中教师对小学语文教师甚是不满,什么东西都怪小学教师没教好。而家长对小学教师的要求却是“万能型”的。而应试教育的压力就像一个重重的壳,总让我们举步维艰,有许多教师自嘲说:“我们不是乌龟,就像王八。”常听到一些领导和所谓的专家在台上夸夸其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学生的认知差异,学生的个性不同,如果学生自己不努力,家长不配合,一个老师面对一群孩子,谁有能力教好每一个孩子?更何况谁不想自己培养的孩子都是能人志士!现在的家庭,四到六个家长都教不好一个孩子,凭什么让我们一个老师教好一群孩子?我们每年听数十次讲座、观摩数十场公开课,每个专家都有他的自圆其说,每一个都不一样,我们一线教师都不知道到底应该吸收谁的观念。

我们忙碌着,也盲目着。教育问题不能单认为是教师的责任,还有学校、家长、社会……如果单纯回到小学语文教学,我们可以说,一线的语文教师很敬业,很努力,只是努力的付出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而已。而这并不是我们语文教师的错。看看数学教材、英语教材、科学教材,乃至美术、音乐、体育教材,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无不清清楚楚,唯有语文教材没有明确的教学内容,课标、年段要求只是一个指导方向,而教什么却是我们教师自己去解读文本,自己去选择和取舍,在这中间消耗了太多的精力,有时往往是吃力不讨好。而考试的题目也是五花八门,同一年段今年考这个,明年考那个,一线教师总是被教得团团转。

吴忠豪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小学语文高耗低效的主要原因不在语文教师身上,而是教材编写的缺陷。所谓的教师对教材的二度开发说得如此动听,但我们语文教师却忙得死去活来,语文课上成思品课、科学课、音乐课早已屡见不鲜了。我们总是在摸索中前进,即便遇挫受阻,我们依然十分努力地探索语文教材的新途径,不断地提升自身语文素养,不断地去研究教材,开发适合小学生语言发展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我相信不管错和败,有了吴教授的理解,千千万万的小学语文一线教师将继续行走在语文教改的前沿。

二、我们学会聚焦,聚焦于本体性教学

改革实验多年后,终于把语文课程定义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样的定义让我们一线语文教师至少明确了两个关键点:一是学习文本的语言文字,二是学习重在实践中的运用。而“语言文字”是一个大课题,对于小学来说,这又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呢?一线教师对此还是摸不着头脑。吴教授提出的指向本体性教学是一盏明灯。他告诉一线教师:根据课标和学段特点,结合孩子的语言发展需求和规律,安排文本本体性的教学内容,不要拘泥于教材,把教材当作一个例子。积累本文语言,学习知识和方法。他认为:小学生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小学阶段必须将大量的语言积累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以此来丰富词汇、培养语感、规范语言习惯。语文教师要树立语文课程意识,有明确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展开教学能清晰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语文知识、掌握语文方法、形成语文技能。而非本体性的教学内容不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在本体性教学中进行渗透和感悟就可以了。有了这个语文课程特有的、反映课程本质特征的教学内容,教师们对于教材的解读、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就容易把握了;对于教什么也更加明确了,不用在一大堆资料里苦苦寻找一篇课文到底要教什么了。这样一来,教师可以更“专一”一些,聚焦点可以更集中一些,备课的压力也会小一些。

三、我们很明确,学会运用才是硬道理

古话说得好,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而学生的学习更是如此,学得再多,理解得再深刻,在实践中不会运用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体育课上教师教了几个动作,分解动作让学生模仿,接下去就是他们反复的训练和运用。数学课上教师讲解了一个例题,学生理解领会了之后就是不断训练和运用,错了改,再训练,光理解和懂了没有用,没有学会运用到时他还是不会做。英语课有操练课,新单词的操练和运用、新句型的操练和运用。几乎所有的课程都有一个训练和运用的过程,而且是课堂的重点环节。而语文课对于所学本体性知识的当堂训练和迁移运用得比较少。课堂上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了文本的感悟和理解上,而运用的教学环节舍不得花时间去做,往往只是课堂的一个形式。吴教授认为语文课堂不应该停留在对文本的理解上,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只是一个过程,而学习贵在迁移、运用。笔者觉得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运用,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和时间去训练、运用。低段应多给孩子读书和写字的训练时间,中段让孩子抓住句式、语段进行方法模仿、迁移,高段教师多从篇章结构出发设计训练、运用的内容。我们会发现重视运用的课堂,我们教师的话语就少了,学生静默的时间就多了,虽然这样的课堂变得安静了许多,但这才像学习。在学生训练之后,及时反馈,跟进修改,然后再次运用学习。这样学习的效果是成倍的,只要我们坚持这样的教学理念,并持之以恒地去实践,课堂的效果便会慢慢地显现出来。这是一条提效的最佳途径。吴教授今天的讲座也是采用了这样的思路,早上讲他的教学理念和思考,让老师理解和感悟,下午就让老师们围绕上午的讲课主题进行现场教学设计,然后吴教授做一一点评,帮助老师们改进。这样的学习培训比以往的学习效果好了很多,因为我们在实践中运用,通过运用来提升学习的效果。

合作学习与初中语文学习 第4篇

在课堂学习前,合作预习对所学语文知识的预习是必要的,在学习所学课文之前,让学生进行合作预习有利于学生明确课堂的学习方向,了解所学课程的知识点。课前预习中的合作预习是初中语文课堂教育中较为重要的一环,也是合作学习的起点。

课前预习注意积累词汇,在基础知识方面应注意字音、字形、词语的含义、文学常识的基础知识的积累。古诗说得好“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如果学生出现不少疑惑或问题,则说明学生有所思考,如果没有疑问说明学生没有进入课本。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前的预习课文中,我们老师要鼓励学生相互合作质疑探究,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解问题,同时老师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提出质疑。

二、合作学习在课堂学习中的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也是离不开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教师需要提出问题,让同学之间分组讨论解决问题并找出答案。老师以问题为引导线进行课堂中的点拨,启发学生思考,并通过教师的示范,教会学生学会如何质疑和发问。例如,在《孔乙己》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提出小说写了哪些“笑”?课文中那些人为什么会取笑孔乙己却没有人同情他?同时人们的取笑显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我们老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再让学生分组讨论,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组,不能随便地将相互接近的或者同一排的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这样体现出来的是表面的合作教学,实际上教学内容的合作学习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我们在引导学生正确合理的合作学习,掌握所学的课堂内容。

三、合作学习在课后复习中的运用

语文教学在新课标中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即语文教学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我们教师要合理利用教材,在新的教育观念念和教育方式上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切不可以换汤不换药的教育方方式。语文教学本身是在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培养学生之间合作作,中学本身对新内容有一种期待的心理,与其让老师在课堂上滔滔滔不绝地讲,不如让学生合作讨论,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讨问题题,最终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家共同讨论研究, 从从而达到获取新的知识内容学习的目的。在学生之间讨论学习的方方式,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四、合作学习在课后作业中的运用

课后作业是对所学课程的巩固,对于上课知识点的查缺补漏, 而而不是为了写作业而写作业,我们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安排作业难度和作业量。让学生之间有合作,同时也有差异。针对不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教学作业,同层次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合合作完成共性作业同时,也需要他们在完成共同作业的同时独立完完成彼此不同的作业。

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我们作为教师要在活跃学生课堂气氛上上,重点是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的的,处理好所学内容重点和一般的关系,抓住所学课程的实质性内容容。运用合作学习做到课前预习、积累学习知识点;同时在课中积极极合作掌握文章的寓意和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养成良好的学学习氛围,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通过合作学习我们可以博采众长。初中语文教学合作作学习必不可少,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采用集体讨讨论、集中集体的智慧、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的思想开阔,同时组织织学生之间互补讨论、相互交流。同时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可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改变以前语文课堂上满堂灌的局局面,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营造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这样加强了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得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所提高。愉快的语文文学习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章以及中华民族的优良良传统。有利于初中生的发展,为我们社会发展培养大量的综合性人人才,为我们和谐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摘要:现代教育的发展是不断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同时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作为教育的支撑手段。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教授课程时有机合理地相互配合共同学习课堂知识,从而使得学生体会“学中玩、乐中记”。在学习语文课前、课中以及课后的应用,最终达到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愉快的语文学习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章以及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传统。

语文学习 第5篇

一、背诵

背诵记忆是考试的重要部分,算是送分题,只要肯下功夫,一般不会出错。但对有些不愿意记忆的学生而言却是一道硬伤。

其实,如果是把背东西看成负担,自然背诵起来千难万难。

不妨放松心情,理解着来背诵,效率又高,效果又好。

二、基础部分

中考除了考查诗文,还有其他形式的基础知识。字的形音义、病句、语句衔接、排序、修辞方法、标点符号、综合性学习、名著阅读……

这些基础主要靠平日的积累,生活中药处处留心,将语文和生活自然结合起来,需要记忆的部分可以化整为零,利用好记忆卡,日积月累,自然会有收效。

三、阅读

阅读的好处我多次谈过,阅读最主要的效果就是,阅读积累丰富的孩子能够更快更准地把握文章的主旨,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

另外,必要的答题规范也要掌握。掌握好老师讲授的答题思路、答题模板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四、作文

说到作文,得先说一说书写,目前,很多学校逐步实现电脑阅卷,电脑阅卷首先要对孩子的试卷进行扫描。一般情况下,扫描出来的字迹都比本人的书写差一点点,那么,如果,书写很差,必然会失分不少。

考试作文审题很重要,作文提示语一定要反复研读,了解出题的意图,然后再确定写作方向。

一般情况下,你第一个想到的写作题材最好不要用,因为你能想到,别人可能也会想到,为了避免题材的陈旧,至少要在最初选材时谨慎规避一下高频事件。

另外,点题非常重要。既要注重开头、结尾部分的语言,又要在文中恰当点题。

字数不要太少,但也不要写到格子以外。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总结

其实学习语文很简单,下面我就将我一些优秀的学生的学习方法告诉大家:

一.课前预习法:

预习很重要,你只有课前预习了,才能提前了解课文内容。

1. 预习之前准备一本字典,先把生字词过关。这样方便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2. 标自然段。

3. 熟读课文三遍(以上)。

4. 概述课文大致内容,了解中心思想。

5. 课后题试着做一做,最好不用参考书,这样能提高阅读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不懂的知识课上或课后在和老师、同学一起交流、解决。

二.上课听讲法:

听,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学会倾听的人走到哪里都会得到别人的赞赏。培养听力首先从听课开始:

1.老师讲课时,不要东张西望,要集中精神这是培养听力的第一步。

2.耳朵边听要边记重点,这样方便回家、考试前的复习(笔记最好记书上)。

3.同学回答问题时,不要插嘴要听取别人的意见改善自己的不足。即使同学回答得不够完美,也等同学说完再补充。

三.课后复习法:

我个人认为复习没预习重要,你预习做好了,复习起来就自然跟着容易:

1.复习也要拿笔,第二次看要又有收获,把第二次的收获和看法另外写下来。

2.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要“一目十行”,要同时记重点、生字等知识内容。

四.课外阅读法:

(文言文,现代文)

阅读是学习的重点,多阅读能提高我们自身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1.选书。选一本好书也是一个人的能力。

2.阅读时拿一支笔,在读的过程中把好词好句句画出来,不一定要背下来,只要了解一些句型,恰当的运用到作文中去。

3.摘抄就是把你画记的那些好词好句摘抄下来,用于作文,专门找一个本子。摘抄和阅读又不一样,它要更深一层。摘抄的内容,语言优美是不够的,有时一些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也能写下来、记下来。

4.课外积累的多,课内阅读你自然得心应手。

文言文学习方法

一、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1.重视预习,学会自学 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去理解、体会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

3.要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

二、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

诵读可分四步进行:

1.借助注释,粗读课文 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地把握课文结构。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再连猜带蒙,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2.质疑、解难、细读课文 通过课内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要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深入领会,精读课文 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转变语文学习观 掌握现代学习法 第6篇

【关 键 词】 自主;合作;探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如何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与自学能力。学生的学习也不再是盲目地接受知识,而主要是打好基础,为未来的社会实践作准备。但长期以来,教师往往只注重研究教法,而忽视了研究学法。其实学法是教法的出发点,也是教的归宿。尽管教法有多种,但能产生实践效果的最终还是“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这种学习方式呢?

一、设定思维方向,引导学生多角度获取信息,摸索学习规律

“学法”即是学习的目标和手段。在教学中如何以此为手段去“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呢?我遵循“整体感知——局部赏析——整体总结”的规律,从文体角度拟定多个思维方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记叙文的思维方向是:把握主要人和事、作者思想感情——段落中心句、层次、品味佳词妙句、与中心的联系——篇章构思、写作启示、语言特点。教师只有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才能在“学生没有规范的意识里,建立规范”,掌握学习语文的规律。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

别林斯基强调,欣赏艺术不能只是“用脑子去感受,而要有心灵的参考”。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心理过程。学习思维设定后,应让学生自主探索,寻求解答。作品主题、结构的不确定性决定“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生活经历的人,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不同,答案的错对应着重看是否能从中找到依据,哪怕是很幼稚的看法,教师也应认真对待。学生认识作品的过程绝不该是对作品消极、被动的接受,而应是一种积极、个性化的再创造,是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创造自我的过程。如我让学生总结《济南的冬天》一文的写作启示,学生竟然总结出了十条:①确切的比喻、拟人;②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③准确用词;④寓情于景;⑤层次井然;⑥文段应有中心句;⑦描写要展开联想;⑧虚实结合;⑨用对比突出事物特征;⑩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写景。而我备课时只写了五条。事实证明,只有学生内心体验过的知识,他们才能真正铭记于心。

三、激发竞争意识,培养合作观念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但竞争并不意味着孤芳自赏,固步自封。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合作才能博采众长、营养智慧。合作伴随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合作就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查阅资料、集体讨论、解决疑问。合作形式有两人合作、多人合作。每一组合作成员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学习的最佳搭档,要互帮互促,互为对方负责。每堂课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根据小组学习的效果,评出“最愉快的合作小组”。对于课文的识记由小组成员互相检查,教师随机抽查,如果学生背诵不过关,那检查人应引咎自责。

四、教师应相机诱导,适当点拨

“点”即点要点、抓重点。“拨”即拨疑难、排障碍、正确导向。如我尝试让学生自己谈《济南的冬天》的整体感受。学生难以把握,我就相机诱导,将整体感知的思维方向具体化为填空形式:这______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引导学生从读文的印象、文章具体描写的景物、情感的体验等方面思考,相机诱导、适当点拨,减少学生思维的难度,帮助学生排疑解难,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信心,但“点拨”并不是直接给予答案,而是一种旁敲侧击,仍应以学生探讨为主。

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主动积极探究的精神,激发创新意识

要让学生从自主学习中明白“尽信书不如无书”,教育他们不要盲从书本和教师,要抱着怀疑态度去学,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如老舍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但有的学生对他写的《济南的冬天》的末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提出异议,认为这句不是对段落的总结,应独立成段。他的见解得到全班同学的赞同。教师也应立即肯定同学们的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并及时表扬他们主动探究的精神,只有像这样小心地呵护,正确引导学生幼稚而富有创见的想法,才能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积极探究的欲望。

以上学习方法的实践可简单表示为:教师设定思维方向——学生独立思考,查阅资料——合作解疑,交流看法——创新质疑,提出见解——积极探索、解决疑问,教师的主导作用贯穿其中。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举措,是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责任。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达到“教学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光龙. 语文学习方法的理论探讨[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2003(3).

[2] 石生明.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之浅见[J]. 新课程(中学),2010(1).

[3] 洪靜云. 在语文教学中探索合作学习法[J]. 广东教育:教研版,2007(3).

语文意识, 点亮语文学习的灯 第7篇

什么是“语文意识”?语文意识是指我们在听、说、读、写过程中, 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达, 如何遣词造句, 如何布局谋篇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心理活动, 即对语文的自觉关注。

联系我们的课内外阅读教学实践, 我们会发现最缺乏的就是语文意识的渗透和!彰显。我们更多的是关注文章写了什么, 表达出什么内涵, 体会出什么感情。对于语言文字本身, 我们关注的很少。学生也是如此, 读到好笑的地方一笑了之, 读到无趣的地方一跳而过, 至于文字本身的魅力, 基本上是无人问津。事实上, 只有立足于表达的形式, 用心关注“怎么说”, 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说什么”, 才能更深刻地领悟表达的内容。如果能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自觉关注, 那么品味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眼光、直觉也会慢慢练就起来。所以, 作为语文教师, 更应时时思考如何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 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本身的浓厚兴趣, 而不是抱怨他们语文眼光、文字直觉太差。

那么,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我们该如何实现对语文意识的渗透和彰显呢?语文教育研究专家王尚文先生曾指出:“语文意识关注的是言语本身的物质存在, 就是要认真听听它的声音, 辨辨它的色彩, 掂掂它的分量, 摸摸它的‘体温’, 把它摆在它和整体的关系之中, 摆在它和语境的关系之中反复审视、掂量、咀嚼、玩味, 从这里出发走上正确的语文学习之路。”细细琢磨, 我们可从中得到借鉴、启发。

一、关注:有意唤醒

同样是文本世界,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根本区别在于, 其他学科关注的是“说的内容”, 即“说了些什么”, 只有语文学科最终关注的是“说的形式”, 即“怎么说的”。因此, 语文教师应首先弄清楚:语文学习, 就要引导学生关注每一个言语现象, 关注言语本身的物质存在, 注意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尤其是那些语文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 没有必要的提醒、督促、训练, 恐怕很难会养成敏锐的语文意识。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利用一切可点化的机会, 促使他们逐步养成朗读的标准意识, 表达的达情意识, 书写的规范意识, 词语的积累意识, 语言运用的通顺、得体意识等等。当然, 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 教师自己首先要具备语文意识。教学课文前, 教师特别要用语文的眼光来审视一下, 文中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言语现象, 值得训练的点, 从篇到段, 从段到词语, 甚至是一个小小的标点都要了然于心, 然后带领学生从容走进文字, 慢慢欣赏文字并亲近文字。

二、触摸:习得方法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学生语文意识的形成, 语文眼光的练就以及对语言文字这种迅速的反应和敏锐的直觉能力都是在大量触摸语言材料的过程中积累沉淀下来的。在这种情况下, 方法的习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抓住“课文中的例子”, 引导学生学会听文字里的声音, 辨文字里的色彩, 掂文字里的分量, 摸文字里的“体温”。常见的推敲、咀嚼、品赏文字的方法, 教师都要有意识教给学生, 如“加一加、减一减、调一调、换一换、改一改”等。

三、积淀:形成自觉

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读”无疑是最有效的言语实践方式。只是如何读, 脑海中才会贮存更多、更丰富的语言模式呢?很多学生平时似乎也很喜欢看书, 但是语言文字水平还是不佳。我认为, 问题的症结在于:虽读但不留心语言文字。所以, 我们在指导学生读时, 要让学生的心在“意”更在“言”, 要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语文学习的自觉, 懂得并下意识关注每一个语文学习现象。那么, 这种自觉可以从哪里开始训练呢?

1. 眷注题眼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是文章的精神内核, 是文章的灵魂所在。然而, 我们很多语文教师往往在面对题目时, 成了那个“飞奔上楼梯” (王尚文语) 的人, 或者视而不见, 不假思索;或者不得要领, 程式化的读完就了事。这实际上是对文本资源的极大浪费, 是语文意识不强的表现。

2. 玩味词语

高尔基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关键字词常常是作者的用意所在, 往往一字传神, 全篇生辉。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一个“绿”字而意味隽永;“红杏枝头春意闹”, 一个“闹”字而境界全出……因此, 一般的词类活用、贬词褒用, 作者特别用心、无可改易的词语乃至关联词, 都是应予关注的对象, 要品味再三, 明其意蕴, 赏其妙用。

3. 探究句式

我们用语文意识去细读文本, 当然不能仅仅停留在某一个字、某一个词的细节上, 我们还需要对文章里特别的句式予以关注和探究。如语序特别的句子常常表现某种非同寻常的意义, 重复出现的句子必是作者的有意安排, 使用表现手法的句子必能增加表现力和增强感染力……

4. 发现篇章

王尚文先生在他的《“语文意识”:语文教学的阶梯》一文中强调要将“言语本身的物质存在摆在它和整体的关系之中, 摆在它和语境的关系之中反复审视、掂量、咀嚼、玩味……”。这是在提醒我们, 在文章篇章 (整体、语境) 方面, 我们也应该进行必要的关注。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关注篇章结构, 并且从中习得方法。

四、内化:养成习惯

无疑, 对语言文字的有意注意长期坚持下去, 语文意识的有意注意便可以渐变为无意, 习惯便成了自然。一旦内化为习惯, 成为自然, 那么也就有了语文学习的慧眼。语言文字符号在学生眼中也就活起来, 不再是干瘪枯燥的符号, 而是一幅幅形象鲜活的画面。这样, 学生眼前所读的语言文字便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相沟通起来。就像夏丏尊先生说的那样:“‘赤’不但只解作红色, ‘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 ‘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见到‘新绿’二字, 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 少年的气概等说不尽的情趣。见了‘落叶’二字, 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说不尽的诗味吧。”

当然, 对于语言文字正确丰富的理解, 还缘于真实的生活经验。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 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生活有多么宽广, 语文就有多么宽广。因此, 我们教师要从每一个细小的语文现象开始, 着意于语文意识的训练培养, 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多一些思考, 多一点美丽, 更多一分收获成长的快乐。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文意识”:语文教学的阶梯.

遵循语文学习规律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第8篇

一、认清“语文学习中学生个性化行为过程”, 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他们的主体性地位应得到尊重。学生语文素养是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捷克的夸美纽斯说, “寻找一种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少讲, 但是学生可以多学。”因此, 教师要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 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如在讲《中国石拱桥》时, 教师只需对文章的谋篇布局稍加指导, 而对石拱桥的结构及文化特点则由学生自主总结和归纳。再如, 在学习了《孔乙己》之后, 《范进中举》一课则可以完全让学生自学, 教师只引导学生关注从孔乙己到范进再到丁举人的逻辑演化。通过人物对比, 增强学生对科举制度的深层次认识。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 语文学习的空间可以说是个弹性空间, 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个性经验, 建构和升级学生的知识体系, 教师应发现语文学习的隐性工作, 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开拓语文学习资源, 丰富语文材料积累。

二、增加阅读量, 重视典范的言语材料积累, 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要基础

众所周知,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宽泛而有目标的阅读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感, 扩充自身的知识量, 而且还能增强情感体验和想象空间, 这为以后的中文写作和阅读理解都将带来深远影响。首先, 教师应积极倡导有声朗读, 把早读的时间还给学生, 通过发声及时引正错误读音, 力求按照文章的情感基调进行朗读, 注意语句的连贯性和衔接。其次, 指导学生选择恰当的读物。除了课本规定的阅读素材外, 教师可还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西游记》、《水浒传》、《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鲁宾逊漂流记》、《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中外名著, 要求学生写出读书心得, 并摘抄其中的经典语句。最后, 教师应指导学生对于经典文章或其中的段落进行理解和背诵。特别是一些古诗文的学习, 由于处于特定的历史年代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完全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因此加强熟读和背诵有利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形成内心感受的重要方法, 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营造语文阅读的氛围, 如定期开展专题研讨, 利用学校橱窗开辟阅读专栏, 写读书笔记和交流读书心得等, 通过灵活多样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

三、传授语文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要保证

俗话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 “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和课型从学生的学习规律出发, 将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推荐给学生。如分组学习法、探究学习法、作文互评互改法、双向阅读法等。当然,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所学内容提出问题, 可以要求其他同学甚至教师进行回答, 以此来不断增强学习动机。

例如, 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时, 有的学生就提出:“面对皇帝荒诞不经的行为, 大臣们除了害怕皇帝的责罚还有没有其它原因呢?”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时有的学生提出, “齐王能够纳谏, 除了邹忌的巧妙类比外, 还有别的因素吗?”诸如此类问题, 正是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后所精心设计的, 应该说这是一个在消化和理解语文知识的基础上的一个“反刍”的过程, 遵循了学生的客观认知规律。

四、关注学生心灵世界, 健全和完善学生人格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终级目标。

雅斯贝尔斯指出, “真正的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心灵交流活动’, 而不是‘理智知识的认知的堆积’”, 因此, 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 实现人文关怀。例如, 在讲解《最后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春》、《大自然的语言》、《再塑生命》等文章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童年经历以及生活体验畅所欲言, 把自己对理想、对未来、对自然、对生命的认识与理解说出来, 把值得我们感动与反思甚至怀念的事情说出来, 给大家更多交流与表达的机会, 实现心灵与思想上的碰撞。

由此可见, 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教师只有情境结合, 注意方法指导与点拨, 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 试图走进学生心灵深处才能挖掘出语文学科的人文内涵, 才能让学生有更多感悟和体验, 才能让素质教育目标得以最终实现。

摘要:语文学习规律是语文学习过程中各因素间的本质联系, 是语文学习活动发生和发展逻辑轨道。文章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谈谈如何用语文规律指导课堂教学。

关键词:语文学习规律,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邹林花.如何让初中语文课程绽放活力[J].文学教育 (中) , 2011, (4) .

语文学习 第9篇

一、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要遵循语文学科的课程特点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是刚从幼儿园过来的, 与过去没有幼儿园时期比, 现在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普遍要规矩得多, 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生已经接受了三年的早期教育, 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意义上的学习习惯。但这些学生步入小学以后是否在语文上的学习习惯就是完美的呢?从我所接触到的学生看, 回答还是否定的。比较简单地说, 小学生的写字就存有很大的问题:坐, 显得没有坐相, 歪歪斜斜;握笔, 指位不当, 导致对笔的用力不当, 字当然也就写得不够工整, 其他方面的问题就更加严重了。形成这些问题的本质是, 现在的孩子是优生了, 但不应教育得过早, 虽然是教育了, 但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优育。所以, 这给我们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带来了相当多的不良习惯, 这些不良习惯都是有悖我们语文学科的课程特点的。

因此, 我在平时的低年级语文教学中, 花大气力解决学生有悖语文学习的习惯问题。现在的小学生是不大乐于多读书的, 平时读书只求得文本的读读背背, 很少乐于课外阅读, 这与我们的家长存有偏见具有很大关系。让低年级学生从小就养成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 其有针对性的工作应当从我们的家长做起。因此, 教师经常性地与家长接触, 首先就是和家长谈及让孩子读书的问题。我对此还思考了相应的促进对策。平时的语文课我是绝对不留任何家庭作业的, 而是腾出时间来让学生读书。低年级的孩子要读些什么书?作为教师, 我努力去做一个有心人, 在儿童读物的王国里搜寻, 给学生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对学生的阅读成果, 我像检查他们的语文作业一样去对待, 以经常性的谈心方式和学生进行交流。

二、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据说,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有个孩子从小就不会拿筷子吃饭, 而他允许孩子不拿筷子吃饭。又听说鲁迅先生很尊重孩子, 说孩子的心里自有他的思想。这些看似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格格不入的, 但是, 我以为恰恰是我们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所在。人的个性是不大可以改变的, 与人相处只能是逐渐地去适应。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是不同的,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有时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 最起码的应当是遵循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就拿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来说, 让学生去广泛地阅读, 是可以使学生能够尽早地品味到经典的醇香, 开始丰富起他们的人生底蕴, 但如果我们高谈阔论, 硬是像按着鸡头让鸡子去啄米一样, 那是肯定获取不到正面效果的。我认为, 要让小学生慢慢地去形成一种阅读的乐趣。我平时是这样做的———充分发挥教材文本的桥梁作用。小学低年级教材文本都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经典美文, 无论是绘景还是叙事抑或名家的抒情, 一般说来都十分利于小学生心胸的开阔以及性情的陶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我们所接触到的学生, 如果能够较长时间与美文接触, 其身心健康成长的速度肯定要快得多。就此而言,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 尤其是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需要致力追求的是遵循所教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简单一点地说, 小学低年级学生已开始进行写话的训练我们总希望学生能够写出许多闪闪发光的语言来, 但从实际情况看, 有些是根本不可能如愿的, 所以, 让学生去从实写来, 即让学生从小就能尊重事实, 也是语文学习所必须崇尚的良好习惯所在。

三、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要遵循人才培养锻造原则

说起这样的话题, 也许有人感到是一个矛盾的话题, 前文所述, 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需要尊重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而现在又这样比较直率地说这样的话题, 一时可能令人难以接受。但我们所必须接受的是, 大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都应当懂点哲学。事物具有两重性, 人都必须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等。倘若怀有这样的思想, 恐怕对遵循人才培养锻造之原则也完全不会存有任何己见吧!我们曾经见过一些省份的语文教材, 每个年级的每册教材都在开篇处配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含义的主题图, 我曾将小学低年级的有关图截获下来予以研究, 扪心自问:“平时的语文教学, 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我们能够做到这些吗?”应当说, 我们现在的教学太随意了, 就拿小学生的写字来说, 在一些教师的眼里, 写字好与不好无伤大雅, 而且当今社会有谁需要写得好的字?又有谁去看得起那些写好字的人?我们自己就是最明显的例证。但写字能够给我们以启迪的是什么?最起码是现时的修身养性。又如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写话, 常言道:“孩童嘴里吐真言”, 但在我们平时的写话训练是否都在让学生去说真话呢?小孩子的喜怒哀乐一般都是溢于言表的, 平时的教学我们是否都在让小学生从实际出发, 把自己愿意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呢?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两翼, 而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统一则需要我们去把握好事物的两面性, 恰到好处地力求做到两全其美, 但切不可奢求一大同, 人人都一样的局面是永远都不可能实现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M].岳麓书社, 2007.

让“快乐学习”成为语文学习的常态 第10篇

一、带活动进课堂, 在活动中学习语文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学习中, 做好学生“知”应是基础, 还要去追求“好”与“乐”的境界。针对不同的课采取一些不同的方式, 如让学生表演或改编课本剧、进行即兴演讲、组内竞猜、小组辩论等, 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并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知识的积累和智性的启发。

在执教《鸿门宴》时, 为了更形象地展示高潮部分的人物特点, 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之后进行模拟表演, 精彩的表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性格特征的把握, 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在执教《垓下之围》时, 结合毛泽东、李清照等人对项羽的评价, 让学生进行即兴演讲“我心中的项王”, 学生们个个侃侃而谈, 有的观点针锋相对。这既带给了我思考, 也让学生在争鸣中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文言文的教学向来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占据着很大篇幅。如果一味逐字逐句地去串讲, 不免太古板, 但不去落实字、词、句, 老师心中不免又有一份担忧。我不停地变换形式, 或让学生自己充当老师, 我来点评:或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质疑, 全班一起竞猜;或进行类似课文比较阅读:或让学生自己分类整理归纳知识点:或进行文言和现代汉语的对白赏析。这些方式不仅让学生弄清了各篇课文的文言知识, 也让他们不再畏惧文言文, 相反有了一股向前冲、不弄清楚不甘休的态势。

在诗歌和散文的学习中, 举行一些朗诵及片断赏析, 把往日的“一言堂”“满堂灌”变成语言艺术的欣赏课。学生何乐而不为呢?

带活动进课堂, 不仅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课文内容, 而且让学生陶冶了情操, 开阔了视野, 拓宽了知识面, 培养了听、说、演等能力, 增长了才干,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达到了“在学中乐, 在乐中学”的境界。

二、让研究进课堂, 在研究中获得深度

丰富的活动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有时会使课堂流于肤浅。当学生在热热闹闹中学习时, 会不会忽略了主次呢?我想, 这与老师的引导是密不可分的。适时地给学生提出一些有启发、有力度、有弹性的问题, 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记得在执教《〈物种起源〉导言》这一课时, 我把学生带进了阅览室来学习这一课。让学生自己利用阅览室资料了解和评价达尔文的一生及科学成就。学生一起交流探讨, 获得了较为丰富的达尔文个人档案。借此, 教师抛出了一个问题, 有人认为达尔文的“进化论”更准确地说用“演化论”更合适, 你怎样看待。一石激起千层浪, 我没有立即给出答案, 而是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和准备。几周之后, 全班进行了一个科学研讨会, 涌现了很多惊人的评论。如有人认为“进化”更带有红色政治色彩, 演化更科学;也有人认为“进化”更能概括人类发展的历程;等等。也许这个话题, 我们难以去评判高低正误, 但我想, 只要学生有了在读书中收集资料, 勤于思考, 敢于大胆质疑的意识, 并把它带入我们的学习, 即在学习中注入探究精神, 就一定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甚至有更多更杰出的个性化的成就。

还有一次在讨论《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人物形象时, 大家的一致意见是:烛之武有责任感、使命感, 爱国、深明大义、不计前嫌, 机智善辩、有勇有谋、智勇双全。突然有一个学生站了起来说, 我认为烛之武狡猾、诡辩。这一说法一亮出, 的确让我也颇为一惊, 但很快我肯定了这个同学的说法, 并引导大家明确:当我们换个立场和角度来看问题, 也许结果会截然相反, 即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评价, 当然, 世事变幻, 是非恩怨, 也不是说非黑即白, 非善即恶。它还有一个大的原则:凡是维护正义的, 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 促进和平的, 顺应历史潮流的, 就应该给予肯定;凡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 必将被淘汰。

当学习活动达到师生共同在思考的境界, 有了这种探究方式的观念和方法, 又怎会流于肤浅, 又怎会收获甚微呢?

三、带爱心进课堂, 使爱心获得升华

卞之琳的《断章》, 短短的四句, 却给人展示了一种人世间的和谐美。我总以为, 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中, 才可能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在这种良好的心态下去做事, 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和谐的环境, 带爱心进课堂, 将为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 也将产生使教学获得突破的契机, 让精神在心灵的碰撞与交汇中得到升华。曾记得一次班级考核成绩不理想, 我有些痛心, 直接影响上课情绪, 可当听到同学们整齐而宏亮的问候声, 面对那纯净无邪却又充满渴求的眼眸时, 我找到了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顿时抖擞精神, 又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

还记得, 有一次我去市里参加演讲比赛, 返回学校时已是第一节晚自习时间了。临时听说学校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定在第二天, 而我的语文课安排在上午第二节。我有些紧张, 也很慌乱。可当我走进教室时, 我却惊喜地发现, 大家的课桌上都是翻开的语文课本, 黑板上一行歪歪扭扭的通知是那么耀眼:明天要上语文公开课, 请同学们认真预习。我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好, 只是觉得明天的课有底儿了。第二天的那节公开课, 赢得了全场老师的肯定与赞扬。当我向同学们宣布比赛最后成绩时, 雷鸣般的掌声久久不能停息下来。这既是对我的真诚祝贺, 更是庆贺我们大家的成功。

我用心去面对, 用心去捧起, 也得到了真诚的回报。我的大胆构思, 精心设计, 活跃了课堂气氛,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也拓展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学们热情积极, 踊跃发言, 敏捷的思维掀起了一个又一个教学高潮, 也深深地感染了我。我启动了学生, 学生推动了课堂, 也促进了我新的努力。真诚的奉献, 真诚的吸收。真诚的根源是纯洁, 真诚的动力是奉献。教与学在爱心中得到了心灵的净化, 教与学也正在爱心基点之上寻找到了融合点。

青春年少的学生懂得爱, 他们也将被人爱。爱心在这里融汇, 我与学生一起营造着一个无声的爱心世界, 我们在爱心中一同成长, 我们的语文学习也在爱心的洗礼中不断得到升华。

自主学习开拓语文学习新天地 第11篇

一、弘扬个性,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中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凭着兴趣学习的,对学习一旦产生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趣味导学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兴趣从何而来呢?主要来自于新奇、真情、悬念等方面。新奇:简而言之,就是课堂内容有新鲜感。真情:主要是指语文教学中生动性和情感性,教师应当以教学情感去牵动学生的情思。悬念:就是设置疑点,制造悬念,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释解欲望。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来。

教学中或引用诗词、成语、名言警句、寓言故事、对联、俗语、名人故事等,激发兴趣,丰富知识;或借教具助领悟。如讲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可先让学生听崔健的《父亲》,在听歌时让学生思考父亲给自己的感觉,悠扬的旋律会让学生想起生活中的情节,感人的歌词会在学生内心深处激起层层波澜。听完歌曲自然就会积极谈论自己的感受。这样,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对解疑有信心,学习主动性自然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反应达到顶点,使师生的教与学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状态。发现法可以让学生主动探索,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点面结合法是找准切入点,以教师的点带动学生的面,以学生的点带动学生的面,从而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层次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进行分层教学,个别辅导,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创设氛围,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与提高;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发展智力,并对日后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之受益终生。因此,教师应该努力创设情境,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积极地探究。

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要经过严格训练。语文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有生活就有语文。教师要打通课内外,建立起课堂——校园——社区——家庭——社会的主体网络,让报纸、杂志、书籍、电视、广播、广告、标语等各种语文信息走近学生,培养学生随时随地积累语文知识和信息的习惯,养成看书读书的习惯,并坚持不断,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自主开发的意识,提高其自主开发的能力,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实现语文自主性学习。

除此之外,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善思善想的习惯、科学安排时间的习惯、刻苦学习的习惯、经常归纳整理的习惯,使学生学会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做学习的主人。

三、指导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更要授之以方法。可见,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之“鱼”,能掌握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知道运用已有的条件去寻找解决问题、认识新事物、产生积极联想的途径。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多少;教师能指点一条路,学生可循此去探索思考;教师能给予一点启示,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去拓展知识;教师能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地去实践运用。比如,字词学习的方法、写字的方法、造句的方法,或联系上下文意思理解文章内容,或用肢体动作演示理解,或查字典等等。对课文学习,可以先总体泛读,然后择其重点段精读,品词析句领悟审美;可以从审题入手,通过设疑直奔中心,有的可读后存疑,通过查找资料,上网获取信息,阅读课外书来提高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包括《读者》、《故事会》、《演讲与口才》、《语文报》等鲜活的报刊,在阅读时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和随笔。

四、依托综合性学习活动,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培养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创新实践的能力。如在上综合实践活动《桥》时,先让学生利用工具书,查找有关桥的知识;搜集和拍摄有关桥的照片;搜集有关桥的图片及说明文字(包括有关桥的名称的由来);回想自己读过有关桥的诗文;搜集有关桥的对联、谜语、谚语、成语以及有关桥的传说和故事,等等。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先分组交流,然后集体汇报,再让他们写成专题报告,并且每组同学要向全班同学口述专题报告内容,之后,组织同学进行讨论、评估。这样的学习,从实践中来,从学生中来,同学们自己动手,多种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阵地,应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品尝到语文给他们带来的无限的精神激励和鼓舞,让学生自主地去拥抱语文,让他们在广阔无垠的知识空间自由翱翔。[e]

语文学习 第12篇

一、把握教学大纲, 优化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大纲和教材是语文教师从事教学和对学生进行考核的基本依据。只有全面领会教学大纲的精神并认真钻研教材, 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 教师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自觉地贯彻执行, 并立足于课标, 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 不要迷信教材, 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灵活补充教学材料, 挖掘教学资源, 开发校本教材, 并从每个单元, 每个课时出发, 抓纲理线, 我们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 要注意更新教学方法,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和风格, 要做到这上点, 首先要掌握先进的语文教学理论。要搞好语文教学的确不容易, 但语文教学也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语文教师只有学好并掌握语文教学法等理论, 了解并掌握这些规律, 才能逐渐形成鲜明的指导思想, 进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确定适合学生的独特教法。有些语文教师从教多年, 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但工作中缺少验证, 教法不敢创新, 教学水平上不了更高的层次, 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先进的语文教学理论的指导。其次要拓宽知识面, 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教师的知识面越宽, 驾驭教材教法的能力就越强。

二、明确教学目标, 优化教学过程

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心理学证明, 动机是人的活动的内在因素, 而动机往往同目的是一致的, 它引导人朝着预定的目标努力。由此可见,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让他们有明确的目标。学生越是清楚自己的学习目标及学习的价值, 就越能激起强烈的学习动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应将目标交给学生, 通过目标来激起学习兴趣, 通过目标来推动和促进来推动和促进他们的学习活动。其次认真备课并要求学生预习。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越充分、教案设计得越详细、越科学合理, 课堂教学效率就会越高。与此同时, 教师应该要求学生预习并找出疑难问题。这样, 学生在听课时才会真正做到全神贯注、有的放矢, 才能大大地提高听课效率, 只有将我们的充分备课和学生的充分预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我们才更加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 从而大大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再次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主张“教是为了不教”;陶行知先生也指出, 教师的责任是“教学生学”;教学改革家魏书生教改的核心经验也是教师应坚持指导学生自学。由此看来, 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指导”。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听课、记笔记,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复习功课,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 大胆发言,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了这些, 课堂教学效率才可能稳步提高。另外, 要把握好教学节奏, 妥善处理度、质、量关系。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内容必须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和密度, 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节奏。慢条斯理的讲解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而连珠炮式的讲解又会让学生顾此失彼, 疲于奔命, 很难消化。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妥善处理好度、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让课堂呈现在和谐的氛围之中。

三、留心反馈信息, 调节教学行为

上一篇:施工线形监控下一篇:立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