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牵引器效果

2024-09-08

前方牵引器效果(精选6篇)

前方牵引器效果 第1篇

关键词:骨性前牙反,前方牵引器效果

临床中,骨性反是较为常见的错牙合畸形,主要是由于上颌骨发育不良、下颌骨过度发育或者是两种因素共同引起的,患者面中1/3凹陷,并伴颌骨上缩下突,随着患者生长发育,会加重骨性不调症状。目前,普遍认为对骨性反牙合采取早期生长改型治疗效果较为满意,在儿童生长发育期间应用前方牵引矫治器矫治,能避免患者成年以后采取正颌外科手术治疗[1,2]。本文主要分析前方牵引器治疗从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15例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临床疗效,效果理想,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15例骨性Ⅲ类错患者。病例入选标准:入院以前,未采取其他正畸治疗;ANB<0°;前牙反牙合,磨牙表现为近中关系;下颌稍微前突或者是下颌正常,上颌相对后缩。其中7例女,8例男,年龄为9岁-14岁,平均为(10.34±4.09)岁。通过临床检查磨牙Ⅲ类近中关系,其前牙反覆盖2mm-5mm。侧外貌表现为凹面型,面中部发育不足。通过头部测量结果显示ANB角度为负值,将呼吸道疾病、合并先天性唇腭裂以及前牙对刃关系排除。

1.2 方法

本组采用改良式颏兜前方牵引器,其中6例应用上颌垫式活动矫治器,9例应用口内装置为带环固定腭侧扩弓矫治器,牵引方向为尖牙区向前下15°-30°,牵引力每侧为500g,每天应用实践为8h-12h。应用扩弓矫治器前方牵引前1周,将腭中缝快速打开,第一期牵引5m-12m,第二期应用直丝弓固定矫治器维持疗效或者是排齐牙列,并通过分次调磨方式,恢复并且重新建立患者新咬合关系。分别于矫治前后,行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采取定点投影测量与计算,投影测量指标包含ANB、SNB、SNA。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本组15例患者中,一期牵引结束后,前牙反均解除,磨牙偏近中或者是中性关系恢复,患者面中部1/3凹陷改善明显。头影测量分析结构显示,矫治后ANB、SNA改善优于矫治前,P<0.05,有统计学意义;矫治后SNA与正常平均值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前方牵引矫治治疗骨性反,效果明显。详见表1。

注:#对比正常均值,P<0.05;*对比治疗前,P<0.05

3 讨论

临床上,骨性前牙反属于常见错畸形,按照其病因分为下颌前突型、上颌后缩型两种类型,上颌后缩型可以在青春期采用前方牵引器治疗,效果显著;下颌前突型以下颌向下向前生长为主要表现,这种错畸形难以完全矫治,一般需要采取正颌外科矫正手术治疗。前方牵引器利于患者上颌骨生长,对下颌骨生长方向进行改善,恢复牙正常生长发育,在骨性Ⅲ类错矫治中是较为有效的手段。腭侧扩弓矫治器主要是通过上颌周边骨缝原细胞对于加力的反应,充分发挥前牵引作用,对比快速扩弓,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治疗期间,会有明显前移。本组患者受到配合因素、畸形程度、青春高峰期影响,牵引后关系以及牵引时间存在较大差异。本组患者牵引时间为4个月-9个月,覆盖变化速度前三个月较快,之后逐渐减慢,这一过程同患者面部组织反应、矫治器状态、配合程度等因素有着密切关联。相关研究发现,骨性反萌出于四个上切牙与第一恒磨牙为最佳时机,这时骨性效应较好,但如果干涉过早会使矫治疗程延长,生长期可能恢复[3,4]。所以,矫治时机十分重要,骨龄评价可选取颈椎骨片或者是手腕骨片,明确治疗时机,确保骨性改变稳定性。患者依从性较好,通过前方牵引有助于面型改善,包含牙齿前移、上颌骨前移,与牙齿前移量相比,颌骨前移量明显增加。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矫治前与正常均值ANB、SNB、SNA有明显差异(P<0.05);矫治后与正常均值SNA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上颌骨前缘A点有明显前移,说明其与颌面关系出现改变;SNB角无明显变化说明下颌骨过度发育有明显抑制。ANB角恢复正值,与治疗前有明显差异(P<0.0),提示上下颌骨硬组织颌面突度与位置关系改善明显,加上硬组织变化,使得软组织形态出现变化,明显改善患者面部外观。

对于中度骨性前牙反合患者来说,重点采取早期有效矫治治疗[5]。目前,关于重度骨性前牙反合矫治时机仍存在分歧,部分认为骨性前牙反牙合属于发育性畸形,患者随着年龄增伤症状加重,所以对于重度骨性前牙反合患者应该在成年后采取正畸联合正颌矫治治疗;另一部分认为对重度骨性前牙反合需采取早期矫治治疗,使得患者成年后行正颌手术难度减小,有些可避免采取手术。对于骨性前牙反合患者采取前方牵引矫治治疗,不会影响患者牙周组织以及关节,能使其容貌外观得到明显改善,确保患者健康。本组15例患者中,一期牵引结束后,前牙反均解除,磨牙偏近中或者是中性关系恢复,患者面中部1/3凹陷改善明显。但需注意,对于上颌骨发育不良替牙期患者,采取前方牵引矫治,能减轻反对于患者上颌骨所产生的锁结作用,使得上颌骨得到解放,确保其正常生长发育。总而言之,采取前方牵引器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矫治效果良好,能于促进上颌骨同时抑制下颌骨向前发育,对上下颌骨位置关系进行调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但由于本组研究时间有限,关于其复发率、远期疗效仍需作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钟巧芬,刘全惠.Pendulum配合前方牵引器治疗轻度骨性Ⅲ类错的临床体会[J].中外医疗,2011,30(20):63-64.

[2]冯妍,张良,陈文静,刘浩,蒋瑶瑶.快速扩弓前方牵引矫治替牙期骨性反合效果的CT观察[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31):6074-6077.

[3]杨艳.前方牵引器矫治替牙期骨性前牙反牙颌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02):105-105.

[4]尹晓琴,杜岚,彭桂花.应用前方牵引器矫治生长期骨性前牙反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08(10):110-112.

面具式前方牵引器对反颌的矫治 第2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例前牙反牙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男性患者总共有14例, 女性患者总共有6例, 最大年龄为11岁, 最小年龄为8岁, 平均年龄为9岁。患者的临床表现有前牙反颌, 轻度凹面型, 上颌骨发育不足, 下颌无法退到对刃牙合, 处于生长发育期。通过X线投影测量发现, SNA角不超过82.3°, ANB不超过-2°, SNB正常, 下前牙唇倾度比正常值小, 上前牙唇倾度比正常值小, 通过X线检查左手腕骨发现籽骨。

1.2矫治方法

由杭州新亚生产的上颌面具式前方牵引矫治器, 口内装置是上颌左右两个Ⅳ、上颌左右两个四、上颌左右两个六改良的隙卡固位、箭头卡环的上颌基板, 硬腭被基板覆盖, 上颌结节绕到后面, 两侧及前部覆盖全部上颌牙合面并延伸至唇 (颊) 侧牙冠最大周围位置, 将小牵引钩放置到尖牙近中唇侧基板, 与口外装置间用弹性橡皮圈牵引, 向下向前牵引, 低于牙合平面或者平行于牙合平面, 斜向前下和牙合平面呈现的角度是30度, 通过弹性施力, 初始每侧300g, 以后每侧500~1000g, 疗程6~12个月, 每天12~14h, 当近中磨牙关系, 被轻度过矫正时, 停止前方牵引。

2结果

反牙合解除时间在20例患者中最短不低于2.4月, 最长达到9个月, 面型在很大程度上获得改善, 下颌骨向后、下旋转, 上颌骨均向前移位, 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和异常的磨牙关系得到纠正。通过矫正器矫正之后磨牙没有明显伸长, 通过X线投影测量发现, 相比治疗之前, 上前牙唇倾度UISN角、SNA角显著增加, 患者治疗之前和治疗之后的对比差异显著。SNOP角、下磨牙MP、上磨牙SN、下前牙唇倾度Li MP角、SNB角没有显著差别, 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治疗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Ⅲ类错牙合的方法的选择同主治医师的理解相关, 主治医师对于骨性发育不足部位的评估在很大程度影响治疗方法的选择。如果下颌前突是由于错牙合造成的, 那么抑制下颌生长是主要治疗目的。如果错牙合是上颌后缩引起的, 那么促进上颌的发育是主要的治疗目的, 选择的方法是矫形力方法, 面具式前方牵引对下颌、上颌均起作用。本次研究中, 上颌发育不足的患者在接受矫正治疗后, 均获得预期的良好效果。

Ⅲ类错牙合属于正畸科的急诊, 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加重, 采取早期治疗意义非常重大。如果患者属于上颌发育不足, 为了使上颌能够正常生长, 需要接受面具式前方牵引的治疗, 面具式前方牵引同时也是阻止畸形加重趋势的有效方法。等到解除反牙合之后, 可考虑用FrankⅢ进行保持。

口外上颌前方牵引器主要用于替牙期上颌发育不足、位置后缩的骨性前牙反颌, 恒牙早期不超过14岁。牵引力每侧500g力;牵引钩高角型病例置于前磨牙、尖牙处, 低角型病例置于支抗磨牙处, 牵引方向与颌平面平行;疗程6-12个月之间, 过矫治至覆盖3~4mm。研究证明, 前方牵引可以使上颌A点前移1~3mm;治疗后前牙覆盖增加, 其中骨骼效应和牙齿效应各占50%。

参考文献

[1]徐宝华.骨性前牙反颌的前牵引治疗[J].口腔正畸学, 2001, (3) :133-135.

[2]古岩, Rabie ABM, Haegg U.前方牵引器治疗安氏Ⅲ类错颌畸形[J].口腔正畸学, 2000, (3) :118-122.

[3]邓邦莲, 段银钟, 付建宏, 等.粘接颌垫伴前方牵引矫治替牙期骨性反颌[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3, (8) :484-486.

前方牵引器效果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门诊正畸患者1 5例, 男7例, 女8例, 年龄1 1.5~1 3.8岁, 平均年龄12.3岁。

1.2 临床表现

均为恒牙列早期安氏Ⅲ类错颌, 前牙或伴后牙反颌, 前牙反覆颌Ⅰ~Ⅲ度, 反覆盖Ⅰ~Ⅱ度, 后牙完全近中关系6例, 部分近中9例, 下颌可后退至对刃者7例。X线头影测量显示均以上颌骨发育不足为主, 面部侧貌为轻中度凹面形。

1.3 方法

(1) 15例患者均采用直丝弓矫治器; (2) 早期顺序更换弓丝, 排齐牙列后上下颌换“0.019×0.025”不锈钢方丝弯制理想个体弓形, 上颌弓丝末端回弯, 在側切牙远中放置牵引钩, 掛橡皮圈与前方牵引器挂钩连接。牵引力每侧400g, 戴用时间≥14hd, 牵引方向向前向下2 0~3 0°;在口外前牵引的同时行短距离Ⅲ类颌间牵引。

2 结果

1 5 例患者经前方牵引器配合直丝弓矫治器治疗, 反颌解除, 牙列排齐, 前牙覆颌覆盖正常。上前牙唇倾度正常, 后牙中性关系13例, 中性偏近中关系2例, 矫治后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善;疗程最短9个月, 最长者17个月, 平均13个月。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结果见表1。

3讨论

颌骨的改变:上颌骨向前移位, S N A角反映上颌骨相对与颅骨的前后位置关系, 治疗前后的数据变化显示S N A角平均增加2.1 7°, 说明上颌骨向前生长。此外, 下颌向下后旋转;S N B角减小0.16°, ANB角平均增大2.33°。SN-MP角治疗后平均增大1.2 1°, Y轴角平均增大1.7 6°说明下颌骨生长方向、形态发生了变化, 向下向后旋转。从以上变化可以看出在治疗期间, 矫治器促进了上颌骨向前发育, 限制了下颌骨向前生长, 使下颌骨功能性后退, 导致上下颌骨相对位置的改善。这是由于前方牵引器对上颌骨、前部颌骨的前方矫形力牵引刺激颌骨发育[3,4], 以下颌骨作支抗, 交互作用抑制下颌骨的生长, 并使其生长方向发生改变, 下颌骨向下向后旋转, 从而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善。

牙齿位置的改变:直丝弓矫治器治疗结束牙列排齐, 前牙覆颌覆盖正常, 咬颌关系良好。U1-NA角平均增加0.52°, U1-NA距平均增加1.4 8 m m表明在直丝弓矫治器对牙齿三维方向上的有效控制下, 上牙列前移, 在前方牵引的过程中上前牙没有出现明显的唇倾, 这不同于单独使用前方牵引器治疗安氏Ⅲ类错颌畸形的效果[5]。从而保证了患者治疗后正侧貌的美观及牙齿的功能和稳定, 使患者面中部软组织发育不足的状况得到改善。而治疗后L1-MP角减少4.02°, 下切牙长轴向舌侧倾斜, 说明对于恒牙列早期安氏Ⅲ类骨性错颌, 在前方牵引器颏托和Ⅲ类颌间牵引的作用力下出现了下前牙的代偿性舌倾, 但下前牙仍处于稳定的范围。

前方牵引联合直丝弓矫治器治疗反牙合成功的关键在于病例的选择, 处于恒牙列早期的安氏Ⅲ类错颌患者, 常伴有上颌骨不同程度的发育不足, 但仍有生长发育潜力, 患者需要积极配合, 前方牵引器每天必须戴用1 2~1 4 h以上。在直丝弓矫治器上进行前方牵引治疗, 使患者的整个疗程明显缩短, 有利于患者的配合。

由于患者结束治疗时的年龄下颌骨仍然具有发育潜力, 故反颌解除后继续相对长时间的短距离Ⅲ类颌间牵引, 防止反颌的复发。

参考文献

[1]董月芳, 徐俊峰.德莱尔面弓与方丝弓矫治器联合治疗骨性反[J].口腔正畸学杂志, 1998, 5 (4) :169~171.

[2]孙燕.前方牵引矫治器矫治前牙反[J].口腔正畸学杂志, 1998, 5 (2) :65.

[3]罗颂椒.当代实用口腔正畸技术与理论[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6:62~110.

[4]Nanda R.Protraction of maxilla in rhesns by controlled extraoral force[J].Am J Orthod, 1978, 74 (12) :121~122.

前方牵引器效果 第4篇

1 基本资料

1.1 基本情况

患者麻某, 男, 20岁3个月。主诉:“地包天”求治。患者替牙期即出现前牙对刃, 但未行治疗。家族中无类似错情况, 全身状况良好。患者正面观颜面基本对称, 颏点右偏, 侧面观呈Ⅲ类骨面型, 上颌后缩;恒牙, 双侧尖牙、磨牙近中关系;上、下颌牙列轻度拥挤, 中线不齐, 下中线右偏1.0 mm, 前牙反覆盖约3mm, 反覆约1 mm, 下颌不能后退至对刃;无明显颞颌关节病症状 (图1) 。

1.2 X线检查分析

矫治前曲面断层片及头颅侧位片见图2~3。曲面断层片显示:未完全萌出、近中阻生, 其余恒牙均已完全萌出。头影测量分析结果显示:Ⅲ类骨面型, 均角, 上颌发育不足, 前牙反 (表1) 。

1.3 诊断

安氏Ⅲ类错, 上颌后缩, 前牙反;上下牙列轻度拥挤。

1.4 矫治目标

排齐整平上下牙列, 协调上下牙弓;解除前牙反, 建立正常覆、覆盖关系;对齐中线, 调整尖牙、磨牙关系至中性;咬合精细调整, 建立稳定的咬合关系。

1.5 矫治设计

正畸非拔牙矫治;上颌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 下颌活动垫;晚间行前方牵引, 日间行颌间Ⅲ类牵引;排齐整平上下牙列, 颌间牵引, 精细调整牙位及尖窝关系。

1.6 矫治过程

上颌螺旋式快速扩弓联合前牵装置, 下颌活动垫 (图4~6) ;晚间行前方牵引, 日间行颌间Ⅲ类牵引, 用时6个月;待反解除后, 全口固定矫治器, 序列NiTi丝排齐整平上、下牙列, 用时2个月;配合Ⅲ类牵引, 前牙区斜行牵引及匣形牵引, 加深覆、覆盖, 精细调整咬合关系, 用时3个月;固定保持3个月。拆除口内固定矫治装置, 全口洁牙, 上、下颌压模保持器保持, 定期复诊。积极矫治时间15个月。

2 结果

矫治后像见图7, 头颅侧位片见图8。患者骨性Ⅲ类面型明显改善, 上、下牙列排齐整平, 反纠正, 前牙覆、覆盖正常, 中线对齐, 尖牙、磨牙中性关系, 咬合关系良好。矫治后曲面断层片 (图9) 显示牙根平行排列, 未见明显牙根吸收情况。矫治前、后SN平面描记重叠图见图10。

3 矫治体会

该病例是一例典型的安氏Ⅲ类骨性上颌后缩病例, 患者拒绝手术及拔牙矫治, 故采用正畸非拔牙矫治。尽管患者已经过了生长发育高峰期, 但是通过前牵可以刺激和促进上颌骨向前生长发育, 同时利用下颌骨和额骨作支抗时的交互作用, 又可抑制下颌骨向前生长发育。一般认为只有处于生长发育期的患者前牵效果较好, 本病例联合快速扩弓技术, 快速扩大腭中缝, 以利于松解上颌骨缝, 进而促进上颌骨向前发展, 明显提高前牵引促进上颌生长的效果。

力量大小及作用力时间是决定前方牵引患者矫形治疗效果的关键。成人的前牵力值的使用应较生长发育期儿童大, 前牵时间要更持久一些, 通常需要6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骨矫形效果。晚间行前方牵引 (9.8 N/侧) 、日间行颌间Ⅲ类牵引 (3 N/侧) 的矫治设计, 使得矫治能够全天24 h发挥作用。

通过该病例的矫治, 作者认为, 针对于一些成人患者, 特别是还具有生长发育潜力的年轻成人患者, 上颌快速扩弓联合前牵装置配合颌间Ⅲ类牵引可以有效的前移上颌骨, 改善Ⅲ类骨面型。值得注意的是, 适应证的选择和患者的配合程度是矫治成败的关键。

摘要:通过上、下颌活动矫治器和固定矫治器的合理应用, 晚间上颌前方牵引联合白天颌间Ⅲ类牵引对1例Ⅲ类错成年患者进行矫治。矫治后患者的Ⅲ类骨面型明显改善, 咬合关系基本正常。

关键词:正畸学,矫治,成人,骨性Ⅲ类错

参考文献

[1]Kapust AJ, Sinclair PM, Turley PK.Cephalometric effects of face mask/expansion therapy in Class III children:A comparison of three age groups[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1998, 113 (2) :204-212.

[2]范建谊, 叶湘玉, 周洪, 等.AngleⅢ患者上颌前牵引矫治时机的初步探讨[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2, 18 (3) :244-247.

前方牵引器效果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单纯性唇腭裂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1上颌前牙反 (牙合) 数量在3个以上, 反覆盖则小于4mm, 下颌不能向对刃倒退;2为凹面型, ANB在0度以下;3骨龄提示患者正处于生长发育高峰前期;4腭裂于4岁内修复, 唇裂于1岁内修复;5没有接受过正畸治疗。80例患者中男性48例, 女性32例;年龄为7~13岁, 平均 (10.4±2.1) 岁。

1.2 治疗方法

使用Hyrax矫治器粘着于患者口中, 患者均存在程度不一的反覆 (牙合) , 多为Ⅱ至Ⅲ度, 故而可配合使用下颌 (牙合) 垫, 让前牙能够与咬合脱离。选择传统Delaire面弓应用于患者口外, 前方牵引力大小约为每侧500g, 牵引方向则向下交角于 (牙合) 平面, 角度约为20°至30°。佩戴口外牵引装置的时间为每天13h左右, 一直到前牙对正常覆 (牙合) 覆盖予以建立, 而后保持3个月, 治疗结束。前方牵引治疗总疗程为6至25个月, 平均 (17.4±3.1) 个月。

1.3 研究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主要使用仪器如下:导联肌电记录仪, 型号为Bio EMG 8, 主要应用双极表面电极;T-SCANIII与相应的配套操作软件, 版本为6.02, 还有第四代咬合感应片。具体步骤如下:患者取坐位, 姿势需端正, 躯干需垂直于地面, 下颌则为姿势位。使用浓度为95%的酒精对皮肤表面予以擦拭, 放置电极时可缓解皮肤与电极之间的阻抗。电极片为双极表面电极, 自带粘接性, 长轴则平行于肌纤维长轴, 所有肌肉两侧的电极位置均具有对称性, 于患者后颈部将接地电极放置好。对患者咬肌 (MM) 与颞肌前部 (TA) 予以测量肌电值。肌电仪与咬合测量仪器均在相同转换器中连接, 测量时需同步。

1.4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牙尖交错位 (ICP) 习惯咬合状态 (ICP-HB) 与最大力紧咬合状态 (ICP-MC) 时TA肌电值和M肌电值改变。

2 结果

患者治疗前后替牙期唇腭裂术后ICP-HB状态肌电值改变TA肌电值治疗前 (47.33±42.55) m V;治疗后为 (73.96±55.38) m V,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MM肌电值治疗前为 (38.51±36.74) m V;治疗后则分别为 (63.05±40.51) m V,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患者治疗前后替牙期唇腭裂术后其ICP-MC状态肌电值改变TA肌电值 (m V) 治疗前为 (59.32±42.11) m V, 治疗后为 (74.63±51.26) m V,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MM肌电值治疗前为 (59.74±29.05) m V;治疗后则分别为 (60.54±30.26) m V,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唇腭裂患者受到先天性畸形与手术修复次数较多的影响, 故而临床表现主要为特征性颅颌面异常现象, 例如前后牙区反 (牙合) 、上颌发育缺损、下唇外翻等。同时有学者经研究后发现对于唇腭裂患者而言还有咀嚼效率低下、咬合功能差、口唇封闭不足以及节律不平衡等, 均属于口颌功能异常现象 [1]。当前临床主要使用前方牵引疗法, 可有效治疗上颌发育不足现象。经大量研究后证实, 对于替牙期唇腭裂术后反 (牙合) 患者采用前方牵引疗法可对牙性与骨性产生有利改变[2]。

在研究唇腭裂患者口颌系统功能时, 发现在咀嚼运动中下颌与牙尖交错位相接近时 (牙合) 力是最大 (牙合) 力的50%[2], 在此水平下对咬合接触予以记录可对活动时患者咬合接触状态予以准确反映。在最大咬合状态下咬合肌在其咬合接触较多侧的肌电活性要比较少侧高, 咀嚼肌所具有的肌电活性特征与咬合水平存在密切联系。同时, 有学者认为咬合力与其接触面积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因此若患者在咬合时接触面积较大, 咬合力在不变的情况下对于个体牙的压力就会减少, 在牙周膜压力感受器上也会产生较少可对升颌肌群收缩予以抑制的负反馈。

在本研究中患者治疗前后替牙期唇腭裂术后ICP-HB状态肌电值改变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ICP-MC状态TA肌电值改变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MM肌电值改变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与多位学者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 对替牙期唇腭裂术后反 (牙合) 采用前方牵引疗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咬合功能, 但离不开二期正畸治疗, 以对其功能调整予以完善。

摘要:目的:探讨前方牵引治疗替牙期唇腭裂术后反 (牙合) 对患者咬合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单纯性唇腭裂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替牙期唇腭裂术后反 (牙合) 采用前方牵引疗法, 观察对其咬合功能造成的临床影响。结果:患者治疗前后替牙期唇腭裂术后ICP-HB状态肌电值改变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ICPMC状态TA肌电值改变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MM肌电值改变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替牙期唇腭裂术后反 (牙合) 采用前方牵引疗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咬合功能, 但离不开二期正畸治疗, 以对其功能调整予以完善。

关键词:前方牵引,替牙期唇腭裂术后反 (牙合) ,咬合功能

参考文献

[1]张春蕾.替牙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术后前牙反牙合的正畸治疗[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 (1) :132-133.

前方牵引器效果 第6篇

关键词:Hyrax矫治器,前方牵引,骨性安氏Ⅲ类错合

替牙期骨性Ⅲ错合畸形是口腔正畸工作中的多见病例,也是正畸治疗工作疑难问题之一,往往表现为前牙反合,磨牙、尖牙近中关系。患者颜面中1/3 凹陷呈新月状面型,影响患者的咀嚼功能和发音。严重者可有心理和精神障碍。骨性Ⅲ错合畸形与牙性(功能性)Ⅲ错合畸形的鉴别诊断:1)明显的近中磨牙关系。2)ANB角小于0°。3)下颌不能后退至前牙对刃;或虽可后退但后退位时ANB角小于0°。4)伴有不同程度的颌骨大小,形态异常。5)前牙代偿明显即上前牙唇倾,下前牙舌倾。由于反合不经矫治有随着生长逐渐加重的趋势,早期矫治尤为重要。方法有上颌合垫矫治器、FR-Ⅲ功能矫治器。2×4技术、头帽颏兜,面罩前方牵引、前述几种治疗方法可以解除前牙反合,但同时会加大前牙唇倾,过度的前牙唇倾不利于牙周健康,且治疗结果也不稳定。特别对已经存在一定上颌前牙代偿唇倾的替牙期骨性Ⅲ错合畸形病例,不适合上述治疗方法。研究显示多数Ⅲ类错合畸形存在不同程度的上颌后缩[1]。

本研究中除了正常7 例初诊正畸患者,有2 例二次矫正患者,其中1 例二次矫正患者是FR- Ⅲ功能矫治器治疗后,家长对面型感到不满意,患儿平时可以正常咬合,但咀嚼食物会不时出现反咬合,还有1 例二次矫正患者经过半年活动矫治器加面罩前方牵引治疗,也是凹面型明显,咀嚼食物会恢复前牙反咬合,有2例患者存在单侧后牙反合,1 例患者存在双侧后牙反合,这9 例患者通过Hyrax矫治器结合面罩前方牵引治疗,疗程12—14 个月,前后牙反合均解除,前牙覆盖1.5—2mm,呈微突面型结束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9 例患者为2010 年3 月至2012 年12 月期间来我院口腔科正畸门诊病例,经一般口腔检查及X线检查,均诊断为替牙期。其中男4 名,女5 名,年龄8—11 岁,平均年龄9.5 岁,头颅定位侧位片显示为上颌骨发育不足为主的骨性安氏Ⅲ类错合畸形,下颌不能退至对刃,且正中关系位时ANB角为负值。颈椎成熟度Ⅰ期5人,颈椎成熟度Ⅱ期4 人。

1.2 材料

支架型螺旋扩弓器(3M公司,美国)、可调式前方牵引面具(杭州新亚齿科材料有限公司)、弹性橡皮圈(3M公司,美国)。

1.3 方法

1.3.1 螺旋扩弓器的安放,一般第一乳磨牙和第一磨牙放置带环,其中有1 例患者因为第一乳磨牙跟吸收而将带环放置第二乳磨牙,经观察扩弓效果和牵引稳定性没有影响。

1.3.2 快速扩弓,螺旋扩弓器粘接固定好进行快速扩弓,早晚各加力一次,注意每次90°,共14 天,可见上后牙腭尖接触到下后牙颊尖,用自凝树脂固定螺旋扩弓器加力孔,防止回转。

1.3.3 前方牵引,采用3/16 弹性橡皮圈,牵引力量每侧500g,弹性橡皮圈与合平面呈30°角向前下方。要求每天牵引时间不少于12 小时,共12 个月。

2 结果

9 例患者前牙反合得到纠正,前牙覆盖1.5—2mm,磨牙中性关系,SNA平均增大2.5°,ANB平均增大4.2°,SNB平均减少1.7°,面型明显改善,从凹面型变为微突面型,见表1。

3讨论

骨性Ⅲ类错合畸形是口腔正畸临床工作中的疑难问题之一,而多数Ⅲ类错合畸形存在不同程度的上颌后缩[1]Oppenhein于1944年首先使用前方牵引治疗上颌发育不足的骨性安氏Ⅲ类错合畸形。很多学者证明快速扩弓可以松解骨缝,从而增加前牵的效果[2]。在本报告中采用了Hyrax矫治器单次快速扩弓结合面罩前方牵引治疗替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合畸形。

在本研究中,SNA平均增大2.5°,ANB平均增大4.2°,SNB平均减少1.7°,这3 组数值均低于刘伟涛等[4]Hyrax扩弓器反复快速扩弓回缩结合面罩前方牵引的报道,这可能由于反复快速扩弓回缩后,上颌周围骨缝被较大程度的松解和扩大,使上颌骨更加容易前移。因此选择合适的病例尤为重要,本文中的患者矫治结束前牙覆盖达到1.5—2mm,ANB角>0°。MP-FH平均增加2.6°,可以认为牵引刺激上颌骨的生长的同时,面罩的反作用力使下颌发生顺时针方向旋转,下颌平面角增大,导致下齿槽座点后移,有利于SNB减少[5]。

上颌前方牵引装置的选择,上颌前方牵引装置有复合面弓式和简单面弓式,患者佩戴矫正器一般都是在晚上睡眠时间,复合面弓式双侧耳屏前有支架,患儿翻身时会使面弓脱落而达不到使用的时间,本报告中病例均选用简单面弓式上颌前方牵引装置,实际使用中患者反映较好。只有牵引足够的时间才会有好的效果。

在本研究中有1 例患者是FR- Ⅲ功能矫治器治疗后,还是凹面型,患儿平时可以正常咬合,但咀嚼食物会不时出现反咬合,还有1 例患者经过半年活动矫治器加面罩前方牵引治疗,也是凹面型明显,咀嚼食物会恢复前牙反咬合,临床检查发现,患者虽然前牙不反咬合了,但是X头影测量ANB角还是< 0°。前牙有早接触,活动矫治器加面罩前方牵引治疗的患者自述睡觉时矫治器会脱落,可见良好的固位是矫治器发挥作用的前提。只有通过正确的诊断加设计才能取得成功矫治。

上一篇:高校英语大班教学下一篇:网络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