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统考范文

2024-05-15

网络统考范文(精选12篇)

网络统考 第1篇

统考工作开展几年来, 考试形式、考试内容、报名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2006年最初的纸质试卷考试到2008年部分课程实行机考考试, 再到2009年全部实行机考考试, 考试形式对学生来说要求越来越高, 必须具备一定计算机知识才能参加考试。从考试内容来看, 统考课程的考试大纲在2005年、2007年、2010年、2013年进行四次修订, 英语考试题库达到2万题, 计算机达到1万道题, 内容修改比较频繁。学生报名方式也从学习中心集体报名改为个人报考。这一系列变化给统考考点开展工作带来了较多的困难, 需要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一、山东省网络教育统考工作发展现状

山东省电大 (青岛电大除外) 从2006年开始承担教育部统考工作, 最早有16家统考考点, 经过几年快速发展, 2013年发展为26家电大系统考点、1家奥鹏自建考点、1家高校自建考点共28家考点规模。本研究采用数据主要源于山东电大系统内数据, 不包括奥鹏自建和高校自建考点学生数据。通过对山东历年统考数据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规律。

1. 统考考生规模不断扩大, 近几年基本维持在1万人左右。

从表1和图1中可以看出, 山东省参加统考考生人数总体的趋势是上升。从2006年3月的3981人快速增加到2007年4月的16398人最大值, 2008年以后个别年份有涨有跌, 2009年4月份以后基本上都维持在1万人左右, 说明电大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的本科学员的规模经过前期快速发展以后, 近几年基本上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2. 报考学生的所属院校数目呈增加趋势, 学生分布越来越分散。

从表2和图2来看, 报考学生的所属学校数目从2006年的26个增加到2010年的73个 (包括12家地方电大) , 2011年有所下降, 2012年下降到59家, 是最低值, 主要原因是网考委规定从2012年取消个人和集体直接跨省异地报考, 导致跨省报名学员迅速减少直接导致所属院校减少。

从学生分布情况来看, 前三名被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三所学校所包揽, 主要是由于山东电大全省招生开放教育, 学生数量比较多;山东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两所学校都属于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 序在号山年份东 (年具) 有较高知名考度试月, 份网和人络数教育招生具有地区优势, 学生数1量较2多006。从3月历398年1人三、6月所55学73人校、11的月学1161生3人占当期考生数目来看, 2010年2之前2 00都7稳4定月16在3987人0、1%0月以1 60上86, 人2007年10月达到最高值85.14%, 20310年2 01082月4月以9 28后8人开、6月始3 95下5人降、9, 月2850161 2人、1年2月9 52月05人降到最低值59.45%, 究4其原2009因是4月网11络633高人、9校月1招296生1人数、12目月92增16多人, 以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5学、西201安0交4月通99大42人学、9为月11首478网人、1络2月高956校7人在山东招生人数呈上升趋势, 6降低2了011三4所月学1071校3人学、9月生12所161占人、1比2月例10。931人

3.从历年各考点报考人数来看, 济南、潍坊、淄博、滨州、德州的报考人数较多, 主要由于这些地区电大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招生人数位于前列。东营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 周围报考考点距离较远, 报考人数也比较多。从表3 2010年—2013年的报考科目来看, 大学英语B和计算机两门课程报考率为97%以上, 大学语文和高等数学报考考生较少, 说明参加网院高起本学习学生数量比较少, 大多数报考学员是专升本学生。

4. 从表4和图3可以看出, 全国的计算机和大学英语B及格率与山东省相比, 总体走势是一样的, 都是先下降后上升呈“V”字形, 但是下降幅度大小不一, 最近几年趋向与平稳变动, 变化幅度较小。

究其原因是考试形式变化和考试大纲不断修订, 考试题库数量增加, 对考生计算机水平有了更高要求, 考试难度加大了。从数据上看, 山东省英语及格率水平在2010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0年以后低于全国水平并且差距再扩大;山东省计算机及格率2010年之前高于全国水平, 2010年以后总体来看低于全国水平但差距较小。

数据来源:中国现代远程与继续教育网提供历年合格率及山东省考试成绩计算得到数据。

二、山东省网络教育统考工作发展中面临的困难

山东统考工作经过七年多稳定发展, 考点分布更合理, 考试安排更协调, 考试透明度更高, 公平性更强。但是, 随着考试形式变化和考试大纲不断修订, 山东统考工作发展中面临着很多困难,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方面。

1.学生作弊手段越来越隐蔽, 监考难度加大。自开展统考工作以来, 学生违纪和作弊现象屡屡出现, 从准考证作假到身份证作假再到U盘手机作弊, 手段越来越隐蔽, 越来越高明。虽然网考委采取远程视频监控、身份证识别器和暂停常规的个人及集体跨省异地报考等措施, 加大了替考处罚力度, 但仍然有少量学生铤而走险, 给老师监考带了难度。

2.学习中心老师统考辅导难度加大。随着考试形式改变和大纲不断修订, 对于辅导教师来说, 把握考试重难点的难度在加大, 课程辅导资料更新越来越频繁。但是大多数辅导老师都是兼职教师, 还有很多其他工作, 投入精力有限, 资源建设和更新频率往往跟不上教材变化。再加上辅导学生缺乏内在学习动机, 参与网上教学的积极性不高[2], 英语和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给老师辅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非法机构虚假宣传扰乱正常考试秩序。最近一些培训机构打着提供考题或者认识监考人包过的口号, 引导学生通过捷径方式通过统考, 导致部分学生赔了金钱还没有通过, 耽误毕业的宝贵时间, 也给各考点考试带来了很坏的影响。

三、促进山东省统考工作良好发展的对策

网络教育统考课程是否顺利通过关系着广大考生能否按时毕业拿到学历。因此, 做好统考工作至关重要。要做好网络教育统考工作, 需要命题单位、学习中心、考生及教育主管部门四方共同合作, 确保考生的利益。

1.对于统考命题单位来说, 题目难易程度决定大多数考生能否按时顺利毕业。因此, 命题单位应该从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出发, 做到题目难度适中, 尽量照顾大多数考生的利益。同时, 也可以在职权范围内, 提供给学生复习的大致范围, 更好地让学生复习。

2.对于学习中心来说, 本科学生统考是否通过, 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顺利拿到毕业证进而影响到今后学校的招生工作, 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和长远发展。因此, 让学员通过统考, 教学辅导非常重要。辅导老师首先要把网考的情况和试题构成及难易程度给学员做详尽的分析和说明, 帮助学员树立应考的信心[3];其次, 充分收集相关的试题, 把握网考核心点, 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 提高考生综合能力;最后, 冲刺阶段及时通知学员参加考前模拟练习, 让学生熟悉考试环境和操作步骤, 节省考试时间, 提高应试能力, 争取最大限度地帮助考生通过考试。

3.对于考生个人来说, 需要提高对统考课程的重视程度, 把统考课程放在与学历课程同等或者更高的位置对待, 通过积极参加学习中心老师辅导和网络提供资源学习, 可以采取两门课程分开报考的策略, 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抱着不考虑歪门邪道和不相信捷径通过的心态, 踏踏实实认真学习, 就一定能够顺利通过考试。

4.对于教育主管部门来说, 需要为网络教育学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育部门应该从入口处就把好关口, 实地对申报培训机构进行考察, 不符合要求的机构坚决不予审批。对于已经审批的学习中心, 进行不定期抽查, 发现问题要求尽快整改, 问题严重的应该立即取消资格。对于那些进行网络教育拿钱包过买卖学历或者扩大宣传误导学员的培训机构要严厉打击, 妥善安置被骗学员, 净化培训市场, 保护合法守规矩的培训机构利益。同时鼓励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介监督培训机构的办学行为, 曝光一起查处一起, 为远程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总之, 统考课程只是网络本科学员拿到学历证书的一个先决条件, 只要学员认真准备和学习中心老师精心辅导, 就比较容易通过, 能够顺利拿到学历, 更好地为社会作贡献。

摘要:本文分析了山东省网络教育统考工作发展现状, 指出了其存在监考难度大、课程辅导难度加大、违法机构扰乱统考秩序等问题, 并从命题单位、学习中心、考生和教育主管部门四个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网络教育,统考工作,发展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对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学生部分公共课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通知[J].教育部公报, 2004 (5) :21-22.

[2]杨萍, 孔永红.对《大学英语 (B) 》统考课程网上教学的思考[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7) :11-12.

网络统考 第2篇

各相关学习中心:

根据网考委最新的文件通知和部署,网络教育统考报名组织环节由网络教育学院教学管理部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新添考生基本信息数据(2012年全年计划共3次统考,全部科目均为机考,具体参见附件相关文件或登陆网考委官方网站查询)。

4月考试计划安排

1、考试和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2012年4月21-24日,每门课程考试时间90分钟。报名缴费时间: 2012年2月10日9:00至2月29日17:00

2、考试科目

考试科目包括《大学英语》(A、B、C)、《大学语文》(A、B)、《高等数学》(A、B)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等4门统考课程。

3、考试考点

经网考办批准的全国地级以上(含地级)城市及少数县级城市设置的考点,具体名单详见网上报名系统,网址:http://。

4、考试对象

所有符合统考条件的学生均可自愿报名参加本次考试。

5、考试方式

四门课程全部实行网上闭卷机考。

6、考试收费

根据“发改价格[2010]955号”文件规定向考生收取考试费。收费标准:35元/人·科。

2012年4月统考的考生免考信息数据在2012年2月27日—3月24日16:00前到班主任处办理,上报免考用证书(证明)原件彩色扫描件一份,免考用证书(证明)复印件两份,考生免考申请表两份。报考科目和缴费环节由考生本人在规定时间内从统考网上报名系统中一次性完成。具体要求如下:

一、考生免考申报环节没有发生变化,依旧由考生提出申请,填写免考申请表,学习中心依据网考委下发文件中免考条件进行审核并将纸面材料签字盖章。2012年4月3日-4月4日请通知学生上网查询免考情况,有问题及时联络,逾期未核对后果自行负责。

二、2012年2月10日9:00至2月29日17:00,考生可进行所有科目的报考、缴费,过时不可再补报;考生可以自行登录网考委网站,进行考试报名和缴费(需开通指定银行网上支付功能),费用每科35元。考生在报考考试科目前务必仔细检查,如报考科目后再发现错误的,将无法修改,由此产生的后果,考生自行负责。请学习中心提醒考生尽可能提前核查相关信息然后及时完成报考环节。

三、统考报名工作联系人:刘老师 Tel:*** 27488215 答疑时间:2012年2月12日、19日、26日(上午9:00到下午16:00)

注:

1、考生考试科目及免考条件可参见 教高[2004]5号文件

2、具体细节可查询2012年4月统考官方文件夹内文件或登陆统考官方网站()查看

3、统考文件汇编及中心、考生报考缴费指南等可查询学院网站(统考专栏)内相关内容

教学管理部

印度高考不实行统考 第3篇

纵览印度的高等教育体制,笔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一“高”与一“低”的特点。

印度高等教育的一“高”一“低”

一“高”,即政府投入比例高。统计表明,印度独立后,高等教育经费的增长一直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率。目前全印度共有综合性大学200多所,私立大学和函授大学7000所,每年考入大学的100多万人。印度所有公立高校基本上靠政府投资,其依赖程度占院校所需经费比例从78%到92%不等。连只提供文凭和证书课程的无学位学院也如此。

一“低”,即收取学费低。据笔者了解,研究生课程一学期的学费是120卢比(约合人民币24元)。按研究生两学年(即四个学期)正常毕业计算,共需交纳学校480卢比(约合人民币96元)的学费。除学费外,所用教材由学生到学校图书馆借阅复印即可。住校生的食宿费用也很低,一个学年吃住需要1000卢比(约合人民币200元)就够了。

此外,大学还向来自贫困地区学生提供助学金保障,每月2000卢比(约合人民币400元)。种姓制度在印度还未完全消除,政府为了保持社会各阶层素质提高的均衡发展,在大学录取时也考虑到低种姓人群子女入学问题,印度宪法规定为“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按其人口比例保留上大学和进政府机构的名额。

与我国一样,高考也是印度学生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印度中小学教育实行12年一贯制,即小学5年,初中5年,高中2年。12年级后,学生们都要参加由“中央中等教育局”统一组织的毕业考试。毕业考的成绩要记人未来的大学入学考试成绩中。毕业考之后就是高考。与中国的高考制度相比,印度的高考有两“同”、两“不同”。

中印高考的两“同”两“不同”

一“同”:优秀大学门槛高。对于许多印度高中生来讲,考取了印度理工学院(IIT)。可谓已拿到了成功人生的一张门票。IIT被视为全球要求最严格的工程师摇篮。进入类似顶尖学校的竞争也异常激烈,以2004年为例,全印度共有17.5万人参加了印度理工学院的联合入学考试。只有2.6%的人获得入学资格。

二“同”:考生思想压力大。同中国的高考考生类似,印度的高考生也同样背负着沉重的思想压力,由于落榜,许多考主羞于见人,常常自寻短见。据印度报纸报道,一个考季有近2000人自杀。在印度,也经常能看到与中国类似的形形色色的辅导班。家长对学生施加着很大的升学压力。

一“不同”:各大学自行考试。印度的高考不实行全国性的统考制度,由各大学自行出题考试。全国性大学的入学考试由中央中考委员会主考,各邦大学的入学考试则由各邦主考。不少考生为确保能上大学,除了参加全国性大学的入学考试外,还去参加邦一级大学的考试。有一些大学,如德里大学,主要看学生12年级的毕业考试成绩。成绩好就可报名,无须参加入学考试。

网络统考 第4篇

一、大纲要求

网络教育统考《大学英语B》考试大纲2013年修订版(新版)中对阅读理解题的要求:考生应能基本读懂与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相关的不同类型的文字材料,阅读速度为每分钟50个单词。考生应能:理解主旨要义;理解文中具体信息;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词义;进行有关的判断、推理和引申,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或态度。

二、题型介绍

阅读理解是考查考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主要题型。英语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获取信息的能力,所以阅读理解试题强调对全篇文章的整体把握,强调语言文化因素的作用及考生通过阅读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学英语B网络统考主要针对考生的知识面、思维反映、逻辑分析、推测判断、词汇量和理解概括等能力的考查。考生要想提高抓住文章中心、理解具体信息、作出正确判断推理、弄清作者意图和态度等方面的阅读能力,必须多阅读、多练习,训练快速阅读和准确答题的能力。大学英语B网络统考阅读理解题中,考查题型可分为事实细节题、正误判断题、推理判断题、主旨大意题、推测词义题和观点态度题等,其中事实细节题所占的比例最大,其次为主旨大意题、正误判断题和推理判断题,其余为推测词义题或观点态度题。大学英语B网络统考阅读理解题包括2篇短文,一篇正误判断题,一篇选择题,每篇5道题,共10个小题,总共20分,分值占了总分的20%,考试建议时间为20分钟。

三、阅读方法

在做阅读理解题目前,应先快速浏览文章后的问题,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句,了解文章的大意,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阅读的目的就会更加清晰;然后带着这些问题的关键词、句开始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高效阅读,并结合以下三种阅读方法解不同的题型。

略读(Skimming):这种阅读方法用于快速浏览文章,其主要目的就是把握全文的大意。要快速浏览,连贯阅读;要特别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以及每段的首句和尾句以及段落之间的连词和文章中提供的一些信息词,它们往往是把握文章大意的关键。这种方法适合用于做主旨大意题。

查读(Scanning):这种阅读方式适于寻找具体事实、细节等,例如:时间、地点、人物、方式、原因、事件等。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做事实细节题,用来回答Who,What,When,Where,Whose,Which,Why,How等问题最为有效。

细读(Reading for full understanding):这种阅读方式适用于某些需要判断、思考或推理、归纳的问题。对于这种问题先要找到它在文章中所处的相关段落,然后逐词、逐句仔细阅读,特别是对与问题有关的关键词、句要仔细推敲、反复思考。此阅读方法能回答正误判断题、推理判断题、推测词义题和观点态度题等。

四、解题策略

1.事实细节题。事实细节题主要涉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方式、原因、事件等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等,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某些细节与具体事实的把握能力,这类问题通常都能在原文中直接找到答案。

解题策略:做此类题型,关键是要准确定位,应首先在原文中找到它的考查点,再联系上下文,然后根据它的题目要求选择答案即可。短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事实通常情况下都可能是问题的内容,要注意平时所说的“Wh问题—即Who,What,When,Where,Whose,Which,Why,How”等,而这些问题的表达有时不使用文章的原句来提问,而是使用与其意思相近的同义词句等,因此,在选择答案前应:第一,找出题目的关键词,看清问题究竟是问什么细节;第二,用查读的方法迅速寻找定位与题目相关联的关键词句;第三,在充分理解文章和题目的基础上确定正确答案。

2.主旨大意题。主旨大意题主要考查考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归纳文章大意和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主要目的是明晰文章所论述的中心思想以及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试题通常就整篇文章或某个段落进行提问。常见的命题方式:

(1)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is ______.这篇文章最佳的标题是______。

(2)The topic sentence of Para.2 is.第二段的主题句是______。

(3)The passage mainly deals with/tells us.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______。

(4)What is the main idea/the best topic/the best title of the passage?

这篇文章的中心意思/最佳标题是什么?

(5)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may best serve as the title of the passage?

下面哪个作为本文的题目最好?

解题策略:一般来讲,这类问题选择答案时不能过于具体,不能选择概括某一段落的主题或者某个细节的选项,也不要选择答案内容超越了文章主题的选项。因此,找出文章中心段落的主题句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所在,主题句一般有三个明显的特征:句子简洁明了;表达相对概括;处于核心地位。位置也具有一定的特点:通常在段落的开头或者结尾部分,但位于句首的可能性最大;当然,有时候也会出现在段落中间;甚至根本就没有主题句。在寻找中心段落和主题句时,可以采用略读法,这种方法可以迅速、准确地确定答案。

3.正误判断题。正误判断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分析、理解、应用和判断的能力,要求根据文章内容对所给句子做出正误判断,此类题型往往利用原文内容进行设问,或者给出意思相近或相反的几个句子要求辨别、判断,或者变换词语、句子结构来考查同一意思的不同表达。常见的命题方式:(1)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NOT TRUE/WRONG? 以下哪个选项是正确的/不正确的?

( 2 ) W h i c h o f t h e f o l l o w i n g s t a t e m e n t s i s t r u e / w r o n g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根据文章含义,下列陈述哪一个是正确的/错误的?

解题策略:做此类题时,建议使用原文对照法,可以带着选题使用查读的阅读方法,即使用查读法在原文中找出与所给句子意思相近的句子或段落,相互对照,仔细辨别。首先找出问题或选项中出现的关键词句,然后略读文章,扫描这些词句原文中所在的地方,然后细读这些词句,必要时,连同它们前后相关联的词句也要仔细阅读,以便全盘考虑,最终确定正确答案。

4.推理判断题。推理判断题主要考查考生根据已知信息做出合理推断或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类题目通常无法直接从文章中找到答案,选项也与文章中的表达方式不同,考生必须从文章中搜集相关的信息,根据文章内容做出合乎逻辑的推断。常见的命题方式:

(1)What can you infer from the passage? 从文章中你能推断出什么?

(2)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 that _______.从文章中可以推断出_______。

(3)From the passage we can safely infer that ________.从本文我们可以得出_______。

解题策略:考生在阅读时需要仔细推敲揣摩,用心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和写作意图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⑴必须按照文章中所提供的原始信息进行推理判断,切记凭自己的主观态度或阅读经验来判断;⑵如果某一选项所表达的内容与个人经验相似,文中又没有提到或者所表达的内容仅仅是文章内容的简单重复、很片面或不完整,那它就不是答案,可以直接排除;⑶关注一些连接的过渡词如:but,however,otherwise等,后面所叙述的内容往往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推测词义题。推测词义是考查考生推理判断能力的另一种形式,大学英语B网络统考阅读理解的词义题并非纯粹地考查词汇量,而是测试考生利用已知信息、语法知识、常识、上下文联系等来判断单词、词组或句子在某一特定语境中确切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往往针对文章的某一部分,通常就文章中某个单词、词组或句子提问。常见的命题方式:

(1)What does the word“…”mean in the ...sentence in Para...?

第…段第…句中的“…”一词是什么意思?

(2)What does the sentence“…”mean?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3 ) T h e e x p r e s s i o n“…”i n t h e…p a r a g r a p h m e a n s“_______”.

第…段中,词组“…”的意思是什么?

(4)By“…”,the author means _______.作者用“…”这个词指_______。

(5)The underlined phrase … in the …paragraph refers to _______.

在第…段中,划线的词组…指_______。

解题策略:利用生词的上下文联系或下文进一步的叙述来猜测词义。常用连词or或refer to,mean等词组,或者用逗号与生词隔开;利用生词后面的同位语(从句)或定语从句来暗示这个单词的意思;利用上下文中的反义词来猜测词义,作者通过介绍生词的反义词来暗示这个生词的意思,常用but,however,while,unlike,on the contrary等表示转折的连词;利用明显的举例来猜测词义,常用for example,such as,e.g.等词组。

6.观点态度题。

观点态度题主要考查考生掌握文章的大意和主要内容后,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做出正确的判断。只有在基于原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常识、上下文联系、价值观和阅读经验等,才能做出合理的分析与评价。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1)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is _______.作者对…的态度是。

(2)How does the author feel about…? 作者认为…怎么样?

(3)What’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作者对…是什么看法或态度?

(4)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best describe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下面哪项最能描述作者对…的态度?

(5)The tone of the author is _____.作者的语气或态度是。

网络统考 第5篇

12月27日,河南省招办公布《普通高校招生艺术类专业省统考分批时间》,八大类艺术专业的.报名时间、笔试和面试时间都已敲定。

据了解,编导制作类的报名将于201月2日开始,分批次进行,其中1月2日为郑州、开封、洛阳、巩义;1月3日为平顶山、新乡、焦作、安阳、鹤壁、三门峡; 1月4日为濮阳、许昌、漯河、周口、南阳; 1月5日为商丘、驻马店、信阳、济源、项城。

编导制作类的笔试时间为1月6日和7日,具体时间及笔试地点以《笔试准考证》上的通知为准;面试将从年1月9日开始,具体考试时间以《面试次序表》为准。

根据时间安排,最后进行的是体育舞蹈类,分批报名时间安排在2011年3月5日至8日,报名、考试地点在河南省招生考试学术交流中心(登封市崇高路8号)。

统考新政与学考新贵 第6篇

关键词 高考改革 统考 学考

2014年9月4日,随着国家《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正式发布,长久以来为人们热烈讨论的高考改革终于尘埃落定。统考科目、方式的变革与学业水平考试(简称“学考”)地位的凸显是此次高考改革的两大亮点:统考科目实行语文、数学、外语与学业水平考试的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科中任选其三)作为高考录取成绩,外语提供两次考试的机会,取高分的一次,这是此次高考改革与以往的高考政策不同之处;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科中任选其三)计入高考录取的总分,作为录取的依据,同一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这让往常在高中阶段的考试中成为“鸡肋”的学考一跃成为炙手可热的“香饽饽”,成为统考中的“新贵族”。

《实施意见》提出的改革内容,是我国自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统考与学考为手段实现高考改革,是基于中国教育的现实选择与对未来憧憬的综合设想。

一、现实的选择与愿望

我国高考从1952年建立,走过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相比较历时1300年科举考试,其过程还是很短暂的。统一高考自实施以来,是坚持还是废除统一高考的争议始终伴随着这一进程。

1.精英教育是大众化教育不可或缺的人才培养方式

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步入了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时期,那么,是不是不需要精英教育了呢?当然不是!在大众化教育的过程中,高等教育呈现出了多样化:国家重点高校、省属重点高校、普通传统高校、新晋地方本科院校、高职高专……尽管有这么多培养人才的方式,但是,这些不同层次的高校对培养人才的层次性、专业性还是有较大的区分。不排除“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至理名言,可是,由于不同层次的高校在历史进程中所积淀的厚度不同、所获得的资源各异、所录取的学生基础的差别,其学生成长的路径也是迥然有别的。精英教育仍然是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储备的最主要的基石,而统一考试是为中国精英教育提供了海选人才最好的平台。

2.公平与效率必须同时兼顾的社会理想

“公平选才是社会大众对高考最为关注的一个方面,也是高考制度的基本功能与核心精神之所在。”[2]中国每年的高考都有几百万名的甚至上千万名考生参与,统一高考仍然是他们步入社会、实现阶层流动的最主要的途径。统一考试是最为刚性的选才方式,是力求公平选才的精巧用心之妙法。宋代文豪欧阳修称赞科举之法是“无情如造化,至公若权衡”[3],今天用来评价统一高考制度也不为过。大而言之,统一高考是中国社会的“维稳器”;小而言之,是中国许许多多家庭实现梦想的台阶。而中国高考试图像民国时期的考试或者像今天博士研究生考试一样,为所有的考生提供一个自由的选考方式,也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剔除经济成本这一巨大的障碍,这其中有三个因素是不得不考虑的:一是一个考生需要考多少个学校才会安心?自己心仪的高校肯定有很多所,只有经济条件允许,起码要赶考两所,然后保底的学校起码要考一所,这样一个考生需要参加三所高校的考试。相对于参加一次统一高考,就可以报考所有自己心仪的高校和保底的高校,这其中的优劣与高下立判。二是考生赶考这些高校,路途中的不少问题,特别是安全问题如何保障?现在每一年的高校开学的时候都有学子失踪、被害等报道,这肯定会引发家长的担忧。这就引发了第三个问题:一个考生就可能会有一个家长去陪伴。

3.学校教育与教育评价标准的共同要求

学校教育的人才是否达到了社会需求?教育评价标准的可比性如何界定?我们憎恨“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评价标准,因为那样会让我们的人才走上趋同性。这个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缺乏共同的标准,最终结果就是没有标准。没有考试这种刚性的选才标准我们经历了十年,给我们带来了惨痛的教训,也使中国的人才出现断层。科举考试文化盛行1300年,对科举的评价,潘懋元先生说过一句很有哲理的话:“盖棺没有定论。”毋庸讳言,今天我们的统一考试在诸多方面的确借鉴了科举中的一些做法,但是正是这种刚性的评价才能和学校教育与教育评价的标准相一致,从而能更清楚地厘定人才的标准。

4.减轻压力与全面发展的出发点

学生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的要求,是教育的宗旨,也是社会主义教育最终的追求。《实施意见》提出,今后我国高中教育不分文理学科,所有学生必须同时学习高中的全部课程,并且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文理不分科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是社会主义教育目标的综合体现。同时,学考制度采取的方式是“学一科目,考一科目,清一科目”,这种方式与大学教育相接轨,摒弃了以往所有学科到最后再进行总的考核清算的方式,极大地减轻了学生学习的总负担与精神压力。而高考科目从原来的“3+X”(X包括理科综合的三个科目或者文科综合的三个科目),X的文科综合或者理科综合是属于学考的科目,在平时就已经完成,并提供了学生两次考试的机会,这赋予了学生极大的选择性,又减轻了学生一次高考学科多的压力,减轻了学生“一考定终生”的压力,同时更激发了学生在平时学科学习的关注度与积极性。

二、历史的渊源与流变

高考改革是一个“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过程。我国高考政策从来都不是横空出世的,而是有着深厚而丰富的考试传统。从历史的纵向来看,统考与学考都有其渊源流传的历史基础。

1.统考科目的改革

高考科目的设置一直都在变化着,这种改变的过程用唐代诗人韩愈的诗句来形容最为贴切: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4]。有人说,高考科目的改革是从终点又回到起点。这种提法并不完全符合事实。

语文、数学、外语始终都是统一考试科目的基石。从我国第一次统一高考到恢复高考,科目的改革都是在生活工具与社会需求中寻求平衡。1952年6月,高教部发布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一九五二年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自1952年起,除个别经教育部批准的学校以外,全国高校一律参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统一制定报考、体检、政审及录取政策,国家统一命题考试;地方招生委员会统一组织高校录取。自此,全国统一高考由此开启。同时还规定:第一次全国统一高考的时间为8月15、16、17日3天,每个科目考试时间为100分钟。国文、政治常识、中外史地、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外国语(俄、英)为统一考试科目,所有考生均须参加8门科目的考试。1977年恢复高考,《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中又规定:高校招生考试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状况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统一考试分文科和理科两大类。文科考试科目为:政治、史地、语文、数学。理科考试科目为:政治、语文、数学、理化[5]。次年,外语科目又列入了文理科考试的科目的范畴。从此以后,统一高考科目的基本框架确立,“三科鼎力”的局面开始形成。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1997年,教育部在上海和“三南”高考实验的基础上推出“3+X”的高考模式,进一步巩固了语文、数学、外语三个科目的工具性地位。随着高考改革进入深水区,“3+X”的考试模式有了不少的组合模式,如“3+文综/理综”、“3+大综合+1”、“3+文综/理综+X”、“3+X+1”等等,但是语文、数学、外语的基础地位都没有撼动过。面对分省命题争议的纷起,人们对分省命题的权威性也提出了异议,《实施意见》提出“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这无疑再次强调了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基础学科的重要性。

2.统考方式的改变

外语学科的高考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前一段时间,网络上吵得很激烈的关于外语退出高考的话题,一度博得了很多的眼球。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这些偏激的讨论予以了及时的纠正。从内心而言,可能很多学生都不愿意学习外语。当然,能减少一门高考科目是多少莘莘学子内心的渴望。但是,在今天的中国,我们还没有能够奢侈到不学外语的地步。外语是年轻人走向世界、学习先进文明的重要工具,必须自上而下加以重视。外语水平的加强,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增进国际交流,推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6]。外语考试的统考地位没有变化,外语科目的分值没有变化,而且外语考试从原来的一次考试改变为两次,这意味着:一是考生对这一学科有更大的自主性,如果学生外语成绩比较好,可以提前考完,这样可以节约时间,让统考科目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二是分散了考试的压力,两次外语考试,可以有效地防止考生由于考场发挥失常而与自己心仪的学校失之交臂的意外。

3.学考地位的凸显

学业水平考试主要是为了检验高中学生的学习水平,是普通高中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国家规定的高中所有学习科目都是考试范围,按国家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1985年,上海市教委提出:高中毕业会考是衡量高中毕业生是否达到合格水平的考试,考试科目为九门必修课,从高中第一学期开始到第五学期,每学完一门科目考一门科目。国家教委批准了上海市高中毕业会考与会考后高考改革的试验。这是我国会考的正式开端。此后,海南、云南、湖南与浙江相继加入高中会考实验。1990年的高中毕业会考工作会议上,国家教委决定把高中毕业会考这一做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是按国家政策从普通高等学校参加统一考试的合格高中毕业生中有计划地选拔新生的考试。高中毕业会考则主要是衡量高中毕业生是否达到毕业的合格水平的考试。会考是高考的基础和前提,只有通过九门必修课的毕业会考以及相关学科的实验课考核的学生才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这样的学生才能取得参加高考的资格。到了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改革的意见》:由各省自行决定是否举行会考。历经15年的会考开始进入改革时期。第二年就开始有一些省份取消了毕业会考。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山东、广东、宁夏和海南四省区于2004年率先启动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浙江、江苏、福建、辽宁等省份也陆续进入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高中毕业会考华丽转身,被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取代,高中毕业会考的改革进一步深化。2008年,教育部正式下文《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规定:“建立和完善对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评价制度,并逐步纳入高校招生选拔体系。各地要加快建设在国家指导下由各省份组织实施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15个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的省区都实行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从此,我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步入了推广时期。

认定普通高中生毕业资格重要条件的会考,逐渐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的学考所替代,现在学考成绩直接成为高考录取分数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考华丽转身,一跃成为统考政策中的新贵,完成了它在高中教育中最重要的转变。

三、未来的忧虑与思考

《实施意见》中,对高考的革新主要通过统考科目、统考方式与学考地位的改变来实现,充分表明了教育行政部门对当前我国人才甄别方式的理性认识与对高考制度的深刻理解,在完善高考制度方面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新举措与新问题是一个事物的两个面,总是伴随而至的。那么,未来需要面对的问题仍然有哪些呢?

1.学考的质量如何监控

这些年来,在教育评价中,无论是会考制度还是学考制度,都有“食之无味,弃之不舍”的“鸡肋”的味道,其关键在于学考地位的模糊与功能的弱化。教育部于2012年9月颁发了《关于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定为“在教育部指导下,由省级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国家考试,是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行的终结性考试,旨在全面反映高中学生在各学科所要达到的学业水平”。文件明确了学考是省级组织的国家级考试。根据这个精神,各省自主实施学业水平考试。各省市基本上把考试成绩分成A、B、C、D等级,需要达到哪一个等级才可以被相同级别的高校录取均有不同的规定。与此同时,这种等级的划分往往缺乏刚性的界定,到底是按照分数划分等级还是按照比例划分等级,仍然是一个无法统一的话题。同样,学考成绩在高校录取过程中也只是起到参考的作用,是软挂钩。少数的省份如海南是硬挂钩。海南规定: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以10%折入高考成绩,作为高校自主招生的参考之一。纵观这些年各省的学考,其地位与会考没有太大的差异,基本上处于“领导不强调,学生不重视”的状况。正是学考这种社会价值功能的弱化,学考自然也处于边缘化。这是一个因素。另一个因素是,人们对学考命题的质量与试卷评阅的担忧,也往往对学考的价值产生了疑问。学考命题都是本省考试院组织实施,首先,试题缺乏了国家的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考的重要性;其次,命题教师的命题理念与命题知识水平有待提高,经验命题为主,科学规划不够,命题的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同时,由于学考的社会价值的不足,在试卷评阅方面也有诸多的问题。譬如阅卷的规范性、客观性、严谨性等方面都存在漏洞。学考阅卷还无法做到像高考阅卷一样:教师的高度密集、标准的高度统一、评判的多重把关等,这些特征在学考阅卷中是很难做到的。财力、精力似乎都不允许我们这样。于是,分区评阅、各自包干等方式就不足为奇了。这样的情形下,阅卷质量的保障是很难落实了。

如何才能更好地控制学考命题的质量、监控试题评阅的质量,同时又能缓解阅卷教师不足以及经济窘困的情形?广东省的学考、台湾地区的高考、美国的SAT考试都能给我们提供很好的导向。广东的学考全部都是选择题,美国的SAT考试总分2400分,只有作文25分不是选择题,台湾地区的语文高考(指定科目考试)选择题共55分,占总分的55%。标准化考试评阅客观、经济快捷,是一种十分适合学考的命题方式。学业水平考试是一种水平性考试,不是选拔性考试,要求覆盖的知识面广,难度不大,让大部分学生过关为主要目标,这正适合标准化命题。只是由于前些年对标准化考试的争议,使标准化考试的内容在语文试题中的比重下降了很多。但是,并不是说标准化考试不好。在今天学考面临众多指责的时候,采用标准化考试无疑是极佳的方案选择。

2.统一命题的权威是否依然

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这展示了国家意志与国家权威在高考中的彰显。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统一命题如何适应“众口难调”?从2004年开始的大规模分省命题至今,已经经历了11个年头。在这个过程中,分省命题的质量的确受到了一些质疑。但是,不可否认,这一形式的命题在贴近实际、内容精美与形式创新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一大批命题老师为我国考试命题的发展贡献了智慧,在我国考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相反,这几年的统一考试命题中,却留下了让人遗憾的地方,甚至有一种“江郎才尽”的感觉。以语文为例,2013年全国卷的作文“尚先生丢手机”与2014年全国卷的“农民工老王胃穿孔”两道作文题,无论从材料的情景设置、内容的设置、还是主题的设置都有一种让人“欲说还休”之感。相比较当年多省份独立命制的作文题目,其美感、内涵、形式都有一定的距离。如何在彰显国家意志与权威的同时,让试题的内容、形式有更进一步的提升,这应该是命题者在今后的命题中必须全力以赴的方向。“改革是介于改良与革命之间的词语,既不是愚顽不改,也不是全盘颠覆”[8],但又必须有进步,有创新。认识了成规的不足,则必须改正缺失,长足优势,形成新规,否则只会落下“是进亦忧退亦忧”的遗憾。

参考文献

[1] 詹先君.高考恢复三十年科目设置改革述略[J].教育与考试,2007(4).

[2] 刘海峰.刘海峰演讲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第2卷(1976~1990)[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4] 周剑清.高校自主招生的误区、禁区与盲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6).

[5] 杨帆.高考会考制度与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比较与思考[J].考试研究,2009(4).

[6] 刘海峰.高考科目改革:为什么首先是英语?[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版,2014(1).

当教师须通过全国统考 第7篇

本轮试点改革的对象人群是:凡海南省内 (含户籍或人事档案在海南省) 所有申请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和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人员, 须参加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师范生也需参加资格考试

“新老人员”过渡和新老政策衔接办法是, 2011年及以前入学的全日制普通院校师范类专业学生, 可以持毕业证书申请直接认定相应的教师资格。2012年及以后入学的师范类专业学生, 申请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须参加国家教师资格考试。2012年6月30日前, 已取得国家自学考试教育学和心理学两科合格证书者, 在2013年12月31日前按照原办法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已取得国家自学考试教育学或心理学单科合格证书者, 须参加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在2013年12月31前可免试科目二 (幼儿园为《保教知识与能力》、小学为《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为《教育知识与能力》) , 按照新办法申请认定教师资格。

教师门槛提高

报考条件方面, 从今年开始, 申请参加中小学和幼儿园不同类别教师资格考试的人员, 应具备相应的学历条件:报考幼儿园和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应当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报考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考试的应当具备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报考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的应当具备中专及以上学历, 同时还应具备相当于助理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或者中级以上工人技术等级;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在校三年以上学生, 可凭学校证明报考。

“国考”每年有两次

新的改革试点的教师资格考试每年春季和秋季各举行一次, 分为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笔试由教育部统一考试标准、统一考试大纲、统一考试命题、统一考试时间, 成绩合格线由国家统一确定。笔试单科合格成绩两年有效。笔试各科成绩合格者, 方可参加面试。面试合格成绩由省教育厅确定。笔试和面试合格后由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 作为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依据。

今年秋季的教师资格考试的具体时间安排为笔试报名时间:2012年10月8日—15日;笔试时间:2012年11月11日;面试报名时间:2012年12月10日—14日;面试时间:2013年1月5日—6日。

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介绍, 我省通过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 执行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标准, 改进考试内容, 旨在强化职业道德、心理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潜质, 引导教师教育改革, 严把教师职业入口关, 并结合推进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改革, 逐步形成“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教师准入和管理制度。

统考与安全弊端的思考 第8篇

一、统考抹杀了孩子个性的生成

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的“统考”, 除了督促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之外, 另一个功能是基层教育管理机构衡量学校或老师教学质量的标准, 虽然这早已被教育专家和教育行政部门予以否定, 然而, “统考”不可能在短时期内退出历史舞台。这就使得学校或教师为了使本校统考成绩在与兄弟学校的对比中取胜, 或者本班的考试成绩在同年级同学科中展露头角, 不论是学校的明确要求, 还是老师自加压力, 总是在课堂教学和考前的复习中反复强化, 以各种专项训练或模拟测试的方法, 违背了正常的教学规律。可这又是体现教师教学水平好和教育质量高的最直接数据。

在考前的一段时间内, 一切教学活动围绕必考的语、数、英三科转是基本的事实, 其他科目只是以课表的形式执行着国家的教育教学计划, 只在表面上完成着国家规定科目的教学任务。每天的教学时间向两头延伸, 有的学校甚至上晚自习, 其他科目的教学不断被三科挤占, 让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得不反复练习, 早已是味同嚼蜡的知识点和习题, 为的就是让接受有困难的学生也能考到较好的成绩, 致使一部分学生耗费着精力, 浪费着自由活动的时间。孩子们除了在学校满负荷的运转外, 回到家的家庭作业也是不堪重负, 动辄三科各一套试卷, 做题慢的孩子还不能完成家庭作业。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有空间发展个性?

二、“安全”的过度要求软化了孩子的筋骨

在“安全第一”的重压下, 学生放学后必须回家, 即使操场寂寞的就像冬日的旷野, 篮圈只能进出看不见的空气, 乒乓球台在空自等待那美丽的弧线……但是为了安全, 所有的器械宁可被风吹雨淋到腐朽, 也不能正常发挥它的功能。因为“安全重于泰山”, 万一要出了问题, 责任首先要学校担当。再者, 原本“早到”是社会大多行业所认同的甚至所提倡的敬业精神, 当年鲁迅先生在课桌上刻下的“早”字, 不是还写在教科书上, 激励孩子要“时时早, 事事早, 毫不松弛的奋斗一生”吗?可是现如今, 由于个别极端的事件, 让学校不敢担当额外的“安全”责任, 为了保证安全, 学校明确制止早到, 这无疑是学校教育的一种无奈选择。

为了安全, 学校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被迫走向极端。比如, 学校不得不拆除了联合器、双杠、单杠等器械, 取消了跳高、跳远等可能带来肢体伤残的训练, 百米短跑也很少进行。日常教学中, 即使是体育课, 教师也把学生管理的过死, 有风险的项目不进行训练, 没老师在的情况下体育器械不能玩, 更别说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游戏了。学生从进校门到放学始终在老师的眼皮下活动, 冒险精神、勇敢气质如何锻炼?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活力。

在安全的名义下, 我们的学生扛不住小小的疾病了;生活水平提高了, 可是动辄骨折的多了;体重增加了, 可是体质测试的成绩却下降了。我们究竟得到什么又失去了什么?中国在奥运会比赛中取得的金牌总数不断增多了, 但是我们全民的身体素质也世界第一吗?处处在老师的监管下活动, 学生独立的人格缘何形成?没有独立空间与时间, 缘何培养出独立的人格?

三、靠透支多考的几分不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从事一线教育工作的人都知道:真正学习上的学困生, 某科或者几科成绩上不去是任何老师都无能为力的, 因为这是由思维的物质基础——大脑决定的。可是在实际工作中, 为了让个别学生达到及格, 追求全班的合格率, 有的教师不惜牺牲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让其他的学生也陪着消耗精力, 老师也不厌其烦的辅导, 可谓敬业精神可嘉。虽说极个别的学生也从四五十分接近了及格或者勉强及格了, 然而事实是这样的成绩在一个月以后就已经荡然无存, 他们升入中学后原先的成绩便一去不复返了, 更别说这个成绩会像无穷无尽的正能量一样影响他的一生了。基础教育阶段这样的做法教育专家是早已给予否定的, 可是在教学实践和评价中却是另一个样子, 因为每个学生都会影响集体的及格率、优良率。

教师设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一心扑在工作中这没错, 但是应该在正常状态下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教学目标, 不要让自己和学生都超负荷运转。

四、失衡的教育让家庭提高了不必要的成本投入

在统考的指挥棒下, 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成绩是不能落下来的, 所以学校对这三科的教学十分重视。这三科的成绩好, 学校的办学水平就被肯定, 反之则给予否定, 就是俗话说得“一俊遮百丑”。至于艺术教育——美术素养的提高、音乐水平的培养、器乐演奏技能的形成等, 则完全抛给了家长。有物质基础的家长为了培养孩子在艺术特长方面的能力, 周末让孩子参加几个特长班, 所以社会上各种名义的培训班层出不穷, 在没有物价部门的监管下, 收费极不合理, 加大了家庭培养孩子的成本。尤其是一些有天赋的孩子, 如果出生在低收入家庭, 在学校又得不到良好的艺术教育, 就基本断送了他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可能。由此看来, 学校教育如果不重视艺术类教育, 整个社会的教育资源就会和家庭经济实力相联系, 孩子们就不可能享受到均等的教育资源。

作为从事目前基础教育工作的一员, 我从来不认为“统考”一无是处, 它的积极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 如何在正常状态下应用好“统考”, 发挥它的长处, 才是所有教育者要思考和探索的。学校在安全工作应该让教师工作, 学校活动归于常态, 要避免为了担责走向极端, 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像教育理论中所论述的那样, 在曲折中上实现。

摘要:在基础教育阶段, 由于学校教育存在的弊端, 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形成及完整人格的塑造。具体表现为:统考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孩子个性的生成, “安全”的过度要求软化了孩子的筋骨, 靠透支提高几分成绩其实得不偿失, 艺术教育的缺失让家庭增加了教育成本。为此, 让教育归于常态, 使考试和安全工作在常规下进行, 是我们所有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

高考统考科目的变革及其趋势分析 第9篇

一、高考统考科目的历史演变

高考统考科目改革的必要性难以进入大众的视野,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语文、数学、外语作为高考的统考科目由来如此, 它们的基础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因此, 对高考的统考科目做一个历史梳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1.“文革”前的高考统考科目

1952年, 在各大区联合招考的基础上, 中国创立了全国统一高考制度, 这是现代教育考试史上的一大创举。高考制度创立的同时也拉开了高考科目改革的大幕。实行统一高考的前两年, 考试科目不分文理, 包括政治常识、本国语文、中外史地、外国语文 (俄语或英语) 、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所有考试科目都可以称之为统考科目。然而, 这种状况很快就发生了变化。为了适应各系、科和专业对考生学业成绩的不同要求, 高等教育部和教育部在《全国高等学校1954年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中, 开始把考试科目划分为两类:理科、工科、卫生科、农科、林科等类专业考试科目为本国语文、政治常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外国语;文科、政法科、财经科、体育科、艺术科等类专业考本国语文、政治常识、历史、地理、外国语。不同科类考生都参加的考试科目就是通常意义上的高考统考科目了。当年的统考科目是本国语文、政治常识、外国语三个科目, 但是外国语可以申请免考, 文史、政法、财经、体育、艺术等专业则不考数学。“文革”以前, 由于高考制度处于创建初期, 考试科目调整比较频繁, 其中也涉及到了统考科目。由于中学外国语教学进度不齐, 而且还有部分学生未学外国语, 一般学生在进入高等学校后都要一律从头学起, 外国语考试徒具形式, 因此, 1955年高考科目中就不再包括外国语了, 统考科目于是变为本国语文和政治常识两科。直到1958年, 各类考生均在原有的考试科目上又增加了外国语。没有学过外国语的仍可以申请免试。自1959年开始, 报考外国语专业的考生, 不得再申请外国语免试。1962年开始, 报考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和外国语专业的考生, 均不得申请免试外国语。而数学在“文革”结束以前一直没有成为高考统考科目。

2.“文革”后的高考统考科目

随着“文革”的结束, 高考也在1977年得以恢复。自1977年开始, 数学就成为了高考统考科目。但是, 外国语又被“请”出了高考, 1978年, 外国语重新成为统考科目, 但是外语成绩不计入总分, 没有学过外语的考生也可以免试。但是, 报考外语学院或外语专业的考生, 其外语笔试成绩计入总分, 并且还须进行口试。后来, 外语成绩逐步增加计入总分的比例, 到1983年, 本科院校招生时外语成绩以100%计入总分。1985年, 上海开始探索自主命题以及会考基础上的高考科目设置改革, 1988年, 上海在各学科全面会考的基础上减少高考科目, 高考科目设置分为六组, 每组四门。统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三门, 政治被排除在统考科目之外。1990年, 国家提出两种方案征求意见:一种是四组四科模式, 语文与外语是统考科目;另一种是五组四科模式, 统考科目也是语文与外语。后来海南、湖南、云南三省在1991年的改革, 实行了四组四科模式, 但是第三组的语文科目改为数学, 因此最后实施的“三南”方案只有外语一个统考科目。在经过试验的基础上, 教育部于1994年选择了会考基础上的高考“3+2”科目设置模式, 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科目开始作为统考科目。无论是1999年开始探索的“3+X”模式, 还是2007年开始的新课程基础上的高考方案改革, 语文、数学、外语都是作为统考科目出现在高考中的。

二、变革中的高考统考科目

通过梳理发现, 语文、数学、外语作为统考科目不是由来如此的。如果改革试点的高考科目设置不予考虑, “文革”之前的高考统考科目地位保持不变的是语文和政治两个科目, 外语作为统考科目时断时续, 即使作为统考科目时, 考生也可以申请免考。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 数学开始成为统考科目, 自1978年开始到1993年, 统考科目变为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四个科目, 其中外国语成绩直到1983年才在本科录取中以100%计入总分, 专科学校录取是否把外语计入总分由各省、市、自治区决定, 直到198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暂行条例》的颁布, 才把此条补充说明去掉。1994年实施会考基础上的高考科目设置以后, 政治失去了统考科目的地位, 而外语作为统考科目的地位也得以巩固, 至此, 形成了语文、数学、外语三大统考科目的局面。由此看来, 高考的统考科目不仅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且具体统考科目的内涵与权重也发生着变化, 这一点同样不能被忽视。

1. 变革中的高考外语科目

外语科目在高考中的地位可以说发生的变化最大, 这既有教育现实因素的制约, 也有教育观念因素的影响。“文革”以前, 外语科目的地位一直难以稳固, 虽然自1952年高考制度创立之日起, 外语就是高考的统考科目, 但是, 相当部分考生可以免考则使得外语统考科目的地位名不副实。这主要是受制于基础教育的外语师资的不足, 此外, 也是为了保证工农青年、革命干部、少数民族考生、中等专业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同等学历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于是, 1955年的高考干脆就取消了外语科目。到1958年各科类的考生又开始要求考外语, 但是没有学过外语的考生仍可免考, 只是免考的范围在逐渐缩小。1959年开始, 报考外语专业的考生不能免考外语。1962年开始, 报考全国重点高校的考生也不得免考外语。1963年补充了少数民族考生报考全国重点高校仍可免考外语的条款。1964年, 又规定参加过两年以上工农业生产和其他体力劳动的知识青年、退伍士兵和在职人员 (包括中小学教师) , 报考文史类专业 (外语专业除外) 的, 仍可以申请免试外国语。

“文革”结束以后, 在恢复高考的1977年, 外语没有列入高考统考科目, 仅仅报考外语专业的考生需要加试外国语。自1978年开始, 外国语才重新成为统考科目, 但是, 除了报考外语专业的考生, 外语成绩经历了从不计入总分 (1978年) 到报考重点院校的以10%计入总分 (1979年) , 再到报考本科院校计入30% (1980年) 、50% (1981年) 、70% (1982年) 、100% (1983年) 的过程, 而报考专科院校的考生外语只作为参考或由各省区自主决定,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87年。在外语科目成为实质意义上的统考科目后, 它所占的比重也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变化, 1983年确定各科满分为:数学、语文满分均为120分, 外语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的满分均为100分, 权重低于数学、语文两个“主科”, 而与“副科”相当。1994年开始的3+2模式, 五科满分均为150分, 在权重上抹平了“主科”与“副科”的界限, 只是存在高考科目与会考科目之分。1999年开始的“3+X”模式, 则保留了外语与数学、语文同等的“主科”地位, 在权重上又把其他高考科目降为“副科”。“文革”以后, 高考科目设置中外语地位的变化主要是教育观念的变化所致。

2. 变革中的高考数学科目

数学成为高考的统考科目主要是因为高考科目设置的高等教育导向转移为基础教育导向。在“文革”之前, 高考从1954年开始区分考生的类别, 数学就不是所有考生都必须参加的统考科目。1954年考生分为两类:理科、工科、卫生科、农科、林科类与文科、政法科、财经科、体育科、艺术科类, 后者除报考财经专业者须加试数学外均不考数学。1955年至1963年考生分为三类:工科理科类、医科农林科类与文史政法财经类, 后两类考生均不考数学, 报考财经类的考生仍须加试数学, 报考哲学类的考生自1956年开始加试数学, 报考经济地理的考生于1957年开始加试数学, 1963年, 医、农、林各系科各专业 (包括医药院校的药学专业) 和生物学系 (科) 各专业[已列入 (一) 类的各专业除外], 体育系科各专业, 心理学专业……加试数学。但数学的考试成绩不计入总成绩, 只供录取学校参考。到1964年, 考生类别重新合并为理工医农和文史两大类, 文史类除报考哲学、财经各专业的考生外 (须加试数学, 仍不计入总分) 均不考数学。

“文革”结束以后, 恢复的高考把数学上升为统考科目。但是直到1983年, 报考外国语专业的考生, 其数学成绩才全部计入总分, 之前仅仅作为参考分。自1984年开始, 理工农医类的高考数学科目, 按中学教学的较高要求增加附加题, 只是附加题成绩不计入总分, 但重点高等学校录取时应适当参考。除了1977年为分省命题, 自1978年开始理工农医类与文史类考生的高考数学试卷一直是有区别的, 1978年, 数学试卷共七道题目, 第一至第四题为共同必做, 第五与第六题所有考生任选一题, 第七题仅理科生必做而文科生不做。1979年开始, 高考数学即分为理工农医类试卷与文史类试卷。关于数学科目所占的权重, 1983年, 数学与语文两科属于第一等级, 满分均为120分, 权重最高。到1994年, “3+2”模式中数学与其他高考科目权重相同, 满分均为150分, 占高考总分的1/5, 自1999年开始的“3+X”高考模式, 数学科目满分仍为150分, 在绝大多数省份占高考总分的权重仍为1/5, 区别是权重开始高于其他“副科”。

三、高考统考科目的改革方向

高考统考科目经历了一个比较复杂的演变过程, 语文、数学、外语作为统考科目是迟至1994年才形成的。这种变化说明了高考的科目设置与教育、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是密切相关的, 这些因素的变革将会导致高考科目设置包括统考科目设置的变革。在高考创制的近60年间, 没有一个科目永久地保持着统考科目的地位,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政治作为统考科目在1994年退出了“历史舞台”, 即使是语文科目, 1991年—1992年四组四科“三南”方案的第三组 (纯理科组) 也把它排除在外, 而是开设数学、化学、生物、外语四个科目。那么, 随着高中教育毛入学率的大幅度提高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 高考改革所处的教育背景与社会背景均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改革高考统考科目也应当提上日程了。2008年江苏省新高考方案的实施掀开了这一改革的序幕。

目前, 引起非议最多的统考科目是外语。高等教育精英阶段, 适龄青年中仅有极少部分通过高考去接受高等教育, 这些知识精英的绝大多数是各科发展较为均衡的。而随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大幅度提高, “偏科”现象涉及的考生越来越多, 需要明确的是这种“偏科”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不是高中教育的分科而是人之素质结构的不均衡。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 一方面是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 使更多的人得到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于是, 促进人的多元化发展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基于因材施教原则的多元化教育需要从理论转变为现实, 联结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高考则需要增加更多地体现个性的要素, 而减少更多的体现共性的要素。外语恰恰是高考体现共性要素中最不合理的一环, 它只是一个口头与书面对外交流的工具, 其作用更多地也只是体现在高层次知识分子的工作中, 大量应用型人才与实用技能型人才的选择与培养则需要从外语考试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这既是教育良性发展的需要, 也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2008年江苏省高考方案中尽管仍把外语作为统考科目, 但是权重的明显降低还是体现了社会的要求。当然, 对外语专业以及一些涉外专业来说, 外语权重的这种变化则又体现了江苏方案的不足。

据有关资料显示, 2006年的贵州文史类数学及格率为3.88%, 云南文史类数学及格率为8.27%。在高考中, 数学成为仅次于外语的又一“杀手”。这一说法就是基于高考为不同高校不同专业选择合适生源的有效性状况而言的, 这也是“文革”以前数学不作为统考科目的重要原因。20世纪80年代以来, 对全面发展理论的偏执解读以及“重基础”观念的影响越来越大, 数学快速成为难以动摇的高考统考科目, 数学成为统考科目在提高学生数学水平的同时, 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等学校文史类专业对合适生源的科学选择。近年来, 对吴晗、钱钟书之类大师“高考”遭遇的津津乐道就反映了人们对当前高考制度安排的不满。如果说, 这类大师可以通过自主招生等特殊渠道进入合适的院校专业的话, 那么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量不擅长数学的非精英偏科人才则需要高考在科目设置上充满更多的灵活性。毕竟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客观存在、无法避免的教育现象。应当说, 高考数学之统考科目地位的变革是非研究型大学招生的基本要求。高考科目设置中由高等教育导向转移为基础教育导向是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 解铃还须系铃人, 问题的解决自然需要高等教育导向在高考科目设置中的适度回归。

选拔性是高考在高等教育精英阶段的主要特征, 它按照统一的学术性智力标准从几百万学子中为高校选拔少量的优秀生源。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并存, 精英教育的生源选拔仍要注重其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创新思维能力, 而大众教育的生源选择则需要注重考生是否具有相应的兴趣和特长, 而不是学术潜质。原有的高考选拔方式忽略了不同类型高校的特点和不同考生的智力与个性发展特征。因此, 要适应高校分类与分层的需要, 从选拔性考试向适应性考试的转变就成为高考的必然选择。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选拔性考试功能将融入适应性功能而成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高考的适应性功能反映在统考科目问题上, 主要是确立高校制定外语、数学科目标准的自主权。比如, 高考取消外语统一考试, 考生自主参加国家外语等级考试, 一般高校自主确定外语等级标准, 外语专业院校可单独或联合组织加试, 如听力和口语测试;少数重点高校 (如“985”高校) 若对外语有更高的要求, 可单独或联合组织考试, 而高职高专、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非外语专业对外语可不做要求。对于数学考试, 则可以借鉴研究生入学考试, 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确定考生应参加的数学考试类型, 绝大多数文史类专业仅仅参考学业水平测试的数学成绩即可。总之, 高考改革要淡化统考科目以满足不同学生求学与不同高校招生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谢青, 汤德用.中国考试制度史.合肥:黄山书社, 1995.

[2]杨学为.高考文献 (上、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1978-1982年高考数学试题全国卷.http://wenku.baidu.com/view/cf5a160c844769eae009ed8f.html.

[4]解飞厚, 徐静.取消高考英语科目的理由及建议.湖北招生考试, 2009 (30) .

[5]李旭, 陈献.多元智能理论与高考改革.教育评论, 2007 (6) .

美国学生因新统考而“压力山大” 第10篇

在纽约市布朗克斯区第24公立学校,一位教授5年级学生的教师——沃尔特·雷顿在指导学生凭借深呼吸缓解10岁至11岁孩子参加模拟统考时的紧张情绪。

应该说,纽约市公立学校的学生和其家长已完全适应了过去纽约州所组织的标准化测试。但今非昔比,统考前压抑的气氛笼罩在全市中小学教室里,今年全市中小学生将要参加他们闻所未闻的一种不像一般考试的考试。这些统考试题经过专家重新编制过,而且要求更加严格。新的州统考新就新在其内容有可能覆盖一些新课程标准中的材料。

据报道,纽约州组织新统考,意在将考试方式与内容的变革与全美跨州共通核心课程标准接轨,而该课程标准已几乎被每个州所采用。该标准设定了更加严格的教学目标,主要聚焦在批判思维技能培养,以及在阅读理解和数学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推理能力。

纽约州是组织研制与新核心课程标准要求相匹配并实施新统考的几个州之一。去年,肯塔基州率先将新核心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编制进了该州统考试题中,结果学生考试分数急剧下降,这一点已引起了纽约州的关注。

据悉,就纽约州新统考中的英语学科而言,将增加更多的写作和更具挑战性的阅读节选,其中许多节选文章来自古典文学作品或非小说类文学作品。有时考生需对所选章节内容做较大篇幅的回答和分析。对于数学学科来说,虽然考查点较之以前少了一些,但测试包含了更复杂的数学问题。

尽管共通核心课程标准全新,但许多纽约市学校还是要硬着头皮采用它,具体包括阅读材料、课时计划和习题等与之进行对接。虽然教材还没能完全配套,但纽约州和纽约市教育官员在去年就敦促教师开始尝试将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些“元素”纳入到日常教学中,政府已在官方网站上为教师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教案和辅导材料。教师们认为,尽管师生都在州新统考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但今年学生的考试分数与去年相比将要下降。

纽约州教育委员会总监迪莎对推出新的统考表现出积极支持的姿态,她认为原来的考试变得越来越容易,不足以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与能力,大多数纽约州高中毕业生未能达到上大学的学业标准。她补充表示,纽约州不能再等了,要通过新的统考来了解学生成功之处与把握在什么地方需要给他们提供帮助。

事实上,纽约市就实施共通核心课程标准耗费了一亿多美元,其中包括培训教师,建立落实核心课程标准实施的机构组织,支付教授和评估新实践专家的费用。纽约市还打算花费5000万美元用于开发与研制与新课程标准配套的教材。

网络统考 第11篇

艺术类专业统考范围增多

在大的艺改背景下,各省基于自身条件积极作出调整,对于非美术类专业也作出了相应调整,以前原本不参加统考的专业现在必须参加,这也使得统考适用专业开始增多。除了美术类专业继续实施统考外,音乐类、影视艺术类、舞蹈学类、播音主持类等也都将继续实施。对此,业内人士表示,部分省份统考科类现在已达8个,在未来的几年内,所有艺术科类都将全部实施统考。

校考数量将继续减少

艺考政策收紧,取消了部分学校的校考招生资格,全面实施统考,导致校考院校数量不断减少,对单独招生资格的院校审查也越发严格。

目前,艺术类专业统考范围扩大,也使得校考院校数量大量减少,承认统考成绩的院校逐渐增多,具有单独校考资格的院校必须是31所独立设置艺术类院校和开设艺术类硕士点的高校。同时,考生在参加校考之前必须参加统考,未参加统考或者统考成绩不合格的考生,都没有资格报名校考。

文化课录取分数线提高

在新的艺考政策中,对艺考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文化课分数线的再度提高。2014年的艺改新规中,已明确规定了美术生和音乐生的文化课分数线不得低于同批次普通生的70%和65%。各省在招生政策中也作出了相应调整,各艺术类专业的提档线均有提高。

艺考类专业考试形式转变

专业考试形式的转变,也就是考试试题的转变。从近几年各省份统考的试题和北电、央美、中传等校考院校的专业考试中不难看出,2015年之后,艺术类考试更加注重考生的综合能力训练,投机取巧、以点概全的学习方式不再受到追捧,在考试中优势尽失。

艺考考场规范,

艺考作弊将连累高考成绩

网络统考 第12篇

一、统考英语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探索

针对网络教育学院本科学生的统考状况, 院领导召集相关管理人员、英语主讲教师认真分析与探讨如何改进统考工作, 提高统考英语合格率。但是面对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的成人学生, 随机抽题的机考考试方式, 如何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考试, 帮助学生的哪些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 了解学生在面对统考英语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才能更有的放矢, 找到帮助学生克服和减少这些困难的方法。在2009年春季学期, 我们对曾参加统考英语但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和即将参加统考英语的学生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 问卷共发放800份, 收回733, 回收率为91.6%。问卷包含学生基本信息情况与统考英语困难调查两部分, 前者意在了解学生的年龄、参加统考英语的次数、自我英语学习能力与基础的评价, 后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问题:选择网络学习的目的及自我英语学习的评价;对统考英语 (考试方式、题型、难度、重要性等) 的了解程度;对学院提供的统考英语辅导的有效性评价;对学院和教育中心统考英语学习支持服务工作的满意度及期望等。

根据问卷调查的反馈可知, 学生参加网络学习的目的较明确, 对于通过统考英语有强烈的愿望和动机, 但是成人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比较薄弱, 自学能力和自控力有待提高, 对统考英语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 自信心不足, 普遍存在畏难心理。加之在统考机考随机抽题的考试方式下, 学院提供的复习资料针对性不强, 且平时的英语课程学习与统考英语的相关性较低, 目前已有的学生支持服务主要集中在统考考务方面, 在其他方面学院和部分教育中心的统考英语学习支持服务不到位, 使得学生在统考英语复习中遇到学科性的学习困难、交流困难、情感和心理问题时得不到有效解决, 制约了学生统考英语的学习。在此基础上, 学院决定从加强对学生统考英语的支持服务入手, 学科性学习支持服务与非学科性学习支持服务并举, 探索提高学生统考英语合格率的策略。

(一) 学科性学习支持服务的探索

1.组建专业的统考英语辅导教师队伍, 改革大学英语课程教材。“在现代远程教育中, 辅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试点高校网络教育统考辅导教师的素质是影响该校远程教育学生网考合格率的重要因素。”[1]为此学院组建了一支以大学英语主讲教师、统考管理与辅导教师及各教育中心统考英语辅导教师为主的教师队伍, 定期组织统考工作会议, 研讨统考英语辅导中的教学问题, 交流辅导心得。

同时, 专业教师对大学英语教材进一步修订, 强化了统考英语知识点的学习, 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时作业、非实时作业以及课程考试的试题中, 均增加不同比例的统考英语题目, 使学生在过程学习中了解统考英语, 减轻学生对统考英语的畏难心理, 同时也能缓解大部分学生在统考英语报名后才突击复习的学习压力。

2.在学生平台创建统考英语B虚拟课程。在学生学习平台中, 除教学计划的课程外, 我们为所有本科生增设了统考英语B虚拟课程, 学分设置为零学分, 但课程性质为必修课。虽然新生一般在入学后第二个学期才能参加统考, 但在学生平台中, 我们为每一位本科新生从入学起, 即开通统考英语B虚拟课程, 方便学生随时了解与学习统考知识。在有效学制内, 如学生尚未通过统考, 统考英语B课程会一直开放, 为学生提供统考复习支持, 直到其统考成绩合格。该统考英语B虚拟课程, 包含课件点播、实时习题作业、非实时习题作业、交流答疑的BBS等, 以及供实战练习的统考模拟系统等功能。统考虚拟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不受时空限制的统考远程学习与交流的平台, 该课程与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程有机衔接, 建立了全新的统考辅导视频、在线答疑、实时作业、非实时作业以及统考模拟实战系统相结合的多功能综合平台。

3.编制统考英语复习资料。根据学生统考英语复习的需求, 学院组织经验丰富的英语教师及辅导教师加强对统考英语的研究, 拓宽统考英语复习资料的搜集渠道, 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大量细致的分析与重组, 为学生提供了更有针对性的复习资料。资料按照统考大纲, 把统考英语B的考试内容分成若干模块, 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呈现给学生, 并要求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学习一个任务, 然后循序渐进。学生每完成一个模块, 都会尝到成功的喜悦, 可以进一步激发其复习统考英语的内在动力。此外, 统考英语辅导教师队伍还录制了配套的统考辅导课件, 帮助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 降低学生自学的困难程度以达到提高复习效率的目的。

4.采取多样化的统考辅导方式。在学院进行统考辅导与管理改革前, 统考辅导主要以各教育中心相对分散的面授辅导为主, 辅导的效果取决于教育中心的管理强度与学生的出勤率。考虑到成人学生的工学矛盾、学生较为分散、网络学习方式的优势等实际情况, 学院的统考辅导采取总部与教育中心共同面授相结合, 同时统考英语直播辅导、统考辅导视频录播、统考虚拟课程BBS答疑、统考QQ群答疑与鼓励小组学习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同时, 由于面授课是学生最熟悉的授课方式, 在面授课上, 除了听教师讲解考试知识点、做题方法与技巧、复习策略等, 学生还可以与众多同学感受到一致的学习目标和积极备考的学习氛围, 有效促进学生的迎考积极性。为此, 学院鼓励教育中心为学生组织统考英语面授辅导课, 并建议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 讲解考试知识点, 培养学生的统考英语学习策略。

5.建立统考模拟练习系统。自从2008年统考实施机考以来, 学生需要更加熟练地通过电脑来答题。此外不同考试科目对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要求也不同, 因此非常有必要为学生建立统考模拟练习系统。2009年9月, 学院建设了统考模拟练习系统, 设置于学生平台中, 方便学生迅速登录与练习。该模拟练习系统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熟悉统考机考环境, 还提供自动批阅及题解, 方便学生查阅练习得分与掌握知识点。此外, 通过平台技术设置, 每个教育中心可跟踪了解本中心学生的统考英语复习情况, 利用查询功能跟进与督促学生复习。

(二) 非学科性学习支持服务的探索

1.加强对校外教育中心管理人员与辅导教师的管理。学院定期召开统考工作研讨会, 组织校外教育中心管理人员与统考英语辅导教师学习统考文件与要求, 分析制约各中心统考英语合格率的主要因素, 推广部分中心实践有效的统考管理办法与辅导经验。此外, 学院定期开展统考工作优秀教育中心评比、优秀班主任评比等活动, 通过学院各种培训与会议, 宣传统考管理的成熟经验与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在学院与各校外教育中心之间搭建统考管理工作沟通的桥梁, 调动教育中心的积极性。

2.教育中心要加强对学生的统考宣传与引导。教育中心转变以往在统考报考时才向学生宣传统考内容的被动工作方式, 从新生入学开始即主动介绍统考英语, 如考试方式、考试内容、复习资料的获取与利用、报考流程等, 帮助学生转变观念, 消除对统考英语的畏难心理、增加信心, 对统考形成客观正确的认识并能进行充分的备考, 知道如何利用学院及教育中心提供的统考英语复习资料帮助自己通过考试, 在面对统考英语时就更有信心和学习的动力[2]。

3.提高学生统考英语考务支持服务。校外教育中心的班主任和教务教师了解学生学习与生活等实际情况, 对学生的报考给予建议, 避免盲目报考;对学生网上统考报名的操作流程进行指导;及时提醒学生或帮助学生打印准考证。

4.学院和教育中心为学生提供统考英语面授辅导课, 加强学生出勤考核。根据面授辅导课的出勤率与考后统考英语成绩分析, 我们发现出勤率是制约统考英语合格率提高的重要因素。统考英语面授辅导课学生出勤率高的校外教育中心, 其统考英语的合格率也高, 反之亦然。学院和教育中心为学生组织统考英语面授辅导课, 加强考前辅导并进行学生出勤考核, 通过学院统考英语模考平台, 检查和跟踪考生的复习情况, 及时督促其完成统考英语练习。

5.通过各种方式营造统考英语复习氛围。建立以学生统考英语学习为主的论坛、QQ群和学习小组, 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群体学习氛围, 积极组建互助的学习小组, 搭建为学生及时答疑解难的平台。此外, 学院和教育中心、班主任不定期地利用电话、短信、邮件等方式, 提醒学生进行统考英语复习, 让学生倍感我们支持服务的关心, 激发学生对统考英语学习的投入[3]。

三、统考英语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实践与经验

从2009年开始改革到2012年, 经过坚持不懈的提升统考英语支持服务水平, 学院统考英语合格率有了明显的提高。2008年12月份统考, 学院统考英语合格率低于国家线10个百分点, 从2009年学院实行统考工作改革开始, 2009年4月份学院统考英语合格率低于国家线4个百分点;2009年9月高于国家线3百分点;2010年4月统考, 高于国家线2个百分点, 到2011年, 学院三次统考英语合格率分别高于国家线4个百分点、7个百分点和3个百分点。其中, 2011年9月份统考, 学院2257人参加统考英语, 其平均合格率为77%, 在全国试点高校网络学院与电大中, 统考英语合格率名列前茅。

在学院五十多个校外教育中心统考英语合格率普遍提高的基础上, 学院先后涌现出像丽水教育中心、桐乡教育中心、中昊教育中心等一批统考英语工作优秀的校外教育中心。以2011年4月统考为例, 丽水教育中心50人参加统考英语, 合格率达98%;桐乡教育中心26人参加统考英语, 合格率达93%;中昊教育中心59人参加统考英语, 合格率达90%。这些教育中心的统考英语工作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 校外教育中心领导重视

校外教育中心的领导非常重视统考工作, 聘任经验丰富的英语教师为专职辅导教师, 钻研统考英语的学习要求, 对班主任队伍亦严格要求。中心将考生的统考英语合格率与辅导教师和班主任的业绩考核挂钩, 充分激发和调动了统考支持服务人员的积极性。

(二) 对统考的积极宣传与支持服务

在教育中心的规范管理中, 辅导教师与班主任认真贯彻学院“导学、促学、督学”的学习支持服务理念, 把支持服务落到细处。从学生入学后, 班主任即开展对学生的统考宣传, 介绍统考考试形式、考试难度、可利用的有效的复习资源等, 引导学生对统考形成客观、积极的认识, 为学生报考并参加统考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中心对参加统考的考生实行分班管理, 在合理分班的基础上, 细化班主任的工作职责, 明确班主任督学的标准与内容, 例如对考生进行考前面授辅导的出勤登记、考生参与网上辅导的统计、考生完成网上模拟练习的跟踪与督促、统考准考证的发放与考前倒计时提醒等。

(三) 确保考生参与复习

在统考复习中, 辅导教师坚持面授辅导与网上答疑辅导相结合, 注重分层教学, 并对因交通不便、工作繁忙错过面授辅导课的学生, 送教到家, 一对一地给予辅导, 尽可能地保证每位报名参加统考英语的考生都能认真复习。同时, 辅导教师也利用学院的统考英语模拟系统, 检查考试的复习进度, 发现学生复习中的困难与需求, 在网上学习平台为考生答疑解惑, 提供多渠道的辅导支持。只有确保考生均参与统考英语复习, 才能将中心提供的学科性支持服务与班主任团队的非学科性支持服务落到实处。

(四) 重视考前模拟考试

针对统考机考的考试模式, 中心和辅导教师都很重视学生的考前模拟练习, 并将此作为提高中心统考英语合格率的必要措施。在每次统考前两周左右的时间, 中心组织学生在机房进行统考英语考前模拟考试, 且辅导教师全程跟踪指导, 学生可登录学院的统考模拟考试系统, 随机抽题, 熟悉机考考试环境。辅导教师对学生在考前模拟考试中遇到的问题给予解答和强调, 同时对考生答错的内容进行讲解,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复习情况, 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复习策略, 同时熟练计算机机考的操作, 帮助消除学生真实统考时容易产生的机考紧张感。

统考英语成绩的提高要求学院与校外教育中心齐抓共管, 领导要高度重视统考工作, 统考管理人员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统考英语管理措施, 同时也需要考生转变思想与增强信心, 认真复习统考英语。学院与校外教育中心对学生的统考英语学习支持, 不仅要研究统考英语的学科性教学特点, 提供学科性学习支持服务, 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 学习方式以及情感需求, 加强对学生的统考宣传与引导, 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非学科性学习支持服务, 从而将学科性学习支付服务落实到每位考生的统考英语学习中, 最终提高学生统考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与有效性。从网络教育学院及校外教育中心积极改进统考管理工作的过程与进步可知, 提升学生学习支持服务水平, 是提高统考英语合格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包正桦, 罗忠宁.教育部网络教育部分公共基础课考试成绩统计与分析——以电大“大学英语B”、“计算机应用基础”统考课程为例[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19) .

[2]何春莲, 刘硝亚等.构建网络英语统考辅导中的非学科性学习支持服务[J].现代教育技术, 2009, (11) .

上一篇:让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下一篇:LNG接收站工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