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热热源范文

2024-06-11

供热热源范文(精选7篇)

供热热源 第1篇

目前, 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资源形势和环境形势, 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 新的形势对供热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供热事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我国集中供热的发展模式已经从北向南, 从一线城市、省会城市向二三线城市发展。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集中供热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在大部分的城市中, 许多供热系统都是独立承担一个供热区域, 单独运行, 互不连接。当采暖期开始, 各个热源就失去互补性, 尤其在供暖初期和末期, 室外的温度较高, 热用户所需的热负荷较小, 热源不能够满负荷运行, 热源的供热效率下降, 这样不但造成了设备初投资的增大以及能源的浪费, 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所以, 多热源联合供热就成了集中供热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

1 多热源联合供热特点

多热源联合供热方式指的是一个供热系统中同时存在多个热源, 多个热源共用一个管网的一种供热形式。由于我国集中供热事业的发展起步较晚, 目前集中供热只是在大中型城市发展较快, 而在二三线城市集中供热发展仍不能满足热用户对采暖的需求。因此, 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 满足民生需要、优化供热结构、实现节能减排是目前供热事业面临的新的挑战和机遇, 相应地, 多热源联合供热成了未来供热事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1. 1 多热源联合供热的优点

多热源联合供热在合理利用能源、节约能源、提高系统的供热质量等多个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具体的优点如下:

1) 可以提高整个集中供热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与安全性[1]。对于一个多热源的集中供热系统, 如果某一个热源由于发生事故或者某些原因导致不能满足热用户的供热需求或者导致供热量减少, 这时可以通过其他的热源增加供热量来满足热用户的需求。当故障热源维修好后, 其他热源再恢复运行, 这样多热源联合供热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就明显高于单一热源供热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实现了各个热源之间相互替代、相互协调、相互补充。

2) 可以灵活调整多热源供热系统每个热源的供热量[2], 提高热源效率, 达到节能的效果。集中供热系统中的多热源, 可以依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和热负荷延续时间图, 制定出节能的供热方案。由于在采暖期各热源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部分负荷状态运行, 在保证能够满足热用户需求的条件下, 可以让高效率的热源尽可能的满负荷运行, 延长供热时间, 减小低效率热源的供热量。

3) 可以提高供热系统的水力工况稳定性。由于大城市大多数热网的供热面积比较大, 而且大多数热网采用环状管网连接进行供热。采用多热源联合供热, 热网的比摩阻较小, 各换热站的资用压头较大, 这也就增强了供热系统的水力工况的稳定性, 提高了安全性。

4) 有利于集中供热系统的长远发展[3]。由于热电厂的建厂时间比较长, 初投资较高, 可以在初期建一个或多个区域锅炉房, 让其高效率供热, 等到热用户对供热面积的需求增大时, 将热电厂与区域锅炉房实行联网供热, 区域锅炉房主要进行调峰供热, 以降低费用。同时随着新能源技术 ( 地热、太阳能以及垃圾燃烧产生的热) 等不断发展, 多热源联合供热系统也为新能源的利用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4]。

1. 2 多热源联合供热的缺点

虽然多热源联网供热具有很多优点, 但是它要比单热源供热系统的运行要复杂。在复杂的供热系统中, 多热源联合供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多热源热负荷的分配; 2) 各热源怎样协调启动; 3) 调节方案的选择; 4) 多热源位置的选取。

2 多热源联合供热的基本原则

在进行多热源联合供热系统的设计与运行时, 由于多热源联网系统管网结构的复杂性造成系统的水力工况、热力工况及调节工况很复杂, 例如多热源联网供热系统最显著的特点是管网中存在水力平衡点, 并且存在多点补水和多点定压问题。因此在工程设计及运行时必须对供热系统的供热量、流量、系统各部流量进行计算, 进行各种供热方案的优化组合论证, 以保证联合供热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和经济性。所以, 进行此项工作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1) 进行热电厂与外置区域锅炉房联合供热系统设计时, 必须首先确定其运行方案, 如系统采用直接连接、间接连接或直接混水式供热方式; 供热调峰期间热电厂主热源与外置调峰锅炉房是并联运行、串联运行还是切断运行; 供热调节方式是采取质调节、量调节或量与质调节相结合的调节方式, 质调节是改变网路的供水温度, 量调节是改变网路的循环水量。这些都会在网路计算、电能消耗、各热源年供热量及相应的技术经济评价指标等方面得出不同的结果。

2) 热电厂与供热外网的设计及运行, 应进行经济技术优化。多热源供热系统的管网设计是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 管径的计算及管网中关断阀门的正确设置, 中继加压泵技术参数的选择对以后的运行调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热网的管径要满足系统的设计工况、事故工况及调节工况下的水力要求, 一般以最不利环路计算管径, 以设计工况选择和确定循环水泵参数。

3) 制定准确可靠的热源负荷分配及优化调度方案, 通过分析比较从多角度进行优化调度。各热源之间协调运行的原则是: 通过调整主热源和调峰热源的锅炉运行台数、燃烧强度及阀门开度、水泵运行频率等手段确保各热源进出口的供回水温度基本保持一致, 根据负荷变化进行供热调节时, 主热源和调峰热源都要按照相同的温度调节曲线执行, 实行简单有效的调节。总的来说, 供热系统的调节主要分为水力工况调节和热力工况调节两方面的内容。水力工况调节的含义是指在各种运行方案下实现系统的流量平衡, 即压力平衡。热力工况调节指的是通过水力调节和供回水温度调节实现系统的热量平衡, 尽量达到按需供热的理想工况。

4) 对联合供热系统进行网路水力计算时, 应分析各个热源的投入顺序和状况, 对不同运行工况分别进行水力计算。对于不同运行方案, 要对管网中循环水泵的扬程和流量进行校核计算, 进行输配管网的可行性分析计算, 在满足管网水力工况要求及水力平衡的条件下, 多源联合供热系统的管网循环水泵必须采用变频泵, 力争使循环水泵的输送能耗最小, 水泵的运行费用最低[5]。

5) 提高供热系统的自动化程度, 是保证多热源联合供热系统经济运行的重要措施。

3 多热源联合供热的运行方式

多热源联合供热运行, 即调峰热源与基础热源联合运行, 其各热源运行时间及承担的热负荷如图1 所示。当室外的温度低于开始供暖的室外温度时, 即tw< twq时, 多热源联网中的基础热源投入运行, 这时供暖热用户的热负荷Q低于基础热源的设计热负荷a Q', 因此基础热源在这段供热时间始终在部分负荷的状态下运行, 其实际效率低于设计效率[6], 基础热源在这段时间的总供热量如图1 右侧空白所示。

当室外温度低于调峰热源的计算开启室外温度时, 即tw' <tw< tw, fb'时, 开启调峰热源, 此时调峰热源与基础热源联合供热保证热用户的需求, 此时热负荷Q高于基础热源的设计热负荷a Q', 但基础热源的设计热负荷a Q'不能够达到热用户的设计热负荷Q', 因此基础热源在这一阶段处于满负荷运行, 基础热源的实际热效率接近设计热效率, 基础热源在这段时间的总供热量如图1阴影部分所示[7]。

当室外温度低于供暖的计算温度时, 即tw≤tw' 时, 供暖热用户的热负荷Q将达到其设计值Q', 此时基础热源在满负荷状态下运行, 其实际热效率接近设计热效率, 调峰热源也在满负荷状态下运行, 实际效率接近设计热效率。

4 结语

多热源联合供热系统, 由于系统有多个热源, 提高了整个系统的供热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 当某个热源出现故障, 不影响整个系统的供热。但多热源联合供热系统, 热网投资较大, 运行管理较复杂, 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欢, 王飞.集中供热的发展趋势[J].山西能源与节能, 2008 (4) :27-29.

[2]王魁吉, 孙玉庆.多热源环网供热技术[J].暖通空调, 2002, 32 (6) :83-86.

[3]刘继文.浅谈多热源环状管网的优越性[J].山西建筑, 2008, 34 (7) :180-181.

[4]叶明, 孟燕.多热源联合供热系统设计原则与工况分析[J].石油矿场机械, 2004 (33) :141-142.

[5]刘卫东, 王魁荣, 王魁吉.多热源联合供热综述[J].区域供热, 2012 (1) :14-25.

[6]朱晏琳.二级网调峰集中供热系统技术经济性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07.

供热热源 第2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建设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区域供热系统已经逐渐成为城市能源建设中的一项基础设施。如今,社会各界提出了节能环保的呼声,这对区域供热系统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即坚持低碳化。根据区域供热的现实状况,选择效益上最好、经济上最佳、技术上可行的供热热源配置方式,是促进区域供热系统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本文尝试分析优化区域供热热源配置的策略,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区域供热系统 热源配置 优化策略

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现代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区域供热系统已成为基础设施。在新时期背景下,区域供热系统需要实现热电联产、提高热能利用效率,还要求参数容量沿着规模化的轨道发展。在这宏观性目标的指导下,城市需要选择与本区域实际情况相吻合的供热热源配置方式,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减排节能、保护环境的目标。具体而言,如何优化区域供热热源配置,是决定区域供热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区域供热热源配置的具体方式

目前区域供热主要分为三种方式,即燃煤热电联产热源供热、燃煤热水锅炉房热源供热和电厂冷却水余热供热,这三种供热方式各有优势,需要将其优化配置,方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区域供热需求。

1. 燃煤热电联产热源供热

这种供热模式是我国当前积极倡导的区域供热方式之一,主要利用燃煤热电联产供热机组进行区域供热,具有节能、环保和低碳的理想效果。如今,在我国现有技术的支持下,燃煤热电联产供热机组的容量至少是135MW单位。按照机组的不同,这种区域供热热源配置方式还可以具体划分为背压机组和抽凝机组两种类型。前者的能源利用率在101%以上,后者的能源利用率在65%左右。

2 .燃煤热水锅炉房热源供热

这种供热方式是目前区域供热中非常流行的热源配置方式之一。煤的热值可以对锅炉燃烧方式的选择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供热企业的热源以热水锅炉为主,那么区域性煤的价格会对企业供热运营的经济效益发挥决定性影响。

3 .电厂冷却水余热供热

在当前形势背景下,冷凝发电厂在运营期间可以产生大规模的冷却水水量,由于水温较低,所以无法完全用于采暖供热,存在一定的薄弱之处。如今,应用电厂冷却水余热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将低温水直接供于供热系统;二是在热泵技术的支持下,与高温水系统有机联结,供于供热系统;三是根据具体情况,借助冷凝机组的余热,再结合高温水系统的作用,供于供热系统。

优化区域供热热源配置的策略

优化区域供热热源配置不是一件易事,需要考虑各种因素方能见到明显成效:

1.从环境效益方面选择

目前在燃煤热电联产热源供热方式中,“2×80MW”背压机组供热负荷为498MW,年耗原煤量大概是40万吨;“2×350MW”抽凝机组供热负荷为 675MW,年耗原煤量大概是200万吨。换言之,在相同供热热负荷的情势下,抽凝机组的排放物总量是背压机组排放物总量的3.7倍。在当下国家提倡节能减排、控制环境污染的情况下,建议采取背压机组供热。

另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热电联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区域开始使用天然气作为燃料,由此产生燃气锅炉供热和燃气蒸汽轮机热电联产两种新型的供热形式。毋庸置疑,在当前社会大背景下,天然气将成为主要的燃料供应源,这就需要区域铺设天然气管道,将天然气直接输送给用户端,这样可以避免灰渣等问题,也不会影响城市交通。

2.从成本效益方面选择

燃煤热水锅炉房热源供热如今是我国主要热源选型,采取这种供热方式需要考虑成本因素。其供热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取决于当地的煤价。以太原地区为例,在目前行业市场的价格体系下,标准煤的价格是700元/t左右,与之相对应的企业供热成本的价格至少是47元/GJ。简言之,在成本耗费比较高的情况下,供热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并且根据区域情况下调供热标准,方能从容维持供热。如果标准煤的价格是500元/t左右,与之相对应的企业供热成本的价格至少是38元/GJ,在这种形势下,供热企业可以获得少部分利润维持有序运作。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采用燃煤热水锅炉房热源供热需要综合考虑经济和可行性等多种条件,从这些条件来看,优化区域性供热的根本措施在于大面积推广大型热电联产,在这种模式的支持下,可以采用大型高温热水锅炉来成为调峰热源,以此促使供热企业收获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从利润程度方面选择

电厂冷却水余热供热分为低温水直供方式、冷凝“余热”参与高温水系统联供方式和借助热泵技术参与高温水系统联供这三种方式。针对第一种方案,直供的配置方式简单易行,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费用较高的问题;针对第二种方案,由于有了热泵技术的支持,所以可以高效获取冷却水的热量,因而作为区域供热热源的配置方案具有可行性;针对第三种方案,由于有了凝汽器对供热系统进行适当改造后,会帮助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因而具备进一步推广的价值。这三种方案各有利弊,各有优势,应该将其结合起来使用,满足区域供热的要求。

结束语

我国北方的城镇化建设,使得农村分散式生活转变为集中式的楼宇住宅方式,对于城镇、城市的能源利用结构提出新的要求。所以在城市、城镇建设之初,规划设计时,对城市能源供应方式,建筑供暖方式要有前置考虑,如何低碳、环保,减少雾霾形成条件,提高居住舒适性是必须要面对的。

在新时期背景下,人们对生活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区域需要选择最佳供热方式,以应对减排的压力,促进社会不断进步。

本文作者单位系北京建筑大学

参考文献:

[1]殷平.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研究(4):区域供冷和区域供热[J].暖通空调,2013,43(7):10-17.

[2]孙培勇,王砚,由玉文等.区域供热供冷系统的现状与发展[J].煤气与热力,2012,32(8):1-5.

谈多热源联网运行供热系统 第3篇

1 多热源联网运行的优点

1.1 提高了供热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

多热源联网运行系统是多个热源管网相互连接、相互协调、互为补充的系统。如果是单热源供热系统,当管网某段发生故障时,故障点之后的用户的供热情况都将会受到影响,而当热源发生故障时,该热源所承担的大片供热面积都将无法得到热量。如果是多热源联网运行系统,当管网某段发生故障时,只要关闭故障点两侧的阀门即可,而当某一热源发生故障时,在热源近端热用户限定流量、远端启动加压泵的情况下,基本能满足大部分区域的负荷要求。

1.2 有利于系统的节能、经济运行

随着能源的过度开发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加剧,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越来越成为人类追求的目标,城市供热作为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对于城市多热源供热系统,在保证供热负荷的前提下,在供热初寒期和末寒期,可以先启用能耗低、效率高的热源(如热电厂供热机组),能耗相对较高、效率较低的热源(如区域锅炉房供热)则可作为调峰热源在严寒期启用,从而降低了热源成本和设备运行及人员投入成本,达到了资源和系统之间的优化配置以及节能、经济、保护环境的目的。

1.3 提高了城市供热系统的可扩展性

多热源联网运行管网系统对城市规划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也适应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适应了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

2 多热源联网运行可行性研究

以大唐太原第二热电厂和太原城西热源厂为例介绍太原市集中供热多热源联网运行的可行性。

1)大唐太原第二热电厂供热概况。太原市热力公司第二供暖分公司采用热电联产方式供热,热源为大唐太原第二热电厂四期、五期、六期供热机组,供热机组及热网循环泵参数分别为:a.四期:200 MW供热机组2台,供热能力1 685 GJ/h;配循环泵5台,其中4台参数为N=1 120 kW,H=182 m,G=1 188 t/h,1台参数为N=900 kW,H=182 m,G=1 188 t/h。 b.五期:200 MW供热机组1台,供热能力837.3 GJ/h;配循环泵3台,参数为N=1 120 kW,H=172.6 m,G=1 324 t/h。c.六期:300 MW供热机组2台,供热能力2 512.8 GJ/h;配循环泵5台,参数为N=1 800 kW,H=185 m,G=2 382 t/h。

2)太原市城西热源厂供热概况。太原市热力公司城西供暖分公司采用区域锅炉房供热,热源为太原市城西热源厂供热锅炉,锅炉及热网循环泵参数为:116 MW锅炉4台;配循环泵6台,参数为N=1 000 kW,H=146 m,G=1 800 t/h。

3)目前大唐太原第二热电厂所承担负荷的在运行热力站207座,总供热面积1 694万m2,其总设计供热面积为2 000 m2。太原市城西热源厂所承担负荷的在运行热力站86座,总供热面积798万m2,其总设计供热面积为750万m2。城西热源厂在严寒期已经超负荷运行的情况下,多热源联网运行供热显得尤为必要。目前太原市热力公司第二供暖分公司与城西供暖分公司连接部分为DN800,DN500供热管道连接,通过对两个热源温度、压力流量的调节,基本可以实现在冬季供热期间尤其是初寒期、末寒期主要热源由大唐太原第二热电厂提供,城西热源厂辅助供热,在严寒期城西热源厂发挥其调峰热源的作用,加大供热能力。这既满足了节能、经济、保护环境的要求,同时也保证了整体热网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

4)太原市热力公司第二供暖分公司一次网从电厂通过四、五期DN1 000和六期DN1 200两条主干线并联运行,四、五期主干线从电厂出口至北大街分支10号阀室全长12.8 km,六期主干线从电厂出口至大同路胜利街口三段16号小室全长10.9 km,分别通过电厂出口(管径DN600,DN500)、金刚堰(胜利街—旱西关,管径DN900,DN800)、五一路(胜利街—上马街,管径DN500,DN450)、解放路(北大街—水西门)和三墙路(北大街—旱西关,管径DN300)五处联络管连通;联络管的连通使整个热网呈环状,构成了同类型、同位置热源的简单的多热源联网运行系统,充分发挥了多热源联网运行的安全、可靠、稳定的优点,同时也为热力公司多热源联网运行积累了经验。

3 太原市集中供热多热源联网运行的发展前景

借鉴国外大型多热源联网环状管网系统的运行经验,通过对相关供热管网和热力站的新建与技术改造,建成主干线为环状管网的供热管网系统,充分利用太原市尤其是太原市热力公司的各个热源,通过调节各热源及近远端阀门、控制变频泵、开启一次网中继泵和热力站回水加压泵等方法改变热源间、热用户间的流量,满足最不利环路末端用户流量和资用压头的需要,保证热用户的供热需要和热网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也降低了能源消耗和减少了环境污染,改善了太原市空气质量。

4结语

由于多热源集中供热系统热源多、管网复杂的特点,所以多热源联网运行的关键在于各热源热量能否按需分配,满足所有热用户变动热负荷的供热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统筹规划供热系统,制定合理的调度方案。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供热相关设施的完善和不断的实践,多热源联网技术必将被很多城市广泛的接受和采用。

摘要:研究了多热源联网运行供热的优点,以大唐太原第二热电厂和太原城西热源厂为例,对太原市集中供热多热源联网运行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阐明其发展前景广阔。

关键词:多热源,联网运行,供热系统

参考文献

[1]张岩,刘永风,张蓉.多热源供热系统联网运行技术[J].煤气与热力,2009(7):100-102.

[2]秦绪忠,江亿.多热源并网供热的水力优化调度研究[J].暖通空调,2001(1):97-98.

常压锅炉热源供热系统的优化设计 第4篇

关键词:常压锅炉,供热,减压水箱,补水箱,启闭阀,分户热计量

1 概述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各种锅炉形式广泛应用, 常压锅炉成为当前锅炉系统中的主要应用方式和措施。常压锅炉即无压锅炉, 是当前应用过程中的主要方式和手段, 更是采用水泵作为主要的节能方式进行设计和控制, 但是由于其造价方式和无污染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控制。在水泵扬升, 其造价低, 各种危险性能小, 安全性能高, 环境污染系数低等优势成为当前应用的主要方式和关键措施所在。其供热系统的设计关键是水循环系统的启闭运行在运行的过程中不容易受到锅炉内部的压强的影响, 同时还能够保证热水元系统在满水问题和方式, 同时更是要针对供热系统水位在运行中水流的合理进行和应用措施和方式进行改造和设计。

2 水循环系统几种控制方案

锅炉是利用燃料或其他能源的热能, 把水加热成为热水或蒸汽的机械设备。在当前锅炉设计和利用的过程中原来的锅炉形式是通过在火上加热的容器和盛水方式, 但是面对当前社会制度不断发展的今天, 各种锅炉需求和锅炉应用模式日益扩大, 成为影响当前锅炉因素的主要方式和制约因素。

2.1 回水侧减压水箱加浮球阀或液压液位控制阀控制, 该系统

在使用的过程中最早是利用常压锅炉供热系统为基础进行的, 但是其在应用的过程中减水箱一般都为常压状态, 因此, 其中存在着诸多的制约与影响因素, 是锅炉系统应用中的主要制约方式。浮球阀控制系统启闭运行和静水位是当前常压锅炉系统中应用最为常见的锅炉形式之一, 更是当前锅炉系统设计中针对液压液位控制阀均为浮子控制元件, 经过长期的设计和处理, 使得其在使用中能够达到不容易被损坏, 确保系统之中各种水能够合理有效的控制, 避免外溢现象的产生。启闭运行最终导致手动阀控制, 针对各种不能够及时的控制和处理的部位进行严格分析, 确保系统水的流失能够及时的控制。

2.2 回水侧减压回水箱加电磁阀, 电动阀控制为有效控制系统启闭运行, 该常压炉供热系统, 采用大口径电磁阀。

但该阀启闭时间要在9~10秒钟, 实际时间还长, 每次完成启闭时仍有水外溢, 加之电磁阀的频繁启动, 阀瓣磨损严重, 又由于系统水的不洁净, 含有一定颗粒物质, 启闭时有卡住的现象, 久而久之使用不能持久, 最终仍然导致手动阀控制。电动阀的启闭时间比电磁阀还长, 同样存在上述问题, 经使用亦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最终不能被采用。

2.3 吸水侧常压补水膨胀水箱加回水自动启闭阀控制。

该常压炉供热系统, 将补水膨胀水箱置于锅炉出口与循环水泵吸水口侧, 呈低位布置, 箱低与出水管之间距离至少应≥500mm, 锅炉与水箱相通呈常压。系统启闭采用回水自动启闭阀控制 (专利产品) , 该阀利用水泵出口较大压力的水力传动管将阀瓣打开, 锅炉进出水量平衡, 补水箱水不外溢, 锅炉不承压, 水泵停止时, 水力管无压即行关闭。由此启闭迅速、灵敏使用持久。由于水箱补水管置于水泵吸水口侧, 系统缺水及时得到补充, 安装高度水头有效防止水泵汽蚀。由于回水不再直接通过水箱, 系统溶氧量减少, 减缓系统腐蚀。

2.4 楼顶布置、吸水侧常压补水箱、回水流量调节阀控制。

上述常压锅炉热源供热系统均为楼底布置, 存在循环水泵扬升, 电能消耗较大的缺点, 该常压锅炉热源供热系统楼顶布置, 耗电小。水泵吸水侧补水箱和锅炉出水管呈常, 且安装高度必须覆盖热源系统高度, 保护机组系统满水位安全运行, 回水设流量调节阀, 此时只须调节流量平衡, 不再考虑低位布置时的静水位持压问题。省去保持和控制系统静水位的控制元件, 不再担心水系统压力对锅炉的影响。由于热源系统高位布置, 水泵扬升在等压面以上, 几乎很小, 电能消耗小。此系统是常压锅炉较理想的供热系统。

2.5 适应分户热计量的常压炉单级泵一、二次水供热动态平衡系统。

系统启闭控制仍如本文“2.3”所述。实现分户热计量时, 供热系统由静态系统转变为动态系统, 即由定流量转变为变流量或定流量和变流量的混合系统。此时如果某些用户关闭或调节都将影响系统流量和压差发生变化。此系统采用旁通式自力式压差控制阀, 该阀在额定压差范围内阀塞为关闭状态, 工作压差一旦超过额定压差, 自动阀塞开启, 自动调节开度, 在压差的作用下保证控制压差不变。起到恒定热源系统流量, 支持用户系统变流量运行。该系统为单级泵系统的一、二次水系统, 适合小型热源处调节二次水的变流量运行。该系统配套使用气候补偿器, 根据室外气温变化而改变供水温度。保证热源输出热量等于用户实际用热量, 达到节能的目的, 其系统效果更佳。

3 锅炉控制系统设计

锅炉是典型的复杂热工控制系统, 其建模与控制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国际上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基于一系列物理实验数据提出了锅炉的简化非线性模型, 从而开创了系统地研究锅炉建模与控制的方法。在实际工程中, 为实现上述调节任务, 锅炉设备的控制主要包含了以下控制系统:

3.1 锅炉汽包水位的控制。

操纵变量是给水流量。它主要考虑汽包内部的物料平衡, 使给水量适应蒸发量, 维持汽包中水位在工艺允许范围内。这是保证锅炉和汽轮机安全运行的必要条件, 也是锅炉正常运行的主要标志之一。

3.2 锅炉燃烧系统的控制。

燃烧系统中有三个被控变量:蒸汽压力 (或负荷) 、烟气成分 (反映燃烧经济性的指标) 和炉膛负压及三个操纵变量:燃料量、送风量和引风量。这些变量相互关联, 需要统筹兼顾, 组成合适的燃烧系统控制方案, 使燃料量和空气量保持一定的比例, 以保证燃烧的经济性和锅炉的安全性;同时使引风量和送风量相适应, 使炉膛负压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压力表的准确度对锅炉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保证企业的生产工作的安全性和产品质量的合格率, 企业应该积极的对锅炉的压力表的准确度进行调整, 保证其工作的灵敏度。下面就针对上述影响压力表准确度的因素提出几点建议, 帮助改善压力表的准确度。

4 结论

供热热源 第5篇

纵观整个供热系统的管理, 热源集中检测系统起到的最主要作用是:对热网和热源进行相应的管理和控制, 以达到对整个供热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调度的目的, 热源集中检测的意义在于, 它能够从根本上实现整个供热系统达到最优。结合我国供热行业多年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 很多地方在对供热系统进行管理和控制的过程中一般都会将其管理方法分成热源和热网两种管理形式, 以便能够将供热企业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但是, 从实践经验我们能看出, 以经济发展为衡量基础来看, 单纯的将热源和热网分离出来进行单一的管理, 确实能够为供热企业的经济效益保驾护航。但是, 在管理效果上有非常明显的欠缺。基于此, 我们在长期的供热管理中, 总结出了一套更为科学的办法, 即是将热源集中检测系统运用到其中, 这样不仅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模式下管理效果不足的情况, 还能最大程度的保障供热企业的经济效益不会随着管理方式的改变而改变;此外, 它还能够在充分满足用户实际需求的结果上, 最大程度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90年代末以及本世纪初, 逐步开始将热源集中检测系统实际运用到热源厂中去。但是, 由于该检测系统是有非常强的专业性, 并且当时我国也只是初步接触热源集中检测系统, 因此, 由于专业技术上的缺陷, 针对于该系统的实际运用也仅仅只是停留在数据监控, 这样很难发挥出热源集中检测系统其真正的作用。此外, 传统的热源集中检测系统在我国依旧占据着广阔的市场, 并且其中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这两点都对我国的供热企业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 针对于供热管理中的改革创新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2 系统网络结构和功能

热源集中检测系统的核心内容是:以供热企业为工作中心, 科学的进行热源厂中各个数据参数的检测, 进而对整个热源厂和供热企业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在一般情况下热源集中检测系统的网络结构主要是包括管理层、现场层以及网络传输装置三个部分组合而成的, 这三个部分分工和作用不同。

2.1 管理层

管理层主要是集中在由调度室和中心机房两方面组成的供热企业调度中心里。每个热源厂通过流量计算机所采集来的数据及时上传至中心服务器。而服务器主要是由安装了SOLServer数据库和Windows网络操作系统所组成。在实际运行过程中, 一旦Fc Linker系统 (流量数据采集系统) 被用户使用, 并且将流量仪表和流量计算机的数据传送到SOLServer网络数据库后, 在企业调度中心内应用Fc Linker系统就能很直观的表示出现场仪表的具体温度、密度、压力以及流量的准确数据。

2.2 现场层

现场层主要是指安装在热源厂内部的专业设备, 一般指的是:包括流量传感器和温度压力器在内的流量现场远传仪表、流量计算机、交换机、ADSL调制解调器以及内部临测主机等。现场层的流量计算机主要工作内容是将流量计算机所凑集到的数据在第一时间传送给热源厂内部数据库以及供热企业调度中心的相关数据库系统。需要特别提到的一点是, 热源集中检测系统中数据的采集和存储是一项非常重要且有意义的工作。

2.3 网络传输

当今社会是互联网信息社会, 随着我国宽带技术的不断发展, 我们已经实现了从最开始的ISDN到虚拟专用网和虚拟拨号专用网以及GPRS、CDMA以及逐渐普及并运用的3G和4G的转变。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也给供热管理工作带来了活力和契机。就以上集中通讯方式对比来看, 综合性以及性价比最高的是ADSL和VPN (虚拟专用网) 这两种通讯方式。从生活实践中也不难看出这两种通讯方式都具有性更好、快速稳定、维护及操作简单、投资小的特点。基于这些优点因此系统才有ADSL和VPN的通讯方式来组网。

3 系统特点以及效果的总结

3.1 通过实践, 热源集中检测系统已经被广泛运用, 该系统的主要特点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

1) 实现热网数据的实时监测, 进而从根本上保证了热源集中管理以及统一调度的目的。

2) 降低了工作强度, 提升了供热管理中的工作效率, 进而减轻了人们的工作量。

3) 运行比较稳定同时还具有很强的拓展性;在热源集中检测系统的应用下, 如果有新热源增加, 则无需其他工序很快的就能添加进系统与系统充分的融合。

4) 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虽然热源集中检测系统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但是其系统多热源参数可随意切换一并显示的功能, 大大的降低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难度。

5) 性价比高;通过生产实践可以看到, 热源集中检测系统对于供热管理工作起到的作用可谓是决定性的, 但是其运行的成本却非常低。

3.2 热源集中检测系统运用所达到的目的

1) 实现了数据及时的上传和存储, 为热源厂和热源企业提供了一个相对比较公平合理的结算依据, 这对于科学管理和节能增效有很明显的帮助。

2) 改变了传统落后的管理模式, 解放了生产力, 从根本上推动了供热管理的科学化。

3) 最大程度的降低了供热管理的成本。

4 结束语

实践来看, 热源集中检测系统已经广泛作用于供热管理工作, 极大的提高了整个供热系统的工作性能的同时, 兼顾了热源厂和热源企业的经济利益, 这是其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其次, 提高了能源利用率, 这是与时代的发展所贴切的, 这是其运用广泛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便如此, 也要客观的认识到我们在热源集中检测系统的运用中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必须毫不懈怠的继续钻研, 才能保证我国的供暖供热也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黄俊发.热网监控系统在供热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化工管理, 2014.

[2]刘修明, 张继棠, 李圣.七号信令集中监测系统在GSM中的应用[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供热热源 第6篇

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 供热系统向着大型化、多热源方向发展。很多城市热网规模已经超过千万平方米, 形成了多个热源联网的格局。与单热源运行调度不同, 多热源联网运行的水力和热力过程相当复杂, 运行调度的难度成倍增加。对于多热源的热网, 进行合理的调度, 确定优化的运行方式 (即确定是采用联网运行还是解裂运行的方式) 尤为重要。

1 多热源联网运行水力过程模拟分析

多热源联网运行时, 热源分布在热网的不同位置, 存在水力汇交点。当各个热源的运行工况发生变化时, 水力汇交点将移动, 热网的压力分布和流量分布也将随之变化, 而且单热源枝状网运行时的水力工况变化的一致性和等比例原则在多热源联网运行时不再适用。由于各个热源之间的相互作用, 联网后的水力工况与各个热源解裂运行的水力工况会有很大的变化。通过对多热源联网运行进行水力工况模拟分析, 计算出水力汇交点的位置、热网的压力和流量分布、各个热源循环水泵的运行工况和耗电量、各个补水点处的压力分布。

2 多热源联网运行的补水定压

一个热网中只能有一个定压点, 多热源联网运行的热网, 由于考虑到有可能要解裂运行, 每个热源处都会设置自己的补水定压点。在多热源联网运行时, 一般主热源的回水压力最低, 而其他辅热源的回水压力比它们单独运行时要高。因此, 补水定压点一般应该设置在主热源的回水管道上, 当主热源定压点压力恒定后, 其他辅热源的原有单独运行时的补水定压点只能作为补水点。

3 热负荷变化的动态计算方法

影响热负荷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室外温度和供热面积的变化, 其次夜间休息时降低室内温度和白天太阳辐射、随着人们生活起居时间部分生活热水负荷规律性的周期变化都将引起热负荷的变化。供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随着热负荷的变化及时供应相应的热能, 因此热负荷变化的动态实时计算很有必要。其中室外温度变化是引起热负荷变化的最主要因素, 由于室外温度的变化频率和变化幅度较大, 供热系统实时地跟踪室外温度的变化进行调节的难度很大, 甚至不可能。

在动态计算热负荷时室外温度是关键, 因此, 室外温度的测量要准确。一方面我们要选精度等级高, 可靠性强, 稳定性好的产品。另一方面我们要规范室外温度的安装, 加强室外温度的校准工作。

控制滞后时间的参数是实际室外温度与用于参控的当量室外温度的偏差对时间的积分值, 当该积分值超过我们的规定后“积分常数”就将改变当量室外温度值。控制平滑程度的参数是每次改变当量室外温度的幅度, 该幅度值为实际室外温度与当量室外温度偏差除以“平滑系数”, 该系数是我们事先设定好的。

热源供热与房间需热之间存在几级热网系统, 由于热网的蓄热作用, 使得供热量变化和需热量变化之间的矛盾有可能得以缓解。合理利用供热管网的蓄热作用, 不仅可以使供热量的调节频率降低, 还会有效避免尖峰负荷的出现, 有利于节约能源和减小供热系统的装机容量。

4 供热温度曲线和供热流量曲线的确定

热能输配过程中会有散热损失和泵耗, 这两者相互矛盾着。散热损失与供热温度有关, 泵耗与供热流量有关, 因此供热温度与供热流量之间存在优化问题。随着室外温度的变化, 最佳供热温度和供热流量会不断变化, 因此存在最佳供热温度曲线和最佳供热流量曲线。最高供热温度受管网和热源设备设计参数的限制, 最大供热流量受热网循环泵的限制和管网可及性的限制, 最小供热流量受热源设备设计参数和散热设备失调的限制。

5 各个热源热负荷分配

热源承担热负荷的能力受到热源本身装机容量的限制, 同时受到热网输配是否可及的限制。另外, 不同热源制备热能的成本和输送热能的成本是不同的。而且热源制备热能和输送热能的成本随着所承担的热负荷而变化。主热源一般是热电联产的热电厂, 其经济性好、可靠性高。调峰热源的运行时间较少, 热负荷增加超过某一范围时调峰热源投入, 热负荷低于某一范围时调峰热源退出。燃煤调峰锅炉房的供热量调节及时性不好, 它的投入和退出不很灵活, 存在一个热负荷过渡区。

6 多热源联网运行时各个热源调度方法

国外的通常做法是, 主热源满负荷运行, 调峰热源依次投运, 调峰热源与主热源保持相同供热温度, 按照最不利环路压差调度调峰热源的循环泵转速。我国的热源与热网由两家分管, 供热量与需热量之间由于各个单位的本位利益, 存在着不协调因素。另外, 我国的热源供热负荷调节能力较差经常存在供热量不足的问题, 此时维持整个二次热网的供回水平均温度一致, 达到均匀供热是第一位的。因此, 我国供热系统多热源联网运行的方法应该有别于国外。我们的调度方法是, 按照各个热源的热负荷分配比例调度各个热源的供热量, 同时按照最不利环路的运行工况 (是一个综合判据, 而不是简单的压差) 调整整个供需关系, 当最不利环路供热量不足时, 按照不足比例同比例增大总供热量, 反之减小;由于通过改变循环泵的转速比通过调整热源锅炉燃烧能力来改变供水温度要容易得多, 因此我们尽可能使各个热源供水温度保持一致的方法是通过控制各个热源的循环泵转速, 供热温度高时加大循环泵转速, 供热温度低时减小循环泵转速。由于向各个热源发送供热量和供热温度的调度指令的实时性, 最好采用计算机监控技术实现。

7 多热源联网运行时一次热网的调节方法

一次网的调节实质是各个热力站一次流量的调节, 按照国外的做法, 各个热力站按照室外温度实现气候补偿即可。我国的热源与热网供需匹配情况与国外不同, 我们经常出现供热量不足, 若各个热力站按照室外温度进行气候补偿就必然存在争抢供热量的问题, 造成不利环路不热, 而我国的供热原则是尽可能让所有用户享受同等的供热待遇, 因此一次网调节的主要目的是平衡调节。考虑到各个热力站换热器选型面积和运行工况的差异性, 考虑到二次网循环水量的差异性, 不能简单的将按照供热负荷计算的一次流量作为一次网的平衡依据。

对于小型单热源枝状网, 平衡调节完成后不必频繁调节, 一般可以手工实现。而对于大型或特大型热网应该采用计算机全网自动平衡调节技术。计算机全网自动平衡调节技术要求各个热力站的运行工况实时采集到监控中心, 监控中心能够实时调节各个热力站的电动调节阀门, 这样做一般投资较大实施较难, 考虑到在多热源热网中存在一些大型分支, 每个分支中的热力站的运行工况存在一致等比失调的规律, 可以将各大型分支作为一个热力站进行总体平衡。分支内各个热力站的平衡调节, 可以手工完成, 调好后一般就不需再调节了。在主干管上还会存在大量的小规模热力站, 这些站的运行工况变化对整个大网工况的影响不大, 可以采用本地自动控制的方法, 让这些热力站按照室外温度的变化实现气候补偿, 同时自动限制流量。经过简化的热网, 需要实时监控的规模会大幅度减小, 便于实现计算机全网平衡调节技术。

8 热力站调节方法

只进行平衡调节不能完成气候补偿, 不能有效利用热网的蓄热作用, 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节能。热力站还应完成如下调节功能: (1) 供热量气候补偿; (2) 二次网循环水量气候补偿; (3) 太阳辐射能量的利用; (4) 夜间降低室内温度的节能利用。

热力站实现供热量气候补偿的方法是采用自动控制技术, 不可能靠人工实现。电动调节阀的安装位置不同, 气候补偿功能对热网运行工况的影响也不同。采用一次网安装电动调节阀进行气候补偿会破坏一次网的平衡调节, 但对于不参与全网平衡的主干网上的小规模热力站气候补偿功能可以采用控制一次网电动调节阀实现。热力站供热量的气候补偿功能一般可以通过调节与换热器旁通的电动调节蝶阀, 改变二次网通过换热器的水量实现供热量的调节。这种调节不改变整个二次网的总体循环水量, 也不改变一次网的水力工况, 属于无扰调节方法。

二次网最佳循环水量随着室外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随室外温度的降低而增大, 反之减小。通过测算, 有效利用这一规律采用变频调速技术可以节约50%以上的电能, 具有较好的投资回报率。按照不同规模的热力站投资回收期也不同, 一般热力站规模越大投资回收期越短, 按照不同的投资回收期和设备使用寿命、维护成本等可以确定热力站采用变频调速技术的最小规模。我国的供热站规模一般较大, 采用变频调速技术一般都是经济的。

9 结论

供热热源 第7篇

关键词:热源厂,防爆离心通风机,风管,防爆暖风机

随着国家及省市各级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以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中要求通过集中供热替代供暖燃煤小锅炉, 全部淘汰每小时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的规定, 在城市郊区新建大型供热热源厂取代分散的燃煤供暖小锅炉已经是各城市集中供热的一种常用方案。

本文结合自己设计的某热源厂配套储煤场受煤坑返煤地道供热通风实例, 把其中的设计方法以及在设计中的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

1 项目概况

热源厂所处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便捷, 已建的环城高速公路、晋高路穿境而过。项目所在区域道路呈网状布置, 规划北环路、陵沁路、环城高速围绕项目区。畅安路、百灵街、尚安街贯穿项目区, 交通条件十分便利。热源厂工业场地设计平场标高为788.40 m~790.50 m。储煤场受煤坑返煤地道位于厂区南侧。返煤地道截面尺寸为6.6×3 (H) , 长度为125 m。对返煤地道进行通风换气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 排除地道内的湿气。为了防止冬季湿煤在返煤地道卸煤口处发生冻结, 对进风进行了加热处理。

2 主要设备选型

2.1 防爆离心通风机选型

1) 防爆离心通风机风量的确定:根据DL/T 5035—2004火力发电厂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技术规程中规定:输煤系统的地下建筑, 宜采用自然进风、机械排风的通风方式。通风量可按夏季换气次数不少于15次/h计算, 冬季通风量可按换气次数不少于5次/h计算。因本热源厂只是采暖季运行, 故返煤地道通风次数按7次/h计算。通风量为Q=17 380 m3/h。因地道内含有微量煤炭粉尘, 为了避免因风机吸入煤炭粉尘发生爆炸。风机选用防爆离心通风机。风机风量为Q=17 380×1.1=19 118 m3/h (其中1.1为富裕系数) 。

2) 防爆离心通风机风压的确定:根据假定流速法确定通风管道各段截面面积, 本设计共设6个吸风口, 在每个吸风口处均设网格吸风口及通风碟阀。每个吸风口的风量为17 380÷6=2 897 m3/h。风管流速参考经济流速及符合噪声要求, 支管流速按5 m/s~7 m/s计。母管流速按10 m/s计。各风管断面尺寸分别为:400×320 (H) , 400×400 (H) , 630×400 (H) , 1 000×400 (H) , 1 000×500 (H) , 1 000×630 (H) , 1 000×1 000 (H) 。经计算风管总阻力为:P=1 550×1.1=1 705 Pa (式中1.1为富裕系数) 。

3) 防爆离心通风机型号的确定:根据设计计算, 防爆离心通风机的设计选型风量为19 118 m3/h, 风压为1 705 Pa。按厂家样本选型为:B4-72NO10C右90°, Q=19 862 m3/h~40 645 m3/h, P=1 777 Pa~1 035 Pa, N=22 k W。防爆离心通风机厂家提供配套入口风量调节阀, 配防爆电机、减震器及减震台座等风机配套设备。

4) 防爆离心通风机风量、风压及电机轴功率的校核:通常来说风机厂家的通风机的性能曲线图是按标准状态下空气参数编制的, 即:空气温度为20℃, 大气压力为1.01×105Pa, 相对湿度为50%, 对应密度为1.2 kg/m3。而本工程所处地点大气压力为0.702×105Pa, 冬季通风温度为-22.8℃ (极端最低气温) , 与标准状态参数不一致。故需对离心通风机风量、风压进行校核。

对于离心式通风机, 容积风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非标准状态下通风系统压力的变化, 同通风机风压变化趋势一致且大小相等。故按标准状态下风管计算表算得的压力损失以及据此选择的离心通风机风量、风压可以满足本设计工况的实际要求。

本设计仅对设计工况下电机轴功率进行校核:

其中, N为设计工况下电机轴功率, k W;Q为设计工况下离心通风机风量, m3/h;P为设计工况下系统的压力损失, Pa;η1为通风机效率 (按0.90计) ;η2为通风机传动效率 (联轴器传动, 按0.98计) 。

经计算本设计工况下电机轴功率为:N=8.4 k W。

所需电机功率为N=8.4×1.15=9.8 k W (其中1.15为电机容量安全系数) , 故厂家所配22 k W电机满足本设计工况要求。

2.2 风管及其附件的选择

1) 风管材质及壁厚的选择:因返煤地道通风母管需穿越1号转载站防火楼板,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要求穿越防火墙处风管应用2.0 mm钢板制造。故本工程中通风管道壁厚均按2.0 mm设计。管道材质选用优质钢板。

2) 风管消音器的选型:因本工程厂区位于居民区附近, 防爆离心通风机所处位置距离厂界围墙最近处直线距离仅为40 m。而大流量, 高风压的离心风机一般噪声较大。如工程所选防爆离心通风机噪声为90 d B (A) 。经计算, 噪声经40 m直线距离可以自然衰减至58 d B (A) , 仍然大于环保所要求的50 d B (A) 。本设计选用一个φ900, 消音量为15 d B (A) 的消音器 (见图1) 。排风经消音器消音后到达厂界围墙的噪声值为43 d B (A) , 小于GB 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2类夜间标准, 即50 d B (A) , 从而保证了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不受噪声干扰。

3) 风管防火阀的设置:根据GB 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及GB 50019—2015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中关于防火阀设置的强条要求:在通风母管穿越防火楼板处设一个70℃防火阀, 防火阀尺寸为800×800 (H) (见图1) 。设计中防火阀设有独立的吊装支架 (2根φ10) , 以防止火灾发生时因风管变形而影响阀门关闭性能。通风母管穿防火楼板处缝隙用防火泥封堵。

4) 风管倒流叶片的设置:为减少通风管道阻力, 设计中在直角矩形风管弯头设导流装置, 倒流叶片的弧度与弯头的角度一致。倒流叶片的迎风侧边缘圆滑, 其两端与管壁牢固固定。同一弯管内的倒流叶片的弧长一致。

5) 风管穿越沉降缝 (变形缝) 的做法:为了避免因返煤地道沉降不均匀及热胀冷缩时对通风管道产生破坏。设计中通风管道穿越沉降缝 (变形缝) 处的风管两侧, 设置L=250 mm的防火软管, 防火软管的接口牢固。防火软管处不设变径。为避免防火软管承担通风管道重量, 距防火软管的两侧300 mm处各设一个吊架。

6) 风管的加固:因设计通风管段长度均大于20 m, 为防止风管因自重产生刚度降低导致风管变形, 同时为减少支吊架设置的数量。本设计中对边长大于630 mm的风管采用角钢∠40×4进行外加固。加固间距为1 m。

2.3 防爆暖风机的选择

1) 防爆暖风机型号的确定:因热源厂储煤棚内储存有部分经过选洗的湿煤, 为防止冬季湿煤在返煤地道卸煤口处发生冻结, 堵塞卸煤口。设计在储煤场通风机房设置供热设施。经计算加热耗热量为250 k W。设计采用3台防爆暖风机, 型号为BNF-7ZS型。出风温度:41℃, 供热量Q=67 k W/台。室外冷空气 (为保证热源厂在任何情况下均可对外正常供热, 设计供热室外通风计算温度按极端最低气温-22.8℃计, ) 经防雨百叶窗进入室内, 经防爆暖风机加热到5℃后用于地道换气通风。

2) 防爆暖风机供热量的修正:因防爆暖风机样本的名义供热量是按进风温度为15℃计算, 而实际进风温度往往达不到。本设计中进风温度按-22.8℃计算, 故需对防爆暖风机的实际供热量进行修正。实际供热量按下式修正:

其中, Q为暖风机实际供热量, k W;Qm为暖风机名义供热量, k W;tp为热媒平均温度, ℃;tn为实际进风温度, ℃。

经修正后BNF-7ZS型防爆暖风机的实际供热量为104 k W/台。3台提供312 k W, 满足加热地道通风所需的耗热量。

3 结语

热源厂于2014年年底投入运行, 2014年—2015年采暖季返煤地道供热通风效果良好。地道内室温达到了设计要求, 保证了锅炉燃煤的正常供应, 从而保障了热源厂对外供热的正常。使周围住户在寒冷的冬季感受到了浓浓的暖意, 供热效果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一致好评。本文通过对热源厂返煤地道供热通风的设计, 解决了返煤地道供热通风设计中涉及到的一些如风机选型、噪声控制、防火防爆等难点问题, 对相似供热通风设计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GB 50019—2015, 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S].

[2]GB 50016—2014,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3]DL/T 5035—2004, 火力发电厂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程[S].

[4]GB 3096—2008, 声环境质量标准[S].

上一篇:公路滑坡防治技术分析下一篇:城市型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