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模式研究范文

2024-08-02

育人模式研究范文(精选12篇)

育人模式研究 第1篇

一、高校实践育人模式研究的重要性

高校的实践育人模式符合十八大报告中关于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 同时更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也是从实际出发为更好地解决学生未来就业问题的有力举措。国家七部委于2012年年初联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也再次强调“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 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 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1. 实践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

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 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趋向大众化教育的今天, 有针对性的加大实践育人力度, 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的有力举措。它更是高等教育在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的必要手段。对于实践育人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2. 实践育人是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检验

进入本世纪以来, 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 内容不断丰富, 形式不断拓展, 取得了很大成绩, 积累了宝贵经验, 但是实践育人模式需要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 相关研究更需要逐渐深入和加强。课堂教育是教师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实践过程则是让学生将所学变为实用, 是对理论的最佳检验。在实践中的体会和感受则让学生有了更深刻、更具体的切身体验。

二、当前高校实践育人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1. 系统规划和有机结合不足

高校实践育人的相关理论已经算不上新提法, 它的产生和发展都经历了一定的过程, 而且在国内外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但是, 高校实践育人模式的现状并不是十分乐观的, 对于国内的大部分高校来说, 实践育人虽然客观地存在, 但是却缺少系统的规划和必要的理论支撑。此外, 对于实践育人和理论育人的有机结合就更显不足。这是由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发展所导致的。

2. 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有待发挥

高等教育虽然在整体的普及程度上不断提升, 但是其内涵式的发展还有着明显不足。这与我们对大学生成长规律的把握和对当今世界国际高等教育的前沿研究不足, 有着直接关系。这也就导致我们在实践育人过程中, 不能够有效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始终把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来对待, 这就使得教育实践的育人功能有效发挥受到限制。

3. 高校实践育人相关环节设计有待加强

当前国内教育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期, 而与此相对应的教育模式的改革和探索也处于发展初期。因此, 高校实践育人的相关环节则未能形成一定的体系架构。这对应实践育人作用的有效发挥。

4. 实践育人模式有待加强引导和宣传

高校实践育人模式的研究应该说已经算不上崭新的课题, 国内近些年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经相当丰富, 但是, 随着实际状况的改变, 对实践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 在一定范围内的有效宣传和引导, 也应该让当前的研究成果和资源实现共享, 以此来实现实践育人体系的完整和构建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三、高校实践育人模式的创新途径

从当前的研究现状来看, 要想扎实推进和完善实践育人模式, 深化实践育人的思想性和实效性, 必须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 更新高校实践育人模式的理念

高校实践育人模式的创新, 离不开科学理念的树立和形成。首先应该做到科学规划, 系统论证。对于高校实践育人模式的认识, 应该剔除功利性和目的性, 不应过度地赋予就业服务的目的性, 而应坚持以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为目标的科学理念。其次, 实践育人的量化指标设定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并以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发挥为参照。总之, 在高校实践育人的理念上应形成全面、系统、合理、科学的转变, 为实践育人模式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主体性

以人为本应该是实践育人理念的核心, 因此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并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是十分必要的。坚持以生为本, 充分引导其在实践育人过程中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并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形成实践育人的科学良性互动, 实为促进实践育人科学、持续发展的良策。在此过程中, 务必要保持对学生的关注和了解, 形成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对话机制, 以此实现“查缺补漏”, 发现问题, 弥补不足。这也正是实践育人模式以人为本精神的充分表现。

3. 以基层需求和育人成才为导向

要有序推进实践育人工作, 提升实践育人质量, 必须要精心设计, 丰富内涵, 以基层需求和育人成才为导向, 构建完整的实践育人体系。所谓基层需求就是契合社会发展, 复合专业特色, 遵循规律, 对学生分类引导。

4. 促进实践育人模式的持续性发展

高校实践育人的探索和创新更应该基于科学和可持续的理念之上, 注重交流, 在一定的范围内形成机制, 构建体系, 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高校实践育人模式的创新需要整合资源, 聚合能量, 发挥团队优势, 创立学校的育人品牌, 提高育人工作的效益和质量。并加强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和合作, 形成实践育人的合力, 建设一批校外实践育人基地, 为实践育人模式的持续性发展充分蓄力。

摘要:实践育人就是基于实践的观点而形成的育人理念, 是指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理论知识和间接经验为基础, 激发学生课外自我教育和实践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开展与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密切相关的各种综合性、导向性的实践活动, 促进他们形成高尚品德、民族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新型育人模式。

育人模式研究 第2篇

人新模式

摘 要:该文通过对当前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校企合作共建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的改革思路及对策。同时,针对笔者学校汽车专业方向的教学实际,抓住“校企深度融合,共建专业特色”的机遇,详细阐述了该校汽车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情况。对探索职业院校在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的改革与发展、创新办学育人新模式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构建 育人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b)-0174-02

学徒制在东西方国家都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为推进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很多国家高度重视学徒制培训在增加就业机会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借鉴传统学徒制优点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现代学徒制,使之成为世界各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之一。现代学徒制在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都有着广泛的运用。关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

1.1 现代学徒制的定义

引用百度: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推进的一项育人模式,其教育对象既包括学生,也可以是企业员工。对他们而言,就学即就业,一部分时间在企业生产,一部分时间又在学校学习。因此,学生和员工都可以从企业领取相应的工资。但是,作为一种新模式,在推广中需要企业和学校专门制定相应的人事政策进行支持。

1.2 现代学徒制内涵

开展现代学徒制,旨在解决校企共同育人,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按照企业需求开展校企联合招生,建立现代学徒制度,对学生进行双重教育与双重管理,着力解决合作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缺失问题,按照企业需求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建立校企双元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为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学习与就业选择空间,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目标的不同,选择育人企业不同岗位学习。通过教师与师傅联合传授知识和技能,工学交替、实岗育人,校企建立联合培养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条件保障等,共同制订校企双元育人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学籍管理办法、各项制度标准、考核评价体系等,创新职业教育育人模式。推行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实施途径

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基本途径是关系到推行的优劣与成败的问题,必须落到实处,以校企对接,深度共融为前提,实现校企互补双赢,真正做到落地生根,才能开花结果。

2.1 建立校企一体化的新合作模式,实现5个对接

一是实现学校与企业对接,制订深度合作的协议与规划;二是实现学校实训基地与企业车间对接,制订基地建设方案;三是学校专业与企业产业对接,制订精品专业建设的规划;四是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对接,制订“双师型”专业教师培养计划;五是?W校培训与企业岗位对接,签订师徒合同。

2.2 建立校企一体化的新培养模式,实现3个互通

一是招生与招工互通,实现招生即招工,招工即招生;二是上课与上岗互通,实现上课即上岗,上岗即上课;三是毕业与就业互通,实现毕业即就业,完成学徒任务。

2.3 建立校企一体化的新学徒制考评体系,实现两化三考评

要使现代学徒制逐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必须建立考评体系。一是要建立对学徒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考评;二是建立对教师理论指导成绩及实践能力提高的考评体系;三是建立师傅实践指导成绩及专业理论提高的考评体系。推行现代学徒制,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新型育人模式具体做法(以笔者学校汽修专业中鑫班为例)

3.1 选择合适的合作企业,签订“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协议”

2010年3月,通过该校对中山地区20余家4S店的生产条件、技术情况、产品市场前景、社会信誉度等进行全面考察和论证以及相关企业的用工需求情况调研。最终确定了中山市雄鸣汽车维修厂作为合作企业,以保证“校企合作”能够规范、有效、成功地开展。

3.2 推行现代学徒制,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育人模式保障条件

3.2.1 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领导机构与办事机构

成立了以学校和企业为主的领导机构,机构下设人员互聘委员会、教学资源开发委员会、教学运行协调员会、考核评价委员会等,主要负责制订“校企订单合作”的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实施教学工作等,优化了校企资源,实现了校企对接、深度融合。

3.2.2 建立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

校企为了严格管理共同制定了包括岗位职责、学生实训实习守则、订单班考勤制度、文明生产标准、学生教学成绩评定和考核办法及各工作岗位的安全操作规程等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修订,最后形成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3.2.3 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聘请法律顾问

为了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学校聘请了法律顾问,法律顾问按双方要求制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和相关进一步合作的其他相关协议等,其中明确双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其中关于学生人身安全保护的条款进行了明确设定,规定企业必须为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为学生购买意外伤害等保险。

3.3 组建“现代学徒试点班”――中鑫班

(1)在学生班级中进行大力宣传,让学生充分认识“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

(2)组织学生报名。

(3)安排企业对报名学生进行面试。

(4)召开家长会,学校、企业、学生家长三方共同签订“中鑫班”定向培养协议书。

(5)将选拔出来的学生集中在一起组成新的行政班级――中鑫班。

3.4 推行现代学徒制,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育人模式,形成以企业生产过程相一致的教学活动,最大限度提高育人质量

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与企业共同实现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相一致的新型教学,大力推行师徒结对,学做合一,工学交替的教学方式,引入考核中心,实施行业、企业、学校三方都满意的考核机制,让学生在校内厂(中鑫培训基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最大限度提高育人质量。

3.4.1 推行师徒结对,构建“团队协作”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方式

传统教学组织模式已不能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班级管理又远远落后于企业的管理模式,为此,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与企业相对接,实行“企业化车间管理模式”的组织方式与文化制度。分好“车间小组”,引入竞争机制,竞争上岗,以团队协作培养为主进行车间小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团队协作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培养小组组长优先机制,带动及培养组长,组长带动全组成员为核心,制定共同奖惩制度,培养团队意识,在教学中勇于探索、不断创新,让学生学会自主管理、自主学习,提高全面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真正实现学生-企业师傅-学校教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形成师徒结对,以任务驱动,工单作业,教学做一体的工学结合育人模式。

3.4.2 建立校企合作基地――中鑫基地,校企共同编写基于实际生产过程的“实训工作页”

构建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以足够的发展空间,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以企业工作作业的任务工单为前提结合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共同制定并编写符合企业生产和学校教学的“实训工作页”,让学生既能完成企业的生产实际要求又能满足学校的育人效果,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ψㄒ档娜现?能力,真正实现在校学习与职业岗位相对接,使学生一毕业就能很快地进入工作状态,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3.4.3 企业化车间管理与生产性的项目驱动、学做合一,工学交替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企业师傅、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企业师傅和教师要在分析学生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开发各种校本教材、“实训工作页”等,并要采用行动导向、小组实训、录制拍摄等多种的形式实现学做合一、工学交替来达到校企合作的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企业生产性内容、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发展水平及相关校企合作的现实情况进行恰当选择、合理组合、正确运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从准职业人到职业人转变的作用。

3.4.4 引入技能考核中心,在实现毕业即就业的对口就业前提下,由行业、企业、学校三方共同考核,最大限度提高育人的质量

在符合企业用人要求的基础上,学校和企业按照国家、行业、企业的标准,依据对企业正式员工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评定,成立教学考核组,考核成员由学校、企业双方共同担任,并进行听课、指导实训、期末考试等教学进行的质量监控以达到用人标准。除此之外,我们引入中山市技能考核中心对所有专业学生进行相关强化培训最终取得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确保学生无论在校内厂还是在校外厂都能得到企业的一致认可,当然对于已毕业的学生,我们还要进行跟踪调查,听取用人单位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改进教学计划与内容。总之,学生在本校学习都必须取得相关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方能毕业,其最终是否合格、能不能上岗,完全由企业说了算。结语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合作教育制度,其强大的人才培养功能和效率为世人瞩目,因此,在总结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师育人的基础上,认真研究现代学徒制的定义与内涵,结合笔者学校和地方相关现代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创新以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为主体、学生积极参加的现代学徒制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建立校企联合招生招工为突破口,以建立稳定的“双师”(教师与师傅)联合传授知识与技能为关键,以工学交替、实岗育人为基础,以加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为重点,以提高专业与行业契合度,以及学生就业岗位与企业需求岗位相适应为核心,推进现代学徒制改革与发展,推动现代学徒制工作的不断深入,为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做出应用的贡献。

参与文献

机械类专业“校中厂”育人模式研究 第3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校中厂,育人模式,生产性实训

Research on Mechanical Category Professional

“factory in schools” education mode

Yan Zhibo, Xu Yonggang,Liu Peiyue,Hao Gang

(1.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Shijiazhuang Instituete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que,Shijiazhuang Hebei,050081)

Abstract: The article in order to Shijiazhuang Vocat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and Shijiazhuang Dongchang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mpany Limited, through the“factory in schools”out in the form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rojects as the background, On the enterprise talent cultivation based on investigations, the mechanical specialty in “factory in schools” for productive practice education mode is studied. “Factory in schools” cooperation mode is the key problem of the interests of both sides is not quits, only to find the point of balance of the interests, the establishment of specific effective measures, in order to fully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educatio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Keyword: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Factory in schools,Education mode,Productive practice

一、“校中厂”合作模式的探索

1.引厂入校的背景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人才的使命。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就是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007年,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与石家庄东昌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实现“引厂入校”。校内实训基地融入了真实的生产要素,创造了真实生产场景,营造了良好的实训氛围。只有结合专业特点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确立人才培养是为企业服务的意识,才能确立符合生产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过程。

2.“校中厂”合作模式的实践

石家庄东昌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机械产品设计加工的企业,具有先进的经营理念和较强的技术力量,有数控加工中心、电火花、冲压、热处理等设备数十台,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五十余人,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企业产品属于高技术、多品种、小批量生产, 适于教学。

(1)资源共享,校企双赢。学校利用企业的设备和技术供学生实训,在真实的工作中提升学生的技能和职业素养;企业可以共享学校的场地、师资和设备设施,做到技术、设备和信息共享,实现校企双赢。

(2)推动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可提供的岗位包括模具设计、工艺制定、数控编程、机床操作、质量控制、生产管理等,结合生产岗位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要求,将数控加工编程、先进加工技术、CAD/CAM课程、模具设计实训整合在一起,进行综合实训,将课堂搬进了车间。根据企业生产和技术资料信息,整理成零件加工工艺资源库;按企业实际加工规范和生产流程,编写出实训教材,促进了学院实训教材的建设。

学校以企业标准考核学生,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目标,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团队精神、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等方面的培养,提升就业能力。

二、“校中厂”合作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重当前而轻长远,不愿在合作中做长线投入

多数高校把校企合作当作解决教育资源短缺和就业渠道不畅的手段,对企业未来的发展空间缺乏考虑,阻碍了企业与高校共谋发展的愿望;不少企业也存在短期行为,把校企合作作为解决用工或厂房困难的手段,缺乏长期发展的动力。

2. 校企双方优势和利益关系不对等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校企合作,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平等合作。现阶段校企合作中多是院校有求于企业,高职院校对企业缺乏足够的吸引力。院校希望利用企业生产技术优势,获得人才培养方面的支持,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相对薄弱,教学资源也难以用于实际生产。企业不愿承担学生实习的安全风险,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付出得不到政府支持或经济补偿,学生实习的时间与企业生产安排相冲突,校方对顶岗实习疏于管理等都是影响企业合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这是校企合作存在的关键问题。

3.校企双方政策导向不明确

双方工作人员在校企合作方面缺乏热情。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合作双方的具体执行者,往往不是专职的,而是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兼职去做一些产学研合作方面的工作。无论是教师参加企业的生产或科研,还是企业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实习,都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额外抽出精力完成这些工作。他们往往在劳动报酬或荣誉上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校企双方缺乏明确的政策导向。

三、逐步建立和完善“校中厂”合作机制

1.解决问题的对策

(1)树立长期合作共谋发展的思想。合作双方要摒弃重当前而轻长远的思想,把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产品方向和企业发展统筹规划。企业的生产任务非常适合机制、模具、数控等专业建设和教学需要。是一个长期合作的必要条件。

(2)制定具体有效的制度措施。通过几年的合作,双方已经逐步建立起感情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平衡的关系。双方在合作中互相投入的人力资源和设备物料资源能够达到动态平衡,这是长期合作的基础。在政策导向方面,学院和企业充分考虑到校企合作中创造性的劳动,给予政策上的引导和精神上的鼓励,引导大家投入到双方共同建设中去。

2.建立科学和完善的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关键是建立一种科学和完善的运行机制。对学校而言,产学合作的根本是育人。学校应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从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开始到教学组织管理、考核标准的制定、毕业答辩的全过程,由双方共同管理。学校负责教学组织,企业负责安排实习岗位,并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企业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生产,实训室按生产要求进行建设,按企业标准进行管理,建立企业化管理的集教学生产科研为一体的实训教学基地。

四、小结

随着科技的发展及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果企业不关注人才的培养,就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校企双方有著共同的利益点,这个共同点就是校企双方开展合作的基础。只有加强合作,学校充分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企业关注并主动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校企双方共同打造育人的平台,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满意的、企业急需的高质量人才[2]。

参考文献:

[1]叶茂林,肖念.中国高等教育热点问题述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梁慧社. 探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搭建工学结合育人平台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 2010.1. 4-6

作者简介:

闫志波,男,(1965-),河北行唐人,硕士,讲师,从事冲压模具教学与研究。

构建双语教学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第4篇

随着国际之间交流的增多以及现代社会一体化趋势的加强, 浙江省急需培养既有对外交流技能又有专业基础能力的人才。许多高等院校为了满足教育全球化的需要, 在涉外特色专业推行双语教学。软件技术专业是我院规定的两大试点双语教学的专业之一, 而双语教学就是在一些非语言类专业课程中采用两种语言种类进行教学的方法, 其最终目的是通过真实的语言教学环境帮助学生掌握软件技术专业技能, 最终能用英、汉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专业的学习和提升。双语教学在高职院校进行的时间不长, 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与管理和教学相关评价体系等方面都亟待规范。本文从软件技术的专业特点出发,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双语教学系统进行设计。

1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院软件技术专业双语教学于2007年开始实行, 其在选取教材、师资教学水平、学生技术能力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

1.1缺乏合适的双语教材

按教育部的要求, 大学的双语教学应该使用外语原版教材, 但在实践过程中我院双语采用的教材大多是从国外翻译过来的中文教材或者翻译后再编著的教材, 更有学科教师自己编写双语教材, 虽然能基本满足教学过程的需要, 但是缺乏专业的系统规划作为支撑。

1.2双语师资教学水平欠缺

我院的软件技术专业是一个以编程为基础、强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省级特色专业, 专业的高要求同时也对我院的双语教师素质要求提出新的考验。虽然专业的骨干教师都有在国外进修的经历, 有较好的读写水平, 但是相对薄弱的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的听说能力。对软件技术083中美班的调查显示, 60%的学生认为教师是把握好双语教学效果的主体, 30%的学生认为教师是引导学生能用英语正确理解专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10%的学生认为教师是他们以后去美国就读本科的引导者。所以, 加强专业的双语师资应从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专业技能等多方面考虑。

1.3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待提高

软件技术专业属于我院与美方合作办学的专业, 学生在报考我校时英语成绩较好, 而且在进入我校后也有较高的学习热情。但在实施过程中, 双语教学效果却达不到预期目标,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学生的专业英语词汇量匮乏, 在阅读美方的原版教材中的专业术语时遇到很大的障碍。另外, 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本身因为编程技术的难度更难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同时新知识的缺乏也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整体质量。

1.4评价制度不够健全

提高教师和学生积极性是改善评价系统的一项重要措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熟悉专业知识, 同时还力争吃透原版教材。根据我院软件技术专业的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师需要收集很多课程辅助资料。因此, 教师的工作量和难度大大增加, 单纯靠学生评价老师是比较片面的方式。此外, 采用双语教学可能会因为班级学生的接受水平不一样影响课堂上的师生互动, 甚至可能会产生抵触厌烦情绪, 从而给教师带来更多的问题。同样, 对学生在专业技能和再学习能力方面的要求也大大增加, 也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以上所述, 双语教学问题的改善是一个体系的过程, 不是某一门专业课程或某一个骨干教师所能够解决的, 必须从教学系统角度来解决问题。

2双语教学系统需求分析

双语教学系统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分析双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管理和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整套的解决方案, 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 同时通过评价体系反馈教学效果。整个系统设计涉及教师、学生两类对象, 对象之间贯穿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与教学评价等四个基本内容。我们经常说的教学过程就是这些基本内容相互之间作用、相互制约同时又构成了教学系统输入和输出之间的运行过程。

双语教学系统设计中的师资是双语教学中的重要因素。首先, 双语教师必须是对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体系框架非常熟悉, 对人才培养方案及对学生后续到美方本科院校就读的需求等都应该有较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 如果没有在这个系统中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的积极参与, 双语课程特别是职业技能课程中进行软件技术开发更无从谈起。强有力的师资会帮助双语课程的学生既能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又能提高使用英语水平的能力, 让学生在专业学习时不再面临着语言和专业的双重压力。

双语教学系统中还有一个最基本的构成条件就是教学内容的选取。教材通常有狭义教材和广义教材之分。狭义的教材是指通常所用的教科书, 而广义的教材是指包括授课计划、教学标准、实训指导书、网站、参考文献等包括教科书在内的教学辅助系统。教材的选择标准最好为美方实践多年又极具成效的教材, 既能为有志于进一步就读美方本科的学生提供一个必备的专业知识基础, 也可以从事程序开发的学生提供原版的技术能力。

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任务驱动教学方法都是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应视学生层次、技术开发难度而决定选用何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课程教师利用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做好教学设计, 组织学生参与, 协调学生项目组的关系, 通过不同角色激发学生的互动意识, 促进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

为保障双语课程的顺利进行和逐渐完善, 双语教学的系统设计还应考虑双语教学建立的管理制度、完善对双语课程的激励机制、规范双语课程的评价考核制度。

3软件技术专业双语教学系统设计

为了实现专业的双语教学目标, 其教学系统设计是对整个软件技术专业双语教学活动进行规划和安排, 并根据反馈不断调整整个教学活动的系统化设计过程。

3.1教学内容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选择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容, 要能让学生克服外语带来的畏惧心理;其次要选用实践性强的内容, 因为用英语讲解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会很晦涩, 可通过实践弥补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不足;再次, 选用的章节内容应该相对独立, 这样对前部分内容的理解不会影响到后续章节的学习;最后, 可选用美方院校已经比较成熟的教科书, 同时也可参考国内高水平院校使用的英文教材, 通过积极开发和利用其它辅助教材对原版教材进行删、加及集成。

3.2课堂教学方法设计

目前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网上美方远程教学也是一个比较好的途径。可充分利用美方的教学资源、专业学习网站来充实教学内容及加大知识的信息量。教师也可在校园网上建立课程的教学网站, 公布教学中的单元设计、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外文版教学大纲及相关站点链接等;另一方面尝试做中学、学中做等诸多双语教学活动, 发挥优势提升双语教学效果。

3.3教学组织管理

软件技术的知识结构有衔接紧密、层层递进的特点, 也具有专业性强、实践要求高的特点。其课程的设置应采用职业基础课程、职业能力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循序渐进的原则。在第一、二学期完成职业基础课程, 第三学期开始, 宜开设职业能力课程进行过渡, 如网页设计与制作, CJHJ.NET语言程序设计。第四学期可开展JAVA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软件工程等职业能力课程, 最后一个学期安排自助网站建设、操作系统的职业拓展课程, 这样在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词汇的掌握程度上, 学生可以有一个系统渐进的过程。

3.4教学评价体系设计

双语教学的评价管理设计的原则是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对教师的激励、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设计。如果采取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教师、督导听课点评等多种方式结合进行则效果将更好, 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 同时也加快教学信息反馈;二是可以对学生的双语学习进行评价, 教学过程中评价的内容可包括学生在课堂发言及讨论的次数、质量、水平, 鼓励学生撰写英文论文、项目及方案, 在期末总结评价时, 可将中期检查与期末书面考试有机结合, 综合考核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三是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把双语教学纳入日常的教学管理模式。在管理中, 对教学进度表、教材的选用、课程标准、课程设计、试卷、学生意见反馈等制订详细又具实际可操作性的评估细则来进行规范和管理。双语教学评价不仅使教师获得教学反馈信息, 同时也能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系部能及时了解双语教学的实施情况, 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不断完善双语教学系统。

4结束语

我院软件技术专业的双语教学正处于试验阶段, 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通过设计双语教学系统, 在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组织安排及教学多重评价等多方面以系统的方式进行规划, 最终使学生达到实现双语技能的目的。

摘要:双语教学是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专业需求, 同时也是培养跨国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双语教学的系统构成要素, 讨论软件技术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创新双语教学模式的思路。

关键词:双语教学,教学模式,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姜宏德.关于双语课程体系建构的几个问题[J].教育与发展研究, 2003 (1) .

[2]蔡中华.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2008 (2) .

[3]李同艳.浅论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三大瓶颈及其解决对策[J].北京大学学报, 2007 (5) .

[4]张远, 贾忠田.模块化+交互式双语教学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 (1) .

[5]李春茂, 巫跃凤, 刘玉.中国高校双语教学的进展[J].高校教育管理, 2007 (5) .

“五育并举,德育为首”育人模式 第5篇

富洲学校位于麻阳县城北,毗邻美丽的锦江河。学校前身是1928年建立的县立第二高等小学。2002年与县教师进修学校合并,同时设立初中部,定名为麻阳教师进修学校;2006年3月,学校更名为麻阳富洲学校。学校与麻阳八大景观之一的“浮石烟村”隔河相望,环境优美宜人,校园景观雅致,布局精巧合理,现为全县最大规模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以“为幸福的人生做准备”为理念,推行“五育并举,德育为首”育人模式,“博学、勤学、自强、不息”的校风与“敬业、树人、勤教、善教”的教风相结合,营造乐学、善学、勤学、博学的富洲学子,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湘西人才。

特色教育成为办学亮点

学校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育人模式,秉承“为幸福的人生做准备”办学理念,围绕创建“课改样板学校”,巩固“省安全文明校园”成果,以提高教学质量与开展特色教育为前提,坚持以教学质量为中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研究和特色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成绩。

学校注重学生全面、终身发展,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读书节、田径运动会、球类运动会、生活技能大赛等,活动已成为学生在校期间最美好的回忆。学校参加全县“中小学生篮球运动会”并取得优异成绩(小学男子队、女子队均获冠军;初中男子队获第四名;初中女子队荣获亚军),培养了学生坚持健身与阳光教育的意识。学校科技创新成绩显著:多个作品获国家级一等奖、省级金奖、市级一等奖;学校也多次被评为省、市、县“科技创新先进单位”。学校坚持“养成教育月”活动,从小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每学年举行“生活技能大赛”,培养学生学会生活、懂得生活、珍惜生活的美好品德。学校定期开展社团活动、文艺演出,利用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优良学习品质。

学校开设舞蹈、书法、篮球、美术、器乐等兴趣班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如黄蒂诚、张策等同学书法作品获全省少年儿童书法大赛一等奖;陈静文、高周亮、莫杭程等同学书画及摄影作品分别获省、市一等奖;学校舞蹈队多次在县文艺汇演中获一等奖;校篮球队获全县中小篮球比赛第一名;大量学生的美术作品、手工小制作荣获各级各类奖励。学校以教育质量为中心,突出特色办学,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特色教育已成为学校办学亮点。

新课改样板

富洲学校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2015年与山东学景教育合作,在高效课堂流程培训、导学案编写、学习小组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实质进展。学校实行学景专家“示范课”与学校骨干教师“示范课”相结合,将新课改落实到课堂,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升。

学校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突出特色办学,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全面发展。2015年9月12日,县校车运营启动仪式在富洲学校举行,首批40台国家标准专用校车开赴文昌阁、岩门、锦和等部分乡镇,切实解决了农村2400多名学生上下学乘车难问题。学校教导处落实教学流程管理,实行教学常规大检查,通过规范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在改革中,把课堂还给学生,强调“主动参与、师生互动、逐步生成”的课堂教学模式。教研组通过汇报课、研讨课、示范课做到全组参与;教务处、教科室指导教研组评课,强化听课意识,提高教师互学能力。学校争创“教学质量先进学校”,通过学校教师会及年级组会议,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落实各年级组教学管理制度,督促、监测各年级组教学情况。上学期全县调研抽考中,富洲中小学各科成绩均取得较大进步,进入了全县先进行列。

2013年,学校被授予怀化市“新课改样板校”。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比武中成绩辉煌:张立源获市“英语说课比武”一等奖;聂小丽获市“中学语文教学比武”一等奖;向阳获市“心理健康教学比武”一等奖;向莉获市“评课比赛”一等奖;滕玮获市“中学英语教学比武一等奖”;多名教师获县级各类教学比武奖励。如今,学校在山东学景教育专家的精心指导下,全力构建特色鲜明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争创国家级“课程改革示范校”。教师黄霞、唐群艳、郭美英、张立源等被授予市“教学名师”;滕召英、田孟均、曾菊香、张湘红、田水艳、聂小丽、滕召友、田连丰等百余名教师,先后获全国、省、市、县教学能手、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称号;教师张雪梅、向莉、聂小丽、江文、向阳等在全国骨干教师培训中获奖。

学校建立健全德育网络,德育领导小组与班主任共同构建学校德育网,以活动为载体,通过调查、座谈、检查等形式,共同探讨学校德育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针对发现的问题或薄弱环节,做出具体改进与决策。本学期,学校组织学生进行防火灾疏散演练、开展“交通安全知识讲座”、设置校园安全提示牌、划定交通安全标识线,并联合城北公安派出所进行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组织学生参观县“禁毒教育基”。各班级还召开“食品安全教育主题班会”,邀请搏击名将周志鹏到校作励志报告,共同构建平安、和谐、文明校园。

“教育移民班”项目

富洲学校的“教育移民班”,是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扬帆计划项目组发起的资助贫困地区优秀学生学业的公益慈善项目。该项目由中国民主建国会湖南省委配合民建中央在武陵山区实施,意为“一人获得良好教育,可带动一家走出贫困”。“教育移民班”在富洲学校连续开办了5年,学校分别为这5个班级命名为“扬帆班”“思源班”“佑华班”“富翔班”和“励志班”。为了担起这份责任,学校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对“教育移民班”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如今,“扬帆班”“思源班”学生均以优异成绩毕业,全部达到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思源班”舒家旋同学以总分545分获全市第一名。其中“扬帆班”有18位同学、“思源班”有16位同学主动报考县农村教师定向委培班,以报答学校“培养之恩”。

移民班采取双班主任(班务班主任、生活班主任)制,学生在校免费食宿,享受国家寄宿生补助与营养餐补助,食堂安排专门就餐区,实行8人一桌,生活班主任维持就餐纪律;就寝为8人一室,单人单铺。双休日生活班主任安排学生整理内务,参加“阳光驿站”文体活动并按时与家长取得联系。移民班在学校始终保持先进,学风浓厚,学生积极向上。学校配备优秀教师担任“教育移民班”各科教学任务,教科室、教导处对这两个班的各学科成绩进行全程跟踪记载,建立《学习跟踪档案》,关注每名学生学习动态,确定教学培养目标,对学科教学实施目标管理,确保各科均衡发展和班级成绩的整体提高。

2015年6月,“思源班”在怀化市初中毕业考试中,全班5门功课总分达500分以上34人,其中3人进入全县前10名。移民班学生参加学校组织大课间手语操比赛、学校球类运动会、演讲比赛的整体水平明显优于其他班级。2015年上学期,“佑华班”张佳同学获全县“真善美伴我行”演讲比赛一等奖;在学校开展的“养成教育月”活动评比中,“佑华班”“励志班”被评为先进班级。

移民班的教育成功,来源于对学生的心存感恩教育,用励志向上的学习精神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学校利用“教育移民班”自身优势,发挥受助学生的榜样作用,挖掘“教育移民班”学生中的典型事例,通过班团会、国旗下讲话、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刻苦向上的奋斗精神,自觉形成“爱我麻阳,建美丽家乡”的远大理想。

人物:苗乡教坛的时代新蕾

黄霞,女,1978年生,本科学历,富洲学校小学语文高级教师。“人格是最高学位”是黄霞的口头禅,也是她做人的真实写照。三尺讲台,一颗爱心;勤学不辍,不断探索,是黄霞从教20年来的真实写照。有人说,别看黄霞身体单薄,看似弱不禁风,却有一个与其外表极不相称的称谓――“拼命三郎”。她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又承担全县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职责;她是本校教学研究小学段负责人,又是县教师进修学校特聘教师,被当地教育同仁誉为“苗乡教坛的时代新蕾”。

1996年7月,黄霞从芷江师范毕业并走上了教育岗位,从一个纯真的女孩变成了学生的老师;那时,她时尚、漂亮,同事称她是“不折不扣的完美主义者”。刚参加工作时,她总是认真分析教材、查阅资料、撰写教案,往往花好几个小时才备好一节课。她以湘西女孩特有的倔劲,累并快乐着。她说:“富洲学校就是我成长的沃土,课堂就是我展示生命价值的绿洲。”黄霞的课堂教学,遵循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方法灵活。她常常会尝试将课堂教学与自己的教研成果有机融合,尽量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因此深受学生爱戴。黄霞乐于收集生活中的事例穿插到教学中,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层次,设计不同的作业。课余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乐。她鼓励学生提问题。她说:“我喜欢小手如林的课堂。学习过程中没有问题那就是最大的问题。只有在问题不断被解决,才会有进步。”

作为一名教研员,黄霞常与同事探讨教学新方法,帮助学校新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她指导的青年教师张群英、吴必英等多次参加县级教学比武均获奖。她所任教班级2009年小学毕业水平测试中合格率100%,优秀率达70%以上。她辅导学生参加全县小学语文知识能力竞赛,获一等奖学生占全县获奖总人数的一半。她辅导学生参加省、市、县级征文及演讲比赛,每次都能获得好成绩,她也因此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

课堂教学改革中,黄霞尝试将“课堂教学与创造能力培养”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她说:“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从生活中学习语文,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她一改过去过分强调识记、背诵的做法,把学生从习题和知识细节中解放出来;她鼓励学生自己勇于尝试、感悟,重视学生个性化体验。作为一名教改前沿的语文教师和主导学校语文教学方向的教研员,黄霞认为:重视课堂生成,从发展学生的自信和勇气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学会学习。她率先试行“今天我当小老师”教学模式,打破“一言堂”教学陈规,把有效时间还给学生。问题由学生提出,疑难由师生共同讨论,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应教育部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之邀,黄霞为怀化试验区讲授观摩课《打电话》,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全县小学班主任培训,她主讲的“班主任――学生的精神关怀者”,让与会者感动至深。黄霞深知:作为一名骨干教师,应是学校教学构架的一根支柱,应做灵魂工程师的排头兵。她以火热的教育之心,为当地教育默默耕耘,她被授予麻阳县“十五佳教师”荣誉称号,被评为怀化市“教学能手”。在麻阳,她用高尚的个人情操,谱写了一曲动人的红烛之歌。

故事:留守儿童的“阳光驿站”

富洲学校学生大都来自偏远农村,其中留守儿童居多。对此,学校将关爱留守儿童作为教学管理的第一要务。学校已创立10年的“爱心银行”共募集资金34万余元,先后为学校贫困生、留守儿童献爱心共计28万多元,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并获得怀化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奖。

学校设立关爱留守儿童“阳光驿站”,完善留守儿童档案信息。学校将留守儿童登记造册,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及学习、生活情况,特别针对困难户家庭的留守儿童进行专门走访,加强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及时掌握反馈信息。建立学校班主任和监护人协同管理的“双管理”机制。利用学校优势,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开展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配合留守儿童监护人,改变“重养轻教”现象。学校创办“爱心书屋”,结合美好乡村建设,依托“农家书屋”“留守儿童爱心书屋”等,让留守儿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与学习园地。

学校通过“爱心银行”先后到偏远乡镇的板栗树小学、谭家寨小学为留守儿童献爱心,传承了学校“爱心银行”的大爱精神;通过“爱心银行”资助、党员教师结对帮扶,设立关爱留守儿童“阳光驿站”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帮扶措施,为留守儿童营造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校长对话

龙志鹏,男,1974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富洲学校校长。曾荣获怀化市“优秀教师”、市首届“教学能手”、市“优秀校长”等称号;辅导学生参加全国化学知识竞赛获“优秀辅导员”奖;承担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研究》子课题《农村中学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的基本要素与考核研究》,获湖南省二等奖。

《教育》:您认为学校学科教学应如何管理?

龙志鹏:作为一名校长,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加强学科管理是应尽的“守土之责”。学校推行“五育并举,德育为首”育人模式,按照国家课程教学计划,开全学科,开足课时,不随意删减学科和课时,严格按教学进度上课,同时加强音体美、信息、研究性学习及综合实践课学科的教学管理,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各学科质量监测,杜绝教师随意任意丢课、改课、缺课现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您是如何理解创建“安全文明校园”的?

龙志鹏:落实综治安全指标,巩固省“安全文明校园”成果。学校以德育为先导,坚持德育为首,加强学生德育进步的同时创建国家级安全文明校园;学校把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放在重要地位,做到综治安全常抓不懈,学校管理井井有条。

《教育》:您对学校走过的历程如何评价?

育人模式研究 第6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实践育人 构建途径

新形势下开展实践教育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是高职院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①实践育人作为常规课堂学习的拓展和延伸,越来越得到学校的重视和社会的认可,并且已经成为学生在校期间踏入社会、检验自身的一个重要的机会和试金石。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实践育人环节开展的好坏,能否真正做到调动学生,能否真正起到育人作用,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和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实践育人模式的重要意义

所谓实践育人模式是指“以学生获得的理论知识、间接经验、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为基础,开展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密切相关的各种应用性、综合性、导向性的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促进他们形成高尚品格、祖国观念、人民观念、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合作能力的新型育人方式。”②实践育人模式是当今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方式,在培养的过程和环节里对学生的通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甚至影响到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实践育人的主要内容以开展各类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主,它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相呼应,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理论的培养,职业素质的养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

2 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途径

2.1 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融入到校园文化体系的建设之中

实践育人体系作为学校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工作特色的体现,在育人环节里实践育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也植根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如开展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但可以促进大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提高,帮助大学生提高主人翁意识,同时还可以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走进社会。

2.2 实践育人体系的运行应不断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③

校际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院所及各大企事业用人单位之问的合作与拓展,是加快推进“产学研”实践育人的重要补充。加快校企合作不但可以明确用人单位的真正需求,而且提高了教学环节的针对性。对于高职学生的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3 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应积极打造各种平台

第一,积极打造教育型平台做延伸。教育型实践平台是高职院校提得比较火热的名词,并且思政理论专家把它看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在教育开展的过程中,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生动形象的活动才能吸引学生。打造实践教育平台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结合书本知识带着实际遇到的问题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社会调查活动,帮助学生们走进社会,更好地去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和看待各种社会现象,掌握各种研究方法,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认知能力。

第二,打造创新型平台做带动。打造与专业相结合的科技社团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是当下高校又一育人平台,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及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各类学术研究、科技比赛及各种技术创新活动。学校可以通过设立各类学生科研基金,资助学生开展创新课题和系列科技比赛,为学生的才能展示提供条件保障,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各类社团活动,为学生参加创新活动、展示个性和培养能力搭建平台。

第三,打造服务型平台长才干。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如开展“暑期三下乡”、“走进社区”、“科技惠农”、“助学支教”、“挂职锻炼”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不但帮助学生增强了走进社会,阅读社会、理解社会的能力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志愿服务热情,更好地回报服务社会,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广大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第四,打造文化型平台增内涵。校园文化底蕴是大学精神的体现,有着潜在的育人功能,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精神风貌的良好体现具有很强的塑造功能。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设各种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可以依托学校专业设置和专业特色打造各种特色和品牌的文化活动。比如开展各类人文大讲堂、科技讲堂、大学生科技节、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等等,充分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和展现需求,提升素质的同时培养人文素养。

第五,打造组织型平台促管理。积极动员大学生学生参加各类党、团、学组织工作,让学生在工作中培养、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可以通过设立和规范各类工作规范和制度(如试行民主竞选制、聘用制、轮岗制、竞聘制等学生干部选拔制度),激发学生的工作激情,规范学生的工作行为和方式,让学生通过工作体会组织性和纪律性。在学生社区建立社区党校、团校、基层团组织,建立和实施大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制,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通过开展系列公寓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通过开展公寓活动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表彰,树立典型,学习先进。这种方式不但整合了学校的教育管理资源,帮助了学生成长,而且把公寓开发为帮助青年学生成长的活动阵地,既让他们学会了生活,也学会了工作。

育人模式研究 第7篇

高校转型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这样一方面是可以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窘状, 另一方面可以给社会提供合理的人才结构配置。应用型的关键是摸清市场需求, 没有企业、行业、学校、政府四方合作, 没有市场调研, 只凭感觉是无法对接产业行业需求的。所以, 在高校转型背景下, 地方本科院校应该转变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加大与政府、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力度, 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

1 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各参与主体的角色定位

地方高校协同育人模式是通过一定的机制, 鼓励企业、科研院校、高校和政府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 利用用校内与校外多种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将校内理论学习与校外实践训练相结合的一种模式。从狭义上讲, 协同育人的参与主体有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从广义上讲, 协同育人的参与主体是以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为核心, 还有政府和其他的经济主体如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等。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是构建协同育人模式的核心力量, 只有三方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互补才能开展实质性的合作行为。

1.1 政府在协同育人模式构建中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在协同育人模式中, 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校的社会属性同, 追求的利益不同, 要使大学要想真正融入社会, 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育人模式获得健康发展, 就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和引导作用, 有效地化解三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因此在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中, 必须由政府占据主导地位, 这样不仅有利于协同育人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还有利于提高高资源整合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首先, 政府可以通过给予各参与主体一定的财政支持或者税收优惠政策, 为协同育人的进行创造一定的动力机制;其次政府可以通过法律法规, 规范各参与主体的行为, 协调各方的利益, 从而保证协同育人模式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2 高校在协同育人模式构建中的地位和作用

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毕业生是大学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责。数百年来的大学成长史使得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着其他主体不可比拟和优势和丰富的经验, 他们更清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式更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所以无论何时, 大学都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处于主体地位。高校是协同育人模式的主要倡导者、发起者、组织者和实践者。

尽管高校是人才培养最重要的主体, 承载着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但是在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过程中, 随着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越来越广泛, 越来越深入, 由于社会需求、企业利益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高校需要不断转换身份定位, 以提升自身对社会、对企业、对学生的吸引力, 从而保证协同育人模式的健康发展。学校首先是教育机构, 但是在与企业、政府、科研机构开展横向合作的过程中, 也可能变身为科研机构、培训机构和生产单位。

随着高校身份的转变, 高校教师的身份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根据《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纲要 (2010-2020) 》的要求, 高校需要培养培训一大批既有教学能力又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双师型”教师。为了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力度, 高校一方面把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引进学校、引进课堂, 另一方面就是鼓励高校教师走出校园、走向企业, 到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技术人员联合开展科技研发, 帮助企业进行人才培训等等。在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下, 地方院校教师在不同的工作状态下分别承担着教师、企业员工、技术员、培训师的角色。

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具有双重身份。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 很多地方院校会在大学四年的某一个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在这种“顶岗实习”的过程中, 高校的学生, 除了以“学生”的身份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外, 还多了“员工”、“学徒”的身份。这种多重身份的现实意义就是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 把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校外的实训集合起来, 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 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1.3 企业在协同育人模式构建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培养的人才最终会输入社会, 输送到企业, 而人才质量的好坏会影响企业的运营, 影响企业的利润。所以企业是人才的最终使用者, 对于什么样的人才才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 企业最有发言权。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 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因此。企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主体。鉴于企业是职业资格标准的主要制定者和人才的最终需求者, 所以, 在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中, 必须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动性”和“导向性”作用, 在政府的协调下, 充分发挥企业对大学人才培训的指导作用, 帮助学校制定专业培养目标。

通过参与人才培养, 促进自身和高校、科研机构的协同, 企业不仅可以获得优质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还可以与其他社会主体进行充分的资源共享, 在新产品的研发、技术优化升级、在职员工培训和技术咨询等方面得到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支持, 同时还可获得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 如税收优惠等。当然在这个过程中, 也有利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1.4 科研机构在协同育人模式构建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对于其他的参与者, 科研机构占有大量先进的科技资源, 拥有科研能力超高的优秀学者, 有最前沿的科研理论。在当今社会, 人才培养已不仅仅是高校的责任, 科研机构也因该发挥学术责任。所以, 科研机构应该积极参与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 根据自身的性质给予大学更先进、更科学的指导, 给学生提供更完善的理论, 充分挖掘学生的学术能力, 这样不仅仅可以为科研机构自己吸纳优秀的学术后备军, 而且还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因为, 借助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可以为科研机构提供和企业合作的机会。

2 地方本科院校构建协同育人模式的路径

2.1 建立多层次组织管理机构, 完善校企之间沟通渠道

一是学校层面成立校企合作育人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校企领导、产业高管、校企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 主要负责顶层设计、分类指导和宏观调控。

二是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人员有高校专业负责人和企业业务主管组成, 主要负责培养方案的审定和优化, 专兼职教师的遴选、安排教师挂职锻炼、细化企业学习工作。

三是成立课程教学与改革指导委员会。人员有企业专业技术骨干和高校的基础类、实训类骨干教师参加, 主要负责开展试点专业基础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特色教材的编制、实训、实验安排等工作。

2.2 依据地方产业需求, 科学设置和调整专业

地方本科院校的职能之一就是服务地方经济, 为地方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专业设置和地方产业需求保持一致, 既是地方本科院校履行服务地方经济职能的保证, 也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的保证。所以在进行专业设置时, 高校充分地进行充分调研, 了解当前区域产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充分考虑当前人才市场需求的特点和未来的发展变化, 科学地进行人才需求预测。再根据学校的资源、优势和学校服务面向的地方的特点、支柱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专业设置, 从而使专业更具有针对性, 适应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专业建设是一个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经济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产业也不断地更新换代, 专业的调整也是必需和必要的。地方本科院校要根据区域产业机构的调整变化情况, 与企业共同商讨进行专业调整, 对专业实行“停、并、转、建”。停是针对就业率低的专业, 给予撤销;并是对人才培养口径过小, 就业面过窄, 又具有一定学科相似性的专业给予合并, 以达到拓宽专业基础、拓宽就业口径的目的;转是对某些旧的专业进行资源整合, 调整招生和就业方向, 向新兴的、市场急需的专业方向转换;建是根据产业发展需要, 新建一批津贴市场需求的专业, 主动适应区域社会经济的变化。

2.3 校企联合开发和实施课程教学, 注重突出应用性

课程是实施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 高校是否能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培养企业和社会渴求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在于整个课程体系是否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高校应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 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 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评价标准。

首先, 校企共同制定课程标准, 推动课程实施。课程标准是否科学完善, 会直接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在制定课程标准时, 校企双方要组成有行业企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高校骨干教、教育专家, 课程专家等人员组成的课程小组, 在, 校课程教学与改革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 对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规格数量和层次, 进行全方位的调研, 对行业相关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和知识结构竞相系统的分析, 并按照工作岗位与职业能力的要求, 将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 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标准, 建立以行业所需能力为指标的专业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 和教师共同编制教学大纲, 并根据职业需求编制一定时期可完成的课程。

其次, 共同编制教材, 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撑。当前, 高校所使用的教材多是由高校的教师或者教育专家编著, 与社会经济和企业的实际差距比较大, 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针对这种现状, 高校教师和企业业务骨干可以联合编制教材, 教材的编制应以行业新技术发展趋势为导向, 以实际应用为背景, 吸收借鉴国内外同类教材的长处, 并引入大量的实际案例, 从而保证, 教材知识系统性与应用型并重。

第三, 校企共同研讨, 保证企业实习实践的进行。由于企业经营的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 而参与协同育人在短期内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 这就会导致企业不愿意把一些重要的岗位空出来用作学生实习, 就会出现实习岗位公家与岗位需求相矛盾的现象, 这就需要校企双方, 精心安排企业实践计划。

第四, 创新课程评价标准, 保证课程质量。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方法应该多元化, 邀请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参与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过程, 对学生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成绩进行综合评定, 并在过程中发挥相应的监督作用。

2.4 校企和科研机构共建“双师型”队伍, 从而实现产学研三赢

要有效地实施产学研协同育人, 必须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具体来说,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来完善双师型队伍建设:

(1) 请进来。一是聘请校外兼职教师, 实行“双导师”。兼职教师又分专业与非专业人员, 专业人员指企事业单位的专家、社会知名人士、高级工程师等;非专业人员是指在企业中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经营和管理人员、生产技术骨干等, 另外也有一些是来自其他高校的学术科研带头人。二是在招聘教师时, 优先选择有企业工作经验的高学历者, 充实教师队伍。

(2) 走出去。由于兼职教师的流动性比较大, 因此重点培养本校的师资队伍才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关键, 才能保证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质量。要构建一支稳定且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安排教师到企业去挂职锻炼, 通过真实的情景解决问题, 提高实践能力, 从而带动教学能力的提高;二是定期选派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学府进行培训、访学, 如果有足够的资金做保障可选派骨干教师定期到国外知名大学进修以, 了解国外该学科与学术的前沿动态。

(3) 制定合理的教师考评体系。制定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有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激发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考评体系不够完善, 对教师参与企业工作和社会服务缺乏有效地评价。因此需要制定全新的评价体系, 对教师们的教学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科研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2.5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实现产训研一体化

为了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学校应积极和企业科研机构共建实训基地, 既包括校内模拟实验室、实训工厂, 也包括在企业建立的实习基地。比如说在学校建立“学习工厂”, 即由学校提供专门的场地, 校企共同投入专项资金组建工厂共同模拟还原企业真实的生产现场, 共同指导学生实践。这些实训基地的建设, 既可以有效的, 开展实践教学, 也可以促使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真正的参与到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活动中来, 从而实现产学研协同育人。

参考文献

[1]李蓓蓓.产学研办学模式下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途径[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 2012.

[2]刘慧芬.产学研合作模式和机制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09.

育人模式研究 第8篇

目前, 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以及环渤海区域已经成为微电子产业聚集区, 分布在这些地区的高职院校为了适应当地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普遍开设了微电子专业, 各个院校在微电子技术人才培养方面, 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普遍共识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人才的培养要适应岗位需求, 要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 因此各地的微电子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也有不同的方向, 有些偏向于集成电路制造方向, 有些偏向于集成电路设计方向。在深圳, 从事集成电路设计的企业较多, 因此一些院校 (包括本校) 微电子专业在进行企业调研以后, 将集成电路设计方向中的集成电路版图设计作为毕业生的核心就业岗位, 因为在整个集成电路设计方向的所有相关工作岗位中, 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岗位相对来说对人才要求的门槛低, 职业技能也易于掌握, 符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个人才培养的定位在专业发展的一定时期是正确的, 但是随着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一些质量较高的外地生源选择到本校学习, 因此一些在过去只有极少数学生才有机会参与竞争的岗位, 现在对于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讲已经不再高不可攀, 如果能让这部分学生具有本行业较高层次的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 就能大大提高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对于企业来说, 同样一个工作岗位, 如果高职毕业的学生能够胜任, 那就不必花更高的成本来聘用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基于上述情况, 本校微电子专业在进行教学体系改革的时候, 将“FPGA设计”和“集成电路版图设计”作为两个重点职业技能。

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理论依据

2011年教育部出台的[2011]12号文件《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 “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 明晰人才培养目标, 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以增强特色为重点, 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 创新体制机制,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围绕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服务中国创造战略规划, 加强中高职协调, 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深圳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要强化电子信息产业的支柱地位, 切实落实深圳人才强市战略, 面向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科技服务, 在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 大力培养引进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核心技术骨干、高技能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微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领域, 深圳是集成电路产业聚集区之一, 产业规模超过100亿元人民币, 形成了以微电子技术为主体的移动多媒体、数字电视、通信、LED照明及节能优势产业链, 其中IC设计企业有130多家, 对人才需求量大, 尤其是需要同时掌握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和FP-GA设计的复合型人才。

三、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

(一) 校企合作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培养复合型人才能否成功的关键是企业是否认同高职院校的学生从事较高层次的工作, 企业是否愿意给学生这样的工作机会。这就需要学校跟企业进行更加深入的合作, 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起良性合作关系, 因此, 校企合作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能对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和就业竞争力的增强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二) 建立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框架

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与普通高校不同, 毕业的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岗位技能。岗位来自于企业, 岗位技能来源于企业对于从事该岗位的技术人员的要求。因此, 学校培养的学生能不能找到合适的职业是由企业来决定的, 职业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离不开企业的参与。校企合作育人已经成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框架就是要借助区域产业优势, 深化校企合作, 通过对兄弟院校相关专业、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及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调研, 制定人才培养机制的框架, 将实训室建设、师资队伍培养与教学资源开发都列入框架之内, 如图1所示。

目前, 微电子专业已与多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参考其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 并在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指导下, 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 完善了教学内容, 改进了教学方法。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实训室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和教学资源开发。

实训室建设充分考虑了学生在就业岗位上所面临的工作环境, 并邀请了来自企业的专家参与研讨, 他们在实训室布局、硬件配置和软件配置等方面提出了重要的参考意见。

职业院校的教师除了应该具备学科知识之外, 还应该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 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地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更新。微电子专业通过对教师进行培训或者鼓励教师下企业, 使教师及时掌握当前流行的设计方法和设计工具。这样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就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岗位竞争能力, 帮助学生实现就业专业对口。

教学资源的开发过程要有企业专家的深度参与, 企业的专家首先给出工作岗位需要的技能, 然后确定掌握该技能需要开设哪些课程, 课程内容的制定也要充分考虑到就业岗位的需求。为了使课程内容更加适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微电子专业的教师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 进行了专业教材和实训项目的开发, 使学生学习的内容适应企业岗位的要求, 实训的项目能与企业的真实工作案例相比拟, 达到了“量体裁衣”的效果, 避免了“闭门造车”、学生学无所用的情况。

(三) 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开发是以学生的就业岗位为目标的, 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归根到底要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 因此学习什么课程要参考企业专家的意见。微电子专业在进行课程体系开发的过程中, 将相关企业的专家请进来, 探索在以集成电路版图设计与FPGA设计为主要就业岗位技能下的课程体系的建设, 让人才培养符合岗位技能标准。我们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三个层次, 三个层次依次递进, 逐步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岗位技能。三个层次分别位于课程教学、课程实训和综合岗位训练的过程之中。

(四) 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适当引入企业教师

在对教师进行知识和技能更新的同时, 我们将企业的优秀工程师邀请到课堂上, 他们掌握着行业发展的最新资讯, 让他们直接为学生授课或者以讲座的形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能够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也有利于学生更多地了解将来要从事的岗位。

摘要:本文以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微电子专业为例, 根据区域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以就业岗位所需技能和在校学生实际的能力为基础, 探索“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过程中, 微电子专业开展了深度的校企合作, 进行了课程体系的改革, 完善了教学内容, 改进了教学方法。

关键词:校企合作育人,复合型人才,课程体系,微电子专业

参考文献

[1]兰清, 李可为.基于就业能力的微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探索[J].当代职业教育, 2011 (2) .

[2]王静霞, 余菲, 赵杰.面向职业岗位构建高职微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14) .

[3]陈伟元, 吴尘.基于区域产业优势的高职微电子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职业技术, 2010 (1) .

育人模式研究 第9篇

1 商务英语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多所高职院校进行调研发现, 目前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所开展的校企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主要合作形式多是表层合作, 如企业专家进校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学校为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及提供翻译服务等, 缺乏深层次合作。找到合适的外贸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平台, 接纳毕业生就业等很难。原因主要如下:

1.1 企业缺乏合作兴趣, 商务英语专业校企合作平台难搭建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利益驱动不大, 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一方面, 与工科类实习生相比, 商务英语专业实习生往往对工作上手比较慢, 使得企业对商务英语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缺乏兴趣。另一方面, 外贸流程跨度长, 内容复杂, 学生对企业的资料、信息和专业术语的不熟练, 很难尽快进入角色, 适应企业, 难以在实习这几个月里给企业带来效益。企业实际上是在无偿、无预期效益地为学校、为其他企业培养人才, 还有商业机密等因素考虑, 企业不是很热衷。企业接收实习生时顾虑较多, 如需花费更长的时间和精力去管理培训学生, 对学生实际能力的怀疑, 实习生的流动大难以保证工作的持续和稳定, 如果实习时间不够长, 企业感到是为他人作嫁衣, 费力不讨好。

1.2 单个企业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量小, 学生难找到对口企业进行实训

由于提供外贸、商务工作岗位的大多是小企业, 他们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需求量不是很大, 一家公司很难同时接纳几个学生实习, 这样一来, 学生实习时比较分散, 教师指导也不方便, 同时, 企业也不可能把这些核心岗位以及企业核心商务秘密交给实习生, 虽然好不容易建立一个基地, 但实际上给学生创造的机会不多, 这种恶性循环导致了商务英语专业校企合作越来越难找到与专业对口的企业。

1.3 校企合作内涵和深度不够, 缺乏成熟的合作模式

从调查情况来看, 校企合作平台缺乏是商务英语专业校企合作的一大障碍。现有的校企合作项目主要都是临时性或基础性的, 如交易会期间的外商接待、办证办卡、安保等工作,

或从事收集外商名片和散发传单等项目。学生满意度较低, 校企合作实效不大, 虽有基地, 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类似的合作企业实习、就业的并不多。

1.4 学生对于合作企业难以信任, 合作效益不明显

学生对合作企业存在认识误区, 总以为外面的企业更好, 宁愿自己独立寻找企业, 也不太愿意去合作企业。

2 如何改变商务英语专业校企合作的困境

为了更好地实现校企合作, 使学校和企业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加强合作内涵和深度, 提高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实习效果, 提高学生就业率与专业对口率, 真正实现“实习-就业”零过渡, 我们采用新的合作模式———把企业搬进校园。但并非盲目进行, 在把“企业搬进校园”之前, 应理顺思路, 认真考虑针对合作企业,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上应做哪些调整?着重研究专业和企业之间的适配性, 即适合引进什么样的企业?需要引进企业的什么东西?引进后, 需要作出哪些完善方能成功?

2.1 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

在强化基础外语的同时, 开设电子商务课程及专业外语课程,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未来想从事的行业内容学习, 构建外语语言与商务、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 体现“厚外语基础、强外贸技能、高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目标。

2.2 加强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

通过向重点院校派遣访问学者及派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 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专业技术精、敬业奉献、适应高职教育发展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聘企业高管或企业一线人员进校现场教学及与教师交流经验。

2.3 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完善满足教学及实践环节所必须的实训室、网络平台、实训软件等教学资源库。

2.4 优选合作企业

积极联系合作企业, 优选一批有潜质的从事陶瓷、汽车、家私、服装等外销的企业, 进行深度合作, 开拓网络销售渠道, 促使销售额提升, 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 缓解企业用人难题, 为企业的销售、业务增长发挥促进作用。

2.5 成立兴趣小组、订单班

根据合作企业要求和学生兴趣, 组建各种兴趣小组和订单班, 由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在校内实训室进行合作企业主打产品的网上销售,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为合作企业储备人才, 提高就业率和就业对口率, 实现“实习-就业”零过渡。

2.6 以赛促技能

以提高专业技能为目的, 举行校内商务技能大赛, 同时, 多带领学生参加校外商务技能大赛, 既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7 校企合作, 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实行企业管理模式“制定并遵守仿照企业管理的一整套运行制度, ”[1]使校内实践教学向企业式的生产模式快速转变。

3 商务英语专业“把企业搬进校园”的校企合作模式带来的效果

以某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把企业搬进校园为例, 通过企业调研, 他们引进了香港本荣实业有限公司作为开展校企协同育人首家企业。学院制定适合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企业制订着眼于本企业主打产品对人才能力需求的培养计划。学生通过自愿报名、校、企共同面试、签署协议的方法, 成立“兴趣小组”、“订单班”, 在校、企指导老师的带领下, 利用企业提供的网络平台在校内实训室里进行企业主打产品的对外销售。日常教学时, 学生在原班级学习;企业教学时, 集中在校内实训室或到企业进行。校企双方共同研定教学计划、开发课程、选派学校教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兴趣小组”和“订单班”的实习指导教师。

通过这种校企共同参与学生管理, 共同培养出具有对口企业特质的、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合格毕业生的模式, 培养了一批有实操能力强, 专业素养过硬的学生, 合作效果良好。同时, 这些学生又参与指导下一批兴趣小组和订单班学生, 良性循环, 校企合作必能提高校企合作质量、提升人才教育培养质量、提高学生就业率, 达到校企双方互相支持、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的目的。

4 结语

为达到理想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只有不断探索符合专业特点的校企合作模式, 引企入校“形成教学、经营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的良性格局。”[2]校企合作才能成为长效机制, 真正做到校、企、生“三赢”, 才能达到良性循环的目的。

摘要:随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实践的深入, 育人模式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多元化。针对当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原因, 提出了针对商务英语专业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即“把企业搬进校园”, 以合作企业需求为导向, 丰富校企合作内涵, 提高校企合作内涵和深度, 以期促进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把企业搬进校园,校企协同育人,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宋超先, 韩敏.高职“校中厂”产教结合的实践研究[J].成人教育, 2012 (6) .

育人模式研究 第10篇

关键词:三导师制,应用型人才,本科生

当前,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解决新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紧迫要求,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已经势在必行。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专业调整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要随之变化。而以往由辅导员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负责授课的传统培养模式,对培养生产一线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存在着不足[1]。尤其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辅导员和授课教师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情况,难于更好的协调好教与学的关系。鉴于此,我们借鉴国内部分院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经验基础上[2,3],结合应用型高校发展特点,在我校化工类专业学生教育模式培养中实行“三导师制”的育人模式。该模式除了具有传统导师制的管理模式外[4],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以及因材施教的要求,也能缓解学校化工及相关专业“双师型”师资结构性短缺,建构“德育+学术+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框架。

1“三导师制”的基本内容

所谓“三导师制”是指在实行辅导员制的同时,在一年级通识教育阶段,以班级为单位,配备一名班主任教师为成长导师,主要负责新生的“思想教导、心理疏导、生活引导和专业分流时的指导”,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在二、三年级学生进行专业学习阶段,在学生所在的院系,选派专业带头人、教学和科研骨干等优秀教师作为学生的专业导师,专业导师是学生学业的领航员,主要侧重于对学生对化工及相关专业学习、创新创业训练、科研训练和个人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指导;在大四集中实习实训阶段,聘任来自校企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为企业导师,将学生带到化工企业以及相关行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现场,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建立起“师徒关系”。从而使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就业机会增高,从而可以快速有效地提升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

“三导师制”强调的是由校内和校外三名导师共同负责指导学生的全过程,校内的成长导师和专业导师注重德育和学术指导,而校外的企业导师则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三位导师联合实行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5]。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给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拓宽了空间,并促进了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促进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2 三导师的具体职责

成长导师的职责:(1)掌握本班学生的各种思想动态,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方面的工作力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2)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组织纪律观念。(3)指导班级的党团活动,协助学生自我管理。

专业导师的职责:(1)指导学生专业课程学习,每学期至少指定学生阅读一本化工专业书籍。(2)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学术领域的讨论、辩论等活动。(3)带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创新创业训练等活动。(4)指导学生的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相关实践教学活动。

企业导师的职责:(1)配合校内导师进行专业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负责校外实践教学的学业指导。(2)带领学生了解企业管理体制,工作流程和化工安全管理等相关知识。(3)协助专业导师共同指导完成毕业论文及校内外实践教学活动。

3“三导师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3.1 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实行校内、外导师联合培养制度,克服了传统教育模式中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弱的缺点,增强了学校办学实力,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三导师制”育人模式是地方高校与企业之间实现良性互动的桥梁和纽带,对培养学生的优良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一种实现以课堂知识传授为主的学校教育与获取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实践有机结合的育人新模式。

校内成长导师、专业导师与校外导师的密切沟通合作,在充分了解化工企业需求的前提下,确定合作内容,做到因材施教,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把学校的智力优势与企业的资源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从而使校企双方产学一体化合作真正实现长效、互惠、可持续发展。

3.2 校企协同育人,有利于实现学生实习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密切配合,使教学过程与化工生产过程相对接,打破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分离的课程模式,由专业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开发模块化、项目化教学内容,学做合一,依据化工企业的真实生产过程建构教学情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典型化工产品的完成过程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态度的联系,增强学生适应从事生产和社会发展的能力。进而企业导师还将带领学生到化工企业中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等情况,熟悉企业相关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学习所学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和新方法,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学生在企业导师的带领下可以参与生产性实训、参与新产品研发、新工艺革新相关信息收集、试验实验等简单而量大的工作,实现学生实习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3 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

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是应用型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成长导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思想,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爱生活、具有高尚品格的人;专业导师指导学生从事专业学习、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工作,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严密的思维习惯,客观科学的逻辑分析能力;企业导师带领学生从事生产实践,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建立起“师徒关系”,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习惯。由此可见,成长导师、专业导师和企业导师三者有机结合,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效途径。

3.4 铺设“因材施教”的成才之路

三位导师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尽可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和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了过去学生的创造性被抑制、个性得不到发展、人才同出一个模式、拔尖人才难以脱颖而出的局面。实施导师制后,学生选择了理想的导师和感兴趣的学习方向,教师“因材施教”与学生“涉足”交叉学科成为可能。这种教育模式为大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潜能的挖掘提供了更多机遇。

校内外导师应充分了解每一位被指导的学生,并根据其专业、兴趣及特长,指导学生科学地制定出共同的学习方案和个人学习方案,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做出学术决策和未来职业定位。在学生与导师无拘无束的自由交谈中,新的创造性思维是不会被遏制的。在导师的指导参与下,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点逐渐摸索出所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在与导师的接触中找到进入本学科研究领域的兴趣点。同时导师注重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并将就业目标与学生培养方案结合起来,专业导师和企业导师都可负责指导和推荐学生择业。导师与学生的“距离”近了,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4 结语

通过在化工类专业推行“三导师制”育人模式的实践,能够把学校的优势和企业的优势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长效、可持续发展。同时校内和校外三位导师合作指导,各有侧重、优势互补、切磋经验、互相配合,有利于为化工类专业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成才的空间,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并能实现学生实习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邓琪,杨海龙.应用型院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建议[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5,31(4):126-128.

[2]王欣欣.关于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3):149-150.

[3]孙旭,邓明阳,陆蓉蓉.“校企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交通职业教育,2015(5):43-46.

[4]程素君.“双导师制”在地方院校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39):138-139.

育人模式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企业大学;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人才培养;校企共建企业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6-0191-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6.16.094

1 概述

高等职业教育体现了以实践教育为核心,为实践教育服务的理论教育为辅助的,有别于其他高等教育的典型特点。高等职业教育的这种鲜明特点决定了其培养出的人才比本科生及研究生更实用、更“接地气”,比中职生具有更多被“二次挖掘”的潜力、更具备“第二岗位”迁移的能力,这种特点也决定了高职院校比其他类型的学校更加注重打造学校和企业之间互动、联动的关系。当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主要有订单式人才培养、“三位一体”校企合作、“2+1”式人才培养等模式。采用这些合作模式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存在合作领域窄、合作层次浅、合作持续难等问题,制约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探索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双重动力、协同育人”为思路,与南京中电熊猫液晶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中电熊猫企业大学,建立校企纽带关系,打造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有效解决企业动力不足而造成校企合作难以持续的根本问题。

2 校企共建企业大学建立纽带关系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强国对校企合作有成熟的理论和完善的体系,英国学者Hilary Steedman将欧洲的校企合作模式分为需求引导型和供给引导型,加拿大生活水平研究中心(CSLS)将欧美及澳大利亚的校企合作分为北欧系统和盎格鲁撒克逊系统。其中需求引导型和北欧系统的特点是国家拥有强有力的职业培训系统,立法完善,企业责任感强且自我培训强大;供给引导型和盎格鲁撒克逊系统的特点则是职业教育地位较低,国家没有完善的法律框架,企业参与培训的义务感弱。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立法现状,再结合我院对大量企业的调研结果,我院与企业的合作只能采用供给引导型模式。

供给引导型模式下,没有外在约束机制将企业和学校进行强行捆绑,造成学校在校企合作关系处于弱势地位。学校本位是育人,企业本位是培训,与企业合作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唯一选择,与学校合作却不是企业发展的唯一选项。所以需要在实体机构和内在需求两个方面都建立起校企间的纽带关系。校企共建企业大学的组织机构就是联系双方的实际纽带,人才培养和培训需求则是联系双方的隐藏纽带。

2.1 体现双元特色的组织机构

我院与中电熊猫公司共建熊猫光电学院,成为具备“育人+培训”双重功能的企业大学。中电熊猫企业大学在学院和中电熊猫各设分部。中电熊猫企业大学成为我院与中电熊猫公司协同育人的平台,基于此平台校企双方共同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混编师资团队建设、员工培训等业务。以中电熊猫企业大学为载体,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为校企持续性合作提供了保障平台。

2.2 校企共建平台整合优势资源

以中电熊猫企业大学为平台,将平板显示技术行业的新要求、新技术、新设备、新发展融入学校学历教育中,提升了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将学校的丰富教育资源用于企业员工培训,提升培训质量,降低培训成本,满足企业专业人才素质提升要求以及企业战略发展需求。校企双方通过企业大学建立起来的利益纽带维系了双方的持久合作关系。

3 校企合作的动力系统模型分析

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过程,根据合作的动力来源,可以将校企合作分为双方不分主次的“合作育人”模式和一方主导下的“协同育人”模式。

3.1 “合作育人”动力分析

合作育人的特点是学校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不分主次、地位平等,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合作育人由合作项目带动,没有项目则合作关系立即解除,因此现在大量的合作育人模式实质是学校为主的协同育人。有研究者针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进行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企业虽然能够认识到校企合作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是出于安全管理、技术保密、风险降低等方面的考虑,其参与职业教育的人、财、物都不会投入过大,企业在校企合作的各个方面动力都远低于学校。我院在对大量企业进行调研后了解到,企业认为学校在合作关系中的获益,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短期的还是长期的,都显著大于企业。在缺乏完善的国家法律框架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之间持久性的合作主动权和决定权掌握在企业手中,企业却由于获益甚微而不愿承担动力源身份,因此校企合作长期呈现学校热、企业冷的局面,校企持久性合作难以实现。因此需要探寻有企业动力参与的“协同育人”模式。

3.2 “协同育人”动力分析

协同育人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由协同双方中的一方主导工作的推进,另一方根据主导方的实际需求从旁进行辅助。通过前文的分析可知,由学校主导的协同育人模式无法实现校企的良性互动,无法保障校企的持久合作。企业或行业主导、学校协助的协同育人,以德国的“双元制”为典型,展现了强大动力源泉推动下有生命力的校企合作体系,但是这种模式目前在我国难以复制。因此我们以中电熊猫企业大学为载体,探索由企业和学校在合作项目的不同阶段轮流驱动项目实施的双动力协同育人模式。

4 以中电熊猫企业大学为载体的协同育人平台

4.1 双动力模型分析

协同育人的双动力体现了不同阶段动力源主体唯一的特点,而非在合作的所有阶段都由双方共同主导,这样明确了合作中不同阶段的主体,分工明确。经过实际调研我们了解到,企业视质量为生命,秉持高质量产品出自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理念。因此,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就是激励企业进入校企合作的原动力。签订完就业协议的人员首先是企业的员工,企业为了给自己培养高质量人才,势必大力推动与学校的协同育人,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是动力源;学校在协同育人过程中,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推动企业参与混编师资团队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以上一系列工作的推进,最终提升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实现了企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真正实现双赢。

4.2 基于协同育人平台的双动力协同育人模式

我们以校企共建的中电熊猫企业大学为载体,发挥校企双重动力作为平台运转的内在动力,建立体现长效合作特性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中电熊猫企业大学成为我院与中电熊猫公司的协同育人平台,平台建设双方各自的需求成为激发校企利益共同体生命力的内部激励源,推动着校企合作进入持续的良性循环。

5 结语

以校企共建企业大学为载体,构建了校企有机结合的协同育人平台,该平台作为一个具备内部动力源的系统,体现了持久的生命力。系统的内部动力来源于企业对高质量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水平的提升需求。在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学校动力源和企业动力源轮流工作,在校企合作的不同阶段各自发挥优势,减轻了单独由一方驱动带来的压力和负担,降低了由一方驱动可能出现的风险,显示了这种协同育人模式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在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缺乏外部捆绑机制的背景下,这种以企业大学为纽带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为解决校企合作的长效性问题提供了一种可参考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永良,张学琴.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机制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7,(6).

[2] 秦建华,曹雨平.构建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7,(12).

[3] 于桉,韩大伟,等.“2+1”式人才培养模式[J].辽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

[4] 霍丽娟,刘新起,李虎斌,贾树生,赵菁.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调查与分析——以河北省企业为例

育人模式研究 第12篇

关键词:校企双主体,协同创新,协同育人

一、协同创新理论及相关背景

(一) 协同创新的相关理论

1. 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是协同学理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扩散和应用, 是将不同的创新要素建构成为一个动态运行的生存系统, 各个要素之间建立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 最终产生创新领域的协同效应。一般意义上的协同创新是指, 在政府、学校、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机构、消费者之间所建立的以人才培养和使用、科技研发和知识增值为目标的资源整合模式。

2. 协同育人

协同育人是协同创新概念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在政府主导作用下, 学校、企业、行业、中介机构、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有两个方面的目的, 一是人才培养和使用, 二是科技研发和知识增值, 这两个方面的目的紧密联系, 不能割裂, 如果割裂开来, 系统各要素就难以有效互动并产生协同效应。对于高校来说, 人才培养必须是开放性的, 这就必然涉及到与相关资源构建人才培养共同体的问题。如果高校把育人局限于校园内的教育教学活动, 就不可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协同创新是协同育人的基础概念, 涵盖了协同育人;协同育人是学校作为系统整合的主动方, 把人才培养作为核心目的的协同创新模式。协同育人与协同创新的本质追求一致, 都是通过追求协同体的整体最优化来实现各个协同要素的最优发展。

(二) 协同创新的相关背景

2011年4月24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提出“我国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要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 积极推动协同创新”, 首次在我国提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的理念。2012年3月,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发《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 明确指出通过大力推进协同创新, 鼓励高等学校同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 建立战略联盟, 促进资源共享;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 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 有效整合创新资源, 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机制, 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自此, 高校协同创新、校企协同创新等得以全面展开。

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是协同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是指在现代教育思想与理论的指导下, 高职院校与企业资源、社会教育力量主动协调、积极合作、形成合力, 以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高职校企协同育人不同于一般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是更高层次、更深层次的办学模式, 是校企合作办学的升华。

二、“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的内涵与实质

为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保持发展后劲, 广东省实施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发展战略, 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这就决定了需要大量能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近年来, 广东高职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由于高职院校特别是公办院校的单一主体、单一资源运作, 单一主体的理念与意志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从而普遍导致陷入专业课程设置、教材内容选择与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脱节, 办学资金短缺与人才培养的高成本要求相悖, 人才质量的自我欣赏与社会评价形成反差等一系列难以克服的困境。

为走出困境, 不少高职院校借鉴德国“双元制”以及新加坡“教学工厂”经验, 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办学体制未能取得有效的创新突破, 校企合作无法深度融合, 行业企业的资源特别是业师 (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 未能深度参与到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企业无论在功能作用上还是法律地位上, 都未能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 高职院校仍未能突破“单一主体”的传统培养模式, 培养出来的技术技能人才仍无法很好适应现代产业的要求。鉴于此, 学院院长刘惠坚教授于2008年4月, 在全国率先提出让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 共同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力量的“校企双主体”办学理念并进行实践。

(一) 内涵

“校企双主体”是校企协同育人的具体模式之一, 在内涵上主要包括四层意思:一是“双主体”中的企业主体, 是指企业随着办学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 在办学和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 逐渐从功能作用主体走向法律地位主体;二是办学的最终落脚点是人才培养, 因此, “校企双主体”办学在这里最重要的含义和本质要求, 就是要构建一种融合双方优势资源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新模式, 即建立一种由两个培养主体 (学校与行业企业) 、两支培养队伍 (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 、两个培养阵地 (学校与企业) , 共同完成专业人才培养任务的教育培养模式;三是企业作为专业人才培养主体, 是指企业资源渗透作用于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 包括专业设置与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材开发与编写、专业技术技能教学、专业实训实践指导、教学与人才质量评价等方面, 并在各环节的参与度超过50%的工作量, 从而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力量;四是“校企双主体”办学的实质, 是指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条件下, 校企双方实现资源协同办学和深度参与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 反映的是办学体制创新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二) 实质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 包括校企双方合作体制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现“校企双主体”办学, 必须找到和解决与其内涵本质要求相一致的基本路径, 以及体现“校企双主体”内涵特征的教育方式与培养模式。

学校从办学体制机制、人才培养载体、教师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顶层路径设计。通过组建珠海区域职教集团, 全力构建广东省与珠海市政府主导、各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政校行企”紧密合作的办学新体制;通过建设一批校内外“教学企业”, 作为实施“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载体;通过建立校企“互聘共培、双岗双薪”新型人事制度, 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解决最终实现“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问题等基本路径, 依托校内外培养阵地以及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手段等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 创新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1. 构建协同育人大平台——珠海职教集团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根本实现, 有赖于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突破。组建职教集团开展协同育人, 已成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目前职教集团主要有两类:一是行业性职教集团, 二是某区域内主要 (或基本) 由学校集合组建的职教集团。后者一般都是松散组合, 这类职教集团离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要相差甚远。如何建立一个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的, 为区域内的主要产业行业与企业从人才培养需求、技术服务、产业升级换代、信息化水平提高、管理水平建设以及与国际企业发展接轨的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学院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构建政府主导的, 校、行、企紧密合作的职业教育大平台。

(1) 促使珠海市政府成立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委员会, 并下设珠海市职业教育管理办公室 (珠海市政府职能部门) 。从创新政府管理与服务的方法与途径、提高政府经费使用效率等方面入手, 挖掘政府受益点 (如:利用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资源协助政府创造适合于企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即从政策、资金、人力资源、信息、科学技术等方面建设一批政府可以指导调控的服务平台或中心来引导、帮助行业、企业按照政府的建设蓝图进行发展) , 促使珠海市政府成立相关机构, 制定相关政策措施, 统筹规划珠海市职业教育实施“双主体”办学模式的各项事宜, 指导珠海市职教集团的成立和运行。

(2) 组建珠海市“校企双主体”办学的实施平台——珠海市职业教育集团。在珠海市职业教育管理办公室的领导下, 由我院牵头组建珠海市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集团采取理事会制度, 设立理事会 (常务理事会) 、秘书处等机构, 秘书处下设政策研究部、产学研合作部、职教体系建设部、人力资源服务部和企业服务部 (如图示) 。通过集团机构的建立和相关运行制度的制定, 整合政校企三方优势资源, 形成生源链、师资链、实训实战链、信息链、人力资源保障链、科研成果转化链、产业链, 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科学发展, 形成集团企事业成员单位互利共赢、共同进步和发展的局面。

(3) 建立各校校企合作理事会、董事会或委员会。各成员院校依托集团资源, 采取理事会、董事会或委员会制度, 根据各校实际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和运行制度, 形成职教集团的延伸和支撑。其组织架构如下图所示:

2. 建设人才培养主基地——“教学企业”

(1) “教学企业”内涵。经校企双方资源深度融合的具有人才培养功能的“教学企业”, 是践行“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载体和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基地。“教学企业”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建设, 融合双方优势资源和育人环境, 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 集生产运营、专业教学、实训实战、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 并按市场机制运营的经营实体, 具有如下特征:

(1) 学校和企业共建: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教学企业”建设, 共同投入资金、设备、场地或人员等要素, 共同组织实施生产性教学, 共同承担生产经营任务或技术研发项目, 共同营造企业化的育人环境, 形成有效的校企共赢和利益共享的机制。

(2) 人才培养任务共担:学校和企业采取“互聘共培”方式共建教师团队, 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 其中, 专业兼职教师在“教学企业”中承担的教学工作量不少于60%。

(3) 教学活动与生产过程共融:各专业以“教学企业”为主基地, 完成对本专业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核心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基本同步进行,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同时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和要求改革教学活动组织, 采用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

这种企业与学校深度融合、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2) “教学企业”管理体制创新。在学院层面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校企合作管理处, 专门负责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改革创新工作。校企合作委员会是学院校企合作最高决策机构, 负责对校企合作的重大问题进行指导、协调、管理与决策, 秘书处设在校企合作管理处;校企合作管理处是学院负责校企合作管理工作的主要职能部门, 通过设在部门内的校企合作委员会秘书处更好的落实委员会精神和决议, 制定各种政策制度引导、规范和激励各“教学企业”的建设;各“教学企业”以专业为依托, 在校企合作委员会、校企合作管理处指导下进行建设, 独立经营, 校企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和生产经营任务。

(3) “教学企业”运行机制创新

(1) “教学企业”运行模式。“教学企业”实行理事会下的经理负责制。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成立理事会, 将学校和企业资源统一配置使用, 制订《“教学企业”管理章程》, 明确“教学企业”建设双方的权、责、利。由校企双方联合选聘的经理作为该“教学企业”的主要管理者。每学期初各“教学企业”根据各自情况制定具体的运作方案, 包括学生安排、生产经营安排、授课内容、授课时间、授课教师、考核方式等内容。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由经理统筹协调“教学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教学实训。

(2) “教学企业”评估与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 包括评估内容、评估方式、等级标准等;成立“教学企业”专家评估小组;制订校企合作奖惩措施, 对不同级别的“教学企业”给予不同的奖励, 并对不符合校企共建要求的“教学企业”实施淘汰机制。

(3) “教学企业”建设制度保障。校企合作管理处通过制定各种政策引导、规范和激励“教学企业”建设, 主要制定如下政策制度:《“教学企业”建设指导意见》、《“教学企业”建设管理办法》、《“教学企业”建设服务规范》、《“教学企业”评级与奖励办法》。

校企协同育人除了需要制定“教学企业”的管理制度外, 还需要制定与这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配套管理制度, 为校企协同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和支持, 主要包括:《校企合作教学组织与运行管理指导意见》、《校企互聘共培、双岗双薪管理办法》、《骨干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关于校企合作开展科技开发与服务工作的管理与奖励办法》等。

在“教学企业”的具体运作中, 结合“教学企业”的特点, 校企共同制定具体的“教学企业”内部运行制度, 明确校企双方在“教学企业”共建、共管过程中的地位, 主要包括:《“教学企业”教师工作规范》、《“教学企业”员工守则》、《“教学企业”教学组织与管理实施细则》及《“教学企业”学生工作绩效考核及成绩评定办法》等。

3. 共建优秀教学团队——“互聘共培、双岗双薪”

建立一支优秀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 是实现“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现行教师准入制度的限制, 导致了企业技术专家难以聘请的难题、专业教师缺乏社会服务能力和机会的普遍性问题。根据校企协同育人改革要求, 学院制定了一系列建设企业兼职教师队伍的文件, 如《“校企互聘共培”教师队伍管理办法》等, 实施专任教师和企业专家在校企工作岗位承担实质工作的“双岗双薪”、专任教师在行业企业兼职及参与企业技术研发等制度, 打造了一支包含珠江学者岗位、省级教学名师、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科技特派员和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在内各专业优秀教学团队, 解决了企业专家任教难及专业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弱的关键问题。

三、推进协同创新的主要困难和建议

(一) 困难

1.建立与珠海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珠海职业教育集团需要坚持政府为主导才能打破高职院校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体制壁垒, 但目前还只进展到框架设计阶段, 对影响区域型职教集团建设的关键要素研究不够, 设计区域型职教集团的合理框架存在一定难度。

2.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载体, 往往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 主动合作意愿不强。而且企业对科研缺乏统一规划和统筹安排, 容易出现创新资源分散、力量分散、能力不强、效率不高, 研究效果和成果应用效果不佳等弊病。

3.校企合作管理体制的创新力度不足, 相关政策研究相对滞后, 企业参与“教学企业”建设的热情有待提高, 专业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有待完善, “教学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仍需给力。

(二) 建议

1.加强政府部门职能转换的力度, 加大资金投入, 建立健全社会信息网络, 保障信息沟通渠道畅通, 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平台作用, 促进政校行企四方协同。

2.促进政府部门出台激励校企协同育人的配套政策, 吸引企业参与协同育人;加强产学研各环节的有效链接, 从而提高科技资源和科技创新的整体效率, 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3.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在人才培养规格、课程设置等方面加强决策权, 使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经济利益诉求相匹配。

参考文献

[1]陈劲.协同创新的驱动机理[J].技术经济, 2012 (08) .

[2]徐平利.试论高职教育协同育人的价值理念[J].职教论坛, 2013.1.

上一篇:马克吐温的幽默观下一篇:学为中心